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语: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
ᡤᡳᠩᡤᡠᠵᡳ
ᡳᠯᡝᡨᡠ᠋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穆麟德转写: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2];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3],历史通称慈禧太后、慈禧、西太后,满洲镶蓝旗人,中国清朝晚期女性皇室成员、政治人物,为清文宗咸丰皇帝之后宫嫔妃(懿贵妃)和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也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1861—1908)中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其子同治帝登基后,上徽号“慈禧”;清德宗光绪皇帝登基后,尊称其为皇爸爸或亲爸爸[a],被尊称为老祖宗、老佛爷、老太后、慈禧老佛爷或太后老佛爷。她是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享有太皇太后头衔的人。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 | |
---|---|
太皇太后 圣母皇太后 | |
姓 | 叶赫那拉氏 |
名 | 正史无记载,或说杏贞 |
封号 | 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圣母皇太后→太皇太后 |
位号 | 贵人→嫔→妃→贵妃→皇太后→太皇太后 |
徽号 |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 |
旗籍 | 满洲镶蓝旗 |
世居地/穆坤 | 叶赫 |
别名 | 西太后、老佛爷、皇爸爸、亲爸爸 |
出生 |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 大清直隶省顺天府王府井大街镶白旗锡拉胡同 | 1835年11月29日
婚年 |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16岁) |
逝世 | 1908年11月15日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大清京师中南海仪鸾殿 | (72岁)
谥号 |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
坟墓 | 大清清东陵菩陀峪定东陵(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菩陀峪定东陵)[1] |
亲属 | |
父亲 | 三等承恩公惠征[1] |
母亲 | 富察氏 |
夫 | 清文宗奕𬣞(咸丰帝) |
夫之父 | 清宣宗成皇帝旻宁(道光帝) |
夫之嫡母 | 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
夫之母 | 生: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养: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
夫之元配 | 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
夫之继室 |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 |
夫之侧室 | 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 端恪皇贵妃佟佳氏 玟贵妃徐佳氏 婉贵妃索绰络氏 璷妃那拉氏 禧妃察哈拉氏 吉妃王氏 庆妃索绰罗氏 云嫔武佳氏 容嫔伊尔根觉罗氏 璹嫔那拉氏 玉嫔那拉氏 |
兄弟 | 桂祥 照祥 福祥 |
姊妹 | 醇亲王福晋婉贞(光绪帝生母) |
子 | 清穆宗载淳(同治帝) 清德宗载湉(光绪帝,过继) |
养女 | 荣寿固伦公主 |
继女 | 荣安固伦公主 |
其他亲属 | 侄女: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侄孙:清逊帝溥仪(宣统帝) |
慈禧太后在同治、光绪临朝听政,是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包括先前与慈安太后的两宫听政,掌权长达四十七年。期间发动政变两次,立王储两次,推动改革三次。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清朝皇后及妃嫔之最,不仅超过清朝的开国皇后,也超越孝德、孝贞(慈安太后)二位咸丰帝正妻。作为中国最高权力的女性统治者,其四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仅次于武则天。
生平
清朝道光十五年农历十月十日(公元1835年11月29日),慈禧太后出生于清朝首都顺天府京师劈柴胡同(今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牌楼辟才胡同,据慈禧侄子那根正口述),父为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母为归化城副都统惠显之女镶黄旗满洲富察氏。根据《宫中档差务杂录》的记载,孝钦显皇后给其本家祖先祭祀时所写的文辞“孝次女”来看,孝钦显皇后应是惠征的次女。
咸丰时期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3月31日),时年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在外八旗选秀中被指定“兰贵人”(“兰”字为那拉氏的“拉”字谐音),同年五月初九日由锡拉胡同19号四合院的本家送入圆明园,居储秀宫丽景轩。[4]
咸丰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兰贵人之父惠征在镇江府病逝。同年七月初六日报单内开,咸丰帝命沈振麟画皇上穿盔甲乘马式御容大挂轴一张,以及主位喜容稿九张,即兰贵人那拉氏等全体内庭主位俱有一幅画像。
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1854年),时年十九岁的兰贵人(《清实录》记为“懿贵人”[5])诏封“懿嫔”[6]。根据《鸿称通用》的记载,懿字的满文意思为“端庄”和“文雅”,充分体现了文宗视角内孝钦显皇后的性格。册文如下:
朕维椒庭翊化。修妇职于六宫。兰殿承晖。备内官于九御。特加命秩。式焕彝章。咨尔贵人那拉氏秉质粹和。褆躬端谨。佐袆衣而协吉。内则无违。习琼佩以迎祥。蕃厘克荷。是用封尔为懿嫔。锡之册命。尔其祗承纶綍。膺象服而攸宜。益懋温恭。迓鸿禧于靡既。钦哉。
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候补员外郎春年和懋勤殿太监张得喜交御笔字条一张:“慎重和平”。咸丰帝命人用一寸蓝绫边贴储秀宫殿内,不进工匠,而张贴地方要问懿嫔娘娘。咸丰六年三月(1856年),懿嫔生下咸丰帝的第一子载淳(即日后的同治帝),晋封为“懿妃”。册文如下:
产惟椒闱佐治。徽扬四德之贤。瓜瓞衍祥。位重六宫之选。纶音载涣。彝典攸隆。咨尔懿嫔那拉氏。赋性柔嘉。秉心淑慎。嫔仪攸饬。克协翊乎中宫。懿范丕昭。久勤襄乎内政。兹以册命。封尔为懿妃。尔其祗承巽命。膺象服以延厘。懋赞坤元。迓鸿庥而笃庆。钦哉。
咸丰七年正月(1857年),时年二十二岁的懿妃晋封为“懿贵妃”。册文如下:
朕惟椒涂佐治。含章应厚载之贞。瓜瓞延祺。笃祜启灵长之祚。焕芝泥而光贲。膺鞠采而荣增。咨尔懿妃那拉氏赋质金相。秉心玉粹。柔嘉维则。表令范于珩璜。淑慎其仪。懔芳规于图史。祥开麟定。恩奉龙章。瑞毓螽诜。吉符燕喜。既蕃禧之茂介。宜显秩之攸加。是用晋封尔为懿贵妃。锡之册宝。尔其坤仪懋赞。敬承昌燕之休。巽命丕扬。益荷庞鸿之泽。钦哉。
咸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咸丰帝命人交“御笔福、禄、寿、喜”各一张。翌日,进内贴储秀宫大爷殿内,张贴的地方要问贵妃娘娘。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清朝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大臣们多对叶赫那拉氏不满。
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破大沽口,占领天津。随后在八里桥击溃了清军的精锐,京师危在旦夕。9月22日,咸丰帝率包含慈禧在内的一干宫眷逃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留恭亲王奕䜣在京师与联军议和。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抢劫后,10月18日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皇家“三山五园”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咸丰帝临终前将“御赏”、“同道堂”两方小玺分别赐予钮祜禄氏皇后和太子载淳,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控制。也就是所有的旨意先由顾命八大臣拟定后,再交由两宫太后审查后盖上咸丰皇帝所赐的御印后,即可正式生效。咸丰帝令其年仅五岁的独子载淳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嗣君,人称“顾命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驾崩,享年30岁。当天,同治帝奉嫡母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住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第二天,奉生母懿贵妃那拉氏封为“圣母皇太后”,住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两位太后分别被称为“东宫太后”和“西宫太后”。
“ | 敬事房日记档: “十七日卯时,大行皇帝殡天,敬事房传各等处摘缨子,随传自今日起皇后写皇太后,皇太子写皇上……随伺候万岁爷在大行皇帝前奠酒……【皇太后率琳贵太妃等】至灵前奠酒……” “十八日,敬事房首领丁传:【懿贵妃】亲封为皇太后。”【按:原档此处为“皇考懿贵妃”】 | ” |
辛酉政变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9月3日发命,明年改元“祺祥”[7]。
顾命八大臣与慈禧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而当时恭亲王奕䜣已与西方列国达成议和,于9月5日赴热河奔丧。奕䜣与慈禧秘密取得联系,决定策划一次政变。在慈禧的鼓动下,这次政变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同意。同年9月14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皇太后两宫听政,慈禧与慈安便召八大臣入议,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拒绝。在奕䜣的帮助下,慈禧取得了侍郎胜保、大学士贾桢等多人的支持。10月26日,咸丰帝的灵柩运回京师时,慈禧命八大臣护送灵柩殿后,自己与慈安、嗣君载淳则先达京师。随后,慈禧便先发制人,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奕䜣被封为议政王。
自此,八大臣势力被铲除。由八大臣拟定的年号“祺祥”也被废除,11月7日下诏,废除“祺祥”年号,翌年改元为“同治”,出自《书经·蔡仲之命》:“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同治甲子,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登基,颁诏天下,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故称同治帝。十一月乙酉朔,嫡母慈安太后、生母慈禧太后在养心殿正式垂帘听政。登基时,同治帝年仅五岁,故其后一直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临朝称制,史称两宫听政。
同治时期
垂帘听政
执政初期,在议政王奕䜣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史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载淳已满18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太后撤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为了尽孝心,下旨修缮圆明园以供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居住,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残毁严重,修复耗资甚钜,同治帝坚持开工,引起奕䜣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对,同治帝竟要将他们全部革职,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这一决定。
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帝病逝,年仅19岁。同治帝无后,慈禧太后立咸丰帝之弟奕𫍽之子载湉入嗣大宗,继承大清皇位,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听政。
光绪时期
光绪初年政局与中法战争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重病。
光绪七年(1881年),慈禧太后痊愈。同年,东太后慈安太后逝世,慈禧太后独自临朝听政。
光绪九年(1883年),清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朝廷却主张“乘胜即收”。
光绪十年(1884年),清军在北圻作战不利,慈禧太后遂罢免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以礼亲王世铎入值领班军机,庆郡王奕劻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惟慈禧独断乾纲,此为甲申易枢朝局之变。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法国签定《中法新约》,中国默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此条约亦加速中国西南边陲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主张册立其侄女,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为皇后。婚后光绪皇帝开始亲政,但朝廷一切用人行政,仍惟慈禧之命是从,一体裁决:“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帝以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纳海防捐以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但因甲午战争吃紧,慈禧宣布停办。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由光绪帝主导战事,慈禧复议“不准有示弱语”。战争伊始,清军便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而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光绪皇帝近臣阻止将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的消息呈报慈禧,直到李鸿章将自开战以来与京师来往的电报呈给慈禧,慈禧惊觉战况不妙,除了将宫内的三百万两银子交给李鸿章外,并延长住在西苑的时间,停办六旬寿典。李鸿章深知日本占优势,期冀列强干涉,以尽快结束战争。一方面为了讨好慈禧,在慈禧宣布停办六旬寿典之后,李鸿章送上九件礼品给慈禧,原本因战事失利而停止送寿礼的事情,又在臣僚之间传开,纷纷呈上寿礼,但随著战事吃紧,这项举措使慈禧声望下跌。鉴于列强干涉失败,形势日益紧张以及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再加上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紫禁城宁寿宫内慈禧的寿典落幕。
由于战事一直由光绪帝主导,慈禧无法过问,但随著战事吃紧,慈禧设法想主导战事,除了关闭光绪帝与近臣们讨论国政的书房外,将帝师翁同龢升为军机大臣以得知战事,一方面威胁珍妃,当作对光绪帝的惩罚,强迫光绪帝将主导战事权交给慈禧,但战事已无可挽回。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年),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挺进山海关,京师告急。不得已,慈禧下定决心不惜代价向日本求和。三月,光绪帝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四月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国的宗主国地位,赔款二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罗斯帝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列强干涉下,后以白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大日本帝国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戊戌变法与慈禧训政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光绪帝命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觐见慈禧,得到应允。乃于翌日颁布,戊戌变法正式展开。但变法过于操切,触动了满洲贵族和众多官僚的利益,反对者十之八九。慈禧支持维新强国,默许皇帝对变法反对者的制裁。但慈禧与康有为的摩擦愈趋激烈。当时传言光绪帝听信康有为之言授意维新派命袁世凯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归政。慈禧太后闻之大怒,宣布软禁光绪帝,对外宣称光绪帝得病,不能视朝,“不得已临朝称制”,因此慈禧重新训政,此为戊戌政变。自此,为期一百余日的维新变法终止,维新期间的大部分条纲被废止,维新派重要人物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有溥等维新六君子被斩首,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雷家圣指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戊戌变法期间到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8][9],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就事件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10]杨崇伊的激烈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上书光绪:“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11]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上书言道:
“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12]
雷家圣认为,这是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等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所以慈禧太后惊觉事态严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8]。雷家圣亦认为“合邦”为外国的阴谋,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即曾与日本人联系,要与日本人联合召开“两国合邦大会议”[8]:129。戊戌变法开始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建议中、美、英、日四国“合邦”,藉以对抗俄罗斯帝国,他指出,这在当时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李提摩太却向康有为提出这种建议,动机令人怀疑。康有为更向光绪建议要向李提摩太与伊藤博文“商酌办法”,则控制权将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外交骗局,利用康有为等人对国际常识不足的弱点,诱骗康有为等人与光绪将交出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给外国人,任由外国操控宰割[8]:154-155。
戊戌政变之后,许多官吏纷纷上书弹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兵部掌印给事中高燮曾于八月十一日上奏言:“从前朝鲜被倭人戕妃逼王,其明证也。”福建道监察御史黄桂鋆上奏:“大约康有为等,内则巧夺政权,外则私通敌国,其主持变法之说,皆欺人语也。”民间学者王先谦也批评康有为“借兵外臣,倚重邻敌,以危宗社,又兼崔胤、张邦昌而有之,诚乱臣贼子之尤也。”当时的官僚与士大夫,已经将康有为等人的阴谋与朝鲜乙未事变作比较,并发现了其中的相似之处[8]:158-159。
义和拳事件与八国联军
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太后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开始排斥维新派,并因此利用端王载漪、刚毅等守旧亲贵。而对于如何处置光绪帝,是否废黜他,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13][14]。
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99年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下诏,溥儁被正式过继于同治帝,获得皇子身份,受诏入宫,封为大阿哥,有“立储”之意,并以崇绮为师傅,命在弘德殿读书,钦定年号“保庆”。是为己亥立储。列国公使认为此举有废除光绪之意,拒绝入贺,废立之事遂偃旗息鼓[15]。
载漪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对“洋人”的嫉忌之心,极力离间帝后。顺此,朝中形势乃逐渐演变为非理性仇视“洋人”的守旧亲贵,结合保守的清流派,对抗主张务实外交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当权亲贵的纵容,甚至暗助之下,以扶乩迷信加上民族主义起家的义和团事件“庚子国变”乃得以大举进入直隶、进迫北京,形成一股“逼宫”的形势。
慈禧太后虽未必相信拳民“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之说,但看到“民气可用”;且号称上百万的义和团民已经在北京附近大量聚集,慈禧太后担心镇压义和团会促使其矛头转而指向清王朝,亦未尝严令镇压拳民,终于酿成拳民大规模进入京畿,并且残杀“教民”、攻击外人、甚至杀死德国公使、日本外交官等人员的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慈禧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处死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五大臣,并随即对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馀地[16]。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5日凌晨,攻紫禁城东华门,慈禧带著光绪帝等宫眷自德胜门逃出京师,经过宣化、大同、太原,于九月到达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然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此句话断章取义,联系《清史稿》上下文,本来的意思是“尽量少用中华之物力”。同年9月7日清廷与11个列强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是中国历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之一。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03年1月8日),历时三月回到北京。慈禧和光绪帝都下诏罪己。端郡王载漪失势,溥儁也被废除大阿哥头衔,以公爵头衔迁出宫。
庚子新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慈禧太后为了挽回人心而下诏实行新政,是为庚子新政。这次改革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实行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在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慈禧决定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下令预备立宪,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国考察。
1904年(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慈禧太后对于这场在自己本土上的战争表示中立,而战争中大量东北地区平民遇难,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彻底看清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进行变法或革命;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政权,慈禧作出要立宪的姿态。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等回京后提出立宪之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又下诏预备立宪,上谕如下:
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我朝自开国以来,列圣相承,谟烈昭垂,无不因时损益,著为宪典。现在各国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势,而我国政令积久相仍。日处阽险,忧患迫切,非广求知识,更订法制,上无以承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现载泽等回国陈奏,皆以国势不振,实由于上下相睽,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而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条,无不公之于黎庶。又兼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著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迅速,定期限之远近。著各省将军、督抚晓谕士庶人等发愤为学,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合群进化之理,勿以私见害公益,勿以小忿败大谋,尊崇秩序,保守和平,以备储立宪国民之资格,有厚望焉。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君上大权”。
1908年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签署法案,退还庚子赔款(庚款)一千多万美元,希望让中国人认识西洋文化,支持留美教育,与照顾中国官派留美学生;之后,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退还中国庚子之赔款“溢款”总数,约在海关银三亿两左右。
晚年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北京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驾崩(2008年考证为砒霜毒亡[17]),享年37岁,大行皇帝无嗣,经慈禧皇太后临崩前下诏,命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其长子溥仪继承皇位,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皇太后崩逝于北京中南海仪鸾殿的后殿福昌殿内,享寿72岁,结束了长达47年的统治。
宣统元年十月四日(1909年11月16日),慈禧太后灵柩从北京紫禁城被迁至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内的菩陀峪定东陵安葬,其牌位被请入北京太庙供奉。定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谥号含皇后两字的话,总长共25字,长度超过中国历代皇帝以及皇后,成为中国之最。
身后之事
东陵修建
慈禧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营建工程历时十三年,直到她崩驾前才告结束。计耗白银227万两。
建筑材料的贵重、工艺的精湛、装饰的奢华等方面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之首位。既是与清朝诸帝陵相比,某些帝陵也要比她逊色很多。她的随葬品之奢华也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慈禧的随葬品分为两部分:生前置放于墓中金井里的珍宝与下葬时的随葬珍品,许多都是极其罕见的旷世奇宝,价格和价值也根本无法估量。[18]
东陵盗墓事件
1928年6月,军阀孙殿英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对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和乾隆帝的裕陵进行大规模盗掘。盗墓者将定东陵内的珍宝洗劫一空,甚至连慈禧口中所含的一粒大如鸡蛋的夜明珠都被挖走,此案即是轰动全国的“东陵事件”(即“清东陵盗宝案”)。虽在清皇室遗族呼吁下,民国政府即派员调查此事。但孙殿英对外宣称是报祖上孙承宗之仇,并将其中部分盗取之宝,贿赂蒋宋美龄、孔祥熙等人,案件查办结果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寓居天津之清逊帝溥仪只得派人将挖出之慈禧遗骨另重新敛葬[19],后来溥仪于其回忆录中提及,慈禧太后之口含夜明珠被盗并改馈赠给某位民初权贵夫人(暗指蒋宋美龄),也不追究孙殿英盗陵责任此事,自此让他出现不平之愤,也影响其在30年代后与日本人合作成立满洲国的重要原因之一。[20]
传说轶事
大英帝国外交官埃德蒙·巴恪思爵士,第二代从男爵曾出使清朝,据其著作《太后与我》(Decadence Mandchoue The China Memoirs of Sir Edmund Trelawny Backhouse)所载,慈禧在满五十岁之前,嗜好房事,数度秘密地招幸外交官,一夜能行房五次。[21]然而该书被指内容极为离奇荒诞,其虚假及色情两点令人诟病。一般认为此书的文学价值大于史料价值。[22]
家族
慈禧太后家族 |
---|
兄弟姊妹
字画
-
粉色牡丹
-
牡丹
-
鸟与水果
-
黄牡丹
-
慈禧手书
相关影视作品
年份 | 影视作品 | 类型 | 饰演的演员 |
1950 | 清宫秘史 | 电视剧 | 唐若菁 |
1964 | 西太后与珍妃 | 电视剧 | 李湄 |
1975 | 倾国倾城 | 电视剧 | 卢燕 |
1976 | 瀛台泣血 | 电视剧 | 卢燕 |
1982 | 大将军 | 电视剧 | 梁舜燕 |
1988 | 赛金花 | 电视剧 | 梁舜燕 |
1987 | 末代皇帝 | 电视剧 | 卢燕 |
2006、2008、2019 | 德龄与慈禧 | 话剧 | 卢燕 |
- 《清宫残梦》、《末代儿女情》、《末代皇孙》(1991年电视剧),由张冰玉饰演慈禧。
- 《庚子风云》《欢喜游龙》《再生缘》《双印传奇》,由陈莎莉饰演慈禧。
- 《慈禧外传》,由胡茵梦饰演慈禧。
- 《沧海英雄》《慈禧秘传》《嫁到宫里的男人》《钱王》《日落紫禁城》《太后吉祥》,由斯琴高娃饰演慈禧。
- 《慈禧秘密生活》,由邱淑贞饰演慈禧。
- 《戊戌风云》、《商旗》、《大阿哥溥峻》、《大长垣》,由郑振瑶饰演慈禧。
- 《走向共和》、《德龄公主》、《枪炮侯》,由吕中饰演慈禧。
- 《垂帘听政》(1983年电影)、《西太后》(又名“一代妖后”,1988年电影)、《大太监李莲英》,由刘晓庆饰演慈禧。
- 《一生为奴》袁立饰演慈禧。
- 《少女慈禧》刘雪华饰演慈禧。
- 《戏说慈禧》(1993年电视剧),由丛珊饰演慈禧。
- 《慈禧太后》(音乐剧),由陈洁仪饰演慈禧。
- 《太平天国》,由韩马利饰演慈禧。
- 《金牙大状(贰)》,由柳影虹饰演慈禧。
- 《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大太监》米雪饰演慈禧。
- 《冒牌皇帝》,由冯宝宝饰演慈禧。
- 《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由欧阳珮珊饰演慈禧。
- 《德龄与慈禧》(舞台剧),由汪明荃饰演慈禧。
- 《苍穹之昴》,由田中裕子饰演慈禧。
- 《两宫皇太后》,由方舒饰演慈禧。
- 《最后的格格》,由洪欣饰演慈禧。
- 《十三格格》《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由吕丽萍饰演慈禧。
- 《壮士出征》《总督张之洞》《御花子》《马江海战》,由谢芳饰演慈禧。
- 《清宫气数录》,由梁小冰饰演慈禧。
- 《太平天国》,由盖丽丽饰演慈禧。
- 《十三格格新传》 ,由朱媛媛饰演慈禧。
- 《红墙绿瓦之残阳》,由朱紫汶饰演慈禧。
- 《慈禧西行》《龙非龙,凤非凤》,由邓婕饰演慈禧。
- 《皇亲国戚》,由凯丽饰演慈禧。
- 《甲午陆战》,由宋春丽饰演慈禧。
- 《赛金花》(1992年电视剧),由王莱饰演慈禧。
- 《末代皇帝》,由朱琳饰演慈禧。
- 《乱世豪门》,由苏丹丹饰演慈禧。
- 《末代御医》,由罗兰饰演慈禧。
- 《神医喜来乐》(2003年电视剧),由宋晓英饰演慈溪
- 《神医喜来乐传奇》(2013年电视剧),由王书勤饰演慈禧。
参考文献
备注
- ^ 一说满人称姑母为爸爸,但慈禧为光绪姨母而非姑母;另有一说为满族常将家中地位显赫的长辈女子称呼男性化。
引用
- ^ 跳转到: 1.0 1.1 1.2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兰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汉满词典》,刘厚生、李乐营等主编,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640页。(ISBN 7-105-06386-6)
- ^ 清代《玉牒》记载,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
-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杂件》:五月初九日,兰贵人下新进宫女子四名,丽贵人下新进宫女子四名,五月十一日春贵人下新进宫女子四名,婉常在下新进宫女子四名
- ^ 《清实录·文宗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咸丰四年十一月)○庚寅。上诣......○命协办大学士贾桢为正使、礼部左侍郎肃顺为副使、持节赍册。晋封懿贵人那拉氏为懿嫔。册文曰。朕维椒庭翊化.....
-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杂件》: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敬事房太监王瑞传旨:兰贵人封为懿嫔,为此特记,伊贵人下因病退出女子一名。咸丰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敬事房太监张信传旨:丽贵人封为丽嫔,兰贵人封为懿嫔,婉贵人封为婉嫔,玫常在封为玫贵人
- ^ 《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
- ^ 跳转到: 8.0 8.1 8.2 8.3 8.4 雷家圣.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台北: 五南出版社. 2016年. ISBN 9789571188119.
- ^ 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Chapter 12.
- ^ 杨崇伊〈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461.
- ^ 杨深秀〈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15.
- ^ 宋伯鲁〈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170.
- ^ 次日朝罢,荣相请独对,问太后曰:传闻将有废立事,信乎?太后曰:无有也。事果可行乎?荣曰:太后行之,谁敢谓其不可行者。(《崇陵传信录》)
- ^ 荣曰:上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宗室近支子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宫中,徐承大统,则此举为有名矣。太后沉吟久之曰:汝言是也。(《崇陵传信录》)
- ^ 荣曰:太后行之谁敢谓其不可者?顾上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惧也。(《崇陵传信录》)
- ^ 1900年慈禧太后为什么对八国联军宣战. 《文史杂志》 2010年03期. [2010-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4) (中文(简体)).
- ^ 钟里满; 耿左车; 李军.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清史研究. 2008, (4): 1–12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
- ^ 慈禧太后的陪葬到底有多少?三个和珅都难比.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中文(台湾)).
- ^ 盗墓清东陵. 周末报数字报刊. 2012-06-14 [2015-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5) (中文(中国大陆)).
- ^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7-06-01: 199–202. ISBN 7506022990.
- ^ 慈禧太后情史:秘密招幸外交官 一夜欢好五次.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中文(中国大陆)).
- ^ 英国巴恪思爵士《太后与我》近日出版. 新浪网. [2011年1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来源
- 书籍
-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孝钦显皇后》
- 《御香缥缈录》,裕德龄,美国:纽约陶德曼图书公司,1933
- 《西太后》,俞炳坤,紫禁城出版社
- 《晚清七十年》系列,唐德刚,远流出版社
- 《原来慈禧》,张研,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
- 《我在慈禧身边的日子: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 著,台北:长乐文化/智库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ISBN 957-0484-42-X
- 《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雷家圣 著,台北:万卷楼,2004年12月 ISBN 957-739-507-4
-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雷家圣 著,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16年9月 ISBN 9789571188119
- 《慈禧》,张戎,伦敦,麦田出版社,2015年
- 《慈禧长治说见闻实录》,张培礼
- 《慈禧童年》、《慈禧童年续编》、《慈禧童年考》慈禧童年研究会
- 《慈禧身世》,刘奇,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08年
- 论文
- 刘奇《揭开慈禧童年之谜》
外部链接
- 唐德刚:〈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4)
- 汪荣祖:〈记忆与历史:叶赫那拉氏个案论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梁元生:〈为慈禧立传的两枝曲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戎为慈禧翻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慈禧太后 大清皇室 出生于:1835年11月29日逝世于:1908年11月15日
| ||
---|---|---|
前任: 慈安太后 |
大清皇太后 1861年—1908年 |
继任: 隆裕太后 |
前任: 昭圣太皇太后 |
大清太皇太后 1908年 |
帝制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