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春秋
创作
编辑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十六国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1]。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鸿又访求常璩所撰《蜀书》十馀年,终在正光三年(522年)得之[2]。
魏宣武帝元恪曾诏其送呈,崔鸿以书未修迄而推辞。《魏书》说崔鸿不上书的原因是“其书有与国初相涉,言多失体”[1]。王朝海认为书中记载了拓跋家早期的丑事与残暴,再加上北魏崔浩国史案的影响,导致崔鸿不敢将书公开[3]。直到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崔子元将《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卷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特点
编辑崔鸿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4][2]。
陈长琦等认为崔鸿全力搜集史料,记载如实,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而且突破传统,摆脱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观念[2]。王朝海则认为崔鸿以东晋年号为本[5][6],还是以传统夷夏观视晋为正统[3]。
清赵翼称唐修《晋书·载记》“尤简而不陋,详而不芜,视《十六国春秋》不可同日语也”[7]。赵俪生、陈长琦皆认为《晋书》本抄自《十六国春秋》,并不认可赵翼之言[8][2]。
缺点
编辑《十六国春秋》最大缺点是记时有误、人物混淆,“多有违谬”,如“天兴二年,姚兴改号鸿始,而鸿以为改在元年;明元永兴二年,慕容超禽于广固,鸿又以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败于长安,而鸿亦以为灭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9]
刻本流传
编辑《十六国春秋》今有四种版本[10]。
屠氏兰晖堂本《十六国春秋》,100卷
编辑刊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10年),题“北魏崔鸿撰”,并署“就李屠乔孙、项琳之同订[注 1]”,“陈继儒、姚士粦、赵昌期、沈士龙、屠中孚、卜万祺、曹仲麟、项鼎铉、沈汝霖、屠懋和同校。”卷末皆有校订卷者的姓氏,除以上人员之外,还有赵琦美、项奕显、包鹤龄、陈泰交、李贞开、项德弘、沈德先、沈士皋、郁之骥、崔逢泰、蒋时夔、高松声、郁嘉庆、殷仲春、项德明、李衷纯、项德棻、崔吉胤等人校书。朱国祚、贺灿然、甘士价、史树德、项琳之、屠中孚、屠乔孙分别作序[12][11]。清《四库全书》安徽巡抚采进本、汪日桂校本皆无兰晖堂本序目,王薇猜测是因序中有议论异族入中原之言,为不触文字狱而删[12]。
屠乔孙序中言:“至于今残缺沦亡,学士罕得睹其全,余窃痛之。顷以读礼余间,共中表项军博采赜探,诠次补葺,爰径日月,渐克成编。虽当年载笔之旧不无阙遗乎,而差不沫古人用心之勒已。”又言:“崔氏百卷外,又别作序例一卷、年志一卷。卷已无可得而观。”[11]
清姚际恒[13]、全祖望[14]、钱大昕[15]、 王鸣盛[16]、 汤球[17]、纪昀等[18]皆认为《十六国春秋》亡于北宋或之前。 姚际恒、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袁枚[19]、周中孚[20]等从而判断明代屠本是完全伪造的。黄本骥[21]、杨复吉[22]、黄云眉[23]、浦起龙[24]、纪昀等[25]虽认为其是伪书,但也认可屠氏等搜集之功[26][27]。
清吴骞[28]、莫友芝[29]、王昶 [30][31]皆认为其非伪书。
现代学者考证《十六国春秋》实流传至明清[12][2][32][31]。
北宋《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王羲仲《通鉴问疑》皆用《十六国春秋》文,是其尚存于北宋。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载有《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南宋孔传[33]、明杨升庵[34]似皆言读过《十六国春秋》。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沈士龙藏书[35][36]、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皆载有《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徐𤊹《红雨楼书目》有《十六国春秋》43卷,书目且刊在屠本之前。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有《十六国春秋》一册。
清毛晋有《十六国春秋》二十本,二套[37]。孙庆增有《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缺四十六卷[38]。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纪念[39]。
王薇、汤勤福从而认为兰晖堂本是屠氏等人据明代残本汇订而成,非伪造[12][32]。但其缺点是强为百卷,不区分旧文与补文,也不标明出处,导致真假难辨[12][2]。 夏定域、赵俪生也认为屠本非伪书[40][8]。梶山智史认为产生伪书说的原因之一,是论者未看过完整的屠本序。如有代表性的钱大昕所言“无序例、年表”,其实在序中已明言之[11]。
陈长群、邱久荣等认为屠本是伪书,也是不理想的辑本。其以《晋书》作为蓝本,然后添入了群书中的佚文[2][26]。邱久荣更是认为《晋书》本非崔鸿旧文,屠氏等取材有误。
明抄本《十六国春秋略》,不分卷
编辑冯舒所校。魏俊杰认为该本抄自《太平御览偏霸部》,二书中有相同的错误,且多有误抄[10]。
《十六国春秋》,16卷
编辑明何镗《汉魏丛书》中所存。十六国各为一录,记各国主五十八人,与《晋书》大同小异[41]。
全祖望[42]、钱大昕[43]、王鸣盛[44]皆认为其是伪书。纪昀等存疑[45]。
汤球认为何本是隋时《十六国春秋》百卷的约本,即《隋书经籍志》中的《十六国春秋纂录》11卷,也就是《崇文总目》中的《十六国春秋略》、通鉴考异中的《十六国春秋钞》[2]。
邱久荣猜测北齐阳休之抄写了两份《十六国春秋》帝王传,一份收入《文殿御览偏霸部》,一份单行成为《十六国春秋纂录》11卷。何本16卷,与《纂录》卷数不符,却与《太平御览偏霸部》中十六国帝王被分为16部分所合,因而怀疑何本抄自《太平御览》[26]。
《十六国春秋辑补》,101卷
编辑清汤球以何本、《晋书》载记、张轨传、李玄盛传为基础,加入《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资治通鉴考异》、《开元占经》、《广韵》等书所引的《十六国春秋》文,又加入《魏书》、《宋书》、《通典》、《资治通鉴》相关段落,并补《年表》一卷[26]。
陈长琦等认为其所辑信而有征,考证细密,只是小有错误[2]。
邱久荣则对《辑补》评价不高,认为一是《晋书》、《通典》、《资治通鉴》等虽曾取于《十六国春秋》,但非崔鸿旧文。《宋书》更是在《十六国春秋》之前。汤球不应用这些书补文。二是汤球将不同材料中字句相异的记载糅合成一条,让后人无法使用。总之,汤球批评屠本“第务为夸多,凡关十六国者,一概收入,岂惟无征不信,亦似太乏翦裁”,自己却有同样的问题[26]。
内容
编辑国名 | 卷数 | 人物 |
前赵录 | 10 | 刘渊(1卷),刘和(1卷),刘聪上、中、下(3卷) |
后赵录 | 12 | 石勒上、中、下(3卷),石弘(1卷) |
前燕录 | 10 | 慕容廆,慕容皝上、下(2卷) |
前秦录 | 10 | 苻洪,苻健,苻生,苻坚上、中、下(3卷),苻丕 |
后燕录 | 10 | 慕容垂上、中、下(3卷)、慕容宝(1卷),慕容盛(1卷) |
后秦录 | 10 | 姚弋仲(1卷)、姚襄(1卷)、姚苌(1卷),姚兴上、中、下(3卷) |
南燕录 | 3 | 慕容德(1卷),慕容超(1卷),慕容锺等20人(1卷) |
夏录 | 4 | 赫连勃勃(1卷),赫连昌(1卷),赫连定(1卷),胡义周等8人(1卷) |
前凉录 | 6 | 张轨(1卷),张寔、张茂(1卷),张骏(1卷) |
蜀录 | 5 | 李特(1卷),李流、李雄(1卷),李班、李期、李寿、李势(1卷) |
后凉录 | 4 | 吕光(1卷),吕绍(1卷),吕纂(1卷) |
西秦录 | 6 | 乞伏国仁、乞伏乾归(1卷) |
南凉录 | 3 | 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1卷),秃发傉檀(1卷),秃发文支等11人(1卷) |
西凉录 | 3 | 李暠(1卷),李歆(1卷),李恂等8人(1卷) |
北凉录 | 4 | 沮渠蒙逊(1卷),沮渠茂虔、沮渠牧犍(1卷) |
北燕录 | 3 | 冯跋(1卷),冯弘(1卷),冯素弗等14人(1卷) |
注:据明辑本
国名 | 卷数 | 人物 |
前赵录(10卷) | 卷001 | 刘渊 |
卷002 | 刘渊(江都王延年、长乐王洋、上郡王儁、李景年),子和,宣 | |
卷003 | 刘聪(聪后呼延氏、卜珝、郭默、刘聪小刘后、刘殷、刘翌、张寔、刘聪大刘后) | |
卷004 | 刘聪(段凯) | |
卷005 | 刘聪,子粲,王延,陈元达 | |
卷006 | 刘曜(郭汜、游子远) | |
卷007 | 刘曜(曜后羊氏) | |
卷008 | 刘曜(陈安、刘胤、台产、献烈皇后刘氏) | |
卷009 | 王弥(张嵩),王广,崔游,范隆,董景道 | |
卷010 | 王育,韦忠,刘敏元,杜育,乔智明,梁纬妻辛氏,陕妇人、冷道,相里览 | |
后赵录(12卷) | 卷011 | 石勒(张弥) |
卷012 | 石勒 | |
卷013 | 石勒(邴辅、孟卓) | |
卷014 | 石勒(张跃、张进) | |
卷015 | 石勒(徐光),石弘(石勒刘皇后、赵明),张宾 | |
卷016 | 石虎(张季、解飞、石虎郑皇后、石虎杜皇后、桃豹) | |
卷017 | 石虎 | |
卷018 | 石虎 | |
卷019 | 石虎,子世、尊、鉴(张才) | |
卷020 | 石闵(王谟) | |
卷021 | 支雄,张谧,张楼,魏豹,申录,续咸,韦𫍲,裴宪,傅畅,石朴,卢谌(崔悦),刘群 | |
卷022 | 杨轲,辛谧,佛图澄,麻襦,单道开、素和明 | |
前燕录(8卷) | 卷023 | 慕容廆(刘赞),裴嶷,高瞻 |
卷024 | 慕容皝 | |
卷025 | 慕容皝,慕容翰,阳裕 | |
卷026 | 慕容儁(高商、张悕) | |
卷027 | 慕容儁,韩恒,李产(子绩),侯青,库傉官泥 | |
卷028 | 慕容𬀩(慕容恪,阳骛) | |
卷029 | 慕容𬀩,皇甫真 | |
卷030 | 吐谷浑(吐延、叶延、辟奚),成公都,王欢,公孙凤,公孙永,黄泓,氾昭 | |
前秦录(11卷) | 卷031 | 苻洪,苻健(苻雄) |
卷032 | 苻生(王堕) | |
卷033 | 苻坚 | |
卷034 | 苻坚 | |
卷035 | 苻坚 | |
卷036 | 苻坚 | |
卷037 | 苻坚 | |
卷038 | 苻坚(王堕、苻融、苻朗) | |
卷039 | 苻丕(索泮) | |
卷040 | 苻登(徐嵩) | |
卷041 | 坚夫人张氏、张忠、石垣、孟钦、僧涉、赵整、王嘉、韦逞母宋氏、窦滔妻苏氏 | |
后燕录(7卷) | 卷042 | 慕容垂 |
卷043 | 慕容垂 | |
卷044 | 慕容垂 | |
卷045 | 慕容宝 | |
卷046 | 慕容盛 | |
卷047 | 慕容熙,慕容云 | |
卷048 | 慕容凤,垂段后,赵秋,封衡,王高(末那楼雷、慕容白曜) | |
后秦录(9卷) | 卷049 | 姚弋仲,姚襄 |
卷050 | 姚苌 | |
卷051 | 姚兴 | |
卷052 | 姚兴 | |
卷053 | 姚兴 | |
卷054 | 姚兴(尹纬) | |
卷055 | 姚泓 | |
卷056 | 姚泓 | |
卷057 | 敛宪,鸠摩罗什 | |
南燕录(6卷) | 卷058 | 慕容德 |
卷059 | 慕容德 | |
卷060 | 慕容德 | |
卷061 | 慕容超 | |
卷062 | 慕容超 | |
卷063 | 慕容锺,封孚,王鸾,泠平,段丰妻慕容氏 | |
夏录(3卷) | 卷064 | 赫连勃勃 |
卷065 | 赫连勃勃 | |
卷066 | 赫连昌,赫连定 | |
前凉录(9卷) | 卷067 | 张轨 |
卷068 | 张寔,张茂 | |
卷069 | 张骏 | |
卷070 | 张骏 | |
卷071 | 张重华(子灵曜) | |
卷072 | 张祚,张玄靖 | |
卷073 | 张天锡 | |
卷074 | 郭荷,宋纤,氾腾,辛𬘭(弟理),张世度,索袭,索𬘘 | |
卷075 | 张斌,李弇,祈嘉 | |
蜀录(5卷) | 卷076 | 李特 |
卷077 | 李流,李雄 | |
卷078 | 李班,李期 | |
卷079 | 李寿,李势 | |
卷080 | 李庠,龚壮,谯秀,许延妻杜氏 | |
后凉录(4卷) | 卷081 | 吕光 |
卷082 | 吕光 | |
卷083 | 吕纂,吕隆 | |
卷084 | 吕宪妻苻氏,郭黁 | |
西秦录(4卷) | 卷085 | 乞伏国仁 |
卷086 | 乞伏乾归 | |
卷087 | 乞伏炽磐,乞伏暮末 | |
卷088 | 辛进(丑门于弟、武都氐),吐谷浑(视连、视罴、乌纥堤、树洛干) | |
南凉录(3卷) | 卷089 | 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 |
卷090 | 秃发傉檀 | |
卷091 | 秃发傉檀,昙霍 | |
西凉录(3卷) | 卷092 | 李暠 |
卷093 | 李暠(刘昞) | |
卷094 | 李歆(弟恂,子重耳,弟翻,翻子宝),暠后尹氏 | |
北凉录(3卷) | 卷095 | 沮渠蒙逊 |
卷096 | 沮渠蒙逊 | |
卷097 | 沮渠茂虔(弟无讳、安周,从弟唐儿、天周,兄子万年祖),张谭 | |
北燕录(3卷) | 卷098 | 冯跋 |
卷099 | 冯跋 | |
卷100 | 冯弘,冯素弗 |
注:据清辑本
备注
编辑注释
编辑- ^ 1.0 1.1 《魏书》卷67《崔光传附崔鸿传》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陈长琦; 周群. 《十六国春秋》散佚考略. 学术研究. 2005, (7): 95–100.
- ^ 3.0 3.1 王朝海. 《十六国春秋》之正统观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4 (3): 98–101.
- ^ 刘知几《史通》卷12《古今正史》:(崔鸿)考核众家,辨其异同,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由是伪史宣布,大行于时。
- ^ s:史通/卷七:且观鸿书之纪纲,皆以晋为主,亦犹班《书》之载吴、项,必系汉年;陈《志》之述孙、刘,皆宗魏世。
- ^ 史通·表历:其间诸伪,十有六家,不附正朔,自相君长。崔鸿著表,颇有甄明
- ^ 《廿二史札记》卷10《晋书》二
- ^ 8.0 8.1 赵俪生. 《十六国春秋》《晋书· 载记》对读记. 史学史研究. 1986: 7–12.
- ^ 《北史·列传第三十二》
- ^ 10.0 10.1 魏俊杰. 明抄本《十六国春秋略》考辨.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3): 41–44.
- ^ 11.0 11.1 11.2 11.3 梶山智史. 屠本《十六国春秋》考:编纂状况及意图.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 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2010.
- ^ 12.0 12.1 12.2 12.3 12.4 王薇. 《十六国春秋》考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 (3): 44–47.
- ^ 《古今伪书考》:旧称温公所考十六国春秋,犹非鸿全书,则散亡久矣。明屠乔孙、项琳之虽云为之订补,然即出此二人手也。
- ^ s:鲒埼亭集 (四部丛刊本)/外编卷第四十三:司马温公《通鉴》荟萃诸书,其记南北朝事,除晋宋诸正史外,以崔氏《十六国春秋》、萧氏三十国春秋为多。但晁说之述温公语,谓当日所见疑非原本,而鄱阳马氏《通考经籍考》中不列是书,则在宋时已鲜传者,乃有明中叶以来居然有雕本百卷行世。一二好学者以其久没不见视为拱璧。若以愚观之,则直近人撮拾成书,驾托崔氏,并非宋时所有也……温公《通鉴考异》引鸿《年表》,则当是时《年表》必尚未失,而今本并无有。又(崔鸿)《本传》称,鸿书皆有赞序评论,在《通鉴》亦多引之,今本但取《通鉴》所引附注传尾,尚得谓非赝本邪……若在崔氏,今本有同一事而三四见者,况其列传大都寥寥数行,不载生卒,不叙职官,东涂西抹,痕迹宛然,是不辨而自见者,古今无此史例也。
- ^ 《十驾斋养新录》卷13:其一明万历中嘉兴屠乔孙、项琳之所刊,前有朱国祚序,凡百卷,盖钞撮晋书载记,参以它书,附合成之,其实亦赝本。考《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晁陈马三家书目,不载崔鸿《十六国春秋》,则鸿书失传已久。龚颖《运历图》载前凉张实以下皆改元,晁氏谓:“不知所据,或云出崔鸿《十六国春秋》。鸿书久不传于世,莫得而考焉。”是宋人已无见此书者。明人好作伪书,自具眼者观之,不直一哂耳。又考《北史崔鸿传》,鸿既为《春秋》百篇,别作序例一卷、年表一卷,今本无序例、年表。又鸿子子元,奏称:“亡考刊著赵、燕、秦、夏、西凉、乞伏、西蜀等遗载,为之赞序、褒贬评论。”今本有叙事而无赞论,此其罅漏之显然者。
- ^ 《十七史商榷》卷52:此书《隋志》一百卷,《唐志》一百二十卷,至《宋志》则无之,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故晁说之称司马温公所考十六国春秋已非鸿全书。文献通考、经籍考亦不载。明携李屠乔孙迁之刻,贺灿然为序者,亦为一百卷,乃乔孙与其友人姚士粦辈取晋书载记、北史、册府元龟等书伪为之,非原本。
- ^ 《十六国春秋辑补》:惜其不传也久矣。故隋唐以后,皆不著录。明屠乔荪本自是伪撰。
- ^ s: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066:《隋志》、《唐志》皆着录,宋初李昉等作《太平御览》犹引之。《崇文总目》始佚其名,晁、陈诸家书目亦皆不载,是亡于北宋也。
- ^ s:随园随笔/卷03:《十六国春秋》名为一百卷,而事迹寥寥,皆《晋书》载记之唾馀,断非崔鸿之旧本。按《北史•崔汇合传》极言所书十六国慕容改号、姚兴被擒之误,又称李雄《蜀书》未得,则此书之传至今者,其伪无疑。
- ^ 《郑堂读书记》卷二六:实则明嘉兴屠乔孙项琳之伪本也......盖其才力只能鸠合众书以成书,而不能独抒已见,自铸伟词故耳。
- ^ 《三长物斋文略》:寻摭十有六国八十余年善恶兴废之迹,亦由屠项搜辑之功,与他伪书异也。
- ^ 《梦阑琐笔》
- ^ 《古今伪书考补正》
- ^ s:史通通释 (四库全书本)/卷12:屠果博闻,欲起斯废,毋假初名,毋袭原数,谨循纂体,显号补亡,各于正史载记之馀,人见书其人,事见书其事,而条疏其下曰:某人见某书,某事见某书,岂不卓尔大雅,功髙津逮哉!乃计不出此,而匿所自来,掩非己有,举一切真书,胥变而为赝书。
- ^ s: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066:乔孙等正巧附斯义以售其欺,所摘者未中其疾……然其文皆联缀古书,非由杜撰。考十六国之事者,固宜以是编为总汇焉。
- ^ 26.0 26.1 26.2 26.3 26.4 邱久荣. 《十六国春秋》之亡佚及其辑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 (6): 23–28.
- ^ 刘国石. 清代以来屠本《十六国春秋》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8, (8): 10–15.
- ^ 《拜经楼藏书记》卷2:乔孙等《十六国春秋序》自谓辑录陈编,原未作伪欺人。
- ^ 《郘亭知见书目》卷5:屠、项刻此书在万历中,而毛氏家藏已有抄本。即使伪托,亦前人所为,决非二君自刻自作也。
- ^ 《湖海诗传》
- ^ 31.0 31.1 王薇. 兰晖堂本《 十六国春秋》的性质及其影响.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 74–83.
- ^ 32.0 32.1 汤勤福. 关于屠本《十六国春秋》真伪的若干问题. 求是学刊. 2010, 37 (1): 125–130.
- ^ 《东家杂记》:事载十六国春秋
- ^ 《升庵集》卷六十八:《容斋随笔》谓寒食禁火不由介推,其言似矣。近观《十六国春秋》,石勒下令,寒食不许禁火
- ^ 梅鼎祚《鹿裘石室集》:绣水沈汝纳孝廉识之否?其家有《十六国春秋》百二十卷。
- ^ 姚士粦《尚白斋秘笈序》:沈汝纳有《十六国春秋》百二十卷,倘能刻布,亦同好一大快也。
- ^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毛扆:此乃崔鸿真本。
- ^ 《上善堂宋元精抄旧书目》
- ^ 《藤阴杂记》卷7《西城上》
- ^ 《四库全书提要补正》
- ^ s: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066:旧本亦题魏崔鸿撰,载何镗《汉魏丛书》中。其出在屠乔孙本之前,而亦莫详其所自。十六国各为一录,惟列僣伪之主五十八人。其诸臣皆不为立传,全为载记之体,其非一百二卷之旧,已不待言。证以《晋书·载记》,大致互相出入。
- ^ s:鲒埼亭集 (四部丛刊本)/外编卷第四十三:所有坊闲《汉魏丛书》再取今本芟之,百不存一,则即系崔氏旧本,经此刊除,已不足观,况其为伪书乎!
- ^ 《十驾斋养新录》卷13:其一见于何镗等所刊《汉魏丛书》,仅十六卷,寥寥数简,殆出后人依托。
- ^ 《十七史商榷》卷52:或云杭本《汉魏丛书》所收《十六国春秋》短录,故是鸿之旧。是说也,予犹疑之。
- ^ s: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066:然考《崇文总目》有《十六国春秋略》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司马光《通鉴考异》所引诸书,亦有《十六国春秋抄》之名。则或属后人节录鸿书,亦未可定也。屠氏所刻百卷之本,既为依托,此本亦疑以传疑,未能遽废,姑并存之,以备参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