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

1964年至1975年南北越之間爆發的戰爭

越南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Việt Nam戰爭越南,英语:Vietnam War;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越南抗美救国战争[63]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第二次越南战争[64][65]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等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协同南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对抗受美国等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的一场战争[63][66]。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影响极为深远,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不堪消耗,于是逐步将军队撤出败走越南,最终北越击败南越并统一越南。

越南战争
Chiến tranh Việt Nam
印度支那战争冷战的一部分
日期1955年11月1日[注 1]–1975年4月30日 (1975-04-30)
(19年5个月4周又1天)
地点
结果

北越胜利

领土变更 南北越统一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参战方
指挥官与领导者

越南共和国 吴廷琰 X
越南共和国 吴廷瑈 X
越南共和国 阮文绍
越南共和国 陈善谦
越南共和国 陈文香
越南共和国 阮高祺
越南共和国 高文园
越南共和国 吴光长
越南共和国 杨文明
美国 约翰·肯尼迪 X
美国 林登·约翰逊
美国 理查德·尼克松
美国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美国 威廉·威斯特摩兰
美国 克赖顿·艾布拉姆斯
美国 克拉克·克利福德
大韩民国 朴正熙
大韩民国 蔡命新
澳大利亚 罗伯特·孟席斯
澳大利亚 哈罗德·霍尔特
新西兰 基思·霍利约克英语Keith Holyoake
泰国 他侬·吉滴卡宗
费迪南德·马科斯

...及其他英语Leaders of the Vietnam War

越南民主共和国 胡志明(病逝)
越南民主共和国 黎笋
越南民主共和国 武元甲
越南民主共和国 文进勇
越南民主共和国 黎仲迅
越南民主共和国 范文同
越南南方共和国 黄文太
越南南方共和国 陈文茶
越南南方共和国 阮文灵
越南南方共和国 阮友寿
苏发努冯
富米·冯维希
凯山·丰威汉
波尔布特
农谢
英萨利
诺罗敦·西哈努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周恩来
苏联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苏联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金日成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恩维尔·霍查
古巴 斐代尔·卡斯楚

...及其他英语Leaders of the Vietnam War
兵力

1,420,000(1968年)

  • 南越:850,000(1968年)
    1,500,000(1974年-1975年)[21]
  • 美国:共2,709,918人在越南服役
    峰值:543,000(1969年4月)[22]:xlv
  • 高棉共和国:
    200,000(1973年)[23]
  • 韩国:每年48,000人(1965-1973年,共320,000人)[24]
  • 泰国:每年32,000人(1965-1973年)
    (在越南[25]和老挝)[26]
  • 澳大利亚:总计50,190
    (峰值:7,672名作战部队)
  • 新西兰:总计3,500
    (峰值:552名作战部队)[27]:
  • 菲律宾: 2,061

≈860,000(1967年)

  • 北越:690,000(1966年,包括越南人民军和越共)[注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170,000(1968年)
    总计320,000[29][30][31]
  • 红色高棉:
    70,000(1972年)[22]:376
  • 巴特寮:
    48,000(1970年)[32]
  • 苏联: ~3,000[33]
  • 朝鲜: 200[34]
  • 阿尔巴尼亚: 12[35]
伤亡与损失
  •  越南共和国
    195,000–430,000平民死亡[36][37]:450–3[38]:
    254,256–313,000名军人死亡[39]:275[40]
    1,170,000名军人受伤[22]:
    ≈ 1,000,000被俘[41]
  •  美国
    阵亡:58,220[42](47,434人死于战斗[43][44]
    受伤:303,644(包括150,341名不需要医院护理)
  •  老挝:
    阵亡:15,000[45]
  • 高棉共和国:未知
  •  韩国:
    阵亡:5,099
    受伤:10,962
    失踪:4
  •  澳大利亚:
    阵亡:521
    受伤:3,129
    [46]
  •  泰国:
    阵亡:351
    受伤:1,358[22]:
  •  新西兰:
    阵亡:37
    受伤:187
    [47]
  •  中华民国
    阵亡:25[48]
    被俘:17人[49]
  •  菲律宾:
    阵亡:9[50]

军人死亡总数:
333,620–392,364

军人受伤总数:
≈1,340,000+
[22]:
(不包括高棉共和国)
军人被俘总数:
≈1,000,000+

  • 北越及越共:
    30,000–182,000名平民死亡[22]:176[36][37]:450–3[51]
    849,018名军人死亡(按越南计算;1/3为非战斗死亡)[52][53]
    666,000–950,765人死亡
    (美国估计,1964-1974年)[36][37]:450–1
    600,000多名军人受伤[54]:739
    300,000多名军人失踪[55]
  • 红色高棉:未知
  • 老挝 巴特寮:未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阵亡:~1,100
    受伤:4,200[31]
  •  苏联:
    阵亡:16[56]
  •  朝鲜:
    阵亡:14[57]

军人死亡总数:
≈667,130–951,895

军人受伤总数:
~608,200

(不包括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巴特寮)

越南平民死亡:245,000–2,000,000[58][59]
柬埔寨内战死亡:200,000–300,000*[60][61][62]
老挝内战死亡:20,000–200,000*
总平民死亡:465,000–2,500,000**
总死亡:1,102,000–3,886,026
* 估计数目,见下伤亡统计

** 包括所有在老挝和柬埔寨内战中死亡的数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从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与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于是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不久后越南人民军,即北越军,逐渐占据优势,和越共游击队一起,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名称

编辑

在越南国内,正式的称呼是“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Kháng chiến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抗戰𢶢美救渃[67],亦有人[68]认为“抗美战争”(越南语Kháng chiến chống Mỹ抗戰𢶢美)的说法有失中立性,因为此次战争亦牵涉到多方国际因素,而不只是越南的内战[68]。“越南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Việt Nam)的说法常被西方国家所使用,而居住在越南本土的越南人则相对较少使用[68]。至今,越南人对此次战争的正式名称仍有所争议。然而,由于战争的国际性,当今越南国内外的学者开始逐渐接受“越南战争”这个称呼[68],这个名称较为中性。另外,“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Đông Dương lần thứ 2戰爭東洋𠞺次2)的称呼也被很多人所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战争期间站在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立场上,称此战争为“越南抗美救国战争[65],将国内和部分参战单位声援、协助北越的政治运动称之为援越抗美(这一点和抗美援朝不同,因为主要目的是“援越”,而非抗美),后来也称作越南战争[69],简称越战

背景

编辑
 
日内瓦会议 (1954年)

越南在1885年之前的长久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尤其是时期,并在时期作为蒙古人满人的附属国。其中越南北部由汉朝唐朝长期属于中原王朝的交州辖地。自17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的法兰西王国或共和国政权开始和越南王朝有外交、宗教和贸易接触,帝国主义在19世纪开始盛行后,法国开始向越南进行军事扩张和殖民,并在1885年清末时完全占领了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1940年二战期间日本法国战败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维希法国殖民政府仍然运作但其权力被当地的日军悬空。因为盟军在1944年中已从德国手中解放了法国,日军以防殖民政府协助盟军,在1945年3月发动三九政变解散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权越南帝国,保大帝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国寮王国等日本傀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3天后,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及法英特勤小队分别进驻了越南北部及南部将当地的日军缴械。1945年9月底英军撤离越南南部,并归还原本的殖民者一法国。1946年5月中华民国国军撤出越北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70]。越南南部缴日本军械的英国军队将南部还给法国后,法国挟持了先前的越南帝国皇帝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

法国为重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以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国进行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控制西贡、河内等主要城市,但广大农村已经落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劳动党游击队手中。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

战事结束后,双方开始和平谈判,谈判在瑞士日内瓦举行,1954年7月21日美国、苏联、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挝九国外长,达成协议,称为《日内瓦协定》。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内瓦协定》内容重点是:法国撤出越南,并承认越南、柬埔寨、老挝为独立国;以北纬十七度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为中立国家,不得与任何国家缔结军事同盟,不得进口军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团国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实行普选,由普选再统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却没有举行。同时北方也没有同意进行选举[71][72]。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半岛一样。

后来只有法国和北越签署这个协议。法国撤出印支三国之后,美国为了阻止北越的共产党势力向南越扩张,全力支持越南首相吴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权,打算围堵共产党,1955年,吴廷琰在一场受他操控的全民公投下以人民“高票”支持废除君主制为由推翻了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政权更动下选举机会渺茫。面对西方国家再度来越南长期驻军,主张赶走西方势力的北越更获得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等共产势力的支持,武装冲突升级似乎在所难免。

过程

编辑

步入战争

编辑
 
搜索越南村庄的美军
 
DD-729 号驱逐舰炮轰越南海岸
 
1963年南越总统吴廷琰在政变中被杀死
 
1967年时新山一空军基地内的美国驻越空军南越空军总部标志
 
1965年,美军用凝固汽油弹轰炸西贡南部的一个越共游击队的建筑
 
正在执行轰炸任务的F-105战斗轰炸机,编队中央为电子护航机EB-66
 
1965年,一名越南妇人为因在战争中死去的丈夫痛哭
 
1966年,美国总统林登·詹森驻越美军司令威廉·魏摩兰在越南金兰湾基地
 
美国海军陆战队顺化市区作战的M48巴顿战车(摄于1968年2月2日,顺化战役期间)
 
美国海军陆战队A-6闯入者式攻击机及美国空军的F-4幽灵II战斗机,轰炸柬埔寨(摄于1973年)

法国退出印度支那后,1955年1月起,美国将“美驻印支军事顾问团”改为“美驻南越军事援助顾问团”,1954年至1959年平均派遣军事顾问650人。1960年上升到900人。1963年底,美国在南越的军事顾问和支援部队达16,300人。

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进行煽动,武装颠覆。1960年1月17日夜,槟椥省北越支持者首次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南越政府的一个据点。1960年12月20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并发布十点纲领,纲领号召成立一支人民的军队,推翻美国在越南南方的统治,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在南方实现独立民主、改善民生、和平中立,进而和平统一祖国。1961年2月15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把越南共和国境内各地的人民武装统一组成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从事游击战,事实上由越南劳动党南方局实施集中统一领导指挥。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称:

为确保自由的存在和自由的胜利,我们将付出任何代价,承受任何负担,应付任何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敌人。这些就是我们的保证——而且还有更多的保证。

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最后,不论你们是美国公民还是其他国家的公民,你们应该要求我们,献出我们同样要求于你们的高度力量和牺牲。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可靠的奖赏,历史是我们行动的最终裁判,...,但我们知道,确切的说,上帝在尘世的工作必定是我们自己的工作。

这标志着在美国主流民意推动下,肯尼迪政府将率领美国军队发动一场不宣而战的“特种战争”,一步步战争升级,把美国带入越战泥淖。

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吴廷琰政府,美国副总统林登·约翰逊访问西贡,与吴廷琰签署“联合公报”,派遣100名美军特种作战部队人员进入南越,开始特种作战试验,开启美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这一事件也常被认为是美国的越南战争开始的标志。而当时美军的特种部队(包括越战闻名的绿扁帽部队)其实还称不上是精英部队,因为只要服过两年兵役,取得跳伞资格的伍长以上的士官兵,都可以加入特种部队。

美国又提出在“18个月内绥靖南越并在北越建立基地的‘斯特利计划’”。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指示下,美军特种部队在越南境内成立CIDG(非正规战斗部队),训练山区少数民族成为反共游击队,这项计划非常成功。这场特种战争即由美国提供财力与作战物资、由美国顾问指挥南越军队进行不宣而战(针对美国国内与美国国会)的战争,同时在政治上强化地方政权,加强特务控制,推行使村庄“堡垒化”的移村并户的“战略村”计划。

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维也纳会面。赫鲁晓夫肆意欺凌着这位美国总统,试图通过恫吓的方式使他在某些关键争端上向苏联让步。特别是柏林,那里大量的技术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鲁晓夫的恫吓行动步步升级;8月,柏林墙在一夜间修成,西柏林东德封锁;9月,苏联恢复核试验。严峻的形势使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均势(施莱辛格语)。”这时候中南半岛的冲突是当时冷战中唯一的热战。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很快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共产主义的决心。同时认为,冲突最好遵循朝鲜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方使用常规武器,作为减轻两超级强权间直接核战争威胁的一种方式。

1961年10月,“反叛乱活动委员会”领导人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赴南越实地研究派遣美军后续部队问题,提出一套“政治改革”方案,从而形成“斯特利—泰勒计划”:在南越内部,要在18个月内建立1.6万个“战略村”,控制农民,枯竭越共武装力量的人力物力来源;在南越外部,封锁南越与外界的联系,切断越南北方的支援。

北越部队则通过老挝前往越南南部(这条路线被称为“胡志明小径”),和经由柬埔寨的“施亚努小径”运输军备物资,准备应付下一次战争和突破南越的封锁。1961年末,美国开始增派军事顾问,深入西贡军队各级训练和指挥其作战。为了切断这两条运输路线,美军特种部队和领导的山区游击队的空中力量对其路线实施战略轰炸,和深入敌阵救援被击落的飞行员任务。而根据当时的国际法律,限制美国不得在南越领土以外的地区实施作战,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美军的特种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73]

1962年,中苏论战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运”中树立自己的形象,转而都积极支持北越在南越发动的所谓"人民战争"。苏联结束“厨房辩论”对美缓和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渡过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三和一少”政策。

1962年2月8日在西贡设立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美国驻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负责特种战争指挥,大量向南越运入美军人员和作战物资。至1962年底,在越美军人数1.2万人,飞机约240架。

1963年1月10日,保罗·哈金斯总结1962年特种战争战果,称“共杀死敌人3万人,美军与南越军损失兵员1万人。”

1963年2月,西贡政府军出动精锐部队2000人,其中包括第七师的两个营,“保安队”和“别动队”8个连,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连,M-113装甲车一个连,13艘舰艇,15架直升机和6架战斗机,在一批美国军官直接指挥下,向位于同塔梅平原美萩省丐礼县(Cai Lậy)新富乡北村发动大规模突袭。美萩省人民武装自卫队军民在美萩省北村的反“扫荡”中,连续作战。当日上午6时,“别动队”一个连首先向翁蒲忖发动进攻,刚一进村,就遭到人民武装自卫队的袭击,40人被歼,其中包括中尉连长,其余受挫溃散。7时30分左右,由美国军官指挥的13艘舰艇前来增援,被人民武装自卫队击沉一艘,迫使其余舰艇不敢继续前进。8时整,载一营步兵的直升机群包抄机降,企图合围人民武装自卫队,但被击落5架、击伤若干架直升机,40多人在机降中被打死,数十人被打伤,其余直升机群撤回。南越陆军集结溃退兵力,在13辆M113装甲车掩护下组织多次反扑,被击中3辆装甲车,打死打伤36名。下午14时30分,装载一个营伞兵的运输机群在两架攻击机掩护下,在北村组织伞降。到夜里19时,这股伞兵70名被歼,其余溃散。经过一天的激战,美军及南越军伤亡450人,其中有美国军官13人,击落飞机6架,击伤15架,烧毁M113装甲车3辆,击沉舰艇1艘,缴获大批枪械和其他军用物资。同时由美军特种部队训练的山区游击队的计划也非常成功,到了1963年底,游击队人数达到1万8000名当地居民宣誓效忠,受训成为特种队员,并且编组成120个连,每个连约180人。这批部队在美军特种部队指挥下,在国境一带巡逻监视,和北越正规军交战。

1963年,由于特种战争不顺利,美国决定支持南越军方于该年11月1日发动军事政变,军方推翻并枪杀吴廷琰[74],由杨文明组成军政府控制南越政权。

1963年11月22日,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林登·约翰逊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扩大美国参与越战的角色,标志着美国对越政策进入全面战争的新阶段。

1964年1月,南越陆军第一军军长阮庆发动军事政变,自任越南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南越政权内部的军、警、政矛盾与内耗严重。阮庆宣称为解决南越问题,必须军事进攻北越。

1964年2月,美国成立南越问题特别委员会,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访问南越,与阮庆拟订“重点清剿”的麦克纳马拉—阮庆计划(“十二点计划”)。3月,林登·约翰逊批准美国国防部轰炸北越与老挝、柬埔寨境内的越共庇护所的作战计划。

至1964年底,美国派遣到南越的军事人员增加到三万多名,对南越政权的援助,从1954年至1964年共达40亿美元,其中80%以上是直接的军费开支,试图切断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与南越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从1961年初到1964年6月,消灭和击溃敌军30多万,包括2000余美军,摧毁80%以上的“战略村”,解放三分之二以上土地和七百多万人口,迫使西贡政权的统治收缩在城市和交通沿线。至1964年底,南方越共在巴地省平地取得胜利,在连续几天的战斗中,抗住并击溃敌军先后投入有空军支援的十个营的兵力的进攻,歼灭南越陆军两个建制营和一个建制连后,安然转移,标志着“特种战争”的破产[75]。同时期,西贡政权统治区的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和佛教徒的群众性运动此起彼伏。

逐步升级

编辑
 
驻越美军司令威廉·魏摩兰上将

南越正规军越南共和国军面对被俗称为“越共游击队”的民族解放阵线节节败退。为了阻止北越对越共游击队的物资和人员支持,南越海军对北越沿岸海军基地进行袭击。美国海军也派出舰艇协助,进行电子战支持,即靠近北越军事基地,挑起沿岸设施使用雷达从而暴露位置,由南越舰艇炮火予与摧毁。

1964年7月31日,南越海军从岘港派出几艘炮艇,炮轰北越北部湾的两座小岛,美海军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在附近游曳。8月2日,马多克斯号称在离海岸30海里的国际水域内遭到3艘北越鱼雷艇袭击,并在附近的航母提康德罗加号支援下击沉其中一艘北越鱼雷艇。8月4日,马多克斯号与特纳·乔伊号驱逐舰往北航行时,称后者被雷达讯号追踪并宣称受到攻击,两艘船随即采取应对措施。美国以轰炸北越海军基地作为报复,是为著名的“东京湾事件”(又称“北部湾事件”)。

东京湾事件是越战的重大分水岭,北越和美国双方都把它看作对方的蓄意攻击,并做出强硬反应。越共游击队对多处美军基地进行报复性攻击。北越325师进入南越领土集结,标志着北越正规军(越南人民军)对南越的公开进攻。美国政府宣称北越攻击位于公海上的美国军舰,但并未提及他们的任务。

8月5日,美国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北越。北越防空部队当天击落美机8架,击伤3架,俘虏一名美国飞行员。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当夜宣布增兵越南的六点计划。

美国国会于8月6日召开秘密听证会,8月7日众议院以400票对零票、参议院以81票对2票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以他的判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使用武装部队——去援助东南亚集团防御条约中的任何一个为保卫其自由而请示支援的成员国或条约签字国。”

1964年11月,约翰逊在美国大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当选总统,体现国内同仇敌忾的战争决心意志。

为赢得战争,约翰逊采纳美国智库人物赫尔曼·康恩英语Herman Kahn“逐步升级”战略英语Conflict escalation,康恩设计了44种逐步升级的战争阶梯:

“战争逐步升级是一个‘赌决心的竞争’,而衡量决心的,常常是为了追求某些目标愿意付出代价的程度。一方或另一方可能仅仅因为它觉得已经吃够了苦头而决定降级。”

1965年2月7日凌晨,美军在波来古空军基地遭到越共游击队攻击,伤亡上百人。约翰逊立即命令对北越实施报复性轰炸。2月7日13时50分,美国航母舰载机猛烈轰炸北越广平省洞海市。 2月1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对北越实施战略空袭的“滚雷”作战计划。2月13日,约翰逊批准该作战计划,对北越的90个目标摧毁性轰炸。2月26日,约翰逊批准向越南南方派出首批美国地面作战部队。3月2日,“滚雷行动”开始。

3月8日,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岘港登陆,成为第一批进入战区的美军战斗人员。1965年3月底,美陆军在西贡成立作战指挥机构。实施“墨渍”战略战术,即在南越沿海设立基地据点,构成环形防御圈,逐步向北越占领区渗透,寻找北越地面部队主力决战。这标志着美国在越南的“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中发〔65〕208号)

196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因认为美国扩大越南战争严重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而严正表明援越抗美的立场,并下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76]。该指示指出:

美帝国主义在越南扩大战争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安全,我们绝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准备随时同越南人民一道共同战斗,我们要准备对付美帝把战火引到我们的国土上来……对小打、中打以至大打,都有所准……要求在全县党委以上干部中,加强备战思想,密切注意越南战局的发展。……全国的备战工作空前紧张,备战气氛空前热烈。[77][78]

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应北越政府的要求,向其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1965年6月至1968年3月,先后入越的部队达32万余人[79]

1965年7月,约翰逊决定动用战略空军的B-52轰炸机,对北越地毯式空袭,代号“弧光作战”。同时,美国空军参谋长柯蒂斯·李梅上将宣称,要把北越炸回石器时代[注 3]。约翰逊政府认为,只要美国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就能在越南南方取胜;只要美军飞机对越南北方地毯式轰炸经济目标与城市,就会使北方因为“有一个工业体系要保护”而屈服,从而实现美国的越战目的。

7月24日,一架F-4C被击落后,约翰逊总统将在越美军提升至12.5万人;翌日,第101空降师的4000名人员进入越南。11月27日,五角大楼要求提升美军数目至40万人以便执行计画中的大规模扫荡行动;到了年底,美军在越数目已高达18.4万人。至1966年8月,已有多达42.9万名美军士兵驻守在越南。

正当美军数目不断增加的同时,在1965年8月1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5500名士兵发动战争中的第一场大规模陆战;在空中支援并一场大规模炮击下,美军成功摧毁越共在Van Tuong的基地。1965年11月,美军发动对越共的第一次旱季攻势。1965年11月14日星期日早上10时48分,美国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的一个营和北越第66团在德浪河谷相遇,北越正规军有2500-4000人驻守,是奠边府战役的精锐之师,于是爆发美军及北越间的第一场大规模战斗。3天激战后,北越阵亡1519人,美军阵亡305人,以北越惨败收场,北越将南越分为两段的计画也因此失败。这两场战役使北越从此决定避免与美军进行正面冲突,改而采取游击战的战术。

空中作战也同样的大规模提升;约翰逊批准轰雷行动(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然而美国对北越的所有轰炸行动与目标都由华盛顿进行严密的控制,每日的轰炸目标的选择由国防部白宫来规划,前线指挥官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国防部与白宫非常担心伤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苏联派驻在当地的顾问而引发的正面冲突,对于轰炸目标的选择与交战规则有非常多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往往与美国追求的战术或是战略目标完全背道而驰。例如,美军在未经批准下无法攻击北越的军用机场,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军战斗机在准备起飞也不行。

因此,旨在阻止北越对南方的渗透的“轰雷行动”在这种绑手绑脚的指挥下,几乎无法发挥功效。农业社会的北越的工业大多已地下化,剩下来的目标因有中苏两国的人员在附近而安全无恙;同时,因为不能攻击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船只或运输部队,使北越能顺利的接收他们提供的军资而武装起军队。就这样,北越武装司令武元甲依然将他手下的部队以惊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团的北越正规军分散进入胡志明小径,顶着空袭,进入南方集结。

1966年2月,在地面上成功获得大规模增兵的驻越美军最高司令官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发动一系列“搜剿与摧毁(search and destroy)”战略战术取代“墨渍”方案。核心是以南越军守点保线,美军深入越柬、越老边境,对南越共长时间的反复“扫荡”,切断越共从老挝及柬埔寨获得补给的交通线。威斯特摩兰相信如以“德浪河谷战役”时那样,以大规模火力消耗敌军人力,北越最终将被迫认输。同时,北越军队则执行武元甲的消耗战略,在精心准备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军进攻,激战至伤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撤离战场。北越已做好准备承受巨大的伤亡,并且坚信无限制的消耗战最终会迫使美国人撤出越南。此时不论是威斯特摩兰将军或华盛顿的政治人物都不断表示美军正在取得胜利。但战术上的胜利无助于改变美国的困境。因此,美国开始透过南越政府军一些美军来进行和平化政策,希望加强对已控制住的乡下地带的统治及治安,避免再度被越共渗透,从1968年北越春节攻势的结果可以看出有所成效。

 
1967年,美国空军女军医凯瑟琳·沙利文(Second Lieutenant Kathleen M. Sullivan)少尉(左)正在治疗越南儿童

1966年至1967年美军发动第二次“旱季攻势”。采取固守与清剿相结合的战略战术。美军地面部队主力集中到内线,固守西贡、顺化、岘港、溪山等主要城市和基地,构筑堡垒障碍,制造无人区,隔绝北越南下通道;以小股兵力在不远离设防驻地,实施小规模的搜索围剿攻势作战。而在南越广大农村,以美国空军支援南越陆军作战。此时,美军驻南越境内的总兵力已近47万人。南越境内的美军地面部队几乎全部投入到“扫荡”行动之中,美军每月阵亡约800人。

这时,为了吸引北越军队进行正面战斗并阻止物资不断透过胡志明小径进入南越,美军决定投入大量部队进入溪山基地。依照计画,这将迫使北越部队发动一场类似十年前,越南部队击败法国军队的奠边府战役的攻击。从1968年1月底到4月初,历时77天,4万北越军围攻6000名美军。当双方都大举加强自己的阵地后,不断的炮击使战场变得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壕沟战争;于是美国开始动用庞大的空中火力,北越军队在攻势被击退三次后,决定开始撤离战区。此战役中,美国强大的后勤力、直升机空中力量等,以数百的伤亡消灭数倍的敌军。然而事实上,这似乎是北越为了使美国分心的结果;因为美军高层注意力几乎都在溪生,以致于对接下来的春节攻势几乎完全没有准备。

1968年1月30日,北越发动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兵力超过32.3万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对200多个市镇和农村地区发动“总攻击——总暴动”,包括南越36个省会、5个大城市、64个县城和50个战略村,甚至是西贡机场、总统府和南越总参谋部。美国驻西贡大使馆也遭到越共敢死队夜袭,引发美国舆论哗然。

 
美国陆军第18宪兵旅的士兵押送被俘的越共敢死队到使馆外(1968年1月31日)

然而南越百姓却没有如预期的发动大规模动乱,使北越人民军在遭受美军和南越政府军压倒性传统武力的打击下,大部分的攻势都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被击溃,但在西贡维持长达三天。在南越第三大城及王朝旧首都顺化市激战甚至持续一个月。美军溪生基地因溪生战役被围困76天,因为破坏太严重,解围后不得不放弃使用。在春节攻势,北越部队遭受约4.5万馀阵亡、4万负伤的沉重打击;但到了5月,他们就恢复进攻能力。春节攻势的惨烈状况在美国公众中造成震惊,国内反战浪潮日益高涨。尽管约翰逊总统和威斯特摩兰将军一直宣称北越军事力量在节节削弱,并承诺战争会在短期内结束,但春节攻势表明北越依然具有巨大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束依然遥遥无期。

北越在军事上的失败却同时是精神上及宣传上的大捷,使春节攻势成为越战中的转捩点。美国政府高层内部因为春节攻势而失去战意。当威斯特摩兰将军计画动用20万6千的增兵以完全消灭敌军的要求被泄漏出去时,大众更是普遍认为这表示驻越美军无法挽回局势,迫使原本同意增援的约翰逊总统放弃增援。1968年3月31日,约翰逊发表演讲,部分暂时停止“轰雷行动”(即“部分停炸”),表示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并宣布放弃竞选下任总统。

1968年5月13日至10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与美国在巴黎举行双边会谈。

1968年6月,克雷顿·艾布兰将军接替威廉·魏摩兰指挥在越美军。

另外,美国的西太平洋盟友,包括韩国中华民国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多或少皆有间接介入战争。其中驻越韩国军成为南越阵营中人数仅次于美军的第二大外国军队。

1968年10月31日,约翰逊宣布暂时全面停止轰炸北越(即“完全停炸”)。

1968年,美军在越南阵亡16,508人,伤92,817人。南越军队阵亡30,375人,重伤70,969人。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宣称:“我们陷入战争,需要和平。”“我们陷入分裂,需要团结。”

反战运动

编辑
 
1967年10月21日,五角大楼前的反战示威者高举“Get the hell out of Vietnam(滚出越南) ”标语牌

小规模的反战运动于1964年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开始,同时发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学生及行动主义者领导的反战运动。人口数量庞大的婴儿潮一代也到了该上大学的年龄。反战运动的成长也要部分归因于广泛的电视新闻报道,使得大学年龄的美国人比前几代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关战争的信息。

1967年10月21日,10万学生和其他民众发起“向五角大楼进军”运动,示威者冲到五角大楼前的草坪上,扯下旗杆上的星条旗,升起越共的旗帜。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大规模冲突,包括作家诺曼·梅勒和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在内的多人被捕。

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已遍及全国各地。8月,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全国大会期间,示威者和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及暴动,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为了抗议俄亥俄州国民兵肯特州立大学开枪杀死四名参与抗议越战与美国入侵柬埔寨的学生(即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学生总罢课爆发,十几万名学生涌入华盛顿进行抗议。

上千的年轻美国男人选择逃往加拿大瑞典,以躲避征召的风险,瑞典政府对美国逃役青年的欢迎一度造成瑞美关系的紧绷[80]。当时,全部适龄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适龄男青年还没有达到投票年龄和允许喝酒的年龄,各个地方的挑选服役系统办公室(“兵役局”)没有明确的兵役豁免方针,因此可以很宽松地决定谁需要服役,谁可以得到豁免。

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产生“兵役彩票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年轻男性的生日决定他征召的相对风险(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处于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轻人被强迫在军队中以生命冒险,但却无选举权(未满21岁),亦不允许喝酒,这种情况成功地迫使美国国会及州份紧急修改宪法,通过美国宪法第二十六修正案,在全国范围内降低投票年龄,在许多州降低饮酒年龄,影响至今。

1971年,美国军事情报分析师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将7,000页的《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泄露给纽约时报,后者将其全文发表,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1977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赦免多数在越战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编辑
 
1970年4月30日,美国总统尼克森于记者会说明战况

1969年,尼克森成为美国总统,表示要推行“越南化英语Vietnamization”政策,让美军逐步撤出越南,并于当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军。但在美越谈判进行的同时,战争仍在继续。1969年3月18日,经尼克松批准,美军开始出动B-52轰炸机柬埔寨境内的越共庇护所实施地毯式轰炸;5月,汉堡高地战役英语Battle of Hamburger Hill爆发。1969年6月8日,尼克松宣布在当年8月底以前从越南单方面撤出美军25,000人。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发表声明,提出撤出50万美军、越南战争越南化、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加速南越安抚运动和乡村发展计划,1970年5月迫使南越政府进行土改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亲美的朗诺将军发动政变,推翻西哈努克亲王的政权;5月,在朗诺的默许下,美军与南越军队入侵柬埔寨,进攻那里的北越军事基地。南越部队在老挝发动‘蓝山行动’,通过占领九号公路全线以切断来自北越的补给通道。美国国会在国内舆论压迫下,通过禁止对柬埔寨提供军事援助的决议。尼克松被迫6月底从柬埔寨撤出美军地面部队。到1971年,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4万。

1972年3月,武元甲动员几乎全部北越军事力量,发动比1968年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复活节攻势”。尼克森下令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对北越大城河内海防及重要军事相关设施进行全面轰炸。北越的复活节攻势以失败告终,损失超过10万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职,文进勇接任越南人民军司令。复活节攻势的失败,美国B-52战略轰炸的威力,以及急于同美国改善关系的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压力迫使北越回到谈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美国、北越、南越、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在巴黎正式签定《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即巴黎和平协约)。随后两个月内,驻越美军全部撤出南越,仅留下如海军陆战队使馆卫兵等小规模的部队。而驻越美军司令部裁撤后的机能和职责移交给同年成立的美国驻西贡武官室(DAO)。

战争末期

编辑
 
越战末期的局势示意图,右下角为陷落前一周内的西贡

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间的战争并未结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击战依旧在进行,北越重新控制南越境内的多个乡村。而南越随著美国金援减少、政治动荡而使局势紊乱,西贡政府和南越军高层的腐败导致军事预算被挪用而下降,1973年起持续加剧至该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所造成的燃料短缺又令南越军被迫削减70%的直升机行动,储备燃料的减少也使更多南越军用飞机和车辆难以投入作战[81]。1974年最后一场战役的福隆战役中,北越军击退南越军,替西贡南越政权的沦亡展开了序幕。

1975年1月,北越从复活节攻势的巨大损失中恢复过来,发起最后的决定性攻势。短短几个月内,南越地区的军心土崩瓦解。南越总统阮文绍于3月17日宣布南越放弃中央高地,各地部队无秩序地撤退,通往绥和等地区的公路干线也因为挤进40多万名的难民而一片混乱[81],各大城市相继失守。在顺化-岘港战役中,南越第三大城顺化于3月25日遭到攻陷,第二大城岘港也因为数百万名的难民和逃兵涌入而陷入恐慌的骚乱之中,北越炮弹也射入塞满人潮和大小船只的岘港港区,最后地面部队于3月31日拿下该市[81]

北越原计画在1975年占领南越大部分地区,在雨季整装待发,在1976至77年再发动决定性攻势,但由于战事进展顺利,至3月以后南越已有12个省和超过800万的人口被纳入北越军的控制之下,而南越军已经失去其精英部队、超过3分之一的兵员和一半以上的武器[81]。4月,北越发动胡志明战役,旨在于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贡,以防5月以后的雨季阻碍总攻击。西贡周边的北越部队有4个军级单位,而南越陆军则有第5、18、22及25师、一个空降师、一支装甲旅和数个别动军的部队。北越锁定了首都圈周边的春禄市、边和空军基地英语Bien Hoa Air Base及西贡新山一空军基地等重要地点为攻击目标,再由东进入西贡。北越部队在春禄战役中遭遇南越第18师的顽强抵抗,两军在此僵持2周后,春禄依然失守,北越军通往边和和西贡的道路变得更加畅通。阮文绍因此辞职下台,在逃往台湾之前将总统大位交给陈文香

尽管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于4月7日时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国会重新考虑援助南越,包括拨出紧急军事援助,却未成功,于4月23日宣布越战正式结束,美军从此只协助美国军民及其他与越南共和国有关系的南越人撤离越南。4月27日,新山一空军基地开始被北越炮击,死者当中有最后一批在越南殉职的美军士兵。4月最后数天,北越海军发动攻打南沙的战役,占领所有南越控制的岛屿。而杨文明接替陈文香,短暂地代理总统职务。

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几个小时,美军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撤侨行动“常风行动”,而4月30日早上7时53分,最后一班美军直升机从美国驻南越大使馆屋顶上撤离末批海军陆战队员,也成了美国卷入越战的结束的标志。同日西贡沦陷,北越在中午之前攻陷美国大使馆馆舍和南越独立宫总统府,北越一名部队指挥官裴信上校进入宫内接受杨文明总统的投降,南越灭亡。同年,柬埔寨老挝的共产党也先后夺取政权,越南战争以北越的全面胜利告终,越共属下的南方解放阵线于南方成立越南南方共和国。5月2日,北越军队占领包括德浪河谷之内的南越全境(除富国岛柬埔寨攻占外)。中南半岛三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越南南方共和国成立

编辑

1975年驻守于南越故土的北越军队,于占领地发出不同颜色的身份证,限制越南人的活动范围。越南南方共和国成立后即时冻结在南越的银行财产,并于稍后将银行国有化,发行新货币解放盾。5月7日,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和北越军队在胡志明市举行庆祝集会。

5月尾,越南南方共和国政府开始要求前南越军公教人员向当局登记,6月尾,这些曾到当局登记的人员均被送至再教育营接受改造。8月,北越单方面决定于短期内解散南方解放阵线以及统一南北越。

1975年5月至年底,滞留南越的外国人,均分批乘坐飞机由胡志明市飞抵曼谷。1976年2月,最后一批国际非政府组织撤离南越。

1976年7月2日南北越统一,组成新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定为河内,西贡被改名胡志明市。数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处决,更多人被捕;另约一百万越族人越南华人逃出越南,不少移居美国及泰国。

伤亡统计

编辑

北越方面:

美国方面:

未爆炸弹药(主要是美国轰炸造成的)在今天仍会被引爆并导致人员伤亡。据越南政府称,自战争正式结束以来,地雷,未爆弹等军械已杀死约42,000人。据寮国政府称,自战争结束以来,未爆弹药已炸死或炸伤了20,000多名寮国人。

大事记

编辑
 
理论上的南北越非军事区分界线
  • 1954年签署日内瓦协议,规定两年后南北方举行统一大选。吴廷琰单方面举行选举,单方面成立国会,颁布宪法,申请加入联合国。
  • 1959年秋越南劳动党二届十五中全会,通过了决定,南方的“武装斗争”“限于武装自卫、武装宣传和锄奸,它的任务是服从于城乡群众的政治斗争”
  • 1960年9月越南劳动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南方解放和北方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1961年1月,按照三大决议,中央政治局指示南方党组织:就全局而言,政治斗争与武装斗争处于同等地位;就不同地区而言,在丛林和山区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平原地区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并重,在城市中仍然以政治斗争为主。劳动党中央和南方局对美国大规模介入、干涉南越的可能性估计很低,所以强调不要“总体战”正是为了避免刺激美国的介入。
  • 1961年5月,美国在越南南方发动“特种战争”。
  • 1961年11月,韩国总统朴正熙美国总统肯尼迪建议韩国军队参战[85]
  • 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诺大力支持越南武装斗争,并应老挝人民党凯山·丰威汉的邀请派出以段苏权为首的援老政治顾问团。
  • 1963年11月,在美国默许的军事政变中,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廷琰被击毙。军人杨文明上台。但杨文明对美国不够顺从,对越共进攻不够积极,被阮庆发动政变推翻。
  • 1963年12月,越南劳动党三届九中全会经过激烈争论,黎笋的南方局观点占了上风,全会决议认为:美国有可能把南越的“特种战争”转变为“局部战争”,党在南方的头等任务是迅速壮大武装力量,准备进行更艰苦的长期抗战。越南劳动党三届九中全会决定大幅度增加对南方革命的援助,为此要适当修改北方的建设计划。
  • 1964年初,约翰逊总统批准了34-A计划,准备大规模轰炸北越。1964年3月,又发展为37-64计划。
  • 1964年3月初,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访越报告指出,过去三个月西贡政权的安全形势严重恶化,人民战争浪潮席卷下,越共控制了几乎全部农村。
  • 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开始“滚雷行动”,地毯式轰炸越南北方城镇与经济军事目标。
  • 1964年9月,韩国派出军医跆拳道教官团等非作战部队[85][86]
  • 1965年2月,美军开始对北越昼夜不停持续性轰炸,直至1968年3月31日“部分停炸”。
  • 1965年3月,美军在岘港登陆,把越南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局部战争”。
  • 1965年4月武元甲访华,与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达成中国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的原则协议。5月胡志明秘密访华,5月30日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协定》。6月初罗瑞卿和武元甲在北京达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援越的具体内容和原则。6月9日,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部队开进越南。1965年7月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给越南经济技术援助的协定》,提供10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1966年和196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给越南6亿元、7.5亿元无偿援助。
  • 1965年6月,南越军人阮文绍发动政变上台,成立战时内阁,任国家领导委员会主席,并且美军发动滚雷行动
  • 1965年12月,越南劳动党三届十二中全会,采纳了南方局第一书记、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政委阮志清的主张,用革命战争的升级对抗美国战争升级政策,在更大的规模上发动大部队进攻战役,不惜重大牺牲维持战场主动权和南方军民斗志的唯一可行办法,又是大量杀伤美军、从而动摇乃至摧垮美国战争意志的制胜手段。
  • 1966年:2月,太平村屠杀
  • 1967年:4月,南越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韩国国军派遣陆军海军陆战队进入越南[86],陆军中将蔡命新出任驻越韩国军司令官[87]。9月,阮文绍当选越南共和国总统。12月,达山村屠杀
  • 1968年:爆发春节攻势,为越南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地面行动。意味着战争升级政策的破产,越战逐步降级的开始。约翰逊总统被迫放弃谋求1968年总统选举连任。其中戊申顺化屠杀最为著名。
  • 1968年3月16日,美莱村屠杀
  • 1968年3月31日,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轰炸越南北方。5月31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与美国双方在巴黎开始举行会谈。10月31日,美国政府宣布全面停炸越南北方。
  • 1968年7月,西贡政权在美国顾问协助下,实施以逮捕、绑架、清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基层干部的“凤凰计划英语Phoenix Program”,一年半内除掉了25 000余人。
  • 1969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国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越南共和国在内的四方会谈。美国在南越开始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6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和其他组织宣布成立以黄晋发为首的越南南方共和革命临时政府。9月,越南劳动党主席兼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逝世,孙德胜当选越南国家主席黎笋继续出任劳动党第一书记,成为最高领导人,党主席一职不再设立。
  • 1971年2月:蓝山719行动
  • 1972年3月:复活节攻势
  • 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从南越撤出。
  • 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西贡,南越政权倒台,越南战争结束。
  • 1976年:7月2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越南统一。

战争罪行

编辑

在越南战争期间,双方都有大量的战争罪行发生。在冲突期间的战争罪行是由双方包括强奸、屠杀、轰炸平民、使用酷刑和杀战俘,其他常见的罪行包括盗窃、纵火和破坏财产。

美国、韩国等的战争罪行

编辑
 
美莱村屠杀

美国在战争中制造了大量的暴行,例如美莱村屠杀[88]驻越美军司令官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称赞这是一次“杰出的胜利”。隔天美国陆军部的官方报纸《星条旗报》头条新闻报道:“美军经过一整天的浴血奋战,消灭128名越共份子。”事实上在1968年3月16日美军士兵们用手雷刺刀等对村子里所有的人和动物实施屠杀。BBC新闻如此描述屠杀场景:“成堆的人被聚集到水渠里或者其他地方,然后被美军用自动武器杀掉。”在村子中央,大约70至80个人的人群,被一个排包围起来,然后指挥官凯利下令将他们全部杀掉,指挥官凯利还从不肯服从命令杀平民的下属手上夺过枪屠杀另外两群人。屠杀后经过统计共有800名无武装平民(战后两国谈判后,定为400名)且包括小孩和女人在内被屠杀,而屠杀也被美国军方和政府掩盖超过一年后才被揭露。指挥官凯利也只受到了3年软禁的轻微处罚而已。此外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橙剂集束炸弹和地雷造成的遗留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也没有进行过赔偿。

韩国在介入战争之后,也制造了太平村屠杀[89]等事件。

越南人阮氏清2020年向大韩民国提起诉讼,指控韩军海军陆战队第二旅(青龙部队)军人1968年2月在越南广南省奠磐县丰一丰二村屠杀70多名平民致其痛失亲人。一审法院判处韩国政府向原告支付3000.01万韩元和迟延赔偿金。这是韩国法院首次认定韩国政府对屠杀平民的赔偿责任。[90]

北越、越共和红色高棉的战争罪行

编辑
 
戊申顺化屠杀中的受害者被埋葬

北越和越共在战争中使用暗杀的手段针对南越政府和军队人员,同时也暗杀美国军队指挥官和支持南越政府的平民。前CIA西贡分局局长Peer De Silva回忆最早从1963年起越共就采用剖肠之类分尸手段来进行心理战[91]。Ami Pedahzur写道“越共恐怖主义的规模和致命性比起20世纪最后三分之一当中,除极少数的团体外所有的恐怖分子都有过之无不及。”[92]著名的越共暴行包括在顺化杀死三千名平民,在达山村用机枪和火焰喷射器杀死数百平民[93]。北越军也会折磨美国战俘,如在河内旅馆为了获得美国人的“悔罪”而进行了大量的酷刑[94]

外国参与

编辑

1955年,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访问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签署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财政援助的条约。

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战争期间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越南提供各种援助的相关文献。文件显示,1955年到1962年间,苏联向北越提供的财政援助总额约14亿卢布,并帮助北越建设34个大型工业企业和一系列医疗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重建50个农业项目。越南战争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还向北越提供大量物资,共约240万吨。其中,中国大陆援助约160万吨,苏联援助约51万吨,其他国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古巴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朝鲜波兰罗马尼亚等)共援助约25.4万吨。

 
北京各界人民支持越南人民反对美帝侵略越南大会

自1962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答应向北越提供九万枝枪、炮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介入越战。毛泽东说:“是越南需要的,我们就优先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北越大量坦克、枪、炮,以及各种军需物资,甚至包括北越军的军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提供的。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帮助训练北越军队,传授游击战知识,派遣军事顾问。帮助援建北越大量工业设施和铁路。

自1964年东京湾事件美国开始轰炸北越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5年春决定向北越派遣铁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等部队帮助北越抗击美军轰炸、铁路的抗轰炸抢修保障、建设重要公路、机场、以及红河三角洲及附属海岛的抗登陆紧急战备工程等设施。此举使得北越军队得以腾出手来投入南方作战。1965年4月18日至4月23日,越共总书记黎笋访问北京,寻求中国帮助防空,后来中国国务院下设立协调援助北越小组,来自21个政府分支机构;根据中方纪录,由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国向越南派出解放军部队32万,最高锋时有17万中国军队驻扎越南[95]:235-236

从1965年到1970年累计32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被派往北越,巅峰时1967年有17万人。文革中也有数量不详的年轻人自愿越境前往反对美国的最前线参加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援越部队及援越工程技术人员等在越共计1433人牺牲(阵亡或病逝、意外事故等)、4200余人负伤。除了陆军炮兵第63师第609团的团长程玉山、团政委李万安、团参谋长王锡森团三人,作为在越牺牲者中职位最高的团职干部,遗体运回中国大陆安葬外,其他1400名牺牲者安葬在越南北部57座烈士陵园(现已合并为40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大使馆武官处实地调查后编辑的资料编《中国援越抗战烈士名册》,安葬在上述越南烈士陵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籍烈士有1446位;其中,抗法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顾问团工作人员6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使馆和新华社工作人员2名,访越艺术团人员8名。

苏联国防部的统计,从1965年7月到1974年12月31日,苏联总共在越南死亡1,974人,其中军官13人。

从1967年起中华民国政府秘密派出运输船队支援美国与南越政府。也向南越的蛙人部队(LDMN)派出顾问帮助训练[96]。此外还有数百名中华民国国军官兵被派出[96]。曾经有三次有中华民国的特种人员向北越渗透时被俘[96]。美军曾抽调中华民国空军的48架F-5A战机移交予南越空军,并于台中清泉岗基地(号称东南亚最大的空军基地,是为了支援B-52进行轰炸而构筑)派驻F-4C战机填补,隶属美国空军第18联队英语18th Wing44战机中队英语44th Fighter Squadron67战机中队英语67th Fighter Squadron中华民国国防部亦曾规划以非军机舰方式,运补各类自造武器装备予越南,此外,国军的军事顾问、电子作战、军情专业人员,后勤人员以及特务人员在南越亦十分活跃,但华府为了避免中共以此为口实全面介入越战,始终不允许中华民国方面以正规方式实施军事协助。由于后勤支援不能不说紧密,中华民国驻越大使馆(当时大使为剿共名将胡琏)以及位于富沛的监听站亦曾遭受北越武装攻击[97]

除了美军以外,大韩民国国军是南越阵营规模最大的外国军队。从初期派遣军医跆拳道教官,直至1965年开始派遣青龙旅(海军陆战队第2陆战旅)、白马师(陆军第9师)、猛虎师(大韩民国首都机械化步兵师)等精锐战斗部队赴越参战,截止到1973年共有逾三十万名的韩国士兵参加越战,最多时有将近五万人在越南,近5,000人阵亡[98]。为了支付韩国的军事开支,美国直接提供了10亿美元左右的“援助”,对韩国政府而言这笔钱也因此存在争议。

在越南战场上,尽管韩国部队骁勇善战(例如因以寡敌众而闻名的茶平战役),但其亦因在驻越期间犯下的多起战争罪行而臭名远扬,包括太平村屠杀、河美屠杀等平民虐杀事件。此外,因为强奸或买春行为而留下的越战韩越混血儿数量超过了三万人。

武器与战术

编辑
 
530高地大战过后
 
越战时美军已经可以用直升机空投轻车辆,形成立体化垂直作战概念
 
1968年10月17日,一名美国空军HH-53E直升机机组人员在越南南部进行救援巡逻时向越共发射M134迷你炮机枪
 
美国陆军 中士 罗纳德·H·佩恩(Ronald H.Payne)带著手电筒和M1911手枪进入隧道寻找越共(1967年1月24日)
 
螺旋桨的A-1攻击机大量运用,低速反而有助密集火力支援

如同中东战争,越南战争成为冷战中东西两方新武器、新战术的试金石,并且由于美国的直接参战,对美军1980、90年代的发展有著极为深远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第一场大量投入直升机进行作战任务的战争;美军利用直升机快速起降与起降场地需求小的特性,发展出利用直升机快速移动部队,进行敌后奇袭的空中骑兵战术,在战争期间发挥出相当的效力。此后,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对直升机的倚重进一步增加,直升机空中机动作战几乎成为美军的典型战术,不过,美军直升机在越战后期的损失率节节高升,也显示出直升机在战场的脆弱性。

常久以来流行著一种说法,认为越南丛林与农田密布的地型限制美军装甲、坦克部队的运用,而大大削弱美军在传统武力上的优势。此论述再加上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色列装甲部队为阿拉伯国家装配的俄制反战车飞弹重创的战例,成为70年代后风行一时的“战车无用论”的理论依据。然而在实际上,美军装甲部队在越南的布属与活动受到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的大,更甚至在某些行动中大规模的使用装甲部队作战(如在1965年扫荡湄公河三角洲时,就曾大量投入新式的M113装甲运兵车,对缺乏重武器的当地北越军造成很大的冲击),美军装甲部队在越战期间的缺乏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导因于交战对手装甲兵力上的不足与节制性的运用;直至美军撤出后,北越军的装甲力量才出现长足的成长,不但在越战末期与南越军发生过大规模的坦克对战,同时也在1975年最后的攻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角色。

越南上空的空战也对美军战机发展带来影响,美国海空军在质、量上均优于对手北越空军,但在战争的头几年间却无法在空战中取得优势,甚至付出近乎一比一的难堪交换比。美军战斗机部队的拙劣表现之原因在于,作为海空军主力的早期型F-4幽灵式战斗机因为当时流行的武装全飞弹化概念而未装置机炮,而当时飞弹的准确性又难以保证,导致美军飞行员时常出现飞弹失灵或脱靶后无法还手的窘境,而美国飞行员教育因全飞弹概念而轻视缠斗,编队战术上也较为僵化,结果使重型的美军战机在面对北越相对轻巧的战机时陷入苦战。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美军开始在F-4E以后的各型战机上重新加装机炮、加强飞行员的缠斗训练及获得可靠性较高的空对空飞弹后,美国战斗机部队才得以夺回越南空战的优势,将敌我交换比拉大到一比三。此外,北越空军轻型战机在战役期间的活跃表现,让美军出现名为战斗机黑手党的战术、设计概念,从而催生出F-16战隼式战机。

东西方的轻兵器代表AK-47M16也在越战中被广泛投入(至今其衍生型仍继续在各国部队中服役),自动武器的参战使单兵火力被提升到二战时期的数倍─这对广泛以小股部队甚至单兵进行游击、骚扰战术的北越方面带来的优势尤其明显。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主要是步兵)在越南被投入一场没有决定性的正规会战、由大量的小部队交战与搜索构成的“非正规”战役,而这种战争模式中所需求的战技(诸如侦搜、班─排级的战斗教范、丛林-住民地战斗)多是过去美军所忽略的。同时,美军当时大量征招大专学生担任尉官的制度,也产生大量不适任的基层干部;越战的教训无疑使战后的美军更重视相关的训练(其中尤以特种部队作战方面获得长足之发展)。此外,防弹衣也首度在越战期间被美军大量发配作为单兵防护装备。

美军特种部队之中,绿扁帽部队主要是训练盟国正规军和教导非正规作战游击战。1961年起,美军特种部队才正式升格为正式编队,但这时的美军特种部队还称不上是精英部队,而真正将特种部队升级为反恐作战部队的高手,是三角洲部队的创始人查尔斯·埃文·贝克维兹。1965年,贝克维兹担任驻扎在芽庄B52混合特种部队的指挥官时,他活用在英国特种空勤团的经历,大大地提高了特种部队的招募和训练门槛,同时他推荐名为“Delta”的战术计划;让侦查队潜伏敌阵,当发现敌军的据点后,将获得的情报发给美军空中机动部队摧毁敌方据点,这是“Search and Destroy(搜索与摧毁)”的战术先驱。后来这项战术也让美军衍生出三角洲计划(Project Delta),成立闻名的三角洲部队。贝克维兹在越南时,致力提升B52混合特种部队的独力作战能力,对美军的特种部队的作战形式产生重大影响。

“Delta计划”另一个作用其实是美军用来对外伪装的名称,真正的工作是和南越特殊部队协同执行侦察任务。不过,由于美军和南越军在协同上产生相当多的分歧,后来改为和美军成立的山区游击队合作,成员由4名美军和6名游击队成员组成,游击队会穿着越共服装,负责长期渗透敌区、提供情报和担当美军主力部队耳目的侦察任务。因为“Delta计划”的成效,美军也衍生出各项应对特种作战的计划,美军步兵师也纷纷组织专属的侦察队,并沿用贝克维兹的训练方式,训练自身的长距离侦察部队的成员。至今美军特种部队的作战形式都离不开贝克维兹的训练知识[73]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也因为越战返国军人所出现的问题而广为大众所知,因而促进日后对战争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化学污染

编辑
 
数架美军C-123运输机正在越南上空喷洒橙剂

为打击越共部队,美军喷洒落叶剂来破坏赖以隐蔽的丛林。所使用的有粉剂、绿剂、紫剂、蓝剂、白剂,以及最主要使用的橙剂。美军喷洒的橙剂,由孟山都和陶氏化学公司制造。其主要成份是以比率1比1混合的两种化学物质,其中一种为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另一种为2,4-二氯苯氧乙酸(2,4-D)。而于生产过程中,一些化学反应的污染物,形成更加致癌的杂质戴奥辛——四氯双苯环戴奥辛(2,3,7,8-Tetrachlorodibenzodioxin, TCDD)。四氯双苯环戴奥辛属于第一类致癌物质。一些化学反应的污染物。 1976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禁止为军事或任何其他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的公约《禁用改变环境技术公约》,该公约禁止“任何技术用于改变地球的生物群体”的组成或结构,严格限制落叶剂的大量使用。 美国国家毒物计划(NTP,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已经将四氯双苯环戴奥辛分类为“已知人类致癌物”,经常与软组织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相关。 2006年的一则报道称[99],约有400万越南人受到美国政府造成的化学污染的危害,在越南南部某些地区污染物的含量甚至达到安全标准的10倍。

通讯

编辑
 
士兵使用AN/PRC-77无线电收发器英语AN/PRC-77 Portable Transceiver和KY-38安全语音加密器,为NESTOR系统英语NESTOR (encryption)的一部分

后果及馀波

编辑

1976年7月2日,北越正式将南越合并[100]。之后100-250万南越公民[101]被送进劳改营,估计有165,000名犯人死亡[102]。还有100,000[101][103][104]到200,000[105]南越公民被处决[106]。据R.J. Rummel估计,在被赶到“新经济区”从事艰苦劳动的一百万南越公民中[101]有五万人死于苦役[107]。据联合国难民署数字,有20万到40万越南船民死于逃亡的海上[108]

越南在这场20年的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法越战争在内的战争造成500万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战结束时,战争给南越留下一片满目疮夷的土地和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残疾人,20万妓女及地雷区。但这还不是苦难的终结,越南又先后与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战争。长期的战争以及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导致经济崩溃,及恶性的通货膨胀;1970年代后期,超过150万越南难民乘小船逃离越南,其中滞留香港的大量越籍难民在之后形成船民处置问题。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越关系改善和越南开始革新开放才使得越南经济发展回归正轨。

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体现在政治上美国对于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最终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北越统一了越南全境。越战极大的改变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进入苏攻美守阶段(此情况直到1980年代才因里根总统的振兴政策及苏联经济恶化而改变)。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转而积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促成中美关系解冻,且冷战形式逐渐变为中美联手对抗苏联。越战加剧美国国内的种族民权问题,反战运动使国家极度撕裂,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美国和越南两国在越战结束20年后的1995年才重新建立外交关系。

由于MDMA类型的同感药物英语Empathogen–entactogen大麻在美国青年中广泛使用,间接引起反战嘻皮文化。加上越战中有大量美军使用海洛因来逃避战争压力,促使美国政府加强毒品战争;而媒体扩大宣传反战声浪施压美国政府,也使得美国政府开始控制媒体。[来源请求]

柬埔寨战前的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间努力维持自己脆弱的独立地位。朗诺的政变和美军干预把柬埔寨彻底的卷入战争。波尔布特领导的柬埔寨共产党趁机获得政权,建立民主柬埔寨波尔布特推行极左独裁统治,柬埔寨发生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一百余万平民死于该时期,其中包括越南侨民。波尔布特政权的人口灭绝政策不仅造成地区动荡,而且也严重威胁刚刚统一的越南政府的国内安全。应流亡越南的前红色高棉反对派的邀请,越南出兵柬埔寨并将波尔布特驱逐出城市,并着手扶植韩桑林建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柬埔寨共产党解散后,重组的红色高棉则继续在农村对新政府发动游击战争,直到1998年12月红色高棉才向柬埔寨政府投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也加上意识形态的因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和苏联争夺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越南超过二百亿美元的援助,客观上加剧中国大陆经济的负担。越战使得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未建立外交的情况下第一次访华,并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为今后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创造先决条件。然而越战结束后,统一的越南并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可靠的盟友。出于担心国家利益受到柬埔寨极端政治势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损害,越南倒向苏联。在1979年,因为越南入侵柬埔寨、开始迫害华侨、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边境冲突,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越南引发中越战争。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越南开始实施有利于双边人民的经济改革

越南战争影响泰国深远,美国对泰国大量经济的援助,使成千上万的人变得依靠美国来生活,带来城市的繁荣,但亦带来更加广泛的腐败,以及在旅馆和夜总会酒吧、碧武里新路乌隆按摩厅里产生的商业罪恶。这个短暂时期,城市和经济服务吸引许多农民,甚至改变农民的社会地位,同时越战也有助于军政府的精英和华裔商业精英之间在社会和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直到六十年代初,只有少数泰国精英才能完全接触到西方的文化思想价值观与时尚潮流。但越战带来外面世界与大量人口前所未有的面对面接触,加速教育与大众媒体的扩张。

由于当时的韩国是其主要的参战国,参与战争带来一笔不算小的收益。如同当年因韩战而成长的日本经济,越战让原本因韩战而衰落的韩国经济得以开始发展下去。

1975年西贡解放后,越南人民不断乘船赴港,联合国在同期推行第一收容港政策,指定香港须首先接收越南难民(港府称越南船民)。1978年汇丰号事件后,香港政府在香港多处地方设立越南难民营,大型难民营包括望后石深水埗军营(今西九龙中心),此后不断有越南人偷渡来港,港英当局与越南交涉,并遣返越南难民直至2000年望后石难民营关闭为止。

由于越南难民背景不同,香港政府懵然不知而让北越及南越难民在同一难民营内生活,亲共的北越人和反共的南越人曾多次在难民营内进行打斗,更试过出动驻港英军镇压。由于有部分难民营设置在居民区附近,香港人对经常生事的越南难民反感,越南人在香港的形象十分低落。至今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仍拖欠港府的越南难民处理经费。

脍炙人口的“北漏洞拉”广播亦是越南难民潮的产物,当时香港政府为防止更多越南人来港,实施甄别政策以减少越南难民对香港的负担。直到今天,因为越南难民问题,香港仍然对越南人实施严格的出入境管制,包括禁止他们参与专才计划

以越战为背景的作品

编辑

越战不仅对于世界政治造成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形成一阵冲击波。在越战结束后的1960年代开始一直到21世纪初,以越战为背景的作品层出不穷。

 
1965年在中国大陆演出的话剧“南方来信”

电影

编辑

电视剧

编辑

漫画作品

编辑

电玩作品

编辑

小说

编辑
  • 《西贡之恋》,李庆荣

话剧

编辑
  • 南方来信(1965年)

注释

编辑
  1. ^ Due to the early presence of U.S. troops in Vietnam the start date of the Vietnam War is a matter of debate. In 1998, after a high level review by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and through the efforts of Richard B. Fitzgibbon's family the start date of the Vietnam War according to the US government was officially changed to 1 November 1955.[17] U.S. government reports currently cite 1 November 1955 as the commencement date of the "Vietnam Conflict", because this date marked when the U.S.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MAAG) in Indochina (deployed to Southeast Asia under President Truman) was reorganized into country-specific units and MAAG Vietnam was established.[18]:20 Other start dates include when Hanoi authorized Viet Cong forces in South Vietnam to begin a low-level insurgency in December 1956,[19] whereas some view 26 September 1959, when the first battle occurred between the Viet Cong and the South Vietnamese army, as the start date.[20]
  2. ^ 根据河内(Hanoi)的官方历史,越共是越南人民军的一个分支。[28]
  3. ^ 柯蒂斯·李梅上将的原话:“They've got to draw in their horns and stop their aggression, or we're going to bomb them back into the Stone Age. And we would shove them back into the Stone Age with Air power or Naval power—not with ground forces.”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Moise, Edwin E. Tonkin Gulf and the Escalation of the Vietnam War. Univ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6: 3–4 [2021-07-05]. ISBN 978-0-8078-23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英语). 
  2. ^ Chapter Three: 1957–1969 Early Relations between Malaysia and Vietnam (PDF). University of Malaya Student Repository: 72. [2015-1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1-24). 
  3. ^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Profiles of Malaysia's Foreign Ministers) (PDF). Institute of Diplomacy and Foreign Relations (IDFR),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alaysia). 2008: 31 [2015-10-17]. ISBN 978-983-2220-26-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0-16). The Tunku had been personally responsible for Malaya's partisan support of the South Vietnamese regime in its fight against the Vietcong and, in reply to a Parliamentary question on 6 February 1962, he had listed all the used weapons and equipment of the Royal Malaya Police given to Saigon. These included a total of 45,707 single-barrel shotguns, 611 armoured cars and smaller numbers of carbines and pistols. Writing in 1975, he revealed that "we had clandestinely been giving 'aid' to Vietnam since early 1958. Published American archival sources now reveal that the actual Malaysian contributions to the war effort in Vietnam included the following: "over 5,000 Vietnamese officers trained in Malaysia; training of 150 U.S. soldiers in handling Tracker Dogs; a rather impressive list of military equipment and weapons given to Viet-Nam after the end of the Malaysian insurgency (for example, 641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s, 56,000 shotguns); and a creditable amount of civil assistance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holera vaccine, and flood relief)".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supporting the South Vietnamese regime with arms, equipment and training was regarded by some quarters, especially the Opposition parties, as a form of interfering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that country and the Tunku's valiant efforts to defend it were not convincing enough, from a purely foreign policy standpoint. 
  4. ^ Guan, Ang Cheng. Singapore and the Vietnam war.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9-04-29, 40 (2): 353–384 [2022-04-23]. ISSN 0022-4634. doi:10.1017/S00224634090001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5. ^ Blang, Eugenie M. A Reappraisal of Germany's Vietnam Policy, 1963-1966: Ludwig Erhard's Response to America's War in Vietnam. German Studies Review. May 2004, 27 (2): 341–360 [2022-04-23]. doi:10.2307/14330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6. ^ Marin, Paloma. Spain's secret support for US in Vietnam. El Pais (Madrid). 2012-04-09 [2021-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7. ^ Daum, Andreas W.; Gardner, Lloyd C.; Mausbach, Wilfried. America,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World: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07-14: 259–278 [2022-05-14]. ISBN 978-05210087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8. ^ Young, J. W. Britain and 'LBJ's War', 1964-68. Cold War History. 2002, 2 (3): 63–92 [2022-05-12]. doi:10.1080/7139999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9. ^ Varsori, A. Britain and US Involvement in the Vietnam War during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1961-63. Cold War History. 2003, 3 (2): 83–112 [2022-05-13]. doi:10.1080/7139999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10. ^ Hupchick, Dennis P. The Balkans :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 New York: Palgrave. 2002. ISBN 978-0-312-29913-2. OCLC 54360177. 
  11. ^ The Cuban Military Under Castro, 1989. Page 76
  12. ^ Cuba in the World, 1979. Page 66
  13. ^ Cesky a slovensky svet. Svet.czsk.net. [201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14. ^ Bilaterální vztahy České republiky a Vietnamské socialistické republiky | Mezinárodní vztahy | e-Polis – Internetový politologický časopis. E-polis.cz. [201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4). 
  15. ^ Foreign Affair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Library of Congress. 1992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5). Throughout the 1960s and 1970s, Bulgaria gave official military support to many national liberation causes, most notably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North Vietnam)...  |volume=被忽略 (帮助)
  16. ^ Logevall, Fredrik. The Swedish-American Conflict over Vietnam. Diplomatic History. 1993, 17 (3): 421–445 [202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17. ^ Name of Technical Sergeant Richard B. Fitzgibbon to be added to the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18. ^ Lawrence, A.T. Crucible Vietnam: Memoir of an Infantry Lieutenant. McFarland. 2009. ISBN 978-0-7864-4517-2. 
  19. ^ Olson & Roberts 2008,第67页.
  20. ^ Chapter 5, Origins of the Insurgency in South Vietnam, 1954–1960. The Pentagon Papers (Gravel Edition), Volume 1. Boston: Beacon Press. 1971. Section 3, pp. 314–346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通过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partment, Mount Holyoke College. 
  21. ^ Le Gro, p. 28.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Tucker, Spencer C.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ABC-CLIO. 2011 [2021-07-05]. ISBN 978-1-85109-9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23. ^ Pike, John. Cambodia Civil War, 1970s. www.globalsecurity.org.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1). 
  24. ^ Vietnam Marines 1965–73. Osprey Publishing. 1965-03-08 [2011-04-29]. 
  25. ^ Vietnam War Allied Troop Levels 1960–73. [2016-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2). , accessed 7 November 2017
  26. ^ Pike, John. Pathet Lao Uprising. Globalsecurity.org.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27. ^ Moïse, Edwin. The A to Z of the Vietnam War. The Scarecrow Press. 2005 [2021-07-10]. ISBN 978-1-4617-190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28. ^ Military History Institute of Vietnam 2002,第182页. "By the end of 1966 the total strength of our armed forces was 690,000 soldiers."
  29. ^ China admits 320,000 troops fought in Vietnam. Toledo Blade. Reuters. 1989-05-16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30. ^ Roy, Denny.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Rowman & Littlefield. 1998: 27. ISBN 978-0-8476-9013-8. 
  31. ^ 31.0 31.1 Womack, Brantly. China and Vietnam. 2006: 179 [2020-09-18]. ISBN 978-0-521-618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32. ^ Area Handbook Series Laos.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33. ^ O'Ballance, Edgar. Tracks of the bear: Soviet imprints in the seventies. Presidio. 1982: 171 [2021-07-05]. ISBN 978-0-89141-13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34. ^ Pham Thi Thu Thuy. The colorful history of North Korea-Vietnam relations. NK News. 2013-08-01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6). 
  35. ^ Vietnam/Historia e 12 zbuluesve shqiptarë në luftën kundër SHBA | JavaNews.al. 2018-02-11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7) (美国英语). 
  36. ^ 36.0 36.1 36.2 Hirschman, Charles; Preston, Samuel; Vu, Manh Loi. Vietnamese Casualties During the American War: A New Estimat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December 1995, 21 (4): 783 [2021-07-05]. JSTOR 2137774. doi:10.2307/213777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6-26). 
  37. ^ 37.0 37.1 37.2 Lewy, Guenter. America in Vietn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ISBN 978-0-19-987423-1. 
  38. ^ Thayer, Thomas C. War Without Front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Vietnam. Westview Press. 1985. ISBN 978-0-8133-7132-0. 
  39. ^ Clarke, Jeffrey J. United States Army in Vietnam: Advice and Support: The Final Years, 1965–1973.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88.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of Vietnam suffered 254,256 recorded combat deaths between 1960 and 1974,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recorded deaths being in 1972, with 39,587 combat deaths 
  40. ^ Rummel, R.J, Table 6.1A. Vietnam Democide : Estimates, Sources, and Calculations, Freedom, Democracy, Peace; Power, Democide, and War, University of Hawaii System, 1997 [2012-08-02], (原始内容 (GIF)存档于2017-02-01) 
  41. ^ The Fall of South Vietnam (PDF). Rand.org. [2021-04-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7-20). 
  42. ^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Fund. 2021 NAME ADDITIONS AND STATUS CHANGES ON THE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新闻稿). 2021-05-04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43. ^ National Archives–Vietnam War U.S. Military Fatal Casualties, 2016-08-15 [2020-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44. ^ "Vietnam War U.S. Military Fatal Casualty Statistics: HOSTILE OR NON-HOSTILE DEATH INDICA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National Archives. 29 April 2008. Accessed 13 July 2019.
  45. ^ T. Lomperis, From People's War to People's Rule (1996)
  46. ^ Australian casualties in the Vietnam War, 1962–72.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01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47. ^ Overview of the war in Vietnam. New Zealand and the Vietnam War. 1965-07-16 [201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6). 
  48. ^ America Wasn't the Only Foreign Power in the Vietnam War. 2013-10-02 [2017-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9). 
  49. ^ Vietnam Reds Said to Hold 17 From Taiwan as Spies. The New York Times. 1964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50. ^ Chapter III: The Phillipines. History.army.mil. [201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51. ^ Battlefield:Vietnam – Timeline. PBS. [201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52. ^ Chuyên đề 4 CÔNG TÁC TÌM KIẾM, QUY TẬP HÀI CỐT LIỆT SĨ TỪ NAY ĐẾN NĂM 2020 VÀ NHỮNG NĂM TIẾP THEO. Datafile.chinhsachquandoi.gov.vn.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53. ^ Công tác tìm kiếm, quy tập hài cốt liệt sĩ từ nay đến năm 2020 và những năn tiếp theo [The work of searching and collecting the remains of martyrs from now to 2020 and the next]. Ministry of Defence, Government of Vietnam. [201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7) (越南语). 
  54. ^ Hastings, Max. Vietnam an epic tragedy, 1945–1975. Harper Collins. 2018. ISBN 978-0-06-240567-8. 
  55. ^ Joseph Babcock. Lost Souls: The Search for Vietnam's MIAs. Pulitzer Centre. 2018-12-23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56. ^ James F. Dunnigan; Albert A. Nofi. Dirty Little Secrets of the Vietnam War: Military Information You're Not Supposed to Know. Macmillan. 2000 [2021-07-05]. ISBN 978-0-312-252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5). 
  57. ^ North Korea fought in Vietnam War. BBC News Online. 2000-03-31 [201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58. ^ 58.0 58.1 Shenon, Philip. 20 Years After Victory, Vietnamese Communists Ponder How to Celebrate. The New York Times. 1995-04-23 [2011-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The Vietnamese government officially claimed a rough estimate of 2 million civilian deaths, but it did not divide these deaths between those of North and South Vietnam.
  59. ^ fifty years of violent war deaths: data analysis from the world health survey program: BMJ. 2008-04-23 [201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From 1955 to 2002, data from the surveys indicated an estimated 5.4 million violent war deaths ... 3.8 million in Vietnam
  60. ^ Heuveline, Patrick. The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Mortality Crises: The Case of Cambodia, 1970–1979. Forced Migration and Mortality.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1: 102–04, 120, 124. ISBN 978-0-309-07334-9. As best as can now be estimated, over two million Cambodians died during the 1970s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events of the decade,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m during the mere four years of the 'Khmer Rouge' regime. ... Subsequent reevaluations of the demographic data situated the death toll for the [civil war] in the order of 300,000 or less. 
  61. ^ Sliwinski, Marek. Le Génocide Khmer Rouge: Une Analyse Démographique [The Khmer Rouge genocide: A demographic analysis]. L'Harmattan. 1995: 42–43, 48. ISBN 978-2-7384-3525-5. 
  62. ^ Banister, Judith; Johnson, E. Paige. Genocide and Democracy in Cambodia: The Khmer Roug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1993: 97. ISBN 978-0-938692-49-2. An estimated 275,000 excess deaths. We have modeled the highest mortality that we can justify for the early 1970s. 
  63. ^ 63.0 63.1 越南战争 [DB/OL] [2024] // 陈至立辞海. 7版网络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64. ^ 越战 - 翰林云端学院
  65. ^ 65.0 65.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66. ^ https://eshistory.tjnu.edu.cn/info/1422/5173.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7. ^ Ý nghĩa lịch sử và bài học kinh nghiệm của cuộc kháng chiến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 [202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0) (越南语). 
  68. ^ 68.0 68.1 68.2 68.3 Ba mươi năm gọi tên gì cho cuộc chiế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Tiếng Việt 6-9-2007
  69. ^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辞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326-0083-0. 
  70. ^ 阮连项. 对越南战争的误解. 陈亦亭 翻译.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2年9月3日 [2012年9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6日). 
  71. ^ Dwight D. Eisenhower. Mandate for Change. Garden City, NJ. Doubleday & Company,1963年,第372页
  72. ^ Pentagon Papers. [200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4). 
  73. ^ 73.0 73.1 《越战机密-美军的特种任务》
  74. ^ 1963年8月29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网
  75. ^ 《人民日报》1965.01.06社论:“祝贺平也大捷”,转述《纽约时报》评论:平也大捷对于南越解放军“是否正在进入他们的游击战的第三阶段,即‘运动战’阶段”?. [2014-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76. ^ 曾勋编写. 建设后方 全国三线建设掀起高潮.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3: 14–16. ISBN 978-7-5463-2650-4. 
  77. ^ 钟声编写. 战略调整 三线建设决策与设计施工.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3: 93. ISBN 978-7-5463-2649-8. 
  78.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20册. 中国文献出版社. 2011.06: 126–128. 
  79.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06: 542. ISBN 978-7-5098-3741-2. 
  80. ^ George de Lama. Reagan, Swedish Chief Mend An Old Friendship. 芝加哥論壇報 (紐約時報). 1987-09-10 [2014-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3). (英文)
  81. ^ 81.0 81.1 81.2 81.3 Battlefield Vietnam - Part 12: The Fall of Saigon - YouTube. [201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82. ^ Vietnam Democide : Estimates, Sources, Calcula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Freedom, Democracy, Peace; Power, Democide, and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Hawaii.
  83. ^ Battlefield:Vietnam Timeline. Pbs.org.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84. ^ Vietnam War (1955–75). Britannica.com.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1). 
  85. ^ 85.0 85.1 p.14 韓國軍隊的屠殺 民主化後被掲露 (PDF). [2010-09-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29). 
  86. ^ 86.0 86.1 帶血的美援:韓國對越參戰問題初探_歷史頻道_央視網. [2015-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87. ^ (朝鲜文)3114 월남전 주월한국군의 한월공존전략 (2008free)[失效链接]
  88. ^ ベトナム・ソンミ村大量虐杀事件を振り返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ヒューライツ大阪
  89. ^ ‘私の村は地狱になっ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ewsweek日本版 2000年4月12日号 P.24
  90. ^ 韩外交部回应法院判赔越战屠杀幸存者. 韩联社.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91. ^ De Silva, Peer. Sub Rosa: The CIA and the Use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Time Books. 1978: 249. ISBN 0-8129-0745-0. 
  92. ^ Pedahzur, Ami (2006), Root Causes of Suicide Terrorism: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tyrdom, Taylor & Francis, p.116.
  93. ^ Pike, Douglas. PAVN: Peoples Army of Vietnam. Presidio. 1996. 
  94. ^ Karnow 1997,第655页.
  95. ^ 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译校. 《邓小平时代》.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962-996-498-6. 
  96. ^ 96.0 96.1 96.2 Moïse 1996,第3–4页
  97. ^ 高智阳. 被遺忘的越戰創傷──1967年台灣西貢使館被炸始末. 全球防卫志 265 期.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0). 
  98. ^ 存档副本 (PDF). [2010-07-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2). 
  99. ^ 存档副本.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8). 
  100. ^ Robbers, Gerhard. Encyclopedia of world constitutions. Infobase Publishing. 2007-01-30: 1021 [2011-07-01]. ISBN 978-0-8160-6078-8. 
  101. ^ 101.0 101.1 101.2 Desbarats, Jacqueline. "Repression in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Executions and Population Relocation", from The Vietnam Debate (1990) by John Morton Moore. "We know now from a 1985 statement by Nguyen Co Tach that two and a half million, rather than one million, people went through reeducation....in fact, possibly more than 100,000 Vietnamese people were victims of extrajudicial executions in the last ten years....it is likely that, overall, at least one million Vietnamese were the victims of forced population transfers."
  102. ^ Anh Do and Hieu Tran Phan, Camp Z30-D: The Survivo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range County Register, 29 April 2001.
  103. ^ Morris, Stephen J. Glastnost and the Gulag: The Numbers Ga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etnam Commentary, May–June 1988.
  104. ^ Human Events, 27 August 1977.
  105. ^ Al Santoli, ed., To Bear Any Burde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272, 292–3.
  106. ^ See also Nghia M. Vo, The Bamboo Gulag: Political Imprisonment in Communist Vietnam (McFarland, 2004)
  107. ^ Rummel, Rudolph, Statistics of Vietnamese Democi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his Statistics of Democide, 1997.
  108. ^ Associated Press, 23 June 1979, San Diego Union, 20 July 1986. See generally Nghia M. Vo, 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 (2006), 1954 and 1975–1992, McFarland.

来源

编辑
二次文献
  • 威廉·曼切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ISBN 978-7-80700-024-2.
  • Phillip Davidson.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 1946-1975. ISBN 978-0-89141-306-6.
  • Andrew Wiest The Vietnam War 1956-1975. ISBN 978-1-84176-419-1.
  • Anderson, David L. Columbia Guide to the Vietnam War (2004).
  • Baker, Kevin. "Stabbed in the Back! The past and future of a right-wing myth", Harper's Magazine (June 2006) Stabbed in the back! The past and future of a right-wing myth (Harper's Magazine). [200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 Angio, Joe. Nixon a Presidency Revealed (2007) The History Channel television documentary
  • Berman, Larry. Lyndon Johnson's War: The Road to Stalemate (1991).
  • Blaufarb, Douglas. The Counterinsurgency Era (1977) a history of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s involvement in South Vietnam.
  • Brigham, Robert K. Battlefield Vietnam: A Brief History a PBS interactive website
  • Brocheux, Pierre. Ho Chi Minh: a biogra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8. ISBN 978-0-521-85062-9. 
  • Buckley, Kevin. "Pacification's Deadly Pri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sweek, 19 June 1972.
  • Buzzanco, Bob. "25 Years After End of Vietnam War: Myths Keep Us From Coming To Terms With Vietnam", The Baltimore Sun (17 April 2000) 25 Years After End Of Vietnam War Myths Keep Us From Coming To Terms With Vietnam. [200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5). 
  • Church, Peter ed. A Short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2006).
  • Cooper, Chester L. The Lost Crusade: America in Vietnam (1970) a Washington insider's memoir of events.
  • Courtwright, David T. Sky as frontier: adventure, aviation, and empire 2005.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1-58544-419-7. 
  • Demma, Vincent H. "The U.S. Army in Vietnam." 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 (1989)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Available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ennis, Peter; et al.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ustralian Military History Second.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 New Zealand. 2008. ISBN 978-0-19-551784-2. 
  • DoD. Name of Technical Sergeant Richard B. Fitzgibbon to be added to the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1998-11-06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 Duiker, William J. The Communist Road to Power in Vietnam (1996).
  • Duncanson, Dennis J. Government and Revolution in Vietnam (1968).
  • Fincher, Ernest Barksdale, The Vietnam War (1980).
  • Ford, Harold P. CIA and the Vietnam Policymakers: Three Episodes, 1962–1968. (1998).
  • Gerdes, Louise I. ed. Examining Issues Through Political Cartoons: The Vietnam War (2005).
  • Gettleman, Marvin E.; Franklin, Jane; Young, Marilyn Vietnam and America: A Documented History. (1995).
  • Hammond, William. Public Affairs: The Military and the Media, 1962–1968 (1987); Public Affairs: The Military and the Media, 1068–1973 (1995). full-scale history of the war by U.S. Army; much broader than title suggests.
  • Healy, Gene. The Cult of the Presidency: America's Dangerous Devotion to Executive Power. Cato Institute. 2009 [2012-08-02]. ISBN 978-1-933995-1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5). 
  • Herring, George C. America's Longest War: 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 1950–1975 (4th ed 2001), most widely used short history.
  • Hitchens, Christopher. The Vietnam Syndrome.
  • Karnow, Stanley. Vietnam: A History 1991. Viking Press. 1991. ISBN 0-670-84218-4. ; popular history by a former foreign correspondent; strong on Saigon's plans.
  • Karnow, Stanley. Vietnam: A History 2nd.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7. ISBN 978-0-14-026547-7. 
  • Kutler, Stanley ed.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1996).
  • Lawrence, A. T. Crucible Vietnam: Memoir of an Infantry Lieutenant 2009. McFarland. 2009. ISBN 0-7864-4517-3. .
  • Lawrence, Mark Atwood. "The Vietnam War: A Concise International History", 200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eepson, Marc ed. Dictionary of the Vietnam War (1999) New York: Webster's New World.
  • Lewy, Guenter. America in Vietnam (1978), defends U.S. actions.
  • Logevall, Fredrik. The Origins of the Vietnam War (Longman [Seminar Studies in History] 2001).
  • McMahon, Robert J. Major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Documents and Essays (1995) textbook.
  • McNamara, Robert, James Blight, Robert Brigham, Thomas Biersteker, Herbert Schandler, Argument Without End: In Search of Answers to the Vietnam Tragedy, (Public Affairs, 1999).
  • McGibbon, Ian (编).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New Zealand Military History. Auckland, New Zea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19-558376-0. 
  • McNeill, Ian. To Long Tan: The Australian Army and the Vietnam War 1950–1966. St Leonards: Allen & Unwin. 1993. ISBN 1-86373-282-9. 
  • Military History Institute of Vietnam. Victory in Vietnam: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People's Army of Vietnam, 1954–1975. 由Merle Pribbenow翻译.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2002. ISBN 0-7006-1175-4. 
  • Milne, David. America's Rasputin: Walt Rostow and the Vietnam War (Hill & Wang, 2008).
  • Moise, Edwin 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Vietnam War (2002).
  • Moïse, Edwin E. Tonkin Gulf and the escalation of the Vietnam War 1996. UNC Press. 1996. ISBN 0-8078-2300-7. 
  • Moss, George D. Vietnam (4th ed 2002) textbook.
  • Moyar, Mark. Triumph Forsaken: The Vietnam War, 1954–196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12 pages; 2006). A revisionist history that challenges the notion that U.S. involvement in Vietnam was misguided; defends the validity of the domino theory and disputes the notion that Ho Chi Minh was, at heart, a nationalist who would eventually turn against his Communist Chinese allies.
  • Major General Spurgeon Neel. Medical Support of the U.S. Army in Vietnam 1965–1970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1) official medical history
  • Nulty, Bernard. The Vietnam War (1998).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 Olson, James S.; Roberts, Randy. Where the Domino Fell: America and Vietnam 1945–1995 5th.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1-4051-8222-5. 
  • Osborn, Terry A. The futur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2.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 ISBN 978-0-89789-719-8. 
  • Palmer, Bruce, Jr. The Twenty-Five Year War (1984), narrative military history by a senior U.S. general.
  • Schell, Jonathan. The Time of Illusion (1976).
  • Schulzinger, Robert D. A Time for War: 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 1941–1975 (1997).
  • Sorley, Lewis, A Better War: The Unexamined Victories and Final Tragedy of America's Last Years in Vietnam (1999), based upon still classified tape-recorded meetings of top level US commanders in Vietnam, ISBN 978-0-15-601309-3
  • Spector, Ronald. After Tet: The Bloodiest Year in Vietnam (1992), very broad coverage of 1968.
  • Stanton, Shelby L. Vietnam order of battle 2003. Stackpole Books. 2003. ISBN 0-8117-0071-2. 
  • Summers, Harry G. On Strateg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Vietnam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sidio press (1982), ISBN 978-0-89141-563-3 (225 pages)
  • Tucker, Spencer. ed.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1998) 3 vol. reference set; also one-volume abridgement (2001).
  • Willbanks, James H. Vietnam War almanac.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2012-08-02]. ISBN 978-0-8160-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6). 
  • Witz, James J. The Tet Offensive: Intelligence Failure in War (1991).
  • Young, Marilyn, B. The Vietnam Wars: 1945–1990. (1991).
  • Xiaoming, Zhang. "China's 1979 War With Vietnam: A Reassessment", China Quarterly. Issue no. 184, (December 2005) CJO – Abstract – China's 1979 War with Vietnam: A Reassessment. [200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一次文献
  • Carter, Jimmy.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 Proclamation Granting Pardon For Violations Of The Selective Service 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August 1964 To 28 March 1973 (21 January 1977)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Lao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A World Factbook
  • Kolko, Gabriel The End of the Vietnam War, 30 Years Later
  • Eisenhower, Dwight D. Mandate for Change. (1963) a presidential political memoir
  • Ho, Chi Minh. "Vietnam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Selected Works. (1960–1962) selected writings
  • LeMay, General Curtis E. and Kantor, MacKinlay. Mission with LeMay (1965) autobiography of controversial former Chief of Staff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 Kissinger,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Henry A. "Lessons on Vietnam", (1975) secret memoranda to U.S. President Ford
  • Kim A. O'Connell, ed. Primary Source Accounts of the Vietnam War (2006)
  • McCain, John. Faith of My Fathers: A Family Memoir (1999) *Marshall, Kathryn. In the Combat Zone: An Oral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 in Vietnam, 1966–1975 (1987)
  • Martin, John Bartlow. Was Kennedy Planning to Pull out of Vietnam? (1964) oral history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tape V, reel 1.
  • Myers, Thomas. Walking Point: American Narratives of Vietnam (1988)
  •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1965 (1966) official documents of U.S. presidents.
  • Schlesinger, Arthur M. Jr. Robert Kennedy and His Times. (1978) a first-hand account of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by one of his principal advisors
  • Sinhanouk, Prince Norodom. "Cambodia Neutral: The Dictates of Necessity." Foreign Affairs. (1958) describes the geopolitical situation of Cambodia
  • Tang, Truong Nhu. A Vietcong Memoir (1985), revealing account by senior NLF official
  • Terry, Wallace, ed. Bloods: An Oral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by Black Veterans (1984)
  • Truong, Như Tảng; David Chanoff, Van Toai Doan. A Vietcong memoir 1985.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5. ISBN 978-0-15-193636-6. - Total pages: 350
  • The landmark series Vietnam: A Television History, first broadcast in 1983, is a special presentation of the award-winning PBS history series, American Experience.
  • The Pentagon Papers (Gravel ed. 5 vol 1971); combination of narrative and secret documents compiled by Pentagon. excerp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multivolume collection of official secret documents) vol 1: 1964; vol 2: 1965; vol 3: 1965; vol 4: 1966;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the 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U.S.-Vietnam Relations, 1945–1967.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the 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1971, 12 volumes.
  • Vann, John Paul Quotes from Answers.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t. Colonel, U.S. Army, DFC, DSC, advisor to the ARVN 7th Division, early critic of the conduct of the war.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