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

三國之一
(重定向自东吴皇帝世系图

(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大吴[2]孙吴东吴吴朝),是中国历史三国时期东南方的政权。始于200年吴侯孙策统一江东,建国于222年吴王孙权改元号黄武,终于280年并入西晋

222年—280年

  粉色为226年孙吴疆域
京城 
• 222-229
武昌
• 229-265
建业
• 265-266
武昌
• 266-280
建业
国君姓氏
君主4
• 222-252
大帝孙权(开国)
• 252-258
少帝孙亮
• 258-264
景帝孙休
• 264-280
末帝孙皓(亡国)
常用语上古汉语
人口 
• 约238年[1]
2,567,000人
• 约280年[1]
2,535,000人
兴衰
• 198年
孙策获封吴侯
• 200年
孙策统一江东
• 221年
孙权获封吴王
• 222年
孙权建元号黄武
• 229年
孙权称皇帝
• 280年5月1日
晋灭吴之战,吴灭亡
宗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
通币五铢、大泉
前身
继承
曹魏
西晋
今属于

吴越地区历史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文化
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
钱山漾文化
马桥文化

约前

11世纪
|
前256

勾吴
约前1100﹣前473
于越
约前1100﹣前306
东瓯
前472﹣前138

前306﹣前222

前222﹣前209
西楚
前209﹣前201

前202﹣196
刘濞
前202﹣前153
孙吴
196﹣280

280﹣420
南朝
420
|
589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589﹣618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624﹣907
陈硕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吴越
907﹣978
杨吴
902﹣937
南唐
937﹣975

978﹣1276
方腊

1276﹣1355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张士诚
1355﹣1367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叶宗留

1646﹣1911


钱宝通
1708
张念一
1709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太平天国
1853﹣1864

中华民国
1911﹣1949
日据
1937﹣1945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办上海市政公署1938
上海特别市政府 (日占时期)
1938–1945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分属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饶市)等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孙氏之祖孙钟发迹于吴地。另外汉献帝刘协曾封孙策为吴侯,魏文帝曹丕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国号为“吴”;后世因其皇室姓孙以及其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又将其称作孙吴[3]东吴[4]吴朝[5]

三国之中,孙吴占领扬州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北至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至长江三峡;东至东海、南至越南的中部。东吴是三国中统治时期最长的政权,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前后共历经4位帝王的统治,享国58年;若从孙策渡江开始算起,孙吴皇族统治江东共长达85年。

历史

编辑

讨伐董卓

编辑

东汉末年,吴郡富春孙坚破虏将军乌程侯、领豫州刺史长沙太守,曾经参战黄巾之乱西凉边章之乱、区星之乱。率兵积极参与讨伐董卓期间建立许多战功担任先锋、斩杀华雄、击退吕布、率先进入洛阳董卓逼迫求和等事迹,后因依附袁术卷入袁术与袁绍的政斗。

191年(初平三年),孙坚应袁术要求征讨袁绍盟友荆州襄阳刘表黄祖时战死,年仅三十七岁。

统一江东

编辑

孙坚死后,侄孙贲继承领导之位,投靠袁术。后孙坚长子孙策投身于袁术帐下,向袁术借兵马率兵攻占扬州。在袁术自行称后,孙策、孙贲等与其决裂,自立门户。孙策先后击败刘繇许贡严白虎王朗等扬州割据势力,奠定孙吴开国基础。曹操控制的许昌朝廷拜其为讨逆将军,袭封乌程侯,又册封吴侯建安五年(200年)夏,孙策被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袭击,不久伤重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孙策临终前命二弟孙权继位执掌江东。因孙策为汉臣,孙权也并非孙策子,故未得继承汉庭官位和吴侯爵位。孙权继承其兄遗志,在短时间内稳住了江东形势。其后孙权一方面镇压扬州境内的山越反叛,同时三征黄祖,谋求占领荆州和江夏

争夺荆州

编辑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曹操军也在这时南下征荆州。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在获得荆州之后,进一步谋划攻打孙权占据的江东。孙权派部下鲁肃刘备处探索军情,鲁肃得知刘备欲投奔苍悟太守吴巨后,便劝说他改投孙权。于是刘备就派诸葛亮前往东吴会合孙权,在赤壁黄盖火烧敌船大破曹操三十万大军(后世称赤壁之战)。此后曹操退守北方,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章陵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区即后来的襄阳郡。孙权派周瑜吕蒙甘宁程普韩当周泰蒋钦等将领攻占夷陵江陵、部分武陵郡,及部分长沙郡即后来的汉昌郡

这一时期,刘备则去攻打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周瑜主张自江陵入蜀再夺取襄樊,也曾与吕范提出控制刘备,但鲁肃建议扶持刘备一同抗曹。周瑜死后,孙权听从鲁肃建议,将所占南郡及其周边的部分武陵郡、长沙郡借给刘备以及确认他分得荆南四郡,督导荆州,以希借助刘备的力量抵抗曹操在江陵一带的军事压力。同时在建安十五年,孙权取得了交州。在刘备取蜀之后,孙权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但刘备托辞拒绝,孙权遂派吕蒙夺取三郡。最后双方同意恢复盟友关系,以湘江为界,长沙、桂阳、江夏属孙权;零陵、武陵、江陵属刘备。主张结盟刘备的鲁肃死后,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手下总管荆州的关羽作出一连串傲慢举动,其势力过大更让孙权感到威胁,乃至后悔当初听了鲁肃的建议。吕蒙向孙权提议袭击关羽,夺取江陵、襄阳和白帝城,分别由孙皎、吕蒙、潘璋把守,再派蒋钦巡江,全据长江,孙权部下也多建议夺取荆州。因此孙权向朝廷称臣,曹操答应割让汉南的襄阳等地给孙权,孙权派吕蒙趁关羽襄阳时夺取江陵、零陵、武陵、宜都等地,是为白衣渡江,并杀死败逃的关羽,至此刘备势力退出荆州,孙权受封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南昌侯。但吕蒙、孙皎、蒋钦也皆在此时病故。

220年曹操死,势力由其子曹丕继承。因曹丕错判形势命曹仁火烧襄阳而去,襄阳为孙权所得。同年,曹丕篡位建立曹魏,东汉灭亡。曹丕随即以孙权未经自己许可就擅自夺取襄阳为由,派曹仁、徐晃夺回襄阳。次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而孙权也以刘璋为益州牧、周泰为汉中太守,并在三峡设立与刘备区划同名的固陵郡并以潘璋为太守,计划入蜀。刘备称帝后,即以复仇之名向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先向曹丕称臣,沿用曹魏黄初年号[6],被封为大将军、吴王、使持节、督交州,兼任荆州牧,都武昌(今鄂州市),以避免两线作战。222年,刘备在猇亭秭归一带被吴镇西将军陆逊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孙权也因面临曹魏进攻,与刘备互派使者讲和。刘备不久就驾崩于白帝城。刘备死后,掌权的蜀汉丞相诸葛亮邓芝出使吴国,孙权同意吴蜀恢复同盟。

建立东吴

编辑

由于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派去曹魏做人质,于是断绝了与曹魏的短暂同盟,并自立年号黄武脱离与曹魏的臣属关系,导致曹丕先后三次对吴用兵曹丕伐吴,均被打退,占领了东吴数个县城,亦反被东吴收复蕲春。后曹休又在228年在石亭之战对吴用兵,亦遭陆逊、全琮朱桓等人迎击而败死。

孙权称帝

编辑

黄龙元年(229年,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四月丙申,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并派使者告知蜀汉。蜀汉官员多以孙权为僭越,但诸葛亮认为眼下应该联吴抗魏,如果追究孙权僭越只会让两国陷入长期战事,便派使者庆贺孙权称帝,并接受孙权在共同灭魏之后平分天下的约定;然蜀汉使者邓芝亦对孙权指出,一旦灭魏,两国必有一战。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封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燕王,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领兵一万多人并送去金银财宝,加其九锡,欲立渊为燕王,然渊亦恐吴国无法及时支援又觊觎财物,便斩杀使者。同时数次攻打魏国,也削弱魏国兵力收取数城。次年诸葛亮死后,孙权以为曹魏要灭蜀汉,增兵巴丘助蜀汉守御,也准备一旦蜀汉败亡则与曹魏分割蜀汉的地盘。

嘉禾六年(237年)公孙渊自立燕王,改元绍汉,建立燕国。次年正月向东吴称臣,但随即在八月被魏臣司马懿率兵平定,公孙渊战败身亡,燕国政权覆灭。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薨逝。次年孙权立最年长的在世皇子即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引发“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最后七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其母潘淑被立为皇后。吴经此事件,非但皇室遭刑,而且举国分歧,埋下内部斗争的祸根。潘皇后意图效仿西汉吕太后临朝称制,结果被自危的宫女们所杀,一说此事亦系大臣背后指使。

朝政多变

编辑

252年,执掌江东五十二年的孙权驾崩,享年七十一岁。孙亮即位,改元建兴。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孙弘谋害诸葛恪,诸葛恪在孙峻帮助下杀孙弘。253年,诸葛恪征淮南,惨败。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孙峻逼死废太子孙和、孙登唯一在世儿子吴侯孙英、孙权幼女孙鲁育等。曹魏将领毌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讨伐权臣司马师兵败,寿春大量人口逃往东吴,孙峻趁机出兵淮南,却反被魏将诸葛诞追杀,留赞等阵亡。诸葛恪、孙峻都有进取徐州之意,都未果。

256年孙峻病死后,事付从弟偏将军孙𬘭。孙𬘭处决重臣滕胤吕据等。诸葛诞又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的弟弟权臣司马昭,请求东吴相助,于是孙𬘭出兵三万,并封诸葛诞官爵。由于诸葛诞对魏吴边境的合肥新城要塞不再设防,合肥成为空城,一部分吴军因而得以进入寿春城。但魏将王昶据守夹石,江陵守将施绩全熙遭其牵制,无法赴援。魏军又焚毁了吴军的粮食。孙𬘭见作战不利,归咎自家大将朱异并将其处斩,率军返回,诸葛诞也最终败亡,吴军也未能有效占领合肥等地。后孙𬘭又废孙亮会稽王,改立其兄孙休为帝。不久孙𬘭三族又为孙休所杀,孙亮亦被孙休逼死。

元兴元年(264年),孙休驾崩。这时蜀汉刚灭亡,吴军西进失利交趾叛吴降魏,东吴国内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下令抚恤国内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后宫宫女、放生宫内多余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明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其残暴一面逐渐开始显露,以致民怨不绝,幸赖陆抗陆凯等大臣全力支撑国局。

晋灭吴

编辑

曹魏灭亡蜀汉后不久,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即代魏受禅称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孙皓年间,东吴连年北伐,也取得收复交趾、在西陵之战中击退晋军平定叛将步阐之乱、孙慎掠夺江夏、汝南人口等军事成果,但胜少负多,终无力改变吴弱晋强的局面。

274年,陆抗病死。咸宁五年(280年),晋武帝下令分六路大举伐吴。晋军势如破竹,晋将王浑杜预王濬贾充等人相继击破吴将张悌沈莹孙震张象伍延薛莹胡冲孙歆等人,夺取西陵、江陵、武昌等重镇,并绕过防御严密的濡须和东关而取道相对薄弱的历阳,吴国的长江防线快速崩溃。晋军水军也从益州顺江而下,东吴建平太守吾彦未能阻止。孙皓安排驻守交、广二州的军队也因路途遥远及遭遇郭马之乱而未能参战。

此战中晋将杜预率领十万大军继续前次伐吴的攻势,孙皓紧急下令张悌率领七八千人抵御,杜预击溃了张悌大军,直逼建业。孙皓手下已无人为他卖命,自知大势已去。便等西晋大军攻来时,在石头城上宣布投降。至此,东吴灭亡,三国归西晋。吾彦及交州刺史陶璜、广州刺史滕修等得知东吴已经灭亡,也向西晋投降。

吴国灭亡时,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7]

疆域和行政区划

编辑
东吴州郡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扬州 建业 丹阳郡 16 建业
吴郡 10 吴县
蕲春郡 2 蕲春郡
会稽郡 10 山阴县
豫章郡 16 南昌
庐江郡 2 皖县
庐陵郡 10 高昌县
鄱阳郡 9 鄱阳县
新都郡 6 始新县
临川郡 10 南城县
临海郡 7 章安县
建安郡 9 建安县
吴兴郡 9 乌程县
东阳郡 9 长山县
毗陵典农校尉 3 毗陵县
庐陵南部都尉 6 雩都县
荆州 江陵 南郡 9 江陵
武陵郡 11 临沅县
零陵郡 10 泉陵县
桂阳郡 6 郴县
长沙郡 10 临湘县
武昌郡[8] 6 武昌县
安成郡 6 安成县
彭泽郡 4 彭泽县
宜都郡 3 夷道县
临贺郡 6 临贺县
衡阳郡 10 湘南县
湘东郡 6 酃县
建平郡 6 巫县
天门郡 3 溇中县
昭陵郡 5 昭陵县
始安郡 7 始安县
始兴郡 7 曲江县
广州 番禺 南海郡 7 番禺县
苍梧郡 11 广信县
郁林郡 9 布山县
高凉郡 3 恩平县
高兴郡 5 广化县
桂林郡 6 武安县
合浦北部尉 3 安广县
交州 龙编 交阯郡 14 龙编
日南郡 5 朱吾
九真郡 6 胥浦
合浦郡 5 合浦县
武平郡 7 武宁
九德郡 6 九德
新昌郡 4 嘉宁
朱崖郡 2 徐闻县

政治

编辑

东吴在政治上大体跟东汉相近,地方上仍实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样。唯一不同者,则是东吴受江南本地豪族影响,单是在朝朝臣,就有不少顾姓人士(如顾雍)、朱姓人士(如朱桓朱然为丹扬郡人)、陆姓人士(如陆逊)和张姓人士(如张温),就是后世所称吴四姓,这些士族都是汉朝时长居江南的望族。

东吴灭亡后,史学家张勃作《吴录》,以天命符瑞、谶纬等称东吴为正统,但未能与曹魏、蜀汉正统观抗衡。

封爵的大臣

编辑

受封者:112位

获谥的大臣

编辑

宰辅名列

编辑

军事

编辑

吴军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孙吴水军发达,在濡须口和西陵设有水军基地,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造船厂。其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其精锐军队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孙吴还有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孙吴除了有世兵制外,还有世袭领兵制。各将领所领军队算是其部曲,军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将领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之子或其弟等继承者。

经济

编辑
 
塑像罐,出自孙吴

由于吴据处江南,而这一带在三国时还是人烟不稠密之地,孙权一登位后就设置农官,实行屯田。由于地处海边,吴国在造船盐业都相当发达,甚至远超曹魏,同时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单是所生产的船只,高度已达五层,动辄可载数千人。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为最发达,孙权曾在此地开采铜矿,打造兵器。孙吴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9]、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孙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人口

编辑

孙权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后为了提升人口数,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依据《三国志.吴书》有传,孙吴于222年改元黄武年间时,人口大概约二百八十余万,士兵二十四万人;在吴国强盛时期(252年)人口将近三百万,士兵约三十六万。

文化

编辑

文学

编辑

孙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核韦昭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核则是孙吴末年作家。

韦昭善写史,著有《吴鼓吹曲十二曲》,内容为整部孙吴发展史,与缪袭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对。他又著有《吴书》55卷等。

近年长沙也出土一批以纪录东吴史料为主的《三国吴简》,对于深入研究东吴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司法制度及有关的典章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宗教

编辑

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北方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孙吴方面,当支谦康僧会先后入吴,受孙权推崇并支持发展。孙皓称帝时,本要毁坏佛寺,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而放弃。在蜀汉,佛教不是很兴盛,规模不大。

艺术

编辑
 
皇象的作品《急就章》

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其作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达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

孙吴的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科技

编辑

孙吴位于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造船技术发达。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来源请求]

外族

编辑

岭南地区有俚人,范围涵盖孙吴广州交州蜀汉益州南部。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卫温、诸葛直泛海到夷洲(一说为台湾,一说为琉球)、亶洲补充人口,另派使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君主列表

编辑
三国·孙吴君主与年号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寝
孙吴政权奠基者
  始祖
(大帝孙权追尊)[10]
武烈皇帝
(大帝孙权追谥)[11]
孙坚
(东汉乌程侯)
155年-191年 高陵
  长沙桓王
(大帝孙权追谥)[11]
孙策
(东汉吴侯)
175年-200年
曹丕帝,221年,孙权受封吴王,222年,孙权改元黄武孙吴建国。
  太祖 大皇帝 孙权 182年-252年 221年-229年
(吴王)
黄武 222年-229年 蒋陵
孙权称帝,立国曰“吴”
  太祖
(孙亮追尊)[12]
大皇帝[13] 孙权 182年-252年 229年-252年
(吴皇帝)
黄龙 229年-231年 蒋陵
嘉禾 232年-238年
赤乌 238年-251年
太元 251年-252年
神凤 252年
孙亮
(罢黜,降封会稽王、侯官侯)
243年-260年 252年-258年 建兴 252年-253年
五凤 254年-256年
太平 256年-258年
  景皇帝
[14]
孙休 235年-264年 258年-264年 永安 258年-264年 定陵
文皇帝(原谥昭献皇帝
(末帝孙皓追谥)[15][16]
孙和 224年-253年 明陵
  孙皓
(晋武帝司马炎降封归命侯)[17]
242年-284年 264年-280年 元兴 264年-265年
甘露 265年-266年
宝鼎 266年-269年
建衡 269年-271年
凤凰 272年-274年
天册 275年-276年
天玺 276年
天纪 277年-280年
孙皓西晋,吴亡
脚注

世系图

编辑
孙钟
吴武烈帝孙坚
155-191
孙静
长沙桓王孙策
175-200
吴大帝孙权
182-229-252
孙暠
吴文帝孙和
224-253
吴景帝孙休
235-258-264
会稽王孙亮
243-252-258-260
孙绰孙恭
吴末帝孙皓
242-264-280-284
孙𬘭
231-258
孙峻
约218-256

注释

编辑
  1. ^ 1.0 1.1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1992年
  2. ^ 《三国志·吴书·胡综传》:命综作赋曰:“......明明大吴,实天生德,神武是经,惟皇之极......在昔周室,赤乌衔书,今也大吴,黄龙吐符......”
  3.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84–86. ISBN 7-5622-2277-0. 
  4. ^ 《三国志》卷42:群臣或难(谯)周曰:“今(邓)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后,不得不礼。”
  5. ^ 《宋书 卷十九 志第九◎乐一》:何承天曰:“世咸传吴朝无雅乐。案孙皓迎父丧明陵,唯云倡伎昼夜不息,则无金石登哥可知矣。”承天曰:“或云今之《神弦》,孙氏以为宗庙登哥也。”
  6. ^ 罗新:走马楼吴简中的建安纪年简问题. [201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7. ^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注引《晋阳秋》
  8. ^ 从原江夏郡中设立,吴占江夏郡是否尚有存留、郡治所在皆不明。
  9. ^ 《三国志·孙休传》永安七年 存档副本. [202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264年):“二月,镇军陆抗、抚军步恊、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秋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复分交州置广州。壬午,大赦。癸未,休薨,时年三十,谥曰景皇帝。”《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纪十》咸熙元年 存档副本. [202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264年):“罗宪被攻凡六月,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太半。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将步骑二万攻西陵以救宪。秋,七月,吴师退。吴分交州置广州。癸未,吴主殂,谥曰景帝。”
  10. ^ 《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尊坚庙曰始祖,墓曰高陵。
  11. ^ 11.0 11.1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近爵加赏。”
  12. ^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太平元年春【《吴历》曰:正月,为权立庙,称太祖庙。】
  13. ^ 《三国志·吴书二 吴主传》:“(太元二年)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14. ^ 《三国志·吴书三 三嗣主传》:“(永安七年秋七月)癸未,休薨。时年三十,谥曰景皇帝。”
  15. ^ 《三国志·吴书三 三嗣主传》:“(元兴元年)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为太后。”
  16. ^ 《三国志注·吴志·孙和何姬传》:皓即位,尊和为昭献皇帝,【《吴录》曰:皓初尊和为昭献皇帝,俄改曰文皇帝。】
  17. ^ 《三国志·吴书三 三嗣主传》:“(天纪四年)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