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主題

太陽,我們最靠近的恆星。
太陽,我們最靠近的恆星。

恆星是通過重力聚集在一起的巨大的發光的等離子球體。在其演化結束時,一個恆星也可以包含一部分簡併態物質。距離最靠近地球的恆星是太陽,這是地球上大多數能量的來源。當它們沒有被大氣現象掩蓋時,其它恆星在夜間從地球上可見,並且因為其巨大的距離而表現為眾多的固定發光點。從歷史上看,在天球上最突出的恆星們被組合成星座星群,並且最明亮的恆星們獲得了適當的名稱。廣泛的恆星目錄星表已被天文學家們編制,提供了標準化的恆星命名

在它的演化過程中至少一部分,恆星閃耀是由於在其核心中氫的熱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穿越恆星的內部,然後輻射外層空間。幾乎所有比更重的天然元素都是由恆星產生的,或者通過在其演化中的恆星核合成,或者通過當恆星爆炸時候的超新星核合成

更多閱讀 恆星, 及其形成演化命名結構,和多樣性...
刷新以下網頁內容

特色條目

仙后座A的超新星
仙后座A的超新星
圖片來源: NASA/JPL-Caltech

超新星(英語:Supenova)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變為不可見。在這段期間內一顆超新星所輻射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媲美。恆星透過爆炸會將其大部分甚至幾乎所有物質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拋散,並向周圍的星際物質輻射激波。這種激波會導致形成一個膨脹的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殼狀結構,這被稱作超新星遺蹟

已知存在的超新星有幾種不同類型,但其形成機制都來自兩種情形之一: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的過程終止或突然啟動。當一個衰老的大質量恆星核無法再通過熱核反應產生能量時,它有可能會通過引力坍縮的過程坍縮為一個中子星黑洞。引力坍縮所釋放的引力勢能會加熱並驅散恆星的外層物質。另一種形成機制為一顆白矮星可能會從其伴星那裏獲取並積累物質(通常是通過吸積,少數通過合併)從而提升內核的溫度,以至能夠將碳元素點燃並由此導致熱失控下的核聚變,最終將恆星完全摧毀。當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約為1.3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內部的核聚變無法提供足夠的能量時,恆星將走向坍縮;而當吸積過程中的白矮星質量達到這一極限時它們將會質量過高而燒毀。需要注意的是,白矮星還會通過碳氮氧循環在其表面形成一種與上述有所不同的並且規模小很多的熱核爆炸,這被稱作新星。一般認為質量小於9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恆星在經歷引力坍縮的過程後是無法形成超新星的。

根據估算,在如銀河系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爆發的機率約為50年一次,它們在為星際物質提供豐富的重元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激波也會壓縮附近的星際雲,這是新的恆星誕生的重要啟動機制。

超新星的英文名稱為supernovanova拉丁語中是「新」的意思,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顆新出現的亮星(其實原本即已存在,因亮度增加而被認為是新出現的);前綴super-是為了將超新星和一般的新星相區分,也表示了超新星具有更高的亮度,以及更稀少的分佈和不同的形成機制。根據韋氏詞典supernova一詞最早在1926年見於出版物中。

特色圖片


你知道嗎

議題





太陽:

更新

歡迎參與

條目請求:


需要繼續擴充或翻譯的條目:
需要專家關注
  • 請補充

維基專題

WikiProjects


恆星專題

相關專題

什麼是維基專題?

分類

相關主題

相關維基媒體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