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
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遼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漢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
東漢 25年—220年
三國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晉 266年—316年
東晉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東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齊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荊南
南漢北漢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遼
1124年—1218年
後唐
923年—937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黃河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最初分布於西至河湟、北至燕山大漠、南至秦嶺–江淮分水嶺的文明。黃河和長江並稱爲中華以及漢族文化的母親河,孕育了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1][2]黃河文明是所謂「四大古文明」之一。

黃河文明於新石器時代已經非常發達,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文化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之後發展為分布更廣的龍山文化奴隸制時期經發展和多方融合,黃河文明發展表現為夏商周王朝。黃河史前文化為在黃河中、下游繁榮的古代文明,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發展為青銅器文化

舊石器時代

編輯

人類的歷史,可追溯至200萬年前。那時候的人類仍屬於直立人。考古學家在中國境內的多處地方發現這些遺跡,包括:元謀、祿豐、周口店等的地方。當時他們住在山洞,磨製石器,生火取暖。並且群居生活,是最初的生活模式。

在智人時代,已經開始出現文明的制度。他們會織縫衣物(直立人基本上是不會穿衣服的)和有文明的葬禮,對於日後的夏商周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基礎。

新石器時代

編輯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開始懂得耕作。在湖南已有文獻記載有第一個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開始出現,形成氏族公社。陶器和玉石和文化開始興起。

大約在前10050年,黃河流域開始由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但直到前7050年,新石器時代文化依然發展緩慢,在這長達3000年的時期,生產技術落後,仍然處於狩獵採集經濟階段,人口數量少,遺址面積小,聚落遺址面積一般在數千平方米[3]

但從前7050年開始,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快速發展,呈現出連續發展且具有鮮明階段性的特徵。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時代可劃分為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即前仰韶時期(前7050~前5050)、仰韶時期(前5050~前3050)和龍山時期(前3050~前2050)[3]。前仰韶時期遺址數量少且分散;仰韶時期的遺址數量顯著增加,分布範圍擴張至黃河及支流谷地;龍山時期的遺址分布空間進一步擴張至丘陵地帶[3]

老官台文化

編輯

又名大地灣文化,約存在於公元前6000年~前5050年之間,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關中及丹江上游地區,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之一。其中最著名的遺址是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那是一處距今812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6120年開始,到公元前2900年為止,時間跨度3000多年,歷經老官台文化及仰韶文化兩個時代,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編輯

仰韶文化(公元前5050年~公元前3050年),是1921年在河南省仰韶村發現的以彩陶(在紅底上描繪出彩色的陶器)為特色的文化。

仰韶文化遺址集中分布在陝西省、甘肅省、河南省和山東省,仰韶時期的遺址規模明顯增大,大型聚落遺址出現,多數遺址面積在數萬到數十萬平方米,少數遺址面積超過百萬平方米。在關中、晉南和豫西北地區為主的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規模較大的中心聚落,局部區域甚至出現了仰韶文化城址[3]

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050~公元前4050)以紅陶為主流,代表遺址為陝西西安市半坡,被稱為仰韶半坡類型文化,該文化處於母系社會,農村已有階級分化現象。當時以粟黍生產為主的經濟方式在黃河中游地區出現。粟黍農業經濟方式的建立,促使人類擺脫了依賴狩獵採集資源的限制,而轉為依靠農業生產獲得穩定的食物供給,促使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粟黍農業人群隨後在黃河及支流河谷廣泛擴張,向西擴張至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向東影響至山東沿海一帶[3]

仰韶文化中期(公元前4050~公元前3550)出現了使用滑輪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廟底溝文化從中原地區快速擴張,對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發展影響很大,以人口擴張為驅動力,大量向周邊地區移民,影響所及,北到河套和、南到江漢,向西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向東則至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3],在地理和文化上為夏商乃至秦漢以後的華夏族群地區奠定了基礎。而且,這一時期正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黃部落鼎盛時期。廟底溝類型的年代下限直至公元前2780年[4][5]

仰韶文化後期(公元前3550年之後),又分為半坡後期類型西王村類型大司空類型秦王塞類型等四種文化,而馬家窯文化是源自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這個時期出現了貧富差距,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也有所發展。其後發展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公元前3050年~公元前2050年),是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的以黑陶和灰陶為特色的古代文化,後期也開始鑄造銅器。龍山時期遺址在陝西省、河南省和山東省的分布最為集中,在陝南、豫東北、魯西南的山區、陝北高原,以及晉北的滹沱河流域,都發現了大量的龍山文化遺址[3]

龍山時期的聚落遺址規模繼續增大,黃河流域出現了大型聚落中心和城址,遺址的面積在數十萬到數百萬平方米,在中原地區和岱海地區分別發現14座和17座龍山時期城址[3]

大汶口文化

編輯

(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400年) 1959年於山東省寧陽縣堡頭村發現了一處遺址,隨後在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也有發現,這幾處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 前期以紅陶為主流,後期黑陶、灰陶成為了主流,後期製作的卵殼黑陶的高柄杯精巧美麗,被山東龍山文化繼承。

岳石文化

編輯

山東龍山文化發展而來,相當於夏商時期。岳石文化是中國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得名於山東平度東嶽石遺址。

周原文化

編輯

關中平原在先周、西周早期的考古文化。

商周時期

編輯

由於農業的發達和技術的進步,這一時期的黃河文明與同時期世界上別的區域文明相比較,顯得更為發達進步。因此黃河文明又被稱為是「早慧的文明」。

這一時期的早期,作為黃河中下游的主要國家,是這一時期黃河文明的代表。

商朝國家機器高度發展,出現城市並規模化,文字甲骨文)發達,農業手工業發達,高度複雜精美的青銅重器的出現既標誌著這一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也體現了文化上的高度繁榮,特別是禮制、等級的成熟。商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商朝的文明也開始影響到西部,北部和長江流域

周朝在制度上大部分繼承了商朝,國力進一步增長,禮教文明更為發達。

商周時期都有中原文明和周邊地區文明相互融合影響的跡象,比如和西北部的半農半牧部落,和西部的巴、蜀文明(如三星堆文明),和南部的長江流域文明和珠江流域文明等。

特點

編輯

黃河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區別相當大,因為黃河流域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氣候變化大。冬季雪線在沿海可以到達杭州灣,和杭州灣同一緯度的世界其他地方幾乎都是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可以使水稻黑龍江呼瑪生長,而在歐洲美洲同樣緯度連玉米都無法生長。黃河河道變化不定,無法進行正常灌溉,只能種植不需要灌溉的(小米),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就是粟文化。

黃河流域的先民從與自然鬥爭的經驗中得知,生存只能依靠自己,雖然他們也有原始宗教,也祭祀神靈,但和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他們不祈求神靈的幫助,他們認為自然規律(天意)是神靈也無法改變的,因此他們主要發展占卜巫術,力圖預測吉凶,以便依靠自己「趨吉避凶」。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都是卜巫的結果。

氣侯

編輯

北半球中高緯平均溫度在前7050~前5050達到全新世最高,從前5050開始呈下降趨勢,與黃河流域新石器遺址數量的變化趨勢不一致,說明溫度變化不是影響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3]

但黃河流域早中全新世的降水變化幅度較為顯著,對新石器文化的演化產生了重 要影響。前7050~前5050間的降水量波動劇烈且整體偏低,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數量少且分散;前5050~前3050的降水量達到全新世最高且相對穩定,仰韶文化迅速發展擴張,成為黃河流域的主流文化;前3050~前2050的降水量顯著下降,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分異。雖然如此,龍山時期的黃河流域遺址數量仍出現顯著增長,說明降水變化並非是影響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發展的最關鍵因素[3]

在龍山文化早期(前3050~前2550),黃河流域降水量顯著下降,溫度也呈下降趨勢。在氣候轉向冷干的背景下,人類需要調整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粟黍農業在龍山時期得到了強化,植物遺存中雜草對粟黍遺存比例的下降。龍山時期出土家養動 物遺存的種類也較仰韶時期明顯增加,進一步顯示龍山早期氣候惡化可能促進了黃河流域生產水平的提升。龍山文化晚期(前2550~前2050),降水和溫度都有所回升,適宜的氣候條件和技術的進步很可能促使龍山晚期文化的再次擴張[3]

相關研究

編輯
  • 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前1300年,商周分界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基礎上,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發展歷程、特點以及發展狀況[6]。工程預研涉及中原地區的龍山時期,即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對應五帝時期;一期工程涉及五帝至商代初年,即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研究地域仍為中原地區;第二期將研究的時間跨度擴展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而地域也擴展至整個黃河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6];第三期於2009年至2013年進行;第四期於2013年至2015年進行[7]

相關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曉琳. 立法让长江母亲河“容光焕发”. 《中國人大》期刊公眾號. 2021-02-22 [2021-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2. ^ 張錚. 保护母亲河:清华人在行动. 清華大學官網「清華映像」欄目. 2015 [2021-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董廣輝、劉峰文、楊誼時、王琳、陳發虎《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間擴張及其影響因素》
  4. ^ 庙底沟:中原文明从这里走出.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5. ^ 黄帝时代的开始——黄帝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6. ^ 6.0 6.1 王巍; 趙輝. 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國文物報. 2012-07-13 [2017-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30). 
  7. ^ 中华文明探源第四阶段 比较研究世界古老文明. 中國新聞網. 2013-03-05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2).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

年份
(BC)
時代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時代 年份
(BC)
阿爾泰
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
牡丹江
呼倫貝爾
鴨綠江
圖們江
松花江
嫩江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
內蒙古
河北北部
內蒙古
河套
內蒙古
東套
陝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
盆地
環塔里木
盆地
環東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隴西
青海
隴東
寧夏
陝西
關中西部
陝西
關中東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東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
鄂東
湖北
江漢
三峽
重慶
漢水上游
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
貴州
青海
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東部
廣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廣東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浙南
閩北山區
閩東
沿海
閩南
潮汕
台灣
北部
台灣
中南部
9000
以上




後套木嘎
一期遺址

12000-9000
雙塔一期
遺址

9000-7000
    于家溝
遺址

12000-6000
轉年、
東胡林
遺址

9000-7000
南莊頭
遺址

8500-7700
          李家溝
遺址

10500-8600 
      扁扁洞
遺址

黃崖
遺址

10000-7000
  玉蟾岩
遺址

12000-10000
                上山
遺址

?-?
三山島遺址
?-10000
    仙人洞、
吊桶環
遺址

12000-8700
廟岩
遺址

15000-10000
甑皮岩
一期
遺址

10000-9000
牛欄洞
遺址

10000-6000
奇和洞
一期至
二期
遺址

10000-8000




9000
以上
新仙女木期
結束
  新仙女木期
結束
9000                                                 甑皮岩
二期至
四期
遺址

9000-6000
9000
                                                 
                                                     
8500                                                       8500
                                                       
                                                       
8000                                                     8000
                                                      頂螄山
一期
遺址

8000-7000
奇和洞
三期
類文化

8000-5000
 
                                                         
7500                           彭頭山
7000-5600
  彭頭山
7000-5600
                      7500
埃爾達倫
活動
                        埃爾達倫
活動
                                                     
7000



  小河西
7000-6200
            賈湖
7000-5800
                      上山
?-?
       



7000
                                                   
                                                   
6500                       後李
6500-5500
    城背溪
6500-5000
          順山集
6500-5500
      6500
                                           
8.2千年     興隆窪
6200-5400
                                      8.2千年
6000 網紋陶
5000-3000
哈伊廷
繩紋陶

6000-3000
卡扎欽斯克
5500-3200
波索爾
4600-2500
塔木察格
布拉格

6000-4300
  北福地一期
6000-5600

磁山
6000-5600

          裴李崗
6100-5000
磁山
6000-5600
              跨湖橋
6000-5000
        復國墩
6000-4000
6000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高廟
5800-5000
皂市下層
5500-4800
湯家崗
5000-4000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頂螄山
6000-5000
甑皮岩
五期
類文化
6200-5000
                         
5500 新開流
5500-4550
                            5500
  新樂下層
5300-4800
趙寶溝
5400-4700
富河
5400-4700
      北辛
(青蓮崗)
5400-4400
            雙墩、
侯家寨

5300-4500
     
  上宅
5300-4700
  北首嶺
5000-4800
  上宅
5300-4700
    李家村
5000-4800
             
5000 左家山下層
5000-4500
仰韶(早)
紅台坡下
5000-4300
仰韶(早)
棗園
5000-4300
仰韶(早)
下王崗
5000-4000
    源自
李家村
  龍虬莊
5000-3000
北陰陽營
4000-3000
      受湖南影響 5000
5.9千年 



仰韶(早)
半坡
4900-3800
仰韶(早)
史家
4900-3800
白石村
4900-4300
邊畈
4900-4000
油子嶺
4000-3600
柳林溪
5000-4400
中子鋪
4780-4000
    河姆渡
5000-3300
馬家浜
5000-4000
駱駝墩
?-?
      咸頭嶺
5000-4000




5.9千年 
  小珠山
下層

5000-4000
                  
4500 小南山
4500-4000
振興
4500-4000
後窪下層
4500-4000
左家山中層
4500-4000
小拉哈一
4500-4000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大坌坑
4500-2200
4500
  紅山
4500-2900
大汶口(早)
劉林
4300-3500
大汶口(早)
王因
4300-3500
大溪
4400-3300
           
  仰韶(早)
王墓山
4200-4000
仰韶(早)
半坡
史家
           
4000 大汶口(早)
紫荊山
4300-3500
      凌家灘
4000-3300
黃鱔嘴
(孫家城)
3800-3500
    4000 
  亞布力
4000-3500
江口
4000-3000
後窪上層
3500-2800
興城
3000-2500
小珠山
中層

4000-3000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白泥窯子 ?-?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大溪
4400-3300
        崧澤
3900-3300
    古椰
西樵山
4000-3000
大灣
(金蘭寺
萬福庵
蜆殼洲)
4000-3000
殼丘頭
4000-3000
陳橋
4000-3500
    廟子溝
(海生不浪)
3700-2800
義井
3400-2800
仰韶(中)
廟底溝
屈家嶺
3600-3200
           
3500 左家山上層
3500-2500
馬家窯
石嶺下
3600-3300
大汶口
(中晚)
花廳
尉遲寺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大汶口
陵陽河
尚莊
五村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三里河
北莊
3500-2400
  源自
馬家窯
  薛家崗
3500-2800
  3500
 




哈克
3500-2000
鶯歌嶺
下層

3000-2000
石灰場
下層

2500-2000
仰韶(晚)
西王村
3600-2900
仰韶(晚)
秦王寨
(大河村)
3500-2700
仰韶(晚)
大司空村
3500-2900
  營盤山
3300-2600
  卡若
3300-2100 
 




  屈家嶺
3200-2800
峽江晚期
(魏家梁子
老關廟
甘井溝
(哨棚嘴)
?-?
    良渚
3200-2000
拾年山
3200-2300
3000 小珠山
上層

3000-2500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阿凡納謝沃
2900-2500
切木爾切克
3000-1500
馬家窯
馬家窯
3300-2700
宗日
3800-2000
    3000
  小河沿
3000-2500
雪山一
3000-2300
阿善
2800-2500
白燕一期
2800-2500
    點將台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
(汪芒氏)?}
3000-1500
張四墩
2800-2400
山背
3000-2500
石峽
3000-2000
大龍潭
2100-2000
橫嶺
3050-2750
涌浪
(涌浪
圓洲
寶鏡灣)
3000-2000
虎頭埔
?-?
村頭
?-?
圍嶺
?-?
牛鼻山
3000-2000
曇石山
3000-2000
庵山一期
庵山二期
3050-1050
  馬家窯
半山
2700-2300
菜園
3000-2200
廟底溝二
(仰韶龍山過渡期)
2800-2300
  石家河 {三苗?}
(青龍泉湖北龍山)
2800-2300
 
2500 謝洛夫
點狀
篦紋陶

2500之前
北溝
2700-2000
金谷
2500-2000
昂昂溪
3000-2000
偏堡子
3000-2200
老虎山
永興店
2500-2000
老虎山
老虎山
2500-2300
老虎山
杏花村
2500-2200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切木爾切克
2500-1800
天山北路
2000-1500
  (石家河融入)
寶墩
(邊堆山)
(蜀國蠶叢?)
2700-2000
魚鳧村
(過渡型)
(蜀國柏灌?)
2000-1700
  良渚 廣富林
2500-1900
圓山
2500-1100
芝山岩
1600-1000
牛罵頭
2550-1550
牛稠子
2550-1550
  夏家店下層
燕北(西遼河)
{山戎?、?、
先商?、俞人?}
2500-1400
夏家店下層
壺流河
2500-1400
源自廟底溝二
常山下層
2900-2400
齊家(早)
2400-2200
河南龍山
王油坊
(造律台)
{?、
有虞氏?
2300-2000
山東龍山
尹家城城子崖堯王莊
姚官莊、楊家圈
{東夷?:太昊?、少昊?、
祝融?、羲和?、伯益?}
2400-1900
    2500
4.2千年  雪山二
2300-1900
老虎山
石峁
2300-1800
老虎山
游邀
?-?
源自
切木爾切克
馬家窯
馬廠
2300-2000
陝西龍山
客省莊二
{有扈氏?}
2300-2000
河南龍山
陶寺{?、
陶唐氏?}
2300-2000
河南龍山
三里橋
{?、
有虞氏?
2200-1700
河南龍山
谷水河(先夏?)、
王灣三{先夏?}、
王城崗{夏?}
2200-1700
河南龍山
(河北龍山)
後崗二{?}
2200-1800
後石家河{三苗?}
2200-1900
    錢山漾
2200-2000
樊城堆
(築衛城)
2300-1700
4.2千年 
2000 烏斯特別
爾斯基

2000
朱開溝
2200-1500
小河
2000-1500
齊家(中)
皇娘娘台
2200-1900
諾木洪
2195-1935
(客省莊二融入)
齊家(中)
西山坪
2200-1900
後石家河
{三苗?}
王灣三
[先夏?]
2200-1700
後石家河
{三苗?}
  {百濮?}
白羊村
{哀牢?}
2200-2100
大墩子、禮州
{昆明夷?、
邛都?}、
2000-1000
滇池
{滇國?}
?-?
雞公山
{夜郎?}
1300-700
  鬥雞台
鬥雞台巢胡
{皋陶?、淮夷?、
英國?、六國?
巢國?}
2400-1500
好川
2200-1700
2000
  ? 奧庫涅夫
2000?
格拉茲科沃
1800-1300
卡拉蘇克
1500-800
馬城子
(廟後山)
{濊貊?、
扶餘?
高夷?}
1800-1100
白金寶
{肅慎?、
挹婁?}
1400-900
西團山
{濊貊?、
扶餘}
1300-200
新樂上層
2000-1000
高台山
1700-1000
雙砣子一
2100-1900
雙砣子二
(源自岳石)
1900-1400
雙砣子三
1400-1050
夏家店
下層

燕南(大坨頭)
{燕亳?、
有易氏?
孤竹?}
1800-1500
白燕四
?-?
東太堡
?-?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安德羅諾沃
1900-1000
四壩
{羌戎?、
允姓
之戎
?}
1950-1430
齊家(晚)
秦魏家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齊家(晚)
磨溝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齊家(晚)
老牛坡
{有扈氏?}、
東龍山(?)
1900-1500
(融入二里頭)
二里頭
南沙村
{崇國?}
1800-1500
二里頭
東下馮{?}
新砦期{?}、
二里頭
二里頭{?}
1800-1500
二里頭
下王崗{?}、
大師姑
{顧國?、
豕韋?}
下七垣
{先商}
1680-1500
二里頭
南關外{?}、
望京樓
{昆吾?}
岳石
安邱堌堆尹家城
郝家莊照格莊蘇北
{東夷?:有窮氏?、伯明氏?、
祝融?、羲和?、伯益?}
1900-1500
{百濮
三苗}
二里頭
墓子崗
{?}
1800-1500
二里頭
荊南寺
{?}、
王樹崗
{?}
1800-1500
古庸方城
{庸國}、
二里頭
遼瓦店子
{?}
曲貢
{象雄?}
1750-1500
馬橋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
(汪芒氏)?}
1800-1200
{百越
古南越}
河宕
2200-1500
黃瓜山
2350-1550
{百越?、
古閩?、
七閩?}
?
  朱開溝
{葷粥?}
2200-1500
(三星堆融入)
朝天嘴
1600-1400
三星堆
{蜀國魚鳧?}
1700-1200
肩頭弄
2000-800
{百越?、
古閩?、
七閩?}
1500   卡拉蘇克
1500-800
三道海子
(烏尤克)
1300-600
烏蘭朱和
1500-1300
張家園
上層

(圍坊三)
?-?
{孤竹?}
西岔
{匈奴?、
白羊?}
?-?
李家崖
{鬼方?、
葷粥?、
犬戎?}
1300-800
綏德-石樓
?-?
光社
{基方?、
{土方?、
鬼方?、
𢀛方?}
?-?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安德羅諾沃
1400-1000
尼雅北部
1500-1000
南灣
1500-800
亂雜崗子-
半截溝

1400-1000
石河子
水泥廠

1400-1000
焉不拉克
1300-500
辛店
{羌戎?、
西戎?}
辛店
山家頭
1400
辛店
姬家川
1400-1100
辛店
張家嘴類
1100-800
卡約
{羌戎?}
900-600
寺窪
{西戎?、
申戎?、
義渠?、
烏氏?、
朐衍?}
1000-750
劉家
{姜戎?}
1500-1300
鄭家坡
{先周?}
1300-1100
二里崗
老牛坡
{崇國?}
1500-1100
二里崗
垣曲商城
{早商}
二里崗
偃師商城
{早商}
二里崗
鄭州商城{早中商}
1500-1300
二里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丘灣
(人方?、
徐夷?、
彭國?、
薛國?、
邳國}
?-?
二里崗
大辛莊
{早中商}
1500-1300、
劉台子
{逄國?}
?-?
膠東
{萊夷?、
嵎夷?}
?-?
銅鼓山
{親}
?-?
二里崗
盤龍城
{早商}
1500-1300
二里崗
荊南寺
{早商}
1500-1300
古庸方城
{庸國}、
{百濮?}
湖熟佘城 二里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1500-1300
吳城
{虎方?}
1700-1000
萬年
1500-1000
  1500
  (遼東移入)
高台山
1700-1000
魏營子
{孤竹?}
1500-1000
騸馬城
?-?
兔葫蘆組
?-?
董家台
?-?
光社
{土方?、
鬼方?}
?-?
鄭州商城白家莊期{早中商}、
小雙橋 {中商}、
邢墟{中商}
{人方?、
徐夷
姺國
豕韋
諸稽}
費家河
{虎方?}
?-?、
坐果山
{百濮?}
1500-600
周玉梁橋
{荊國?}
?-?
路家河
(香爐石)
{巴國?}
1400-850
{象雄
西羌
先零
燒當
髮羌
}
湖熟佘城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汪芒氏)?}
1500-1000
{淮夷?}
唐咀{巢國?}、
花城{群舒?}、
黃城{黃國}、
台家寺{淮夷?}、
{英國?、六國?}
吳城
{虎方?}
1700-1000
{百越
古南越}
浮濱
1400-800
{百越?、
古閩?、
七閩?}
營埔
1350-50
大湖
1350-50
   (可能源自
卡拉蘇克)
石板墓
{匈奴?}
1600-300
周原
{先周}
1100-800
箕城
{箕方}、
{唐方}
洹北商城{中晚商}、
殷墟{晚商}
1300-1000
台西
{晚商}
陳莊
{蒲姑}、
紀王崮
{奄國}
1300-1000
珍珠門
會泉莊
{萊夷?}、
珍珠門
珍珠門
{嵎夷?}、
歸城
{萊國}、
莒縣
{莒國}
安居
{鄂國}
?-?
黃土崙
1350-1050
{百越?、
古閩?、
七閩?}
 
1000 西周 雙房
{東胡?、
箕國?、
嵎夷?}
?-?
、{燕國}
夏家店上層
龍頭山南山根
山戎(無終)?、
令支?、屠何?}
?-?
蔡家墳
{孤竹?}、
琉璃河
{燕國}
1000-771
{北狄
白狄
赤狄
厹由
鮮虞}
索墩布拉克
(伊犁河流域)
{烏孫?、
塞迦?}
1000- 0
流水
{于闐?}
1000-0
察吾呼
{焉耆?}
1000-400
紮滾魯克
{且末?}
800-100
蘇貝希
{樓蘭?}
1000-200
石人子溝
{月支?、
匈奴?}
800-200
交河故城
{車師前}
100-0
豐鎬{西周}、
張家坡{西周}
1000-771
侯馬
{晉國}、
李家窯
{虢國}、
{虞國}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上蔡
{蔡國}、
平糧台
{陳國}
南小汪
{邢國}、
朝歌
{衛國}
商丘
{宋國}、
陶丘
{曹國}
梁王城
{徐國}、
薛城
{薛國}
臨淄
{齊國}、
曲阜
{魯國}
1000-771
炭河里
{大禾?}、
羅子國
{羅國}、
{倉吾?}、
{蠻羋?}
?-?
棗樹林
{西周隨國}、
周玉梁橋
{楚國}、
楚皇城
{楚國}
古庸方城
{庸國}、
遼瓦店子
{楚國}、
{苴國}
十二橋
{蜀國杜宇?}
1200-900
{東甌
越國}
{吳國
越國}
{宜國
邗國}
{揚越} {干越} {古南越} 西周 1000
鐵器時代
冷期
塔加爾
800-100
巴澤雷克
500-300
塔施提克
{堅昆?}
500-0
{肅慎濊貊
高夷扶餘
漢書二期
{濊貊?、
扶餘?}、
白民?}
900-200
沙井
{月氏?}
800-400
{夜郎且蘭
滇國昆明
勞浸靡莫
邛都筰都
漏臥
鉤町}
{七閩} 十三行
1000-0
鐵器時代
冷期
  東周
春秋
<東周春秋> {義渠樓煩
林胡白羊匈奴}
<東周春秋> <東周春秋>
770-403
<東周春秋>
770-403
{巴國
夔羋}
新一村
{蜀國開明?}
900-500
<東周春秋>
770-403
{西甌
雒越}
{西甌
{蒼梧}
{陽禺} {驩兜
縛婁}
{東甌
閩越}
{閩越} 東周
春秋
500 <東周春秋> 500
  東周
戰國
水泉{山戎?}、
凌河{東胡?}、{}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
戰國
  {東胡} <> <西楚> {白羊匈奴} <> <西楚> <> <西楚> <> 220-207 <西楚> 207-202 <> 220-207 <西楚> 207-202 <> 220-207 <西楚> 207-202 <> <西楚>
西漢 {匈奴堅昆丁零
渾窳屈射新䔣}
{匈奴} {肅慎濊貊高夷扶餘沃沮} {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 {匈奴} <西漢> {匈奴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國} {匈奴西羌小月氏} <西漢>
202-AD 8
<西漢>
202-AD 8
<西漢>
202-AD 8
{南越國} {} {閩越} {南越國} 西漢
0 {西漢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匈奴} {西漢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國} {西漢西羌小月氏} <西漢> <西漢> 0
年份
(BC)
時代 阿爾泰
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
牡丹江
呼倫貝爾
鴨綠江
圖們江
松花江
嫩江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
內蒙古
河北北部
內蒙古
河套
內蒙古
東套
陝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
盆地
環塔里木
盆地
環東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隴西
青海
隴東
寧夏
陝西
關中西部
陝西
關中東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東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
鄂東
湖北
江漢
三峽
重慶
漢水上游
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
貴州
青海
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東部
廣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廣東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浙南
閩北山區
閩東
沿海
閩南
潮汕
台灣
北部
台灣
中南部
時代 年份
(BC)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