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博士 | ||||||
硕士 | ||||||
大学 (学士学位) | 大学四 | |||||
大学三 | ||||||
大学二 | ||||||
大学一 | ||||||
中学 | 高中 | 中六 | ||||
中五 | ||||||
中四 | ||||||
初中 | 中三 | |||||
中二 | ||||||
中一 | ||||||
小学 | 小六 | |||||
小五 | ||||||
小四 | ||||||
小三 | ||||||
小二 | ||||||
小一 | ||||||
幼稚园 | 高班 | 自 行 教 育 | ||||
低班 | ||||||
幼儿班 |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管理,小一至中三是强制性,除了私立或直资学校外,在官立或政府资助学校进行为期十二年的小学及中学教育,无需缴付学费。
教育制度
编辑-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阶段通常在儿童的两岁至六岁期间进行,为接受小学前的幼童提供学习与群体相处的机会。目前学前教育主要由幼儿园和幼稚园提供。自2017年9月起,香港政府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半日制幼稚园学位为免费。[1]
- 小学教育: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九月必须年满五岁八个月(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必须年满六岁),获安排接受为期六年的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三年制初中课程(中一至中三)及三年制香港中学文凭高中课程(中四至中六)。完成中三后或年满15岁后可以不继续修读任何课程,而选择就业工作。
- 职业专才教育:完成中三后如果不升上高中,可以选择修读职业专才教育课程[2]。
- 专上教育:完成中学教育后,除非专业领域具备特殊技能、经历、专长或成就得到“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须在公开试达到指定的成绩才能够升读大专或大学提供的专上教育课程。公开试成绩略低的可以报读副学士、高级文凭。公开试成绩未达到专上课程入学要求的可以报读以下课程:
竞争力
编辑2012年,英国教育媒体公司培生集团参考了识字率、国际考试成绩、大学入学率及2006至2010年的毕业率等数据,公布了全球教育系统排名,芬兰、韩国及香港分别排首三位[3][4][5]。同年,教育局根据数据显示,公布香港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近年均十分稳定,过去几年,香港大学毕业生于国际英语水平测试中大多数都取得第六级(良好的运用者)或以上的成绩[6]。同年,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发表学生能力报告,香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范畴上领先全球国家或者地区,其次为俄罗斯及芬兰,第三位为新加坡[7][8]。至于数学能力,新加坡、韩国及香港分别排名首三位,而科学能力方面,韩国、新加坡及芬兰排首三位,香港排第九[9][10][11]。
在测试全球15岁学生学习水平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香港学生的数学能力排名第二,科学排名第九,阅读能力与加拿大并排第二。[12]
香港教育制度历史
编辑1965年,英属香港教育统筹科发表了首次倡议免费及强迫教育的《教育政策白皮书》:“任何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必须能为每一学生提供其所能吸收的最佳教育,而其费用是家长与社会所能承担者”。[13][14]直至1970年代,香港见证了学额为配合基本教育的需要而逐步增长。[13]
1971年,香港开始在所有政府及资助小学推行六年免费教育。[13]由1978年9月起,政府提供足够学位予所有小学毕业生,使他们在官立及资助类别学校升读三年免费初中课程。
1980年,学生接受免费教育至15岁的权利进一步获法例保障,改为了9年免费及强迫教育。当时,香港的中学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五年中学加一年预科的六年制的中文中学,这些学生投考四年制的香港中文大学; 其二是五年中学加两年预科的七年制英文中学,这些学生投考三年制的香港大学。在香港科技大学于1991年创立之前,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是香港仅有的两间大学。当年中学生约17万,而能进入两间大学的仅仅为1%;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质素也非常优秀。即在1991年前,一般只有各中学的状元才能在香港读到大学。
1990年,香港成立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有五间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大专院校(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学院、香港理工学院及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参加,新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也于1991年参加。中学生入大学的比率大幅提高到约18%。
2007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正式落实12年(新三三四学制)/13年(旧制)免费教育。
2009年,香港开始实施六年制的中学学制,香港学生只在完成中学六年级后参加一个公开考试,即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2017年,香港政府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将绝大部分半日制幼稚园学位纳入免费教育。[15]
学前教育
编辑香港的学前教育大致可分为幼儿中心和幼稚园两种。两者均为私立经营,有以商业化集团形式运作的幼稚园集团,也有由非牟利团体开办的幼稚园,后者通常由教会或社会服务机构筹办。
其中,幼儿中心由社会福利署管理, 为0至3岁以下的幼儿提供日间照顾服务,以照顾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但现在不少幼儿中心都兼营幼稚园相同的业务,使6岁以下幼童都可以在幼儿园内接受教育。[16]
而幼稚园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服务对象则是3至6岁的幼童,让他们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17]
小学课程(小一至小六)
编辑现时香港的小学教育分为八个主要学习领域及两个学习阶段。 八个学习领域分别是:
- 中国语文教育(包括语文课及普通话课)
- 英文教育
- 数学教育
- 科学教育(包含在常识科或科学科)
- 科技教育(包括一般研究和资讯科技)
- 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包含在常识科或人文科)
-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及视觉艺术)
- 体育
两个学习阶段分别是:
- 第一学习阶段(或称初小):由小一至小三;
- 第二学习阶段(或称高小):由小四至小六;
每一个学习阶段完结时,学生都要参与一个由教育局主办的全港性系统评估,评核结果让当局了解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完成小学后全港学生会被教育局中央派位分派到志愿的中学。
小学各科目课程
编辑香港的小学课程一般包括以下科目:
- 中国语文科(简称为中文科或语文科)
- 英国语文科(简称为英文科)
- 数学科
- 常识科(2027/28学年结束)
- 科学科(2025/26学年开始)
- 人文科(2025/26学年开始)
- 资讯科技科(或称电脑科)
- 音乐科
- 视觉艺术科(简称视艺)(在旧课程分为“美术”及“劳作”,合称“美劳”)
- 体育科
- 普通话科(1998年开始)
宗教团体开办的小学会增设以下其中一科:
中学课程
编辑初中课程(中一至中三)
编辑初中教育以广博为主,大部分文法中学必须科目包括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此三科通常特别重视,称为“主科”)、普通话、体育、视觉艺术[18]、音乐、科学、家政、设计与科技[19]、中国历史、历史[20]、“公民、经济与社会”、地理、普通电脑、宗教教育等;过去部分工业中学因要教授工艺科目,不会分开历史、经济及公共事务、地理三科,只以一科“社会”代替;现时部分中学亦会把此等科目合并为“综合人文”或类似科目。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的初中教育,大部分本地主流中学名义上是英文中学,除中国语文、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等科目外,其它科目如地理、数学、历史等,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实际上是奉行双语教学,仅课本及笔记以英文编写,上课时老师通常辅以粤语讲授。
1997年后,特区政府决心贯彻推行母语教学,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采用以中文编写的课本及笔记,并以粤语讲授(这个政策假定所有本地主流中学的学生的母语均为粤语,并非真正按个别学生,例如南亚裔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也没有提供其他中文方言的教学)。但全港400多间中学里,其中114间却可以继续使用英语授课,这些中学通常是学生学业成绩较佳的,当中甚至有一定数量是香港政府主办的官立中学。因此,母语教学的成效一直备受质疑。母语教学的议题,至今仍具争议性。
2005年,教育统筹局(现教育局)于中学教育制度改革中再次重提学校授课语言的议题。局方考虑以学校学生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学生成绩佳的学校将可选择以英文为授课语言,而其余亦以中文为授课语言。
2008年,教育局联同语常会推动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取代母语(广东话)教学。
2010年前,香港的中学分为中文中学和英文中学。自2010/11学年(即2010年9月)起,微调中学教学语言政策实施[21],学校可依各班不同科目选择教学语言,放宽了对中学授课语言的限制。
高中课程(中四至中六)
编辑2012年9月起,政府把中四至中七的课程修改成三年的高中课程;预科课程较深的部分从新课程剔除了。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科以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为必修科目。一般而言,香港的高中毕业生最终会参加由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主办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诚然,高中学生亦因为要面对“一试定生死”的香港中学文凭试而感到压力。所以,为了好好预备DSE文凭试,不少考生会跑到补习社操练考试技巧,形成独特的香港补习文化。
通识教育课程
编辑香港将旧有中四至中七的课程修改成三年的高中课程,通识教育科列入必修科,并于2012举办了首届中学文凭试。 香港高中课程的通识教育科共分为六个单元:
通识科在2009至2010学年正式落实,香港教育城也设立通识教育网。不少单位及人士亦提供通识相关资讯,如各大报章通识版、《通识参考书》、《通识科教师》、《通识沙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等。
通识科于2021/22学年在中四级被“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代替,并于2023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最后一届供日校考生报考[22]。
旧制高中课程
编辑高中课程(中四、中五)
编辑实施九年免费教育之后,学生需要以校内考试成绩作评级,决定能否升读高中(中四、中五)。香港的中四及中五课程,大致上会文理分科,分开文、理、商科3个主流。教授科目均以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举行的香港中学会考考试内容为本,大多数高中学生均需要修读至少6个科目,以符合升读预科资格。
在修毕中四及中五课程后,所有学生均需参加香港中学会考,以决定能否升读预科课程(中六、中七)。考试评分以最佳成绩之6科计算,满分为30分。除语文科以外,在单次考试取得不少于4科及格、或3科及格及5分以上则合符升读中六的资格。另外,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规定中,考生必需在应考高考的前1届(即中六)或以前取得中英文科及格,故一般而言语文科不及格,尤其两科语文科都不及格的学生升读预科会比较困难。
据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布,2006年的报考人数是122,078名,其中84,087名为学校考生;37,991 名为自修生。当中符合升读中六基本资格的考生有48,599名。但官立和津贴中学学位只有约25,000个,再加上私立及直资中学学位,总预科课程学额只有约32,000个,因此学位竞争非常激烈。每年放榜日,均会出现学生四处奔走寻找学位的情况。而又因为每年取得十四分以上和语文科及格以上的人数比官立和津贴中学学位数少,及前述人士在选择学位上有优先的选择权,所以一般人会把“中英文及格与十四分以上”视同于升读中六的基本资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香港中学会考成绩以E级为合格,被视为中学毕业生求职时必须拥有的最低资格。考获C级或以上,则会被视为等同旧制英国通用教育证书普通程度(GCE O-Level)或新制英国普通中学教育证书(GCSE)及格。而中英文的新制则以数字(1-5、2级为及格、另设5*级予成绩优异者)评级。其中以法文科比较特别,因其试卷并不是由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所撰写,而采用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IGCSE)的试题,所以其成绩会有A*、A、B、C、D、E、F、G。
无论是采用哪种评级制度,如学生考试表现比起该科不及格的考生更差,或因作弊而被取消成绩,则给予“不予评级”成绩(Unclassified,简写作"U")。而因病等理由缺考全卷(法文除外)者则给予Abs(Absent)评级。
此类高中课程已被2009年9月起推行的新高中课程全面取代。
预科课程(中六、中七)
编辑顺利升读预科课程的学生,随即要开始准备另一个公开考试。香港的预科课程以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考试内容为本。跟高中课程一样,学生大致上会依文、理、商科分流。学生可以因应各自的会考成绩,选择修读AL(高级程度)或AS(高级补充程度)科目。
入读经“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招生的学士学位课程之最低资格,一般为4个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科目合格,包括必修科“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和“英语运用科”,皆为AS程度;以及两个AL程度之科目(两个AS程度科目通常会被视为等同一个AL程度科目)。[23]
据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统计,2011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应考人数接近三万九千名,当中符合上述高考成绩要求的考生超过一万八千名。但通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招生的学士学位课程名额,仅约一万二千个(2010年入学者),所以学生升读高等院校的竞争亦相当激烈。纵然如此,但是由于香港共有九所高等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及香港公开大学)参与“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统一收生。因此,不同于会考放榜,高考放榜后学生无须四处寻找学位,而只需要完成网络申请程序,即可报读由上述院校所提供、并通过JUPAS招生的学士、副学士及高级文凭课程。此等课程除了由香港公开大学提供、并通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招生的学士学位课程外,均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资助。预科生在完成高考后,JUPAS会在7月下旬通知首轮取录结果。
而成绩较不理想的高考生亦可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成绩来投考不经“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招生(非联招)的学士、副学士及高级文凭等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课程。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成绩E级,无论AL或AS程度,均被视为等同英国通用教育证书相应程度及格。
香港的预科教育主要由当地的中学提供,但由于预科教育亦是大专教育的预备课程,香港有不少大专院校都有开办预科课程。当中最为知名的,是保良局庄启程预科书院及恒生商学书院为学校的准大学生开设的商科预科课程,两者都有接近30年的历史。此外,不少私立学校及夜校都有开办预科课程。
预科课程已在2012-13学年正式取消。所有学生现时只需应考一次公开考试(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便可申请四年制的大学课程,以期与国际教育制度接轨。
职业专才教育
编辑财政司司长在《2023年至2024年度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中宣布, 为了让高中学生及早接触职专教育,职业训练局在教育局支持下,在 2023/24 学年起会在中学推出为期两年的职专教育文凭(高中课程)先导计划,为高中学生提供多一个选择,让他们在文凭试的框架下同步修读职专教育相关课程,当中包括职业英语和职业中文元素,并在修毕课程后可同时取得文凭试证书及资历架构第3级的职专教育文凭,拓宽高中学生的升学出路。
高等专上教育
编辑普通话授课学校
编辑香港只有数间学校以普通话为主要授课语言,除英文教学外全用普通话教授。学校列表如下:
学校名称 | 创办年份 | |
---|---|---|
苏浙小学 | 1953年 | |
苏浙公学(部分班别除中文外全使用英文教学) | 1958年 | |
沙田苏浙公学 | 1978年 | |
葵涌苏浙公学 | 1982年 | |
港九街坊妇女会孙方中小学 | 1987年 | |
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 | 2001年 | |
港九街坊妇女会孙方中书院 | 2002年 | |
弘立书院 | 2003年 | |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 | 2006年 | |
福建中学附属学校 | 2009年 |
教育制度改革
编辑根据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2002年发表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现时香港基础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反思优势,使他们能够发挥所长。香港基础教育一直被批评为过分着重背诵(即所谓“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在现今瞬息万变的资讯社会中,未能好好把握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而使香港的就业人才变得缺乏竞争力。
因此,教统局希望透过课程改革,从根本改善学生的素质。教育局制定的政策强调小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达到使小学生能够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政府在前述的课程指引内提出了“十种共通能力”及“四个关键项目”两种概念,十种共通能力包括:道德教育、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习能力;而四个关键科目会融入在教学上,其中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和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
近年以来,香港教育改革的讨论重点主要集中在香港中学的教学语言政策、中小学结龙计划、杀校政策、引进副学士制度、大学学士课程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中学改为六年制、通识教育成为必修科目,以及将香港中学会考与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合并成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等。
香港STEAM教育
编辑2015 年及 2016 年的《施政报告》中承诺更新及丰富科学、科技和数学的课程和学习活动、加强师资培训、 并将更积极推动香港STEAM教育,以鼓励更多学生修读科学、科技、 工程和数学或与之相关的学科。并且支持推动 STEM 教育达至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培育他们的创意和解难能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满足感,令香港的竞争力因此得以提升。[25] 2016年由时任教育局局长吴克俭于由政务司领导政府教育工作小组提出,多间中小学积极推动。[26]
香港性教育
编辑香港的性教育一直是社会争议的焦点之一,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对性以及青少年教育的看法。尽管香港政府自1980年代起在学校推行性教育,但其全面性和实效性仍受到质疑。
香港的性教育始于1980年代,当时性教育被纳入健康教育和体育课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计划协会等组织不断倡导更结构化的性教育课程,主要关注生殖健康和负责任的性行为。然而,这些课程在学校间的实施情况不一,导致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
截至2020年代,香港学校的性教育课程通常包括青春期变化、避孕、性病以及生殖系统的基本知识。然而,根据学校的不同及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些课题的深度和广度差异甚大。一些具宗教背景的学校,可能会对避孕和性行为持较为保守的观点,强调禁欲教育。
教育局提供了一些指导方针,但并未强制执行标准化的课程,这导致了学生在关键性议题如同意(consent)、性别认同和性倾向等方面存在知识空白。近年来,性教育教材引发的争议显示出社会对于性权利进步观点与保守价值观之间的紧张关系。
2023年,一场关于性教育不足的讨论被点燃。当时,一场公众健康宣传活动因使用含糊不清的性健康信息引发争议,特别是“打羽毛球”这个词语在流行文化中变成了性暗示,揭示了性教育中的隐晦表达问题。这场风波引发了公众对年轻人性教育质量的质疑。[27]
批评者认为,政府在性教育方面的做法已经过时,并且不足以帮助年轻人应对现代的性关系。非政府组织及性健康倡导者呼吁改革,推动更全面的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CSE),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同意、尊重、性别多样性及LGBTQ+议题等。[28]
香港在推行全面性教育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对性话题的社会禁忌和整体保守的社会氛围阻碍了性教育课程的发展。许多家长和教师对讨论这些主题感到不适,导致学生在性健康和关系方面的理解存在缺口。
此外,许多学校由宗教机构运营,这些机构通常反对更开放或自由的性教育模式。因此,许多学生依赖互联网或同侪获取性知识,这容易助长错误的观念和误解。
随着青年团体、性健康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推动,对现行性教育体系的改革压力逐渐加大。许多人认为,课程不应仅限于性行为的生理层面,还应涵盖情感和心理健康、尊重和性权利等话题。
包括性别多样性、LGBTQ+关系和性同意等进步且包容的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培养一个更加知情和开放的社会。非政府组织和教育工作者也致力于培训教师,使他们能够更自如地处理这些敏感话题。
香港教育政策问题
编辑声誉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来源、注释
编辑- ^ 【施政報告】2017年落實免費幼園教育 半日制八成學位免費. 香港01. [202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職業專才教育.
- ^ 全球教育系统排名港第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岛日报》 2012年11月27日
- ^ 全球教育系統排名 香港名列第三.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全球教育系统 港排第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2年11月28日
- ^ 港生英语水平亚洲列前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岛日报》 2012年12月12日
- ^ 高分港童 叻得只剩下分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经济日报》 2012年12月13日
- ^ 港生阅读第一动机包尾 全球研究 学者:逼读书所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报》 2012年12月13日
- ^ 港学生阅读能力称冠全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报》 2012年12月12日
- ^ 教育局指本港學生閱讀能力全球排第一.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本港小四生阅读能力居首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岛日报》 2012年12月12日
- ^ PISA 2015 Results in Focus (PDF). OECD.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3.0 13.1 13.2 香港政府教育局 《九年強迫教育檢討報告》.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白皮书),1965年4月
- ^ 【施政報告】2017年落實免費幼園教育 半日制八成學位免費. 香港01. [202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日間幼兒照顧服務. 社会福利署. [202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幼稚園教育概覽. 香港教育局. [202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前身为“美术”
- ^ “设计与科技”前身为“设计与工艺”,再前身为“木工”或“金工”。过去通常女生只修家政、男生只修木工或金工;现因避免性别歧视,不再分开性别修读
- ^ 世界历史,俗称世史或西史
- ^ 教育局通告第 6/2009 號 - 微調中學教學語言 (PDF). 2009-06-05 [2017-0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通識殺科︱「新冠」通識設視學監視教學表現 考評局拒設舊制試卷供重讀生應考. [202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一般而言,除了上述要求外,个别院校及科目亦可能要求考生符合个别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或/和香港中学会考的整体/特定科目成绩要求。另外,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对于未满20岁的考生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报考资格上也有最低条件(即应考前一届的会考两科语文取得及格,及在应考前两届以上的会考非语文科取得不少于4科及格/3科及格但5分以上)。
- ^ 四. 結果分析. 港语学 - 全港中小学中文教学语言数据库. 2016-09-10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推動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 (PDF). [2019-0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7年十八區STEM學校巡禮 (PDF). [2019-02-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K01. (2023). 打羽毛球递性欲?性教育风波暴露香港教育缺陷. 2023年8月. https://www.hk01.com/01%E8%AB%96%E5%A3%87/1052894/%E6%96%B0%E6%80%9D%E7%B6%AD-%E6%89%93%E7%BE%BD%E6%AF%9B%E7%90%83%E9%81%8F%E6%80%A7%E6%85%BE-%E6%80%A7%E6%95%99%E8%82%B2%E9%A2%A8%E6%B3%A2%E6%9A%B4%E9%9C%B2%E9%A6%99%E6%B8%AF%E6%95%99%E8%82%B2%E7%BC%BA%E9%99%B7
- ^ BBC News 中文. 香港性教育教材惹争议. 2023年8月.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932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