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胡德号(英语:HMS Hood;舷号:51)为英国皇家海军海军上将级战斗巡洋舰首舰,为因应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兴建,同时也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舰名出自18世纪英国皇家海军上将塞缪尔·胡德子爵,乃历史上第4艘以“胡德”(Hood)命名的军舰。1916年5月3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使胡德号的设计浮现出许多问题,导致胡德号的设计在建造的四年中不断变更,加上英国海军部决定设计全新的战斗巡洋舰级,胡德号也因此成为唯一建成的海军上将级战斗巡洋舰,而这个新的战斗巡洋舰级后来被称为G3级战斗巡洋舰,不过该级舰从未被建造出来。胡德号启用后的20年间,尽管有许多更新且更为现代的军舰出现,胡德号仍旧占据世界上最大军舰的宝座,她的昵称“全能的胡德”(The Mighty Hood)也反映出胡德号在当时的知名程度。
胡德号,摄于1924年3月17日
| |
历史 | |
---|---|
英国 | |
船名 | 胡德(Hood) |
舰名出处 | 萨穆尔·胡德海军上将 |
下订日 | 1916年4月7日 |
建造方 | 约翰·布朗造船厂 |
原始造价 | 6,025,000英镑 |
船厂编号 | 460 |
铺设龙骨 | 1916年9月1日 |
下水日期 | 1918年8月22日 |
入役日期 | 1920年5月15日 |
启用 | 1920至1941年 |
标识 | 舷号:51 |
格言 | 顺风而行(拉丁语:Ventis Secundis)[1] |
绰号 | 全能的胡德(The Mighty Hood) |
结局 | 1941年5月24日,于丹麦海峡海战中战沉 |
船徽 | 一只红嘴山鸦面向左侧,其中一只爪抓著一个船锚,下方则写有年份1859[2] |
技术数据 | |
船级 | 海军上将级战斗巡洋舰 |
排水量 | 46,680长吨(47,430公吨)(满载排水量 |
船长 | 860英尺7英寸(262.3米) |
型宽 | 104英尺2英寸(31.8米) |
吃水 | 32英尺0英寸(9.8米) |
动力输出 | |
动力来源 |
|
船速 |
|
续航力 | 1931年:以20节(37千米每小时;23英里每小时)航行时,可航行5,332海里(9,870千米;6,140英里) |
乘员 |
|
传感与 处理系统 | |
武器装备 |
|
装甲 | |
舰载机 | 1座飞机弹射器 |
胡德号在1920年启用后,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曾做为旗舰在地中海参加过多次演习,以及1923年至1924年的环球航行。1935年第二次义大利衣索比亚战争爆发后,胡德号曾附属于地中海舰队中,次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胡德号正式划归至该舰队,后为了进行大修才于1939年返回英国本土。舰炮科技的进步,相对削减了胡德号的战力,胡德号为此排定于1941年进行全面改造,然而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迫使胡德号提前返回现役,没能接受改造工程。
英国对德宣战时,胡德号正在冰岛一带海域执行任务。此后几个月里,胡德号在冰岛与挪威海一带,猎捕德军的通商破坏舰和突围舰。迅速对动力系统进行大修后,胡德号作为H舰队旗舰,对停泊在凯比尔港的法国军舰发动袭击。卸除H舰队旗舰一职后,胡德号被调往斯卡帕湾海域进行护卫任务,同时防范可能来犯的德军舰队。
1941年5月,胡德号与威尔斯亲王号战舰,受命前往大西洋拦截准备在该海域袭击船团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1941年5月24日早晨,胡德号在作战中遭数枚炮弹命中后,便迅速爆炸并沉没,整个过程仅经过三分钟,而舰上1,418名官兵仅3人幸存。英国民众心目中无敌的胡德号沉没,大大的打击了英国的士气。
皇家海军对胡德号迅速沉没的原因进行过两次调查。第一次是在胡德号沉没后没多久,结果认为俾斯麦号的一发炮弹击穿了胡德号的装甲,引爆位于胡德号船尾的弹药库。但有人认为,是次的调查委员会没有考虑到舰上鱼雷爆炸等,其他导致胡德号沉没的因素,所以皇家海军为此又展开一次调查。虽然这次的调查比前次更加仔细,但调查结果却与前次相同。尽管官方早已定调胡德号的沉没原因,但仍有部分的历史学者认为鱼雷爆炸致使胡德号沉没,也有部分认为胡德号的某座炮塔内发生爆炸,并引燃了下方的炮塔弹药库。也有一部分学者专注在寻找弹药库爆炸的起因。胡德号的船骸发现于2001年,船骸上的损伤也证实了先前两次调查的结论,但真正导致弹药库殉爆的原因,也因为周遭区块被炸毁而仍不得而知。
设计与船只概况
编辑海军上将级战斗巡洋舰系为了对抗德国马肯森级大巡洋舰而设计,据报该级舰拥有比英国当时最新的声望级和勇敢级战斗巡洋舰更强大的武装,以及更厚实的装甲。在日德兰海战过后,海军上将级战斗巡洋舰的设计做了不少更动,例如增厚船舰的装甲厚度,该级舰共安放了四艘龙骨。但是为了弥补德军潜艇袭击下造成的损失,这四艘海军上将级战斗巡洋舰中,只有胡德号一艘完工服役,其馀三艘的建造工程因其昂贵的造价,加上建造所需的劳力和原物料能转用于兴建新的商船,而未曾完工[3]。
胡德号比起她的前辈声望级,尺寸明显大上不少。胡德号全长860英尺7英寸(262.3米),船体最大宽度104英尺2英寸(31.8米),船只满载(46,680长吨;47,430公吨)时的吃水深度为32英尺(9.8米),而排水量则为42,670长吨(43,350公吨),长宽比声望级多出110英尺(33.5米)和14英尺(4.3米),酬载能力则多出13,000长吨(13,210公吨)。胡德号全船采用双层底设计。在满载时的稳心高度为4.2英尺(1.3米)[4],而此时的船只晃动程度最低,能为舰上的火炮提供平稳的射击环境。
在建造阶段增设的船只装甲,使胡德号满载时的吃水深度增加约4英尺(1.2米),降低了干舷的高度,导致海水时常冲上胡德号。全速航行或是海象不佳时,海水会跑上胡德号的后甲板,或是漫进住舱,甚至是透过通风管道跑进船员的生活区域[5]。此情也使胡德号得到“海军最大潜艇”(The largest submarine in the Navy)的外号[6]。船上一直处于潮湿状态,加上不良的通风状况,被认为是胡德号船员结核病频发的原因[7]。胡德号的船员数量曾多次大幅度变动,在1919年作为分舰队旗舰时,胡德号上共有1,433名船员,等到了1934年,其上则有81名军官和1244名水手[8]。
24座的亚罗锅炉,连接著驱动四具船桨的布朗-柯蒂斯(Brown-Curtis)齿轮传动蒸汽涡轮发动机,组成了胡德号的推进系统。该部涡轮发动机原先预计提供胡德号144,000匹轴马力(107,000千瓦特)动力,最高航速可达31节(57千米每小时;36英里每小时),而在1920年经过试航后,其实际的动力输出为151,280匹轴马力(112,810千瓦特),最高航速可达32.07节(59.39千米每小时;36.91英里每小时)。在搭载3,895长吨(3,958公吨)燃油的情况下,胡德号能以14节(26千米每小时;16英里每小时)的航速持续航行7,500海里(13,900千米;8,600英里)[4]。
武器设备
编辑胡德号的主炮为4座液压动力双联装炮塔,共装有8门42倍径BL 15英寸(380毫米) Mark I舰炮,最大俯角和仰角,分别为−5°与+30°。以最大仰角射击1,920英磅(870千克)重的炮弹时,该火炮的最大射程为30,180码(27,600米)。而这四座炮塔的代号,由前至后分别为“A”、“B”、“X”和“Y”[9][10],每门主炮则配有120发炮弹[4]。
胡德号的次要武器有12门50倍径BL 5.5英寸(140毫米) Mark I舰炮,每门火炮配有200发炮弹[4]。这12门火炮依序安装在上甲板和前遮蔽甲板(Forward shelter deck)上的枢轴炮架,并且都有各自的炮盾。较高的安装位置,让它们能够在天气不佳时使用,同时也比其他较旧的英国主力舰安装在炮廊中的火炮,更不受海浪与浪花影响[11]。位于前遮蔽甲板上的两门5.5英吋炮,曾在1938到1939年间,短暂替换成QF 4英寸(100毫米) Mk V防空炮,而所有的5.5英吋炮则在1940年的一次改装中悉数移除[12]。此炮射击82英磅(37千克)重的炮弹时,最大射程为17,770码(16,250米)[13]。
胡德号一开始的防空武器则有4门单装QF 4英吋 Mk V防空炮。在1939年早期,胡德号加装了2座双联装45倍径QF 4英寸(100毫米) Mark XVI高平两用炮。所有的单装4英吋防空炮,于1939年年中全部移除,并随后在1940年初安装了3座双联装Mark XIX炮架[14]。这些火炮的俯仰角为−10°到+80°。Mark XVI高平两用炮每分钟能射击12发35英磅(16千克)高爆弹,炮口初速为2,660英尺每秒(810米每秒)。对付水面目标时,该炮射程为19,850码(18,150米),对付空中目标时的炮弹最大升限为39,000英尺(12,000米),不过实用防空射程距离该高度短上许多[15]。
1931年,胡德号烟囱两旁的遮蔽甲板上,增设了一对八联装40毫米(1.6英寸)QF 2磅 Mark VIII “砰砰炮”,第3座同型火炮则增设于1937年[16]。这3座火炮炮架的最大俯仰角为−10°至+80°,每分钟能射击96至98发炮弹,射击40毫米(1.6英寸)口径、重0.91英磅(0.41千克)的炮弹时,炮口初速为1,920英尺每秒(590米每秒)[17]。
1933年和1937年,胡德号先后安装了2对四联装维克斯0.5英寸(13毫米) Mark III重机枪[16]。此种枪架的最大俯仰角为−10°和+70°。射击1.326盎司(37.6克)重的子弹时的枪口初速为2,520英尺每秒(770米每秒),最远射程约为5,000码(4,600米),有效射程则为800码(730米)[18]。1940年时,胡德号加装了5座UP火箭弹发射器,每座发射器有20个7英寸(180毫米)火箭发射管[16],火箭弹发射出去后,会将一条带有降落伞的缆绳带到空中,当空中的缆绳卡到经过的飞机上时,缆绳会将小型的空投雷带起,借此摧毁飞机[19]。
最初在胡德号上,装有6管固定式鱼雷发射管,并平均安装在船的两舷,其中2管位于水下、“A”炮塔弹药库的两侧,其他的鱼雷发射管皆位于水面上,安装在后烟囱舰艉区域[4]。胡德号使用的Mark IV型鱼雷,弹头内携有515英磅(234千克)的TNT炸药,并有两种速度与射程设定,一是以25节(46千米每小时;29英里每小时)前进,最大射程为13,500码(12,300米),二是以40节(74千米每小时;46英里每小时)前进,最大射程为5,000码(4,600米)。胡德号舰上通常则会携带约28枚鱼雷[20]。
火控设备
编辑胡德号在完工时共有两套火控系统,一座安装于司令塔上方,装有30英尺(9.1米)长的测距仪和装甲保护罩。而另一座则安装于三脚前桅上的瞭望台,并配有15英尺(4.6米)长的测距仪。每座主炮塔皆装有一具30英尺(9.1米)长的测距仪。次要武器大多透过舰桥各侧的指挥仪(Director)控制。1924年至1925年的这段期间,胡德号的前桅楼(Fore-top)里,增设了两个装有9英尺(2.7米)测距仪的次要武器操作装置[11]。位于船尾控制区的简易型高角度2米(6英尺7英寸)测距仪,则用来操控胡德号的防空武器,安装1926年与1927年间[21]。同样在完工时,胡德号上总共有三座鱼雷射控塔,每座皆配有一个15英尺(4.6米)长的测距仪。其中两座安装在舰舯控制塔的两侧,第三座则位于舰尾控制区的的中间[11]。
1929年至1931年进行的改造工程中,胡德号的后探照灯平台上,安装了一具HACS Mark I 高角度射控系统指挥仪,后观测台原先要安装两具给砰砰炮使用的防空指挥仪,但在这次改造里只安装了一具[22]。在1932年改造时,5.5英吋炮的操控装置与安装在瞭望台的测距仪被拆除。然后1934年时,之前安装好的砰砰炮防空指挥仪被迁移到原本安装5.5英吋炮操控装置的地方,给5.5英吋炮操控装置使用的9英尺(2.7米)测距仪则安装到了信号台上。2年后,为了不受烟囱排放出来的废气影响,砰砰炮防空指挥仪重新安装到了舰桥内后面的角落。1938年,胡德后上层建筑的后部增设了一具砰砰炮防空指挥仪,位于HACS指挥仪的后方。次年,艉部信号台加装了两部HACS Mark III型指挥仪,并取代同样位于艉部的Mark I型指挥仪[23]。胡德号在1941年进行最后一次改装时,安装了一具279型对空警戒雷达和284型炮用雷达[24],但根据作家约翰·罗伯兹(John Robert)的说法,274型雷达除缺少接收天线外,也没办法被船员操纵[25]。
防护构造
编辑胡德号最初的装甲设计以虎号战列巡洋舰为基础,拥有8英寸(200毫米)厚的水线装甲带。不过与虎号不同,胡德号的装甲从水线向外倾斜12°,以此在受到炮弹以低角度弹道击中时,增加装甲的相对厚度。虽说这样的设计的确有效,但也会使脆弱的甲板装甲面积增加,降低船只面对俯射时的防御能力。1916年下旬,英国人根据在日德兰海战得到的教训,将胡德号的装甲增加了5,000长吨(5,100公吨),导致她的吃水深度增加同时轻微减低了航速。而为了节省工时,英国人选择直接把胡德号现有的装甲增厚[26],使胡德号的排水量有33%为防护结构所占用,虽说这个数值高过其他英国舰艇,但还是低于同代的德国船只,例如德国海军兴登堡号战斗巡洋舰的防护结构,就占自身排水量的36%[27]。
胡德号的装甲带采用表面硬化的克鲁伯接合装甲,并排列成三层列板。主水线装甲带在“A”和“Y”炮塔炮座之间时的厚度为12英寸(300毫米),然后向船头和船尾附近渐渐收缩到5—6英寸(130—150毫米)厚。中间装甲带最大厚度为7英寸(180毫米),最大厚度的区块长度,水线装甲带最厚的区块一样,然后向“A”炮塔炮座两侧,逐渐收缩至5英寸(130毫米)厚。上层装甲带在舯部时的厚度为5英寸(130毫米),并且向“A”炮塔炮座和船尾延伸,而往船尾延伸的部分,厚度则只有4英寸(100毫米)厚[28]。
除了顶部仅有5英寸(130毫米)厚以外,胡德号的炮塔及炮座皆由11—15英寸(280—380毫米)厚的克鲁伯接合装甲所保护。甲板则使用高强度钢(High-tensile steel)建成,艏楼甲板厚度为1.75—2英寸(44—51毫米)不等,在弹药库上的上甲板为2英寸(51毫米)厚,而其馀部分的厚度则为0.75英寸(19毫米)。在弹药库上方的主甲板厚3英寸(76毫米),与主水线装甲带汇合部位的斜坡则厚2英寸(51毫米),其馀部位则是1英寸(25毫米)厚。在传动轴上方的下层甲板厚3英寸(76毫米),弹药库上的则厚2英寸(51毫米),其馀部位则为1英寸(25毫米)厚[29]。
在完工前的最后阶段,胡德号的主甲板层增设了3英寸(76毫米)厚的船板,为了抵销多出的重量,位于船尾的4门5.5英吋炮和部分供该炮使用的弹药起重机被移除。在实弹试射时,使用新型的15英吋被帽穿甲弹(Armour-piercing, capped;APC)对胡德号的等尺寸模型射击时,能够击穿该舰的7英吋中间装甲带和2英吋厚的主甲板斜坡,并命中该舰的重要部位。因此有人在1919年7月时提议,将前后弹药库的装甲分别增厚至5与6英吋。同样为了抵销多出的重量,胡德号的两管水下鱼雷发射管,和后方用来保护鱼雷弹头的装甲被移除,艉部鱼雷控制塔的装甲也从原先的6英寸(150毫米)减少到1.5英寸(38毫米)。不过要一直到之后的几次试验结束后,这些额外的装甲才安装上去[30]。胡德号竣工后,容易因俯射火力与炸弹受损的问题仍旧存在[29]。保护鱼雷弹头的装甲也在1929年至1931年的大改造中重新安装了回去[25]。
胡德号装有7.5英尺(2.3米)深[29]的防雷鼓包,包覆著船只前部与后炮塔炮座之间的区域。它分为两个内外两个部分,外部为空心隔舱,内部则有5排水密“冲击管”(Crushing tubes),以吸收并分散鱼雷爆炸时的威力。胡德号的防雷鼓包的外壁为1.5英寸(38毫米)厚的防鱼雷舱壁[31]。
飞机
编辑胡德号最初在“B”、“Y”两炮塔上装有给菲尔利霸鹟型飞机的起飞平台[32]。1929年至1931年的大改造中,安装在后甲板上的折叠式飞机弹射器与回收水上飞机的起重机,取代了“X”炮塔上的起飞平台。改造过后的胡德号会搭载一架来自英国空军444小队(No. 444 Flight)的菲尔利IIIF型双翼机。在1932年西印度群岛巡航时,该弹射器在天气不佳时,常常会泡在水里,变成只能在海象平稳时进行操作。到最后,弹射器和用来回收飞机的起重机,跟著“B”炮塔上的平台一起,于1932年时移除[33]。
战斗巡洋舰与高速战舰之争
编辑在英国海军的分类中,胡德号被划分在战斗巡洋舰之中,但安东尼·普雷特森等现代作家认为,胡德号比高速战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更为先进,并将其归类为高速战舰。在文件纪录中,胡德号拥有与伊莉莎白级战舰同级的武装及防护,但速度却比后者明显快上许多.[34][35]。
1918年左右,美国驻欧海军司令官威廉·西姆斯海军中将、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司令官亨利·汤玛斯·梅奥海军上将和一群美国海军指挥官,对胡德号印象十分的深刻,并将胡德号称作高速战舰,提倡美国海军应该发展自己的高速战舰[36]。然而美国继续依照按照既有造舰计画,兴建较慢但防护较严实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以及装甲较少但速度较快的列星顿级战斗巡洋舰,但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署而中止建造[37]。
不过胡德号造成的影响,能够在列星顿级战斗巡洋舰的设计中看到,该级舰减少了主装甲带规模并改用倾斜装甲,在原先水面上安装4管鱼雷发射管的基础上,另外又增设了4管水下鱼雷发射管[38]。为了要扰人耳目,当时的英国海军文件会把极速超过24节(44千米每小时;28英里每小时)的战舰,通通称呼为战斗巡洋舰,不论其装甲防护能力。未曾兴建的G3级战斗巡洋舰便是一个实例,该级比胡德号更像高速战舰,却依旧称呼为战斗巡洋舰[39]。
胡德号的防护能力虽然能够应付日德兰海战年代的船舰,但在1920年胡德号完工后,配备16英寸(410毫米)的主力舰开始迅速出现,例如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舰和日本的长门级战舰,面对这些新世代的船舰,胡德号的装甲是不足以应对的。英国海军充分意识到,尽管设计上做了修改,但是胡德号装甲保护的缺陷仍旧存在,所以他们将胡德号设计成战斗巡洋舰,而她的生涯大多也是在战斗巡洋舰分舰队中度过。胡德号在生涯末期,她的装甲保护虽然比不上其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高速战舰,但她是少数能够追上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大炮”(Big gun)战舰,而英国海军部在1941年派遣胡德号等战舰,出海攻击俾斯麦号[34]。
建造过程
编辑1916年9月1日,约翰·布朗造船厂于苏格兰克莱德班克开始建造胡德号。英国在日德兰海战中丧失3艘战斗巡洋舰之后,给胡德号增设了5,000公吨的装甲[40]。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原本三层甲板的设计,预想由上层甲板引爆来袭炮火,然后由下两层甲板阻挡炮弹爆炸的威力。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尾声出现的延迟引爆炮弹,使得这种设计的效用变低,炮弹能够在保持完整的情况下,击穿装甲薄弱的甲板层,然后在船只内部爆炸[41]。除此之外,胡德号的重量已经严重超出原本的设计,不但容易使水漫上胡德号,也使得舰上建筑的承重压力大幅提高[34]。
1918年8月22日胡德号下水,仪式由贺拉斯·胡德(萨缪尔·胡德海军上将的曾曾孙)的遗孀主持。贺拉斯·胡德在日德兰海战时殉职,其乘坐的无敌号战斗巡洋舰,为第3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之旗舰,同时也是在该次海战中沉没的三艘英国战列巡洋舰之一。下水仪式后,造船厂为了空出位置给商船,胡德号航行至罗塞斯进行舣装工程,舣装工程则在1920年1月9日完成[42]。海试结束后,胡德号于1920年5月15日启用,由威尔弗雷德·汤姆金森上校担任舰长。胡德号的兴建费用为6,025,000英镑[43]。
胡德号拥有一对显眼的烟囱与瘦长的外型,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好看的战舰之一。而在胡德号启用后的20年里,她一直是世界上最大艘的现役军舰[44]。胡德号的尺寸与强大的武装,除了替自己获得了“全能的胡德”(Mighty Hood)这一称号外,她同时也象征著大英帝国的强大国力[45]。
战间期
编辑胡德号启用后,很快便成为英国海军大西洋舰队战斗巡洋舰分舰队之旗舰,并由海军少将罗杰·凯尔斯指挥。1920年,于斯堪地那维亚海域的巡弋任务结束后,胡德号改由杰佛瑞·麦克沃斯(Geoffrey Mackworth)上校接手指挥。1921年与1922年时的胡德号,与战斗巡洋舰分舰队航行至巴西及西印度群岛后,改任地中海舰队旗舰,前往地中海与该舰队一同进行训练[46]。
1923年11月,胡德号在约翰·恩图尔斯上校指挥下,与反击号战斗巡洋舰及数艘第1轻型巡洋舰分舰队的达那厄级巡洋舰一起,由西向东航经巴拿马运河,进行了一次世界巡游,借此提醒自治领们对英国海权的依赖,并鼓励他们提供金钱、船只和设施等协助。胡德号在10个月里,到访南非、印度、澳大利亚、纽西兰、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较小的殖民地跟附属国,最后在1924年10月回到了英国本土[47]。
1924年4月,巡游舰队护送澳洲的澳大利亚号战列巡洋舰出海,澳洲为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而将把该舰凿沉[48]。1925年1月,战斗巡洋舰分舰队到访里斯本,参加当地为瓦斯科·达伽马举办的庆祝活动,之后又前往地中海参加演习。胡德号在往后的十年里,不断重复著这个模式,前往地中海进行冬季训练。1925年4月30日,哈罗德·雷诺德(Harold Reinold)上校接替约翰·恩图尔斯,然后在1927年5月21日,又由威尔弗雷德·弗伦奇上校接替哈罗德的职位,负责指挥胡德号[49]。
1929年5月1日到1931年3月10日,胡德号大修结束后,重新接任战斗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并由朱利安·帕特森接掌指挥。同年稍晚,胡德号的船员参与了因弗戈登哗变,以抗议政府削减水兵的薪资待遇。哗变和平结束后,胡德号回到了母港。1932年初,战斗巡洋舰分舰队前往加勒比地区巡弋,而胡德号在同年3月31日至5月10日,于朴茨茅斯进行整修。托马斯·宾尼(Thomas Binney)上校于1932年8月15日接任胡德号指挥职务,胡德号则在次年继续前往地中海进行冬季巡弋训练。1933年8月30日,托马斯·宾尼的职位由汤玛士·陶尔(Thomas Tower)上校接任。1934年8月1日至9月5日,胡德号进行了一次小改装,重新布局舰上次要武器和防空武器的火控指挥仪[50]。
1935年1月23日,准备到地中海巡弋的胡德号,在前往直布罗陀时被声望号战斗巡洋舰撞击船只左舷的后甲板。撞击使得胡德号左舷外侧的螺旋桨受到一些损伤,并留下了一个18英寸(460毫米)的凹痕,部分的船壳版也因撞击而松动。胡德号在直布罗陀稍加维修后,于1935年2月至3月回到朴茨茅斯进行大修。战斗巡洋舰分舰队司令悉尼·贝利(Sidney Bailey)少将,以及胡德号和声望号的舰长,皆因此事而被送上军事法庭受审。胡德号舰长陶尔和贝利两人获判无罪,声望号舰长梳布里奇(Sawbridge)则是被解除职务。但海军部不服判决,指责贝利在演习时的指令模糊不清,并将梳布里奇调回原先岗位[51]。
次年8月,胡德号在斯皮特黑德参加乔治五世登基银禧纪念观舰式。胡德号在典礼结束后没多久,即派遣至地中海舰队之下,并在10月第二次义大利衣索比亚战争爆发后,驻扎于直布罗陀。1936年2月1日,亚瑟·普里德汉上校接掌胡德号指挥权,同年6月26日至10月10日,胡德号返回朴茨茅斯短暂进行整修。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胡德号于10月20日正式改隶于地中海舰队[52]。西班牙国民军的塞韦拉号巡洋舰曾试图封锁毕尔包的港口,而胡德号在1937年4月23日成功护送三艘英国商船进入该地[53]。1937年11至12月,胡德号前往马尔他岛接受改装,两管水下鱼雷发射管则在此次改装时移除[54]。1938年9月20日,亚瑟·普里德汉的职务由哈罗德·沃克(Harold Walker)上校接替,而哈罗德则在次年1月,胡德号返回朴茨茅斯进行大修时被解除职务,胡德号的大修工程则持续到8月12日结束[55]。
胡德号原本计画于1941年接受现代化改造,以达到其他一战军舰现代化改造后的水平。在计画中,改造过后的胡德号,动力部分将换装更轻的涡轮和锅炉组,次要武器部分将安装8座QF 5.25英寸(133毫米)双联装炮塔,和6座8联装QF 2磅砰砰炮,5英寸(130毫米)厚的上层装甲带列板将被移除,并补强舰上的甲板。甲板上将会安装一具飞机弹射器,而剩馀的鱼雷发射管都将会被拆除。胡德号的司令塔将被拆除,并重建整个舰桥[56]。虽然胡德号几乎都处于活跃状态,并成为整个英国皇家海军中战力最佳的高速主力舰,但胡德号的船舰状态也愈加不良,导致她在1930年代中期,不得不进行一次长时间的检修。而随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要把胡德号调离现役已不可行,因此胡德号未能像声望号战斗巡洋舰或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一样,依照计画接受现代化改造[57]。此时胡德号舰上的冷凝器状态极差,再加上蒸汽管线严重泄漏,从淡水蒸发器输出的水气经过冷凝器后,只够补充锅炉给水(Boiler feed water),根本无法提供船员清洗东西或盥洗的用水,更甭说在寒天里给住舱甲板供暖。胡德号的蒸气产量因为这些问题而降低,以至于胡德号的实际航速低于她的设计船速[58]。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1939年5月,欧文·葛蓝尼接掌胡德号指挥权,而尚在改装的胡德号则被派分至本土舰队旗下的战斗巡洋舰分舰队。次年二战爆发,胡德号多在冰岛与法罗群岛附近海域巡逻和保护船团,并拦截德军的伪装巡洋舰和试图突围进入大西洋的突围舰。1939年9月25日,本土舰队出海前往北海中部,护送受损的旗鱼号潜艇回航。德军发现该舰队后,派出了第26、第30两只轰炸联队进行攻击。在这次作战中,胡德号遭到一枚Ju 88轰炸机投下的250千克(550英磅)炸弹击中,导致船只左舷的防鱼雷鼓包和舰上的冷凝器受损。1940年初,由于机械设备状况不佳,导致胡德号的最高航速仅剩26.5节(49.1千米每小时;30.5英里每小时),于4月4日至6月12日回厂维修[59]。
弩炮行动
编辑1940年6月18日,胡德号与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受命前往直布罗陀加入H舰队,而胡德号在抵达后将成为该舰队的旗舰。1940年7月,H舰队在米尔斯克比尔参与歼灭法国军舰的任务。在法国投降后仅八天,英国海军部便向奥兰内的法国舰队发布最后通牒,要求它们拘留于英国或是中立国港口,以防止它们落入轴心国的掌控。法国拒绝英方的要求后,英国皇家海军即开始对停泊于港内的法国军舰开火。胡德号的实际造成损害并不清楚,但能够确信的是,敦克尔克号战列舰被胡德号的4枚15英吋炮弹击中,并被迫搁浅于海岸边。胡德号在对敦克尔克号开火时形成跨射,炮弹虽未直接命中敦克尔克号,但是炮弹的破片导致敦克尔克号的两名船员受伤。而敦克尔克号的姊妹舰史特拉斯堡号则成功趁隙逃离港口。胡德号在与林仙号轻巡洋舰和进取号轻巡洋舰追击史特拉斯堡号时,由于错将殖民地警报舰里戈•德热努伊号认做驱逐舰,为了规避鱼雷攻击而左转规避[60],导致一具涡轮发动机故障,航速仅剩28节(52千米每小时;32英里每小时),只能在两个小时后放弃追击[61]。
返回母国水域
编辑H舰队的旗舰于6月18日改由声望号担任,胡德号则启程返回斯卡帕湾。9月13日,胡德号在当初建造的干坞,完成重建涡轮发动机叶片的小整修后[62],与罗德尼号、纳尔逊号战舰等一干军舰,前往更好拦截德国舰队入侵的罗塞斯。德国入侵的疑虑消退后,胡德号回到了护卫船团与防范德军通商破坏的老岗位。在1940年剩下的时间里,胡德号曾两度出战,第一次是在10月28日,胡德号受命拦截“口袋战舰”(Pocket battleship)舍尔将军号,第二次则是在12月24日,胡德号出海寻找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的踪迹,但是胡德号在这两次任务里都未能成功找到敌舰。
1941年1月至3月,胡德号进厂维修,但维修后的状态仍旧不佳。碍于德国主力舰产生的威胁,胡德号必须到后续几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服役后,才有办法进港大修。拉尔夫·克尔上校在胡德号进行维修时,接掌了胡德号的指挥权,而胡德号在3月中完成维修后便接到命令,出海拦截格奈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等两艘德国战舰。任务失败之后,胡德号受命前往比斯开湾拦截任何试图从布雷斯特突围的德舰。4月19日,英国海军部接到俾斯麦离开德国的错误消息后,便下令胡德号前往挪威海。之后,胡德号便待在北大西洋巡弋,直到5月6日回到斯卡帕湾[63]。
丹麦海峡海战
编辑俾斯麦号于1941年5月时,试图突破封锁进入大西洋,胡德号则和新入役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一起,与其他英国主力舰们出海拦截,防止德舰突入大西洋并攻击盟军运输船队。胡德号由拉尔夫·克尔上校指挥,同时也是舰队司令兰斯洛特·霍兰德海军中将的座舰。英国的诺福克号和萨福克号重巡洋舰在5月23日发现德舰后,次日,霍兰德的舰队便在格陵兰岛与冰岛间的丹麦海峡,与俾斯麦号以及其僚舰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相遇[64]。
英国舰队于上午5点37分发现德舰(英国舰队的钟比当地时间早4个小时,实际上在发现德舰时,天才刚亮)[65],然而德舰透过欧根亲王号的水中听音器,发现东南方有高速运转的螺旋桨音,早就知道英国舰队的存在。上午5点52分,胡德号向领头的欧根亲王号开火,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则于3分钟后开始反击,两舰的开火目标皆为胡德号。欧根亲王号似乎是第一个在战斗中击中敌方的船舰,她的一发炮弹命中胡德号烟囱中间的甲板,点燃置放于甲板上的防空炮与UP火箭弹发射器备弹,转瞬间便引发大火[66]。
在快要6点的时候,胡德号往左转向了20°,借此让后炮塔能够进行射击。就在此时,俾斯麦号进行了第五次齐射,并且至少有一发炮弹从大约16,650米(18,210码)外的位置,击中胡德号的小艇甲板(Boat deck)[67]。一枚炮弹先是命中胡德号的瞭望塔,导致瞭望塔的主体以及碎片砸向小艇甲板[68],接著便是一道火焰从胡德号主桅附近向上冲出[注 1]。三分钟后,胡德号以近乎垂直的方式,自船尾迅速沉没[67]。英国皇家海军历史局内藏有一幅由胡德号幸存者所绘制的素描,上面将胡德号沉没的位置标记为63°20′N 31°50′W / 63.333°N 31.833°W。结果胡德号上1,418名船员,最后仅有3人存活,分别是二等水兵泰德·布里格斯(1923-2008年)、一等水兵罗伯特·提尔伯恩(Robert Tilburn;1921-1995年),和少尉威廉·约翰·邓达斯(William John Dundas;1923-1965年)[70],他们三人在胡德号沉没两个小时后,被发现胡德号残骸的厄勒克特拉号驱逐舰救起[71]。
沉没后
编辑胡德号沉没以后,在德舰集中火力攻击之下,威尔斯亲王号严重受损,加上主炮和炮塔发生故障,不得已只能撤出战斗。威尔斯亲王在战斗中,三度命中俾斯麦号,其中一次导致俾斯麦号的燃油大量污损,迫使其转向德占法国进行维修以策安全。俾斯麦号一度脱离英国人的视线,但很快又被发现,并于5月27日沉没[72]。
胡德号沉没当天,英国海军部透过广播发布了一份新闻稿:“在......任务中,胡德号......的弹药库不幸地被炮火击中而爆炸[73]”。由杰弗里·布莱克主导的调查委员会,在胡德号沉没不到两周的时间内,于6月2日提交了调查报告,写有并支持以下看法:
(c)造成胡德号沉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胡德号的装甲,被至少一发自16,500码 [15,100公尺]内袭来的15英吋炮弹直接击穿,引爆了舰尾一座或多座的弹药库[74]
这个结论受到汤姆·菲力普斯等人的批评,多数原因是报告里没有目击者证词的文字纪录。海军建造总监史丹利·V·古德爵士(Sir Stanley V. Goodall)则提出另一个理论,认为胡德号是因为自己的鱼雷发生爆炸而沉没。为此,海军少将哈罗德·沃克爵士组织了第二次调查委员会,并于1941年9月提出调查报告[75]。这次调查“比起前次更加深入,向这次灾难的176名目击者进行取证[76]”,并检验古德和其他人的理论。结果这次调查的结论,与前次委员会的结论并无二致:
俾斯麦号的15英吋炮弹,直击胡德号的4英吋或5英吋火炮弹药库 ,或是击中这两个弹药库的附近,导致弹药库爆炸并使胡德号的舰尾部分断裂。而最先发生爆炸的,极有可能是4英吋火炮弹药库[75]。
两次调查的结果,都为舰队指挥官霍兰德中将脱去了胡德号沉没的罪责[77]。
为纪念胡德号的亡者或船员的建筑设立在英国许多地方[78]。朴茨茅斯海军纪念馆以及汉普郡内,波德雷施洗圣约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 the Baptist)为胡德号建立的小教堂(Chapel)中[79],都有为胡德号阵亡船员乔治·大卫·斯宾那(George David Spinner)设立的纪念碑。其兄长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后于1942年时阵亡,他位于肯特郡迪尔汉密尔顿路公墓中的墓碑上,也写有纪念乔治的碑文[80]。
胡德号沉没主因的各种理论
编辑胡德号为何沉没,至今仍无定论。以下为几个主要的推论:
- 炮弹直接命中了艉部弹药库,而这发炮弹绝对来自俾斯麦号,因为胡德号发生爆炸前,欧根亲王号早已停止对胡德号开火。起初,官方几乎立刻接受了这种说法。但是目击者的证词(例如威尔斯亲王号的舰长约翰·利奇上校,提供给第二次调查委员会的素描)却使这个推论出现疑点。根据目击者的说法,导致胡德号沉没的爆炸,来自艉部弹药库前面一段距离的主桅附近。
而第二次委员会的专家证人们则认为,目击者所看到的,应该是4英吋火炮弹药库产生剧烈爆炸或是剧烈燃烧时,从轮机舱的排气孔冒出。弹药库引发的火灾必须把4英吋火炮弹药库,和15英吋火炮弹药库之间的舱壁摧毁掉,最终引发类似日德兰海战时发生过的剧烈爆炸。第二次调查委员会最终是采纳这个推论[81]。
- 一枚近弹钻入水中,穿透了胡德号装甲带以下的部位,并最终击中胡德号的某个弹药库。然而威尔斯亲王号在同一场战役中,也受到了同样的攻击,一枚15英寸炮弹在水下前进大约80英尺(24米)后,命中威尔斯亲王号水线下28英尺(8.5米)的船身部位,穿透数个薄弱的舱壁后便紧靠在鱼雷舱壁停下,并没有产生爆炸。第二次调查委员会认为,假使命中威尔斯亲王号的炮弹引信正常运作,炮弹会在击中船只之前就被引爆,因此否决了这个推论。作家威廉·尤伦斯(William Jurens)计算,如果俾斯麦号的15英吋炮弹,在距离胡德号20英尺(6.1米)左右的地方落下,能够击穿胡德号装甲带以下的船体,而且在引信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炮弹将会在弹药库附近引爆[82]。
- 胡德号是被舰上的鱼雷给炸沉。根据史丹利·V·古德的推论,胡德号的鱼雷可能是被小艇甲板上的猛火引爆,不过更有可能的是被俾斯麦号击中。鱼雷引发的爆炸会先把船侧炸开,并破坏船体纵梁的强度,接著海水会从开口处,以将近30节(56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灌入,最后海水灌入所产生的力量,则会把船尾的部分从船舰上扯下[83]。
- 小艇甲板上的火势延烧到弹药库。然而根据第二次调查委员会所获得的证据表示,胡德号4英吋火炮弹药补给井道的门,在该次战役中都是关上的。不过井道或是井道的门也有可能因为敌舰炮弹的关系而打开,导致火焰进入弹药库。火焰也可能是透过通风管线进入弹药库,又或者根据泰德·布里格斯的说法,火焰也可能是从15吋炮的炮塔进入[84]。
- 存放在弹药库外的4英吋弹药导致爆炸。根据海军历史学家安东尼·普雷斯顿1979年的著作,胡德号的艉部弹药库被“炮座外的4英寸(100毫米)防空炮弹药所包围。这些毫无保护的弹药,不是被小艇甲板上的火势引爆,就是被俾斯麦号的炮弹命中后殉爆[85]。”
- 胡德号的主炮导致爆炸。第二次委员会的证人表示,胡德号的15英吋主炮开火时出现问题,可能有炮弹在主炮里被引爆,导致炮塔内部发生爆炸。英国海军为了避免日德兰海战时,军舰弹药库殉爆的惨剧再度发生,而引入了一些安全措施,但是战斗的压力下,这些措施可能并没有发挥作用[86]。
1987年,尤伦斯在文章里广泛的检阅这些推论后(普雷斯顿的除外),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几乎能够确认胡德号因为4英吋火炮弹药库发生爆炸而沉没,但引发爆炸的原因有很多种,而尤伦斯自己是把小艇甲板的火灾,和胡德号上的鱼雷被引爆等,这两种可能的原因给排除在外。尤伦斯认为大众印象中,胡德号甲板装甲被俯射炮弹击穿的说法并不正确。根据他的计算,胡德号沉没时,俾斯麦号射向胡德号的15英吋炮弹,落下角度不会超过14°,对当时的德舰的穿透能力来说,很难在这种角度击穿胡德号的水平装甲。根据电脑生成的胡德号轮廓图,如果炮弹以这种角度落下,是无法到达艉部弹药库的,甚至连表面的装甲带都无法完全穿透。但倘若在沉没前,胡德号转弯角度更大的话,她的12英吋装甲带是有可能会被击穿[87]。
在发现胡德号的残骸之后,对残骸的调查也证实胡德号舰艉的弹药库发生过爆炸。胡德号艉部被发现时,船桨都还在其上,并保持著船舰爆炸时向左转的方向。而一部分“A”炮塔前方的船首已经消失,不列颠尼亚皇家海军学院前讲师暨历史学家艾瑞克·格罗夫,以及是次调查的主导者大卫·梅恩斯认为:“在胡德号沉没前后,船艏内部可能发生爆炸,导致船艏内部严重受损”,可能一部分的前15英吋火炮弹药库发生过爆炸[88]。
胡德号的右舷“除了防雷鼓包以外几乎全毁”,有人认为船尾发生大火,并蔓延至右舷的燃料库[88]。
从胡德号的残骸上发现的证据,推翻了古德关于鱼雷爆炸的理论,目击者在胡德号爆炸前,看见自4英吋火炮弹药库排出东西的证词,也与胡德号被自己火炮炸毁的理论相互抵触。而其他的推论目前仍具有一定的可能性[89]。
尤伦斯、威廉·加兹克(William Garzke)和小罗伯特·O·杜林(Robert O. Dulin Jr.)等人于2019年发表的俾斯麦号服役历史研究中,认为俾斯麦号的380毫米炮弹击穿了胡德号甲板,并在胡德号后段的102毫米火炮弹药库中爆炸,引燃弹药库中作为推进药的线状无烟火药,接著引燃旁边381毫米火炮弹药库里的推进火药。因大火而快速产生的燃烧气体,破坏了胡德号的船只构造,透过轮机室的排气口往上、船头,以及船只的侧面冲出,掀飞了船尾两座主炮塔,并导致船尾从船只后面的装甲舱壁处脱离船只主体[90]。
后续考察
编辑2001年,英国第四台委托海洋学家大卫·梅恩斯和他的蓝水打捞公司(Blue Water Recoveries),在寻找胡德号残骸的同时,尽可能地拍摄胡德号和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水下镜头,以用于两舰交战60周年时播出的重大事件纪录片之中[91]。这也是首次有人试著找出胡德号的沉没之地[92]。梅恩斯为了找出胡德号的位置,在过去的六年里一直在私下研究胡德号的命运,也获得了英国皇家海军、胡德号协会(HMS Hood Association)、其他退伍军人团体,以及胡德号船员最后幸存者泰德·布里格斯的支持[91]。
而人员和装备必须在四个月内准备完成,这样才能在北大西洋海象平稳时进行调查。调查队的组成非常复杂,不只有纪录片拍摄小组和他们的拍摄器具,以及在调查期间进行卫星直播的新闻记者,调查队也打算使用遥控潜水器,直接在第四台的网站上进行线上直播[91]。
结束俾斯麦号的摄影后,梅恩斯与他的团队开始在600平方海哩(2,100平方千米)的搜索区内寻找胡德号,他们估计要调查整个搜索区得花上六天。搜查队首先对梅恩斯认为胡德号可能所在的位置进行调查,并在开始调查后的第39个小时,透过侧扫声纳发现了胡德号的遗骸[92]。
胡德号的残骸位于2,800米(9,200英尺)深的海床上,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个区域[93]。东侧的残骸区有弹药库殉爆后留存下来的一小部分船尾和船首,以及螺旋桨等等较小的残骸,西侧则有胡德号的4吋炮指挥仪,装甲厚实的司令塔则在距离残骸主体一段距离的地方。胡德号舯部是尚存最大的残骸,倾倒在东侧残骸区南边的一个大型撞击坑里。在舯部右舷,燃料库内墙以外的部位尽数消失,船壳则是向外卷曲,说明该处曾发生过爆炸。
弹药库以及炮塔残骸所在的几个小型残骸区,被认为是来自爆炸中全毁的胡德号船身后段。“A”炮塔以前的船首结构与船体分离,代表该区域可能也发生过爆炸[94]。其他研究者认为,所谓胡德号沉没前的最后一次齐射,不过是前弹药库殉爆时的火焰所造成的错觉[95]。位于装甲隔舱前的部位可能在胡德号沉没时发生内爆,导致船首从最后几次整修时移除的鱼雷舱断裂。
但是负责调查的梅恩斯和怀特(White)两人认为,船艏断裂的原因并不像是内爆造成,因为以规模来说太小,而且也无法解释该区域的船壳为何会朝向外侧[96]。比尔·尤伦斯(Bill Jurens)指出,船艏断裂处位于船身前段的横向装甲舱壁前方,而该处也没有弹药库或是类似的设施,认为是船尾在下沉时将船头垂直举起,造成的压力导致船艏断裂。此外,船壳现在朝向的位置也不一定是事发时的样子[97]。
目前,胡德号船骸前段向左舷倾倒、舯部则是整个翻覆,而后段则是以某种角度从海床上立起。胡德号的螺旋桨固定在向左舷20°转向的位置,证实在后弹药库殉爆时,胡德号正向左转向,来让后方“X”、“Y”炮塔能够瞄向德舰[98]。
2002年,英国政府将胡德号沉没地设为战争墓园,而胡德号的残骸则受到1986年军事遗迹保护法保护[99]。
胡德号尚存的物品
编辑胡德号沉没时搭载的部分物件依然保留至今。一块胡德号救生艇的横梁于挪威被发现,目前收藏于伦敦的国立海事博物馆[100]。1942年4月,即丹麦海峡战役后近一年,胡德号上一个装有行政文件的金属容器在挪威的塞尼亚岛被发现,目前容器及其内容物已经佚失,仅有该容器的盖子幸存下来,并于1981年交由英国皇家海军陆上机构百夫长大楼收藏[100][101]。
其他胡德号尚存的物品,大多是沉没前便已从船上移走:
舰钟
编辑2012年,英国政府许可梅恩斯重返胡德号沉没地,将胡德号其中之一的舰钟,从船骸一段距离外的开阔残骸区打捞上岸。并且在胡德号协会的支持下,梅恩斯计画将打捞起来的舰钟,交给整修过后的朴茨茅斯国立皇家海军博物馆,成为官方首座胡德号阵亡船员永久纪念碑的一部分[102][103]
调查队在打捞舰钟的同时,利用2001年时无法使用的技术,再次对胡德号进行探勘和摄影。调查队的打捞工作如往常一般,同样受到“只能看不能碰”(Look-but-don't-touch)政策的限制。保罗·艾伦资助了第一次的舰钟打捞工作,并提供调查队使用其所有的八爪鱼号,但这次打捞工作因为天候不佳,不得不在工作开展十天后中止[93]。2015年8月7日,调查队成功将胡德号的舰钟打捞上岸,并在交涉作业完成后,胡德号的舰钟终于在2016年5月展示于博物馆中[104]。
被打捞上岸的舰钟,也曾使用在同名的胡德号前无畏舰。在将这枚舰钟安装到新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时,它的下缘以及侧面分别刻有两段铭文,位于下缘的铭文写道:“本钟乃由1916年5月31日于日德兰海战中阵亡,已故海军少将尊敬的贺拉斯·胡德爵士,自服役于1891年至1914年间的胡德号战舰上所保存下来[105]。”而位于侧面的铭文则写道:“遵照胡德女士的愿望,此钟献给其于1918年8月22日主持下水的胡德号战斗巡洋舰,以此纪念其丈夫。”而这枚舰钟的顶部及其内部,都还留有非常鲜艳的皇室蓝油漆[106]。
5.5英寸副炮
编辑胡德号在1935年整修时,移除了两门5.5英吋舰炮,后来这两门火炮在1941年时,安装到阿森松岛乔治敦主城镇及港口附近山丘上的岸防炮塔中。目前该地仅剩下炮塔结构,火炮已由英国皇家空军收藏[12]。
这座炮塔唯一的作战纪录,仅有在1941年12月9日时,对浮出水面并试图攻击乔治敦海底电报站跟停泊船只U-124号潜艇开火[107]。此次开火并未取得命中,但也迫使U-124号潜艇紧急下潜并撤退[108]。
船桨碎片
编辑胡德号在1935年1月23日于西班牙外海进行演习时,与声望号战斗巡洋舰发生碰撞,胡德号的一块船桨碎片卡进了声望号的船首里。声望号进入干坞维修时,将船桨碎片从底舱区域取了出来。有的碎片被船坞工人收藏了起来,一个被刻上了:“ "Hood" v "Renown" Jan. 23rd. 1935”(胡德号对声望号,1935年1月23日)的字样,另一块则被刻有:“"Hood V Renown off Arosa 23–1–35" ”(胡德号对声望号,1935年1月23日阿罗沙外海)。目前已知的船桨碎片,一块为私人收藏,另一块则由胡德家族于2006年赠与胡德号协会[100]。
性能数据
编辑- 排水量:41200吨(轻载),改装后轻载排水量43350吨(1940年)/47430吨(满载),改装后最大排水量49133吨(1940年)
- 尺度:全长262.3米/水线长259.2米/全宽31.7米/最大吃水10.2米
- 动力:24座锅炉,主机功率(正常)144000马力/(过载)151280马力
- 航速:31节(29节/1941年);续航力:5950海里/18节
- 武备:8门双联装15英寸/42倍口径主炮;12门140毫米/50倍口径副炮(1940年拆除);14门102毫米防空炮(1940年),1930年代加装24门40毫米高射炮;4门3磅炮;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 装甲:侧舷水线装甲带(最大)305毫米,上部装甲带127毫米,隔舱102-127毫米;主甲板38-76毫米,上甲板76-19毫米;炮塔(正面)381毫米,炮座305毫米;指挥塔 228-254毫米。装甲总重量13550吨
- 舰员:1,341-1,421人
资料来源和注解
编辑注解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 ^ Taylor, p. 15
- ^ FAQ. HMS Hood Association.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3).
- ^ Roberts 1997, pp. 60–61
- ^ 4.0 4.1 4.2 4.3 4.4 Raven and Roberts, p. 67
- ^ Taylor, pp. 92, 94
- ^ Taylor, p. 92
- ^ Taylor, p. 123
- ^ Taylor, p. 231
- ^ Campbell, pp. 25–28
- ^ Roberts 1997, p. 89
- ^ 11.0 11.1 11.2 Burt, p. 297
- ^ 12.0 12.1 HMS Hood's 5.5" Guns on Ascension Islands. HMS Hood Association. 2010-04-04 [2013-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 ^ Campbell, p. 40
- ^ Raven and Roberts, pp. 193, 195
- ^ Campbell, p. 56
- ^ 16.0 16.1 16.2 Raven and Roberts, p. 195
- ^ Campbell, pp. 71–74
- ^ Campbell, p. 78
- ^ Campbell, p. 100
- ^ Roberts 2001, pp. 17–18
- ^ Raven and Roberts, p. 68
- ^ Raven and Roberts, p. 189
- ^ Raven and Roberts, pp. 189–195
- ^ Burt, p. 308
- ^ 25.0 25.1 Roberts 2001, p. 21
- ^ Burt, pp. 297–298
- ^ Friedman, pp. 168–169, 171–172
- ^ Roberts 1997, p. 113
- ^ 29.0 29.1 29.2 Burt, p. 299
- ^ Raven and Roberts, pp. 68–69
- ^ Roberts 1997, p. 111
- ^ Taylor, p. 78
- ^ Raven and Roberts, pp. 189–191
- ^ 34.0 34.1 34.2 Designing HMS Hood. HMS Hood Association. 2008-11-30 [201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9).
- ^ Preston 2002, p. 96
- ^ Hone, p. 23
- ^ Raven and Roberts, p. 76
- ^ Morison and Polmar, pp. 71–72
- ^ Raven and Roberts, p. 90
- ^ Burt, p. 298
- ^ Brown, pp. 170–171
- ^ Taylor, pp. 15, 19
- ^ Parkes, p. 644
- ^ Burt, pp. 295, 303
- ^ Taylor, p. 20
- ^ Taylor, pp. 234–235
- ^ Taylor, pp. 70, 236
- ^ Bastock, p. 38
- ^ Taylor, pp. 236–238
- ^ Taylor, pp. 237–238
- ^ Taylor, pp. 165–166, 167
- ^ Burt, pp. 309–310
- ^ Taylor, pp. 172–173, 238–240
- ^ Raven and Roberts, p. 191
- ^ Taylor, p. 240
- ^ Raven and Roberts, pp. 195–197
- ^ Raven and Roberts, p. 197
- ^ Taylor, p. 39
- ^ Taylor, pp. 192, 240–241
- ^ 红鸢. 玛丽安娜的双剑——法国海军“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史. 海陆空天 惯性世界. 2022, 000 (005): 134.
- ^ Taylor, pp. 202–203
- ^ Clydebuilt 4:4, HMS Hood
- ^ Taylor, pp. 241–242
- ^ Stephen, pp. 74–76
- ^ Kennedy, pp. 78, 108
- ^ Taylor, pp. 218–221
- ^ 67.0 67.1 Jurens, et al., p. 4
- ^ Taylor, p. 221
- ^ Jurens, p. 131
- ^ HMS Hood Associat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HMS Hood Association. [2013-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3).
- ^ Taylor, p. 224
- ^ Stephen, pp. 81–83, 97
- ^ Taylor, p. 226
- ^ ADM 116/4351: Report on the Loss of HMS Hood. HMS Hood Association. 2007-03-16 [201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 ^ 75.0 75.1 ADM 116/4351: Report on the Loss of HMS Hood. HMS Hood Association. 16 March 2007 [6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8).
- ^ Jurens, p. 139
- ^ Chesneau, p. 173
- ^ HMS Hood Crew Information. HMS Hood Association.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6).
- ^ Memorials in Southsea – Portsmouth Naval Memorial. InPortsmouth.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5).
- ^ Tombstone of H. and George Spinner. [3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 ^ Jurens 1987, p. 139
- ^ Jurens 1987, pp. 147–151
- ^ Jurens 1987, p. 152
- ^ Jurens 1987, pp. 152–153
- ^ Preston 1979, p. 109
- ^ Jurens 1987, p. 154
- ^ Jurens 1987, pp. 122–161
- ^ 88.0 88.1 The July 2001 Channel 4 Expedition to Locate and Film the Wrecks of Hood and Bismarck. HMS Hood Association.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6).
- ^ Jurens et al., p. 16
- ^ Garzke et al., p. 268
- ^ 91.0 91.1 91.2 Mearns, p. 75
- ^ 92.0 92.1 Mearns, p. 76
- ^ 93.0 93.1 Recovery of HMS Hood's ship's bell abandoned. BBC News. [201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 ^ Mearns and White, pp. 206–207
- ^ Chesneau, p. 179
- ^ Mearns and White, p. 206
- ^ Jurens, et al., p. 15
- ^ Chesneau, p. 180
- ^ Statutory Instrument 2006 No. 2616 The Protection of Military Remains Act of 1986 (Designation of Vessels and Controlled Sites) Order 2006. 皇家议院法案印务局. [2009-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8).
- ^ 100.0 100.1 100.2 Relics and Artefacts from Hood. HMS Hood Association. 2009-09-13 [201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6).
- ^ Relics of HMS Hood – Ledger Container Lid. HMS Hood Association.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Recovery of H.M.S. Hood's Bell. HMS Hood Association. [201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6).
- ^ H.M.S. Hood's Bell news release (PDF). 英国皇家海军. [2012-08-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8-24).
- ^ HMS Hood's bell unveiled at Navy museum Portsmouth. BBC News. 2016-05-24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4).
- ^ Conserved HMS Hood bell rings out on 75th anniversary of largest ever Royal Navy loss. National Museum of the Royal Navy.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 ^ Photos of the Wreck of H.M.S. Hood in 2001. Battle Cruiser Hood. Pt. 2. 2016-07-19 [202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8).
- ^ U-124. uboat.net. [201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3).
- ^ Graham Avis. And So Back To Conflict. History of Ascension. Ascension Island Heritage Society. 2002-02-09 [201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1).
参考书目
编辑- Brown, David K. 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 reprint of the 1999. London: Caxton Editions. 2003. ISBN 1-84067-531-4.
- Bastock, John. Australia's Ships of War. Cremorne, NSW: Angus and Robertson. 1975. ISBN 0-207-12927-4.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1919–1939.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93. ISBN 1-85409-068-2.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Chesneau, Roger. Hood – Life and Death of a Battlecruiser. London: Cassell Publishing. 2002. ISBN 0-304-35980-7.
- Friedman, Norman. Battle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5–1945.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ISBN 0-85177-135-1.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Jurens, William; Cameron, James. Battleship Bismarck: A Design and Operational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9. ISBN 978-1-59114-569-1. OCLC 1055269312.
- Johnston, Ian; Buxton, Ian. The Battleship Builders – Constructing and Arming British Capital 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3. ISBN 978-1-59114-027-6.
- Hone, Trent. High-Speed Thoroughbreds: The US Navy's Lexington Class Battle Cruiser Designs.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11. London: Conway. 2011. ISBN 978-1-84486-133-0.
- Jurens, Bill. The Loss of HMS Hood – A Re-Examination.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87, XXIV (2): 122–180. ISSN 0043-03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04).
- Jurens, William;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Jr; Roberts, John; Fiske, Richard. A Marine Forensic Analysis of HMS Hood and DKM Bismarck.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 Marine Engineers. 2002 [2010-07-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8).
- Kennedy, Ludovic. Pursuit: The Chase and Sinking of the Bismarck. London: Wm Collins & Sons. 1974. ISBN 0-304-35526-7.
- Mearns, David. The Search for the Sydney. Pymble, NSW: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9. ISBN 978-0-7322-8889-1. OCLC 301679923.
- Mearns, David; White, Rob. Hood and Bismarck: The Deep Sea Discovery of an Epic Battle. London: Channel 4. 2001. ISBN 0-7522-2035-7.
- Morison, Samuel Loring; Polmar, Norman. The American Battleship. St. Paul, Minnesota: MBI. 2003. ISBN 0-7603-0989-2.
- Parkes, Oscar. British Battleships reprint of the 1957.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1-55750-075-4.
- Preston, Antony. Sea Power: A Modern Illustrated Military History. London: Phoebus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ISBN 0-89673-011-5.
- Preston, Antony. The World's Worst Warships.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2. ISBN 0-85177-754-6.
- Raven, Alan; Roberts, John.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s Battleship and Battlecruisers from 1911 to 1946.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6. ISBN 0-87021-817-4.
- Roberts, John. Battlecruiser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1-55750-068-1.
- Roberts, John. The Battlecruiser Hood. Anatomy of the Ship Revised. London: Conway. 2001. ISBN 0-85177-900-X.
- Stephen, Martin. Sea Battles in Close-Up: World War 2.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556-6.
- Taylor, Bruce. The Battlecruiser HMS Hood: An Illustrated Biography, 1916–194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8. ISBN 978-1-86176-216-0.
外部链接及相关书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Hunt for the Hoo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共电视网(PBS)
- 胡德号战斗巡洋舰协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概览胡德号残骸状态的描述,以及大多带有注释的摄影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书籍和杂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有关胡德号的官方记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丹麦海峡战役文献资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unt for the Hoo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包括彩色照片和探险日志
- HMS Hood 1920皇家海军官方页面
- 《丹麦海峡之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首致敬胡德号的歌曲
- 帝国战争博物馆采访幸存者鲍勃·提尔伯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关书目
编辑- Jurens, William. Re: The Loss of H.M.S. Hood – A Re-examination.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90, XXVII (4): 323–324. ISSN 0043-0374.
- Jurens, William;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Roberts, John. Re: A Marine Forensic Analysis of HMS Hood and DKM Bismarck. Warship International. 2002, XXXIX (2): 113–115. ISSN 0043-0374.
- Taylor, Bruce. The End of Glory: War and Peace in HMS Hood, 1916–1941.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1-84832-139-7.
- Taylor, Bruce. The Battlecruiser Hood (1918). Taylor, Bruce (编). The World of the Battleship: The Lives and Careers of Twenty-One Capital Ships of the World's Navies, 1880–1990.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8. ISBN 978-1-84832-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