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区

香港十八區之一

大埔区(英语: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区的其中一区,位于新界东部,范围包括大埔东平洲大埔滘汀角船湾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飞地赤门海峡两岸的西贡半岛北部(西贡北)。它的总面积约为148平方公里,是香港第二大行政区域。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区人口为316,470人[1]

大埔区
区议会分区
大埔区官方图章
图章
大埔区的位置
坐标:22°27′03″N 114°09′50″E / 22.4508°N 114.164°E / 22.4508; 114.164
所在地 香港
地区直选选区新界东北
成立1948年(由新界理民府分拆)
1981年9月(区议会)
政府
 • 民政事务专员陈巧敏(第8任)
Ms Chan Hau Man Eunice

(2018年10月25日上任)
面积
 • 总计148.18 平方公里(57.21 平方英里)
人口(2021年)[1]
 • 总计316,470人
 • 密度2,325人/平方公里(6,020人/平方英里)

大埔区人口主要聚居于大埔新市镇内七大出租公共屋邨租者置其屋计划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旧墟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馀不少居民散居于大埔区内133条大小村落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大埔为安全社区,是全球第90个安全社区[2],也是香港第3个安全社区(第1是屯门区,第2是葵青区)。

气候

编辑
大埔 (2000-2023)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6.9
(80.4)
29.3
(84.7)
30.4
(86.7)
32.4
(90.3)
38.1
(100.6)
35.8
(96.4)
37.0
(98.6)
36.5
(97.7)
35.9
(96.6)
34.8
(94.6)
30.8
(87.4)
28.5
(83.3)
38.1
(100.6)
平均高温 °C(°F) 18.5
(65.3)
19.4
(66.9)
21.8
(71.2)
25.4
(77.7)
28.9
(84.0)
30.6
(87.1)
31.6
(88.9)
31.4
(88.5)
30.3
(86.5)
27.7
(81.9)
24.3
(75.7)
20.2
(68.4)
25.8
(78.4)
日均气温 °C(°F) 15.5
(59.9)
16.6
(61.9)
19.1
(66.4)
22.6
(72.7)
26.2
(79.2)
28.0
(82.4)
28.7
(83.7)
28.4
(83.1)
27.7
(81.9)
25.2
(77.4)
21.4
(70.5)
17.1
(62.8)
23.0
(73.4)
平均低温 °C(°F) 12.9
(55.2)
14.2
(57.6)
16.9
(62.4)
20.4
(68.7)
24.0
(75.2)
25.9
(78.6)
26.3
(79.3)
26.1
(79.0)
25.3
(77.5)
22.9
(73.2)
18.9
(66.0)
14.2
(57.6)
20.7
(69.3)
历史最低温 °C(°F) 2.8
(37.0)
4.4
(39.9)
7.1
(44.8)
11.5
(52.7)
15.5
(59.9)
19.7
(67.5)
23.0
(73.4)
23.1
(73.6)
19.9
(67.8)
13.8
(56.8)
7.8
(46.0)
3.7
(38.7)
2.8
(37.0)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23.9
(0.94)
27.8
(1.09)
62.2
(2.45)
112.8
(4.44)
269.0
(10.59)
369.6
(14.55)
303.4
(11.94)
324.1
(12.76)
219.6
(8.65)
103.9
(4.09)
32.6
(1.28)
19.2
(0.76)
1,868.1
(73.55)
平均相对湿度(%) (14:00) (日均) 74 79 81 82 83 83 82 83 80 74 74 70 78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3][4][5][6][7][8]

地理

编辑
 
八仙岭

大埔区位处新界东部,南起大埔滘大埔尾坑中文大学地界线,北至八仙岭,西濒大刀屻,东跨吐露港,包括对岸西贡北十四乡黄竹塱及离岛塔门平洲赤洲等。

大埔区内有香港的著名内港——吐露港,位于大埔新市镇的东面、沙田的东北面,海港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出口为大赤门,之后海水便流进大鹏湾

位于大尾笃及沙头角半岛船湾淡水湖,是香港第一个划自海域的大型储水水塘,也是大众骑单车的好去处。淡水湖原本是一个大海湾——船湾,湾内沿岸曾经有多条乡村,不过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时遭拆迁,部份乡村遗址已经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区较著名的高山有北边的八仙岭,这个山岭亦是大埔区和北区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龙坑山山顶则设有数个发射站。

大埔区天气非常潮湿,在春夏期间湿度经常都高达100%,能见度最低时可以只有数米距离。大埔区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镇,包括旧区大埔墟,以及新区大埔中心一带。

地质

编辑

香港最古老的岩石是名为“黄竹角咀组”(Bluff Head Formation)的沉积地层,是泥盆纪沉积岩,主要在赤门两岸出露,在北岸从白沙头洲(Pak Sha Tau Chau)到黄竹角咀(Wong Chuk Kok Tsui)一带清晰易见,受到地质构造的折皱及错位运动,露出的岩层几近直立。

历史

编辑
 
2008年的大埔
 
2017年的大埔
 
大埔旧墟位于天后宫附近一带
 
太和市位于富善街一带

大埔古称“大步”,直至清朝光绪年间才称为“大埔”。大埔区很早已经有先民活动。区内的黄地垌发现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磨石器,到了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则在元洲仔和盐田仔发现。

唐代大埔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横岭头在一九八五年出土了八座唐代灰窑。大埔在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可以上溯至五代南汉,大宝六年(963年),后主刘𬬮招募 3,000 人于“大步海”(即吐露港)采集珍珠,并设置“媚川都”。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因长期采集网罗净尽,才明诏罢采,大埔的采珠业自此式微。

新界五大氏族中原籍江西邓氏文氏期间分别迁到区内的大埔头泰亨定居。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实行迁界,使大埔区顿成荒域。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复界,为恢复经济,朝廷鼓励外地人士入迁垦荒,其中以由江西福建、广东省内的惠州潮州嘉应等地迁入的客家人最多,建立围屋聚族而居。

明朝万历年间,龙跃头邓氏在今日天后庙后的汀角路建立“孝子邓师孟祠”纪念孝子邓师孟,于康熙十一年 (1672年)向新安知县申请建墟,在已圮毁的“孝子邓师孟祠”原址建立“大步墟”,与同一祖先的大埔头邓氏合力经营[9]。本地家族泰亨文氏文湛泉于1892年乃联合粉岭彭氏及大埔附近五个非邓氏的客籍村落,组成“大埔七约”(泰亨约、林村约、翕和约、集和约、樟树滩约、汀角约、粉岭约),于大步墟隔河另设“太和市”(即现富善街一带),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修建广福桥联结太和市和林村河北岸的大步墟。英国租借新界以后,在1913年于太和市兴建大埔墟火车站,太和市逐渐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后来被称为大埔墟,而原来的大埔墟(大步墟)则改称为“大埔旧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翌年4月,英国军舰驶入大埔海登陆,举行接管新界的升旗仪式,由于大埔为新界的中心地区,英国人以此作为新界的行政中心,设立理民府、警察总部及乡议局。位于大埔区的北约理民府管理的地域包括了今日的大埔区、北区元朗区屯门区沙田区,但不包括九龙水塘以西的地域及西贡北(当时属南约)。1948年元朗区从北约分拆;到后来1970年代,沙田区在政府发展沙田新市镇之时自立成为单独一区;最后是北区于1980年独立成区。

行政区划

编辑

根据香港行政区划,大埔区也包括西贡北,以及靠近深圳大鹏半岛东平洲

大埔: 白石角大埔滘大埔墟大埔市太和林村汀角大尾笃船湾
西贡北 北潭坳黄石码头海下湾十四乡泥涌塔门
 
西贡北

民政事务专员

编辑

现任大埔区民政事务专员陈巧敏女士,于2018年10月25日接替吕少珠出任该区专员[10]

历任大埔民政事务专员
  • 吕建勋(任期:1997年-2003年12月7日)
  • 陈贵春(任期:2003年12月8日-2006年2月28日)
  • 潘太平(任期:2006年3月1日-2009年10月11日)
  • 李国彬(任期:2009年10月12日-2012年1月15日)
  • 郑青云(任期:2012年4月26日-2013年9月8日)
  • 苏植良(任期:2013年9月9日-2016年10月10日)
  • 吕少珠(任期:2016年10月11日-2018年9月26日)
  • 陈巧敏(任期:2018年10月25日至今)

区议会

编辑

大埔区议会是香港的区议会之一,共有21个议席,包括19个民选议席及2个当然议席(大埔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主席)。 大埔区议会负责就该区的社区设施、卫生环境、运输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环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见。第六届大埔区议会有19名民选议员及2位当然议员,现时大埔区议会主席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刘勇威先生。

大埔区议会是香港十八个区议会之一,负责协助处理大埔区的事务,共有21名议员,现届大埔区议会由民主派主导,现任7名议员当中5名为民主派议员,建制派只有2名议员。

分区委员会

编辑

大埔区议会属下设有5个委员会,负责区内的工商业、环境工程、文娱康体、社会服务及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事务。

统计资料

编辑

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11],大埔区的人口资料如下:

人口特征
  • 人口: 296,853人
    • 15岁以下: 10.2%
    • 15至64岁: 79.0%
    • 65岁及以上: 10.7%
  • 年龄中位数: 41.4岁
  • 15岁及以上从未结婚人口比例
    • 男性: 34.8%
    • 女性: 31.2%
教育
  • 6至18岁人口就学比率: 不详
  • 20岁及以上非就学人口具专上教育程度比例:24.1%
劳动人口特征
  • 劳动人口: 163,905人
  • 劳动人口参与率
    • 男性: 69.5%
    • 女性: 54.5%
    • 合计: 61.5%
  • 工作人口每月主业收入中位数:11,000港元
住户特征
  • 家庭住户数目:94,481户
  • 家庭住户平均人数: 3.1人
  • 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22,340港元
房屋特征
  • 有人居住的屋宇单位数目:94,245个
  • 每个屋宇单位的平均家庭住户数目:1.003户
  • 自置居所住户在家庭住户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63.7%
  • 家庭住户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贷还款中位数:6,340港元
  • 按揭供款及借贷还款与收入比率中位数:18.1%
  • 家庭住户每月租金中位数:1,300港元
  • 租金与收入比率中位数:13.4%

社区环境

编辑

公共屋邨

编辑

主要私人屋苑

编辑

乡村

编辑
 
灰沙围是大埔区现存最完整及最宏伟的古老围村。

明朝史籍记载,当时已存在的大埔古村有塔门白沙澳茭塘村榕树澳荔枝庄泮涌陶子岘,但现时的居民多是清朝迁界后才移徙到来。大埔区内现存在清朝建立的乡村120多条。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湾淡水湖的关系,将船湾海沿岸原有六条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横岭背连横岭头、涌尾及涌背),近千名村民搬迁到大埔墟陆乡里。白沙头洲三门仔村的村民希望维持原有乡村社群,选择在大埔盐田仔三门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户。

六零年代,在美经援会(CARE USA)资助下,美经援村在黄宜坳海边建立,共计平房111间。

大型商场

编辑

公共设施

编辑
 
敬罗家塾是大埔头邓氏的私塾

教育

编辑

大专院校

编辑
 
香港教育大学

中学教育

编辑

小学教育

编辑

幼儿教育

编辑

特殊教育

编辑

医疗

编辑

文康娱乐

编辑
 
大埔综合大楼
 
龙尾滩
 
大埔东昌街康体大楼

旅游景点

编辑
 
大埔海滨公园内的香港回归纪念塔纪念香港主权的移交
 
香港铁路博物馆
 
船湾淡水湖主坝顶单车径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
 
海下湾

经济发展

编辑

工业

编辑

大埔的工业大部分设于大埔创新园(第26区内约62公顷填海辟拓的土地)和第8区位于汀角路的混合式工业和办公室用途的建筑物内,而其馀的工业则设于少数传统的地下物业和寮屋构筑物内。大埔创新园位于大埔新市镇东边的填海地,是香港首个创新园。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积约为22公顷的公众填土土地已兴建为香港科学园,科学园分三期发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经完成。

渔农业

编辑

渔农业是昔日大埔的主要经济活动,居民主要以务农或捕鱼为生。1950年代成立协助农业发展的嘉道理农场座落大埔的白牛石

以往的耕地部分改为种植蔬菜、花卉及养鱼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废。务农人士由于绿色产品成为时尚,有机耕作乘时而起,于“大埔农墟”直销有机蔬菜[15]。“大埔农墟”原为“七约农产品摆卖场”,是当年太和市(大埔新墟)的一部份,由七约乡公所管理,作为批发议价的公秤手,后因新市镇发展和农地减少而式微[16]

传统渔业主要是深海捕鱼,渔民以渔船为家,大埔渔民主要的捕鱼区是塔门较流湾深湾盐田仔。随著海水污染导致鱼获减少,很多渔民已转业或上岸居住。大埔现时有七个政府划定的海鱼养殖区,分别是塔门、较流湾、深湾、老虎笏榕树凹、盐田仔及盐田仔东。

体育

编辑

足球

编辑

交通

编辑

道路

编辑
干线道路

巴士

编辑
 
大埔中心巴士总站
巴士
专营巴士路线列表
巴士(只限指定日子/活动服务)
专线小巴
专线小巴路线列表
公共小巴

曾居大埔古今名人

编辑
  • 何灵运: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举人
  • 文叙:大埔区泰亨村人,清代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恩贡
  • 刘德华: 大埔区泰亨村人

未来发展

编辑

2014年1月,香港政府将大埔区8幅土地全部改划为住宅用途,预计可兴建15,410个公营及2360个私人住宅。[17]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香港二零一六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要統計數字 (PDF).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7-13). 
  2. ^ 大埔區再確認為世衞之「安全社區」.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3. ^ Month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or Tai Po, 2000-2017. Hong Kong Observatory. 22 February 2018 [25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2). 
  4. ^ Hour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or Tai Po in January, 2000-2017. Hong Kong Observatory. 22 February 2018 [25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5. ^ Month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Statistics for Tai Po, 2000-2017. Hong Kong Observatory. 29 January 2018 [25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6. ^ Extract of Annual Data - Tai Po. Hong Kong Observatory. 17 May 2017 [25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7. ^ Monthly Maximum Temperature (°C) at Tai Po. Hong Kong Observatory. 18 May 2018 [25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0). 
  8. ^ Monthly Minimum Temperature (°C) at Tai Po. Hong Kong Observatory. November 2018 [25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9. ^ 大埔墟和太和市的變遷. [2020-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10. ^ 新任大埔區民政事務專員履新. [2018-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11. ^ 香港政府统计署. 2011年人口普查 - 大埔區議會分區統計便覽. 201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12. ^ 假日去處-大美督嘉年華燒烤場. HK.ULifestyle.com.hk. [2014-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香港)). 
  13. ^ 塔門露營的小島風情. Blog.ULifestyle.com.hk. [2014-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中文(香港)). 
  14. ^ 大埔墟站附近的行人隧道的連儂牆因各通道牆身都貼滿彩色便利貼,被名為「連儂隧道」. 维基百科. [2019-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中文(香港)). 
  15. ^ 大埔農墟. [200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2). 
  16. ^ 新界居民的集體回憶—趁墟. [200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9). 
  17. ^ 大埔八地建万单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4年1月7日

来源

编辑
书籍

外部链接

编辑

22°26′28″N 114°09′53″E / 22.441178°N 114.164772°E / 22.441178; 114.16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