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郡
齐郡,又名齐国,中国古代郡、国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1]。汉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领田氏齐国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菑县[2](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余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魏晋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隋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在今济南市城区),临淄改属北海郡。唐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
建置
编辑山东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代 三皇五帝 |
旧石器时代 沂源人 新泰人 | ||||||||||||||||||||
新石器时代 后李 北辛 大汶口 龙山 岳石 | |||||||||||||||||||||
太昊 少昊 蚩尤 | |||||||||||||||||||||
夏 | 古羌人 九夷(东夷) 有穷氏 有鬲氏 商部落 | ||||||||||||||||||||
商 | 古羌人 商方 侁 告 丑 纪国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 ||||||||||||||||||||
周 | 春秋 | 莱国 莒国 滕国 齐国 鲁国 | 山戎 孤竹 | ||||||||||||||||||
战国 | 秦国 | ||||||||||||||||||||
秦 | 临淄郡 琅邪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薛郡 | ||||||||||||||||||||
汉 | 临菑郡 博阳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胶西郡 琅邪郡 城阳郡 | ||||||||||||||||||||
曹魏 | |||||||||||||||||||||
晋 | 西晋 | ||||||||||||||||||||
东晋 | 前秦 前凉 后凉 前赵 后赵 前秦 西燕 | ||||||||||||||||||||
北朝 | 北魏 东魏 北齐 | ||||||||||||||||||||
隋 | 河南道 | ||||||||||||||||||||
唐 | 河南道 | ||||||||||||||||||||
五代 |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 ||||||||||||||||||||
宋 |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 ||||||||||||||||||||
金 |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 ||||||||||||||||||||
元 | 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 ||||||||||||||||||||
明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山东省 (清朝) | ||||||||||||||||||||
中华民国 | 山东省 青岛特别市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山东省 济南历史 青岛历史 | ||||||||||||||||||||
山东主题专页 |
齐郡因齐国得名。战国时,齐国于境内置五都,不置郡县。临菑为齐国都城,“淄水[3]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名临淄”[4]。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齐为郡,治临淄”[4]。六国既灭,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5],此三十六郡之名,《史记》未载。南朝人裴骃集解史记,所举三十六郡中有齐郡与琅邪郡。但秦代封泥有“临菑司马”之文[6],秦时司马为边郡属官[7],因此秦在齐国中心地区应置有临菑郡[8]。据谭其骧考证,秦代已有济北郡、胶东郡之名[9]。秦代封泥又有“即墨太守”、“城阳候印”[6],因此临菑、济北、即墨、城阳[8]、胶东等郡可能均为秦代所置。惟齐郡与临菑等郡之关系已难以考定。
沿革
编辑楚汉之际
编辑秦子婴元年(即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灭秦。项羽分封诸王,以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以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六月,田荣起兵杀田都、田市,自立为齐王,项羽出兵北上伐齐。八月,汉王刘邦起兵出汉中,入关中,楚汉战争开始。汉二年(前205年),田荣兵败。田荣弟田横占据城阳,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破齐军,逐田横,略定齐地。田广兵败而死,田横退居海岛。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都临菑,为汉初异姓诸王之一。汉五年(前202年)正月,徙韩信为楚王,齐地“属汉为四郡”[10],分为临菑、济北、胶东、琅邪四郡[9]。二月,刘邦称帝。
西汉
编辑汉高帝五年、六年间,分济北郡置博阳郡,分琅邪郡置胶西郡、城阳郡。六年(前201年),田肯向汉高帝进言:齐国广大,“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高帝于是下诏:“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县,其复以为诸侯”[11]。春正月,置齐国,立皇长子刘肥为齐王,治临菑,领临菑郡、博阳郡(后改称济南郡)、济北郡、胶东郡、胶西郡、琅邪郡、城阳郡七郡七十三县[12],“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13]。此时齐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济南市、潍坊市、莱芜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日照市之全境,滨州市、东营市南部(当时海平面以上),泰安市大部,德州市中南部,临沂市、聊城市北部,江苏省赣榆县以及河北省沧州市中部一带[14]。
惠帝即位后,吕后执政,开始削弱刘姓诸王势力。惠帝二年(前193年),齐王肥慑于吕后威权,主动献上城阳郡,以增益鲁元公主(吕后女)之汤沐邑。吕后二年(前186年)[15],割济南郡置吕国,封吕台为王。七年(前181年),又割琅邪郡为琅邪国,封营陵侯刘泽为王。
前二〇一年 | 前193年 | 前181年 | 前179年 | 前178年 | 前165年 | 前164年 | 前154年 | 前153年 | 前122年 | 前48年 |
齐国 | 齐国 | 济川国 (吕国) |
齐国 | 济北国 | 济北郡 | 济北国 | 济北国 | 济北国 | 济北国 | 泰山郡 |
泰山郡 | ||||||||||
平原郡 | 平原郡 | |||||||||
齐国 | 济南郡 | 济南国 | 济南郡 | 济南郡 | 济南郡 | 济南郡 | ||||
齐国 | 临菑郡 | 齐国 | 齐国 | 齐国 | 齐郡 | 齐郡 | ||||
千乘郡 | ||||||||||
菑川国 | 菑川郡 | 菑川国 | 菑川国 | 菑川国 | ||||||
胶西郡 | 胶西国 | 胶西郡 | 胶西国 | 胶西国 | 高密国 | |||||
北海郡 | 北海郡 | 北海郡 | 北海郡 | |||||||
胶东郡 | 胶东国 | 胶东郡 | 胶东国 | 胶东国 | 胶东国 | |||||
东莱郡 | 东莱郡 | 东莱郡 | ||||||||
琅邪国 | 琅邪郡 | 琅邪郡 | 琅邪郡 | 琅邪郡 | 琅邪郡 | 琅邪郡 | ||||
城阳郡 | 城阳郡 | 城阳国 | 城阳郡 | 城阳国 | 城阳国 | 城阳国 | 城阳国 | 城阳国 |
吕后死后,齐王刘襄(刘肥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兄弟促成陈平、周勃平定了诸吕之乱。刘章、刘兴居欲拥立齐王襄为帝,朝中大臣则迎立高帝子代王刘恒。文帝元年(前179年),因齐王兄弟平诸吕之功,将济南、城阳、琅邪三郡归还齐国,宗室诸王势力再度强大。二年(前178年)三月,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16]。分齐国之剧郡[17]为城阳国,封刘章为王;分济北郡为济北国,封刘兴居为王。三年(前177年),刘兴居谋反,兵败自杀,济北国除。十二年(前168年),城阳王刘喜(刘章之子)徙封淮南,城阳郡入汉。十五年(前165年),齐王刘则薨,无嗣国除,齐国复为临菑郡,与其余的四个支郡(济南、胶东、胶西、琅邪)归属朝廷。十六年(前164年),刘肥诸子在世者六人同日封王,以杨虚侯刘将闾为齐王,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武成侯刘贤为菑川王,白石侯刘雄渠为胶东王,平昌侯刘卬为胶西王,扐侯刘辟光为济南王。淮南王刘喜还徙于城阳。琅邪则为汉郡。于是在高帝时齐国故地形成了七国一郡。此举既安抚了齐悼惠王诸子,又将齐国一分为七,降低了诸王对朝廷的威胁。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鼂错推行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胶西国六县置北海郡。又削赵国常山郡、楚国东海郡,拟削吴国会稽郡,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三年(前154年),齐地的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国起兵响应吴、楚,齐王刘将闾狐疑不决。胶西、菑川、济南三国发兵围困临菑,逼迫齐王叛汉。景帝遣路中大夫使齐,令齐王坚守。后来栾布击破三国兵,得知齐王曾与叛军暗中交通,便欲移师伐齐。齐王刘将闾饮药自杀。“胶东、胶西、济南、菑川王皆伏诛,国除”[13]。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继续削弱诸王势力。四年(前153年),分胶东国东部置东莱郡,徙济北王刘志为菑川王。后分济北国北部置平原郡。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齐王刘次昌畏主父偃之逼而自杀。以其无嗣,国除为郡。同年,割临菑以东、齐悼惠王冢园一带与菑川国[18];封菑川懿王刘志之子为临朐侯,置临朐侯国,属齐郡。元狩初,分济南郡南部置泰山郡,除济北国为郡。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封其次子刘闳为齐王,复置齐国。元封元年(前110年),齐王闳薨,无嗣,齐国除为郡。其后分齐郡北部之千乘、博昌等十余县置千乘郡。元封以后,齐郡又得菑川王子侯国广饶。元帝、成帝时,以菑川孝王子侯国北乡、广、平广、台乡属齐郡。此时,齐郡领十二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及张店区东部、临朐县、青州市、广饶县、博兴县东部与寿光市西北一带。秦汉时,今东营市东营区、寿光市北部之地,尚在海平面以下,故齐郡为临海边郡。
领县
编辑县名 | 县治所在地 | 建置年代 | 王莽改名 | 备注 |
---|---|---|---|---|
临菑县[19] |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齐国故城遗址 | 前221年 | 齐陵 | 古营丘。有服官、铁官。 |
昌国县 | 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昌城村昌国遗址 | 战国时燕昌国君乐毅之封邑。 | ||
利县 | 滨州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利城遗址 | 利治 | ||
西安县 |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西安村[20] | 东宁 | ||
钜定县[21] | 东营广饶县中部 | |||
广 侯国 | 潍坊青州市五里镇下圈村[22] | 前33年 | 菑川孝王子侯国 | |
广饶侯国 | 东营广饶县东部 | 元封以后 | 菑川靖王子侯国 | |
昭南县 | 无考 | |||
临朐侯国 | 潍坊临朐县县城东[23] | 前127年 | 监朐 | 菑川懿王子侯国 |
北乡侯国 | 淄博市临淄区北部一带[24] | 前35年 | 禺聚 | 菑川孝王子侯国 |
平广侯国 | 无考 | 前33年 | 菑川孝王子侯国 | |
台乡侯国 | 潍坊寿光市杨庄乡杨家庄子西北[25] | 前11年 | 菑川孝王子侯国 |
汉武帝时,封韩说为按道侯[26],封李朔为涉轵侯[27],封朝鲜人尼谿相参为𣶩清侯[28],封赵弟为新畤侯[29]。四地皆属齐[30],则武帝时齐郡另有按道、涉轵、𣶩清、新畤四个侯国。
东汉
编辑王莽时,改齐郡为济南郡,改临菑县为齐陵县。东汉初,齐郡为琅邪人张步所据。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派光禄大夫伏隆前往齐地,拜张步为东莱太守。梁王刘永得知后,派人立张步为齐王。张步遂杀伏隆而接受齐王封号。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张步降汉。东汉前期,以济南郡之般阳县属齐郡,又省并钜定、广饶、昭南、北乡、平广、台乡六县。建武十一年(35年),徙太原王刘章为齐王,复置齐国。十三年(37年),降齐王为齐公。十九年(43年),复为王。明帝时,分利县属千乘郡。章和元年(87年),贬齐王晃为芜湖侯,国除为郡。永元二年(90年),芜湖侯晃子无忌嗣立为齐王。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齐国领六县:
- 临菑县(青州刺史部治所)
- 西安县
- 昌国县
- 临朐县
- 广县
- 般阳县
献帝建安初年[31],曹操分齐国之临朐县与琅邪郡东莞县置东莞郡。建安十一年(206年),齐国除为郡。汉末,复置广饶县[32]。
魏晋
编辑魏时于齐郡置益都县。青龙三年(235年),明帝封其养子曹芳为齐王。齐王芳于景初三年(239年)即皇帝位。同年,迁辽东郡东沓县民渡海入齐郡,置新沓县。正始元年(240年),徙辽东郡北丰县民于齐郡,置新汶、南丰二县。复置东安平县[33]。嘉平五年(253年)司马师废曹芳帝位,还封为齐王。魏末景元中,齐国领十一县:
|
|
魏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代魏,改元泰始,封其弟司马攸为齐王。以益都县入乐安郡,广县入东莞郡。太康元年(280年),齐国领五县:临淄、西安、东安平、广饶、昌国。齐献王攸薨,子司马冏嗣位。八王之乱时,齐王冏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奉晋惠帝乘舆反正,拜大司马,执掌朝政。后被长沙王司马乂攻杀,曝尸三日。齐国除为郡。
十六国时代中原丧乱,临淄城日渐衰落。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将领曹嶷攻入青州,于广县筑广固城(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将广县并入临淄,迁青州州治于广固。永昌二年(323年),齐郡入后赵。晋元帝于广陵侨置青州、齐郡。冉闵反赵之际,青、徐、兖州刺史纷纷归降东晋。永和六年(350年),鲜卑段部首领段龛南下,割据青州,东晋封其为齐公。永和十二年,前燕慕容恪攻取青州,段龛降。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灭前燕,齐地入秦。淝水之战之后的太元九年(384年),晋军北伐,前秦青州刺史苻朗降,东晋收复了青州、兖州一带,使辟闾浑以幽州刺史镇广固。太元十九年,燕将慕容农破广固,齐郡入后燕。燕主慕容宝北逃后,青、徐一带被东晋收复。隆安四年(400年),后燕宗室慕容德称帝,在青州建立南燕,以广固为燕都尹。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北伐,灭南燕,克复青州,齐地入晋。
南北朝
编辑宋初于齐郡分置广川郡、高阳郡。青州、临淄县徙治东阳城(在今青州市北关),仍以临淄故城为齐郡治所。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魏将慕容白曜攻克青州,齐地、淮北皆入魏。宋于郁洲侨置齐郡,为南青州州治。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于建康以北瓜步侨置齐郡,治临淄,属南青州。梁初移至上鲜[34]。
北魏齐郡属青州,领九县:临淄、昌国、益都、盘阳、平昌、广饶、西安、安平、广川。皇兴三年(469年),以济南郡、东魏郡、东平原郡、东清河郡、广川郡、太原郡[35]置齐州。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临淄县,以其地属齐郡高阳县。北周时齐郡仅领三县:益都,昌国、广饶,治益都[36]。
隋唐
编辑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废齐郡、济南郡,其地分属青州、齐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青州置临淄县、溡水县,以贝丘县(后更名淄川县)置淄州。大业初,废高阳、溡水二县入临淄。大业三年(607年)改齐州为齐郡,领十县,辖原济南郡之地,治历城。改青州为北海郡,治益都,领临淄、千乘、博昌、寿光、临朐、都昌、北海、营丘、下密十县。大业五年(609年),齐郡领十县,有152323户。
县名 | 建置年代 | 县治所在地 | 备注 |
历城县 | 济南市市区 | 山茌县并入。 | |
祝阿县 | |||
临邑县 | 德州临邑县 | ||
临济县 | 开皇十六年(596年) | 淄博高青县黑里寨镇刘村临济故城遗址 | 原名朝阳。 |
邹平县 | 开皇十八年(598年) | 原名平原。 | |
章丘县 | 开皇十六年(596年) | 济南章丘市 | 原名高唐。 |
长山县 | 开皇十八年(598年) | 滨州邹平县长山镇 | 原名武强。 |
高苑县 | 大业初 | 淄博高青县 | 北齐曰长乐,开皇十八年改会城。 |
亭山县 | 开皇六年(586年) | 原名卫国。 | |
淄川县 | 开皇十八年(598年) | 淄博市淄川区 | 原名贝丘。 |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齐州,领历城、祝阿、山茌、源阳、临邑五县。武德二年,以平陵、亭山、章丘、营城四县置谭州。贞观元年(627年),省源阳县。以原属谭州之平陵、临济、亭山、章丘四县属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齐州为临淄郡,下辖历城县、禹城县、丰齐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全节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孙村乡全节河)、临济县、章丘县、亭山县、临邑县。天宝五年又改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37]。
人口
编辑汉魏时,齐郡人口密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汉武帝初年,郡治临菑县的人口多于长安县,居全国之冠。[38]临菑一县之户数已逾十万。主父偃云:“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13]”故齐国常为开国皇帝之兄弟、长子、次子的封地。西汉后期齐郡人口逐渐减少。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齐郡有154826户,554444人[39]。约占当时全国(除西域外)人口的0.96%。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41.15人,以今人葛剑雄的推算,居全国第九位。[40]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齐国约有64415户,491765人。[41]
经济
编辑战国时,齐国临菑即为东方工商业中心之一。在汉代,齐郡号为“冠带衣履天下”[39]。临菑与陈留襄邑(今河南睢县一带)为全国两大官办纺织业中心。西汉时,少府在临菑设立了服官,以生产刺绣、纨素(魏晋以后谓之绢)、缣、绫为主[42]。刺绣在汉代是非常昂贵的织品,价格在锦之上[43],大约是一般缯帛的二十余倍[44]。“齐细绣文,上价匹二万,中万,下五千也”[45]。时人称:“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女无不巧。[46]”齐郡出产的纨素亦知名于世,其上品为冰纨,极为洁白细密,《文选》所收古诗《怨歌行》有“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之句。东汉章帝时,曾下令齐国服官“省冰纨方空彀吹纶絮”[47]。新疆曾出土汉代齐郡出产的绢疋,标明了产地、规格,作为商品销往西域或外国[48]。汉元帝时,谏大夫贡禹上书说:“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49],足见其规模之大。
汉代齐郡制陶业也有所发展。窝托村西汉齐王陵出土的陶器主要为礼器和日用陶器。金岭东汉齐王墓则出土了不少陶制明器,有陶楼、陶屋、陶井、圈灶等,器形高大,工艺较为复杂。
临淄故城遗址内有多处冶铁和铸铜作坊遗址。汉代铁官即设于大城东南一带,有“齐铁官丞”、“齐采铁印”等封泥出土。大城东北的铸钱遗址曾出土半两、五铢及新莽大泉五十的钱范。[50]
地志
编辑书名 | 成书年代 | 作者 | 备注 |
《三齐略记》 | 晋 | 伏琛 | 诸书或引作《齐记》、《三齐记》。 |
《齐地记》 | 十六国南燕 | 晏谟 | 《新唐书》艺文志二卷。一作《齐记》。 |
《齐地记》 | 南朝 | 解道康 | |
《三齐记》 | 北朝 | 张朏 | 《宋史》艺文志一卷。 |
《青州先贤传》 | 不详 | 佚名 | |
《齐乘》 | 元 | 于钦 | 六卷。清人周雨塍考证,周潜释音。 |
《淄乘征》 | 清 | 毕际有 | 一卷。 |
遗迹
编辑韩信岭
编辑韩信岭,当地人又称为韩信宅,在今临淄区齐都镇东北河崖头村西南200米处。汉四年(203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相传韩信宫殿遗址就在此处;又传东汉初耿弇破张步,光武帝亲劳其师于此。韩信岭为正方形夯土台基,高4米,边长约300米,占地约9万平方米,四面有三层台级。有西周晚期至汉代的文化层。
墓葬
编辑临淄城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至秦、汉、魏、晋,为国都或州郡治所凡1300余年,城内外遗迹众多。临淄区境内现存不少姜齐、田齐、两汉齐王的王陵,以及大量有封土或无封土的墓葬。在近五十年发掘的陵墓中,涉及两汉时期的有窝托村汉齐王陵、金岭东汉齐王墓,商王村汉墓,永流、辛店汉墓等。
窝托西汉齐王陵
编辑临淄区大武公社窝托村(齐临淄故城西南)南有一座西汉初年的诸侯王陵,俗称驸马坟、相公冢。嘉靖《青州府志》认为是战国时人淳于髡墓。覆斗形封土,墓穴为中字形,高32米,南北长200米,东西长250米,占地约24亩。1978年至1980年对此王陵的五个随葬坑进行了发掘。根据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初步推测墓主为齐哀王刘襄(墓室尚未发掘)。五个随葬坑分别为器物坑、殉狗坑、兵器仪仗坑、车马坑、兵器及器物坑,均未被盗掘。共出土礼器、兵器、乐器、仪仗器、生活日用器物12100余件。其中五号坑出土的矩形龙纹铜镜,长114.1cm,宽57.7cm,厚1.2cm,重56kg,是迄今中国出土的最大铜镜。一号坑出土的鎏金熏炉、鎏金花纹银盘、银盒是较为少见的早期金银器。出土的日用铜器和陶器中,有“齐大官”、“齐食官”、“南宫”、“北宫”等成组铭文。[51]
金岭东汉齐王墓
编辑1984年至1985年发掘的临淄金岭东汉齐王墓,位于金岭镇乙烯厂区内。封土高10.75米,为砖室墓,全长31.5米,是山东迄今发掘的最大一座砖室墓葬。墓室用砖为长方形或楔形青灰砖。长方形砖一般长48cm,宽25cm,厚12cm;楔形砖一般长48cm,宽30cm,厚12cm。多块砖上有戳记铭文“吕都”。墓已被盗,残存陶质冥器、铜铁器、玉器、玉衣残片等随葬品百余件。发掘者认为墓主是东汉齐炀王刘石。
广固城遗址
编辑广固城遗址位于青州市益都镇西北,尧王山东南。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8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晋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所建,义熙六年(410年)废,仅存百年,故遗址内存留文物很少。
国王、郡王及太守
编辑汉代
编辑齐王
编辑姓名 | 谥号 | 在位时间 | 备注 |
韩信 | 前203年至前202年 | 始封齐王,后徙封楚王,再贬为淮阴侯 | |
刘肥 | 齐悼惠王 | 前201年至前189年 | 汉高帝长子[52] |
刘襄 | 齐哀王 | 前189年至前179年 | 齐悼惠王太子 |
刘则 | 齐文王 | 前179年至前165年 | 齐哀王太子,无嗣,国除为郡 |
刘将闾 | 齐孝王 | 前164年至前154年 | 齐悼惠王子 |
刘寿 | 齐懿王 | 前154年至前131年 | 齐孝王太子 |
刘次昌 | 齐厉王 | 前131年至前127年 | 齐懿王太子,无嗣,国除为郡 |
刘闳 | 齐怀王 | 前117年至前110年 | 汉武帝次子,无嗣,国除为郡[26] |
姓名 | 谥号 | 在位时间 | 备注 |
刘𬙂 | 齐武王 | 无 | 汉光武帝长兄,建武十五年追谥为齐武王[53] |
刘章 | 齐哀王 | 35年至46年 | 刘𬙂长子,建武二年封太原王,十一年徙封齐王 |
刘石 | 齐炀王 | 46年至70年 | 齐哀王长子 |
刘晃 | 70年至87年 | 齐炀王子,章帝章和元年贬为芜湖侯,国除 | |
刘无忌 | 齐惠王 | 90年至142年 | 芜湖侯晃子,和帝永元二年嗣立为齐王 |
刘喜 | 齐顷王 | 142年至147年 | 齐惠王子 |
刘承 | 147年至206年 | 齐顷王子,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 |
齐相
编辑- 曹参,沛人。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为齐左丞相,以黄老之术治齐九年。惠帝二年(前193年)为汉丞相。[54]
- 傅宽,魏人。汉初从韩信破齐军,封阳陵侯。齐悼惠王初为齐右丞相、齐相。后为代相、汉丞相。[55]
- 齐寿[56],吕后元年在任。[57]
- 召平,吕后末年在任。吕后八年(前180年)自杀。[58]
- 驷钧,齐悼惠王后之弟,召平死后为齐相。[58]
- 袁盎,《汉书》作爰盎,字丝,楚人。文帝时相齐。[59]
- 牛抵,景帝末年在任。[60]
- 主父偃,齐临菑人。武帝元封中相齐。元封三年以罪诛。[61]
- 卜式,河南人。元鼎中在任。六年(前111年),为御史大夫。[62]
- 石庆,河内温人,石奋之子。武帝初年相齐,大治,百姓立石相祠。[63]
- 柳隗,河东人。不知何时。[64]
- 董并,陈郡圉人。大约光武帝、明帝时在任。[65]
- 周纡,字文通,下邳人。永平末在任。[66]
- 杜度,杜陵人。章帝时在任。[67]
- 丁牧,章帝、和帝之际在任。[68]
- 曹成,字子壳,扶风人。安帝时在任。[69]
-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顺帝、桓帝时在任。[70]
- 王畅,字叔茂,山阳高平人。桓帝初在任。[71]
- 桥玄,字公祖,梁国雎阳人。桓帝中叶在任。[72]
齐郡太守
编辑文献所载汉代齐郡太守仅二人:
魏晋南北朝隋唐
编辑姓名 | 谥号 | 在位时间 | 备注 |
司马攸 | 齐献王 | 265年至283年 | 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弟,过继为司马师之子。 |
司马冏 | 齐武闵王[75] | 283年至302年 | 齐献王子,八王之乱中为司马乂所杀,国除。 |
司马超 | 306年至311年 | 齐武闵王子,惠帝光熙元年嗣位。永嘉五年没于刘聪。 | |
司马柔之 | 晋太元年间至 元兴元年(402年) |
南顿王司马宗子。孝武帝太元中袭封齐王,奉司马攸之祀。 | |
司马建之 | 402年至420年 | 司马柔之之子。刘裕代晋,国除。 |
- 刁薮,勃海饶安人,晋齐郡太守。[76]
- 崔逞,前秦苻坚时齐郡太守。[77]
- 王诞,琅邪临沂人,东晋义熙中从刘裕北伐,为齐郡太守。[78]
- 庞秀之,宋元嘉末为齐郡太守。[79]
- 胡景世,豫章南昌人,宋元嘉末为齐郡太守,后于庞秀之。[80]
- 刘怀慰,齐建武中在任。南齐首任齐郡太守。
姓名 | 谥号 | 在位时间 | 备注 |
元简 | 齐郡顺王[81] | 481年至499年 | 文成帝子。 |
元祐 | 齐郡敬王 | 501年至517年[82] | 齐郡顺王子。 |
元温 | ?至528年 | 死于河阴之变[83]。 | |
高洋 | 齐文宣帝 | 550年 | 武定八年正月进位齐郡王,三月进封齐王,五月受禅称帝,建立北齐。[84] |
人物
编辑- 田何,齐国田氏后裔,后徙杜陵,号杜田生。治周易,汉初治易学者多出其门下。[87]
- 浮丘伯,齐人,治齐诗。弟子有申公、楚元王。[87]
- 娄敬,齐人。向刘邦提出定都关中、和亲匈奴、徙六国豪族实关中三策,拜郎中,赐姓刘,封建信侯。
- 淳于意,齐临菑人。汉文帝时名医,为太仓长,世称仓公。
- 邹阳,齐临菑人。文、景时文学之士。为吴王濞、梁王武门客,有《谏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88]
- 辕固生,齐人,景帝时博士,治齐诗。[87]
- 胡毋生,齐人,景帝时春秋公羊学博士,与董仲舒同业。[87]
- 严安,齐临菑人,武帝时为丞相史、骑马令。[89]
- 徐伯,齐人。武帝时修建漕渠。[90]
- 王朝,齐人。武帝时为右内史(京兆尹),与朱买臣诬陷张汤致其死。[91]
- 主父偃,齐临菑人,武帝时为中大夫、齐相。
- □延年,齐人,其姓失载。武帝时上书建议开凿人工河道,使黄河由山西北部直入渤海,以绝关东水患。[92]
- 田延年,齐国田氏后裔,汉昭帝时为河东太守、大司农。封阳城侯。[93]
- 周堪,汉元帝时为光禄勋。师从夏侯胜,治尚书。[87]
- 楼护,齐人,汉成帝时为王氏五侯门客,历谏大夫、天水太守、广汉太守。新莽封息乡侯。[94]
- 甘忠可,汉成帝时方士,著有《天官历包元太平经》。[95]
- 江革,字次翁,齐郡临菑人。事母至孝,世称江巨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官至谏议大夫。[96]
- 左思,齐临菑人,西晋文学家。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 《史记》裴骃集解中仅有齐郡、琅邪二郡。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谓另有临菑郡、济北郡、即墨郡、城阳郡四郡。
- ^ 临菑即临淄之古名,又作临甾。
- ^ 今淄河。
- ^ 4.0 4.1 《水经注》卷二六淄水
-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 6.0 6.1 周晓陆、陆东之,2000,《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 ^ 卫宏《汉官旧仪》,见孙星衍所辑《汉官六种》。
- ^ 8.0 8.1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第四节:秦始皇三十六郡的划定
- ^ 9.0 9.1 谭其骧,1987,《长水集》秦郡新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 ^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 ^ 《汉书》高帝纪下
- ^ 《汉书》高帝纪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 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谭其骧云:此处恐漏琅邪郡。
- ^ 13.0 13.1 13.2 《汉书》高五王传
- ^ 《西汉政区地理》,高帝六年—惠帝元年齐国七郡示意图、景帝二年七齐与北海琅邪二郡示意图,98页、99页
- ^ 从《史记》。《汉书》谓其事在吕后元年。
- ^ 贾谊《治安策》
- ^ 见《史记》孝文本纪
- ^ 《汉书》地理志作甾川国。
- ^ 《汉书》地理志作临淄县。
- ^ 一说在今桓台县。
- ^ 《水经注》淄水作巨淀。
- ^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1-26.
- ^ 潍坊市情资料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1-26.
- ^ 周振鹤《西汉齐郡北乡侯国地望考》
- ^ 潍坊市情网-壽光概況. [200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26.0 26.1 《汉书》武五子传
-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 ^ 《史记》朝鲜列传
- ^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 ^ 《史记集解》引韦昭注
- ^ 钱大昕以为建安三年,见《廿二史考异》卷十五。
-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
- ^ 《后汉书》郡国志王先谦集解
- ^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京市志(第1册)总述·大事专记·地理·人口·环保.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386952.
- ^ 在济南郡西,非并州之太原郡。
- ^ 《北周地理志》卷八河南下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 《西汉人口地理》,30页。
- ^ 39.0 39.1 《汉书》地理志
- ^ 《西汉人口地理》,元始二年郡国人口密度表,96页
- ^ 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
- ^ 《急就章》:“齐国给献素缯帛。”
- ^ 贾谊《新书》:“匈奴之来者,家长以上固必衣绣,少者必衣锦。”
- ^ 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88页
- ^ 《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范子记然》
- ^ 《论衡》程材
- ^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二年,诏齐相省冰纨方空彀吹纶絮。”
- ^ 薛永年、罗世平主编,《中国美术简史》第二章第三节:汉代的重要美术作品
- ^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 ^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第一章第五节:手工业作坊遗址
- ^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第三章第三节
- ^ 以下见《汉书》高五王传
- ^ 以下见《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传 齐武王𬙂
- ^ 《史记》曹相国世家、《汉书》萧何曹参传
- ^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 ^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齐受。
- ^ 《史记》吕太后本纪
- ^ 58.0 58.1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 ^ 《史记》袁盎鼂错列传
- ^ 《汉书》百官公卿表
-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 《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 ^ 《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 ^ 《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传 董宣
- ^ 《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传 周纡
- ^ 《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书断》
- ^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传 东平宪王苍
- ^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 曹世叔妻班昭
- ^ 《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传
- ^ 《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王种陈传
- ^ 《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传
- ^ 《汉书》儒林传
- ^ 《三国志》徐宣传
- ^ 晋怀帝永嘉中追谥。
- ^ 《魏书》列传第二十六刁雍传
- ^ 《魏书》列传第二十崔逞传
- ^ 《宋书》列传第十二王诞传
- ^ 《宋书》列传第二十五申恬传
- ^ 《宋书》列传第三十八萧思话传
- ^ 《魏书》文成五王列传第八。魏孝文帝时谥曰灵王,宣武帝改谥曰顺王。
- ^ 龙门二十品:持节督泾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泾州刺史齐郡王墓志铭
- ^ 见《魏书》孝庄帝纪。罗振玉《魏书》宗室传注云:“疑是祐后。”
- ^ 《北齐书》文宣纪
- ^ 《隋书》炀三子传
- ^ 《唐刺史考全编》
- ^ 87.0 87.1 87.2 87.3 87.4 《汉书》儒林传
- ^ 《汉书》贾邹枚路传
- ^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 ^ 《史记》河渠书
- ^ 《汉书》张汤传
- ^ 《汉书》沟洫志
- ^ 《汉书》酷吏传
- ^ 《汉书》游侠传
- ^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 ^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传
参考文献
编辑-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本
-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 《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王隐,《晋书地道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 佚名,《晋太康三年地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 《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 严耕望,1948,《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商务印书馆
-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王仲荦,1980,《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
- 周振鹤,《西汉齐郡北乡侯国地望考》,载于1980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历史地理专辑》
- 葛剑雄,1986,《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水经注》,1990,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2004,本书编委会编,内部出版
-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施和金,2008,《北齐地理志》(二十四史资料研究丛刊),北京:中华书局
-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载于《文史》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