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

漢傳佛教八大宗之一,藏傳佛教
(重定向自真言陀罗尼宗

秘密佛教,又名金刚乘梵语वज्रयान IAST罗马化:Vajrayāna藏语རྡོ་རྗེ་ཐེག་པ་威利转写rdo rje theg pa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佛教的其中一种修行方法,与印度教的怛特罗密教同时,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兴起。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则被称为显教。它的别名甚多,又称为怛特罗佛教密宗[1]秘密教[2][3]秘密乘[4]密乘[5]金刚乘[6][7]真言乘[8]瑜伽密教金刚轮[9]真言宗[10]

金刚杵日本镰仓时代,现藏于檀香山艺术博物馆

历史上密教流传地域十分广大,目前密教在日本西藏最为兴盛。日本密教传承自中国的唐密,唐密传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东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两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东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藏密流传于西藏、青海、蒙古和云南、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刚总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简介

编辑

佛教密宗的许多仪式与修行方式以密续(称为怛特罗)作为修行的主要依据,在师徒间一对一秘密传授。佛教经论中对密意契经最早引述见于说一切有部发智论[11]无著集论》认为需要对其进行秘密抉择[12],金刚乘在见地上认为一切众生自心皆本性清净[13],并融会了许多大乘佛教空宗有宗的理论学说。这一派认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来的“方便”说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真实密意”,并以这些秘密教典不可轻易示人,因此称本派为“密教”,称所有其他宗派为“显教”,或称为“密宗”与“显宗”。现代密宗又分为东密台密藏密

音义

编辑

金刚”意即不可摧毁的空“在哲学意义上,指如同能刺穿妄想并导致佛性的金刚石那样坚硬和锐利的智慧”。长尾雅人解释说,金刚二字原为电光,是因陀罗所持的武器,具相的表示即所谓金刚杵。从二谛讲,胜义所说的金刚是无畏,不可毁坏;世俗则指金刚杵,谓其智坚利。密教把它作为一种能断除一切烦恼,镇伏妖魔的兵器,有时也指修行所得的智慧。

“乘”原是古印度用以盛放东西的一种器具,有“负载”的意思。佛教认为,它能运载芸芸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径。合为金刚乘[14]

陀罗尼密教

编辑
 
日本法隆寺贝叶经,由遣隋使小野妹子于大约公元609年带回日本。含般若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最下一行是悉昙字母表。

部派佛教《阿含经》亦有咒语,如《杂阿含经》中有治蛇毒咒术章句[15],《长阿含经》之《大会经》记载:释迦牟尼说出很多具有保护功能的偈语,为天、神、鬼、阿修罗、五通仙人降伏幻伪虚妄之心。龙树大智度论》称得陀罗尼等功德者名为菩萨摩诃萨[16],并略有五百种陀罗尼[17]

各种陀罗尼及咒术仪轨等后来集结为“持明咒藏”[18],以《陀罗尼集经[19]和《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英语Mañjuśrī-mūla-kalpa》为代表,多为仪轨、咒语,火祭,讲究神通与驱使鬼神等内容,不涉及高深的义理。

当被称为纯密的胎藏界金刚界密续出现之后,它的地位慢慢被取代,日本空海将其称为杂密。藏传佛教,称呼它为事续,因为它需要倚靠外部的仪轨及咒语才能够得到相应[20]

怛特罗密教

编辑
 
胎藏界曼荼罗。其中部的中台八叶院内的佛像,由上方开始顺时针方向起,分别为宝幢如来普贤菩萨开敷华王如来文殊菩萨阿弥陀如来弥勒菩萨天鼓雷音如来观音菩萨,中央为大日如来

密教来源有二说法,学术界称其来自《吠陀》与《奥义书》,例如“阿闼婆吠陀经”的咒术有治病法、长寿法、增益法、赎罪法、和合法、女事法、降服法、王事法、婆罗门法;后来,密宗的《苏悉地经》和《大日经》的增益、降服、息灾三法,不但与“阿闼婆吠陀经”咒术的名称相同,内容也无差异;《金刚顶经》又加入敬爱法与钩召法,成为五种法。佛教密宗与印度教中的怛特罗密教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如说,密宗也说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与性力派一样强调世界万物分阴阳,互相依存,无事物孤立存在,但仅依内容有相似就判说密法来源自吠陀与奥义书,此是不严谨之做为,亦与佛经中所述违背。

佛教界称密教缘自大日如来金刚萨埵所说的秘密教门,对于未得密法者不得公开,因而又被称为密教。由龙猛菩萨开南天铁塔所取得密教经典,密教经典的梵文叫怛特罗,意思是纺织时的经线。自《苏悉地经》等起称为“真言”密教。

胎藏界密法是以密续大日经[21]为中心所形成的一个密宗流派。它与金刚界合称二部纯密。《大日经》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句义为根本,宣说一切众生自心皆本性清净[13],并将行者初发的一切智心比喻为处在“胎藏”[22];胎藏界密法,结合了方便学处[23]真言手印、和曼荼罗观想。

日本密宗称大日如来代表的就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修行真言密法的目的,就是在于发扬这个清净菩提心,通过三密加持使自己与大日如来合一,最终即身成佛[24]。藏传佛教称胎藏界密法为行续、行怛特罗、或二俱续、事二俱瑜伽,视它为下三部密法中的第二部,修持的人较少。宗喀巴认为,行续外在的真言仪轨与内在的禅定修持是同等重要的,所以称为行续[25];它与事续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它也重视咒语仪轨,但是它已经进入理论层次,更为重视般若智慧的层面,因此,它可以被视为是事续的进一步发展[26]

金刚乘瑜伽密教

编辑
 
金刚界曼荼罗,即九会曼陀罗,依次为中间的成身会、其下方的三昧耶会、顺时针旋转的微细会、供养会、四印会、一印会、理趣会、降三世羯磨会、降三世三昧耶会。

金刚界密法是以密续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的密宗流派。它与胎藏界合称二部纯密,它略晚于胎藏界传承,但几乎是同时间出现。《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27]有十万偈,与《大般若经·初会》(四百卷)规模相当,不空三藏节略翻译了第一会第一品和第六会,即《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常称为《金刚顶经》)[28]和《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一卷,常称为《理趣经》)[29],这两部经是唐密的中心,后传至日本,形成东密台密

不空三藏选译了瑜伽十八会中第一会第二品等的少量内容[30],对除第六会之外诸会的金刚萨埵有关仪轨也多有选译。北宋时代继续对《金刚顶经》进行翻译,施护全译了瑜伽十八会中第一会即《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法贤全译了第六会即《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一般认为法护翻译的《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就是第九会《一切佛集会拏吉尼戒网瑜伽》[31],而施护翻译的《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就是第十五会《秘密集会瑜伽》,而施护翻译的《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六卷)很可能是第十六会《无二平等瑜伽》。

藏传佛教称金刚界密法为瑜伽续、瑜伽怛特罗,视它为下三部瑜伽之首,修习的人较少。宗喀巴认为,称之为瑜伽续是因为他们重视内在的禅定体验[32];它与无上瑜伽部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可修行双身法[33]

无上瑜伽密教

编辑
 
柬埔寨喜金刚曼荼罗像,现藏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展览馆

无上瑜伽续(Anuttarayoga Tantra)及其他下三续的密宗流派都有自己尊奉的本尊密续经典,其中著名的流派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欢喜金刚胜乐金刚等。这些流派可以被大致分类为大瑜伽怛特罗(Mahāyoga)与瑜伽母怛特罗(yoginī-tantras)二个大的流派。在现存的印度梵文资料中,并没有记载无上瑜伽续这个名称,只有大瑜伽怛特罗与瑜伽母怛特罗的名称出现。记载时轮金刚时轮金刚续是最晚出现的流派。

无上瑜伽续与下三续,最大的不同,在于重视修练人的内在明点拙火,使它导入中脉,以求快速成佛。他们修练内在气脉的方式有许多,其中条件最严格的是二根和合的修行。

无上瑜伽教派将金刚乘教法概括为生起次第法和圆满次第法。生起次第的梵语名称是“邬巴底札玛”(utpattikrama),意为使生长或创新﹔圆满次第的梵语名称为“奢婆那札玛”(shavannakrama),意思是无精进施力所生。“札玛”(krama)有次第和方便两层含义。生起次第为自身观为本尊身之修行﹔圆满次第则为自意观为本尊意之修持。

无上瑜伽续后来传入西藏成为西藏密宗的主流,大瑜伽怛特罗被译为父续,瑜伽母怛特罗被称为母续,而时轮续则自称为无二续,地位高于父续与母续之上。

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突厥人入侵直接导致了印度佛教灭亡。现代研究中有人声称,由于信徒要向密教阿阇梨奉献瑜伽母以供双修(一种性行为修行方式),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使东印度波罗王朝护持的密教化佛教最后灭亡。此后印度大陆仅在孟加拉吉大港地区还有密教活动。20世纪80年代缅甸僧王到孟加拉吉大港山区弘法,使全部密宗信徒改信上座部佛教

汉传密宗

编辑

密宗在汉传佛教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刻,被列为十宗之一。

历史

编辑
 
来自斯里兰卡的公元7世纪至8世纪的镀金青铜度母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三国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等。

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来到中国,合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于长安大兴善寺(位于今西安市)译出大量密教经典,宏扬密法,成为唐密的开端。

不空曾奉其师金刚智之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在普贤阿阇黎座下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法灌顶[34]。回中国后先后译出密法11部、143卷。

唐武宗会昌毁佛之后,因为失去皇室的支持,需缜密坛城布置与繁复仪轨教授的唐密传承遭到断绝,仅留大悲尊胜准提秽迹等较简明之独部密法为大众知悉,详细仪轨在禅宗、华严宗等出家众中隐密传承下来。另外未受法难影响之唐密教法在日本以东密、台密传承保存至今日。

无上瑜伽续只有密集金刚(《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大威德金刚(《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缚轮观想成就仪轨经》)、喜金刚(《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和幻化网(《瑜伽大教王经》)等少部分密续和仪轨在宋代传入中国。宋朝与辽、金、西夏等朝代的密教十分发达,法天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35]僧人守真“开灌顶道场五褊,水陆道场二十余会,僧尼从而诸法者三千余人”。[36]北宋天禧元年曾禁止《频那夜迦成就仪轨经》进入大藏经,无上瑜伽在明朝后就不再有太大影响。

密宗回流中华

编辑

日本密教的回传,近代先有民初时期,王弘愿翻译丰山派大僧正权田雷斧的著作,并邀其来华传法。1924年,权田雷斧以七十九岁高龄来到广东潮州,为王弘愿等人灌顶授法,翌年王亲赴日本修习密法。继王弘愿后,不少居士僧侣争相赴日求法,其中持松法师三赴日本,回国后于1953年创立上海静安寺真言宗道场,因回流自日本人手中,为政府所禁忌,又出现显密二教互相攻击,王弘愿传法资格被受质疑等问题,令密教在中国的发展举步为艰。其后丰山派在香港大坑成立分会,招收信徒,但始终未能摆脱日本人宗教的影子。自1987年法门寺唐密地宫曼荼罗出土以来,国内佛教界一直大力推动唐密复兴,已故前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及大兴善寺界明老和尚对有关的推动不遗余力。

常见法门

编辑

毗沙门天王

编辑

毗沙门天王是佛教护法,也叫多闻天王,见于《佛说毘沙门天王经》等,在印度自古就极受重视,说一切有部十诵律》将此《阿吒那剑》(晋言《鬼神成经》)列为十八部最重要经典之一,在汉地唐代十分盛行,由于手持吐宝鼠,象征带财无量,故又称财宝天王。

观音菩萨

编辑

中国的观音菩萨信仰约始于四世纪,其普遍信仰的是圣观音白衣观音、杨枝观音等化身。在西藏,主要信仰的是四臂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等化身,其密咒分别为六字大明咒十一面观音咒如意轮观音咒大悲咒,显密两系今日皆所受持。其中,出自伽梵达摩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84句大悲咒”,为汉传密宗三大陀罗尼(真言)咒之一。

佛顶尊胜佛母

编辑

尊胜佛顶又名佛顶尊胜、除障佛顶。《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唐代流行的经典,主要内容是佛为善住天子宣说攘灾延寿之法,显示尊胜陀罗尼之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咒为汉传密宗三大陀罗尼咒之一。

准提菩萨

编辑

准提菩萨被认为是观音大士的化身,印度盛行准提菩萨法,见于《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唐代有五译,从辽代以降的准提法已经汉化,也与一开始的印度准提法不同。

宝箧印佛塔

编辑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咒经》中有宝箧印佛塔法门和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咒(即宝箧印陀罗尼咒)法门。宝箧印咒为汉传密宗三大陀罗尼咒之一。

日本密宗

编辑

密宗在日本称作密教,分为东密和台密。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由弘法大师空海从唐朝传回日本。804年,弘法大师随第17次遣唐使入唐求法,拜惠果和尚为师,天资禀赋,惠果毫无保留地把密宗大法,一一传授给空海,亲封空海为“真言付法第八祖”,赐他“遍照金刚”法号。空海勤奋好学,还学会了书法、绘画等多种中国文化艺术,以及修路、架桥等先进生产技术。

空海回国后开创真言宗,又因以东寺为发源地,故称为东密;另有台密,台密体系是于最澄法子法孙继续赴唐留学而成。由此瑜伽密教盛行于日本。

观想和实践双修法,在东密是违法的,会被驱逐宗门。只有台密和藏密可以观想跟实践。先受三坛大戒三昧耶戒,最后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大灌顶,并专修三密相应,就可以即身成佛。立川流镰仓时代盛极一时后被禁止。

东密

编辑

空海(弘法大师)创始,东密即“东寺(教王护国寺)之密教”之意。显密之分就是东密八祖空海提出。东密认为僧者应以禁欲为主,密教二祖龙树菩萨对密宗的弟子也教导要禁欲为主。东密空海门下不准僧侣与女人交谈,一定要严守戒律甚至规定佛门圣地是女人禁地,所属东密的寺院不准女人进入,东密高野山的僧侣们到现在一直过出家生活,并没有娶妻生子。东密有特有的苦修肉身舍利方法。

台密

编辑

最澄(传教大师)创始,台密即“天台密教”之意。后来天台宗的最澄大师在高野山向空海学习密宗时期,把空海的极端苦行和严守戒律等规矩带入天台宗。

密宗在台湾

编辑

台湾密宗源自日本密宗,日据时期即有“真言宗高野派”于明治29年(1896年)、“天台宗”于明治44年(1911年)、“真言宗醍醐派”于大正15年(1926年)来台湾布教,真言宗高野派在西门町设立台湾总本山“新高野山弘法寺”,并在各地广设布教所(例如:花莲之吉野布教所,今庆修院)。战后,日籍僧人皆被遣回日本,台湾也进入戒严时代,佛教的发展较为受限,直至70年代悟光上师赴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研习真言密法,入真言宗专修学院研习教相,得法为真言宗中院流付法传灯大阿阇梨,在高雄市内门区创立真言宗光明流五智山光明王寺。

藏密一派则源自西藏,最初有噶举学会,后则有日常老和尚的福智僧团。

解严后的90年代,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和西藏各大宗派开始在台湾弘法,各自兴盛。[37]

阿利僧派与滇密

编辑
 
云南大理国公元12世纪的阿嵯耶观音像,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弗瑞尔艺廊

阿利僧派,又名阿阇梨派,是缅甸蒲甘王朝阿努律陀改宗上座部佛教前的密宗教派,可能是七世纪时在印度传入;传布于云南(南诏大理)一带的密宗称为滇密,与之相关。

他们食肉饮酒不强调戒律,上师可以娶妻生子,是密宗与印度教、缅甸民间宗教(那加纳特崇拜)等的混合体。他们特别崇拜大黑天,他们在缅甸消失但在云南生存至康熙时代。

藏传密宗

编辑
 
胜乐金刚金刚亥母像。

流传在西藏地区的密宗派别,来自印度佛教。它始于莲花生寂护藏传佛教的四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密宗传承。它包含了四部密续(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但是以无上瑜伽续为主,又可分成旧译派的大圆满传承,与新译派的大手印,形成两大主流。

佛教自印度和尼泊尔大规模传入西藏时,正值印度金刚乘佛教发展期,金刚乘得以在藏传佛教获得发扬光大,成为藏传佛教中最有力的一只传承。公元八世纪,西藏便有“金刚乘”或“果金刚乘”的名称,作为密宗的别名。果金刚乘全名“果秘密金刚乘”。“果”指修行者追求的目标,密教特指通过各种特殊的方法和途径苦心修证所得的不变大乐。[38]

相对于佛教显教,因相乘或般若乘提出来的。显教是因相法,讲求理论﹔密教是果法,着重探讨实践方法和辅助修炼的各种仪轨、咒语等,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两者互为增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藏密主张以欲贪作为修行的助力,使修行者经由秘密仪式、神通与禅定修行(称为天瑜伽),得到空见,最终得到解脱[39]

在西藏一些苯教的神被当时的传法阿阇梨收编为护法神,例如:永宁十二地母(十二丹玛护法),印度教一些神祇也被一同收编于护法之列(如象鼻天地天大黑天)。

经典

编辑

密宗典籍浩瀚,仅《金刚顶经》据不空三藏称就有十八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日本和西方国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等等[40]

日本密宗的根本经典,历代有以《大日经》、《金刚顶经》和《苏悉地经》为首的“五部秘经”、“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此外《金刚经》、《理趣经》与《理趣经疏》、《大日经疏》等也很重要。藏密经书中,《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为藏密行者所广泛持诵,是一切密续最殊胜的根本经典。《时轮金刚密续》为无上瑜伽部最晚出现的教法,除接受过灌顶仪式的人之外密不外传。论书中最有名是《密宗道次第广论》。

教义

编辑

密宗经典被称为“持明藏”或“续部。”持明的“明”原为古印度吠陀二字的义译,以后逐渐转为圣典,此处的“明”专指本尊咒语大乐,用极其深奥的方法持慧,故名“持明藏”。持明藏,又叫“持明乘”。诵行咒语,聚集资粮,获得持明果。

密宗是通过布施、菩提心、曼荼罗、真言、灌顶、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称“方便乘”。如果没有方便相助,难以修得成就。[41]金刚乘着重讲述从佛的思想意趣所产生的各种真言咒语及其仪轨道,是方便和智慧双运的金刚菩萨的瑜伽,最终证得金刚身。[42]

密教世界观

编辑

日本密宗空海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六大”所造,故称“密宗六大[24]。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为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双身法问题

编辑

唐朝不空三藏译《理趣经释》:“以自金刚与彼莲华,二礼和合成为定慧。是故《瑜伽广品》中密意说:二根交会[43],五尘成大佛事。”传统上依据安慧无著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所引用契经中的“二二数会”[44]的秘密抉择,将二根[45]解释为奢摩他毘钵舍那即定与慧[46]。现代显教和密教之间,密教不同传承之间,对双身法问题存在诤论。

密教仪轨

编辑
 
中阴文武百尊曼荼罗

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城、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47],即手结手印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48]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护摩

编辑

婆罗门教火祭的仪式,称为火供,梵语“护摩”,译为中文是“焚烧”、“燃烧”。护摩的作用是,借由火焚供品,供养诸天圣众,以便达到息灾、祈福与超度的目的。其祭祀,包括四郊五岳诸天。婆罗门教有四十四种的外道火供方法。然而如《大日经疏》所记述,佛法之护摩有二:一、外护摩,设坛以世火烧供品。[49]二、内护摩,自身为坛,以如来之智火,烧烦恼之薪。[50]

密宗戒律

编辑

早在部派佛教时代,佛教戒律就对刚刚被纳入佛法的密咒作出了回应。在《四分律[51]和《十诵律[52]中,已经有了与密咒相关的内容。这些小乘戒律开许治疗齿痛、腹痛、护身的咒语,而对其他的咒语实行控制[53]

其后当早期的杂密开始流行时,梵网等大乘戒也都能适应事相,资用于密教的仪轨。当时来到中国传扬密典的僧人,多有戒行显著而精通律学者[54],究其原因,是因为密教修行主要靠咒语法术借他力而为之,因此用严明的戒律约束自己,可以补自修之功,并且还有未雨绸缪,防止咒言密法滥用的果效。密教很强调皈依上师,皈依上师可离我慢,并以嫡传之方式一代一代传授密法。但东密没有四皈依,也只是三皈依,四皈依是由藏密所发展出来的。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

编辑

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55],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56]。“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藏传密教三昧耶戒

编辑

藏密修学,也首依三昧耶戒,一般在受灌顶时受持此戒,但其所出经典与唐密不同。格鲁派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宗喀巴认为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灌顶都需要遵守十四根本戒,而在他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事部行部道次第则以《苏悉地经》和《大日经》所宣讲的三昧耶戒为主。宁玛派则认为下三部密法的灌顶各有其戒律,十四根本戒仅为无上瑜伽部三部共同遵守。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如《大幻化网》的戒律,包括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大圆满则有二十七根本戒。无论那一派,也以尊师为根本戒。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圆觉经》:“惟愿不舍无遮大悲,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2. ^ 《五教章》:“四名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华严是也。亦名秘密教,以声闻等不见闻故”
  3. ^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
  4. ^ 涅槃经》:“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此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魔酰首罗面上三目。……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5. ^ 大日经疏》:“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乃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漫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
  6. ^ 金刚顶经》:“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
  7. ^ 瑜只经》:“以金刚自性,光明遍照,清净不坏,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唯一金刚断烦恼。”
  8. ^ 《秘藏宝钥》:“密教者,自性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自受法乐故,所说法是也。所谓真言乘者是也”
  9. ^ 《佛学大辞典》【金刚轮】
  10. ^ 《分别圣位法门经》:“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教,自觉圣智修证法门”
  11. ^ 唐朝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诛国及随行。无碍过梵志。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除虎第五怨。是人说清净。”
    “不信不知恩。断密无容处。恒希望变吐。是最上丈夫。”
    符秦僧伽提婆译《阿毘昙八犍度论》:“捐舍于父母。亦王及二学。舍邦土翼从。无碍过梵志。捐舍于父母。亦王及二学。已害于五虎。彼谓之清净。”
    “不信不往知。若那罗断际。害淫舍离淫。彼是无上士。”
    大毘婆沙论》:“伽他纳息所有义趣。如文易了故不复释。”
  12. ^ 无著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何等秘密决择。谓说余义名句文身。隐密转变更显余义。
    契经言。‘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诛国及随行。是人说清净。’
    又契经言。‘不信不知恩。断密无容处。恒食人所吐。是最上丈夫。’
    又契经言。‘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
    又契经言。‘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何等为五。一者增益悭悋法性。二者于施有倦。三者憎恶乞求。四者无暂少施。五者远离于施。’
    又契经言。‘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数会。’”
  13. ^ 13.0 13.1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秘密主!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秘密主!诸法无相,谓虚空相。……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是故,秘密主!我说诸法如是,令彼诸菩萨众,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今者且依《金刚顶经》,设一方便,作斯修行,乃至成佛。……前虽受菩萨净戒,今须重受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方今可入禅门。入禅门已,要须诵此陀罗尼。……夫欲入三昧者,初学之时,事绝诸境,屏除缘务,独一静处,半跏而坐已,……全跏则多痛,若心缘痛,境即难得定,若先来全跏坐得者,最为妙也。……莫缘外境,安坐即讫,然可运心,供养忏悔。……次应发弘誓愿。……次应学调气。……次应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大圆镜智,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同等,无有增减,但为无明、妄想、客尘所覆,是故流转生死,不得作佛。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圆明,犹如净月,去身四尺,当前对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圆满具足,其色明朗,内外光洁,世无方比。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已,即更观察,渐引令广,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将欲出观,如是渐略,还同本相。初观之时,如似于月,遍周之后,无复方圆。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为地前三贤。依此渐进遍周法界者,如经所说,名为初地。……即此自性清净心,以三义故,犹如于月。……行者久久作此观,观习成就,不须延促,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亦莫作空解,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谓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作意与不作意,任运相应,无所罣碍,一切妄想,贪瞋痴等,一切烦恼,不假断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净。依此修习,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无别理。” 不空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说三摩地。于诸教中。阙而不言。……第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观已。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瞋痴烦恼之所缚故。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白月轮。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蜜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犹如满月。洁白分明。何者为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何故以月轮为喻。谓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
  14. ^ 《时轮根本略续无垢光疏》记载:“金刚者,坚固不坏,载乘金刚者,名金刚乘。或者,将真言乘和般若乘两种方法,即果性与因性融为一体”。《集密后续》说:“金刚者,摄集一切大乘者,是般若六度﹔摄集六度者,是方便及智慧﹔摄集六波罗蜜多、方便及智慧为一体者,是菩提心,亦是金刚菩萨的禅定,故名金刚。金刚亦是乘,故名金刚乘,即真言乘之义。”《集密后续》:“根境之错乱,诸凡随念意,用曼表示意,陀罗耶者拯救义。超脱世间行,三昧耶律仪,金刚所守护,名称真言行。”
  15. ^ 《杂阿含经·二五二经》:“佛告舍利弗。若优波先那诵此偈者。则不中毒。身亦不坏。如聚糠糟。……佛即为舍利弗而说偈言:……如此真谛言。无上大师说。我今诵习此。大师真实语。一切诸恶毒。无能害我身。……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故说是咒术章句。所谓:坞耽婆隶,耽婆隶,耽陆波婆耽陆,奈渧,肃奈渧,抧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谛,尼罗枳施,婆罗拘閇坞隶,坞娱隶悉波呵。”
  16. ^ 龙树大智度论》:“先说菩萨摩诃萨名字。未说所以为菩萨摩诃萨。以得诸陀罗尼、三昧及忍等诸功德故。名为菩萨摩诃萨。问曰。已知次第义。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丹注云除尽智)。一识识(丹注云一意识)。阿毘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17. ^ 龙树大智度论》:“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答曰。是陀罗尼多种。一名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是名闻持陀邻尼。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音净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
  18. ^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夫明咒者。梵云毘睇陀罗必棏(丁泽反)家。毘睇译为明咒。陀罗是持。必棏家是藏。应云持明咒藏。然相承云此咒藏。梵本有十万颂。唐译可成三百卷。现今求觅多失少全。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曷树那。即龙树菩萨。特精斯要。时彼弟子厥号难陀。聪明博识渍意斯典。在西印度经十二年。专心持咒遂便感应。每至食时食从空下。又诵咒求如意瓶。不久便获。乃于瓶中得经欢喜。不以咒结其瓶遂去。于是难陀法师。恐咒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成一家之言。每于一颂之内。离合咒印之文。虽复言同字同实。乃义别用别。自非口相传授。而实解悟无因。后陈那论师见其制作。功殊人智思极情端。抚经叹曰。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我复何颜之有乎。是知智士识己之度量。愚者暗他之浅深矣。斯之咒藏东夏未流。”
  19. ^ 《佛说陀罗尼集经翻译序》:“此经出《金刚大道场经》。大明咒藏分之少分也。”
  20. ^ 《密宗道次第广论》:“能以欲尘为道之方便者,为空性见及天瑜伽。欲证此二,若须观待众多外事,乃是事部之机。”“此依解释名义而说,谓由外事增上故名事续。”
  21. ^ 一行阿阇梨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毘卢遮那大本。有十万偈。以浩广难持故。传法圣者。采其宗要。凡三千余颂。”
    不空都部陀罗尼目》:“依《毘卢遮那成道经》。大本十万偈。可有三百卷经。唐国所译略本七卷。此经中。说一百六十心。十缘生句。及五轮。地轮、水轮、火轮、风轮、空轮也。此经中。二种修行。菩提心以为因。大悲以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依胜义世俗二谛。
    若依胜义修行。建立法身曼茶罗。是故此经中说。先称虚空中曼茶罗。是故观本尊法身。远离形色。犹如虚空。住如是三摩地。
    若依世俗谛修行。依四轮以为曼茶罗。本尊圣者若黄色。住地轮曼茶罗(其形方名金轮)。圣者若白色。住水轮曼茶罗(其形圆名水轮)。圣者若赤色。住火轮曼茶罗(其形三角)。圣者若青若黑。住风轮曼茶罗(其形如半月)。
    大曼茶罗安于八叶莲花台。五佛四菩萨安于台叶。中曼茶罗外。又有三种曼茶罗。一者一切如来曼茶罗。二者释迦牟尼曼茶罗。三者文殊师利曼茶罗。此曼茶罗。名为大悲胎藏曼茶罗。
    若弟子受灌顶法。小曼茶罗极微妙委曲。余部所不代。
    此中修行供养。兼存二种法。谓事与理为二也。此经中。护摩火天有四十种。就中一十二种火为最胜。炉形及木。有乳果类苦练。所用各不同。东西南北祈愿各殊。内外护摩亦依五轮。求四种事速疾成就。息灾增益降伏敬爱。所请火天各各不同。寂静熙怡忿怒喜怒。次第应知。”
  22. ^ 一行阿阇梨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次即请佛:‘唯愿世尊。次说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也。今且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缘。识种子初托胎中。……如于净心中。发起方便修治自地。随缘利物济度众生。故名大悲胎藏生也。复次初入净菩提心门见法明道。如识种子歌罗罗时。前七地以来。为大悲万行之所含养。如在胎藏。无功用以去渐学如来方便。如婴童已生习诸伎艺。至如来一切智地。如伎艺已成施于从政。故名大悲胎藏生。”
    “经云:‘薄伽梵广大法界加持。即于是时住法界胎藏三昧。从此定起。说入佛三昧耶持明’者。梵音毘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为毘富罗法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众生实相。皆是毘富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为法界加持。复次如男女交会因缘。种子托于胎藏而不失坏。即是相加持义。如是诸佛、国王、明妃和合。共生毘富罗种子。为大悲胎藏所持。无有失坏。故名法界加持也。世尊普遍加持一切众生。皆作平等种子竟。即时入于遍法界胎藏三昧。观此一一种子。皆是莲花台上毘卢遮那。普门眷属无尽庄严。亦与大悲漫荼罗等无有异。而诸众生未能自证知。故名在圣胎俱舍。若出藏时。即是如来解脱也。”
  23. ^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受方便学处品》:“秘密主。若声闻乘学处。我说离慧方便。……菩萨修行大乘。入一切法平等。摄受智慧方便。自他俱故。诸所作转。……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邪淫戒。若他所摄。自妻。自种族。标相所护。不发贪心。况复非道二身交会。有余方便。随所应度。摄护众生。……”
    一行阿阇梨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然有异方便。为成彼大菩提因。则有犯义。不同声闻也。如《大本菩萨戒》说:有菩萨从生已来修童真行。……因入村乞食。有童女见其端严美妙。生欲心告言。我于仁者深生欲心。……若我愿不遂恐致绝命。……以不获所愿因即闷绝。……女又追随不止。比丘念言。若彼不得所求。必自丧命而入恶道。遂从彼愿多时和合。伺彼欲少息时。以法劝导而说法利彼女。以深爱敬故。即顺其命共修梵行成大法利。然此菩萨但以大悲方便。能以下劣忍于斯事。而非欲贪所牵而作非法。若不由大悲。但以欲邪行心而作。即是犯戒此也。即是具智方便故尔。”
  24. ^ 24.0 24.1 空海大日经开题》和《即身成佛义》:“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
  25. ^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若待外事内定等分,非待极多外事,即是行部之机。”“事定等行故名行续。”
  26. ^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若内正定与诸外事等分开示立为行续。如《大日经》注云:‘此续虽是方便智慧为主之瑜伽续,然为摄受信解外事诸众生故,开示随顺外事诸行。故共称事续或二俱续。’又《金刚藏庄严续》云:‘事二俱瑜伽。’亦说行续为二俱续。”
  27. ^ 不空都部陀罗尼目》:“《瑜伽本经》都十万偈。有十八会。初会经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其经说五部。佛部(毘卢遮那佛以为部主)。金刚部(阿閦佛为部主)。宝部(宝生佛以为部主)。莲花部(阿弥陀佛以为部主)。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为部主)。彼五部主。各有四菩萨以为眷属。前右左背而安列。四内供养。各属四部。次第应知。四外供养亦属四部。四门钩、索、锁、铃。四部次第应知。又有四方贤劫中十六大菩萨。表贤劫中一切菩萨。又外有五类天。一一类有四天。总有二十天并妃后。复有五类成二十。五类者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有四天。居地底四天。
    瑜伽部曼茶罗有四。一金刚界。二降三世。三遍调伏。四一切义成就。此四曼茶罗。表毘卢遮那佛内四智菩萨。谓金刚、灌顶、莲花、羯磨为四智。又四智。谓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为四智矣。又一一曼茶罗。建立六曼茶罗。所谓大曼茶罗。三昧耶曼茶罗。法曼茶罗。羯磨曼茶罗。四印曼茶罗。一印曼茶罗。唯降三世曼茶罗具十曼茶罗。余皆具六曼茶罗。
    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摄尽。大智印。以五相成本尊瑜伽。三昧耶印(以二手和合金刚缚发生成印)。法智印(名本尊种子法身三摩地一切契经文义)。羯磨智印(以二手金刚拳如执持器仗幖帜如身威仪形)。
    又瑜伽中四种眼。法眼(敬爱法)。炽盛眼(钩召)。忿怒眼(降伏心杀害烦恼也)。慈悲眼(除毒息怨敌也)。
    又一切如来教集瑜伽中。一百二十种护摩。依二十五种炉。于护摩炉中。契印幖帜各异。所求迅速成办。世间出世间成就果报。诸会浩汗文义稍多。恐文繁。且略指方隅。”
    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金刚顶经。瑜伽有十万偈十八会。”“瑜伽教十八会。或四千颂或五千颂或七千颂。都成十万颂。具五部四种曼荼罗四印。具三十七尊。一一部具三十七。乃至一尊成三十七。亦具四曼荼罗四印。互相涉入。如帝释网珠光明交映展转无限。修行者善达此瑜伽中大意。如遍照佛。一一身份。一一毛孔。一一相。一一随形好。一一福德资粮。一一智慧资粮。住于果位。演说瑜伽二乘不共佛法。说曼荼罗三昧耶法门事业。量同虚空。证者如上所说。各各分剂各不杂乱。圆证四身。所谓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是能顿作利乐一切有情诸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外道。名瑜伽金刚乘教法。”
  28. ^ 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金刚顶经。瑜伽有十万偈十八会。初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刚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调伏》。四名《一切义成就》。表四智印。
    于《初品》中有六曼茶罗
    • 所谓金刚界大曼茶罗。并说毘卢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五相者、所谓通达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佛身圆满、此则五智通达)成佛后。以金刚三摩地。现发生三十七智广说曼荼罗仪则。为弟子受速证菩萨地佛地法。
    • 第二说陀罗尼曼茶罗。具三十七。此中圣众。皆住波罗蜜形。广说入曼茶罗仪轨。为弟子受四种眼。说敬爱钩召降伏息灾等仪轨。
    • 第三说微细金刚曼茶罗。亦具三十七圣众。于金刚杵中画。各持定印。广说入曼茶罗仪轨。为弟子令心堪任。令心调柔。令心自在。说微细金刚三摩地。修四静虑法。修四无量心及三解脱门。
    • 第四说一切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茶罗。亦具三十七。彼中圣众。各持本幖帜。供养而住。广说入曼茶罗法。为弟子说受十六大供养法说。四种秘密供养法。
    • 第五说四印曼茶罗法。弟子受四种速成就法。以此曼茶罗。求悉地成就。像如上四曼茶罗中所求悉地。于此像前求成就。
    • 第六说一印曼茶罗。若持毘卢遮那真言及金刚萨埵菩萨具十七尊。余皆具十三。亦说入曼茶罗仪。与弟子受先行法。修集本尊三摩地。
    次说《降三世大品》。有六曼茶罗。如来成等正觉已。于须弥卢顶。转金刚界轮已。与诸菩萨。名号受职已。摩酰首罗等刚强难化。不可以寂静法而受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如来。异口同音。请以一百八名赞。礼金刚萨埵。如是诸天。不可以寂静法而受化。时金刚手菩萨受一切如来请已。即入悲怒金刚三摩地。现大威德身。以种种方便调伏。乃至命终。摩酰首罗死已。自见于下方。过六十二恒河沙世界。名灰庄严。彼世界中成等正觉。名为怖畏自在王如来。执金刚菩萨以脚按之。诵金刚寿命真言。复得苏。既受化已。金刚萨埵则说大曼茶罗。引入诸天。受金刚名号。诸天有五类。居上界天王摩酰首罗等无量诸天及后。第二游虚空诸天、日天子等无量诸天及后。第三居虚空天、魔王等无量诸天及后。第四地居天、主藏天等无量诸天及后。第五地下嚩啰呬天等无量诸天及后。悉皆引入已。敕诸天建立诸曼茶罗。汝等赴会。所求一切悉地皆与成办。此等皆是外金刚部。
    • 第一说大曼茶罗仪则。皆具三十七。说降伏法及修神通法。
    • 第二说秘密曼茶罗。具三十七。说引弟子仪。此中诸音声及金刚歌舞。
    • 第三说法曼茶罗。具三十七。说引入弟子仪。此中说以慈悲喜舍。作阿毘遮噜迦法。微细金刚调心仪轨。
    • 第四说羯磨曼茶罗。具三十七。说入曼茶罗仪。令弟子学护摩仪轨。于无量佛菩萨所。成广大供养。速得悉地现前。说二十五种护摩炉随类所求法。
    • 第五说四印曼茶罗。具二十一。成就诸药法等。已上四曼茶罗中。成就法。于此曼茶罗中成就法于此曼茶罗像前求。
    • 第六说一印曼茶罗。具十七。说引入弟子及先行法。
    次为外金刚部众。说四种曼茶罗。各说本真言本印契献佛。
    • 佛为说教敕大曼茶罗。具三十七。说引入弟子仪。说为弟子使役外金刚部轨则。此中说大佛顶及光聚佛顶真言及契。亦通一字顶轮法。
    • 次说第二教敕三昧耶曼茶罗。彼诸天后等。各献本真言。佛为说曼茶罗。具三十七。说为弟子说修药叉药叉女法。广说诸仪轨。
    • 次第三说教敕法曼茶罗。诸天说真言献佛。佛为彼等说曼茶罗。具三十七。说引入弟子仪。为弟子说诸天之法印已。由此印不违越本誓。
    • 次第四说教敕羯磨曼茶罗。具三十七。说引入弟子仪。彼等诸天。各说本真言。佛为说曼茶罗。说诸天舞仪。说成就诸事业速疾法。
    次说《遍调伏大品》。有(莲花部观自在菩萨)六种曼茶罗。……
    次说《一切义成就大品》中。有(宝部虚空藏菩萨)六曼茶罗。……
    次都说如前一一曼茶罗中。秘密助成方便散诵。次后示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一切如来还以一百八名。赞扬金刚萨埵。如是第一会。”
  29. ^ 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第六会名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
  30. ^ 不空译《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是甚深秘密。降三世瑜伽。首依《真实王》。”
    不空译《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我今依金刚顶瑜伽经。……佛告降三世菩萨。汝今调伏难调诸天。令归依诸佛法僧发菩提心。诸天尽皆归依。唯大自在天恃大威德。来相拒敌。降三世种种苦治。乃至于死。毘卢遮那佛入悲愍大悲三昧耶。说金刚寿命陀罗尼。”
    不空译《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花大曼拏攞品》:“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降三世仪轨法王会》中说自心真言。”
    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我今顺瑜伽。金刚顶经说。摩尼莲花部。如意念诵法。”
    不空译《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我今依瑜伽金刚顶经。说宝部虚空藏菩萨真言教法。”
    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尔时金刚界毘卢遮那佛。在色界顶阿迦尼吒天宫。初受用身成等正觉。证得一切如来平等智。即入一切如来金刚平等智印三昧耶。即证一切如来法平等自性光明智藏。”
  31. ^ 佛光大辭典第三版名相釋文·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2014-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6). 
  32. ^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若于外事内定二者,以定为主,待少外事,是瑜伽部之机。”“重内瑜伽,名瑜伽续。”
  33. ^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瑜伽续中既不可修二根交合,故除彼外缘余执手或抱持触喜乐为道,配瑜伽续。”
  34. ^ 飞锡《大唐故大德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肃国公大兴善寺大广智三藏和上之碑》:“至开元二十九年秋。先师厌代入塔之后。有诏令赍国信使师子国。……师子国王郊迎宫中七日供养。以真金器沐浴大师。肘步问安以存梵礼。王诸眷属宰辅大臣备尽虔敬。其国有普贤阿遮梨圣者。位邻圣地。德为时尊。从而问津。无展乃诚。奉献金贝宝曰。吾所宝者心也。非此宝也。寻即授以《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并《毘卢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佥以为得其所传也。……至天宝六载。自师子国还。玄宗延入建坛。亲授灌顶。住净影寺。”
  35. ^ 《补续高僧传》卷一
  36. ^ 《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宋东京开宝寺守真传》。
  37. ^ Bahir, Cody. "Buddhist Master Wuguang's (1918–2000) Taiwanese Web of the Colonial, Exilic and Han." The e-Journal of East and Central Asian Religions 1 (2013): 81-9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8. ^ 《趋入无上续义》说:“果者,通过身、受用、住、圆满事业趋入,故名。”《时轮灌顶略示》记载:“取空性色是固,持守悲悯是果。空悲无分别,知彼菩提心,入修无上瑜伽义。若以身、受用、住、圆满事业的方法趋入,即是果,亦是一切道果大手印成就。”
  39. ^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能以欲尘为道之方便者,为空性见及天瑜伽。”寂护论师《四百五十论释》:“若有唯修天之体性,不能成佛,道不满故。又若唯修诸天真实而非诸天,是则须经多无数劫乃得成佛,非速疾成。由是俱修最为惬意,加持胜故,速得无上正等菩提。”
  40. ^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41. ^ 《时轮灌顶略示》说:“方便智慧结合的金刚菩萨瑜伽是金刚乘。……金刚乘比般若乘多方便,故名方便乘。”
  42. ^ 《时轮根本略续无垢光疏》说:“金刚乘之金刚义者,法性所生的空悲无别,或空乐无二。救意之义者,驾御道﹔空乐无别者,贪义。”
  43. ^ 瑜伽师地论》:“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乐相杂。故有淫欲。男女展转。二二交会。不净流出。欲界诸天。虽行淫欲。无此不净。然于根门有风气出。烦恼便息。四大王众天。二二交会。热恼方息。如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时分天。唯互相抱。热恼便息。知足天。唯相执手。热恼便息。乐化天。相顾而笑。热恼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顾视。热恼便息。”
    施护译《佛说秘密相经》:“汝今当知彼金刚杵住莲华上者。为欲利乐广大饶益。施作诸佛最胜事业。是故于彼清净莲华之中。而金刚杵住于其上。乃入彼中发起金刚真实持诵。然后金刚及彼莲华二事相击。成就二种清净乳相。一谓金刚乳相。二谓莲华乳相。”
  44. ^ 安慧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二二数会者。谓于染净因果差别四真谛中。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毘钵舍那二道。数数证会故。”
  45. ^ 鞞婆沙论》:“问曰: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答曰:谓此中转生人,亦生出要人;转生人者,如六师也;生出要人者,佛、辟支佛、声闻也,以是故,男根、女根得名。”
    阿毘昙毘婆沙论》:“问曰:如身根微尘,从足至顶尽遍,何故此处所身根、名男根女根?非余处所耶?尊者和须蜜说曰:以此处所故,分别是男是女;问曰:若然者,二形人亦名男亦名女耶?答曰:此不名男,亦不名女。复次此处所,能生增长人、寂静人;增长人者,如富兰那等六师;寂静人者,谓佛、辟支佛、声闻;尊者佛陀提婆说曰:此处所能生诸仙,能生牟尼,能生善调伏者,能生善共住者。”
    大毘婆沙论》:“问:身根极微,遍身等有,何故此独名女男根?复说为显?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此处能显是男女故,名男女根,复说为显;问:有二形者亦能显耶?答:此不能显,不决定故,由此故说非女非男。有说:此处生流转者、还灭者故,外道六师补刺拏等,名流转者;声闻、独觉、及与如来,名还灭者;尊者说曰:此处能生诸仙,牟尼,诸聪慧者,善调伏者,易共住者,故名男女根,亦说名显。”
  46. ^ 鞞婆沙论》:“问曰:若尔者,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答曰:此欲界中,淫稷、淫种。此淫稷、淫种因,男根、女根也。或曰:因五事故,一者、生生,二者、生欲乐,三者、能止结,四者、依起染污身识,五者定行淫人。生生者,胎生也。生欲乐者,彼淫人于此处,起欲乐已,遍身中生乐,如圣人从眉间起圣乐已,遍身中生乐,如是彼淫者,此处起欲乐已,遍身中生乐。能止结者,须臾止也。依染污身识者,依余三种生识,善、不善、无记。依男根、女根已,必生不善身识,非是善,非是无记。定行淫人者,习淫心,非不习淫心。是五事故,一、生生,二、生欲乐,三、能止结,四、依起染污身识,五、定行淫人,以是故,男根、女根得名。”
    阿毘昙毘婆沙论》:“问曰:男根、女根,以何事故、得名为根?答曰:以四事故,一、能有所生,二、能生欲乐,三、能制烦恼,四、能为染污识及相应法作所依。能有所生者,生胎生、卵生。能生欲乐者,行欲之人,此处生乐,遍身中,如圣人眉间生圣乐,遍在身中,彼亦如是。制烦恼者,须臾间断。能为染污识及相应作所依者,余所依生三种识,或善、不善、无记,此二所依,唯生染污爱相应、相亲近识。”
    大毘婆沙论》:“问:何故男、女复得名根?答:生有情故,生欲乐故,制烦恼故,为染依故。生有情者,谓生胎生、卵生有情。生欲乐者,谓于是处初生欲乐,后乃遍身,如依眉间初生圣乐,后乃遍身,于亦如是。制烦恼者,谓此志性,能于暂时,伏诸烦恼。为染依者,谓染污识及相应法此为所依,余处身根发三种识,此唯发染污识非余,发此识时,唯作习近意故,心与贪俱。”
  47. ^ 《大智度论》:“密即秘密。谓如来身口意三业,或现通,或说法,或思惟,皆非诸菩萨等之所思议,故名三密。”
  48. ^ 不空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证悟五相成身义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
    一行大日经疏》(卷一):“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中略)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
  49. ^ 《大日经疏》:“外典净行吠陀,有火祀法,然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所以然者,为摄伏外道火祀者也。”
    “佛陀所以如此说,欲伏诸外道,分别邪正,令彼知有真护摩故。佛成正觉,复说十二种火供法,能除尽一切垢障而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
  50. ^ 《大日经疏》:“护摩是如来慧火,能烧因缘所生之灾横。”
    “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饭,令诸弟子食。”
  51. ^ 如《四分律》卷二十七:“比丘尼诵习世俗咒术乃至音声。若口受若执文诵……是谓为犯。不犯者,若诵治腹内虫病咒,若诵治宿食不消咒。若学书若诵世俗降伏外道咒。若诵治毒咒以护身故无犯……若比丘尼,教人诵习咒术者。波逸提。
  52. ^ 若比丘尼读诵种种咒术。若是偈说。偈偈波逸提。若是章说。章章波逸提。若别句说。句句波逸提。不犯者。若读诵治齿。咒腹痛咒治毒咒。若为守护安隐不犯。
  53.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云何起尸杀。……
    云何作咒杀。若苾刍有杀心。起方便欲杀女、男、半择迦。作曼荼罗安置火𬬻。燃火投木口诵禁咒。作如是念。若烧木尽令彼女、男、半择迦命根即断。若火中木才始烧半彼命断者。此苾刍得窣吐罗底也。若木烧尽彼命终者。得波罗市迦
    若苾刍有杀心。起方便欲杀女、男、半择迦。以油麻芥子各一升置于臼中𢭏之。口诵禁咒作如是念。若臼中物𢭏若成末令彼命终。未末已来彼命终者。此苾刍得窣吐罗底也。若碎成末彼命终者。苾刍得波罗市迦
    若苾刍有杀心。起方便以黄牛乳一升置于器中。以指搅乳口诵禁咒。作如是念。若器中乳尽变成血。即令彼人命根断绝。若乳未尽成血彼命终者。得窣吐罗底也。若尽成血彼命终者。得波罗市迦
    若苾刍欲杀人。起方便以五色线刺僧伽胝。口诵禁咒作如是念。作此衣了令彼命终。若衣未了彼命终者。得窣吐罗底也。衣了死者得波罗市迦
    若苾刍欲杀人。起方便以指画地。口诵禁咒作如是念。画满七数令彼命终。若未满七彼命终者。得窣吐罗底也。满七死者得彼罗市迦。是名作咒杀。”
  54. ^ 佛图澄通密法,善诵神咒,而魏晋以来所译的戒本,他多有所正;“西域号为大咒师”的昙无谶,译出《优婆塞戒经》、《菩萨地持经》。
  55. ^ 宋高僧传》:“畏……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不合辄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56. ^ 又称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称为三戒。

研究书目

编辑
  • 周一良:《唐代密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 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8 ISBN 7-5504-1718-7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