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回族(小兒經:خُوِزُو;漢語拼音:huízú),中國民族之一,古籍又稱回回或東干,世居於黃河流域西北地帶,由內蒙古至山西、陝西、甘肅,以至於新疆和中亞一帶,混有蒙古人、波斯人、大月氏人、塞種人、粟特人、阿拉伯人,以至於羌族與藏族等不同血統[4][5]。蒙古帝國時,以突厥人為主的中亞、西亞色目人,皆統稱為回回,居住在黃河西北地帶的突厥部落也被包括在其中[6]。受中亞與西亞伊斯蘭教傳播的影響,許多回族成為穆斯林,伊斯蘭教故稱為回教。元代之後,由新疆至中國南方的所有穆斯林群體,不分血統,都稱為回族,因此回族遍布全中國[7][6][8]。其中,長期居住於中國本部的族群,除了伊斯蘭教信仰外,血統、語言大部份已漢化,使用漢語,從外貌上與漢族難以區分。
回族 خُوِزُو | |||||||||||||
---|---|---|---|---|---|---|---|---|---|---|---|---|---|
總人口 | |||||||||||||
約1100~1200萬人(2020年) | |||||||||||||
分佈地區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1,377,914(2020年) | ||||||||||||
吉爾吉斯 | 67,000(2016年) | ||||||||||||
哈薩克 | 63,000(2016年) | ||||||||||||
寮國 | 12,098(2015年) | ||||||||||||
烏茲別克 | 10,000(2016年) | ||||||||||||
泰國 | >3,247(2000年) | ||||||||||||
俄羅斯 | 1,651(2010年) | ||||||||||||
緬甸 | 未知 | ||||||||||||
語言 | |||||||||||||
主要為漢語尤其是官話(包括中亞地區的東干語) | |||||||||||||
宗教信仰 | |||||||||||||
絕大多數為伊斯蘭教遜尼派[1][2][3] | |||||||||||||
相關族群 | |||||||||||||
漢族、白族、蒙古族 東干人、潘泰人、秦霍人 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 |
回族 | |||||||||||||||||||||||||||||||||||
漢語 | 回族 | ||||||||||||||||||||||||||||||||||
---|---|---|---|---|---|---|---|---|---|---|---|---|---|---|---|---|---|---|---|---|---|---|---|---|---|---|---|---|---|---|---|---|---|---|---|
|
回族在清代被稱為漢回,以區分於講突厥語的穆斯林,即纏回[9]。中華民國成立後,政府宣揚「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理念,其中「回」泛指中國境內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所有穆斯林群體[10][11]。中華民國政府也將回族視為漢族的一個分支而不是一個單獨的民族,該群體在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名單中被稱為「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12]。中國回教協會創始人、軍事將領白崇禧亦否認回族為單獨民族,認為其為漢人回教徒[13]。有學者稱該群體為漢族穆斯林(Han Chinese Muslims)[14]或漢穆(Han Muslims)[15],也有學者稱該群體為漢語穆斯林(Chinese-speaking Muslims)、華人穆斯林(Chinese Muslims)、華夏穆斯林(Sino-Muslims)等。[16][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族成為官方認定的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族群則限縮為通用漢語且主要居住在中國內地各省份的居民,與維吾爾族、保安族等分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尚有中亞東干族、緬甸潘泰人、部分泰國秦霍人,皆屬於回族。
族名起源
編輯自古在黃河流域,有多個非漢族的族群居住,如義渠、樓煩、白羊王等,後成為分別隸屬漢朝與匈奴下的各部落,被統稱為胡人。其後有羯人、突厥、鮮卑、粟特人(昭武九姓)、沙陀部等胡人進入居住。在唐朝時,突厥汗國與回鶻相繼控制此地,許多粟特人、沙陀人與突厥人部落在此活動。
回回或回族的名稱起源於回鶻的漢語翻譯,「回回」之名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18][19],當時北宋與西夏間長期戰爭,回回意指居住在河西的甘州回鶻,被宋朝人用來泛稱居住在中國西方地方的夷狄。據中華民國學者呂思勉考據,在宋代時所稱的回回,主要為突厥中回鶻部的人民,他們的先祖為丁零,分布於今新疆一帶,以至於陝西、甘肅一帶[4][5]。
至蒙古帝國成立時,將中亞、西亞的部落居民,統稱為色目人。南宋彭大雅的《黑韃事略》已有記錄,以回回來稱呼色目人。在元朝時,色目人在中國普遍被稱為回回[6],元憲宗時,官方已採納「回回」作為色目人的稱呼。
在唐代時,信仰穆斯林的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分別由北方絲路與南方海路進入中國經商並住居。當時生活在中國南方福建、廣東一帶的穆斯林居民被稱為「蠻裔蕃客」、「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有蔑稱「獠」,尚未被稱為回族[7]。至蒙古帝國時代,西亞色目人中,被稱為「撒兒塔兀勒」(Sartaghul)的穆斯林族群在色目人中的數量增加,成為主流,在元朝中後期,凡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不分來自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皆被統稱為回回[7]。至明朝至清朝時,回回被改稱為回民,或回族。與元朝相同,無論是在西亞、新疆,或是陝西、甘肅,或是在福建、廣東、雲南,只要是穆斯林群體,皆被稱之為回族[6][8]。
回族這個稱呼到中華民國仍然保持下來,為五大民族之一。但在當時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回民在大範圍內仍然屬於一種宗教身份。除了在新疆的維吾爾族,由於其本身鮮明的民族特性而得以脫離「回民」身份;居住在中國內地的穆斯林群體則被中華民國政府稱之為內地回民、內地回教同胞、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等,在承認其宗教特性的基礎上、對於其民族屬性猶豫不決。對於回族是否屬於漢族,在當時有許多不同見解,如金吉堂說內地回民不是漢族,黃鎮磐則說「回以名教,非以名族」。[20]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回族被確立為一種民族, 同樣信仰伊斯蘭教而從屬於不同民族的群體得以在民族成分上區分。中共的劃分和識別事實上符合明代至清末以來的對中國本部回族人口的慣有認知。根據16世紀以來進入中國的西方耶穌會成員和外交人員的觀察,陜甘滇及華北的回回向來被視為具有外國血統的內附族群。雖然在生活方式上不斷漢化,但是在和主體民族的互動中經常處於被歧視的地位並被賦予蠻夷的特徵。[21][22] 在清代,雖然滿洲統治者普遍不對「諸回」區分,但是一旦處在多個穆斯林群體共處的情況,中國本部回回的民族屬性便被明確指出,而非將其視為「漢人」。如「蒙民惶而愚,纏民巽而惰,回民狡而殘」。此處的回民特指陜甘回變後西遷入疆的回族,而「纏民」則指綠洲地帶的突厥語穆斯林。[23]
回族
編輯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回族定義為不分宗教的民族,[24] 包括不信奉伊斯蘭教的群體。[25]官方所認定的回族是以通用漢語的穆斯林群體為主體,但少數為不以漢語為母語的穆斯林(例如回輝人)以及擁有西亞等地外國血統的居民(例如色目人後裔)。少數回族人不信仰伊斯蘭教,然而仍保留回族的身份認同及部分習俗。
回回
編輯回回是明清時期中原穆斯林(白回)、波斯基督徒(黑回)和猶太人(藍回)的通稱。被認為起源於回紇(回鶻),是8世紀和9世紀回鶻國的名稱,雖然古代維吾爾人不是穆斯林。回回這個名稱在元朝和明朝來泛指所有外國人(穆斯林、景教基督徒或猶太人)。[26] [27]
東干族
編輯東干族(俄語:Дунгане)是中亞和新疆使用的一個名稱,為講漢語的穆斯林。在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人口普查中,回族與漢族不同,稱為東干族。然而,在中國和中亞,東干族人都稱自己為「老回回」或「中原人」,而不是東干。
「東干」這個名字有時指所有來漢地的穆斯林,如東鄉族和撒拉族,除了回族。根據報導,回族不喜歡被稱呼東干這個詞彙,一般稱自己為「回回」或「回子」。
在前蘇聯地區,「東干人」(дунгане)一詞成為1870年代和1880年代移居俄羅斯帝國(主要是今天的吉爾吉斯和哈薩克東南部)的講漢語的穆斯林後裔的標準稱呼。[28]
潘泰人
編輯潘泰人是緬甸對居住在緬甸境內的穆斯林及其後裔的稱呼。潘泰人主要是清代因經商或者雲南戰爭的原因遷移到緬甸境內的雲南回族穆斯林。在泰國,來自雲南的回族穆斯林被稱為秦霍人( จีนฮ่อ )。[29][30]
歷史
編輯唐宋
編輯唐朝最初與突厥汗國聯合,後與回鶻聯手。在唐朝時,西域大食(阿拉伯)、波斯多次遣使入唐,不乏兼職商人,其中有留居中國者,稱為「蕃客」。大食還曾派兵協助鎮壓安史之亂,這批士兵也留在了中國。唐天授年間(690-692年),廣州、揚州、泉州的阿拉伯人數以萬計。貞元三年(787年),留居長安的使臣達4000人。乾符六年(879年),黃巢攻入廣州,屠殺伊斯蘭等宗教信眾10-20萬人(據阿拉伯人記載)。足見當時留居中國者甚眾。[7]。
唐朝末年,甘州回鶻控制陝西、甘肅一帶,沙陀突厥佔有山西。回鶻與唐滅亡後,北宋及喀喇汗朝建立。兩宋時期,蕃客絡繹不絕。雲南省保存的《咸陽王撫滇功績節略》中稱咸陽王按即賽典赤·贍思丁始祖所非爾於宋神宗(熙寧年間)「加封寧彝慶國公,厚賜金。散來人於山左右淮泗之間墾種,卒贈朝奉王……。」喀喇汗朝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與遼、北宋修好。遼被金擊敗後,耶律大石自立為王,吞併喀喇汗朝,允許伊斯蘭教仍在中亞廣泛傳播。同期伊斯蘭教也在東南亞廣泛傳播。[7]
元代
編輯1219—1223年的成吉思汗西征和1256—1260年的旭烈兀西征,把中、西亞納入蒙古帝國版圖,此間被俘虜的奴隸數量達到幾十萬,其中穆斯林稱為「撒兒塔兀勒」,南宋將其翻譯為「回回」。這些穆斯林除了部分工匠、官仕、商人、學者、醫師等外,大部分被編為蒙古國的「西域親軍」、「諸道回回軍」、「阿速回回軍」、「阿兒渾軍」「探馬赤軍」、「哈剌魯軍」等,被分散安置在大蒙古國各地屯聚養牧,上馬備戰,下馬墾牧。
大蒙古國窩闊台汗六年(1234年)實施了「乙未籍戶」制度。來自中亞、西亞一帶的穆斯林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來自阿拉伯的回回被稱為「白帽回回」,來自波斯的被稱謂「黑帽回回」,被大蒙古國正式編入戶籍,名之「回回戶」。在元朝官方文書或詔令中,回回與其他民族也就明顯區分開來,如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西夏)、契丹、女真、漢人八類」。
明代
編輯明太祖禁止胡語、胡姓、胡服,禁止蒙古、色目人(含回回)內部通婚。此禁令在成祖時期有所鬆弛,在土木堡之變後又得到加強。到嘉靖年間,泉州的回回人多已不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大明律》列明:「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只有在中國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結婚時,才允許自相嫁娶。[31]
明朝政府、軍隊中仍有許多回回人,例如明軍曾派遣回回部隊鎮壓西南苗族和當地其他原住民族的武裝反抗,後來還有回回部隊定居在湖南常德,其後裔仍然生活在那裏[32]。元、明兩代時,回回人陸續開始進入雲南。他們多居壩區,由於人多地少,所以雲南回回人多以經商為業,從事起雲南瀾滄江與緬甸之間的馬幫貿易活動。於是漸漸有回族人開始在緬甸定居。19世紀中葉,雲南爆發了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義。起義失敗後,有大批回回遷入緬甸。
清代
編輯清代將不食黑肉(豬肉)的一神論者泛稱為回回(回民),除了河南開封的藍帽回回,均是伊斯蘭教徒。日常使用漢語,漢化回回被稱為漢回、熟回。使用蒙古語族語言,並保持蒙古人游牧生活方式的回回,多稱蒙古回回、蒙回,其中甘肅有東鄉回(今東鄉族),以及類似的保安回(今保安族)。使用突厥語族的回回,今青海撒拉族稱為撒拉回。生活在新疆的維吾爾人先民,則被稱為回人、「纏回」、「生回」,在北京又被稱為紅帽回回。還有番回等稱謂。「纏回」、「纏頭回」、「纏頭回回」亦可稱西北地區的回民。中土十回雖然名稱不同,但至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並不強調其區別,在生活上甚至在教門革新上保持高度聯繫和一致性。
清代是回民反抗最頻繁的一個朝代,回民反清暴動從清朝初年持續到清朝滅亡為止。雖然傳統上回民也受到歷代清朝皇帝的相當優遇,例如能參加科舉考試,且許多人也能在文武兩途出仕,儘管其職位通常並不很高。但在1762年,清帝頒發了歧視回民的法律。例如,陝西和甘肅的回民犯了盜竊和搶劫罪必須充軍到雲南和貴州,有時還處以終生戴枷,比起其他族群在犯同類案件時輕科的笞刑要嚴重。另外,由於十九世紀生活日益困難,漢人愈發將回民看作土地佔有和貿易方面的對手。當漢回兩民訴訟時,漢族官員往往偏袒漢民,而滿族官員又對回民存有偏見,因此裁決很少持平正態度。一些漢族士大夫也對這種情況有所記載:「向來地方官偏袒漢民,凡爭訟鬥毆,無論曲直,皆抑壓回民」,「官吏既袒漢民,又以回之易與也。輒任意出入其法,回眾殺漢者抵死,漢殺回者,令償斂銀二十四兩」,清朝皇帝也記載:「該回民等久隸中華,同受國家覆育之恩,含毛賤士二百餘年,其間登仕版者,亦復不少,豈無天良?何至甘為叛逆?推原其故,始則由地方官辦理不善,遇有互斗等事,未能持平辦妥,以致仇釁日深。」[33][34]
清朝同治年間,官員腐敗,滿清在雲南統治採取高壓手段以達到離間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目的。期間發生很多民族起義皆以平等自由為目的。杜文秀清末曾中舉人。目睹滿清之昏聵,聯合雲南18族征討昆明,雲南震動。滿清派兵彈壓。
陝甘回變
編輯19世紀清朝同治年間,清朝的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爆發了長達十餘年的同治陝甘回變及雲南回變,遍及陝西省和甘肅省、雲南省(清朝的甘肅省包括今天的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部分地區),最後被平定。這場同治陝甘回變對陝西省和甘肅省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平民傷亡巨大。漢回雙方互相屠殺洩憤伴隨整個事變過程,左宗棠所屬漢軍在陝西省屠城造成200萬回族被殺,致使陝西省僅有西安市還有回族生活痕跡。戰爭長達13年,甘肅省(包括今寧夏)損失約80%人口。之後,很多回民遷徙到哈薩克和吉爾吉斯,逐漸發展成為東干人。東干族現今散布在吉爾吉斯楚河州和哈薩克江布爾州,人口約10萬。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五族共和中的「回」,乃泛指信仰回教(伊斯蘭教)的民族,包括維吾爾族。國民政府時期,民族主義者試圖將漢地所有族群都納入漢族系統,將回族當作說漢語但信仰回教的普通國民。廣西的白崇禧和寧夏的馬鴻逵等,自我認同是漢人穆斯林。1928年,甘肅發生涼州事變和第四次河湟事變,當地回族和漢族發生衝突,造成數十萬人傷亡。
中共立場與國民政府相反。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1938年1月,馬本齋在河北省滄州獻縣東辛莊組建抗日武裝——回民支隊。後馬本齋率部參加八路軍。3月,馬本齋部到河間與馬仲三部合編,馬本齋被委任為隊長,馬仲三為副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回民支隊成立後,先後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衛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鬥和南減河等戰鬥。1942年6月馬本齋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兼回民支隊司令,回民支隊為晉察冀邊區司令員呂正操所轄。
潘泰人是緬甸對居住在緬甸境內的中國穆斯林及其後裔的稱呼,屬於緬甸華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哈乃斐派。潘泰人主要是清代因經商、戰亂等原因遷移到緬甸境內的雲南回族人。主要居住在緬甸(曼德勒、當陽、東枝、佤邦班弄)、寮國和泰國北部地區。
習俗
編輯飲食
編輯回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這些習俗,蓋源於伊斯蘭教法的哈乃斐派和沙菲爾教法學派的飲食觀點,並且受到古老的中亞和古波斯傳統影響,即清真食品。傳統上,由於篤信伊斯蘭教,豬肉、酒水等自然是禁忌。這一特點也是與漢族和其他東亞民族飲食區別最為明顯之處。
- 禽類:吃穀物、有嗉子、似雞嘴的可以吃。如雞、鴨、鵝、鵪鶉、鴿、麻雀、大雁等。似鷹嘴、食肉的則不能吃,如老鷹、梟、騖、禿鷲、烏鴉、喜鵲、啄木鳥等。
- 獸類:反芻(倒嚼)、有四蹄、蹄分兩半、性情馴善的可食。如牛、羊、駱駝、鹿等。反之則不可以,如豬、狗、貓、虎、豹、狼、獅、鼠、蛇、馬、驢、騾、猴及熊、象等。
- 水產:回族一般遵循的哈乃斐教法學派涉及的範圍比較詳細。腹下有鰭,身上有鱗,脊上有刺,有頭尾的,如鯉魚、鰱魚、鯽魚、草魚、黃花魚、帶魚等可以食用。不能食用的有鯨魚、鯊魚、青蛙、烏龜、海豚、海豹、海狗、海獅等,還有「像魚不是魚、叫魚不是魚」的也在禁忌之列,如泥鰍、甲魚、貝類等。沿海地區居住的部分回民食用這類海鮮。
- 蓋碗茶:回族還有喝糖茶的嗜好,也許源自阿拉伯人愛吃甜品的習慣。所選茶葉一般以「陝青」、「茉莉」為主。喝蓋碗茶的花樣甚多,如用陝青茶、白糖、柿餅、紅棗沏泡「白四品」;用磚茶、紅茶、紅棗、果幹沏泡的「紅四品」;用花茶、冰糖、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柿餅、果乾等沏泡的「十二味香茶」。
- 其他:如果在旅途中或其他困難的條件下,借用漢族的鍋,也必須用大火燒過一陣,方才使用。回民所吃的牛、羊、雞、鴨等可食畜、禽,在內地一般都請阿訇或者伊斯蘭教學識深厚的人宰,在有些情況下也請懂得宰牲戒規的回民宰牲。回民不稱殺,稱宰。
建築
編輯回族建築風格以各地清真寺為典型代表。回族由於信仰伊斯蘭教,往往在居住地先建有清真寺,而聚居在清真寺附近。回族聚居地通常被稱作坊或回坊。
回族清真寺的建築風格因學派而異。格迪目派受中華文化影響,建造了看起來像中國廟宇的清真寺;另一派依赫瓦尼派建造的清真寺則以中東阿拉伯風格為主。
因為長期生活在中國內陸各省份,傳統的回族清真寺是帶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築。現存廣州懷聖寺,北京牛街禮拜寺,西安大清真寺,泉州清淨寺等。
服裝
編輯回族民族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伊斯蘭教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達爾(戴斯他勒)、麥賽海襪、准白、禮拜帽、蓋頭等。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
- 男子服飾
(一)回回帽(塔基亞)
亦稱「禮拜帽」,為穆斯林出於宗教目的而戴,回族穆斯林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回回帽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裝飾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哪種合適。
(二)戴斯他勒(特本)
為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戴斯他勒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髮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裡面,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里。過去回族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多數回族羣眾習慣戴白帽,清真寺裏的阿訇和毛拉則纏頭的比較多。
(三)麥賽海襪
亦稱麥賽襪子,是北方回族老人冬天穿的一種皮製襪子。
(四)坎肩
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簡樸、大方的民族特點。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對襟褂,外套黑色對襟坎肩,回族根據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既可當外套,又可穿在裡面。回族有尚武習俗,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臉、幹活、習武既方便又保暖。
- 女子服飾
(一)蓋頭(希賈布)
是回族等穆斯林婦女傳統的頭巾,用於遮蓋頭髮、耳朵、脖子和胸部,露出面孔。伊斯蘭教把婦女頭髮列為「羞體」,《古蘭經》強調指出,穆斯林婦女必須「俯首下視,遮其羞體」,為了遮髮,同時也為了防沙保潔,於是逐步形成了穆斯林婦女穿戴蓋頭的習俗。蓋頭傳統上有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戴綠蓋頭顯得清俊嬌麗;戴白蓋頭顯得乾淨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素雅端正。[35]
(二) 大襟
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一般都是大襟為主,裝飾內容多樣。
婚姻
編輯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雙方在民族和生活習慣上的一致,主張族內婚,男女「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不重門第、富貴,而注重雙方品德和才貌。假若對方不信教,需得信教方可。舉辦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寫「依扎布」(證婚書),男方還要給女方聘金(根據男方條件而給予女方並由女方單獨擁有支配的一定數量的錢財)。
喪葬
編輯按照回族傳統,去世稱「無常」、逝者稱「亡人」。人「無常」後,用寫有《古蘭經》的白布包裹,男子三層白布:大臥單、小臥單、夾夾,女子會多兩層,包括頭巾和裹胸,行伊斯蘭教式的簡單土葬。在回族作家霍達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對回族的喪葬傳統有詳細的描述。
姓名
編輯回族以漢語為交際語言,和很多東亞文化圈中的民族一樣,通常回族姓名與漢族姓名的構成基本上是一致的,由「單字姓」加「單字名」或「雙字名」組成。同時受伊斯蘭教影響,回族人有經名,即伊斯蘭教教名,又叫回回名[36]。經名一般會在孩子出生三天內請阿訇來做取經名的儀式,經名多是伊斯蘭教的先知聖人以及寓意美好的阿拉伯語人名。
當代回族人士也會使用名在前姓在後的排列,同時不使用單字或雙字名,如節目主持人李詠的女兒就取名為法圖麥·李。
姓氏
編輯回族姓氏與漢族姓氏相同,多為單字姓,回族姓氏的形成和由來有主要有五種原因:
- 由古波斯和阿拉伯語讀音引申而來的,如採用漢姓的諧音、近音以名改姓等;
- 由祖姓演變而來的,如變繁為簡、諧音、近音等;
- 由曾得到過的尊號或源來地名變繁為簡、採用諧音等而產生;
- 由各代皇帝賜給或御批(改)而產生的(一般會使用國姓或不饒口的姓氏);
- 歷史上因戰亂、民族衝突等為避仇躲難而隱姓埋名,或者借用周邊漢人鄰居、朋友姓氏的(此類考證起來比較難)。
常見的回族姓氏有白姓、馬姓、穆姓或木姓(Mohammad)、沙姓 (Sadiq)、丁姓(din),此外,回族人口亦有很多哈姓、海姓、閃姓、納姓、黑姓、常姓、楊姓、李姓、鐵姓及脫姓的人。參見回族十三姓。
名字(經名、官名、乳名)
編輯回族人名同時受漢族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影響,回族人通常為嬰兒取一個經名(阿拉伯人名譯音,字數不定)。在入社會或上學時,再起一個單字或雙字漢文名字,冠以姓氏稱之,回族俗稱官名[37]。也保留原有經名的做法[36]。
一般回族只取經名,較少起乳名。近年來,也出現了取乳名的現象。但有乳名的回族,一般都有經名。同時經名可以替代乳名,乳名決不可以替代經名[36]。
尊稱
編輯例如: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陳廣元阿訇,被稱做哈吉·希拉倫丁·陳廣元。
宗教信仰
編輯- 老教(格底目派):該教派在中國歷史最悠久,信仰人數最多,通常不主動對外傳教,分為四大蘇菲門宦,門宦有自己的教主,世襲罔替。各門宦有自己的拱北,即各門宦教主的墓地。
- 新教(伊合瓦尼派):該教派崇尚唯古蘭經論,沒有門宦,沒有拱北,也沒有教主。
- 新新教(塞萊菲耶派):該教派受到瓦哈比派思想影響,希望改變新教,主張恢復伊斯蘭教初期的純潔信仰和精神。
- 西道堂(漢學派):該教派以劉智等人漢文著譯為傳教依據,教權結構實行教主集權制,教主任職終身,但不世襲。
1949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定回族屬於中國五十五個官方少數民族之一,與維吾爾族及裕固族等分開,並且建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回回民族」經過被識別為一個官方承認的「回族」,固化了之後的「回族」既失去了將已脫離回回伊斯蘭文化的個體排除出這個群體的機會,也失去了外來改宗者加入的可能。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政府的強勢干預,「回族」內部形成了一定的世俗化人口[39]。1976年毛澤東過世後,「中國人民」和「各民族」的說法漸漸回歸「中華民族」的方向。
此外,部分回族,特別是集中於福建的的東南地區的部分回族現普遍已無宗教信仰。[40]
基因遺傳
編輯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群O-M122在東鄉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等穆斯林少數民族中存在著,約佔24-30%,這些民族基因遺傳和回族差別不大。而Y 染色體單倍群單倍群R1a(印歐東支基因)佔17-28%。其他單倍包括D-M174、單倍群Q常見於東亞民族和西伯利亞民族。藏緬人、漢人、寧夏回族和遼寧回族共享了相當多的源自東亞本土的父系Y染色體,大多數回族基因都與漢蒙族群和東鄉族相近,小部分有西南亞人和中亞人基因。
中亞各族群對回回群體的形成貢獻非常明顯。從基因遺傳看出回族主體為古代東亞本土居民和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西亞人(波斯人,突厥人及其它西部歐亞大陸民族)通婚的後裔,經過好幾代不斷和漢藏等族群的通婚或通過伊斯蘭化以漢人為主的中原人群,其常染和大多數東亞民族差距不大。[42]
2021 年的一項概覽研究估計,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基因與西歐亞大陸民族相關的混合比例約為 9.1%,與東歐亞大陸民族相關的基因為90.9%。研究還表明,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包括維吾爾族、回族、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和撒拉族)之間存在密切的遺傳親緣關係,這些民族與其他東亞民族,尤其是突厥語族群密切相再次是蒙古語族群和通古斯民族,表示「阿爾泰語系民族」有共同祖先。[43]
另一份以寧夏回族為主要樣本的實施於2021年5月的研究表明,回族人的起源和基因組多樣性意味著西方和東方歐亞人之間復雜的接觸歷史。根據該結果,與全球其他人群相比,寧夏回族與東亞人群的關系最為密切。此外,寧夏回族雖然與本地其他人口共享大部分的基因構成,但他們在遺傳上是有區別的,這歸因於當地回族的非東亞血統。回族經歷了至少兩波混血事件。第一次可能發生在1025年前,反映了唐朝後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密集的東西接觸。最近的一次混雜發生在500年前,相當於明朝時期。 [44]
經濟
編輯回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戶多附帶經營牧業或運輸業、手工業、小商業。回族工匠在制香、製藥、製革、制炮以及礦產的開採上都較。回族以善於經營著稱,傳統行業有珠寶玉石業、運輸業及清真牛羊屠宰和清真食品加工業和餐飲業等。
歷史貢獻
編輯回族在歷史上為東西文化、科學交流做出了貢獻。為中國引入了波斯的天文學,並曾將中國的造紙術、黑火藥傳播至西亞。
天文學
編輯元朝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徵招「回回為星學者」。回族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努斯(又譯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譯作《哈基姆曆數書》)等天文學著作。1260年,元朝承金國舊制,設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設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設立回回司天監。後來還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馬剌丁(又譯作扎馬魯丁、扎馬剌丁)為代表的天文學家管理此類工作。
醫學
編輯《回回藥方》是中國的大型綜合性回回醫藥學典籍,作者不詳,原有36卷,少數殘本現可見於北京圖書館。該書多以漢語書寫,同時夾雜許多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醫藥術語及漢語音譯。從殘本目錄可以看出,《回回藥方》是一部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皮膚病等科,具有中西特色的醫學典籍。原書36卷,現存殘卷4卷,殘卷目錄124頁,每頁15行,每行上下各列舉一個藥方。殘卷約有三千餘藥方[45]。
中國回族分布
編輯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少數民族,也是各省級行政區主要少數民族。中國有回族10,586,087人(2010年人口普查),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33%,占總人口的0.79%,列第三大少數民族。省級行政區中,回族人口過百萬的有寧夏回族自治區與甘肅省;回族人口最少的為海南省,有8,372人。回族占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達到98.24%,其次為安徽省(此處嚴重錯誤),達到84.84%;回族在少數民族中所占比例最低的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為0.19%。回族占地區人口比例最高的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達到33.95%,其次為青海省,達到15.62%;回族占地區人口比例最低的為江西省,為0.02%。在寧夏、甘肅、青海、陝西最多。
- 包括寧夏回族自治區在內,有甘肅、河南、山東、安徽、天津、陝西、江蘇、山西和上海10個省級行政區,回族占少數民族的比重均超過50%。
- 青海、河北、北京、福建、江西與西藏6個省級行政區,回族為第三大民族。
- 新疆、遼寧、內蒙、湖北與重慶5個省級行政區,回族為第四大民族。回族出現在新疆是滿清政府開發新疆,鼓勵移民屯墾產生的結果。
- 吉林、黑龍江、四川、湖南、廣西和海南6個省級行政區,回族為第五大民族;在浙江與廣東,回族分別為第六與第八大民族;在少數民族人口多、回族人口比較集中的雲南與貴州,回族則分別列為第八與第十大民族。
- 除海南、重慶、西藏和廣西4省級行政區外,其餘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占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超均超過1%。寧夏回族自治區為回族主要主要聚居地,寧夏有回族1,862,474人,占回族人口的18.95%,占地區人口的33.95%。甘肅為回族第二大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過百萬,達到1,184,930人。
- 河南、新疆、青海、雲南和河北5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超過50萬人,依次列第三至第七大回族人口的省級行政區。
- 山東、安徽、遼寧、北京和內蒙5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均超過20萬人;天津、貴州、陝西、江蘇、吉林、黑龍江、四川與福建8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均超過10萬人;除江西、西藏與海南均有數千人外,其餘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均超過1萬人。
回族聚居區
編輯中國於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於新疆、甘肅各設有1個回族自治州;青海、河北等6省區設有6個回族自治縣、5個回族與其他民族組成的聯合自治縣;另外河南有3個回族區、內蒙古呼市有1個回族區(回民區)。另外部分省市區份設有回族鄉、回族村。
回族少數族群分類
編輯除了聚居在中國西北的回族群體外,中國其他地區也有一些迥異的回族族群。
海南島的回族,又稱回輝人:古代占婆國遺民的後代,因逃離越南對占婆國的侵占和壓迫而移入海南的,現在幾乎全部居住在三亞羊欄鎮一帶,羊欄回族使用回輝話。據語言學者分析,回輝話與古代占婆國的占語(分佈在現在的越南中南部和柬埔寨東部邊緣)同源。海南島回族長期以來和大陸回族保持著密切的宗教文化交流,以傳統的經堂教育為紐帶,海南回族早在清代就被納入了傳統意義上中國回回民族的文化圈,因此在身份認同上也普遍和中國回族無異。
回族自治地方
編輯回族鄉鎮
編輯- 山寨回族鄉 (平涼華亭縣)
- 新添堡回族鄉 (會寧縣)
- 白關堡回族鄉 (隴南禮縣)
- 峽門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白廟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新添堡回族鄉 (白銀會寧縣)
- 大寨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五頃塬回族鄉 (正寧縣)
- 香泉回族鄉 (定西縣)
- 寨河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極樂回族鄉 (循化縣)
- 寨河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西陽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東關回族鄉 (隴南徽縣)
- 大秦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上楊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麻川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康莊回族鄉 (平涼崆峒區)
- 神裕回族鄉 (平涼華亭縣)
- 古戰回族鄉 (甘南臨潭縣)
- 長川回族鄉 (甘南臨潭縣)
- 卓洛回族鄉 (甘南臨潭縣)
- 勺哇回族鄉 (甘南臨潭縣)
回族村(社區)
編輯-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都司鎮西馬海村
-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胡集鎮東馬海村
-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麥嶺鎮後紀村
-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麥嶺鎮白廟村
-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麥嶺鎮黃莊村
-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二仙廟村
-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鎮西台里村
-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五龍山鄉東黃野齊村
- 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回族小區
-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六里舖回民村
中國回族人口分布
編輯排序 |
地區 |
總人口 |
回族 |
占回族 人口比重(%) |
占地區少數民族 人口比重(%) |
占地區 人口比重(%) |
占地區民族 人口的位次 |
合計 | 1,245,110,826 | 9,828,126 | 100 | 9.33 | 0.79 | 第04位 | |
31省份合計 | 1,242,612,226 | 9,816,805 | 99.88 | 9.33 | 0.79 | 第04位 | |
G1 | 西北地區 | 89,258,221 | 4,779,851 | 48.63 | 27.38 | 5.36 | |
G2 | 華北地區 | 145,896,933 | 1,222,373 | 12.44 | 14.02 | 0.84 | |
G3 | 中南地區 | 350,658,477 | 1,194,849 | 12.16 | 4.04 | 0.34 | |
G4 | 華東地區 | 358,849,244 | 1,164,675 | 11.85 | 46.60 | 0.32 | |
G5 | 西南地區 | 193,085,172 | 941,027 | 9.57 | 2.61 | 0.49 | |
G6 | 東北地區 | 104,864,179 | 514,030 | 5.23 | 4.70 | 0.49 | |
1 | 寧夏 | 5,486,393 | 1,862,474 | 18.95 | 98.24 | 33.95 | 第02位 |
2 | 甘肅 | 25,124,282 | 1,184,930 | 12.06 | 53.88 | 4.72 | 第02位 |
3 | 河南 | 91,236,854 | 953,531 | 9.70 | 83.38 | 1.05 | 第02位 |
4 | 新疆 | 18,459,511 | 839,837 | 8.55 | 7.66 | 4.55 | 第04位 |
5 | 青海 | 4,822,963 | 753,378 | 7.67 | 33.98 | 15.62 | 第03位 |
6 | 雲南 | 42,360,089 | 643,238 | 6.54 | 4.54 | 1.52 | 第08位 |
7 | 河北 | 66,684,419 | 542,639 | 5.52 | 18.69 | 0.81 | 第03位 |
8 | 山東 | 89,971,789 | 497,597 | 5.06 | 78.64 | 0.55 | 第02位 |
9 | 安徽 | 58,999,948 | 337,521 | 3.43 | 84.84 | 0.57 | 第02位 |
10 | 遼寧 | 41,824,412 | 264,407 | 2.69 | 3.94 | 0.63 | 第04位 |
11 | 北京 | 13,569,194 | 235,837 | 2.40 | 40.28 | 1.74 | 第03位 |
12 | 內蒙 | 23,323,347 | 209,850 | 2.14 | 4.32 | 0.90 | 第04位 |
13 | 天津 | 9,848,731 | 172,357 | 1.75 | 64.56 | 1.75 | 第02位 |
14 | 貴州 | 35,247,695 | 168,734 | 1.72 | 1.27 | 0.48 | 第10位 |
15 | 陝西 | 35,365,072 | 139,232 | 1.42 | 78.92 | 0.39 | 第02位 |
16 | 江蘇 | 73,043,577 | 132,582 | 1.35 | 51.01 | 0.18 | 第02位 |
17 | 吉林 | 26,802,191 | 125,620 | 1.28 | 5.12 | 0.47 | 第05位 |
18 | 黑龍江 | 36,237,576 | 124,003 | 1.26 | 7.00 | 0.34 | 第05位 |
19 | 四川 | 82,348,296 | 109,960 | 1.12 | 2.67 | 0.13 | 第05位 |
20 | 福建 | 34,097,947 | 109,880 | 1.12 | 18.82 | 0.32 | 第03位 |
21 | 湖南 | 63,274,173 | 97,368 | 0.99 | 1.52 | 0.15 | 第05位 |
22 | 湖北 | 59,508,870 | 77,759 | 0.79 | 2.99 | 0.13 | 第04位 |
23 | 山西 | 32,471,242 | 61,690 | 0.63 | 59.80 | 0.19 | 第02位 |
24 | 上海 | 16,407,734 | 57,514 | 0.59 | 55.37 | 0.35 | 第02位 |
25 | 廣西 | 43,854,538 | 32,512 | 0.33 | 0.19 | 0.07 | 第05位 |
26 | 廣東 | 85,225,007 | 25,307 | 0.26 | 1.99 | 0.03 | 第08位 |
27 | 浙江 | 45,930,651 | 19,609 | 0.20 | 4.96 | 0.04 | 第06位 |
28 | 重慶 | 30,512,763 | 10,064 | 0.10 | 0.51 | 0.03 | 第04位 |
29 | 江西 | 40,397,598 | 9,972 | 0.10 | 7.93 | 0.02 | 第03位 |
30 | 西藏 | 2,616,329 | 9,031 | 0.09 | 0.37 | 0.35 | 第03位 |
31 | 海南 | 7,559,035 | 8,372 | 0.09 | 0.64 | 0.11 | 第05位 |
現役軍人 | 2,498,600 | 11,321 | 0.43 | 10.13 | 0.45 | 第04位 |
知名人物
編輯元(色目人)
編輯- 賽典赤·贍思丁
- 阿老瓦丁
- 亦思馬因
- 扎馬魯丁
- 阿合馬
- 也黑迭兒丁
- 薩拉布哈
- 薩都剌(雁門薩氏始祖,其後代民族認同多為蒙古族,明朝薩琦一代開始漢化)
- 薛超吾
- 丁鶴年
- 高克恭(廣義回鶻人的後代)
- 迭里彌實
- 馬祖常
明(內地的中西亞穆斯林漢化群體後代,即回族先民)
編輯- 麻貴(明代軍事將領)
- 楊應奎(詩人,正德六年進士)
- 胡登州(明代穆斯林學者,經堂教育創始人)
- 王岱輿(明代穆斯林學者,以儒釋經先導者之一)
- 梁檀 (畫家,書法家, 詩人)
- 米喇印 (南明甘肅地區抗清起義軍領袖)
- 丁國棟 (南明甘肅地區抗清起義軍領袖)
清(內地穆斯林後代)
編輯- 馬注
- 劉智
- 吳鍾
- 白成龍 清朝軍事將領,乾隆三十一年,武狀元。
- 馬明心
- 馬德新
- 杜文秀(清末聯合回漢黎白等民族抗清起義者,遙奉太平天國)
- 白彥虎 (叛亂頭目。同治回亂主要負責人,後逃往俄國)
- 馬廷襄
- 馬占鰲(西北五馬的祖先之一,清代回變中的降清將領,授建威將軍,正一品)
- 馬海晏(西北五馬中的青馬家族的開創者,清代回變中的降清將領,其子馬麒、馬璘其孫馬步芳歷任青海省政府主席、西北長官公署長官)
- 馬千齡(清代回變中的降清將領,馬福祿、馬福祥之父)
- 王正誼
- 盧嵩高
- 馬福祿 - 軍事將領,在八國聯軍之役的北京解圍戰期間殉國後被追封振威將軍。
- 左保貴 - 軍事將領,武官正一品建威將軍,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的廣東高州鎮總兵,在平壤戰役期間殉國。
- 哈國興 - 軍事將領,歷任貴州古州鎮總兵、雲南臨元鎮總兵、陝西提督(1772年),在平定大小金川期間病逝。
- 馬新貽 - 政治人物,歷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68年)。
- 改琦 - 畫家,創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代表作:《紅樓夢圖詠》、《張夫人曉窗點黛圖》、《仕女別淚憂傷圖 》等。
- 馬永貞 - 武術家,擅長查拳與彈腿功並善於馴馬騎馬,在1861年秋季上海跑馬廳賽馬會上擊敗了前兩屆賽馬冠軍史蒂夫。
- 馬學禮 - 武術家,河南派形意拳的開山祖師。
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政治・行政
編輯- 馬駿 - 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五四運動時期天津青年學生團體《覺悟社》創始人。
- 郭隆真 - 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五四運動時期天津青年學生團體《覺悟社》創始人。
- 劉清揚 - 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五四運動時期天津青年學生團體《覺悟社》創始人。
- 楊靜仁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80年9月—1982年5月)
- 回良玉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2003年3月—2013年3月)
- 白立忱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98年3月—2013年3月)
- 王正偉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3年3月—2023年3月)
- 咸輝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23年3月—現任)
- 劉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2016年7月—2022年9月)
- 馬玉槐 - 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副部長(1979年5月—1982年4月)
- 王以銘 -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1997年11月—2007年11月)
- 端木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1990年9月—1995年6月)
- 李成玉 -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2003年1月—2008年4月)
- 楊福林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2015年4月—2017年4月)
- 韓哲一 -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79年12月—1983年4月)
- 馬順清 -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2018年12月—2022年1月)
- 花蓓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副秘書長(2022年1月—現任)
- 張佐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北馬其頓大使(2019年9月—現任)
- 王開文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吉爾吉斯大使(2009年3月—2013年2月)
- 石宗源 - 中國共產黨貴州省委員會書記(2005年12月—2010年8月)
- 金浪白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委員會副主席(1979年12月—1983年4月)
- 安迪偉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委員會副主席(1992年3月—1998年1月)
- 金立強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西省委員會副主席(1984年5月—1993年1月)
- 馬開賢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副主席(1993年4月—2018年1月)
- 楊冠軍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委員會副主席(2018年1月—現任)
- 金長征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秘書長(2018年1月—2023年1月)
- 馬勇霞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海南省委員會副主席(2018年1月—2022年1月)
- 禹占林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2月—1983年4月)
- 馬明亮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4月—1988年1月)
- 尕文祥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1月—1993年1月)
- 張貴亭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98年1月—2008年1月)
- 劉志勇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12年1月—2018年1月)
- 馬雄成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18年1月—2022年1月)
- 柯麗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08年1月—2012年1月)
- 米鳳君 -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03年1月—2008年1月)
- 馬國強 -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22年1月—現在)
- 馬存亮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1月—1998年5月)
- 馬建國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8年5月—2008年1月)
- 馬明成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08年1月—2018年1月)
- 索躍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8年1月—2023年1月)
- 馬興泰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6月—1963年12月)
- 馬文鼎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79年8月—1998年1月)
- 馬世清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2年4月—1997年1月)
- 馬福海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08年1月—2011年1月)
- 穆東升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1年1月—2018年1月)
- 鳥成雲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8年1月—2023年1月)
- 馬樂天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2月—1983年4月)
- 韓生貴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4月—2008年1月)
- 馬吉孝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副主席(2022年1月—2023年1月)
- 李膺 -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07年1月—2008年1月)
- 馬丕烈 -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3年5月—1988年2月)
- 馬玉海 -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9年3月—1996年2月)
- 穆永吉 -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1月—1998年1月)
- 楊懷孝 -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6年2月—2003年1月)
- 馬青林 -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1月—現任)
- 馬廷禮 -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22年1月—現任)
- 馬惇靖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2月—1966年)
- 吳鴻賓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12月—1993年1月)
- 馬重雍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1980年12月—1990年2月)
- 馬祖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1984年3月—1993年1月)
- 拜玉鳳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1994年4月—2008年1月)
- 喇敏智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1998年1月—2008年1月)
- 馬國瑜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2008年1月—2013年1月)
- 黃選平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2008年1月—2018年1月)
- 馬文雲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2013年1月—現任)
- 劉格平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1958年10月—1960年9月)
- 王志強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1958年10月—1960年9月)
- 馬信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1979年2月—1983年2月)
- 張雨浦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2022年5月—現任)
- 黑伯理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1983年2月—1986年7月)
- 馬啟智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1997年12月—2007年5月)
- 楊辛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85年4月—1993年5月)
- 強鍔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90年4月—1998年5月)
- 馬力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18年1月—2021年1月)
- 洪洋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13年1月—現任)
- 鄭震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21年1月—現任)
- 馬思義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58年10月—1964年9月)
- 洪清國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58年10月—1983年4月)
- 劉震寰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60年3月—1977年12月)
- 馬騰靄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77年12月—1983年4月)
- 金三壽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77年12月—1988年6月)
- 吳鴻業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77年12月—1983年4月)
- 李鳳藻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80年1月—1988年6月)
- 金鳳山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80年1月—1988年6月)
- 馬立凱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4月—1993年5月)
- 馬烈孫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4月—1998年5月)
- 馬德鐘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86年4月—1993年5月)
- 郝廷藻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90年4月—1998年5月)
- 仝開錦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93年5月—1998年5月)
- 金曉昀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98年5月—2008年1月)
- 馬國權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1998年5月—2013年1月)
- 馬占山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03年1月—2008年1月)
- 張樂琴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08年1月—2018年1月)
- 田成江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13年1月—2018年1月)
- 李彥凱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18年1月—2021年1月)
- 馬秀珍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21年1月—現任)
- 馬文娟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2023年1月—現任)
- 馬青年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1980年1月—1987年4月)
- 馬思忠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1988年5月—1998年5月)
- 文力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5月—1998年5月)
- 李銳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7年1月—2021年1月)
- 李微冬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1月—1982年5月)
- 馬有德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1月—1988年5月)
- 丁毅民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3年4月—1988年5月)
- 彭林柏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3年4月—1988年5月)
- 白振華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5月—1998年5月)
- 楊惠雲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5月—1998年5月)
- 馬啟新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5月—1998年5月)
- 馬昌裔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8年5月—2008年1月)
- 韓有為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8年5月—2008年1月)
- 劉興中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8年5月—2007年1月)
- 洪維宗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9年2月—2003年1月)
- 馬駿廷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03年1月—2008年1月)
- 馬秀芬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07年1月—2013年1月)
- 馬瑞文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08年1月—2013年1月)
- 王儒貴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1月—2018年1月)
- 吳玉才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1月—2021年1月)
- 馬三剛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6年1月—2018年1月)
- 楊玉經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21年2月—現任)
- 白尚成 -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22年1月—現任)
- 阿東 -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第一書記(2023年5月—現任)
- 楊志文 - 青海省人民政府秘書長(2021年9月—2022年3月)
- 馬漢成 - 中國共產黨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統戰部部長(2022年3月—現任)
- 韓幽桐 - 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1958年—1963年)
- 沙聞麟 - 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2018年1月—現任)
- 賈瑞琴 -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民族僑務工作委員會兼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2020年3月—現任)
- 展濤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董事會主席(2017年2月—現任)
- 戴秀英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2018年3月—2023年3月)
- 楊志紅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2018年3月—2023年3月)
- 魏明德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2018年3月—2023年3月)
- 李惠東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2018年3月—2023年3月)
- 王曾善 - 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團長(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新疆省民政廳廳長(1947年4月)。
- 馬天英 - 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團員(1937年11月)、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團長(1939年12月)。
- 張兆理 - 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團員(1937年11月)、《伊理月刊》社長兼發行人(1936年8月)。
- 薛文波 - 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團員(1937年11月)、中國回教青年會創始人(1949年7月)。
- 王世明 - 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團員(1937年11月)、中華民國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1957年5月)。
- 劉文雄 - 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委員(1999年2月—2008年1月)
- 時子周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1945年5月)
- 馬志武 -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1月—2023年1月)
- 馬利民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13屆、第14屆)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兼蘭州牛肉拉麵行業協會會長。
- 馬暉玲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13屆、第14屆)甘肅農業大學教授。
- 馬永平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13屆、第14屆)保定市第二醫院口腔科主任。
軍人・警察
編輯- 馬本齋 - 抗日民族英雄,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1939年)。
- 張鴻儀 - 抗日民族英雄,八路軍魯南軍區魯南獨立支隊政治委員(1943年11月)。
- 白崇禧 -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1946年)。
- 馬步芳 - 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西北軍閥馬家軍重要人物。
- 馬鴻逵 - 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西北軍閥馬家軍重要人物。
- 馬鴻賓 - 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西北軍閥馬家軍重要人物。
- 馬敦靜 - 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寧夏兵團司令官(1949年)。
- 馬繼援 - 中華民國陸軍中將,青海兵團司令官(1949年)。
- 安舜 - 中華民國陸軍中將,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50年)。
- 丁鐵石 - 中國人民解放軍副兵團職領導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後勤部政治委員(1980年)。
- 劉瑞方 -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65年)。
- 劉世昌 -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85年)。
- 沙顯明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政治委員(1997年)。
- 劉振來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空軍政治委員(2003年)。
- 馬國超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副政治委員(1994年)。
- 李曉岩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海軍副參謀長(2016年)。
- 馬建新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司令員(1990年)。
- 馬子龍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2000年)。
- 饒開勛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副司令員(2016年)。
- 王玉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85年)。
- 劉世參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1994年)。
- 蘭仲傑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青海省軍區司令員(1996年)。
- 蘭書臣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長。
- 丁兆乾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省軍區司令員(1992年)。
- 陳大民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北省軍區政治委員(2012年)。
- 劉世參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1994年)。
- 楊生禮 -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少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寧夏回族自治區總隊總隊長(1995年)。
- 王佐明 -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少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四川省總隊總隊長(2006年)。
- 王平安 -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少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浙江省總隊總隊長(2020年)。
- 謝永春 - 寧夏回族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委員、自治區紀委監委駐公安廳紀檢監察組組長(2018年11月)。
經濟・經營
編輯- 丁世忠 -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裁,位列《2020胡潤中國富豪榜》第101位。
- 薛光林 - 光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位列《2012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59位。
- 馬永升 - 雲南昊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位列《2020胡潤中國富豪榜》第891位。
- 蔡金勇 - 高盛集團公司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執行長,國際金融公司歷史上第一位擔任該職務的中國籍人士。
- 郭東澤 - 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位列《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658位。
- 米恩華 - 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之一,新疆華凌工貿(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415位。
- 張思民 - 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位列《2020胡潤全球富豪榜》第2476位。
- 徐和誼 - 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2007年10月)
- 於曉玉 - 全國三八紅旗手、山東中瑞海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2000年1月)。
- 常鑄久 - 民國時期天津商會會長。
宗教・文化・教育屆人士
編輯- 王靜齋 - 中國現代「四大阿訇」之一,中華民國台北清真大寺阿訇。
- 馬松亭 - 中國現代「四大阿訇」之一,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名譽院長。
- 哈德成 - 中國現代「四大阿訇」之一,中國回教學會創始人。
- 達浦生 - 中國現代「四大阿訇」之一,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院長。
- 張杰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主任(1980年4月)註:1987年後中國伊協主任/副主任改稱會長/副會長
- 安士偉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1993年12月)
- 陳廣元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2000年1月)
- 楊發明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2016年11月)
- 馬震武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1953年5月)
- 劉品一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1956年12月)
- 白壽彝 - 《光明日報》的創辦者之一、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1963年11月)
- 沙夢弼 -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1963年11月)
- 李恕 -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1963年11月)
- 沈遐熙 - 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1980年4月)
- 張秉鐸 - 中國著名阿拉伯語學家、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1980年4月)
- 馬賢 -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1987年3月)
- 宛耀賓 - 曾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1993年12月)
- 馬人斌 - 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1993年12月)
- 蓋世明 - 河南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1993年12月)
- 馬良驥 - 陝西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1993年12月)
- 謝生林 - 寧夏回族自治區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1993年12月)
- 馬雲福 - 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1993年12月)
- 伍貽業 - 南京大學民族與宗教學教授、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0年1月)
- 劉寶琦 - 河南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0年1月)
- 丁文方 - 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0年1月)
- 李鴻賓 - 遼寧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0年1月)
- 馬忠傑 - 曾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秘書長兼編輯部主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0年1月)
- 余振貴 - 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0年1月)
- 馬安泰 - 烏魯木齊陝西大寺阿訇、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6年5月)
- 洪長有 -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6年5月)
- 楊志波 -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6年5月)
- 劉書祥 - 曾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06年5月)
- 郭承真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秘書長(兼)、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1年9月)
- 馬壽新 - 烏魯木齊鳳翔寺阿訇、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1年9月)
- 達慶利 - 江蘇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1年9月)
- 穆可發 - 安徽省伊斯蘭教協會秘書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1年9月)
- 劉克傑 - 北京法源清真寺阿訇、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1年9月)
- 金宏偉 - 上海小桃園清真寺阿訇,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6年11月)
- 米壽江 - 江蘇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6年11月)
- 金汝彬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新聞發言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6年11月)
- 從恩霖 -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6年11月)
- 楊瑞強 - 吉林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6年11月)
- 寇金髮 - 昌吉陝西寺阿訇、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2016年11月)
- 蔣錫夔 - 上海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
- 張廣學 - 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
- 納忠 - 中國非洲史研究會會長及名譽會長
- 曹小紅 - 天津科技大學校長(2006年4月—2013年3月)
- 劉廣均 - 中國核工業集團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
- 白先勇 - 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作品《台北人》作者
- 霍達 -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穆斯林的葬禮》作者
- 沙葉新 -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獎作品《陳毅市長》作者
- 張承志 -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黑駿馬》作者
- 王子平 - 第一屆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
- 脫維善 - 中國香港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創辦人,該校為全香港唯一一間有伊斯蘭教背景的中學,著名校友包括:李佳芯、張國強、郭富城、葉世榮、于品海等。
演藝・體育・曲藝屆人士
編輯- 高洪波 - 中國足球運動員,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主教練(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
- 武磊 - 中國足球運動員,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隊員,2018年度中國足球先生,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最佳射手(2018)。
- 張琳芃 - 中國足球運動員,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隊員,2013年度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最佳陣容。
- 劉華娜 - 中國足球運動員,中國國家女子足球隊隊員,2006年亞足聯女子亞洲杯冠軍。
- 曹陽 - 中國足球運動員,天津泰達足球俱樂部(現天津津門虎足球俱樂部)隊長,在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素有「帶刀侍衛」的美譽。
- 杜鋒 - 中國籃球運動員,2004年度CBA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主教練(2019年10月)。
- 張斌 - 中國籃球運動員,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隊員,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主教練(1996年至1997年)。
- 穆鐵柱 - 中國籃球運動員,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隊員,新中國籃球運動傑出貢獻獎獲得者。
- 穆祥雄 - 中國游泳運動員,《中國體育報》建國50年新中國體育50星之一,中國游泳協會副主席(1979年)。
- 曹磊 - 中國舉重運動員,2006年世界舉重錦標賽75公斤級金牌獲得者,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75公斤級金牌獲得者(因尿檢不合格後被取消資格)。
- 趙長軍 - 中國武術運動員,《中國體育報》建國45周年體壇45英傑之一,其弟子為香港動作片演員甄子丹。
- 楊陽 - 中國短道速滑運動員,中國短道速滑傑出貢獻獎獲得者。
- 馬燕紅 - 中國體操運動員,中國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中國第一個體操世界冠軍以及中國第一個體操奧運會冠軍獲得者。
- 穆宇欣 - 國際級助理裁判員,201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87人裁判名單中唯一中國籍裁判代表。
- 于魁智 - 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戲曲)獲得者。
- 馬連良 - 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中華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
- 于和偉 - 中國大陸男演員,代表作:《三國》、《楚漢傳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 陳建斌 - 中國大陸男演員,第51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代表作:《後宮甄嬛傳》、《三國》、《一個勺子》等。
- 屠洪剛 - 中國大陸男歌手,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優秀歌手,代表作:《霸王別姬》、《精忠報國》、《孔雀東南飛》等。
- 多亮 - 中國大陸男歌手,香港新城電台新城國語力頒獎禮內地新人王獎,代表作:《小情歌》、《你的背包》、《讓每個人心碎》等。
- 沙寶亮 - 中國大陸男歌手,代表作:《暗香》、《男人好難》、《最初的信仰》等。
- 蔡國慶 - 中國大陸男歌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男歌手(正師級)。
- 哈輝 - 中國大陸女歌手,中國國學推廣大使、中華吟誦學會副理事長。
- 李斯丹妮 - 中國大陸女歌手,中國女子音樂組合X-SISTER成員。
- 李榮浩 - 中國大陸男歌手,2014年憑藉《模特》專輯入圍第25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最佳國語專輯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最佳新人獎5項大獎。
- 馬天宇 - 中國大陸男歌手。
- 陳魯豫 - 中國大陸主持人,香港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欄目主持人,獲「中央電視台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
- 撒貝南 - 中國大陸主持人,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開講啦》、《夢想合唱團》欄目主持人,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節目主持人。
- 王剛 - 中國大陸主持人、男演員、收藏家,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配角,代表作:《宰相劉羅鍋》、《京華煙雲》、《鐵齒銅牙紀曉嵐》等。
- 哈文 - 中國大陸製片人、女導演,2012年(龍)、2013年(蛇)、2015年(羊)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
- 海霞 - 中國大陸主持人,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欄目主持人,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
- 馬三立 - 中國相聲演員,被譽為「相聲泰斗」,代表作:《十點鐘開始》、《開粥廠》、《練氣功》等。
- 馬志明 - 中國相聲演員,馬三立之子,代表作:《糾紛》、《自食其果》、《五味俱全》等。
- 王惠 - 德雲社大當家,郭德綱的妻子,張雲雷的表姐,白派京韻大鼓演員,代表作:遣晴雯,黛玉焚稿等
- 張雲雷 - 中國相聲演員,歌手,德雲社演出八隊的隊長,代表作:《探清水河》、《毓貞》 、《藍色天空》、《牽掛》、《愛一個人》、《干一杯》、《聽潮》《畫中尋》等。
- 曹雲金 - 中國相聲演員,2012年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獲得者。
- 常佩業 - 中國相聲演員,1995年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
- 張睿 - 中國大陸男演員,2021年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新還珠格格》中飾演永琪。
- 雅琦 - 中國大陸女演員,1996年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戰國》中飾演斯妤。
- 吳樾 - 中國大陸男演員,2000年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中中飾演霍元甲。
- 金晨 - 中國大陸女演員,湖南衛視《舞動奇蹟》第三季總決賽冠軍。
- 蔡明 - 中國大陸女演員及小品演員,從1991年至2019年共計28次登上央視春晚。
- 杜淳 - 中國大陸男演員,2005年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中飾演青年劉徹(漢武帝)。
- 楊爍 - 中國大陸男演員,2014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神犬奇兵》中飾演郭有棟(郭油子)。
- 蔣欣 - 中國大陸女演員,2011年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後宮甄嬛傳》中飾演年世蘭(敦肅皇貴妃)。
- 馬雅舒 - 中國大陸女演員,1999年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文成公主》中飾演尺尊公主。
- 洪宇宙 - 中國大陸男演員,1994年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飾演周瑜。
- 李默然 - 中國大陸男演員,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電影《甲午風雲》中飾演鄧世昌。
- 買紅妹 - 中國大陸女演員及小品演員,代表作:《女兵公開日記》、《小保姆》、《新疆妹買買提》等。
- 馬思純 - 中國大陸女演員,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
- 達式常 - 中國大陸男演員,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
- 賈曉晨 - 中國香港女演員,2012年中國香港電視連續劇《法網狙擊》中飾演佘祝青。
- 李明啟 - 中國大陸女演員,1997年中國大陸/台灣電視劇連續劇《還珠格格》中飾演容嬤嬤。
- 劉詩詩 - 中國大陸女演員,2011年中國大陸電視劇連續劇《步步驚心》中飾演張曉和馬爾泰·若曦。
- 陳鋼 - 中國著名作曲家,《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者。
- 李德倫 - 中國著名指揮家,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前身)常任指揮,被譽為「中國交響樂之父」。
- 童自榮 - 中國配音演員
- 米廣江(伊斯蘭書法家)
- 本兮(歌手)
- 金子涵(歌手、舞者)
- 金萍 -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青聯副主席、河南省影視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歌舞演藝集團副總經理。
- 李蘭迪 - 中國大陸女演員,2019年中國大陸電視劇連續劇夢回中飾演女主角茗薇/徐薔薇。
- 洪堯 - 中國大陸男演員,延禧攻略中飾演愛新覺羅弘晝。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By choosing assimilation, China's Hui have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Muslim minorities. The Economist. 8 October 2016 [8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7 October 2016).
- ^ الماتريدية وآثارها في الفكر الإنساني بدول طريق الحرير.. الصين نموذجا. Alfaisal Magazine. [2022-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 ^ الحنفية الماتريدية في بلاد الصين. midad.com. [2022-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 ^ 4.0 4.1 呂思勉《中國通史》,台灣五南出版,2019年,ISBN 9789577634368。
- ^ 5.0 5.1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兩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532548439
- ^ 6.0 6.1 6.2 6.3 楊志玖. 元代回族史稿.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 ISBN 7-310-01768-4. NLC 002358510.
- ^ 7.0 7.1 7.2 7.3 7.4 邱樹森. 中國回族史.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2年.
- ^ 8.0 8.1 張中復〈論元朝在當代回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以民族史建構為中心的探討〉,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頁833-864。
- ^ 馬戎.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 社會期刊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2008, 28 (1): 1–23. ISSN 1004-8804.
- ^ Zhao, Suisheng. A Nation-State by Construction: Dynamics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8047-4897-1.
- ^ China's Islamic Heritage.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2006-03. ISSN 1833-8461.
- ^ Muslim Chinese :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Gladney, Dru C. Cambridge, Mass,1996
- ^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下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5: 574. ISBN 9789860459555.
- ^ Onuma, Takahiro. 250 Years History of the Turkic-Muslim Camp in Beijing. Tokyo, Japan: Department of Islamic Area Studies, Center for Evolving Humanities,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2009: 57. ISBN 978-4-904039-09-0.
- ^ Brose, Michael C.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Muslim Community in Southwest China.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2011, 10 (1): 61-80. ISSN 2167-1699.
- ^ 余敏玲 (編). 兩岸分治 : 學術建制, 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 1945-200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2: 395–428. ISBN 978-986-03-3147-9. OCLC 816419264.
- ^ Cieciura, Wlodzimierz. Chinese Muslims in Transregional Spaces of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Beyon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view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2018, 5 (2): 135-155. doi:10.1163/22143955-00502002.
- ^ 《夢溪筆談》卷5〈音律〉:「邊兵每得勝回,則連隊抗聲凱歌,乃古之遺音也。凱歌詞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語。餘在鄜延時,製數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記得數篇。……其四:『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先教凈掃安西路,待向河源飲馬來。』
- ^ 楊志玖. 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 回族研究. 1992, (4): 5–15. ISSN 1002-0586. CNKI HZYJ199204001.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少數民族化”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Le mahométisme en Chine et dans le Turkestan Oriental,par Philibert DABRY DE THIERSANT (1826-1898)Dessins de F. Ragamey Ernest Leroux, Paris, 1878, 2 tomes 364+532 pages+ illustrations.https://www.chineancienne.f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DESCRI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par le P. Jean-Baptiste DU HALDE, de la Compagnie de Jésus (1674-1743)Tome premier A Paris, chez P. G. LEMERCIER, Imprimeur-libraire, rue saint Jacques, au livre d』Or. MDCCXXXV.Avec approbation et privilège du Roi.https://www.chineancienne.f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新疆禮俗志新疆小正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333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Gillette 2000,第12頁.
- ^ Gillette 2000,第13頁.
- ^ Gladney 1996,第18頁 ; or Lipman 1997,第xxiii-xxiv頁
- ^ Gladney 2004,第161頁 ; he refers to Leslie 1986,第195–196頁
- ^ Gladney 1996,第33, 399頁.
- ^ Millward 1998,第215頁.
- ^ Newby, Laura. 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 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 1760-1860. BRILL. 2005: 148 [28 November 2010]. ISBN 90-04-14550-8.
- ^ 張佳. 再敘彝倫:洪武時期的婚喪禮俗改革.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013年.
- ^ Shih, Chih-yu. Negotiating Ethnicity in China: Citizenship as a Response to the State. Taylor & Francis. 2004-01-14 [2022-10-12]. ISBN 978-0-203-2170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英語).
- ^ 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回回民族問題》,21頁,民族出版社,1982。
- ^ 張注洪/王曉秋 主編《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硏究述評》,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39頁
- ^ 回族服饰发展史. www.scio.gov.cn. [202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2).
- ^ 36.0 36.1 36.2 回族经名与官名. 中廣網. 2005-07-07 [201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3) (簡體中文).
- ^ 回族姓名. 福客民俗網. 2007-09-28 [201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8) (簡體中文).
- ^ 許向陽. 心繫中國穆斯林 — 祈禱手冊. 香港前線差會. 2013: 12.
- ^ 回族宗教信仰变迁. [2017-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Gransow, Bettina; Nyíri, Pál; Fong, Shiaw-Chian. China: new faces of ethnography. Lit Verlag. 2005: 125 [28 June 2010]. ISBN 3-8258-8806-1.
- ^ 存档副本.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6).
- ^ Yao, Hong-Bing; Wang, Chuan-Chao; Tao, Xiaolan; Shang, Lei; Wen, Shao-Qing; Zhu, Bofeng; Kang, Longli; Jin, Li; Li, Hui. Genetic evidence for an East Asian origin of Chinese Muslim populations Dongxiang and Hui. Scientific Reports. 2016-12, 6 (1) [2022-10-12]. Bibcode:2016NatSR...638656Y. ISSN 2045-2322. PMC 5141421 . PMID 27924949. doi:10.1038/srep386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英語).
- ^ Ma, Bin; Chen, Jinwen; Yang, Xiaomin; Bai, Jingya; Ouyang, Siwei; Mo, Xiaodan; Chen, Wangsheng; Wang, Chuan-Chao; Hai, Xiangjun.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d East-West Population Admixture in Northwest China Inferred From Genome-Wide Array Genotyping.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21-12-21, 12 [2022-10-12]. ISSN 1664-8021. PMC 8724515 . PMID 34992635. doi:10.3389/fgene.2021.7955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 ^ Ma, Xixian; Yang, Wenjun; Gao, Yang; Pan, Yuwen; Lu, Yan; Chen, Hao; Lu, Dongsheng; Xu, Shuhua. Su, Bing , 編. Genetic Origins and Sex-Biased Admixture of the Hui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1-08-23, 38 (9) [2022-10-12]. ISSN 1537-1719. PMC 8382924 . PMID 34021754. doi:10.1093/molbev/msab1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英語).
- ^ 宋硯考釋 《回回藥方考釋》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2063-2
來源
編輯- 書籍
-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論(外一種)》,2005年9月北京第一版,2006年北京第二次印刷,ISBN 978-7-101-04766-0
外部連結
編輯- 伊斯蘭之窗網
- 寧夏新聞網:《中國回族鄉鎮》
- 中國回族在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王柯. 「祖國」的發現與民族、宗教、傳統文化的再認識—中國穆斯林的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9 [2022-05-31]. ISBN 9570247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