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

南朝宋第3位皇帝

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参1],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的第三子,刘宋第三任皇帝。刘义隆生于东晋末年,南朝宋立国后,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废后获拥立为帝,即位后改元元嘉。刘义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间,建立制度、赏罚分明、鼓励农桑,减免赋税力役,使得国家大治,“内清外晏,四海谧如”,此治世因其年号元嘉而称为“元嘉之治”。刘义隆亦锐意北伐,曾先后三次发起大规模北伐战争图收复北魏所占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败,其中发生在元嘉后期的第二次更让魏军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胁建康。元嘉北伐亦对国内经济民生造成严重打击,《资治通鉴》对北伐的创伤写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宋文帝
统治424年9月17日-453年3月16日(28年180天)
出生407年
逝世453年3月16日(45-46岁)
年号
元嘉
谥号
景皇帝刘劭初上)
文皇帝孝武帝改上)
庙号
中宗(刘劭初上)
太祖(孝武帝改上)
政权南朝宋
父亲宋武帝刘裕
母亲章皇太后胡道安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刘义隆于东晋义熙三年(407年)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义熙六年(410年),时值卢循之乱卢循叛军逼近建康,刘裕因应京口位置重要,遂命刘粹辅佐年仅四岁的刘义隆镇守京口[参2]。义熙十一年(415年),因前年刘裕指令朱龄石成功灭亡谯蜀,收复蜀地,晋廷封刘义隆彭城县公[参3]。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率水军自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兵向关中,令刘义隆行冠军将军留守,东晋朝廷加封其为使持节、监四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收复关中、还军彭城,原本想让世子刘义符出镇荆州,遂授刘义隆为监司州豫州淮西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前将军、司州刺史,并命其镇守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然而因张邵谏止刘裕让世子外任,刘裕遂改义隆为都督荆六州豫州之河南广平扬州义成松滋四郡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镇守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不过,由于刘义隆年纪尚轻,州府事皆由司马张邵处理[参4]

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刘裕篡晋登位,封刘义隆为宜都王,食邑三千户。不久加号镇西将军,并先后获进督北秦州湘州

拥立为帝

编辑

刘裕于永初三年(422年)死后,宋少帝刘义符即位,但因为居丧无礼,有多过失,在景平二年(424年)即因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为首发动的政变废黜,将其幽禁并派人杀害。因义符无子,义符次弟刘义真应当继位,然因为徐羡之认为他不宜为君,故在废帝以前就先废义真为庶人,后更派人杀害[参5]。废帝后,侍中程道惠曾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然而徐羡之属意刘义隆,百官于是上表迎作为武帝三子刘义隆为皇帝。

时傅亮率行台到江陵迎刘义隆入京。当时已时是七月中,江陵已听闻少帝遇害的消息,刘义隆及一些官员都对来迎队伍有所怀疑,不敢东下,但在王华王昙首到彦之的劝告下决定出发[参6][参7]并在八月八日(八月丙申日,424年9月16日)[参8]到达建康,次日即位为帝,改元“元嘉”。

翦除权臣

编辑

宋文帝自江陵东下起一直在提防徐羡之等人,即在东下行程上,随行的荆州州府官员都严兵自卫,行台百官都无法接近,中兵参军朱容子更在行程数十日内一直抱刀在船舱外守卫[参9]。即位后又将亲信王华及王昙首召进京内任官[参10][参11],更拒绝徐羡之让当时暂镇襄阳(今湖北襄阳市)的到彦之出任雍州刺史的建议,坚持要召其入京为中领军,统领军事[参12]。傅亮及谢晦亦试图和王华等人交结,以图安心[参13][参14][参15]。徐羡之及谢晦亦在元嘉二年(425年)上表归政,让刘义隆正式亲政[参16]。不过,王华及孔甯子其时多次向刘义隆中伤徐羡之等人[参17],刘义隆亦有了诛杀权臣的意图,虑及谢晦当时以荆州刺史坐镇荆州重地,于是托辞北伐及拜谒陵墓以修建船舰,其时朝廷行事异常,图谋差点就泄露了[参18]

元嘉三年(426年),刘义隆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刘义真的罪行,要将徐羡之及傅亮治罪,并决定亲征谢晦,命雍州刺史刘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及中领军到彦之先行出兵[参19]。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则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济协助刘义隆讨伐即惶恐不已,无计可施,最终檀道济到后朝廷军队军势强盛,谢晦军队溃散,谢晦试图逃走但被擒处死,遂消灭了三个权臣的势力。

主相之争

编辑

刘义隆杀徐羡之后,扬州刺史一职由司徒王弘出任,不过王弘却一直试图让彭城王刘义康入朝他共掌朝政,以收敛当时琅邪王氏人物掌握朝廷要职的锋芒。最终刘义康于元嘉六年(429年)得以司徒、录尚书事身份和王弘共辅朝政,然而当时王弘常因患病而将政事推给义康处理,遂令义康渐得专掌朝政。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后,刘义隆更授义康扬州刺史,义康独掌政事。

时刘义隆常常患病,政事其实都由刘义康处理,而且刘义康更衣不解带去照料刘义隆,内廷和外朝事遂由义康所掌握[参20]。乃至元嘉十三年(436年),因应刘义隆病重,刘义康担心一旦刘义隆去世,无人能驾驭功高才大的司空檀道济,于是假作诏书,并在宋文帝的同意下诛杀檀道济一家及其亲将。不过,刘义康自以皇帝是至亲,率性而行,行事都不避嫌,没有君臣之礼[参21]。其时刘义康亲信刘湛等人更力图想将义康推上帝位,趁义隆病重时称应以长君继位,甚至去仪曹处拿去东晋时晋康帝兄终弟及的资料,更去诬陷一些忠于国家,不和刘湛一伙的大臣。刘义隆病愈后知道这些事,即令兄弟之间产生嫌隙,最终刘义隆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诛杀刘湛等人,并应刘义康上表求退,将他外调江州。随后刘义隆将司徒、录尚书事及扬州刺史分别授予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仆射殷景仁,然刘义恭鉴于义康被贬,虽然担当实质宰相,行事小心谨慎,只奉行文书,却得刘义隆安心,主相之争以权力归回刘义隆手中结束。

三度北伐

编辑

北魏在永初三年十月曾乘刘裕去世大举南侵,夺取包括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洛阳及滑台(今河南滑县)等黄河以南土地[参22],故刘义隆自即位以来便有收复黄河以南土地的志向[参23]。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刘义隆以到彦之为主帅,率领王仲德及兖州刺史竺灵秀率水军至黄河,另遣段宏率八千精骑攻虎牢。到彦之军一日只行军约十里,到七月才到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其时北魏以碻磝(今山东荏平西南)、滑台、虎牢、及洛阳四镇兵少,先后让守将弃城北退,宋军遂轻易夺回四镇。然而到十月,北魏反攻,魏将安颉进攻洛阳金镛城,守将杜骥因城池残破且无粮食而弃守南撤;另一方面虎牢亦失陷。接著,魏将叔孙建长孙道生等于十一月渡过黄河,到彦之见诸军相继败阵,不理垣护之支援青州的谏言,南退至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区)后就烧船率军直奔彭城,守须昌的竺灵秀于是也退,更在湖陆大败给叔孙建。魏军亦进攻滑台,檀道济虽然在十一月率军北上救援,但次年正月起因叔孙建等人的干扰而无法支援滑台,滑台遂于二月失陷,檀道济全军撤返。北伐以失败告终。不过后来王玄谟常常都进献北伐策略,刘义隆听后心动,曾对殷景仁说:“听王玄谟说的话,令人也想在狼居胥山祭天呀。”[参24]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以步骑十万南侵,并强攻不满千兵的悬瓠(今河南汝南县),守将陈宪苦战力保不失,刘义隆遣臧质刘康祖救援,逼退魏军。当时义隆也命令徐兖二州刺史刘骏派兵进攻攻占汝阳郡的魏军,但所派的刘泰之军却惨败予魏军,泰之更战死。魏军在四月撤兵后,刘义隆即欲伐魏。他得到亲信徐湛之江湛王玄谟支持,然沈庆之进谏:“步兵对阵骑兵向来处于劣势,请放弃出征之事,而且之前檀道济再战无功而返,到彦之更是失利败还。现在看王玄谟等人都比不上这两位将军,军队战力也不及当时,这恐怕会再度战败,难以得志。”然刘义隆却说:“我军战败自有别的原因,这是因为檀道济放任著敌人以图巩固自己地位,到彦之行军中途病发。北虏恃著的就只是马,夏天多雨水,河流畅通,只要派船进攻北方,那碻磝敌军肯定会退走,滑台守军亦很易攻破。攻取了这两城后送粮食慰问人民,那虎牢、洛阳人心自然不稳。等到冬天做好城间防守,待北虏骑兵过河,那就一网成擒。”[参25]

于是刘义隆坚持不听沈庆之、太子刘劭及萧思话劝阻,于当年(450年)七月下诏北伐,以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为六万军主帅,节下的王玄谟(先锋)率沈庆之和申坦领主力进入黄河,更别遣其他四军东西并进,大举伐魏。不久北魏碻磝守军就弃城,王玄谟遂攻滑台,但强攻数月仍不能攻下,等到十月号称百万的北魏援军渡过黄河,他才撤退,却在追击中大败,死了万多人。刘义隆见玄谟战败,魏军一直深入,于是召还正在攻魏的各路军队,最终魏军南攻至瓜步(今江苏南京六合区瓜埠镇),一度威胁渡江攻打建康,刘义隆唯有答应议和息兵。魏军遂于次年自瓜步退军,当时在彭城坐镇的太尉刘义恭,认为碻磝不可守,就命一直守城的王玄谟退回历城,碻磝遂失。此战不但无功而还,且更被魏军攻至长江,大肆烧杀掳掠,《资治通鉴》所谓“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以北魏太武帝去世,命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攻碻磝,可是自七月开始攻城起一直都无法攻破,至八月更被魏军烧了攻城器具和军营,萧思话即使率兵增援,攻了十多日都没法攻下,眼见兵粮不足,只有退兵。另一边在攻虎牢的鲁爽等知萧思话退兵后亦撤走,北伐结束。

晚年内乱

编辑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左卫将军、太子詹事范晔员外散骑侍郎孔熙先等人被揭发图以刘义康造反,皆被诛杀,刘义隆亦因而废刘义康为庶人。刘义隆第二次北伐失败,令魏军兵至瓜步,此时他忧心有人会借机拥被废为庶人的刘义康作乱,遂于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赐死刘义康[参26]。同时,太子刘劭将北伐失败的罪责归咎于当日一力支持并与持反对意见的沈庆之论战的徐湛之及江湛,虽然刘义隆将责任归于自己,但刘劭已经和二人极度不和。

后来,刘劭与始兴王刘濬听信女巫严道育,为了不再让刘义隆知道他们做过的过失而责骂他们,就施以巫蛊,在含章殿前埋下代表刘义隆的玉雕人像。此事黄门庆国亦有参与,后来为了自保就报告给刘义隆知道。刘义隆知道后既惊讶又叹惜,下令收捕另一同谋王鹦鹉,在其家中找到了刘劭和刘濬写的数百张写有咒诅之言的纸,又将那人像找到出来。刘义隆诘责二人,二人恐惧无言,只能一直道歉。刘义隆于是有了废太子和赐死刘濬的打算,就与江湛、徐湛之及王僧绰商量;他想立建平王刘宏,徐湛之就支持女婿随王刘诞,江湛就支持妹夫南平王刘铄,可是久久都没决定。王僧绰虑及机密可能泄露,劝刘义隆快作决定,但还是作不了决定[参27]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刘义隆得知刘劭和刘濬还与严道育来往,决定废刘劭的太子之位以及赐死刘濬。刘义隆将此事告诉了刘濬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则告诉刘濬,刘劭再从刘濬口中得知,遂决定发动政变。二月二十日(3月15日)夜晚[注1],刘劭召萧斌袁淑入宫,告知其计划并表示翌日天亮就行事,萧斌在刘劭威吓下决定加入,坚拒的袁淑遂被杀。刘劭与萧斌率军在明早(3月16日)[参1]天亮时声言受了敕命,带著军队从万春门入禁宫。那一晚,刘义隆又与徐湛之整夜讨论事情,至刘劭军队攻入时蜡烛还亮著。刘劭斋帅张超之持刀入殿,企图砍杀刘义隆,刘义隆举起桌子抵抗,被砍断五根手指,接著被张超之一刀刺中腹部,随后倒地身亡,享年四十七岁。而一旁的徐湛之试图经向北方的窗户逃走,但还未开窗就被杀害。江湛也被杀害。

刘劭随后登位,并为刘义隆上谥号景皇帝,庙号中宗,并于三月二十日(三月癸巳日,4月14日)[参28],葬刘义隆于长宁陵。同年宋孝武帝刘骏起兵杀刘劭即位,改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为政措施

编辑

政治经济

编辑

刘义隆在消灭徐羡之等权臣后下诏派大使巡行四方,奏报地方官员的表现优劣,整顿吏治;又宣布一些年老、丧偶、年幼丧父及患重疾而生活困难者可向郡县求助获得支援,更广开言路,欢迎人民进纳有益意见和谋策。刘义隆亦多次去延贤堂听审刑讼。元嘉十七年更下令开放禁止平民使用的山泽地区,又禁止征老弱当兵的这些伤治害民的措施,要求各官依从法令行事。另在历次天灾时都会赈施或减免当年赋税以抚慰人民。

刘义隆亦鼓励农桑,元嘉八年即下诏命郡县奖励勤于耕作养蚕的农户和教导正确农作方法,并将一些特别优秀的农户上报。元嘉十七年又下令酌量减免农民欠下政府的“诸逋债”,后更于元嘉二十一年悉数免除元嘉十九年以前的欠“诸逋债”,又下令租借种子口粮给一些想参与农耕但物资缺乏的人,更赐布帛奖励营治千亩田地的官民;元嘉二十一年夏季因连续下雨而出现水灾,影响农业,刘义隆除了下令赈济外,还在秋季命官员大力励农民耕作米麦,又令开垦田地以备来年耕作,并于元嘉二十二年重新开垦湖熟的千顷废田。

文化

编辑

刘义隆重视文化建设,元嘉十五年(438年)召雷次宗在京城鸡笼山(今南京市北极阁)开设“儒学馆”讲学,使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合称“四学”;又于元嘉十九年(442年)下诏建国子学,待一众胄子集合后于次年复立国子学,并于二十三年至国子学策试学生。不过,因北伐原因,刘义隆在在元嘉二十七(450年)年又废止国子学[参29]。因陈寿所著《三国志》过于精简,刘义隆便诏命裴松之为其作注,并于完成后亲自御览,赞道:“此为不朽矣!”。

性格特征

编辑
  • 刘义隆身高七尺五寸,博涉经史,亦擅长隶书。他喜好文儒,对文士亦十分礼待,或加以亲任[参30],甚至得刘义隆寛免罪过[参31]
  • 刘义隆生于京口,对京口亦留有特别感情,元嘉二十六年曾下诏以原本侨置于京口的州治北迁原地令当地不复当年繁华,从各州人民中招募数千户人充实京口,并赐予田宅。又因怀念当时生活,命找寻当年在京口生活的官民并一一上报,去世者则酌情赏赐其子孙。
  • 史载刘义隆俭约,不好奢侈,既曾在元嘉八年下诏“直存简约,以应事实。内外可通共详思,务令节俭”,他本人亦曾经因老旧的乘辇蓬盖未坏和紫色辇席贵为由拒绝车库令更换的建议[参32]。但他却在元嘉二十三年修筑北堤建玄武湖,甚至想在湖中建方丈、蓬莱及瀛洲三座仙山,惟因何尚之反对而作罢;同年他又在华林园修筑景阳山,何尚之亦谏,认为应该给工人在盛暑休息一下,但义隆不肯,反称他们常常曝晒,在盛暑烈日下工作不叫辛劳[参33]
  • 会稽长公主刘兴弟是义隆嫡姐,义隆亦十分尊敬她,尤其怕她号哭,如就曾经带著武敬皇后为刘裕造的纳衣去哭骂义隆,终让义隆不杀徐湛之[参34]。刘义康被夺相权,外调江州时,会稽长公主亦曾要求义隆不要加害义康,当时义隆亦答应,并将二人对饮中的那壶酒赐给义康[参35]。然而刘义隆于瓜步之战后仍违背诺言赐死刘义康。

影视形象

编辑

评价

编辑
  • 南齐的史家沈约评论宋文帝:“太祖幼年特秀,顾无保傅之严,而天授和敏之姿,自禀君人之德。及正位南面,历年长久,纲维备举,条禁明密,罚有恒科,爵无滥品。故能内清外晏,四海谧如也。昔汉氏东京常称建武永平故事,自兹厥后,亦每以元嘉为言,斯固盛矣。授将遣帅,乖分阃之命,才谢光武,而遥制兵略,至于攻日战时,莫不仰听成旨。虽覆师丧旅,将非,而延寇戚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漏衾衽,难结商竖,虽祸生非虑,盖亦有以而然也。呜呼哀哉!”[参36]
  • 萧梁的史家裴子野评述文帝:“太祖宽肃宣惠,大臣光表,超越二昆,来应宝命,沈明内断,不欲政由宁氏,克灭权逼,不使芒刺在躬,亲临朝事,率尊恭德,斟酌先王之典,强宣当时之宜,吏久其职,育孙长子,民乐其生,鲜陷刑辟,仁厚之化,既已播流,率土忻欣,无思不服……上亦蕴籍义文,思弘儒术,庠序建于国都四学闻乎家巷,天子乃移跸下辇以从之,束帛宴语以劝之,士莫不敦悦诗书,沐浴礼义,淑慎规矩,斐然向方……然值北虏方强,周、韩岁扰,金墉虎牢,代失其御,二十七年,偏师克复河南,横挑强胡百万之众,匈奴遂跨彭、沛,航淮浦,设穹庐瓜步……于时精兵猛将,婴城而不敢斗,谋臣智士,折挠而无可称……我守既严,胡兵亦怠,且知大川所以限南北也,疲老而退,我追奔之师,橐弓裹足,系虏之民,流离道路,江淮以北萧然矣。重以含章巫盅,始自二逆,弑帝合殿,史籍未闻,仲尼以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辨之不早辨也。元嘉之祸,其有以焉。”[参37]
  • 唐朝虞世南:“夫立人之道,曰仁曰义,仁有爱育之功,义有断割之用,宽猛相济,然后为善。文帝沈吟于废立之际,沦溺于嬖宠之间,当断不断,自贻其祸。孽由自作,岂命也哉。”[参38]
  • 北宋司马光评论:“文帝勤于为治,子惠庶民,足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横挑强胡,使师徒歼于河南,戎马饮于江津。及其末路,狐疑不决,卒成子祸,岂非文有馀而武不足耶?”[参39]
  • 南宋辛弃疾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讽喻文帝北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暗喻当时南宋权臣韩侂胄的北伐失败。
  • 清代初期的王夫之评430年北伐:“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拓跋氏伐赫连,伐蠕蠕,击高车,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不可谓无其时;然而得地不守,瓦解猬缩,兵歼甲弃,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到彦之萧思话大溃于青、徐,(南宋孝宗之)邵弘渊、李显忠大溃于符离,一也,皆将非其人,以卒与敌者也。文帝、孝宗皆图治之英君,大有为于天下者,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如燕之任骑劫、赵之任赵葱也;所任之将,亦当时人望所归,小试有效,非若之任公孙彊蜀汉之任陈祗也;意者当代有将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后,未见有人焉,愈于彦之、思话而当时不用者,将天之吝于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养之,当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为趋,而文帝、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风示天下者,皆拘葸异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驭枭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软;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以保国而不足,况欲与猾虏争生死于中原乎!”[参40]

家族

编辑
成员 姓名 备注
刘翘孝皇帝 谥号为刘裕追尊
刘裕高祖武皇帝
胡道安章皇太后
兄弟 刘义符少帝 · 刘义真庐陵孝献王 · 刘义康 · 刘义恭江夏文献王 · 刘义宣南郡王 · 刘义季衡阳文王
姐妹 刘兴弟会稽宣长公主 · 刘惠媛义兴恭长公主 · 广德公主 广德公主史失其名
皇后 袁齐妫文元皇后 皇后称号为死后追封
妃嫔 孝武昭太后路惠男 · 明宣太后沈容姬 · 潘淑妃 · 吴淑仪 · 高修仪 · 江修仪 · 殷修华 · 陈修容 · 曹婕妤 · 谢容华 · 杨修仪 · 邢美人 · 蔡美人 · 董美人 · 颜美人 · 陈美人 · 荀美人 · 罗美人 · 蒋美人
子女
刘劭太子,弑父篡位 · 刘濬始兴王,依附刘劭 · 刘骏世祖孝武皇帝 · 刘铄南平穆王 · 刘绍庐陵昭王 · 刘诞竟陵王 · 刘宏建平宣简王 · 刘祎东海王 · 刘昶义阳王 · 刘浑武昌王 · 十一刘彧太宗明皇帝 · 十二刘休仁建安王 · 十三刘休佑山阳王 · 十四刘休茂海陵王 · 十五刘休业鄱阳哀王 · 十六刘休倩临庆冲王 · 十七刘夷父新野怀王 · 十八刘休范桂阳王 · 十九刘休若巴陵哀王

刘英娥东阳献公主 ·
海盐公主 · 长城公主 · 刘英媛临川长公主 · 淮阳长公主 · 刘英媚新蔡公主 · 南阳公主 · 琅邪贞长公主 · 南郡献公主 · 寻阳公主 · 庐江公主
海盐公主、长城公主、淮阳长公主、南阳公主、琅邪贞长公主、南郡献公主、寻阳公主、庐江公主史失其名。庐江公主女褚令璩南齐皇帝萧宝卷

注释

编辑

    注:

  1. ^ 《宋书·二凶·刘劭传》及《南史·刘劭传皆》作“二月二十一日夜”,按两千年中西历转换即二月甲子夜,然《宋书·文帝纪》、《南史·宋本纪二》及《建康实录·卷十二》皆称刘义隆死于二月甲子,与《刘劭传》中称“明旦”弑文帝不同。《资治通鉴考异》亦曰:“《劭传》云‘二月二十一日夜’。按《长历》是月甲辰朔。《宋略》云‘癸未夜’, 乃二十日也。今从之。”现从《资治通鉴》

延伸阅读

编辑

[]

 宋书/卷5》,出自沈约宋书
 南史·卷02》,出自李延寿南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资料

编辑

    参:

  1. ^ 1.0 1.1 《宋书·文帝纪》:“元嘉三十年二月甲子,上崩于含章殿。”据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2. ^ 《宋书·刘粹传》:“卢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时年四岁,高祖使粹奉太祖镇京城。
  3. ^ 《晋书·安帝纪》:“论平蜀功,封刘裕子义隆彭城公,朱龄石丰城公。”
  4. ^ 《宋书·张邵传》:“文帝为中郎将、荆州刺史,以邵为司马,领南郡相,众事悉决于邵。
  5. ^ 《宋书·刘义真传》:“而少帝失德,羡之等密谋废立,则次第应在义真,以义真轻訬,不任主社稷,因其与少帝不协,乃奏废之……乃废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景平二年六月癸未,羡之等遣使杀义真于徙所。”
  6. ^ 《宋书·王华传》:“太祖大统,以少帝见害,疑不敢下。华建议曰:‘羡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废主若存,虑其将来受祸,致此杀害。盖由每生情多,宁敢一朝顿怀逆志。且三人势均,莫相推伏,不过欲握权自固,以少主仰待耳。今日就征,万无所虑。’太祖从之。”
  7. ^ 《宋书·王昙首传》:“太祖入奉大统,上及议者皆疑不敢下,昙首与到彦之、从兄华固劝,上犹不许。昙首又固陈,并言天人符应,上乃下。”
  8. ^ 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9. ^ 《宋书·王昙首传》:“率府文武严兵守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数旬。”
  10. ^ 《宋书·王华传》:“上即位,以华为侍中,领骁骑将军。”
  11. ^ 《宋书·王昙首传》:“及即位,又谓昙首曰:‘非宋昌独见,无以致此。’以昙首为侍中,寻领右卫将军,领骁骑将军。以朱容子为右军将军。”
  12. ^ 《南史·到彦之传》:“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
  13. ^ 《宋书·传亮传》:“于是布腹心于到彦之、王华等,深自结纳。”
  14. ^ 《宋书·谢晦传》:“至江陵,深结侍中王华,冀以免祸”
  15. ^ 《南史·到彦之传》:“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16. ^ 《宋书·徐羡之传》:“元嘉二年,羡之与左光禄大夫傅亮上表归政……上乃许之。”
  17. ^ 《宋书·王华传》:“甯子及与华并有富贵之愿,自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太祖。”
  18. ^ 《宋书·谢晦传》:“至是上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声言北伐,又言拜京陵,治装舟舰……时朝廷处分异常,其谋颇泄。”
  19. ^ 《宋书·徐羡之传》载宋文帝诏:“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爱敬同极,岂惟名教,况乃施侔造物,义在加隆者乎!徐羡之、傅亮、谢晦,皆因缘之才,荷恩在昔,擢自无闻,超居要重,卵翼而长,未足以譬。永初之季,天祸横流,大明倾曜,四海遏密,实受顾托,任同负图。而不能竭其股肱,尽其心力,送往无复言之节,事居阙忠贞之效,将顺靡记,匡救蔑闻,怀宠取容,顺成失德。虽末因惧祸,以建大策,而逞其悖心,不畏不义。播迁之始,谋肆鸩毒,至止未几,显行怨杀,穷凶极虐,荼酷备加,颠沛皂隶之手,告尽逆旅之馆,都鄙哀愕,行路饮涕。故庐陵王英秀明远,徽风夙播,鲁卫之寄,朝野属情。羡之等暴蔑求专,忌贤畏逼,造构贝锦,成此无端,罔主蒙上,横加流 屏,矫诬朝旨,致兹祸害。寄以国命,而翦为仇雠,旬月之间,再肆鸩毒,痛感三灵,怨结人鬼。自书契以来,弃常安忍,反易天明,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昔子家从弑,郑人致讨;宋肥无辜,荡泽为戮。况逆乱倍于往衅,情痛深于国家,此而可容,孰不可忍!即宜诛殛,告谢存亡。而于时大事甫尔,异同纷结,匡国之勋实著,莫大之罪未彰。是以远酌民心,近听舆讼,虽欲讨乱,虑或难图,故忍戚含哀,怀耻累载。每念人生实难,情事未展,何尝不顾影恸心,伏枕泣血。今逆臣之衅,彰暴遐迩,君子悲情,义徒思奋,家仇国耻,可得而雪,便命司寇,肃明典刑。晦据有上流,或不即罪,朕当亲率六师,为其遏防。可遣中领军到彦之即日电发,征北 将军檀道济络驿继路,符卫军府州以时收翦。已命征虏将军刘粹断其走伏。罪止元凶,余无所问。感惟永往,心情崩绝。氛雾既袪,庶几治道。”
  20. ^ 《宋书·刘义康传》:“太祖有虚劳疾,寝顿积年,每意有所想,便觉心中痛裂,属纩者相系。”
  21. ^ 《宋书·刘义康传》:“义康素无术学,暗于大体,自谓兄弟至亲,不复存君臣形迹,率心迳行,曾无猜防。”
  22. ^ 《宋书·少帝纪》:“初虏自河北之败,请修和亲;及闻高祖崩,因复侵扰,河、洛之地骚然矣。”
  23. ^ 《宋书·索虏传》:“太祖践阼,便有志北略。”
  24. ^ 《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25. ^ 《宋书·沈庆之传》:“太祖将北讨,庆之谏曰:‘步不敌,为日已久矣。请舍远事,且以檀、到言之。(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上曰:‘小丑窃据,河南修复,王师再屈,自别有以;以由道济养寇自资,彦之中涂疾动。虏所恃唯马,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则碻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戍,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以及冬间,城守相接,虏马过河,便成禽也。’”
  26. ^ 《宋书·刘义康传》:“索虏来寇瓜步,天下扰动。上虏思异志者或奉义康为乱,世祖时镇彭城,累启宜为之所,太子及尚书左仆射何尚之并以为言。二十八年正月,遣中书舍人严龙赍药赐死。”
  27. ^ 《宋书·王僧绰传》:“湛之欲立随王诞,江湛欲立南平王铄,太祖欲立建平王宏,议久不决。延妃即湛之女,铄妃即湛妹。太祖谓僧绰曰:‘诸人各为身计,便无与国家同忧者。’僧绰曰:‘建立之事,仰由圣怀。臣谓唯宜速断,不可稽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愿以义割恩,略小不忍。不尔,便应坦怀如初,无烦疑论。淮南云:'以石投水,吴越之善没取之。'事机虽密,易致宣广,不可使难生虑表,取笑千载。’”
  28. ^ 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29. ^ 《宋书·礼志一》:“太祖元嘉二十年,复立国子学,二十七年废。”
  30. ^ 《宋书·何尚之传》:“尚之雅好文义,从容赏会,甚为太祖所知。”
  31. ^ 《宋书·范晔传》:“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
  32. ^ 《南史·宋本纪二》:又性存俭约,不好奢侈。车府令尝以辇莑故,请改易之;又辇席旧以乌皮缘故,欲代以紫皮,上以竹莑未至于坏,紫色贵,并不听改。其率素如此云。
  33. ^ 《宋书·何尚之传》:“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
  34. ^ 《宋书·徐湛之传》:“会稽公主身居长嫡,为太祖所礼,家事大小,必咨而后行。西征谢晦,使公主留止台内,总摄六宫。忽有不得意,辄号哭,上甚惮之。初,高祖微时,贫陋过甚,尝自往新洲伐荻,有纳布衫袄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贵,以此衣付公主,曰:‘后世若有骄奢不节者,可以此衣示之。’湛之为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所爱,与刘湛等颇相附协。及刘湛得罪,事连湛之,太祖大怒,将致大辟。湛之忧惧无计,以告公主。公主即日入宫,既见太祖,因号哭下床,不复施臣妾之礼。以锦囊盛高祖纳衣,掷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今日有一顿饱食,便欲残害我儿子!’上亦号哭,湛之由此得全也。”
  35. ^ 《宋书·刘义康传》:“会稽长公主,于兄弟为长,太祖至所亲敬。义康南上后,久之,上尝就主宴集甚欢,主起再拜稽颡,悲不自胜。上不晓其意,自起扶之。主曰:‘车子岁暮,必不为陛下所容,今特请其生命。’因恸哭。上流涕,举手指蒋山曰:‘必无此虑。若违今誓,便负初宁陵。’即封所饮酒赐义康,并书曰:‘会稽姊饮宴忆弟,所余酒今封送。’”
  36. ^ 《宋书‧卷五‧文帝纪》
  37. ^ 《宋略‧总论》
  38. ^ 《唐文拾遗》卷十三
  39. ^ (宋)司马光,《稽古录‧卷十四》
  40.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参考书目

编辑
  • 宋书·文帝纪》
  • 南史·宋本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一二零至一二七)
  • 魏书‧世祖纪第四下》
  • 王仲荦. 魏晉兩北朝史·上冊. 中国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 ISBN 7-208-00132-4. 
  • 吕思勉. 兩晉兩北朝史. 中国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 《金戈铁马:刘宋帝国兴亡录》,姜狼著,大地出版社,2012年1月。ISBN 978-986-6451-46-1


宋文帝
出生于:407年逝世于:453年
统治者头衔
前任:
宋少帝
刘义符
南朝宋皇帝
424年-453年
继任:
刘劭 (未被普遍承认)

宋孝武帝 刘骏

中国君主
424年-4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