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夷大将军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7月31日) |
征夷大将军(日语:征夷大将軍/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 Seii Taishōgun */?)是日本历史上的武家政权的最高领导人,被视为武家之栋梁。原为大和王权为对抗虾夷人所设立的临时的高级军官职位,本应于停战时即功成身退。“夷”指的就是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虾夷人,而“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阶领导职务。唐名为大树。征夷大将军的衙门称为幕府,故中文俗称征夷大将军为“幕府将军”,也常简称其为“将军”。
日本征夷大将军 | |
---|---|
日本国大君 日本国王 | |
国家君主 | |
详情 | |
开国君主 | 源赖朝(镰仓幕府) |
末代君主 | 德川庆喜(江户幕府) |
建立 | 1185年(文治敕许) |
终结 | 1868年(王政复古) |
居所 | 镰仓 京都 江户 |
产生方式 | 天皇册封(形式上) 继承制(事实上)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征夷大将軍 |
假名 | 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 |
平文式罗马字 | Seii Taishōgun |
日语旧字体 | 征夷大將軍 |
12世纪末,幕府将军转为所有武士与军人的首领、天下人。1192年,源赖朝消灭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权伊势平氏及东北豪族奥州藤原氏后,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一时间能够统领各地诸侯与军人,故一直保留着将军之头衔,以后的幕府将军皆袭用“征夷大将军”的名号。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政权家督取代日本皇室的天皇,成为天下共主,掌握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天皇和元老重新掌握实权。
由于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际政权,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町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例如足利义满)。而镰仓幕府和江户幕府将军时不受封日本国王,江户幕府将军大多自号“日本国大君”。在欧美,由于将军的长期世袭统治,到后来欧洲人执访日本,一直误以为将军就是日本的皇帝;直到幕末,美国派到日本的特使也还没有弄清楚。
概要
编辑征夷大将军为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期间,被派遣至东国的高阶将军的一个称呼。其后,以武家政权之称的幕府成立后,也有将军、公方、大树[注 1][参 1]、大树公、御所等称呼。与此相似的职位有征夷副将军、征狄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征东大将军。
历史
编辑奈良、平安时代
编辑所谓“征夷”,就是“征讨夷族”的意思。征夷大将军就是获命去征讨夷族的军事指挥官,自平安时代起率领军队出征。主要带兵对付抵抗位于京都的大和政权的虾夷人。有史记录以来第一任征夷大将军为大伴弟麻吕。在平安时代,最出名的将军为坂上田村麻吕,在桓武天皇的名义下,他带领军队平定夷人。当虾夷人被赶出本州之后,征夷大将军的名号曾一度被弃用。
直到后期,伊势平氏首领平清盛于击败源义朝后任太政大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国政建立第一个武家政权,在往后的源平合战中,源义仲被位以“朝日将军”,惟不久后就被源义经、源范赖所打败。之后在近江国粟津(今滋贺县大津市)同源范赖的部下交战,阵亡。
镰仓时代
编辑在十一世纪早期,受将军保护的大名控制了日本的内政事务。其中清和源氏和伊势平氏为两个最有势力的家族,为了控制已经衰弱的京都朝廷,两家争斗不断。在1160到1185年间,伊势平氏控制了局面。平清盛殁后,平氏最终在坛之浦之战败于源氏,政权瓦解。源赖朝消灭奥州藤原氏后,从京都贵族和中央政府中取得政权受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了日本史上第一个以幕府将军为首的封建武家政权镰仓幕府,令自己取得实权之余,亦令天皇在按照法律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一国之君的地位。在1192年源赖朝被天皇封为征夷大将军,他发展出的军人政权被人称之为幕府。源赖朝的妻子北条政子所属的北条氏家族在源赖朝殁后取得政权。源赖朝的子嗣源赖家及源实朝相继被杀后,源氏家族被灭。幕府将军已成为傀儡,任由世袭执权一职的北条家族废立,实权落在北条氏得宗家手上。
在1274到1281年,大元三次进攻日本虽然皆以失败告终,却使幕府元气大伤,最终衰亡。在1333年,北条氏摄政的镰仓幕府于东胜寺合战后被推翻。
皇室中的两个家族,一为大觉寺统,另一是持明院统,相争帝位。经镰仓幕府的协调后,两个家族决定以更替方式轮流即位,即二统迭立。惟在1331年,大觉寺统不满此制,最后后醍醐天皇被流放,直至1333年足利尊氏为其夺回皇位,建立起天皇亲政的“建武政权”。
然而天皇对幕府发动的战争,使皇室大量用人,导致分地不均,此问题日益恶化,使足利尊氏后来倒戈,1336年推翻后醍醐天皇,建立由室町幕府领导的新政权,进入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
编辑1335年,足利尊氏利用前往东国平乱时机,在镰仓反叛,1336年1月攻入京都,3月退出京都进军九州。以后醍醐天皇为代表的朝廷派遣新田义贞前往平叛,两军与兵库凑川决战,新田义贞大败,足利尊氏再次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出逃,尊氏拥立光明天皇,并将后醍醐天皇监禁。
尊氏控制京都后,自任征夷大将军,室町幕府正式建立。同年12月,后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宣布重开朝政。京都的光明天皇朝廷为北朝,吉野的后醍醐天皇朝廷为南朝,日本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1336年11月7日,室町幕府公布《建武式目》,标志着足利幕府统治的建立。1350年2月,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背叛北朝朝廷投靠南朝,并与1351年1月率军大败幕府军,2月尊氏与直义和好,但不久又因南北统一主张的不同再次反目。1353年2月,尊氏杀直义。1358年4月,尊氏殁,12月,足利义诠继任第二代将军。1367年11月,足利义满就任第三代将军,1392年,北朝统一南朝。南北朝时代结束。
1467年,幕府三管领中的细川胜元与四职中的山名宗全等守护大名的争斗。其范围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战火遍及其他日本国土,史称“应仁之乱”。由于此一动乱,使日本进入将近一个世纪长的战国时代,室町幕府将军名存实亡。 1573年,织田信长流放最后一任将军足利义昭,室町幕府正式灭亡,进入安土桃山时期。
织田政权
编辑室町幕府灭亡后,织田信长继续消灭了浅井氏、朝仓氏两家,迫使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次子织田信雄。他还平定了三好长庆、松永久秀等南近畿势力。不久之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建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篠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由于织田一方使用了铁炮等新式武器,造成武田家折损诸多重臣。长篠之战使武田氏走向衰落,导致后者于1582年灭亡。
武田家衰亡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1582年,织田家家臣明智光秀在信长支援攻略西国中国地方的总大将羽柴秀吉的旅途中借住宿京都本能寺之夜突然叛变,信长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是为本能寺之变。
羽柴秀吉正在中国地方与毛利家作战,在政变后5天之内急行军约200公里(史称中国大返还),联合织田家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是为山崎之战,亦称天王山之战。在决定织田家继承人的清洲会议上,秀吉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日后,秀吉逐步击败反对他的其他织田家旧臣。最终,织田信长建立的基业,基本上被丰臣秀吉完全继承,织田政权走向灭亡。
丰臣政权
编辑1585年秀吉担任关白一职,次年正式获赐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通过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长宗我部氏、岛津氏归降。1590年在小田原之战中消灭了后北条氏,并使东北大名降服,成为完成统一日本壮举的第一人。
次年,丰臣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政治上通过太阁检地、兵农分离、惣无事令等政策,为之后江户幕府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1593年,秀吉获得了次子丰臣秀赖。秀吉为了扫除秀赖继位的障碍,于1595年以涉嫌谋反的罪名把秀次赐死,同时族灭了秀次一家老小。
1598年丰臣秀吉殁后,政权由秀赖继承。秀赖在继位时年仅6岁,无力控制家臣间的矛盾,加上在朝鲜之役期间便已经开始萌芽的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武功派与石田三成、小西行长等文治派的对立表面化,使丰臣家臣团彻底分裂。同时,在朝鲜之役时没有出兵,保存了大部分实力的徳川家康对天下蠢蠢欲动,并无视秀吉生前禁令,开始与各地大名联姻,使得丰臣政权急速陷入混乱。1599年,秀吉生前委托之监护人前田利家病重离世,间接使德川家康成为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大名,也使家康基本上垄断了对丰臣政权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于家康专政极度不满的其他家臣石田三成、上杉景胜、毛利辉元等人连同其他仍然尽忠于丰臣家的大名,于1600年发动了关原之战与家康决战。这场决定天下谁属的战役,结果以石田三成主导的西军落败,三成被处斩,各西军大名领地被改易减封而结束。至此,日本国内反徳川的势力几近消灭,天下的主导权落入徳川家康手中。
江户时代
编辑在关原之战的战后处理结束后,徳川家康于1603年获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并开设江户幕府。至此丰臣政权对日本的管治正式结束,进入江户时代。在开设江户幕府后,日本各地本来臣从于丰臣家的大名纷纷转向臣服于德川家,直到1614年,只剩下淀殿、丰臣秀赖母子没有对幕府表示臣服。最终徳川家康在同年冬天和1615年夏天发动了大坂冬夏两役,使丰臣家彻底灭亡,奠定德川家两百六十多年的基业直到1868年大政奉还结束。
历史上存在的逸事
编辑与天皇的关系
编辑天皇册封征夷大将军
编辑征夷大将军由天皇任命,表面上是天皇的臣子、天皇任命下的军政府领袖,虽名同现代的防卫大臣,事实上为全日本的实际最高领袖,实权相当于其他专制国家的僭主,地位相当于近代统制派控制的军部。天皇只是傀儡君主和宗教领袖,并由征夷大将军支配及控制。
征夷大将军的铁则“天皇不可废黜”
编辑日本天皇早期是世俗权威和宗教象征的结合体。从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天皇的世俗权威开始衰落,到镰仓时代的承久之乱后基本沦为幕府的附属,再到室町时代完全成为摆设。但是天皇的神道教及法统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非但没有弱化,甚至变的更为重要了。天皇成为了神权的来源,任何一个掌权者,若要保证自己权力的正当性或正统性,就必须要确保自己与天皇之间的关系或经过天皇象征性的认可,如:平安时代,摄关要维持自己的外戚地位,太上天皇则要确保自己血统的男嗣成为天皇。安土桃山时代,右大臣织田信长需要借由天皇的权威发出给敌对势力的征伐或和谈敕命以正当、合理化自己的每一次行动并树立自己大一统的威信,为此信长尊重天皇。信长死后,政权逐渐移转至丰臣秀吉手上,秀吉选择以公卿太政大臣兼关白的身份统治天下,也采取了利用天皇的态度,重新将权力核心迁回朝廷的体制内,使天皇权威提高,并恢复皇宫的修理与各项朝廷仪式。于是织田、丰臣政权与天皇双方,互相成为一种依赖与利用的关系。江户幕府初建时,亦需要朝廷的权威做为后盾,而朝廷则需要幕府的金钱援助,只好屈从幕府威势下。总体而言,由于“因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这种身份赋予了权力以正当性。
足利义满的野心与“太上法皇和日本国王”
编辑1368年举行评定始,阴历4月元服,以管领细川赖之为乌帽子亲。次年正式被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由于义满年幼,细川氏一门独揽了室町幕府的大权。细川赖之实施应安大法,强化了土地的支配,并对京都和镰仓的五山制度进行整备,强化了对宗教的统治。同时向南朝的势力圈九州岛派遣今川贞世(了俊)、大内义弘,弱化了南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足利义满迎日野业子为妻室。为了强化对京都的支配权,1370年(应安3年)给予了朝廷对山门公人(延历寺及其支配下的诸势力)的取缔权。1378年迁往室町的花之御所居住,人称室町殿。1385年参拜东大寺和兴福寺,1388年游览富士山,1389年参拜安艺的严岛神社等地。这一系列视察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威信。
1378年阴历3月兼任右近卫大将,五个月后兼任权大纳言,受到了关白二条良基的支持,积极参加朝廷的事务;翌年就发生了兴福寺僧众抬着春日大社的神木入京强诉的事件。由于春日大社是藤原氏的家寺,朝中的藤原氏公卿十分畏惧,不敢入宫供职。义满认为自己是源氏后人,依旧出仕如前。此后义满扶持朝廷,对寺社势力进行严厉打击。
1379年,反对细川赖之派的守护大名斯波义将、土岐赖康包围了义满的邸宅,要求罢免赖之。因此赖之被免去了管领一职,以斯波义将代之。(康历政变)此后幕府中的人事全被斯波一派取代,斯波义将下达了讨伐赖之的命令。但足利义满却在翌年以赖之是元老为由赦免了他,让细川和斯波两派并存互相牵制,借此增强了将军的权力。1390年土岐赖康死后,美浓国的土岐氏陷入了内乱,义满下令讨伐土岐氏(土岐康行之乱)。
1391年,足利义满又介入了山名氏的内部纷争。当时山名氏兼任11国守护之职,时人称为“六分一殿”。义满巧妙地让山名氏清起兵,同年12月派兵讨伐他,史称明德之乱。
义满超越了祖父尊氏和父亲义诠,先后昇任内大臣和左大臣。而1382年后圆融天皇退位,亲义满的后小松天皇即位。后圆融虽名义上开设院政,但实权都归义满执掌。1383年担任源氏长者,兼任淳和奖学两院别当,受封“准三后”的称号,成为了公家和武家双方势力的首领,朝廷中几乎没有反对义满的势力。
1392年,南朝的势力不断衰退,南北朝统一已成为必然发生的事情。在大内义弘的中介下,足利义满与南朝谈判。最终以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交替继承帝位为条件,南朝的后龟山天皇退位,并将三神器交给后小松天皇。南北朝统一。然而,北朝的后小松天皇得到三神器后,宣布由自己的皇子实仁亲王继承皇位。被夺去了神器的南朝也只能屈服于北朝的统治。
1393年,与足利义满不和的后圆融上皇逝世,义满的权力完全巩固。次年义满将将军之职让给了儿子足利义持,自己则隐居继续执掌政治。同年昇从一位太政大臣,翌年出家,法号道义。义满出家是为了更有力地控制寺社势力。在义满出家之际,以斯波义将带头,不少武家和公家的头面人物都追随他出家。
1395年,足利义满罢免了能够独自掌管地方政务的九州探题今川贞世。1399年,大内义弘在西国举兵,义满发兵镇压(应永之乱)。此后义满彻底排除了西日本地区的反对势力。
足利义满在任期间,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进行贸易。自1374年起曾数次向明朝派遣使节。1374年和1380年,足利义满以“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要求与明朝贸易。然而明朝拒绝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认为大觉寺统(南朝)的“日本国王怀良”(或作良怀,怀良亲王)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持明院统(北朝)皇室则是乱臣。足利义满是北朝派系的军官,更不应与之通交。因此在明太祖在位期间,明朝拒绝了同室町幕府的贸易。
1401年,足利义满又以“日本国准三后源道义”为名,遣博多的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朝。当时怀良亲王势力衰落,建文帝封义满为“日本国王”,并要求足利义满取缔倭寇。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际,明朝发生了燕王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变。
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派遣使臣分赴四方。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1404年,足利义满又遣使赴明,贺册立皇太子。当时对马、壹岐一带的倭寇骚扰明朝沿岸,明成祖要求足利义满进行抓捕。义满发兵歼灭倭寇,献倭寇首领20人。足利义满频频入贡,同时受明朝封赏,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明朝对日本颁发勘合符(一种类似存物牌的证明),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死后朝廷追赠他“鹿苑院太上法皇”的称号,足利义持在斯波义将的强烈反对下辞退了这个称号。但相国寺则接受了这个称号,称之为“鹿苑院太上天皇”。
德川家康的神格化“东照大权现”
编辑1616年,德川家康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殁。半个月前,垂死的家康将本多正纯、南光坊天海、金地院崇传等人叫到枕边,以遗言托付天海等人处理有关葬礼的仪式和庙号,家康说:“遗体暂存久能山,葬礼到增上寺举行,灵位供在三河大树寺,待一周年忌日时移往日光山,建一座小堂供奉,永为关八州镇守。”德川家康殁后,江户幕府拟将其神格化,为了如何祭祀家康的问题,天台宗与禅宗展开争论,天海主张把家康作为“权现”以“山王一实神道”来祭拜,崇传主张家康的庙号作为“明神”以“吉田神道”来祭拜。由于无法确定两方意见,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于是询问天海,而天海以“明神”是作为豊国大明神而被丰臣秀吉所采用的庙号、但那之后的丰臣氏却因此灭亡,所以相当不祥而建议秀忠考虑,于是秀忠认同天海的看法,就把家康的庙号以“东照大权现”来命名。
历代征夷大将军
编辑历代 | 肖像 | 名 | 就任 | 退任 | 备注[注 2] |
---|---|---|---|---|---|
巨势麻吕 | 和铜二年三月初五 (709年4月19日) |
镇东将军 左大弁正四位下 | |||
多治比县守 | 养老四年九月二十九 (720年11月3日) |
养老五年四月 (721年5月) |
持节征夷将军 播磨按察使正四位下 | ||
藤原宇合 | 神龟元年四月初七 (724年5月4日) |
神龟二年闰正月 (725年3月) |
持节大将军 式部卿正四位上 | ||
藤原麻吕 | 天平九年正月 (737年2月) |
持节大使 参议从三位兼兵部卿 | |||
藤原继绳 | 宝龟十一年三月二十八 (780年5月7日) |
征东大使 中纳言从三位兼兵部卿 | |||
藤原小黑麻吕 | 宝龟11年九月二十三 (780年10月25日) |
天应元年8月 (781年9月) |
持节征东大使 参议正四位下兼右卫士督 | ||
大伴家持 | 延历三年二月二十四 (784年3月19日) |
延历四年八月二十八 (785年10月5日) |
持节征东将军 中纳言从三位兼春宫大夫陆奥按察使 → 同左 | ||
纪古佐美 | 延历七年七月初六 (788年8月11日) |
延历八年九月初八 (789年10月1日) |
征东大将军(《公卿补任》作征夷大将军) 参议左大弁正四位下兼春宫大夫 → 同左 | ||
大伴弟麻吕 | 延历十年七月十三 (791年8月17日) |
延历十四年正月二十九 (795年2月23日) |
初为征东大使,延历十三年有见(794年)征夷大将军 从四位下 → 从三位・勲二等 | ||
坂上田村麻吕 | 延历十六年十一月初五 (797年11月27日) |
延历二十年十月二十八 (801年12月7日) |
征夷大将军 延暦15年1月25日授陆奥出羽按察使从四位下兼陆奥守,延历十六年十一月初五任征夷大将军,全衔“征夷大将军近卫权中将陆奥出羽按察使从四位上兼行陆奥守镇守将军”→ 大纳言正三位 赠从二位 | ||
(重任) | 延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八 (804年3月13日) |
大同五年九月初十? (810年10月11日?) | |||
文室绵麻吕 | 大同五年九月初十 (810年10月11日) |
弘仁二年四月十七 (811年5月12日) |
征夷将军 参议正四位上大藏卿兼陆奥出羽按察使 → 参议从三位 | ||
(重任) | 弘仁四年五月三十 (813年7月1日) |
弘仁五年 (814年) | |||
藤原忠文 | 天庆三年正月十九 (940年2月29日) |
天庆三年五月十五 (940年6月23日) |
征东大将军 参议正四位下修理大夫兼右卫门督 | ||
源义仲 | 寿永二年十一月初十 (1183年11月28日) |
寿永三年正月二十 (1184年3月4日) |
征东大将军 从四位下伊予守 | ||
镰仓:1 | 源赖朝 | 建久三年七月十二 (1192年8月21日) |
建久十年正月十三 (1199年2月9日) |
坛之浦之战消灭第一个武家政权-平氏政权,成为首任架空朝廷的幕府将军。一作建久五年退任。 正二位前权大纳言 → 同左 | |
镰仓:2 | 源赖家 | 建仁二年七月二十三 (1202年8月12日) |
建仁三年九月初七 (1203年10月13日) |
从二位左卫门督 → 正二位 | |
镰仓:3 | 源实朝 | 建仁三年九月初七 (1203年10月13日) |
建保七年正月二十七 (1219年2月13日) |
从五位下 → 右大臣正二位左近卫大将 任内大权遭执权北条氏得宗家篡夺。 | |
镰仓:4 | 藤原赖经 (九条赖经) |
嘉禄二年正月二十七 (1226年2月25日) |
宽元二年四月二十八 (1244年6月5日) |
摄家将军、九条道家之子。实权由幕府执权北条氏得宗家掌握。 正五位下右近卫权少将 → 正二位前权大纳言 | |
镰仓:5 | 藤原赖嗣 (九条赖嗣) |
宽元二年四月二十八 (1244年6月5日) |
建长四年二月二十 (1252年3月31日) |
摄家将军、藤原赖经之子。实权由幕府执权北条氏得宗家掌握。 从五位上右近卫权少将 → 从三位左近卫中将 | |
镰仓:6 | 宗尊亲王 | 建长四年四月初一 (1252年5月10日) |
文永三年七月二十 (1266年8月21日) |
宫将军、后嵯峨天皇之皇子。实权由幕府执权北条氏得宗家掌握。 三品 → 一品中务卿 | |
镰仓:7 | 惟康亲王[改 1] | 文永三年七月二十四 (1266年8月25日) |
正应二年九月十四 (1289年9月29日) |
宫将军、宗尊亲王之王子。实权由幕府执权北条氏得宗家掌握。 从四位下 → 二品 | |
镰仓:8 | 久明亲王 | 正应二年十月初九 (1289年10月24日) |
德治三年八月初四 (1308年8月20日) |
宫将军、后深草天皇之皇子。实权由幕府执权北条氏得宗家掌握。 三品 → 一品式部卿 | |
镰仓:9 | 守邦亲王 | 德治三年八月初十 (1308年8月26日) |
正庆二年五月二十二 (1333年7月4日) |
宫将军、久明亲王之王子。实权由幕府执权北条氏得宗家掌握。 不详 → 二品 | |
建武:1 | 护良亲王 | 元弘三年六月十三 (1333年7月25日) |
元弘三年九月 (1333年10月) |
宫将军、后醍醐天皇之皇子。 二品兵部卿 → 同左 | |
建武:2 | 成良亲王 | 建武二年八月初一 (1335年8月19日) |
建武三年二月 (1336年3月) |
宫将军、后醍醐天皇之皇子。 上野太守四品 → 同左 | |
(足利尊氏[改 2]) | 建武二年八月初九 (1335年8月27日) |
建武二年十一月二十六? (1336年1月9日?) |
征东将军 中先代之乱后追认就任。 | ||
室町:1 | 足利尊氏 | 建武五年八月十一 (1338年9月24日) |
延文三年四月三十 (1358年6月7日) |
正二位权大纳言 → 同左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
南朝 | 兴良亲王 | 延元四年 (1339年) |
宫将军、护良亲王之王子。 二品兵部卿? | ||
南朝 | 宗良亲王 | 正平七年闰二月初六 (1352年3月22日) |
宫将军(或征东将军),后醍醐天皇之皇子。 一品式部卿 → 同左? | ||
室町:2 | 足利义诠 | 延文三年十二月初八 (1359年1月7日) |
贞治六年十二月初七 (1367年12月28日) |
参议从三位左近卫中将 → 正二位权大纳言 赠从一位左大臣 | |
室町:3 | 足利义满 | 应安元年十二月三十 (1369年2月7日) |
应永元年十二月十七 (1395年1月8日) |
从五位下左马头 → 准三宫从一位前左大臣 退任将军后为太政大臣 | |
南朝 | (尹良亲王) | 元中3年八月初八? (1386年9月2日?) |
宫将军、宗良亲王之王子。 并未见于同时代的史料,其真实性存疑。 | ||
室町:4 | 足利义持 | 应永元年十二月十七 (1395年1月8日) |
应永三十年三月十八 (1423年4月28日) |
正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一位前内大臣 赠太政大臣 | |
室町:5 | 足利义量 | 应永三十年三月十八 (1423年4月28日) |
应永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七 (1425年3月17日) |
正五位下右近卫中将 → 参议正四位下右近卫中将 赠从一位左大臣 | |
室町:6 | 足利义教[改 3] | 正长二年三月十五 (1429年4月18日) |
嘉吉元年六月二十四 (1441年7月12日) |
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 从一位前左大臣 赠太政大臣 为赤松满祐弑杀,引发嘉吉之乱。 | |
室町:7 | 足利义胜 | 嘉吉二年十一月十七 (1442年12月19日) |
嘉吉三年七月二十一 (1443年8月16日) |
正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四位下左近卫中将 赠左大臣从一位 由管领细川持之拥立、辅政。 | |
室町:8 | 足利义政[改 4] | 文安六年四月二十九 (1449年5月21日) |
文明五年十二月十九 (1474年1月7日) |
正五位下左马头 → 准三宫从一位前左大臣 赠太政大臣 即位之初由管领畠山持国与细川胜元先后辅政 发生应仁之乱,大权旁落于管领细川胜元 | |
室町:9 | 足利义尚[改 5] | 文明五年十二月十九 (1474年1月7日) |
长享三年三月二十六 (1489年4月26日) |
从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一位内大臣右近卫大将 赠太政大臣 | |
室町:10 | 足利义材[改 6] | 延德二年七月初五 (1490年7月22日) |
明应二年六月二十九 (1493年8月11日) |
从四位下右近卫中将 → 参议右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发生明应之变,将军任由管领细川政元废立 | |
室町:11 | 足利义澄[改 7] | 明应三年十二月二十七 (1495年1月23日) |
永正五年四月十六 (1508年5月15日) |
正五位下左马头 → 参议从三位左近卫中将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
室町:10 (重任) |
足利义稙[改 8] | 永正五年七月初一 (1508年7月28日) |
大永元年十二月二十五 (1522年1月22日) |
足利义材重任。 从三位权大纳言 → 从二位权大纳言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
室町:12 | 足利义晴 | 大永元年十二月二十五 (1522年1月22日) |
天文十五年十二月二十 (1547年1月11日) |
正五位下左马头 → 从三位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 赠从一位左大臣 | |
室町:13 | 足利义辉[改 9] | 天文十五年十二月二十 (1547年1月11日) |
永禄八年五月十九 (1565年6月17日) |
从四位下左马头 → 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赠从一位左大臣 天文十八年(1549年),三好氏与松永久秀取代细川氏掌握幕政,永禄七年(1564年)三好长庆殁,家督由三好义继继任。永禄八年(1565年)5月19日,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众以及家督三好义继叛乱弑杀将军。 | |
室町:14 | 足利义荣[改 10] | 永禄十一年二月初八 (1568年3月6日) |
永禄十一年九月 (1568年10月) |
从五位下左马头 → 同左 任职期间是三好三人众拥立下的傀儡 | |
室町:15 | 足利义昭[改 11] | 永禄十一年十月十八 (1568年11月7日) |
天正十六年正月十三 (1588年2月9日) |
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 从三位权大纳言 受织田信长扶植,后为其所废 将军解任后、准三宫 | |
江户:1 | 德川家康[改 12] | 庆长八年二月十二 (1603年3月24日) |
庆长十年四月十六 (1605年6月2日) |
从一位右大臣 → 从一位前右大臣 关原之战后取代丰臣政权之政治权力 将军解任后为太政大臣。赠正一位东照大权现 | |
江户:2 | 德川秀忠 | 庆长十年四月十六 (1605年6月2日) |
元和九年七月二十七 (1623年8月23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右大臣右近卫大将 解任将军后为太政大臣。赠正一位 | |
江户:3 | 德川家光 | 元和九年七月二十七 (1623年8月23日) |
庆安四年四月二十 (1651年6月8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左大臣左近卫大将 辞去太政大臣。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4 | 德川家纲 | 庆安四年七月二十六 (1651年9月10日) |
延宝八年五月初八 (1680年6月4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5 | 德川纲吉 | 延宝八年七月十八 (1680年8月12日) |
宝永六年正月初十 (1709年2月19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6 | 德川家宣[改 13] | 宝永六年四月二日 (1709年5月11日) |
正德二年十月十四 (1712年11月12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同左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7 | 德川家继 | 正德三年三月四日 (1713年3月29日) |
正德六年四月三十 (1716年6月19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同左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8 | 德川吉宗[改 14] | 享保元年七月十八 (1716年9月3日) |
延享二年九月二十五 (1745年10月20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9 | 德川家重 | 延享二年十月初七 (1745年10月31日) |
宝历十年五月十三 (1760年6月25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10 | 德川家治 | 宝历十年七月初二 (1760年8月12日) |
天明六年九月初八 (1786年9月29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11 | 德川家齐 | 天明七年三月初六 (1787年4月23日) |
天保八年四月二日 (1837年5月6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太政大臣 赠正一位 | |
江户:12 | 德川家庆 | 天保八年八月初五 (1837年9月4日) |
嘉永六年六月二十二 (1853年7月27日) |
从一位左大臣左近卫大将 → 同左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13 | 德川家定[改 15] | 嘉永六年十月二十三 (1853年11月23日) |
安政五年七月初六 (1858年8月14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内大臣从一位右近卫大将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14 | 德川家茂[改 16] | 安政五年十月二十五 (1858年11月30日) |
庆应二年七月二十 (1866年8月29日)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右大臣右近卫大将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江户:15 | 德川庆喜[改 17] | 庆应二年十二月初五 (1867年1月10日) |
庆应三年十二月初九 (1868年1月3日) |
正二位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明治维新后封从一位公爵贵族院议员 | |
赠征夷大将军 (死后追赠征夷大将军的人物) | |||||
追赠 | 德川纲重 | 宝永七年八月二十三(1710年9月16日)追赠 | 甲斐甲府藩主,江户幕府6代德川家宣之父。 参议正三位,赠权中纳言从三位,后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改名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吴伟明. 中式政治詞彙在德川日本的改造與使用. 九州学林. 2013, (32期): 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