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华文化

EUt2qhK在话题“你真的了解中华文化吗?”中的最新留言:1年前
Former good article中华文化曾属优良条目,但已撤销资格。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销资格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而重新符合标准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新条目推荐同行评审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10年9月15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10年9月19日同行评审已评审
2014年4月3日优良条目重审撤销
新条目推荐 本条目曾于2010年8月11日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新条目推荐的题目为:
    同行评审 本条目已经由维基百科社群同行评审并已存档,当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条目的资讯。
    当前状态:已撤销的优良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汉字文化圈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中华文化”是汉字文化圈专题的一部分,一个主要对(即汉字文化圈,或称“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为主题的文章作编辑、收集、整理、完善的专题。如果您愿意参与,可以编辑这篇文章,或者访问本专题页面了解专题的工作,并欢迎参与讨论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中国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专题 (获评乙级
    中华文化条目质量已经提升,根据条目质量标准参考的评分,结果如下:
     乙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新条目推荐

    编辑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


    (~)补充 从2010年7月27日的16,937位元组贡献至2010年8月1日的48,597位元组 ,符合重大增订扩充原文的2/3以上并扩充超出2000字节许多,并增订丰富图片。

    文化和文明

    编辑

    条目需要改进。要界定好文化和文明的区别,目前条目中许多内容属于civilization的范畴而不是culure。 另外,“中国文化”一词本身也有几种层级不同的含义。 --Wikinu 08:29 2005年9月7日 (UTC)

    文明en:civilization通常是指人类物质层面,而文化en:culure通常是指精神层面,但在许多学派叙述文明与文化的实质内容却是一体难以分割,只有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上有较为刻意的区别。— Enco 安可 (欢迎来酒馆坐坐) ~更新日期: 2010年8月17日 (二) 06:20 (UTC)回复

    中国文明早在商代就出现第一次中断,商代完全摧毁前面朝代的一切文物与纪录,连甲骨文都完全没有关于夏代的任何纪录,所以中国的历史开始于3500年前的商代,这才是举世公认。


    而且如果真按照中国人文明存续算法,其他文明当然也不曾中断过,那中国就是文明古国中历史最短的一个。

    To 上面没有留名的用户:现存的甲骨文基本上是卜辞,记录的是当时商王的占卜情况等,而且主要是商代中后期的内容,虽然略带一些记事,但绝不是史书,没有夏代的记录并不足为奇,更不能说是“完全摧毁前面朝代的一切文物与纪录”。--ACW (留言) 2010年6月4日 (五) 16:49 (UTC)回复

    按照你的逻辑,我们可以归纳为"没有XX的纪录并不为奇,所以XX还是存在的",是吗?61.223.229.110留言2017年3月28日 (二) 17:43 (UTC)回复

    这种反证法没什么用,因为史记是汉写的,不是商写的,必须要有夏的文物来证明夏确实存在,而不是用千年后编造的神话故事来证明千年前的历史。

    To 上面没有留名的用户:夏是否存在国际上尚无定论,既不可断定它存在,也不能断定它不存在。根据目前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商代甲骨文的性质,不能得出前面的 “商代完全摧毁前面朝代的一切文物与纪录”的结论,也不能因甲骨文没有关于夏代的纪录就证明夏不存在。上面的留言不是在反证夏存在,而是在指出所谓“商代 完全摧毁前面朝代的一切文物与纪录”等说法是有问题的。--ACW (留言) 2010年7月28日 (三) 05:04 (UTC)回复

    没有商的前一个朝代的任何正式纪录或是实际文物,当然应该认定为不存在,你这种不确定是否存在就硬要认定其存在的逻辑,才是让人大该眼界,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国人的祖先,也有可能不是中国人的祖先,而中国人不得否定这种可能性,你不觉得奇怪吗?还是说你根本是来乱的?61.223.229.110留言2017年3月28日 (二) 17:43 (UTC)回复
    (:)回应我不是上面没有留名的用户,不过要感谢您提醒我别把本条目写成中华“文明”,顺便说一下,“商代完全摧毁前面朝代的一切文物与纪录”等说法是有问题的原创研究,目前没有可靠来源指出有此说法。不过在中华文化做这种考古与史书的讨论似乎已经离题,不如将华夏文明重新改写并再作深入探讨(因华夏文明被重新定向至此条目)。—安可(居住地:酒馆-职业:诗与歌之演者) ~更新日期: 2010年7月28日 (三) 05:50 (UTC)回复

    黄河和长江

    编辑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这段话表达不妥当。传统的认为是黄河流域为发源,但现在新的考古发现证明,长江流域当时的文化不低于,甚至超过黄河流域。涓生 22:38 2005年12月30日 (UTC)

    研究中华文化必从儒学下手

    编辑

    从封建到周,激发了的孔孟思想造就了中华文化最精练的部分,也就是关于天、道、人等等的概念。

    而对此之书写鹰从内而外,先说中华文化人们内心之建构,再来谈外在事物。 --b4283(讯息) 06:44 2006年4月11日 (UTC)

    中华文化编写建议

    编辑

    将本条目建立成各种中华文化的总条目,兼容并包。各内容概括介绍即可,最好以表格方式介绍,内容简单明了重要的是分类必须清楚,各相关条目链接必须要有。

    (一)概括介绍总体中华文化。

    (二〕概括介绍各地区,民族,朝代文化

    (三)概括介绍各领域文化。真实事求是 13:32 2006年4月30日 (UTC)

    表格可以简明一点,建议用{{wikitable}}。--Isnow 13:57 2006年4月30日 (UTC)


    "在中国大陆经历文化大革命等对文化的破坏后,台湾成为保存中华文化最完好的地方,包括传统的文字、地方戏剧、文物收藏、传统节日等等。" 这一段缺乏了中立性-weidyli

    关于中国大陆次文化的内容

    编辑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去年超级女声是年度最重要的次文化之一,有关的帖子在各大论坛如洪水般淹没一切,其他如天仙MM等 也是在国内轰动一时。但在维基,若干重要条目还要经历被提交删除才能确立。反观香港台湾,则次文化条目大量涌现,数量远多于大陆,按照大陆标准则没多少能 得以保留。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台港维基人较为年轻,大陆年轻维基人相对较少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有关人士的观念过于保守,多以自己所见作为判别依据。今 后希望大家能对有关的条目及早加以注意,在此类条目的删除标准上大家稍微放松些。(看张珊珊条目被提交删除有感)--地球发动机〠✆ - ✉✍) 09:19 2006年5月24日 (UTC)

    观 念保守的问题确实存在,以前我也是坚决反对这一类网络小名人的条目的,现在我觉得可以考虑保留。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保留下来的那些大量香港台湾的次文 化条目基本上都是写得很正规,很百科的。而目前大陆“超女条目”和其他次文化条目基本上都是fans写法。fans条目总归是应当删除的,除非有人能够修 改。--的的喀喀湖上的幽灵(talk to Louer) 13:16 2006年5月24日 (UTC)
    赞同Louer的意见。其实不是大陆的次文化条目没有港台次文化条目受到重视,而是相比之下写得不合规范才是问题所在。还有,有任何数据可以佐证大陆的维基人平均年龄比其他地区高吗?之前似乎有人曾做过维基问卷,不知道当时是否有统计到用户的平均年龄?--泅水大象 讦谯☎ 17:13 2006年5月24日 (UTC)
    目前尚无证据台港维基人的平均年龄低于中国大陆。不过只要写得好,甚么样的次文化都有资格留在百科中。--Koika 20:34 2006年5月24日 (UTC)

    我对次文化之类的不是很感冒,判断不了其重要性。不过,条目内容不够好不应当成为删除的理由,既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应群策群力在百科中留下应有的信息。— fdcn  talk  2006年05月25日06:16 (UTC+8 14:16)

    问题就是小众次文化内容,根本不允许其他维基人群策群力。见Wikipedia:没有价值的页面。-- tonync (talk) 01:42 2006年5月26日 (UTC)
    我 想次文化方面的条目可能有点特殊性,与一般重要程度可很明确判断的主题不大相同。这主要的原因是,有很多所谓次文化不外乎是一些新兴事物或很冷门的事物, 如果以客观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其实它们可能都不是很重要,处在百科全书该收录与不该收录的灰色交界地带,因此此时条目内容本身写得是否符合百科文体,可以 对阅读者的主观判断造成明显的影响。写得好,会让人有‘喔~~原来这种小事情也有如此大学问,真有趣’,但写得不好,马上就会觉得根本是某个来闹场的家伙 随便胡诌也不知是真还是假的作品。我想这是某种程度的结果论英雄吧--泅水大象 讦谯☎ 08:49 2006年5月25日 (UTC)
    对于以上意见,我有几点回应。
    • 首 先,香港台湾的条目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有人关注。大陆的不好,是因为关注的人少。这点应该毫无疑问。这部分因素,可能还是因为GFW把许多潜在对这些条 目感兴趣的人阻隔在外的缘故。因此,这点应该引起重视,努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以免造成百科的整体失衡。这同时也回应了平均年龄的问题,因为平均年龄实际 上跟此论题毫无关系,但是关注偏少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 对于fdcn的态度,事实上,正是太多人因为“不感冒”便忽视此类条目,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此大家应该尽量多花时间了解大陆的其他人到底在讨论什么,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而不是单纯的独善其身,编写自己熟悉的条目。
    • 我同意大象的观点,以结果论英雄本来就是常态。但是,如果看到写得不好的条目,能否抽一点时间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而不是单纯投票删除呢?具体地说,我希望专门建立一个Template:待改进次文化条目的模板,并留一个月时间进行改造(侵权除外)。这样,有志于此的人可以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条目予以改写。

    --地球发动机〠✆ - ✉✍) 09:57 2006年5月26日 (UTC)

    • 应 该多保留不同的次文化条目,我一直认为如果只有传统百科条目那我去看大英百科就可以了,这些才是维基特有的特点,有关条目写得不好的问题,我记得删除原则 有一项是假如可以加以改写使其合符标准的则"不"应提出删除,而应该改写使其完善,但我看到大陆很多条目都是不好就先删除投票再算的....其实很多提交 的删除都不符删除标准就被提交出去了。而且很明显的看到,很多具有较大争议的条目,像某某人物的重要性这种主观争议,就我所知英维基倾向保留有争议的条 目,但大陆则倾向删除。--Onsf 21:11 2006年5月27日 (UTC)

    大 陆禁了维基百科,能上来的大陆人很少,虽然说是中文版但使用的大多是香港人和台湾人。不应该说是少人关注,应该说是关注大陆次文化的人都上不来,而能上来 的香港台湾人对大陆次文化根本不关心。所以就形成中文维基百科观点偏向台湾香港,以及对日本次文化记载更胜中国次文化记载的现象。 --Rstitan 20:12 2008年12月25日 (UTC)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编辑

    华 夏文化是一源(即使说有很多源,那么也有一个主源),而不是多元,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而不是长江、黑龙江。华夏文化的形成是炎黄时代, 包括后来的尧、舜、禹时代、夏、商、周时代,也是在黄河流域。华夏族形成的时候,的确现在中国疆域内还存在其它文明,比如三星堆有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三星 堆蜀人可能一部分留在四川,称为地方文化的组成元素之一,一部分到了越南(安阳王可能是三星堆文明的后人),成为越南文化的组成元素之一,但是三星堆文化 并不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三星堆文明、浙江的河姆渡文明等只能说明,中国现在的疆域内上古可能存在很多个并立古文明,但是只有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文明是现在华 夏文化的源头,其他的文明可能消失了,可能融入到华夏文明当中了。 --Wikiqebia 14:04 2006年11月4日 (UTC)

    哦,那你为什么对苗蛮那么感兴趣,他们连汉族都不是。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单一源头的概念已经被众多考古结论推翻,这是两岸之共识。你什么时候成专家学者了?你什么时候可以肯定三星堆与越南有关系?--左图右史 15:27 2006年11月4日 (UTC)
    对人尊重是基本的素质,苗族为何以苗蛮相称?华夏族、华夏文化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所以称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众多考古结论推翻?推翻什么?难道考古结论推翻了炎黄尧舜禹夏商周在黄帝河流的事实?两岸之共识?谁怎么共识的?无稽之谈。三星堆,给你一个参考: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将去越南北部追寻三星堆之谜。要评论事情先学习一下。 --Wikiqebia 16:01 2006年11月4日 (UTC)
    那 恐怕是四川考古研究所的一家之言吧,而且也没有证实吧。三星堆的书和电视我看得多了,没有一个说与越南有关。夏朝只能说是一个传说朝代,不能说是一个可以 确认的朝代。后羿射下九个太阳,蚩尤散布三天的大雾,鬼才相信。教科书都写了,神话故事毕竟不是真实的,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看来你要么是个西南少数民 族,要么是个河南陕西的。别少拿地域观点说事。维基这么多广东人和台湾人,谁说“珠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浊水溪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不知道违反中立原则 的人是谁。如果以孔历为公历,那你严重侵犯了基督徒的权利。劝你好自为知。--左图右史 01:34 2006年11月5日 (UTC)
    “珠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华夏文明是什么时代创造的?炎黄夏商周都在珠江?“三星堆的书和电视我看得多了,没有一个说与越南有关”?还是回家卖红薯去吧。 --Wikiqebia 10:36 2006年11月6日 (UTC)
    • 强 烈鄙视民族主义者!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多源的,这是逐步被认可的观点。汉族是由华夏、百越、东夷三大族融合形成的,也是多源的。支持夏朝存在的证据逐步增 加也是事实。对于神话要去伪存真,神话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某个地区的一些学者的非正统观点也可以写出来(前提是不能是恶搞),但是还要写上相关的评论, 如果写上所有观点的话,一些谬论是会不攻自破的。Dreamer in Utopia 02:34 2006年12月3日 (UTC)

    中 华文化是有主源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看看中华文化,诸子百家,炎、黄、尧、舜、夏、商、周、哪一个的舞台不是在中原?难道中华文化的 源头要从西藏高原、珠江流域去找?汉族是由华夏、百越、东夷三大族融合形成更是缺乏历史常识的说法,那么巴人到哪里去了?蜀人、楚人到哪里去了?四川人、 湖南人难道会认你的百越、东夷?相信他们只认自己是华夏人,还有就是认和当地的土著古蜀人、古巴人、古楚人有关系(虽然四川、湖南人口都曾经变动很大), 其他地方也一样。华夏和百越、东夷根本不是并列的概念,华夏本身就是从野蛮原始部落里发展出来的。一个百越人、东夷人融入华夏,就已经是华夏人,而不是原 来意义上的蛮夷人群。华夏人形成以前,可能来自于氐羌人系和东夷人系在中原的交融,即使这样,氐羌、东夷这些原始部落并非华夏,以前还不存在华夏这样的人 群。后来产生了华夏民族,在华夏人的眼中,没有融入华夏汉人的东夷人、越人、巴人...都是蛮夷人群。那些没有接受华夏文化的人群的野蛮落后,史书上能查 到很多,就算到了明朝,也能看到汉人记载的当时不少还没有接受华夏文化的人群,比如对云南山地苗蛮的记载,到台湾的汉人对台湾土著人的记载。 --Cikee 03:54 2007年3月1日 (UTC)

    很 多概念早就让很多可耻的人给糟蹋了,面目全非了。比如中华,什么是中华? 勾结苏俄发家的马列共产党竟然把在中国只有几千人的俄罗斯民族划为中华民族之一,荒唐不荒唐?按这样的划分,当时日本人在东北还有几十万遗留的居民,那么 大和民族也是属于中华民族?英格兰人在香港大陆也有不止几千人,英格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之一?实际上,古代中国并没有这种无知的马列主义者的民族划分,即 使在民国讲民族共和,也没有搞出那么多民族出来,也只说到五族。如果古代也搞这种民族划分,那么中国可能只有蜀族、巴族、楚族、吴族、越族、东夷族、匈奴 族、鲜卑族...,就不会有汉族了。马列主义者机械地搞这种民族、阶级之类的划分十分可笑。民族,是个人处于血缘、文化、风俗等自发的认同。而很多的人, 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所以当时共产党在中国划民族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属于藏族呢,还是彝族呢,还是什么族。其实也无须一定要把他 归到什么民族,自然的状态本来就有不分明的交融状态。如果共产党统治美国,不知道美国能划出多少民族?

    民族划分细腻是代表政府对少数民族 的尊重。台湾现在还不是划分了十多个原住民民族,这些民族在中国大陆政府都只是统称高山族。况且说共产党是马列主义者已经过时,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早已不信 奉马列主义了。看看现在大陆经济根本就是资本主义,那一点有马列色彩?马列只是共产党为了政权保留的外表罢了。--Cikee 04:17 2007年3月1日 (UTC)

    中华文化既然已经成为条目,受人编辑,并且得到诸多人的关注,不论认同与否,都应该审慎编辑。只要持有政治立场,中立就无法做到,各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larkboya

    样板戏

    编辑

    居然没有包括样板戏。

    from Wikipedia: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票选主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现在的条目不尽人意。

    支持

    编辑
    1. 百家姓之四 12:14 2005年12月23日 (UTC)
    2. Kims6331 15:24 2005年12月26日 (UTC)
    3. 方恨少 09:35 2006年1月22日 (UTC)
    4. Stewart|恶龙 (讲讲讲!) 03:42 2006年1月26日 (UTC)
    5. 涓生 13:02 2006年2月1日 (UTC)
    6. 不中举的秀才(江南贡院) 03:51 2007年1月15日 (UTC)

    反对

    编辑
    1. --Droxiang 14:46 2007年1月17日 (UTC)

    评论

    编辑
    • 这个不可能有人反对吧?! 推广中文维基就是推广中华文化, 相反也是一样-- Stewart|恶龙 (讲讲讲!) 03:42 2006年1月26日 (UTC)
    • 尽管在下认为有必要及早完善本条目,但定义模糊、争议过多的情况下,恕无法接受一个几乎没有内容的大型条目的提升,而此条目目前完全保护,事必有因--Droxiang 14:46 2007年1月17日 (UTC)

    走捷径的条目不是好条目

    编辑

    看了条目开始觉得很不错,但看到中间和最后,大量章节采用连接方式,而没有文字叙述,今天是一条拼凑起来的条目,它给人的效果就很差强人意了。我觉得每个章节应该有自己的综合性文字,而不仅仅是靠条目连接而已!--信陵 14:46 2007年2月23日 (UTC)

    • 按目前的进度,我看是很难写得好的了。希望在条目的大纲上可重整一下。Stewart~恶龙 17:01 2007年2月24日 (UTC)

    中国文化 or 中国传统文化?

    编辑

    条目内容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民国成立前)。对于中国新文化、中国次文化则完全没有述及。“中华文化”一词虽然也多指中国传统文化,但鉴于以下两点,有把中国文化的原内容移动至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一词也同等普及; 二、“中华文化”若理解为中华民族之文化,则亦应当包含一切现代发展,因为“中华民族”一词也包括现代的中国人。 而不单指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须重写,但在这之前,暂时先重定向至内容较相近、包含了现代文化进程的中国文化史。—Lightest (留言) 2009年4月25日 (六) 00:23 (UTC)回复

    恢复原来的名称

    编辑
     完成:移动至“中华文化”。同时执行移动保护至 2009年7月25日 (六) 02:12。-Alberth2-汪汪 2009年6月25日 (四) 02:12 (UTC)回复

    关于“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编辑

    中 国历史在先秦经理了一次大的断列。从周初开始直到春秋初期周人把周以前的史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使得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人文初祖都指向黄帝。此后中 国就有了政治正统和文化正统的概念。政治正统的必要条件是消灭或承袭已有的正统政权,管辖汉民族主体。文化正统则是要承袭从人文初祖到语言文字的一整套文 化事物。从文化正统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有其发源的,但从发展的历程看中华文化是多源的。

    首先人文初祖是黄帝的结论是周人“整理”的结果, 是否存在有问题。不同部族应当有不同的人文初祖,黄帝是否是周人为了把所有不同部族的人文初祖统一到一个共同的人文初祖的名下而造的不得而知。其次也是由 于周人的原因华夏初文明的特点也不得而知,中华文化中除了对共同祖先的景仰外还有那些与华夏部族有关?所以源流的问题暂时不可能有讨论结果。根据中华文化 发展的历程建议表述上使用“多源”的说法。

    关于“戏曲”部分的编辑建议

    编辑

    中华文化条目戏曲部分只是罗列戏曲名称,建议综合叙述。

    戏曲的特点是服饰华丽,布景简单,曲牌固定,表演程式化,假嗓演唱。

    发 展的历程是:从汉百戏中首先出现的说唱表演发源。发展到唐代为单人独舞的民间说唱形式。在宋出现具有布景和专门服饰的傩戏。同时宋词,一种具有伴奏,专门 演唱固定词牌,但不时更换歌词的民间娱乐形式盛行。到元代元散曲在固定场所演出,曲牌固定化,表演程式化,剧目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已具备了现代戏曲的特 点。同时词话,一种以叙述故事为主兼带演唱表演的民间娱乐形式正式形成,和戏曲分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很难考证唐代宫廷乐舞中是否有说唱表演,唐代词牌流传下来的也很罕见,可以说唐代宫廷乐舞和现代戏曲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现代戏曲的从业人员都把唐太宗视为戏曲行业的始祖。

    这两段说得不好,但也简洁。希望方家更正使用。

    对中华文化的破坏

    编辑
    • (!)意见: 中华文化条目中对中华文化的破坏部分只列举了满清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其实对中华文化的破坏还包括“秦始皇焚书坑儒”、“元朝对南人的迫害”、“明朝文字狱”。建议补充。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与本讨论页面无关,已由LHD留言)于2015年7月3日 (五) 16:19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回复

    久远删得满干净的

    编辑

    唉,中华文化变成东亚文化咯,听天由命吧

    • 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60年以前,就已经有中华文化,散布地域也不只在中国大陆与台湾而已,也包含韩国、越南、日本,且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或多或少也曾自称为中国,并受到古中国朝代文化的强烈影响。所以这篇条目不应该以“中国大陆”与“台湾”为地域中心来编写。—久远 (留言) 2010年5月14日 (五) 14:27 (UTC)回复
    • (!)意见中华文化,散布东亚这观点敝人可以认同,但是散播出去然后演化各自独特的文化就不是中华文化了(和服、韩服?越南、琉球传统建筑?这些是中华文化?),交代一下哪些东西散播出去就好了,而且韩国、越南、日本或许曾自称中国,但只是过去曾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正统,现在可不这么认为了。而且不管怎样你竟然在此条目也删除大量来源内容……之前编辑者把中华文化内容有些像是  中华民国+   中国其实都没有错,那些文章我会择要补充回去,以维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不代表就可以乱删别人的东西,还有你最爱的对立观点 咧‧霸权血腥的大东亚共荣圈咧 ‧中华教咧‧法西斯主义 咧‧!(客倌们一起拍桌吧!)—安可(居住地:酒馆-职业:诗与歌之演者) ~更新日期: 2010年7月12日 (一) 06:21 (UTC)*(:)回应有中华文化之族又不见得就只有中华民族。就好像美国也有唐人街,并不表示美利坚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其次是在变动中华文化的界定范围时,的确错漏掉一些来源,欢迎您参照维基百科方针与指引补回。话说回来,你要是研究文化时,有找到叙述中华文化有充满什么霸权血腥的大东亚共荣圈咧 ‧中华教咧‧法西斯主义云云的可供查证来源‧欢迎您放上去,久远支持您放。您不敢放,就跟久远透露来源所在,让久远来放。--久远 (留言) 2010年7月12日 (一) 15:00 (UTC)回复

    有关中华文化之界定范围

    编辑

    本来以东亚文化圈中华,使条目被探讨的,包含有越南,韩国与日本之内容与中华文化条目界定范围相符,但有人以含有违反“维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似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华人为中心之嫌。主张应定义为大中华地区与华人,而忽视内容与历史上拥有中华文化的民族中,实际出现了越南,韩国与日本等超出于大中华地区与华人的界定范围,并屡次变更,使此界定范围明显不切实际。愿就此点开起讨论,欢迎提供意见。—久远 (留言) 2010年5月17日 (一) 02:34 (UTC)回复

    • 久远很遗憾会与同一边的支持者产生意见分歧,但久远就事论事,中华文化已经出现越南,韩国,日本的史料参与其中也是事实,超出了大中华区与华人也是事实,应该修正使这条目的描述范围符合已经出现的史料,使其内容符合“维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而正常化。
    • (!)意见非常明显该用户:久远也并非以中华民国为中心,而是以“个人认知”为中心,虽然久远在本条目中表现算中规中矩在此条目乱删除资料,但取材上还未出现偏激性内容,但因其错乱的政治意图导致于中华文化变成介绍东亚文化的混乱文化圈。事实上中华文化的界定与定义有诸多学派,可分为“19世纪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文化型态史观派”、“功能学派”、“结构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符号-文 化学派”、“社会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为主)、“现代华人学者论派”。在书籍文献上可以参考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的《中华文化史》,该书分成三大册 论述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社会结构、多元发生(上册),格局的形成、文化辐射、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汇(中册)、近代蜕变与新生(下册),可谓浩瀚广阔, 非常完整地交代了中华文化的脉络,浓缩成本条目足以让本条目成为优良条目甚至特色条目。至于条目改善进度则视被其他异议人士所干扰程度而定(如受编辑战而导致条目被保护),亦欢迎其他维基人能参酌该书或其他来源资料一同参与。—安可(居住地:酒馆-职业:诗与歌之演者) ~更新日期: 2010年7月25日 (日) 17:08 (UTC)回复
    • (!)意见虽然安可诽谤久远是以“个人认知”为中心来编辑,但查考安可所编辑之内容,却把马挂旗袍等 满州族文化都给列了进来,所以久远好心提醒您,您漏把“满州族”的发型也列进来,只盗用满州族文化财产服饰当成中华服饰,却不把满州族独特的金钱鼠尾发型 也列入中华文化,明显又是你“个人认知”为中心来编辑,选择性列入。虽然您诽谤别人是以“个人认知”为中心来编辑百科,但这样做并不能成为您自己“选择性的盗用满州族文化财产列为中华文化”的正当理由。--久远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07:01 (UTC)回复
     
    提醒编辑者安可,你只盗用满州族长袍马褂当中华文化,还漏了满州族发型当成中华文化
    (:)回应久远:正想提出对中华文化界定的见解,你解禁后果然来插花了,说你是“个人认知”(意图分裂中华民族与混乱中华文化)为中心还死不承认,各方资料中也未见将“古代”满族的传统发型当作是“现在”中华文化概念的主要发型,在中华服饰方面将汉服马褂并列作为代表,是因为中共方面在2001年将APEC采用唐装是改良式马褂,当前只是将现代中华文化概念的代表服饰列出汉服与唐装,日后还会增订详尽介绍(至于现代的汉服通常只见于所谓歌仔戏或布袋戏的戏服或清朝之前的神明雕像…等),你所谓的“选择性的盗用满州族文化财产列为中华文化” 也不攻自破。敝人可是去图书馆足足借了12本中华文化(或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作为见证!从敝人的增订版本中可以发现毫无采用中华文明五千年之类的内容, 亦可证明敝人并非刻意选择性采用两国官方所宣扬中华文化是多么悠久辉煌,只是中立而平实的采纳各方(官方、学界)对中华实质文化的阐释。— Enco 安可 (欢迎来酒馆坐坐) ~更新日期: 2010年8月15日 (日) 15:11 (UTC)回复
    【请回正题】目前目前认同中华文化为该国传统文化事实上仅剩下  中华民国+   中国 ,其他什么日本、越南、韩国都将中华文化视为历史的过去,中华文化之界定范围主要问题在于现代这两国阐释有所不同,从手头上书籍早期的  中华民国资料将中华文化是以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为主轴,并界定在1949年之前在中国大陆各地的传统,且将主要以汉族或较有渊源的传统文化为主,现在较新的书籍已有跟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趋势,但大抵上还是以汉文化为主。但在  中国则是将56个所有民族都当成中华文化总汇,而且态势上颇为强硬(在2008年未将汉服纳入代表服饰可知一二),但是说实在不太可能一一将所有56民族的文化都纳入中华文化范畴,某些少数民族文化可否纳入中华文化的确有些争议性。而且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目前正在寻找相关资料)。目前还有些段落还未增订,主要是困扰在于还必须加入哪方面资料才算完整?还有哪些段落欠缺必须呢?— Enco 安可 (欢迎来酒馆坐坐) ~更新日期: 2010年8月16日 (一) 10:19 (UTC)回复

    优良条目候选

    编辑
    以下内容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版本

    中华文化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文化与社会,提名人:安可 留言請按此

    1. Culture为什么要链结到英文版?既然已经有文化链结,英文版的链结应该是在该条目中取得,而不是透过本条目。而且,文化一词算是外来语吗?外来语加上原文(此处是英文的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但是,非外来语就变成多馀,而且是再中华文化条目中引用他国的定义和描述,有点矛盾。
    2. 还有几处标点符号是半型,像是括号。这个是在提名前要检查好的。
    3. 条目中提到对台湾与近代中国的影响,可是对于1911年到1949年之间的影响却没有明显的独立描述,而近代中国时期在本条目是专指1949年以后,我想中华文化再中间那一段时间不会没有影响吧,仅有一个段落,加上当时中西文化的冲击,可以提到的应该更多。
    4. 饮食文化中关于酒的部分还可以增加,相对于其他相关的文化段落,这部分弱了点。
    这是很快看过之后的一些感想。有继续发展的潜力。-cobrachen (留言) 2010年9月10日 (五) 15:03 (UTC)回复
    • (:)回应。放弃对本条目的参选投票与意见。作为一个基本用户,个人没有义务也没有受到任何规定,必须在任何时间范围内,对任何条目进行阅读和提出意见,而且个人也未承诺对本条目在任何时间范围内进行修改,检查,审核或者是评论。因此,个人不能接受为什么不早提出的 责难,并且认为本条目不能挂上优良的名牌就属于在下的错误。因此收回先前的投票与提出的意见。个人是根据目前的参选规定,方针和指引,以及一般编辑上常见 的型态提出意见,针对的是条目的品质和对于阅读者的帮助。条目本身可以挂上什么牌子,不在个人考虑之列。请其他用户对本条目投票时,忽略个人先前提出的意 见。谢谢。-cobrachen (留言) 2010年9月10日 (五) 16:32 (UTC)回复
    (:)回应已经针对阁下提出缺点提出修正。敝人无责怪之意,投票期至9/15截止,因此提醒已有送中华文化同行评审让阁下可批审。
    • (+)支持,有些地方本人认为还是有改进余地的。
      • 就图片来说,最开头的“中文”就不传统,这是现代电脑字体,建议换用书法字体。在“文字”一章中的“马”是不是缺了行书和草书呢?
      • “西南方话”疑似笔误,不知原意为何。若是指西南官话,那“操官话或西南方话”就要改成操官话或北方方言,因为西南官话也是官话的一种。
      • “伊斯兰教也被称为回教,盖因于少数民族回族多信奉之故”有个问题是,回族原本是指维吾尔族,这里是否要解释一下?
      • “特征与概念”一章中“影响……台湾等地各民族”,哪个民族?
      • “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其中的古朝鲜改为箕子朝鲜是不是要改精准一些?
      • “现 时已于中国大陆发展出来的文化,或是共产文化,也被诠释为中华文化。”茽的共产改成社会主义要准确一些,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按有关部门的说 法,中国正处于并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到建国一百年才可能突破初级阶段,共产主义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还有后面的“毛装”,似乎也不准确,一是中山 装这个名字才是正名,二是因为流行的其实是一种绿军装。
      • 文字方面可以介绍一下二简字,因为现在的中年人上学期间受其影响极大。直到今天,二简仍可在一些场合见到。
      • 内容很丰富,有时间会细看,感谢编者对条目做出的巨大贡献。--玖巧仔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1:47 (UTC)回复
    • (+)支持,符合优良条目的标准。-ArikamaI 决战维基边缘的战士谢绝废话2010年9月11日 (六) 02:17 (UTC)回复
    • (-)反对,其实这个条目很不好写,编者的努力值得赞赏,但读了一遍,发现有如下很多问题,特别是前三点还比较严重:
      • “辞源”一节中:“华夏民族多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明显有误,现在所谓“中华民族”应当是多源流的,与“华夏民族”是有区别的,另外仅谈到了狭义的中华文化的概念,反倒没提及广义的中华文化。
      • 建议单独立段,讲述中华文化的内部差异,比如南北差异、巴蜀岭南江南的众多分支的,目前介绍不够全面。
      • “特征与概念”一节有简单罗列的嫌疑,建议改为段落式。
      • “语言”一节中,希望使用“官话”或“北方官话”这两个更学术的词汇而非政治不正确的“北方话”、“北方方言”。
      • “戏剧”一节中:“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虽然有网页支持,但明显有误,以川渝地区为例,仅川剧较为流行,越剧根本没有市场。相信广东、福建、安徽等地也有类似情况。同时中国戏剧概要介绍仅有区区两行,之后就是长篇的京剧潮剧粤剧歌仔戏的介绍,让人觉得很疑惑:京剧是中国戏剧最有名的代表,单独立段尚可理解,粤剧川剧昆曲越剧等戏剧地位相当,不应厚此薄彼;而潮剧歌仔戏论流行地域和知名度还要更低。
      • “舞蹈”一节过于冗长,现有的内容似乎更适合中国传统舞蹈一文的历史部分。
      • “音乐”一节又过于短,还有近1/3在讲对东亚其它各国音乐的影响,历史、现状描述都很欠缺。
      • “建筑”一节太泛,没有展开,中国民居决不止一个四合院,而且仅有的一句“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中“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似乎不算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穿斗、抬梁两大结构体系也没有提及;园林也没有描述。--本本一世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6:07 (UTC)回复
      • (:)回应 1.辞源已修正语意 2.内部差异主要是地理学上分类,至于差异又得从文字、服饰、饮食、建筑等去分析,时间上不够而且预计在推特色条目时加上去 3.特征与概念是给与读者初步概念因此较为简略,此种列表在在日本文化亦有。 4.语言是完全参照来源资料而来,维基百科不需要配合政治正确 5.戏剧有做初步润稿,京剧潮剧粤剧歌仔戏主要较多介绍因为有曾经在国外流行或长期公演,六大剧种只是中国地域给予的地位,知名度事实上颇高,。6.音乐部分还会补充 7.传统建筑代表性的四合院,其馀是采用概述。—安可 留言請按此请来启动质量提升讨论)发表于 2010年9月11日 (六) 15:26 (UTC)回复
    • (-)反对。主要写的都是文化的有形创造,比如文字、服饰、饮食、建筑等等。而对文化的核心——承载这些文化的人的思想写得不多,通观全文,只有“思想”一个小节。我觉得真要写好这个条目,可能得找一本提纲挈领式的专著,现在的参考文献虽然多,但是都很零散。--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6:32 (UTC)回复
    (:)回应利用假日休闲时光,已大量补充“哲学”段落,不可能把诸子百家全介绍了,故以影响力最大的儒释道三家作小分段各别介绍。另外宗教也是文化精神所在。—安可 留言請按此请来启动质量提升讨论)发表于 2010年9月11日 (六) 14:19 (UTC)回复
      • (:)回应:参考文献处的错误 完成, 词源部分我删去了中华和文化的解释,只保留了有来源的“中华文化”的词源,因为中华的词源和文化的词源单拿出来与此条目也无关。模板有点囧,虽然不太好 看,但我不太懂shizhao的意思,还是留给主编者安可自己搞吧。刘关张的画像嘛。。文件描述是越南文,也许是越南人画的。。-治愈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16:16 (UTC)回复
    • (+)支持:有了上面这么多意见和指教,主编者也一一进行了修改,相信有资格成为优良条目。但希望安可在评审结束后,把条目内隐藏起来的内容也一并扩充了,争取早日达到特色水平。-治愈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16:34 (UTC)回复
    • (-)反对。感佩作者找这么多资料,写这么长的条目,确实不容易。但是我认为光是引言的论述就需要再整理,使其更通顺。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需要很大的改进。
      首先第一句:“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继承历代不断演化与各民族融合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行发展与多元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中华文化总合”就陷入了自我无限递回的定义。简单地分析该句,就是说“A是传统的A,也是A的总和”。这种定义方式,实在很难让我接受。
      再者,“中华文化是指……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又指向“中国文化史”。照此逻辑,“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史”两个条目不就代表其一是多馀?说到此,本篇“历史”一节根本可由“中国文化史”条目取代。
      后 又提到,其文化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不就几乎等于是“华夏文化”?事实上似乎也是如此,因为“华夏文化”是被重定向回“中华文化”,这 也是个编辑上的问题。此外,下一段一开头又说,“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于华夏文明”;试问:文化与文明在此的定义上有多大差异?如果没有太大差异,那么此段论 述的开头和上段论述的结尾不就是重复?同样意义的叙述首尾接连出现,这在语句润饰上也是加强。
      接 著,此段提到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首先一个小毛病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都有内部参考连结,北方草原文明却没有,这是很奇怪的事。接下来 问题就比较大了,关于三个文明交互融合与影响的论述完全没提到长江文明。你知、我知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是农业文明,但是看百科的读者不定个个皆知。
      还有,“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这段话我斟酌了十遍以上也不知其所以然。
      老实说本文我提不出意见,我根本没细看,因为光是看完引言我就不能接受此条目成为优良条目。--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14日 (二) 10:31 (UTC)回复
    (:)回应该 段落主要从民族大融合此一说法,北方草原文明此说法在日文版出现,当然在很多文献都可以查到相关讯息,因为是导论,避免过于冗长才做此种说明,导论是从综 合各家说法而来,这种写法也是要让读者有更想一探究竟的感觉。敝人已经进行修订首段,并感谢您的指教。只是仅以导论就评断不可成为优良条目是否太独断一 点?—安可 留言請按此请来启动质量提升讨论)发表于 2010年9月14日 (二) 12:04 (UTC)回复
    (:)回应,我的反对理由可能有点繁杂,没让你弄清楚。重点还是在于请将叙述清理通顺,顺便注意标点的使用。 以我个人的角度,不论条目内容如何,光是这段导论的条理就让我很不能接受。我们这是在评选,这本就是很主观的事情,各人心中一把尺。为什么面试时有些主考 官只听三分钟就跟你“谢谢请回去等通知”?为什么一些歌唱比赛中,有选手连一段还没唱完就被评审按铃请下台?所以您也不必问我仅以导论就评断不可成为优良 条目是否太独断。相对于一些连导论都没仔细看,只看到很长的文字与很多的图片就投赞成(或反对)然后也没说出个像样的评论理由的人来说,我算是很有责任心 了。--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14日 (二) 14:53 (UTC)回复
    (&)建议这 几个月发生多次重审之后,相信大家对于候选都会比较谨慎,这是个好现象。不过,我认为也不需要太过严厉,毕竟一个人写那么多内容,自愿将条目扩充很多我觉 得很难得。我认为写维基百科条目也不应该只有个人承担,希望大家能用鼓励 正向建议 甚至是主动修改的方式帮助他们,这样才能够鼓励更多人将条目提升,使百科条目的质量持续提升。--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0年9月15日 (三) 01:11 (UTC)回复
    (:)回应, 非常不同意这种论点。努力值得鼓励与嘉许,但是这与优良条目评选是两码子的事。既然有评审制度,就是为了要把关;不然就让系统直接判断超过多少个文字、单 位时间内编辑了多少次的条目直接晋升为优良条目即可。我亦不赞同那种“既然你很行,不然你来写”的态度。以这条目为例,其实研究范畴非我专长;但也正因如 此,我所提出的反对理由全是以一个非专家读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百科条目的引言会让一个非专家读者觉得条理不清、语句不通顺,你觉得有何道理让它成为优 良条目?论文是给专家看的,或许在遣词用句上不必那么重视;但是百科是给普罗大众看的,如何用最浅显、简单、有条理的叙述去表达内容反而也是件很重要的 事。--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15日 (三) 04:05 (UTC)回复
    (:)回应,我的重点只是在希望用鼓励 正向建议 甚至是主动修改的方式帮助他们,我也认同需要严谨的审查。--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0年9月15日 (三) 04:34 (UTC)回复
    • (!)意见,某些陈述文句给得十分肯定,但因为各家学者定义的不同或是界定范围的差异,某些陈述可能经不起严格的检视。例如文化源头小节开宗明义的说到中华文化为东亚诸国的源头,这句过于武断了,读起来容易被读者理解为这句话在说东亚各国的文化都源自于中华文化,使的后面整个段落的文字好像都在支撑第一句的陈述。建议稍微修改一下,否则会引来抗议的。--Jasonzhuocn (留言) 2010年9月15日 (三) 05:49 (UTC)回复
    • (!)意见如果一个百科条目的引言会让一个非专家读者觉得条理不清、语句不通顺,你觉得有何道理让它成为优良条目?,这是非常好,也是百科应该具备的描述与文风。还将百科内容认为是内行或者是同人志型态写作的用户,需要思考一下,你写的究竟是要给谁看,是你还是更多的读者。-cobrachen (留言) 2010年9月15日 (三) 11:45 (UTC)回复
    移动完毕--木木 (发呆中) 2010年9月15日 (三) 18:43 (UTC)回复

    产业与文明的区别及高考并非国家公职人员考试

    编辑

    1、将条目中“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改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会更恰当。农业指的是经济中的一大产业。

    2、高考在大陆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而并非什么“继承了科举成为现代国家公职人员考试制度”,是进入大学的一场考试。而相关考试为“国考”,即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制度。

    Blur1994 (留言) 2012年1月13日 (五) 13:30 (UTC)回复

    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

    编辑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出自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也即历史悠久、广博而深奥。可否加在本条目的导引内?

    Blur1994 (留言) 2012年1月13日 (五) 13:49 (UTC)回复

    (:)回应根据Wikipedia:可靠来源,历史教科书内容并不适合放入条目。--♪安可♫(与我对话 ☺) 2012年1月21日 (六) 10:02 (UTC)回复

    中华文化被“去台湾化”

    编辑

    请前往在互助客栈讨论。 --安可留言2013年6月15日 (六) 19:20 (UTC)回复

    中华文化被“去台湾化”

    编辑

    此版本是在下于2010年10月所主编中华文化(亦有其他编者在协助修编)获选优良条目并自感觉较佳版本,其实有很多瑕疵有被最近修改或润饰不错,但与现今版本相比最不解之处是被“去台湾化”,尤其是在“传播与影响”台湾部分整段被删去,首段有提及台湾部分亦被删去,在下已经恢复部分被IP用户整段删去部分,由于条目庞大且需仔细盘验,故在此请各位一起来讨论如何整修这个影响广大且亲近的文化,感谢。--安可留言2013年6月15日 (六) 19:17 (UTC)回复

    本条目“传播与影响”一节,主要叙述中华文化对中华以外地区的影响。按本条目之定义“本文介绍的是指在大中华地区流传的传统文化”,因台湾属于大中华文化圈,则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不能自己影响自己。所以该IP是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影响台湾文化”一节,应合并至“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DeBit留言2013年6月16日 (日) 09:18 (UTC)回复
    台湾文化也是大中华地区文化之一部分。—Snorri留言2013年6月16日 (日) 09:45 (UTC)回复
    (:)回应DeBit台湾文化同时兼具有最早的南岛文化,因地缘关系影响的汉族文化,地理大发现后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文化,以及后来的日本、欧美文化等的特色。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被文革摧残之后反而受到外来文化的香港文化,台湾文化影响。除了中国,请别忘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是属于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而各自发展并形成了独自特色,因此所谓"不能自己影响自己"是错谬之说,合并段落实在不妥,何况IP用户是整段删去。--安可留言2013年6月16日 (日) 16:35 (UTC)回复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没有两个地方的文化会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您追求的是所谓纯粹的、传统的、没有受任何外界影响的中华文化,或者已经定格在历史中、未因应现代世界而有任何发展的中华文化——很遗憾,这种文化并不存在。中华文化的共同部分与各地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相交融,形成各地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果因此而否认其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可笑的。--DeBit留言2013年6月19日 (三) 16:28 (UTC)回复
    貌似你所说的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国与邻近任何一国的文化关系,何为文化?文化的定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全部记录",正因为这种纪录是属地域性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哪个文化是哪个文化的源头,或是哪个文化是哪个文化之一的这种带有政治意图的偏颇认定,如果光靠自己心中的政治观念来单方面认定区域范围,然后颠倒是非把不同的文化都强制认定为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才是随便。61.223.229.110留言2017年3月28日 (二) 17:55 (UTC)回复

    或许应该先按可靠来源区分汉文化中华文化,其他影响就可以做出判断区分。另外大中华一词并没有一般或学术共识,请小心使用。--(研究维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6月16日 (日) 19:06 (UTC)回复

    (+)支持严谨态度!--冬菇蚝油捞面留言2013年6月24日 (一) 05:45 (UTC)回复

    早期的文化

    编辑

    早期的文化这一节应删掉: 因为这一时期中华,华夏还没有形成。 中华,华夏 文化指的不是某一个地理坐标上的文化,而是指一个与地理无关的文化实体。 中华文化应该从 中华观念形成或接近形成开始算。 就像美国文化不会把印弟安人的史前文化算进去一样,而是从五月花开始算。 所以中华文化应从炎黄开始算。

    优良条目评选

    编辑

    中华文化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文化,提名人:Ws227留言2014年3月27日 (四) 14:19 (UTC)回复

    投票期:2014年3月27日 (四) 14:19 (UTC) 至 2014年4月3日 (四) 14:19 (UTC)
     撤消:3支持,2反对。--刘嘉留言2014年4月3日 (四) 15:16 (UTC)回复

    建议改名:“中华文化”→“中国文化”

    编辑

    中华文化” → “中国文化”:1.“中国文化”远比“中华文化”通用与常见,也是英语维基条目"en:Chinese Culture"的对应名词;2.中文维基只有“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美术”,却不会有“中华文学”、“中华哲学”、“中华美术”;如果要以“中华文化”取代“中国文化”,那么何不建立“中华文学”、“中华哲学”、“中华美术”?--Banyangarden留言2014年10月30日 (四) 15:20 (UTC)回复

    未完成。--Jimmy Xu 2014年11月7日 (五) 19:08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华文化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0:11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华文化中的14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11日 (日) 14:33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华文化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17日 (六) 07:37 (UTC)回复

    有IP于2018年6月在此条目加入了个人评论,直到今天才被全部删除

    编辑

    见此[1],请各位编辑多加留意。--No1lovesu留言2018年8月3日 (五) 04:56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华文化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8月4日 (六) 00:31 (UTC)回复

    中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在哪?

    编辑

    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份吧?那其他还有哪些文化?组成中华文化?—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2001:B011:E001:2080:989E:205F:B861:3D66对话)于2018年9月14日 (五) 02:20 (UTC)加入。回复

    你真的了解中华文化吗?

    编辑

    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长期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本土说和外来说的争论,直到本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认识。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总共有7000多处,年代从公元前6000年起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参考文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_爱思想 (aisixiang.com)


    二、中华文化具有三大特征:

    1.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

    2.兼容并蓄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

    3.延绵不断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典型特征。

    参考文献: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 (kaogu.cn),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三、中国地域文化丰富多样

    在中国大地具体展现为中原文化、秦陇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徽文化赣文化巴蜀文化、八闽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西夏文化、东北文化等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

    引用资料包括:

    三边:秦陇文化与陕北文化的交融地带,被誉“天然长城博物馆” - 定边县人民政府 (dingbian.gov.cn)

    晋中,奠定三晋文化的底色 | 中国国家地理网 (dili360.com)

    长江流域精品路书 | 滇黔文化之旅_元谋土林_遗址_云南 (sohu.com)

    西夏文化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sinoss.net)


    四、“三教合一”相互融合,三教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历史长河中,中国民间实际形成了三种信仰的相融互补,而非过去固有的观念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释道“三教”之教并非宗教之教,而是“教化”之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三教”的说法,意指辅助王化、教化民众的社会文化功能。“三教合一”这个说法最迟在明万历年间就已出现和使用,指的是三教都基于自己的本位立场融摄另外两家,经过长期的相互融合,三教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洪修平:关于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几点思考,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pku.edu.cn)


    五、近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和中华文明演变研究的大量科学积累显示 , 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多样而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认识 :

    (1)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结构”, 其连续性得益于与巨大的生存空间相联系的多样的环境类型与环境演变的区域差异。

    (2) 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中华文明都繁盛 , 但中华文明繁盛的时期往往是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暖期。

    (3) 环境极端恶化事件对中华文明产生严重冲击 , 同时也促使文明发生重大变革 , 中华民族在对不利环境影响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开拓创造、不断积累经验 , 从而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进一步开展有关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 应以重大环境演变事件的识别为基础 , 以环境变化引起的资源变化为切入点 , 通过文明发展对环境演变影响的适应研究来深化对文明内涵的理解。

    参考文献: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Ξ (googleusercontent.com),《古地理学报》--EUt2qhK留言2023年5月22日 (一) 18:28 (UTC)回复

    返回到“中华文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