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剪輯獎
學院獎最佳剪輯獎(英語:Academy Award for Best Film Editing)是一個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年度獎項。多數情況下,能夠得到該獎項提名的電影獲最佳影片獎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從1981年起至今,任何一部最佳獲得最佳影片獎的電影都得到了剪輯獎的提名,其中大部分也最終獲得了這個獎項(有約三分之二)[1]總的來說,只有出現在影片主創人員名單上的剪輯師會得到提名(登記在提名名單上),其他的如後備剪輯師、監督剪輯師一般不會被提名。[2]提名名單的確定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剪輯分支進行,2008年時該分支擁有233名成員[1],任何成員可以投票選擇最多5部電影,之後統計獲得票數最多的5部電影將獲得提名參加最終的角逐[2]確定提名影片後,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所有活動或終身會員都可以投票來決定最終勝出的電影。這一程序正好與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剪輯獎相反,後者是先由所有成員投票決定提名影片,再由剪輯分支投票決定最終勝出的作品。[3]
奧斯卡最佳影片剪輯獎 | |
---|---|
國家/地區 | 美國 |
主辦單位 | 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
首次頒發 | 1934 |
應屆得主 | 《奧本海默》 珍妮佛·拉梅 |
官方網站 | oscars.org |
歷史
編輯剪輯獎延生於1934年,獎項的名稱曾偶有改動。2008年,獎項定名為「學院獎電影剪輯成就獎」("Academy Award for Achievement in Film Editing")。至今共有四位剪接師各拿下三次獎項:
- 拉爾弗·道森:《仲夏夜之夢》(1935年)、《風流世家》(1936年)、《羅賓漢冒險記》(1938年)
- 丹尼爾·梅登:《洋基的驕傲》(1942年)、《黃金時代》(1946年)、《公寓春光》(1960年)
- 麥可·卡恩:《法櫃奇兵》(1981年)、《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搶救雷恩大兵》(1998年)
- 塞爾瑪·斯昆梅克:《蠻牛》(1980年)、《神鬼玩家》(2004年)、《神鬼無間》(2006年)
此外共有兩位導演曾經獲頒獎座,分別為詹姆斯·卡麥隆(以《鐵達尼號》獲獎)和艾方索·柯朗(以《地心引力》獲獎);曾身兼導演且獲最佳影片剪輯獎提名的人包括:大衛·連(以《印度之旅》獲提名)、斯蒂夫·詹姆斯(以《籃球夢》獲提名)、科恩兄弟(以《冰血暴》和《險路勿近》獲提名,且皆化名為羅德里克·傑恩斯)、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以《大藝術家》獲提名)、尚-馬克·瓦利(以《藥命俱樂部》獲提名)。
身兼影片剪輯和音效兩項專業的沃爾特·默奇曾以《英倫情人》拿下最佳影片剪輯獎和最佳音效獎;曾以《大國民》入圍最佳剪輯獎的勞勃·懷斯後來則轉行從事導演工作,包括《西城故事》、《真善美》皆為代表作。
熟面孔
編輯分類 | 姓名 | 次數 | 年代 | 附註 |
---|---|---|---|---|
獲獎最多 | 邁克爾·卡恩 塞爾瑪·斯昆梅克 丹尼爾·曼德爾 拉爾弗·道森 |
3次 3次 3次 3次 |
1998 2006 1960 1938 |
7次提名 7次提名 5次提名 4次提名 |
提名最多 | 邁克爾·卡恩 | 8次 | 2012 | 共3次獲獎 |
從未獲獎者中提名最多 | 格瑞·漢伯林 弗雷德里克·克魯特森 |
6次 | 1996 1963 |
已退休 1964年去世 |
以上數據來源於學院獎官方網站數據庫。[4]
獲獎與提名
編輯獲獎影片在最上方一行用加粗字體顯示[5]。
1930年代
編輯1940年代
編輯1950年代
編輯1960年代
編輯- 1966 《霹靂神風》 – 弗雷德里奇·斯坦坎普 、亨利·博曼、斯圖·林德和法蘭克·桑提洛(Frank Santillo)
1970年代
編輯- 1971 《霹靂神探》 – 傑拉爾德·B·格林伯格
1980年代
編輯- 1982 《甘地》 – 約翰·布魯姆
- 《E.T.外星人》 – 卡洛·李特頓
- 《軍官與紳士》 – 彼得·齊納
- 《窈窕淑男》 – 弗雷德里奇·斯坦坎普和威廉·斯坦坎普
- 《從海底出擊》 – 約翰內斯·瑪麗亞·伯恩哈德·耐克
- 1987 《末代皇帝》 – 加布里埃拉·克里斯蒂亞尼
1990年代
編輯- 1995 《阿波羅13號》 – 邁克·希爾和丹尼爾·P·漢利
- 《火線追緝令》 – 理查德·弗朗西斯-布魯斯
- 《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說》 – 馬庫斯·達西和傑伊·弗里德金
-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 – 史提芬·羅森布魯姆
- 《赤色風暴》 – 克里斯·里本總
2000年代
編輯2010年代
編輯- 2011 《龍紋身的女孩》 – 柯克·巴克斯特和安格斯·瓦爾
- 《大藝術家》 – 安蘇菲·比安和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 《繼承人生》 – 凱文·藤特
- 《雨果》 – 塞爾瑪·斯昆梅克
- 《魔球》 – 克里斯托夫·特里夫森
- 2018 《波希米亞狂想曲》 – 約翰·奧特曼
- 《黑色黨徒》 – 巴里·亞歷山大·布朗
- 《真寵》 – 尤格·馬夫羅帕薩里迪斯
- 《幸福綠皮書》 – 派翠克·J·唐維托(Patrick J. Don Vito)
- 《為副不仁》 – 漢克·考文
2020年代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Harris, Mark. Which Editing is a Cut Above?.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1-06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1980年的電影《普通人》獲第53屆學院獎最佳影片獎,但影片未獲剪輯獎提名。
- ^ 2.0 2.1 Rule Thirteen—Special Rules for the Film Editing Award. 79th Academy Awards Rules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s in 2006.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8).。每年,獎項投票的具體規則都會重新公布。早期曾有過不盡相同的規則,比如1949年的電影《當代奸雄》獲此獎項提名的羅伯特·帕里希就是一位「編輯顧問」("editorial consultant")。
- ^ Orange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Rules and Guidelines 2008-2009 (PDF).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13-02-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7-18).
- ^ Film Editing Facts (PDF).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 Sciences. March 2012 [2012-03-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13).
- ^ Listing generated by searching The Official Academy Awards Database.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1). for all "film editing"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