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核技術
核技術主題
核技術是涉及原子核核反應的技術。 其中值得注意的核技術包括核反應堆,核醫學和核武器。 除此之外,它還用於煙霧探測器(英語:Smoke detector)和槍支瞄準具等等其他應用。
核能是利用釋放核能產生熱量的核反應,然後最常用於蒸汽輪機以在核電廠中發電。 作為核技術,核能可以從核裂變,放射性衰變,和核聚變反應中獲得。
目前,核電的絕大部分電力來自鈾和鈈的核裂變。 核衰變過程用於小眾應用,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 聚變能發電仍然是國際研究的焦點。 本文主要討論用於核裂變發電。
2017年,民用核電供電量為2,488太瓦時(TWh),相當於全球總發電量的10%左右。 截至2018年4月,全世界有449個民用核裂變反應堆,總電力為394吉瓦(GW)。 截至2018年,58座核電站反應堆正在建設,154座反應堆計劃建造,總裝機容量分別為63 GW和157 GW。 截至2019年1月,共提議337個反應堆。 大多數正在建造的反應堆是亞洲的第三代反應堆。
特色條目
在質量像太陽或更小些的恆星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太陽只有1.7%的4氦核是經由碳氮氧循環的過程產生的,但是理論上的模型顯示更重的恆星是以碳氮氧循環為產生能量的主要來源。碳氮氧循環的過程是由卡爾·馮·魏茨澤克和漢斯·貝特在1938年和1939年各別獨立提出的。
此處,所有參與反應的"催化劑"(碳、氮、氧的核)數量都是守恆的,而在恆星演化中核的相對比例是會改變的。無論最初的結構是如何,當這個循環在平衡狀態下,12碳/13碳核的比例是3.5,而14氮成為數量最多的核。在恆星的演化中,對流會將碳氮氧循環的產物從恆星的內部帶到表面並混合,改變觀測到的恆星成分。在紅巨星,相較於主序星,能觀測到少量的12碳/13碳和12碳/14氮,這些都可以證明核聚變在恆星內部進行能量的世代交替。
特色圖片
核醫學是醫學和醫學影像學(醫學成像)的一個分支,其利用物質的核特性來進行診斷和治療。如上所示為一位年輕女性的骨骼的閃爍掃描法(英語:Scintigraphy)掃描圖像,其中右側眼眶下方有一處病變。
你知道嗎
- 哪國核能電廠平均功率損失率世界最低,並持續保持核電廠非計劃停堆率世界最低?
歡迎參與
- 歡迎改進或擴充的條目
- 條目請求:
- 放射量測定(英語:Dosimetry), 醫學X射線攝影術(英語:Medical radiography)
- 液態氟化釷反應爐(英語:Liquid Fluoride Thorium Reactor)(LFTR),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英語:Liquid metal cooled reactor)(LMFR),一體化快堆(英語:Integral fast reactor),BN-800反應堆(英語:BN-800 reactor)
- 核災難和放射性事故列表(英語:Lists of nuclear disasters and radioactive incidents), 核武器列表(英語:List of nuclear weapons), 輻射燒傷(英語:Radiation burn)
- 原子核結構(英語:Nuclear structure),中子-質子比率(英語:Neutron–proton ratio),鏡像核(英語:Mirror nuclei)
- 內部轉變(英語:Internal conversion),集團衰變, 散裂(英語:Spallation)
- 核物理學家:弗里茲·斯特拉斯曼(英語:Fritz Strassmann), 約翰·勞森(英語:John D. Lawson (scientist))
- 研究機構:實驗機械製造設計局(英語:OKBM Afrikantov), 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學研究所(英語:Max Planck 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IPP)
- 中子: 中子發生器, 中子通量, 中子繞射和中子散射(英語:Neutron scattering), 中子射線照相(英語:Neutron Radiography)
- 英國核能(英語:Nuclear pow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加拿大核能(英語:Nuclear power in Canada), 烏克蘭核能
維基專題
分類
以下的分類樹顯示Category:核能技術下的分類。
有關主題
話題
Wikimedia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