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伊泰灣海戰
雷伊泰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Leyte Gulf,日語:レイテ冲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澳大利亞與日本之間爆發的海戰,戰役地點位於菲律賓雷伊泰島附近。當時日本海軍全力攔阻美軍重新奪回菲律賓以及保護南洋戰略資源。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雷伊泰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也是世界上最後一次航母對戰和戰艦海戰。[1][2]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持續至10月26日,在6日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雙方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總計超過20萬名戰鬥人員參與了此次戰鬥。
雷伊泰灣海戰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 |||||||
1944年10月20日美軍登陸雷伊泰島的路徑 | |||||||
| |||||||
參戰方 | |||||||
美國 澳洲 | 大日本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小威廉·海爾賽 威利斯·李 托馬斯·金凱德 克利夫頓·斯普拉格 傑西·B·奧爾登多夫 約翰·奧古斯丁·柯林斯 |
栗田健男 宇垣纏 鈴木義尾 西村祥治 † 小澤治三郎 松田千秋 三輪茂義 志摩清英 大西瀧治郎 關行男 † 寺內壽一 山下奉文 武藤章 | ||||||
參戰單位 | |||||||
兵力 | |||||||
9艘航空母艦 8艘輕型航空母艦 18艘護航航空母艦 12艘戰艦 11艘重巡洋艦 15艘輕巡洋艦 141艘驅逐艦 約1,500架飛機 2000艘輔助艦隻 |
1艘航空母艦(瑞鶴號) 3艘輕型航空母艦 9艘戰艦 13艘重巡洋艦 6艘輕巡洋艦 34艘驅逐艦 約750架飛機 30艘輔助艦隻 | ||||||
傷亡與損失 | |||||||
3,000+人陣亡 1艘輕型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 2艘護航航空母艦 4艘驅逐艦被擊沉 |
10,000+人陣亡 1艘航空母艦(瑞鶴號) 3艘輕型航空母艦 3艘戰列艦 6艘巡洋艦 6艘驅逐艦被擊沉 |
日本在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納群島等防線,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雷伊泰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進攻的海上力量,守住要道。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慮下,放棄原先攻打台灣的計畫,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持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被消滅殆盡,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具備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3][4],1944年10月21日澳洲皇家海軍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無法阻止美軍,美軍於1944年10月20日登陸雷伊泰島,麥克亞瑟將軍10月25日在該島設立了司令部。
戰略背景
編輯1943年的戰勢迫使日本軍放棄其在索羅門群島的基地。1944年盟軍在一系列登陸行動中占領了馬利安納群島,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日軍在同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航母艦隊被重創,航空兵力損失殆盡,殘餘航母艦隊退回日本本土,盟軍在西太平洋獲得空中和海上的優勢。
此時盟軍開始考慮他們的下一步。海軍上將尼米茲建議進攻台灣,將日軍阻擋在菲律賓:這樣盟軍可以控制聯繫日本和南亞的海路,切斷日本與它南亞的駐軍的聯繫,使日本在南亞的駐軍得不到補給。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在菲律賓登陸:菲律賓也位於日本的聯繫線上,將菲律賓輸給日本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丟臉的事,而且麥克阿瑟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曾經發誓重返故地。最後羅斯福總統決定在菲律賓登陸。
日方對盟軍的盤算也很清楚。戰役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大將制定了四個方案: 捷1號作戰方案是針對菲律賓的重大海軍作戰方案, 捷2號作戰方案是針對台灣的作戰方案, 捷3號和捷4號作戰方案分別是針對琉球群島和千島群島的作戰計畫。 所有四個計畫都是孤注一擲的、複雜的和大膽的行動計畫,它們將日本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一次決定性戰役。
美國海軍進攻菲律賓的登陸點在雷伊泰島。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第七艦隊的戰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用於支援登陸部隊,威廉·海爾賽海軍上將所率第三艦隊的第38航空母艦特遣艦隊用於掩護兩棲作戰並尋殲日本艦隊。
1944年10月12日尼米茲的航母對台灣進行了一次空襲,確保那裡的飛機無法介入在雷伊泰島的登陸;日本因此開始執行捷2號作戰方案。一波又一波的飛機投入對美軍航空母艦的戰鬥,在此後3天中日軍損失了600架飛機,這幾乎是它大部分的空中力量,使得她的海軍基本上喪失了空中掩護。當美軍展開對菲律賓的進攻後,日本海軍才轉入捷1號方案。
按捷1號作戰方案,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機動部隊使用缺乏航空兵力的航空母艦,從北面將美軍第三艦隊主力從其應該保護的登陸地區引走。美軍登陸兵力在喪失其空中掩護後,將受到從南洋開入的三支日軍艦隊的打擊:駐紮在汶萊的栗田健男中將率領第二艦隊進入雷伊泰灣消滅盟軍登陸力量、西村祥治中將和志摩清英中將的艦隊組成第五艦隊作為游擊兵力。這三支作為攻擊艦隊,沒有航空母艦和潛艦,完全由水面艦隻組成。
顯然這個計畫的結果是這四支艦隊中,因為直接面對美軍主力直到不能戰鬥,代表至少一支要被犧牲。戰後豐田副武對美國調查者是這樣解釋作戰計畫的:
「假如我們喪失菲律賓,而艦隊倖存下來,那麼我們南北之間的海道就被割斷了。假如艦隊待在日本領海的話,那麼它得不到燃料補給。假如它待在南海的話,那麼它就得不到武器彈藥的補給。因此假如我們失去菲律賓的話,那麼保存這支艦隊也沒有意義了。」[5]
戰役概況
編輯1944年10月20日,美軍一支兩棲部隊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雷伊泰島,此乃雷伊泰灣戰役的開始。同一天,日軍一支部隊從雷伊泰島東南部進入陣地,美軍第七艦隊的潛水艇發現日軍第一攻擊部隊。
-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4日進入雷伊泰島西北的錫布延海。在錫布延海海戰中遭到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武藏號戰艦被擊沉。栗田掉頭撤退,美軍飛行員以為他就此退出戰場,但晚間他再次掉頭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並順利於清晨來到薩馬島。
- 西村中將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三點進入蘇里高海峽正好撞到美軍的作戰艦隊。在蘇里高海峽突破的海戰中,不顧猛烈砲火前進,導致扶桑號和山城號被擊沉,西村戰死。此時志摩的遊擊艦隊才姍姍前來,他因為明白突破無望,率領艦隊向西撤退,加上栗田的艦隊已經從北方過來。
- 海爾賽上將接到小澤的航空母艦艦隊到達的消息後,於10月25日派他的航空母艦追擊,在恩加尼奧角海戰中擊沉四艘日本航空母艦,小澤剩餘的艦隊逃回日本(小澤的任務本身就是吸引美軍注意力,將第34特遣艦隊從雷伊泰灣引走,顯然成功了)。
-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六時到達薩馬島。此時海爾賽正在追擊小澤,在栗田的艦隊和美國的登陸艦隊之間,只有六艘美國護航航空母艦和它們的驅逐艦。在薩馬島海戰中,美國驅逐艦對日軍進行了頑強的魚雷攻擊,並在缺少空中支援的情況下猛烈反擊日軍艦隊,加上天氣的不利,致使栗田誤以為他面對的是美軍主力艦隊,因此他不久就決定撤出戰場,這導致與西村中將的艦隊合力和美軍決戰的計畫徹底泡湯。
整場海戰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部分。
戰鬥詳情
編輯錫布延海戰
編輯栗田最強大的「中心艦隊」由大和、武藏、長門、金剛和榛名五艘戰艦組成,加上12艘巡洋艦和13艘驅逐艦。栗田的艦隊企圖突破聖貝納迪諾海峽,攻擊雷伊泰灣內的登陸艦隊。
1944年10月23日子夜後,栗田的艦隊經過巴拉望島水域,他的艦隊被美軍潛艇鏢鱸號和鰷魚號發現。雖然兩艘美軍潛艇回報他們發現這支日軍艦隊的電訊已被大和號上的電報員截獲,但日軍艦隊卻沒有採取反潛行動。結果美軍先發制人,鏢鱸號發射魚雷擊沉了栗田的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鰷魚號擊沉摩耶號重巡洋艦。高雄號重巡洋艦被魚雷擊中,在兩艘驅逐艦的保護下返回汶萊;美軍潛艇尾隨著它,不過在10月24日由於鏢鱸號擱淺而被迫放棄追擊。在這之後,栗田將他的旗艦轉移到大和號上,繼續前進。
10月24日早晨約08:00美軍無畏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發現栗田艦隊已經進入狹窄的錫布延海。海爾賽命令集結第三艦隊的三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集中攻擊栗田的艦隊。從無畏號和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其它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共260架飛機約於10:30開始不斷攻擊這支艦隊。醒目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成為美軍主要攻擊的目標;武藏號、大和號和長門號中彈,妙高號重巡洋艦負重傷返航。第二波空襲集中在武藏號,它多次被炸彈和魚雷擊中,導致它開始掉隊。從約克鎮級航空母艦企業號、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起飛的第三波飛機共命中武藏號19次(11枚炸彈和8枚魚雷),在空襲過程中另有數艘輕型艦隻受傷。由於日軍缺乏航空掩護,15:30栗田下令他的艦隊轉頭開出美軍航空母艦的襲擊範圍,一直等到17:15,栗田艦隊再次轉頭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栗田艦隊無暇顧及受重傷的武藏號,掉隊而遭受集中空襲的武藏號,最後約於19:30傾覆沉沒。
與此同時,大西瀧治郎中將駐呂宋島的80架飛機襲擊了埃塞克斯號、班寧頓號、普林斯頓號和蘭利號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被一枚穿甲炸彈擊中起火,15:30它的後彈藥庫爆炸,導致艦上200名水手喪生,旁邊參加救火的伯明罕號上也有80人喪命,其它附近船艦也受到損壞;至17:50,普林斯頓號沉沒。本來美軍將該航空母艦戰鬥群指派負責朝向北面的警戒任務,但因為戰鬥導致無暇派飛機搜索北方水域,因此至16:35小澤的誘餌艦隊才被美軍飛機發現。
蘇里高海戰
編輯南路的西村艦隊在1944年10月22日出航,由戰艦扶桑、山城以及重巡洋艦最上和四艘驅逐艦組成,朝蘇祿海蘇里高海峽航行。10月24日,該艦隊的行蹤遭美軍38特遣艦隊第4索敵群察知;該日9點30分遭企業號與富蘭克林號航艦所屬約20架艦載機攻擊,但只受到微不足道的損傷。
按照原計畫,南路(西村艦隊)及中路(栗田艦隊)應在進入海峽前就抵達預定地點同時夾擊,讓美軍疲於應付四面八方而來的突擊,然而栗田艦隊在航行途中遭到耽擱,加上無線電管制,因此西村艦隊抵達時,栗田艦隊還在錫布延海,距離雷伊泰島的海岸還有好幾個小時的航程。西村祥治中將最後決定利用其所擅長的夜戰來突破美軍防線,並預估栗田艦隊也能夠及時前來支援。西村艦隊在該日晚上20:13分朝栗田艦隊發出電文,表明將在隔日(10月25日)凌晨4點突入雷伊泰灣,不過栗田艦隊與聯合艦隊司令部並未收到此訊息,所以大和號上只紀錄「第二遊擊艦隊預定在0300時以26節速度突入蘇里高海峽」,對西村艦隊後續行動的信息毫無所知。
抵達蘇錄海的不只有西村艦隊,還有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的第二遊擊艦隊。然而兩支艦隊的指揮官因私交惡劣,因此兩支艦隊並沒有協調行動,而是各自率領艦隊分散進入戰場面對嚴陣以待的美軍齊射砲火,這個因私廢公的決定導致了接下來海戰的悲劇。
10月24日深夜,西村的艦隊駛過帕納翁島,就闖進了美國第七艦隊所設置的圈套。傑西·B·奧爾登多夫少將下屬的六艘戰艦(密西西比號、馬里蘭號、西維吉尼亞號、田納西號、加利福尼亞號和賓夕法尼亞號,除了密西西比號以外,其餘戰艦皆在珍珠港被擊沉或重創過,將在這場海戰中大復仇。)、八艘巡洋艦、28艘驅逐艦和39艘魚雷艇已經在海峽北岸嚴陣以待。要穿過海峽打擊登陸軍,西村必須通過魚雷艇施放的魚雷,闖過兩組驅逐艦警戒線,在六艘戰艦以及兩隊巡洋艦的集中火力下通過海峽,才能到達海峽另一端的登陸地。
02:02,西村艦隊率先抵達蘇里高峽口,陸續開始受到盟軍的攻擊,但沒有阻止西村艦隊的向北前進。
03:00左右,志摩艦隊也抵達蘇里高峽口準備一同北上,但沒有與西村艦隊連絡上。
03:09,不斷前行的西村艦隊受到重創,扶桑號和三艘驅逐艦先後受到魚雷命中。扶桑號發生爆炸斷為兩截,但沒有立即沉沒。
03:50,美艦以一字形橫排,戰艦艦砲齊射。而日艦排成一路縱隊,只能艦艏朝向美艦,砲擊能力有限,雙方隊形呈T字戰(顯然美軍為有利方)。這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採用戰列線戰術的交戰,美國當時已經擁有雷達控制火力,美國戰艦可以在日本軍艦無法還擊的距離上就開火。山城號和最上號不斷被美軍戰艦的穿甲砲彈重創。最上號巡洋艦轉身逃跑,但因為砲火猛烈喪失了機動能力。山城號於04:19被美軍擊沉。山城號是最後一艘與其它戰艦交戰的戰艦,也是少數幾艘被其它戰艦擊沉的戰艦之一。
04:25,志摩的那智號、足柄號、阿武隈號以及四艘驅逐艦追上西村的已經受到重創的艦隊。志摩以為他看到的那兩段殘片是西村的兩艘戰艦的殘骸(實際上它們是扶桑號斷裂後的兩段),看到此景他馬上知道通過海峽是毫無希望的,於是趕緊接收了西村艦隊剩餘的船艦,並立刻下令轉向往南撤退。在混亂中他的旗艦那智號與焚燒的最上號相撞,喪失機動能力而落後的最上號之後被美軍飛機擊沉。扶桑號於海上漂浮的前半部被一艘美國重巡洋艦擊沉,後半部不久後也沉沒了。等到清晨,西村艦隊的七艘艦隻中,只有一艘驅逐艦時雨倖存。美軍的追擊後來因為北面終於發現日軍中路力量,而讓這批日本艦隊得以逃脫。
恩加尼奧角海戰
編輯小澤的艦隊由4艘航空母艦:瑞鶴號航空母艦、瑞鳳號航空母艦、千歲號航空母艦、千代田號航空母艦、2艘由戰艦改裝的航空戰艦伊勢號、日向號、3艘巡洋艦多摩、五十鈴、大淀和9艘驅逐艦組成,其任務是將盟軍的主力航空艦隊引走。瑞鶴號是最後一艘參加過珍珠港事件倖存至此的航空母艦。日向號和伊勢號的第五、第六號砲塔被拆除,安裝了機庫、飛行甲板(長度僅70餘呎,只能進行整備、起飛作業而無法提供降落所需的滑行距離,艦載機必須轉降其它正規航空母艦)和兩座飛機彈射器(分別安裝於飛行甲板的左前、右前方,因為安裝位置對第三、第四號砲塔的射擊作業造成妨礙,所以射擊時兩座彈射器必須向外側張開至最大角度)。但這兩艘航空戰艦都沒有攜帶飛機,小澤一共只有108架飛機[6]。
一直到1944年10月24日下午16:40,作為誘餌的小澤艦隊才被發現。此時美軍正在對付來自栗田艦隊和呂宋島的空襲。24日晚小澤截獲了一份美軍電報說栗田撤退了(這個消息是錯誤的),但20:00栗田下令所有艦隊繼續進攻。
海爾賽看到他有機會消滅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所有航空母艦,這樣美軍可以無憂慮地進攻日本本土。海爾賽相信栗田已經在錫布延海戰中被擊退,因此他於子夜後帶領三隊航空母艦和威利斯·李上將的戰艦開始追擊小澤。(根據海爾賽的命令,為了守衛聖貝納迪諾海峽而臨時編成第34特遣艦隊。此命令是個預案,在後來造成理解的混亂。)雖然美軍偵察機發現了栗田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但海爾賽認為金凱德的第七艦隊足以對付它,未加理會。
美軍艦隊的數量比諸日軍艦隊來得多。海爾賽擁有9艘航空母艦(無畏號、大黃蜂號、富蘭克林號、班寧頓號、碉堡山號、胡蜂號、漢科克號、企業號、艾塞克斯號)、八艘輕型航空母艦(獨立號、普林斯頓號、貝勒伍德號、科本斯號、蒙特利號、蘭利號、卡伯特號、聖哈辛托號)、六艘戰艦(阿拉巴馬號、愛荷華號、麻薩諸塞號、紐澤西號、南達科他號、華盛頓號)、17艘巡洋艦和64艘驅逐艦弗萊徹號等。海爾賽有一千多架飛機,但他在登陸點只配置了幾艘護航航空母艦和驅逐艦。海爾賽被小澤的誘餌艦隊引誘出來了。
10月25日上午,小澤下令75架飛機起飛攻擊美軍,但這些飛機沒有造成多少損失,大多數飛機被美軍戰鬥機擊落,少數飛往呂宋島。
海爾賽親自率領第34特遣艦隊的戰艦急速前進,準備用大口徑艦砲直接去對付位於小澤艦隊前衛的戰艦,以及在艦載機空襲中掉隊的日艦。清晨,在還沒有確定日軍的精確位置的情況下,美軍就起飛了180架飛機。直到07:10偵察機才找到了北路艦隊。08:00美軍戰鬥機摧毀了保護小澤艦隊的30架日軍戰機。美軍開始了不停的空襲,一共出動了857架次;小澤艦隊的航空母艦紛紛中彈(千歲號和秋月號驅逐艦沉沒,瑞鶴號、千代田號和一艘巡洋艦喪失了機動力)。小澤遂將他的旗艦移至大淀號輕巡洋艦上。
這時薩馬島海上戰鬥的消息傳來。美軍登陸部隊的情況緊迫(第7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因為栗田的艦隊突然出現,而不斷地發報向海爾賽求援。連坐鎮珍珠港的尼米茲也給海爾賽發了一份簡短的電報:「第34特遣艦隊,在哪裡?」,當時根據艾倫·圖靈的經驗,電報首尾固定格式的內容可被用來破解密碼,因此美軍已要求在密電首尾加上一些無意義的字符避免出現固定格式,負責電報加密的軍官,隨意添加了一句「全世界都想知道」,海爾賽的解碼軍官誤以為這也是正文而未加刪減,這使得海爾賽怒不可遏,因此又耽誤了一個小時的寶貴時間),海爾賽下令南下,他只留下了兩個航空母艦大隊以及一小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艦隊來收拾小澤的殘餘艦隻。
當天下午,在擊沉了幾艘日軍航空母艦後,空襲集中在兩艘日軍航空戰艦上,但兩艦密集的防空火力有效地抵擋了空襲,用高射砲和噴進砲(防空火箭)擊落了多架美軍艦載機[7]。空襲一直到傍晚,小澤艦隊作為誘餌的全部航空母艦,還包括一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被擊沉。這也是海戰史上最後的航空母艦對決(即使在福克蘭戰爭中,英軍與阿根廷海軍的航空母艦也未發生交戰)。「誘敵部隊」取得了出色的成功。但通訊混亂也同樣發生在日軍方面,小澤發出誘敵成功的電報,栗田卻沒有收到。這導致栗田後來面對美軍支援部隊時判斷失誤以為是主力部隊,再次使栗田的艦隊草草撤退,錯失了襲擊美國登陸部隊的機會。
薩馬島海戰
編輯栗田的艦隊於1944年10月25日凌晨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凌晨03:00它們沿薩馬島的海岸向南進發。於黎明時分發現美軍艦隊,開始了日軍一度有機會戰勝的薩馬島海戰。
此時對手美軍金凱德上將手中雖有77.4護航航空母艦戰鬥群所屬的三支分遣艦隊,但這些分遣艦隊全部是由護航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組成,並不足以對抗栗田艦隊;呼號分別為「塔菲1(Taffy 1)、塔菲2(Taffy 2)、塔菲3(Taffy 3)」的三支分遣艦隊是支援性艦隊,每支各由6艘護航航空母艦和7至8艘驅逐艦所組成(其中的77.4.1(Taffy 1;塔菲1)分遣艦隊的2艘護航航空母艦,因執行其它任務而不在現場)。雖然總計16艘的護航航空母艦所攜帶的艦載機共有超過500架的可觀兵力,但其主要任務是反潛及對地支援,因此這些艦載機缺乏對艦用的穿甲炸彈及魚雷。美軍這些航速較慢且裝甲薄弱的護航航空母艦與小型的驅逐艦,在栗田的戰艦面前十分脆弱;而金凱德的艦隊主力此時位於南面,來不及北上迎擊栗田的艦隊。
金凱德誤以為威利斯·李的戰艦還守護在聖貝納迪諾海峽,因此認定不會有威脅來自該處,但實際上李的艦隊已被海爾賽調走前往攻擊小澤的誘餌艦隊;因此,當日軍艦隊在薩馬島海面出現時,美軍大吃一驚。另一方面,海爾賽的艦隊主力已經被誘敵戰術誘離雷伊泰灣,但是栗田對此卻一無所知。栗田誤將那些護航航空母艦當作是美軍的主力航空母艦艦隊,他還以為整個美軍第三艦隊都在他的18吋砲砲口之前。
栗田艦隊的攻擊集中在呼號為「塔菲3」(Taffy 3;77.4.3)的分遣艦隊上,美軍護航航空母艦立刻向東後撤,而由強斯頓號驅逐艦率領的三艘驅逐艦則奮勇迎向為數眾多的日軍艦隊,並在己方護航航空母艦和日軍艦隊之間施放煙霧,希望驅逐艦施放的掩護煙霧與壞天氣可以影響日軍火砲的精確度,同時也立即向海爾賽發報請求支援,其情況急迫的程度使得美軍甚至直接用明碼發報。美軍驅逐艦不斷騷擾日軍艦隊,企圖分散日軍戰艦的注意力來換取時間,這些驅逐艦視死如歸地對日艦發射魚雷,以干擾並吸引日艦火力,使日軍艦隊無法全力攻擊美軍艦隊。為了躲避魚雷,日艦不得不打散自己的隊形;兩枚平行而來的魚雷迫使大和號背向而行,並因躲避來襲的魚雷而暫時無法轉向,使其損失了足足十分鐘的時間。戰鬥中,強斯頓號發射的魚雷擊中了熊野號,將其艦艏整個炸斷,迫使其退出戰鬥,金剛號也被美軍驅逐艦的艦砲擊傷。「塔菲3」(Taffy 3;77.4.3)的三艘美軍驅逐艦強斯頓號、霍埃爾號和塞繆爾·B·羅伯茨號最後都被擊沉,但它們英勇的表現爭取到了時間,足以讓美軍護航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整備起飛;很可惜這些美軍艦載機沒有時間換裝對艦用穿甲炸彈,因此它們只能帶著先前已掛載的彈種起飛(有些甚至是深水炸彈)。之後美軍護航航空母艦群繼續南逃,而日軍戰艦的砲彈不斷地在它們周圍爆炸;美軍護航航空母艦CVE-73甘比爾灣號被日艦擊沉,其它則受損。大和號在32,000米處五次跨射美軍護航航空母艦白色平原號,創下最遠的「動對動」砲擊記錄。
由於栗田艦隊在尚未完成隊形整編的情況下便發動進攻,加上美軍驅逐艦將其隊形打亂的攻擊,導致各戰隊在廣闊的海面上散亂分佈,使栗田無法進行有效的戰術指揮。栗田艦隊有三艘重巡洋艦被來自海上和空中的集中攻擊擊沉,栗田遂於09:20下令北轉重整隊形。然而,暫時躲過栗田艦隊攻擊的美軍護航航空母艦群所遭受的打擊尚未結束,又被「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沉一艘、另兩艘遭到重創。
不久,栗田的艦隊改變航向,重新駛往雷伊泰灣的預定地點,但就在日軍的作戰計畫看似就要成功的時刻,栗田卻又再次北轉撤退,這是由於栗田認為美軍救援艦隊正朝向其艦隊而來,因此栗田相信,戰役持續的時間越長,他遭到美軍強大空襲的可能性就越高。栗田在不停的空襲之下,先向北而後向西、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離開。業已往返航行300浬的海爾賽第三艦隊,於26日的日出後終於也派出艦載機,前去攻擊栗田艦隊的脫隊艦隻。栗田撤退導致日軍錯失襲擊機會,使美軍大部隊得以登陸成功,造成菲律賓整體防衛戰的決定性失敗,但也有人認為栗田如果堅持達到戰鬥目標,基本上是在航艦猛烈攻擊下執行自殺式犧牲的行動,因此撤退保命並不可恥,在戰後各方還有諸多爭議。
栗田艦隊在戰鬥結束後,殘存的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遭受重創,其中金剛號在向日本返航途中,於台灣基隆北方的海域被美軍潛艦擊沉,不過由於該艦隊已駛離戰場,所以金剛號的損失通常不被列入雷伊泰灣海戰的美軍戰果。栗田率領五艘戰艦進入戰場,當他回到日本時,僅剩大和號還具備作戰能力。
戰鬥序列
編輯日本聯合艦隊方面
編輯第二艦隊
編輯司令長官:栗田健男中將 參謀長:小柳富次少將 總旗艦:重巡洋艦愛宕(戰沉)→戰艦大和
第一遊擊部隊第一部隊
編輯(與第二部隊合稱栗田艦隊)
- 第一戰隊:司令官:宇垣纏中將 戰艦:大和(海戰後總旗艦)、武藏、長門
- 第四戰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直接統率 重巡洋艦:愛宕(海戰前總旗艦)、高雄、摩耶、鳥海
- 第五戰隊:司令官:橋本信太郎少將 重巡洋艦:妙高、羽黑
- 第二水雷戰隊:司令官:早川幹夫少將 輕巡洋艦:能代。
第一遊擊部隊第二部隊
編輯第一游擊部隊第三部隊(西村艦隊)
編輯(本隊完全沒有空中掩護支持)
第三艦隊(誘餌部隊)(小澤艦隊)
編輯司令長官:小澤治三郎中將 參謀長:大林末雄少將 旗艦:航空母艦瑞鶴(戰沉)→輕巡洋艦大淀
本隊:
巡洋艦艦隊:司令官:多摩艦長山本岩多大佐指揮 輕巡洋艦:多摩、五十鈴
第六艦隊
編輯第五基地航空部隊
編輯第六基地航空部隊
編輯南西方面艦隊
編輯第二遊擊部隊(志摩艦隊) 司令長官:志摩清英中將 參謀長:松元毅少將 旗艦:那智
重巡洋艦:那智、足柄 輕巡洋艦:阿武隈 驅逐艦:曙、潮、不知火、霞 (本隊完全沒有空中掩護支持)
盟軍與美國太平洋艦隊方面
編輯第三艦隊第38航空母艦特遣艦隊
編輯旗艦:航空母艦列星頓號 (CV-16)(繼承珊瑚海海戰被擊沉的列星頓號 (CV-2))
- 第一戰鬥群:旗艦:航空母艦大黃蜂號 (CV-12)(繼承聖克魯斯群島戰役被擊沉的大黃蜂號 (CV-8))
- 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胡蜂號 (CV-18)(繼承被伊19潛艇擊沉的胡蜂號 (CV-7))、漢考克號(Hancock CV-19)
- 輕型航空母艦:科本斯號(CVL-25)、蒙特利號(CVL-26)
- 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14艘
- 第二戰鬥群:旗艦:航空母艦無畏號(Intrepid CV-11)
- 第三戰鬥群:旗艦:航空母艦艾塞克斯號(Essex CV-9)
- 第四戰鬥群:旗艦: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Franklin CV-13)
第三艦隊第34快速戰艦特遣艦隊
編輯由第38航空母艦特遣艦隊抽出一部編成
- 指揮官:威利斯·李中將
- 戰艦6艘:紐澤西號、愛荷華號、華盛頓號、阿拉巴馬號、麻薩諸塞號、南達科塔號
- 巡洋艦2艘
- 重巡洋艦5艘
- 驅逐艦17艘
- TG34.5
- 戰艦2艘:紐澤西號、愛荷華號
- 輕巡洋艦3艘
- 驅逐艦9艘
潛艦艦隊
編輯潛艦9艘
第七艦隊及皇家澳洲海軍TF77
編輯- 第七艦隊南西太平洋方面軍指揮官:托馬斯·金凱德中將
- TG77.1
- 兩棲指揮艦1艘:瓦薩奇(Wasatch AGC-9)
- 驅逐艦3艘
- 魚雷艇39艘(3大隊・13個小隊)
- 火砲支援群、中央艦隊TG77.2:
- 指揮官:奧登多夫少將(RAdm Jesse B. Oldendorf)
- TG77.3
- 重巡洋艦1艘
- 輕巡洋艦2艘
- 驅逐艦9艘
- 護航航空母艦戰鬥群TG77.4
- 第一分遣艦隊TU77.4.1(呼叫代號:Taffy 1)
- 護航航空母艦6艘(其中2艘因執行其它任務而不在戰場)
- 驅逐艦3艘
- 護航驅逐艦5艘
- 第二分遣艦隊TU77.4.2(呼叫代號:Taffy 2)
- 護航航空母艦6艘
- 驅逐艦3艘
- 護航驅逐艦5艘
- 第三分遣艦隊TU77.4.3(呼叫代號:Taffy 3)
- 護航航空母艦6艘
- 驅逐艦3艘
- 護航驅逐艦4艘
北部攻擊特遣艦隊TF-78
編輯南部攻擊特遣艦隊TF-79
編輯結局
編輯對聯合艦隊的打擊
編輯雷伊泰灣海戰後,盟軍確保了美國第六軍團的登陸點,將日本的資源輸送本土命脈完全阻斷。在此後更艱苦的雷伊泰島戰役中美軍一直到1944年12月末才完全控制了該島。
這場海戰徹底消滅了日本海軍最後的力量,為1945年琉球群島的戰役奠下了基礎。日本此後唯一比較大的海軍行動是1945年4月的天號作戰(菊水特攻)和1945年4月7日的坊之岬海戰。
海戰末期,據守菲律賓北部空軍基地的日本海軍大西瀧治郎中將批准了神風特攻隊向雷伊泰灣內的盟軍艦隊發動自殺性攻擊。1944年10月25日澳洲皇家海軍澳洲號重巡洋艦再次重創,不得不退出戰場修復。美國護衛航空母艦一艘被沉,五艘被傷。
對海爾賽的批評
編輯海爾賽因為帶走了威利斯·李的戰艦去追逐小澤的航空母艦,以及在收到金凱德的第一次求援後,沒有立刻將這些戰艦派回而遭受批評。戰後他這樣解釋他的決定:
“ | 我軍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在10月24日下午發現了日本的北路航空母艦,這樣一來敵軍所有的海軍艦隊都被發現了。對我來說坐守在聖貝納迪諾海峽是可笑的。我在晚間集中了我的力量,在清晨對北路艦隊發動攻擊。我以為中路艦隊在錫布延海已被重創,對第七艦隊不再是嚴重的威脅了。[8] | ” |
在薩馬島海面的美軍指揮官克利夫頓·斯普拉格上將對此提出質疑:
“ | 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情報說北邊的入口已無人防守,因此我們以為北翼是毫無危險的。[9] | ” |
海軍歷史學家薩繆爾.莫里森評論說:
“ | 假如李的戰艦在收到金凱德的求援後立刻返回的話,假如他們沒有耗費兩個半小時多的時間在等驅逐艦加油的話,那麼在當時海軍最有經驗的李指揮下,六艘現代的戰艦戰線可以及時到達聖貝納迪諾海峽去對付栗田的中路艦隊……雖然海軍作戰總有意外,但我們完全有理由設想李可以摧毀栗田的中路艦隊。[10] | ” |
相關條目
編輯備註
編輯- ^ 1916年5月3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於斯卡格拉克海峽的日德蘭半島海戰,英德兩國海軍投入軍艦總噸位約190萬噸,稍不及雷伊泰灣海戰的206萬噸,前者為戰鬥艦(無畏艦)時代最大的海戰。
- ^ Woodward(2007年)
- ^ Fuller(1956年)
- ^ Morison(1958年),第148,244頁
- ^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Pacific) – 'Interrogations of Japanese Officials'. [2019-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0).
- ^ Morison(1958年),第191頁
- ^ 日本航空戰艦「日向號」. 丸 (潮書房). 2008年12月: 94頁 (日語).
- ^ Morison(1958年),第193頁
- ^ Morison(1958年),第293頁
- ^ Morison(1958年),第330頁
參考文獻
編輯- David Caldwell-Evans. Pacific: The Lost Evidence. Leyte Gulf. 第1季. 第6集. [Dec 16, 2005]. Flashback Televis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Morison, Samuel E. Leyte, June 1944 – January 1945 .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XII. Boston: Little & Brown. 1958. LCCN 47-1571. OCLC 1035611842. OL 24388559M.
- Cutler, Thomas. 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23–26 October 1944.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4. ISBN 1-55750-243-9.
- Fuller, John F. C. The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 Volume III. London: Eyre & Spottiswoode. 1956. ISBN 1-135-31790-9.
- Hornfischer, James D. The Last Stand of the Tin Can Sailors: The Extraordinary World War II Story of the U.S. Navy's Finest Hour . New York: Bantam. 2004. ISBN 0-553-80257-7.
- Woodward, C. Vann.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World War II's Largest Naval Battle. Skyhorse Publishing. 2007 [1947]. ISBN 978-1-60239-194-9.
外部連結
編輯- 雷伊泰灣海戰戰爭經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minch Secret Information Bulletin No. 22] (英文)
- 美國第77特遣艦隊行動報告:雷伊泰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
- WW2DB: 雷伊泰島戰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
- "Turkey Trots to Water" —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battle from battleship.org
- 戰鬥序列: Sibuyan Se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urigao Stra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pe Engañ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am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
- "光榮之死:雷伊泰灣海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Tim Lanzendörfer
- battle-of-leyte-gulf.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薩馬島海戰時間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Robert Jon Cox
- Return to the Philippin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公共領域文獻 from ibiblio.org
-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Revisit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imeline for USS Samuel B. Roberts (DE 4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nimated History of 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 雷伊泰灣海戰和「神風特攻隊」(鸟饲行博研究室)(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