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地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9月16日) |
中國東北地區,簡稱中國東北或東北,在近代曾經被稱作關東、滿洲或東三省,是中國的一個地理大區。
東北 | |||||||||||
正體字 | 東北 | ||||||||||
---|---|---|---|---|---|---|---|---|---|---|---|
簡化字 | 东北 | ||||||||||
| |||||||||||
中國東北 | |||||||||||
正體字 | 中國東北 | ||||||||||
簡化字 | 中国东北 | ||||||||||
| |||||||||||
漢語別稱㈡ | |||||||||||
正體字 | 東北三省 | ||||||||||
簡化字 | 东北三省 | ||||||||||
|
曾用名 | |||||||||
漢語名稱 | |||||||||
---|---|---|---|---|---|---|---|---|---|
正體字 | 滿洲 | ||||||||
簡化字 | 满洲 | ||||||||
字面意思 | 滿族地區 | ||||||||
| |||||||||
關東 | |||||||||
正體字 | 關東 | ||||||||
簡化字 | 关东 | ||||||||
字面意思 | 在山海關東邊 | ||||||||
| |||||||||
關外 | |||||||||
正體字 | 關外 | ||||||||
簡化字 | 关外 | ||||||||
字面意思 | 在山海關外 | ||||||||
| |||||||||
東北九省 | |||||||||
正體字 | 東北九省 | ||||||||
簡化字 | 东北九省 | ||||||||
字面意思 | 東北九省 | ||||||||
| |||||||||
東三省 | |||||||||
正體字 | 東三省 | ||||||||
簡化字 | 东三省 | ||||||||
| |||||||||
滿語名稱 | |||||||||
滿文 | ᡩ᠋ᡝ᠋ᡵᡤᡳ ᡳᠯᠠᠨ ᡤᠣᠯᠣ | ||||||||
轉寫 | Dergi Ilan Golo |
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北地區,廣義上指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赤峰市、通遼市所構成的地區,相當於大清帝國的東三省;狹義則僅包括現遼寧、吉林、黑龍江在內,即為東北三省。土地面積為162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4%,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總量3兆3,367億元,占全國的8.38%,人口1.2億,占中華人民共和國總人口的9.18%[1][需要較佳來源]。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東三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境生育率最低的三個省份,總和生育率為0.74至0.76[2],僅為世代更替水準的三分之一,居全境倒數第一。
概念
編輯東北一詞源於近代。清政府在1907年於東北設置三省後,在正式場合之中使用「東三省」來稱呼作為滿族發祥地的這片區域(即滿洲地區[註 1])[註 2]。
到了張學良宣布易幟,歸附國民政府後,中國人流行用「東北」來稱呼這片土地。在中國用東北或者東三省、東北三省來稱呼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份。後來東三省西部的蒙古族聚居區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因此內蒙古東部(東四盟)也屬於東北地區。
從歷史學角度看,東北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 廣義的東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的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即現在的東北地區加上外東北的總和,包括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大片土地。遼東是東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來指代廣闊的東北地區。歷史上的遼東一度包括漢四郡(朝鮮半島漢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
- 狹義的東北指代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東部)。
「東三省」(滿語:ᡩᡝᡵᡤᡳ
ᡳᠯᠠᠨ
ᡤᠣᠯᠣ,轉寫:dergi ilan golo)為大清帝國的行政區劃概念,即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並在民國初年沿用。使用東三省的專有名詞例如東三省總督、東三省官銀號。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將原滿洲國統治區域分拆成9個省,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
中華民國成立後至1930年代,東北地區長期被奉系軍閥統治,故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以及熱河(北洋政府設為特區,國民政府改為省)合稱東北四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行政區劃調整,廣義上的東北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故也合稱東北四省區。
東北四省區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中包含的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四盟市)。現已建立東北四省區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機制,由黑、吉、遼、內蒙四省區行政首長及各主要城市的負責人共同參加。
歷史
編輯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 ||||||||||||||
---|---|---|---|---|---|---|---|---|---|---|---|---|---|---|
中國東北史前史 | ||||||||||||||
燕國 | (遼西郡) | 箕子朝鮮 | 東胡 | 肅慎 | 濊貊 | |||||||||
(遼東郡) | ||||||||||||||
秦朝 | (遼西郡) | |||||||||||||
(遼東郡) | ||||||||||||||
西漢 | (遼西郡) | 衛滿朝鮮 | 匈奴 | |||||||||||
(遼東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麗 | |||||||||||
東漢 | (遼西郡) | 烏桓 | 鮮卑 | 挹婁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西晉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後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營州) | 柔然 | 契丹 | 庫莫奚 | 室韋 | 勿吉 | ||||||||
東魏 | (營州) | |||||||||||||
北齊 | (營州) | |||||||||||||
北周 | (營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汗國 | 靺鞨 | |||||||||||
(燕郡) | ||||||||||||||
(遼西郡) | ||||||||||||||
唐朝 | (營州) | (松漠都督府) | (饒樂都督府) | (室韋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國 (渤海都督府) |
(安東都護府) | |||||||
遼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東京道) |
女真 | 東丹國 | |||||||||||
定安國 | ||||||||||||||
(東京道) | ||||||||||||||
金朝 | (東京路) | (上京路) | ||||||||||||
東遼 | 大真國 | |||||||||||||
元朝 | (遼陽行省) | |||||||||||||
明朝 | (遼東都司) | (奴爾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東三省:東三省總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 | |||||||||||||
(滿洲地區) | 帝俄外滿洲 | |||||||||||||
中華民國 (奉系軍閥) |
遠東共和國 | |||||||||||||
蘇聯遠東 | ||||||||||||||
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 滿洲國 | ||||||||||||||
蘇聯占領下的滿洲 | ||||||||||||||
中華民國 東九省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北地區 |
俄羅斯聯邦遠東 | |||||||||||||
注 | 政區、政權大部在今東北三省者用粗體。 | |||||||||||||
參見 |
- 前4000年,興凱湖畔出現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
- 前2333年,古朝鮮建立。
- 西周,出現箕子朝鮮、燕、亳等諸侯國。東北和中原開始交流。
- 前300年,燕將秦開擊破箕子朝鮮及東胡,設置遼東郡,控制了今遼寧大部分地區,並將勢力延伸至今吉林境內。
-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今北京),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
-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秦軍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遂亡。秦在東北地區設遼西郡及遼東郡,漢沿之。
- 前2世紀,扶餘國建立。
- 前37年,高句麗國建立。
- 漢末,公孫氏家族盤踞遼東,後為魏所滅,復為遼東郡。
- 南北朝時,前燕、後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先後佔有東北南部小部分地區,遼東大片區域歸屬高句麗。
- 598年-614年,隋文帝和隋煬帝多次派出空前的大軍征討高句麗,但無一不是慘敗而歸。
- 668年,唐滅高句麗,置安東都護府,轄有今東北南部和中部。
- 698年,渤海國建立。
- 907年,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機帶領下建立遼朝。
- 926年,遼朝滅渤海國。
- 1115年,生女真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
- 1119年,今吉林省松花江地區(今前郭卡拉木)發生強烈地震,數千人遇難。
- 1269年,至元六年,元朝設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於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其轄境包括今內蒙古東北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黑龍江流域與外興安嶺地區(一說直到北冰洋),烏蘇里江以東到鯨海(今稱日本海)等地區(一說直到勘察加半島甚至白令海峽),以及今朝鮮半島北部,包括東寧府,雙城總管府與耽羅軍民總管府。同時元朝還設立了征東元帥府派兵渡海遠征骨嵬(庫頁島)。
- 1375年,洪武八年,明太祖在漢地東北部的遼東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
- 1409年,永樂七年,明朝政府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作為管轄奴兒干地區的所有軍事建制機構,下轄區域直到黑龍江入海口、鄂霍次克海和外興安嶺一帶。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派駐數年而輪調的流官,後為當地部落領袖所世襲。
- 1432年,宣德七年,亦失哈率護衛兵2000,乘坐50艘大船沿黑龍江、松花江最後一次巡視奴兒干都指揮使司。
- 1467年和1479年,成化三年和成化十五年,成化犁庭。明朝聯合朝鮮征剿建州女真,擒斬1700餘人,破450餘寨,奪回被擄漢族人口數千人,斃殺奴酋董山。
- 1573年,萬曆元年,為了加強對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禦,遼東總兵李成梁擴築寬甸等六堡。
- 1574年,萬曆二年,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大舉進犯遼陽、瀋陽。李成梁督兵進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斬首1000餘級。
- 1592年,萬曆二十年,兀良哈之戰,加藤清正和鍋島直茂率日軍進攻海西女真。這是明治維新前日軍唯一在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以外的戰鬥。
-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在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領導下,後金(後改為清)於現在的遼寧省東部建立。
- 1621年,天啟元年,後金攻陷了遼東絕大部分地區,並在之後陸續征服了幾乎整個外興安嶺以南區域。明朝勢力退縮於遼西走廊的關寧錦防線和遼東半島沿海部分地區。
- 1644年,崇禎十七年,遼東總兵吳三桂受詔放棄寧遠入關勤王。當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克北京並進攻山海關。清軍在吳三桂投降後幫助其擊敗了大順軍並乘勢入關。之後石城島明軍亦投降清軍,明朝勢力自此完全退出東北。
-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經過在黑龍江流域的多年來數次交戰,中俄最終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皆為中國領土。
- 1858年,咸豐八年,中俄簽訂《璦琿條約》,黑龍江成為中俄界河。
- 1860年,咸豐十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疏清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獲得採納。闖關東移民潮開始。
-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
-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俄軍大舉入侵並佔領東北。
- 1904年,光緒三十年,列強要求俄方撤出後,因東北分配問題,日俄戰爭開始。
-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日俄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停戰條約。
-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日本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東北改制,由三個將軍轄區改建為行省,並設立東三省總督。
- 1910年,宣統二年,東北爆發鼠疫,死亡6萬餘人。
-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
-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朝滅亡。
- 1918年,張作霖統一東三省,東北開始處於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統治之下。
- 1928年,皇姑屯事件,奉系領袖張作霖被日軍設計炸死。 其子張學良繼續領導奉系,並於1928年12月29日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
- 1929年,中東路事件,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被蘇聯軍隊擊敗,蘇聯占領了黑瞎子島全島並逼迫中國承認了蘇聯對中東鐵路的管轄權。
-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東北第二度被外國占領。
- 1932年,日本扶植建立滿洲國。
- 1934年,溥儀被日本立為滿洲國皇帝。
- 1945年8月,蘇聯軍隊發起八月風暴行動,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16日,蘇軍在東北攻下第一座城市——牡丹江市。18日,蘇軍攻下哈爾濱市。同日,滿洲國正式滅亡。隨着日本戰敗和滿洲國政權的崩潰,蘇軍展開對中國東北戰略物資的大劫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預備接收東北。8月,國民政府在長春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綜理東北軍政事務。此後,國民政府在東北地區與早一步接收的中國共產黨不斷發生衝突。
- 1946年3月,蘇聯軍隊逐步撤回蘇聯,國民政府增兵東北。5月,中華民國國軍攻占長春,並取得第二次四平戰役勝利。
- 1948年,東北戰場中的遼沈戰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野戰軍完全擊敗中華民國國軍,全面控制東北,由此奠定了其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勝利的基石。
-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懷為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今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國大陸與朝鮮界河鴨綠江,參加朝鮮戰爭。
- 1955年,蘇聯軍隊撤離大連,將大連及旅順的主權歸還中國。
- 1969年,珍寶島事件,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蘇聯邊防軍,實際控制珍寶島。
- 1998年,朱鎔基擔任國務院總理期間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致使東北國企工人大批下崗。
- 2008年10月14日,中俄兩國在黑瞎子島上舉行界碑揭牌儀式,標誌着黑瞎子島西側約171平方公里陸地及其所屬水域正式劃歸中國。
人口
編輯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東北地區總人口約80,751,887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72%;其中遼寧省人口42,591,407人,吉林省人口24,073,453人,黑龍江省人口31,850,088人。內蒙古東四盟市合計10,568,939人。十年間東北地區人口數據下降比例超過10%,下降規模較大;黑龍江十年間人口下降最為嚴重,減少了近17%人口;東北三省總人口數所占比重下降至不足7%。近十年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受生育觀念以及生育行為影響,人口出生率長期低於全國水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使傳統產業基礎逐漸衰落,由於經濟衰落引發的工作機會不斷減少,導致年輕人外出讀書並不斷外遷。由於東北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三十年人口增長過於迅速,將大量的濕地闢為農田以滿足巨量人口的糧食需求,東北地區(尤其「北大荒」所在的三江平原)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堪重負,「北大荒」原有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濕地面積縮小一半,多種動物了無蹤跡,土地沙化、流失嚴重。
1998年夏,黑龍江省境內的嫩江、松花江因連降暴雨、缺乏植被保護水土而爆發嚴重洪災。第二年,國務院和黑龍江省政府下令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恢復濕地。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是全國生育水平最低的三個省,總和生育率分別為0.74、0.75、0.76,僅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口即將雪崩式下降。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生育的政策相反,與東北相鄰的俄羅斯和蒙古國基於人口稀少,都在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但中國2015年來,發現人口生育低並不是因為政策因素,而是沒有理解到年輕人生育意願正在下降,因此當局領導正緊急改為促生為主的政策,以因應人口結構失衡的衝擊。
地理
編輯該地區西部與內蒙古接壤。東北地區的界線,北面與東面以國界為界;西界大致從大興安嶺西側的根河口開始,沿大興安嶺西麓的丘陵台地邊緣,向南延伸至阿爾山附近,然後向東沿洮兒河谷地跨越大興安嶺至烏蘭浩特以東,再沿大興安嶺東麓南下,經突泉、至白音胡碩,然後沿松遼分水嶺南緣,經瞻榆、保康,以下沿新開河、西遼河至東西遼河匯口處。這條界線相當於乾燥度1.25的等值線和黑鈣土在平地上分布的西界。界線以西的呼倫貝爾高原、大興安嶺南段與西遼河平原屬溫帶半乾旱草原景觀,劃歸內蒙古地區。東北地區的南界,即與華北地區的分界,大致從彰武經康平、昌圖折向南,再經鐵嶺、撫順、寬甸抵鴨綠江畔。它相當於≥10℃活動積溫3200℃等值線。界線以南的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屬暖溫帶夏綠林景觀,劃入華北地區[3]。
東北地理中心在長春,長春也是東北(滿洲)地理劃分的中心原點。
氣候生物
編輯東北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主要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冷濕的森林和草甸草原景觀為主。 冬季漫長,雨量集中於夏季。森林的覆蓋率大,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
資源
編輯經濟
編輯東部 | ||
西部 | 西部大開發 | |
東北 |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 |
中部 | 中部崛起計劃 |
工業
編輯東北地區的重工業與日俄的引進有很大的關係,三十年代開始,根據當時的滿洲國政府的經濟計畫,東北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之一,著名的瀋陽鐵西區就在東北區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係,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使得工業繼續得到高水平發展。
農業
編輯東北的經濟作物為春麥、大豆、馬鈴薯、玉米、甜菜、高梁,其農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區域差異,北部盛產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則盛產高梁、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則盛產溫帶水果、玉米、棉花等,有云「寒暖農分異,乾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
大連地區盛產蘋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區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是中國第二大的稻米生產基地。
東北也擁有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吉林黃金玉米帶,其中長春平原(東北中部平原)被譽為「黑土地之鄉」,東北農業占據中國半壁江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宏觀調控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03年設置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國寶兼任辦公室主任,對東北地區進行協調。2006年,中共中央政府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擬訂爲國策,東北三省地區成爲中國第四個大型的經濟紐帶,另外三個分別是長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經濟圈及珠江三角洲。
計劃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從維護國家國防、糧食、生態、能源、產業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強政策統籌,實現重點突破。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着力優化營商環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打造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提升哈爾濱對俄合作開放能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打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加大生態資源保護力度,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改造提升裝備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寒地冰雪、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旅遊帶,形成新的均衡發展產業結構和競爭優勢。實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施。深化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4]。
振興的主要工業
編輯被中共中央提及的主要被振興的工業有石油、化工、汽車、旅遊進出口貿易,以及輕工業製造等。其中在2007年中國政府以及俄羅斯政府亦提出利用中國政府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俄羅斯政府的遠東大開發的雙重機遇發展中國和俄羅斯的貿易(中俄貿易),這些貿易包括兩個主要的石油輸送管道:自俄羅斯進入中國後自大慶至哈爾濱至長春至瀋陽至大連,另外一個綫路是自俄羅斯進入中國後自大慶至哈爾濱至長春至吉林市。
振興中的主要城市
編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主要以兩個經濟帶爲主進行深入發展,分別是北起哈爾濱、齊齊哈爾,途經長春,南至瀋陽、大連;另外一條則是輔助經濟帶,位於東北東部靠近俄羅斯,朝鮮的一些城市:北起牡丹江向南延伸,途徑延吉、丹東、錦州、葫蘆島南至大連。其中第一個經濟帶城市主要以重型工業爲基礎發展經濟,第二個輔助經濟帶主要以邊貿以及旅遊業發展爲主,以牡丹江做爲中心城市發展對俄貿易,以丹東和延吉做爲中心城市發展對朝鮮半島的貿易,另外大連亦可作爲一個工業城市亦可作爲一個重型的港口邊貿城市發展雙邊貿易。其中牡丹江以及吉林省東部地區亦可發展旅遊行業,例如:鏡泊湖以及長白山等自然資源。
交通運輸
編輯鐵路網絡
編輯清末東清鐵路和南滿鐵路的興建,構成了東北鐵路的「丁」字骨架。在為俄、日殖民者服務的同時,也帶動了東北的發展。作為兩條鐵路交匯點的哈爾濱更取代了齊齊哈爾,一躍成為北滿地區的主要城市。滿州國時期,日本人擴充了鐵路網絡,成為今日東北鐵路網之模樣。
近年,秦沈客專、哈大高鐵、長琿城際、哈齊客專、沈丹客專等高速鐵路線也相繼落成通車。
公路
編輯航空網絡
編輯目前有民航機場22個,其中國際機場8個: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延吉朝陽川機場、牡丹江海浪機場、營口蘭旗機場、丹東浪頭機場、佳木斯東郊機場,以服務俄羅斯和東北亞地區為主。三江平原以通用航空為主。
主要城市
編輯瀋陽
編輯瀋陽市,簡稱瀋,是遼寧省省會及最大城市,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5],副省級城市,東北地區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瀋陽經濟區核心城市。瀋陽位於東北平原南緣,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位處環渤海經濟圈之內,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重要結合部。瀋陽歷史悠久,有7,200多年歷史的新樂遺址是瀋陽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蹟[6]。瀋陽於漢代建侯城,經遼金元明歷朝增築,發展為東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7]。
瀋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中心之一,也是東北地區的交通中心之一,全國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瀋陽市政治、軍事、金融、外交機構林立,駐有中國人民銀行九個跨省區市分行之一的瀋陽分行、中國民航局七大地區管理局之一的民航東北地區管理局、國家電監會六大區域電監局之一的東北電監局、國家鐵路局七個地區鐵路監督管理局之一的瀋陽鐵路局、國家電網五大區域分公司之一的東北電網有限公司、國家審計署18個審計特派員辦事處之一的駐瀋陽特派員辦事處、中國科學院13個分院之一的中科院瀋陽分院,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8大網絡中心城市之一,境外媒體常駐瀋陽新聞機構、國家土地監察瀋陽局、瀋陽郵區中心局、瀋陽陸地搜救中心等中央直屬機構,擁有日本、美國、俄羅斯、朝鮮、韓國、法國、德國七國駐瀋陽總領事館及英國簽證中心。
長春
編輯長春市是中國吉林省省會,中國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東北地區特大城市,坐擁國家企業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和綜合性大學吉林大學,是東北的工業、科技、教育中心。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城市,同時也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2010年長春戶籍總人口7,677,089人。[8]。長春是一座包容的國際化大都市,市區內居住着超過30萬的國際友人。長春同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汽車工業城市和最早的電影工業基地。長春的居民包括漢、滿、朝鮮、回、蒙古、錫伯等38個民族。長春市是中國沿邊開放城市。
哈爾濱
編輯哈爾濱市,有「東方莫斯科」之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是黑龍江省的省會。中國15座副省級城市之一,東北地區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東北地區轄區總人口居首位,市轄區人口排名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哈爾濱地處黑龍江省南部,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涼爽短促,有「冰城」、「夏日勝地」之稱,是冰雪旅遊和避暑勝地,以其每年一度的國際冰雪節和濃郁的歐陸風情而聞名,也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之一[9],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0]。 哈爾濱的城市建築風格別具風韻,很多俄式、歐式建築遍布市區,曾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最早的國際化都市之一[11]。今天,哈爾濱依然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12],是中國-俄羅斯博覽會的中方永久輪值舉辦城市[13]。哈爾濱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曾是歐亞第一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14],根據國務院2013年批覆的《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15],哈爾濱市為沿邊開發開放通道中心,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16]。2010年6月22日,哈爾濱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音樂之城」[17]。
大連
編輯大連市,位於中國遼東半島南端,東瀕黃海,西臨渤海。是中國的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也是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中國東北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 大連背依中國東北腹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東北之窗」「 北方明珠 」「浪漫之都」之稱。介於薄熙來前期規劃為大連取得了以下成績,2001年大連成為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佳」的城市。2006年與杭州和成都一起被評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2009年大連獲得全球「國際花園城市」最高級別組的第一名。大連是夏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舉辦城市。大連位列2010年度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第八名(含港澳台)。
文化
編輯與中國其它地理大區的情況有所差異,東北人對「東北」這一概念的認同感大於對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個體認同感,即首先認同「東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對省籍的認同。這一現象的形成原因與該地區的獨特歷史、風俗習慣及語言的統一有關。[18][19]文化上,在一百年裡經歷了中原漢族移民入主成為主體人群,共和國後大量移民湧入形成統一社會結構。
東北地區屬於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加上滿族、蒙古、朝鮮、鄂倫春、鄂溫克、錫伯及俄羅斯等民族的文化習俗以及周邊國家的風俗文化和語言組成的多元文化圈。漢語的東北方言在一些詞彙上受日,俄文化的影響。詞彙方面,如咧巴(俄語Хлеб音譯,即麵包)、笆籬子(俄語Пале的音譯,原為柵欄,轉意為監獄)等。飲食方面如對歐式食物和日本食物的接納,均可反映出外來文化的影響。此外,以鳳凰牡丹圖案為代表的東北大花布原本衍生自華東紡織管理局20世紀50年代由陳克白設計的「牡丹鳳凰」被面花布[20],但在進入21世紀後受二人轉等民間藝術在全國興起的影響,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的文化符號之一。
發源於東北農村的鄉土娛樂有二人轉、秧歌、吉劇、踩高蹺。中國著名的民族樂器二胡發源於東北地區,是奚人的樂器奚琴的改良,東北鄉土演奏中仍然大量使用。其中踩高蹺在古代文獻有關渤海國的記述中就有描繪。東北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是代表東北地區的一首民歌。東北盛產優質水稻,在日常主食方面,米飯的地位大於麵食,但並不會像中國南方一樣排斥麵食。東北人源自華北移民,飲食習慣更多保留傳統北方人的習慣,只是因地理環境的不同而發生一些變化。
語言
編輯中國東北地區境內的漢語都屬於官話。按照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分類方法可細分為:
- 東北官話是不是獨立的大區方言,有一定爭議。東北官話和華北官話合稱北方方言,有時也被歸入廣義的華北官話,或者和華北官話合稱廣義上的東北官話。此外,東北官話在東北以外的地區也有一定分布,如河北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詳見東北官話條目。
- 冀魯官話的主要分布範圍不在東北地區境內。詳見冀魯官話條目。
教育
編輯中國東北地區的文化教育設施、教育普及率和升學率在中國屬於上等水平。其中吉林省為在中國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主要科學研究機構分布於瀋陽、哈爾濱、長春、吉林市和大連,其中以光學機械、冶金和軍工產業的研究水平最為發達。其中亦有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的重點大學如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延邊大學、長春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遼寧大學等。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根據《劍橋中國晚清史·滿洲》中的描述,「滿洲」(作為地名)是歐洲人的稱呼,而不是漢人或滿人的稱呼。
- ^ 例如清政府於1902年簽定的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1905年簽定的《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等皆以「東三省」稱呼這片區域。
參考文獻
編輯-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鐵血網 存档副本.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2.
- ^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部分第六卷,6-4 各地区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 ^ 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篇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与地理区域.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維基文庫 (中文).
- ^ 沈阳四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東北新聞網. [2014-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 ^ 新乐遗址. 華夏網. 2008-01-06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中文(簡體)).
- ^ 专家认定沈阳建城已有2300年. 網易文化頻道. 2000-08-14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中文(簡體)).
- ^ 吉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吉林統計信息網. 2011-05-06 [2018-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4).
-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单.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201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0).
- ^ 楊立傑、谷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華網綜合. 2008-07-01 [2014-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0).
- ^ China Briefing Business Guide: Harbin. China-briefing.com.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3) (英語).
- ^ 王欣欣. 哈爾濱 打造對俄沿邊開放帶中心城市. 香港文匯報. 2013-12-25 [2014-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哈爾濱市地處東北亞經濟腹地,是中國與俄毗鄰的最大中心城市,是各省通往俄羅斯的重要橋樑。
- ^ 中俄将轮办中俄博览会 哈尔滨成为永久轮办城市. 新晚報. 2015-09-24 [2015-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8).
- ^ 存档副本. [2014-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8).
-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的通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 2013年8月9日 [2014-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 ^ 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 (PDF). [2014-08-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4).
第二節 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建設 哈爾濱。充分發揮開放大通道中心節點和特大城市作用,提升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 ^ UN recognizes China's northeastern Harbin as "Music City". [2016-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賁琦. 东北文化语境下的视觉符号形象研究. 青年與社會:上. 2014, (11): 284 [2015-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3).
- ^ 王廣義. 中国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历史解读. 華夏文化論壇. 2013, (1) [2015-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上海美术志 > 第一编 美术创作与美术设计 > 第十五章 美术设计 > 第三节 纺织图案纹样设计.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