蒋介石主义

政治理念

蒋介石主义(Chiangism),又称蒋介石的学说蒋介石政治哲学蒋介石思想蒋主义,是蒋中正(字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统治中国期间在大陆和台湾的一种右翼独裁民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主要基于儒学[1]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并被应用于新生活运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蒋主义是许多政治意识形态的混合体,包括革命民族主义英语Revolutionary nationalism、三民主义、社会主义(直到1955年)、军国主义儒家基督新教循道宗宪政主义法西斯主义[2]威权资本主义(从1955年开始)和保守主义等。

蒋介石

学者们对法西斯主义对蒋介石意识形态影响的程度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抗日战争[3]、内乱和国共内战[4]期间,蒋政府实施发展性独裁使用了非常时期的特殊法律落实党国资本主义威权统治。

在中国大陆,蒋主义的影响力因共产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而大大减弱。在台湾,蒋主义的大部分影响力在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开始时开始减弱,然而其民族主义反共主义思想却被当今台湾两大政坛势力泛蓝泛绿两方阵营所分别继承,其中蓝营承续了反台独、坚持一个中国中国民族主义部分、绿营则落实了抗中保台的反共部分。[5][6]2022年发生俄乌战争民主进步党执政当局宣布加入国际社会的反俄行列,变相延续了反共抗俄的主张,但本质上已与蒋时代的主张有显著差异。[7]

历史 编辑

 
蒋介石与孙中山摄于1923年

中国国民党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对这一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之一。在国民党联俄容共时期,蒋介石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社会主义领导人之一,其肖像曾与卡尔·马克思弗拉基米尔·列宁约瑟夫·斯大林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领导人的肖像并列 。蒋介石在孙中山逝世后旋即与中国共产党发生路线冲突并以武力清党,在中国两次的国共内战中成为中共的敌人,蒋试图对抗进而消灭由其对手毛泽东以及毛自马列主义中衍生的思想“毛主义”所发起的全国性叛乱。

最初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深受亨利·乔治亚伯拉罕·林肯罗素密尔等西方启蒙理论家的影响。[8]反之,蒋介石更推崇传统儒家思想,尤其是阳明学。蒋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方面的西方进步意识形态。因此,蒋在思想意识上总体比孙中山在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皆更趋保守。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谴责封建主义是反革命,并自称为革命者。他指责其他民国军阀是封建主义者。尽管蒋主义是保守的意识形态,其也支持并落实现代化政策,如妇女权利、科学进步和普及教育

 
蒋推动新生活运动强调四维八德的概念,于各处国民小学穿堂皆有悬挂其亲书的“四维”匾。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支持妇女的选举权和教育,废除传统一夫多妻制缠足。蒋介石领导的民国政府也制定了国会女性配额,为女性保留议席。在南京十年期间,普通中国公民接受了他们从未有过的机会获得了基础教育,这些教育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中国的识字率国民教育还提倡民主、共和、科学、宪政和以训政为基础的中国民族主义融汇的三民主义思想。[9][10][11][12][13]

学说 编辑

中国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 编辑

孙中山总理的中国国民党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革命政党,曾获得苏联的支持,为在苏联顾问的协助下根据列宁主义改组而成的列宁式政党[14]

蒋介石成为国民党领袖后警告苏联和其他国家不得再干涉中国事务。他对于以苏联、英国列强为首的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感到不满。[15]蒋的新生活运动致力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结束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影响力而努力。中国国民党中央俱乐部的领袖陈立夫曾说:“共产主义起源于侵占我国的苏维埃帝国主义”。还有人隐喻指出,“北极熊以凶暴残忍著称”。[16]

蒋还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因他反对小罗斯福提出由中国夺取印度支那的想法,并辩称中国无意用自己的帝国主义取代西方的帝国主义。他还将包括美国、苏联和日本帝国在内的外国列强视为想要剥削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17][18][19]

威权资本主义和政府统治 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蒋介石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自由主义。他利用蒋硕杰等自由派经济学家推动台湾经济自由化改革,终至促成1960年代以来的台湾奇迹[20]

不过,陶涵英语Jay Taylor (author)指出,台湾的蒋主义发展模式仍有社会主义的成分,台湾的基尼系数在1970年代约为0.28,低于相对平等的西德,台湾是亲西方集团中最平等的国家之一。与日本统治时期相比,收入较低的40%群体的收入份额翻了一倍,达到总收入的22%,而收入较高的20%群体则从61%缩减至39%。[21]蒋的经济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官僚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22][23]国家在指导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台湾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与大多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它没有大企业垄断的情况出现。

随着台湾民主化后,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台湾开始慢慢偏离蒋的经济政策,转而拥抱更加自由的市场体系。[24]

反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编辑

蓝衣社是国民党内部的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准军事组织。他们以贝尼托·墨索里尼国家法西斯党黑衫军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党冲锋队为蓝本,是反共产主义和严格的民族主义实行者。蓝衣社的预期目标是消灭共产主义者、“消灭封建余孽”和“应对外侮”,尤其是日本人和西方人。除了反共,一些国民党成员如蒋的得力助手戴笠反美的,并想将美国的影响力从中国驱逐出去。密切的中德关系也促成了国民政府与纳粹德国的合作。

新生活运动是由蒋介石在儒家思想下发起的。这是193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主导的公民运动,旨在推动文化改革和新儒家社会道德,并在对现状的意识形态挑战出现后,最终将中国统一在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下。该运动本身以儒家思想为蓝本,混合了与法西斯主义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基督教、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25] 因此,它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国民党作为反共运动的一部分,于1934年2月19日正式发起这项运动,并很快扩大至影响整个中国。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运动是对纳粹主义的模仿,并认为这场运动是一种新民族主义运动,用来提升蒋介石对日常生活的控制。魏斐德认为新生活运动是“儒家法西斯主义”,[26] 然而,蒋介石一再谴责敌对国家如大日本帝国等为法西斯主义和极端军国主义。[27][28]由于德国未能在中日之间寻求缓和,中德关系也迅速恶化,导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后来向轴心国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内的所有法西斯国家宣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同盟国阵营。

其他历史学家如陶涵英语Jay Taylor (author),认为蒋介石的意识形态并不拥护法西斯主义的普遍意识形态,尽管他在1930年代对法西斯思想的同情与日俱增。[29]

在蒋介石统治期间,军队在中国政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1946年,国民革命军一直处于由中国国民党直接指挥和控制的情况下。

反资本主义和革命民族主义 编辑

与亲资本主义的观点相反,蒋介石对中国的资本家展现敌对态度,经常抨击并没收他们的资产供政府使用。

蒋介石同时镇压亲共的工农组织和富有的上海资本家。蒋介石延续了孙中山的反资本主义思想。中华民国的媒体公开抨击资本家和资本主义,支持政府控制的经济而不是私有经济。

陶涵指出,蒋的混合革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法国共和运动和儒家思想的启发。他将蒋描述为“左倾的儒家雅各宾主义者”。

评价 编辑

周恩来在《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一九四三年八月十六日)中写道[30]

从蒋介石这一切思想体系中,我们只能看出中国法西斯主义,决看不出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思想中的唯心观点、消极因素,被蒋介石拿来发展成为他今天的思想体系;但孙中山的思想中还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更多的革命观点,尤其在他晚年接近了共产党,采取了俄国革命的某些办法后,他的三民主义便成为革命的三民主义了。而蒋介石主义,却是另一套东西,只能成其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

相关条目 编辑

其他相似的人物思想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Dirlik, Arif.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A Study in Counter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75, 34 (4) [2023-01-23]. ISSN 0021-9118. doi:10.2307/2054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2. ^ Eastman, Lloyd E. Fascism in Kuomintang China: The Blue Shirts. The China Quarterly. 1972, (49) [2023-01-23]. ISSN 0305-7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3. ^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 Summary, Combatants, Facts, & Map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英语). 
  4. ^ Chinese Civil War | Summary, Causes, & Result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9) (英语). 
  5. ^ 张智琦. 台灣看中共百年・四|台灣的「反共意識」是如何煉成的?. 香港01. 2021-06-30 (中文(台湾)). 
  6. ^ 快新聞/國民黨大咖挺「九二共識」 網:剩蔡英文延續蔣經國「反共保台」. 民视新闻网. 2022-01-23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中文(台湾)). 
  7. ^ 李俊民. 自由廣場》想不到「反共抗俄」復活了!. 自由时报. 2022-03-05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中文(台湾)). 
  8. ^ Yat-sen, Sun. San Min Chu I: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PDF). Chinese.larouchepub.com.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23). 
  9. ^ 禁纏足、興女學:南京國民政府在興女權上做出巨大努力 - 雪花新闻. Xuehua.us. 
  10. ^ Huang, Chang-Ling. Gender Quotas in Taiwan (PDF). 2.igs.ocha.ac.jp.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01). 
  11. ^ 从合礼到非法:纳妾制度在中国是如何被废除的?. Yangtse.com. 2020-06-29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12.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M.xzbu.com. 2012-09-12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中文). 
  13. ^ 抗戰前推動「普及教育案」的背景與實際作為 - 大中華民國. Stararctic108.weebly.com.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14. ^ Fenby, Jonathan.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5: 504 [2010-06-28]. ISBN 0786714840. 
  15. ^ Fenby, Jonathan.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5: 413 [2010-06-28]. ISBN 0786714840. 
  16. ^ Li, Hongshan; Hong, Zhaohui. Image, perception,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a relations.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268 [2010-06-28]. ISBN 0761811583. 
  17. ^ Garver, John W.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77 [28 June 2014]. ISBN 01953637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April 2016). 
  18. ^ Wertheim Tuchman, Barbara. The march of folly: from Troy to Vietnam. Random House, Inc. 1985: 235 [28 November 2010]. ISBN 0-345-30823-9. (原始内容存档于5 October 2015). 
  19. ^ Chiang Kai-shek Quote. Libquotes.com. [23 Jul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20. ^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联经文库. 27 May 2015 [2023-04-27]. ISBN 97895708456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21. ^ Taylor, Jay. The Generalissim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2–103 [2023-04-27]. ISBN 9780674054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22. ^ name="Enclopedia of Dictators">Coppa, Frank J. Encyclopedia of modern dictators: from Napoleon to the present. Peter Lang. 2006: 58 [15 May 2011]. ISBN 0-8204-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July 2020). 
  23. ^ Coble, Parks M.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27–1937. 94 of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2, reprint, illustrated. Harvard Univ Asia Center. 1986 [15 May 2011]. ISBN 0-674-8053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July 2020). 
  24. ^ 存档副本 (PDF). [2023-04-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4-21). 
  25. ^ Schoppa, R. Keith. The Revolution and Its Pa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Pearson Prentic Hall, 2nd ed. 2006, pp. 208–209 .
  26. ^ Wakeman, Frederic, Jr. (1997). “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Nanjing Decade: Confucian Fascism.” The China Quarterly 150: 395–432.
  27. ^ Archived copy. [19 Jul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April 2021). 
  28. ^ Chiang Kai-shek's victory speech in 1945 - YouTube. M.youtube.com. 2013-06-09 [2022-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29. ^ Taylor, Jay. The Generalissim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2–103 [2023-04-27]. ISBN 9780674054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30. ^ 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一九四三年八月十六日). www.marxists.org.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