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
趙國,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今河南鶴壁),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韓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趙國境內還有小國中山國。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先後征服樓煩、林胡、中山,崛起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元氣大傷。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都邯鄲,趙國大夫在代地擁立公子嘉,是為趙代王嘉。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引兵攻代,虜代王嘉,趙國滅亡。
趙 | |
---|---|
地位 | 周朝諸侯國 |
國都 | 晉陽 ( 在今山西太原 ) 中牟(在今河南鶴壁) 邯鄲(在今河北邯鄲) |
政府 | 封地 |
• 始封此國者 | 周威烈王 |
• 爵位 | 侯爵 前325年稱王 |
• 姓 | 嬴姓 |
• 氏 | 趙氏 |
• 始祖 | 趙烈侯趙籍 |
• 亡國之君 | 趙遷 |
分封 | |
• 創始 | 前403年 |
• 滅亡 | 前228年 |
• 滅亡原因 | 為秦國所滅 |
史書記載 | 史記 (卷43趙世家) |
歷史
編輯趙氏起源
編輯晉國四卿
編輯趙氏與秦國有共同祖先蜚廉[1]。趙氏是趙城大夫造父的後裔,因以趙為氏,本居於周朝,事周天子[2]。張政烺認為,趙的本義為超行[3],趙氏先祖為造父,為周穆王御者,故以趙為氏[4]。
西周末年,叔帶入晉國,侍晉文侯。[5]驪姬之亂時,太子申生被害,叔帶的後裔趙衰跟隨公子重耳流亡,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治國有方,稱霸諸侯,是春秋五霸之一。趙衰於是權重位高,其後代趙盾、趙武、趙鞅、趙無恤都成為股肱之臣。
晉國在晉出公時期公室卑弱,主要權力被知伯瑤和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
三家滅知
編輯趙襄子繼其父趙簡子立,襄子為一狄人婢女所生。前454年知伯瑤率韓康子與魏桓子二大夫,圍攻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家宗主倒戈,將知伯瑤討死,是為三家滅知[6]。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知氏的領地,另也開始吞食晉國的領土。
趙襄子死後,其子趙桓子繼位。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立,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
三家分晉
編輯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晉國君主對趙、魏、韓已毫無權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趙烈侯、韓景侯、魏文侯三卿被周天子立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認為戰國時代由此開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國剩餘的土地瓜分完畢[7]。
發展與強盛
編輯趙襄子執政後,趙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強盛期[8]。滅智之後的趙國,其疆域北起燕、代,南臨河、漳,為三晉中勢力最強大者[9]。整理了晉國的內務後,趙國開始了爭霸中原的歷程[10]。前441年,趙襄子(一說趙桓子)與越令尹率領諸侯討伐齊國,齊國無法忍受諸侯軍的強大攻勢,不得已修築了綿延千里的齊長城以禦敵。前430年,趙將趙狗再次和越國國君一同討伐齊國,趙氏軍隊打到了齊長城腳下才罷手。
魏文侯啟用李悝變法改革後國力蒸蒸日上,大有趕超趙國之勢頭,趙國的三晉盟主乃至中原霸權面臨挑戰。曾驅逐趙獻侯自立為君的趙桓子死後,趙國人殺了即將即位的新國君,改立趙襄子的後裔為君。此番內亂大大削弱了趙國的實力,讓魏國後來居上[11]。前412年,三晉與楚國爭奪黃池而未成功。前411年,楚簡王以莫敖陽為將包圍赤岸,以作為對三晉攻打黃池的報復。三晉聯軍救援赤岸,楚軍撤走,與三晉軍戰於長城之下,楚軍大敗,丟棄了無數車馬、輜重和旗幟,於夜間遁走[12]。前408年,魏文侯伐中山,趙烈侯借道於魏。
趙烈侯即位後,任用公仲連為相,變法革新[13]。在公仲連的努力下,趙國國勢復振。前405年,趙以孔青為將,率軍五萬大破齊軍於廩丘,繳獲齊軍兵車兩千乘,殺死齊軍三萬,將齊軍的屍體葬成兩座大山。前404年,三晉聯軍聯合越國一起攻齊。前400年,三晉征伐楚國,至於乘丘。前386年,趙敬侯即位。他將戰略重心繼續南移中原,遷都邯鄲。魏武侯開始將日益強大的趙國視作威脅,發兵助在君位之爭中落敗的公子朝反攻邯鄲,被趙敬侯挫敗。但趙敬侯未公然與魏武侯撕破臉皮,甚至還幫助魏國抵禦齊國的進逼。前385年,趙軍在靈丘打敗齊軍。前384年,魏軍被齊軍包圍於廩丘,趙軍出擊,大敗齊軍。到了前383年,趙魏的矛盾終於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這一年,魏國在兔台打敗趙軍。趙敬侯也把南進戰略了放在魏國的附庸,衛國。這一年,趙國築剛平城以侵略衛國,攻克了衛都九門,打得衛侯衣衫不整的出奔魏國求援。魏武侯即刻聯合齊國。拿下了剛平城。魏、齊、衛聯軍甚至拆毀了中牟的外牆。趙敬侯不甘示弱,聯合了楚國南北夾擊魏國。楚軍勢如破竹,飲馬黃河,在大梁的林郊中駐紮。趙軍也猛烈反擊,拔去了魏國的據點黃城和棘浦。至此,趙、魏兩國再次罷兵言和。
停滯與中衰
編輯趙成侯即位於前375年。在位前期,屢次發兵攻打別國[14]。前369年趙國聯合韓國趁魏國儲位之爭國家疲弱之際,大舉入侵魏國,並一度在包圍了魏惠王。眼看即將勝利,趙、韓兩國卻對魏國的處理上產生了矛盾,不歡而散,致使魏惠王得以將韓、趙各個擊破[15]。濁澤之戰令魏惠王大為惱火,屢次向趙國進軍,三晉聯盟名存實亡。在此期間,雖然趙國屢次幫助魏國抵禦秦、齊兩強的進攻[16]。但雙方仍是分歧大於合作。的最終決戰已不可避免。前353年,據《戰國策·秦策三》記載魏惠王親自領兵,在三梁戰勝了趙軍,將兵眾十萬包圍了邯鄲。《趙世家》亦支持攻打邯鄲的主帥就是魏惠王。而龐涓之攻邯鄲卻不見於史料。趙國苦戰一年余,終於邯鄲城陷。竹書紀年描寫經過長期的圍困,「邯鄲四曀,室多壞死」。趙國雖然在趙軍的抵抗和諸侯的援助下「不割而邯鄲復歸」,但已元氣大傷無力同魏國以及新崛起的齊、秦、楚抗衡。
趙肅侯即位時期,仍與諸侯多有交戰,甚至一度攻下齊國五都之一的高唐並在徐州聯合楚國大敗齊軍(楚王怒,自將而伐齊,趙應之,大敗齊於徐州。昔日的霸主魏國在桂陵、馬陵之戰慘敗,又屢遭諸侯圍攻,一蹶不振。趙國沒有了魏國的威脅,然而西方的秦國、東方的齊國逐漸強大,屢次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因連年的戰爭而元氣大傷,陷入了中衰期。趙肅侯壯志未酬而死去了,傳位給年幼的趙雍。
改革與中興
編輯胡服騎射
編輯趙肅侯之子趙武靈王趙雍即位尚稱順利,但內憂方平,外患又生。秦、齊、楚、魏、燕各派出精銳部隊一萬人來參加趙肅侯的葬禮。此時趙武靈王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少年,臨危之時,體現出自己非凡的智慧,有條不紊地把一場危機消弭於無形[17]。
首先趙武靈王調趙國重兵於邯鄲,禁止五國的大軍入境。派人聯結燕北的胡族部落,給燕國施加壓力,同時派人結好齊國南部的宋國,由此輕易地化解了五國聯盟。
趙國與匈奴長期對峙,匈奴騎兵兇悍強壯,雖然趙國盛產馬匹,但在軍事上,馬匹僅作拉戰車之用。趙武靈王與匈奴騎兵戰鬥後,明白到匈奴騎兵的優點在於機動和靈活性。於是趙武靈王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令趙國軍隊仿傚胡服,採取胡人的短衣窄袖、長褲服式,挽弓騎馬練習射箭。趙國軍力自趙成侯之後再次強大,消滅中山國,擊敗林胡和樓煩二族,成為天下僅次於秦、齊的強國。
沙丘之亂
編輯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趙軍攻破中山國都城靈壽;趙武靈王禪位於次子趙何為王即趙惠文王,立肥義為相國,自號為『主父』;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滅中山國;趙雍封趙章於代,號安陽君,且欲將趙國一分為二,封趙何為趙王,封趙章為代王。趙惠文王五年(前294年),趙章發動政變欲殺趙何後自立,但事跡敗露只殺了肥義,趙章逃往沙丘〔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行宮投奔趙雍,公子成、大將李兌率兵包圍行宮並殺掉趙章後並未撤圍,趙雍被圍困在行宮中三個多月後餓死。
秦趙爭霸
編輯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建立起中國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18]。前284年,齊國吞併宋國後妄自尊大,遭到列國一致反對,燕、趙、秦、魏、韓五國拜樂毅為將,大破齊國。齊國遭到五國伐齊的沉重打擊,雖然勉強復國,但實力極大衰落,從此一蹶不振。趙國在東方挫敗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齊國,加之先前楚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中損失極為慘重,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名將名相輩出,數敗秦軍。於澠池與秦盟會後,趁秦攻楚的機會出擊關東,奪取齊的高唐[19],又遍擊關東諸國,奪取土地。一時在關東聲威無兩,直至因上黨郡歸屬問題導致的長平之戰。
動盪衰亡
編輯長平之戰
編輯公元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韓國上黨(今山西長子西南)與以都城南鄭(今河南新鄭)為中心的韓國本土的聯繫。韓王割讓上黨郡予秦以求和,但上黨郡守馮亭抗命獻上黨予趙,趙國接收韓國上黨郡,發重兵進駐戰略重鎮長平(今山西高平)拒秦,秦則派大軍進攻長平,秦趙對峙二年六個月,趙軍陣亡眾多。
秦國用反間計使趙國換掉廉頗而啟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並陣前換將密派武安君白起為元帥,以王齕為副將,自秦軍詐敗誘敵深入後包圍趙軍,趙軍反覆衝殺無法突圍,至趙括領軍衝鋒被射殺,群龍無首全軍投降歷時六個月,戰後秦將白起坑殺趙軍降卒,只放240名年幼者回趙國,使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但強大的秦國軍隊也死傷過半,使得白起乘勝攻取邯鄲的建議被秦昭襄王拒絕。然而原先打算割讓六城求和的趙孝成王受大臣虞卿勸說,反悔不割地予秦國,並與其他國家交好結盟,使得秦昭襄王決心再次發兵攻趙。
邯鄲之戰
編輯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不顧白起的反對[20],先後派王陵、王齕,前後投入約六十萬人進攻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在老將廉頗的防守、國相平原君動員下挺住秦軍的攻勢[21]。前256年魏、楚聯軍援趙擊退秦軍,在三國夾擊下秦軍受到重創無力再戰,王齕敗走歸國,兩萬名秦軍被俘[22],秦國受此敗戰影響東進攻勢受到阻止,受重創的趙國也因此獲得喘息之機[23]。
合縱抗秦
編輯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破秦國於河外,趙也有參與[24]。其後,燕國派遣當年與樂毅攻齊的劇辛為帥,率軍攻趙,趙將李牧、龐煖抵抗,大破燕軍,劇辛自殺而死。龐煖擊敗燕後,組織聯軍攻秦,舉春申君為帥。五國聯軍與秦軍於潼關附近決戰,秦將王翦建議先襲最遠來的楚軍,楚軍聞知而逃,四國聯軍也退[25]。其後一直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鬥,直到前229年。
王翦滅趙
編輯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攻陷邯鄲,俘虜趙幽繆王,趙國滅亡[26]。趙嘉逃到代地,稱代王,建立代國。前222年,秦滅代,俘獲代王嘉。
政治
編輯趙國有三大政治中心,分別是晉陽、邯鄲和代地。趙簡子臨終前,曾對趙襄子說過晉陽足以依靠。後來的三國攻晉陽之戰中趙氏果然反敗於勝。北方的代地為趙襄子所占領,是趙國和游牧民族勢力的分界線。武靈王時設雁門郡。雁門關被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評為天下九塞之首。代地雁門也是名將李牧大破匈奴之地。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趙國開始了對都城邯鄲百餘年的經營。魏軍、秦軍都曾包圍過邯鄲,但趙國的多極化政治格局並未因首都被攻克而亡國。趙國滅亡後,公子嘉北上代地自立為代王,又堅挺了近6年才被秦軍攻滅。
軍事
編輯戰鬥力
編輯趙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聞名於世。從東方的齊國衰落後,山東諸國大都畏秦如虎、割地求和,唯獨趙軍能挫其鋒芒,「秦之所畏於天下者莫如趙」[27]。縱橫家蘇秦也說道「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於趙,趙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 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28]趙國之強即是強在其軍事實力。從趙人祖先的遺風中可以看出,趙人民風崇尚武力,再加上周圍嚴峻的外患,以及戎、狄風俗對趙國人的影響,趙國在建國前就經具備成為軍事強國的條件。這些歷史原因是趙國成為軍事強國的先決條件[29]。
胡服騎射
編輯使趙國強大到令各個諸侯國刮目相看的地步,是在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軍事制度改革。通過着胡服來轉變趙國民眾以中原文明自居、蔑視異邦先進文化的閉鎖心理,又通過「招騎射」、「建騎邑」、「致胡兵」、「用胡馬」等手段,在趙國組建起強大的騎兵軍團。最終實現「略胡地」、「滅中山」的戰略目標,並且成為秦國在東方六國中最為強硬的對手[30]。
經濟
編輯【鹽鐵論】這樣評價趙國經濟:
大夫曰:「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陳,鄭之陽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諸之沖,跨街衢之路也。故物豐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術數,不在勞身;利在勢居,不在力耕也。」趙、中山帶大河,纂四通神衢,當天下之蹊,商賈錯於路,諸侯交於道;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田疇不修,男女矜飾,家無斗筲,鳴琴在室。是以楚、趙之民,均貧而寡富。
【史記貨殖列傳】也多次描寫了趙國的經濟發展:
夫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而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楊、平陽陳西賈秦、翟,北賈種、代。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中國委輸時有奇羨。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故楊、平陽陳掾其間,得所欲。溫、軹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然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齊、趙設智巧,仰機利。燕、代田畜而事蠶。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
文化
編輯趙文化是一種以現在的邯鄲、邢臺、太原為中心的以趙國疆域內的區域文化。早在戰國初期,太原和邢臺是趙文化的中心;遷都邯鄲後文化中心轉到邯鄲;到秦末漢初,因戰亂等因素趙文化的中心再次轉移到邢臺;漢代中期,邯鄲的地位逐步提升,趙文化中心轉移到該地。以後,趙文化一分為三,一部分入晉文化體系,一部分屬邢文化脈絡,另一部分則變種為鄴文化,此後趙文化再沒有中心,也沒有了趙文化的概念。古趙文化有兩重特性,既是一種華夏文化,又是一種戎狄文化,是華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互相交融的一個結果,具有開放、進取、包容的特性[31][32]。
趙文化的最突出的一個符號就是成語,邯鄲為趙都時期,出現一大批成語,例如: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鷸蚌相爭、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紙上談兵、毛遂自薦、奇貨可居等[33]。
趙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編輯趙氏宗主
編輯稱號 | 領袖姓名 | 在位年數 | 在位年份 |
---|---|---|---|
趙成子 | 趙衰 | 15 | (前636年──前622年) |
趙宣子 | 趙盾 | 21 | (前621年──前601年) |
趙莊子 | 趙朔 | 4 | (前600年──前597年) |
趙文子 | 趙武 | 43 | (前583年──前541年) |
趙景叔 | 趙成 | 23 | (前540年──前518年) |
趙簡子 | 趙鞅 | 42 | (前517年──前476年) |
趙襄子 | 趙無恤 | 33 | (前475年──前443年)(根據清華簡系年和參考史記改,楊寬錢穆為推論。) |
趙桓子 | 趙嘉 | 1或者14 | (前442年(根據清華簡系年改)──前424年) |
趙獻子 | 趙浣 | 15 | (前423年──前409年) |
趙國君主
編輯稱號 | 國君姓名 | 在位年數 | 紀年[34] |
---|---|---|---|
趙烈侯 | 趙籍 | 9 | (前408年──前400年) |
趙武侯 | 13 | (前399年──前387年) | |
趙敬侯 | 趙章 | 12 | (前386年──前375年) |
趙成侯 | 趙種 | 25 | (前374年──前350年) |
趙肅侯 | 趙語 | 24 | (前349年──前326年) |
趙武靈王 | 趙雍 | 27 | (前325年──前299年) |
趙惠文王 | 趙何 | 33 | (前298年──前266年) |
趙孝成王 | 趙丹 | 21 | (前265年──前245年) |
趙悼襄王 | 趙偃 | 9 | (前244年──前236年) |
趙幽繆王 | 趙遷 | 8 | (前235年──前228年) |
代王嘉 | 趙嘉 | 6 | (前227年──前222年) |
人物
編輯公子、封君
編輯- 趙伯魯,趙襄子兄(《趙世家》)
- 代成君趙周,趙伯魯子(《趙世家》)
- 番吾君(《趙世家》)
- 趙公子朝,《魏世家》作公子朔,趙武公子(《趙世家》)
- 公子趙勝,與趙成侯爭立(《趙世家》)
- 趙緤,與趙肅侯爭立(《趙世家》)
- 趙公子范(《趙世家》)
- 平原君趙勝(《趙世家》)
- 平陽君趙豹
將領
編輯- 孔屑,伐齊(古本《竹書紀年》,《呂氏春秋》作孔青)
- 樂祚,為魏所俘(《魏策一》)
- 趙奢
- 趙括
- 龐煖,又作龐暖
- 廉頗
- 李牧
- 司馬尚
- 賈偃
- 蘇射
- 王容
- 傅豹
- 李談
- 趙茄
- 扈輒
- 趙蔥
- 顏聚
- 趙莊(《史記·樗里子列傳》作莊豹)
謀臣
編輯- 張孟談(《韓非子》、《趙策一》、《國語》)
- 延陵生(《韓非子》、《趙策一》)
- 原過(《趙世家》)
- 高赫(《韓非子》,《趙世家》作高共)
- 中章(《韓非子》)
- 胥己(《韓非子》)
- 王登(《韓非子》,《呂氏春秋》作任登)
- 公仲連,趙相(《趙世家》)
- 牛畜(《趙世家》)
- 荀欣,中尉(《趙世家》)
- 徐越,內史(《趙世家》)
- 成午,一作大戊午、大成午,趙相(《趙世家》、《漢書·古今人表》)
- 肥義
- 李兌
- 麛皮,使楚(《戰國縱橫家書》第27章)
- 唐尚,使魏(《呂氏春秋》)
- 皮相國
- 許歷
- 虞卿
- 藺相如
- 蘇代
- 毛遂
- 韓倉
- 公孫龍
- 仇液
- 姚賈
- 鄭朱
- 魏加
- 樓昌
- 郭開
其他
編輯註:趙襄子在位時間從楊寬戰國史。
參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文獻
編輯- ^ 《史記》卷43〈趙世家〉:「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禦。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造父幸於周繆王。
- ^ 《穆天子傳》卷3:「己卯,天子北征,趙行..舍。」郭璞註:「趙,猶超騰。舍,三十里。」
- ^ 張政烺〈甲骨文「肖」與「肖田」〉:「從走、肖聲的趙字,今日所見最早的考古材料是禺刊王壺,有趙孟(即趙鞅,見左傳哀公二年)。《侯馬盟書》有趙字,同時也寫作肖。前者作於公元前482年,後者年代還要稍早一點,皆晉國趙氏之物。以趙為氏,自是假借字,而非從走之本義,疑即因趙氏之先世造父為周穆王御,善於趙行(今言超車),所以其氏其地就皆稱為趙了。」收入《甲骨金文及商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出版。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十一年,魏、韓、趙共滅晉,分其地。
- ^ 《呂氏春秋·孝行覽二》:北取代,東迫齊,令張孟談逾城潛行,與魏桓、韓康期而擊智伯,斷其頭以為觴,遂定三家。
- ^ 《史記·趙世家》:趙北有代,南並知氏,彊於韓、魏。
- ^ 《清華簡·紀年》:晉敬公立十又一年,趙桓子(趙世祖雲桓子在位一年而卒,故也有說法認為是趙襄子)會諸侯之大夫,以與越令尹宋盟於鞏,遂以伐齊,齊人焉始為長城於濟,自南山屬之北海。晉幽公立四年,趙狗率師與越公朱句伐齊,晉師[門戈](門?)長城句俞(谷?)之門。越公、宋公敗齊師於襄平。至今晉、越以為好。
- ^ 《資治通鑑》:韓借師於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
- ^ 《清華簡·紀年》:楚簡大王立七年,宋悼公朝於楚,告以宋司城[立皮]之約(弱?)公室。王命莫敖陽為率師以定公室,城黃池,城雍丘。晉魏斯、趙浣、韓啟章率師圍黃池,[之童]迵而歸之於楚。二年,王命莫敖陽為率師侵晉,拕(奪)宜陽,圍赤岸,以復黃池之師。魏斯、趙浣、韓啟章率師救赤岸,楚人舍圍而還,與晉師戰於長城。楚師無功,多棄旃幕,宵遁。
- ^ 《史記·趙世家》:烈侯好音,謂相國公仲連曰:「寡人有愛,可以貴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貴之則否。」烈侯曰:「然。夫鄭歌者槍、石二人,吾賜之田,人萬畝。」公仲曰:「諾。」不與。居一月,烈侯從代來,問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頃,烈侯復問。公仲終不與,乃稱疾不朝。番吾君自代來,謂公仲曰:「君實好善,而未知所持。今公仲相趙,於今四年,亦有進士乎?」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進三人。及朝,烈侯復問:「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擇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義,約以王道,烈侯逌然。明日,荀欣侍,以選練舉賢,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節財儉用,察度功德。所與無不充,君說。烈侯使使謂相國曰:「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賜相國衣二襲。」
- ^ 《史記·趙世家》雲,「成侯元年,公子勝與成侯爭立,為亂。二年六月,雨雪。三年,太戊午為相。伐衛,取鄉邑七十三。魏敗我藺。四年,與秦戰高安,敗之。五年,伐齊於鄄。魏敗我懷。攻鄭,敗之,以與韓,韓與我長子。六年,中山築長城。
- ^ 《史記·魏世家》: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魏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家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則魏必分矣。故曰「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
- ^ 《史記·趙世家》:十一年,秦攻魏,趙救之石阿。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趙救之。十三年,秦獻公使庶長國伐魏少梁,虜其太子、痤。魏敗我澮,取皮牢。成侯與韓昭侯遇上黨。十四年,與韓攻秦。十五年,助魏攻齊。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子武靈王立。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趙肅侯)六年,攻齊,拔高唐。
- ^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 昭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民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說何也?」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償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餔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秦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
-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 ^ 《資治通鑑·卷五·周紀五》:王齕久圍邯鄲不拔,諸侯來救,戰數不利。……魏公子無忌大破秦師於邯鄲下,王齕解邯鄲圍走。鄭安平為趙所困,將二萬人降趙,應侯由是得罪。
- ^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為楚相)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
- ^ 《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
- ^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趙幽繆王)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趙怱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
- ^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第2247頁。
- ^ 《戰國策·趙策一》
- ^ 宋晨靜. 《浅析赵国军事力量强盛的历史原因》. 《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15, (06期).
- ^ 顧伯沖. 战国时赵国的军事改革与移风易俗. 騰訊網. 南京日報. 2015-08-10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 ^ bian, Yang Jinting, Kang Xiangge zhu. Zhao wen hua yu Huaxia wen ming Di 1 ban. Beijing: Ren min chu ban she. 2009. ISBN 978-7-01-007854-0.
- ^ 草原文化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鳳凰網.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 ^ 国学历史优秀读物:《战国成语与赵文化》. 搜狐網.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 ^ 史記 卷十五 六國年表. 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