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

古羅馬帝制時期
(重定向自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ōmānum发音:[ɪmˈpɛri.ũː roːˈmaːnũː]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罗马化Basileía tôn Rhōmaíōn;英语:Roman Empire)是历史上的一个文明帝国,承接着先前的罗马共和国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或“海西国”。

罗马帝国
元老院和罗马人民
Imperivm Romanvm
Senatvs PopvlvsQve Romanvs
SPQR
前27年–395年(统一的政体)
395年-476年(西
395年–1453年(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之鹰
罗马帝国之鹰
公元117年图拉真治下疆土达到极盛的罗马帝国
公元117年图拉真治下疆土达到极盛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的位置
首都
常用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及其他地方语言
宗教
皇帝 
• 前27–14
奥古斯都
• 98-117
图拉真
• 284–305
戴克里先
• 306–337
君士坦丁大帝
• 379–395
狄奥多西一世
• 475–476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西)
• 1449-1453
君士坦丁十一世 (东)
执政官
禁卫军长官
军队元帅英语magistri militum行政总理官英语Magister officiorum
 
立法机构罗马元老院
历史时期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晚期
中世纪(东)
• 共和国最后战争
前32年–前30年
• 帝国建立
前30年
• 最大领土范围
117年
293年
• 君士坦丁堡成为新都
330年
• 帝国最终分裂
395年
476年
1202年–1204年
1453年5月29日
面积
公元前25年[2][3]2,750,000平方公里
公元50年[2]4,200,000平方公里
公元117年[2]5,900,000平方公里
公元390年[2]5,0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 公元前25年[2][3]
56,800,000
• 公元117年[2]
88,000,000
货币塞斯特斯[注 1]
前身
继承
罗马共和国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今属于
* 这些事件分别标志着西罗马帝国(286–476)[4]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前44年罗马共和国将领凯撒成为终身独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结束;至前27年屋大维成为奥古斯都,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开端。其首都罗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这段时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君士坦丁堡取代罗马城成为欧洲最大城市[5][6],帝国人口亦增长到5000至9000万,大约是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约20%[7][8]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后期(395年—1204年[注 2]/1453年[注 3])三个阶段。

罗马共和国末年,政局由于一连串的内战和政治角力变得非常不稳定。公元前44年,共和国将领凯撒元老院封为终身独裁官后不久,便遭到刺杀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维亚克兴角战役击败对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后,共和国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弃共和制,赐君权及奥古斯都头衔予屋大维,这象征着罗马共和国的终结。这时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权已掌握在屋大维手中[9]。最初几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维征战的胜利扩张了帝国的领土。立国之初的两个世纪,帝国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见的稳定,这段时期被称为“罗马治世”。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后,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复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为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间,帝国继屋大维后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亚。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继位者尼禄兵变中自杀身亡,帝国遭遇一连串短暂的内战,同时犹太地区更爆发第一次起义,这段时期曾经有四位军团将领称帝维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战胜其他将领,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继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后开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暂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继位为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杀身亡。元老院后来封涅尔瓦为皇帝,这亦是罗马五贤帝之首,开辟一段长达八十多年的政局稳定时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罗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时见证帝国的最大版图。

康茂德在位时,帝国开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杀身亡,触发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时称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乱象最后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胜利而告终。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杀身亡,导致三世纪危机,这段时期短短50年之内有26人被元老院或军队封为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时创立四帝共治,帝国才全面恢复稳定,这段时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统治罗马帝国。这种制度并不能维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内战。内战最终由君士坦丁一世胜出,成为帝国的唯一统治者。后来君士坦丁一世迁都至拜占庭,并命名为新罗马,但史家更喜欢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称之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后一直是帝国的首都,一直到其终结。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将基督教合法化(米兰敕令),并由狄奥西亚一世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萨洛尼卡敕令),基督教从而成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这时的罗马帝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强权,并与其东面安息帝国的继承者波斯第二帝国互相抗衡,持续着一个世纪的纷争[10][11]。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后一位统治一个完整的罗马帝国的皇帝,随后帝国的领土因滥权、内战、野蛮人入侵、军事改革和经济衰退等负面因素被日益蚕食,这时的罗马帝国实际上已完全分裂成东西两部分,自此之后再没有被统一过。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罗马城相继被西哥德人汪达尔人日耳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奥多亚塞废黜,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但由于罗慕路斯·奥古斯都从未被东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严格上来说,直至公元480年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去世后才算是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统治正式划上句号。而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为止。史学家通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帝国,无论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并和在与公元前一世纪兴起于亚洲汉帝国西、东遥相并立。后世多将两者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强大帝国[12]。整个罗马帝国(包括东西罗马帝国)存在将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达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2],统治着七千万的人口,这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罗马帝国幅原辽阔,而且国祚长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发明、建筑、哲学、法律及政府模式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欧洲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有数次对罗马帝国的复辟,这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文艺复兴而后的欧洲帝国主义的兴起,更使希腊、罗马、犹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开去,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历史

编辑
 
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白色大理石雕像 (公元后第一世纪初)

罗马自公元前三世纪已经开始并吞行省,四个世纪后,罗马的领土范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辽阔。虽然罗马仍然被称为“共和国”,但实际上已经可被称为一个“帝国”了。[13]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从前的执政官和裁判官进行管治,他们经由选举产生,并拥有称为“Imperium”的当地最高统治权。[14]当时只有少数人拥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财富和强大军力,他们对其行省的管理是罗马从共和体制步向绝对君主制的主要因素。[15]不久,“帝权”即由“Imperium”一字表达;[16] 英语“帝国”(empire)一字即来自此拉丁字,而这意思只可从更后的罗马历史中找到。[17]

身为罗马第一个皇帝,奥古斯都赋予自己一个“共和国拯救者”的地位,并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权力限制在共和制宪法的原则下。罗马人企图把与君王有关的头衔加在他身上,但他拒绝了这些头衔,而是自称为“第一公民”。执政官的选举仍旧定期举行,保民官继续进行他们的立法,参议员依然在元老院进行辩论。但后来皇帝实行最终决定权的先例,却是由奥古斯都自己立下,而且这行动更是在有军事力量作其后盾的情况下进行的。

奥古斯都时期的文艺作品把他长达四十年的统治描写成罗马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奥古斯都设计了一个长远的、理想的帝国基础,这基础就是持续实行了三个世纪的元首制(27 BC—284 AD)。这元首制由起初实施的二百年,被传统认为罗马和平时期。在此期间,整个帝国的凝聚力在城市生活、经济链、共同的文化、法治和宗教规范下变得越来越强大。在城市的暴动不常发生,即使发生,也都会被“无情而迅速地”平定[18],在不列巅尼亚高卢的叛乱就是其中的例子。犹太罗马战争在公元后“一世纪”爆发,持续了六十年,最后在 “第二世纪”的上半段平息。这是罗马惟一一场用了很长的时间和极其暴力的手段平定的一场叛乱。[19]

奥古斯都所设立的朝代更替准则是成功的,但这被那些比他活得更长、同时又天赋禀异的继承人所破坏。在奥古斯都所创立的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里,除了奥古斯都自己以外,还有四个皇帝—提比里乌斯卡里古拉克劳狄乌斯尼禄。在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结束后,著名的四帝之年(公元后69年)开始,当年四个皇帝同时出现。维斯帕先就是这场政治斗争中的最后胜利者。维斯帕先建立了短暂的弗拉维王朝,其后由“涅尔瓦-安敦尼王朝”取代。这王朝就是著名的“五贤帝时代”——这是因为当中出现过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奥·派阿斯和称为“哲学家皇帝”的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这五位好皇帝。公元后180年,康茂德接续五贤帝登基。当时的希腊史家卡西乌斯·狄奥认为,这标志着罗马帝国的没落。他曾下过一个著名的评论:“从一个黄金帝国沦为一个铁锈之国”。[20]这句话使得一些史学家,尤其是爱德华·吉本,以康茂德的统治为罗马帝国没落的开始。

 
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图拉真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盛。图为图拉真的大理石雕像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在位时,在罗马帝国内出生的自由民均拥有罗马公民权。但是,虽然如此,塞维鲁王朝却是一片混乱—每个皇帝的统治经常都是由谋杀或处决来结束。随着王朝的崩溃,罗马帝国被三世纪危机所灭:这是一个充满侵略、内战、经济衰退和瘟疫的时代。[21]在划分历史时期时,这危机被视为由古典时代古典时代晚期的过渡。这时连帝国里“共和国”的残余成分也被皇帝的专制统治粉碎了。在公元后284-305年间统治罗马帝国的戴克里先把帝国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来,但他废除自己“第一公民”的角色,成为第一位以“domine”(即“主,主人”)自称的皇帝。[22]在戴克里先统治其间,面对基督教明显的威胁,罗马帝国对基督徒发动有史以来最具组织性的迫害—戴克里先迫害。由戴克里先作为“独裁者”(Dominate)时开始的专制独裁统治一直维持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止。

戴克里先为了更稳定罗马帝国的版图而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立马克西米安为第一任西罗马皇帝,同时也是罗马帝国第一次分裂,不久后便推行四帝共治制,但在戴克里先退位后制度大崩解,一度出现六个政权同时存在的画面,最后由西部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打败东部皇帝李锡尼,帝国再度统一。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不仅对外征服失去多年的达契亚,同时也对基督教实施宽容制度,他建立了许多教堂,也发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和举办了尼西亚会议,让君士坦丁也能和神学家们共同管理基督教法,对日后的基督教影响甚远,他也是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者,为日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死后帝国陷入了两次分裂,分别由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狄奥多西一世统一,狄奥多西一世在位时发布了萨洛尼卡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但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分别立自己的儿子霍诺留阿卡狄奥斯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之后罗马帝国从此再未统一。

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后,东部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延续到1453年被奥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为止。

政治

编辑

行省

编辑

行省分为三类,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财政官或是地方总督管理。[23]各行省内部由总督管理,是为行省总督制

军事

编辑

奥古斯都在前29年改革军事,将职业军合法化,成为常备军。[24]罗马军队的兵种主要有重装步兵骑兵。罗马的重装步兵主要装备投枪、短剑和大盾以及盔甲。铠甲一般由金属片和皮革制成,后期亦有锁子甲鳞片甲。骑兵除了基本装备外,还每人配备一制作精美的头盔。罗马军队早期的金属装备一般为青铜,后期多用铁。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是军团,另外有辅助部队和雇佣兵。军团下设百人队。罗马每个军团和百人队都有自己的徽章和军旗,是军队的象征,如果失掉,则是奇耻大辱。罗马军纪严明,要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军队中亦有各种刑罚,从鞭打到处死都有。逃跑的军队会被实行“十一抽杀律”,即每十人中抽出一人处死。罗马帝国后期的军队主要由蛮族组成,军纪败坏,一般凭个人勇敢作战。

罗马军队的待遇相当不错,皇帝赛维鲁就曾说:“让士兵们发财,不要管其他人”。[25]

经济

编辑

农业

编辑

罗马帝国的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罗马帝国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在帝国各地都有种植,尤以东方各省为胜。罗马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橄榄葡萄地中海地区是葡萄和橄榄的主要种植地,葡萄的种植范围向北有所扩张,橄榄的种植在西班牙为最多。罗马每年都要从东方的行省输入大量粮食、酒和油,东方行省也是罗马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生产技术上,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不高,常见的还是二区轮作,使用摆杆步犁耕地的也多于使用铧犁耕地的。农业产业主要是大规模的庄园,使用奴隶和隶农劳动,小农几乎消失。在帝国后期,这些庄园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罗马帝国时期的遗址赫库兰尼姆城(今那不勒斯附近,因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火山灰掩埋)前后共出土了近二百余具遗骸,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物理考古学家萨拉·比西尔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罗马男子一般身高一点七米,女子一点五五米。[来源请求]

手工业

编辑

罗马帝国最主要的手工业是陶器制作,因为粮食商品运输都要使用陶器。意大利的制陶中心主要在波佐利,另外高卢的制陶业也很有竞争力,高卢人还发明了双耳尖底。西班牙的采矿业非常发达,为国家所垄断专营。纺织业方面,帕多瓦的呢绒、西班牙的毛料大氅和高卢的一种带有风帽的大衣都比较有名。西班牙还有一种制鱼汁的手工业,这是一种用鱼制成的调味料。[26]

语言

编辑
 
北非大莱普提斯一座罗马剧院前刻有拉丁及布匿文两种语言的门牌

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亦是罗马地区的当地语言。拉丁语在帝国时期被至少分为两类,即古典拉丁语通俗拉丁语。古典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而通俗拉丁语一般作为口语。古典拉丁语非常稳定,从帝国时期一直到中世纪没有发生改变。通俗拉丁语在帝国的各部分有方言,改变非常多,逐渐演变成今日罗曼语族诸语。

尽管拉丁语是帝国的官方语言,但希腊语是帝国的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国的东部省份[27]。甚至在罗马城,希腊语也成为了教育用语和上流社会的语言[28]。希腊语是基督教,科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常用语言。

4世纪时,希腊语在帝国的西部逐渐失势,拉丁语占了上风。5世纪早期,标准拉丁语译本的圣经出版反映了如此情况。西罗马帝国也逐渐开始排斥会说希腊语的人。这造成了后来帝国东西两部分在文化上的分裂。希腊语后来一直作为东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29]

其他如亚拉姆语科普特语亚美尼亚语等也在帝国境内通行。

法律

编辑

2世纪的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3世纪,法学家编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英语Codex Gregorianus》和《赫尔莫格尼安法典英语Codex Hermogenianus》,保存了大量皇帝敕令和法令。 罗马法对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定有深远影响,现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如债法、物权法等法律,皆带有深厚罗马法的影子。

文化

编辑

文学

编辑

有屋大维时期的诗人维吉尔(前70年—前19年),他的早期作品有《牧歌》10篇,主要是歌咏田园生活。前29年,维吉尔发表《田园诗》4卷(又译《农事诗》),主要谈论农事生产,也歌咏田园风光,内容为第一卷论种庄稼,第二卷论种果树,第三卷论养牲畜,第四卷论养蜜蜂。晚年,维吉尔又著有史诗《埃涅阿斯纪》(又译《伊尼阿特》)12卷,写的是罗马神话中的英雄埃涅阿斯如何逃出特洛伊,来到意大利并称王的故事。

诗人贺拉西著有《赞歌》,为屋大维歌功颂德。

奥维德(前43年—14年)以情诗闻名,成名之作为《恋歌》3卷49首,是一部情诗集。又著有《淑女书简英语Heroides》21篇,系奥维德取材神话故事,以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口吻写的情书。奥维德所著的《爱经》,由于违反了屋大维“澄清风俗”的政策,被判处流放黑海地区。长诗《变形记》为奥维德代表作,大约写于流放时期,改写了许多神话传说,情节多变,想像奇特,长于心理描写。

哲学

编辑

新斯多葛派英语Neostoicism哲学在帝国时期盛行,主要哲学家有塞涅卡和皇帝马克奥里略,宣扬宿命论禁欲主义

塞涅卡(前4年—65年),系皇帝尼禄的老师,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将人引向德性,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然而塞涅卡本人却言行不一,大肆敛财。

皇帝马可奥里略著有沉思录,主张忍耐克制。[30]

3世纪危机后,新柏拉图主义集中了当时的神秘主义,代表人物普罗提诺普罗克洛,称神为世界本源,是绝对无限的存在,且不可认识,而人的肉体是罪恶的本源,人必须要摆脱肉体,方能与交往,获得真理。这便是“人神合一”的学说。

基督教方面出现了被称为“教父神学”的神学,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著有《论上帝之城》、《忏悔录》等,将新柏拉图主义融入基督教教义中。教父哲学以哲学论证很多现今的基本教义,主要的有神论三位一体论、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天国论等等。

史学

编辑

屋大维时期的史学家李维(前59年—17年),著有《罗马建城以来史》(又称《罗马史》)142卷,现存36卷,叙述传说中的罗慕路斯建罗马城至公元9年的历史。这部史书是西方史学的第一部通史。且文笔精彩。

塔西陀(55年—120年)著有《历史》12卷,主要叙述弗拉维王朝统治时期的历史。由于塔西陀生活在这一时期,许多的历史事件都亲身经历过,所以叙事也相当详细和生动。由于塔西陀政治上倾向于共和派,反对皇帝,所以在书中批评现实歌咏古代英雄。另外塔西陀著述有所褒贬,对各色历史人物进行批评和褒扬,旨在发扬高尚道德。此外,塔西陀还有《日耳曼尼亚志》和《编年史》等著作传世。

自然科学

编辑

农业方面,西班牙人科路美拉著有《农业论》12卷,讲述农牧技术和管理以及社会经济,这本著作对中世纪的庄园有很大影响。[31]

医学方面,在提比略时期有名医塞尔苏斯(前30年—45年),著有《医学大全意大利语De Medicina》8卷,其中7—8卷记载了许多手术,且叙述详细。马克奥里略时期,有名医盖伦(129年—199年),他任御医多年,著述颇多。盖伦使用猴类解剖以推测人类的身体结构,这开了解剖学的先河。盖伦还提出“三灵气”说,即“活力灵气”、“自然灵气”、“灵魂灵气”,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机制。盖伦的药物学著述介绍了各种药材,大约有820余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盖伦的学说被中世纪的西方奉为经典,直到17世纪威廉·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天文学方面,有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天文学家托勒密(85年—168年),著有《天文集》13卷。该书集古代希腊罗马天文学之大成,书中使用几何系统来描述天体运动,并有包括1022颗恒星的星图,在古代是极其完备的。另外书中还论及历法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天文仪器的制作与使用等等。但由于托勒密信奉“地心说”,为了使这种理论成立,他设计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天体几何系统,以解决一些地心说的推算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使推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大致相近。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托勒密的学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地理学方面,斯特拉波(前64年—23年)著有《地理学》17卷。其中对当时罗马人的“已知世界”描写详尽,内容包括欧洲各地以及西亚北非,涉及各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书中还探讨了环境对各地经济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城市的研究。在地理大发现以前,该书是西方最为详尽的地理著作。

老普林尼(23年—79年)著有《自然史》37卷,内容包括当时科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农业、矿物等等。《自然史》以老普林尼在多年读书和见闻的笔记为基础写成,全书并无分类,较为杂乱,《自然史》的最大成就在于记叙了各种事物2万多项,摘录各种文献2千多种,使得当时许多珍贵的科学纪录流传下来,是古代极其少见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宗教

编辑

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很长的一段时间 包括密特拉教在内的异教占据主导地位,而基督教受到迫害。公元313年,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 宣布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自此之后 基督教蓬勃发展,罗马帝国也有了一个属于它自身的帝国敎会[来源请求]

建筑

编辑
 
罗马竞技场

罗马大竞技场建于弗拉维王朝时期,有3层拱门,可容纳数万人,是举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复杂的地下设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来进行海战表演。凯旋门也发源于罗马,是为皇帝凯旋而建。现在罗马古城中有两座凯旋门,一为提图斯于公元71年所造,另一为君士坦丁大帝在315年所造,上有精美浮雕。

宣称对罗马帝国的继承

编辑

查理曼的加洛林帝国

编辑

800年,教宗良三世在罗马给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加洛林帝国罗马帝国的承继者。查理曼在814年死后,他的帝国就分裂了。

神圣罗马帝国

编辑

公元962年,奥托王朝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962年-973年在位),并视之为罗马公教的保护者。奥托大帝在加洛林帝国分裂出的东法兰克,即德意志地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但其人民并未有罗马人血统,而是日耳曼人,他们自称“罗马帝国”)。罗马教廷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后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也承认了它的这一地位。三十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衰败而名存实亡,但是直到1806年才被拿破仑一世推翻,宣告解体。

莫斯科公国

编辑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攻陷后,一向与东罗马帝国关系良好且信奉相同宗教东正教的莫斯科公国自视为东正教的保护者、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1472年伊凡三世皇帝娶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为妻,并使用双头鹰作为国徽,显示欲继承东罗马帝国保护基督教正教—希腊正教事业的意图。首都莫斯科号称“第三罗马”,沙皇一词也是从“凯撒”一词演化过来[32]。莫斯科公国在1547年被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建立的俄罗斯沙皇国所取代。

之后建立的俄罗斯帝国矢志重建新的罗马帝国,一直努力向南、黑海拓展帝国的统治,亦曾希望为沙皇得到“沙皇格勒”(即君士坦丁堡),但由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与西方国家利益产生冲突而未能实现。

奥斯曼帝国

编辑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自封为“罗马凯撒[33],此举却不为君士坦丁堡牧首或欧洲基督教国家承认。穆罕默德二世的理据是,自罗马帝国迁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君士坦丁堡已是罗马帝国的皇座。因穆罕默德二世的祖先奥尔汗一世娶了拜占庭公主,他和拜占庭皇室也有血脉关联,也可自称是约翰·策莱佩斯·科穆宁(拜占庭皇室的穆斯林)的后裔[34]。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拿下了奥特朗托,正欲一举攻入罗马时,穆罕默德二世却猝然逝世[35]。虽然他的后裔不再使用“罗马凯撒”的头衔,但其扩张的帝国却存在数百年之久。现代土耳其史学家İlber Ortaylı支持此说,指出该国由多文化组成,和穆罕默德二世接受了拜占庭宫廷的一些习俗。而穆罕默德二世以国策和征服建立了信奉伊斯兰教的第三罗马(第一罗马信奉多神宗教,第二罗马信奉东正教)。

苏莱曼一世击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后,在条约称查理五世为“西班牙国王”而非“罗马皇帝”,可见得苏莱曼自视为凯撒的真正继承人。苏莱曼的大维齐尔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君士坦丁堡竖立罗马式雕像,虽然与伊斯兰不拜偶像的教义相违,他却表示奥斯曼帝国是罗马的继承国,故此竖立罗马式雕像是自然不过的事。

词源

编辑

汉语“罗马”一词由明代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根据拉丁文“Roma”音译,始见于其所绘《坤舆万国全图》(出版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其中称罗马帝国为“罗马国”。而“罗马帝国”的名称则始见于戊戌变法后维新派在日本所办刊物《清议报》第二十二册《奢侈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谚曰:奢者不久,古今东西金言也。亡罗马帝国者,奢侈之风盛。法王死于断头台上,亦奢侈盛也。”[36]

注释

编辑
  1. ^ (一)公元前27年至公元212年:1奥里斯金币(起初约含1/40磅金,212年贬值到1/50磅金) = 25迪纳厄斯银币 = 100塞斯特斯铜币 = 400阿斯铜币
    (二)公元294年至公元312年:1苏勒德斯金币(1/60磅金) = 10阿根透斯英语Argenteus银币 = 40福利斯铜币 = 1,000迪纳厄斯银币(贬值)
    (三)公元312年后:1苏勒德斯金币(1/72磅) = 24斯力克银币 = 180弗里斯铜币
  2. ^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西欧和威尼斯十字军占领并洗劫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瓜分帝国领土。经过这次巨大的毁灭之后,这个帝国再也未能恢复昔日的力量。
  3. ^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Constantine I (306–337 A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Hans A. Pohlsander. De Imperatoribus Romanis. Written 2004-1-8. Retrieved 2007-3-20.
  2. ^ 2.0 2.1 2.2 2.3 2.4 Taagepera, Rein. Size and Duration of Empires: Growth-Decline Curves, 600 B.C. to 600 A.D.. Social Science Histo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9, 3 (3/4): 125. ISSN 0145-5532. JSTOR 1170959. doi:10.2307/1170959. 
  3. ^ John D. Durand,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An Evaluation, 1977, pp. 253–296.
  4. ^ Roman Empire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www.britannica.com.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0). 
  5. ^ Ian Morris. Essay Writer. [202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英语). 
  6. ^ Morris, Ian (2010)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374-29002-3.
  7. ^ An average of figur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s listed at the US Census Bureau's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Kremer, M. 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e Million B.C. To 1990 (PDF).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 (3): 681–716 [2017-03-15]. JSTOR 2118405. doi:10.2307/21184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13). 
  9. ^ 夏遇南:《罗马帝国》,第2页
  10. ^ Stillman, Norman A. (1979) The Jews of Arab Lands.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p. 22. ISBN 0827611552
  11. ^ Breasted, J.H. Ancient Times a History of the Early World. Рипол Классик. p. 675. ISBN 117400312X.
  12. ^ 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
  13. ^ Christopher Kelly, 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 p. 4ff.; 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1988), pp. 1, 15; T. Corey Brennan, The Praetorship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605 et passim; Clifford Ando, "From Republic to Empir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Roman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9–40.
  14. ^ Clifford And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vinces,"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179.
  15. ^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pp. 1, 15; Olivier Hekster and Ted Kaizer, preface to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Impact of Empire (Durham, 16–19 April 2009) (Brill, 2011), p. viii; Andrew Lintot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14; W. Eder, "The Augustan Principate as Binding Link," in Between Republic and Empi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98.
  16. ^ John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 10.
  17. ^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p. 1–2.
  18. ^ Mary T. Boatwright, Hadrian and the Cities of the Roman Emp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4.
  19. ^ Yaron Z. Eliav, "Jews and Judaism 70–429 CE,"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571.
  20. ^ Dio Cassius 72.36.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eb edition translated E. Cary
  21. ^ Brown, P.,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London 1971, p. 22.
  22. ^ Adrian Goldsworth, How Rome Fell: Death of a Superpow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405–415.
  23. ^ 《罗马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30-31页
  24. ^ 张屏,《凯旋瞬间》,228至233页
  25. ^ 《世界通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370页
  26. ^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海南出版社,“罗马帝国”章,“罗马帝国的经济”节
  27. ^ Fergus Millar, A Greek Roman Empire: Power and Belief under Theodosius II (408-450). Sather Classical Lectures, Vol. 64.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p. 279. ISBN 0-520-24703-5
  28. ^ McDonnell/MacDonnell, Roman Manliness: Virtus and the Roman Republic
  29. ^ 夏遇南,《罗马帝国》,452页
  30. ^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62页
  31. ^ 《世界通史·古代卷》,“古代罗马帝国”章,“帝国时期的文化”节
  32. ^ 《世界通史·中世纪卷》,人民出版社,176页
  33. ^ İlber Ortaylı, "Büyük Constantin ve İstanbul", Milliyet, 28 May 2011.
  34. ^ Norwich, John Julius. Byzantium:The Decline and Fall.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5: 81–82. ISBN 0-679-41650-1. 
  35. ^ Bunson, Matthew. How the 800 Martyrs of Otranto Saved Rome. Catholic Answers.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11日). 
  36. ^ 【罗马】//黄河清. 近现代汉语辞源[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1007.

来源

编辑
书籍

延伸阅读

编辑

[]

 晋书·卷097》,出自房玄龄晋书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