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行政機關列表

以下列出中國的歷任內閣或其他種類行政機關

大清國(1636-1912、1917)內閣列表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內閣總理大臣 執政黨 時任皇帝
1 慶親王內閣 1911年5月8日至1911年11月16日 慶親王奕劻 皇族 清遜帝溥儀
2 袁世凱內閣 1911年11月16日至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凱

[註 1]

[註 2]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首席議政大臣 執政黨 時任皇帝
3 張勳內閣 1917年7月1日至1917年7月12日 張勳 君主立憲維持會(宗社黨) 清遜帝溥儀

[註 3]

中華民國(1911-)內閣列表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都督 執政黨 時任都督
湖北軍政府內閣[註 5] 1911年10月11日-1911年10月17日 黎元洪 立憲派、革命派(共進會  中國同盟會文學社 黎元洪
湖北軍政府內閣(《軍政府暫行條例》) 1911年10月17日-1911年10月25日
湖北軍政府內閣(《中華民國鄂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 1911年10月25日-1912年1月1日[註 6]

[註 7]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內閣總統[註 8]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尚未成立 1912年1月1日至1912年1月3日 孫中山   中國同盟會 孫中山[註 9]
1 孫中山內閣 1912年1月3日至1912年4月1日 孫中山

[註 10]

北京政府(1912-1928)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內閣總理大臣 執政黨 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註 11]
袁世凱內閣 1912年2月12日1912年3月13日 袁世凱 北洋軍閥 袁世凱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政府首腦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 第一次唐紹儀內閣 1912年3月13日1912年6月29日 唐紹儀[註 12]   中國同盟會 袁世凱
2 第一次陸徵祥內閣 1912年6月29日至1912年9月25日 陸徵祥[註 13]
3 趙秉鈞內閣 1912年9月25日1913至年7月16日 趙秉鈞[註 14]   國民黨
[註 15] 1913年7月17日至1913年7月19日 朱啟鈐 [註 16]
段祺瑞臨時內閣 1913年7月19日至1913年7月31日 段祺瑞[註 17] 皖系
[註 18] 1913年7月31日至1913年9月11日[註 19] 熊希齡 進步黨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務總理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4 熊希齡內閣 1913年9月11日至1914年2月12日 熊希齡[註 20] 進步黨 袁世凱
孫寶琦臨時內閣 1914年2月12日至1914年5月1日[註 21] 孫寶琦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務卿[註 22]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5 第一次徐世昌內閣 1914年5月1日至1915年12月21日 徐世昌[註 23] 袁世凱
6 第二次陸徵祥內閣 1915年12月21日至1916年3月22日[註 24] 陸徵祥
7 第二次徐世昌內閣 1916年3月22日至1916年4月22日 徐世昌 皖系軍閥
8 第一次段祺瑞內閣[註 25] 1916年4月22日至1916年6月29日 段祺瑞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務總理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9 第一次段祺瑞內閣改組內閣 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註 27] 段祺瑞 皖系 黎元洪
伍廷芳臨時內閣 1917年5月23日至1917年6月12日 伍廷芳[註 28]
江朝宗臨時內閣 1917年6月12日至1917年6月24日 江朝宗 [註 29]
10 李經羲內閣[註 30] 1917年6月25日至1917年7月2日 李經羲
(討逆軍)[註 31] 1917年7月2日至1917年7月14日 段祺瑞 皖系
11 第二次段祺瑞內閣 1917年7月14日至1917年11月30日 段祺瑞 [註 32] 皖系 馮國璋
12 王士珍內閣 1917年11月30日至1918年3月23日 王士珍 [註 33] 直系
13 第三次段祺瑞內閣 1918年3月23日至1918年10月10日 段祺瑞[註 34] 皖系
錢能訓臨時內閣 1918年10月10日至1918年12月20日 錢能訓[註 35] 徐世昌
14 錢能訓內閣 1918年12月20日至1919年6月13日 錢能訓 [註 36]
龔心湛臨時內閣 1919年6月13日至1919年9月24日 龔心湛 [註 37]
靳雲鵬臨時內閣 1919年9月24日至1919年11月5日 靳雲鵬[註 38]
15 第一次靳雲鵬內閣 1919年11月5日至1920年7月2日 靳雲鵬 [註 39]
薩鎮冰臨時內閣 1920年7月2日至1920年8月9日 薩鎮冰 [註 40]
16 第二次靳雲鵬內閣 1920年8月9日至1921年5月14日[註 41] 靳雲鵬
17 第三次靳雲鵬內閣 1921年5月14日至1921年12月24日 靳雲鵬
18 梁士詒內閣 1921年12月24日至1922年4月8日 梁士詒 [註 42] 交通系
周自齊臨時內閣[註 43] 1922年4月8日至1922年6月12日[註 44] 周自齊 交通系 徐世昌→國務院攝行
19 第一次顏惠慶內閣 1922年6月11日至1922年8月5日 顏惠慶 [註 45] 黎元洪
20 第二次唐紹儀內閣 1922年8月5日至1922年9月19日 唐紹儀 [註 46]   中國國民黨直系
21 王寵惠內閣 1922年9月19日至1922年11月29日 王寵惠 [註 47]   中國國民黨直系
22 汪大燮內閣 1922年11月29日至1922年12月11日 汪大燮 [註 48] 研究系
王正廷臨時內閣 1922年12月11日至1923年1月4日 王正廷 [註 49]
23 張紹曾內閣 1923年1月4日至1923年6月13日 張紹曾[註 50] 直系
高凌霨攝政內閣[註 51] 1923年6月14日至1923年10月12日 高凌蔚[註 52] 直系 國務院攝行
高凌蔚臨時內閣 1923年10月12日至1924年1月12日 高凌蔚[註 53] 直系 曹錕
24 孫寶琦內閣 1924年1月12日至1924年7月2日 孫寶琦[註 54]
顧維鈞臨時內閣 1924年7月2日至1924年9月14日 顧維鈞[註 55]
25 第二次顏惠慶內閣 1924年9月14日至1924年10月31日[註 56] 顏惠慶
黃郛攝政內閣[註 57] 1924年10月31日至1924年11月24日 黃郛   中國國民黨政學系 國務院攝行[註 58]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臨時執政[註 59] 執政黨 時任臨時執政
26 臨時執政內閣 1924年11月24日至1924年12月26日 段祺瑞 段祺瑞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務總理 執政黨 時任臨時執政
27 許世英內閣 1925年12月26日至1926年3月4日 許世英[註 60] 段祺瑞
28 賈德耀內閣 1926年3月4日至1926年4月20日 賈德耀[註 61]
胡惟德臨時攝政內閣 1926年4月20日至1926年5月13日 胡惟德 直系軍閥 國務院攝行[註 62]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務總理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29(25) 顏惠慶攝政內閣 1926年5月13日至1926年6月22日 顏惠慶[註 63] 國務院攝行[註 64]
杜錫珪臨時攝政內閣 1926年6月22日至1926年10月1日 杜錫珪
顧維鈞臨時攝政內閣 1926年10月1日至1927年1月12日 顧維鈞
(30)[註 65] 顧維鈞攝政內閣 1927年1月12日至1927年6月16日 顧維鈞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務總理 執政黨 時任陸海軍大元帥[註 66]
[註 67] 1927年6月16日至1927年6月19日 胡惟德 張作霖
31 潘復內閣 1927年6月20日至1928年6月3日[註 68] 潘復

[註 69]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政務委員長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中華民國軍務院 1916年5月8日至1916年7月14日 梁啟超 進步黨  中華革命黨滇系桂系 黎元洪

[註 71]

廣州、武漢國民黨(1917-1927)政府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陸海軍大元帥[註 72] 執政黨 時任陸海軍大元帥
1 孫中山內閣第一次護法運動 1917年9月1日至1918年5月20日[註 73] 孫中山   中華革命黨 孫中山[註 74]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主席總裁[註 75] 執政黨 時任主席總裁
2 七總裁制軍政府[註 76] 1918年5月20日至1920年10月24日[註 77] 岑春煊   中華革命黨桂系滇系 岑春煊[註 78]

[註 79]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陸海軍大元帥[註 80] 執政黨 時任陸海軍大元帥
3 孫中山內閣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0年11月28日至1921年4月2日[註 81] 孫中山   中國國民黨 孫中山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內閣總統[註 82]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4 孫中山內閣(第二次) 1921年5月5日至1923年3月2日[註 83] 孫中山   中國國民黨 孫中山[註 84]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大元帥府大元帥[註 85] 執政黨 時任大元帥
5 孫中山內閣(第三次) 1923年3月2日至1925年3月12日 孫中山胡漢民   中國國民黨 孫中山胡漢民[註 86]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廣州武漢[註 87]

任數 政府 在任時間 國民政府主席[註 88] 執政黨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
6 廣州國民政府(汪精衛領導) 1925年7月1日至1926年12月5日 汪兆銘譚延闓   中國國民黨 汪兆銘譚延闓[註 89]

[註 90]

7 武漢國民政府(國民黨左派) 1927年3月6日至1927年9月20日[註 91] [註 92]   中國國民黨左派)、  中國共產黨[註 93] [註 94]

[註 95]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總領建國軍政制置事宜 執政黨 時任總領建國軍政制置事宜
1 徐樹錚內閣 1922年10月2日[註 97]至1922年11月2日 徐樹錚 皖系 徐樹錚

[註 98]

天津政府(1923黎元洪流亡天津期間)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務總理 執政黨 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政治真空)[註 100] 1923年6月13日 至1923年9月13日(92天) 李根源[註 101]   中國國民黨政學系 黎元洪

[註 102]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民政府主席 執政黨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
南京國民政府委員會(寧漢對立期間) 1927年4月18日至1927年9月20日 不設國民政府主席   中國國民黨 不設國民政府主席
南京國民政府委員會(寧漢復合後) 1927年9月20日至1928年2月7日
南京國民政府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後) 1928年2月7日至1928年10月10日 譚延闓 譚延闓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行政院院長 執政黨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
1 譚延闓內閣 1928年10月10日[註 103]至1930年9月22日 譚延闓   中國國民黨 蔣中正
2 蔣中正內閣 1930年11月18日至1931年12月15日 蔣中正
3 孫科內閣 1931年12月28日至1932年1月28日 孫科 林森
4 汪兆銘內閣 1932年1月28日至1935年12月1日 汪兆銘
5 蔣中正內閣(第二次) 1935年12月7日至1938年1月1日 蔣中正
6 孔祥熙內閣 1938年1月1日至1939年11月25日 孔祥熙
7 蔣中正內閣(第三次) 1939年11月20日至1945年6月4日 蔣中正 林森蔣中正
8 宋子文內閣 1945年5月31日至1947年3月1日 宋子文 蔣中正
9 張群內閣 1947年4月23日至1948年5月31日 張群

[註 104]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民政府主席 執政黨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
南昌國民政府委員會[註 105] 1927年8月1日至1927年10月4日[註 106] 譚平山   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 譚平山

[註 107]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民政府主席 執政黨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
1 北平國民政府 1930年9月9日至1930年11月4日 閻錫山   中國國民黨改組派西山會議派馮系晉系 閻錫山

[註 109]

廣州國民政府(1931寧粵對立期間)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民政府主席 執政黨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
1 廣州國民政府 1931年5月28日至1932年1月1日 不設置國民政府主席   中國國民黨(胡漢民派、改組派新桂系 不設置國民政府主席

[註 111]

華北臨時政府(親日)(1937-1940)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行政委員會委員長 執政黨 時任
1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臨時政府 1937年12月14日至1940年3月30日 王克敏 懸缺

[註 112]

南京政府(親日)(1938-1945)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行政院院長 執政黨
1 梁鴻志內閣 1938年3月28日至1940年3月30日 梁鴻志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行政院院長 執政黨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
1 汪兆銘內閣(第二次) 1940年3月31日至1944年11月10日 汪兆銘   中國國民黨(汪精衛政權) 汪兆銘
2 陳公博內閣 1944年11月12日至1945年8月16日 陳公博 陳公博

[註 114]

行憲後 (1948-)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在任天數 行政院院長 執政黨 時任總統
1 翁文灝內閣 1948年5月31日-1948年12月22日 206天 翁文灝   中國國民黨 蔣中正
2 第二次孫科內閣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90天 孫科 蔣中正→李宗仁(代理)
3 何應欽內閣 1949年3月21日-1949年6月12日 83天 何應欽 李宗仁(代理)
4 閻錫山內閣 1949年6月12日-1950年3月12日 274天 閻錫山 李宗仁(代理)→蔣中正
5 第一次陳誠內閣 1950年3月12日-1954年6月1日 1543天 陳誠 蔣中正
6 俞鴻鈞內閣 1954年6月1日-1958年7月15日 1506天 俞鴻鈞
7 第二次陳誠內閣 1958年7月15日-1963年12月15日 1980天 陳誠(→王雲五代行+代理)[註 115]   中國國民黨(→無黨籍)
8 嚴家淦內閣 1963年12月16日-1972年6月1日 3091天 嚴家淦   中國國民黨
9 蔣經國內閣 1972年6月1日-1978年5月20日 2181天 蔣經國 蔣中正→嚴家淦(繼任)
10 孫運璿內閣 1978年6月1日-1984年6月1日 2193天 孫運璿 蔣經國
11 俞國華內閣 1984年6月1日-1989年6月1日 1827天 俞國華 蔣經國→李登輝(繼任)
12 李煥內閣 1989年6月1日-1990年6月1日 366天 李煥 李登輝
13 郝柏村內閣 1990年6月1日-1993年2月27日 1003天 郝柏村
14 連戰內閣 1993年2月27日-1997年9月1日 1648天 連戰
15 蕭萬長內閣 1997年9月1日-2000年5月20日 993天 蕭萬長
16 唐飛內閣 2000年5月20日-2000年10月5日 189天 唐飛 陳水扁
17 第一次張俊雄內閣 2000年10月5日-2002年2月1日 485天 張俊雄   民主進步黨
18 游錫堃內閣 2002年2月1日-2004年5月20日[註 116] 1097天 游錫堃
游錫堃內閣(改組) 2004年5月20日-2005年2月1日
19 謝長廷內閣 2005年2月1日-2006年1月25日 359天 謝長廷
20 第一次蘇貞昌內閣 2006年1月25日-2007年5月21日 482天 蘇貞昌
21 第二次張俊雄內閣 2007年5月21日-2008年5月20日 366天 張俊雄
22 劉兆玄內閣 2008年5月20日-2009年9月10日 479天 劉兆玄   中國國民黨 馬英九
23 吳敦義內閣 2009年9月10日-2012年2月6日 880天 吳敦義
24 陳冲內閣 2012年2月6日-2012年5月20日[註 117] 378天 陳冲
陳冲內閣(改組) 2012年5月20日-2013年2月17日
25 江宜樺內閣 2013年2月18日-2014年12月8日 659天 江宜樺
26 毛治國內閣 2014年12月8日-2016年1月31日 420天 毛治國
27 張善政內閣 2016年2月1日-2016年5月20日 109天 張善政 無黨籍
28 林全內閣 2016年5月20日-2017年9月8日 476天 林全 蔡英文
29 賴清德內閣 2017年9月8日-2019年1月14日 493天 賴清德   民主進步黨
30 第二次蘇貞昌內閣 2019年1月14日-2020年5月20日[註 118] 1477天 蘇貞昌
第二次蘇貞昌內閣(改組) 2020年5月20日 – 2023年1月31日
31 陳建仁內閣 2023年1月31日-現任 1年307天 陳建仁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1937)內閣列表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人民委員會主席 執政黨 時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尚未成立) 1931年11月7日至1931年11月19日 (尚未成立)   中國共產黨 (尚未成立)[註 119]
1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屆人民委員會 1931年11月19日至1934年2月1日 毛澤東 毛澤東
2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人民委員會 1934年2月1日至1934年10月10日 張聞天 毛澤東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註 120] 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2月間[註 121] 陳毅[註 122] 毛澤東[註 123]

[註 124]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主席團主席 執政黨 時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註 125] 1935年11月3日至1935年12月25日 博古   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註 126] 1935年12月25日至1937年9月6日

[註 127]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聯邦政府主席 執政黨 時任聯邦政府主席
1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第一次) 1935年5月30日至 張國燾   中國共產黨[註 129] 張國燾
2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第二次) 1935年11月18日至1936年7月間[註 130] 邵式平 邵式平

中華共和國(1933-1934)內閣列表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人民革命政府主席 執政黨 時任人民革命政府主席
1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1933年11月22日至1934年1月間 李濟深 生產人民黨 李濟深

[註 131]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內閣列表

編輯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政務院總理 執政黨 時任中共領導人 時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 1949年10月1日至1954年9月15日 周恩來   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
任數 內閣 在任時間 國務院總理 執政黨 時任中共領導人 時任國家主席
1 第一屆國務院 1954年9月27日至1959年4月27日 周恩來   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
2 第二屆國務院 1959年4月27日至1965年1月4日 周恩來 毛澤東 劉少奇
3 第三屆國務院 1965年1月4日至1967年1月17日 周恩來 劉少奇 → 空缺 → 董必武(代主席)
4 第四屆國務院 1975年1月17日至1978年3月5日 周恩來 → 空缺 → 華國鋒 毛澤東 → 空缺 → 華國鋒 不設國家主席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
5 第五屆國務院(第二屆華國鋒政府、第一屆趙紫陽政府) 1978年3月5日至1983年6月18日 華國鋒趙紫陽 華國鋒胡耀邦 不設國家主席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
6 第六屆國務院(第二屆趙紫陽政府) 1983年6月18日至1988年4月13日 趙紫陽李鵬 胡耀邦趙紫陽 李先念
7 第七屆國務院(第一屆李鵬政府) 1988年4月13日至1993年3月31日 李鵬 趙紫陽江澤民 楊尚昆
8 第八屆國務院(第二屆李鵬政府) 1993年3月31日至1998年3月17日 李鵬 江澤民
9 第九屆國務院(朱鎔基政府) 1998年3月17日至2003年3月16日 朱鎔基
10 第十屆國務院(第一屆溫家寶政府) 2003年3月16日至2008年3月16日 溫家寶 胡錦濤
11 第十一屆國務院(第二屆溫家寶政府) 2008年3月16日至2013年3月15日 溫家寶
12 第十二屆國務院(第一屆李克強政府) 2013年3月15日至2018年3月18日 李克強 習近平
13 第十三屆國務院(第二屆李克強政府) 2018年3月18日至2023年3月11日 李克強
14 第十四屆國務院(李強政府) 2023年3月11日(現任) 李強

註釋

編輯
  1. ^ 1912年2月12日清朝滅亡
  2. ^ 1917年7月1日清朝恢復
  3. ^ 1917年7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再次退位。
  4. ^ 該機構對外名稱有中華民國軍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5. ^ 1911年10月12日,革命黨謀略處(10月11日革命黨設立的處理軍政大事的機關)議定軍政府暫設參謀、軍務、政務、外交四部。謀略處成立後,作出決定:①湖北革命領導機關定名為「中華民國政府湖北都督府」,設於原湖北諮議局舊址;②改稱「中國」為「中華民國」;③以本年(1911年)為黃帝紀元4,609年;④都督暫用黎元洪名義,佈告地方及通電全國;⑤革命軍旗為鐵血十八星旗
  6. ^ 11月15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代表在上海老西門外方斜路江蘇教育總會舉行首次會議,議決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11月20日,各省代表公認湖北軍政府為代行中央政務的機關。11月24日,在上海的聯合會決定遷到武昌開會,各省留一人在上海「聯絡聲氣,以為鄂會後援」。12月8日,在鄂代表赴南京,留滬代表陸續到南京,未參加漢口會議的幾個省的代表也到了南京。翌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湖北軍政府不再為中央政權,但該軍政府並未撤銷。
  7. ^ 12月4日,都督陳其美、程德全、湯壽潛邀各省留滬代表開會,暫時定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選黃興為假定大元帥,黎元洪為假定副元帥,推舉大元帥負責組織臨時政府。12月8日,在鄂代表赴南京,留滬代表陸續到南京,未參加漢口會議的幾個省的代表也到了南京。到12月下旬,到達南京的有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廣西、安徽、福建、直隸、山東、河南、江西、山西、陝西、廣東、奉天、雲南等十七個省44名代表。12月14日,先期到達南京的15個省的代表召開會議。翌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並獲湖北承認,此後湖北軍政府不再為中央政權。
  8. ^ 南京臨時政府不是內閣制,而是總統制,因此並未設內閣總理
  9. ^ 孫中山1911年總統大選中當選大總統。
  10. ^ 1912年3月10日正式遷往北京,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取消。
  11. ^ 據《臨時公報》十二月二十七日通告
  12. ^ 1912年3月13日,唐紹儀在參議院發表政見,參議院通過內閣國務員。5月20日、6月7日請辭。6月15日因任命王芝祥為直隸總督事與大總統袁世凱不和而辭職赴天津。6月17日,袁世凱總統給假五日於唐紹儀,命陸徵祥暫代國務總理;6月27日准唐紹儀辭職;6月29日發表陸徵祥為國務總理並獲參議院通過。
  13. ^ 因不容於國會,被參議院彈劾失職,憤而於1912年8月20日起稱病辭職,於9月22日獲核准。自8月20日至9月24日由內務總長趙秉鈞代理。9月24日參議院同意趙秉鈞為國務總理,9月25日趙獲得任命。
  14. ^ 宋教仁遇刺案嫌疑稱病請辭,給假十五日,1913年5月1日至7月16日由段祺瑞兼代國務總理,1913年7月16日趙秉鈞獲准辭職。7月17日至7月19日由朱啟鈐兼代國務總理。7月19日至7月31日由段祺瑞兼代國務總理。
  15. ^ 7月17日至7月19日由朱啟鈐兼代國務總理。然朱啟鈐並未就職。
  16. ^ 未就職,由段祺瑞代。
  17. ^ 國務院改組而去職
  18. ^ 熊希齡內閣仍未組建完成。此期間閣員仍為段祺瑞臨時內閣之成員。
  19. ^ 熊於7月31日正式通過上任,9月11日完成組閣。
  20. ^ 因與袁世凱意見不合、財政困難及熱河行宮失寶案而於2月7日請辭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2月12日又請辭國務總理,獲得批准,同日袁世凱總統任命孫寶琦兼代。
  21. ^ 5月1日袁世凱總統改官制,國務總理改為國務卿,並廢止國務院官制而去職
  22. ^ 此時期實行總統制,國務卿僅直接向大總統負責。
  23. ^ 因不滿袁世凱實行帝制而請辭
  24. ^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承認帝位,接受文武官員祝賀。但未登基。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撤銷承認帝位案,發還各省區推戴書,所有籌備事宜立即停止。3月23日袁世凱廢止「洪憲」年號,仍以本年為民國五年。因袁世凱帝制失敗,內閣改組。
  25. ^ 1916年4月21日公佈制定政府組織令,以國務卿總理國務,組織政府,各部總長皆為國務員,樹立責任內閣先聲。5月8日袁世凱改政事堂為國務院。袁死黎元洪繼任,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閣改組。
  26. ^ 1916年6月29日,申令仍遵行民國元年3月11日公佈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國務卿,恢復國務總理,並任命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
  27. ^ 1916年6月29日廢國務卿,恢復國務總理。後段祺瑞因在第一次府院之爭中就參與一戰等事與黎元洪總統政見不合而被黎元洪總統於5月23日免職。然而大總統並無將國務總理免職之權,故段祺瑞並未予承認。
  28. ^ 段祺瑞因第一次府院之爭被黎元洪總統於5月23日免職,同日由外交總長伍廷芳代理國務總理。6月12日伍因拒絕副署解散國會命令而被免代理國務總理,由步兵統領江朝宗暫代國務總理
  29. ^ 因江朝宗為步兵統領,並非國務員,故此一任命實不合法。隨後因國務總理李經羲正式就職而解職。
  30. ^ 段祺瑞因第一次府院之爭被黎元洪總統於5月23日免職,同日由外交總長伍廷芳代理國務總理。6月12日伍因拒絕副署解散國會命令而被免代理國務總理,由步兵統領江朝宗暫代國務總理。5月25日,黎元洪總統提名李經羲為國務總理,5月26日獲眾議院通過,5月27日獲參議院通過,5月28日任命。由於受到支持段祺瑞的督軍團反對,李不敢就職,6月5日李經羲第三次辭國務總理。6月14日李隨張勳入北京。6月16日李獲得張勳、王士珍聯合電報疏通,又受到倪嗣沖、 張懷芝、趙倜等反對。6月24日,李被任命兼財政總長。6月25日,李就國務總理職。因7月1日張勳復辟而於7月2日被黎元洪總統免職。
  31. ^ 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張勳復辟。7月2日總統黎元洪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便宜處理,准李經羲免職,並電請副總統馮國璋暫代大總統職務。7月4日李經羲出京,段祺瑞宣佈就國務總理職。7月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代理大總統職並由天津發出佈告,段祺瑞設國務院辦公處於天津。7月14日,國務總理段祺瑞入北京視事,總統黎元洪通電宣佈去職,而代總統馮國璋同日卻電告奉還代理大總統職權於黎元洪,後避居上海。7月22日馮國璋又通電卸代總統職,聲明暫不北上。8月1日馮方以代理總統身份返回北京。
  32. ^ 與代總統馮國璋「統一中國」方式政見不和因而辭職。
  33. ^ 因病請辭。
  34. ^ 因徐世昌總統倡議和平,自知武力統一不容於國人而辭職。
  35. ^ 奉命真除國務總理。
  36. ^ 五四運動影響,內閣總辭。
  37. ^ 因不堪直系吳佩孚電斥而請辭兼職
  38. ^ 奉命真除國務總理。
  39. ^ 因受安福系壓迫而請辭,至7月2日始奉准免職。
  40. ^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而去職。
  41. ^ 為排除交通系人員改組內閣,內閣總辭。
  42. ^ 初因直系將領反對,於1月25日請假出京,至直奉戰爭失敗被免職。
  43. ^ 1922年6月2日,大總統徐世昌辭職,宣佈由國務院攝行大總統職權,直到6月11日黎元洪復任大總統。
  44. ^ 新總統黎元洪復任,新閣成立而辭。
  45. ^ 以北方政局不安,先請假出京,而後改組內閣而辭。
  46. ^ 因畏直系勢盛,終未敢就職,而後內閣改組而辭。
  47. ^ 羅文干案發生後,且又失直系洛吳派支持,乃通電請辭。
  48. ^ 因不為直系津保派所歡迎,旋即辭職。
  49. ^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而去職。
  50. ^ 與直系軍閥相勾結,為逼使黎元洪垮台而辭職:3月8日因部分閣員反對直系曹錕、吳佩孚下閩粵兩督令而全體通電總辭職,3月9日辭呈被總統黎元洪退回,並加以通電慰留。3月17日張內閣決定總復職,並請直系保定派兩位閣員回京;3月19日張內閣決定循曹、吳意,下閩粵兩督令,實行總復職。4月2日參議院開議對張內閣的不信任案,經審查改為彈劾案。4月25日眾議院全院委員會退還參議院不信任內閣案,待報告大會施行。5月8日財政總長出走,張內閣又提出總辭職。5月16日眾議院全院委員會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6月6日在直系津保派閣員脅迫下全體總辭職,以逼總統黎元洪下台。6月13日總統黎元洪發表命令,准許張紹曾及除李根源之外的全體閣員辭職,派李根源兼署國務總理,任命金永炎為陸軍總長,全國軍隊交陸軍部直接管轄,聲討製造政變者。但此令未獲直系軍閥承認。黎元洪宣佈政府遷往天津,在天津的火車中遭威逼簽下了辭職的電稿。6月14日,內務總長高凌霨在國務院召開特別會議,宣佈黎元洪既辭去大總統職務,國務院依法攝政,代理大總統職權。而國務總理張紹曾已經辭職去往天津,所以由內務總長高凌霨代理總理職務。
  51. ^ 1923年6月13日,大總統黎元洪離京,高凌霨等內閣成員於隔日宣佈攝行大總統職權,直到10月10日曹錕就任大總統。
  52. ^ 6月12日總統黎元洪發表命令,准許張紹曾及除李根源之外的全體閣員辭職,派李根源兼署國務總理,任命金永炎為陸軍總長,全國軍隊交陸軍部直接管轄,聲討製造政變者。6月14日晨,黎元洪被迫在辭呈上簽字,後又通電宣佈辭職乃被迫,應為無效。6月14日下午,被黎元洪解職的部分閣員由內務總長高凌霨領銜發出通電,宣佈依憲法由國務院攝行大總統職務。6月20日黎元洪通電強調高凌霨等先前已被免職,自然喪失國務員資格,不能攝行大總統職務,並下令補任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唐未到任前,仍由李根源代理總理。6月16日下午國會兩院會合會開會,在擁曹派的推動下議決兩項內容:(1)依大總統選舉法第五條第二項之規定,大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務,即由內閣攝行其職權;(2)自6月13日起,黎所發的命令概不生效。此決議遭到國會中中國國民黨籍議員等的反對,此後大批議員離京南下。自6月13日以後,北京的國會的兩院常會和憲法會議因不足法定的人數,一直流會,直至9月7日眾院常會乃召開成功,出席的眾議員302人,通過了延長議員任期案。9月26日參議院常會亦通過。曹錕賄選總統就職後,即行辭職。
  53. ^ 新閣正式成立而去職
  54. ^ 1924年1月15日內閣就職。後與王克敏互排擠,因曹錕左袒王克敏而辭職
  55. ^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內閣改組而去職
  56. ^ 10月23日北京政變。10月24日顏惠慶內閣閣員除黃郛外均辭職。
  57. ^ 因時間短,故大部分閣員未就任。
  58. ^ 10月23日北京政變。10月24日顏惠慶內閣閣員除黃郛外均辭職。10月31日黃繼任國務總理。11月2日總統曹錕宣佈辭職,代理國務總理黃郛即宣告攝行大總統職務。因臨時執政府成立,11月23日黃通電聲明24日攝政內閣辭職。
  59. ^ 1924年11月24日至1925年12月26日,臨時政府不設國務總理。
  60. ^ 與段祺瑞不合而辭職職。
  61. ^ 隨段下野而辭職。
  62. ^ 段祺瑞辭臨時執政後,由國務院攝行臨時執政職權。
  63. ^ 此屆內閣因直系反對,於正式內閣會議後,即行辭職
  64. ^ 1926年5月1日,曹錕辭職,並宣佈即日起恢復國務院攝行大總統職權;故自5月13日顏惠慶內閣復職開始,大總統職權均由國務院攝行,包括杜錫珪、顧維鈞等內閣,直到張作霖就任安國海陸軍大元帥為止。
  65. ^ 顧維鈞為署理國務院總理,他的情況其實和「署理」的通常用法完全不符,這只是他用來避免「實授」這一名義的文字遊戲。本屆內閣仍是一屆正式內閣。但因北京政局已窮途,乃呈請辭職
  66. ^ 6月16日,孫傳芳、張宗昌、吳俊陞、張作相等擁張作霖為海陸軍大元帥,另組軍政府,內閣總理顧維鈞辭職,請胡惟德兼代。
  67. ^ 顧維鈞攝政內閣請辭後,過渡期間胡惟德領導臨時內閣。隨後潘復正式組閣
  68. ^ 國務院解散
  69. ^ 北京政府解散
  70. ^ 1915年12月25日雲南宣佈獨立,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爆發,不久西南地區的貴州、廣西、廣東相繼響應獨立。1916年5月8日,由滇、黔、粵、桂四省共同在廣東肇慶組建軍務院,指揮全國軍事。遙尊黎元洪為大總統兼陸海軍大元帥。
  71. ^ 6月6日,袁病逝,7日,黎元洪繼任總統,即於29日宣佈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7月14日,唐繼堯通電撤銷軍務院。7月25日中華革命黨也發出通告,宣佈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護國戰爭宣告結束。各省陸續取消獨立。
  72. ^ 廣州軍政府不是內閣制,而是大元帥制,因此並未設內閣總理
  73. ^ 1918年5月20日通過改組,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煊等7人為總裁,廢除大元帥制,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
  74. ^ 1917年9月1日,非常國會選出孫中山為護國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於9月10日宣督就職
  75. ^ 廣州軍政府不是內閣制,而是七總裁制,因此並未設內閣總理。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煊等7人為總裁
  76. ^ 期間發生1919年中國南北和平談判
  77. ^ 1918年5月20日通過改組,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煊等7人為總裁,廢除大元帥制,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
  78. ^ 岑春煊於10月24日通電辭職,宣佈取消軍政府,服從北京政府統治。
  79. ^ 1920年10月24日,陸榮廷以四總裁名義宣佈護法軍政府解散,撤銷兩廣獨立,並宣佈取消護法,與北京政府南北議和。同日,岑春煊逃離廣州,經香港前往上海。29日,莫榮新、馬濟等離開廣州,粵軍在各界民眾的支持下解放廣州,陳炯明通電宣佈廣州克復。11月28日,孫中山自上海經香港返回廣州,宣佈重組護法軍政府,繼續護法運動。1921年4月,南下廣州的國會議員召開非常國會,宣佈取消護法軍政府,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宣佈北京政府為非法,並通電勸告北京政府之「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辭職。南北政府對峙之形勢繼續。
  80. ^ 廣州軍政府不是內閣制,而是大元帥制,因此並未設內閣總理
  81. ^ 孫中山於11月28日返回廣州,重新擔任陸海軍大元帥兼主席總裁,並重組護法軍政府,繼續護法運動。次年4月2日,非常國會開會,取消護法軍政府,組織中華民國政府。
  82. ^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不是內閣制,而是總統制,因此並未設內閣總理
  83. ^ 1922年6月16日至1923年2月21日間實際中斷
  84. ^ 1921年4月7日,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85. ^ 孫中山實行黨國體制一黨制中國國民黨統領大元帥府,因此並未設內閣總理
  86. ^ 孫中山逝世後,胡漢民代理大元帥職務。
  87. ^ 1925年7月1日改組為國民政府
  88. ^ 國民政府最高決策機關為國民政府委員會,該委員會採取合議委員制。於委員中推定一人為主席。設置常務委員五人處理日常政務,常務委員於委員中推定之。「國務由委員會議執行之。委員會議出席委員不足半數時,由常務委員行之。」
  89. ^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於1925年7月1日成立國民政府,以汪精衛為主席。1926年因中山艦事件牽連,汪精衛於3月23日請假,5月11日即離粵出國養病
  90. ^ 11月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遷移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到武漢。12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正式宣佈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在廣州國民政府停止辦公至完成北遷武漢的此段期間,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作為臨時領導機構,徐謙為聯席會議主席。12月10日,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
  91. ^ 9月11日至9月13日,寧、漢、滬三個國民黨中央舉行談話會決議寧漢國民政府合併。9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完成改組
  92. ^ 武漢國民政府不設置主席
  93. ^ 7月15日武漢和平分共,8月8日清黨,
  94. ^ 武漢國民政府不設置主席
  95. ^ 1927年9月20日寧漢復合,武漢、南京國民政府合併,武漢、南京、上海中國國民黨中央合併。
  96. ^ 建國軍政制置府(1922年10月2日—11月2日)是徐樹錚在福建建立的割據政權,僅存在1個月
  97. ^ 10月2日,徐樹錚通電宣佈「建國軍政制置府」成立,自任「總領建國軍政制置事宜」,稱將根據《建國銓真》(徐樹錚著)處理全部軍政與民政事務,不到全中國統一併成立正統政府之時,不接受任何人的命令,「惟以至誠至敬,尊合肥段上將軍祺瑞、中山孫先生文,為領導國家根本人物,服從其謀義」,「何日見此二老共踐尊位,發號施令,樹錚即日束身歸罪,聽候質訊,即令頭血灑地,亦甘矣」。
  98. ^ 因王永泉不滿徐樹錚,徐樹錚於11月2日離開福建赴上海,建國軍政制置府也隨之宣告結束。
  99. ^ 1923年6月13日,黎元洪在天津的火車中遭威逼簽下了辭職的電稿。黎元洪很快宣佈他辭職無效,依然是大總統。大批國會議員南下上海,意圖召開上海國會非常會議,然而未成功。黎元洪曾宣佈將北洋政府遷往天津,實際是天津英租界,並在當地發佈總統指令和總統任命,並設立議員招待所,使天津英租界一度成為民國大總統的駐地以及沒有內閣的政府所在地。
  100. ^ 天津政府實際上並未發揮作用。而內閣未能夠成立。國會亦未能開成。
  101. ^ 6月14日,內務總長高凌霨在國務院召開特別會議,宣佈黎元洪既辭去大總統職務,國務院依法攝政,代理大總統職權。而國務總理張紹曾已經辭職去往天津,所以由內務總長高凌霨代理總理職務。黎元洪很快宣佈他辭職無效,依然是大總統,並且在6月16日在天津發令,任命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在唐未到任之前,由李根源兼署。
  102. ^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在天津病逝。
  103. ^ 10月8日通過,10月10日宣誓就職。
  104. ^ 1947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開始實行
  105. ^ 寧漢對立期間,因寧漢皆反對共產黨,南昌發生共產黨起義。
  106. ^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及國民黨左派發動了南昌起義,8月4日,中共部隊敗退,放棄南昌,南下廣東。途中到達汀州時,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決定沿用國民政府的名義對外,並以譚平山為國民政府委員長,陳友仁、顧順章、王荷波、蘇兆征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9月24日,中共部隊到達汕頭後,決定正式成立國民政府,並決定由譚平山出任國民政府主席。25日張太雷到達汕頭,提出反對此前的決定,並即於第二天召開南方局會議,決定暫不發表國民政府名單。此事擱置,隨後形勢惡化而終不成事。10月4日,周恩來在流沙的一座小廟召開了一次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並宣佈說,「現在我們奉中央命令,我們共產黨,不再用中國國民黨這面旗幟了,將在蘇維埃旗幟之下,單獨地幹下去;現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事實上已不存在了。」至此,該組織正式解散。
  107. ^ 1927年10月4日後,取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以中國共產黨之名繼續行軍,隨後和秋收起義軍於井岡山會師,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08. ^ 1930中原大戰期間反蔣陣營所成立
  109. ^ 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支持蔣中正,揮師入關,並於9月23日和平進駐北平。北平「國民政府」遷往太原,11月4日閻、馮通電下野而解散。
  110. ^ 1931年,蔣中正在南京湯山軟禁胡漢民,同時在南京召開國民會議,通過《中華民國約法草案》,引起國民黨內其他實力派的不滿。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彷照孫文護法戰爭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不設主席。
  111. ^ 國民黨內謀求合作,粵、寧兩派息爭,1931年12月15日 ,蔣中正辭去主席和行政院長職務,由林森代理。並於12月28日在南京再召開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由林森為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1932年1月1日,廣州「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宣佈撤銷,設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西南政務委員會、西南軍事委員會。
  112. ^ 1940年3月30日與維新政府合併,為汪精衛政府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被解散,改為「華北政務委員會」,王揖唐任委員長,但實際上不聽命汪精衛政府。
  113. ^ 汪精衛的國民政府成立後,維新政府於1940年3月30日與華北臨時政府一同併入汪精衛的國民政府
  114.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6日下午4時,陳公博、周佛海在南京召開中央政治委員會臨時會議,宣佈取消國民政府及其所有機構,成立南京臨時政務委員會和治安委員會,陳公博自任兩委員會委員長,周佛海任兩委員會副委員長;汪精衛國民政府存在了5年4個半月,最後終結。
  115. ^ 王雲五曾於52年7月1日至9月16日期間代理院長職務
  116. ^ 於2004年5月20日進行總辭、改組。參見總統府公報。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35953
  117. ^ 2012年5月15日行政院院長陳冲辭職獲准,並獲特任為行政院院長。於5月20日生效。參見總統府公報。http://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2246
  118. ^ 本屆內閣於2020年5月20日進行總辭、改組。參見當日總統府公報。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7242
  119. ^ 1931年11月7日至11月20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郊外的葉坪村謝氏祠堂舉行,時值九一八事變於中華民國東三省爆發。該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土地法令、勞動法和關於經濟政策的決定等法律文件,並選出63人組成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1月7日7時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舉行開國慶典,並進行閱兵儀式。下午2時,「一蘇大」正式開會。到會的有來自全國7個蘇區(中央蘇區、閩西區、湘贛區、湘鄂贛區、贛東北區、湘鄂西區、瓊崖區)及上海、武漢的代表,另外部分來自朝鮮和越南的海外代表,共610人(其中工人代表共190人)。在此次會議中,與會代表正式宣佈建立以「推動革命鬥爭、代表人民利益」為宗旨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並下設「九部一局」,包括九個人民委員部(含軍事、外交、財政、勞動、土地、教育、內務、司法、工農監察等)和一個國家政治保衛局,同時創建文宣機構「紅色中華通訊社」。11月19日,大會進行選舉,以毛澤東等63人為中央執行委員組成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作為本屆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後的最高政權機關;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立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政務,發佈一切法令和決議案,毛澤東兼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相當於總理)
  120. ^ 1934年10月10日中央政府撤離瑞金,在中央蘇區成立中央政府辦事處,1934年10月18日,紅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121. ^ 留守的中央蘇區分局未能及時轉變戰鬥方式,留守贛南蘇區的上萬紅軍部隊大多拼光。最後,被壓縮在以油山為中心的粵贛邊、上(猶)崇(義)和汀(州)瑞(金)邊等狹小地區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到1938年初下山集中整編新四軍時,僅保存了450人左右。主力紅軍長征後,贛南蘇區地域在康澤領導的藍衣社別動隊與各路進剿駐剿軍隊、還鄉團的反覆徹底清鄉掃蕩、保甲連坐制度下,至抗戰時期成為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蔣經國治下的模範區。而閩西蘇區在主力紅軍長征後,較早完成了戰略轉變,保存了中共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開闢了游擊根據地。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閩西紅軍游擊隊尚有1200多人。至1938年春集中整編新四軍時有2600餘人。閩西紅軍北上後,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保存與發展了閩西地方黨組織,保存了大片老游擊根據地,開展了「保田鬥爭」,使龍巖、上杭、永定等縣仍有20餘萬畝的「土改」分給貧僱農的土地成果得以保存直到1949年,閩西因而與海南瓊崖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南方僅剩的兩個地區。
  122.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
  123. ^ 已轉移,仍在長征途中。
  124. ^ 1934年10月10日中央政府撤離瑞金,在中央蘇區成立中央政府辦事處(1935年2月解散);1935年抵達陝北後,11月在陝北成立西北辦事處(1937年9月6日撤銷),人民委員會不再出現。
  125. ^ 11月2日下寺灣政治局會議決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變更對外名義稱「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
  126. ^ 1935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決定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改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
  127. ^ 1937年9月6日,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最後一個政府機關「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在延安改制為「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為隸屬於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行政區域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政府。
  128.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成立宣言」稱「只有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西北聯邦政府,才是中國和西北民眾自己的政府,唯一救中國救西北救窮人的政府!蘇維埃西北聯邦政府堅決實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全部政綱!」,然而這個政權並不承認由毛澤東領導的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129. ^ 後與黨中央分裂,組建「中國共產黨臨時中央委員會」,史稱第二中央。
  130. ^ 1936年,中央紅軍延安建立並鞏固了根據地之後,南下的張國燾被共產國際命令取消其「第二中央」。6月6日,張國燾被迫宣佈取消「第二中央」。7月初,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二、六軍團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7月1日以後,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陸續北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格勒得沙共和國博巴人民共和國隨之結束。
  131. ^ 1月21日後,人民革命政府敗退龍巖,隨後接受改編,李濟深蔡廷鍇流亡至香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