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

香港地名

湾仔[注 1](英语:Wan Chai[注 2],坊间亦作Wanchai[注 3],旧作Wan Tsai[注 4]),旧称下环(英语:Ha Wan[注 5][注 6]),位于香港岛湾仔区的西部,是湾仔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起坚拿道,西至军器厂街,南至宝云道

湾仔高楼大厦林立
尖沙咀观看湾仔
湾仔具岭南建筑风格的唐楼

1841年清朝转让香港岛统治权大英帝国前,宝安县香炉峯湾仔一带已有人居住,当中主要为渔民。英国政府在香港建立殖民地后,湾仔是华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亦曾为英国殖民政府的军事基地,现时是香港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区内亦有很多旧式住宅大厦,因此也面对著市区老化的问题。

湾仔是一个人口流动相当大的区域,虽然居住人口只有十多万,但每日却有达六十万的通勤人口在该区上班和上学。作为住宅、商业、购物及娱乐一应俱存之地,加上毗邻中心商业区中环及购物区铜锣湾,湾仔的交通需求相当大。港铁巴士小巴电车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都服务著该区。此外区内也有一些摩天大厦地标建筑,如中环广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等,所以也成为访港旅客常到的旅游点。

过往许多香港政府部门选址于湾仔,唯近年逐渐搬迁到其他区域,如港岛东区和九龙东办公,令湾仔失去了部分原本的经济中心及政治中心的功能。但仍有部分政府和司法机构位于湾仔,例如香港警察总部香港区域法院

名称

编辑

湾仔之名来源于现今湾仔洪圣庙一带原来的小海湾地貌,故当地村民称呼该海湾为“湾仔[注 7][1]。香港开埠后湾仔附近成为华人的聚居地,当时的华人对香港岛北岸城区有“四环九约”的通俗分区,现今湾仔到铜锣湾礼顿山以东一带被称为“下环”,为“四环”其中一环[注 8]。1847年湾仔洪圣庙落成[注 9],当地人流渐多,而“湾仔”之名也不胫而走,至1881年港英政府根据民俗将“下环”之地正式命名为“湾仔”。

从香港开埠到20世纪中叶,港英政府维多利亚城[注 10]的官方分区可分为东、中、西三区,根据维多利亚城界碑所示,维多利亚城东界在现今跑马地黄泥涌道,故可肯定湾仔一带属于当时的“东区”。1963年港英政府对香港岛北岸及九龙半岛重新分区,湾仔之地被确立为“湾仔区”。到了1982年香港建立区议会制度,原“湾仔区”与“铜锣湾区”和“跑马地区”合并成大“湾仔区”,并沿用至今。

现今的湾仔区并不只有湾仔,还包括了铜锣湾天后跑马地大坑渣甸山湾仔峡等地。2023年区议会选举改革前,湾仔区议会内部的分区中,有三个(轩尼诗区、爱群区和大佛口区)是完全位于湾仔,另外有两个(鹅颈区和修顿区)则部份位于湾仔。

 
湾仔夜景(2021年)

历史

编辑
 
湾仔洪圣庙

19世纪时,湾仔为香港华人俗称为“下环”。自1843年以来,湾仔一直是华人聚居的地方,英国人及其他外国人则多居于中环。1874年桂文灿编纂的《广东图说》同治刊本,当中以群带路标志为“上环”、“中环”和“下环”,而1866年的《新安县全图》,当时的群带路所标示的位置亦在湾仔现址相近。

湾仔之名本是“小海湾”的意思,不过随著城市的发展以及持续的移山填海,昔日的“小海湾”早已不复见。今日皇后大道东大王东街和大王西街“洪圣庙”附近一带,就是原来名为“湾仔”的小海湾所在地。在填海之前,湾仔的海岸线亦在洪圣庙附近。湾仔当时是居民捕鱼的主要地方。惟经过多年的填海,海岸线早已北移数百,现时皇后大道东一带已被商业大厦及住宅大厦包围。

早期发展

编辑
 
1960年代的湾仔
 
1971年的湾仔

1840年代英国人到来以后,春园街(Spring Garden Lane)附近很快就开始发展。宝顺洋行东主颠地(Lancelot Dent)在此建一私邸“春园别墅”,其范围由湾仔道伸展至大王东街。别墅内有一小湖供划舢板之用,其水源乃由石水渠街所引入。春园英语本来的意思是指花园内有一泉水(Spring)。至于春园街附近的汕头街厦门街等,当时则为储存准备运到不同的口岸城市的货品仓库。而船街麦加力哥街则为停泊及维修船只的码头及船坞。后来颠地破产,春园亦于1867年消失。上述地段于1930年代前是继石塘咀后另一妓女流连之地,她们在一些称为大number(号码)妓寨的唐楼(唐楼门牌大大地松在柱上而得名),但与石塘咀不同的是有洋妓提供,甚至西片《苏丝黄的世界》亦于湾仔取景。至于在春园以西的三街附近是香港首家发电厂的旧址。至于湾仔道以东、今日活道一带原为一小山丘摩理臣山,曾经是石矿场。石矿至战后方才开采完毕后,摩理臣山亦被夷平。现在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摩理臣山分校至今仍有一角石墙为纪念。日占时期湾仔有“小东京”之称,是日本人主要的聚居地,从湾仔临海至中环一带也是日军军事要地,停泊有日军战舰[3]

填海工程及湾仔北

编辑

早期湾仔最繁盛地区是在皇后大道东一带,而海岸线历年不停的随著填海外移。1841年建筑皇后大道前,海岸约在大道东附近。建造大道东时倒进海中的沙土成了新的土地,新的海岸称为海旁东,即今日的庄士敦道。这就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之一。到了1902年建造香港电车时,电车路即设在海旁东。1922年起的大规模湾仔填海工程,历时九年,将海岸线推至告士打道一带,并开避轩尼诗道骆克道等街道,湾仔面积因而增加90英亩。现时位于湾仔道与轩尼诗道之间,在集成中心旁边小公园的楷梯有一金线,即为填海前的海岸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65年至1972年,另一大型填海工程则把海岸推至今日的会议道湾仔码头一带;告士打道以北的区域,现通常称为湾仔北(英语:Wan Chai North[注 11];再之后的填海则是1994年4月建造会议展览中心二期(新翼)时进行,以及现时的湾仔填海计划第二期,将成为日后“湾仔北”发展区的核心地段。

 
动画展示湾仔历年海岸线的变化

古今建筑

编辑
 
旧湾仔邮政局,现今用作环境保护署环境资源中心
 
位于湾仔轩尼诗道当铺——同德押,2013年已获屋宇署批准重建为23层高商厦,2015年8月拆卸
 
建于1930年代的史钊域道6号是全港唯一中式直角转角唐楼,2016年12月获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不过唐楼已被恒基及资深投资者收回,有机会被清拆

虽然多年的重建令湾仔失去了很多的历史建筑,但倘若小心察看,会发现湾仔的街道由南向北正好是香港的发展史的缩影。最接近山旁的皇后大道东一带是19世纪开埠前已有人居住的地方,发展得最早,亦有最多历史古迹。包括:

 
循道卫理大厦
 
圣母圣衣堂

皇后大道东至庄士敦道电车路之间,是二次大战前发展的住宅区,有多条很具香港本地特色的街道,部份更仍保留有战前住宅的特色。例如大王东街与庄士敦道交界即和昌大押所在;克街等都仍然有典型的战前旧楼。太原街交加街湾仔道一带仍然有传统的街市。利东街的印刷街;轩尼诗道循道卫理教堂星街圣母圣衣堂;被称为夏巴油站的德士古大厦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筑和社区。

再向海的方向则有战后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红灯区所在地的骆克道谢斐道,至今仍然有不少酒吧及一些夜总会位于这两条街道附近,曾经大为有名的杜老志夜总会亦是位于这里。最后向北横过告士打道,进入高速发展的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商业区及酒店区。有各式的高楼大厦及世界级名建筑,见证香港经济的繁盛及财富的累积。此处名建筑物包括有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环广场香港演艺学院等。最接近维多利亚港海旁的,是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时典礼使用的会展新翼,和象征回归的金紫荆广场

社区生活

编辑

饮食

编辑

战后初期湾仔的居民生活一般并不算富裕,因此该区的大部份食肆都提供价廉物美的食物。区内有很多茶餐厅,一种典型的香港式快餐餐厅,售卖奶茶菠萝包蛋挞等地道美食。有些店铺更售卖廉价中式健康食品,例如售卖凉茶廿四味等有药用疗效的饮品的凉茶铺,使居民能节省看医生的金钱。前香港总督彭定康更于返回英国之前品尝过湾仔的凉茶。另一种香港式的食肆,大牌档(大排档),则是昔日湾仔常见的食肆。虽然用膳环境既炎热又不卫生,但很多居民都享受那些既便宜又新鲜的中式食品,如肠粉炒面等。由于香港政府有意取缔大牌档,大牌档已所剩无几。

 
已结业的龙门大酒楼

较有消费能力的居民则较喜爱光顾酒楼(昔日是茶楼)“饮茶”,在喝中国茶之馀品尝一盅两件的点心。湾仔区内有三间历史悠久的著名酒楼,分别为龙门大酒楼双喜楼英京大酒家已走进历史,1920年代开业、为全港第一间海鲜酒家的新亚怪鱼酒家也早已消失,意味著传统的旧式大酒楼将完全消失于湾仔区。但是区内亦有香港历史最悠久,已经营逾一世纪的素食餐馆东方小祇园。而区内由“食神”韬哥主理的大荣华酒楼提供近百款围村小菜和经典粤菜,不过因生意差,而于2022年8月日结业。[5]

西式餐厅方面,湾仔早年并不算多,当时较为出名的是售卖牛扒为主的波士顿餐厅。1980年代起,各种地区特式食肆的逐渐踊现于湾仔,常见的有日式、韩式、越式、泰式和印度式。区内亦有很多港式和美式快餐店,谢斐道骆克道亦有很多酒吧。湾仔可以算是香港作为美食天堂的一个缩影。

修顿球场(修顿游乐场)是昔日湾仔的主要地标,现时则仍是区内主要的康乐场地。[7]从前修顿球场早上是等候工作的地点,不少待业者都会等待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傍晚时份修顿球场摇身一变成为“大笪地”式的“平民夜总会”,售卖食物以及有很多表演,成为当时居民的主要娱乐。今时今日修顿球场依然热闹,老人会下象棋和乘凉,青少年则踢足球和打篮球。街头篮球赛亦不时于修顿球场举行,吸引了很多爱好这种比赛的人士参赛或观赛。2005年有组织拟将修顿球场重建,构思颇为大胆,例如改为双层球场,若然落实,修顿球场则可能再次成为湾仔的主要地标之一。

 
杜老志夜总会

湾仔亦曾一度拥有为数众多的电影院,当中很多现已不复存在。已消失的电影院包括:香港大舞台(今合和中心附近)、东方戏院(大有商场)、国泰戏院(湾仔道)、京都戏院(湾仔道近活道)、南洋戏院(摩理臣山道与天乐里的南洋酒店现址)、东城戏院(东城大厦)、国民戏院(骆克道马师道交界)、环球戏院。

另外卢押道一带亦有不少酒吧,主要吸引外国人光顾,尤其每当有外国军舰访港,上址一带更吸引各国娼妓留连街上,有如电影《苏丝黄的世界》里情节一样。而区内之新杜老志夜总会(已结业,现已重新开张并更名杜老志会),曾为本地富豪销金窝。由香港导演彭浩翔执导的电影《大丈夫》,就是受新杜老志于2003年结业的启发而拍成。

教育

编辑

二次大战前后,不少有名的学校都位于湾仔。其中一间由著名的老师,莫敦梅创立。该学校于1919年以书塾的形式成立,然后于1934年改称为敦梅学校。学校教授的内容包括传统中国书法及儒家思想等。日本占领香港的时候学校曾经停办,战后学校继续为较富有家庭的小童提供中式教育。而为回应附近区域的学位紧张,学校也为较贫困的学生提供学费减免。而因为没有完整校舍,学校经常在湾仔各处战前唐楼的个别单位上课。这是多数私立中式学校都面对的问题。

其他

编辑

自开埠至20世纪的湾仔亦为香港岛的殡葬区,拥有各式坟场如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等。湾仔医院及相关行业林立,如圣佛兰士街,源于一间同名的医院(该医院于重光后结业)、拥有140年历史的律敦治医院等等。而现时位于集成中心旁的篮球场,1960年代前为香港殡仪馆(后迁至北角现址)及位于东城大厦的万国殡仪馆(后迁至红磡现址)于湾仔营业,虽然该两所殡仪馆结业多年,但位于天乐里的长生店、花店及相关店铺,营业至八十年代才结业。近年有很多老店和霓虹灯面临政府的压力,要求拆除或关闭, 包括  理发,它占据了一条小公共后巷 60 多年。[8][9] 最近被一项重要的艺术计划所吸引,涉及三十多个不同的艺术家, 从画家、建筑师、摄影师到诗人。[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军事

编辑

从20世纪初,湾仔成为主要的岭南传统民宅(唐楼)区域,但它也是英国的军事设施所在地,如军队营房和海军船坞。 海军船坞亦是湾仔一个著名的路标,因为大多数湾仔的老一辈居民以船坞的英文名“dockyard”之译音“铎也”称呼,现今金钟添马舰一带。于1941年,湾仔地区受到日本的猛烈攻击。

市区老化及重建

编辑
 
石水渠街蓝屋

湾仔面对城市老化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应付问题,政府开始一系列的都市更新带领新的生活进入区域。根据规划署数据显示于地铁沿线,如港岛、荃湾,官塘各区有9,300座私有大厦,楼龄达到30年以上,而于未来十年内,楼龄达到30年以上将增加将50%。旧楼的问题变成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为加快重建及旧区更新香港政府于2000年7月根据市区重建局法例(第563章)于2001年5月1日成立市区重建局负责市区重建及更新。

市区重建

编辑
 
重建后的湾仔李节街

议案开启了对都市更新问题一个广泛的评估. 从数据提取的信息关于大厦年龄和情况由保持了规划、建筑、消防、以及民政事务局和土地发展公司(即市区重建局前身)利用作为初步依据为估计对都市更新的需要. 逐渐变成包括区和计划的发展,运输,社会人口统计和环境考虑在描述的都市更新项目区域。 许多在优先项目区域在老化的市区的地方化的部分被共同安排及承担了一种目标区域方法对都市更新。 湾仔是最初描述的九个目标区域之一,聚焦再开发和修复行动以对应的方式。 其他区域是马头角旺角大角咀深水埗油麻地油塘观塘西营盘荃湾

目标

编辑

虽然市区重建是比较难清楚定义,但多数都是指在较大面积的市区地方进行重新建设,而不只于重建个别楼宇或特定设施中进行更新。市区重建的目标包括:

  • 以提供更加开放空间、社区及其他设施,来改善市区环境及基础建设;
  • 提升市区布局、道路网络及基础设施;
  • 为较旧的建筑物进行彻底检查或重修;
  • 使土地能更好地被使用;
  • 减少发展及降低人口密度,以舒缓过度挤迫的交通及其他受压的基础设施;
  • 创造可用土地,以用作如房屋等的各种用途;及
  • 在某一地方重新发展,使其可以成为催化剂,因楼宇价值提升可吸引其他私人发展商重新发展周边的地方。

清拆利东街计划

编辑
 
利东街
 
兴建中的囍汇 (2015年4月)

湾仔利东街,绰号“喜帖街”,以制作订制喜帖的印刷店著名,除供应本地市场外,曾有一店铺更接获一张远至中东的订单。尽管当地居民和环保专家努力保存街道的特色,但一系列的战前唐楼仍如期清拆,使许多东主把他们的商店结业或搬迁。

在2013年3月,发展商信和表示重建项目命名为囍汇(THE AVENUE),将发展包括4幢住宅,整个项目料于2015年落成。基座设商场部分,命名为利东街(Lee Tung Avenue)。商场楼高3层,提供10万平方呎楼面。地面提供逾170米长的绿化林荫大道。项目将以中西合璧、新旧交融为发展方向,对湾仔的传统建筑特色予以保留,建筑上采用湾仔特色的窗花及旧香港战前阶砖等。预计商场的目标客群中,本地客将占8成,游客占两成,商场在2015年12月底开幕。

湾仔“绿屋”活化为动漫基地

编辑

位于湾仔茂萝街和巴路士街近百年历史的战前楼“绿屋”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经市区重建局完成活化后,命名为“动漫基地”,于2013年7月开幕,内里设有动漫艺术家的工作室、活动室、展览空间,以及一个收集印刷及电子漫画书和杂志的资源图书馆,地面则有售卖动漫相关产品的零售店铺。现由香港艺术中心获批五年主营运合约。

对于外界指建筑物招牌的绿色外墙被改,市建局规划及设计总监马昭智解释,建筑物早年被政府收购时髹上仅适用于木材的油漆,令砖墙质料被破坏,现髹上二十世纪初原来的黑白色,将建筑物回复原貌。

可持续发展

编辑

湾仔发展计划

编辑
 
湾仔临时海滨花园

湾仔发展计划第一期由1994年4月至1997年6月,主要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对出海面筑一个70,000平方米的人工岛作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扩展部分,工程完成后保证附近的水质保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

 
填海工程 (摄影于2014年10月)
 
2020年12月落成的第二代湾仔北海滨长廊,规划作多用途空间

湾仔发展计划第二期是整个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的最后一期工程。这项目以交通基建为主,如中环湾仔绕道东区走廊连接路、港铁北港岛线及沙田至中环铁路线的第四条过海隧道段提供土地。在供应土地以容纳上述设施之馀,亦同时提供机会在海滨区兴建露天广场、园景作为美化、船只碇泊区及休憩文娱设施,从而提升香港市民的生活质素。填海计划将原有的湾仔码头被拆卸,以便进行填海工程。

在2015年6月,规划署展开“湾仔北及北角海滨城市设计研究”,为填海计划范围设全面的规划及设计纲领,作为未来发展海滨优化的指引,以建设湾仔及北角海滨地区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更方便畅达、更具活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海滨,供公众享用。首阶段工程在2020年末起陆续完成。[10]

旅游景点

编辑

著名地点、街道及建筑物

编辑

地点及街道

编辑

建筑物

编辑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
 
金紫荆广场

运动场

编辑

学校

编辑

交通

编辑
 
湾仔码头
 
轩尼诗道
 
港铁湾仔站月台

地理上,湾仔位处于香港岛中西区东区之间,因此岛上很多主要道路都会经过此区。加上该区通勤人流相当多,因此对高流动性的交通网络有很大的需求。现时,湾仔已有一个既复杂亦尚算有效率的交通网络,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多次填海造就了区内多条主要道路的建成。一号干线四号干线连接湾仔及香港岛其他地方。一如香港市区的很多地方,湾仔居民十分依赖公共交通,而且每日更有600,000通勤人流来往该区及其他地区,故此区内有多种公共交通服务,在繁忙时间时经常水泄不通。

主要交通干道

编辑

交通路线列表

编辑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专线小巴
公共小巴
渡海小轮

区议会议席分布

编辑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会东由坚拿道天桥摩理臣山道皇后大道东司徒拔道交界,西至沿香港演艺学院演艺道香港警察总部(包括湾仔峡地区)为范围。

年度/范围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 2020-2023 2023-2027
分域码头街港湾道沿线(北至维多利亚港,南至告士打道)
部分轩尼诗、部分爱群、部分修顿选区及部分大佛口选区
轩尼诗道沿线(北至告士打道,南至庄士敦道湾仔道)
皇后大道东沿线(北至庄士敦道湾仔道)
宝云道沿线(由湾仔峡道交界至司徒拔道交界)
宝云道沿线(至湾仔峡道交界)
修顿选区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分别,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

注释

编辑
  1. ^ 香港境内有多个名为“湾仔”的地方,其中为香港政府地图记录的共有4个,分别位于香港岛(即本文所指的湾仔)、西贡梅窝蒲台岛,如要精确区分四地,可在名称前后加上所在地区名称,如“香港岛湾仔”、“西贡湾仔”、“梅窝湾仔”和“蒲台湾仔”。不过由于香港岛的湾仔是香港行政和商业核心地区之一,更是湾仔区议会的名称来源,而另外三个湾仔则全部位于偏远郊区,人迹罕至,故对于一般香港市民,甚至境外游客来说,如果不作明确说明,在香港提及“湾仔”二字一定是指香港岛的湾仔,也不需要刻意标识其区属,但如果要讨论其他三个湾仔则必须要清楚说明其区属,以资识别。
  2. ^ 只有香港岛的湾仔才使用“Wan Chai”作为官方英文名称,虽然其馀三个位于新界的同名为“湾仔”的地方之中文名称粤语发音都与香港岛湾仔完全一样,但它们的官方英文名称都使用“Wan Tsai”之拼法。
  3. ^ 现今香港政府认可的官方拼法为“Wan Chai”,即“湾”和“仔”的粤音拼读分隔开,但在回归前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存在混用的情况,例如1986年落成的湾仔政府大楼,其官方英文名称即为“Wanchai Tower”,很多旧地图也使用“Wanchai”的拼法,但大体而言如果涉及官方分区标识,例如湾仔消防局,其英文名称中的“湾仔”仍然会使用“Wan Chai”之正规拼法。不过目前仍有很多市民混用两种拼法,而部分商店、大厦和设施,例如湾仔电脑城中华基督教会湾仔堂基道小学等的英文名称也使用“Wanchai”之拼法。
  4. ^ 19世纪时位于香港岛新界多个同名为“湾仔”的地方,其官方粤音拼读原本均作“Wan Tsai”;至二十世纪初期,或许是因为港英政府意识到英语使用者经常将“tsai”读成“zai”音(即略去“t”音),发音与“湾仔”的粤音有差距,故将更常用的香港岛湾仔官方英文名称单独改成“Wan Chai”,而其馀位于新界的三地湾仔则仍然使用“Wan Tsai”,以便识别。
  5. ^ 新界落马洲有一名为下湾的乡村,其根据粤音拼读而成的英语名称与下环相同,皆为“Ha Wan”,如要精确区分两者则需要在英语名称前后加上所在地区名称,如“Ha Wan, Hong Kong Island”(香港岛下环)和“Ha Wan, Lok Ma Chau”(落马洲下湾)。不过由于香港岛的“下环”实为湾仔的旧称,20世纪中叶后已不再被使用,仅见于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故两名产生混淆的机率极低,而如果直接写“下湾村”三字的粤音拼读“Ha Wan Tsuen”或意译“Ha Wan Village”都能准确表述落马洲的下湾村。
  6. ^ 由于“下环”本为香港华人的通俗地名,故英文“Ha Wan”实为根据中文“下环”的粤音发音拼读而成,且因“下环”之名在1881年后已被“湾仔”取代,故“下环”之名很大机会从来都没有为港英政府采纳过为官方地名,而大部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文香港地图也都没有标示“Ha Wan”之名。
  7. ^ 在粤语中,“仔”字在如果附带在名词之后,即表达该名词所标识之物在同类型的物中属较小的,例如“狗仔”是“小狗”的意思,“湾仔”即是“小海湾”之意。
  8. ^ 一般多认为另外三环包括中环上环西环,也有意见指“西环”之名实源于“西湾”的谐音,并非“四环九约”中的“环”,太平山才是四环之一。[2]
  9. ^ 该庙当时尚未有正式的具有地区属性的官方名称,一般直接称为“洪圣庙”,而在19世纪中叶“下环”之地名仍为主流华人社会所使用,故庙宇中的庙联也称其所在地为“下环”,由此推断该庙在当时可能具有“下环洪圣庙”之通俗名称。
  10. ^ 19世纪时港英政府称其于香港岛北岸的发展区为“维多利亚城”(City of Victoria),城外地方皆为郊区,当时“维多利亚城”也被视为英属香港的首府。至20世纪中叶后香港整体被视为单一城市进行发展,香港岛北岸的发展区也已连成一片,“维多利亚城”之名便逐渐淡出。
  11. ^ “湾仔北”是否已经成为独立分区存在争议,由于“湾仔北”一带的现代化都市建筑与告士打道以南的湾仔旧区形成强烈对比,故不少人认为“湾仔北”可以作为一个新区看待。在官方应用方面,“湾仔北”之名目前见于规划署的“湾仔北及北角海滨城市设计研究”官方网页[4],而当地的临时公共运输交汇处也以“湾仔北”命名,但除此以外,“湾仔北”之名尚未见于其他官方文件中,故目前“湾仔北”尚未成为官方的独立分区。但由于“湾仔北”范围尚有一半土地仍为未完成开发的工地,加上湾仔政府综合大楼建筑群和湾仔运动场都将重新规划土地用途,故目前难以推断香港政府将来会否将“湾仔北”确立为一个新的分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香港注册导游协会:《香港景观文化导游》(2015年版),页73,单篇作者为谭笑湄。
  2. ^ 辛鱼奥:《四环九约之误解》,见《龙狮报》第四期,2014年4月。
  3. ^ 新聞背後:二戰盟軍大規模空襲 千計炸彈轟港九. 东网. 2018-01-31 [2018-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5). 
  4. ^ 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官方網頁.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5. ^ 難敵疫情及餐飲業寒冬 灣仔「大榮華」酒樓擬8.28結業. on.cc. 2022-08-11 [202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3). 
  6. ^ 曾發攝影師夢 承父業苦練理髮技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7. ^ 香港怀旧游:湾仔特色之旅. 大公网. [2014-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8. ^ Flavours of HK - Story behind "Oi Kwan Barbers",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中文(中国大陆)) 
  9. ^ 愛群理髮 | Double V| 設計#香港地 #ddHK | 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中文(中国大陆)) 
  10. ^ 「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第一階段公眾參與展開 2015-06-15 香港政府資訊中心. [2015-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