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7′46″N 114°10′27″E / 22.29611°N 114.17417°E / 22.29611; 114.17417

讯号山

讯号山(英语:Signal Hill),又名黑头角Blackhead Point)、大包米,海拔约35米,原为香港九龙尖沙咀岸边一处海角,因填海成为一座不再沿海的矮山。

1907年至1933年间,讯号山曾为皇家香港天文台维多利亚港船只报时之地点。如今讯号山已辟为讯号山花园,对公众开放,山上有一座讯号塔保留至今。

历史

编辑
 
1845年讯号山位置(图中标示为大包米)
 
1915年的九龙地图,尖沙咀东面标示为“黑头角”(Blackhead Point)
 
讯号山花园内已拆卸的炮台

讯号山原本是一座面临尖沙咀海滨的小山丘,而由于该地也属于一处海角地貌,所以讯号山最初又名黑头角。另一方面,讯号山亦拥有一土名大包米,不过此名的来源今已不可考。

1907年,香港天文台在黑头角兴建了一座讯号山讯号塔,以取代原位于水警总部的报时塔,黑头角遂由此取得讯号山之名。讯号塔建成后,天文台在1908年1月把原位于水警总部报时球搬到讯号塔,正式负起向维多利亚港船只报时的工作。另外,讯号塔旁边还有一座小型建筑物,在热带气旋吹袭香港的时候,该小型建筑物就会挂起风球讯号到半空当眼处,以让附近的人士清楚看见。

然而,随著无线电报时的普及,以时间球报时的方法日渐显得不合时宜,再加上日久失修和人手不足等因素,政府于是在1933年6月30日拆下讯号塔的时间球,讯号塔从此被荒废下来。但邻近的小型建筑物则继续运作。

一直至1980年,市政局接管了讯号山,并对讯号塔进行复修工程。讯号山重修后在1981年辟成讯号山花园,讯号山现今已成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的公园,内里的讯号塔亦向公众开放,至于原本的小型建筑物则被改建成公厕。经过历年的填海,讯号山现今已经不再靠近海岸,讯号山现位于梳士巴利道漆咸道南交界,对海一面为维港文化汇所挡,因此现时已很难从维多利亚港望到讯号山和讯号塔。

讯号山花园,讯号塔位于左方树后,右方铁丝网后面是混凝土枪械放置台。

讯号塔

编辑

建筑特色

编辑

讯号塔在1907年建成,原本楼高两层,塔身高12.8米(约42呎),外墙由红砖砌成,属爱德华时代建筑。至1927年,为了让船只更清楚见到讯号塔,塔身被加高6.1(约20呎)米至至18.9米(约62呎);整座讯号塔由原本两层增至三层。加建前的讯号塔窗户全为方形,而塔顶呈平面状;加建后,三楼的窗户呈圆形,而塔顶则改成浅绿色,并呈半圆球体。另外,讯号塔塔顶原插有一支长5.5米的桅杆,用作放置时间球。桅杆今已不存。

讯号塔早于1981年获古物古迹办事处评定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至2009年12月18日获提升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1]2015年10月23日,政府刊宪将讯号塔列为法定古迹[2]

报时方法

编辑

在讯号塔运作的日子,它每天都会向位于维多利亚港的船只报时。报时之方法,主要依赖置放于讯号塔塔顶桅杆的时间球。时间球由所制,内为空心。未报时的时候,时间球会停置于桅杆杆顶,到报时的时候,讯号塔就会透过特别的机械制置,引放时间球到桅杆杆底。时间球被降至杆底后,那就表示现在已到了一定的时间,而身处海港的船只就可凭此得知时间,并调准船上的时钟。

自1908年至1920年,时间球进行引放的时间订于每日下午一时正;而在1920年至1933年期间,时间球则改为每日引放两次,时间则是每日上午十时及下午四时。

交通

编辑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List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s in Building Assess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ng Kong: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15 June 2011.
  2. ^ 香港政府資訊中心新聞公報《三座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 2015-10-23 [2015-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中文(香港)).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