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重定向自中國新石器時代

本表列举考古发掘所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分成区域文化区系表简易时间线。中国考古学研究一般是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河南三门峡地区仰韶遗址开始。在研究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先后有多种认知学说诞生与推翻[a]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9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大蒙古国 1206年—1368年
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明郑 1628年—1683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本表的文化区分采用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区系学说,即“六大区系说”(苏秉琦)、“相互作用圈说”(张光直)与“多元一体说”(李学勤费孝通严文明)等等学说的结合[5][6],文化趋势大致上由满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

本表的年代时间均为公元前(BC),采用碳14定年法,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文化之间的关系均为大略的相对关系,会随后续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而更新与修正。

区域文化区系学说 编辑

 
更新世时期智人迁移路线图。智人约近2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七万年前离开非洲,一支约四万到五万年前进入今中国。
 
人类线粒体DNA单倍体群分布研究。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类经济文化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黄河流域海河辽河等流域形成数个“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这里是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而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长江流域形成数个“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这些农业区陆续发展出六大文化区系与两个分离自中原区的亚文化区系,总共为八大文化区系。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外围,北至长城以北地区东北平原、南至华南亚热带到热带地区、西至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区,大多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为辅,也形成数个“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八大文化区系构成重瓣花朵的内圈花瓣,外围其他文化区系构成重瓣花朵的外圈花瓣。

 
中国新石器文化区的分布图[6]
 :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
 :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超级聚落和大遗址:1.陶寺遗址 2.二里头遗址 3.石峁遗址 4.牛河梁遗址 5.西朱封遗址 6.尧王城遗址 7.良渚遗址 8.石家河遗址 9.宝墩遗址 10.三星堆遗址


而时间分区的部分,依据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和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发展程度的早晚,中国新石器时代又可分成:

  •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0000 - 前7000年)
  •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7000 - 前5000年)
  •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 - 前3500年)
  • 中国铜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3500 - 前2000年,可不归属新石器时代)

全面进入中国青铜器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后,上古时代又有如下的考古学文化:

本表还列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含西楚)、直至西汉为止。

总之,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数个经济文化区系齐头并进,互向交流,逐渐由多元文化走向以中原区为核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最后逐渐融合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7]。直至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南征北讨后成为政治上统一中国本土,历经西汉七国之乱汉武帝南征北讨后中国本土才逐渐融合成文化统一的中国。

区域文化区系表 编辑

注意事项 编辑

仙人洞、
吊桶环
遗址
12000-8700
  • 颜色: 表示源自北方或南方
  • 遗址: 遗址名
  • 年代: 碳十四推估年代
中原龙山
王油坊
(造律台)
{舜?、有虞?}
2300-2000
  • 颜色: 表示同一体系、继承关系或延伸关系颜色:表示同一体系、继承关系或延伸关系
  • 文化: 表示文化
  • 类型: 表示文化底下的类型
  • 别旧称: 表示文化或类型的别称或旧称
  • 政权: 怀疑或确定对映史书提到的朝代国家、方国或部落
  • 年代: 碳十四推估年代
红山
4700-2900
富河
4000-2900
  • 此为同一地区的有多个文化,但不代表这些文化彼此混和相处
{西瓯、
雒越}
  • 此为史书提到的朝代国家、方国或部落,但尚无考古佐证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上蔡
{蔡国}
平粮台
{陈国}
  • 此为朝代国家与各地区主要方国或诸侯国的关系,同一地区可能有多个方国或诸侯国
  • 文化或遗址: 表示文化或遗址
  • 政权: 对映史书提到的朝代国家、方国或部落
  • 年代: 史书确定年代或碳十四推估年代,以朝代国家年代为主
<东周春秋>
770-403
  • 此为时期,已纳入此时期的朝代国家、诸侯国、部落或异国皆忽略不显示
<东周战国>
402-221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简易时间线 编辑

时间 文化命名 位置 说明
前12000 - 前7000年 万年仙人洞上层 江西上饶万年县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陶罐和世界上最早的半野生水稻
前8500年-前7700年 南庄头遗址 华北地区(保定市
前7500年-前6100年 彭头山文化 长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当今世界上最早的的驯化水稻发现于湖南南部湘江源头的道县玉蟾岩遗址,时间约为公元前1.3万年
前7000年-前5000年 裴李岗文化 河南中西部地区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贾湖契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酿造酒和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织品
前6500年-前5500年 后李文化 山东
前6200年-前5400年 兴隆洼文化 内蒙古-辽宁交界
前6000年-前5500年 磁山文化 河北南部
前5800年-前5400年 大地湾文化 甘肃陕西西部
前5500年-前4800年 新乐文化 辽河下游
前5400年-前4500年 赵宝沟文化 内蒙古河北北部的滦河流域
前5300年-前4100年 北辛文化 山东
前5000年-前4500年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舟山 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纪录
前5000年-前3000年 大溪文化 三峡地区
前5000年-前3000年 马家浜文化 太湖地区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陕西河南山西 中国最早发现之新石器遗址,又称彩陶文化,出现陶文(或陶符,是中国文字先驱)
前4700年-前2900年 红山文化 内蒙古辽宁河北
前4100年-前2600年 大汶口文化 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 出现陶文(或陶符,是中国文字先驱)
前4000年-前3300年 崧泽文化 太湖地区
前3400年-前2250年 良渚文化 长江三角洲
前3100年-前2700年 马家窑文化 甘肃青海黄河上流。 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
前3100年-前2700年 屈家岭文化 湖北河南省长江中游
前3000年-前2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流
前2800年-前2000年 宝墩文化 成都平原
前2500年-前2000年 石家河文化 汉江中下游地区
前1900年-前1200年 马桥文化 太湖地区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中国文明形成学说有[1][2][3][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 ^ 由区系类型到一般进化论(《“新中原中心论”的学术史解析》)[失效链接]
  3. ^ 從西來說到多元說——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心路歷程 陳星燦 中國經濟史論壇). [2020-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4. ^ “ 重 瓣 花 朵 ”与“ 多 元 一 体 ”) (PDF). [2020-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22). 
  5. ^ 严文明(科学出版社,2000年):《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
  6. ^ 6.0 6.1 戴向明. 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20, 3. ISSN 0453-2902. OCLC 637487525. 
  7. ^ 高明士等(2007年):《中国通史》第一章〈中华文明的形成〉,第二节〈聚落与农耕文明的形成〉,第10页。

参考资料 编辑

  • Chang Kwang-chih(张光直),《中国古代的考古学》,耶鲁大学出版社:纽黑文,1986(第四版修订),ISBN 0-300-03784-8.(英文)
  • Michael Loewe(鲁惟一), en Edward L. Shaughnessy(夏含夷) (ed.)《剑桥古代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公元前22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 1999,ISBN 0-521-47030-7.(英文)
  • Charles Higham,《东南亚的青铜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96,ISBN 0-521-49660-8.(英文)
  • Li Liu(刘莉),《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2004,ISBN 0-521-81184-8.(英文)
  • Maisels, Charles Keith,《旧世界的早期文明: 埃及、莱万特、美索布达尼亚、印度和中国》,Routledge:伦敦 1999,ISBN 0-415-10976-0.(英文)
  • Scarre, Chris (ed.),《人类的过去:世界史前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Thames & Hudson: 伦敦 2005,ISBN 0-500-28531-4.(英文)
第7章,Higham, Charles,《亚洲东部的农业发展及影响》,p.234-264.
第15章,Higham, Charles,《东亚和东南亚的完整社会》,p.55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