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7月18日) |
观世音菩萨(梵语: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或梵语: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汉语音译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低湿伐逻”,名号意为“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或者“观察自在”,又译为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手持莲花的观音菩萨也被称为莲花手菩萨或持莲观音(Padmapani)。汉传佛教自唐代开始主要是以莲华部母白衣观音为所有观世音菩萨的本尊[1];在民间信仰中常被尊称观音佛祖、观音大士、观音娘娘、观音妈、白衣大士。在密教中,祂为莲华部尊,在净土宗则是西方净土的大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分别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与地藏王菩萨分别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娑婆三圣”,同时祂也是四大菩萨之一。
观世音菩萨 | |
---|---|
汉名 |
|
梵名 |
|
藏名 | སྤྱན་རས་གཟིགས
|
日语名 |
|
高棉语名 |
|
韩语名 |
|
泰语名 |
|
缅甸语名 |
|
越南语名 | Quan Âm, Quán Thế Âm, Quán Tự Tại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佛教,中国民间信仰,道教 |
属性 | 慈悲 |
对应其他宗教的 | |
对应印度教的 | 双马童 |
对应道教的 | 慈航真人 |
佛教主题 |
观世音菩萨 | |||||||||||||||||||
繁体字 | 觀世音菩薩 | ||||||||||||||||||
---|---|---|---|---|---|---|---|---|---|---|---|---|---|---|---|---|---|---|---|
简化字 | 观世音菩萨 | ||||||||||||||||||
|
名号由来
编辑在早期的佛经中,多译自梵语“Avalokitasvara”,为“窥音”、“现音声”,竺法护和尚译为“光世音菩萨”,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大师译为“观世音菩萨”。
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们则译自梵语“Avalokiteśvara”为“观自在菩萨”。“Avalokita”为“观”,“iśvara”为“自在”,意为观照自身本性皆空而得自在者,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于今日的《般若心经》。[2]
传统上以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当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故当时将“观世音菩萨”改称为“观音菩萨”,但也有说法认为“观音菩萨”只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唐代清凉澄观法师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名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证实了他的说法。“娑伐罗”(स्वर svara),意思为“声音”,Avalokitasvara 可意译为“观音”,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因此,观音菩萨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称。根据唐代玄应的说法,这可能是来自于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3]
“观世音菩萨”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声音”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观世音菩萨在藏文作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藏语拼音:Jänräsigwangchug),也是“观自在”之意,与玄奘法师等译师们译意相同。因为藏文“观自在”总共有五个藏语的音节,所以藏文书面、口语通常略称“Jairaisig(“观”、“眼视”)”三个音节,而省略了“wangjug(“自在”)”两个音节。
在大中华地区佛教与道教乃至民间信仰所称的白衣观音、白衣大士、观音妈则取自唐朝密宗信仰的Pāndara vāsinī,为女性观音菩萨,她是观音母乃为莲华部母与莲华部主,在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译名,在不空所翻译的《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译名为白衣观自在,以及《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译名为白衣观世音菩萨、白身观音,在善无畏所翻译的《苏悉地羯罗经》译名为观音母,还有善无畏讲述一行笔记的《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译名为白处尊、观音母以及称她为莲花部主。
到了宋代密宗经典,如施护所翻译的《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与《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则译名为白衣菩萨,菩萨就是大士这也是民间称她为白衣大士之名的由来。
起源
编辑观世音菩萨的起源说法非常多,如来、男神或女神都有。
后藤大用认为观世音菩萨之形象,是以释迦牟尼佛的人格形象为本源,加上希腊宗教、印度婆罗门教其他神明故事的影响,最后在前1世纪完全形成[4]。
阿娜希塔
编辑莲华女神
编辑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莲华手菩萨,前身就是印度古老的莲华(读音:花)女神[6]。
湿婆
编辑观世音菩萨的起源,或以为是希腊的阿波罗神,与印度自在天(Īśvara,即湿婆别名)的混合。[5]
印度婆罗门教知名的三相神湿婆神常被认为观世音菩萨的起源之一,一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青颈观音化身与湿婆神有关。
宝马神
编辑圣印法师、孙昌武称,观世音菩萨是南印度的海神“宝马神”(又称“圣马王”)的演变。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释迦牟尼佛对除盖障菩萨说“圣马王者,即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是,于是危难死怖畏中救济于我。”
双马童神
编辑本生
编辑久远古佛
编辑唐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我念往昔时,观自在菩萨于我前成佛,号曰‘正法明’,十号具足。我于彼时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来皆由观自在教化之力故,于妙国土得无上道,转妙法轮。”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在过去中,释迦牟尼佛还是观音菩萨的弟子,当时观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
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及所发菩提心,为了安乐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故仍然示现为菩萨因祂以救苦救难为己任,故在民间的影响极为深远。
《楞严经》则认为过去曾经有佛,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为其弟子,故也称“观世音”。[7]
示现
编辑观世音菩萨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称祂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中的大菩萨,如《无量寿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净土中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
据《悲华经》卷三记载,观世音本名“不眴”,是无量劫前转轮王无诤念的长子,因为其在宝藏佛前发愿:“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没有人可去请求保护,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那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则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
宝藏佛即为祂授记:“善男子!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我当字汝为观世音。”此说菩萨因地具大悲心,普令众生离苦得乐,因此宝藏佛为其命名观世音。
释迦牟尼佛在宣讲《法华经.普门品》时广说观世音菩萨之功德,令无尽意菩萨以宝珠璎珞供奉座中观世音菩萨,时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经释迦牟尼佛劝说之下后接受供养了,并将珠宝分作二份,一份奉释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宝佛塔[8]。另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广说地藏菩萨之功德,会中观世音菩萨亦发言称赞。[9]足见释迦牟尼佛在娑婆演说佛法时,观世音菩萨则从旁协助教化。
将来
编辑《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于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祂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祂出家之后,即号“观世音”;在久远的将来,阿弥陀佛涅槃后,观世音菩萨将会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本誓
编辑有些人将〈大悲咒〉前面发愿的“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个发愿文作为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其实这个发愿文是〈大悲咒〉的启请发愿,不是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应该是以《无量印法门经》、《悲华经》与《华严经》等记载的誓愿,作为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
- 《无量印法门经》记载:能仁作大师子吼,天人一切普得闻,我等今对世尊前,各发诚实最上愿:我等乃至未来际,愿我所行经多劫,随入生死轮回中,救度无数众生类;我等今者以此缘,尽未来际悉思念,普为利乐诸众生,于无边劫行无懈;我等从今日已去,永灭贪瞋痴等垢,十方现在佛世尊,证我所说诚无妄;我等今发菩提心,不乐声闻缘觉果,我等若有乐小心,决定当招妄语报;我所不乐二乘果,但以悲心为众生,纵经俱胝多劫中,愿我常行而不懈;如佛世尊所成就,如应佛刹广庄严,愿我当来得佛时,刹土倍多俱胝数;又愿当来佛刹中,无有声闻缘觉众,纯一菩萨所庄严,广集无量诸智聚;愿我得是庄严已,当令众生得离垢,从诸佛法所出生,普使当持佛法藏;若我今时诸所说,真实无妄无别异,愿此大海及山川,乃至大地皆震动;当发如是愿言时,大地实时皆震动,不鼓音乐自然鸣,出微妙音遍十方;天雨众华众妙香,殊丽严好极可爱,俱胝百千妙天衣,周遍缤纷而散布。(这是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在“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处,一起首发菩提心的誓愿。)
- 《悲华经》记载:从前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之际,观自在菩萨的本地是无诤念转轮圣王的太子,在当时的宝藏佛前面回向、发愿说:“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回向、发愿说:在安乐世界的无量寿佛进入无余涅盘、正法时期过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观自在菩萨常救护一切众生令离诸怖愿〉:
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王官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诸病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愁叹怖。离所求不得怖。离大众威德怖。离流转恶趣怖。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恐怖。灭除障难。正念现前。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
-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 ……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毘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菩萨摩诃萨名字何等?善能宣说如是陀罗尼,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应化
编辑影响
编辑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刻意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再轮回入娑婆世界[10],重入世间教化凡夫俗子,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祂过去的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大乘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观世音菩萨是民间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湾民众常将之绘制于家堂神画“观音漆”上,与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的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时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萨,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赞誉。
观音信仰也深入其他宗教或派别,或言被其他宗教所吸收。在道教称为“慈航真人”、“南海碧落觉明悟声圆通自在天尊”等;台湾民间信仰称“观音佛祖”(“佛祖”)、“观音妈”;中国民间信仰称“观音娘娘”;一贯道称“南海古佛”;灵山派奉为“五母”之一;在龙华教、斋教、越南高台教中都是信奉的对象。
形象
编辑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种类最多,大概与观世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来说,作为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在佛经中,观世音菩萨系以“男性”形象呈现,如《大悲莲华经》中称呼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在中国唐朝时期观世音菩萨造像多为男子相、留胡子;后来观世音菩萨慈悲形象及妙善公主传说在民间中流传,民间喜欢具有“女性”、“慈母”形象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民间的形象变化和历史时间、地域、风俗有很大关系,是百姓信仰的产物。
汉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编辑在汉传佛教中,观音即“阿婆卢吉低舍婆罗”之意译,乃慈悲为怀之菩萨,其名称亦被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以至汉字文化圈和东亚的佛教徒所沿用。观音,观世音之简称,有“观察世界声音者”之意。基于社会地理的影响,观音于历史上被描绘为无性别或中性形象。农历六月十九日为庆祝观音成佛之日。众多佛教徒深信,当一信徒离世时,观音将其安置于莲花心中,送往极乐净土,因而观音常被称为“最受欢迎的佛教神祇”,其力量之伟大,能助所有向她祈祷者,此在《普门品》和《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皆有提及。
在中国,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可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纪,彼时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东渐,观音信仰亦随之深入民心。至唐初,即七世纪中叶,此信仰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开创东亚观音信仰的新篇章。然而,在显教的多数宗派中,普遍认为女性无法直接成佛,必须先转化为男性身躯,方能实现佛道。因此,无论观音信仰源自何方,观音菩萨在此脉络下多以男性身相呈现。
但自印度密教兴起,其教义与显教大相径庭。密教主张,女性不必转为男性,同样能以女性身相成佛。[11]依据《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所载,父母所赐的肉身,无论男女,皆能即身成佛,[12]这正是密教认可女性身如来的理论基础。[13]与此同时,密教对女性的尊重与包容,远超越显教中的歧视之风。[14]由此,密教中开始出现女性尊相,如《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中即绘有多位女性佛菩萨,彰显了密教对女性佛性的认可与尊崇。这种打破性别籓篱的教义,不仅拓展了佛教的宽广度,也为东亚观音信仰的演进。
在中国,阿婆卢吉低舍婆罗几乎专门称为观世音菩萨。许多佛教经典的中文翻译实际上用观世音取代了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的音译。一些道教经典称她为观音大士,有时非正式地称她为观音佛祖。观音是中国民间宗教、中国佛教、儒教和道教中极受欢迎的女神;道教称之为“观音大士”、“白衣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15]民间则认为祂善于救助妇女儿童,协助孕妇顺利生产,因此又常尊称祂为“送子观音”;[16]在一贯道中称为“南海古佛”。[17]她在东南亚的许多华人社区中被崇拜。[18][19][20][21]
民间信仰造像
编辑骑龙观音
编辑“骑龙观音”即慈航观音的一种,《骑龙观音像》摄影作品是指1959年八七水灾之后流传于台湾民间,供佛教、道教、儒教、斋教、一贯道、台湾民间信仰等宗教信徒膜拜用之观世音菩萨摄影显像。
而由2003年台湾法院判决《台上字第四二四二号判决书》内容显示,该图像来源系不明人士以黑白摄影技术翻拍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籍画家原田直次郎原作《彩色骑龙观音像图》油画之摄影作品。据称,原收藏该作品的日本东京护国寺现仍保存这张油画的原寸照片,而作品原件已由护国寺于1979年转交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收藏。
藏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编辑观世音菩萨信仰在七世纪也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称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观音的法相为主,达赖喇嘛被认为是其化身。马头明王是其忿怒相。
根据《度母本源记》所载,观世音菩萨见众生难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化为绿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则化为白度母。绿度母与白度母均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又根据阿底峡尊者发现的书《柱间史》,当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将雪域的众生都交给观世音菩萨教化;观世音菩萨有一名猕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时,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罗刹女子以自杀逼婚,结果在观世音菩萨的祝福下成婚(同时赐给了他五谷种子),是为藏族人的祖先。
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亦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传说他一出生则有三十二种相好,头上更有一尊阿弥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则被认为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则为绿度母的化身。
青颈观音
编辑相传观音菩萨为了避免世人中毒,将恶魔喷出之毒液吞食,故其颈部发青,而恶魔也因此改邪归正。此故事取材自湿婆吞服毒汁,拯救世间的印度神话。此菩萨也与千手千眼观音、正观音也有极大关系,或说是同体异名。
一髻罗刹王菩萨
编辑专门护持行者出世间之成就。或说是观世音菩萨或普贤王如来的化身,藏名阿仲玛或阿松妈(意即密咒护持母),梵名艾嘎乍纪(Ekadzati),即一发髻之意。藏文:ཨེ་ཀ་ཛ་ཊི་, རལ་གཅིག་མ་。汉译为一发髻母、独发髻母。
多罗观音
编辑藏传佛教相信多罗观音(度母、多罗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如认为“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右眼之泪滴所化,“白度母”为观世音菩萨左眼之泪滴所化,而统称“多罗观音”。
化身其他神灵
编辑面燃大士
编辑农历七月中元普渡时,民间都先祭拜“面燃大士”俗称“大士爷”或“普渡公”。统领七月时在人间接受香火的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莲华经》中,观音大士“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是观音大士教化饿鬼界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们应该积极布施僧侣、贫民,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
民间女神
编辑民间信仰中的女性神祇,有的出身由来之传说常和观世音菩萨有关,如传说为观世音菩萨之眼泪或血所化,或赐仙丹灵珠入其母胎而诞生。民间信仰中之妈祖、临水夫人、菁埔夫人等,皆有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传说故事,可视为佛道融合而产生之现象。
观音法门
编辑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末法众生具有大因缘,一般正信佛教徒修持与观世音菩萨为核心的法门,方式或功课有如下:
持名
编辑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得无上功德,可寻求俗世的帮助,也可以祈求往生净土,由于观音菩萨化身无量,名号无量,念诵准提观音、摩利支观音、多罗观音、青颈观音等亦有,但汉传佛教信徒持念观音名号,通常以此几种为主:
-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南海普陀洛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观自在菩萨
持咒
编辑观世音菩萨的咒语无数,比较著名的有:《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准提陀罗尼》、《十一面观音咒》、《如意轮观音陀罗尼》、《正观音陀罗尼》、《白衣观音陀罗尼》等真言(陀罗尼)。
种子字
编辑梵文的“ह्रीः”,是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智慧。读音“hrīḥ”(“赫利”),藏文:“ཧྲཱིཿ”。
诵经
编辑诵经:持诵《般若心经》,《观音普门经》、《法华经》、《金刚经》、《观音三经》、《观音五经》等经典。
- 《观音普门经》(即《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 《悲华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经》
-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 《大乘庄严宝王经》
-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 《大方广曼殊室利经》
-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
-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
- 《不空罥索咒心经》
- 《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主要道场
编辑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法师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佛经所指“补陀落迦山”,乃指印度补怛洛伽山而言,而中国普陀山与西藏布达拉宫等处,皆是沿用“补陀落迦山”这个名称。
印度补怛洛伽山
编辑《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这里是佛典里真正所指的普陀山。
唐三藏玄奘法师之《大唐西域记》卷十秣罗矩吒国中,亦有记述称,秣罗矩吒南方海滨,有座秣剌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伽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山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中国浙江普陀山
编辑在中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由南至北,有锦屏山,光游峰,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伽山,合称为普陀洛伽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伽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名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22]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约数丈,洞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花飞溅,声如龙吟虎啸,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观世音菩萨于洞中现身。
中国西藏布达拉宫
编辑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是座位于玛布日山(红山)上的达赖喇嘛宫殿。周约一里,普通称布达拉(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西历五八一年,当时宫殿规模较小,至十七世纪末叶,达赖喇嘛在位时,有一执权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绘画宫殿改建图,于十八世纪建造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佛殿之灵塔,金壁辉煌,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像内部封存有传说出松兹坚布教王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西藏自古,便以观音菩萨为开国之祖。而历代国王,多信仰观世音菩萨。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国王的同时,亦信仰观世音菩萨。
主要寺庙
编辑中国大陆
编辑- 安海龙山寺:位于福建泉州晋江安海,是一间影响力深远的庙宇,于隋越王皇泰年间(618年)开始兴建,1623年重修,正殿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目前属于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已有千年历史,海外的大量龙山寺均为该处分灵。由于历史悠久,不论是晋江的本寺或海外诸多分灵寺庙,在战乱中都常传出神迹,也造就了各地龙山寺的香火鼎盛。
- 三亚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山佛文化苑,集观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于一堂的场所。
- 承德补陀洛寺:热河承德的补陀洛寺,又称承德普陀寺,是当地的信仰中心。
日本
编辑日本观音信仰中心为东京都台东区的圣观音宗浅草寺、三重県津市津观音、爱知县名古屋市的大须观音,合称为“日本三大观音”。日本其他祭祀观音的庙宇或殿堂尚有栃木县中禅寺立木观音堂千手观音、大谷寺千手观音(大谷磨崖仏)、寺山观音寺 - 千手观音及两胁侍像、东京护国寺如意轮观音、品川寺水月观音与圣观音、塩船观音寺千手观音、神奈川长谷寺十一面观音、弘明寺十一面观音、大船观音寺白衣观音、静冈县礼拝山兴亚观音、福井县羽贺寺十一面观音、马居寺马头观音、滋贺县石山寺如意轮观音、向源寺(渡岸寺)十一面观音、栎野寺十一面观音、京都松尾寺马头观音、广隆寺、清水寺千手观音、三十三间堂千手观音、六波罗蜜寺十一面观音、大云寺十一面观音、观音寺十一面观音、醍醐寺如意轮观音与准胝观音、京都大报恩寺、大阪大圣观音寺、四天王寺救世观音、观心寺如意轮观音、葛井寺千手观音、道明寺十一面观音、兵库县中山寺十一面观音、神咒寺如意轮观音与圣观音、斑鸠寺如意轮观音、须磨寺圣观音、奈良法隆寺、兴福寺、药师寺圣观音、唐招提寺千手观音、法华寺十一面观音、长谷寺十一面观音、室生寺十一面观音、东大寺十一面观音(二月堂)、不空羂索观音(法华堂)、如意轮观音(金堂)、大安寺、圣林寺十一面观音、冈寺如意轮观音、和歌山县道成寺千手观音、金刚三昧院十一面观音、补陀洛山寺千手观音、福冈县观世音寺等地。
-
浅草寺本堂佛龛
-
津观音
-
大须观音佛龛
韩国
编辑韩国佛教界曾票选出“33观音圣地”,乃指以观音信仰为基础,拥有“圆通殿”和“观音殿”等基本殿宇的33座寺庙:
- 江原特别自治道襄阳郡洛山寺
- 釜山广域市机张郡海东龙宫寺
- 庆尚南道南海郡菩提庵
- 仁川广域市江华郡普门寺
- 首尔特别市锺路区曹溪寺
- 京畿道华城市龙珠寺
- 忠清南道礼山郡修德寺
- 忠清南道公州市麻谷寺
- 忠清北道报恩郡法住寺
- 全罗北道金堤市金山寺
- 全罗北道扶安郡来苏寺
- 全罗北道高敞郡禅云寺
- 全罗南道长城郡白羊寺
- 全罗南道海南郡大兴寺
- 全罗南道丽水市向日庵
- 全罗南道顺天市松广寺
- 全罗南道求礼郡华严寺
- 庆尚南道河东郡双磎寺
- 大邱广域市东区桐华寺
- 庆尚北道永川市银海寺
- 庆尚南道陕川郡海印寺
- 庆尚北道金泉市直指寺
- 庆尚北道义城郡孤云寺
- 庆尚北道庆州市祇林寺
- 庆尚北道庆州市佛国寺
- 庆尚南道梁山市通度寺
- 釜山广域市金井区梵鱼寺
- 江原特别自治道束草市新兴寺
- 江原特别自治道平昌郡月精寺
- 江原特别自治道宁越郡法兴寺
- 江原特别自治道原州市龟龙寺
- 京畿道骊州市神勒寺
- 首尔特别市江南区奉恩寺
- 首尔特别市江北区道诜寺
台湾
编辑台北市
编辑新北市
编辑桃园市
编辑新竹市
编辑苗栗县
编辑台中市
编辑彰化县
编辑南投市
编辑云林县
编辑嘉义县
编辑台南市
编辑- 赤山龙湖岩
- 台疆祖庙大观音亭
- 赤崁楼大士殿
- 广慈院
- 慎德斋堂
- 择贤堂
- 报恩堂
- 观音讲寺
- 西德堂
- 德化堂
- 法华寺
- 竹溪禅寺
- 八吉境重庆寺
- 六合境清水寺
- 大寮玄良亭
- 开元寺
- 六兴境帆寮慈荫亭
- 八协境龙山寺
- 慈云寺
- 慈照寺
- 盐埕观音寺
- 诚心精舍
- 大湾观音庙
- 安平观音亭
- 白河大仙寺
- 佳里佳福寺
- 火山碧云寺
- 东山碧轩寺
- 马沙沟观音岩
- 新围仔新宝宫
高雄市
编辑屏东县
编辑澎湖县
编辑连江县
编辑- 北竿萧王府:位于福建马祖北竿乡塘岐村,庙宇二楼大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因分灵自中国福建省惠安县东周半岛之灵山古寺(俗称“莲城寺”),因而尊称“莲城佛祖”。
- 北竿龙角峰五灵公庙:位于福建马祖北竿乡芹壁村,庙虽名为“五灵公庙”,正殿主祀观世音菩萨,神龛上书“白衣大士”。本庙特有“祈梦”文化,相传龙角峰庙中供有梦神的舅舅,梦神每年农历正月29日来此访舅,因此只有这一天可以“祈梦”。
泰国
编辑马来西亚
编辑- 青云亭:始建于15世纪,位于该国马六甲 Tokong 街25号,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
- 槟城极乐寺:位于槟城州,槟岛的亚依淡(Air Itam)。建于1893年,寺庙依山而建,占地12公顷。
- 巴生观音亭:位于五条路(Simpang Lima)的Jalan Barat Daya。建于1892年 ,是巴生华社的信仰中心。
新加坡
编辑- 万寿山观音堂:创立于1880年,于2013年被纳入受保留建筑物文化遗产。
- 堃成堂:创立于1880年,位于万寿山脚,于2013年被纳入受保留建筑物文化遗产。
- 观音堂佛祖庙:创立于1884年,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庙宇。
- 东陵同善堂:创立于1892年
- 善德堂:创立于1902年
- 如切观音堂:创立于1919年
- 福海禅寺:创立于1935年
纪念日
编辑观世音菩萨每年有三大纪念日,为诞辰日、成道日、出家日,一般认为来自中国传奇《香山宝卷》中,观世音菩萨的前世“妙善公主”的生平。每逢三大纪念日,汉传佛教信徒便会云集寺院中或烧香、礼佛,或诵经、坐禅,或祈祷、还愿,热闹有如三节。[23]有些地区会将三大纪念日笼统地称为“观音菩萨的三次生日”。分别为:
文学形象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德国宗教社会学者韦伯认为这是中国受佛教密宗性力女神信仰的影响 参见韦伯著 康乐 简惠美译.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 台北市: 新桥译丛. 119: 433. ISBN 957-32-2877-7 (中文).
- ^ 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阿缚卢枳低湿伐逻,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逻’,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
- ^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旧译观世音,或言光世音,并讹。又寻天竺多罗叶本,皆云舍婆罗,则译为自在。雪山以来经本,皆云娑婆罗,则译为音。当以舍、娑两声相近,遂致讹失。”
- ^ 后藤大用. 觀世音菩薩本事. 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7-07-01. ISBN 9789579397056.
- ^ 5.0 5.1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 ^ 无上瑜伽的《佛說秘密相經 》.
尔时世尊大毘卢遮那如来。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即汝莲华手是名为莲华
- ^ 《楞严经》:“忆念我昔,无量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 ^ 《普门品》: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 ^ 《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我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云: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称扬地藏利益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
- ^ 人間福報 : 【佛典語錄】倒駕慈航. www.merit-times.com.tw.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 藤冈胜二原著 王宏愿译注. 密宗綱要. 台北市: 天华出版社. 1987: 70 (中文).
小乘论女人具五障,故女身不能成佛,三乘教者,权方便之教也。其说法多随于小乘,故立女人变成男子而成佛之义,此亦不许女身之成佛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第三十五愿立变成男子之愿,故果上之安养界不置女人,盖其本愿之所以立者,由于三乘教也,岂别有深旨欤!若一乘教之天台,以法华提婆品说龙女变成男子于南方无垢世界成正觉故。女身不许成佛,经有显证,或有欲立女身成佛义而为种种解释者,皆曲解也。若华严经虽未明女身之不能成佛,而亦未说女身之成佛也。此皆显教随机随他意之说法,所以不能尽佛教之真髓也。密教者,佛随自意说自内证之法也,故其于佛教之真髓,即一切法之真理,显豁呈露而无余。且夫法性不缘起而开天辟地也,斯亦已耳。若缘起而成天以覆,成地以载,则位于其中间之人类动物,其男女雌雄者,法性缘起自然之理也。且男子与女人皆六大之所成,故得以男子之身成男佛,亦得以女子之身成女佛。何以故?同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之所成故,六大即本有本觉之毘庐遮那身故 。夫何变成男子之云也?男女者,法性真理所具之功德也,夫又将何取何舍哉!故毘庐遮那如来之密严净土,有四波罗蜜多之定女菩萨,内外八供养之天女使,钩索锁铃之四摄天女菩萨者,示男女之皆得以父母所生肉身成佛也 ,斯真男女平等之玄旨也,斯教之所以称‘密’也。 "
- ^ 释惟励. 菩提心論注疏. 台北市: 八正文化. 2007.1: 223. ISBN 978-986-82500-0-0 (中文).
“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 。渐足清白纯净法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 ^ 李南. 梵學探幽印度文化論集.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7.5: 116. ISBN 978-7-5202-0086-8 (中文).
密教的学说主张即身成佛,鉴于身体可为男身,也可为女体,若否定女性佛的存在,即身成佛的理论就显得不够完满。
- ^ 达赖喇嘛、图丹・却准. 達賴喇嘛說佛教:探索南傳、漢傳、藏傳的佛陀教義. 台北市: 橡实文化. 2017.8: 324. ISBN 978-986-5623-69-2 (中文).
根据巴利语传统,人可以女相成为圣者和阿罗汉,但无法成佛。根据密续乘的说法,一个人也可以女身相成佛
- ^ 慈航真人. [201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7).
- ^ 什麼是送子觀音?.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 ^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 [201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 ^ 於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 fjdh.com.[永久失效链接]
- ^ 中國觀音文化促进會 观音形象. gywh.net.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March 2009).
- ^ 中国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宝藏杂志. bzzz.china84000.com.[永久失效链接]
- ^ 信仰研究现状评析—李利安-学术论文-佛教在线. fjnet.com. [1 March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uly 2014).
- ^ 普陀山志.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后五代梁贞明一年日本借慧错从五台山待闰音囿将还本国舟园新螺樵连花当洋舟薮不前圈圈日使戟醒众生无盐见佛膺从厥向建立围蓝隋颐舟行竟止显音圃下居民醒氏圆闷师圈草合所居盐一巷奉之呼为杯肯云沮音圃冷俨按此乃普陀盐浣之酒舆也为普薛竞圈园年香火遵圈名圄古祖董心称卓应灰嫂峰山木今情附口无所围盐惮仙者岂代久而名易欺目古舍宅建弄之入皆依名图垂不朽独张氏寂焉无园良以今寺非此地故址耳后慈水裘段玉言于圃压乃图显陋府内以表之又设张氏主于外设之旁云一
- ^ 艋舺龍山寺官網 - 認識奉祀神祇. [2015-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0).
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大悲观世音菩萨
- 妙法莲华观世音
- 江南名刹普光寺
- 观世音菩萨经文
- 宫治昭:〈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图像的创立与演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颜娟英:〈唐代十一面观音图像与信仰〉。
- 王静芬:〈七、八世纪观音造像的繁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曹仕邦:〈浅论华夏俗世妇女的观世音信仰──兼论这位菩萨的性别问题〉。
- 陈玉女:〈观音与海洋──明代东南沿海的观音信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佐伯富:〈近世中国的观音信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于君方:〈宝卷文学中的观音与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