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史

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重定向自臺灣文學史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台湾文学史长期因为政治、地缘因素,呈现间歇性断层的现象。这现象产生的主因来自台湾文学常被以汉人为主的大中国主义视为边陲文学,而且其书写系统多元。除了纯文学之外,台湾通俗文学也在多语言与多变化的过程中,持续于台湾主体性与中国文化和南岛文化间的夹缝中发展。

目前普遍的分期方式 编辑

古典原住民文学时代(日本时代前) 编辑

古典原住民文学主要以歌谣及传说故事呈现,可惜至今多已逸散,而主题多为对台湾本土赞赏、对祖灵的对话或怀念、对部落抒发、爱情,内容能充分表现出南岛语族的风格。此时期的代表作品的歌谣如排湾族五年祭歌》、排湾族《秋千颂》,而知名传说故事有邵族的《白鹿美少女》排湾族太阳之子》。

宦游汉语文学时代(1662年—1844年) 编辑

1662年,沈光文台风漂泊而来到台湾,他与季麒光等十三人发起诗社东吟社”,致力于传统文学的播种,培养了许多诗人。叶石涛称:“沈光文是台湾文学史上头一个有成就的诗人。”

从沈光文来台,到1844年澎湖子弟蔡廷兰中进士为止的两百年间,传统文学迟迟未能在台湾生根,主因是台湾的社会结构使然。台湾本为一个汉人原住民杂处的社会,移民而来的汉人多属目不识丁的庶民阶层,尤以农民居多,缺乏熟悉传统文学的士大夫阶层,至于来台当官的“宦游人士”,只把台湾当作是暂时居留地,他们的诗文,大多属于文献性质的史书,至于个人述怀的诗文,多是伤怀咏吟、富于“异国情趣”的作品,缺乏对台湾本土的认同。

此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郁永河裨海记游》、黄叔璥台海使槎录》、朱士玠小琉球漫志》、蓝鼎元平台纪略》《东征集》、陈梦林诸罗县志》、江日昇台湾外纪》等。

汉语传统文学移植时代(1844年—1920年) 编辑

在“宦游文学”主宰台湾文坛的年代,本土的传统文学渐渐发声,这些本土作家群,以澎湖进士蔡廷兰为首(代表作有《海南杂着》),有彰化陈肇兴黄诠淡水的黄敬和曹敬新竹郑用锡林占梅等。

到了末,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激起台湾传统知识分子保乡卫国的激烈情操,台湾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觉醒,认识文学并非游戏应酬的工具,它应该反映本土人民的疾苦生活及发扬民族精神

同治光绪年间,台湾本土作家的诗作水准已与中国不分轩轾,风格有强烈的乡土色彩,文名远播至中国大陆,宦游人士如王凯泰杨浚林豪吴子光唐景崧都很有名,本土诗人有陈维英李梦洋丘逢甲施士浩等人。直到二战后,仍然保持影响力的诗人有:吴浊流叶荣钟骆香林周植夫张达修庄幼岳李步云,此外还有金门张作梅、也包括外省籍大师人物彭醇士李渔叔于右任陈含光张梦机等重量级古典诗人。关于相关诗史论述可参考《近百年台湾诗话辑》。

日治新文学时期(1920年-1945年) 编辑

 
赖和

南岛语系的台湾文学脱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个体,一般来说是从日治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肇始。

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改组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展开这一阶段各项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序幕。这些摆脱古诗的近代文学,为台湾白话文运动的肇始者,也被学者认为与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和中国的五四运动或白话文运动息息相关。

1930年代初期,影响台湾文学、语言、族群意识的台湾乡土话文论战正式展开。台籍的日本居民黄石辉于东京力倡台湾文学应该是描写台湾事物的文学、可以感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学、以及用台湾话描写事物的文学。

1934年之后两年,集结台湾进步作家的台湾文艺联盟台湾新文学相继成立。表面标榜为文艺运动,实则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学结社。

1937年中国芦沟桥事变后,台湾总督府随即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皇民化运动于是正式展开。台湾作家大部分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为主的团体,如1939年成立的台湾诗人协会或1940年扩大改组的台湾文艺家协会

新诗部分,1942年有一群青年诗人组成诗社“银铃会”,由台中一中学生张彦勋朱实许世清三人发起,出版油印刊物《边缘草》,共出十几期,战后因为林亨泰的加入,于1948年发表诗刊《潮流》[1],《潮流》既登载中文诗,也登载日文诗,其活动并持续至战后。[2]

这个时期的文学刊物如《诗报》 (1930-1944)、《风月报》。《诗报》为当今研究台湾文学最重要、最珍贵的文学史料,共发行319 期时间长达十五年。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主要有三人:赖和杨逵吴浊流,其中吴浊流于日治末到战后初期著有《亚细亚的孤儿》、《无花果》、《台湾连翘》,被后人称为“孤帆三部曲”,成为台湾大河小说的开创先河,影响了后来的李乔寒夜三部曲”、东方白浪淘沙》、吴景裕乡史补记》等。

反共与怀乡(1945年-1960年) 编辑

二战后,台湾日治时期结束,迈入中华民国时期。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台湾文学与台湾政治环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气压。这些低迷气压除了来自国民党政府语言政策束缚:如国语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

1960年代之前狭义台湾文学呈现停滞状态,而盛行的尽是与台湾本土不相关的反共文学与外省籍作家的怀乡文学。

现代主义与写实乡土(1960年-1980年) 编辑

1960年代到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导的反共文学与怀旧小说夹击下,现代主义文学随着朝鲜战争结束,美援带来的经济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脱颖而出。这些包含意识流小说、现代诗、荒谬文学八股化的反共文学表示不满,对残存于传统文化中的怀旧抱着反抗改革的意识与反省。这些反省,在之后的1960年代末期与1970年代,产生了白先勇台北人》《青春牡丹亭》《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七等生陈映真的新变种之现代主义文学。

1970年代是强调写实主义与反应社会的另一个重要乡土文学时期。1964年,吴浊流正式创办《台湾文艺》,意图发扬日治时期台湾文艺联盟之使命,强调台湾文学固有的特殊性与自主性。此刊提供了本土作家展现实力的园地,使得写实主义美学思维受到推崇。

而这些对于台湾都市、农村经济、社会危机、价值观念等都有进一步的反映和研究的新现代文学,也促成了如王祯和锺理和锺肇政李乔吴浊流叶石涛黄春明~东方白的人的乡土写实文学。而这两种文学潮流,被视为台湾战后的“文化回归本土运动”。

此外,原住民文学亦在解严前后发展起来,高山族群代表作家有:莫那能瓦历斯诺干田雅各阿邬孙大川浦忠成等。

多元化文学(1980年之后) 编辑

从1977年乡土文学论战后不久,确定发展目标的台湾文学产生了多元共生时期,乡土写实继续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母语文学的盛兴,如林宗源向阳林央敏黄劲连陈明仁李勤岸方耀干等人的台语文学创作,以及杜潘芳格曾贵海陈宁贵黄恒秋等人的客语文学创作。

另外,也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也互不干预的出现与自由发展,如:李昂北港香炉人人插》、廖辉英油麻菜籽》《辗转红莲》、萧飒苏伟贞夏宇袁琼琼等女性作家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及以张大春《野孩子》《我妹妹》、黄凡等人为代表的政治文学、表现颓废都会特质的“都市文学”如:阿盛林燿德林彧

1990年代后,网络文学或新型态文学,如骆以军陈雪等新生代作家也继续承袭此种多元的特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被忽略的励志散文及言情小说,在1990年代之后,也被文坛所重视并称霸于文学通路市场。而吴淡如新说红楼梦》《新说人间词话》、刘墉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等此种通俗文学在某程度上也挹注台湾文学生命力。

除此,这种生命力也见于由网络文化衍生出的网络文学如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7-ELEVEN之恋》、鲸向海阿莫藤井树夏日之诗》、简士耕爱你一万年》《初恋风暴》甚至媒体名人所出版的文字作品等。

台湾文学史的书写概况 编辑

台湾文学史 编辑

专著 编辑

台湾方面,目前已出版的专著有[3][4]

  • 陈少廷撰写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史》(联经出版)。
  • 叶石涛撰写的《台湾文学史纲》与《台湾文学入门》:2000年,日人学者中岛利郎泽井律之已经将《台湾文学史纲》翻译成日文,由东京的研文出版社出版;目前也有英文版。学者林瑞明在1979年编制的〈台湾文学史年表〉,先是在《文学界》杂志上连载,之后附在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书末。
  • 彭瑞金撰写《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该书在1991年由自立晚报出版;之后被日人学者中岛利郎泽井律之翻译成日文,由东京的东方书店出版。
  • 赵遐秋吕正惠编著的《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该书2002年由人间出版社出版。
  • 古继堂等人合著的《简明台湾文学史》:该书2003年由人间出版社出版。
  • 罗林编著的《台湾文学史新编》:该书为国考、教甄参考用书,非正式的学术著作,2006年由志光教育文化出版。
  • 锺肇政主讲、庄华堂主编《锺肇政口述历史:“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十二讲》,唐山书店,2008年7月。
  • 须文蔚主编《文学@台湾:11位新锐台湾文学研究者带你认识台湾文学》,2008年9月由国立台湾文学馆出版。
  • 陈芳明撰写《台湾新文学史》:该书在2011年由联经出版,有平装本(分上、下册)、精装本[5]
  • 朱双一撰写《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该书在2011年由人间出版社出版。
  • 国立台湾文学馆出版的“台湾文学史长编”:蔡可欣刘秀美合著的《山海的召唤:原住民的口传文学》、谢崇耀著的《月映内海湾:清领时期的宦游文学》、赵勋达著的《狂飙时刻: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的高峰期(1930-1937)》、王嘉弘著的《如此江山:乙未割台文学与文献》。


中国方面,目前已出版的专著有:

  • 白少帆等人主编的《现代台湾文学史》:由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大学出版,1987年。
  • 公仲汪义生合著的《台湾新文学史初编》:由江西省南昌市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8月。
  • 刘登翰等学者合力撰写的《台湾文学史》:该书附有〈台湾文学大事记〉一文,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
  • 陆卓宁主编的《20世纪台湾文学史略》:该书在2006年5月出版,由位于北京市的民族出版社出版。
  • 刘登翰庄明萱主编的《台湾文学史》:该书在2007年9月出版,由位于北京市的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关的争论、研讨会 编辑

活动方面,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曾经举办“台湾文学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关的论述 编辑

关于台湾文学史书写方面的论述,数量相当多,比较知名的有:

  • 专书:
    • 周英雄刘纪蕙主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麦田出版,2000年。
    • 杨宗翰主编《台湾文学史的省思》,富春文化出版,2002年。
    • 陈芳明《后殖民台湾:文学史编及其周边》,麦田出版,2002年初版、2007年再版。
    • 彭瑞金《台湾文学史论集》,春晖出版社,2006年。
    • 孟樊《文学史如何可能:台湾新文学史论》,扬智文化,2006年。
    • 张锦忠黄锦树主编《重写台湾文学史》,麦田出版,2007年。
    • 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主编的《台湾文学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春晖出版社,2008年。


  • 硕、博士论文
    • 蓝建春〈“台湾文学史”观念的历史考察〉,清华中文所博士论文。
    • 王金英〈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研究〉,玄奘大学中国语文研究所。
    • 蔡美俐〈未竟的志业:日治世代的台湾文学史书写〉,清华台文所硕士论文。
    • 林运鸿〈台湾文学史论述中的三个故事:本土论、国家叙事与现代性〉,清华台文所硕士论文。
    • 陈逸凡〈神谕或鬼辩:台湾文学史书写中的差异叙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2010年。


  • 期刊文章:
    • 吕正惠〈评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1988年2月《台湾社会研究》,页221~232。
    • 吴海燕王晋民〈试评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1989年1月《当代》,页130~139;2009年1月《台湾文学评论》,页236~245。
    • 李奭学〈台湾固无省也─从《台湾文学史纲》─在台湾的中国文学〉,┬2001年12月《联合文学》,页26~30。
    • 彭小妍〈死亡/复苏、黑暗/光明─《台湾文学史纲》与本土化〉,2001年12月《联合文学》,页22~25。
    • 颜崑阳〈踏着台湾文学史的轨迹〉,2002年6月《文讯》,页29~30。
    • 陈芳明〈现阶段中国的台湾文学史书写策略〉,2002年7月《中国事务》,页44~53。
    • 洪士惠〈“台湾文学史”的省思--九十一年八月-九月〉,2002年10月《文讯》,页71~72。
    • 陈建忠台湾文学的疆界─再思索台湾文学史的书写问题〉,2003年1月《文化视窗》,页58~61。
    • 翁柏川〈书写历史的书写─从黄得时文学观出发对台湾文学史书写的思考〉,2003年5月《水笔仔》,页8~25。
    • 陈芳明〈从发现台湾到发明台湾:现阶段中国的台湾文学史书写策略〉,2003年8月《台湾文学学报》,页107~120。
    • 陈俊荣新历史主义的台湾文学史观〉,2004年1月《中外文学》,页35~53。
    • 李桂芳〈意识的侦防与历史的梦魇─从陈映真陈芳明的论争,并兼论晚近“台湾文学史”的问题〉,2004年4月《中外文学》,页13~35。
    • 黎湘萍〈解读台湾─以两岸知识者关于台湾文学史的叙事为例〉,2004年4月《台湾文学评论》,页184~202。
    • 谢崇耀〈论台湾文学史研究观点之后现代解构〉,2004年4月《台湾文学评论》,页22~24。
    • 杨宗翰〈重构框架─马华文学台湾文学、现代诗史〉,2004年6月《中外文学》页22~24。
    • 洪瑜萍〈如果放逐是为了回归:试论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的战后现代主义解译〉,2004年10月《台湾文学评论》。
    • 江宝钗〈重省五○年代台湾文学史的诠释问题─一个奠基于“场域”的思考〉,2005年5月《东华汉学》,页319~347。
    • 廖清秀〈《台湾文学史纲》弄错《恩仇血泪记》〉,2008年7月《台湾文学评论》,页188~196。
    • 宋泽莱〈也谈台语文学台湾文学“史”与“史论”里被忽视的原因〉,2008年10月《台文战线》,页145~168。
    • 方耀干〈少数文学史书写理论e5思考:以台语文学为论述中心〉,2009年4月《台湾文学研究学报》,页171~224。
    • 吕兴昌〈母语书写的正常化:白话字文学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定位〉,2009年6月《盐分地带文学》页176~204,。
    • 陈建忠〈谁能让台文系拥有一部文学史:我的忏梦录〉,2009年8月《台湾文学馆通讯》,页12~13。
    • 吴叡人〈重层土著化下的历史意识:日治后期黄得时岛田谨二的文学史论述之初步比较分析〉,2009年9月《台湾史研究》,页133~163。
    • 黄英哲〈日文版《台湾文学史纲》的出版─兼论战后日本学界的台湾文学论述〉,2010年4月《文学台湾》。
    • 杜国清〈从“乡土”到“本土”:以土地为依归的台湾文学史观─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英文版导论〉,20104月《文学台湾》。
    • 阪口直树/著、王敬翔/译,〈展现台湾文学的原点─评叶石涛《台湾文学史》〉,2010年4月《文学台湾》。
    • 向阳〈建讲台湾主体论述的史家─叶石涛与台湾文学史纲〉,2011年9月《文讯》,页12~14。
    • 张耀仁〈文学本身就是最好的武器─面对陈芳明教授《台湾新文学史》〉,2011年12月《明道文艺》,页63~67。
    • 曾健民〈可悲的战后“再殖民”文学论─陈芳明的台湾文学史观再批判〉上、下,2012月1月、2月《海峡评论》。
    • 向阳〈台湾文学史的垦拓者─黄得时及其台湾文学论述〉,2012年2月《文讯》,页12~15。
    • 欧宗智〈建立台湾文化的信心:评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2年4月《全国新书资讯月刊》,页36~39。

地方文学史 编辑

专书 编辑

目前已有几本台湾地方文学史的书籍出版,已知的有[6]

  • 施懿琳许俊雅杨翠合编的《台中县文学发展史》:该书1995年出版
  • 施懿琳杨翠合编的《彰化县文学发展史》:该书1997年出版,分为上、下两册。
  • 江宝钗主编的《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发展史》:该书1998年出版。
  • 陈明台主编的《台中市文学史初编》:该书1999年出版。
  • 莫渝王幼华撰写的《苗栗县文学史》:该书2000年出版。
  • 黄美娥撰写的《光复前(1895~1945)台北地区文学史料搜集:期末报告书》:该书2002年出版。
  • 龚显宗撰写的《台南县文学史》上编:该书在2006年出版;下编尚未出版。
  • 彭瑞金撰写的《高雄市文学史》:该书在2008年出版。
  • 游建兴撰写的《清代噶玛兰文学发展史》:该书在2008年出版。
  • 李瑞腾等人撰写的《南投县文学发展史》:上卷在2009年出版,下卷则在2011年出版。
  • 陈青松编撰的《基隆古典文学史》:该书在2010年出版。

相关的讨论活动、论述 编辑

活动方面,文讯杂志社曾在1993年举办“台湾地区区域文学会议”,共有6场,以 花东、云嘉南、中彰投、高屏澎、桃竹苗、北基宜 为单位,每单位一场。邀请作家、学者讨论,会后,杂志社将各场的会议记录集结成一册出版。


对于台湾区域文学史(地方文学史)的写作,目前(2011年9月23日)为止,已经有几位学者为文检讨。有:

  • 施懿琳〈撰写区域文学史的几点感想〉刊载在2000年4月第174期的《文讯》。
  • 陈万益〈现阶段区域文学史撰写的意义和问题〉刊载在2000年4月第174期的《文讯》。
  • 杨翠〈跨出高墙院落,落地铺延花实:地方文学史的书写心路〉,刊载在2000年4月第174期的《文讯》。
  • 黄美娥〈开启台湾文学研究的另一扇窗〉,刊载在2000年4月第174期的《文讯》。
  • 龚鹏程〈台湾区域文学史的写作与传统〉,刊载在2000年4月第174期的《文讯》。
  • 解昆桦〈独特性与通性间的权衡:台湾区域文学史的书写困难〉,刊载在2002年10月的《台湾文学》。
  • 林翠凤〈田中兰社百年史:一个区域文学史的史料建构实例〉,刊载在2004年7月《东海中文学报》。
  • 翁柏川〈区域文学史写作再思作〉刊载在2012年6月第35期的《台湾文学馆通讯》。


目前(2012年9月23日)为止,以台湾区域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有以下几部:叶连鹏《澎湖文学发展之研究》、蔡淑满《战后初期台北的文学活动研究》、高丽敏《桃园县文学史料之分析研究》、冷芸桦《战后基隆文学发展之研究》、马翊航《虚实对照,城乡融涉——论花莲文学中的地方意识与市╱街书写》、苏玉筑《当代台湾“大台中”书写—以中、彰、投四县市作家作品为探讨对象》、林宏信《观察1990年代后地方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以金门文学为观察对象》、刘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区之文学地景书写研究》。

其他类型的文学史 编辑

新诗史、现代诗史 编辑

  • 诗史:
    • 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9年;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 张双英,《二十世纪台湾新诗史》,五南出版社,2006年。
    • 古远清,《台湾当代新诗史》,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
    • 郑慧如,《台湾现代诗史》,联经出版,2019年。
    • 孟樊、杨宗翰,《台湾新诗史》,联经出版,2022年。
    • 黄粱,《台湾百年新诗》,酿出版,2024年。
  • 相关专书:
    • 文讯主编,《台湾现代诗史论:台湾现代诗史研讨会实录》,文讯杂志社,1996年。
    • 丁威仁,《战后台湾现代诗史论:从现代与本土走向都市与网络》,印书小铺,2008年。
    • 郭枫,《当代台湾新诗史论》,陆续发表在2012年好几期的《新地》文学杂志。
    • 解昆桦,《台湾现代诗典律与知识地层的推移》,秀威,2012年。
  • 相关文章:
    • 罗门〈话有理 便直说:看台湾现代诗史研讨会论文:“家园与世界:试论五十年代台湾诗语言环境〉,1995年《台湾诗学季刊》,页37~42。
    • 杨宗翰〈“台湾现代诗史”的未来〉,2001年3月《文讯》,页51~52。
    • 游唤〈论台湾现代诗史书写的相关问题〉,2001年12月《国文学志》,页187~208。
    • 杨宗翰〈重构框架─马华文学台湾文学、现代诗史〉,2004年6月《中外文学》页22~24。
    • 杨宗翰〈台湾新诗史:一个未完成的计划〉,2004年8月《台湾史料研究》,页121~133。
    • 杨宗翰〈台湾新诗史:书写的构图〉,2004年10月《创世纪诗杂志》,页111~117。
    • 陈俊荣〈中国大陆的台湾新诗史观〉,2005年4月《当代诗学》,页119~141。
    • 陈仲义〈撰写新诗史的“多难”问题:兼及撰写中的“个人眼光”〉,2005年6月《台湾诗学学刊》,页183~192。
    • 霍俊明〈台港新诗史写作问题探论〉,2007年12月《当代诗学》。
    • 谢辉煌〈诗人‧诗事‧诗史:古远清《台湾当代新诗史》读后〉,2008年5月《葡萄园诗刊》,页74~77。
    • 洛蒂〈介入与抽离:评古远清《台湾当代新诗史》〉,2008年5月《葡萄园诗刊》,页61~71。
    • 杨宗翰〈殊途不必同归:与古远清谈台湾新诗史的书写问题〉,2008年6月《创世纪诗杂志》,页184~188。
    • 刘正伟〈评古远清《台湾当代新诗史》〉,2008年7月《乾坤诗刊》,页121~126。
    • 洛蒂〈如何写一本较完整的台湾新诗史〉,2008年8月《葡萄园诗刊》。
    • 曹竹青〈一座动态的“新诗博物馆”:评古远清《台湾当代新诗史》〉,2008年8月《葡萄园诗刊》。
    • 古远清〈为台湾当代新诗发展提供“证词”:对《台湾当代新诗史》种种批评的回应〉,2008年11月《葡萄园诗刊》。
    • 章亚昕〈如何展示诗艺演化的三维空间?:读古远清《台湾当代新诗史》〉,2009年2月《葡萄园诗刊》,页49~53。
    • 郭枫〈还给台湾当代新诗史原貌:我写《台湾当代新诗史论》〉,2012年5月《文讯》,页25~29。
    • 杨宗翰〈郑慧如《台湾现代诗史》出版事件〉,2020年《破格:台湾现代诗评论集》,页41-48。
    • 林宇轩,〈诗家与史家的拉锯:郑慧如著《台湾现代诗史》座谈会〉,2020年3月《文讯》,页115-120。
    • 向阳,〈后出转精的新诗史著——读孟樊、杨宗翰合著《台湾新诗史》〉,2022年6月《文讯》。
    • 简政珍,〈诗史的波澜风景:“台湾新/现代诗史”观察〉,2022年11月《台湾诗学学刊》第40期,页9-25。

古典文学史 编辑

  • 专书:
    • 廖雪兰,《台湾诗史》,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 施懿琳,《从沈光文赖和: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特色》,春晖出版社,2000年。
    • 江宝钗,《台湾古典诗面面观》,台北巨流,2000年。
    • 施懿琳等人合著,《台湾文学百年显影》,玉山社,2003年。
    • 黄美娥,〈台湾古典文学史概说(1651~1945)〉,2005年3月《台北文献》(直字),页215~269。
    • 黄美娥,《古典台湾:文学史、诗社、作家论》,国立编译馆,2007年。
  • 学位论文:
    • 廖雪兰,《台湾诗史》,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 王文颜,《台湾诗社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79。
    • 吴品贤,《日治时期台湾女性古典诗作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论文,2001。
    • 吴淑娟,《台湾基隆地区古典诗歌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4。
    • 邱春美,《六堆客家古典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2004。
    • 施懿琳,《清代台湾诗所反应的汉人社会》,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论文,1996。
    • 张淑玲,《台湾南投地区传统诗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3。
    • 许惠玟,《道咸同时期(1821~1874)台湾本土文人诗作研究》,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2007。
    • 陈嘉英,《寻找空间的女声——以台湾女诗人张李德和、石中英、黄金川为探究对象》,台北:政治大学国文教学在职专班硕士论文,2003。
    • 闵秋英,《石中英及其《芸香阁俪玉吟草》研究》,彰化: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在职进修硕士论文,2002。
    • 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9。
    • 杨淑惠,《台湾古典诗中的玉山书写》,台南:成功大学台文所硕士论文,2008。
    • 廖振富,《栎社三家诗研究——林痴仙、林幼春、林献堂》,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
    • 潘玉兰,《天籁吟社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专班论文,2005。
    • 颜育洁,《石中英、吕伯雄其人其诗研究》,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职专班硕士论文,2005。
    • 魏秀玲,《蔡旨禅及其《旨禅诗画集》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5。
    • 顾敏耀,《陈肇兴及其《陶村诗稿》研究》,桃园: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 顾敏耀,《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桃园: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
  • 单篇论文:
    • 丁凤珍〈施懿琳《从沈光文赖和: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特色》评介〉,2001年,页331~336。
    • 谢崇耀〈当前台湾古典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探讨与现象省思〉,2002年4月《台湾文学评论》,页57~61。

小说史、小说史论 编辑

  • 书籍、单篇论文:
    • 古继堂《台湾小说发展史》,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 陈建忠〈台湾小说史大事年表(1920~1999)〉,1999年10月《文讯》,页38~44。
    • 叶洪生林保淳《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远流出版社,2005年。
    • 陈建忠等人,《台湾小说史论》,麦田出版社,2007年。
    • 范铭如,《众里寻她:台湾女性小说史纵横》,麦田出版社,2008年。
    • 陈国伟〈本土推理‧百年孤寂:台湾推理小说发展概论〉,2008年3月《文讯》,页53~61。


  • 小说史(论)的评论:
    • 初安民主持;朱国珍整理〈关于台湾现代小说史(座谈会)〉,1997年12月《联合文学》,页108~118。
    • 邱贵芬〈台湾女性小说史学方法初探〉,1999年2月《中外文学》,页5~25。
    • 梅家玲〈以小搏大:对战后台湾小说史中女性/性别论述的若干观察〉,1999年8月《文讯》,页64~66。
    • 许玉纯〈何以与夏虫语冰?:从朱西宁的文学定位论台湾文学史(小说史)的建构〉,2001年6月《文学前瞻》,页55~73。
    • 邱贵芬〈台湾文学史的延异空间─读范铭如《众里寻她:台湾女性小说史纵论》〉,2002年6月《妇女与性别研究通讯》,页21~22。
    • 施佳莹〈战后台湾文学史的建构与女作家小说〉上、下,2003年7月与8月的《国文天地》。
    • 刘奕德〈评:《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叶洪生、林保淳著〉,2007年3月《中国文哲研究集刊》,页406~409。
    • 江江明〈五○年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观念之诠译策略再思考〉,2009年7月《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报》,页17~35。

儿童文学史及其史论 编辑

  • 专书:
    • 吴当〈台东儿童文学史初稿〉,1999年3月《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会讯》,页8~15。
    • 林文宝主编,《台湾区域儿童文学概述》,国立台东师范儿童文学研究所出版,1999年。
    • 邱各容,《儿童文学史料初稿:1945~1989年》,富春文化,1990年。
    • 中华民国儿童文学会/编,《儿童文学大事纪要:民国34~79年;公元1945年~1990年》,中华民国儿童文学会,1991年。
    • 洪文琼,《台湾儿童文学史》,传文文化事业,1994年。
    • 邱各容,《回首来时路:儿童文学史料工作路迢迢》,台北县文化局,2003年。
    • 谢鸿文,《凝视台湾儿童文学的重镇:桃园县儿童文学史》,富春文化,2006年。
    • 林文宝邱各容/编,《台湾儿童文学史文论选集》,富春文化,2011年。
    • 林文宝邱各容,《台湾儿童文学一百年》,富春文化,2011年。


  • 儿童文学史及其史论的评论:
    • 许义宗〈儿童文学史研究答客问〉,1985年10月《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会讯》,页90~91。
    • 朱隆兴〈一部儿童文学史的体例设计〉,1985年10月《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会讯》,页87~89。
    • 温士敦〈邱各容著《儿童文学史料初稿》评介〉,1990年11月《文讯》,页84~88。
    • 林文茜〈台湾儿童文学发展史的研究现况与课题〉,2001年11月《儿童文学学刊》,页174~195。
    • 邱各容〈知所应为,为所当为:我如何撰写台湾儿童文学史〉,2005年11月《出版界》,页105~107。
    • 傅林统〈建档勾微留青史─《台湾儿童文学一百年》、《台湾儿童文学史文论选集》(林文宝邱各容/著〉,2012年3月《全国新书月刊》,页39~43。

饮食文学史及其史论 编辑

  • 专书:
    • 王皖佳,《台湾饮食文学简史(1980-2020)》,索引数位,2020年。


  • 饮食文学史及其史论的评论:


散文史、散文史论 编辑

  • 专书、论文:
    • 林淑慧〈台湾清治时期散文发展与文化变迁〉200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 张瑞芬,《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麦田出版社,2007年。


  • 散文史、散文史论的评论:
    • 邱贵芬〈评张瑞芬《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2007年12月《女学学志》,页195~203。
    • 牛震星〈当代台湾散文史的分期〉,2009年4月《内湖高工学报》,页1~6。
    • 锺怡雯〈台湾散文史的另一种读法〉,2010年7月《国文天地》,页63~66。

族群文学史 编辑

  • 书籍、单篇论文:
    • 巴苏亚‧博伊哲努(Pasuya ’e Poiconʉ 浦忠成),〈国家与原住民族文学史〉,2009冬《台湾原住民研究季刊》,页1~37。
    • 巴苏亚‧博伊哲努(Pasuya ’e Poiconʉ 浦忠成),《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史纲》,里仁书局,2009年。
    • 黄恒秋,《台湾客家文学史概论》,客家台湾文史工作室,1998年。

母语文学史、史论 编辑

  • 专书、单篇文章:
    • 叶石涛,〈母语文学今昔〉,1997年4月《联合文学》,页19。
    • 叶笛,〈战后台语诗的发展〉,1997年12月《台湾新文学》,页227~237。
    • 张春凰江永进沈冬青合著,《台语文学概论》,前卫出版社,2002年。名义上是“概论”,实际是“文学史”。
    • 赵天仪,〈台语诗的发展〉,2003年7月《海翁台语文学》,页4~23。
    • 方耀干,《台语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台语文学史简册》,自费出版,2005年。
    • 方耀干,〈台语文学的发展〉1~5 ,连载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4月《王城气度》。
    • 李梁淑,〈当代客语诗文创作的几个面向(1988~2007)〉,2008年6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 方耀干,《台语文学史书写理论佮实践》,台文战线杂志,2009年。
    • 李勤岸,〈白话字文学:台湾文学e5早春〉,2009年3月《台湾文学馆通讯》,页52~56。
    • 施俊州,〈台语文学kap华语文学e5“冲突”?:1980年代台语文运动e5历史脉络〉,2009年3月《海翁台语文教学季刊》,页40~53。
    • 施俊州,〈台语文化e5双逻辑kap语族认同:1980年代前期台语文学运动e5前脉络〉,2010年6月《海翁台语文教学季刊》,页47~63。
    • 林央敏,〈台语小说的发展及作品总评〉1、2,分别刊载在2011年6月与7月的《海翁台语文学》。
    • 方耀干,〈南方文艺复兴:论“战后盐分地带台语文学的形成佮发展〉,2011年11月《海翁台语文学》,页4~26。
    • 林央敏,〈总评战后台语小说--之一:1960~2000〉上、下,分别刊载在2012年6月与8月的《盐分地带文学》。
    • 陈慕真,〈客家话“白话字”文学〉,2012年3月《台湾文学馆通讯》,页100~103。
    • 陈慕真,〈日本时代个客语文学〉,2012年6月《台湾文学馆通讯》,页90~93。



  • 母语文学史、史论的相关评论:
    • 宋泽莱〈也谈台语文学台湾文学“史”与“史论”里被忽视的原因〉,2008年10月《台文战线》,页145~168。
    • 方耀干〈少数文学史书写理论e5思考:以台语文学为论述中心〉,2009年4月《台湾文学研究学报》,页171~224。
    • 吕兴昌〈母语书写的正常化:白话字文学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定位〉,2009年6月《盐分地带文学》页176~204,。
    • 洪惟仁台语文学个分类与分期(自台开至1995年〉上、下,分别刊载在2010年5月与6月《海翁台语文学》。

文学批评史 编辑

  • 单篇文章:
    • 杨照〈台湾战后五十年文学批评小史〉上、下,分别刊载在1995年10月与12月的《联合文学》。

大众文学史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向阳,〈三种语言交响的诗篇〉,《文学@台湾》,页121。
  2. ^ 向阳,〈三种语言交响的诗篇〉,《文学@台湾》,页121。
  3. ^ 许俊雅,〈如何台湾,怎样文学史?“台湾文学史长编”编写之意义及省思〉,《台湾文学馆通讯》,2012年6月第35期,页10~页15。
  4. ^ 郭汉辰,〈搬岁月砖头,起文学大厝:林瑞明老师访谈记〉,《台湾文学馆通讯》,2012年6月第35期,页16~页20。
  5. ^ 聯經出版 -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 www.linkingbooks.com.tw. [2024-03-30]. 
  6. ^ 翁柏川,〈区域文学史写作再思考〉,《台湾文学馆通讯》,2012年6月第35期,页21-页25。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