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叄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作為行政區劃名稱走入歷史,但仍作為郡望存在。
歷代變更 | |
---|---|
設立 | 先秦 |
使用狀況 | 王世充易名 |
秦朝 | 三川郡 |
西漢 | 河南郡 |
新朝 | 河南郡→保忠信 |
東漢 | 河南尹 |
三國 | 河南尹 |
西晉 | 河南郡 |
東晉/十六國 | 河南郡 |
南北朝 | 河南郡 |
隋朝 | 河南郡 |
建置沿革
編輯先秦三川郡
編輯先秦
編輯戰國時期韓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內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轄域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中牟以西的伊、洛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
秦代
編輯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攻韓,韓獻成皋、鞏,秦國疆界至大梁,置三川郡,郡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一說治滎陽[1](今滎陽市東北),轄域和韓國的三川郡相當。可考領縣有洛陽、河南、滎陽、京、索、陽武、緱氏、卷、鞏、新城、啟封、成皋、宛陵、新安、宜陽、澠池、陝、梁、平陰。
漢代河南郡
編輯西漢
編輯- 西漢漢高帝二年(前205年)三川郡改稱河南郡,與河東郡、河內郡合稱三河,是西漢京畿範圍內的郡級行政區,治所在雒陽。
- 惠帝四年(前191年)析置新城縣。
- 漢景帝時期,啟封縣更名為開封縣。
- 元鼎四年(前113年),分新安、宜陽以西設立弘農郡。
- 元始二年(2年)時期,轄有雒陽、滎陽、偃師、京縣、平陰、中牟、平縣、陽武、河南、緱氏、原武、鞏縣、穀成、故市、密縣、新城、開封、成皋、苑陵,梁縣、新鄭共計22縣。
東漢
編輯東漢建立後由於定都雒陽,按原來長安屬京兆尹之例而改稱河南尹,下屬二十一縣,劃屬司隸校尉部,建安十八年(213年),改劃屬冀州刺史部。
- 建武十五年(39年)河南郡改稱河南尹,洛陽改稱雒陽。
- 建武二十一年(45年)廢故市。
- 永和五年(140年),轄有雒陽、河南、梁縣、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平陰、穀城、緱氏、鞏縣、成皋、京縣、密縣、新城、偃師、新鄭、平縣共計21縣。
魏晉南北朝
編輯曹魏時,治所在洛陽。轄有洛陽(舊稱雒陽)、鞏、河陰(舊稱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新鄭、穀城、陸渾、陽城(舊屬潁川郡)、陽翟、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原武共22縣。
西晉以後復稱河南郡,治所在洛陽。
- 泰始元年(265年),轄有洛陽、鞏、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新鄭、穀城、陸渾、陽城、陽翟、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共21縣。
- 泰始二年(266年),分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8縣置滎陽郡,河南郡轄縣減為13縣。
- 泰始、咸寧年間(265年-280年),廢偃師入洛陽,穀城入河南,增置新安,河南郡轄有洛陽、鞏、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新鄭、穀城、陸渾、陽城、陽翟、新安共12縣。
- 漢趙河南郡(311年-320年),領縣5:洛陽、河南、鞏、河陰、新安
- 後趙河南郡(320年-350年)
- 冉魏河南郡(350年-351年)
- 東晉河南郡(351年-352年)
- 前秦河南郡(352年)
- 東晉河南郡(352年-365年)
- 前燕河南郡(364年-370年)
- 前秦河南郡(370年-384年)
- 東晉河南郡(384年-399年)
- 後秦河南郡(399年-416年),領縣11:洛陽、河南、鞏、緱氏、新城、梁、河陰、陸渾、新安、成皋、陽城
- 東晉、劉宋河南郡(416年-423年),領縣11:洛陽、河南、鞏、緱氏、新城、梁、河陰、陸渾、東垣、新安、西東垣
- 北魏河南郡(423年-534年),領縣:洛陽、河南、緱氏(493年併入洛陽)、新安、東垣、鞏、新城、潁陽(467年置,526年改屬陽城郡)、堙陽(489年置)、河陰(505年復置)、陽城(520年-525年間置,526年改屬陽城郡)
- 東魏、北齊河南郡(534年-577年),領縣1:宜遷
- 西魏、北周河南郡(537年-577年),領縣:澠池
- 北周、隋朝河南郡(577年-583年),領縣1:河南[2]
隋代河南郡
編輯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河南郡,河南縣直屬洛州。大業元年(605年)洛州改稱豫州。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稱「河南郡」。領縣18:河南、洛陽、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偃師、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緱氏、嵩陽、陽城。鄭開明元年(619年),改河南郡為司州,河南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3]
人口
編輯行政長官
編輯三川守(前249年-前206年)
編輯河南守(前205年-前148年)
編輯河南太守(前148年-9年)
編輯- 司馬安。[7]
- 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漢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離任。[6]
- 嚴延年,字次卿,東海下邳人,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有罪,棄巿。[8]
- 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離任。[6]
-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離任。[6]
- 畢衆,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離任。[6]
- □漢,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離任。[6]
- 甄尊,字少公,京兆尹杜陵人,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出任。[6]
-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漢成帝時在任。[9]
- 宗正,字子泄,京兆尹長安人,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出任。[6]
- 徐讓,字子張,漢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離任。[6]
- 王崇,漢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離任。[6]
- 馬況,扶風茂陵人。[10]
- 陳遵,字孟公,京兆尹杜陵人,漢孺子居攝三年(8年)出任,數月免。[11]
河南大尹(9年-14年)
編輯保忠信卿(14年-23年)
編輯河南太守(23年-25年)
編輯河南尹(25年-310年代)
編輯-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千乘人,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五年(29年)在任。[14]
- 王梁,字君嚴,漁陽要陽人,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至七年(31年)在任。[15]
- 張伋,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坐度田不實下獄死。[16]
- 郭唐,漢光武帝建武中在任。[17]
- 宋嵩,京兆長安人。[18]
- 景□。[19]
- 曹祉,濟陰人。[14]
- 范遷,字子廬,沛國人,漢明帝永平四年(61年)離任。[20]
- 郭賀,字喬卿,河南雒陽人,漢明帝永平四年(61年)至七年(64年)在任。[18]
- 薛昭,漢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下獄死。[20]
-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至漢章帝建初八年(83年)在任。[21]
- 召馴,字伯春,九江壽春人,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至章和二年(88年)在任。[14]
- 蔡嵩,漢和帝初在任。[21]
- 王調,字叔和,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免官。[22]
- 張酺,字孟侯,汝南細陽人,漢和帝永元五年(93年)離任。[21]
- 呂蓋,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離任。[23]
- 應順,字華仲,汝南南頓人,漢和帝時在任。[24]
- 龐奮,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出在任。[25]
- 周暢,字伯持,汝南安城人,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前後在任。[26]
- 鄧豹,南陽新野人,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自殺。[27]
- □祉,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前後在任。[28]
- 郭鎮,字桓鍾,潁川陽翟人,漢順帝初在任。[29]
- 趙戒,字志伯,蜀郡成都人,漢順帝時在任。[30]
- 田歆,漢順帝時在任。[31]
- 崇㠕,下邳人,漢順帝陽嘉四年(135年)前後在任。[32]
- 梁冀,字伯卓,安定烏氏人,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至六年(141年)在任。[33]
- 梁不疑,安定烏氏人,漢順帝永和六年(141年)出任。[33]
- 梁胤,安定烏氏人,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伏誅。[34]
- 霍諝,字叔智,魏郡鄴人,漢桓帝延熹中在任。[24]
- 楊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漢桓帝延熹三年(159年)出任。[35]
- 劉祐,字伯祖,中山安國人,漢桓帝延熹中在任。[36]
- 鄧萬世,南陽新野人,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下獄死。[34]
- 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出任。[37]
- 房植,甘陵人,漢桓帝時在任。[38]
- 李咸,字元卓,汝南西平人,漢桓帝時在任。[39]
- 杜密,字周甫,潁川陽城人,漢桓帝時在任。[36]
- 馮緄,字鴻卿,巴郡宕渠人,漢桓帝時在任。[40]
- 何豹。[27]
- 楊淮,字伯邳,犍為武陽人。[41]
- 陳導,廣陵人。[42]
- 朱野,字子遼,南陽宛人。[22]
- 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漢靈帝初在任。[43]
- 劉祐,字伯祖,中山安國人,漢靈帝初在任。[36]
- 趙越,字彥善,河內獲嘉人,漢靈帝建寧中守。[44]
- 段熲,字紀明,武威姑臧人,漢靈帝時在任。[45]
- 李燮,字德公,漢中南鄭人,漢靈帝時在任。[46]
- 羊陟,字嗣祖,太山梁父人,漢靈帝時在任。[47]
- 何進,字遂高,南陽宛人,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離任。[48]
- 徐灌,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出任,同年下獄死。[48]
- 何苗,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前後在任。[48]
-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漢靈帝末在任。[49]
- 許相,漢少帝光熹元年(189年)在任,伏誅。[48]
-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漢少帝光熹元年(189年)至漢獻帝永漢元年(189年)在任。[37]
- 伍孚,字德瑜,汝南人。[50]
- 朱雋,字公偉,會稽上虞人,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前後在任。[51]
- 楊懿,弘農華陰人,漢獻帝初平中在任。[52]
- 駱業,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前後在任。[53]
- 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在任。[54]
-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漢獻帝建安中領。[55]
- 司馬芝,字子華,河內溫人,魏文帝至魏明帝時在任,居官十一年。[56]
-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魏明帝時在任。[57]
- 劉靖,沛國相人,魏明帝時在任。[58]
- 王觀,字偉臺,東郡廩丘人。[59]
- 龐迪,扶風人,曹魏時在任。[60]
- 李勝,字公昭,南陽人,魏齊王正始九年(248年)離任。[55]
- 王基,字伯輿,東萊曲城人,魏齊王正始九年(248年)除,未拜。[61]
- 傅嘏,字蘭石,北地泥陽人,魏齊王嘉平元年(249年)出任。[62]
- 王肅,字子雍,東海郯人,魏齊王至高貴鄉公時在任。[63]
- 袁亮,陳郡扶樂人,曹魏時在任。[60]
- 李胤,字宣伯,遼東襄平人,魏元帝咸熙中在任。[64]
-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晉武帝泰始中守。[65]
- 庾純,字謀甫,潁川鄢陵人,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前後在任。[66]
- 王宏,字正宗,高平人,晉武帝時在任。[67]
- 夏侯和,字義權,譙國譙人,晉武帝咸寧中在任。[55]
- 王恂,字良夫,東海郯人,晉武帝咸寧中在任。[63]
- 王濟,字武子,太原晉陽人,晉武帝時除,未拜。[68]
- 任愷,字元褒,樂安博昌人,晉武帝時在任。[69]
- 呂粹,字季悌,東平人,晉武帝時在任。[70]
- 阮炳,字叔文,陳留人,晉武帝時在任。[71]
- 向雄,字茂伯,河內山陽人,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前後在任。[72]
- 杜友,字季子,東郡人。[73]
- 李斌,晉惠帝永平元年(291年)伏誅。[74]
- 韓壽,字德真,南陽堵陽人,晉惠帝元康初在任。[75]
- 華澹,字玄駿,平原高唐人,晉惠帝元康四年(294年)免官。[76]
- 何攀,晉惠帝元康四年(294年)免兼。[76]
- □軼,晉惠帝時在任。[77]
- 裴楷,字叔則,河東聞喜人,晉惠帝時在任。[78]
- 樂廣,字彥輔,南陽淯陽人,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前後在任。[79]
- 王衍,字夷甫,琅邪臨沂人,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出任。[80]
- 李含,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被殺。[74]
- 周馥,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前後守。[74]
- 荀組,字大章,潁川潁陰人,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出任。[81]
- 石尠,字處約,樂陵厭次都鄉清明里人,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前以疾辭歸鄉里[82]。
- 刁協,字玄亮,勃海饒安人,晉懷帝永嘉初除,未拜。[83]
- 潘滔,字湯仲,河南人,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前後在任。[84]
- 劉默,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遇害。[84]
- 華薈,字敬叔,平原高唐人,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出任,遇害。[64]
- 魏浚,濮陽東阿人,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假,七年(313年)遇害。[85]
- 李暅,晉懷帝永嘉末在任。[81]
- 張髦,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遇害。[84]
- 任愔,晉愍帝建興中在任。[85]
河南太守(311年-495年)
編輯- 趙固,漢昭武帝嘉平二年(312年)領,鎮洛陽。[86]
- 尹平,前趙昭文帝光初七年(324年)被殺。[87]
- 戴施,晉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出奔。[88]
- 高茂,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出任。[89]
- 馮遵,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前後在任。[90]
- 郭給,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年)前後在任。[91]
- 楊佺期,弘農華陰人,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前後在任。[91]
- 夏侯宗之,晉孝武帝太元中在任。[92]
- 辛恭靖,隴西狄道人,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城陷被執。[93]
- 慕容築,後秦文桓帝弘始十一年(409年)前後在任。[94]
- 毛脩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出任,戍洛陽。[95]
- 王涓之,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棄金墉出奔。[96]
- 來崇,北魏太武帝時在任。[97]
- 張□,河內軹人。[98]
河南尹(495年-534年)
編輯- 元鑒,字紹達,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守。[99]
- 李崇,字繼長,小名繼伯,頓丘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前後在任。[100]
- 李平,字曇定,頓丘人,北魏孝文帝末至北魏宣武帝初在任。[101]
- 楊鈞,恆農華陰人。[102]
- 元萇,河南洛陽人,北魏宣武帝時在任。[103]
- 馮聿,字寶興,長樂信都人,北魏宣武帝時在任。[104]
- 元暉,字景襲,河南洛陽人,北魏宣武帝時在任。[105]
- 李憲,字仲軌,趙郡平棘人,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離任。[106]
-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極人,北魏宣武帝時在任。[107]
- 李彥,字次仲,隴西狄道人,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3年)出任。[108]
-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北魏宣武帝延昌中行,後即真。[109]
- 鄧羨,安定人,北魏孝明帝延昌四年(515年)除,未拜。[110]
- 元昭,小字阿倪,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明帝延昌四年(515年)出任。[111]
- 元世雋,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明帝時在任。[112]
- 元固,字全安,河南洛陽人,行河南尹。[113]
- 元懷,字宣義,河南洛陽人。[114]
- 奚康生,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明帝時在任。[115]
- 高暉,字宣明,勃海蓨人,北魏孝明帝時在任。[116]
-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人,北魏孝明帝時在任。[117]
- 元融,字永興,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明帝領。[118]
- 元邵,字子開,河南洛陽人,北魏武泰元年(528年)遇害。[119]
- 李獎,字遵穆,頓丘人,北魏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年)在任。[101]
- 宋翻,字飛烏,廣平列人人,北魏孝莊帝永安中在任。[120]
- 楊機,字顯略,天水冀人,北魏孝莊帝永安中行。[120]
- 楊昱,字元晷,弘農華陰人。[121]
- 辛雄,字世賓,隴西狄道人,北魏孝莊帝永安三年(530年)至北魏節閔帝普泰元年(531年)行。[122]
- 元仲景,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前後在任。[123]
- 元子思,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離任。[123]
河南太守(534年-577年)
編輯河南郡守(577年-583年)
編輯河南尹(西魏,537年-540年代)
編輯河南太守(西魏,540年代-557年)
編輯- 梁昕,字元明,安定烏氏人,西魏文帝大統十二年(546年)出任,先後鎮大塢、閻韓。[125]
- 魏玄,字僧智,任城人,西魏文帝大統十四年(548年)出任。[124]
- 裴寬,字長寬,河東聞喜人,西魏文帝大統十六年(550年)至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在任,鎮孔城(今洛陽市伊川縣西)。
河南郡守(北周,557年-577年)
編輯河南尹(607年-618年)
編輯注釋
編輯- ^ 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王先謙《漢書補注》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 ^ 《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 《漢書·卷五十·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 ^ 《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
- ^ 《漢書·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 ^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 ^ 《漢書·卷九十二·游俠傳第六十二》
- ^ 《後漢書·卷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
- ^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 ^ 14.0 14.1 14.2 《後漢書·卷七十九·儒林列傳第六十九》
- ^ 《後漢書·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 ^ 《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 ^ 《後漢書·卷二十一·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 ^ 18.0 18.1 《後漢書·卷二十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 ^ 《郯令景君闕銘》
- ^ 20.0 20.1 《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 ^ 21.0 21.1 21.2 《後漢書·卷四十五·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 ^ 22.0 22.1 《後漢書·卷四十三·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 ^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 ^ 24.0 24.1 《後漢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 ^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 ^ 《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 ^ 27.0 27.1 《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 ^ 《續漢書·漢書志第二·律曆中》
- ^ 《後漢書·卷四十六·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 ^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章懷註引謝承書
- ^ 《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 ^ 《水經註·卷十六·榖水註》
- ^ 33.0 33.1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 ^ 34.0 34.1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
- ^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 ^ 36.0 36.1 36.2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 ^ 37.0 37.1 《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 ^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 ^ 《蔡中郎集·卷六·太尉汝南李公碑》
- ^ 《後漢書·卷三十八·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 ^ 《司隸校尉楊淮碑》
- ^ 《水經註·卷五·河水五》
- ^ 《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 ^ 《水經註·卷九·清水註》
- ^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 ^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 ^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 ^ 48.0 48.1 48.2 48.3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
- ^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 ^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裴註引《英雄記》
- ^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 ^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雋列傳第六十一》
- ^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 ^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 ^ 55.0 55.1 55.2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
- ^ 《三國志·卷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 ^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 ^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 ^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 ^ 60.0 60.1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 ^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 ^ 63.0 63.1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 ^ 64.0 64.1 《晉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十四》
- ^ 《晉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
- ^ 《資治通鑒·卷七十九·晉紀一》
- ^ 《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
- ^ 《晉書·卷四十二·列傳第十二》
- ^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
- ^ 《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裴註引《世語》
- ^ 《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裴註引《杜氏新書》
- ^ 《資治通鑒·卷八十一·晉紀三》
- ^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裴註引《世語》
- ^ 74.0 74.1 74.2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
- ^ 《晉書·卷四十·列傳第十》
- ^ 76.0 76.1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
- ^ 《晉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十六》
- ^ 《晉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五》
- ^ 《資治通鑒·卷八十二·晉紀四》
- ^ 《晉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十三》
- ^ 81.0 81.1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
- ^ 《晉書·卷039》:穎表請幽州刺史石堪為右司馬,以右司馬和演代堪,密使演殺浚。《晉城陽簡侯石尠墓誌》載:城都王遣滎陽太守和演代尠,召為和南尹。自表以疾,權駐鄉里。永嘉元年,……
- ^ 《晉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 ^ 84.0 84.1 84.2 《晉書·卷五·帝紀第五》
- ^ 85.0 85.1 《晉書·卷六十三·列傳第三十三》
- ^ 《資治通鑒·卷八十八·晉紀十》
- ^ 《資治通鑒·卷九十三·晉紀十五》
- ^ 《晉書·卷八·帝紀第八》
- ^ 《晉書·卷一百十四·載記第十四》
- ^ 《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 ^ 91.0 91.1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 ^ 《晉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 ^ 《晉書·卷十·帝紀第十》
- ^ 《晉書·卷一百十九·載記第十九》
- ^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
-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 ^ 《魏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
- ^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張忻墓誌
- ^ 《魏書·卷十六·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 ^ 《魏書·卷七下·高祖紀第七下》
- ^ 101.0 101.1 《魏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
- ^ 《周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四》
- ^ 《魏書·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 ^ 《魏書·卷八十三上·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司空公領雍州刺史文憲元公墓誌銘
- ^ 《魏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 ^ 《魏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
- ^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
-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
- ^ 《魏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
- ^ 《魏書·卷十五·昭成子孫列傳第三》
- ^ 《魏書·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元公墓誌銘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侍中太尉公冀州刺史廣平王墓銘
- ^ 《魏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
- ^ 《魏書·卷八十三下·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 ^ 《魏書·卷八十九·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 ^ 《魏書·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侍中司徒公驃騎大將軍使持節定州刺史常山文恭王墓誌銘並序
- ^ 120.0 120.1 《魏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
- ^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楊昱墓誌
- ^ 《魏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
- ^ 123.0 123.1 《魏書·卷十一·廢出三帝紀第十一下》
- ^ 124.0 124.1 124.2 《周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五》
- ^ 《周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一》
- ^ 《周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六》
- ^ 《周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四》
- ^ 128.0 128.1 《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