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对外关系史

(重定向自台灣外交史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台湾的对外关系,始于何时并不确定。经由人类语言学的考证,有学者提出台湾为西太平洋南岛语系的源头,亦即大部分南岛民族是由台湾迁徙出去的,这大致上可以说是台湾对外关系的起点。1593年发生了日本丰臣幕府家臣原田孙七郎日语原田孫七郎台湾纳贡事件

1670年,台湾统治者郑氏王朝郑经英国签订通商条约,是台湾的第一个正式外交条约。其后,台湾先后由清朝日本统治,其涉外关系也融入了清朝日本的外交当中。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民国接管台湾。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彻退台湾,其后经历金门炮战退出联合国美国与之断交。在美国制定台湾关系法后,确立美国第七舰队肩负防卫台湾的重大使命,台湾主体性意识和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精神开始兴起。1984年,首度以中华台北名义参加洛杉矶奥运,并开始使用梅花旗取代青天白日满地红,此后对外关系开始以奥会模式为基准,并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活动,维持至今。

史前时期

编辑

南岛语系的源头

编辑
  1. 迁徙南洋他加禄人宿务人马来人爪哇人
  2. 迁徙中南半岛占婆人)
  3. 迁徙马达加斯加
  4. 迁徙新西兰毛利人
  5. 迁徙西太平洋诸小岛

古中国

编辑

台湾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联系情况,学者间有不同解读,但清康熙23年(1684年)以后纳入大清帝国版图是较无争议的,但事实上所谓版图指的是台湾西部地区,迟至1875年纳入最后一个卑南厅,距离割日实仅二十年,清朝仍未统治大部分高山族原住民[1][2]

中国史书,包括《三国志·吴志》、《隋书·流求传》及《文献通考》中,有疑似台湾的记载出现。例如《隋书·流求传》记载:“流求国在海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3]。”中华人民共和国及部分学者主张这是台湾与中国早期联系的证据,不过一些观点主张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文献中描述的就是台湾,部分学者则认为史书所记载的是琉球群岛[4]

就历史所载,澎湖群岛在元朝统治时曾设澎湖寨巡检司,而台湾本土则在清康熙时方被纳入大清帝国版图。

日本

编辑

室町时代以来,日本人开始以高砂、高砂国、高山国称呼台湾。

安土桃山时代文禄2年(1593年),丰臣秀吉派遣使者原田孙七郎谕令高山国纳贡,但是因使者找不到可以传递文书给高山国的人而无功而返[5]

江户时代庆长14年(1609年),德川家康任命有马晴信晓谕土番纳贡。元和2年(1616年),德川家康任命长崎代官村山等安征服台湾,等安以次子村山秋安率领2、3千人征台,为规模最大的一次,但因遭遇风灾无功而返。寛永18年(1641年),锁国制度完成,交流渐次减少。明治28年(1895年),大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正式纳入日本版图。

荷兰与西班牙时期

编辑

郑氏东宁时期

编辑

清治时期

编辑

1684年,清朝于台湾设台湾道台湾府行政区划或地方政府。因清朝采行锁国政策,台湾本来与西等外国的频繁贸易,也相同中断,而此阶段台湾所有贸易均来自国内各省。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国力日衰,锁国政策遭到西方列强挑战。多次战败后,中国签订多款通商条约。而与台湾有关的有:1858年之“天津条约”;规定台湾开放淡水安平港为通商口岸、1863年,鸡笼(今基隆)正式开港、1864年:打狗(今高雄)正式开港。这些外交条约除了规范通商口岸开设相关事务外,也设置了如打狗领事馆等驻台外交机构,也出现洋行、帮办。1867年,因罗妹号事件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与排湾族族长卓杞笃缔结《灾难救助条约》,则是台湾外交关系的新叶。

19世纪中期,台湾涉外关系除了官商来往之外,宗教事务也是其中很重要部分,这些借由外交关系进行的传教事务,如英国长老会马雅各开始在台湾南部传教及加拿大长老会差会马偕淡水传教,都影响台湾甚钜。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日本政府与清朝缔结《北京专约》,清被迫承认日本的行动为保民之举,给予难民抚恤及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这次外交事件,促使清廷取消内地人民渡台耕垦禁令,台湾正式全面开放。

日治时期

编辑

1895年,台湾展开五十年之日治时期。日本在台统治机器-台湾总督府为了处理涉外关系,特地于总督府官署内设置“外事部”,负责全盘台湾的对外关系。虽然,日治时期初期之外交关系,仍与中国攸关,例如移民经商等事务。不过,各国均于台湾设置外交办事处,以处理经商等事务。其中,也不少国家于台湾设置领事馆。例如,1913年,鉴于台湾地位日渐重要,美国就将台湾的原办事处升格为“台湾领事馆”,而外交人员则为正领事。就广义而言,1935年之台湾博览会呈现台湾外交史上的重大成果。包含中国、菲律宾满洲国泰国等国都前来台湾设展。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

1945年,日治时期结束,中华民国政府开始于台湾行使统治权。1949年12月8日,中华民国政府迁徙至台北。1950年-1972年之间,以中华民国名义为主的台湾外交呈现蓬勃现象,但仅实际统治台澎金马地区。台北市区或天母等地区,设有多处驻台湾之他国大使馆与相关眷舍。

退出联合国

编辑

自从中华民国于1971年被迫退出联合国,世界各主要国家相继和中华民国政府断交,台湾的国际空间锐减。1979年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但台湾关系法正式生效。同一时期,台湾在经济发展上渐有成绩,中华民国政府渐渐转向以经济援助一些小型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外交。此一时期为中国代表权再次失落时期,虽然海外侨胞仍然多支持中华民国,但国际局势渐趋转向认同中国大陆。此外国内本土意识高涨,加上“中华民国”称谓在国际会议使用上一直被多方干扰,以致于“台澎金马”、“台湾台北”、“台北方面”等不同称谓倍出,让国际媒体眼花撩乱,以致于后来终于不以“中华民国”为主要对外称谓,而有酝酿改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与国际舞台的转向。其中雷震提出《救亡图存献议》(1972)以更改国号为“中华台湾民主国”最受瞩目。此献议在当时并未受到官方回应,但多数主张在八〇年代与解严(1987)前后渐次获得实现。

使用中华台北名义及解严后

编辑
 
梅花旗(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会旗)

李登辉总统时期(1988年-2000年)

编辑

北京发生了六四天安门事件。而这个时候,以台北为首都的中华民国政府开始推动“务实外交”政策,以取代蒋中正及蒋经国所主张的以“中华民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汉贼不两立”政策。

陈水扁总统时期(2000-2008)

编辑

2002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更在2008年总统任内发起“牵手护台湾、加入联合国”的2008年台湾入联公民投票,试图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并透过公民投票向世界表达台湾强烈的公民诉求,但因为公投实质意义不大,最后未能通过。

马英九总统时期(2008-2016)

编辑

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中华民国的外交政策改采取外交休兵的方式,两岸关系以“不统、不独、不武”为原则下进行协商交流。同年八月北京奥运,中华民国代表首度于中国大陆使用“中华台北”名义参赛。2009年加入WHA(世界卫生组织大会)。2010年6月与中国大陆签定ECFA

蔡英文总统时期(2016-2024)

编辑

赖清德总统时期(2024-)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杨碧川. <清領時期 >. 《台湾简史》 (台北市: 第一书局). 
  2. ^ 周婉窈. 〈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 (pdf). 《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 (台北市: 稻乡出版): 267–293. [2011-06-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17). 
  3. ^ 魏徵等. 《隋書》 2010年重印本. 台北市: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0. ISBN 9789570524994 (中文(台湾)). 
  4. ^ 柏杨. 《中國人史綱》. 同心出版. 2005: 170 [2011-06-06]. ISBN 7-80716-121-3 (中文(简体)). 
  5. ^ 岩生成一. 〈豊臣秀吉の臺灣島招諭計畫書〉. 《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史学科研究年报》 (台北州: 台北帝国大学) (日语). 
  6. ^ 台美關係突破》台灣入名 北協更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自由电子报. 2019-05-25 [2019-05-27].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19-05-25) (繁体中文). 
  7. ^ 大突破!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更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联合新闻网. 2019-05-25 [2019-05-27].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19-05-25) (繁体中文). 
  8. ^ 江今叶. 美日聯合聲明52年來首提台灣 強調台海穩定重要性、關切中國脅迫行為. 中央社. 2021-04-17 [202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