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党 (英国)
保守与统一党(英语: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通称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俗称为托利党(Tory Party),是英国中间偏右政党,亦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与工党并列为英国两大主要政党。目前为英国下议院第二大党。
保守与统一党 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 | |
---|---|
领袖 | 柏丹娜 |
上议院党团領袖 | 杜立勤勋爵 |
首席党鞭 | |
主席 | |
首席执行官 | Stephen Massey |
成立 |
|
前身 | 托利党 自由统一党 |
总部 | 英国伦敦西敏 马修帕克街4号 保守党竞选总部 |
青年组织 | 青年保守党 |
妇女组织 | 保守党妇女组织 |
海外组织 | 国外保守党 |
LGBT组织 | LGBT+保守党 |
党员 (2022年) | 172,437[1] |
意识形态 | 保守主义 一国保守主义[2][3] 英国保守主义[4] 新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5] 英国联合主义 欧洲怀疑主义[5][6][7] |
政治立场 | 中间偏右[12]至右翼[13] 派系: |
欧洲组织 | 欧洲保守派和改革主义者党 |
国际组织 | 国际民主联盟 |
官方色彩 | 蓝色 |
构成国、首都 及海外领土的分支党 | |
下议院 | 121 / 650 (19%) |
上议院 | 274 / 783 (35%) |
苏格兰议会 | 31 / 129 (24%) |
威尔斯议会 | 16 / 60 (27%) |
北爱尔兰议会 | 0 / 90 (0%) |
伦敦议会 | 8 / 25 (32%) |
英格兰区域市长 | 1 / 12 (8%) |
警察及犯罪事务专员 | 19 / 37 (51%) |
英国地方议会 | 5,116 / 18,766 (27%) |
官方网站 | |
conservatives.com | |
英国政治 政党 · 选举 |
保守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组织政治团体,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纪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党派系,以至于活跃于16世纪至17世纪时期,一个在议会内支持政府、称之为“保王党”的不正式派别。如果以选举的胜出次数计算,保守党可谓近代英国历史甚至世界近现代史上最成功的政党。
由于保守党乃发展自活跃于18及19世纪的托利党,所以它的党员常称为“托利党人”(Tories),而保守党亦时常被干脆称作“托利党”。整个20世纪,保守党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皆参与政府,当中有57年是执政党。
保守党于1997年英国大选败于托尼·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以后,一直处于在野党的状态。直到2010年英国大选后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至2015年英国大选保守党单独过半为止,戴维·卡梅伦在这段时间担任首相,直至2016年。
2017年英国大选中虽保持第一大党地位,但赢得议席不过半,组成由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提供信任供给的少数政府。至2019年英国大选,保守党取得365席,超过半数,而再度单独执政。但之后保守党政府因多种原因导致政局不稳定,并在其领导下出现了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随后民众支持率迅速下降,最后在2024年英国大选仅获得121席,遭致1834年成立以来的最大选举败绩。随后保守党结束了连续14年的执政并让位于工党,再次成为官方反对党,新任党魁是极右派的政治人物柏丹娜。
党名
编辑保守党甚少使用其正式党名保守与统一党。这个正式党名乃自1912年5月,保守党与自由统一党合并后所起的。在1886年至1921年期间,该党与保守党同样主张阻止爱尔兰从联合王国独立,并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及爱尔兰共和主义者处于对立局面。在苏格兰,保守党在有统一党作为其盟友,该党甚至从1965年起改称保守党。在北爱尔兰,保守党亦曾长年得到阿尔斯特统一党的支持,而传统上保守党党鞭更会兼任该党党鞭。可是,两党在1973年时就《桑宁代尔协定》的问题上出现分歧,以致出现分裂。之后,保守党在北爱尔兰与阿尔斯特统一党分开运作,但在北爱尔兰支持统一党和另一政党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相当于支持保守党。
近年,苏格兰民族主义冒起,主张“苏独”的苏格兰民族党成为议会内最大党。有见及此,苏格兰保守党开始加强使用“保守与统一党”的全名,以突显保守党反对苏格兰独立及支持英国联合主义的立场。
组织与党员
编辑保守党之组织架构内主要分为以伦敦为中心的保守党竞选总部(Conservative Party Campaign Headquarters,CCHQ),和每个选区的地区协会(Local association)。地区候选人的人选,通常都是由一群团体所主导的,但在另一方面,有关财政安排、举办选举、党领袖选举以及制订政策方针的工作,则由保守党竞选总部负责。最后,党主席(Party chairman)则负谘询其管治团队的情况下,订定党的基本政策[14]。
近年经历2015年大选和2016年脱欧公投后,英国各大政党党员人数都有上升趋势[15]。现时,保守党有124,000名党员,是继工党和苏格兰民族党后,党员人数第三高的政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则分别大约有540,000和99,200名党员。惟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保守党从不向公众公布该党的确实党员人数,所以外间很难作出确切的估计。
任何人士加入保守党都要交25英镑会费,但23岁以下的人士则只须交5英镑的会费。另根据选举委员会的纪录,截至2004年12月31日,保守党在2004年的收入大约为2千万镑,但支出却是2.6千万镑[16]。
保守党以往以“自由火炬”为党的标志,但自2006年起改用以橡树为意象的标志,此标志在2011年衍生出以英国国旗配色的版本。另在2005年12月6日,保守党又采用了新的口号,该口号为“以改变迎接胜利──不列颠的胜利”(Change to Win – Win for Britain)。传统上,保守党的官方颜色为红色、白色和蓝色,但蓝色最为常用,以区别于工党的红色(在坎布里亚部份选区,保守党却会选用黄色,以象征当地朗斯代尔伯爵的家族纹章)。作为第二大党,保守党现时拥有国王陛下最忠诚的反对党的身份。
历史
编辑19世纪(1834年-1900年)
编辑保守党的前身是托利党,该党曾经在1671年至1681年期间的皇位继承排斥危机中,支持约克公爵(即后来的英国国王詹姆士六世及二世)有权继承英国君主之王位。后来经过多年来与辉格党处于对立的局面以后,托利党自国王乔治三世登基,至1832年的《大改革法案》通过为止,皆基本上掌握了筹组政府之权力。“保守党”这一名词,则最初由乔治·坎宁在1820年代提出,后来由约翰·威尔逊·克罗科尔(John Wilson Croker)在1830年代提出建议成为党名,并最终正式获罗伯特·皮尔爵士决定采用。
自英国之选举权在19世纪不断普及以后,在德比勋爵与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带领下,保守党的政策方针也渐渐地贴近民众,其中《1867年改革法令》更是在保守党主导下通过的。在1886年,保守党复与约瑟夫·张伯伦新创立的自由统一党组成联盟,此后在索尔斯伯利勋爵与阿瑟·贝尔福的领导下,两党更横扫英国朝野达20年之久。
20世纪(1901年-2000年)
编辑不过,到了1906年,由于保守党与自由统一党两党在自由贸易议题上意见不合而分裂,致使保守党在当年大选中大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守党加入自由党所筹组的联合政府。这个联合政府后来曾由自由党的戴维·劳合·乔治出任首相,但至1922年因为保守党的退出而垮台。此后,保守党在两战之间卷土重来,并先后由安德鲁·博纳·劳和斯坦利·鲍德温出任首相,但这种优势亦曾一度在1930年代初,遭工党筹组的国民政府盖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编辑在9月1日早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邱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大战爆发前不久也获任命为不管部大臣)。9月3日,邱吉尔被重新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矛头指向张伯伦。5月8日,张伯伦内阁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觉到自己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辞去首相职务。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由于他是上议院议员而打消了这个念头。经过三大党派的磋商,张伯伦最后决定请邱吉尔接任首相,于是张伯伦向英王乔治六世提出辞呈,并建议由邱吉尔组织联合内阁。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达了对邱吉尔内阁的支持。丘吉尔复领导了战时的联合政府。
邱吉尔战时首相(1940年-1945年)
编辑邱吉尔上任后首先访问法国,此时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邱吉尔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5月26日,邱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周围一小块地区的盟军奇迹般地撤出33万多人;政府号召英国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峡对岸的士兵,连海军部的军官们也亲自加入救援行动。
由于邱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良好的私交,使英国在战时自美国获得大量的支援物资。1940年7月,罗斯福不顾国内激烈的反对声浪,向英国出售包括50万支步枪、8万挺机关枪、1亿3千万发子弹、100万发炮弹等武器弹药。8月,在邱吉尔的提议下,经两国艰苦的磋商,以及罗斯福本人对美国国会的游说,美国最终同意向英国海军提供50艘驱逐舰,而英国则以租赁的方式将其在海外的军事基地交予美国使用。到12月8日,英国的美元储备已告枯竭;45亿美元中的大部分已经用于订购所有美国愿意提供的武器军火。于是邱吉尔亲自写信给罗斯福,坦率地表明英国已缺乏资金,但是依然希望美国能够帮助英国:“如果大不列颠在这场战争的高潮中被夺去它全部可以销售的资产,使得我们用鲜血赢得了胜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国争取了充分装备以防不测后却一贫如洗,那在原则上是错误的。”罗斯福收到该信后提出以“租借”的方式将武器弹药提供给英军。两个月后,租借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在罗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演说中,称“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意外惨败(1945年-1951年)
编辑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5月23日邱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邱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意外地败于日益壮大的工党,在大选中惨败。邱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
下台后的邱吉尔开始计划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同时邱吉尔于1946年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在密苏里州的西敏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是座上宾。这篇演讲引起很大反响,因为此时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未破裂。但是今天邱吉尔的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另外,邱吉尔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复德国的实力,共同抵御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散。
邱吉尔复任首相(1951年-1955年)
编辑在1951年,保守党于大选击败了执政工党,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并凭借其文学功底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任内他与美国维持著“特殊关系”,并著手重整战后的秩序,积极推动韩战停战,使英国得以退出朝鲜半岛的战事。基于香港问题,邱吉尔明白必须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1954年派遣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与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一起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外长1954年日内瓦会议,达成两国之间互派代办的协议,从而使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欧洲国家。也是在这一年(1954年),在他担任首相期间,在瑞士举行的世界杯赛上,英格兰队历史上首次打进世界杯八强。然而他的本土事务却受著一连串的海外危机的阴影所笼罩,而海外危机之发生却是因为英国战后国力之衰退所促成的。尽然英国在战后国力开始衰弱,但邱吉尔仍然视英国为一股重要的国际力量,并经常介入海外危机。在此后历任的保守党政府,尽管邱吉尔、安东尼·艾登爵士、哈罗德·麦美伦和道格拉斯-休姆爵士大抵上继续推行了一些相对自由之贸易限制,以及减少国家干预经济,但事实上,保守党接受了英国的战后共识(Post-war Consensus),继续执行工党执政时所留下的“福利国家”的政策,以及一系列的工业国有化政策。
艾登(1955年-1957年)
编辑1955年4月,邱吉尔宣布退休,艾登遂接替他出任英国首相。艾登凭借著俊朗的外表、魅力和他在大战的政绩,使他在国内成为受欢迎的人物。因此当他一上任首相,便立即举行了1955年大选,并为保守党在下议院带来更大的多数优势。可是,艾登从未出任过有关本土事务的职位,故缺乏处理经济事务的经验。为此,艾登把这些事务一概交给他的副手们,如拉博·巴特勒等,至于自己则专注在外交事务,并和美国总统艾森豪结成紧密的同盟。而艾登的名言:“要永远以和平为大前提。”(Peace comes first, always)更使他的受欢迎程度有增无减。但是,这个英美同盟在日后被证明是徒具虚名的。在1956年,艾登联合法国,企图阻止埃及总统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因为苏伊士运河自十九世纪以来,都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资产,而该公司则由英国和法国的股东所拥有。面对著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艾登根据他在1930年代的外交经验,视纳赛尔为墨索里尼的翻版,认为两人皆如出一辙,都是急激的民族社会主义者,并会入侵其他国家。然而其他意见却认为,纳赛尔的举动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合情合理。结果在1956年10月,经过了几个月的谈判和尝试斡旋后,最终劝阻纳赛尔失败。于是英国和法国,联同以色列出兵埃及,并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地区。不过在出兵以后,艾森豪立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谴责这是殖民主义的死灰复燃。同时,这位美国总统是非殖民地化的支持者,认为这样除了可使殖民地得到自由以外,又有利于美国的对外贸易,而且更有助和阿拉伯与非洲地区的领导人建立良好关系。至于艾登则忽略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政府的财政状况都要依赖美国,以致艾登最后不得不向美国的压力屈服,进行撤兵。是次事件称为“苏伊士运河危机”,标志著大英帝国和法国的正式衰落,脱离列强行列。在苏伊士的彻底失败,使他的声望受挫之馀,健康亦因而恶化。但他的财相麦美伦,尽管是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其中一位策划人,在此时却乘机巧妙地操纵艾登,使他终于在1957年1月辞去了首相一职,并由自己接任。艾登辞职后,成功挽留了自己的声望,并于1961年被册封为亚芬伯爵。
麦美伦、休姆、希思及两次在野(1957年-1979年)
编辑1964年,保守党在丑闻和内部矛盾下输掉了大选,随后党魁休姆在辞职前终于为保守党引进了一套党魁选举机制(之前保守党领袖都由党内元老推举),并规定由党团议员进行投票。1965年,希思当选党领袖,并于1970年意外击败了当时的工党哈罗德·威尔逊政府。
希思在1970年至1974年的保守党政府,有两点是最值得留意的。第一点是,他曾经尝试与日益好勇斗狠的工会进行抗争,可是连连遭受挫折;至于另一点是,他任内带领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英国是否加入欧共体,向来都是保守党党内最具争议性的议题之一。在早期,邱吉尔就曾强烈渴求欧洲出现一个“欧罗巴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Europe)[17],不过他本人却对英国加入欧共体,或者是任何一类欧洲的联邦组织,表现出强烈的反对[18]。后来麦美伦则渴望英国加入欧共体,但建议却在1963年年初遭到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拒绝而泡汤。至于希思成功带领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党内有关的争论仍始终不断升温。
戴卓尔夫人时代(1979年-1990年)
编辑戴卓尔夫人在1975年的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胜出,之后在工党政府无力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下,保守党在1979年大选胜出,戴卓尔夫人成为英国首位女首相。上任后,保守党推行了一系列以货币主义为主的经济措施,并且将工党在四、五十年代进行国有化的工业与公共事业,重新加入自由市场的元素,以及推行私有化。并坚定地削减了工党在任时的福利政策,并打击工会的影响力,戴卓尔夫人的经济政策终于使英国摆脱了“欧洲病夫”,重振经济活力。英国的经济增长也因此在当时位居发达国家前列。与此同时,1982年阿根廷入侵并占领福克兰群岛,戴卓尔夫人决定出兵向阿根廷宣战,最终大获全胜收复,收复福克兰群岛主权,大振英国国威。在这种背景下,保守党成功在1983年与1987年的大选中接连取得压倒性胜利,撒切尔夫人也成为19世纪初以来任期最长的英国首相。
然而,由于戴卓尔夫人推行的改革和传统工业式微,打击了以工业为主的北部的经济,造成大量蓝领失业。另外她又在某些议题上摆出强硬姿态,如在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坚决拒绝谈判。而在她领导下,保守党对尽管在这几大选都达成,亦能顺利推行其政策,但也造成她在社会部份阶层中,极度不受欢迎。但是,戴卓尔夫人政府最致命的一击,则要算是“社区收费”(被反对者称为人头税)的推行。基于戴卓尔夫人在人头税一事上拒不妥协,结果使保守党支持度大幅流失,党内矛盾更因此不断加剧。1990年11月,戴卓尔夫人在党内的地位遭到保守党议员夏舜霆挑战且未能在第一轮选举中完胜,这最终促使戴卓尔夫人被迫辞职,并支持马卓安接任,结束长达11年半的执政。不过,“戴卓尔主义”却一直对保守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她的疑欧政策也引发了党内的很多争议,延续至今。
马卓安时代(1990年-1997年)
编辑戴卓尔夫人下台后,马卓安在1990年的党魁选举中当选,及后更在1992年击败工党,意外地胜出大选。不过好景不常,经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后,英镑在黑色星期三(1992年9月16日)被迫脱离欧洲汇率机制,随即使英国陷入了新一轮的衰退,失业率一时间大幅急升,约一百万名物业持有人更因此面临物业遭收回的命运。尽管英国经济不久以后重新步入正轨,并有显著增长,但国民却对保守党留下一种不善理财的壊印象。后来再加上党内丑闻丛生,以及工党在贝理雅接任党魁后,实行第三条道路并进行强而有力的竞选宣传,终促使保守党在1997年大选中以惨败收场,结束18年执政;相反,那次则是工党历史上表现最佳的国会选举。
政治荒野时期(1997年-2010年)
编辑1997年英国大选后,夏伟林成为了新任党魁。虽然他在下议院是一位出色的辩论员,但却常常失言。有次他夸口说自己年少时曾一口气喝下14品脱啤酒,结果之后BBC的一项调查即指出有66%受访者感觉他“有点像笨蛋”(a bit of a wally)[19]。为了取得少数族裔的支持,夏伟林又曾经参加诺丁山嘉年华会,以及在公开场合穿戴棒球帽示人,可是,他的这些形象反而弄巧反拙,并沦为了传媒的揶揄对象[20]。后来在2001年大选完结后,夏伟林再次失言,在一次演讲中直指在工党政府连任的情况下,英国将要成为一片“外国土地”(foreign land),其涉歧视移民的言论发表后,遂立即遭到不少工党和保守党议员的强烈抨击[21]。此外,保守党贵族泰勒勋爵亦曾对夏伟林作出批评,指夏伟林在保守党议员约翰·汤恩德发表英国人是“杂种民族”(a mongrel race)之言论后,没将他开除出党是不当之做法(虽然夏伟林曾表示不认同汤恩德之观点)[22]。在2001年大选中,夏伟林曾订下目标要保守党在下院取得209席(这是工党在1983年的大选结果),但保守党最后在下院仅仅有一席净增长,比目标仍要少43席,夏伟林遂在不久以后辞任党魁。
伊恩·邓肯·史密斯是继夏伟林以后的保守党党魁。虽然史密斯是一位坚定的欧洲怀疑论者,但保守党内对欧洲事务的分歧却是在其任内终结的。此外,保守党内部还达成了共识,同意就建议中的《欧盟宪法》举行公民投票。不过,党内不少人却认为他胜选机会不大,并对其领导能力表达质疑,而他在2003年要求保守党员投票支持伊拉克战争,使贝理雅在国会得以不用理会工党内的反对议员而参与战争。结果遭党团以90比75通过对其的不信任动议而被罢去党魁。事后,迈克尔·霍华德在2003年11月6日的党内选举中胜出,成为新任党魁。
在夏伟明带领下,保守党在2005年大选中获得明显增长,全国普选票取得32.3%和198席,而且还在下院取多了33个议席,在总票数仅比执政工党少3个百分点。相反,执政工党却录得显著跌幅,多数优势也由原本的167席降至66席,在国会下院仅取过半数,维持执政地位,得票仅35.6%,但与保守党仅取得198席相比,工党取得356席,议席远较保守党多。虽然没有赢得大选,但保守党在英格兰地区重新成为最多票数的一党。夏伟明仍然在大选后的第2日,即5月6日,表示认为自己不宜继续在选举落败后续任党魁,又表示自己老迈的年纪不容许他领导多一次竞选活动,因而宣布了辞职。在辞职之时,夏伟明又同意在党魁选举举行前,对选举规则进行修订,党魁选举在第一轮投票由国会下议院议员决定,但到进行第二轮投票时,改由党员直选党魁。
再次重新执政(2010年-2024年)
编辑卡梅伦(2010年-2016年)
编辑2005年12月6日,39岁的影子内阁教育大臣戴维·卡梅伦随后在新一轮的党魁选战中,首先在两轮党团议员投票中与影子内政大臣戴维·戴维斯进入第三轮的党员投票,最后以134,446票对64,398票,击败了对手戴维斯,成为新任保守党领袖。上任后,卡梅伦表示要著意对保守党进行改革,并誓言要改变它的外表、感觉、想法和表现[23]。在2006年和2007年中,不论是布莱尔还是戈登·布朗担任首相,卡梅伦基本上在各大民意调查中都要比他们领先[24],但后来卡梅伦之支持度再度被布朗所超越,其后不分上下。2007年5月和6月间,卡梅伦首次在政策上遭到重大挑战,就文法学校的前途问题与党内展开了一连串高调的公开辩论。
2010年5月6日,2010年英国大选计票结果出炉,由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取得国会306个席位,击败戈登·布朗领导,取得258个席位的工党,由于两大党派皆未过半,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的态度成为关键,后自民党与保守党达成联合执政协议,布朗于5月11日请辞首相并获淮,翌日,卡梅伦正式接任首相,成为继梅杰后的保守党籍英国首相,保守党亦历经十三年在野后重新执政,尽管未能单独执政。至2015年英国大选,保守党意外取得331席(包括议长),以36.9%的普选票超过半数议席,能够单独执政。
文翠珊(2016年-2019年)
编辑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后,支持留欧的时任首相卡梅伦因公投结果通过脱离欧盟,所以决定辞任首相和党魁席位。文翠珊竞逐党魁时的第二轮投票,唯一对手利雅华退选,使文翠珊在7月11日自动成为党魁。在7月13日,文翠珊正式接替卡梅伦成为首相及保守党党魁。
2017年4月19日,首相文翠珊宣布英国下议院提前在2017年6月8日进行改选,文翠珊在解释解散下议院时表示,英国在英国脱欧公投后需要肯定性、清晰和坚强的领导,而提前大选是要团结国会。由于是次大选计划的时间比原订的2020年5月7日为早,下议院将须进行投票并获得三分之二多数通过。2017年4月19日,下议院以522票支持、13票反对通过提早举行大选。然而,因保守党的政纲内容争议,加上传媒为工党和导致保守党与工党的支持度大幅收窄,6月8日举行的2017年英国大选,保守党失去绝对多数,减少12席至318席(包括议长),但仍为下议院最大党,论票数的话,保守党的选票亦增加5.6%至42.4%,是1992年马卓安时的最多。
鲍里斯·约翰逊(2019年 - 2022年)
编辑基于文翠珊无法巩固保守党内脱欧派与留欧派一致支持通过脱欧协议,想与工党协商却惨被杯葛凌迟,导致脱欧协议多次在下院被否决,故在2019年6月宣布辞去党魁,保守党在经历漫长的程式后,选出人气较高的约翰逊出任党魁执政。
约翰逊为脱欧派中的中坚份子,面对党内脱欧留欧两派的不和与在野工党的杯葛,故提出“无协议脱欧”。9月3日,下议院以328票赞成、301票反对,通过从约翰逊手中夺取议会脱欧议程控制权的动议[25][26]。约翰逊随后将倒戈的21名党员开除,即使计入民主统一党,保守党亦失去下议院多数地位,惟在正式提前大选后,约翰逊把9名被开除的党员恢复党籍。
约翰逊向女王提出国会休会至十月,待复会后国会无时间提出法案阻止脱欧,结果在司法复核中落败,约翰逊唯有重新召集国会。2019年10月,约翰逊与欧盟成功谈判出一个新的脱欧协议。结果下议院继续否决,约翰逊提出解散国会重新大选以解决脱欧僵局,工党最初反对解散国会,眼见没有足够票数支持解散国会,保守党决定绕过定期国会法,直接提出简单多数就可以通过的《2019年提前国会大选法令》,使提前大选得以举行,得到自由民主党等的首肯同意(自民党在夏季的选举有所斩获),眼见解散国会将成定局后,工党最后亦改变态度支持提前大选。
12月12日举行的2019年英国大选,保守党取得365席和43.6%的全国普选票,第四度胜出大选,亦重新取得议会多数。约翰逊取得自1987年戴卓尔夫人以来领导保守党取得最大胜利。新一届的下议院终于通过约翰逊版本的脱欧协议,英国在2020年1月脱欧。
随著中国政府通过港区国安法后,英国宣布英国国民(海外)护照( BN(O))扩权,即“BN(O)Visa”,容许在持有BN(O)护照的香港居民,只要付出护照费用及NHS费用后,可到英国居住工作五年,随后申请永久居留一年,然后再成为英国国民。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约翰逊多次宣布封城(lockdown),对英国的经济以及社会产生重大打击,再加上2022年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爆发俄乌战争引致国内通涨日益严重。更大问题是2021年11月30日,英国《镜报》独家披露约翰逊在疫情期间违反禁足令,与好友在唐宁街10号举行私人聚会,引发派对门事件[27]。虽然保守党内曾对约翰逊提出不信任动议,但动议最后被否决。不过保守党在多次国会补选及2022年地方大选亦受惨败,对约翰逊的管治威信受到严重打击。
2022年7月7日,在因保守党副党鞭克里斯托弗·平彻性骚扰丑闻造成的英国政府辞职潮造成的压力后,约翰逊宣布辞去英国保守党党魁一职,并将留任英国首相直至新一任保守党党魁选出。[28][29]
伊莉莎白·特拉斯(2022年9月5日 - 2022年10月20日)
编辑自强森辞职后,特拉斯当选党魁,不过隔月因财政问题而辞去英国保守党党魁一职,并将留任英国首相直至新一任保守党党魁选出。[30]
2022年10月20日,特拉斯辞去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首职务后,特拉斯即自动卸任英国首相职务。现年47岁的伊莉莎白·特拉斯因此成为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此时距离她9月6日正式就职仅过去45天,直至她正式卸任也只是过了49天。
里希·苏纳克(2022年10月25日 - 2024年7月5日)
编辑2022年10月20日,英国首相莉兹·特拉斯宣布辞任保守党党魁。消息指苏纳克、保守党下议院领袖佩妮·摩丹特及前首相鲍里斯·强森有意角逐党魁。但至23日,强森宣布为了维持保守党团结而退选,礼让苏纳克。此时佩妮·摩丹特仅获不到30位保守党国会议员公开表态支持,但苏纳克已有超过百位、逾4成保守党国会议员支持,于24日获宣布为英国保守党党魁,并于次日接任首相一职。
尽管辛伟诚为党内动荡带来短暂的安宁,不过他仍然未能逆转保守党多年来所积聚的巨大民怨及不信任,加上卢旺达计画等争议促使党内的派系斗争持续发生。在2024年大选期间,多份民意调查亦显示选民普遍希望进行政党轮替,而保守党亦要面对来自改革党的右派鎅票影响。最后,保守党在2024年大选遭遇了历史性挫败,结束14年的连续执政,并创下自创党以来最差选举纪录。
在野时期(2024年至今)
编辑2024年,柏丹娜当选为新任党魁,接替已辞职的前首相辛伟诚。
当前意识形态
编辑基本上,保守党一向主张市场经济,并对绝大部份的公共事务都减少政府干预(国民保健署除外)。此外,他们一向以反对进行进一步的欧洲统合而著称。很多评论员皆认为,保守党之所以在1997年大选以后持续处于弱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内的亲欧派(以祁淦礼和夏舜霆为代表)与欧洲怀疑论者(以约翰·韦活和夏伟林为代表)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过在近年,这种情况已经有所变化,现时保守党党内已大抵就欧洲统合问题达成一致的共识,并在2016年脱欧公投后正式以支持脱欧为主轴。
保守党在环境保护方面,亦支持一些比如环境、政府服务质素与教育一类被归类为与“优质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
另外在权力下放的议题上,保守党的立场则比较飘忽。在1997年的时候,他们曾经反对把权力下放到威尔士及苏格兰(两地均是工党占优势的地区),可是在1998年北爱和平协议后对北爱尔兰却表态支持。而后来在2004年,保守党亦曾反对过对东北英格兰地区实行权力下放。虽说保守党曾在1997年反对权力下放到威尔斯及苏格兰,但后来在工党政府之推动下,这两地始终实行了权力下放,而保守党更在有关地方实行权力下放后,对废除有关的改革表示反对。近年,保守党亦在西洛锡安问题上确立了自己的立场,支持只有来自英格兰的国会议员,才有权在仅关系到英格兰的事务上投票。保守党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因为现时实行了权力下放后,由于基乎所有苏格兰事务都转由新的苏格兰议会负责,这变得国会无法作出干涉。相反,由于英格兰没有自己的议会,导致来自苏格兰的国会议员变相有权对英格兰事务作出干涉[31]。而威尔斯及苏格兰均是工党占优势的地区,也是保守党反对的原因。
经济政策
编辑戴卓尔夫人在任首相期间,英国经济曾出现过不少的波动。但人民真正对保守党理财能力失去信心的时候,却是始于约翰·梅杰任内的黑色星期三。在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保守党政府曾动用上数亿元的英镑,企图防止英镑脱离欧洲汇率机制。保守党政府在黑色星期三的严重失误,再加上在199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衰退,使托尼·布莱尔与戈登·布朗的工党成功在经济政策上压倒了备受批评的保守党。不过,不约而同地有不少人士认为,贝理雅的“新工党”所拥抱的市场主导动力,以及公共事业现代化等经济政策,其实不外是保守党一向主张的旧调[32][33]。
工党在1997年大选后重新执政后,遂立即打算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的权力去制定利率。很多经济学者一直支持这种做法,因为这样可以使货币政策脱离政治因素的干扰,也可以避免时间不一致(在博弈论中,指施政者在落实已计划的政策时,发现对政府的利益不复存在,结果搁置计划的理论)的发生。此外,由于于不少国家(如纽西兰)均相继在1990年代推行类似的政策,所以改革之声更日益高涨。保守党最初是反对这个提议的,因为他们担心英伦银行一日得以独立,他日英国将大有机会放弃英镑,并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行列;而他们亦担心此举会使英伦银行失去民主制度的监察。可是,由于金融界认为英伦银行独立将可使英国通货膨胀维持于低水平,所以他们对建议表达了强烈的支持[34],最终亦使保守党在2000年初接受了工党的建议[35]。
保守党在经济政策上的另一焦点,相信是其历年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体系之立场。有鉴于党内欧洲怀疑主义的日益炽烈,时任党魁兼首相马卓安就曾经在1992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时,不顾祁淦礼、夏舜霆和杜瑞尔等的反对,在条款中订明英国选择留在欧洲单一货币体系之外。自此以后,保守党的历代党魁皆立场坚定地拒绝废除英镑。虽然保守党这一政策深受英国选民所支持的,不过由于欧洲议题之重要性往往在选民的心目中,连教育、医疗、入境和罪恶等事务也不及。根据欧洲议会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9%的受访英国选民同意欧盟事务是英国的重要议题[36],因此,这部份地解释了为何保守党始终未能在大选将货币议题转化成选民的支持力量。
社会政策
编辑最近的数年间,保守党有不少“现代化论者”认为,保守党在1990年代与千禧年代初期之所以在大选中频频败北,主要是因为保守党长久以来与社会保守主义保持著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趋使保守党支持对已婚夫妇提供税务优惠、支持退休金与薪金脱钩,以及反对以公共资源供养有能力却不工作的人士等,保守党在同性婚姻等LGBT议题存在分歧。在这种政策观的推使下,不少保守党党员曾作出批评,比如大卫·威利茨曾尖刻地指出,保守党的社会政策犹如“向单亲父母宣战”[37];而前保守党主席马威尼亦曾直言保守党予人的印象,就如“如果你不是来自传统的核心家庭,就不会指望我们会理会你”一样。
1997年开始,保守党党内曾不断就社会政策的定位展开辩论。有些好像波蒂略一类的“现代化论者”表示保守党应该修正他们在社会政策上一贯的保守立场;但夏伟林和大卫·戴维斯却认为保守党不可摒弃他们一直把守的传统价值观。有论者认为夏伟林等党魁采取这样的态度,也是保守党在选战失利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保守党党员,后来曾担任首相的文翠珊更曾著名地抨击到,保守党之所以有如此下场,是因为人民普遍感觉它是一个“使人难受龌龊的政党”。
自卡梅伦2005年上任以后,情况已渐有改变,在社会议题的立场转向中间路线甚至偏自由派。
但是,保守党领导层近年在社会政策上的改变,并不一定获得所有人的支持。以保守而知名的记者彼得·希钦斯就曾批评到,保守党如此持续地默从于左翼正统思想,只会反映保守党是一个“没有用”的政党[38]。
2013年2月5日,英国议会举行投票以压倒优势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英国首相卡梅伦带头支持这项法案,惟一直受到执政保守党党内部分议员的强烈反对。在下院举行的首次投票中,这项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对获得通过。绝大多数支持票来自左翼的工党和自民党议员,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中,有约一半议员投了反对票或者弃权票。有议员更批评卡梅伦为讨民心,不惜牺牲保守党核心价值,恐令卡梅伦党魁地位再受动摇。[39]5月21日,英国下议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对三读通过承认同性婚姻。卡梅伦决意推动法案,但面对党内的反对。反对法案的包括保守党高官威尔士大臣戴维·琼斯和环境大臣奥文·佩特森,还有10名初级官员,倒戈的保守党员共133人。[40]
对外关系政策
编辑英美关系
编辑综观整个20世纪,保守党对美国的关系大致上奉行了大西洋主义,即是与美国,以及加拿大、澳洲和日本一类和美国关系较密切的国家保持著友好的关系。另外,不论是北约还是英联邦,保守党大致对世上各种国际性联盟皆感兴趣参与。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保守党一直主张建立更紧密的英、美关系。例如邱吉尔在1951年至1955年任相期间,他就和美国的艾森豪政府建立起强而有力的友谊;至于继邱吉尔以后的麦美伦,亦大致上与民主党的甘迺迪政府维持起同等的关系。邱吉尔曾把英、美关系说成是一种“特别关系”,而这种说法后来亦为戴卓尔夫人所采用,好让英国与美国时任总统罗纳德·列根携手对抗前苏联。保守党于1997年下野以后,历届党魁仍然寻求与美国元首维持友好关系,但这种亲善举动已不再为美国政坛所热心关注。
在卡梅伦上任后,保守党开始在外交方针上与新保守主义和美国的小布殊总统保持一定距离。可是,尽管卡梅伦曾扬言英、美关系需要作“重新平衡”[41],惟在2006年举行的保守党大会中,卡梅伦却邀请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出席发表演说[42]。在卡梅伦任内,他与属民主党的巴拉克·欧巴马维持友好关系。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后,保守党以支持脱欧为主轴,在同样支持英国脱欧的唐纳德·特朗普2016年11月当选美国总统后,英美关系更为密切。两任保守党首相文翠珊和鲍里斯·约翰逊均希望加强和美国的关系以应对英国脱欧后的经济发展。
欧盟关系
编辑英国与欧盟的关系,相信是保守党党内在近代引发最大分歧的议题之一。尽管温斯顿·丘吉尔与哈罗德·麦美伦曾对某种形态的欧洲联盟存有好感,而英国之所以成功加入共同市场,也是保守党首相爱德华·希思所促成,不过时至今日,当代的保守党却认为英国不应再与欧盟或任何相类似的组织建立更进一步的经济关系。在1960年代与1970年代,保守党曾一度热心推动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然而,在戴卓尔夫人任相期间,党内对欧洲事务的分歧却逐渐浮现,并且促使不少官员因意见不合而辞官。当中,戴卓尔夫人的副手贺维爵士因欧洲问题而请辞以后,更某程度上导致了戴卓尔夫人的下台。继戴卓尔夫人任相的约翰·梅杰,亦始终未能够平息党内在欧洲事务上的分化,而由于马卓安未能加快欧洲统合的进程,更使党内的不和进一步爆发。在1992年,保守党党内就有数名支持欧洲怀疑主义,并在党内有一定地位的议员,对马卓安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投下反对票,结果使马卓安非常尴尬,也使到其管治威信大受打击。
近年来,有见英国独立党一类持欧洲怀疑主义观点的政党在大选有明显的进步,再加上工党亦自觉无法从进一步的欧洲统合获得正面利益,因此保守党亦变得更立场明确地支持欧洲怀疑论。夏伟林与卡梅伦两人曾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对主要的欧盟条约作重新谈判,好让英国能够取回部份自主权力。亦正因如此,保守党在欧盟议题上往往也得到大部份的选民支持,而其支持度更胜工党和自由民主党。2016年公投确定脱欧后,党内疑欧派大胜,并终在庄汉生执政后,英国终于落实脱离欧盟,但条款仍有待欧盟的成员国首肯。
保守党现为国际民主联盟,与其附属组织欧洲民主联盟的成员。此外在2006年夏天,保守党成为了支持欧洲怀疑论的欧洲改革运动创会会员之一,并脱离了主张欧洲统合主义的欧洲人民党,结束了维持达14年的的会员身份。虽然如此,在2009年以前,保守党于欧洲议会内仍然是欧洲民主派的成员之一,而欧洲民主派则是欧洲人民党暨欧洲民主派入面的一个不正式派系。
顺道一提,在美国、英联邦和欧盟以外,保守党在主流的国际事务中,亦大抵支持主张自由贸易的外交政策。惟保守党领导的英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则多取决于首相与该总统的私人关系,不管是民主党或共和党,例如卡梅伦和属民主党的欧巴马关系友好,梅伊则和属共和党的特朗普关系友好。
党内派系
编辑一国保守主义
编辑一国保守主义是20世纪保守党党内在撒切尔主义兴起之前的主流传统思想,历史上好几位保守党首相,诸如鲍德温、麦美伦和希思等等,都对此十分看重。“一国保守主义”之名,乃出自于本杰明·迪斯雷利,此信仰重于社会的凝聚力,并对相关的“社会制度与组织”给予支持。至于这里所指的社会制度,传统上则指可维系社会上不同利益团体、等级于和谐状态的制度,而现今更会将种族与宗教也包括在内。而这些制度与组织的显著例子则计有福利国家、BBC和地区政府等等。部份支持一国保守主义会连带支持欧盟,但同时也有不少一国保守主义者对此表示强烈反感(如彼得·塔普塞尔爵士)。现时保守党内较重要的一国保守主义者有祁淦礼、马尔科姆·里夫金德和达米安·格林,而他们更常常被归类成“托利党改革派”及“弓派”。另外,有关一国保守主义之思想亦散见于埃德蒙·伯克的著作。
自由市场保守主义
编辑保守党内另一主流思想是支持自由市场,或者说是撒切尔主义。自从戴卓尔夫人在1975年上任党魁以后,经济自由主义者逐渐成为党内的主要势力。这派别的人士一般主张减低直接税税率、对公共服务实行私有化、终止国有工业,和淡化福利国家的色彩。至于在社会政策方面,戴卓尔主义者则未见有很明确的立场;戴卓尔夫人本人是一位虔诚的卫理宗教徒,因此在社会政策上,其立场是保守的。不过,她却容纳了不同的支持者,当中,波蒂略是自由主义者,但同时间,夏伟林与大卫·维维斯却是传统保守主义者。此外,很大部支持自由市场的保守党党员也是欧洲怀疑论者,他们认为欧盟的规章与限制对个人自由构成影响,从而使自由市场遭受干预,再者,他们也担心英国的主权会被欧盟挑战。所以,在众多戴卓尔主义者中,只有极少数人是欧洲爱好论者,而其中又以里安·毕顿为代表。
不少欧洲怀疑论者都曾经从戴卓尔夫人在1988年,于比利时布鲁日发表之反欧共体演说得到启发。当中,她表示到:在欧共体之下,“我们未成功拓展英国的领域,却只能把英国再增强成欧洲一般的水准。”另外,由于戴卓尔夫人在任内亦曾与时任美国总统朗奴·列根紧立起亲密的友谊,因此凡戴卓尔主义者,亦大多会被认为是大西洋主义者。戴卓尔夫人曾言自己哲学上的启发来自于埃德蒙·伯克与哈耶克;而与戴卓尔主义有关联的派系则计有无回头派与保守党前进派等等。
传统保守主义
编辑保守党传统主义者是保守党内的第三股势力,这派别的人士多数也是基石派(Cornerstone Group,俗称信义、旗帜与家庭派)的成员。基石派的俗称反映出该派所支持的三大支柱──英国国教会、单一制的英国以及家庭。由此可见,基石派十分重视英国的圣公宗传统,而且也反对英国的权力有任何形式之转移。因此,不论是权力下放至地方,抑或是与欧盟融合,基石派都是深表反对的。在另一方面,基石派又认为只有“传统”的家庭架构,才能够修补英国现时支离破碎的社会状况。建基于这种观点,大部份基石派党员会反对海外移民涌入英国,有些则会主张恢复死刑,而部份人士甚至曾在种族议题上发表极具争议性的言论。[43][44]
著名基石派党员包括有娜丁·多里斯(Nadine Dorries)、安德鲁·罗辛戴尔(Andrew Rosindell)、安·威特库姆(Ann Widdecombe)和爱德华·利尔等,而其中威特库姆与利尔两人则是支持英国国教会的天主教徒。除上述人士以外,英国保守哲学家罗杰·史克鲁顿也是基石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史克鲁顿曾在保守党传统主义之上建立出一套哲学观点,但其著述较少触及经济,反而主要围绕政治、社会、文化和道德等议题。由于保守党传统主义对种族与阶级等议题持较传统和保守的路线,所以一直都为部份人所抨击,而本身为同性恋者的保守党下院议员艾伦·邓肯就曾批评到,基石派有成为“塔利班的倾向”。
派系间关系
编辑上面所提及的三大派系,并不是处于完全各自对立的状态,有时三派之中的其中两派会联结一起,并抗击其馀一派。例如,基石派曾与一国保守主义派在星期日贸易的议题上,于国会成功击败戴卓尔夫人;至于戴卓尔主义派与基石派也曾在马卓安任相期间,携手反对有关欧洲统合的政策。
同样地,并不是所有保守党党员也完全属于上面三派的其中一派。以马卓安为例,他当初出选党魁的时候,曾被视为是戴卓尔主义的候选人,惟他出任首相以后,却邀请不少一国保守主义派人士担当高位,其中,一国保守主义派中坚祁淦礼获委任为财相,而另一一国保守主义者夏舜霆则任副首相。
选举
编辑国会选举
编辑选举 | 得票 | 得票比例 | 领袖 | 议席 | +/- | 名次 | 参政情况 | |
---|---|---|---|---|---|---|---|---|
1835年 | 261,269 | 40.8% | 皮尔 | 273 / 658
|
▲13.6% | ▲98 | ━ 2 | 辉格党 |
1837年 | 379,694 | 48.3% | 314 / 658
|
▲7.5% | ▲41 | ━ 2 | 辉格党 | |
1841年 | 379,694 | 56.9% | 367 / 658
|
▲8.6% | ▲53 | ▲ 1 | 保守党 | |
1847年 | 205,481 | 42.7% | 德比伯爵 | 325 / 656
|
▼14.2% | ▼42 | ━ 1 | 辉格党 |
1852年 | 311,481 | 41.9% | 330 / 654
|
▼0.8% | ▲5 | ━ 1 | 保守党 | |
1857年 | 239,712 | 34.0% | 264 / 654
|
▼7.9% | ▼66 | ▼ 2 | 辉格党 | |
1859年 | 193,232 | 34.3% | 298 / 654
|
▲0.3% | ▲34 | ━ 2 | 辉格党 | |
1865年 | 346,035 | 40.5% | 289 / 658
|
▲6.2% | ▼9 | ━ 2 | 自由党 | |
1868年 | 903,318 | 38.4% | 迪斯雷利 | 271 / 658
|
▼2.1% | ▼18 | ━ 2 | 自由党 |
1874年 | 1,091,708 | 44.3% | 350 / 652
|
▲5.9% | ▲79 | ▲ 1 | 保守党 | |
1880年 | 1,462,351 | 42.5% | 237 / 658
|
▼1.8% | ▼113 | ▼2 | 自由党 | |
1885年 | 2,020,927 | 43.5% | 梳士巴利侯爵 | 247 / 670
|
▲1.0% | ▲10 | ━ 2 | 自由党少数政府 |
1886年 | 1,520,886 | 51.1% | 394 / 670
|
▲7.6% | ▲79 | ▲ 1 | 保守党-自由统一党 | |
1892年 | 2,159,150 | 47.0% | 313 / 670
|
▼4.1% | ▼81 | ▼ 2 | 自由党 | |
1895年 | 1,894,772 | 49.0% | 411 / 670
|
▲2.0% | ▲98 | ▲ 1 | 保守党-自由统一党 | |
1900年 | 1,767,958 | 50.3% | 402 / 670
|
▲1.3% | ▼9 | ━ 1 | 保守党-自由统一党 | |
1906年 | 2,422,071 | 43.4% | 贝尔福 | 156 / 670
|
▼6.9% | ▼246 | ▼ 2 | 自由党 |
1910年1月 | 3,104,407 | 46.8% | 272 / 670
|
▲3.4% | ▲116 | ━ 2 | 自由党少数政府 | |
1910年12月 | 2,420,169 | 46.6% | 271 / 670
|
▼0.2% | ▼1 | ━ 2 | 自由党少数政府 | |
1918年 | 3,472,738 | 33.3% | 博纳·劳 | 332 / 707
|
▼13.3% | ▲61 | ▲ 1 | 自由党联盟-保守党 |
1922年 | 5,294,465 | 38.5% | 344 / 615
|
▲5.2% | ▲12 | ━ 1 | 保守党 | |
1923年 | 5,286,159 | 38.0% | 鲍德温 | 258 / 625
|
▼0.5% | ▼86 | ━ 1 | 工党少数政府 |
1924年 | 7,418,983 | 46.8% | 412 / 615
|
▲8.8% | ▲154 | ━ 1 | 保守党 | |
1929年 | 8,252,527 | 38.1% | 260 / 625
|
▼8.7% | ▼152 | ▼ 2 | 工党少数政府 | |
1931年 | 11,377,022 | 55.0% | 470 / 615
|
▲16.9% | ▲210 | ▲ 1 | 保守党-自由党-国民工党 | |
1935年 | 10,025,083 | 47.8% | 386 / 615
|
▼7.2% | ▼84 | ━ 1 | 保守党-自由国家党-国民工党 | |
1945年 | 8,716,211 | 36.2% | 邱吉尔 | 197 / 640
|
▼11.6% | ▼189 | ▼ 2 | 工党 |
1950年 | 11,507,061 | 40.0% | 282 / 625
|
▲3.8% | ▲85 | ━ 2 | 工党 | |
1951年 | 13,724,418 | 48.8% | 321 / 625
|
▲8.8% | ▲39 | ▲ 1 | 保守党-国家自由党 | |
1955年 | 13,310,891 | 49.7% | 艾登 | 345 / 630
|
▲1.7% | ▲24 | ━ 1 | 保守党-国家自由党 |
1959年 | 13,750,875 | 49.4% | 麦美伦 | 365 / 630
|
▼0.3% | ▲20 | ━ 1 | 保守党-国家自由党 |
1964年 | 12,002,642 | 43.4% | 休姆 | 304 / 630
|
▼6.0% | ▼61 | ▼ 2 | 工党 |
1966年 | 11,418,455 | 41.9% | 希思 | 253 / 630
|
▼1.5% | ▼51 | ━ 2 | 工党 |
1970年 | 13,145,123 | 46.4% | 330 / 630
|
▲4.5% | ▲77 | ▲ 1 | 保守党 | |
1974年2月 | 11,872,180 | 37.9% | 297 / 635
|
▼8.5% | ▼33 | ▼ 2 | 工党少数政府 | |
1974年10月 | 10,462,565 | 35.8% | 277 / 635
|
▼2.1% | ▼20 | ━ 2 | 工党 | |
1979年 | 13,697,923 | 43.9% | 戴卓尔夫人 | 339 / 635
|
▲8.1% | ▲62 | ▲ 1 | 保守党 |
1983年 | 13,012,316 | 42.4% | 397 / 650
|
▼1.5% | ▲58 | ━ 1 | 保守党 | |
1987年 | 13,760,935 | 42.2% | 376 / 650
|
▼0.2% | ▼21 | ━ 1 | 保守党 | |
1992年 | 14,093,007 | 41.9% | 马卓安 | 336 / 651
|
▼0.3% | ▼40 | ━ 1 | 保守党 |
1997年 | 9,600,943 | 30.7% | 165 / 659
|
▼11.2% | ▼171 | ▼ 2 | 工党 | |
2001年 | 8,357,615 | 31.7% | 夏伟林 | 166 / 659
|
▲1.0% | ▲1 | ━ 2 | 工党 |
2005年 | 8,785,941 | 32.4% | 夏伟明 | 198 / 646
|
▲0.7% | ▲32 | ━ 2 | 工党 |
2010年 | 10,704,647 | 36.1% | 卡梅伦 | 306 / 650
|
▲3.7% | ▲108 | ▲ 1 | 保守党-自由民主党 |
2015年 | 11,334,920 | 36.9% | 330 / 650
|
▲0.8% | ▲24 | ━ 1 | 保守党 | |
2017年 | 13,632,914 | 42.3% | 文翠珊 | 317 / 650
|
▲5.4% | ▼12 | ━ 1 | 保守党少数政府 (民主统一党信任供给) |
2019年 | 13,966,451 | 43.6% | 约翰逊 | 365 / 650
|
▲1.3% | ▲48 | ━ 1 | 保守党 |
2024年 | 6,828,925 | 23.7% | 辛伟诚 | 121 / 650
|
▼19.9% | ▼244 | ▼ 2 | 工党 |
(因应英国脱欧,第九届议员的任期于2020年1月31日完结,此后英国不再参与欧洲议会选举。而由于有其他议员转投保守党,任期届满时保守党共有8名议员。)
欧洲议会选举 | 党魁 | 得票率 | 席次 | 来源 |
---|---|---|---|---|
第1届(1979年) | 戴卓尔夫人 | 48.4% | 60 / 81
|
|
第2届(1984年) | 38.8% | 45 / 81
|
[45] | |
第3届(1989年) | 34.7% | 32 / 81
|
[46] | |
第4届(1994年) | 马卓安 | 26.8% | 18 / 87
|
[47] |
第5届(1999年) | 夏伟林 | 35.8% | 36 / 87
|
[48] |
第6届(2004年) | 夏伟明 | 26.7% | 27 / 78
|
[49] |
第7届(2009年) | 卡梅伦 | 27.7% | 26 / 72
|
[50] |
第8届(2014年) | 23.1% | 19 / 73
|
[51] | |
第9届(2019年) | 文翠珊 | 8.8% | 4 / 73
|
地方议会选举
编辑苏格兰议会选举
编辑选举 | 得票比例(小选举区) | 得票比例(附带席位) | 领袖 | 总议席 | +/- | 名次 | 参政情况 |
---|---|---|---|---|---|---|---|
1999年 | 15.56% | 15.35% | 戴维·麦克莱特 | 18 / 129
|
▲18 | ━ 3 | 工党-自由民主党 |
2003年 | 16.60% | 15.60% | 18 / 129
|
━ 0 | ━ 3 | 工党-自由民主党 | |
2007年 | 16.60% | 13.90% | 安娜贝尔·戈尔迪 | 17 / 129
|
▼1 | ━ 3 | 苏格兰民族党少数政府 |
2011年 | 13.90% | 12.40% | 15 / 129
|
▼2 | ━ 3 | 苏格兰民族党 | |
2016年 | 22.00% | 22.90% | 露丝·戴维森 | 31 / 129
|
▲16 | ▲ 2 | 苏格兰民族党少数政府 |
2021年 | 21.90% | 23.50% | 道格拉斯·罗斯 | 31 / 129
|
━ 0 | ━ 0 | 苏格兰民族党少数政府 |
威尔斯议会选举
编辑选举 | 得票比例(小选举区) | 得票比例(比例代表) | 领袖 | 议席 | +/- | 名次 | 参政情况 |
---|---|---|---|---|---|---|---|
1999年 | 15.8% | 16.5% | 罗德·理查 | 9 / 60
|
▲9 | ━ 3 | 工党-自由民主党 |
2003年 | 19.9% | 19.2% | 尼克·布恩 | 11 / 60
|
▲ 2 | ━ 3 | 工党 |
2007年 | 22.4% | 21.4% | 12 / 60
|
▲ 1 | ━ 3 | 工党-威尔斯党 | |
2011年 | 25.0% | 22.5% | 14 / 60
|
▲ 2 | ▲ 2 | 工党 | |
2016年 | 21.1% | 18.8% | 安德鲁·R·T·戴维斯 | 11 / 60
|
▼ 3 | ▼ 3 | 工党少数政府 |
2021年 | 26.1% | 25.1% | 16 / 60
|
▲ 5 | ▲ 2 | 工党少数政府 |
伦敦议会选举
编辑选举 | 得票比例(小选举区) | 得票比例(比例代表) | 议席 | +/- | 名次 |
---|---|---|---|---|---|
2000年 | 33.2% | 29.0% | 9 / 25
|
▲ 9 | ━ 2 |
2004年 | 31.2% | 28.5% | 9 / 25
|
━ 0 | ▲ 1 |
2008年 | 37.4% | 34.1% | 11 / 25
|
▲ 2 | ━ 1 |
2012年 | 32.7% | 32.0% | 9 / 25
|
▼ 2 | ▼ 2 |
2016年 | 31.1% | 29.2% | 8 / 25
|
▼ 1 | ━ 2 |
2021年 | 32.0% | 30.7% | 9 / 25
|
▲ 1 | ━ 2 |
2024年 | 27.2% | 26.2% | 8 / 25
|
▼ 1 | ━ 2 |
相关组织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Wheeler, Brian. Tory membership figure revealed. BBC News. 5 September 2022 [5 September 2022].
- ^ 2.0 2.1 存档副本.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 ^ 存档副本.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 ^ 存档副本. [2016-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9).
- ^ 5.0 5.1 Wolfram Nordsieck. Parties and Elections in Europe. parties-and-elections.eu.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 ^ Paul Taggart; Aleks Szczerbiak. The Party Politics of Euroscepticism in EU Member and Candidate States (PDF). University of Sussex.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1-18).
- ^ Ariane Apodaca. Information guide: Euroscepticism (PDF). University of Cardiff.[永久失效链接]
- ^ 存档副本.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 ^ Tory MPs 'still overwhelmingly Thatcher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elegraph. Published 25 June 2008. Retrieved 21 February 2017. - ^ 存档副本.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1).
- ^ London's Popular And Populist Mayor Makes The Case For Leaving The EU. NPR. 2016-05-03 [201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Brussels casts Boris Johnson in populist 'horror scenario'. Financial Times. 2016-05-26.
Luck Runs Out for a Leader of 'Brexit' Campaign. New York Times. 2016-06-30 [201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 ^ Whiteley, Paul; Seyd, Patrick; Richardson, Jeremy. True Blues: The Politics of Conservative Party Membership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41–142 [9 May 2016]. ISBN 978-0-19-154441-5.
Lynch, Philip; Whitaker, Richard; Loomes, Gemma. Competing on the centre right: An examination of party strategy in Britain.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9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4 April 2016). - ^ Kowol, Kit. Renaissance on the Right? New Dire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ost-War Conservative Party. Twentieth Century British History. 2016, 27 (2) [2022-10-25]. ISSN 0955-23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Ed Davey: Truss government is probably most rightwing in modern UK history. the Guardian. 2022-09-21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英语).
As Liz Truss flounders, new Tory tribes are emerging. Financial Times. 2022-10-06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Rielly, Bethany. Trussanomics swings Tories to the right of Trump and Bolsonaro. Morning Star. 2022-09-30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英语). - ^ 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Central Office v. James Robert Samuel Burrell (HM Inspector of Tax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81] EWCA Civ 2)
- ^ {{cite web| url = https://researchbriefings.parliament.uk/ResearchBriefing/Summary/SN051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nnual Report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year ended 31 December 2004 (PDF). The 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Central Office. [2007-04-20].
- ^ "European Union" - Speech by Winston Churchill - Zürich - 19 September 1946: BMDF Synopsis. BMDF Library of speeches. British Management Data Foundation.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2).
- ^ Datelines. Sir Winston Churchill: Publications and Resources. The Churchill Centre.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 ^ David Cowling. Poll monitor: Labour looks hard to beat. BBC News. 2001-02-09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 ^ Trying to be 'down with the kids'. BBC News. 2003-03-07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 ^ Tory critics round on Hague. BBC News. 2001-03-05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 ^ Tory peer attacks Hague over race. BBC News. 2001-04-27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 ^ Full text of David Cameron's victory speech. Guardian Unlimited. 2005-06-12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4).
- ^ Conservative or Labour preference (”forced choice”). UK Polling Report. YouGov.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2).
- ^ 英國議會奪取議程控制權 約翰遜警告或將提前大選. [201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 ^ 英國首相約翰遜遭遇黨內嘩變 議會爭取立法阻止“硬”脫歐. [201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 ^ Pippa Crerar. Boris Johnson 'broke Covid lockdown rules' with Downing Street parties at Xmas. The Mirror. 2021-11-30 [202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 ^ Boris Johnson quits as Tory leader but vows to stay on as PM. BBC News. [202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8) (英国英语).
- ^ 约翰逊将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魁职务. BBC News 中文. [202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中文(简体)).
- ^ Liz Truss resigns as UK prime minister.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英国英语).
- ^ Tory plan to restrict Scots MPs. BBC News. 2006-07-02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 ^ Blair stole our clothes - Howard. BBC News. 2004-11-17 [2007-04-20].
- ^ William Keegan. It's the rich what gets the pleasure .... The Observer. 2005-10-30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4).
- ^ Business: The Economy - Labour's economic record. BBC News. 1999-07-26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 ^ Portillo springs surprise U-turns. BBC News. 2000-02-03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7-28).
- ^ EU boost for professionals' job mobility. European Review, Issue 26: 4.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7).
- ^ Lucy Ward. Willetts pledge: war on lone parents is over. The Guardian. 2002-10-09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9).
- ^ Peter Hitchens. The Great Tory Hope. 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2006-12-04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5).
- ^ 英國議會投票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 [201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8).
- ^ 英國下議院通過同性婚姻法案. [201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9).
- ^ Matthew Tempest. Cameron: I'm no neo-con. Guardian Unlimited. 2006-09-11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 ^ Martin Kettle. David Cameron's special relationship. Guardian Unlimited: Comment is Free. 2006-08-29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3).
- ^ Hague rebukes Tory MP over race. BBC News. 2001-03-28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 ^ Senior Tory sacked over racist joke. BBC News. 2002-05-05 [2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1).
- ^ The European Elections in 1984. European Parliament. 2008 [200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The European Elections in 1989. European Parliament. 2008 [200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4).
- ^ The European Elections in 1994. European Parliament. 2008 [200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5).
- ^ The European Elections in 1999. European Parliament. 2008 [200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The European Elections in 2004. European Parliament. 2008 [2008-05-04].[永久失效链接]
- ^ Elections 2009. BBC. 2009-06-08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1).
- ^ Elections 2014. European Parliament. 2014-05-28 [2014-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延伸阅读
编辑- Geoffrey Wheatcroft (2005), The Strange Death of Tory England
外部链接
编辑官方网站
编辑内部组织网站
编辑其他
编辑- 保守党自1900年至今历届竞选首相宣言
- 《旁观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尽管没有任何实际关系,此报常被视为保守党的“党报”
- 伯明翰大学未来保守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百灵顿与荷甫未来保守党
- Open Directory Project - 保守党网站分类目录
- 费尔斯沃思保守党[永久失效链接]
- Yahoo! - 保守党网站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