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语
拉丁语(拉丁语:lingua latīna,IPA:[ˈlɪŋɡʷa laˈtiːna])是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的古典语言,是古罗马的官方语言和通用语,当时的书面语古典拉丁语的使用至少可追溯至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时期。拉丁语最初是台伯河下游拉丁姆(现今的拉齐奥)地区的方言,随着罗马共和国和之后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张成为欧洲大部和环地中海地区的通用语。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拉丁语仍作为欧洲各国相互间外交、宗教和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而广泛使用到18世纪,且由通俗拉丁语演化出的罗曼语言至今仍是西南欧诸国及其前殖民地地区的第一语言,并深刻影响了包括英语在内的日耳曼语和斯拉夫语等印欧语言的术语词汇。
拉丁语 | |
---|---|
lingua latīna | |
发音 | [laˈtiːna]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中世纪及近代欧洲、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作为通用语)、圣座 |
族群 | 拉丁人 |
灭亡 | 通俗拉丁语于6至9世纪发展至各种罗曼语言;正式拉丁语作为学术通用语一直延续至中世纪,作为罗马天主教会宗教语言延续至今。 |
语系 | |
早期形式 | 古拉丁语
|
文字 | 拉丁字母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梵蒂冈 |
管理机构 | 古代:罗马语法及修辞学校[1] 现代:宗座拉丁语学院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la |
ISO 639-2 | lat |
ISO 639-3 | lat |
语言瞭望站 | 51-AAB-a |
拉丁语的现代传承——罗曼语族的使用范围。 | |
现在,虽然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因为已无母语使用者,但也有部分人认为仅算是濒危语言),拉丁文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解剖学、医学、法学和神学领域,拉丁字母也是绝大多数欧洲语言的基础表音文字。如今教会拉丁语在梵蒂冈仍被圣座列为官方语言之一,天主教会传统上也用拉丁语作为正式会议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现今仍有少数基督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地使用拉丁语,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高中也仍然提供拉丁语课程[2]。拉丁语词根也常常被用于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
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语族(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透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3]。但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在罗马时代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透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与希腊语同为影响欧美学术与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学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当代语言的研究[4]。
异名
编辑中文“拉丁”一词译自英语“Latin”,始见于1873年《中西闻见录》[5]。此外拉丁语的中文名称在明、清文献中曾有40多种异译,如“大西字”“红毛字”“番字”“喇提诺”“腊底诺”“辣第诺”“拉替努”“赖丁”“罗典”等[6];其中“腊定诺”“讷体那”“拉体诺”等称谓是译自拉丁文“Latino”[5]。
在语言史中的定位
编辑在英语中,“I”(我主格)、“me”(我宾格)、“is”(是)、“mother”(母亲)、“brother”(兄弟)、“ten”(十),这些词实际上是以某种方式被欧洲人和亚洲人已经说了上千年的词。
目前为止,并不清楚这些词到底有多么古老。虽然它们的拼写和发音因时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这些人类思想符号的基本要素却能够越过这样的时空跨度,一直留存到今天。从下面这个简表就可以看出这一点。[7]
梵语 | 希腊语 | 拉丁语 | 盎格鲁-撒克逊语 | 古爱尔兰语 | 立陶宛语 | 俄语 | 德语 | 英语 | 现代汉语翻译 |
---|---|---|---|---|---|---|---|---|---|
aham | ἐγώ (egṓ) |
ego | ie | aš | я (ya) |
ich | I | 我 (主格) | |
mā | με (me) |
mē | mē | mé | manè | меня (menya) |
mich | me | 我 (宾格) |
asti | ἐστί (esti) |
est | is | is | esti | есть (yest') |
ist | is | 是 |
mātar- | μήτηρ (mētēr) |
māter | mōdor | máthir | motė | мать (mat') |
Mutter | mother | 母亲 |
bhrātar- | φράτηρ (phrātēr) |
frāter | brōthor | bráthir | broterėlis | брат (brat) |
Bruder | brother | 兄弟 |
daśam | δέκα (déka) |
decem | tīen | deich | dešimitis | десять (desyat') |
zehn | ten | 十 |
表中的这些同源词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然而在它们当中,除英语是从盎格鲁-撒克逊语派生出来的以外,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直接从另一种语言派生出来的。其他语言都可以回溯到一种共同的祖语。
所有这些“亲戚语言”或同源语的源始语(现己消亡)一般称为原始印欧语,因为它的派生语既出现在印度附近(梵语、伊朗语),也出现在欧洲(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斯拉夫语、波罗的语)。据文献考证,这些语言中最古老的是梵语、伊朗语、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些文献均可追溯到公元前。[8]
英语是从与拉丁语同源的盎格鲁撒克逊语中派生出来的。盎格鲁撒克逊语早先从拉丁语中借用过一些词汇。
公元7世纪时,又有更多的拉丁词被吸收进来,这主要是由于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不是那个著名的希波的奥古斯丁)著作的影响,他曾受教皇额我略一世差遣,到英格兰传教,并使大量的盎格鲁人皈依基督教。
在征服者威廉于1066年统治英格兰之后,诺曼法语成为上流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被看作被征服者和农奴讲的劣等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不再是上层语言,而是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土话。
然而,又过了大约两个世纪,随着诺曼人的后裔最终与当地英国人融合,古英语的地位又重新得到上层的肯定,但此时其已经吸收了数百个诺曼语词。
到了13、14世纪,随着这种借用的不断增多,中古英语慢慢发展出来,其代表人物便是于1400年去世的杰弗里·乔叟。除了这些含有拉丁词根的法语词被吸收进来,还有一些词是直接从拉丁语借过来的。
到了16、17世纪,文艺复兴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古典作品的兴趣,从而使这一过程得到加强。从那以后,拉丁语一直是许多新词特别是科学语汇的来源。
英语 | 中文对照 | 拉丁语同源词 | 英语派生词 | 现代汉语翻译 |
---|---|---|---|---|
mother | 母亲 | māter | maternal | 母亲的;母性的 |
two | 二 | duo | dual/duel | 双的;双倍的;双重的 |
tooth | 牙齿 | dēns
(词干dent-) |
dental | 牙齿的;牙科的 |
foot | 脚(单数) | pēs
(词干ped-) |
pedal | 踏板 |
heart | 心脏 | cor
(词干cord-) |
cordial | 衷心的;真挚的 |
bear | 负担、生(小孩) | ferō | fertile | 肥沃的、多产的 |
既然英语经由盎格鲁-撒克逊语而与拉丁语同源而且英语从拉丁语中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了许多词汇,所以很容易用英语的词汇来说明同源和派生现象。
例如,“brother”(兄弟)一词与拉丁词 “frāter”(兄弟)同源,而 “fraternal”(兄弟的)显然是由 “frāter”派生出来的。[10]
历史
编辑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中西部、台伯河下游拉提姆(拉丁语:Latium),一个称为拉丁人的部落的方言。
公元前8世纪,罗马(拉丁语:Rōma)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拉丁语:Romānus, 复数:Romānī)。罗马建国后,经历了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 - 前510年)、共和时期(公元前510年 - 前27年)和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
拉丁语的历史发展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史前拉丁语
编辑史前拉丁语(英语: Pre-literary Latin)(公元前250年以前),最古文献是公元前6世纪的普雷内斯太金饰针上的4词铭文:
MANIOS MED FHEFHAKED NUMASIOI
相当于古典拉丁语的“Manius me fecit Numerio”,意味“此饰针乃马尼乌斯为努梅利乌所制”。[12]
古体拉丁语
编辑古体拉丁语(英语: Archaic Latin)(公元前250年 - 前90年),罗马自公元前4世纪开始向外扩张,至公元前1世纪已使整个意大利拉丁化。不过,在此期间拉丁语尚没有统一的规范。公元前3~2世纪,古拉丁语的代表人物包括诗人恩纽斯以及深受希腊影响的喜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
- 恩纽斯(拉丁语: Quintus Ennius)(前239年 - 大约前169年)。著有史诗《编年史》,被誉为罗马诗歌之父。
- 普劳图斯(拉丁语: Titus Maccius Plautus)(大约前254年 - 前184年)。著有《商人》、《凶宅》等21种诗体喜剧,是现存最早的拉丁语文学作品。
- 泰伦提乌斯(拉丁语: Publius Terentius Afer)(前185年 - 前161年)。著有《婆母》、《两兄弟》、《安德罗斯女子》等多部诗剧传世。[12]
古典拉丁语
编辑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书面语称为“古典拉丁语”(拉丁语:latina classica)(英语: Classical Latin)(前80年 ~ 公元2世纪,即共和晚期至帝国初期)大致相当于拉丁语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前90年~公元14年,即屋大维逝世时)和白银时代(14年~117年,即图拉真逝世时;或者 180年,即奥勒留逝世时)。到黄金时代,拉丁语已经形成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语,词汇丰富,句法完善,表现力强。
黄金时代拉丁语的主要代表作者有:
- 西塞罗(拉丁语:Marcus Tullius Cicerō)(前106年 - 前43年),曾任执政官,作家,演说家。著有《论演说家》、《论共和国》、《反腓力辞》(14篇演说)、长诗《我的执政》和《我的时代》,另遗下书信900多封。
- 凯撒(拉丁语: 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年或100年 - 前44年),曾任执政官、军事家、演说家,散文作家。著有《高卢战记》(拉丁语: Bellum Gallicum)等,其著作和演说皆有文学价值。
- 尼波斯(拉丁语: Cornelius Nepōs)(前99年 - 前24年),史学家,传记文学家。著有《名人传》、《年代学》、《轶事集》等。
- 卢克莱修(拉丁语: Titus Lūcrētius Carus,前96年 - 前55年),著有长诗《物性论》(拉丁语: Dē Rērum Nātūrā)和许多哲学论文。
- 萨卢斯特(拉丁语: Gaius Sallustius Crispus,前86年 - 前35年或34年),政治家,历史学家。著有《喀提林战争》、《朱古达战争》、《历史》(仅存残篇)。
- 卡图卢斯(拉丁语: Gaius Valerius Catullus,大约前84年 - 大约前54年),抒情诗人。作品于2-13世纪失传,手稿在13世纪为人发现,流传下来的有116首诗。
- 维吉尔(拉丁语: 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年 - 前19年),诗人。著有民族史诗《埃涅阿斯记》(12卷)和牧歌多首。
- 贺拉斯(拉丁语: Quintus Horātius Flaccus)(前70年 - 前19年),诗人。著有《讽刺诗集》、《长短句集》、《歌集》(4卷)、《书札》(多卷,其中第3卷通称《诗艺》)。
- 李维(Titus Livius)(前59年 - 公元17年),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史》(142卷)。
- 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年 - 公元17年),诗人。著有《爱情诗》(5卷)、《变形记》(15卷)、《岁时记》(12卷)等。
这些代表人物反映的古典拉丁语,成为后世欧洲学校的必修科目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对象。[12]
古典后拉丁语
编辑古典后拉丁语(14年-200年)包括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14年-117年或118年)是早期罗马帝国的语言。它基本上仍遵循黄金时代的语法规范,但句法结构有所革新,散文中吸收了某些诗歌成分,修辞手法更加丰富。
白银时代拉丁语的代表作者有:
- 塞内卡(拉丁语: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4年 - 公元65年)哲学家,雄辩家,悲剧作家。著有哲学论文《安慰》、《道德论》等,悲剧《特洛伊妇人》、《奥狄浦斯》以及政治讽刺文章。
- 昆提良(拉丁语:Marcus Fabius Quīntiliānus,35年 - 95年)修辞学家,教育家。有巨著《雄辩家的培训》以及《长篇雄辩术》、《短篇雄辩术》。
- 马提亚尔(拉丁语:Marcus Valerius Mārtiālis,38年或41年 - 104年)铭辞作家。写了1500多首铭辞,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许多诗句后来成为警句。
- 塔吉突士(拉丁语: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名亦可能为Gaius,约55年 - 117年)历史学家,曾任执政官。著有《日耳曼尼亚》、《历史》(12卷)、《编年史》(18卷,今仍存若干残篇)。
- 尤维纳利斯(拉丁语:Decimus Iunius Iuvenālis,55年或60年 - 约127年)诗人。著有《讽刺诗》。
- 老普林尼(拉丁语:Gaius Plīnius Secundus,23年 - 79年)科学家,散文作家。曾写过7部作品,但现存的仅有《博物志》(37卷)。
- 小普林尼(拉丁语:Gaius Plīnius Caecilius Secundus,61年或62年 - 113年)老普林尼的养子,曾任执政官,遗有9卷信札选集,反映罗马全盛时期的状况,具有社会价值。
- 阿普列尤斯(拉丁语:Lucius Apuleius,约124年 - 170年以后)哲学家,散文作家。因小说《金驴记》(自称《变形记》)成名,另著有《佛罗里达》此外,写过数卷论述柏拉图的哲学著作(多已遗失)。[12]
晚期拉丁语
编辑晚期拉丁语(公元3世纪至6世纪,即罗马帝国后期至西罗马帝国覆没之后一百年这段时期),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口语则称为“通俗拉丁语”(拉丁语:sermo vulgaris)。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些基督教神职人员。这些人都受过良好教育,由于传教的需要,比较了解人民大众的口语,从而对通俗拉丁语采取开明的态度。
早期的重要人物有:
特尔图良(Tertullianus,160年~220年以后)、西普里安(Cyprianus,St.,200年? - 258年)、拉克坦提乌斯(Lactantius,240年 - 326年)、安布罗斯(Ambrosius,St.,339年? - 397年)等
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哲罗姆(Jerome,St.,347年 - 419年或420年)学识渊博,在383年~405年期间,将希伯来文文本《旧约》和希腊文本《新约》译成接近大众口语的拉丁语。他宣称:“为使读者容易理解,我特地采用普通人所说的口语。”这个译本后世习称Vulgate,即通俗拉丁文译本,对中世纪影响很大。
圣奥古斯丁(Augustine,St.,354年 - 430年)著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等,语言接近大众口语(拉丁语:ad ūsum vulgī)。他声称,只要蛮人是基督徒,即使他们把罗马征服,也无关紧要。[12]
衰落
编辑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变格词尾大部分消失,介词和助动词使用得日益广泛,虚拟式常与陈述式混用。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12]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撒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14]
拉丁语向罗曼语族诸语言演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单词的语法变化词尾。特别是名词的变格词尾,在很多罗曼语中已经完全丧失(一些代词除外)。但名词变格在罗马尼亚语中仍然有所保留。
后续影响
编辑虽然拉丁语作为口语消亡了,但它作为欧洲社会的书面共同语仍继续使用了1000年左右。 基督教在欧洲兴起后,拉丁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从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拉丁语不仅是天主教的礼仪语言和公用语,亦是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乃至文学作品的写作语言。许多世界著名学者都曾经用拉丁语著述,如: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培根和牛顿、德国的莱布尼茨和高斯、荷兰的斯宾诺莎、瑞士的欧拉、瑞典的林奈等。 [12]此外,拉丁语作为外交语言使用到18世纪,而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里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至今仍然得以广泛使用。
拉丁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对汉语造成影响。由于英语中有50%到80%的单字来自拉丁语(越是学术性的文献,其拉丁语成分越高),许多拉丁语词透过英语进入汉语。如汉语“卡”(英语:card)来自拉丁语的charta(最早来自希腊语)。 公共汽车的音译“巴士”(英语:bus)这个称呼来自19世纪的法国,当时法国人称公车为omnibus(即拉丁语:“给一切人的”、“公用的” ),这个词至今亦仍存在于罗曼语族语言中,如西班牙文的公共汽车可用ómnibus表示。此外,一些现代汉语中的说法虽然没有明显的“外国味”,但实际上也和拉丁语有关系。比如“热爱”一词来自英文的ardently love,而该英文词源自拉丁语的ardenter amare。这种说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找不到的。 [原创研究?][15][页码请求]
现在只有梵蒂冈仍在使用拉丁语。拉丁语和希腊语是西欧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语言。所以欧洲语言中都有大量拉丁语借词和利用拉丁语词(语)素创造而后广为通用的所谓国际词。
拉丁语 | 意大利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葡萄牙语 | 中文对照 |
---|---|---|---|---|---|---|
amīcus | amico | ami | amigo | amic | amigo | 朋友 |
oculus | occhio | œil | ojo | ochi | olho | 眼睛 |
manus | mano | main | mano | mână | mão | 手 |
pēs | piede | pied | pie | picior | pé | 脚 |
tempus | tempo | temps | tiempo | timp | tempo | 时间 |
liber | libro | livre | libro | liber | livro | 书 |
magister | maestro | maître | maestro | măiestru | mestre | 教师 |
filius | figlio | fils | hijo | fiul | filho | 儿子 |
populus | popolo | peuple | pueblo | popor | pessoa | 人民,人们 |
numerus | numero | numéro | número | Numărul | número | 数目 |
paucus | poco | peu | poco | puțin(存疑) | pouco | 少 |
bonus | buono | bon | bueno | bun | bom | 好的 |
bene | bene | bien | bien | bine | bem | 好(副) |
habēre | avere | avoir | haber | avea | haver | 有 |
faciō | fare | faire | hacer | face | fazer | 做 |
dīcō | dire | dire | decir | dicta | dizer | 说 |
legō | leggere | lire | leer | lectură | ler | 读 |
dē | di | de | de | de | de | (介词)的;表从属关系 |
字母和发音
编辑字母
编辑现在所使用罗马字母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们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法国图尔圣马丁修道院修士们的加洛林手书体,加洛林文艺复兴使之得以完善,并借由11、12世纪的手稿以及15世纪最古老的意大利印本流传下来。这些修士根据半安色尔字体发展出了小写字母,而半安色尔字体又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安色尔字体和方块大写字。现今,人们习惯于将罗马字母与希腊字母区分开来,但事实上,罗马人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会了书写,而伊特鲁里亚人又是从公元前8世纪定居于那不勒斯附近的希腊移民那里学会了书写。因此,罗马字母实际上只是希腊字母的一种形式。但在这方面,希腊字母是从闪米特人的一支即腓尼基人那里得到的。而再往前追溯,早期闪米特人似乎又受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启发。
罗马字母是英文字母的源头,只是其中缺少字母j(long-I)和W(double-U),而且字母v最初既相当于元音u,也相当于辅音w。虽然直到公元2世纪,圆底的u的形式才出现,但是为了方便,现在的版本大多v和u并用。字母k(发音同于c)比较罕用,仅在少数几个词中出现于a之前。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字母y和z开始被用于拼写源于希腊的词。
拉丁语的字母如下:
字母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名称 | ā | bē | cē | dē | ē | ef | gē | hā |
发音(IPA) | /aː/ | /beː/ | /keː/ | /deː/ | /eː/ | /ef/ | /geː/ | /haː/ |
字母 | I | K | L | M | N | O | P | Q |
名称 | ī | kā | el | em | en | ō | pē | qū |
发音(IPA) | /iː/ | /kaː/ | /el/ | /em/ | /en/ | /oː/ | /peː/ | /kʷuː/ |
字母 | R | S | T | V | X | Y | Z | |
名称 | er | es | tē | ū | ex | y Graeca | zēta | |
发音(IPA) | /er/ | /es/ | /teː/ | /uː/ | /eks/ | /yːgreka/ | /ˈzeːta/ |
拉丁语并不使用W。在中世纪之前,拉丁语以I代替J,V代替U,亦未有小写字母。
例如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时,用来形容他的拉丁语“拿撒勒之耶稣——犹太人之王”,现在一般都写为“Jesus Nazarēnus Rēx Judaeōrum”;但其实原文是“IESVS NAZARENVS REX IVDAEORVM”。
发音
编辑发音拉丁语中元音的发音有长和短两种。长元音的持续时间一般是短元音的两倍 (就像音乐中的二分音符之于四分音符),许多教科书书中以长音符号标出(比如ā);没有长音符号的元音就是短元音。长音符号所指示的发音区别往往对于含义极为关键(例如,Liber是名词,意为“书”,而Līber则是形容词,意为“自由的”)。[16]
长元音字母 | 国际音标 | 短元音字母 | 国际音标 | 双元音字母 | 国际音标 |
---|---|---|---|---|---|
Ā | /aː/ | A | /a/ | AE 或 Æ | /ai/ |
Ē | /eː/ | E | /e/ | AU | /au/ |
Ī | /iː/ | I | /i/ | EI | /ei/ |
Ō | /oː/ | O | /o/ | EU | /eu/ |
Ū | /uː/ | U | /u/ | OE 或 Œ | /oe/ |
Y | 古典拉丁语:/y/ 或 /yː/ 教会拉丁语:/i/ |
UI | /ui/ |
辅音字母 | 国际音标 | 发音方式 |
---|---|---|
B | /b/ | 浊双唇爆破音;在s、t前面清化。 |
C | 古典拉丁语:/k/ 教会拉丁语:/k/ 或 /t͡ʃ/ |
古典拉丁语:清软颚不送气爆破音,即使在E或I前面也不会软化为/t͡ʃ/。 教会拉丁语:清软颚不送气爆破音,但在E或I前面会软化为清颚龈塞擦音。 |
CH | /kʰ/ | 清软颚送气爆破音。多用于转写希腊语借词,对应字母“Χ”。 |
D | /d/ | 浊齿龈不送气爆破音。 |
F | /f/ | 清唇齿摩擦音。 |
G | 古典拉丁语:/g/ 教会拉丁语:/g/ 或 /d͡ʒ/ |
古典拉丁语:浊软颚不送气爆破音,即使在E或I前面也不会软化为浊颚龈塞擦音。 教会拉丁语:浊软颚不送气爆破音,但在E或I前面会软化为浊颚龈塞擦音。 |
H | 古典拉丁语:/h/ 教会拉丁语:不发音 |
古典拉丁语:清声门摩擦音。 教会拉丁语:不发音。 |
I | /j/ | 硬颚近音。 |
K | /k/ | 清软颚不送气爆破音。常见于希腊语借词或早期拉丁语,转写希腊语借词时对应字母“Κ”。 |
L | /l/ | 齿龈边近音。 |
M | /m/ | 双唇闭口鼻音。 |
N | /n/ | 齿龈鼻音 |
P | /p/ | 清双唇不送气爆破音。 |
PH | /pʰ/ | 清双唇送气爆破音。多用于转写希腊语借词,对应字母“Φ”。 |
QU | /kw/或/kʷ/ | 清软颚爆破音后接浊圆唇软颚近音,或唇音化的清软颚塞音。 |
R | /r/ 或 /ɾ/ | 齿龈颤音或齿龈闪音。 |
S | /s/ | 古典拉丁语:所有情况下发清齿龈擦音。 教会拉丁语:一般情况下发清音,但在两个元音字母之间会浊化。 |
T | /t/ | 清齿龈不送气爆破音。 |
TH | /tʰ/ | 清齿龈送气爆破音。多用于转写希腊语借词,对应字母“Θ”。 |
V | 古典拉丁语:/u/ 或 /w/ 教会拉丁语:/v/ |
古典拉丁语:闭后圆唇元音或浊圆唇软颚近音。 教会拉丁语:浊唇齿摩擦音。 |
X | /ks/ | 浊软颚不送气爆破音后接清齿龈擦音。有时用于转写希腊语借词,对应字母“Ξ”。 |
Z | /z/ | 浊齿龈擦音。多用于转写希腊语借词,对应字母“Ζ”。 |
语法
编辑拉丁语是个综合语,复杂的词形变化体系构成了拉丁语语法的主要部分。这些变化通常使用在词尾添加后缀构成(外部屈折)或者变化词干的辅音或元音(内部屈折)。对于名词、形容词和代词,这种变化叫做“变格”(declinatio),对于动词,叫做“变位”(conjugatio)。初学者一开始就得熟记相当数量的规则,常常招致挫折。德国诗人海涅曾因不能熟记,感叹“要是罗马人得先学好拉丁语,他们大概没剩多少时间征服世界”。[17]
名词
编辑一般每个名词都有六个格的区别;更多的可以有七个,少的可能只有两个。名词的七个格是:
- “主格”([casus] nominativus; 英语:nominative case)在通常情况下,罗马人用主格来指示一个限定动词的主语。
- “宾格”([casus] accusativus; 英语:accusative case)罗马人用宾格来表示动词动作的直接宾语,即受到动词动作直接影响的人或事物。它也可以用作某些介词(例如ad,to;in,into;post,after, behind)的宾语。
- “与格”([casus] dativus; 英语:dative case)罗马人用与格来表示间接受到动词动作影响的人或事物,类似于英语中的“(to)sb.”,即间接宾语,这是与格最常见的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格的含义可以透过把to或for与名词连用来确定。
- “夺格”([casus] ablativus; 英语:ablative case)夺格有时又称离格或状语(adverbial)格,罗马人在用下述观念修饰或限制动词时会使用夺格: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随、方式、地点、时间。罗马人有时把夺格与介词连用,有时不连用。翻译这个复杂的格没有什么简单规则可循。不过,如果有拉丁语介词(ab,by,from;cum,with;dē和ex,from;in,in,on)出现,问题就不大。一般而言,总可以把夺格与by,with,from,in,on,at等英语介词联系起来。
- “属格”([casus] genetivus, [casus] genitivus; 英语:genitive case)当用一个名词来修饰另一个名词时,罗马人把修饰名词写成属格形式,类似于英语中的“'s”。属格通常表示属有关系,虽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法,但属格的意思一般都可以用英语中的介词of来翻译。属格的拉丁语名词通常位于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后。
- “方位格”([casus] locativus)(用于一些特定的词来表示方位)[10]
- “呼格”([casus] vocativus; 英语:vocative case)罗马人用呼格(有时与感叹词Ō连用)来直接呼唤(vocāre,to call)某人或某物。例如,(Ō)Caesar,(O)Caesar;Ō fortūna,O fortune。在现代的标点符号中,呼语(或直接称呼的名词)用逗号与句中其余部分隔开。在以-us结尾的第二变格法名词和形容词的单数情况下,呼格的拼写才与主格不同,所以通常不列入词形变化表。
因为格变化已经表达了拉丁语的名词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因此拉丁语的词序高度自由,并不遵守主-谓-宾之类的顺序。例如:“他爱钱”,此句在中文(实际上不一定)、英文、法文等现今主要语言中,皆仅有一种语序,即主语-谓语-宾语。但在拉丁语与俄语中,因格变化已阐明其关系,故可自由排列,产生六种语序。(一般而言,罗马人会将欲强调的观念放置句首。)
Ille pecuniam amat.
Ille amat pecuniam.
Pecuniam amat ille.
Pecuniam ille amat.
Amat ille pecuniam.
Amat pecuniam ille.
又,拉丁语之中的语序虽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语序为主宾谓结构(SOV),亦即例句中的第一条。另外,拉丁语的动词变化可以看得出来主词是单复数的第一、二或三人称(共6个组合),所以这句也能进一步简化:
Pecuniam amat.
意思是他/她/它爱钱。
拉丁语名词有五类变格法、形容词有两类变格法,每类变格法用不同的变格方式来区别上述六个格。名词以单数属格词尾确定变格法。
五类变格法
编辑以下列表列示拉丁语的五类变格法:
例词 | 中文对照 | 词性 | 变格种类 | 单数主格 | 单数呼格 | 单数属格 | 单数与格 | 单数宾格 | 单数夺格 | 复数主、呼格 | 复数属格 | 复数与、夺格 | 复数宾格 |
---|---|---|---|---|---|---|---|---|---|---|---|---|---|
puella | 女孩 | 阴 | 一 | puella | puella | puellae | puellae | puellam | puellā | puellae | puellārum | puellīs | puellās |
servus | 奴隶 | 阳 | 二 | servus | serve | servī | servō | servum | servō | servī | servōrum | servīs | servōs |
fīlius | 儿子 | 阳 | 二 | fīlius | fīlī | fīlī | fīliō | fīlium | filiō | fīliī | fīliōrum | fīliīs | fīliōs |
bellum | 战争 | 中 | 二 | bellum | bellum | bellī | bellō | bellum | bellō | bella | bellōrum | bellīs | bella |
pater | 父亲 | 阳 | 三 | pater | pater | patris | patrī | patrem | patre | patrēs | patrum | patribus | patrēs |
flūmen | 河 | 中 | 三 | flūmen | flūmen | flūminis | flūminī | flūmen | flūmine | flūmina | flūminum | flūminibus | flūmina |
urbs | 城市 | 阴 | 三 | urbs | urbs | urbis | urbī | urbem | urbe | urbēs | urbium | urbibus | urbēs |
mare | 海 | 中 | 三 | mare | mare | maris | marī | mare | marī | maria | marium | maribus | maria |
manus | 手 | 阴 | 四 | manus | manus | manūs | manuī | manum | manū | manūs | manuum | manibus | manūs |
cornū | 触角 | 中 | 四 | cornū | cornū | cornūs | cornū | cornū | cornū | cornua | cornuum | cornibus | cornua |
diēs | 白天、一天 | 阳 | 五 | diēs | diēs | diēī | diēī | diem | diē | diēs | diērum | diēbus | diēs |
spēs | 希望 | 阴 | 五 | spēs | spēs | speī | speī | spem | spē | spēs | spērum | spēbus | spēs |
动词
编辑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语气(直述、虚拟、命令)和态(主动、被动)的区别。拉丁语动词有四类[哪个/哪些?]不同的变位法,另外还包括一些不规则动词。
大部分规则的动词以它们的不定式词尾来区分它们的变位法:第一类变位法的不定式结尾是“-āre”,第二类变位法是“-ēre”,第三类变位法是“-ere”,第四类变位法是“-īre”。第三类变位法中还可细分出-io动词,变位介于第三类和第四类之间。
兹举一例,演示拉丁语动词的主动语态的变位:
amō,amāre,amavī,amatus(爱,属于第一类变位法)
现在时 | 未完成时 (过去进行时) | 将来时 | 完成时 | 过去完成时 | 将来完成时 | |
---|---|---|---|---|---|---|
直陈式 |
amō |
amābam |
amābō |
amāvī |
amāveram |
amāverō |
虚拟式 |
amem |
amārem |
amāverim |
amāvissem |
||
命令式 |
amā |
(主要用於法律文件) |
||||
不定式 |
amāre |
amātūrus esse |
amāvisse |
|||
分词 |
amāns(amantis) |
amātūrus,-ra,-rum |
被动语态则只需把上述主动语态的结尾改成被动语态专用的结尾即可。
名言
编辑- Scientia potentia est:“知识即力量。”
- Iūs est ars bonī et aequī:“法律为善良与正义之艺术。”
- Vēni, vīdī, vīcī.:“我来,我见,我征服。”——尤利乌斯·凯撒
- Fortiter in rē, suāviter in modō:“行动要坚决,态度要温和。”
- Sī vīs pācem, parā bellum:“若汝欲和平,先备战。”——韦格蒂乌斯
- Nīl dēspērāndum:“永不绝望。”
- Nēmō mē impūne lacessit.:“无人可欺我而不受惩罚。”
- Tempus fugit.:“光阴似箭。”——维吉尔
- Vōx populī, vox Deī.:“民意即天意。”
- Salūs populī suprēma lēx est.:“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直译为:人民之利益为最高法律)——维吉尔
- Nōn sibi, sed omnibus.:“不为己,而为人。”
- Cōgitō, ergō sum.:“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 annus mīrābilis:“奇迹迭出之年”或“令人惊异之年。”——源自英国诗人德莱顿纪念1666年伦敦大火诗篇
- annus horribilis:“可怕之年”或“多灾多难之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称呼1992年所用句
- Ē plūribus ūnum:“合众为一。”——美国国徽上格言之一
- Quī tacet cōnsentit.:“沉默即默认。”
- Carpe diem:“及时行乐。”——出自贺拉斯诗经
- Ūnus prō omnibus, omnes pro uno.:“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对应英语:One for all, all for one)——瑞士国家格言、大仲马座右铭
- Veritās:“真理。”——哈佛大学校训
- Mēns et manus:“手脑并用。”——麻省理工学院校训
- Velut arbor ævo:“如大树般茁壮”——多伦多大学校训
- Ut Prosim: “学以致用,为民福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训
- Deī sub nūmine viget:“让她以上帝之名义繁荣。”——普林斯顿大学校训
- Lūx et veritās:“光明与真知。”——耶鲁大学校训
- Novus ōrdō sēclōrum:“时代新秩序。”——耶鲁管理学院校训
- Rerum cognoscere causas:“了解万物发生之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训
- Tempus omnia revēlat:“时间会揭露一切。”
- Hinc lūcem et pōcula sacra:“此乃启蒙之所,智慧之源。”——剑桥大学校训
- Dominus illūminātiō mea:“主照亮我。”——牛津大学校训
- Postera crēscam laude:“吾等将成长于后人之敬重。”——墨尔本大学校训
- Sapiēntia Et Virtūs:“智慧和品德(字面直译)”(官方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语出《礼记·大学》。)——香港大学校训[18]
- Via Veritās Vīta:“道路、真理、生命。”——《新约圣经》,格拉斯哥大学校训[19]
备注
编辑学习资料
编辑教科书
编辑- 肖原编著,《拉丁语基础》,商务印书馆1983
- 张卜天译,《韦洛克拉丁语教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9(新版2017)
词典
编辑- Thesaurus Linguae Latinae
- Oxford Latin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²2011.
- 谢大任等编纂,《拉丁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
- 吴金瑞编译,《拉丁汉文辞典》,光启出版社1965(再版1980)
- 张维笃、甘增佑、苗德秀(Theodorus Mittler)、彭加德(Ernestus Röhm)编纂,《中华拉丁大辞典》,保禄印书馆1956(再版1983)
语法
编辑一般语法:
- 顾枝鹰、杨志城等译《拉丁语语法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H. Rubenbauer, J. B. Hofmann, R. Heine, Lateinische Grammatik
- Dirk Panhuis, Lateinische Grammatik, De Gruyter, ³2015
参考语法:
- Kühner-Stegmann, Ausführliche Grammatik der lateinischen Sprache
历史语言学
编辑- Gerhard Meiser, Historische Laut- und Formenlehre der lateinischen Sprache, ²2006.
- Michael Weiss, Outlin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grammar of Latin, Beech Stave Press, ²2020.
参考文献
编辑- ^ Schools. Britannica 1911.
- ^ Hu, Winnie. A Dead Language That's Very Much Alive. Nytimes.com. 2008-10-06 [201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 ^ 《拉丁语和希腊语》(2007年1月第一版)信德麟 p1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拉丁语介绍. 外语教育网. [201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30).
- ^ 5.0 5.1 黄河清. 近现代汉语辞源. 上海辞书. 2020: 919. ISBN 978-7-5326-5403-1.
- ^ (美)F. M .韦洛克,《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社,第8页
- ^ (美)F. M .韦洛克《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社,第39页
- ^ (美)F. M. 韦洛克《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社,第40页
- ^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美)F. M. 韦洛克 p43 世界图书出版社
- ^ 10.0 10.1 (美)F. M .韦洛克《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社
- ^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美)F. M . p41韦洛克世界图书出版社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拉丁语和希腊语》(2007年1月第一版)信德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A Tunisian stamp featuring the mosaic.
- ^ Bryson, Bill. The mother tongue: English and how it got that way. New York: Avon Books. 1996: 33–34.
- ^ 15.0 15.1 (美)F. M .韦洛克《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社
- ^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美)F. M . p52-53韦洛克世界图书出版社
- ^ 拉丁语帝国(Le latin ou l'empire d'un signe),瓦克(Françoise Waquet),ISBN 978-986-7001-80-1
- ^ 背景 - 大學標誌 - 港大簡介 - 香港大學. www.hku.hk.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中文(台湾)).
- ^ 英国大学拉丁文校训. 北京启德英国. [201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5).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民族语》关于拉丁语的报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