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演化歷程

-4500 —
-4250 —
-4000 —
-3750 —
-3500 —
-3250 —
-3000 —
-2750 —
-2500 —
-2250 —
-2000 —
-1750 —
-1500 —
-1250 —
-1000 —
-750 —
-500 —
-250 —
0 —

生命演化歷程紀錄地球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條目中的時間表,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所做的估算。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從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之間,獲得並傳遞新性狀的過程。並解釋長時段的生物演化過程中,新物種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樣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種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此錶盤展示地質學時間及地球歷史事件。冥古宙40億前年部分為無生命時期,其餘部分體現了生命之演進。最後二百萬年的第四紀為人類時間,在圖中太短而看不到。
地球上出現了生物的演化歷程。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冥古宙

編輯
時代 事件
137.98±0.37億年前 宇宙誕生。
136億年前 銀河系誕生。
45.7億年前 太陽在一個坍縮的氫分子雲內形成。
45.7億年前 地球從環繞早期太陽旋轉的吸積盤之中形成。
45.33億年前 大碰撞假說,原始的地球忒伊亞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圍產生一個環,這個環在數百萬年之後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轉軸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環境[1]
44億年前 地殼形成[2]
42-40億年前 地球表面溫度降低使地殼得以凝固,大氣海洋形成[3]
40億年前 最早生命的出現,可能是源於能夠自我複製RNA分子。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資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後便開始競爭。由於天擇青睞在複製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漸成為最主要的複製物。
39億年前 後期重轟炸期(41~38億年前):地球、月球火星金星受到小行星彗星微行星)撞擊的高峰期。連續的干擾可能誘發生命演化(參胚種論),海洋被完全煮沸[4]

太古宙

編輯
時代 事件
38-35億年前 最後共同祖先原核生物)在古太古代出現,屬於單細胞生物,分化出細菌古細菌。同時細胞結構出現。早期原核生物都是化能生物
33億年前 細菌發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會產生。這些生物透過電化學梯度產生三磷酸腺苷(ATP),以二氧化碳源及氧化無機物來抽取能量。後來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從如葡萄糖有機物釋出能量。糖酵解產生了現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分子來臨時儲存能量。
32-30億年前 微生物開始造岩,疊層岩出現。
28-25億年前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菌出現,牠們以還原劑,並排出氧。氧首先將海洋中的氧化,產生鐵礦石。氧在大氣層濃度上升,對厭氧細菌都有毒。
26-25億年前 大氧化事件

元古宙

編輯
時代 事件
25-23億年前 一些細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來有效地從有機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好氧細菌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環氧化磷酸化來使用氧;厭氧細菌大量滅絕。
25-23億年前 由於大氧化事件,大氣中的還原性氣體基本耗盡。過剩的氧氣開始和海洋和地殼中的鐵元素發生反應,大量紅色的石英砂岩和赤鐵礦形成。
23-20.5億年前 休倫冰河期:由於大氧化事件,大氣層中的強溫室氣體——甲烷被光合作用排放的氧氣消耗殆盡。更多的地表熱量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散逸到太空,造成地表溫度驟降。曾經熾熱的地球表面第一次被冰雪覆蓋[5][6]
18.5億年前 複雜的細胞出現,包括有細胞器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細菌。大部份有細胞器的都可能是從共生細菌衍生而來:粒線體會用像現今立克次體般從有機物抽取能量,而葉綠體則從及有機物合成能量。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5億年前 多細胞生物出現,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真核藻類[7]
12億年前 出現有性生殖,引發更快的演化。[8]大部份的生命海洋及湖中出現,一些藍菌已經生活在濕潤的泥土中。
12-10億年前 疊層岩達到高峰。
10-7.2億年前 出現大型具刺疑源類氧氣的累積使臭氧層可以形成;而臭氧層可阻擋太陽的有害輻射,使生命可以在陸地上發展[9]
7.2-6.35億年前 根據雪球地球假說,成冰紀冰河時期非常嚴重,連海洋亦完全結冰,只有在熱帶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態
6.65億年前 多細胞動物在海洋出現。(但亦有研究顯示最早的動物生活在湖泊的環境中[10]。)
6.35-5.41億年前 第二個超級大陸潘諾西亞形成於6億年前並於5.4億年前分裂[11]。在埃迪卡拉紀(6.35-5.41億年前)有複雜的多細胞動物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現,主要是刺胞動物,其次是多孔動物等,可能生活於淺海近岸的水中。
5.41億年前 5.41億年前發生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

顯生宙

編輯

顯生宙是距今5.4億年以來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現的時期。顯生宙表示在這個時期地球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

古生代

編輯
時代 事件
5.4-5.2億年前 寒武紀大爆發產生了大多現今動物的主要的,其成因仍然存疑。以三葉蟲為主的節肢動物是寒武紀時期種類最多的門[12][13][14]
5.2億年前 最早的脊椎動物出現。它們的特點是沒有下齶且骨架由軟骨構成,與後代相比還缺少很多特徵[15]
5.0億年前 古杯動物滅絕,剛剛開始的造礁工程就此停止。
4.85億年前 寒武紀奧陶紀間發生第一次生物集群滅絕,是為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但沒有證據表示有這個滅絕事件。
4.85億年前 奧陶紀生命大輻射:屬級分類單元的動物增長了超過3倍,古生代演化動物群(Palaeozoic evolutionary fauna)開始逐漸替代寒武紀演化動物群(Cambrian evolutionary fauna)。鈣藻出現,從而導致浮游生物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浮游生態系統建立。從浮游生物獲益的苔蘚動物重新啟動了造礁工程。
4.8億年前 甲冑魚類出現,甲冑魚類有頜下門的祖先。
4.75億年前 珊瑚綱取代苔蘚動物為造礁主力。
4.72億年前 第一批原始植物綠藻演化[16]並移至陸地上[17],沿湖邊生長。與它們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與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證。
4.5-4.6億年前 有頜下門出現。
4.45-4.43億年前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發生,大約85%的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其規模在顯生宙的五次大滅絕事件中位列第二。此後古生代演化動物群開始占據主導。
4.4億年前 有頜下門在中國南方發生第一次輻射演化[18][19][20]。盔甲魚類出現[21]
4.3-4.28億年前 維管植物出現。
4.3-4.2億年前 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撐身體及阻止水份流失[22],是第一類移至陸地的動物[23]。最早的有多足亞門馬陸蜈蚣),及後有蠍子。4.67億年前出現的廣翅鱟志留紀很繁盛,部分物種已經有了在陸地上活動的能力。
4.05億年前 野火現象出現。
4億年前 首類沒有翅膀的昆蟲,即蠹魚跳蟲纓尾蟲出現[24]
3.87億年前 植物演化出木本植物:木質素和發達的根系。土壤生態系統日益興盛。
3.76億年前 種子植物出現,演化出花粉種子種子蕨門是最原始的種子植物,葉片類似真蕨類,種子生長在葉片上。
3.76-3.59億年前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發生的時期。
3.76億年前 兩次撞擊事件:阿拉莫(Alamo)撞擊事件和錫利揚(Siljan)大撞擊事件。
3.75億年前 Kellwasser滅絕事件。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系統。
3.75-3.65億年前 一些淡水的肉鰭魚類發展了支撐結構並成為四足總綱。四足總綱利用牠們的腳走上陸地,可能是為了獵食陸上獵物。兩棲類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總綱的特徵。
3.59億年前 Hangenberg滅絕事件。同時嚴重影響了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盾皮魚類滅絕。
3.59-2.51億年前 軟骨魚類的黃金時期[25]
3.5-2.5億年前 卡羅冰河時期在早石炭紀開始,於晚二疊紀完結。由於極移,大部份的岡瓦那大陸亞洲南美洲中心至印度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3.4-3.3億年前 離片錐目爬行形類出現。
3.25億年前 昆蟲能夠飛行,並出現了多個目(如古網翅目疏翅目透翅目原直翅目)。大部份石松綱木賊綱森林覆蓋陸地,植物死亡後變成了原油裸子植物開始廣泛分化。
3.1億年前 爬行形類的一支演化出羊膜卵,產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動物。不久後羊膜動物分裂出合弓綱蜥形綱
3.06-3.00億年前 發生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地球氣候開始動盪,乾濕季節變得鮮明,冰川導致雨林迅速萎縮分隔成孤立的小塊。它宣告了石炭紀的終結。這場小型滅絕事件帶走了最後的巨型節肢動物。
3.05億年前 巨脈蜻蜓是最大的昆蟲,翅膀展開長達75厘米。
3億年前 盤古大陸形成及維持了1億年左右。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近的閉合。
3-2.51億年前 羊膜動物的一支合弓綱占據了陸地生態系統的主導。
2.99億年前 由於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石松類衰落,種子蕨和裸子植物興起,季節性的針葉林開始發育。植物已經出現了地理區系的分化。
2.75億年前 獸孔目出現,使合弓綱脫離了蜥蜴的樣貌。
2.65億年前 最初的主龍形下綱動物出現。
2.59億年前 峨嵋山暗色岩事件發生,導致繁盛一時的恐頭獸亞目滅絕。發生後其他獸孔目副爬行動物占據了陸地生態位。
2.51億年前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約90%的物種,這是最嚴重的生物集群滅絕。滅絕過後,水龍獸是地表最常見的動物。主龍類開始演化出許多分支。大氣層含量下降至16%。一些桿狀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鹽結晶中,於2000年重新活躍及分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26][27]

中生代

編輯
時代 事件
2.51-2億年前 氣候非常乾燥,適合這種氣候的主龍類裸子植物得益。主龍類已經分化為偽鱷類恐龍翼龍目等。裸子植物(松柏門蘇鐵門佔大部份)是陸地上的主要植物
2.46億年前 各種以雙殼類(包括腕足動物)為食的動物類群明顯增多。與雙殼綱的繁盛同步。
2億年前 合弓綱中,演化出哺乳動物的首個先軀獸孔目,特別是真犬齒獸下目。所有哺乳動物幼時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恆常體溫。常染色體對中的一個得到SRY基因(從X染色體的SOX3基因衍生而來)成為Y染色體,長度亦縮短了。
2億年前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恐龍從滅絕事件中存活,並繁盛起來。聯體病毒科可追溯至這個或更早的時期[28]
1.9-1.5億年前 現今的兩棲類滑體亞綱包括無尾目有尾目開始出現。
1.83億年前 1.83億年前[29]發生的托阿爾階滅絕事件對於海生生物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菊石軟體動物[30]
1.8億年前 盤古大陸分裂為幾個大陸,最大的是岡瓦那大陸,由現今的南極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印度組成,南極洲當時還是一片森林北美洲歐亞大陸當時仍然連接,是為勞亞大陸
1.8-1.44億年前 軟骨魚綱的第二次主要演化事件。[31]
1.64億年前 最早能游泳的哺乳動物近親獺形狸尾獸出現。
1.6億年前 3米長的五彩冠龍中國西北的新疆出現,是早期的暴龍超科
1.5億年前 恐龍甚為普遍及多樣化,有腕龍迷惑龍劍龍異特龍、細小的嗜鳥龍奧斯尼爾龍鳥類獸腳亞目演化出來。始祖鳥是鳥類的近親。
1.30億年前 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蟲及其他動物散播花粉花朵。被子植物的革新引發動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帝龍在中國滿洲生活,有羽毛及體長1點6公尺[32]
1.25億年前 現今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攀援始祖獸出現,牠像現今的睡鼠鸚鵡嘴龍是後期有角恐龍的祖先。
1.23億年前 千禧中國鳥龍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飛翔,其他有羽毛恐龍包括中華龍鳥長城鳥。其他恐龍包括多刺甲龍始暴龍出現。
1.20億年前 只有25厘米闊的森林翼龍在中國遼寧出現。
1.17-1.16億年前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發生。根據地層中的證據,此事件對海洋生物造成較大的影響,對陸地生物則較小[33]
1.10億年前 帝鱷出現。肉食性恐龍包括馳龍科恐爪龍棘龍科,草食性恐龍包括波塞東龍高吻龍蜥結龍
1.00億年前 鯊齒龍南方巨獸龍出現。
8800萬年前 印度及馬達加斯加大陸分裂。
8000萬年前 蜥腳下目鴨嘴龍科角龍科獸腳亞目很多的恐龍種類出現,超過一半已知的恐龍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後3千萬年。印度開始移往歐亞大陸。
7500萬年前 人類老鼠的最後共同祖先出現。[34][35]

新生代

編輯

古近紀

編輯
時代 事件
6600萬年前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將差不多一半的動物物種消滅,是因小行星撞擊揚起微塵覆蓋整個地球,引起氣候變冷所致。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出現。沒有了非鳥恐龍,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及體型得以增長。
6000萬年前 古食肉目(可能是細齒獸類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現,於520萬年前滅絕。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
5500萬年前 被子植物演化出多肉的水果和營養豐富的堅果和種子。

一些哺乳動物重回海洋,其他的亦開始演化成能飛行,如蝙蝠。一類細小、生活在夜間及棲息樹上吃昆蟲靈長總目分支出靈長目樹鼩。靈長目有雙目視覺及抓東西的指,可以幫助從一顆樹跳往另一顆。

澳洲南極洲中分裂出來。最早的真靈長類首次於北美洲亞洲歐洲出現,例如美國懷俄明州辛普森氏果猴中國雲南亞洲德氏猴尖吻鯖鯊可能是大白鯊的祖先。[36][37][38]

5250萬年前 最早的翼手目芬尼氏爪蝠出現。
5000萬年前 始祖馬開始進行演化。鯨魚及海豚的祖先遊走鯨可能像海獅般在陸地上行走及像水獺在海中游泳,牠的腳有蹼,並且是以耳朵聲音Pezosiren portelli是現今海牛的祖先,像河馬般在陸地上行走及像水獺在海中游泳。細齒獸類包括小古貓屬是所有浣熊狐狸土狼狐狼麝貓的祖先,是肉食性及像鼬鼠般可以爬樹。現代的銀杏出現。
4650萬年前 遊走鯨後代的羅德侯鯨是鯨魚的祖先,開始不再飲用淡水。
4300萬年前 始祖象出現,有長的鼻,但沒有象鼻或象牙。
4000萬年前 靈長目分支成原猴亞目簡鼻亞目,簡鼻亞目是白天活動及草食性的。
3700萬年前 龍王鯨的後肢開始縮少及發現完好,聽覺開始經下顎傳至中耳。在埃及鯨魚谷當時是在水中,龍王鯨未有呼吸孔,要把頭部伸出水面呼吸。原猴亞目的早期祖先Biretia fayumensisBiretia megalopsis在埃及沙漠出現。[39]
3500萬年前 禾本科被子植物中演化出來。
3000萬年前 簡鼻亞目分支成闊鼻小目狹鼻小目。闊鼻小目有卷尾及遷移至南美洲,雄性是色盲的。狹鼻小目留在非洲,其中一種祖先可能是埃及猿Bugtipithecus inexpectansPhileosimias kamaliPhileosimias brahuiorum像現今的狐猴是生活在巴基斯坦中部布格蒂丘陵雨林中。所有的祖先原小熊貓生活在歐洲的樹上,在2000萬年前滅絕。
2750萬年前 巨犀生活在蒙古
2500萬年前 狹鼻小目雄性可以看見顏色及失去了費洛蒙[40]狹鼻小目分支成兩個總科猴總科人型總科。猴總科並沒有卷尾,有些甚至原全沒有尾巴。所有人型總科都沒有尾巴。

新近紀

編輯
時代 事件
2200萬年前 印度與亞洲碰撞,產生喜瑪拉雅山青藏高原。由於濕度被斷絕,中亞洲成為了沙漠。恐象出現,於200萬年前滅絕。部份像狗、熊及浣熊的Ursavus elmensis(所有熊的祖先)出現,其體型只有狐狸般大,以植物及昆蟲來補足肉食。第一類貓熊亞科分支出來,當中只有大熊貓能生存至今。巨牙鯊出現,於160萬年前滅絕[38]海帶目出現,並且形成海藻森林生態系統。
2100萬年前 的生物乘坐植物造成的筏由馬達加斯加漂浮至非洲,並成為所有當地肉食性哺乳動物的祖先。
2000萬年前 非洲板塊與亞洲碰撞。擬指犬是狗的祖先,第五爪縮短了,有現今狗的上爪的影子。牠們的外表像現今的麝貓,腳及腳趾適合奔走。犬科貓科開始分支。的祖先嵌齒象出現。
1600萬年前 鮫齒鯨顯示鯨魚的早期回聲定位。
1500萬年前 從非洲遷徙至歐亞大陸,成為了長臂猿猩猩人類祖先從長臂猿形成。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都是屬於人科,人類則屬人族
1300萬年前 人類祖先從猩猩祖先形成。猩猩的親屬開遠祿豐古猿出現。加泰隆尼亞皮爾勞爾猿可能是人科及人類的共同祖先。
1000萬年前 氣候開始變得寒冷乾燥,大草原草原代替了森林。的數量激增,則減少。人類祖先從大猩猩的祖先形成。馬進入全盛期並開始擴展至整個北半球。1000萬年前牠們因面對偶蹄目的競爭而衰減。Tomarctus是極之像狗的動物。
700萬年前 最大的靈長目巨猿在中國、越南及北印度生活,於30萬年前滅絕。
560萬年前 地中海乾涸,為墨西拿鹽度危機
500萬年前 人類祖先從黑猩猩祖先形成。最後共同祖先是查德人猿。最早的人類分支是千年人。黑猩猩及人類的DNA有98%相似,在血紅素中只有一個胺基酸不同。黑猩猩的一類可以在基因上比現今所有60億人更多樣化,因為黑猩猩祖先與人類祖先分支後,人類演化過程中曾經歷種群瓶頸效應之故。黑猩猩及人類的喉頭重新移位至咽及肺部中間,可見共同祖先都有這個語言前身的特質。
480萬年前 人族出現黑猩猩的大小的地猿,並且站立行走。
370萬年前 一些南方古猿肯雅的火山灰中留下腳印。
300萬年前 雙足的南方古猿在非洲大草原演化,並被恐貓屬所獵殺。非洲南方古猿鮑氏南方古猿,並其他包括肯尼亞平臉人的屬出現。大猩猩剛果河南岸消失。現今的馬屬首次出現。恐象的下顎有向下的象牙。

火山爆發及產生很多細小的陸地連結了南北美洲。發生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哺乳動物由北美洲往南遷徙,並造成當地的哺乳動物滅絕。

第四紀

編輯
更新世
編輯
時代 事件
250萬年前 斯劍虎出現。
220萬年前 大猩猩分裂成西部大猩猩東部大猩猩
200萬年前 能人坦尚尼亞使用原始石器工具,有可能與羅百氏傍人一同生活。布若卡氏區出現。人屬的物種吃肉,而傍人則吃植物及白蟻。一些在剛果河南部的黑猩猩分支出倭黑猩猩,倭黑猩猩生活在雌性主導的社會。斯劍虎由北美洲前往南美洲。
180萬年前 直立人在非洲演化,並遷徙至其他大洲,主要是南亞
175萬年前 格魯及亞人有直立人及能人的特徵。雕齒獸秘魯南部生活。
160萬年前 巨型短面袋鼠在澳洲出現,於40000年前消失。像袋熊麗紋雙門齒獸在澳洲出現,於45000年前滅絕。
150萬年前 猩猩分裂為婆羅洲猩猩蘇門達臘猩猩袋獅在澳洲出現,於46000年前滅絕。
100萬年前 犬屬Tomarctus分支出來。灰狐是現今最原始的犬屬。
80萬年前 灰狼遷移至北美洲極地。
78萬年前 地球最後(最近一次)的地磁反轉
70萬年前 人類與尼安德塔人的共同遺傳祖先出現。
50萬年前 直立人使用木炭來控制火,但仍不懂如何生火。
40萬年前 東部大猩猩分支為東部低地大猩猩山地大猩猩大角鹿出現,在9500年前滅絕。
35.5萬年前 海德堡人義大利南部的羅卡蒙菲納火山留下腳印,是最早的人屬腳印。
25萬年前 北極熊棕熊演化。
19.5萬年前 衣索匹亞奧莫河奧莫化石遺存是最早的人類
16萬年前 長者智人練習禮儀及宰殺河馬。
15萬年前 粒線體夏娃在非洲生活,她是所有現今人類的最後女性祖先。
13萬年前 尼安德塔人從海德堡人演化及住在歐洲及中東,開始埋葬屍體及照顧病人,有現今人類的舌骨及會使用矛。FOXP2基因出現。
西元前10萬年前 第一個人類從海德堡人演化及在非洲出現。人類生活在南非以色列。人類經兩個途徑進入亞洲:經中東往北行,及從衣索匹亞往南走,經紅海阿拉伯南部(參單源論)。突變造成皮膚顏色的改變,以吸收最有效的紫外線。種族開始成立。非洲的人口基因仍然較為分化。
西元前8.25萬年前 人類在薩伊使用鋒利的動物骨頭捕魚。
西元前8萬年前 人類在剛果製造魚叉。
西元前7.4萬年前 多峇巨災理論多峇湖的超級火山爆發,人類人口只剩2000。6年沒有夏天及緊接的1000年冰河時期。火山灰達5米深覆蓋印度及巴基斯坦。
西元前7萬年前 最近的冰河時期,威斯康辛冰期開始。人類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以骨頭製造工具,及畫壁畫。他們亦收集貝殼及鑽孔製作頸飾。巨河狸出現,在1萬年前消失。
西元前6萬年前 Y染色體亞當在非洲生活,是人類男性Y染色體的最後祖先。
西元前5萬年前 人類由亞洲延伸至澳洲及歐洲。海岸線的延伸速度較內陸為快。披毛犀不列顛群島生活。
西元前4萬年前 克羅馬儂人法國繪畫及捕獵猛獁象。他們有特別的認知能力,使他們成為食物鏈的頂端。澳洲巨大的有袋目滅絕。
西元前3.2萬年前 德國福格海德有第一個雕塑史前獅子人雕像。法國有第一個用鳥骨製的印尼有石器工具。
西元前3萬年前 人類從西伯利亞分幾波進入北美洲,較後的經過白令陸橋進入,早期的可能是以跳島戰術阿留申群島進入。歐洲人越過大西洋到達北美洲。人類抵達索羅門群島及前往日本。在撒哈拉使用弓箭,在摩拉維亞有首個陶瓷動物模型。
西元前2.8萬年前 非洲那米比亞出現最古老的圖畫。[41]德國出現最古老的陰莖雕塑[42]
西元前2.7萬年前 尼安德塔人消失,人屬只餘下人類及佛羅勒斯人捷克出現紡織。
西元前2.5萬年前 從猛獁象牙發明了標槍。
西元前2.4萬年前到西元前2.2萬年前 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屬於此段時期。[43]
西元前2萬年前 人類在青藏高原留下腳印及手印。從動物脂肪製造油燈。山頂洞人以骨針來縫製動物飾物。猛獁象骨頭在俄羅斯建造房屋。
西元前1.8萬年前 佛羅勒斯人在遙遠的印尼出現。中國江西仙人洞、吊桶環遺址製造全世界最早的陶製容器。
西元前1.5萬年前 最後的冰河時期完結,海水漫過全球,造成多個近岸地區水浸,將以往的大陸分成島嶼。日本從亞洲分開,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分開,塔斯曼尼亞與澳洲分開,爪哇島形成,砂拉越馬來西亞及印尼分隔。一些人類在中東的肥沃月彎開展農業,並且發展城市。因為生產食物及飼養動物,世界人口暴漲。拉斯考克山洞加拉加斯出現石洞壁畫
西元前1.4萬年前 全新世滅絕事件開始,超過100種大型哺乳動物消失。
全新世
編輯
時代 事件
西元前1.15萬年前 斯劍虎滅絕。
西元前1.1萬年前 佛羅勒斯人及猛獁象滅絕。人類首先畜養印度狼。所有現今的狗都是屬於
西元前1.04萬年前 開始種植植物,在近東耕種。耶利哥人口有19000。
西元前8000年前 撒哈拉仍有河流、湖及季候風。人類抵達南美洲的蓬塔阿雷納斯。世界人口達500萬[44]
西元前6千年前 亞洲西南部、敘利亞約旦土耳其伊拉克種植
西元前4500年前 種植亞洲型稻非洲型稻
西元前1200年前 鐵器出現在中東和東南歐,人類開始鐵器時代[45]
西元前1000年 世界人口達5000萬。[46]
西元前500年 世界人口達1億。[46]
西元1年 世界人口達2億。[44]
公元1627年 最後一隻原牛於1627年被波蘭獵人射殺,宣告了原牛的滅絕。
公元1662年或1688年-1715年之間 渡渡鳥滅絕。
公元1815年 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它的火山灰幾乎覆蓋了世界的每個角落,全球溫度下降了約5,引發了1816年著名的「無夏之年」。[47]
公元1835年 世界人口達10億。
公元1952年 加勒比僧海豹滅絕——最後確定觀察到加勒比僧海豹的紀錄是於1952年的小塞拉納島[48]西元2008年,美國政府宣佈經過5年搜尋,認為牠們已經滅絕。[49]
公元1969年 人類尼爾·阿姆斯壯在7月21日02:56 (世界時)正式在月球行走。[50]
公元2005年 亞馬遜森林經歷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51]
公元2008年 白鱀豚功能性滅絕;世界人口約6706993000人。[46]
公元2024年 世界人口超過70億。全新世滅絕事件仍然繼續,最近50年更有上升趨勢[52]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regg Herres and William K. Hartmann. The Origin of the Moon. 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 [2005-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8). 
  2. ^ Wilde, Simon A.; John W. Valley, William H. Peck, and Colin M. Graham. Evidence from detrital zirc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continental crust and oceans on the Earth 4.4 Gyr ago(由四十四億年前地球的大陸地殼與海洋裡存在的碎屑狀的鋯石所提供的支持證據) (PDF). Nature. 2001-01-11, 409: 175–178 [2020-03-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6-09-01).  (PDF).
  3. ^ "。地球在某個時期冷卻到足夠的程度,雲開始在大氣層中形成,地球自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How the Oceans Formed.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05). 
  4. ^ Frances Cole. Geophysicist Sleep: Martian underground may have harbored early life. Standard Online Report. 1998 [2006-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0). 
  5. ^ John, Brian. The Winters of the World: Earth under the Ice Ages. Jacaranda Press. 1979. ISBN 978-0-470-26844-5. 
  6. ^ Walker, Gabrielle. Snowball Earth: The Story of the Great Global Catastrophe that Spawned Life as we know it. Bloomsbury. 2003. ISBN 0747654337. 
  7. ^ Bruce Alberts, Dennis Bray, Julian Lewis, Martin Raff, Keith Roberts, and James D. Watson. From Single Cells to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From Single Cells to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請檢查|url=值 (幫助) 3rd edi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1994 [2006-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8. ^ Stefan Lovgren. Sex Speeds Up Evolution, Study Finds.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5-03-30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9. ^ Form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8-28.
  10. ^ 研究顯示最早的動物生活在湖泊的環境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加州大學河邊分校領導的研究提出了關於早期動物生活在何處的問題。公開發布日期: 2009年07月31日。
  11. ^ Pannot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laeos [2006-03-12].
  12. ^ PZ Myers. Pycnogonid tagmosis and echoes of the Cambrian. 2005-10-20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3). 
  13. ^ PZ Myers. Haliestes dasos, a sea spider. 2004-11-11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7). 
  14. ^ Sam Gon III. The Anomalocaris Homepage. 2005-11-21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3). 
  15. ^ These first vertebrates lacked jaws, like the living hagfish and lampreys. Jawed vertebrates appeared 100 million years later, in the Silurian. http://www.ucmp.berkeley.edu/vertebrates/vertintro.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erkeley University
  16. ^ C. M. Sean Carrington. The first land plants. 1997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1). 
  17. ^ Paul F. Ciesielski. Transition of plants to land.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2). 
  18. ^ Zhu, You-an; Li, Qiang; Lu, Jing; Chen, Yang; Wang, Jianhua; Gai, Zhikun; Zhao, Wenjin; Wei, Guangbiao; Yu, Yilun; Ahlberg, Per E.; Zhu, Min. The oldest complete jawed vertebrates from the early Silurian of China.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513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英語). 
  19. ^ Andreev, Plamen S.; Sansom, Ivan J.; Li, Qiang; Zhao, Wenjin; Wang, Jianhua; Wang, Chun-Chieh; Peng, Lijian; Jia, Liantao; Qiao, Tuo; Zhu, Min. The oldest gnathostome teeth.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516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 (英語). 
  20. ^ Andreev, Plamen S.; Sansom, Ivan J.; Li, Qiang; Zhao, Wenjin; Wang, Jianhua; Wang, Chun-Chieh; Peng, Lijian; Jia, Liantao; Qiao, Tuo; Zhu, Min. Spiny chondrichthyan from the lower Silurian of South China.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523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英語). 
  21. ^ Gai, Zhikun; Li, Qiang; Ferrón, Humberto G.; Keating, Joseph N.; Wang, Junqing; Donoghue, Philip C. J.; Zhu, Min. Galeaspid anatomy and 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paired appendages.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489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英語). 
  22. ^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Natural history collection: arthropoda.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23. ^ Sea Studios Foundation. The shape of life. The conquerors. PBS.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 
  24. ^ R. Aidan Martin. Introduction to shark evolution, geologic time and age determination.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7). 
  25. ^ R. Aidan Martin. A Golden Age of Sharks.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2). 
  26. ^ 2.5億年前的細菌在美又復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 2000年11期 閆貴林
  27. ^ ([//web.archive.org/web/20170305001256/http://xueshu.baidu.com/s?ie=utf-8&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wd=%E7%BE%8E%E5%8F%91%E7%8E%B0%E6%9C%80%E5%8F%A4%E8%80%81%E7%9A%84%E6%B4%BB%E7%BB%86%E8%8F%8C&filter=sc_long_sign%3D%7Ba3ff158bf33dfaa7c6edc231c10ca46d%7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趙劍. 美發現最古老的活細菌[J]. 科技文萃, 2001, (2).]百度學術
  28. ^ Rybicki. Origins of Viruses. 2000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9). 
  29. ^ Marti, Joan, and Gerald Ernst. Volcanoes and the Enviro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219.
  30. ^ Wignall, Paul B., and Anthony Hallam. Mass Extinctions and Their Afterma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64-5.
  31. ^ R. Aidan Martin. The Origin of Modern Sharks.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8). 
  32. ^ Xu, X., Norell, M. A., Kuang, X., Wang, X., Zhao, Q., Jia, C. (2004). " Basal tyrannosauroids from China and evidence for protofeathers in tyrannosauroi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ure 431: 680-684
  33. ^ Archangelsky, Sergio. "The Ticó Flora (Patagonia) and the Aptian Extinction Event." Acta Paleobotanica 41(2), 2001, pp. 115-22.
  34. ^ Human, mouse shared common ancestor 75 million years ago. The Hindu. 2002-12-19 [2007-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4). 
  35. ^ Sabin Russell. Of Mice and Men: Striking similarities at the DNA level could aid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2-12-05 [2007-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4). 
  36. ^ Steven A. Alter. Origin of the Modern Great White Shark.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37. ^ Great White Shark Evolution Debate. Science Daily. 2005-05-02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38. ^ 38.0 38.1 R. Aidan Martin. The Origin of Megalodon.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39. ^ Stefan Lovgren. New Primate Fossils Support "Out of Africa" Theory. 2005-10-17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6). 
  40. ^ Randall Parker. Evolution Of Color Eyesight Led To Loss Of Pheromone Response. 2003-06-25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41. ^ Suzanne Carr. Introduction to upper palaeolithic art. 1995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22). 
  42. ^ Jonathan Amos. Ancient phallus unearthed in cave. BBC News. 2005-07-25 [200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2). 
  43. ^ Venus of Willendor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ristopher L. C. E. Witcombe, 2003.
  44. ^ 44.0 44.1 The range of figur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s listed at the US Census Bureau's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ut the population at 1 AD between 170 million to 400 million.
  45.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鐵器時代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12-17.
  46. ^ 46.0 46.1 46.2 an average of figur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s listed at the US Census Bureau's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ee also *Kremer, Michael. 1993. "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e Million B.C. to 1990,"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3): 681-716.
  47. ^ 近代重大火山活動印尼占前兩名 - 新浪網 - 新聞. [201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07). 
  48. ^ Kovacs, K. Monachus tropica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8-11-27]. 
  49. ^ "It's official: Caribbean monk seal is extinct", MSNBC.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June, 2008
  50. ^ Record of Lunar Events, 24 July 196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pollo 11 30th anniversary. NASA. [13 April 2010].
  51. ^ Environmental News Service - Amazon Drought Worst in 100 Years.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52. ^ 澳大利亚研究称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生物大灭绝. [201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