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天皇
此條目可參照韓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2年1月23日) |
昭和天皇(日語:昭和天皇/しょうわてんのう〔せうわてんわう〕 Shōwa Tennō */?;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在位),大日本帝國第3代大元帥(1926年-1945年在任),名裕仁(裕仁/ひろひと Hirohito),為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的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昭和天皇六十餘年的統治,見證了日本從世界列強向軍國主義極權國家,再向戰後的現代化經濟大國的轉變。
裕仁 | ||||||||||||||||||||||||||
---|---|---|---|---|---|---|---|---|---|---|---|---|---|---|---|---|---|---|---|---|---|---|---|---|---|---|
124代天皇 | ||||||||||||||||||||||||||
在位期間: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62年13天)[註 1] | ||||||||||||||||||||||||||
前任:大正天皇 | ||||||||||||||||||||||||||
繼任:明仁 | ||||||||||||||||||||||||||
1935年的昭和天皇 | ||||||||||||||||||||||||||
年號 | 昭和: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 |||||||||||||||||||||||||
首都 | 東京 | |||||||||||||||||||||||||
皇居 | 皇居 | |||||||||||||||||||||||||
諱 | 裕仁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5月5日命名) | |||||||||||||||||||||||||
幼稱 | 迪宮裕仁親王 | |||||||||||||||||||||||||
別名 | 攝政宮、昭和大帝、昭和聖帝 | |||||||||||||||||||||||||
印 | 若竹 | |||||||||||||||||||||||||
出生 | 明治三十四年) | 1901年4月29日(|||||||||||||||||||||||||
出生場所 | 大日本帝國東京府東京市赤坂區青山御所(現:東京都赤坂東宮御所) | |||||||||||||||||||||||||
逝世 | 1989年1月7日昭和六十四年) 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吹上御苑吹上御所 | (87歲)(|||||||||||||||||||||||||
陵墓 | 武藏野陵 | |||||||||||||||||||||||||
父親 | 大正天皇 | |||||||||||||||||||||||||
母親 | 貞明皇后 | |||||||||||||||||||||||||
皇后 | 香淳皇后 (1924年結婚—1989年夫逝) | |||||||||||||||||||||||||
皇子 | 明仁 義宮正仁親王 | |||||||||||||||||||||||||
皇女 | 照宮成子內親王 久宮祐子內親王 孝宮和子內親王 順宮厚子內親王 清宮貴子內親王 | |||||||||||||||||||||||||
簽名 | ||||||||||||||||||||||||||
※亦為軍人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昭和天皇 |
假名 | しょうわてんのう |
平文式羅馬字 | Shōwa Tennō |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被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中國古籍《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當時日本為亞洲強國之一,因大蕭條而出現經濟衰退,在此背景下,帝國主義擴張論大行其道,並於之後發動戰爭。
裕仁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年,日本策動七七事變,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併大部分華北及華中地區,但其後接下來的5年陷入泥沼的拉鋸戰之中,1941年突然偷襲美國,並正式與中國宣戰,並在之後攻佔很多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使其加入「大東亞共榮圈」,國力邁向頂峰。受到原子彈轟炸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命日軍停止行動,帝國滅亡,並通過廣播向全國民眾親口佈告戰爭終止,這在日本史上屬首次。
日本投降後,駐日盟軍司令部(GHQ)協助擬定的新憲法中,即使保留了君主制,但昭和天皇裕仁在戰後實際上已經完全失去幾乎所有政治權力,同時也宣佈放棄神格化,從此僅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雖然昭和天皇沒有受到同盟國的起訴,他作為當時日本的國家元首兼三軍統帥需負起多少戰爭責任的議題仍很有爭議。裕仁在戰後轉向海洋生物學研究、個人生活和社會志願工作等等。
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裕仁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最久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其在位期間,日本曾是亞洲最大帝國之一(帝國及其戰時佔領地)。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腸癌去世於東京吹上御所,享壽87歲,皇太子明仁即位,次日改元為「平成」。而「昭和」為裕仁的年號與諡號。
早年
編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4月29日,晚上10時10分,昭和天皇生於東京赤坂區東宮御所,父親是皇太子嘉仁親王(後來成為大正天皇),母親是皇太子妃九條節子(後來成為貞明皇后),祖父是當時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對於這個小孫子寵愛有加,當日命令宮內的御用文人為皇孫取名裕仁與號迪宮並冊封為皇太孫。
尚武的親王
編輯作為一個充斥崇武思想國家的親王,裕仁從小就被有意識地培養尚武的性格。其剛剛出生70天,就被寄養在海軍中將川村純義的家裏長達4年。父親太子嘉仁親王從小多病,心身發育不佳,終生為病痛所困,裕仁幼時也似乎繼承其父的遺傳缺點。[來源請求]
1908年,裕仁6歲進入皇室學習院的時候,被發現其右手的手指活動不便,因此被迫放棄美術和音樂兩門課程,此外裕仁也有先天近視。「皇室」學習院院長是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中的乃木希典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的大兒子乃木勝典、二兒子乃木保典都在日俄戰爭中戰死,1907年,乃木希典因戰功而昇為伯爵。天皇親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將裕仁培養為「質實剛健」之輩。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種下崇尚武力的想法,而且自己也對乃木極為尊敬,稱他為院長閣下。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裕仁開始擺脫了給人的「病弱」印象而開始向他的祖父看齊。
冊立為皇太子
編輯1912年,年僅11歲的裕仁被任命為日本帝國陸軍少尉及帝國海軍少尉軍官,他還被授予大勳位菊花章[1]。 1912年7月30日(明治45年),明治天皇崩御,嘉仁親王繼位成為大正天皇,12歲的裕仁被冊立為皇太子。在明治正式大葬的前兩天,乃木希典突然拜見昭和,將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實》和三宅觀瀾的《中興鑑言》贈予時為陸海軍少尉的裕仁。兩日後,乃木與妻子一起於赤坂的家中為了明治天皇而自裁殉死,這個事件給年幼的裕仁造成極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嚴師」的自裁,使其變得極為自閉孤寂,捨棄左右隨從,獨自行動,漸漸對生物學起了興趣。
東宮御學問所
編輯1914年(大正三年),裕仁從學習院初等科畢業,前往「東宮御學問所」繼續學習7年,「東宮御學問所」的總裁是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而東鄉平八郎的軍國主義路線較乃木希典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此,裕仁又走回軍國主義的路線。
遊歷歐洲
編輯1918年(大正七年), 17歲的裕仁步入青年期, 久彌宮良子被內定為太子妃。1921年,剛滿20歲的裕仁前往歐洲,展開長達半年的旅行訪問,主要是訪問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意大利5國。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號」軍艦出發,途經香港、新加坡、科倫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達英國普利茅夫。此時的歐洲,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興,裕仁選擇君主立憲的老前輩英國為首個訪問地,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親自前往倫敦火車站迎接。日後裕仁曾經回憶,「當時英國王室中大都與我同輩,處生其中簡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覺。特別是英王喬治五世,親自與我長談指點有關君主立憲之下的君主概念。」
在巴黎的時候,裕仁鬧了一個笑話,當時他穿着便服獨自搭乘巴黎地鐵,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付錢買車票,「我當時第一次搭乘地鐵,什麼手續也不知道,手緊緊地握住車票,入閘的時候驗票員要在票上打孔,結果我緊張地生怕被他奪取,握着車票不放,雙方就這樣來回拉扯數分鐘,結果惹得驗票員大怒。這張車票也被我一直保存着。」
試圖掌握軍權
編輯訪問期間,裕仁不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結構,同時也對軍事表現出極大興趣,數次訪問一戰時期的歷史遺跡。當時的法國將軍們對這位20歲的皇太子對於軍事精通的程度感到讚歎。裕仁還特地去拿破崙墓地所在地榮軍院訪問,並帶回一個拿破崙的半身像,之後將其擺在自己書房內(戰後增加林肯像、達爾文像)。在這次出巡中,他接見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的參拜,獲得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為首的日本青年軍官宣誓效忠,這樣他以這些人為班底,在昭和維新口號下,開展向軍中元老奪權的行動。
皇太子兼攝政宮
編輯歐行後兩個月,因大正天皇重病,1921年11月25日裕仁開始攝政,成為攝政王,日本一般將皇族親王的攝政稱為攝政宮。1923年裕仁晉升為中佐,1925年晉升為大佐。
1923年9月1日,由於發生國難「關東大地震」,裕仁的婚禮延至1924年1月26日(大正13年)才正式舉行。
巡幸臺灣
編輯1923年4月16日,裕仁應時任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搭乘軍艦「金剛」前往當時作為日本領土的臺灣巡幸12天[2]。
遇刺未遂
編輯1923年12月27日,作為儲君的裕仁在東京虎之門外被社會主義者難波大助行刺未遂。他本來還想替兇手求情,但最終法官給他判處死刑[3]。他早前也曾經在台中差點遇刺[4]。
早期統治
編輯登基大典
編輯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崩,裕仁登上皇位,之後日本很快地走上軍事擴張之路。當時日本正日益民主化,於是裕仁採用昭和作為年號。直到1928年11月10日,裕仁才在京都御所舉行登基大典,儘管當時日本處於經濟大蕭條前期,但議會仍通過一筆相當大的登基慶典費用。
隨着1927年一場銀行大危機,陷入不景氣的日本把算盤打向中國,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開始在中國東北擴張日本的軍事勢力。而有人認為,極端民族主義者鼓吹對天皇要絕對服從,反對立憲民主制,但裕仁致力於履行自己立憲君主的職責,很少過問內閣的政策,他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擴張主義,他無法駕馭軍國主義分子,為日後戰爭爆發埋下隱患。
肅清皇道派
編輯1930年代,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製造一系列政治暗殺事件。1932年1月8日,朝鮮人李奉昌在東京櫻田門外狙擊裕仁未遂,誤炸副車。[5]5月15日犬養毅首相遭暗殺,標誌着政黨領導的內閣的結束和受到軍隊控制的官僚內閣的開始。這個獨裁體制要求學校講授絕對的愛國主義,他們強迫大學開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主張和英美中一起反共抗蘇聯的「皇道派」的少壯軍官,打算使天皇能夠拾起實權重新親政管理內務,以阻止軍隊繼續走向對外侵略擴張,故昭和維新心態下發動「二二六兵變」,但不料裕仁比較軟弱,反而沒有出面支持並批准嚴令下被鎮壓,結果是日本軍部內的泛亞洲主義「統制派」獲勝而結束,天皇不但進一步被軍部權力架空,軍部控制中央政府及過去難以控制的日本軍隊,軍國獨裁體制形成。
軍國時代
編輯滿洲事變背後
編輯1931年9月18日晚,滿洲事變發生。昭和天皇容忍了這些滿洲事件,有時還積極協助關東軍進攻中國。據奈良武二1931年9月22日寫的日記記載,昭和天皇縱容了侵犯林指揮權的侵略行為,並於10月1日對參謀長兼關東軍司令官予以輕判,說「違反了軍隊刑法」,只是懲罰而已。昭和天皇於10月8日授權關東軍空襲錦州。錦州空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對該市的首次轟炸。
10月24日,應中華民國要求,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聯盟理事會特別委員會,接受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的建議,援引《日本與中華民國凱洛格-布里安條約》中國的。國際聯盟通過了一項道義決議,要求日本軍隊在 11 月 16 日之前從滿洲被佔領土撤軍。海外,批評日本侵略滿洲的輿論因這一事件而增多,但相反,日本國內報紙、廣播、娛樂界、帝國退伍軍人協會、極右翼勢力各種團體加劇了民眾的焦慮,支持關東軍、譴責西方和中華民國的輿論日趨強烈。
1931年12月23日,關東軍不顧內閣命令,佔領錦州。美、英、法指出關東軍佔領錦州是違反九國條約的行為,但昭和天皇對此不予理睬,向關東軍下達聖旨1932年1月8日,「為了自衛」,他稱讚關東軍無視政府的控制,說:「我們通過與中國的戰鬥,向世界提升了皇軍的尊嚴。」 3月9日,關東軍割出滿洲關東軍佔領區,建立傀儡國家滿洲國,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名義君主。陸軍任命皇室長輩蟹宮琴仁親王為陸軍參謀長,海軍任命領導倫敦海軍削減條約反對派的伏見宮弘康親王為陸軍總長指揮,從而與皇室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全面侵華戰爭
編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昭和天皇只接受了新任陸軍大臣杉山元的「兩三個月內就能結束對華戰爭」的言論,批准了近衛內閣的決議,決定出兵河北。7月25日,關東軍、北韓軍的增援部隊與日本本土的三個師團會合後,在北京、天津附近的多個地區爆發了小規模衝突。7月27日,昭和天皇下令殲滅北京、天津的中國軍隊,在兩天內就佔領了北京、天津。
在昭和天皇頒佈的法令下,日本的軍事行動從保衛在華日本人民轉變為積極侵略中國。昭和天皇從8月31日起連續兩周授權出兵,並於9月7日授權派遣3個師團和1個台灣駐軍前往上海前線。當時,日本政府將這次侵略中國的行為稱為解決「事件」,或美化為一場聖戰(Holy War)。10月27日,昭和天皇下令在宮廷內重新設立日俄戰爭後被廢除的帝國本部。11月19日,為連接內閣和軍隊,組織了「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它是一個將陸軍和海軍的決策和要求與其他政府部門的職能和政策相結合的組織。而聯絡會議的議程最終是在昭和天皇親自出席的會議上決定的。這次會議不符合政府規定,也不涉及憲法程序。在皇室會議上,昭和天皇接受了事關日本及其鄰國命運的決定,但他只是在幕僚的建議下才予以批准,以避免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
縱容南京大屠殺
編輯12月14日佔領南京後,日軍在上海派遣軍參謀長飯沼守的率領下,俘虜了仍在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手無寸鐵的中國軍隊殘部,殺死了17,000多名士兵。17日,按計劃舉行紀念松井入城勝利的遊行。日軍在南京及其周邊地區約連續六週殺人、強姦、搶劫、縱火,兩名日軍少尉的「百漢斬首賽」多次在東京日日新聞上刊登。日本當時是特別以軍事行動能在中國推翻蔣的藉口來進行的,故需要粉飾南京軍民都迎接日本所謂的解放,因此軍方試圖禁止對南京犯罪行為的矛盾報道。南京的戰爭罪行被世人所知的主要是少數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記者,包括約翰·拉貝在內的仍在南京的外國人則在南京安全區收容了約20萬至30萬難民。
但是儘管對國民政府的宣傳是這樣子,但高層的一些人如朝香宮鳩彥王等人,是日軍在南京犯下罪行時的高級軍官,包括昭和天皇在內的日本皇室和政府可能也多少都聽過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戰爭罪行,陸軍大臣杉山、總部軍官和外務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此前及日後曾兩度派駐在南京的重光葵表示引以為恥。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帝國盛世
編輯1940年3月30日,日本參謀本部聲言「如本年內中國事變仍不能解決,則自1941年初開始,自動撤兵」[6]。6月,裕仁批准參謀本部《加速執行南進政策》,假如英、美干預,「就不惜與美一戰」[7]。7月30日,裕仁正式批准近衛內閣「南進」國策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基本政策[8]。裕仁說:「海軍希望在更遠的地方大幹一場之前,必須解決支那事變;……陸軍想要立即南進,以補救在中國的失敗。」[9]。9月27日,日本和德國、意大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形成。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夏威夷群島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翌日,裕仁頒佈《對英美兩國宣戰詔書》,致使美國及其盟國加入對日戰爭,日軍偷襲珍珠港當天便展開南方作戰計劃,入侵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香港及緬甸等英國、美國及荷蘭的殖民地,開啟太平洋戰爭序幕。在昭和天皇統治下,日本成為亞洲疆域最大的帝國,其疆域北到美國阿拉斯加阿圖島,南到東南亞荷屬東印度,西至印度洋附近的緬甸,東至太平洋的威克島,是一個橫跨亞太地區的龐大帝國。
終戰詔書
編輯1945年8月,由於美軍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並且蘇聯正式向日本宣戰後,裕仁被要求參加戰時最高國務會議特別會議,以考慮和討論美國及其同盟國提出投降條件。裕仁和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都傾向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鈴木貫太郎要求裕仁做最後決定,裕仁同意投降並接受波茨坦公告,隨後在對外宣佈的前夕度過了宮城事件的風波。8月15日,裕仁通過無線電廣播,史無前例地向日本人解釋投降原因,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同時也標誌着戰前昭和時代的結束。9月2日,時任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時任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代表分別代表日本政府和日本軍方簽署了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戰後的昭和天皇
編輯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佈《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類,並不是神。
盟軍佔領日本之後,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實際上掌控著日本的政權。在麥克阿瑟干預下,1947年被簽署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實行真正內閣制民主,由民意的代表人內閣總理大臣(首相)來掌權,使天皇這一個「如神的位置」,變為了一個真正的象徵元首。同年10月10日,首席檢察官紀南宣判,天皇和企業界都不用負擔戰爭責任[11]:530。
戰後天皇地位產生變化,民眾被允許和天皇會面,可以自由批判,且皇族成員可被拍照。戰後裕仁天皇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這次視察傳聞可能為盟軍領袖所安排,因為當時一直有天皇可能受到戰爭罪審判甚至絞死的傳言,安排天皇巡視災區可以安撫人心),皇太子明仁親王也打破傳統,和一位民間女性(美智子)結婚。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因為是海事類出身,裕仁對水產有許多研究,最後「水母的書」為代表作。
1975年10月31日,裕仁在結束對美國的訪問回到日本後,在皇居接受日本記者俱樂部的採訪,這是日本天皇首次正式會見記者[12]。
逝世
編輯1987年9月22日,昭和天皇在消化系統問題持續數月之後接受胰臟手術,其後被診斷出十二指腸癌。次年8月15日,靜養中的昭和天皇被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一架直升機從那須御用邸送至日本武道館出席1988年全國戰歿者追悼式,這也是昭和天皇最後一次出席全國戰歿者追悼式。9月19日,昭和天皇在吹上御所吐血,此後病情持續惡化且須不斷輸血,皇太子明仁也在此期間攝政。[13][14]日本社會亦開始「自肅」,停止公共娛樂活動或縮減娛樂活動的規模,甚至有人擔心當年的第39屆NHK紅白歌合戰能否舉行(但最終仍如期舉辦)。[15]日本放送協會等媒體亦持續報道天皇病情。截至1988年12月,昭和天皇為當時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16]
1989年1月7日早6時33分,昭和天皇於吹上御所駕崩,享年87歲,結束了長達62年的在位時期。這一消息於當天早晨7時55分由宮內廳長官藤森昭一宣佈,NHK隨後於當天早晨7時57分播出黑底白字的「天皇陛下崩御」靜態字卡。[17]藤森亦公佈了天皇患癌的詳情,而宮內廳在公佈天皇死訊前從未向外界透露天皇患癌一事。[18]天皇駕崩後亦有數人殉死,其中1月7日當天,和歌山縣一名87歲男子[19]和茨城縣一名76歲的原海軍少尉[20]相繼自殺。
天皇駕崩當天,日本政府決定1月7日及其後的6天內為各自治地方的哀悼期,2天內為民間哀悼期,內閣呼籲控制公共娛樂活動。[21]NHK部分電視劇因此停播一周,如晨間劇《小純的加油歌》,電視廣告亦在天皇駕崩後大規模停播。類似的臨時停播情況亦發生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期間和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期間。[22]包括1988年度全國高等學校英式欖球大會在內的體育活動亦因此中止或延期舉行。
駕崩不久的天皇在1月7日至1月31日的時間段內被稱為大行天皇,而「昭和天皇」這一諡號於1月31日由眾議員海部俊樹公佈。2月24日,昭和天皇的葬禮(大喪之禮)在新宿御苑舉行。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西班牙國王胡安·卡路士一世、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比利時國王博杜安、湯加國王圖普四世、約旦國王侯賽因、汶萊蘇丹博爾基亞、不丹國王星·旺楚克、盧森堡大公讓、美國總統老布什、法國總統密特朗、菲律賓總統柯拉蓉、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哈托、丹麥亨里克親王、英國菲臘親王、泰國王儲哇集拉隆功、中國外交部部長錢其琛等在內的各國代表出席了葬禮。昭和天皇於當天下午被葬在八王子市的武藏野陵[23],陪葬品達一百餘件,其中包括昭和天皇生前採集的貝類標本、生前愛用的顯微鏡等。[24]
軍銜
編輯日本軍銜
編輯- 1912年(大正元年)9月9日、陸海軍少尉
- 1914年(大正3年)10月31日、陸海軍中尉
- 1916年(大正5年)10月31日、陸海軍大尉
- 1920年(大正9年)10月31日、陸海軍少佐
- 1923年(大正12年)10月31日、陸海軍中佐
- 1925年(大正14年)陸海軍大佐
- 1926年(昭和元年)12月26日、陸海軍大元帥
外國軍銜
編輯- 1921年(大正10年)5月9日 - 英國榮譽陸軍大將
- 1930年(昭和5年)6月26日 - 英國陸軍元帥
家族成員列表
編輯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后)結婚,育有2男5女。
先祖 | |||||||||||||||||||||||||||||||||||||||||||||||||||||||||||||||||||||||||||||||||||||||||||||||||||||||||||||||||||||||||||||||||||||||||||||||||||||||||||||||||||||||||||||||||||||||||||||||||||||||||||||||||||||||||||||||||||||||||||||||||||||||||||||||||||||||||||||||||||||||||||||||||||||||||||||||||||||||||||||||||||||||||||||||||||||||||||||||||||||||||||||||||||||||||||||||||||||||||||||||||||||||||||||||||||||||||||||||
---|---|---|---|---|---|---|---|---|---|---|---|---|---|---|---|---|---|---|---|---|---|---|---|---|---|---|---|---|---|---|---|---|---|---|---|---|---|---|---|---|---|---|---|---|---|---|---|---|---|---|---|---|---|---|---|---|---|---|---|---|---|---|---|---|---|---|---|---|---|---|---|---|---|---|---|---|---|---|---|---|---|---|---|---|---|---|---|---|---|---|---|---|---|---|---|---|---|---|---|---|---|---|---|---|---|---|---|---|---|---|---|---|---|---|---|---|---|---|---|---|---|---|---|---|---|---|---|---|---|---|---|---|---|---|---|---|---|---|---|---|---|---|---|---|---|---|---|---|---|---|---|---|---|---|---|---|---|---|---|---|---|---|---|---|---|---|---|---|---|---|---|---|---|---|---|---|---|---|---|---|---|---|---|---|---|---|---|---|---|---|---|---|---|---|---|---|---|---|---|---|---|---|---|---|---|---|---|---|---|---|---|---|---|---|---|---|---|---|---|---|---|---|---|---|---|---|---|---|---|---|---|---|---|---|---|---|---|---|---|---|---|---|---|---|---|---|---|---|---|---|---|---|---|---|---|---|---|---|---|---|---|---|---|---|---|---|---|---|---|---|---|---|---|---|---|---|---|---|---|---|---|---|---|---|---|---|---|---|---|---|---|---|---|---|---|---|---|---|---|---|---|---|---|---|---|---|---|---|---|---|---|---|---|---|---|---|---|---|---|---|---|---|---|---|---|---|---|---|---|---|---|---|---|---|---|---|---|---|---|---|---|---|---|---|---|---|---|---|---|---|---|---|---|---|---|---|---|---|---|---|---|---|---|---|---|---|---|---|---|---|---|---|---|---|---|---|---|---|---|---|---|---|---|---|---|---|---|---|---|---|---|---|---|---|---|---|---|---|---|---|---|---|---|---|---|---|---|---|---|---|---|---|---|---|---|---|---|---|---|---|---|---|---|---|---|---|---|---|---|---|---|
|
(122)明治天皇 | (123)大正天皇 | (124)昭和天皇 | (125)上皇(明仁) | (126)今上天皇(德仁) | |||||||||||||||||||||||||||||||||||||||||||||
(秩父宮)雍仁親王 | (常陸宮)正仁親王 | (秋篠宮)皇嗣文仁親王 | 悠仁親王 | ||||||||||||||||||||||||||||||||||||||||||||||
(高松宮)宣仁親王 | 寬仁親王 | ||||||||||||||||||||||||||||||||||||||||||||||||
(三笠宮)崇仁親王 | (桂宮)宜仁親王 | ||||||||||||||||||||||||||||||||||||||||||||||||
(高圓宮)憲仁親王 | |||||||||||||||||||||||||||||||||||||||||||||||||
昭和天皇參拜靖國神社
編輯1952年至1975年,昭和天皇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11]:551。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遺物中發現二十多本筆記留有昭和天皇語錄,其中1988年4月28日即昭和天皇逝世前一年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筑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的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自己在被問到對戰爭感想時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資料統計,在戰爭時期昭和天皇18次參拜靖國神社[25]。1944年4月25日,昭和天皇身穿軍服率領東條英機等人前往靖國神社,軍部將領列隊迎接[26]。
戰爭責任
編輯昭和天皇在位63年,是日本信史以來,在位時期最長、更是經歷過大動亂與大變化時期的日本天皇。關於昭和天皇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他是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罪魁禍首,或者至少是投機心態並袖手旁觀之一,也有人認為他並無實權,只是日本軍傀儡,並且受到當時世界局勢影響,加上日本的擴張思想中有與歐洲人不同的反殖民與解放的成分,而對戰爭實際狀態認識並不全面等主張,仍有很多不同觀點的研究存在[27][28]。
由於東條英機受東京審判,許多人認為罪魁禍首是東條英機,東條在二二六事件之後以當時當權軍閥統制派的最高精神領袖身分控制日本軍部及內閣,不時以發動倒閣或政變的方法促使不符合軍方利益的政府下臺,最後乾脆親自出馬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任期3年,是戰爭期間在位最長且兼職最多的首相,另一名被遠東國際審判法庭列為甲級戰犯名單之列的近衞文麿(1937、1940、1941三年任內閣總理大臣,最後因為對美國主和而被主戰的東條取代),被逮捕以前已在1945年12月16日在自宅住家中服毒(氰化鉀)自盡,因此未被受審。而日軍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時間長達14年,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任朝鮮軍司令官,第33任首相林銑十郎已經歿於1943年,也無法被起訴。
須負戰爭責任的說法
編輯天皇權力來自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憲法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明治憲法係基於天皇主權原理,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官制、陸海軍的統帥、宣戰的公佈、條約的締結等權利名義上屬於天皇。
明治天皇當權時期建立親任官制度就是為了鞏固天皇的統治權,明治憲法下高層文官武將,皆由天皇經親任式任命:文官如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樞密院副議長、內大臣、國務大臣、特命全權大使、大審院長、檢事總長、行政裁判所長官、朝鮮總督、台灣總督等;武官如陸軍大將、海軍大將、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總軍總司令官、軍司令官、侍從武官長、東京警備司令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艦隊司令長官……等;因此昭和天皇名義上也擁有人事權。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到二戰結束共23位皇族親王擔任皇軍高級將領,如伏見宮博恭王(元帥;海軍大將、海軍軍令部部長)、梨本宮守正王(元帥;陸軍大將)、閑院宮載仁親王(元帥;陸軍大將、參謀總長)、朝香宮鳩彥王(陸軍大將、上海派遣軍司令)、東久邇宮稔彥王(陸軍大將、一號作戰計劃北路日軍司令)、賀陽宮恆憲王(陸軍中將)、秩父宮雍仁親王(陸軍少將)、閑院宮春仁王(陸軍少將)、伏見宮博義王(海軍大佐、第三驅逐隊司令)、高松宮宣仁親王(海軍大佐)、竹田宮恆德王(陸軍中佐)、三笠宮崇仁親王(陸軍少佐)等等,諸位親王的軍銜都是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他們是皇軍指揮官,都在權力核心。此外,東條上一任首相近衛文麿是後陽成天皇12世孫,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擁有公爵爵位,當過貴族院議長和三任首相,作為天皇傳統家臣已經有700多年歷史;其家世背景無疑是天皇親信,天皇既然能讓自己的皇族親信在國會、軍部擔任要職,那麼包括東條英機等鷹派人士的權位自然是天皇授予的。
九一八事變是軍部沒有取得天皇事先同意進行,一度引起日本國會反彈,11月5日,參謀總長從天皇那裏得到參謀總長可以決定和命令有關關東軍作戰行動部分權限委任,便利用這一委任命令權,把進攻錦州部隊於11月28日退回遼河以南。同年12月28日,關東軍事先得到天皇和參謀本部同意,再度發起錦州戰役。1932年1月3日,佔領錦州。1月8日,裕仁天皇對關東軍侵佔東三省大片土地的「功績」進行表彰:「曩者滿洲事變勃發,關東軍將士基於自衛之必要,果斷神速,以寡克眾,迅速完成芟伐,此後,凌艱苦,冒祁寒,蕩伐各地蜂起之匪賊,完成警備任務,或在嫩江、齊齊哈爾地方,或在遼西、錦州地方,冒冰雪,勇戰力鬥,拔除禍根,宣揚皇軍威武於中外。朕深嘉獎其忠烈。爾將士等其各堅忍自重,以確立東亞和平之基礎,有厚望焉。」[29]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在其所著《天皇的戰爭責任》一書,對天皇發表嘉獎敕語解讀:這一敕語清楚地表明:裕仁的軍隊不管是擅自發動侵略戰爭也罷,擅自擴大戰爭也罷,只要取得成功,他就認為是應加讚賞的。[30]原本國會抨擊軍部擅自進兵,卻因為發動戰爭的民氣高漲作罷。
1932年,上海發生128事變,日軍向閘北一帶中國駐軍發起進攻,駐防閘北的蔡廷鍇將軍頑強抵抗,導致日軍進攻失敗。裕仁天皇趁機於2月2日任命皇后的堂兄伏見宮博恭王為海軍軍令部總長。陸軍參謀總長由伏見宮的祖叔閑院宮載仁親王擔任,至此,陸海兩軍作戰事宜完全控制在皇室成員手中。此後激戰數日,日軍久攻不下,引起國際關注,日本政府擔憂西方列強干預,於是決定停戰防止事端擴大,天皇裕仁指示司令官白川義則道︰「在將中國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擊退之後,不要長追不捨,希望在3月3日國際聯盟大會召開之前能夠停戰。」戰後天皇裕仁同近臣談到上海事變時誇耀道︰「3月3日實現了停火。但這並不是依據參謀本部的命令,而是因為我已特地命令白川不得擴大事端。」 [31]證明天皇對戰爭名義上具有否決權。
1933年2月4日,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上奏提出作戰計劃,獲裕仁天皇批准。[32]關東軍重啟戰端,出兵熱河,3月24日,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奉命回國向天皇報告熱河作戰情況。據岡村寧次回憶,天皇陛下「頗為熱心地聽取了我的上奏」[33]。戰事持續到5月31日簽定塘沽協定才暫時中止。「事實上,日本天皇裕仁早在1935年就指令參謀本部策劃這場戰爭。1936年3月,即戰爭爆發前一年多之前,裕仁審核了已制定的計劃。該計劃,非常周密,甚至指出了將如何在盧溝橋畔尋釁。」[34]。
1937年7月7日爆發七七事變,根據支那事變畫報創刊號報導,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於7月11日下午7點35分再度赴葉山皇室離宮,就有關北支事變(七七事變)統帥事宜向天皇呈奏。同日8點44分抵達逗子車站返回東京。[35]
在日方在認為中日的作戰只是特殊行動的前提下,裕仁在1937年8月5日公然違反國際戰爭法規,命令軍隊對待中國俘虜不必遵守國際法。1937年11月,皇族成員朝香宮鳩彥王代替生病的松井石根擔任上海派遣軍司令,並指揮12月2日到6日攻打南京的戰役。朝香宮鳩彥王頒佈了「殺掉全部俘獲人員」的命令,釀成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裕仁因攻克南京,對高級將領予以嘉勉,這之中不少人參與過屠殺暴行。1938年2月12日,朝香宮回國復命,裕仁就在皇宮接見並對他屠城「戰績」大加讚賞,特賜雕有日本皇室菊花紋徽銀質花瓶一對,以示褒獎且因「戰績」恢復朝香宮皇室身份。他的軍銜也因屠殺「有功」而被晉陞為大將。[36][37][38][39]裕仁天皇還公開表揚谷壽夫等主事南京大屠殺領導幹部,據1940年2月11日日本大阪朝日新聞報導,谷壽夫、中島今朝吾、牛島滿、草場辰巳、佐佐木到一 等,因攻佔南京有功,獲得天皇恩賞綬勳。[40]
戰爭時期,裕仁天皇以大日本帝國皇軍大元帥身分,坐鎮大本營,聽取戰報,批准軍部或指示軍部行動,由軍部立案,參謀總長向天皇上奏。經過「御説明」「御下問」「奉答」流程,最後由天皇裁可,發佈大陸命、大海令、大陸指、大海指等軍令指示皇軍作戰方向,這證明天皇在名義上擁有統帥權。[41][42]
1937年7月,裕仁授權使用化學武器第一號令:「適當時候可以使用催淚彈」。1938年,日本開始使用毒瓦斯、毒氣、細菌武器等國際上禁止的「細菌戰」,造成中國大量無辜人員的傷害。而這些武器首先必須取得天皇的許可,才能由參謀總長發出指令。據統計僅武漢戰役中,日本大本營批准使用毒氣375次,1939年5月,裕仁簽發「大陸命301號」,批准在東北邊境開展化學武器試驗,1940年批准在中國使用細菌武器,一直到1942年。[43]
根據《哈巴羅夫斯克戰爭罪審判》一書提到,在蘇聯伯力受審的關東軍戰犯,陸軍軍醫中將梶塚隆二供稱,731部隊是奉天皇敕令建立的。[44][45][46]甚至皇室成員也參與計劃,包括天皇的弟弟秩父宮、三笠宮親王,以及他的叔叔東久邇宮稔彥王,其他皇室成員視察過瀋陽、長春、哈爾濱細菌戰實驗室。天皇表弟竹田恆德親王擔任關東軍首席主計官要職,掌握細菌部隊經費,並主管審批各支部訪問者,發通行證。當關東軍司令官參觀731實驗室時,竹田全程監護。夏里斯著作《死亡工廠》一書分析,裕仁天皇在1926年繼承皇位前就對化學戰和細菌戰表現強烈的興趣,他不但是知名的海洋生物學者,他很早就迷上了帶病真菌、桿菌和各種培養研究,裕仁相信科學是實用工具,必要的戰爭手段,這種手段包括化學戰和細菌戰。[47]裕仁擔憂在戰場上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會遭受更大報復,下令嚴禁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因此細菌戰只針對中國。[48]
裕仁1938年年底簽發實施無人區作戰的第241號《大陸命》,日軍開始毀滅作戰役,並且愈演愈烈,1938年後持續五年空襲的重慶大轟炸、1940年後對解放區實行的「反掃蕩」、發展成「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作戰」,目的是「加強對敵人的封鎖,摧毀敵人繼續戰鬥的意志」,甚至「讓敵人將來再也無法生存」。據估算,在這些作戰中被殺害的中國非武裝人員在240萬以上。[49][50]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13條規定:天皇得以宣戰、媾和及締約。裕仁天皇也曾行使權力宣戰,珍珠港事變隔日裕仁頒佈對美英兩國宣戰詔書[51],下令日軍全力進攻。 早在1941年7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伴隨形勢發展的帝國國策綱要》以及9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帝國國策遂行要領》,[52]已經確定對英美開戰。而御前會議是指天皇、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軍部高層共同參與的會議。
1943年後期,盟軍逐步收復失土,日軍戰況失利,節節敗退;研究顯示軍部鼓勵軍民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捍衛國土。[38]例如塞班島戰役,島上軍民捨命頑抗,戰鬥至彈盡糧絕仍不投降,未戰死的軍民最後高呼「天皇陛下萬歲」跳崖。戰後,自殺地點因此被命名為萬歲崖。軍部大本營擔憂全軍覆沒會打擊士氣,於是美化宣傳殉國行為,打着「一億總玉碎」、「七生報國」的口號。
日本投降時尚有720萬兵力,他們在裕仁一聲令下迅速撤軍、棄械、繳械、交割佔領地和移交主權給盟軍,鮮少出現抗命的情形,由此足見天皇是日軍精神上的領導者。日本投降後,中國、英國、蘇聯、澳洲、紐西蘭等國都將裕仁列為日本頭號戰犯。英國首相艾德禮、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太林分别致電麥克阿瑟,要求嚴懲戰爭罪犯裕仁天皇,建議經公審後絞死。
不須負戰爭責任的說法
編輯另外也有主張天皇不負戰爭責任的一派表示,按明治憲法,天皇是虛君。但在憲法解釋中,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穗積八束將第1條解釋為絕對君主制,認為國家是天皇私產,天皇就是國家主人,是神權君主。這種中世紀性質的思想為明治藩閥(薩摩藩、長州藩)所接受,因為只有這麼解釋,他們才能繞過國會,以天皇名義直接指定首相及內閣人選。明治初期,國家實權本身掌握在藩閥手中,天皇本人又能「成神」,明治天皇當然不會說什麼,明治時期,天皇除巡幸各地、簽字頒詔、御前會議象徵性拍板,幾乎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天皇權力到了大正時期更加弱化,一來大正天皇本人能力的確有限;二來東大內部也出現了美濃部達吉祭出的「天皇機關說」,即是認為天皇只是國家最高機關,而不是國家本身;三來大正民主浪潮興起,民眾運動增多,桂太郎、寺內正毅等藩閥內閣相繼倒台,以立憲政友會的原敬、高橋是清等人為首,政黨內閣建立,進一步削弱了藩閥及軍方的勢力。
在二戰前及二戰中,日本軍部並不受議會規制[53],尤其在1932年爆發的五一五事件中,犬養毅首相遭暗殺,憲政體制遭到了嚴重破壞後,這一軍國主義的暴走傾向更為明顯,加上由於1935年(昭和10年)帝國國會內部政黨鬥爭,國際局勢惡化,政黨開始尋求軍部支持,軍部藉機反噬,成功推翻當時憲法學家美濃部達吉所提出的「天皇機關說」並壓倒所有此學說的支持者,排除了天皇機關說在學術界的地位,禁止在學校內傳播教學,並大力宣傳「天皇主權說」,重新將昭和天皇放到了神的位置上,同年美濃部達吉被迫辭去貴族院議員職務。事實上昭和天皇本人是贊成機關說的,並且也對美濃部遭受打擊一事非常關注,擔心因此會侵犯學術自由。據說,昭和天皇曾向身邊的本庄繁武官長說過:「如果將國家比喻成人體的話,那麼天皇就是其大腦,將機關改用器官來表述,也並沒有什麼問題啊。」,該觀點也曾經向教育總監真崎甚三郎表示過[54]。對於國體明徴聲明,天皇本人也表示了對軍部的不信任,表示「不能安心」(《本庄繁日記》)。另外,昭和天皇也曾對鈴木貫太郎侍從長說過以下這段話:
如果要討論主權在君主還是國家,那倒還能理解。但對於機關說本身的正誤進行評價,太荒唐了。相比君主主權說,我本人倒是更贊成國家主權說,畢竟日本這樣的君國一體的國家無論哪種方式都差不多。……美濃部雖然發表了這樣那樣的觀點,但他絕對不是不忠之人。如今,日本到底有幾個像美濃部這樣的人物?埋葬了這樣的學者,我感到非常可惜
— 《西園寺公與政局》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天皇想堅持的東西很難堅持,對軍部有利的原則反而獲得支持,這本身就說明在天皇、軍部博弈中,天皇處於弱勢,雖然軍人一個個喊着為天皇而死,一個個都說完全支持天皇決定,但高層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只把天皇當工具。
天皇本人名義上具有相當的權力,但他確實無法出面阻止。有觀點認為,即便實際上無法阻止,天皇也應當表面上做勢阻止。對此,有人認為這跟昭和天皇的性格有關。
首先裕仁平時不太愛表現,性格傾向較為內向。內閣與軍部產生歧見時,他不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讓兩方都去發揮;誰做得好,功勞歸屬自己,做得不好,自己受罰。這點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都是如此,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讓日本備受難堪。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內部的多數人其實都意識到開戰無利,但美國已經石油禁運,並要求日軍全面撤出中國,這就導致無人敢來下令制止,天皇本人也不發話,最終導致戰爭爆發。此外,在裕仁決定要向盟軍投降之後,日本軍部主戰派仍然不服,甚至企圖要發動一場名為宮城事件的政變佔領皇居奪走錄音盤阻止天皇投降,雖然此行動未遂告終,但仍由此可見軍部氣焰的囂張程度已經高過皇權,有時已經不是天皇能夠掌握的情況,他們得以因為天皇的意志與自己的想法相違就任意冒犯天皇,也可以由此推論先前天皇的地位只是軍部塑造且利用來整合、團結民心以達到自己發動戰爭目的的工具。
日本宮內廳近年也曾經發表官方正史「昭和天皇實錄」,書中指出二十世紀前半日本在亞洲各地發動血腥戰爭期間,在位的天皇裕仁曾批評軍部與美國輕率開戰將「自取滅亡」,也曾反對和德國合作,但對於日軍在中國南京的戰果,裕仁則是相當得意,不過他是否有知悉部下的行為以及獲得足夠的資訊還有疑問。有人認為裕仁在日本邁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扮演關鍵角色,有人則認為他只是遭失控的軍國主義挾持的無助傀儡,這部史書的觀點大致上同情裕仁。但紐約時報對此指出,書中內容顯示,裕仁對日本軍部以他為名發動戰爭,很少試圖阻止。書中提到,1941年7月,裕仁得知海軍準備和美國開戰突襲珍珠港,他警告不要輕率發動「魯莽、自取滅亡的戰爭」,表示這會讓他「深感愧對皇室先祖」。
另一段提到1939年7月在日中爆發全面戰爭後,日本陸軍想和德國及意大利加強合作,裕仁則傾向與美國合作,因此曾當面斥責陸相板垣征四郎。不過,日本最後還是加入軸心國陣營,與德國、意大利結盟。在中日全面開戰初期,日軍一度在上海受阻。1937年日軍攻下南京,裕仁獲報戰果後感到滿意,曾要高層將領轉告官兵「對他們的勇氣與迅速拿下南京感到非常滿意」。書中詳細記載南京圍城戰,但並未提及南京大屠殺的細節。直到一兩年後,中國戰局再度膠着,裕仁才暗自大罵陸軍好戰的行為。
這部61冊的巨著,耗時24年編纂,花費日本納稅人2.3億日圓(約台幣6600萬元),但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性人物,書中披露的新史料卻不多。宮內廳表示,由於史料過多,因此編纂耗時,但紐時指出,外界都認為因日本國內對二戰諸多行為、裕仁該負的責任都沒有共識,才會讓這部處理敏感題材的史書拖延許久。
裕仁1989年逝世,享年87歲。戰後他到國外訪問時經常被抗議,被指責未能阻止戰爭,且經常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有關戰爭的問題。書中還提到,1978年東京靖國神社暗中供奉十四名二戰日本甲級戰犯後,裕仁就不再前往參拜。已故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筆記中指出,裕仁拒絕參拜是因不滿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
二戰後續各方態度
編輯由於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如同神明,因此對於天皇可能遭到審判甚至處死之事當時在民間反對的聲浪非常大,不斷有陳情的信件寄到盟軍總部。
麥克阿瑟考慮到為了在遠東扶植與蘇聯進行冷戰的盟友,並且一個因審判處決天皇而陷入混亂的日本不利於美國的利益,而天皇制度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勢力的作用,因此麥克阿瑟本人支持放棄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就此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急電報告:
日本國民……對日本天皇崇敬備至,已達百餘年之久。在太平洋戰爭中,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曾以此作為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手段,號召為天皇而自我犧牲。而戰後日本國民對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無減,視如國神。我認為,如果對裕仁天皇公審處決,必將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處決裕仁為日本舉國所不容,我們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則不堪設想,結果可能是歷史的悲劇。
因而,本人作為盟國駐日本國的全權代表,出於對日本國未來命運的考慮,決定對裕仁天皇免予戰爭責任的起訴。
如果盟國決定逮捕和作為戰犯處決天皇,那麼駐日盟軍統帥部將需要增援100萬作戰部隊……
杜魯門很快回電同意麥克阿瑟的意見,於是麥克阿瑟頒佈了盟軍總司令部第一號令:
出於對日本前途和國民信仰的考慮,盟國決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爭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今後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應與其他日本國民同樣受到憲法的保護。
日本宣佈投降時仍保有720萬兵力,是美國與盟國顧慮主要原因之一。[55]最後,不但天皇免於審判,連同23名擔任高級將領的皇族親王也受到保護,全體不起訴。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天皇的權威達到巔峰,皇軍們願意為天皇死戰,民間將天皇視之為國神,任何對天皇不敬的行為或言論根本難以在日本社會生存,皇軍將領的人物傳記均未見有誰不利於天皇。1947年,東條英機接受東京審判時證言:「日本臣民若違背陛下(天皇)的意志不可能做任何事,何況是政府高官。」[56]教科書和官方對天皇戰爭責任隻字未提。根據麥克阿瑟回憶錄,日本天皇到東京赤坂的美國駐日大使館,與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舉行秘密會談,裕仁曾說過:「我願負發動戰爭的所有政治決定和軍事行動的完全責任,這次拜見是為接受各國審判而來。」日本外務省2002年10月17日公開了日本二戰投降後裕仁天皇與盟軍司令麥克阿瑟首次會見的官方記錄,其中並無後者在記憶錄中所寫的天皇自稱要承擔戰爭責任;2003年日本文藝春秋月刊7月號刊登由裕仁天皇草擬的謝罪詔書草稿,[57]證實裕仁天皇曾經有認罪意圖。日本麗澤大學教授松本健一認為,由於擔心在官方記錄中留下談及戰爭責任的部分將會在裁判中遭追究,官僚或者侍從可能從記錄中刪除了相關內容。[58]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二戰題材的紀錄片《揭秘裕仁天皇》[59]片中描述天皇是逃脫審判的戰爭頭目,引起日本社會譁然。儘管日本對BBC施加了強大壓力,要求BBC立刻停止製作該紀錄片,但節目仍於2005年播出。而1988年9月21日的《太陽報》在報道裕仁病危的消息時使用了「地獄正恭候這位萬惡的天皇」這一標題,稱裕仁至死未因戰爭責任受到應有的懲罰,該報道與英國另一小報《每日星報》對裕仁病重一事的詛咒性報道引發了日本政府對英國方面的抗議。[13][60]
軍國主義的後遺症
編輯裕仁天皇雖然宣稱會對戰事負責,但生前從未因戰爭行為公開道歉,僅在接見韓國總統時表示「遺憾」,而未釐清責任歸屬。不過日本後續公佈的內部史料顯示,他已經對侵略戰爭意見很不悅[61]。但至今日本軍國主義者常常忽視此點,仍以「捍衛天皇名譽」為名義採取激進手段,1990年長崎市長本島等公開表示裕仁天皇應該負戰爭責任,曾遭到右翼人士槍擊重傷入院。[62]
效忠日本天皇是日本右翼人士或親日右翼人士最高思想原則,是絕不動搖的基礎信念,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右翼人士卻不太重視敬拜天皇,反而將東條英機為首戰犯視為民族英雄,積極鼓吹日本官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63]右翼份子對於大東亞戰爭歷史研究透徹,他們深度了解、熟悉有關東條英機等軍國主義人物傳記,他們並沒有發現東條英機等人企圖不軌。這與「天皇傀儡論」形成巨大矛盾。合理推定,正因為東條英機等戰犯是對天皇忠心耿耿的忠臣,為天皇犧牲生命,背負罵名,才換來右翼人士的同情與崇拜。由於裕仁天皇宣佈終戰而非戰敗,導致為數不少的右翼人士堅持日本沒有戰敗,沒有分出勝負,只是暫時終止戰爭;此觀點獲得認同,間接打擊日本國內的反省聲浪。右翼份子更進一步將侵略行為合理化,形容「大東亞聖戰」是一場反抗白人的戰爭,印度、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能脫離西方殖民統治獨立建國是日本的功勞。
二戰後日本國內對天皇戰爭責任的反思
編輯日本立教大學訪問學者保阪正康認為天皇有戰爭責任:「即使天皇僅是一枚橡皮圖章,但他是唯一處在對軍隊有發言權地位的人。而且在現實中,許多人都是高喊着『天皇萬歲』才敢於獻出生命的。」日本亞洲史檔案中心高級研究員牟田昌平認為,日本國內如今對如何看待侵略歷史存在分歧的部分原因在於昭和天皇的戰時責任在戰後沒有被清算:「德國有希特拉。意大利有墨索里尼。但日本缺少一個與之匹配的人物」,「這可能部分是因為日本的民族特性——日本人習慣於避免把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明確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等7人組織九條會,日本左翼作家加藤周一說:「我看到以愛國主義之名犧牲如此多的價值,特別是人的生命——個人被要求在戰爭中為了天皇而犧牲自己。真是太可惡了!」而武士社會也有着「主君的過失即是臣下的過失的慣例」,臣下會替主君去承擔責任。
英國大使的回憶
編輯由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文件中得知,日皇裕仁1989年1月7日去世兩周後,前英國駐日大使的懷特黑德曾提交報告,指青年時期的裕仁性格上不適任。
該報告共長11頁,寫給時任外交大臣,下款日期為1月23日,當中紀錄裕仁的生平、在戰爭時期及戰後所起的作用。報告指,戰時的領導層期盼一位具有領袖氣質及好戰的日皇,惟即位前的裕仁性格內向,比起練兵場更適合留在實驗室。
懷特黑德又提出,作為未來的軍隊最高司令官的裕仁曾受過軍事教育,但好像從未展示過任何熱忱,甚至曾試圖阻止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當時被視為戰爭領袖的裕仁去世前數月,英媒對他的病情惡化大表歡迎,日本外務省為此發出抗議。有分析指,懷特黑德雖未有直接在報告提及,但可見他對相關報導感到擔憂。
天皇日記副本對外公開
編輯已故昭和天皇侍從小倉庫次其後擔任東京都立大學法經系主任,他在二次大戰時期所寫長達600頁日記副本被發現,並刊登在《文藝春秋》4月號上。文中記載裕仁自1939年至1945年期間未曾對公眾發表的言論,包括他曾說「滿洲事變令人飽嘗痛苦」。他也反對日軍1937年全面侵華;3年後,天皇已經開始暗地埋怨低估中國軍力:「每個人都對戰爭判斷錯誤,特別是陸軍的專責部門應儘快結束戰事,並在未來10年重整國防軍力。」1941年,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文麿:「大東亞戰爭開始前我已十分憂心,近衛在任時,好像毫無準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爭,東條英機接任後,我們才真的準備好。」
評價
編輯裕仁被指責同意導致這場戰爭對外政策,並批准近衛文麿及東條英機與德國元首希特拉、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結成法西斯軸心國,而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於亞洲戰場的戰爭,侵略周邊鄰國。故有人認為,在政府決定加入戰爭這件事上,裕仁在外交上作了正式批示。
榮譽
編輯日本勳章獎章
編輯外國勳章獎章
編輯- 聯邦十字勳章特等星十字級(西德)
- 芬蘭白玫瑰勳章大十字頸飾級(芬蘭,1942年[65])
- 聖奧拉夫勳章大十字頸飾級(挪威)
- 皇家六翼天使勳章騎士頸飾級(瑞典,1919年5月8日)[66]
- 大象勳章騎士級(丹麥,1923年1月24日)[67]
- 白鷹勳章騎士級(波蘭,1922年)[68]
- 王室友誼勳章騎士級(泰國,1963年5月27日)[69]
- 扎克里皇室勳章騎士級(暹羅,1925年1月30日)[70]
- 強國勳章(尼泊爾,1960年4月19日)[71]
- 西加都納勳章大頸飾級(菲律賓,1966年9月28日)[72]
- 南十字勳章大十字級(巴西,1955年)[73]
- 最神聖報喜勳章騎士(意大利,1916年10月31日)[74]
- 意大利共和國功績勳章大十字騎士頸飾級(意大利,1982年3月9日公佈[75]):意大利總統佩爾蒂尼於1982年3月9日至15日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76]。
- 利奧波德勳章大頸飾級(比利時)
- 波沃諾王家勳章(湯加)[77]
- 皇家維多利亞勳章名譽大十字騎士(GCVO勳銜。英國;1921年5月)
- 巴斯勳章名譽大十字騎士(GCB勳銜。英國;1921年5月)[78]
- 嘉德勳章外籍騎士(KG勳銜。英國;1929年授予,1941年褫奪,1971年恢復)[79]
- 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1971年)[80]
- 汶萊王室成員王冠勳章第一級(汶萊)
- 金羊毛騎士團騎士(西班牙,1928年10月6日)[81][82]
- 卡路士三世勳章大十字頸飾級(西班牙,1923年6月4日)[83]
- 救世主勳章大十字級(希臘)
- 聖佐治與君士坦丁勳章頸飾級(希臘)
- 白獅勳章頸飾級(捷克斯洛伐克,1928年)[84]
- 所羅門勳章頸飾級(埃塞俄比亞)[85]
- 聯邦王室勳章(馬來西亞,1964年)
年表
編輯- 1901年(明治34年)4月29日,出生於東京赤坂的青山御所,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東鄉平八郎嚴格教育,詳見昭和之日。
- 1916年(大正5年),被立為皇太子。
- 1919年(大正8年),成年禮。
- 1921年(大正10年),訪問歐洲(英國、比利時、德國、荷蘭、意大利)。
- 1921年(大正10年)11月25日,開始攝政。
- 1923年(大正12年),訪問日治台灣,史稱「東宮行啟」。
- 1924年(大正13年),和良子女王結婚。
- 1926年(大正15年,昭和元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後即位。
- 1928年(昭和3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
- 1933年(昭和8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現在的上皇)出生。
- 1935年(昭和10年)11月28日,義宮正仁親王出生。
-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公佈《終戰詔書》,宣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
- 1946年(昭和21年)1月1日,公佈《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
- 1946年(昭和21年)11月3日,簽署《日本國憲法》。
- 1959年(昭和34年)4月10日,出席參加明仁與美智子婚禮。
- 1975年(昭和50年)9月30日,訪問美國。
- 1976年(昭和51年)11月10日,慶祝登基五十週年[11]:572。
- 1987年(昭和62年)4月29日,裕仁在皇居豐明殿的祝壽午宴上突然感到不適,此後其身體狀況顯著衰退,病情更於當年9月份急劇惡化,甚至出現吐血症狀,詳見昭和天皇之死。
- 1988年(昭和63年)9月19日,傳出病重,明仁獲知裕仁患癌[11]:577。
- 1989年(昭和64年)1月7日上午6時33分因患十二指腸癌病逝於東京,享年88歲[11]:578。
- 1989年(平成元年)2月24日,在新宿御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武藏陵墓地。
流行文化
編輯《東方戰場》谷仲惠輔飾演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PacificWrecks.com. Pacific Wrecks - Emperor Hirohito 裕仁 (Shōwa). pacificwrecks.com. [2022-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英語).
- ^ 昭和太子金剛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 騰訊網. 裕仁天皇当年为何被人刺杀,为何裕仁反而反过来为刺杀者求情_腾讯新闻. news.qq.com. 2020-08-07 [2024-11-23] (中文(中國大陸)).
- ^ 在台中行刺昭和天皇岳父 韓獨人士趙明河舊照意外在台發現.
- ^ 《民國日報》,上海,1932年1月9日
- ^ 包滄瀾《日本近百年史》下,頁295。
- ^ 池信高《日本決定開戰:1941年決策會議記錄》,頁51。
- ^ 木戶幸一《木戶幸一日記》,東京,1966年日文版,頁812-813。
- ^ 同上,頁812-813。
- ^ 當時在裕仁訪問歐洲途中的經停點安克雷奇國際機場會面
- ^ 11.0 11.1 11.2 11.3 11.4 賀柏特·畢克斯. 《裕仁天皇》(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由林添貴翻譯 中文版. 台北: 時報文化.
- ^ 日本記者クラブ記者会見 アメリカ訪問を終えて 昭和天皇・香淳皇后両陛下. 日本記者俱樂部. 1975-10-31 [2014-08-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4-05).
- ^ 13.0 13.1 Ailing Emperor's Condition Unchanged. 洛杉磯時報. 1988-09-23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 ^ Hirohito's Condition Deteriorates. 洛杉磯時報. 1988-10-20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 ^ 1988年9月29日 朝日新聞「陛下ご闘病で自粛ムード 派手な服もダメ 市民生活にも広がる」
- ^ Hirohito Enters 63rd Year of Reign. 洛杉磯時報. 1988-12-26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 ^ NHK播报日本昭和天皇死讯. 土豆. [201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3).
- ^ Hirohito Dies, Ending 62 Years as Japan's Ruler. 洛杉磯時報. 1989-01-08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6).
- ^ 1989年1月8日 讀賣新聞「昭和天皇崩御 『お供』と87歳男性が後追い自殺/和歌山」
- ^ 1989年1月9日 毎日新聞「『一兵士としてお供』と昭和天皇の後追い自殺-茨城」
- ^ 1989年1月7日 読売新聞「歌舞音曲控えて 協力要請を閣議決定/天皇陛下崩御」
- ^ NHK电视台恢复早间剧大河剧 3月19日正式播出. 騰訊娛樂. 2011-03-19 [201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
- ^ The Funeral Of Emperor Hirohito : Last Rites For An Emperor. 洛杉磯時報. 1989-02-24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 ^ 1989年2月23日 讀賣新聞「『昭和天皇』副葬品明らかに ご採集の貝標本、大相撲番付表、ご愛用顕微鏡」
- ^ 【天皇陛下、皇太子殿下の靖國神社御親拝】. [2012-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8).
- ^ 昭和天皇陛下 靖国神社 御親拝.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 ^ 存档副本. [202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2).
- ^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emperor-showa-and-war-century-review-2
- ^ 満州事変ニ際シ関東軍ニ賜ハリタル勅語.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4).
- ^ 《裕仁天皇傳》. [2011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 ^ 昭和天皇独白録-04(上海事件の纏め).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 ^ 満州事変以後の昭和天皇の言動. [2010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7).
- ^ 稻葉正夫《岡村寧次大將回憶錄》,1972年
- ^ 戴維·伯格米尼(David Bergamini)《日本天皇的陰謀》(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英文版,Morrow出版,1971年,頁48-49
- ^ 日本人眼中七七事变. [2005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 ^ 存档副本 (PDF).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5).
- ^ Chen, World War II Database
- ^ 38.0 38.1 David Bergamini, 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
- ^ Akira Fujiwara, Nitchû Sensô ni Okeru Horyo Gyakusatsu, Kikan Sensô Sekinin Kenkyû 9, 1995, p. 22
- ^ 南京大屠殺~ 下卷: 以血洗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 ^ 大陸命.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 ^ 大海令とは.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 ^ 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與天皇制的問題 評赫伯特‧比克斯著的《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PDF). [2016-12-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13).
- ^ 731部隊と天皇.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
- ^ 天皇的殺人工廠 日本擁有細菌武器. [2005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731部隊細菌戦国家賠償請求訴訟. [2002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 ^ 《日本天皇裕仁與細菌戰》. [2005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
- ^ 美国华人学者:裕仁天皇的侵华战争责任不容抹杀. [2005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3).
- ^ 訴 状 - 重慶大爆撃訴訟 (PDF). [2008年].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13).
- ^ 日本老兵:天皇下令推行“三光政策”. [2009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
- ^ 對英美兩國宣戰詔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 ^ 帝国国策遂行要綱の採択.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5).
- ^ 「軍人勅諭」先於憲法而頒佈
- ^ 『昭和天皇獨白録』p.36
- ^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台灣.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 「天皇不起訴」に至る経緯.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謝罪詔書草稿.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14).
- ^ 天皇二戰謝罪書草稿重見天日.[永久失效連結]
- ^ Emperor Hirohito Biography. [2016-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 ^ 《太阳报》社论称地狱正恭候日皇. 聯合早報. 1988-09-23.
- ^ 中央通訊社. 日皇裕仁史料曝光 曾反省二戰盼修憲重新軍備 | 國際 | 重點新聞. 中央社 CNA. 2019-08-20 [2024-11-23] (中文(臺灣)).
- ^ 長崎市長拜票 車站前遭狙殺.[永久失效連結]
- ^ 日右翼稱不參拜靖國神社就不是日本人.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8).
- ^ 《日皇裕仁的战争责任:下令包围南京 对屠杀很清楚》. 中興. 鳳凰網. [2011年10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6月6日) (中文(簡體)).
- ^ (芬蘭文)Suomen Valkoisen Ruusun ritarikunnan suurristin ketjuineen ulkomaalaiset saajat. RITARIKUNTIEN KANSLIA.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 ^ Sveriges statskalender 2: 7, 1940 [6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7) –透過runeberg.org (瑞典語)
- ^ Jørgen Pedersen. Riddere af Elefantordenen, 1559–2009. Syddansk Universitetsforlag. 2009: 466 [2021-09-21]. ISBN 978-87-7674-43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丹麥語).
- ^ Kawalerowie i statuty Orderu Orła Białego 1705-2008 (2008), p. 298
- ^ แจ้งความสำนักนายกรัฐมนตรี เรื่อง ถวายเครื่องราชอิสริยาภรณ์แด่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จักรพรรดิแห่งประเทศญี่ปุ่น (PDF). www.ratchakitcha.soc.go.th. [31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06) (泰語).
- ^ Royal Thai Government Gazette. ส่งเครื่องขัตติยราชอิสริยาภรณ์ไปพระราชทาน (PDF). 31 January 1925 [8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5) (泰語).
- ^ NEPAL: Order of Ojaswi Rajanya (PDF). 27 September 20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7 September 2015).
- ^ GOVPH. The Order of Sikatuna.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3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5).
- ^ Viagem do Presidente Geisel ao Japão. September 1976 [15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 ^ Italy. Ministero dell'interno. Calendario generale del regno d'Italia. 1920: 58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 ^ (意大利文)S.M.I. Hirohito Imperatore del Giappone - Decorato di Gran Cordone. Presidenza della Repubblica. [202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 ^ (日語)昭和57年版わが外交の近況 (報告). 外務省. 1982-09 [2021-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9).
- ^ Tonga Royalty Posing with Japanese Leaders Pictures | Getty Images. 6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6 October 2016).
- ^ 第32318號憲報. 倫敦憲報 (Supplement). 9 May 1921.
- ^ "Britain wanted limited restoration of royal family's hono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apan Policy & Politics. 7 January 2002.
- ^ Corner, E. J. H. His Majesty Emperor Hirohito of Japan, K. G. 29 April 1901 – 7 January 1989.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90, 36: 242–272. ISSN 0080-4606. doi:10.1098/rsbm.1990.0032 .
- ^ Boletín Oficial del Estado (PDF). [3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19).
- ^ Naval History: Hirohito Show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Real y distinguida orden de Carlos III, Guía Oficial de España: 221, 1930 [7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0) (西班牙語)
- ^ "Kolana Řádu Bílého lva aneb hlavy států v řetěze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Czech), Czech Medals and Orders Society. Retrieved 2018-08-09.
- ^ "The Imperial Orders and Decorations of Ethiop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Crown Council of Ethiopia. Retrieved 7 September 2020.
書籍文獻
編輯- 《現代史資料·7·滿洲事變》,三鈴書房,1965年,第337頁
- 《天皇的戰爭責任》井上清,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9頁。
- 《昭和天皇獨白錄》(中譯本),《世界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8期。
- 《Bergamini, David. 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William Morrow. 1971
- 《Factories of Death: Japanese Biological Warfare》.Sheldon H. Harris 1994(第232頁~第238頁)
- 《Khabarovsk War Crime Trials》 日譯(ハバロフスク裁判)1950
-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Herbert P.Bix.2001
外部連結
編輯昭和天皇 出生於:1901年4月29日逝世於:1989年1月7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大正天皇 |
日本天皇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
繼任: 明仁 |
官銜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二條齊敬
|
攝政宮 1921年11月25日-1926年12月25日 |
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