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1],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太傅、政治家、军事家,亦是日后西晋的奠基人。曾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军,坚守疆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的政权。为曹魏后期两位权臣司马师和司马昭父亲,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祖父。
司马懿 | |||||||||||||||||||||||||||
---|---|---|---|---|---|---|---|---|---|---|---|---|---|---|---|---|---|---|---|---|---|---|---|---|---|---|---|
魏国太傅、政治家、军事家 晋朝追尊皇帝 | |||||||||||||||||||||||||||
曹魏太傅、录尚书事 | |||||||||||||||||||||||||||
国家 | 东汉→曹魏 | ||||||||||||||||||||||||||
时代 | 东汉→三国时代 | ||||||||||||||||||||||||||
主君 |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 | ||||||||||||||||||||||||||
姓 | 司马姓 | ||||||||||||||||||||||||||
名 | 懿 | ||||||||||||||||||||||||||
字 | 仲达 | ||||||||||||||||||||||||||
封爵 | 河津亭侯→安国乡侯→向乡侯→舞阳侯→晋王(追尊)→晋帝(追尊) | ||||||||||||||||||||||||||
封号 | 舞阳侯 | ||||||||||||||||||||||||||
氏族 | 河内司马氏 | ||||||||||||||||||||||||||
籍贯 | 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 ||||||||||||||||||||||||||
出生 | 汉灵帝光和二年 179年 后汉河内郡温县 | ||||||||||||||||||||||||||
逝世 | 魏齐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 251年9月7日 (71—72岁) 曹魏洛阳 | ||||||||||||||||||||||||||
庙号 | 高祖(晋朝追崇) | ||||||||||||||||||||||||||
谥号 | 宣文侯(251年追谥) 宣王(264年追谥) 宣皇帝(晋朝追谥) | ||||||||||||||||||||||||||
墓葬 | 高原陵 | ||||||||||||||||||||||||||
| |||||||||||||||||||||||||||
司马懿 | |||
繁体字 | 司馬懿 | ||
---|---|---|---|
简化字 | 司马懿 | ||
|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称晋王后,追尊谥为晋宣王;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2],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生平
编辑早年经历
编辑司马懿家族数代为官,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因儿子们的表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出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司马懿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当时正是东汉末年乱世,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素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南阳太守杨俊曾见过少年司马懿,他说司马懿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关节炎“风痹”,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犹豫,就收押。”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公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魏略》记载召辟过程有所不同。说是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借口病到拄拐杖的地步无法去见曹洪。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3]。
《晋书》记载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而得以无事。
司马懿先后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和丞相主簿,并跟随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见刘备刚刚夺取益州,脚跟未稳,劝曹操接着攻打刘备,曹操不听。曹操班师后司马懿跟随曹操参加第三次濡须口之战[4]。
军事才略
编辑进谏伐蜀
编辑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张鲁势力后,司马懿和刘晔[5]进谏认为:“刘备只是一时以奸诈手段夺取刘璋之地,蜀人人心未归而又计划争夺江陵,此乃最适当时机趁势进军汉中,必定能使益州人心震动,继而瓦解其势力,万勿错失良机。”未料却遭曹操反驳:“刚平定陇右便指望马上伐蜀,是过于进取也。”及后大军退还。[6]有蜀投降者透露:“进军汉中消息一出,刘备军中便人心惶惶,虽斩之也无法安定。”此次错失后,曹操要在两年后才能发动汉中之战,此时刘备军心已得初定,最终被刘备夺取汉中。
联孙抗刘
编辑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派任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七月,关羽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刘。
因汉献帝在许都,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蒋济、司马懿等人当时劝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战败失守,所以国家大计并没受损,现在迁都既示弱于敌,又使人心不安;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坐山观虎斗,则樊城之围自解[7][8][9]”。曹操听从他的计策,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用假冒商船之计连破关羽设下的烽火台,攻占众多城池,关羽只好回援,魏军趁势追杀,关羽损失大量兵马,最终于麦城附近中东吴埋伏而败亡。曹孙联盟胜利,樊城之危解除。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从之,没有徙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曹丕继魏王位后,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率兵向西,朝议以樊城、襄阳无谷,不可以御,请召当时镇襄阳的曹仁回宛。司马懿说:“孙权新破关羽,这是想和魏结交的时候,必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不被听从。于是曹仁焚弃樊城、襄阳,孙权果然没有来犯,曹丕悔之。曹魏代汉后,以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抵御孙吴
编辑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孙权得知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撤兵而走。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10]。
擒斩孟达
编辑魏太和二年(227年),司马懿率宛城之兵迅速平定孟达叛魏,再次展现出军事才略。孟达原为蜀汉降将,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县)。曹丕死后,孟达欲叛魏归蜀。司马懿侦知消息后,一方面写信麻痹孟达,一方面遣军进讨,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余日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计划。司马懿前后总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斩杀孟达。
抵御蜀汉
编辑魏太和四年(230年),曹魏派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西征,命李严率军2万赴汉中[11]:44-45。合攻汉中,但因天雨而罢兵。[12]
魏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明帝让司马懿驻扎长安。诸葛亮先是围祁山,又招鲜卑轲比能响应。司马懿命令费曜、戴凌等留四千兵守上邽,其余兵力皆往祁山救援,司马懿亲率大军前往隃麋。就在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主攻祁山时,不料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得知司马懿大军要来,分兵留攻祁山,自己却率主力奇袭上邽,迎击司马懿。郭淮、费曜等出击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大败。司马懿与诸葛亮遇于上邽之东,诸葛亮不断后撤将司马懿引诱至卤城祁山。司马懿既至,登山掘营,不肯战。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被讥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五月十八日,司马懿命袭击蜀将王平所部,遭诸葛亮逆袭,魏军为魏延、高翔、吴班等人所破,退保营寨[13][14]。
六月,诸葛亮向汉中撤退,司马懿命张郃率军追击,张郃中箭身亡[11]:235-236。[15]
魏青龙二年四月(234年),诸葛亮占据渭河南武功五丈原,想北渡渭河,被大将郭淮阻拦而失败。诸葛亮只能在渭河南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对峙。由于战术上的败势,司马懿据险坚守,对峙百余日后,蜀军粮尽而自退。诸葛亮曾多次向司马懿挑战,期间还一次赠送司马懿女装做出挑衅,司马懿因此生气,写奏章向魏明帝请战,明帝下令不许出战,并派卫尉辛毗持符节制止魏军[16][11]:241。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再派人至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只向汉使询问诸葛亮寝食和管理政事的繁杂,不过问军旅之事。诸葛亮使者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马懿说:“亮食少而事繁,将死矣。”其后,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八月,诸葛亮终于病倒[11]:242。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到前线去探望,回到成都时,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病逝,享年五十四岁[11]:242-244。当杨仪等人整军而还时,司马懿得知蜀汉撤退,亲自率兵来追;姜维见司马懿追来,反旗鸣鼓,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下令停止追击,全军返回[11]:250。于是杨仪结阵而去,从容退进斜谷,百姓流传一谚语:“死诸葛惊走生仲达。”[11]:250司马懿听到后,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11]:250(我能预料他活着的时候想做什么,不能预料他死后想怎么做。)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时并没有追上蜀军,因此撤退。[17]此后,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次年正月戊子日(235年2月13日[18])迁为太尉[19]。
平定辽东
编辑青龙五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对抗朝廷。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59岁的司马懿率军4万,前往征讨,途中司马懿路过故乡温县,会见父老乡亲,感慨万千,做诗一首:“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20][21]六月进至辽水。
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围堑,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曾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22]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首,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一月有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守军粮食将尽,军心动摇,杨祚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公孙渊率数百骑兵突围,被杀于梁水。司马懿把襄平城内平民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及公孙渊政权官员将军等二千余人全部杀死,并将尸体堆积起来,号称“京观”[23]。辽东四郡为魏所据。
击退孙吴
编辑正始二年夏四月(241年),东吴派遣卫将军全琮攻淮南,遏东兴堤水攻魏军,火烧安城邸阁,收归当地平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全琮大战王凌于芍陂,吴五营中郎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孙伦等五万人围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取柤中。[24] 全琮与王凌争芍陂水塘,力战连日,全琮不敌被王凌所击退,[25] 全琮被破走而樊城围急,司马懿说:“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 议论者劝诫说:“吴军远围樊城不可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司马懿反驳说:“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今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督诸军南征,车驾送津阳城门外。司马懿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乃令诸军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杀获,斩获万余人[26] 。 六月辛丑,司马懿救樊城后退兵。[27]
正始三年(242年)春,魏帝追封司马懿父亲司马防舞阳成侯。三月,司马懿上奏修广漕渠,引河入汴,疏通东南各个大湖,于淮北大规模屯田。吴国派诸葛恪屯驻皖城,边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朝臣认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司马懿反驳认为吴军所擅长的是水战,而不是陆战。湖水冬浅,船不能行,救兵必弃船就陆相救,于陆战破敌就很容易了。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秋,司马懿率军出征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果然焚烧积聚,弃城而走。司马懿认为抵抗吴军之要,在于积谷,于是派遣邓艾到陈、项以东,至寿春地大兴屯守[28],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春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29]
劝阻伐蜀
编辑正始五年(244年),尚书邓飏、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力劝出兵攻伐蜀汉,司马懿劝阻但曹爽不听从 [30] ,同年曹爽从长安率六七万大军从骆谷南下,但军队物资输送出现困难,导致牛马骡驴多死,入谷行几百里,遇到蜀军以山险固守,使魏军无法前进。参军杨伟向曹爽力陈形势劝宜急退,另一方面,司马懿对夏侯玄分析:“昔日魏武帝攻汉中几乎招致大败,你应该也很清楚。如今兴平路势至为险要而蜀军早已先行据险固守;若魏军进兵而迟迟无法与对方交战,到时候想退又见边塞遥远而物资耗尽,军队必定覆灭,你将如何能够承担其责任!”夏侯玄听后感到恐惧亦劝曹爽宜立刻退兵,曹爽不悦而退,不幸又遭到费祎进兵据三岭拦截,经苦战后才仅仅逃离,但士兵伤亡惨重。[31]
劝谏防吴
编辑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32] 正始七年(246年)正月,吴军入侵柤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军,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军,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曹爽不同意,说:“现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让百姓留沔北,这不是长远之计。”司马懿则说:“放在安稳之处所则安稳,放在危险之处所则危险,人与物都是如此。所以兵书上说‘成败在于形,安危在于势’。形势是驾驭众人的关键,不能不审慎对待。假设吴军以二万人防守沔水,三万人与我沔南诸军对抗,一万人猛攻柤中,我们怎么去援救呢?”曹爽不从,驱令还南。吴军果然击破柤中,所失百姓,数以万计。[33]
诛杀曹爽
编辑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辅佐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登基后,司马懿和曹爽都录尚书事。
曹芳继位后,曹爽最初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不敢自专。但不久曹爽听亲信丁谧之谋,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迁他为无实权的最高虚衔太傅[34],自己专擅朝政。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并控制京师,声称只要夺曹爽兄弟兵权,诱其放弃抵抗,随后以查实谋反为由将曹爽及其亲信党羽族灭。自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又称正始之变。司马懿时年70岁。
事后,司马懿被册命为丞相,进爵安平郡公,增食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但他上书十余次辞让,故其官爵仍为太傅、舞阳侯。朝廷加他九锡,仍然辞而不受[35]。夺权之后司马懿借口生病连皇帝曹芳都不去朝见,遇到国事,皇帝曹芳反而要去司马懿宅邸亲自询问司马懿。[36]
嘉平二年(250年),皇帝曹芳下诏在曹魏首都洛阳设立司马懿的家庙[37]。
王凌之乱
编辑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废立,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阴谋泄漏,司马懿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并赐死57岁的曹彪,为史载寿春三叛之一。之后司马懿把曹魏宗室迁至邺监视,不准他们结交他人[38]。
身后追赠
编辑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享年72岁。承其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葬于首阳山。谥文(舞阳文侯),后改宣文(舞阳宣文侯)。264年,子司马昭获封晋王,旋即追尊司马懿为晋王,谥号宣王。265年,孙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为皇帝,庙号高祖,谥号宣皇帝。[2]
治国之道
编辑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南安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军事屯田制,而曹操采纳后不久便病逝了(曹操死前已经有屯田制)。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所以,事实上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经过司马懿的督工:
太和四年,司马懿上表建上邽军屯[39]。主持具体事宜的是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40]。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兴修水利,而“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41]使得‘国以充实’[42]。
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荒,司马懿调5百万斛粟运往洛阳,足见关中存有大量粮食。
曹操时魏国就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画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43]。正始四年(243),司马懿又‘在于积谷,乃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晋书·食货志》),使得‘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在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邓艾、王基、州泰、贾越等人,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44]。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时曹魏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出征前,司马懿劝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司马懿劝谏曹叡不要大修宫殿劳民伤财,以保国之根本。曹叡死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45]
轶闻
编辑《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心里猜忌而表面宽和,内心多疑但能灵活应对。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心豪志,且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的模样。曹操打算验明,所以先叫司马懿在前头走,再故意喊司马懿,只见司马懿身体不动,只有头转向后看。曹操又曾经发了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进食,醒来后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曹丕说道:“司马懿不会甘做人臣,将来必干预你的朝政家事。”这是三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马槽,是暗指著司马氏吃掉曹氏,而且按照后来的史实走向来看,“三马”还可以解读为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他们共同为之后的司马炎代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而司马懿更加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甚至喂马之类的小事都亲力亲为,也终于使曹操安心。[46]
司马懿年少时和三国时的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同郡的周生要加害司马懿,胡昭听说后涉险赶来搭救,“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47]
《三国志》卷16《仓慈传》注引《魏略》[48]载: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裴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于斐前杖一百……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
建兴九年二月(231年),诸葛亮北伐祁山。司马懿先留精兵四千守上邽,然后与张郃率余众迎救祁山,张郃想分兵前后驻雍、郿,司马懿反对分兵认为:“如果前军能单独应付蜀军,你的确所言甚是,但若然不能而又分兵前后,就会像楚的三军为黥布所擒。”
司马懿与诸葛亮军队因收割麦而于上邽之东相遇,司马懿却依险不战,诸葛亮还兵之时又紧随其至卤城。张郃认为:“对方远处走来请战而不得,以逸待劳,不战正好对我方有利,长期对峙以制诸葛亮。而且,祁山知我方的大军在附近,人心已稳固,应先于此屯兵,然后分出一支奇兵到其后方侵扰。不应该把全部军队不停向其前进但却又不敢侵袭,简直坐失民望。如今诸葛亮粮草少,不日将去。”司马懿不听从,继续领兵紧随诸葛亮,追上后又登山掘营却偏不肯战。[49]
贾诩、魏平多次要求司马懿出战,更说:“你惧怕蜀军如惧怕老虎,会被天下人所笑!”,司马懿更一度以病为由延迟,但终归在五月因诸将咸请战(咸或包括张郃),而命令张郃出战,结果被诸葛亮大破,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带兵返回营地。[50]
诸葛亮从祁山粮尽退兵之时,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却反驳:“军法写明: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从,强令张郃进攻,张郃不得已出兵至木门,结果遭到蜀军从高处埋伏,弓弩乱发,乱矢射中张郃大髀致死。[51]
评价
编辑诸葛亮:“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不过此话仅始见于唐朝年间写成的《通典》[52]
费祎:“若懿以爽奢僣,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僣滥不当矣。”(《三国志·蜀书十四》)
南阳太守同郡杨俊:“此非常之人也。”认为有非常之器(《三国志·杨俊传》、《晋书·宣帝纪第一》)
崔琰对司马懿兄长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第一》)
曹操:“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第一》)
曹植曾形容司马懿:“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全三国文·卷十八·魏十八》)
曹叡:“西方有事,非君(司马懿)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第一》)“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夏侯霸:“彼自吻家,非人臣也”(《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二 ◎人事部八十三○知人上》引 孙盛《魏氏春秋》)
吴质:“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陈矫:“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裴松之注引《世语》)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时,依然对去世的司马懿评价很高:“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甯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53]
《晋书》评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但平定公孙渊时杀戮太甚,诛杀曹爽时甚至连女子都杀害,然后篡夺魏国:“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明帝问王导晋朝何以立国得天下,王导乃陈述司马懿创业之始,及司马昭末年弑高贵乡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司马懿之猜忍,盖有符于狼顾。(《晋书·宣帝纪第一》)
虞预:“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着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关于司马氏代魏而仍能天下一统的原因,当时东吴屯骑校尉(官职)张悌的话,也许是很好的解释:
永安六年,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54]
干宝:“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遂服舆轸,驱驰三世,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故贤愚咸怀,小大毕力,尔乃取邓艾于农隙,引州泰于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故能西擒孟达,东举公孙渊,内夷曹爽,外袭王陵,神略独断,征伐四克,维御群后,大权在己,屡拒诸葛亮节制之兵,而东支吴人辅车之势。”(《晋纪总论》)
石勒:“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
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晋书·宣帝纪第一》)
李世民亦曾把李靖比作司马懿,胁迫以年老多病为由作拒的李靖参与征高句丽的驻跸山之战(公元645年),原文如下:‘太宗将征辽,卫公病不能从,帝使执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日驾临其第,执手与别,靖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于道路,仰累陛下。”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靖叩头曰:“老臣请轝病行矣。”至相州,病笃不能进。驻跸之役,高丽与靺羯合军,方四十里,太宗望之有惧色。江夏王进曰:“高丽倾国以抗王师,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帝不应。既合战,为贼所乘,殆将不振,还谓卫公曰:“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时江夏在侧,帝顾之,道宗具陈前言,帝怅然曰:“时匆遽不忆也。”驻跸之役,六军为高丽所乘,太宗命视黑旗―英公之麾也,候者告黑旗被围,帝大恐。须臾复曰围解,高丽哭声动山谷,𪟝军大胜,斩首数万,俘虏亦数万。’ (《隋唐嘉话·卷上》)[55]
房玄龄:“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第一》)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𪟝、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划,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注孙子序》)
司马光:“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卷五》:“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服膺儒教。孙子曰:‘其次伐交。’懿令孙权掎刘备之后。又曰:‘兵之情主速。’懿攻孟达,八日到其城下。又曰:‘形人而我无形。’懿以陆军出皖城而以水军向夏口。又曰:‘以分合为变。’懿不分军为前后。又曰:‘怒而挠之。’懿虽敌以巾帼挠之而不动。又曰:‘知战之日。’懿讨辽东谓一年足矣。又曰:‘攻其必救。’懿弃贼而向襄平。又曰:‘兵闻拙速。’懿讨孟达,不计死伤与粮竞。又曰:‘能而示之不能。’懿讨文懿,不取小利以示无能。又曰:‘形之,敌必从之。’懿示必攻而吴师夜遁是也。”
而宋代何去非认为司马懿能忍耐,又有足够的度量。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消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56]
黄道周:“司马魏人,从讨张鲁。备争江陵,请乘蜀土。言虽不从,大志已睹。关羽震樊,魏欲避许。懿请结孙,因而斩羽。孟达虽降,意犹首鼠。八日往擒,尽惊神武。诸葛出祁,以懿御悔。利则急驱,屯则守伍。巾帼相加,亦不妄举。食少事烦,早知其苦。五丈秋风,更辈无补。料死料生,功已足数。文懿反辽,视鱼游釜。计日攻虚,破之若取。后晋帝基,皆懿遗祜。”(《广名将传》)
罗贯中:“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战徐塘吴魏交兵》)
毛宗岗:“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汇评三国志演义》)
蔡东藩:“从前王莽、曹操、司马懿、刘裕诸奸雄,其险恶犹不若温也。”(《五代史演义》)
毛泽东:“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他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柏杨:“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柏杨版资治通鉴》)
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高,即使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时,在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相当多的赞誉。史书上说他做到了使‘天下大悦’[57]‘天下欣赖’。晋朝初年,司马炎有“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58],人民对促成三国统一的奠基者司马还是相当推崇。甚至因司马炎之孙司马遹长得像司马懿就寄予厚望[59]。
司马懿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的。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五胡乱华的浩劫,出身奴隶的石勒恨透司马家。而东晋在南方,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唐太宗主导官修的《晋书》,以封建帝王立场更不鼓励臣下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后,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的形象也就被演义流传民间。
吕思勉认为,司马懿之深谋秘计,还有许多不为后人所知[60]:144。而且他很为暴虐,他之政敌被杀,都是夷及三族,连已出嫁女亦不能得免,所以《晋书》作者房玄龄等人,也说他猜忌残忍[60]:144。他一生用尽深刻心计,暴虐手段,全是为一己之地位,丝毫没有曹操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之意[60]:144。封建时代之道德,是公忠、正直、勇敢,是犠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懿却件件和他相反[60]:144。魏武帝曹操亡殁后,司马氏父子继而得志,忠君爱民之心地,光明磊落之行为,全都看不见,只剩下自私自利之心地,狡诈刻毒之行为[60]:156。
家世
编辑司马懿家族 | ||||||||||||||||||||||||||||||||||||||||||||||||||||||||||||||||||||||||||||||||||||||||||||||||||||||||||||||||||||||||||||||||||||||||||||||||||||||||||||||||||||||||||||||||||||||||||||||||||||||||||||||||||||
---|---|---|---|---|---|---|---|---|---|---|---|---|---|---|---|---|---|---|---|---|---|---|---|---|---|---|---|---|---|---|---|---|---|---|---|---|---|---|---|---|---|---|---|---|---|---|---|---|---|---|---|---|---|---|---|---|---|---|---|---|---|---|---|---|---|---|---|---|---|---|---|---|---|---|---|---|---|---|---|---|---|---|---|---|---|---|---|---|---|---|---|---|---|---|---|---|---|---|---|---|---|---|---|---|---|---|---|---|---|---|---|---|---|---|---|---|---|---|---|---|---|---|---|---|---|---|---|---|---|---|---|---|---|---|---|---|---|---|---|---|---|---|---|---|---|---|---|---|---|---|---|---|---|---|---|---|---|---|---|---|---|---|---|---|---|---|---|---|---|---|---|---|---|---|---|---|---|---|---|---|---|---|---|---|---|---|---|---|---|---|---|---|---|---|---|---|---|---|---|---|---|---|---|---|---|---|---|---|---|---|---|---|
|
兄弟
编辑妻妾
编辑子女
编辑儿子
编辑- 司马师,张春华所生。以高平陵之变封长平乡侯。司马懿故后袭舞阳侯[注 1],曹魏谥忠武。弟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谥为晋景王。侄子司马炎称帝,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 司马昭,张春华所生。曹魏时任相国,封晋王,谥文王。子司马炎称帝,追尊为太祖文皇帝。
- 司马亮,字子翼(?-291年),伏夫人所生。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 司马伷,字子将(227年-283年) ,伏夫人所生。晋元帝祖父。
- 司马京,字子佐(?-?),伏夫人所生。
- 司马干,字子良(232年-311年2月26日),张春华所生。
- 司马骏,字子臧(232年-286年),伏夫人所生。
- 司马肜,字子徽(?-302年),张夫人所生。
- 司马伦,字子彝(240-301年),柏夫人所生。后称皇帝,年号建始。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女儿
编辑艺术形象
编辑影视
编辑年份 | 作品 | 演员 |
1975 | 洛神 | 黄新 |
1985 | 诸葛亮 | 王振荣 |
诸葛亮 | 金童 | |
1994 | 三国演义 | 唐振环(中年) 魏宗万(老年) |
1996 |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 游天龙(中年) |
1996 | 诸葛孔明 | 郭连文 |
2002 | 洛神 | 郑子诚(青年、中年) |
2004 | 武圣关公 | 史道元 |
2010 | 三国 | 倪大红(中年、老年) |
2012 | 回到三国 | 李天翔(青年) |
2013 | 曹操 | 胡小猛(童年) |
2016 | 梦想三国 | 郑俊和 |
2017 |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 吴秀波(中年、老年) |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 ||
2018 |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 韩东君(青年、中年) |
2022 | 大话三国之三国志霸道 | 林茉晶 |
动漫游戏
编辑- 真·三国无双系列 / 无双OROCHI系列(光荣公司开发,原泷下毅配音,但在该系列的无双7发售没多久,因意外去世,所以在无双7的帝王传之后,改由置鲇龙太郎配音)司马懿在游戏中和赵云、周瑜、吕布、貂蝉、夏侯惇为游戏的主角。
- 三国志
- 三国演义
- 《横山光辉三国志》(横山光辉)中的司马懿只在漫画登场。
- 《火凤燎原》(陈某):中的司马懿和赵云(燎原火)同样是故事的主角,具有狼顾之相,于董卓占据洛阳时已经是司马家之当家及刺客组织“残兵”之幕后主脑,后来司马家遭许定血洗后投靠曹操以报家族灭门之仇[64],曾以“反曹”之名和其他军阀合作于适当时背叛及杀害使刘竉、吕布、袁方、郭援和左慈败亡,于赤壁之战时与诸葛亮有计谋间谍往来,在华容道后和诸葛亮“互相协助”。
- 《苍天航路》(王欣太)中的司马懿在故事后期登场,曹丕四友之一,头能一百八十度转动,曹操看此狼顾之相相当吃惊。
- 《王者荣耀》中的司马懿职业是一名刺客/法师
- 《Fate/Grand Order》中凭依在莱涅丝而成为英灵,职阶为Rider,宝具“混元一阵”。
- 《代号鸢》中的司马懿,伪装成傅融,卧底绣衣楼,实则为组织里八华的下任家主
注释
编辑- ^ 《晋书·卷三十八 列传第八 齐王攸》载“及景帝崩,攸年十岁,哀动左右,大见称叹。袭封舞阳侯。”此言司马师继子司马攸袭封舞阳侯,如此则司马师应在司马懿故后亦袭封舞阳侯。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表字取自《汉书·幽通赋》:“懿前烈之纯淑兮,穷与达其必济。”
- ^ 2.0 2.1 《晋书·卷一 帝纪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阴,谥曰文,后改谥宣文。……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谥曰文后改谥宣文”各本皆作“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考异:“按礼志,魏朝初谥宣帝为文侯,景帝为武侯。文王表不宜与二祖同,于是改谥宣文、忠武。然则初谥文,无‘贞’字也。礼志及文帝纪并称舞阳宣文侯,宋书礼志同。此云‘文宣’,亦转写之误。”今据改。)
- ^ 《北堂书钞·卷第一三三》之杖二十二·托病拄杖条
- ^ 《晋书》卷1: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既而从讨孙权,破之。
- ^ 《魏书》 卷十四 刘晔传: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大军遂还。
- ^ 《晋书》卷1: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 ^ 《晋书·宣帝纪》: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
- ^ 《三国志/卷36 蜀书六 关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 ^ 《三国志/卷14 魏书十四 蒋济》: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 ^ 《晋书·宣帝纪》: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朱大渭、梁满仓. 《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 台北市: 麦田出版. 2009 [2007]. ISBN 978-986-173-856-7.
- ^ 《晋书·宣帝纪》: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䏰,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 ^ 《三国志》卷35引《汉晋春秋》: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 ^ 《晋书》卷1: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住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 ^ 《魏略》
- ^ 《三国志·明帝纪·魏氏春秋注》: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宣王将出战,辛毗杖节奉诏,勒宣王及军吏已下,乃止。
《资治通鉴·魏纪四·青龙二年》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 ^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 ^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2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 ^ 《三国志·魏明帝纪》:(青龙)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
- ^ 《晋书》卷1: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䜩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 ^ 征遼東歌.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0).
- ^ 《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注引《汉晋春秋》有末二语云:“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不云遗书。
- ^ 《晋书》卷1: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 ^ 《三国志/卷47 吴书·吴主传》: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中即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五月,太子登卒。是月,魏太傅司马宣王救樊。六月,军还。闰月,大将军瑾卒。秋八月,陆逊城邾。
- ^ 《三国志/卷28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凌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 ^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六月,乃督诸军南征,车驾送出津阳门。帝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休战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天子遣侍中常侍劳军于宛。
- ^ 《三国志/卷04 魏书·三少帝纪》 援引干宝 《晋纪·高祖宣皇帝》: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众拒之。干宝《晋纪》曰: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隲寇柤中;琮已破走而樊围急。宣王曰:“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围樊城不可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宣王曰:“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今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督诸军南征,车驾送津阳城门外。宣王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乃令诸军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杀获。六月辛丑,退。
- ^ 《晋书·卷二十六·志第十六·食货志》:正始四年,宣帝又督诸军伐吴将诸葛恪,焚其积聚,恪弃城遁走。帝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 ^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三年春,天子追封谥皇考京兆尹为舞阳成侯。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先是,吴遣将诸葛恪屯皖,边鄙苦之,帝欲自击恪。议者多以贼据坚城,积谷,欲引致官兵。今悬军远攻,其救必至,进退不易,未见其便。帝曰:“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四年秋九月,帝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帝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 ^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飏、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 ^ 《三国志/卷09 魏书·曹爽》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世语曰:伟字世英,冯翊人。明帝治宫室,伟谏曰:“今作宫室,斩伐生民墓上松柏,毁坏碑兽石柱,辜及亡人,伤孝子心,不可以为后世之法则。”飏与伟争于爽前,伟曰:“飏、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恱,乃引军还。汉晋春秋曰:司马宣王谓夏侯玄曰:“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于爽,引军退。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 ^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 ^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七年春正月,吴寇柤中,夷夏万余家避寇北渡沔。帝以沔南近贼,若百姓奔还,必复致寇,宜权留之。曹爽曰:“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长策也。”帝曰:“不然。凡物致之安地则安,危地则危。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形势,御众之要,不可以不审。设令贼以二万人断沔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梁柤中,将何以救之?”爽不从,卒令还南。贼果袭破柤中,所失万计。
- ^ 《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载时间为景初三年二月丁丑日任命,据两千年中西历换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为公元239年3月13日。
- ^ 《三国志·三少帝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裴注引孔衍《汉魏春秋》: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太傅上书辞让曰:“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又三公之官,圣王所制,著之典礼。至于丞相,始自秦政。汉氏因之,无复变改。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虽在异人,臣所宜正,况当臣身而不固争,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书十余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
- ^ 《晋书》卷一:帝以久疾不任朝请,每有大事,天子亲幸第以咨访焉。
- ^ 《晋书》卷一: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
- ^ 《晋书》卷1: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
- ^ 《晋书·食货志》: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
- ^ 《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 ^ 《晋书·食货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晋书·宣帝纪》: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
- ^ 《晋书宣帝纪》:(正始三年春)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
- ^ 《太平预览》九五引虞预晋书:上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实为州泰)、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着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 ^ 《晋书·宣帝纪》:初,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
- ^ 《晋书·宣帝纪》:“帝(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 ^ 《三国志·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注引《高士传》载:“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 ^ 《太平御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柰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 ^ 《汉晋春秋/卷二》:建兴九年二月伐魏。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若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都督张郃,费耀、戴陵、郭淮等。宣王使耀、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追。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耀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兵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柰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已,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 ^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谥曰壮侯。
- ^ 《通典》:宣王使二千余人,就军营东南角,大声称万岁。亮使问之,答曰:“吴朝有使至,请降。”亮谓曰:“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
- ^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 ^ 习凿齿. 襄陽耆舊記 卷第二 人物 張悌傳. www.project-imagine.org. [2018-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30) (日语).
- ^ 《隋唐嘉话·卷上》太宗将征辽,卫公病不能从,帝使执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日驾临其第,执手与别,靖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于道路,仰累陛下。”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靖叩头曰:“老臣请轝病行矣。”至相州,病笃不能进。驻跸之役,高丽与靺羯合军,方四十里,太宗望之有惧色。江夏王进曰:“高丽倾国以抗王师,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帝不应。既合战,为贼所乘,殆将不振,还谓卫公曰:“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时江夏在侧,帝顾之,道宗具陈前言,帝怅然曰:“时匆遽不忆也。”驻跸之役,六军为高丽所乘,太宗命视黑旗―英公之麾也,候者告黑旗被围,帝大恐。须臾复曰围解,高丽哭声动山谷,𪟝军大胜,斩首数万,俘虏亦数万。
- ^ 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 ^ 《晋书·景帝文帝纪第二》: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
- ^ 干宝《晋纪》:“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
- ^ 《晋书·卷五十三》: 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 ^ 60.0 60.1 60.2 60.3 60.4 吕思勉 著:《三国史话》,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11月,ISBN 9789620755651
- ^ 《南阳长公主诔》:言告言归,作合于荀。
- ^ 《三国志·荀彧传》:(荀)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
- ^ 《陈书·袁枢传》:案杜预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
- ^ 当时为宛城之战之时,因为之前为曹军压迫及庞统胁迫反曹失败
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曹魏官职 | ||
---|---|---|
前任: 钟繇 |
曹魏太傅 239年-251年 |
继任: 司马孚 |
前任: 华歆 |
曹魏太尉 235年-239年 |
继任: 满宠 |
前任: 曹真 |
曹魏大将军 230年-235年 |
继任: 曹宇 |
前任: 曹洪 |
曹魏骠骑将军 226年-230年 |
继任: 曹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