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

巴利三藏中的論藏
(重定向自阿毘曇藏

阿毘达磨[1]梵语abhidharmapiṭaka)又称论藏,是佛教三藏经典之一,诸阿毘达磨论书的集成。佛陀在世时已有阿毘达磨这种用来解释、分别(巴利语: Vibhajja,梵语: Vibhajya)经藏的分析方法[2],后来发展为各部派的论藏。精通论藏的法师,为论师

南传佛教

编辑

南传佛教巴利文大藏经论藏分为七部分:

巴利律藏附随第3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宣说包含论藏在内的三藏[3],巴利本生经的注释[4]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还是菩萨时曾经追随㤭陈如佛、弗沙佛、迦叶佛出家学习三藏。菩萨第四七日后,花了七天在菩提树之西北方的“宝之家”思考论藏阿毘达磨的内容[5],《法句经‧故事集》记载佛陀将阿毘达磨传给舍利弗,并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讲解阿毗达摩[6]

上座部佛教认为论藏阿毘达磨是佛用更深入仔细的方法说明佛法。论藏中包含了四种有关于生命终极的究竟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涅槃法。这四种究竟法,意在对众生进行了分析和解说,心法心所法色法是因缘条件和合,但涅槃法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究竟法之外有心法心所法想像、定义出来的概念法,如果没有心法心所法去想像、定义概念法就不会有那些概念法。概念法无自性相、概念法无有为相(刹那生灭)、概念法无三共相(无常、苦、无我),因此概念法不是修四念处的所缘。

巴利三藏精要呈现的重要论书有《清净道论》。《摄阿毘达磨义论英语Abhidhammattha-sangaha》为上座部阿毘达磨的入门著作和纲要。

另外,收录于“小部”的《无碍解道英语Patisambhidamagga》(Paṭisambhidāmagga)是论述止观为主的论书,体裁近于阿毗达摩,传说为舍利弗所作。

北传佛教

编辑

说一切有部

编辑

北传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论藏基本组成包含六分阿毘达磨

身义阿毘达磨

按说一切有部《十诵律》及《出曜经》记载,佛陀于舍卫城祗园精舍(或说是毘舍离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最初说阿毘昙:“诸无五畏恚恨之心者,便不堕恶趣,亦复不生入地狱中”[7],即指《法蕴论》第一品[8]

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论藏加以精简呈现的重要纲要型论书有:《甘露味论》、《心论》、《杂心论》。另有秉承譬喻师大德法救宗旨的《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9],以及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的入门著作《入阿毘达磨论》。

俱舍论》是总结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毘婆沙师的论义,再以经量部的观点对毘婆沙论师有所评破,在印度被誉为“聪明论”而广受重视。对《俱舍论》进行反论,以护卫说一切有部教理的有《顺正理论》和《阿毘达磨灯论英语Abhidharmadīpa》。《成实论》也是有影响的一部纲要型论书,网罗了部派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来评破说一切有部之解释。

犊子部

编辑

按《三论玄义》对真谛《部执论记》的引文,犊子部弘传舍利弗释佛九分毘昙的法相毘昙[10]。据真谛三藏所说,此九分毘昙一分有六千偈,合计五万四千偈,包含[11][12]

  • 分别说
  • 分别说世间
  • 分别说因缘
  • 分别说
  • 分别说同随、得 [成就、得](samanvāgama-prāpti),
  • 分别说名、句、味 [分别说名、句、文](nāma-pada-vyañjana),
  • 分别说集
  • 分别说集
  • 分别说诸阴 [分别说诸蕴]。

《三弥底部论》是现存仅有的正面记述十八部时期犊子系宗义的论书,《三法度论》是以犊子部宗义解释阿含之论书。真谛所译的《立世阿毘昙论》为阐述犊子系正量部“世间施设”的论书[13]

分别说部

编辑

法藏部四分律》,阿毘昙藏分为[14][15]

  • 有难 [有问分别](Sapraśnaka),
  • 无难 [无问分别](Apraśnaka),
  • 系 [相摄](Saṃgraha),
  • 相应(Saṃprayoga),
  • 作处 [处所](Prasthāna)。

此结构与汉译《舍利弗阿毘昙论》作:“问分”、“非问分”、“摄、相应分”、“绪分”──四分相吻合,《舍利弗阿毘昙论》可能即是法藏部的论藏[16]。其梵语残片为斯柯延藏品 MS 2375/08[17]

属于分别说部的论书,尚有《解脱道论》。该书为根据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ihara)的观点,将赤铜鍱部教义集成的纲要性著作,与南传上座部的《清净道论》体裁相近,但见解有些不同。

大众部

编辑

大众部律藏《摩诃僧祇律》记载“阿毘昙者九部经、九部修多罗[18],九部经即九部法、九分教[19]

《分别功德论》为增一阿含经的注释书,可能属于大众部系。

其他

编辑

按《分别功德论》及《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大迦旃延于佛世造论解阿含经[20],称为𮔢勒 [毗勒、鞞勒](箧藏)[21][22][23][24]。鞞勒的内容不像一般阿毘昙在讲述法相分别,而是广比诸事,罗列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24],与缅甸版巴利三藏中传为大迦旃延所造的《藏释英语Petakopadesa》(Peṭakopadesa)、《导论英语Nettipakarana》(Nettippakaraṇa)为同一系统的论书[25]

婆薮跋摩所造的《四谛论》引用“藏论”(毗勒),又自称是见“大圣栴延论”(略论)和“大德佛陀蜜”(广论)而造此中量论。

Oskar von Hinüber认为《藏释英语Petakopadesa》、《导论英语Nettipakarana》出自南传上座部外的传统,因为其韵律风格似来自北印度。所引用的文献有些不见于南传上座部,而能追溯至说一切有部。[26]

《三论玄义》引真谛《部执论记》记载大众部系说假部特别尊奉大迦旃延,信从其说[27]

大乘佛教

编辑

按《开元释教录》,大乘阿毘达磨有二类[28][29]

一、解释契经的“释经论”,近似逐句注解的“四阿含优婆提舍”、“善见律毘婆沙”,如:

二、诠法体相的“集义论”(或称“宗经论”),类同通释三藏的“发智”、“成实”,如:

中论》为大乘论师龙树最重要的著作,抉择中观深义,主张“一切法皆空”。《十二门论》为《中论》的纲要书。《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回诤论》等为龙树评破外道、部派论师的著作。龙树阐述菩萨大行的论书则有《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日语宝行王正論》等。其大弟子提婆著有《百论》(广本为:《四百论》)为继承龙树空观之立场,驳斥其他宗派学说之论书。

瑜伽师地论瑜伽行唯识学派相传为弥勒菩萨授予大乘论师无著,由其阐释传出之论书,又名“十七地论”,广为分别抉择菩萨大行。《大乘庄严经论》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和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有对应关系。《显扬圣教论》及《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为《瑜伽师地论》的纲要书。三者皆为无著所造(长行释文或为世亲、师子觉作)。无著又造《摄大乘论》作为大乘法门宗要的通论及《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的略释。

辩中边论》是无著之弟世亲论师为阐明大乘中道的《辩中边论颂》所造之长行释文。《唯识三十论》为世亲最后的作品,总结整理了前期各种经论中的唯识思想,代表着世亲在唯识学的最高成就。十大论师为此论作释,确立各自学说。玄奘编译《成唯识论》以护法论师解释为主,糅合十大论师的注释,是大乘唯识学派中集大成的论书。

唯识二十论》以及《大乘成业论》为世亲基于唯识学之立场,评破其他宗派学说之论著。《观所缘缘论》是陈那就所缘(ālambana) 这一论题,以因明破外境实有。《释量论》是依印度因明学立量的经典作品,为法称针对陈那集量论》而作之论释。中观派论师清辨著有《大乘掌珍论》,以因明论法驳斥他宗学说,确立大乘空宗之实义(掌珍比量)。

世亲《大乘百法明门论》、安慧大乘广五蕴论》为唯识学的入门书。

究竟一乘宝性论》为宣扬众生本有佛性,以七“金刚句”摄一切佛法,确立如来藏学说的重要论书。《大乘起信论》相传是马鸣论师依《楞伽经》所造(亦有观点认为本论是五世纪的印度大乘论师所造,又或者是中国的地论师摄论师造出)[30][31],归结大乘佛教之中心要义令起信心修行,对中国传统佛学有深刻影响。

属印度大乘佛教中、后期,在藏传佛教相当盛行的大乘论书,有:《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寂护中观庄严论英语Madhyamakālaṃkāra》、月称入中论》、寂天入菩萨行论》、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等等。

注释及引用

编辑
  1. ^ 四分律》: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毘昙藏。《毘尼母经》:有问分别、无问分别。相摄、相应、处所此五种。名为阿毘昙藏。
    十诵律》:长老摩诃迦叶。复问阿难。佛何处始说阿毘昙。阿难答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尔时佛告诸比丘。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堕于地狱。何等五。一者杀。二者偷。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灭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生于天上。何等五。一者不杀怖罪怨灭。不偷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如是怖罪怨灭。长老摩诃迦叶。问阿若㤭陈如。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次问长老均陀。次问十力迦叶。乃至次第问五百阿罗汉。末后问优波离。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长老优波离。问摩诃迦叶。尔不。答言实尔。如是一切阿毘昙集已。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时迦摄波作如是念。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我今宜可自说摩窒里迦。欲使经律义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众令知。众既许已。即升高座告诸苾刍曰。摩窒里迦我今自说。于所了义皆令明显。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毘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入边际定。次第观已还从定起。如前广说。是故当知。此是苏怛罗。此是毘奈耶。此是阿毘达磨。是佛真教如是集已。
  2. ^ 中部32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部69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长部34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1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2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3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6集60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10集98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巴利律藏》附随第3卷: 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pariv%C4%81ra/samu%E1%B9%AD%E1%B9%ADh%C4%81nas%C4%ABsasa%E1%B9%85khep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切众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狮子之鸯耆罗娑释迦牟尼,宣说三藏,有经、论及大功德之律。
  4. ^ 邓殿臣. 《南傳大藏經·佛本生》初探.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巴利本生皆为偈颂,都是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仅读“巴利本生”,无法理解往生发生的故事。要了解故事的原委始末,必须阅读以“巴利本生”为纲所叙述的“经传”(Aththakatha)。“巴利本生”的这种“经传”我们称之为“本生经传"(Jatakaththakatha)……这部“本生经传”便是人们常说的“本生故事”。 
  5. ^ 本生經第1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燃灯世尊之后,经一阿僧祇劫,㤭陈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人,第二集会百亿人,第三集会九亿人。尔时菩萨为转轮王,名甚胜者。向佛及一兆比丘众行大施食。佛向菩萨预言:“汝未来世,当得作佛。”彼闻佛说法,以国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学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禅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后,有弗沙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百万,第二集五百万,第三集三百二十万比丘。尔时菩萨名已胜者王,弃大王国,于佛处出家。学三藏,为大众说法,完成戒波罗蜜,佛亦与彼豫言。

    此佛之后,有迦叶佛之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会,集三万之比丘。尔时青年菩萨名光护,通达三种吠陀奥义,善知地上与天界,为陶器师作瓶之友。彼与其友俱诣佛所,闻法话而出家,精进努力,修学三藏,遂行大小义务,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于第四七日间,天人等在菩提树之西北方设“宝之家”,佛于此处结跏趺坐,详察导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昙藏,经过七日。其后通阿毘昙诸人为两种说明,即:“宝之家乃作宝之家,或谓佛会得七论之处为宝之家。”此二说明,于此处皆为相应,两者均可采用。自此以来,其处被称之为“宝家之祠”。
     
  6. ^ 《法句经故事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 。事后,佛陀到忉利天讲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讲解阿毗达摩舍利弗尊者就利用三个月结夏安居期间讲完一整部的阿毗达摩
  7. ^ 《出曜经》:是时,迦叶复问阿难:“如来最初何处说阿毘昙?”阿难曰:“吾从佛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舍离猕猴池侧普集讲堂所。尔时世尊见拔耆子因缘本末,告诸比丘:‘诸无五畏恚恨之心者,便不堕恶趣,亦复不生入地狱中,广说如阿毘昙。’”
    十诵律》:长老摩诃迦叶。复问阿难。佛何处始说阿毘昙。阿难答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尔时佛告诸比丘。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堕于地狱。何等五。一者杀。二者偷。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灭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生于天上。何等五。一者不杀怖罪怨灭。不偷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如是怖罪怨灭。长老摩诃迦叶。问阿若㤭陈如。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次问长老均陀。次问十力迦叶。乃至次第问五百阿罗汉。末后问优波离。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长老优波离。问摩诃迦叶。尔不。答言实尔。如是一切阿毘昙集已。
    《法蕴论》: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诸有于彼五怖罪怨……
    《大智度论》:诸阿罗汉复更思惟:“谁能明了集阿毘昙藏?”念言:“长老阿难,于五百阿罗汉中,解修妒路义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佛在何处初说阿毘昙?”阿难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于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阿毘昙藏。
  8. ^ 《法蕴论》: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诸有于彼五怖罪怨不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诃厌。名为犯戒自损伤者。有罪有贬。生多非福。身坏命终。堕险恶趣。生地狱中。何等为五。……有于彼五怖罪怨能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钦叹。名为持戒自防护者。无罪无贬。生多胜福。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
  9. ^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八章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第二节婆须蜜菩萨及其论书,第二项集论的时代与所宗:“‘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所宗依的,无疑的是譬喻大德法救。凡法救说而被引用的,十九在问题论究的终了,可说是结论。本论有“尊昙摩多罗说”,“尊作是说”;这就是“大德法救说”与“大德说”。论中明白说到的,略检得五十二则……然本论所引的大德说,实不止于此。……本论所引的大德法救说,确实是多极了!可以这样说:本论每一论题的结归正义,不是大德法救所说,就是法救的学者说。这是法救譬喻系的要论!”
  10. ^ 《三论玄义》:“三百年从萨婆多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即是旧犊子部也。……舍利弗是罗睺罗和上,罗睺罗是可住子和上,此部复是可住子之弟子。舍利弗释佛九分毘昙名法相毘昙,罗睺罗弘舍利弗毘昙,可住子弘罗睺罗所说,此部复弘可住子所说也。”
  11. ^ 印顺. 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節 部派分化與論書.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真谛的译品,多处引用正量部说,那因为真谛是优禅尼人,这一带是正量部化区的缘故。可以论定的,真谛所传的“九分毘昙”,是正量部所传的。正量部的“九分毘昙”,已部分传来,就是真谛所译的‘佛说阿毘昙经’,传说共九卷,现存二卷。 
  12. ^ 圆测《解深密经疏》:言九分者。如真谛师部执论记第一卷云……阿毗昙有九分。一分别说戒。二分别说世间。三分别说因缘。四分别说界。五分别说同随得。六分别说名味句。七分别集定。八分别说集业。九分别说诸阴。一分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合五万四千偈也
    《俱舍论法宝疏》则记此九分为:“一法阴。二分别惑(戒?)。三分别世。四分别因。五成立界。六名聚(名句味)。七到得(成就、得)。八业相。九定相”
  13. ^ 冈野洁. 正量部的傳承研究: 現在劫的劫末意識 (PDF). 圆光佛学学报. [2019-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12). 
  14. ^ 《四分律》:“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毘昙藏”
  15. ^ 毘尼母经》:“有问分别,无问分别,相摄,相应,处所:此五种名为阿毘昙藏”
  16. ^ 水野弘元. 佛教文獻研究. [2019-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17. ^ SARIPUTRA-ABHIDARMA, SECTION IV, CHAPTER IV.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18. ^ 摩诃僧祇律》:“教法者。若阿毘昙。若比尼。阿毘昙者。九部经。比尼者。波罗提木叉。”“教诫者。若阿毘昙。若毘尼。阿毘昙者。九部修多罗。毘尼者。波罗提木叉广略。”“阿毘昙者。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毘昙。毘尼者。广略波罗提木叉。是名毘尼。”
  19. ^ 摩诃僧祇律》:“尔时佛告舍利弗。有如来不为弟子广说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经。舍利弗。诸佛如来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法不久住。……如来不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后法不久住。舍利弗。以如来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教法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师鬘师弟子以种种色花以线连之。若四方风吹不随风散。所以者何。以线连故。如是舍利弗。如来广说九部经。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以如来灭后法得久住。舍利弗。以是因缘故。教法有久住有不久住者。尔时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愿世尊。广说九部经。善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令教法久住。为诸天世人开甘露门。”“所谓九部经: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经、本生经、方广、未曾有法。”
  20. ^ 《分别功德论》:“迦旃延所以称善分别义者。将欲撰法。心中惟曰。人间愦闹精思不专。故隐地中七日。撰集大法。已讫呈佛。称曰。善哉。圣所印可。以为一藏。此义微妙。降伏外道故称第一”
  21. ^ 今本《大智度论》卷3作“蜫卢提迦经”,《翻梵语》卷1作“𮔢卢提迦经”。今本《大智度论》卷25作“蜫卢坻”,《维摩诘经》卷1作“毘罗胝”,支谦《维摩诘经》作“比卢持”,《中阿含经》作“鞞罗迟”。今本《大智度论》卷2及卷18作“蜫勒”,吉藏《三论玄义检幽集》及珍海《大乘玄问答》作“𮔢勒”。𮔢卢提迦的原语为梵、巴:Pilotika,毘罗胝、比卢持或鞞罗迟的原语为梵:Vairati、巴:Velaṭṭhi,这些词语今本《大智度论》都用“蜫”字,语音无法契合。可见得,和“比”、“毘”、“鞞”同音或近音的“𮔢”字,才是正确用字,今本《大智度论》用“蜫”字有误。
  22. ^ 吕澂.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我国《智论》开始流传的写刻本误作“蜫勒”。何以知道“蜫”是“𮔢”之误呢?因为译者在此词下注云:“秦言箧藏”,亦即三藏之藏。近代日人获原云来作了考证,说藏字在巴利文是“𮔢勒” Pela,等于梵文的 Peṭa,因而“蜫”应是“𮔢”之误才能对音。 
  23. ^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蜫勒(上音毗,正作蜌也。梵言毗勒,秦言箧藏也。……又古魂反虫名也,非。呼传写久,悮也)。”
  24. ^ 24.0 24.1 吉藏《三论玄义检幽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引《大智度论》:“何等是三门?一者毘勒门,二者阿毘昙门,三者空门,乃至𮔢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𮔢勒门论义则无穷。又第二卷曰: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𮔢勒。𮔢勒秦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三者𮔢勒,略说三十二万言,𮔢勒法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毘昙也。”,又称“毘字论作𮔢,即同音也。均师章言:亦云鞞勒者,鞞音卑也,又歩迷反。”
  25. ^ 水野弘元. 巴利論書硏究. [2019-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26. ^ Von Hinüber, Oskar (1997). A Handbook of Pali Literature (1st Indian ed.). New Delhi: Muni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pp. 77–82.
  27. ^ 《三论玄义》“佛在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至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
  28. ^ 吉藏法华玄论》:大乘论者凡有二种。一通解大乘。谓中百十二门地持摄大乘论等。二别释一部。谓大智度论地论金刚波若论法华论等。具解通别二论者始鉴大乘旨趣可讲大乘经也。小乘论者亦有二焉。一通释三藏。谓八干度婆娑成论等。二别释一教如胁比丘造四阿含论以别释四阿含教也。十八部婆娑别释十八部律如善见之流。舍利弗毘昙别释佛九分毘昙藏也。具解通别二论可讲小乘经矣。
  29. ^ 开元释教录》:菩萨阿毘达磨有其二类。一者解释契经二者诠法体相。旧录所载和杂编之。今所集者分为二例。释契经者列之于前。诠法性者编之于后。庶无糅杂览者易知。
  30. ^ 隋朝净影慧远大乘起信论义疏》:“复出马鸣菩萨,……依《楞伽经》,造出《起信论》一卷也。虽文略少,义无不尽。八识常住为体,修行趣入为宗。习六、七识妄故,修尽拔众人等,执究根原。释八、九识真故,湛然示迷,方类趣入处也。”
  31. ^ 傅伟勋<《大乘起信论》义理新探>:“其中最有权威的一位是宇井伯寿,他的基本论点可以归纶如下。
    • (1)《历代三宝记》有不可信凭之处,但关于真谛译出的记述部分,由于资料来自真谛真传弟子曹毘的《别历》,故有可信之点。
    • (2)传说是智恺所撰的旧译论序应该看成后世伪作。因此,由于论序之中年数与干支不符合而产生的所有成立年代说必须抛弃。关于译出年代,祇取五五〇年此说为是。
    • (3)《法经录》所记太过简单,很难构成质疑真谛译出的根据。
    • (4)关于作者与译者的古来疑惑与否定说的根据皆非确实,因此向来所传“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之说最为可取。不过,此一马鸣乃是传记与年代不明的印度的马鸣。
    • (5)真谛译出《起信论》的当时,译语仍需依靠他人创制,因此《起信论》译语与其他真谛所译论书译语的比较并非先决问题。
    • (6)真谛进入中国的年代是五四六年,加上他以前的游历,大致可以推算原作者是四二〇─五〇〇左右的人士。”
    傅伟勋<《大乘起信论》义理新探>:“平川彰在他的《大乘起信论》(一九七三年)主张,《起信论》思想是印度佛教教义的直接延伸,云﹕“从《起信论》本文来看,或从真谛当时的中国佛教界文献来看,我们可把《起信论》看成印度撰述,即《宝性论》、《楞伽经》出现稍后,一位印度大乘佛教徒所撰出者。”平川又在《印度佛教史》附加以下三点。
    • (1)在六世纪后半的中国佛教主要学者之中,不可能推出真谛以外的《起信论》作者。
    • (2)就文体言,具有“...故”形式而表示理由的文字常在主张命题之后,而不与后文连起的用例甚多,可为梵文翻译的例证。
    • (3)汉译《宝性论》中三聚(正定、不定、邪定)之说很简略,但在《起信论》中则相当详细。又,阿弥陀佛信仰在《起信论》中亦被提及,不唯想见作者知悉如来藏思想与弥陀信仰的关联,故如此提起。这些思想内容都是此论实为印度佛教教学直接延伸的证明。 ”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