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綫
| |||||||||||||||||||||||||||||||||||||||||||||||||||||||||||||||||||||||||||||||||||||||||||||||||||||||||||||||||||||||||||||||||||||||||||||||||||||||||||||||||||||||||||||||||||||||||||||||||||||||||||||||||||||||||||||||||||||||||||||||||||||||||||||||||||||||||||||||||||||||||||||||||||||||||||||||||||||||||||||||||||||||||||||||||||||||||||||||||||||||||||||||||||||||||||||||||||||||||||||||||||||||||||||||||||||||||||||||||||||||||||||||||||||||||||||||||||||||||||||||||||||||||||||||||||||||||||||||||||||||||||||||
荃灣綫(Tsuen Wan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連接香港島中西區中環的中環站,與新界西荃灣區的荃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荃灣綫於1982年5月10日通車,為前地鐵系統中最早全綫通車的路綫;當時西端的總站設於荃灣站,故得此名。荃灣綫共有16個車站,包括8個轉車站,在路綫圖中以 █ 紅色代表。
歷史
編輯早期規劃
編輯在上世紀60年代末,興建荃灣綫的計劃曾先後出現在政府委託顧問工程公司研究建造地下鐵路的方案中,形成今天荃灣綫的雛形。
香港集體運輸研究
編輯發佈於1967年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提及了興建連接香港商業中心區和荃灣新市鎮的鐵路,名為荃灣綫。荃灣綫當年的走綫計劃與今天的荃灣綫大同小異,但其南面終點站為海軍船塢站[註 1][註 2]。除此之外,荃灣站至茘景站一段當時的設計是建於地底,其中荃灣站至大窩口站一段則位處沙咀道之下。後來為了遷就建在山上的貨港站[註 1][註 3],才更改成現在的設計,避免車站離地面太深,影響效率。
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
編輯1970年,港府再對興建地下鐵路系統作進一步研究,出版了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Hong Kong Mass Transit Further Studies)。其中原本的荃灣綫和觀塘綫的共同路段簡化成港九綫﹔兩條路綫的獨立運行路段稱為荃灣支綫和觀塘支綫,並與港九綫作直通運行。[1][2]與1967年方案有所不同的是,荃灣支綫的荃灣-大窩口段被移至荃灣北部地底,沿青山公路荃灣段而行﹔並延伸至位於荃景圍一帶的荃灣西站(並非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至於港九綫,則由海軍船塢站延伸至遮打站[3][註 4]。報告又提到在垃圾灣填海所得來的土地上,即垃圾灣站[註 1][註 5]旁邊興建車廠。
修正早期系統
編輯作為香港第一段地下鐵路服務的修正早期系統,於1979年10月1日至1980年2月12日期間分三段啟用。雖然修正早期系統常被視為觀塘綫的前身,但其旺角站至中環站一段後來成為荃灣綫的一部分。故在1982年通車的荃灣綫,部分路段實際上於1979年已經啟用。
興建及投入服務
編輯1976年,政府再邀請顧問公司再作香港交通發展作出研究,發表首份《香港整體運輸研究》,當中建議興建地鐵荃灣綫。1977年,荃灣綫工程獲批,隨即動工。
路綫參考了先前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的走綫,但中途因為人口不足和收地等問題,而取消設置荃灣西站,不過仍有於該處鋪設路軌;又放棄在垃圾灣建造車廠,改為在荃灣站以北設置荃灣車廠,作為荃灣綫的專用車廠;並且在旺角站和深水埗站中間加插太子站,兩站亦因此需要移動位置,以避免站距過短。另外,地鐵公司亦放棄了港九綫與荃灣支綫直通運行的計劃,改為將修正早期系統的旺角站至中環站段撥歸荃灣綫,使荃灣綫取代修正早期系統的過海地位;而修正早期系統則縮短至油麻地站,成為觀塘綫。故荃灣綫工程亦包括在已經投入服務的旺角站和油麻地站增建月台,以容納兩條路綫。 由於在荃灣綫通車後,來自石硤尾站至觀塘站的乘客將不能直接到達佐敦站至中環站各站,需要在旺角站轉車,所以地鐵公司早於1982年4月26日把修正早期系統一分為二,旺角站至中環站命名為荃灣綫,觀塘站至油麻地站命名為觀塘綫,所有觀塘綫列車以油麻地站下層月台為總站,使乘客熟習轉車安排。
部分車站的名稱亦與規劃時的名稱有所分別。在1970年研究報告中原稱葵涌站、垃圾灣站、茘枝角站、長沙灣站和蘇屋站[4]的車站,投入服務前已改稱葵興站、葵芳站、荔灣站[註 6]、茘枝角站和長沙灣站。
1982年5月10日,荃灣綫正式投入服務。其中荃灣站至荔景站共5個車站以及太子站月台率先啟用,當時的列車行駛荔景站至太子站一段時並沒有停站﹔而太子站當時只作轉車用途,乘客不能進出車站。直至同月17日(即通車後1個星期),深水埗站至美孚站及太子站大堂才開放使用,標誌著荃灣綫全綫已投入服務。
港島綫開通
編輯1982年時,地鐵決定擴大金鐘站,以應付港島綫開通後增加的人流;至1983年時,中環站也予以擴大。1985年5月31日,金鐘站至柴灣站一段正式投入服務;1986年5月23日,港島綫正式伸延至中環站及上環站,金鐘站和中環站成為轉車站,使荃灣綫的人流節節上升。在1985至1989年間,荃灣綫更一度肩負著唯一一條過海地下鐵路的重任,直至觀塘綫延伸至鰂魚涌站和北角站,人流才有所回落。
在港島綫通車的同時,地鐵第二次為荃灣綫車站更名,將荔灣站改為美孚站;中環站、油麻地站和旺角站的英文名稱由街道名改為地名,分別由"Chater"(遮打道)、"Waterloo"(窩打老道)、"Argyle"(亞皆老街)改作"Central"、"Yau Ma Tei"和"Mong Kok"。所以荃灣綫一共有8個車站跟最初計劃的名稱不同。
東涌綫轉車站
編輯東涌綫正式落實興建時,荃灣綫需要興建轉車站,否則乘客要坐畢全程或加劇彌敦道擠壓情況,到達位於香港島的香港站才能轉換到其他路綫。港鐵選擇了茘景站作為換乘站,於是荃灣綫北行路軌經過重新鋪排,以便騰出空間建造一個可供轉乘東涌綫的月台。基於工程需要及方便乘客轉車,荃灣綫位於該站的1號月台搬遷至新月台,上層的新月台於1997年7月2日正式啟用。原有1號月台的位置(即現東涌綫下行月台與荃灣綫下行月台之間的無柱空間)被改為通道,以連接新興建的4號月台。另外在茘景站以南設有唯一一條接駁東涌綫、機場快綫及迪士尼綫與其他市區綫的轉綫軌[5],供工程車或非常特殊的車務調動使用,例如市區綫在2001年抵港的韓製列車和2011至2013年間抵港的中國製列車,把上述列車由小蠔灣車廠調往九龍灣車廠,另外在2008年起,迪士尼綫的列車每3年須用手動駕駛由小蠔灣車廠駛往九龍灣車廠大修。
西鐵綫轉車站
編輯為了迎接九廣鐵路公司的九廣西鐵(現西鐵綫)及九廣東鐵(現東鐵綫)尖沙咀支綫的啟用,美孚站及尖沙咀站都分別興建了新的出入口及地底行人隧道,以接駁現時西鐵綫的美孚站及尖東站。美孚站的轉乘通道(D出口)於2003年九廣西鐵通車時同時啟用,乘客可直接使用該行人通道步行至西鐵綫的美孚站。上述轉乘通道在兩鐵合併後的2008年9月28日起無須出入閘轉乘兩綫;而連接尖沙咀站與尖東站的轉乘通道(即F、G出口),G出口於2004年10月24日與九廣東鐵尖沙咀支綫通車時一同啟用,連接尖東站麼地道行人隧道。F出口則在2005年3月30日啟用,連接尖東站中間道行人隧道。不過,港鐵(前地鐵)公司在2009年8月16日把尖東站改編為西鐵綫後,大部份乘客選擇改回九龍塘站轉車;使本綫的尖沙咀站至太子站一段的人流回升。
意外及事故
編輯- 1991年3月11日早上繁忙時間,尖沙咀站架空電纜設備故障,列車服務受阻達10.5小時。[6]
- 1993年4月27日,當天早上有地鐵列車在荃灣與大窩口之間往中環方向管道內發生車廂脫卡事故,幸無傷亡。地鐵公司在10天後發表調查報告[7],認為車卡連接系統內的一個掛鉤未能扣緊而造成脫卡,報告亦形容這是全球第一宗同類事故。
- 2001年8月31日,一名車長駕駛列車時,於荃灣至大窩口之間昏迷駕駛室內,直至列車駛進大窩口站時才被乘客和其他職員發現。後來,其他職員將列車駛進葵興站及將車長送院,其後該車長証實死亡。此為地鐵通車以來首宗車長工作期間死亡事故,為防止同類事件發生,所有地鐵職員每年均須驗身。[8]
- 2004年1月5日,有懷疑精神病患者在荃灣綫列車上縱火,事件造成14人受輕傷,是地鐵自啟用以來首宗縱火案。事件使地鐵公司嚴厲執行禁止攜帶危險物品的禁令,以進一步保障乘客的安全。另一方面,地鐵當局亦定期進行意外演習,使員工保持危機意識。
- 2004年7月21日清晨接近6時,港鐵荃灣車廠內供應列車電力的系統發生故障,列車無法駛離車廠投入服務,需利用電池工程車將列車逐一拖出車廠外,再利用路軌電力系統進入荃灣站月台接載乘客,導致當日往來荃灣與中環的列車服務由正常每2-5分鐘一班,延遲至3-10分鐘一班。[9][10][11]
路綫資料
編輯車務資訊
編輯荃灣綫首班車於上午6時正由荃灣站開出[13];末班車則於零時48分由中環站開出。[14]
平日 | 早上繁忙時段 | 非繁忙時段 | 晚上繁忙時段 |
2.0 | 3.5 - 5.5 | 2.0 | |
星期六 | 早上繁忙時段 | 其他時間 | |
2.5 | 4.0 - 5.5 | ||
星期日及 公眾假期 |
全日 | ||
3.5 - 5.5 | |||
註︰晨早及午夜時段之班次一律為12分鐘一班 |
使用車輛
編輯英製列車一直是荃灣綫車隊的主力。現時,荃灣綫的車隊共有36列英製列車,每列由8卡車卡組成,合共288個車卡。這堆車卡多為第1代和第2A代車卡(分別於1979年及1982年投入服務),其中後者正正是前地鐵公司因應荃灣綫啟用而訂購的。[16]
荃灣綫原有32列英製列車。2012年3月,港鐵加密班次[17][18],並從觀塘綫抽調3列英製列車至荃灣綫,使荃灣綫列車英製數量增至35列。2013年3月,因應中國製列車數量充裕,再有1列英製列車由觀塘綫抽調至本線行走,使荃灣線列車數量增加至36列。
加密班次之後,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早上和晚上繁忙時間,荃灣綫會行走34列列車。星期一至五日間非繁忙時間、星期五和星期六晚間非繁忙時間,行走17列列車。星期六日間時份行走27列列車;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日間時分,則行走19列列車,星期一至四、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晚間,則行走14列列車。
2004年,曾有韓製列車於本線行走,但最後全數均先調回觀塘綫,再於2010年4月8日調回將軍澳綫。另外自2012年5月29日晚間起,本綫有中國製列車載客,約每晚十時起載客至收車為止;但此安排維持了數天即終止。
-
荃灣綫的英製列車
-
不載客的中國製列車駛經荃灣綫
(2013年3月)
車站及接駁路綫
編輯站名 | 轉乘路綫 | 所在區域 | 通車日期 | ||
---|---|---|---|---|---|
荃灣綫 | |||||
荃灣 Tsuen Wan |
[TWW] | 荃灣區 | 1982年5月10日 | ||
大窩口 Tai Wo Hau |
- | ||||
葵興 Kwai Hing |
葵青區 | ||||
葵芳 Kwai Fong | |||||
茘景 Lai King |
東涌綫 | ||||
美孚 Mei Foo |
屯馬綫 | 深水埗區 | 1982年5月17日[NST] | ||
茘枝角 Lai Chi Kok |
- | ||||
長沙灣 Cheung Sha Wan | |||||
深水埗 Sham Shui Po | |||||
太子 Prince Edward |
觀塘綫[MKK] | 油尖旺區 | 1982年5月10日 | ||
旺角 Mong Kok |
1979年12月31日[MIS] | ||||
油麻地 Yau Ma Tei |
1979年12月22日[MIS] | ||||
佐敦 Jordan |
- | 1979年12月16日[MIS] | |||
尖沙咀 Tsim Sha Tsui |
尖東站[ETS] | 屯馬綫 | |||
金鐘 Admiralty |
港島綫 東鐵綫 南港島綫 | 中西區 | 1980年2月12日[MIS] | ||
中環 Central |
港島綫 | ||||
香港站 | 東涌綫 機場快綫 | ||||
附註 | |||||
| |||||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Freeman, Fox and Partners 1970,Vol. 1, illust 1.1.
- ^ Freeman, Fox and Partners 1970,Vol. 1, illust 3.3.
- ^ Freeman, Fox and Partners 1970,Vol. 1, paras. 3.4.3.
- ^ Freeman, Fox and Partners 1970,Vol. 1, illust. 1.1.
- ^ 港鐵路軌配置圖. MTR之今昔.
- ^ Youtube 港鐵動力: 36載情與事. 港鐵公司.
- ^ Cooksey, Alan. 1993
- ^ 地鐵千名乘客困大窩口 車長猝死列車無人駕駛入站 太陽報. 2001年9月1日
- ^ 車廠停電地鐵延誤三小時. 蘋果日報. 2004年7月22日
- ^ Youtube [無線電視新聞(2004-07-21)供電故障荃灣線影響3小時(第二段)]
- ^ Youtube [亞洲電視新聞(2004-07-21)供電故障荃灣線影響3小時(第一段)
- ^ 港鐵世紀大混亂. 東方日報 2010-10-24.
- ^ 服務時間資訊-荃灣站 港鐵網站
- ^ 服務時間資訊-中環站 港鐵網站
- ^ 列車平均班次 港鐵網站
- ^ 都城嘉慕電動列車介紹 - M-TRAIN Introduction MTR之今昔
- ^ 港鐵一周加 368班次. 蘋果日報. 2012年3月13日
- ^ 港鐵加車荃灣線2分鐘一班. 明報. 2012年3月13日
book
編輯- Freeman, Fox and Partners. 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Further Studies. 1970.
- Cooksey, Alan.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uses of the MTR incident on 27 April 1993.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