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面积约55000平方米。出土了现在仍可吹奏的五声至七音阶骨笛、具有早期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粟及稻栽培遗迹、中国最早的家猪、人工酿酒遗迹等,于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65。[1][2]

贾湖遗址
骨笛在河南博物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
坐标33°36′47″N 113°40′01″E / 33.613°N 113.667°E / 33.613; 113.667坐标33°36′47″N 113°40′01″E / 33.613°N 113.667°E / 33.613; 113.667
分类古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编号5-65
登录2001年

重要发现 编辑

 
贾湖遗址出土的石磨棒和石磨盘河南省博物馆

该遗址于1979年秋贾湖村民修筑护村堤期间,村小学师生在取土坑内开荒种地时发现。1980年以来,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

稻米 编辑

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遗址文化层C14测年树轮校正值为 8942~7868 aBP, 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炭化稻米。[3]

贾湖骨笛 编辑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制笛之前贾湖人曾经认真计算,笛子制成后还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个别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过程,与现在民族管乐器的制法很相似。它反映出贾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1]

目前共发现16只骨笛。早期(BC7000-6600)出土二骨笛,为五和六音孔骨笛,演奏四和五声音阶;中期(BC6600-6200)为七音孔骨笛,能演奏五、六和七声音阶;晚期(BC6200-5800)为七和八音孔骨笛,演奏七声音阶及某些变化音。

古酒 编辑

考古化学家曾对在贾湖遗址采集到的部分陶片发现了一些残留物,分析发现这些残留物中含有一种酒类饮料的沉淀物,其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或山楂)丹宁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草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相同。人类酿酒史从而提前到了距今9000年前,也使贾湖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酿造酒类的古人类遗址[2]

丝绸织品 编辑

科技考古学家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腐蚀残留物。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排除了外源分子污染的可能,再综合遗址中发现的骨针等编织工具,由此认定贾湖人已经开始使用蚕丝纤维,这将人类使用丝绸的历史提早到8500年前。[4] [5] [6]

龟甲符号 编辑

 
贾湖契刻符号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16例刻画而成的符号。从其形状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应承载契刻者的一定意图。如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年代距今8000年以上。有报导称那些符号为迄今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多数专家则认为那些符号是有意识刻画的,但不能确证为文字[3]

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分布[7] 编辑

贾湖遗址墓葬人骨共计有350个个体,男性 212个,女性 108个 ,性别不明的有 5个, 未成年个体25个。

幼儿期(7以下) 6个,少年期(7-17) 19个,

青年期 (18— 23) 13个,壮年期 (24-35) 75个,中年期 (36 - 45) 57个

老年前期 (46 - 55) 70个,老年期 (56 以上) 11个

只能判成年 98个。

体质人类学特征 编辑

贾湖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北部类型,与河南的下王岗组庙底沟组山东大汶口野店西夏候组特征一致,男子身高在170~179.9厘米之间。

贾湖文化 编辑

已经有专家将贾湖遗址代表的文化类型命名为贾湖文化,并分成三个阶段: 最早从距今9000年至8600年前,中间从8600年至8200年前,最后从8200年至7800年前。也有人认为贾湖文化是裴李岗文化的一个类型。贾湖遗址提供了一个黄河长江之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居当时文化发展前列的相当完整的实例,对于研究中国新石器文化起源,以及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贾湖遗址下埋藏的世界之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太日报,2013年11月4日
  2. ^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2013年发掘简报. [2019-10-11]. 
  3. ^ 陈报章. 《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炭化稻米的发现、形态学研究及意义》. 《中国水稻科学》. 1995-09: 129-134. 
  4. ^ Biomolecular Evidence of Silk from 8,500 Years Ago.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5. ^ Biomolecular Evidence of Silk from 8,500 Years Ago.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6. ^ 河南贾湖遗址发现蚕丝蛋白残留物. 河南日报. 2017-01-08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7. ^ 陈德珍; 张居中. 《早期新石器时代贾湖遗址人类的体质特征及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和现代人的比较》. 《人类学学报》. 1998-08. 

参考书目 编辑

  • Lee Yuan-Yuan and Shen, Sinyan 沈星扬.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Chinese Music Monograph Series). 1999. Chinese Music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Press. ISBN 1-880464039
  • J Zhang, G Harbottle, C Wang, Z Kong, "Oldest playable musical instruments found at Jiahu early Neolithic site in China", Nature, 401, pp. 366-368 (1999).
  • PE McGovern, J Zhang, et al, "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and proto-historic China", PNAS, 101, n51, pp. 17593-17598 (2004).
  • "Earliest handwriting found?", Nature, 30 April 2003.
  • 李力. 贾湖遗址墓葬土壤中蚕丝蛋白残留物的鉴定与分析[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 Abdel-Naby W, Cole B, Liu A, Liu J, Wan P, Schreiner R, Infanger DW, Paulson NB, Lawrence BD, Rosenblatt MI. PLoS ONE. 2017 Nov 20; 12(11): e018815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