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主义
蒋介石主义(Chiangism),又称蒋介石的学说、蒋介石政治哲学、蒋介石思想或蒋主义,是蒋中正(字介石)奉行的一种右翼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基于儒学[1]和三民主义,并被应用于新生活运动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蒋介石主义是许多意识形态的混合体,包括革命民族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直到1955年)、军国主义、儒家、基督新教循道宗、宪政主义、法西斯主义[2]、威权资本主义(从1955年开始)和保守主义等。
学者们对法西斯主义对蒋介石意识形态影响的程度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抗日战争[3]、内乱和国共内战[4]期间,蒋介石政府实施发展性独裁使用了非常时期的特殊法律落实党国资本主义的威权统治。[来源请求]
历史
编辑中国国民党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对这一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之一。在国民党联俄容共时期,蒋介石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社会主义领导人之一,其肖像曾与卡尔·马克思、弗拉基米尔·列宁、约瑟夫·斯大林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领导人的肖像并列 。蒋介石在孙中山逝世后旋即与中国共产党发生路线冲突并以武力清党,在中国两次的国共内战中成为中共的敌人,蒋试图对抗进而消灭由其对手毛泽东以及毛自马列主义中衍生的思想“毛主义”所发起的全国性叛乱。
最初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深受亨利·乔治、亚伯拉罕·林肯、罗素和密尔等西方启蒙理论家的影响。[5]反之,蒋介石更推崇传统儒家思想,尤其是阳明学。蒋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化方面的西方进步意识形态。因此,蒋在思想意识上总体比孙中山在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皆更趋保守。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谴责封建主义是反革命,并自称为革命者。他指责其他民国军阀是封建主义者。尽管蒋主义是保守的意识形态,其也支持并落实现代化政策,如妇女权利、科学进步和普及教育。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支持妇女的选举权和教育,废除传统一夫多妻制和缠足。蒋介石领导的民国政府也制定了国会女性配额,为女性保留议席。在南京十年期间,普通中国公民接受了他们从未有过的机会获得了基础教育,这些教育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中国的识字率。国民教育还提倡民主、共和、科学、宪政和以训政为基础的中国民族主义融汇的三民主义思想。[6][7][8][9][10]
在中国大陆,蒋主义的影响力因共产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而大大减弱。[11][需要较佳来源]在台湾,张智琦认为在两岸维持分治的局面下,反共意识不但在解严后未消失,甚至很大程度被民进党继承了下来,并在民间持续发酵[12][需要解释和蒋介石主义的关联性为何?]。
学说
编辑中国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
编辑孙中山总理的中国国民党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革命政党,曾获得苏联的支持,为在苏联顾问的协助下根据列宁主义改组而成的列宁式政党。[13]
蒋介石成为国民党领袖后警告苏联和其他国家不得再干涉中国事务。他对于以苏联、英国等列强为首的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感到不满。[14]蒋的新生活运动致力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结束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影响力而努力。中国国民党中央俱乐部的领袖陈立夫曾说:“共产主义起源于侵占我国的苏维埃帝国主义”。还有人隐喻指出,“北极熊以凶暴残忍著称”。[15]
蒋还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因他反对小罗斯福提出由中国夺取印度支那的想法,并辩称中国无意用自己的帝国主义取代西方的帝国主义。他还将包括美国、苏联和日本帝国在内的外国列强视为想要剥削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16][17][18]
威权资本主义和政府统治
编辑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蒋介石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自由主义。他利用蒋硕杰等自由派经济学家推动台湾经济自由化改革,终至促成1960年代以来的台湾奇迹。[19]
不过,陶涵指出,台湾的蒋主义发展模式仍有社会主义的成分,台湾的基尼系数在1970年代约为0.28,低于相对平等的西德,台湾是亲西方集团中最平等的国家之一。与日本统治时期相比,收入较低的40%群体的收入份额翻了一倍,达到总收入的22%,而收入较高的20%群体则从61%缩减至39%。[20]蒋的经济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官僚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21][22]国家在指导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台湾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与大多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它没有大企业垄断的情况出现。[来源请求]
随着台湾民主化后,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台湾开始慢慢偏离蒋的经济政策,转而拥抱更加自由的市场体系。[23]
反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争议
编辑蒋介石早年也曾留学日本,故军事等思想亦颇受日本和德国影响,而日本军事成功离不开学习德国,故蒋介石尝试效法德国和法西斯主义的强军手段,来改变中国积弱,如俗称蓝衣社的三民主义力行社是中国国民党内部组织,由前身中华民族复兴社(复兴社)而来,以黄埔军校毕业军官为核心,受德国褐衫军和意大利黑衫军的启发,同时亦受当年苏联指导影响,故组织结构其实融合了苏联和德国风格,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以拥护蒋中正的个人崇拜,进而建立蒋“在全国人心目中的至高权威和信仰中心”为目标。[24][25][26]他们受国民党与纳粹德国的在华军事顾问团合作影响,主张菁英政治,反对自由民主制,认为民主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在1930年代,对国民政府的政经和社会产生作用,并启蒙新生活运动。[25][27][28]
新生活运动是由蒋介石在儒家思想下发起的。这是193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主导的公民运动,旨在推动文化改革和新儒家社会道德,并在对现状的意识形态挑战出现后,最终将中国统一在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下。该运动本身以儒家思想为蓝本,混合了与法西斯主义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基督教、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29] 因此,它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国民党作为反共运动的一部分,于1934年2月19日正式发起这项运动,并很快扩大至影响整个中国。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运动是对纳粹主义的模仿,并认为这场运动是一种新民族主义运动,用来提升蒋介石对日常生活的控制。魏斐德认为新生活运动是“儒家法西斯主义”,[30] 然而,蒋介石一再谴责敌对国家如大日本帝国等为法西斯主义和极端军国主义。[31][32]由于德国未能在中日之间寻求缓和,中德关系也迅速恶化,导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后来向轴心国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内的所有法西斯国家宣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同盟国阵营。
历史学家陶涵,认为蒋介石钟情德国的成就,不等于认同或支持纳粹主义。[33]:117蒋强调中国的民族精神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这些并不是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法西斯,甚至中国共产党所想要的精神美德。[33]:119蒋不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独裁者,他必须忍受报界和政治对手不断的批评。[33]:119蓝衣社也被报界公开谴责,不当行为也被揭发。[33]:119蒋最初对蓝衣社的热衷,其实反映出他对国民党的贪渎、派系斗争的失望。[33]:119起初,他希望在蓝衣社找到忠实、理想的追随者。[33]:119蒋直到1932年1月才知道蓝衣社的存在,接连好几个月他拔擢其青年成员为助手。[33]:119但是到了7月,他已经在抱怨蓝衣社的“不成熟”,到了1934年,他“对这个组织彻底失望”[33]:119
林语堂也曾替国民政府做过辩护,他认为政府对在重庆的外国记者所实施的新闻检查,并不比美国政府对外国记者所实施的新闻检查来得严重。因为现在是在战争当中,因恐这种批评美国的报导被敌国拦截而当作宣传之用,有些事情是没办法的。林语堂还指出,国民政府是家长式的,而非法西斯主义的。国民政府急切于引导人民的思想与行动,但并没有到对思想严格管制的程度,也不曾进行武力及恐怖统治。家长式政权统治底下人民的反应,是恼怒或者会心一笑;而极权统治下人民的反应,是耳语、暗自恐惧、惊吓屈从,以及全民对政府歌功颂德。家长制政体还有救,极权政体则无药可医。想见真正的极权主义,则必须去延安。林语堂说,抗战中若无强而有力的国民政府,而是如法国般较民主的松散政府,中国的作战能力可能早已因国内分裂而瓦解。[34][35]
蒋介石本人,曾在1932年7月对记者说:“今日中国革命之所以失败者,即背叛总理之反革命分子,毁坏中国国民党固有之组织与方式所致也。吾人既不不能恢复其固有惟一革命之组织,而又仿效意大利之所谓法西斯蒂的组织,来强行之于中国,是何异于共产党欲以中国为共产化。”[36]蒋认为三民主义才是最佳的意识形态,要求其部属“在思想上,言左,不能学共产党;言右,不能学法西斯蒂。”[37]据邓元忠回忆,“很多力行社成员,包括蒋中正在内,对法西斯制度曾有过浓厚兴趣。……但这种兴趣自三十四年(1935年)起已开始减退。蒋中正在那些年对有关法西斯资料常批‘不值一看’字样。”[25]:164
反资本主义和革命民族主义
编辑虽然蒋介石反共,但多是基于儒家精神,而非资本主义,这与美国𣎴尽相同,故对资本家并不完全友好,虽然蒋介石肯定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作用,并有时会对他们偏坦,但亦认为资本财团泛滥是𣎴利国家,甚至是日后1949年败退的原因,因此蒋介石对中国的资本家偶然进行打击,如时常籍战争为名要求资本家献金,多次批评孔宋家族“祸国”,甚至于1947年展开一埸针对上海商人的打虎行动,不过以失败告终。
蒋介石延续了孙中山的反资本主义思想,更多拥护三民主义和儒家的“大同”思想,加上年轻时亦颇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因此其经济思想其实也含有一些社会主义成分,但并非马克思主义,如在台湾设立大量国企,把某些产业国有化,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并推行温和版的土地改革,甚至一度想把国民党改成中国劳动国民党,可见蒋介石经济上其实是一个中间偏左左派的儒家分子[来源请求],其一直偏向支持政府一定程度干涉经济经济,类似凯恩斯经济,对经济过度过度自由化甚至一度表示忧虑,尽管后来也逐步推行台湾经济自由化,但尽其一生也支持政府干预经济,这也显然有社会主义影子。
首创标语
编辑“亲爱精诚”
编辑评价
编辑周恩来在《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一九四三年八月十六日)中写道[38]:
从蒋介石这一切思想体系中,我们只能看出中国法西斯主义,决看不出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思想中的唯心观点、消极因素,被蒋介石拿来发展成为他今天的思想体系;但孙中山的思想中还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更多的革命观点,尤其在他晚年接近了共产党,采取了俄国革命的某些办法后,他的三民主义便成为革命的三民主义了。而蒋介石主义,却是另一套东西,只能成其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
相关条目
编辑其他相似的人物思想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Dirlik, Arif.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A Study in Counter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75, 34 (4) [2023-01-23]. ISSN 0021-9118. doi:10.2307/2054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 ^ Eastman, Lloyd E. Fascism in Kuomintang China: The Blue Shirts. The China Quarterly. 1972, (49) [2023-01-23]. ISSN 0305-7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 ^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 Summary, Combatants, Facts, & Map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英语).
- ^ Chinese Civil War | Summary, Causes, & Result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9) (英语).
- ^ Yat-sen, Sun. San Min Chu I: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PDF). Chinese.larouchepub.com.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23).
- ^ 禁纏足、興女學:南京國民政府在興女權上做出巨大努力 - 雪花新闻. Xuehua.us.
- ^ Huang, Chang-Ling. Gender Quotas in Taiwan (PDF). 2.igs.ocha.ac.jp.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01).
- ^ 从合礼到非法:纳妾制度在中国是如何被废除的?. Yangtse.com. 2020-06-29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M.xzbu.com. 2012-09-12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中文).
- ^ 抗戰前推動「普及教育案」的背景與實際作為 - 大中華民國. Stararctic108.weebly.com.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 ^ Rev. Wendell P. Karsen. The Church Under the Cross: Taiwan - The Cross of Fascism. 台北市: Independently published(个人出版). 2022-09-16 [2024-10-03]. ISBN 979-87591266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通过Amazon.com (英语).
- ^ 张智琦. 台灣看中共百年・四|台灣的「反共意識」是如何煉成的?. 香港01. 2021-06-30 (中文(台湾)).
- ^ Fenby, Jonathan.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5: 504 [2010-06-28]. ISBN 0786714840.
- ^ Fenby, Jonathan.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5: 413 [2010-06-28]. ISBN 0786714840.
- ^ Li, Hongshan; Hong, Zhaohui. Image, perception,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a relations.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268 [2010-06-28]. ISBN 0761811583.
- ^ Garver, John W.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77 [28 June 2014]. ISBN 01953637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April 2016).
- ^ Wertheim Tuchman, Barbara. The march of folly: from Troy to Vietnam. Random House, Inc. 1985: 235 [28 November 2010]. ISBN 0-345-30823-9. (原始内容存档于5 October 2015).
- ^ Chiang Kai-shek Quote. Libquotes.com. [23 Jul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 ^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联经文库. 27 May 2015 [2023-04-27]. ISBN 97895708456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 ^ Taylor, Jay. The Generalissim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2–103 [2023-04-27]. ISBN 9780674054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name="Enclopedia of Dictators">Coppa, Frank J. Encyclopedia of modern dictators: from Napoleon to the present. Peter Lang. 2006: 58 [15 May 2011]. ISBN 0-8204-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July 2020).
- ^ Coble, Parks M.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27–1937. 94 of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2, reprint, illustrated. Harvard Univ Asia Center. 1986 [15 May 2011]. ISBN 0-674-8053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July 2020).
- ^ 存档副本 (PDF). [2023-04-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4-21).
- ^ Maria Hsia Chang. The Chinese Blue Shirt Society: Fascism and Developmental Nationalism.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and]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5-01-01 [2024-10-02]. ISBN 978-0-912966-81-6 (英语).
- ^ 25.0 25.1 25.2 邓元忠. 國民黨核心組織眞相: 力行社, 復興社, 曁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 台北市: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0年版 [2004-10-02]. ISBN 978-957-08-198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7) (中文(台湾)).
- ^ 倪伟.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1929-1949年南京政府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 上海市: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320-8663-4 (中文(简体)).
- ^ Crean, Jeffrey. The Fear of Chinese Powe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History series. 英国伦敦: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 2024. ISBN 978-1-350-23394-2 (英语).
- ^ Chen, Chiao-I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scism. Divulga UAB - University research dissemination magazine. 2015-02-01 [202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1) (英语).
- ^ Schoppa, R. Keith. The Revolution and Its Pa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Pearson Prentic Hall, 2nd ed. 2006, pp. 208–209 .
- ^ Wakeman, Frederic, Jr. (1997). “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Nanjing Decade: Confucian Fascism.” The China Quarterly 150: 395–432.
- ^ Archived copy. [19 Jul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April 2021).
- ^ Chiang Kai-shek's victory speech in 1945 - YouTube. M.youtube.com. 2013-06-09 [2022-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陶涵; 林添贵 译.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时报出版社. 2010.
- ^ 蔡元唯. 愛國作家林語堂: 林語堂政治態度轉變之研究(1895-1945年).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 ^ Lin Yutang. The vigil of a nation. LONDON TORONTO: WILLIAM HEINEM ANN LTD. 1946: 221–224 [2022-05-08].
- ^ 天津:《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 ^ 良雄(唐新). 戴笠传.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第54页.
- ^ 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一九四三年八月十六日). www.marxists.org.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3).
参考文献
编辑- Eastman, Lloyd E.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1. 剑桥 (马萨诸塞州):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74 [2024-10-01]. ISBN 97806740017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7) –通过JSTOR (英语).
- Gregor, A. James. A place in the sun: Marxism and Fascism in China's long revolution 1. 美国纽约: Westview Press. 2000 [2024-10-01]. ISBN 0-8133-3782-8 –通过泰勒-弗朗西斯出版社.
- 冯启宏. 法西斯主義與三〇年代中國政治. 台北市: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 1998 [2024-10-02]. ISBN 9789570210026 (中文(繁体)).
- Chung, Dooeum. Elitist fascism : Chiang Kaishek's Blueshirts in 1930s China. 伯灵顿 (佛蒙特州): Ashgate Publishing. 2000 [2024-10-01]. ISBN 9780754611660 –通过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英语).
- Lestz, Michael; Cheng, Pei-kai. Fascism in China 1925-1938: A Documentary Study. 屏东市: 国立屏东师范学院. 1994 [2024-10-0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