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会

由教宗領導的基督教會,由拉丁教會和23個東方天主教會組成
(重定向自Roman Catholicism

天主教会拉丁语Ecclesia Catholica希腊语Καθ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意为“大公教会”),又称天主教公教会公教,是基督教人数最多的教会宗派,以罗马主教,即教宗领袖[4][5][6][7],故又称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罗马公教会罗马大公教会罗马公教。其与东正教新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分支。

圣座徽章
天主教会
Ecclesia catholica(拉丁文)
圣伯多禄大殿,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宗派天主教会
神学天主教神学
教体主教制
教宗方济各
行政圣座
罗马教廷执行
个别教会自权教会[注 1]
 · 拉丁礼教会
 · 东仪天主教会(23)
教区
 · 总教区(640)
 · 一般教区(2,851)
区域全球
创始人耶稣基督
起源33年
耶路撒冷
信徒13亿7585万2千人(截至2021年年末)[2]
神职人员枢机:241(截至2023年12月12日)[3]
主教:5340(截至2021年年末)
司铎:407,872(截至2021年年末)
终身执事:48,575(截至2021年年末)[2]
官方网站圣座官方网站(英语)

名称

编辑

中文“天主教”一词翻译自希腊文的“大公教会”(希腊语καθολικὴ ἐκκλησία罗马化katholike ekklesia),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公元2世纪初[8]。该术语也可译为“至公教会”,这是因为“καθολικην”一词的含义是全体、普世的[9]。“至公”和“至一”、“至圣”、“宗徒”一起被视为正统的基督教会所需具备的特征(在宗徒信经中即有一条是“我信圣而公之教会”)。

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将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经当朝礼部尚书徐光启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独一神灵为“天主”,“天主教”之名由此而来。

天主教在与新教并提时有时亦被称为“旧教”[10][11][12][13][14]

简史

编辑

天主教会相信耶稣基督宗徒伯多禄(彼得)接受基督的托付,建立教会,成为教会的基石[15],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并在这个职位上领导各地教会。此后沿袭下来的罗马的主教也因此享有各地教会的领袖地位。因此天主教会是从伯多禄开始一脉相承,是以罗马主教为领袖的普世教会

新教否认其一脉相承的观点,认为耶稣基督没有委托伯多禄(彼得)称为教会的基石,伯多禄(彼得)也没有建立罗马教会,罗马教会及其主教的地位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建立起来的。[16][17][18][19]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之后,罗马主教的地位在西罗马帝国继续得到巩固,但在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渐渐上升,与罗马主教常常分庭抗礼。11世纪发生东西教会大分裂后,东方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主教(普世牧首)为首,使用正统教会的名称,西方教会以罗马教宗为首,继续使用大公教会的名称。

16世纪出现宗教改革运动新教蓬勃发展,新教人士常使用“旧教”、“罗马教会”的名称来称呼此天主教会,“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会”等别名由此而来。天主教人士较少使用这样的称呼。

大公教会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候,将“大公教会”翻译为“天主教会”,这是大公教会在中文的正式名称,是中文特有的情况。

组织与信徒

编辑

教会组织

编辑

天主教会的组织团体分为依据圣统制建置的教会科层机构(一般俗称为“教会当局”)、以及自治团体两大类型。圣统制内各机构的相对关系,类似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不过是运用至全世界各个有教会的地方。圣公宗等使用主教制的宗派亦有类似的组织架构。

天主教会的自治团体,主要分为由修道士修女组成的各种男女修会、以及由平信徒组成的各种善会。在教会法上,教会的自治团体需要获得教会当局的批准方能建立[20][21]

修院和修会

编辑

不迟于公元三世纪[22],在埃及出现了最早奉行与世俗隔离的,禁食祈祷的信仰团体[23]。经过圣本笃的改革,在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男、女修道院

参加这种团体的,男的称修士,女的称修女。有些修会的修士都是司铎,修士可以晋铎,甚至被选为教宗、主教,他们都宣发神贫服从贞洁三个圣愿

为不同神恩传统而设立的修道团体,称为修会,这是因应不同的时代及社会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团体。天主教中著名的修会有本笃会(祈祷及学术)、方济会(面向贫穷人)、道明会(面向城市居民)、奥斯定会耶稣会(从事学术)、巴黎外方传教会(注重向外传教)和慈幼会(面向青少年)。

19世纪末开始,有许多中国籍修会陆续出现,如首任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枢机主教创立的主徒会、永年教区韩鼎祥主教创立的中华圣体侍卫德肋撒女修会、新乡教区张维柱主教创立的贫穷献托苦修会、原籍比利时后加入中国籍的雷鸣远神父在安国教区创立的耀汉小兄弟会德来小姊妹会等。在中国大陆,很多人误将修会说成教会,这是一种误解。修会有属于国际性的团体,也有隶属教区的团体会(教区修会,如一些修女会)。在世界各国有不同形式的修会团体,但都是属于天主教会的体系之内。

圣职人员

编辑

天主教的圣职人员因角色不同可分为3类,分别为主教神父(即司铎)及执事

主教由教宗亲自任命,通常负责管理一教区所有事务。天主教会认为,主教为十二宗徒的继承人,合法继承人将被授予完满的神权,有权祝圣新司铎。天主教会认为,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继承宗徒位者,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24]

神父(司铎)为主教的圣职协助者,可举行弥撒圣祭,施行圣事(除祝圣司铎和施放坚振外),协助主教牧养天主的子民(即管理堂区事务与教导教友)。信徒可以通过领受圣秩圣事而成为司铎。天主教会认为,司铎拥有献祭和赦罪的权力,基督在信徒中设置了某些人为司祭,作为宗徒继承人的主教,也相应地将职务分担给司铎[25]

执事主教的世俗事务协助者,主要以服务为主[26],也承担宣读圣言,协助分送圣体等工作。有些司铎候选人在升为神父前先被任命为执事,但也有可允许已婚者担任的终身执事,此职位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后恢复。

在圣职人员中,还存在教宗和枢机两个特殊职位。

天主教会认为,教宗是宗徒之长圣伯多禄的继承人,也是罗马主教,普世教会的首牧,为世界主教团的首领、基督的代表、普世教会在现世的牧人;因此由于此职务,他在普世教会内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职权,且得经常自由行使之。[27]

天主教会认为,教宗由于其职位,不仅享有对普世教会的权力,而且对所有个别教会及其信众拥有职权的首位,罗马教宗在尽其普世教会最高牧人职务时,常与其他主教们,而且与普世教会共融联合一起;但他有权按照教会的需要,规定执行职务的方式,即由其个人或与主教们集体执行。[28]教宗可召开,亲身或派人主持之,迁移、终止或解散大公会议,也可以批准该会议的法令。[29]现时按教会法,教宗由合资格(即80岁以下)枢机们当中选出,尤如早期教会中圣伯多禄宗徒为十二宗徒之首。

枢机则为教宗的助手和顾问,由教宗直接任命。担任枢机者必须至少为司铎,未升主教者应接受主教祝圣礼[30]。枢机的职责主要为辅佐教宗,负责协助教宗管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例如各圣部部长皆由枢机出任。1983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参照349条及356条)则称枢机为特别组成的团体(称为枢机团),依法享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并以集体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或个别地协助教宗处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教律),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神品(圣秩)的一个等级。 枢机的职务,源于罗马教区的司铎团(Presbyterate)。[31]

圣职人员的排序为:教宗枢机总主教主教助理主教辅理主教神父执事

修士修女并非圣职人员,而是修道者,即愿意以其独特方式(如按不同神恩以服务或祈祷的方式)渡奉献生活的平信徒。

信徒

编辑
 
各国天主教徒比例,2010年。[32]
 
各国天主教徒总数,2010年。[32]
  超过 1 亿
  超过 5,000 万
  超过 2,000 万
  超过 1,000 万
  超过 500 万
  超过 100 万

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徒为1,375,852,000人,占世界人口的17.67%。[2]天主教徒占所有基督徒的一半左右。[33]

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徒在占各大洲人口比例为,非洲19.38%,美洲为64.08%,亚洲为3.32%,欧洲为39.58%,大洋洲为25.94%。[2]

同样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在全球有5340位主教、407,872位神父和49,176位终身执事。有49,774位修士和608,958位修女。全球在俗团体成员中,有593位男性和19,688位女性。全球平信徒传教士共计有410,494位,传教员则有2,877,652位。全球教区和修会大修生人数总计109,895人,小修生则有95,714人。[2]

礼仪派别

编辑

在天主教历史的头一千年里,不同种类的礼仪派别在欧洲的西方和东方基督宗教地区发展起来。虽然有不同的传统,但它们都因与教宗共融而被视为天主教的一员。最大和最著名的是拉丁教会,这是唯一的西方传统教会,全世界有超过10亿信徒。与拉丁教会相比,23个自治的东方天主教会信徒相对较少,截至2010年,其信徒总数为1,730万。[34][35][36][37]此外还有其他与教宗共融的教会。

拉丁礼天主教会

编辑
 
圣伯多禄大殿及广场

拉丁教会由教宗和他直接任命的教区主教统治。教宗在拉丁教会中直接行使宗主教的权力,拉丁教会被认为是西方基督教的起源,影响了欧洲和西北非的信仰和习俗,也影响了许多新教教派。[38]

东仪天主教会

编辑

东仪天主教会,又称东方礼天主教会,指完全承认罗马教廷地位的一派天主教分支,流行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前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在苏联时代曾被迫并入正教会。他们保存了与罗马教廷相联系的东方天主教会的礼仪,神学基础与祭献的传统,但仍与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及东方亚述教会存有分歧。马龙派天主教会,是天主教中属于东方礼天主教会的一个分支,5世纪早期由叙利亚教士圣马龙所创立。7世纪时正式形成教会,首任宗主教若望·马龙。现今马龙派信徒全球大约有400万人,其中在黎巴嫩有约100万人,占该国人口大约1/4。马龙派教会语言是古叙利亚语,实际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语。今日马龙派的最高教会领袖为安提约基雅马龙派宗主教,由全世界的马龙派主教选出,居住于黎巴嫩贝鲁特北部的Bkirki。新任宗主教当选时必需要报告教宗,并获得其许可,以体现马龙派对天主教教会的归附。当安提约基亚马龙派宗主教参加天主教教会活动时,他的地位相当于一位枢机主教

东方礼天主教会遵循东方基督宗教的传统和灵性,并且是与天主教会完全交流的教会,或者在东西方分裂和早期分裂之后的几个世纪中选择重新进入完全共融的教会。这些教会的仪式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影响,而不是教义的差异。

圣公会与特别主教辖区

编辑

特别主教辖区是罗马教廷为有意改宗天主教的圣公宗信徒成立的特别教长制教会团体,基于教宗本笃十六世2009年11月4日公布的宗座宪章《圣公会的结合》(拉丁语:Anglicanorum coetibus)而建立的特殊体制。这些辖区直属于教廷,并由教宗任命一位主教或神父担任教长管理之。

首个特别主教辖区为沃尔辛厄姆圣母特别主教辖区,经过教廷与天主教英格兰及威尔士主教团协商后在2011年成立,。此外亦有在澳洲的南十字圣母特别主教辖区和在美国及加拿大的圣伯多禄宝座特别主教辖区等两个特别主教辖区。

其他

编辑
 
天主教徒占世界各国人口比例一览图

埃及等地的科普特礼天主教会同样承认教宗的伯多禄宗座首席权。

教义

编辑

以《宗徒信经》和《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为代表[39]信经是天主教信仰的纲要[40]

对天主的认识

编辑

天主教会相信天主的存在,并承认其唯一性[41]

天主教会相信三位一体的教义。圣经内没有文字上的记录清楚表明三位一体的信理。但基于一些圣经经文以及根据教会的圣传,在于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后,为驳斥亚略,在《尼西亚信经》中成为基本信条。早期教父特土良是第一位使用“三一”(拉丁语Trinitas)的神学家。[42]

创造观

编辑

天主教会相信天主是全能的[43],创造[44]并继续眷顾[45]天地万物。

在创造物中,包括了天使和人类。天主教会相信天使的存在,认为天使是没有肉身的精神体受造物[46],有位格且不死不灭[47],天使保护着人类并为人类代祷[48]。天主教会相信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被创造的[49],具有灵魂和身体[50]

罪恶观

编辑

天主教会相信天主的一切所为,都是美好的,但由于天使、人类的堕落而产生了罪恶。天主教认为魔鬼是堕落天使[51]。天主教会认为,天使的堕落具有无可挽回性[52]。第一个人亚当受到魔鬼的诱惑而犯下了第一个罪,即原罪[53]。这一原罪具有传递性,使全人类陷入堕落[54]

基督观

编辑

天主教会相信,为了挽救堕落的人类,天主的圣言成为血肉[55],由童贞圣母玛丽亚诞生[56],是为圣子,即耶稣。

天主教奉耶稣为全人类的救世主、“默西亚”(弥赛亚)、“基督”,救赎万民,免其受苦。基督一词来自希伯来语默西亚”(希伯来语מָשִׁיחַ‎,罗马化:Mašíaḥ)的希腊文翻译,解作“受膏者”。天主教会相信,耶稣就是是天主向以色列所预许的默西亚,既是真正的天主也是真正的人类[57]

天主教会认为,耶稣接受了伯多禄承认他为默西亚的信德宣认,并预告其受难。天主教会相信,耶稣被钉十字架处死,死后安葬,并在第三天复活升天,从而宣告了救恩的到来[58]

教会观

编辑

天主教会由宗徒时代开始由首任教宗——圣伯多禄宗徒领导,并由伯多禄的继承人带领教会,经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是故天主教会认为自身符合《尼西亚信经》中“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的特性。

圣传指教会的传统,与圣言一道构成天主教的信德宝库。天主教会相信上主的启示是透过圣经和圣传这两种方式传递给信徒,而圣传是整个教会的生活。圣言和圣传,是在作为天主子民的教会中产生出来的,没有天主子民的教会就没有《新约》:犹如没有犹太民族就没有《旧约》一样。教会负责保管、研究、体验等促进对《圣经》及圣传的进一步了解,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天主圣言。这就是教会训导。教会训导通过教宗及主教们的宣讲、大公会议的教导、天主教法典的规定等传递圣言和圣传,以保证其不会错误。圣传同样是天主教信仰的源泉和依据,这是天主教区别于其他基督教派别的基本特点之一。

根据天主教教义,《圣经》与教会当局的教导(即圣传)具同等地位,都是信仰最高法则。[59]例如,出自圣经的十诫与教会的训导“教会五规”都对天主教徒具有约束力。

天主十诫

编辑
  •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于万有之上。(天主教第一诫细项包括:禁止拜偶像,行巫术迷信。无神论否认天主的存在,亦违反第一诫)
  • 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 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
  • 第四诫 孝敬父母。
  • 第五诫 毋杀人
  • 第六诫 毋行邪淫
  • 第七诫 毋偷盗
  • 第八诫 毋妄证。
  • 第九诫 毋贪他人妻。
  • 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十诫”(Decalogue)一词,其字面的意义是“十句话”(出34:28;申4:13;申10:4)。在圣山上,天主给自己的子民启示了这“十句话”。是天主“用手指”写的(出31:18;申5:22),不同于其他由梅瑟书写的诫命。“十句话”在天主的话里,占着卓越的位置;“十句话”载在出谷纪和申命纪中,流传至今。自旧约时代,经常为圣经所引用,但是,直到耶稣基督的新盟约,“十句话”的完整意义才显示出来。

圣奥思定开始,天主教会在给候洗者和信徒的教理讲授中,“十诫”占着优越的地位。在十五世纪,人们习惯把十诫的规条写成有节奏的词句,以便背诵并采用积极的形式。这种方式直到今日仍被沿用。十诫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句“话”或每一条“诫命”都涉及整体。触犯了一条诫命就是违犯全部法律。

教会五规

编辑

教会五规是:

  1. 主日及当守的法定庆节应参与弥撒,停止有碍圣化这些日子的工作和业务;
  2. 应至少每年一次领受和好圣事,告明己罪;
  3. 至少在逾越庆节时领受感恩(圣体)圣事;
  4. 应遵守法定的大斋和小斋;
  5. 各尽自己的能力,支持教会物质的需要。[60]

末世观

编辑

天主教徒相信人生到最后要面临四件事:一、死亡。二、审判。三、天堂。四、地狱。此为万民四末。信徒多默想四末,会警惕自己、改善信仰生活。

天主教会相信,每个人在死亡后会立即接受私审判,从而决定炼狱、天堂或是地狱的去向[61]。最终,基督将会再来,进行最后的审判,并带来新天新地的希望[62]

天堂

编辑

天主教会认为,“天堂”是一个至高的幸福境界。那些在天主的思宠中过世,而无须再炼净的人将进入这一境界,与基督永远生活在一起。这些人组成天上的教会,可与天主直面,并可为世人转祷。[63]

天主教会可能通过特定程序宣布某些人为真福或圣人,承认这些人已经进入天堂。旧约中的一些人物也根据传统被尊奉为圣人。[64]

地狱

编辑

天主教会认为,地狱是人因自由的抉择,在大罪中过世时所遭到的永罚。

早期天主教神学家认为地狱存在两种痛苦,即失苦(拉丁语Poena damni)与觉苦(拉丁语Poena sensus[65]。前者意味失去的痛苦,即与天主永远的分离[66];后者意味感觉上的痛苦,即火烧之苦[注 2]

天主教会认为,天主不预定任何人去下地狱,坠入地狱是人甘愿犯大罪离开天主、至死不肯悔改的后果[67]。一些宗派与此持不同观点,如双重预定论

炼狱

编辑

天主教会认为,人死后灵魂上没有大罪,只有小罪或暂罚尚未补偿,既不该受永罚下地狱,又不能立刻升天堂,则可至炼狱中受苦作补赎,直至偿还罪债完毕为止[68]。天主教也称此补偿为最后的炼净[69]

天主教会基于诸圣相通的教义,认为仍在现世的信友,可以通过祈祷、奉献感恩祭、行施舍、得大赦和做补赎帮助处在炼狱中的灵魂[70]

圣事

编辑
 
耶稣建立的圣体圣事
 
天主教弥撒中需要使用的物品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件圣事,即圣洗圣事坚振圣事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71](包括路德宗在内的大多数基督新教则仅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作为正式的圣礼)。[72]在这其中,弥撒(圣体圣事为其主题)是最重要的。[73]

天主教相信圣事是由基督耶稣亲自建立,透过有形的标记分施无形的恩宠。七件圣事涵盖基督徒生命中所有阶段,及一切重要时刻。

七件圣事可分成三类,入门圣事,治疗圣事,共融和服务的圣事。

入门圣事

编辑

其中圣洗圣事坚振圣事圣体圣事乃入门圣事,这些圣事为人准备入教奠定基础。信徒透过圣洗而重生;借着坚振而坚强,并在圣体圣事中领受永生之粮。如此,借着入门圣事,他们常能更丰盛地接受天主的生命,并且迈向爱德的成全。[74] 除非已领受圣洗圣事,不能领受其他圣事

感恩祭
编辑
 
梵二后天主教堂内的中心祭台

圣体圣事,又称感恩祭弥撒拉丁语Missa),是“派遣”的意义。

对罗马人来说,在一次会议完结后,便打发人回家。在圣本笃会的会规内,弥撒就是指“遣差”。这种意义渐渐传到其他各地,到了第四世纪末,其意义有二:一是指慕道者在听完道理后便被遣散,因他们尚未进入教会的真正奥秘之中;另一是针对信友,也就是礼仪结束时所说的:“弥撒礼成”意指弥撒结束了,你们去吧!传教或宣道的工作,是弥撒所赋予的使命。弥撒与圣体圣事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圣体只能在感恩祭中被祝圣。按照圣经中耶稣所吩咐的,饼和酒被祝圣为耶稣的身体和血分给信徒,为使祂在十字架上所在的救世牺牲和祭献,藉圣餐的方式永存人间,让信徒藉领受主的圣餐而得到其实益,能与基督合成一体,在祂内生活。天主教会相信在弥撒中救主基督亲临于:因祂的名而聚会的团体中;施行圣事者的身上;祂的圣言内;具体地持续不断地临于祝圣了的饼酒形内。

感恩祭是天主教教会生活的中心,它以圣餐的方式,“重演”基督藉十字架上的牺牲告祭献所完成的救赎工程,使信徒在领洗后继续聆听上主的圣言,藉主的圣餐参与基督出死入生的逾越奥迹,不断领受基督圣化的恩宠,并在基督内,圣神的共融中向天父呈上曼祟高的赞颂、祟敬、祈求和感恩。

治疗的圣事

编辑

入门圣事为基督徒只是个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上,难免有一些不足,或有些犯罪之处。在受到痛苦、疾病和死亡,和犯罪之后,教会为信友提供两件圣事治疗心灵与肉身上的疾病或创伤--修和圣事病人傅油

为共融服务的圣事

编辑

圣秩圣事婚姻圣事—是为其他人的得救而设立的,通过其为他人服务而达成的。这两件圣事赋予领受人,在教会内一项特殊使命,并用来建立天主的子民。透过这两件圣事那些已经领了圣洗坚振圣事的人,将接受特殊的祝圣。那些接受圣秩圣事者蒙受祝圣而成为牧者,因基督之名,‘以天主的圣言和恩宠牧养教会’。另一方面,婚姻圣事使基督徒夫妇蒙受祝圣,为善尽他们夫妻与为人父母的职责。[74]

有些圣事是可以重复领受, 如:修和圣事圣体圣事病人傅油。 亦有些圣事一生人只能领一次,如:圣洗圣事坚振圣事圣秩圣事(神品),因为这些圣事在人身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神印

对圣母的敬礼

编辑

天主教会强调圣母只是一个人类,也是受造物之一,并非神,也不会有与天主有同等地位。《教会宪章》第66条对敬礼圣母有以下的解释:“玛利亚,因为是天主的母亲,参与了基督的奥迹,由于天主圣宠的举拔,她只在圣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之上,所以理当受到教会特别的崇敬。从很古老的时代,荣福童贞已被尊为‘天主之母’的荣衔。信友们在一切危难急需中,都呼求投奔她的护佑。尤其自厄弗所会议以来,天主的子民对玛利亚的敬礼,在敬爱、呼求及效法方面,有了惊人的发展,恰如她的预言:‘从今以后万世万代要称我有福’(路1:48)。这项在教会内经常存在的敬礼,虽具有绝无仅有的特征,但对降生的圣言,对圣父及圣神的钦崇礼,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特别能促进这项钦崇礼。原来教会在健全而正统的教义范围内,根据时代和地区的情况,根据信友们的习尚,批准了对天主之母的若干敬礼形式,其目的是为教人在敬礼圣母之际,也更认识、爱慕、光荣基督,并遵行其诫命,因为一切都是为祂而存在(参阅哥1:15-16)。” [75]

天主教会有四个关于圣母的信理,分别为:天主之母终身童贞无染原罪(无玷始胎)圣母升天

天主之母

编辑

天主教会认为,既然耶稣基督作为一个真人、真天主,那么祂的母亲玛利亚应被称为“天主之母”,因为耶稣基督的人性和天主性是不可分开的。

在历史中, 出现过许多不承认这一信理的团体。431年的厄弗所大公会议中,教会宣布了圣母为“天主之母”,成为教会当信的道理,来表达及维护耶稣的“两性一位”。当中强调的是耶稣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由玛利亚因圣神而降生成人,救赎人类。因此,教会在宣告“天主之母”的时候,其实正是在维护耶稣“两性一位”的道理--天主性和人性同时结合在耶稣这一“位格”上。[76][77]

终身童贞

编辑

天主教会相信,玛丽亚在生下耶稣后,仍保持着真实和永久的童贞[78]

无染原罪

编辑

天主教会相信,玛丽亚在其受孕之始就被保护,未受原罪的任何污染。教宗比约九世于1854年宣布其为当信的道理[79]

圣母升天

编辑

天主教会相信,玛丽亚在结束了人间的生活后,身体和灵魂一同被召升天,并被天主擢升为宇宙之后[80]。教宗庇护十二世在1950年正式宣布其为当信的道理[81]

圣经

编辑

天主教会使用的《圣经汉语译本,最初是用文言文来书写,并由拉丁文按照明朝官话翻译各地和人物的名称。是故,这些名称和新教由英文所翻译成的圣经不同;从翻译原本上说,现在天主教会主流采用的是思高圣经学会由圣经各种原文希伯来文希腊文等翻译成的思高本,新教则是采用从圣经英语版本翻译成的和合本。所以直到现在,中国的天主教会和新教诸派都没有一本共同的圣经版本(有四部福音的合译本,但人名与地名各自保留原有的名称)

英文名 天主教译名 基督新教普遍译名
Abraham 亚巴郎 亚伯拉罕
Eve 厄娃 夏娃
Jeremy (Jeremiah) 耶肋米亚 耶利米
John 若望 约翰
Matthew 玛窦 马太
Mark (Marco) 马尔谷 马可
Messiah 默西亚 弥赛亚
Moses 梅瑟 摩西
Noah 诺厄 挪亚
Paul 保禄 保罗
Peter 伯多禄 彼得

祈祷

编辑
 
天主教诵经用念珠

除诵读圣经外,在日常生活中,诵念祷词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宗教活动之一。天主教徒常在祈祷前后划十字圣号祈祷用的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经》、《信经》、《瑞典圣毕哲的祷文》(1862年5月31日教宗庇护九世批准经文)、《慈悲串经》(2000年4月30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颁布及呼吁整个教会把天主仁慈的奥秘“广为宣讲,并引进人们的生活里”[82]) 。亦可呼求圣人转祷(代祷,如:圣方济各,为我等祈)。《玫瑰经》(《圣母圣咏》)、《三钟经》、《耶稣圣心祷文天主教东方礼的《耶稣祷文》等也是天主教信徒常用的祷文。有时使用专门的念珠进行诵经及默想。

瞻礼

编辑

依据教会年历,天主教会在不同的礼仪日举行不同的礼仪活动。礼仪日又称瞻礼日,瞻礼日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内容和形式。

在拉丁礼天主教会中,一个礼仪年由将临期、圣诞期、常年期、四旬期和复活期等几个节期组成。每周的第一天(星期日)是被称为主日,其余日子则是平日。一些日子又根据重要程度被定为节日、庆日或纪念日[83]。主日以及圣诞节主显节耶稣升天节基督圣体圣血节天主之母节圣母始胎无原罪节圣母蒙召升天节圣若瑟节、圣伯多禄及圣保禄宗徒节诸圣节被定为当守的法定庆节,信徒有责任参与弥撒并停止娱乐和工作。但经宗座批准,主教团可以将某些当遵守的庆节取消或移至主日[84]

历史

编辑

宗徒时期

编辑

宗徒们执行基督的命令四散传播福音并建立了第一批普世教会,宗徒统续自此而始。

在罗马帝国的传播

编辑

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后,普世教会脱离地下状态,西方和东方教会便逐渐形成,并成为东西罗马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改革后

编辑

马丁·路德教义的质疑引发的神学争端,而掀起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紧接着欧洲的世俗君王利用此事,进行了宗教改革,向教会争夺权力。

法国大革命时期爆发了革命党对法国境内天主教神职人员执事的屠杀。

19世纪末,意大利王国进犯并占领教宗国,教宗退守梵蒂冈。1929年,意大利和圣座签订《拉特朗条约》,梵蒂冈城国因而成立。

与华人世界

编辑

与东方世界有关的天主教传教士,以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代表,他也被称为“东亚宗徒”。他虽然极想到中国传教,却也只在临终前到达今日中国广东省上川岛,他后来亦成为传教主保。

天主教会在元朝时,曾由方济会会士孟高维诺来华,任北京总主教。不过未能融入汉人社会,并随元亡而终。至明朝中叶,开始有天主教传教士到达中国。隶属于耶稣会利玛窦成功进入中国传教并获得明朝皇帝明神宗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国传播开来,虽然经历雍正“禁教”政策以来的各种影响,但天主教在中国至今已经根深蒂固。

目前中国天主教教友人数预估约有1500万人[85][86]。华人世界的天主教皆属于拉丁礼的天主教会。[87]

台湾

编辑

天主教传入台湾,始于西班牙及荷兰殖民台湾的时期,至明郑时期后中断,19世纪中叶以后再度传入台湾。在日治时代,虽然日本以神道教为国教,但在宗教自由上仍有一定的容忍,台湾的教会体制逐渐完备。

1949年奉行无神论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教廷有邦交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传教士曾遭拘捕入狱,继而多数被驱逐出境,不少宗教大多数传教士到台湾继续传教。1952年由传教区改制为从属于圣座圣统制度,成为中国天主教会的第21个教省。

目前台湾的天主教会分为7个教区,以及1个宗座署理区,共14位主教,并设有一主教团台湾地区主教团)。此外还有神父近700人,修女1,200人左右,分布在八百个教堂及其他教会机构。

各政党包括中国国民党民主进步党等都有致力与教廷发展外交关系。民进党籍总统陈水扁于2005年访问罗马,出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葬礼,成为首位到访教廷的现任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籍总统马英九于2013年3月出席新教宗方济各的就任典礼,是首位与现任教宗会面的中华民国总统。前副总统及行政院院长陈建仁为天主教信徒,是圣大额我略教宗骑士团勋章耶路撒冷圣墓骑士

香港与澳门

编辑

港澳地区的天主教会,因为各自曾经历英国、葡国统治,故与中国大陆发展出不同的风貌。香港与澳门各自设有教区,在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下与教宗共融及受其领导、管理,而非受中国管辖、任命及祝圣的天主教爱国会

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英属香港唯一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港督,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是首位信奉天主教的行政长官。首任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和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也是天主教徒。

天主教香港教区现任正权主教为周守仁主教,前任教区主教及宗座署理汤汉枢机香港首位土生土长的天主教枢机,和前任主教陈日君枢机是两位在世华人枢机主教之一。陈日君与香港泛民主派关系良好,而香港亲泛民主派的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是重要的民间组织。立法会议员天主教监察组创立20多年来,一直对立法会议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监察,以履行市民的监察责任。[88]

主权移交后,天主教澳门教区和香港教区的情况一样无变,但在主权移交前归属葡萄牙的总教区,现任主教李斌生

中国大陆

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因为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早年北洋政府在保障信仰自由上对于教会发展有一定容忍。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日渐兴盛。1922年,教廷派任首任宗座代表刚恒毅驻节于北京,并于1942年与国民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26年,六位首批中国籍主教罗马祝圣,象征中国的本地神职人员培育开花结果。1945年抗战结束后,教廷擢陞田耕莘为中国第一位、也是亚洲首位枢机主教;至1946年,中国天主教会正式从传教区体制转变成圣统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虽然教廷继续承认撤退至台湾中华民国政府,中国的天主教会仍然与罗马教宗保持共融,但不久以后中共当局指责许多天主教会人士从事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从而遭到中国政府驱逐出境,中梵关系开始交恶。中共控制的教会普遍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强调教会自主。在中共的影响下,部分主教、神父和教友在1957年成立并加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爱国会高层成员多由中国政府任命,由他们领导及管理教会(包括自行选择、任命及祝圣主教),脱离教宗和罗马的直接领导。

中国天主教目前由官方控制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管理,即所谓的“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据此要求所有中国天主教徒敬拜仪式必须在政府批准的教堂内合法进行。拒绝在政府登记的中国天主教会自称为“忠贞教会”。忠贞教会受到了来自爱国会及中国官方的坚决的打击。

直到2006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没有依照天主教会传统和教会法,“自圣”主教及神父,遭到罗马教宗的反对和谴责。包括祝圣马英林刘新红王仁雷等神职人员为主教。但在礼仪及祈祷上仍然是延续公教会的一切仪式。这种尝试亦用于大陆地区的佛教新教,旨在动员各教信徒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目标。这种制度曾在波兰波兰国立天主教会施行。[89]

但也有观点认为,一个天主教徒可以既服从政府,又在宗教上接受教宗的教导。美国天主教出版物《Commonweal》关于中国天主教的调查认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是一个由中国官方领导的组织,本身并非教会,无论神父、主教、修女或平民信徒,都不属于该组织。这意味着中国三分之二的登记教会主教事实上是可以被梵蒂冈承认的。然而,曾经在中国天主教会长期出现的由天主教爱国会和政府进行的“自选自圣”的行为,又确实违反了公教教会法的规定。该行为会导致中国天主教会的宗徒统绪完全失效,使其成为近似于历史上一些独立天主教会英语Independent Catholicism(例如老天主教会)一般虽然仍行天主教礼仪但却没有与教宗共融的教会。目前,梵蒂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一个主要的障碍就是由谁任命主教的问题。

教宗本笃十六世于2007年6月30日向中国天主教徒发一封名为《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天主教徒信》的牧函,[90]他在牧函中坚持圣座才有权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单上,圣座和中国能够达成协议;此外,他促请中国政府给予信徒宗教自由,并期望能够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关系。圣座随牧函附有一份声明,声明指“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完全愿意同民事当局展开平静而建设性的对话,最终找到解决有关公教团体的各种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我们所期盼的圣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91]

2012年以后,由于圣座与中国政府就任命主教问题的分歧,中国官方教会停止祝圣主教。双方开始谈判关于主教人选制度化的协议。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习近平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翌年3月,教宗方济各就职,两人曾互通信件。2014年3月,教宗方济各主动向媒体谈及此事。教宗方济各任命的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曾经是梵蒂冈负责同中国高层展开秘密谈判的首席代表,曾和圣座其他代表两次赴北京开展外交谈判及斡旋。

2015年再度恢复任命“双重认可”的主教。2016年11月30日,首批获梵蒂冈和天主教爱国会共同认可主教之一的唐远阁正式就任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92]2018年9月2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与圣座达成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93]

圣人与真福

编辑

历史上有多位华裔教友及神长和外籍传教士被宣圣或宣福。

在1648年至1930年间,有120位天主教神职人员修士修女平信徒在中国殉教而死。这120位殉道者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2000年10月1日被宣布为圣人[94]

此外,还有一些与华人世界有关联人在不同时期被宣圣或宣福。

被宣圣的有:董文学司铎[95]福若瑟司铎[96];在日本殉道的华裔教友郑安道和在菲律宾训殉道华裔教友李乐伦

被宣福的有:杜仲贤司铎[97]雅松大英语Maria Assunta Pallotta修女、和德理司铎、梅慕雅英语Jean-Martin Moye司铎和雷永明司铎。

注释

编辑
  1. ^ 自权教会:教宗权威之下的自治教会。这些教会各有其独特的历史精神及礼拜传统。拉丁礼教会为最大教会,由教宗直接管理,规模较小的各个东仪天主教会则对其内部事宜有较大自主权,但仍同教宗共融[1]
  2. ^ 《圣经》中多次提到地狱中的“火”,如《玛窦福音》13:41‐42,不少天主教神学家认为这是物理意义上的火。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alankara Catholic Church sui iuris: Juridical Status and Power of Governance. Scribd.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A church sui iuris is "a community of the Christian faithful, which is joined together by a hierarchy according to the norm of law and which is expressly or tacitly recognized as sui iuris by the supreme authority of the Church" (CCEO.27). The term sui iuris is an innovation of the CCEO, and it denotes the relative autonomy of the oriental Catholic Churches. This canonical term, pregnant with many juridical nuances, indicates the God-given mission of the Oriental Catholic Churches to keep up their patrimonial autonomous nature. And the autonomy of these churches is relative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under the supreme authority of the Roman Pontiff. – Fr. Thomas Kuzhinapurath, 1998 
  2. ^ 2.0 2.1 2.2 2.3 2.4 Fides, Agenzia. 梵蒂冈 - 二O二三年世界天主教会统计资料 - Agenzia Fides. 2023-10-20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3. ^ Distribution of living Cardinals according to the Pontificate in which they were created.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英语). 
  4. ^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教会》教义宪章第25条:“对于罗马教宗的法定训导权威,更应该表示这种意志及理智的敬重服从,即使教宗不是以正式的宗座权威发言,亦当如此”
  5. ^ 天主教法典》第333条第3项:“对教宗的判决和法令,不得上诉或诉愿。”
  6. ^ 天主教教理》第882条:“事实上,罗马教宗...对教会有完全的、最高的、普遍的权力,能时常自由地使用”
  7. ^ 《天主教教理》第891条:“罗马教宗,以全体信徒最高牧者和导师的身份,在信仰上坚定其弟兄们,以决定性的行动,宣布一项有关信仰或道德的教义,便以自己职位的名义,享有这种不能错误的神恩”
  8. ^ Catholic. Catholic Encyclopedia. Newadvent.org. 1908-11-01 [201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9. ^ Definition at www.Dictionary.com. Dictionary.reference.com. [2011-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1). 
  10. ^ 基督新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国宗教资讯网
  11. ^ 黄正谦,《西学东渐之序章》,页84
  12. ^ 张信刚,《从活字版到万维网》,页58
  13. ^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差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天主教辅仁大学使命单位,“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旧教)……英王不满教宗不允许他离婚,而与旧教决裂。”
  14. ^ 《中华百科全书》(中国文化大学):“宗教改革(Reformation),乃指西元十六世纪发生于欧洲的一次宗教上大变动而言。在这次大变动以前,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相信罗马公教(Roman Catholic Church),但是自从经过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欧洲就有新旧教之分。华人社会一般习惯上称旧教为“天主教”,称新教为“基督教”,但严格上这样子是不正确的。
  15. ^ 天主教教理》第552条:“在十二个宗徒中,伯多禄占首位,耶稣交给了他独特的使命...伯多禄由于他所宣认的信仰,成为教会不可动摇的基石。”
  16. ^ 唐健伦,《教会历史(主后0-1400年)》,页65-67
  17. ^ WELS Topical Q&A: Use Of "Catholic" In The Creeds: "Contemporary Catholic theologians admit that there were no popes and not even one bishop of Rome in the first century."
  18. ^ Peter the first pop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19. ^ Eckert, Harol H., The Specific Functions of the Church in the Worl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4
  20. ^ 天主教法典》第299条:“任何基督信徒的私立善会,其规章非经教会当局批准,在教会内不被承认。”
  21. ^ 天主教法典》第609条:“修会会院应照会宪规定,由主管当局建立,惟须先征得教区主教同意书。”
  22. ^ Early Egyptian Monasticism. Wisconsin Lutheran College.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23. ^ CATHOLIC ENCYCLOPEDIA. St. Anthony. www.newadvent.org.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2) (英语). 
  24. ^ 天主教法典》第375条
  25. ^ 《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 1965. 
  26. ^ 天主教教理》第875条
  27. ^ 天主教法典第331条
  28. ^ 天主教法典第333条
  29. ^ 天主教法典第338
  30. ^ 天主教法典第351条
  31. ^ 教区礼仪委员会,"畅谈“枢机”"[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教报,2006年3月5日.
  32. ^ 32.0 32.1 Hacket, Conrad and Grim, Brian J. "Global Christianity A Report on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Christian Popul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ew Forum on Religion and Public Life, Washington, D.C. December 2011. Accessed June 2014. Note: The Pew methodology produced an estimated world Catholic population of 1.1 Billion in 2010.
  33. ^ Major Branches of Religions Ranked by Number of Adherents. adherents.com. [200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5). 
  34. ^ Ronald G. Roberson. 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 Statistics 2010. CNEWA. [201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35. ^ Colin Gunton. "Christianity among the Religions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Religious Studies, Vol. 24, number 1, p. 14. In a review of an article from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Gunton writes"... [T] he article [on Catholicism in the encyclopedia] rightly suggests caution, suggesting at the outset that Roman Catholicism is marked by several different doctrinal and theological emphases."
  36. ^ 《東方公教會》 (PDF). 圣座. 1964-11-21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21) (中文(繁体)). 
  37. ^ Kevin R. Yurkus. The Other Catholics: A Short Guide to the 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 Catholic 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38. ^ "General Essay on Western Christian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stern Church/Roman Catholic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Overview of World Religions. Division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umbria. 1998/9 ELMAR Project. Accessed 26 March 2015.
  39. ^ 《天主教教理》第193-195条:在所有的信经中,下列两个在教会的生活中,占着极特殊的地位……宗徒信经……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40. ^ 《天主教教理》第187条:这些信仰的撮要称为“信仰的宣认”,因为它们总结了基督徒所宣认的信仰。
  41. ^ 《天主教教理》第200条
  42. ^ 林鸿信:《教理史合订本(上册)》(台湾:礼记,2001年2月) ,页133。
  43. ^ 《天主教教理》第268条
  44. ^ 《天主教教理》第279条
  45. ^ 《天主教教理》第302条
  46. ^ 《天主教教理》第328条
  47. ^ 《天主教教理》第330条
  48. ^ 《天主教教理》第336条
  49. ^ 《天主教教理》第355条
  50. ^ 《天主教教理》第365条
  51. ^ 《天主教教理》第391条
  52. ^ 《天主教教理》第393条
  53. ^ 《天主教教理》第397条
  54. ^ 《天主教教理》第404条
  55. ^ 《天主教教理》第461条
  56. ^ 《天主教教理》第496条
  57. ^ 《天主教教理》第464条
  58. ^ 《天主教教理》第651条
  59. ^ I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and Sacred Scripture.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1) (英语). 
  60. ^ 天主教教理简编432
  61. ^ 《天主教教理》第1022条
  62. ^ 《天主教教理》第1038-1050条
  63. ^ 天主教教理简编209
  64. ^ 《天主教教理》第61条
  65. ^ CATHOLIC ENCYCLOPEDIA. Hell. www.newadvent.org.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3) (英语). 
  66. ^ 天主教教理1034条
  67. ^ 天主教教理1037条
  68. ^ 天主教教理简编210
  69. ^ 天主教教理1031条
  70. ^ 天主教教理简编211
  71. ^ 《天主教教理》第1210条
  72. ^ 《我们所信》(亚洲路德宗神学院翻译本):“我们也相信圣灵藉洗礼这圣礼,向罪人施予福音,给他们新生命(提多书3:5)及洗净他们一切的罪(使徒行传2:38)...我们相信所有参与圣餐的人在领受饼和酒时,同时领受主的身体及宝血 – 基督在没有改变的饼与酒之内,与饼和酒同在,在饼和酒之下(哥林多前书10:16)。这是真理,因为主设立这圣礼时,祂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马太福音26:26,28)。”
  73. ^ 《天主教教理》第1374条
  74. ^ 74.0 74.1 存档副本. [201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75. ^ 《教会宪章》第66条
  76. ^ Mary: Mother of God, Catholic Answers, "Mary...carries the person of her child. Women do not give birth to human natures; they give birth to persons. Mary thus carried and gave birth to the person of Jesus Christ, and the person she gave birth to was God. The Nestorian claim that Mary did not give birth to the unified person of Jesus Christ attempts to separate Christ’s human nature from his divine nature, creating two separate and distinctpersons—one divine and one human—united in a loose affiliation. It is therefore a Christological heresy, which even the Protestant Reformers recognized. Both Martin Luther and John Calvin insisted on Mary’s divine maternity."
  77. ^ 存档副本. [201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78. ^ 《天主教教理》第499条
  79. ^ Ineffabilis Deus. www.newadvent.org. 1854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80. ^ 《天主教教理》第996条
  81. ^ Munificentissimus Deus (November 1, 1950) PIUS XII. MUNIFICENTISSIMUS DEUS. 1950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82.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話. [2014-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83. ^ Universal Norms on the Liturgical Year and the General Roman Calendar [礼仪年及年历总论] (PDF). [2022-08-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06). 
  84. ^ 第三編:聖所與節期 (PDF). 《天主教法典》第四卷〈教會的聖化職務〉. 圣座.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3) (中文(繁体)). 
  85. ^ Homepage of Peter Poon - 中國教會史. [201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6). 
  86. ^ 普世教會 第3241期. [201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87. ^ [[本笃会]]与中国天主教徒. [201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5). 
  88. ^ 立法會議員天主教監察組.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5). 
  89. ^ Simon Scott Plummer, "China's Growing Faiths" in The Tablet, March 2007. Based on a review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Kinzhong Yao and Paul Badham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90. ^ 教宗本笃十六世. 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天主教會的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及教友的信 (PDF). 2007-05-27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21) (中文(繁体)). 
  91. ^ 聲明 (PDF). 圣座. 2007-06-30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21) (中文(繁体)). 
  92. ^ 天主教成都教區明祝聖唐遠閣為主教 首批獲梵蒂岡認. 无线新闻. 2016-11-29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30). 
  93. ^ 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主教任命問題簽署臨時性協議. 梵蒂冈新闻网. 2018-09-22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中文(繁体)). 
  94. ^ 中华殉道圣人. [200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95. ^ Cum Iesus - Littera decretalis. www.vatican.va. [2022-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96. ^ 5 October 2003, Mass and canonization of the Blesseds: Daniele Comboni, Arnold Janssen and Josef Freinademetz. www.vatican.va. [2022-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97. ^ Ai pellegrini giunti a Roma per la beatificazione di un missionario martire e di tre religiose Apostole dell'Amore di Cristo. www.vatican.va. [2022-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