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中國本土宗教
(重定向自佛道之争

道教是华夏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最早源于黄帝(黄帝学派托言),而道教教团的最早形式为于吉开创的太平道、及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天师道),崇拜道家老子为道祖(现存的少许分支教派对此稍有歧义,但大多数主要派系还是尊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祭祀及巫术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等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经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改革,及元、明时期的宗派融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道教徒的标志--阴阳
道教
,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
汉语道教
汉语拼音 Dàojiào[1]
字面意思"以“”为最高信仰"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也积极发展[2]。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学理论,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并将哲学家神化;但直到汉朝中后期才有教团产生。张道陵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师道,信奉老子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3]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与国姓相同,于是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神”和“仙”;其中, “神”指的是神祗,“仙”指仙真,是后天经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4]

道教以“”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5]。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儒学佛教合称“三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登圣的方法[6]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7]。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得道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及行善积德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仙者与道术的修练者[8]

发展历史 编辑

 
修道士画像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溯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崇拜天地、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与鬼神沟通的卜筮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时期的祭祀上天祖先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宗教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并与社会文化知识相分化。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可追溯最早人与鬼神沟通的占卜草筮及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的阴阳家神仙家与此同时兴起,各种寻找神仙及“长生不老药”的活动,屡见于史书。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方仙道黄老道等初期道教思想。

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西南蜀地益州(在今成都)称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从而创立了正一道(又称天师道五斗米道)。在中原,也有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组织民众起事反抗东汉王朝(史称黄巾之乱黄巾起义)。正一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订定道教经书的主要创始人物张道陵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卜筮巫术,并与汉代所崇尚黄老道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道教的宗教形态初具。[9]

道教教义主要融合自道家学说。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说,无宗教形态;道教是宗教,虽奉老子教主庄子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庄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黄帝、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也有学者指出,早在东汉之前道教已有许多宗派,以史籍所载所曰,有关张陵张鲁的事蹪,来论述道教不创自三张父子[注 1],而《后汉书》有文于下:“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被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10]。”

又《三国志·张鲁传》刘宋裴松之注引《典略》[11]:“熹平中(熹平为汉灵帝年号,172—177年),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11]。“光和中(光和为汉灵帝年号),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11]。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咒)[11]。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脩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11];又使人为监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都习,号为监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11]。后角被诛,脩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12]。”在《典略》这段文献的记载中,裴松之误以为张脩张衡。姑且不论人名是否有误;但可以很清楚看出当时的教派相当多;五斗米道太平道一样,都仅能算是道教的一个派别支流;在当时的道教,不仅仅是张陵张鲁一家而已[12]。而且或说张陵撰,或说张鲁撰,常以“伪伎”一语[13],来攻袭其他教派,可以看出当时不仅道教的派别多,还常互相攻击[12]。又张道陵所传之经,称为正一经;而《云笈七签.卷六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大上所说[12]。《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长虑后改易师法,故撰传录文,名曰《正一新出仪》。”由张陵的标榜“新出”,可知当时旧经旧法固多。而通常宗教都是发展到某个阶段后,才会定向分裂,成为多种不同的教派;由此可印证道教不创自张道陵。因而若以道教归属于张道陵所创不合乎于史实[12]。因此,其他道教分支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

南北朝,道教派别多、各派教义戒律各不相同的情况仍旧。此时期道观和佛寺都大量发展,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深,吸收了大量佛教的天文、算数、医学等学问,并开始大规模改革。北魏道士寇谦之吸收佛教轮回观、业力因果诸天地狱等概念改革道教教义,又仿照佛教戒律和法会仪轨托文太上老君制定了道教戒律和破地狱等部分科仪,废除了“集体黄赤之术”、“交五斗米入道”、“男女合气之术”等习俗与教理[14]。至此,道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团体系和神仙体系,宗教形态达到成熟;北魏立道教为国教,标志着国家承认了道教为统一合法宗教,甚至到唐朝时太宗皇帝崇老子(李耳)为唐朝皇室(李姓)之祖。

然而,道教派别分立且相互时有龃龉的情况未得到根本解决。据清代道士王常月称,全真道道士丘处机又一次宗教改革,仿照佛教五戒八戒,和沙弥、比丘、菩萨三坛大戒,制定了五戒、八戒,和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三坛大戒,且规定清信士必须经受戒仪式、由一名道士主持授戒才能算作道教徒。全真道自此成为佛教化最深的道教派别,其神祇体系亦吸收了佛教菩萨,这些戒律也为全道教普遍遵守。

教理和教义 编辑

道、德、三清 编辑

天师道从创宗之初,汉代张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和“”作为基本的信仰[2]。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5],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人类通过某些修炼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2]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但是,最高信仰还是在“道”。“道”在不同的年代,显化为道教的最高神明。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按《九天生神章》记载,道教的神学理论认为,三清皆是“玄,元,始”三气所化。

道教的教主当尊太上老君。有人昧于史实,称道教教主是张道陵[12]。然而道教主流认为教主向来为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代表道,上清灵宝天尊代表经,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师,道经师为道教三宝,反观道教经典中,玉清与上清一直是神化概念,并未入世,唯有太清入世传道,就此而言道教教主自然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无为、长生、修仙 编辑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等等。

道家视生死为一,道教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诵经[16]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讲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彼此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而加以发挥。此外,它也以道为本体统摄了《》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内容。

道教与道家关系辨析 编辑

 
太极图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宗教或有莫大联系。如闻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个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形式上尽可截然不同。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教[17]。”

另外,道教某些人所谓长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类,而老子并未言及。道教内部的思想本身就很复杂,各派别之间也有相互龃龉的情况,也不是所有都追求长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类。

人物 编辑

参见道教人物列表

神仙 编辑

 
台湾宜兰补天宫之女娲神像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道教的最高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18]

道教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神”和“仙”。 “”是指神祗,即天神、地只、物灵、地府神灵、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等,其中天神、地祗、阴府神灵、人体之神一类的“神”,是先天存在的真圣。“仙”指仙真,包括仙人和真人,是后天经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19]

道教先人认为天庭玉皇大帝统治万神,地狱和海中世界各有其主的概念,地府与海洋作为天庭的附属,而天、地、海三个区域的主神即三官大帝。道教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龙王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功曹使者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18],并吸收了古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信奉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

《太平经》中“神仙”分为六等,张君房《云笈七笺》道书中“神仙”分为十个等级,以道书来说,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最高为“三清”、“四御”,最低为“城隍”、“土地”。这是经过长期演化才逐渐定型的[18]。如妈祖关帝岳王双忠等,本为民间的豪杰英烈,因为民间信仰而纳入道教的神仙。道教早期虽然不供神像,但为了传播方便而开始塑造神像供奉,在大型道教宫观中,必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阁”)以及“四御殿”,至于其他神仙,则根据道观之历史、地理特点而不尽相同,并合祀“三清”神像[18]。此外,道教先人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如三尸神庚申信仰

教派 编辑

 
道士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历史上有正一道祖师张道陵)、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内丹南宗(祖师张伯端)、真大宗(祖师张清志)、太一宗(祖师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与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20]

近现代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为[21]

  • 积善(积善派):主张行善施仁,累积功德,安己利人,达到天人相感为目的。
  • 经典(妙真道):主要为研究道教典籍,阐释玄学哲理,推究天人奥秘。
  • 丹鼎金丹派):主张经由性命双修、服食辟谷等方式,达到超凡入圣、羽化登仙目的,分外丹内丹二脉。
  • 符箓(符录派):主要以进行飞符演法(符咒)、斋醮祈禳、拜章礼斗,以治病除煞、济人度鬼为目的。
  • 占验(占验派):主要修为以探究与五行数术、预测吉凶祸福,以趋吉避凶为目的。

道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几个派别:

  1. 正一道天师道):源出汉代天师道,又几经变化。至明清时期,三洞经箓、灵宝斋醮、神霄雷法清微雷法、混元法净明法天心法闾山法等历代道教的符箓、祈禳之术皆归属正一道,因元代张天师权领天下道教,将三山符箓收归龙虎山,改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的“正一宗坛”为“万法宗坛”。其道士可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2. 全真道:源于锺离权吕洞宾内丹思想,本起自内丹北派,后和南派交融,两者合流,继而出现中派一说。全真道丹法影响了非全真道的内丹东派和内丹西派。创教之初强调内功、外行并重,后基于传教需要,又引进斋醮科仪之法事。全真道下支流很多,后仅余龙门派,至近现代又衍出武当派崂山派等。其道士居住在宫观,出家清修,戒律要求茹素、独身。
  3.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以江西逍遥山为传播中心,供奉许逊为祖师,设“净明宗坛”,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4. 上清派茅山宗:以江苏茅山为传播中心,供奉三茅真君为祖师,设“大洞宗坛”,后来收归于龙虎山。
  5. 灵宝派阁皂宗:以江西阁皂山为传播中心,供奉葛玄为祖师,设“灵宝宗坛”,后来收归于龙虎山。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全真道二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二个宗派之下,在清朝这一做法延续,其他教派(除儒释道三教外)沦为秘密宗教,道教也限于这二派,到清末只剩下清微派,其余不是并入全真正一二宗便是亡散。但自民国之后又开始变化,产生很多与这二派有别的教派,例如世界红卍字会悟善社同善社先天道及一些变体(即教义已有根本转变的)如三一教、天地门教、一贯道、真空道、轩辕教等,但这些教派在49年后全被禁止,余下的只在港、台及东南亚流传。在中国大陆仅余三一教及天地门教。

现在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另外据教内所传典籍,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个教派。

典籍 编辑

主要典籍 编辑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此外,文始经、太平经及黄庭经也常列为其本经典、合称道门五经,都是无论任何教派都是必修经典。

此外,常见经典有“抱朴子”,周易参同契、鈡吕传道集、悟真篇,都是道学必修经书。

公元471年南北朝时期陆修静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记载道教符录、斋jiào、科仪、修炼方法的经典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这些典籍有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产生影响。目前主要是以明代《正统道藏》广为流传,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22]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23]北宋后出现了《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经典。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

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

道藏 编辑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包括南北朝的《三洞经书目录》,唐代的《开元道藏》,宋代的《大宋天宫宝藏》(《云笈七签》为其精编版)、《万寿道藏》,金朝的《玄都宝藏》,元朝的《玄都宝藏》,明代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和近代的《中华道藏》。

道藏经典分为三洞四辅十二部。三洞为《洞真部》、《洞神部》、《洞玄部》,所有经典内籍以这三类为大宗。

戒律 编辑

最早,道教原本并没有太多清规戒律,并不要求素食,不禁食肉饮酒,可以结婚生子。例如,成仙的黄帝就是饮酒食肉,娶妻生子。古时祭天采用牛、羊、豕,且须用酒,因此早期道教显然不禁止酒肉。

后来,由于外来的佛教传入,才使得道教发生变化,仿照佛教制造了一些清规戒律。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是由北魏寇谦之创立,因为早期张道陵所制的道戒不严。到北魏时期道戒松散各成一体,到了隋朝根本废除集体黄赤之术和交五斗米入道。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全真三堂大戒在清朝白云观高道王常月于《钵鉴》中称丘处机革新道教传统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戒。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2]

  1.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 “八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术 编辑

 
道教中的平安符(茅山上清)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常与民间信仰互相影响,因此也有人称“方术”为“道术”。 主要分两大类[24],道士的自身修行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符咒、禁咒、隐遁、乘𫏋、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一存思辟谷等多种,具养生之效也被人归为气功

炼丹 编辑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19]。“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20]。”亦有认为“三元”指元精、元气、元神。

外丹是指烧炼丹砂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不当致死的例子,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2]。另外,外丹术也可指炼金术或道家法术如符箓、雷法等。

道教仪式 编辑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高洁静,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饮、不食,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中国佛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吸取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仪式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

信众教团 编辑

全真教北派自金代王重阳创始后即有出家制度延续至今。正一派的出家制度则先于全真教,并有多位历代高道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最著名者为成就天师的萨守坚

道教信徒称为信士(未皈依者)、清信士、善男信女等,受三归五戒后称居士,俗家弟子互相尊称师兄、师长、道友、道侣、同道、同参等。因与汉传佛教长期互相影响,两教称谓相似或相同。

出家者则称谓较多,一般尊称道长、仙长、道士、道姑(女性)、道人、道爷、真人(位列仙班者,义为纯真无垢之仙人)、高道等,另有高真、高功、高士、大德、羽士、羽衣、羽人、羽客、黄冠(男性)、女冠(或女黄冠,女性)、乾道(男性)、坤道(女性)和道童(刚出家的年轻人)。根据全真、正一派别的不同,又有全真道士、正一道士的异称;全真斋醮道士称法师,正一斋醮道士称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称火居道士,俗称连家道;从事丧葬仪典者称乌头道士;全真还有炼师、嗣师(未受戒)、宗师(已受戒)、律师(方丈)、大师(司戒坛者)。

道观内主持事务者称住持[25]或方丈,是以理事房间(办公室)为方丈长宽得此名;方丈以下的总管称监院;接待信众、宾客者称知客。

张陵及其后嗣称天师,全一派亦有道士自称天师的。

法具 编辑

音乐 编辑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乐不仅与道教历史同样久远而且秘而不传,其旋律为古雅风格,为宗教与艺术的互相结合[26]。道乐常见于庙宇日常早晚课诵经唱赞,各种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会等宗教活动,或者信徒在各种丧葬、祭拜及日常礼神仪式上播放以求慰藉,也为道士、法师必备科仪经乐,亦常于庙宇、素食店、茶艺馆、宗教艺品店日常播放,修道士平时也常用于静坐冥想、修练气功丹道、提升心灵境界[26]

宫观与活动 编辑

 
在台北市的指南宫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27]

道教的宗教建筑泛称为宫观,是比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过唐。考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它们是适应道教组织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现在一般都认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筑主要是靖(静、静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庐,治中亦可称为馆。所谓靖或静,系奉道之家所设立的静室,意在与家中其他之处隔离。“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握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可见,它最初出现就是为区分圣与凡,道士与一般居民,奉道与俗事的界限而立[27]

总之,宫观是道教理念的体现,是道教特质的象征。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使人一望便可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场所,与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别[27]

可以分为两种: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主要节庆 编辑

三元节是道教的大庆日子。三元节,就是“三官大帝”的诞辰,并以天官生日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要举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为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为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请神明为运势不好的人消灾解难。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以夏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台湾以农历新正年头为道教节。新加坡等地以能农历二月十五(道祖诞生日)为道教节。

各地发展 编辑

汉字文化圈 编辑

道教对汉字文化圈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东亚主要民族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文化特色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中国大陆 编辑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轩辕问道图 - 黄帝崆峒山问广成子(国立故宫博物院)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很多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文化人物都是道教徒。晋代书圣王羲之一家笃信正一道。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也是位虔诚的道教徒,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唐太宗在老子的家乡建了“太上老君庙”;唐高宗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认为老子是李唐宗世的祖先。唐朝君主有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子孙,还遵奉老子为始祖,并且立祠祭祀,又对老子追封帝号,同时明定朝廷官员都要修习《道德经》,并且列《道德经》为当时科举考试的范围[28]

 
四川一所道场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统。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里面提到与道教并立的两个宗教阐教截教的误斗。书中出现的各路仙神和法宝等,属于阐教截教道教系统。

 
道教四仙拱寿图(明代早期)

“天皇”在中国道教中,是表示北极星的神祇。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大帝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高宗下旨令各地广建修道观,并且把自己的女儿送进道观当女道士。也就是说道教唐太宗唐高宗的强力推行,可说是已成为唐朝的国教[28]


香港 编辑

香港道教继承了中国大陆道教的基本传统,又发展出了与中国大陆道教不同的一些特点。[29]与中国大陆地区道教漫长的发展历史相比较,香港道教的历史并不悠久。由于地缘之便,香港地区众多的吕祖道堂、正一派的喃呒道馆和先天道道堂是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从广东地区传入的,其传入并得到发展的时间亦至多只有百余年。

道教大约在南宋时传到香港,但现代香港道教的主要源头,是清末传入的民间新兴宗教。香港道教在20世纪下半叶崛起,是原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实行联合的结果。[30]

由于清末以来中国内地政权的几次转易,以及战祸、内乱和经济破坏等原因,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成为广东人避难的港湾,同时,亦给予从广东传入的道教群体、扶乩信仰、经忏仪式和科仪经书获得保存和发展的难得机会。不仅如此,香港道教团体不仅很好地将原有广东地区的组织形式移植到了香港,还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城市特色的道教组织。[31]

在30余家道堂的努力下,1961年,香港道教联合会获准为注册社团,1967年又获准注册为有限公司(责任法团),豁免利得税和利息税,并特准免用“有限”字样。香港道联会的成立,提高了道教在香港的地位,加重了道教在香港社会的分量,香港道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期。

在香港道联会的努力下,2001年至2010年香港道教界连续举办了十届道教节。香港道堂多数是主奉吕祖,其次是主奉观音。不过,黄大仙是现在香港民众最熟悉的道教神灵。香港道堂林立,其中圆玄学院蓬瀛仙馆青松观啬色园知名度较高,有香港四大宫观之称[29]

香港的道教团体不遗余力地为文化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慈善的发展贡献力量,兴办了多处学校、诊所、敬老院等。[32]

台湾 编辑

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33],从清朝就一直享有高度宗教自由的民间社会,经过日治时期统治仍蓬勃发展。日治前期,日本政府施行“旧惯温存”政策,即尊重台湾旧惯,不干涉传统宗教。日治后期,由于采皇民化政策,企图改变台湾人民思想,日治时代的台湾,道庙非常之多,且有民间教团在守护与维护人民安全[34],但道庙中的民团会抵制日本政府,所以采皇民化政策大力强制道教改采佛教信仰,此举导致台湾现今佛道不分,但是道教仍呈热烈的蓬勃发展风貌遍布全台。战后,戒严的年代,国民政府禁止集会游行,因此民间只能以“庆祝国庆”、“庆祝总统、副总统就职X周年”等名目向政府机关申请,才得以顺利举办庙会。以道教法师来说台湾早期山线都是红头,海线才是道士,台湾清代已有福建道教闾山派,与南部灵宝派与正一派等,民国60年代成立中华民国道教会与道教太一宗,台湾道教产生变化,不过百姓虽不知道教体系,百姓的心中一直都是主要道士法师建醮等观念与习俗更是深植民心。虽然科仪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尽相同,道教的传承一直在台湾发展着。

民国肇建以后,道教各派领袖倡议成立道教会,因国内军阀割据,并未实质统合而不果,民国二十五年道教先贤圆顿子等人发起成立中华道教会,旋因抗战军兴而中寝,民国三十六年嗣汉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重组不果,迨至张恩溥天师在台湾于民国四十年结合道中名人赵家焯、萧天石、马璧、高越天、蒋肇周、李玉阶等人成立台湾省道教会,对外代表道教会,嗣后鉴于道教事务日益繁冗,乃于民国五十五年二月十三日在台北成立全国性道教会,名称订为中华民国道教会,并公推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为首届理事长,迄今已至第十一届。道教现为台湾重要宗教。中华民国内政部于2000年1月28日宣布订农历1月1日为道教节,是台湾诸多宗教中以宗教为名称节并订于法律中之唯一宗教,也是现代道教史上的大事[33]

日本本土 编辑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其古代文明起步较晚,但由于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文化的影响,发展速度很快。在古代中日交往和文化交流中,道教亦曾起过重要作用,道教也将庚申信仰等系列道教文化传到日本,使得尊崇天皇的信仰体制也是依据诸多道教元素建构[35]

 
日本埼玉县坂户市圣天宫

中国道教是否传入日本,日本学术界亦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是认为日本古代政府拒绝道教的传入,淡海三船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及《古事类苑》和《群书类聚》中都有明记[注 2]。另一种意见认为,“道教作为宗教,其教典、道士、道观等成体系的组织形态,并没有传来日本,关于这一点,目前确实无史料可证。但是道教作为思想给日本以影响,可以说已是难以否定的事实”[37]。道教在日本的传播,根本没有带有建立道观道士布教等形式的教团道教传到日本来。但是,早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道家思想借由汉字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传播到了日本。

到公元5世纪前后的应神天皇仁德天皇年间,又有大量渡来人来自以半岛为中心的那些地区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他们带来大陆文化[38]。在奈良、平安朝时代,日本用类似民间习俗的‘托盘’,从来自朝鲜半岛或中国大陆的归化人以及随遣隋使遣唐使去中国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带回来的道德经典中,接受了汉字成语或知识,部分地接受了唐宋时期盛行的道教信仰,形成了一种道教形态,而江户时代的道教形态与此不同,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接受的是禅宗僧侣们带来的、明代盛行的‘善书’等民众道教。这些‘善书’类是从日本人群众性的国民道德意识之‘托盘’较多的地方开始接受的,其中也有幕府大名的支持。由于印刷术的发达,这些‘善书’不断出版发行,一般民众也容易看到。因此,对日本一般社会的影响也与以往不同[39]

而早在大约在七世纪,道教神仙长生思想和方术即已传往日本。日本留学生曾在中国学习道教方技,并把道教经典带回日本。从平安时代起,道教守庚申的信仰在日本颇为流行[40]。《古事记》、《日本书纪》亦有记载的古代道教思想,日本最早史书中主要阐述“观”和“天皇”几个术语。飞鸟时代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日本的修验道入山修行前念的真言(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与抱朴子中内篇第四登涉篇的(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几乎一样[41]

琉球 编辑

琉球人的文化受中国和日本本土的影响较大。从宗教上看,琉球人中既有信奉佛教和琉球神道的,也有不少道教的信徒[42]。不少道教神祇如妈祖关公等在琉球都有不少信众,并被琉球神道吸收。

韩国 编辑

 
1800年朝鲜国旗的太极
 
目前的韩国国旗

朝鲜道教于7世纪在朝鲜半岛出现。在624年(唐朝武德七年)高句丽荣留王曾请奏唐高祖希望传授道教教义。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遗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注 3]。翌年,高句丽荣留王又遣人人唐学佛老之法[44]

但是此时期道教在朝鲜半岛尚未形成教团[注 4],王室为中心的人们主要把它视为保护国家的宗教,在民间老百姓把道教视同民间信仰结合起来,被融进民间信仰或其他宗教[注 5]中而逐渐没落无所知,且人们并不认为民间信仰的道教是一种外来宗教[45]。道教从中国传入朝鲜以前,朝鲜就存在神仙思想、山岳信仰、灵星信仰、地方习俗性民间信仰、咒术、天文、占星术、谶纬预言术等,认为这些宗教文化形态与中国的道教具有同一性或类似性[注 6];朝鲜不存在像中国道教那样的完整的道教形态;不可把朝鲜文化中道教文化要素当作一种外来文化看待,强调要从主体性的立场上研究朝鲜文化中的道教性质。但不管如何,已有史料可证明道教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46]

90年代以后,韩国开始出现了道教教团组织[注 7],并与中国道教协会建立了联系[46]

越南 编辑

道教最早在东晋末年传入越南,五斗米道孙恩江南发动起义失败后,其妹夫卢循率部逃至交州。而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赴水自尽。吴朝以后,越南在五百年中,又先后建立过丁朝、前黎、李朝、陈朝、胡朝和后陈等朝代。在此期间,中国和越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此时道教随着移民而传入[47]

 
越南金靴祭品

丁朝先皇太平二年(中国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曾经给佛道二教的领袖颁授官阶品级,“道士邓玄光授崇真威仪”[48]。传称丁先皇在一次起兵时,还到今宁平省的“天尊洞”道观,礼拜神明。后平定天下,遂改“天尊洞”为“安国祠”。黎朝大行皇帝兴统四年(中国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曾经“宣华山道士陈先生诣阙”[48]。陈先生当指陈抟。但是根据中国的史书,陈抟似乎并未到过越南。越南史书的记载至少说明,陈抟盛名遍传天下,黎朝大行皇帝欲召而不得。李朝崇信三教,李太祖在位时,就兴建道教宫观太清宫,诏度道士。太祖之子李太宗登基时,道士陈慧龙还为其造“天命”,得宠信,获赐御衣。李神宗天彰宝嗣三年(中国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神宗曾经赴五岳观,“庆成金银三尊像”,据称这是越南史书上有关越南道观造三清神像的首次记载[47]

越南广泛流传对真武帝君的信仰。真武帝君,即玄天上帝[注 8]。玄天上帝,受到宋、元、明等历代王朝的封诰。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有许多奉祀真武大帝的宫观和神祠。河内市区北部的西湖风景区就有真武观。真武观,又称镇武观,也称龟圣祠[47]

16世纪以后,越南的南方逐渐被开发。后黎阮氏政权充分利用了许多为逃避满清统治而到达的前明朝官员以及民众,奖励开垦养殖。以后,不断有来自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华侨移居越南南方。在胡志明市等西南部的华人聚居区与华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一些华人的会馆和道教宫观仍然在继续活动。由广东广州来的华人修建的穗城会馆,创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以前。会馆有正殿供奉天后圣母龙母娘娘金花娘娘,偏殿供关帝等。由于穗城会馆供奉的主要是女神,所以被越南民众称为“女庙”[47]

由广东潮州来的华人修建的义安会馆,创建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以前。会馆有正殿供奉关圣帝君,同时奉祀福德老爷文昌帝君财帛星君以及天后圣母等。由于义安会馆供奉的主要是男神,所以被越南民众称为“男庙”[47]

道教亦影响当地原生宗教-母道教高台教[47]

东南亚 编辑

新加坡 编辑

创建于1821年(一说初建于1796年)的顺天宫是新加坡最早的道教庙宇,位于芽笼巷内。自1920年代后,中国南方省籍的正一派道士陆续到新加坡,设立道坛与从事科仪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新加坡的正一派道士有福建帮(闽南帮)、福州帮、兴化帮、广东帮、客家帮和海南帮,其中以闽南帮的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新加坡的正一派道士也于1979年成立了“三清道教会”。 1990年三月,由三清道教会与其他27间道教宫庙团体联合发起组成了“新加坡道教总会”。又邀请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等全真派道士多次前往新加坡开办道士培训班、主持法事。同时还同中国大陆的正一派道观以及港台的道教团体开展广泛的联系与合作。新加坡道教协会成立于1996年,该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的道教节。1996年开始,道教徒即积极参与由新加坡共和国九大宗教所组成的新加坡宗教联谊理事会的祈福和祷告会及其他活动。二十一世纪初,修建起富丽堂皇的三清宫,主殿供奉道祖三清真武大帝、正一天师,左殿供奉全真道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三位祖师,右殿供奉孔圣人,体现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宗旨。新加坡道教学院,和三清道教图书馆,在2008年在底在三清宫正式成立。道教学院为新加坡培养年轻的、有宗教情操、有文化涵养、能够执行道教科仪的道教工作人员。 [49][50]

马来西亚 编辑

正宗的马来西亚道教尚处于发展的阶段,于2006年方才加入宗教谘询理事会,成为受官方认可的宗教,[51][52][53]一般华人民众未必能够分辨正宗道教、华人民间信仰、算命和风水术数的不同。[54]为推广正宗的道教信仰,马来西亚道教总会将农历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订为“道教节”,助信徒前往中国龙虎山归宗、传度三宝和受箓,并且举办讲座会、交流会、道教文化培训班、归宗传度法会、诵经班、国庆日祈愿大会等活动。[53]主要的全国道教组织有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马来西亚道教协会道教青年团总会马来西亚三清道教会等。

其他地区 编辑

早在唐代,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传播至天竺(印度)。

16世纪,《道德经》被欧洲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语言,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据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并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证实。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在第二[55]

道教在西方很多地区得到了发展。[56][需要较佳来源]如1995年12月,英国道教协会正式在伦敦成立。这是欧洲最早成立的道教组织。1999年以来,中国道士田诚阳道长,应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和巴塞罗那太极中心邀请,经国家宗教局和中国道教协会批准,赴西班牙讲学传道,教授当地信众。2001年5月联合当地弟子创立道教协会,同年的冬至欧洲第一座道观清静宫落成,得到西班牙政府正式确认,在西班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的合法地位。这是道教传入欧洲大陆的一个里程碑。当前欧洲地区的道教信徒在不断增加中。[57]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一座中孚道观,纽约有天后宫,旧金山市有紫根阁,夏威夷有太玄道观。2007年,美国道教访问团一行在中美文化促进会会长曾永祥先生的带领下,对道教圣地武当山进行了参观、访问。美国道教协会拟筹捐2000万美元,在美国洛基山脉按1:1的比例修建武当山紫霄宫道观。

与佛敎之间的关系 编辑

道教和佛敎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竞争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佛教传入中国后,查清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仪轨、祭祀等,使之变为适合中国的宗教,现今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小部分科仪,可以说就是道教的一种翻版。而且道教的许多经文是参考佛教经文编写,许多仪式也参考了佛教如早晚课,施食素食等。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吃素的人,但未有大力提倡者,而是到了梁武帝时才流传全国。对佛教的学习,最明显的是全真教的出家制度与全真三坛大戒。如道教的萨祖焰口是明清时期的道士模仿元代喇嘛翻译的瑜伽焰口编写,也可以说道教的焰口是佛教的翻版,不然民间就不会说道无焰口,佛无拜

道教现有的大部分教义都是来自于佛敎的,如轮回论[58]、对天庭层次的划分[59]、对于部分神灵(如中坛元帅阎罗王)的信仰和关于劫波的理论。

老子化胡说 编辑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出关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到了西晋帝国统治时期,佛道两教互相争锋,天师道祭酒王浮编造《老子化胡经》正式向佛教提出挑战,后来沙门帛远被杀没有及时争论,一提出老子化胡,佛、道历代就辩论不断。

太平经》提到“老子往西越八十年”。《三国志·魏书》提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聃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历史上最为知名是坚信老子化胡并大力推广之代表教派以唐朝国师为首之楼观道

唐朝时期,佛道两教矛盾最为激烈。及至元朝全真道又旧事重提以抨击佛敎,跟西域僧侣辩论,但后来 信奉北传佛教的大元帝国皇帝忽必烈在佛敎于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一次佛道论战中大胜后下令把《老子化胡经》连同刻版一起焚毁。

宗教间的比较 编辑

一神教 编辑

 
世界主要宗教象征标志

道教区别于一神教的最主要一点在于多神信仰[注 9],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且认为道是世界本源,而不承认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的造世主。

道教的理想世界亦不同于亚伯拉罕一神教的天国[注 10][60]。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

道教的理想世界是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遗传了最初原罪,人生下来就要慢慢去试炼及经历好与坏,又认为“人生充满丰盛,通过神给与的种种考验去改造生命,从而以生命影响生命,让更多人回到创造主里”;道教却不认同原罪之说,认为人的命运可以自己把握,寿命可以改变、延长,《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或曰“命不可改,但可改运”,同时也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刻苦的事情,死亡也是痛苦的,因而着重今世,将改运发挥到世俗则是延寿增福,发挥到出世间则是羽化登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61]、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62]宗教性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63],道教追求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64]。部分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适合修炼而被誉为人间仙境,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佛教 编辑

道教的理想世界也不尽同于佛教的涅槃。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道教则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脱离对死亡的恐惧。而道教和佛教和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道教传递信众,人应该要怎么走在现在人生之路上;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一贯道 编辑

一贯道名称有包含了“道”并以宣扬、道、五教合一的教义结合。中心思想以“理天法”取代道教的“气天法”,且不再炼丹,完全趋向儒教化[65]。一贯道的中心主神是明明上帝,宣教场地称为“佛堂”,因此本质上与正统道教有很大不同[66]。如今一贯道在台湾仍是合法宗教,但在中国大陆已经被取缔。

注释 编辑

  1. ^ 《后汉书.刘焉传》及《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均有载述张氏事蹪,二者文字相近。
  2. ^ “不知一些‘影响论’者是孤陋寡闻呢,还是故意无视?”[36]
  3. ^ 《三国遗事》卷三载:“丽季武德贞观间,国人争奉五斗米教。唐高祖闻之,遣道士,送天尊像,讲《道德经》,王与国人听之。即第二十代荣留王即位七年,武德七年甲申也”[43]
  4. ^ 此为日本著名的道教学者洼德忠教授的说法
  5. ^ 天道教
  6. ^ 此为当代韩国学者说法
  7. ^ 例如韩国位于蔚山市的道教全真仙坛寿星宫,位于汉城的韩国仙道协会
  8. ^ 于中国的宋代时期开始在越南流行。
  9. ^ 但讲求“道通为一”
  10. ^ 指世界主要的三个一神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Yin, Binyong. Proper Nouns in Hanyu Pinyin (PDF). Chinese Romanization: Pronunciation and Orthography. 由Felley, Mary翻译. : 176 [2022-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08). 
  2. ^ 2.0 2.1 2.2 2.3 2.4 道教文化/Taoi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 ^ 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
  4. ^ 武当山道教协会, 武当山道教协会. 道教神仙分类. 
  5. ^ 天问-道是什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 ^ 洪修平,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 ^ 道教教理和教义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8-28.(繁体中文)
  8. ^ 金丹妙诀·济阳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9. ^ 道教簡介. [201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中文(香港)). 
  10. ^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漢魏兩晉的道教. 道教学术资讯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中文(台湾)).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萧登福. 道教產生研究. 道教万维网. [2010-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中文(台湾)). 
  13. ^ 由敦煌写卷s 6825号《老子想尔注》此注
  14. ^ 见《魏书·释老志》
  15. ^ 《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教育部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7. ^ 《闻一多全集》,第143页
  18. ^ 18.0 18.1 18.2 18.3 道教的神仙系譜. 道教万维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9). 
  19. ^ 武当山道教协会, 武当山道教协会. 道教神仙分类. 
  20. ^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6
  21. ^ 萧天石. 道教與得救問題. 神学论集. 1975, 24: 237-246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22. ^ 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201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23. ^ 张竹铭. 《心印妙經》與養生之道. 台湾仙道学术资讯网. 2006-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5). 
  24. ^ 道教文化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1999-05-02.
  25. ^ 《道门十规》:住持之上,必德高年耆,刚方正直,言行端庄,学问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
  26. ^ 26.0 26.1 曹本冶. 道教音樂. 大人物公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中文(台湾)). 
  27. ^ 27.0 27.1 27.2 道教天地-宮觀. [201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28. ^ 28.0 28.1 唐朝的道教. 历史文化学习网. [201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3) (中文(台湾)). 
  29. ^ 29.0 29.1 香港道教概覽. 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0) (中文(香港)). 
  30. ^ 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0). 
  31. ^ 黎志添、游子安、吴真:《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中华书局出版,2010年7月15日。
  32. ^ 游子安主编,李宏之、梁德华副主编,《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蓬瀛仙馆道教文化数据库和利文出版社联合出版,2002年,ISBN 9629880954
  33. ^ 33.0 33.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中華民國道教會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4. ^ 据《台湾通史》记载
  35. ^ 福永光司,《日本古代史与中国道教》,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
  36. ^ 见福井文雅:《道教研究在日本》,《文史知识))1996年5期
  37. ^ 千田稔:《中国道教在日本》,《文史知识》1997年第2期
  38. ^ 参见驹泽大学教授中村璋八于1983年为《道教》第三卷《道教的传播》撰写了《日本的道教》一文
  39. ^ 《日本文化通史》王勇著
  40. ^ 道通天地-日本的道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1. ^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注卷下. 明伦海会万维网. 2006-04-30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42. ^ 日本民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43. ^ 《旧唐书·高句丽传》
  44. ^ 《三国史记》卷二十《高丽本纪》第八
  45. ^ 《道教史》第302—303页
  46. ^ 46.0 46.1 道教在朝鲜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06.(简体中文)
  47. ^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道通天地-越南的道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8. ^ 48.0 48.1 《大越史记全书》的《本纪》
  49. ^ 李焯然.新加坡的道教活動.1994 (PDF). [2014-1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09). 
  50. ^ 存档副本.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51. ^ 发展中的马来西亚道教. 龙虎山道教. 2013-12-31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52. ^ 道教在馬來西亞的新發展. 万圣网. 2009-09-29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53. ^ 53.0 53.1 协会簡介. 马来西亚道教总会.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2). 
  54. ^ 邵美凤. 道教为何那么神秘?. 星洲日报周刊专题. 2013年8月18日. 
  55. ^ 江怡. 西方流行《道德经》. 《环球时报》第22版. 2004-01-16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4) (中文(中国大陆)). 
  56. ^ “全球化道教”与“道教化全球”
  57. ^ 中國道教緣何令外國人著迷?.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58. ^ 福井文雅. 佛教與全真教的成立 (PDF). 中日第六次佛教学术会议论文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1996 [2020-03-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3). 
  59. ^ 见《魏书·释老志》
  60. ^ 谢世维从近代西方宗教理论的观点看六朝道教经典的几种建构模式[失效链接](繁体中文)
  61. ^ 出自《道德经》
  62. ^ 佛教与道教,基督教的不同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1-23.(繁体中文)
  63. ^ 出自《太平经
  64. ^ 尸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
  65. ^ 道教佛教一贯道之不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6. ^ 天罡佛堂. [201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来源 编辑

书籍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道教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中华民国(台湾)
  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
海外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