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英語:Peking University,縮寫:PKU)[註 1],簡稱北大[註 2],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為中國最高學府,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中華民國建立後,校名改為北京大學校,後又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1916年—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平津作戰失守北平後,北大與清華、南開遷昆明組建新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留守北京的學者於1939-1945年在北京成立淪陷區北京大學招收留守北京的貧寒學生,1946年北京大學由昆明回遷北平,接收了淪陷區北大學生。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學科在中國高校中長期領先的地位。同時因為此次調整,北京大學也失去了其絕大部分工科的教授與資源。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併入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大學 | |||
---|---|---|---|
Peking University | |||
老校名 | 京師大學堂、國立北京大學 | ||
創辦時間 | 1898年7月3日 ( 大清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 | ||
學校標識碼 | 4111010001 | ||
學校類型 | 中央部屬高校、研究型大學 | ||
黨委書記 | 郝平 | ||
校長 | 龔旗煌 | ||
教師人數 | 12,683(2021年)[1] | ||
學生人數 | 46,148(2021年)[1] | ||
本科生人數 | 16,459(2021年)[1] | ||
研究生人數 | 29,689(2021年)[1] | ||
校址 | 中國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 39°59′23″N 116°18′19″E / 39.98972°N 116.30528°E | ||
校區 | 市區 | ||
總面積 | 4,488畝(2,992,000平方米)
2,960畝燕園主校區面積 590畝醫學部校區面積 550畝昌平校區面積 298畝深圳研究生院校區面積 30畝圓明園校區面積 60畝大興校區面積[2][3] | ||
代表色 | 北大紅[4] | ||
隸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
網站 | pku | ||
|
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並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頂尖的兩所高校,現時屬於「QS世界百強大學」、「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強大學」、「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及「軟科世界百強大學」,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如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大中華地區和亞太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北京大學現有六個校區。北京大學校址原本在沙灘紅樓、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調整後遷入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學校園(燕園),燕園兼收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校園規劃理念,主要景觀有未名湖、博雅塔,北大圖書館等,北大人詼諧地將這三大景觀簡稱做一塔湖圖,諧音「一塌糊塗」。
校史
編輯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校(1898—1916年)
編輯1898年6月11日(大清光緒24年4月23日),清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開始戊戌變法,詔書中提出創辦京師大學堂[註 3]。隨後,梁啓超草擬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並在7月3日(大清光緒24年5月15日)得到光緒帝批准。這份章程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學制綱要。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統轄各省學堂。當時的京師大學堂兼為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課程分普通學、專門學。吏部尚書孫家鼐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6]。9月21日,慈禧太后與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失敗。但是,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京師大學堂校址設在景山東街和嘉公主府。大學堂這一時期的辦學情況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此階段的京師大學堂只是一所舊式的書院,以經史教育為主。但也有學者考證出京師大學堂注重西學,並非以經史教育為主,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大學[註 4][7]。1898年[註 5]京師大學堂設立的藏書樓,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型圖書館之一[11]。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至8月3日,清廷一度下令京師大學堂停辦。八國聯軍開始進入北京之後,京師大學堂校區又被俄軍等當作軍營,學校無法使用近兩年時間[12]。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責成經理」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副總辦。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舉辦開學典禮。京師大學堂恢復之後,首先開辦的是速成科(分為仕學館、師範館[註 6])與預備科。1904年,京師大學堂派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註 4]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開辦[註 7],設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共十三學門[23]。
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於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任命嚴復為署理北京大學校校長[24]。嚴復接手時,學校急缺資金,辦學困難。嚴復多方籌款,使北京大學暫時渡過難關。同年7月教育部下發命令,以「成績未著」、「各方不滿」為由結束北京大學。嚴復作《論北京大學校不可停辦說帖》,並籲請各方支持北大辦學。最終,政府收回了命令。這年的7月29日,英國教育會議宣佈承認北京大學及附設譯書館為大學。但是,由於派系鬥爭等因素,嚴復辭去校長職務[25],10月1日,改任章士釗為校長[26],章士釗堅拒,18日,遂由馬良代理[27],12月27日,又以何燏時為署北京大學校校長[28]。1913年5月27日,學生因事闖校長室,迫令何燏時辭職,擾攘近半月,風潮始平息[29]。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23]。
清末民初的北京大學仍有不少衙門氣,很多教師原為清朝或北洋政府的官僚,學問不多;部分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大多無心學術研究,務在做官發財,多讀法科;有的學生帶着聽差上課;一些師生出入八大胡同等地的妓院[註 8]。[13]
胡適、馮友蘭、任繼愈、季羨林等學者認為,北京大學傳承了太學或國子監的傳統[23],故有「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之說[30]。
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1916—1927年)
編輯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32]:122。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的這十年,是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學開學,蔡元培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說,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33]。蔡元培主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辭退了一批不稱職的中國、外國教師。他聘請陳獨秀、夏元瑮分別出任文科、理科學長,聘請胡適、李大釗、魯迅、劉半農、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顏任光、鍾觀光、任鴻雋、李書華、丁西林、馬寅初、陶孟和、陳啟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著名學者還有黃節、吳梅、劉文典、陳垣、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馬衡、康心孚等。對有學術造詣、政治上守舊的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長。[23]
蔡元培仿效德國萊比錫大學的管理制度,在北京大學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34]。他設立了評議會,將其作為學校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評議員由教授選出。後來,又在各學門(系)設立教授會。教授會管理學門(系)內事務,有較大的自主權。教授會主任由教授互選。教授、講師,中國教員和國外教員都是教授會的會員。隨後又設立北京大學行政會議、教務會議、總務處。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學教授治校的管理體制已經基本成熟。[35][34]蔡元培倡導教育獨立,認為官僚政客不應干涉教育,為此幾次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註 9]。[34]
蔡元培力圖將北京大學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將商科併入法科,把工科併入北洋大學。1919年,蔡元培撤銷文、理、法科,學門不再隸屬於科,並改學門為學系,設14個學系。蔡元培廢除年級制,實施選科制,以發展學生個性,溝通文理。[38]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設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39],培養研究生。這是中國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創立《北京大學月報》,為中國最早的大學學報。蔡元培積極開展學術交流,邀請杜威、羅素、班樂衛、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講學。[19]:61[23]
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旁聽生制度,使北大的學術活動對社會開放,還創辦北京大學平民學校。1920年2月,北京大學允許3名女生旁聽[40],並在同年秋天正式開始招收女學生,開中國公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41]。蔡元培重視體育、首倡「美育」[42],設立音樂研究會(後來改名為音樂傳習所)、畫法研究會,聘請徐悲鴻、劉半農、陳石曾、蕭友梅任教[23]。他還支持學生社團活動,鼓勵學術爭鳴[19]:37。1918年1月,蔡元培為整飭校風,設立了進德會[43]。
1917年,陳獨秀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文科學長,將他創辦的《新青年》遷至北京。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李大釗、沈尹默、高一涵等北大文科教授參與《新青年》編輯,倡導民主與科學。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作《文學革命論》,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陳獨秀與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北大學生創辦《新潮》《國民》等刊物,宣傳新思想、新文化,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19]:381919年,北洋政府密令中國外交代表團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日本。消息傳至北京,5月3日北京大學學生邀請北京12所大專學校代表在北大三院禮堂開會,大會決議將原定5月7日的國恥紀念日遊行提前到5月4日。5月4日,北京大專院校三千餘名學生聚集天安門遊行示威,「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任遊行隊伍總指揮。集會宣讀了北大學生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界宣言》,遊行中散發了北大學生羅家倫起草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遊行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隨後,上海等城市出現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北洋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並拒絕簽署巴黎和約,學生運動取得勝利。五四運動後,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率先在中國系統地接受、傳播、實踐馬克思主義,北大成為中國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1920年8月,陳獨秀創建上海共產黨小組。1920年10月,李大釗創立北京共產黨小組。中共一大前,中國53名中共黨員有21名是北大師生、校友。[19]:38-40
蔣夢麟時代的北京大學(1927—1937年)
編輯1927年至1929年,北京大學遭遇動盪。1927年8月,奉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宣佈將北京大學與北京另外八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註 10]。1928年,北伐軍佔領北京,國民政府將京師大學校改名為國立中華大學[註 11]。後來政府又仿效法國制度,推行大學區制[45],改國立中華大學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師生反對合併,堅持復校鬥爭。1929年初,教育部決定妥協,將北京大學改名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同年3月11日北京大學在停課9個月後得以複課開學。同年6月,教育部宣佈終止大學區制改革,8月6日北京大學恢復原有校名。[23][19]:88
1930年12月,蔣夢麟成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他曾三次代理北京大學校長一職。蔣夢麟改革北京大學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針「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改評議會為校務委員會[19]:88。1932年6月,北京大學實行學院制,設文、理、法三個學院,胡適、劉樹杞、周炳琳分別出任院長。蔣夢麟整頓教師隊伍,推行教授專任制,理學院聘請了江澤涵、程毓淮、奧斯古德、饒毓泰、吳大猷、朱物華、周同慶、曾昭掄、錢思亮、張景鉞、李四光、謝家榮、孫雲鑄、斯行健、葛利普等知名學者,北大理科得以快速發展。蔣夢麟仿照美國制度,規範北大辦學,推行學分制,設立研究院,規範研究生入學考試、論文答辯。北大還邀請朗之萬、玻爾等教授來校講學。這一階段,李四光、丁文江、葛利普、饒毓泰、曾昭掄、孫承諤等人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9]:89。蔣夢麟多方籌款,幫助學校購買圖書儀器、建造設施、設立講座教授。此期間,北京大學新建了圖書館、地質館、宿舍灰樓等建築。1935年時,北京大學有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藥品及實習用具3100多件,設備居中國高校前列。[23]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大師生積極參加九一八學潮等等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2月,230餘學生組成北大南下示威團,要求政府收復東北、與日本斷交,在珍珠橋事件前校長蔡元培被學生毆打。1935年12月9日,北大、燕大、清華等校師生前往新華門示威,反對「華北自治」。12月16日,北大學生與20餘所學校學生在北平天橋舉行市民大會,發表《告民眾書》,會後進行總示威。後來,平津學聯設立南下擴大宣傳團,北京大學負責第一團,赴河北多地宣傳抗日救亡。[19]:90
抗戰中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8—1946年)
編輯1937年7月30日,中華民國在平津作戰失守北平。[46]遵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遷至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1月1日起上課,設17個系,有147名教師,至11月20日有三校1120名學生報到。長沙臨時大學組建倉促,缺乏經費、圖書、設備,辦學條件非常困難。1938年1月再遷雲南昆明,1938年4月2日定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戰時留守北平看管校產的是孟森、馬裕藻、馮祖荀、周作人四名「留平教授」,學校每月發給每人50元維持費。除了周作人,另外三名教授都是因為疾病、年老而不能南下昆明,並在1945年戰爭結束前逝世。1938年春,北支那方面軍憲兵隊司令部欲徵用丟空的北大理學院,周作人與馮祖荀為了保護實驗儀器,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湯爾和阻止。[47]湯爾和認為阻止憲兵霸佔丟空校舍的最佳辦法莫過於在原址復辦淪陷區北京大學(1938-1945),招收無法南遷的貧寒學生,在1938年5月至9月間先後設立農、醫、工、理學院,1939年1月14日補辦開學典禮。
西南聯大的本科學生中,原屬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學生畢業時分別發給三校的文憑,聯大成立後入學的學生畢業時則發給聯大文憑。1939年5月,三所學校的研究院分別在昆明恢復,學生的學籍分屬三所學校,但課程統一開設[19]:140。北京大學研究院設文科、理科、法科三個研究所,下設十二個學部。西南聯合大學辦學條件仍然艱苦,校舍緊缺、缺少儀器、資金不足。部分師生不得不兼職以維持生計。儘管條件艱苦,西南聯大辦學九年間本專科、研究生畢業3,882人,在校生共8,000人左右,培養了很多人才,其中90人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6人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獎章者共23人),3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政道、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註 12]。1945年8月,日本戰敗。由於交通條件困難、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繕,西南聯大繼續辦學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合大學舉辦結業典禮,聯大宣告結束。[19]:118
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學生中有1,100餘人投筆從戎。戰後的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聯大等校學生自治會在舉辦了反內戰時事晚會,發動學生罷課反內戰,遭到國民黨軍開槍威脅。12月1日,國民黨軍人和特務襲擊西南聯大,炸死4人,傷者50餘人,史稱一二一事件。[19]:118-119
胡適時代的國立北京大學(1946—1949年)
編輯1945年9月宋子文內閣教育部長朱家驊下令淪陷區北京大學解散,並任命胡適為北京大學新校長。胡適到任之前由傅斯年代理。傅斯年表明為保持北京大學的純潔,不錄用淪陷區北京大學的教職員,但「青年何辜,現在二十歲的大學生,抗戰爆發時還不過是十二歲的孩子,我是主張善為待之,予以就學便利。」 [50]淪陷區北大學生進入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補習及格後可轉入北大等校。[50][51][52]
這一階段,北京大學的校舍得到擴張,還延聘王竹泉、錢思亮、楊鍾健、袁翰青、季羨林、馬堅、莊圻泰等知名學者任教。194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學在第四院大禮堂舉辦復員北平開學典禮。復員後,北京大學新設醫、工、農三個學院,總共有6個學院、33個學系、2個專修科。後來,學校又設立文科、理科、法科、醫學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據1946年12月的統計,北大有註冊學生3,420人。復員後,北大文、理、法學院得到加強,醫、農學院處於中國頂尖水平。胡適還擬設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勢動盪未能實現。[19]:168-1691947年8月1日,北京大學正式接收北洋大學北平部[53]:8392。1948年,中央研究院選舉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當選,列中國大學之首[54]。
1946年12月24日晚,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在東單疑似被兩名美國駐軍士兵強姦。此事引發了「抗議駐華美軍暴行運動」,12月30日北大、清華等校學生在北平舉行示威遊行,中國多地的學生予以響應,據統計各地參加遊行的學生計50萬人[55]。國共內戰中,國統區通貨膨脹嚴重,1947年5月北京大學學生首先喊出「反飢餓反內戰」口號,同月20日「華北學生北平區反飢餓反內戰大遊行」爆發,遊行隊伍返回北大後將紅樓北側的操場命名為「民主廣場」[19]:169-170。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軍包圍。中華民國政府原本計劃讓北京大學南遷,但北大教授會決議不南遷。國民黨擬定「搶救大陸學人計劃」,派出飛機,希望一批重要學者離開北平南下。胡適、錢思亮、毛子水、姚從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數學者留在了北平[56][57][58][59]。胡適離校後,鄭天挺、湯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務[19]:17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文革前的北京大學(1949—1966年)
編輯1949年初,解放軍進佔北平。2月28日,解放軍北平軍管會下發命令接管北京大學,當天下午歡迎接管大會在北大民主廣場舉行。1951年2月,中共北大黨委成立。1956年6月,北大的領導體制改為「黨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1962年,領導體制再改為「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國民黨時代的一些課程停開,添設「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等新課。至1950年3月,停開的課程共77門,新設課程100門,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改造。[19]:198-199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仿效蘇聯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1949年,北京大學農學院參與合併組建北京農業大學(今中國農業大學)。1950年,北大醫學院獨立為北京醫學院(後來改名北京醫科大學,2000年與北京大學合併)。1950年,北京中法大學撤銷,其文學院文史系、法國文學系師生全部併入北大,理學院數理系、化學系部分併入北大[60][註 13]。1952年,北大工學院建制撤銷,機、電、土、建四系併入清華大學,化工系合併到天津大學[61];北大教育學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東方語言學系各少數民族語文專業併入中央民族學院,經濟學系一部分併入中央財經學院。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文、理院系併入北京大學;北大法學院法律學系、政治學系參與合併組建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北大由校、院、系三級體制改為校、系二級體制,設12個系。燕京大學撤銷,北京大學將校址遷入北京西郊燕京大學校址。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從一所擁有文、理、法、醫、工、農的大學變成一所以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院系調整後,原來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學者雲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學文理兩科在中國長期領先的地位。1955年中國科學院首批223名學部委員中,北大在任教師有28人,居中國高校之首。院系調整後,北大在1954年重建法律系,1956年重建圖書館學系,1960年重建政治學系。1958年,北大創建中國首個原子能學系。此外,北大在中國最早培養半導體專業人才,並在中國計算機研究起步階段就辦了計算機學習班。據1966年的統計,北大時有在校生近九千人。這期間北大培養的畢業生有百餘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這段時間,北大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62][19]:198-201
由於政治活動頻繁,人文社科研究受到干擾。校長馬寅初的《新人口論》被視為此階段北大最突出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但文章發表後就遭到了批判。1957年反右運動中,北大七百餘名師生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中共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開始糾正各種失誤,同年整頓高校工作,提高了北京大學的教學質量。196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北大作為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試點,向北大派出工作隊。運動中,不少北大黨員受到政治批判。1965年3月,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糾正了工作隊的錯誤做法。[19]:200-201
文化大革命中的北京大學(1966—1976年)
編輯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發「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拉開帷幕。1966年5月25日,北大哲學系黨總支書記聶元梓等七人貼出大字報《宋碩、陸平、彭珮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攻擊北京市委大學部副部長宋碩、北大校長兼黨委書記陸平、北大黨委副書記彭珮雲,指責三人「破壞文化大革命」,走「反對黨中央、反對毛澤東思想的修正主義路線」。聶元梓的大字報被毛澤東稱為「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從此大字報風潮興起[63] ,6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播發了大字報。6月,改組後的北京市委宣佈撤銷陸平、彭珮雲的職務,設工作組代行北大黨委職權。7月,北京市委撤銷北大工作組,江青點名要求聶元梓籌建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簡稱「校文革」)。9月,校文革正式成立,聶元梓執掌大權。聶元梓被稱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領袖之一[64]。校文革成立之後,北大還成立了不少造反派組織,如「紅聯軍」「井岡山」等,後來形成了保聶、反聶的兩個派別,兩派的對立越發嚴重,最終釀成大規模武鬥,校內秩序混亂,校產受到毀壞。1968年9月18日,首都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工軍宣隊」)派492人進駐北大,中止了武鬥。[65][19]:2661973年10月,在遲群、謝靜宜的籌劃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成立,批判組有「梁效」「柏青」「高路」等共十幾個筆名,發表181篇文章,幫助江青等人進行「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宣傳。[19]:274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大被稱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頑固堡壘」。北京大學的很多幹部、教師被打成「黑幫分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遭受殘酷迫害。據統計,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大學有冤假錯案1,000多宗,400餘戶被抄家,知名學者饒毓泰、翦伯贊、俞大絪在內的60餘人非正常死亡。1968年5月16日,校文革設立「監改大院」(也稱「黑幫大院」,俗稱「牛棚」)[65],關押幹部、教師218人,對其進行迫害。[19]:266-2671969年,七千餘名北大師生被下放鯉魚洲農場進行勞動改造。鯉魚洲位於江西南昌,是血吸蟲疫區。[19]:274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北京大學連續四年停止招生。1970年,文革之前的在校生已經全數畢業。同年中共中央發文,廢除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通過「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主要從工人、農民、解放軍中招收「工農兵學員」。1970年至1976年,北京大學共招入7屆工農兵學員,總人數超過12,700人。招收的工農兵學員入學時的文化水平相差極大,教學困難重重。[19]:267
文革之初,北京大學的各項研究大多中斷。1970年後,一些應用性的研究得到恢復。1972年7月14日,周恩來曾指示周培源恢復北京大學理科的基礎研究。但是,張春橋、姚文元等隨即指使上海《文匯報》發文攻擊,基礎研究恢復工作受到干擾。這期間北京大學取得的幾項研究成果(如豬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等)後來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75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建成啟用,是中國當時面積最大、設備最好、藏書最豐富的高校圖書館。[19]:268
1976年後的北京大學
編輯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1957年「反右」、1966年「文革」期間的錯案得到平反。因《新人口論》被批判的馬寅初也得以平反,成為首位北京大學榮譽校長。1978年春,恢復高考後錄取的首批學生入讀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重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管理制度,並恢復重建校系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機構。北大恢復了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北大逐步實行了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改革,設立了經濟學院等多個學院。設立方正集團、青鳥集團等公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9]:282-284
1981年3月20日,北京大學學生慶祝中國男排勝利,喊出口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口號傳向中國全國。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國慶時,北大遊行隊伍在天安門前打出橫幅「小平你好」。[19]:297-299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北京大學學生與北京其他高校學生自發悼念胡耀邦。悼念活動後來發展成為遊行請願活動。4月26日,中國共產黨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發表「四·二六社論」,將該次運動定性為「動亂」,認為這次運動根本上是否定中國共產黨、否定社會主義制度。5月13日,廣場上的學生發起絕食活動,直到6月3日夜晚人民解放軍進行清場。[66][67]這就是「六四事件」。1989年秋,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定,北京大學開始對新生實行一年制軍政訓練,此制一直延續至1992年[68]:112,125。[註 14]
1986年起,北京大學多次提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1996年10月、1998年5月,中國政府先後啟動「211工程」「985工程」,資助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19]:2851999年1月,中共北大第十次黨代會宣佈全面啟動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目標用15年或更長時間讓北京大學成為國際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19]:3012012年中共北大第十二次黨代會通過報告,計劃大體在北大建校120年前後,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此後再用15年或更多時間,將北大建成更高水準的世界一流大學;在2048年前後,力爭讓北京大學走在世界一流大學前列。[70]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71]後來,北京大學又成立了工學院、藝術學院等學院。為發展交叉學科,北京大學成立了資訊學中心、計算機語言學研究所等單位[72]。北京大學成為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73][74]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大學推進教學改革。2001年,北大啟動「元培計劃」[19]:364,首先在元培實驗班中試行學分制、導師制、彈性學制,實驗班學生入學只分文理科而不分專業。後來,北大將本科生自由選課學分制推向全校,建設了有三百多門課程的通選課體系,對低年級本科生實施通識教育,對高年級本科生實施寬口徑的專業教育。除少數專業外,新生入學時按院系和學科大類招生。[72][75]北大還投資新建、擴建了一些基礎設施,如建設了理科樓群、圖書館新館、北京大學體育館、人文學苑等。[19]:395-400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些措施也引發了爭議。2003年的人事制度改革,由於教師反對,校方被迫兩次改變改革方案。[76]北大為留學生新建的中關新園住宿環境如同賓館標間,還附有游泳館、保齡球館、KTV,中國學生居住的宿舍條件簡陋,被指「厚此薄彼」。[77][78]2014年新設的燕京學堂在培養宗旨、辦學目的、教育公平等方面引起爭論。[79][80]
2018年7月,廣東省深圳市發生佳士工人維權事件,北京大學學生岳昕等人表示聲援。[81]10月,曾擔任北京市國家安全局黨委書記的邱水平被調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82]11月9日,不明身份人員進入北京大學校區將參與工人運動的18屆學生張聖業綁架,並毆打現場拍攝的學生。北大校方稱被抓捕人「沒有涉及在北大的師生」。[83]
校園
編輯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 |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后街55號、59號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清 |
編號 | 4-1 |
認定時間 | 1990年2月23日 |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德勝門外黃寺大街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6-874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北京大學紅樓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 |
分類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編號 | 1-8 |
認定時間 | 1961年4月3日 |
北京大學地質學館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15號院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35年 |
編號 | 7-1619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5日 |
北京大學女生宿舍 |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東城區沙灘北街乙2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35年 |
編號 | 7-27 |
認定時間 | 2003年12月11日 |
孑民堂 |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東城區北河沿大街83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民國 |
編號 | 5-7 |
認定時間 | 1995年10月20日 |
北京國會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區 |
分類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清至民國 |
編號 | 6-880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未名湖燕園建築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近代 |
編號 | 5-475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25日 |
京師大學堂時代
編輯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時,校址設在閒置的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公主府位於景山東門東側(今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后街55號),明代時曾是馬神廟。1900年,義和團破壞了校舍,隨後八國聯軍進北京,俄軍和德軍先後佔領校址,學校的藏書、設施盡毀。1902年,大學堂恢復,重建了馬神廟的校舍,並擴展了校區。1903年,管學大臣張百熙在北京城西瓦窯村、郭家莊附近購入土地1,300畝,計劃8月開工建新校舍,預計建築費需一百多萬兩白銀。慈禧太后認為花費過多,此事遂罷。由於公主府空間有限,新設的學科只好另尋校址。1903年成立的譯學館址設北河沿,醫學實業館租用地安門內太平街的民房(1904年改名為醫學館,遷入和平門外興勝寺,1907年停辦),進士館設西城李閣老胡同。1905年,內務府撥德勝門外舊操場共1,600畝左右的土地(今北京安德里北街21號)供大學堂建設分科大學。1909年,分科大學建設開工,但不久因辛亥革命停工,大學堂分科大學一直沒能使用這處校舍。1904年,大學堂在馬神廟校區西側修平房十四排,作為學生宿舍,即「西齋」;1905年,將漢花園的空地建為運動場;1909年,在運動場西南角新建一處學生宿舍,即「東齋」。[84]
國立北京大學時代
編輯1913年6月,譯學館停開,原址改由法科使用。農、工、商三科分出後,國立北京大學只剩文、理、法三科,文理兩科均在公主府校區。1918年北大紅樓建成後,文法兩科搬入紅樓,馬神廟校區主要由理科使用。文、理、法三科撤銷之後,沙灘紅樓校區成為北大第一院、校本部所在,馬神廟校區成為北大第二院,法科曾使用的北河沿校址成為第三院。20世紀30年代,北京大學校園以沙灘紅樓為中心,形成了「三院五齋[註 15]」格局。[84]
紅樓位於北大第一院,是老北大的象徵。紅樓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因用紅磚砌成而得名「紅樓」。北大原本打算將紅樓用作學生宿舍,建成後又將其改為教室。紅樓一層為圖書館,毛澤東曾在此工作。紅樓北側的空地原屬松公府,北大租得地皮建設操場,五四運動時的遊行隊伍即從此出發。蔣夢麟任校長時期買下松公府所有土地,在松公府西部建設圖書館新館。松公府祠堂址上新建北大地質館,松公府東院北部新建宿舍樓(俗名「灰樓」),兩處建築均由梁思成設計,體現其現代主義建築觀點。灰樓西側還有孑民紀念堂。第二院的主要建築有荷花池、大講堂、藏書樓、南樓、北樓、宴會廳、西齋、五齋女生宿舍。第三院較為開闊,多樹木,院內有數座西式兩層樓房,包括鐘樓、工字樓、一字樓。院內還有大操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第三院的禮堂是當時北大最大的,五四運動時學生在此集會。[84]
日本戰敗後,西南聯合大學結束,北京大學返平。北大新增醫、農、工三個學院,校舍也得以擴充,此時北大校舍分散於北平城內和郊外,共計四十餘處。舊國會大廈成為北大四院,歸文法學院一年級新生、先修班使用。四院旁邊新設的北大五院為教職員宿舍、北大出版部用房。工學院址設端王府夾道,農學院位於城外的羅道莊,醫學院在西什庫。[84][19]:168,176-177
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
編輯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燕京大學撤銷,北京大學搬入燕京大學校園,北大原有校舍交由政府機關使用。燕京大學校園即「燕園」,建於清代園林淑春園遺址上,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設計。燕園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佈局、中國古典園林意境、西方現代規劃理念。燕園分南部的教學區和北部的環湖風景區。墨菲的設計按照一條東西向的主軸線佈局。主軸線連接西門、貝公樓、博雅塔,西端指向玉泉山塔。另有一條南北向的軸線,沿線佈置燕京大學男女生宿舍。燕園的主要景觀包括:未名湖、博雅塔、校友門(西門)、貝公樓(辦公樓)、花神廟、德才均備四齋(燕大男生宿舍)、靜園(燕大女生宿舍)、華氏體育館、鮑氏體育館、臨湖軒、燕南園等。[85]
北京大學遷入燕園後,對燕園進行了改建、擴建。1952年北大購入承澤園、鏡春園、朗潤園。50年代新建了第一教學樓、文史樓、地空樓、化學樓、生物樓、哲學樓、物理大樓等。文化大革命期間,新建圖書館樓,並在西門廣場、圖書館東門各塑了一座毛澤東像。文革之後,新建理科樓群、圖書館新館、百周年紀念講堂、廖凱原樓、凱原樓、經濟學院大樓、光華新樓、博雅國際會議中心、校醫院新址、北大科技園、邱德拔體育館,改造了一些教學樓、食堂和宿舍,新建暢春新園、暢春園、蔚秀園等研究生宿舍。[85]1993年3月,北大拆掉了南校牆,改建商業街,通過商業開發籌集經費,引起熱議。2001年4月北大重建南校牆。[86][87]
除燕園主校區外,現今北京大學還有醫學部校區、昌平校區、深圳研究生院、大興校區、圓明園校區,共計六個校區[2]。醫學部校區原為北京醫科大學的校園。北醫大原本是北京大學醫學院,1950年獨立為北京醫學院,後來遷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成為「八大學院」之一。八大學院的校園設計雷同,均為矩形形狀、正交網格。[85]昌平校區因工程代號為「60-200#」,也稱「昌平200號」,1960年完成規劃設計,當年開工。昌平校區原計劃容納一萬名學生、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但因經濟困難中途停工。1994年因學校教室、宿舍緊張[註 16],校方決定讓文科大一新生入住昌平園區。1999級的文科大一新生成為最後一批入住昌平園區的學生。北大計劃將昌平園建成科研基地[88][3]。深圳研究生院於2001年啟用[89]。大興校區是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的所在地。圓明園校區是北大自海淀區長期租借的[2],主要由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使用。由於主校區宿舍不夠用,2013年起部分研究生入住圓明園校區[90]。
2019年,北大與即將整體搬遷至四川簡陽市的北京吉利學院簽署協議,在北京吉利學院原址建設北京大學昌平新校區,吉利學院同年開始拆遷。[91][92]2020年,北京大學取得北京吉利學院的校區。[93]該校區於2021年9月6日正式啟用。[94]
學術
編輯院系與師資
編輯截至2021年,北京大學有理學部、資訊與工程科學部、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經濟與管理學部、醫學部共六個學部,直屬院系共55個,本科專業133個。在校學生共有46,148人,其中本科學生共16,459人,碩士研究生16,769人,博士研究生12,920人;成人教育學生2,302人;網絡本專科學生14,765人;長期外國留學生2,833人。[1]截至2014年底,北京大學有6,711名專任教師(含醫學部3,519名教師),校本部3,192名教師中含1,461名教授,1,179名副教授。據2012年底統計,北京大學共有6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7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名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文科資深教授),147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52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4人入選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43人入選青年千人計劃,168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95]。
生源
編輯據統計,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是中國高考中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兩所學校。[96][97]除了通過統招錄取學生,北京大學還通過保送、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招收本科新生。2014年北京大學在中國內地投放招生計劃2,650個,其中200個投放在北京(佔7.5%)。按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學自2012年起向貧困地區投放定向招生計劃,2014年投放的定向招生計劃達250個。[98][99]
北京大學等高校招生向屬地傾斜,一些評論認為此舉違背教育公平。自2008年起,北京大學開始減少在京招生計劃[100]。但是,有評論稱北京考生人數減幅大於招生計劃減幅,北京生源的實際錄取率仍然增加了[101];還有評論指出,北大等校雖減少了在京招生計劃,但仍會在京擴招(如2012年北大在京第一批次擴招33%以上),有悖「減少屬地招生」的承諾[102]。
教學
編輯1988年,北大提出「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十六字辦學方針,遵循方針推行了教學改革。2001年,北京大學開始「元培計劃」,進行本科教育改革實驗。參加元培計劃的學生實行學分制、導師制、彈性學制,入學只分文理科而不分專業。2002年起,北京大學在本科招生時實施大類招生模式。[72][103]至2004年,除外國語、醫學類專業之外,其它專業都實現了按學院或學科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完成1至2年的基礎課學習後可在本院系內選擇專業分流。中文系、化學學院等院系還推行了本科生導師制。自1989年起,北大開始試行輔修、雙學位制度,至今大多數院系已開設有輔修或雙學位課程,全校有30%的學生攻讀輔修和雙學位。北大還開展跨學科培養項目,如文、史、哲、考古、外語五院系開展的古典語文學班、元培學院開設的古生物學專業[104]。北大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六領域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由知名學者為學生開設課程和討論課,導師與學生雙向選擇以開展個性化輔導,通過國際交流、學科競賽、科研訓練方式培養學生。北京大學自2012年秋季開始試行「小班課教學」,結合大班授課與小班研討的方式培養學生[95][105]。課程體系方面,北大縮減了本科生畢業學分要求,減少了本科生必修課比例,增大學生自由選課空間。1998年起設立主幹基礎課,2000年9月開設本科生素質教育通選課。另外,為加強學科交叉,還設立了學科大類平台課。北大設立了多項基金,資助本科生進行科研活動。北大還與早稻田大學、耶魯大學等校開展了聯合培養項目。[106][107]此外,北大開設暑期學校、網絡公開課,將課程資源與社會共享。[108][109]
2003年至2010年間,北京大學90門課程獲評國家級精品課程[110],87門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111]。截至2013年,北京大學有17人獲評國家級教學名師,62人成為北京市教學名師[112]。
研究
編輯北京大學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86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3個,人文社會科學國家重點學科28個,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260餘個,附屬醫院9所。[113][114]據中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2013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2年北京大學共獲科技經費25.3億元人民幣,其中有21.9億元為政府資金[115]。
北京大學科研成果豐碩。據統計,1998年至2014年北京大學在人文社科領域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各獎等數目在參評單位中名列第一。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評選中2項獲特別榮譽獎、2項獲一等獎,27項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7項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27項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科學技術方面,王選教授和徐光憲教授分獲2001年、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16][117]。北京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項目總數多年位居前列[118],2004年至2013年間獲得教育部科技獎一等獎次數位居中國高校第一[119]。
排名聲譽
編輯大學排名 | |
---|---|
北京大學 | |
全球排名 | |
ARWU世界排名[120] | 24名(2024) |
QS世界排名[121] | 14名(2025) |
泰晤士世界排名[122] | 13名(2025) |
USNWR全球排名[123] | 31名(2024) |
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14名(亞洲第2名,中國第1名)。[124]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在世界第31位,在上榜的中國高校中排名第二。[12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學科評估中,北京大學48個學科參評,16個學科排名第一,35個學科排名前三,38個學科排名前五,三項指標均列中國高校第一。評估中排名第一的16個學科是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物理、力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哲學、政治學、藝術學理論、基礎醫學、藥學、護理學。[126]2016年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排名中北京大學6個學科進入全球千分之一,21個學科進入前百分之一,兩項數據在中國大陸高校中排名第一。[127]2016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行榜中,北京大學有26個學科進入全球前50名,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進入全球前十名,語言學排名第八,現代語言學並列第十。[128][129]
學校標誌
編輯校徽
編輯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設計校徽的大學。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前,北大沒有校徽。1917年,蔡元培邀請魯迅為北京大學設計校徽。1917年8月7日,魯迅將設計好的校徽稿交給了蔡元培,隨即得到採用。魯迅設計的校徽為一中國傳統瓦當形象,為上下排列的篆字「北大」。既寓意「以人為本」「進步向上」[130],又有「三人成眾」之意,還可以看成是人的脊樑骨,藉此勉勵北大學生爭做國家民主進步的脊樑。評論認為,魯迅設計的校徽造型大氣,明快簡潔,結構緊湊、內涵豐富。劉半農曾戲稱北大校徽是「哭臉校徽」。此校徽一直用到1949年。後來由於歷史原因,此校徽被棄置不用。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重新啟用這個校徽,並在外周加圈註明英文校名和創校時間[131],但是沒有規定校徽的顏色和版式。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學發佈了修改、統一後的校徽標誌,並規定了標準色「北大紅」。新標誌中間採用陰文,代表「兼容並蓄、飽滿深厚」;簡潔的外圈寓意「廣博開放、常為新的姿態」。[132]
校旗
編輯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為北京大學確定了五色的校旗。校旗的右邊為紅藍黃三色橫列,左邊是縱列的白色,白色之中有一黑色圓圈,圓圈中是篆文的「北大」二字。紅藍黃代表科學,分別指「現象的科學」(物理、化學等)、「發生的科學」(歷史學、生物進化學)、「系統的科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白色是紅藍黃三色的總和,代表融貫科學的哲學。玄學不能用科學的概念證明,用黑色作為代表。蔡元培認為,研究科學的人最多,其次哲學,再次為玄學;人一生中研究科學的時間最多,其次哲學,再次為玄學。所以,校旗上紅藍黃三色所佔面積最大,其次白色,再次為黑色。[133]
蔡元培時代的北大校旗現已不再使用。北京大學標識管理辦公室規定,現今北京大學的校旗為白底紅字(或紅底白字),其上是毛澤東題寫的「北京大學」四字。[134]
校訓
編輯北京大學並無官方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等都是網絡流傳的北京大學校訓。[135]
校歌
編輯蔡元培任校長時,文科大學教授吳梅所作《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確定為北京大學校歌[136]。但是當前的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表示,《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從未被北京大學校方命名為校歌;北京大學校內廣為傳唱的《燕園情》也不是校歌。[137]
校慶
編輯北京大學現行的校慶紀念日是公曆5月4日。此前,北京大學在公曆12月17日紀念校慶日。據陳平原考證,1954年北京大學首次在5月4日慶祝校慶;1951年前,北京大學的校慶日是12月17日。更改校慶日期的原因,資料記載不多。《北京大學大事記》記載,1951年12月7日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提議把校慶改在5月4日,因為12月17日鄰近期末,師生都相當緊張,不適合舉行大的活動。《大事記》記載,湯用彤的提議當時並未形成決議,但是1951年的校慶活動還是臨時取消了,後來北大的校慶活動就逐漸改到了5月4日。陳平原認為,改校慶的實際原因並非是12月17日鄰近期末,而是當時知識分子主張與老北大傳統決裂,改變校慶日,紀念五四運動,以象徵北京大學進入了新的時代。[138]
12月17日並非戊戌年京師大學堂的成立日期,而是壬寅年(1902)京師大學堂開學的紀念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公曆1902年12月17日)。陳平原考證戊戌年的京師大學堂於農曆十一月十八日(公曆1898年12月30日)開學,這個日期是北大真正的生日。[139]沈弘認為,不應把京師大學堂的開學日期等同於成立日期,成立應在開學之前。他引述西方漢學家的記載,提及關於京師大學堂成立的兩個關鍵日期,一個是1898年7月3日(光緒帝批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並任命孫家鼐為首任管學大臣),一個是1898年8月9日(清廷任命丁韙良出任西學總教習);戊戌年的京師大學堂本部的開學日期應為公曆1898年12月31日,分部(醫學堂)先於本部開學。[7]
學生活動
編輯有學者將北京大學學生社團的歷史追溯到京師大學堂時代1904年設立的抗俄鐵血會[140]。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鼓勵學生創立社團。當時有影響力的學生社團有傅斯年與羅家倫組建的新潮社、許德珩等人發起的國民社等。學校還出資支持社團辦刊物。[141]毛澤東在北京大學任圖書管理員時,曾參加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哲學研究會。[142][143]據2009年北京大學招生網發佈的北京大學學生社團名錄,北京大學時有政治理論類社團8家、學生科創類社團81家、文化藝術類社團52家、體育健身類社團45家、公益志願類社團19家、實踐促進類社團10家、合作交流類社團27家、地域文化類社團16家。[144]2010年的統計稱,北大有社團260餘家,參與社團活動的本科生每年逾3萬人次,全校大約有75%的學生參加了社團。北大每學年初的社團招新活動號稱「百團大戰」。北京大學的品牌學生社團包括:中國高校首家志願服務社團北京大學愛心社、曾登上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的北京大學山鷹社、最早開展大學生自行車運動的社團之一北京大學自行車協會、設立「陽光骨髓庫」的北京大學陽光志願者協會、擁有一支室內樂隊的北京大學笛簫學會、共青團中央評出的「全國優秀青年學習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會等。[145]1997年起,北大團委開始舉辦一年一屆的社團文化節,每次都有近百個社團參加展示、送上表演或與觀眾互動。[146]
蔡元培任校長時,提倡美育,設立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音樂傳習所,邀請名家任教、指導。如今,北京大學擁有合唱團、舞蹈團、民樂團、交響樂團四個主要的學生藝術團。學生合唱團曾獲2001年全國大學生藝術歌曲大賽一等獎、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非職業組通俗唱法銀獎、第一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聲樂類比賽一等獎等獎項[147],民樂團曾獲首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民樂類一等獎第一名[148],舞蹈團曾獲得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一等獎等獎項[149]。此外,北京大學還有一些文化藝術類社團、創作團隊、學生個人從事文藝創作、表演活動。北大學生原創音樂劇《一流大學從澡堂抓起》獲首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150][151],學生原創短片《變形記》獲第九屆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獎最佳實驗片獎[152]。北京大學主要的學生文化活動有新生文藝匯演、迎新文藝晚會、校園十佳歌手大賽[153]、劇星風采大賽[154]、「北大之鋒」辯論賽、國際文化節等。[155]此外,還有眾多校外演出團體不時在百周年紀念講堂演出。[145]
北京大學體育場館面積較小,運動場地總使用面積僅有63,712平方米。體育場館可分為五個區域:第一體育館、第二體育館、邱德拔體育館、五四體育中心、地廳體育中心。其中,第一體育館、第二體育館為燕京大學所建;邱德拔體育館是北京奧運會乒乓球比賽場館,賽後改造成為綜合體育場館。[156]北大主要的體育活動有校運動會、北大杯足球賽以及「新生杯」、「碩士杯」足、籃、排球賽等。北京大學運動隊曾獲2012年首都高校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團體冠軍和女子團體冠軍[157]、2012年北京市大學生劍擊比賽男子佩劍團體賽冠軍[158]、首屆全國大學生馬拉松邀請賽男女馬拉松團體冠軍[159]等獎項。2014年,北大男籃、北大女籃在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舉行的第16屆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總決賽上雙雙奪冠。[160]
1982年,北京大學在中國首創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涵蓋了多個主題。據2011年的報道,之前三年北京大學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團隊總計673個,參加實踐的學生計7,025人次。北大還開辦了五四學術文化節等品牌學術活動,「挑戰杯」五四青年科學獎競賽等學術競賽。北京大學還設立學生創業中心,通過舉辦沙龍、組織比賽、提供實踐機會等方式幫助學生創業。[145]
校友
編輯學界
編輯中國校友會網2014年發佈的統計稱,北京大學畢業生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者有159人,列中國高校第一。[161]北京大學新聞網2013年發佈的消息稱,當時健在的70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北京大學畢業生有90名,列中國高校首位。[162]2007年,北京大學表示,計入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後,北京大學畢業生當選院士者共586名,排在中國高校榜首。[163]西南聯大時期的學生楊振寧、李政道後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北大醫學院校友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科學家[164]。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人里,12人是北大畢業生或北大教授[註 17]。[165]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北大畢業生或教授有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註 18]、葉篤正、吳征鎰、徐光憲、蕭輝楷、王忠誠[169]、于敏[170]。在北大畢業或任教的人文社科學者有林紓、嚴復、顧頡剛、范文瀾、徐志摩、胡風、馮至、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潘漠華、穆旦、鄭敏、杜運燮、袁可嘉、朱自清、俞平伯、湯用彤、馮友蘭、翦伯贊、王力、朱光潛、馬寅初、陳岱孫、金克木、季羨林、費孝通、張岱年、林庚、宿白、王鐵崖、李賦寧、厲以寧、袁行霈、蕭蔚雲、林毅夫、張維迎、皮建才、田餘慶、張廣達、黃楠森、湯一介、趙寶煦等。[171][172]2003年的一份統計稱,北大畢業生中有413人後來擔任大學校長。[173]
政界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前任總理李克強是北大法律系1977級本科生[註 19],後來在職獲得北大經濟學博士。埃塞俄比亞前任總統穆拉圖·特肖梅是北大哲學系1977級本科生,與李克強同期本科畢業,後來在國際政治系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74]政界的北京大學校友還有胡啟立、唐家璇、王夢奎、李肇星、陳福今、胡德平、張維慶、鄧楠、齊續春、楊岳橋、薄熙來、白春禮、袁純清、趙樂際、胡春華、李書磊、石泰峰、彭清華、岑浩輝等人。2021年,中國大學傑出政要校友排行榜中,北京大學有政要校友336名,列排行榜第一。[175]
傳媒、文藝界
編輯在文化界擔任管理職務的北京大學畢業生有蔡武、申尊敬、王庚年、俱孟軍、何平、孫冰川、盧仲雲、楊迎明、雷佳等。北大畢業生中的知名記者有汪大昭、唐師曾、李響等人,知名主持人有阿憶、王利芬、曲向東、張泉靈、撒貝寧、李思思等。知名脫口秀藝人則有李雪琴。[176]導演英達[177]、林天強,相聲演員徐德亮[178]也是北京大學畢業生。
商界、金融界
編輯據中國校友會網2014年的統計,1999年至2013年間登上福布斯等榜單的中國富豪中,北京大學畢業生佔98人,列中國高校首位。[179]中坤集團創始人黃怒波、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新浪網創始人王志東都是北大本科畢業生。[180]金融界的北大校友有易綱、龔方雄、謝韜、蔡紅軍、閻焱等人。[181]
體育界
編輯根據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頒發的文件《關於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體育比賽中獲中國前三、亞洲前六、世界前八名或獲得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的運動員,可免試進入高校學習。[182]在北京大學讀本科的奧運冠軍有李寧[183]、羅雪娟[184]、雷聲[185]、鄧琳琳、孫玉潔[186]等人。
校辦企業
編輯根據教育部2015年1月發佈的《高等學校校辦企業統計概要公告》,北京大學校辦產業總資產排名第一,淨利潤排名第二。[187]據統計,北京大學校辦產業的產值佔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產值的三分之一。[188]2014年,北京大學校辦企業總資產超過1,800億元人民幣。[189]2002年,北京大學註冊成立國有獨資企業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代表學校對校辦企業行使出資人權利。[190][191][192]北京大學校辦企業主要有北大方正、北大青鳥、北大未名和北大科技園等。
方正集團下轄五大產業集團,擁有六家上市公司,2015年總資產1,966億元人民幣,總收入805億元。方正集團的前身是北京大學1986年成立的北京大學理科新技術公司,通過激光照排技術起家[193],後來成為兼跨IT、醫療醫藥、房地產、金融、大宗商品貿易等行業的多元投資控股集團。[194]根據2003年改制時確定的股權方案,北京大學擁有方正集團70%的股權,集團管理層擁有餘下30%股權。2003年方正改制後,李友等高管通過資本運作使得方正快速擴張。然而,2015年1月,方正高管魏新、李友、余麗等人因涉案被帶走調查。[189]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北京大學目前使用的英文校名為Peking University。京師大學堂成立時,英文名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中華民國成立後,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校,英文名改為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Peking,亦作Government University, Peking,或Peking Government University。1919年8月12日,北京大學評議會確定國立北京大學英文名為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北京改名為北平之後,北大校名並未更改。1938年2月5日,長沙臨時大學第49次常委會的決議中,將國立北京大學的英文名表述為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西南聯大結束後北大沿用此名。1949年後,國立北京大學改為北京大學,英文校名也改為Peking University。20世紀70年代北京大學曾使用Beijing University的英文名。1980年12月19日,北大校長辦公會議決定恢復Peking University英文名,以免混淆。2007年發佈的《北京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管理辦法》、2014年發佈的《北京大學章程》均確定北京大學的英文名為Peking University。[5]
- ^ 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之後,北京大學即有「北大」簡稱。北平紀事報社(Peiping Chronicle)在1931、1933、1935年出版的三個版本的英文《北京指南》(Guide to Peking)中均提到北京大學的簡稱是Peita(也寫作Pei-ta、Pei Ta,即威妥瑪拼音的北大。1936年北平紀事報社致函國立北京大學,希望協助核改英文版北大簡介。1936年8月11日,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辦公室回函,Pei-ta成為北京大學校方承認的英文簡稱。此後其他英文文獻也使用Peita的簡稱。按照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北大」的拼音寫法改為Beida。現今英文媒體和學術界也經常使用Beida作為北京大學的英文簡稱。[5]
- ^ 光緒帝《明定國是詔》: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大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准入學肄業,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特此通諭知之。
- ^ 4.0 4.1 對於「哪所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的問題,學者們沒有一致的意見。有說法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6]也有說法稱北洋大學堂(1895年創建時稱天津北洋西學學堂,1896年改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的大學[14]。有人認為,上海聖約翰書院是中國最早的大學(1879年成立,1892年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896年擁有文、理、醫學、神學諸科初具大學規模,1902年正式改名為聖約翰大學,1906年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備案[15])。有人認為登州文會館(1884年得到美國長老會授權開辦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16][17]。還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大學起源沒有明確的時間標誌,因為最初中國的大學與中等教育(甚至初等教育)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天主教耶穌會1594年在澳門設立的聖保祿學院是中國第一所近代大學[18]。1910年,京師大學堂首創分科大學,設設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商科設銀行保險學門,工科設採礦及冶金學門、土木工程門,農科設農學門,格致科設地質學門、化學門,政法科設法律學門、政治學門,文科設中國史學門、中國文學門,經科設春秋左傳學門、周禮學門、毛詩學門,共計十三學門[19]:435。同期的北洋大學堂設有法律、土木工程、採礦冶金三個學門及附設的法文班和俄文班,另設有師範科。[20][21]
- ^ 新近的研究[8][9]。將京師大學堂藏書樓的歷史上溯至1898年。此前,人們通常認為京師大學堂藏書樓肇自1902年[10]
- ^ 今北京師範大學前身。1909年,師範科的206名學生畢業,師範館脫離大學堂,改名京師優級師範學堂。[13]
- ^ 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本科。按1903年新訂的癸卯學制,大學堂分為三級,即高等學堂、分科大學、通儒院,分別相當於今天的預科、本科、研究生[22]
- ^ 據陶希聖回憶:「民國初年,貴族子弟仍然不少,文科那邊有一個學生坐自用人力車來上課……兩院一堂是八大胡同(當時的妓院集中地)受歡迎的重要的顧客。兩院是國會的參眾兩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13]
- ^ 蔡元培曾七次辭去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1922年10月19日第六次辭職沒有獲准,但他從此不再到校,由蔣夢麟代理校長一職。[36]蔡元培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一文中寫到,「綜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一經回憶,不勝慚悚。」[37]
- ^ 另外八所學校是: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法政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44]
- ^ 當時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提出將京師大學校改名為北京大學,但因經亨頤等人反對未能實現。[45]
- ^ 楊振寧1938年秋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聯大物理系畢業,入清華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1944年獲碩士學位,考取「庚款留美」項目赴美讀博。[48]李政道1944年由浙江大學轉入西南聯大讀本科,1945年讀大二時獲得推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讀博。[49]
- ^ 理學院數理系、化學系學生可依個人意願轉入北京大學對應的系學習,或入華北大學工學院改學工科。[60]
- ^ 1989級共738名新生,全部到石家莊陸軍學院軍訓一年[68]:112;1990級至1992年,學生按文理科分開,分別在石家莊陸軍學院、信陽陸軍學院軍訓一年[68]:119。1990年起,復旦大學新生也需要進行一年制的軍訓[69]。1993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新生不再軍訓一年,軍訓方式改為與其他全國重點高校相同[68]:125。
- ^ 所謂「五齋」,除第二院內的西齋第一宿舍、第一院內的東齋第二宿舍、五齋女生宿舍,還有北河沿第三院北側的三齋、嵩祝寺後椅子胡同的四齋。三齋原為八旗先賢祠,因年久失修,曾發生浴室倒塌事故致學生死亡,北大在1934年退租該地,將第三院改為男生宿舍以解決住宿問題。[84]
- ^ 1993年北大新生不再進行一年制軍訓,1993級新生和1992級學生同時進入燕園主校區。
- ^ 其中在西南聯大畢業或任教的有7人
- ^ 1938年,劉東生以南開中學畢業生身份免試進入西南聯大,學生註冊號以N開頭,代表南開大學學籍。劉東生入學時學的是機械,後來轉入地質地理氣象系地質學專業。此時南開大學本沒有地質專業,聯大地質地理氣象係為清華地學系、北大地質系合組的。[166][167][168]
- ^ 1977級本科生均為1978年初入校。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北京大学2021年基本数据 (PDF). 北京大學. 2022-10-28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05).
- ^ 2.0 2.1 2.2 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PDF). 北京大學. [2014-06-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 ^ 3.0 3.1 校区概况. 北京大學昌平校區管理辦公室.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0).
- ^ 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 北京大學 校發[2007]99. [2014-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4).
- ^ 5.0 5.1 北大英文校名漫谈.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6-05-12 [2017-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8).
- ^ 6.0 6.1 1898年7月3日 京师大学堂成立. 歷史上的今天. 人民網.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4日).
- ^ 7.0 7.1 沈弘. 京师大学堂何时成立? (PDF). 中華讀書報. 2001-11-21 [2014-06-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7-14).
- ^ 沈弘. 戊戌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考 (PDF). 中華讀書報. 2002-01-16 [2014-06-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7-14).
- ^ 姚伯岳. 在古籍编目中发现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源头.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3, (6).
- ^ 最新发现文献将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溯至1898年.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3-11-15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图书馆今迎110岁生日. 北京晚報. 2012-11-04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源自京师大学堂. [2024-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7).
- ^ 13.0 13.1 13.2 陳明遠. 清末四所大学的状况.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上海: 文匯出版社. 2005 [2014-06-19]. ISBN 9787806767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23).
- ^ 中国大学堂 首家看北洋. 天津青年報. 2003-12-21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上海最早的大学:圣约翰大学. 城市導報. 2013-07-05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1).
- ^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始于烟台 比北大早成立14年. 水母網. 2012-11-05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5).
- ^ 郭大松. 晚清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若干史事考辨. 史學月刊. 2013, (9)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 ^ 藍勁松. 第五节 中国大学发展个案. 致知穷理:大学发展的多维探索.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014-06-21]. ISBN 978-7-107-208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北京大學檔案館校史館. 北京大学图史1898-2008.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301-16707-6.
- ^ 校史沿革. 天津大學.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 ^ 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 民生周刊. 2012-05-21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历史 校史钩沉. 北京大學校報. 2007-03-20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北京大学简史(上). 北大招生網.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02-05-04, (4號)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20).
- ^ 严复与北京大学. 搜狐文化. 2009-08-26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2-10-02, (155號) [2022-1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23).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2-10-19, (171號) [2022-1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23).
- ^ 命令. 神州日報 (上海). 1912-12-29.
廿七日,臨時大總統命令:北京大學校校長章士釗呈請辭職,章士釗准免本官。此令。又令:代理北京大學校校長馬良呈請辭職,應照准。此令。又令:任命何燏時署北京大學校校長。此令。
- ^ 北京大學預料舊班生風潮紀實. 新聞報 (上海). 1913-06-04.
- ^ 北京大学概况. 新浪文化. 2008-04-07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谁来保护北大旧址. 南方周末. 2012-04-16 [201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5).
- ^ 金林祥. 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蔡元培画传. 四川教育出版社;Esphere Media(美國艾思傳媒). 2015-08-30: p. 122 [2016-10-14]. ISBN 9787540861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7) (中文).
- ^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維基文庫. 1917 (中文).
- ^ 34.0 34.1 34.2 劉火雄. 蔡元培:绝不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 文史參考. 2010, (6) [201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7).
- ^ 蔡元培:民主办校、教授治校. 人民網. 2009-10-14 [201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傅國涌. 蔡元培七辞北大校长:以告退的形式维护人格尊严. 解放日報. 2012-10-11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蔡元培.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 ^ 从蔡元培到朱清时:由大学校长看高校治学理念之变. 東方網. 2011-09-10 [201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學硏究所簡章. 時報 (上海). 1917-11-12.
- ^ 北京大學最近要訊. 民國日報 (上海). 1920-03-03.
女生最初入北大者,爲由高等女師範轉學之王蘭,係在本科一年級哲學系旁聽。昨又有由協和女子大學轉學之奚湞及查曉園二名,則係在一年級英文學系旁聽,皆江蘇人。
- ^ 蔡元培.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 維基文庫. 1934-01-01.
我是素來主張男女平等的。九年,有女學生要求進校,以考期已過,姑錄為旁聽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有人問我:「兼收女生是新法,為什麽不先請教育部核準?」我說:「教育部的大學令,並沒有專收男生的規定;從前女生不來要求,所以沒有女生;現在女生來要求,而程度又夠得上,大學就沒有拒絕的理。」這是男女同校的開始,後來各大學都兼收女生了。
- ^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光明日報. 2005-10-18 [201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蔡元培与“进德会”. 文摘報. 2006-07-02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田正平. 国民政府初期对北平高等教育的整顿——以北平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1月, 33 (1).
- ^ 45.0 45.1 許小青. 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风潮(1925-1929).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1).
- ^ 郭汝瑰; 黃玉章 (編). 中日两国确立战时体制.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 [2016-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4).
- ^ 楊濤. 抗战时期的“留平教授”. 文史天地. 2010, (6): 22-23.
- ^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 科技日報. 2002-06-19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 ^ 杨海亮:李政道为何能被推荐去美国读博士?. 人民政協網. 2013-10-16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1).
- ^ 50.0 50.1 馬亮寬. 傅斯年评传.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 377-3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5).
- ^ 陳翔. 北大红楼的“伪北大”岁月. 縱橫. 2010, (5).
- ^ 曹豆豆. 日伪时期的“北京大学”. 文史精華. 2005, (3).
-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 ^ 羅豐. 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 光明網. 2004-09-08 [2016-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7).
- ^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2007-07-10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破产. 北方新報. 2013-09-06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傅斯年提“抢救大陆学人”:中共会毁灭文化研究. 鳳凰網歷史. 2012-01-01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1949年:文化名人多留大陆 他却坚决要去台湾. 鳳凰網歷史. 2012-02-26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的历史渊源.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0-12-16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60.0 60.1 中法大学的缘起与沿革. 中法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專輯《永遠的情懷》.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工学院历史沿革. 北京大學工學院.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8).
- ^ 北京大学简史(下). 北大招生網.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第一张大字报作者喊冤:我的错误是执行毛主席的指示. 人民網. 2012年3月14日 [2016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4月3日).
- ^ 文革时叱咤风云的五大学生“领袖”今安在?. 人民網. 2011-09-15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65.0 65.1 薄亞達. 十年风焰漫燕园——“文革”中的周培源与聂元梓. 華夏文摘(增刊).
- ^ 1989年政治风波. 中共黨史上的80件大事. 人民網.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
- ^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 人民日報社.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68.0 68.1 68.2 68.3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高校德育研究會 (編). 北京高校德育二十年(下册):改革开放二十年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大事记.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2000-09. ISBN 7563504451.
- ^ 国家教委关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参加军训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党政机关等问题的通知. 國家教委. [2014-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设想引关注.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2-09-18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9).
- ^ 北大北医大合并组建新北大. 人民日報. 2000-04-04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72.0 72.1 72.2 北大校长许智宏:谁说北大文重理轻!. 北京娛樂信報. 2002-11-26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在湖北扩招50% 文理科录取线居各高校之首. 新浪教育. 2010-07-18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6).
- ^ 北京大学:文理医工综合发展 艺术学恢复招生. 網易教育. 2011-05-11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适应人才新需求 北大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新華網. 2002-05-27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28).
- ^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启幕 校园变法震荡未名湖. 新華網. 2003-06-26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留学生曝宿舍“厚此薄彼”. CFP. 2011-08-20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癸未变法”今何在?人事制度改革引争论. 中國新聞周刊. 2010-11-18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高峰楓. 谁的“燕京学堂”?. 東方早報. 2014-05-25 [201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9).
- ^ 北京大学里的新“学堂”. 今晚報. 2014-05-11 [201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30).
- ^ Mimi Lau. Chinese Maoists join students in fight for workers’ rights at Jasic Technology. South China Moring Post. 2018-08-10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 (英語).
- ^ 邱水平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平任北京大学校长. pkunews.pku.edu.cn.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 ^ 葉兵. 北大低调回应公安入校抓人打人 学者称校园不该发生暴力事件. 美國之音. 2018年11月12日 [2018-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2).
- ^ 84.0 84.1 84.2 84.3 84.4 李向群. 老北大校园变迁回顾. 北京高校檔案學術論文匯編. 2006.
- ^ 85.0 85.1 85.2 孫華; 陳威. 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 教育學術月刊. 2012, (3).
- ^ 南都周刊:北大南墙13年. 南都周刊. 2006-03-10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一年损失五六百万 北大缘何重砌南墙. 北京青年報. 2001-07-30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昌平园区历史由来. 北京大學校報. 2007-04-03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0).
- ^ 同等待遇不搞第二品牌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成立. 深圳商報. 2001-09-27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部分研究生将入住圆明园校区 书记校长实地察看准备情况.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3-08-30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简介. 北京大學.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5).
- ^ 北京吉利学院拆迁,校区将逐步并入北大. 藍鯨教育. 2019-12-30 [2021-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 ^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同意北京吉利学院变更名称、建设成都校区的批复(教发函〔2020〕19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北京. [202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8) (中文(中國大陸)).
- ^ 程婷. 北大昌平新校区9月6日正式启用,计算机系为首批入驻单位. 澎湃新聞. 2021-08-20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5).
- ^ 95.0 95.1 北京大学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PDF). 北京大學.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0-17).
- ^ 那些年,高考牛人去哪儿了?北大清华是最爱. 廣州日報. 2014-06-07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2011高考招生50强综合排名 清华超过北大. 鳳凰網教育. 2011-06-01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山西省“高考扶贫”助702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13-08-14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7).
- ^ 北大连续五年在京缩减招生 定向招寒门学子. 北京日報. 2014-06-20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北大清华北京招生数量略减 控制属地招生保公平. 中國新聞網. 2008-05-28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北大清华在京录取率挑战教育公平. 光明網. 2010-04-21 [2014-06-24].[失效連結]
- ^ 违背承诺在京大幅扩招,北大清华挑战公平底线. 網易教育. 2012-07-13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4).
- ^ 许智宏评北大教改 淡化专业、分流培养有实效. 中國新聞網. 2003-12-18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培养本科跨学科人才 多学科组合拓展学生专业成长空间. 中國教育報. 2010-05-26 [201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北大实施“小班课教学”:把最优秀师资用于本科教学一线. 新華網. 2013-06-10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十大特色. 北京大學招生網. 2009-04-16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2-08-23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热评:北大暑期学校的冷思考. 北京晚報. 2010-07-21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网络公开课将面向全球开放. 中國教育報. 2013-09-19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8).
- ^ 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单(2003-2010). 北京大學教務部.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市精品课程名单(2003-2010). 北京大學教務部.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四位教师当选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3-08-19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4).
- ^ 北京大学概况. 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留學生辦公室.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9).
-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大學.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 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78 [2014-08-13]. ISBN 978-7-04-038667-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7-14).
- ^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记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5-04-30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创新——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5-04-14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北京大学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北京大學科學研究部.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4).
- ^ 科研成果. 北京大學.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3).
- ^ Shanghai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 [2018-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8) (英語).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9]. [2018-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1) (英語).
- ^ 学科优势看北大.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3-06-18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6).
- ^ 2016中国大学ESI全球前1%学科排行榜,北大第一. 大河網/人民網. 2016-11-01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3).
- ^ QS大学学科排名:清华和北大共有五学科跻身全球前十. 財新網. 2016-03-22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3).
- ^ 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公布 北大口腔医院荣列全球第十六.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6-03-22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北大校徽与“老农铜马”. 紅網-三湘都市報. 2006-08-29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蔡元培为什么要请鲁迅来设计北大校徽(图). 中國網. 2009-12-25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6).
- ^ 在鲁迅设计的校徽上修改 颜色定为北大红 北京大学首次系统规范学校标志. 科學時報. 2007-06-19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蔡元培. 国立北京大学校旗图说.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8: 202. ISBN 7-209-02241-4.
- ^ 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北京大學標識管理辦公室.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4).
- ^ 溫儒敏. 北大传统与大学文化 (PDF). 粵海風. 2009, (5) [2014-06-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7-14).
- ^ 《國立北京大學廿週年紀念冊》
- ^ 北大拟为110年校庆征集校园歌曲. 競報. 2007-08-28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陳平原. 老北大的故事之五:北大校庆:为何改期?. 讀書. 1998, (228).
- ^ 陳平原. 老北大的故事之四:北京大学:从何说起?. 讀書. 1998, (226).
- ^ 楊鵬. 抗俄铁血会考. 蘭台世界. 2012, (25).
- ^ 备受推崇的蔡元培为何十年七辞北大校长(图). 人民網. 2014-02-27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毛泽东曾在北大“旁听”吗?. 人民網. 2014-02-12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和邵飘萍、蔡元培的影响. 人民網. 2008-04-13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3).
- ^ 北京大学学生社团名录. 北京大學招生網. 2009-04-17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145.0 145.1 145.2 院校纵览: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 新浪教育. 2011-04-15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零距离看北大】北大社团文化.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0-06-12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学生合唱团. 學生藝術團.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学生民乐团. 學生藝術團.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学生舞蹈团获奖信息. 學生藝術團.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 東方網.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1).
- ^ 北大学生原创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汇报演出领票通知.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08-12-04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1).
- ^ 艺术学院本科生周圣崴斩获第九届全球华语大学生最佳实验片奖.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2013-2014北京大学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完美落幕. 騰訊. 2014-05-04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 ^ 2013—2014年度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决赛完美落幕. 騰訊讀書. 2014-05-12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校园文化. 北京大學.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场馆介绍. 北京大學體育部.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 ^ 北大乒乓球队勇夺首都高校乒乓球锦标赛冠军. 北京大學體育部.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 ^ 北大击剑队获“红牛杯”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击剑比赛(佩剑团体赛)男团冠军. 北京大學體育部.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 ^ 北京大学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马拉松邀请赛团体冠军. 北京大學體育部.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 ^ CUBA女篮决赛落幕 北京大学夺得队史首个总冠军. 京華網. 2014-06-11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2014中国大学院士校友排行榜 北大清华国科大雄居三甲. 鳳凰網教育專稿. 2014-03-26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3).
- ^ 高质量的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3-06-21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6).
- ^ 北大称校友中已有院士586名 在全国遥遥领先. 科學時報. 2007-08-04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医校友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医学或医学奖. 北京大學醫學部. 2015-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6).
- ^ “两弹一星”功勋中的北大人. 北大招生網.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大事年表. 劉東生先生紀念展室.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学院概况.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刘东生在南开求学的日子. 南開大學校史網. 2014-05-20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的北大校友. 北大招生網.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绝密30年“于敏”被雪藏. 法制晚報. 2015-01-09 [2015-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7).
- ^ 人文社会科学. 北京大學.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历史名人. 北京大學.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北大学子中的大学校长(413位). 北京大學招生網.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和李克强系同期北大校友. 北京青年報. 2014-05-05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2021中国大学杰出政要校友排名,北京大学第1,中国人民大学第3.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 ^ 文革后北大毕业生中的新闻传媒界人物. 北大招生網. [201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英达与现任妻子相识《我爱我家》 赞她最有性格. 新聞午報. 2008-12-01 [2014-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徐德亮母校系庆说相声. 法制晚報. 2010-10-25 [201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2014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富豪校友累捐48亿. 新浪教育. 2014-01-16 [201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文革后北大毕业生中的商界人物. 北大招生網. [201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2).
- ^ 文革后北大毕业生中的金融证券投资界人物. 北大招生網. [2014-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奥运冠军保送进大学深造 是否有违教育公平. 新華網. 2008-09-23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校友寄语:李宁. 新浪教育. 2014-04-17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退役后安心读书 罗雪娟已准时到北京大学注册. 新華網. 2009-04-30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王海滨:真心感谢北京大学 雷声:奥运金牌挺沉的. 體壇周報. 2012-08-01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北大又迎俩奥运冠军 邓琳琳孙玉洁继续学业. 新華社. 2013-09-01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清华校办企业最赚钱. 京華時報. 2015-01-06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1).
- ^ 产学研. 北京大學.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 ^ 189.0 189.1 北大方正等高校企业野蛮生长:总资产将破万亿缺乏监管. 國資委. 2015-05-12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 ^ 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裁张兆东莅孟考察项目. 中國孟津網. 2013-12-18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设立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清华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复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 ^ 校企改制孕育资本壇变. 北京青年報. 2002-04-08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北大方正魏新:方正发展得益于北大支持. 國際在線. 2014-12-17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 ^ 集团概述. 方正集團.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外部連結
編輯- 官方網站
- 北京大學新聞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北京大學醫學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北京大學圖書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北大未名BB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