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

從古代直至中華民國成立時,所有統治過中國的政權
(重定向自王朝时代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朝代中国历史上某一世系君主统治之政权及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3][与来源不符]。“朝代”亦是以政权界定一个历史时期之名词,此等王朝之政权更替,构成中国朝代轮替[4][5][需要引文][与来源不符]。“朝”指以正统自居之当政政权,而“朝代”指“朝”政权执政之时代。历史学家为了识别事之先后,不得不从中取某年号纪年,以纪诸国之事,并非分辨哪个政权为正统[6]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疆域的演变

释义

编辑

中文“朝”字本义早晨今日[7]。在政治上引申成当政者政权的意思,王朝是由一个皇室家族,通过不同方式和形式统治的政权,与此相反之字为“野”。与西方认知不同在于朝代两字分开叙述时,中国“朝”或“朝廷”是指所在之政权,是该政权存在时就有之观念,如“前后上乃心本朝,欲还讨,为国效节[8]”、“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9]”等皆属之。东汉末年之前,只有被视为正统之天下共主才敢称“朝”。“朝”指以正统自居之当政政权,而“朝代”指“朝”政权执政之时代。历史学家为了识别事之先后,不得不从中取某年号纪年,以纪诸国之事,并非分辨哪个政权为正统[6]

“朝代”则指某“划时代政权”执政之时代,可用做划分该历史时代之称呼,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政权之集合。例如,“魏晋南北朝”明显不是一个政权,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的复合词,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各自皆自称正统,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春秋和战国则不是朝代,而是东周朝的两个时期(尽管东周与战国的结束时间并不完全重合),因为当时诸侯多名义上奉周天子共主

历史

编辑

世袭统治之起始

编辑
 
南宋画家马麟对于中国世袭统治的开创者的描绘。

作为中国首个正统王朝夏朝的建立者,通常被视为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的开创者[注 1]。理论上,中国君主是中国政权的最高统治权力者,但君主的权力实际为多重因素所影响的结果[注 2]。根据传统,中国君主之位仅可通过男性之后代世袭传承,构成“家天下”之局面;政治开明时则可见“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格局[10]。虽然君主之位的继承权仅限于同姓家族成员,外戚集团仍可在君主权力旁落时取得实际统治地位,甚至代替君主实行其义务及权利,乃至取而代之[注 3]。夏朝以前,中国政权通常以禅让形式进行君主轮替,故称“公天下”。

朝代更替

编辑
 
一片石之战是明清易代时期的一场大战。

朝代更替,又作“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征。部分学者试图以君主之德行解释王朝之兴衰,而亦有学者将此历史规律归咎于有形的方面。其中,朝代循环为解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的一大理论。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主要有两种形式:武力征服及篡位。通过武力征伐而完成改朝换代的包括辽朝金朝的更替、元朝灭诸王朝统一汉地。通过篡位进行王朝更迭的则有东汉曹魏的更替、南齐梁朝的更替。篡位建国者大多试图通过“接受”前者“禅让”以取得其统治的正当性。

为简化繁琐的内容,部分历史年表将中国朝代更迭显示为平稳的政权过渡。新兴王朝通常在尚未推翻现有王朝前就已正式建立。例如:公元1644年通常作为清朝取代明朝法统的年份,晚清教科书亦采用此说[11],但“大清”国号出现于公元1636年,而肇于公元1616年的后金则是清朝之前身;明朝皇室则继续统治中国南方直至公元1662年,史称“南明”;明朝残余势力东宁于南明灭亡后仍继续抗清,直至公元1683年为清朝所灭。与此同时,其他势力亦于明清易代之际割据建国,如李自成张献忠分别建立的大顺大西。清朝取代明朝后耗时近20年方完成汉地的统一。由此可见,朝代更替实际为一系列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进程。

同样的,早前的隋唐易代亦出现诸多割据政权。此时期的势力包括但不限于李密之魏、薛举之秦、高昙晟之齐、宇文化及之许、沈法兴之梁、梁师都之梁、窦建德之夏、王世充之郑、朱粲之楚、林士弘之楚、高开道之燕、辅公祏之宋。最终取代隋朝法统的唐朝共历时约十年才统一汉地。

新的王朝建立后一般会弑杀前朝君主及其宗室或以二王三恪礼制相待,其中后者可用于显示新兴王朝所承继之统绪并标明其正统地位。例如:齐文宣帝高洋在灭亡东魏后册封魏孝静帝元善见为“中山王”。又如:周世宗柴荣之侄柴咏被宋仁宗赵祯立为“崇义公”,而其他后周之皇室后代亦承袭此爵位

根据中国官方修史传统,新兴王朝需为先前王朝编写历史,故最终形成24部正史典籍,合称“二十四史”。此官方修史传统于清朝覆灭后仍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延续。

世袭统治之终结

编辑
 
中国末代正统君主宣统帝,摄于公元1922年。

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于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结束,并由中华民国取代清朝之法统。辛亥革命时,梁启超曾提议立孔子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为帝;同时亦有势力支持复兴明朝,以延恩侯朱煜勋为帝。

民国成立后,亦有数个试图恢复世袭君主制的政权出现,但所有此类型的政权皆以失败收场。袁世凯在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后引发护国战争,其政权仅存在101天便覆灭。张勋领导之丁巳复辟的基础缺乏稳固性,仅维持11天,故其正统地位亦不被普遍认可。大日本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建之傀儡政权满洲国从未获得国际社会之广泛承认,因此一般被排除于合法政权之外,故学者多以“伪满洲国”(简称“伪满”)称之。

综合上述原因,学者通常以公元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为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终结的象征。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共存在长达约四千年。

正统性

编辑
 
刻有“大清帝国之玺”篆书字样的清朝玉玺。玺是政治权威及正统地位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之分裂时期为多个王朝并存时期,而各王朝亦有各自的朝廷及政治体系。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包括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中国传统历史学对“朝”与“国”有作出区分:仅正统之政权可称“朝”;非正统之政权不论世袭与否都称“国”,又有学者称之为“伪朝”。现代学者对于某些王朝的正统之分仍存有异议。

中国分裂时,王朝与王朝之间的关系通常关乎政权的正统性,而正统性则源自天命。实际正统是个根据政治目的多变的概念。典型的正统说有以统治中国本土者为正统,承接前朝者为正统,或以是否是汉族王朝为正统。汉族所建之王朝通常以华夷之辨而自视为正统,并同时拒绝承认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为正统政权;非汉族王朝则以中华文化及中国历史之继承者的身份自居,同时自称为中国正统。虽然分裂时期多个王朝并立的局面引起朝廷官员与史学家的正统之争,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则主张分裂时期的中国并不存在任何正统王朝。若以此观点,宋朝之正统地位源自其结束五代十国乱局之能力,而非继承自后周。同样,欧阳修认为三国、十六国和南北朝等分裂时期亦无正统王朝。

下列为历史上或现今有正统争论之历史时期:

  • 三国
    • 东汉禅让帝位于曹魏,故曹魏的正统性来源于东汉,同时否定它国的正统地位
    • 蜀汉否认曹魏篡夺的合法性以复兴汉朝为名以正统自居,同时否定它国的正统地位
    • 东吴否认曹魏篡夺的合法性自称承袭汉朝而以正统自居,同时否定它国的正统地位
    • 曹魏禅让帝位于西晋,故西晋的正统性来源于曹魏,以曹魏为正统。
    • 唐朝认可曹魏正统,同时也将孙吴称为正统,称之为吴朝,为六朝第一代,将唐以前的历史概括为“汉魏六朝”。而南宋理学家朱熹则主张视蜀汉为正统
  • 东晋、十六国
    • 东晋以正统自居,血统上东晋的正统性来源于西晋。
    • 数个位居十六国之列的中原王朝如汉赵后赵前秦等亦自称正统
  • 南北朝
    • 所有该时期的王朝均以正统自居;为此,北朝蔑称南朝为“岛夷”,而南朝则蔑称北朝为“索虏”
  • 五代十国
    • 后梁上承唐朝,并自视为正统
    • 后唐以光复唐朝为名而自称为正统,同时否定后梁之正统地位
    • 后晋契丹册封为皇帝,故后晋的正统性来源于契丹。
    • 后汉在后晋为契丹所灭后自称承袭后晋而以正统自居。
    • 后汉禅让帝位于后周,故后周的正统性来源于后汉。
    • 后周禅让帝位于北宋,故北宋的正统性来源于后周,按此说则法统最初源于契丹,但北宋否认契丹起源并以五代为正统,亦有主张五代十国时期并不存在任何正统王朝者。
    • 南唐曾被当时部分学者视为该时期的正统王朝
  • 辽朝宋朝金朝
    • 辽朝为金灭亡后金自称继承之辽朝法统,并以正统自居
    • 北宋与辽约为兄弟之国,故双方皆承认对方的正统地位
    • 北宋联金灭辽后被金灭(靖康之难),后南迁
    • 南宋向金称臣(后改称叔侄),并受金册封为皇帝,故法理上南宋的正统性来源于金,同时血统上南宋的正统性来源于北宋
    • 元朝承认辽朝、宋朝、金朝、西辽之正统地位,故编修《辽史》、《宋史》、《金史》三部正史
  • 明朝北元
    • 明朝承认元朝为正统,但宣称已继承元朝之法统,故北元为非正统政权
    • 北元统治者保留“大元”国号及其他汉式名号直至公元1388年;中国式名号亦于此后数次重用
    • 蒙古族史学家Rashipunsug称北元为元朝的直接延续;灭亡北元的清朝则取得北元之正统,故明朝为非正统王朝
  • 清朝、南明明郑
    • 清朝承认明朝为正统,但宣称已继承明朝之法统,故南明为非正统政权
    • 南明以正统自居直至灭亡
    • 位于台湾的明朝残余势力明郑拒绝接受清朝之正统地位
    • 朝鲜半岛上的朝鲜王朝及越南后黎朝曾承认南明为正统
    • 日本江户幕府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并自认中国代表“华”之正统性已为日本所取代,此乃《中朝事实》与《华夷变态》的基本论述
  • 元朝、清朝
  • 大多数现代历史材料大多按以下顺序排列中国历史: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元朝明朝清朝
  • 在仅有一个王朝可被视为中华之正统下: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 → 东汉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刘宋南齐梁朝陈朝隋朝 → 唐朝 → 后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 → 北宋 → 南宋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上列正统之争类似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的中国正统代表之争。

同宗关系

编辑
汉光武帝(上图)与汉昭烈帝(下图)均出自同一家族,但在史学界被视为两个不同王朝的开国之君。

中国历史上有诸多王朝均出自同一家族,但因国号不同或政权发生某种根本性变化等原因而被后世史学家冠以不同名称加以区分。另外,中国历史上亦有王朝自称为某先前王朝的后裔,以取得或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下列为获得大部分史学家认可的同宗王朝:

分类

编辑
 
德国绘制的康雍乾盛世时期的中华帝国地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大一统王朝”和“征服王朝”。

中原王朝

编辑

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之广大地区,为中华文明之发祥地。“中原王朝”为定都于中原的王朝之称谓,不论其建立的民族。

大一统王朝

编辑

“大一统王朝”特指完成汉地统一之王朝[来源请求],不论其建立的民族。“汉地”,又称“中国本部”,为汉族的传统定居地,而非等同于“中国”。完成汉地统一并以“皇帝”为其君主头衔的王朝可称作“中华帝国”[注 4]

“大一统”这一概念首次见于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其他著名人物如孔子孟子亦于其作品里提及该概念。

多数学者视以下王朝为大一统王朝:秦朝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来源请求]另外,学术界对于北宋是否应被视为大一统王朝尚存争议,因燕云十六州部分地区为辽朝之领土,且河西等部分地区由西夏统治;故此,北宋并未完全控制汉地。

征服王朝、渗透王朝

编辑

“征服王朝”与“渗透王朝”为非汉族所建立之中国王朝,依其统治汉地的方式而分别归于两类。“征服王朝”特指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却刻意保留自身文化之非汉族王朝,如元朝清朝等;“渗透王朝”则指后来被彻底汉化的非汉族王朝,如前秦北魏等。这两个概念均由魏复古提出并为支持以多民族、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学者所争议。

名称

编辑

国号

编辑

中国开国之君在立国之初都会确立其政权之正式名称,即国号。王朝统治期间,国号作为代表文明正统的政权之官方名称,象征新政权取得旧统治者之合法地位。

国号大致有五个来由:

  • 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 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
  • 源于地理位置相同之先前政权之名称
  • 源于有宗族关系(可考或自称)之先前政权之名称
  • 寓意吉祥或具特别含义
    • 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以“大元”为国号

中国历史上亦有在王朝统治期间国号变更的案例。例如:南汉初定“越”为国号,后改为“汉”。

中国历史上有数个王朝之国号含有“大”字。据朱国桢所著之《涌幢小品》,首个带有“大”字的国号为元朝的“大元”。然而,其他历史材料如脱脱所著的《辽史》和《金史》称元朝以前亦有王朝的国号含有“大”字,如辽朝的“大辽”及金朝的“大金”。

即便某一中国王朝之国号不含“大”字,其官员、百姓、朝贡国亦会在称呼该王朝时于其国号前冠以“大”字以表尊崇。例如:《日本书纪》中称唐朝为“大唐”,但唐朝的国号仅为“唐”一字。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任何王朝直接以“中国”及其他中国的称号作为国号,但各王朝都以不同方式试图与此类名称和概念挂钩。清朝虽然国号为“大清”,但自公元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起便普遍在国际条约中以“中国”自称(或与“大清”交替使用)。1909年清朝颁布中国第一部成文国籍法,明确地以现代法律形式自称为“中国”,首次在法律上赋予了现代国籍法和“中国国籍”的意义。“中国”这一具有地理、政治及文化概念的名词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亦作为正式简称使用。

国号的使用及其重要性亦被中国以外其​​他中华文化圈政权所认可与接受。其中,位于越南和朝鲜半岛的王朝亦都拥有各自的国号。

历史学称谓

编辑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出现诸多重复使用的国号,学者不得不将其名称加上前缀以作区分。常用的前缀包括:

一个王朝可拥有多个历史学称谓,但某些称谓或使用得更为广泛。例如:西汉有时又作“前汉”、杨吴亦称“南吴”。

若某一王朝之统治发生某种根本性变化,学者通常以不同名号加以区分。例如:宋朝在学术界分为北宋南宋,以靖康之变建炎南渡为两者之分界点,用来辨别由宋太祖赵匡胤成立之“宋”及宋高宗赵构复国后的“宋”。此类情况下,原来的政权已覆灭,但后经重建而其统治者亦声称延续其先前政权之法统,故学术界需作出名号上的区分以反映政权变化之历史事实。主要的例外包括西秦南凉唐朝;尽管前二者的统治由后秦短暂打断,而后者则曾为武周所篡,学者一般不在名号上区分原先的政权及复国后的政权。

汉文材料通常会在带有前缀的王朝历史学称谓中省略“朝”字。例如:北周因带有“北”字前缀而极少被称为“北周朝”;然而,“北周”、“北周王朝”此等称呼则相对更为常见。

疆域

编辑
 
中国历代王朝及政权的大致版图。

中国史上最早期的正统王朝均位于黄河长江地区的汉地。后来的王朝在通过对外扩张后奠定今日的中国版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王朝曾对汉地(含海南岛云南贵州澳门香港)、台湾岛满洲(含内满洲外满洲)、库页岛蒙古(含内蒙古外蒙古)、越南藏区新疆,以及中亚朝鲜半岛阿富汗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实行统治。

领土面积最大的中国正统王朝是元朝清朝,根据不同资料可获得不同的数据[注 5]。内容的出入可归咎于不同材料对于元朝北部边疆之确切地理位置的不同理解:部分学者认为元朝最北处达贝加尔湖北岸地区,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主张元朝领土到达北极圈甚至直抵北冰洋沿岸。相比之下,清朝的疆域是在经过对外交涉及签订一系列国际条约后而得以划定及巩固,故更为明确。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之法定领土均继承自清朝灭亡时的疆域。

除此之外,中国数个王朝亦以朝贡体系对其他国家及部落拥有宗主权。中华朝贡体系起源于西汉,并延续至公元19世纪中国中心主义秩序瓦解为止。

中国主要朝代列表

编辑

本列表仅显示中国主要的王朝,但中国历史上亦有诸多其他世袭君主制政权未被列入。

朝代
[注 6]
统治家族 统治时期 君主
国姓 民族
[注 7]
建立 灭亡 国祚 起始之君
[注 8]
亡国之君 列表
/
世系图
夏朝
[注 9]
[注 10]
[注 11]
华夏
[注 10]
[注 11]
公元前2070年
[注 12][注 13]
公元前1600年
[注 12][注 13]
470年
[注 13]
禹 姒文命 桀 姒履癸 ()
()
商朝 华夏 公元前1600年
[注 12][注 14]
公元前1046年
[注 12][注 14]
554年
[注 14]
汤 子履 商纣王 子受 ()
()
周朝 华夏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56年 789年 周武王 姬发 周赧王 姬延 ()
()
西周
[注 15]
华夏 公元前1046年
[注 12][注 16]
公元前771年 275年
[注 16]
周武王 姬发 周幽王 姬宫涅 ()
()
东周
[注 15]
华夏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56年 514年 周平王 姬宜臼 周赧王 姬延 ()
()
秦朝
[注 17]
华夏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7年 14年 秦始皇 嬴政 嬴子婴 ()
()
汉朝 公元前202年
[注 18]
公元220年
延康元年)
406年
[注 18]
汉高帝 刘邦 汉献帝 刘协 ()
()
西汉
[注 19]
公元前202年
[注 18]
公元9年
初始元年)
211年
[注 18]
汉高帝 刘邦 刘婴
[注 20]
()
()
新朝 公元9年
始建国元年)
公元23年
始建国地皇四年)
14年 王莽 ()
()
东汉
[注 19]
公元25年
建武元年)
公元220年
延康元年)
195年 汉光武帝 刘秀 汉献帝 刘协 ()
()
三国 公元220年 公元280年 60年 ()
曹魏 公元220年
黄初元年)
公元266年
咸熙二年)
46年 魏文帝 曹丕 魏元帝 曹奂 ()
()
蜀汉 公元221年
章武元年)
公元263年
炎兴元年)
42年 汉昭烈帝 刘备 汉怀帝 刘禅 ()
()
东吴 公元222年
黄武元年)
公元280年
天纪四年)
58年 吴大帝 孙权 孙皓 ()
()
晋朝 司马 公元266年
泰始元年)
公元420年
元熙二年)
153年 晋武帝 司马炎 晋恭帝 司马德文 ()
()
西晋
[注 21]
司马 公元266年
泰始元年)
公元316年
建兴四年)
50年 晋武帝 司马炎 晋愍帝 司马邺 ()
()
东晋
[注 21]
司马 公元317年
建武元年)
公元420年
元熙二年)
103年 晋元帝 司马睿 晋恭帝 司马德文 ()
()
十六国
[注 22]
公元304年 公元439年 135年 ()
汉赵
[注 23]
[注 24]
匈奴 公元304年
元熙元年)
公元329年
光初十二年)
25年 汉光文帝 刘渊 刘曜 ()
()
成汉 公元304年
建兴元年)
[注 25]
公元347年
嘉宁二年)
43年
[注 25]
成武帝 李雄
[注 25]
李势 ()
()
后赵 公元319年
太和元年)
公元351年
永宁二年)
32年 赵明帝 石勒 石祗 ()
()
前凉 公元320年
建兴五年)
公元376年
升平二十年)
56年 凉成王 张茂 张天锡 ()
()
前燕 慕容 鲜卑 公元337年 公元370年
建熙十一年)
33年 燕文明帝 慕容皝 燕幽帝 慕容𬀩 ()
()
前秦
[注 26]
公元351年
皇始元年)
[注 27]
公元394年
延初元年)
43年
[注 27]
秦景明帝 苻健
[注 27]
苻崇 ()
()
后燕 慕容
[注 28]
[注 29]
鲜卑
[注 29]
公元384年
燕元元年)
公元409年
正始三年)
[注 30]
25年
[注 30]
燕成武帝 慕容垂 燕昭文帝 慕容熙

燕惠懿帝 高云
[注 31]
()
()
后秦 公元384年
白雀元年)
公元417年
永和二年)
33年 秦武昭帝 姚苌 姚泓 ()
()
西秦 乞伏 鲜卑 公元385年
建义元年)
公元431年
永弘三年)
37年
[注 32]
秦宣烈王 乞伏国仁 乞伏暮末 ()
()
后凉 公元386年
太安元年)
公元403年
神鼎三年)
17年 凉懿武帝 吕光 吕隆 ()
()
南凉 秃发
[注 33]
鲜卑 公元397年
太初元年)
公元414年
嘉平七年)
13年
[注 34]
武威武王 秃发乌孤 凉景王 秃发傉檀 ()
()
北凉 沮渠
[注 35]
卢水胡
[注 35]
公元397年
神玺元年)
公元439年
承和七年)
42年 段业 凉哀王 沮渠牧犍 ()
()
南燕 慕容 鲜卑 公元398年
燕平元年)
公元410年
太上六年)
12年 燕献武帝 慕容德 慕容超 ()
()
西凉 公元400年
庚子元年)
公元421年
永建二年)
21年 凉武昭王 李暠 李恂 ()
()
胡夏 赫连
[注 36]
匈奴 公元407年
龙昇元年)
公元431年
胜光四年)
24年 夏武烈帝 赫连勃勃 赫连定 ()
()
北燕
[注 37]

[注 37]
公元407年
正始元年)
[注 38]
公元436年
太兴六年)
29年
[注 38]
燕惠懿帝 高云
[注 31]

燕文成帝 冯跋
燕昭成帝 冯弘 ()
()
北朝 公元386年 公元581年 195年 ()
北魏 拓跋
[注 39]
鲜卑 公元386年
登国元年)
公元535年
永熙三年)
149年 魏道武帝 拓跋珪 魏孝武帝 元修 ()
()
东魏
[注 40]
鲜卑 公元534年
天平元年)
公元550年
武定八年)
16年 魏孝静帝 元善见 ()
()
西魏
[注 41]
鲜卑 公元535年
大统元年)
公元557年 22年 魏文帝 元宝炬 魏恭帝 拓跋廓 ()
()
北齐 公元550年
天保元年)
公元577年
承光元年)
27年 齐文宣帝 高洋 齐幼主 高恒 ()
()
北周 宇文 鲜卑 公元557年 公元581年
大定元年)
24年 周孝闵帝 宇文觉 周静帝 宇文阐 ()
()
南朝 公元420年 公元589年 169年 ()
刘宋 公元420年
永初元年)
公元479年
昇明三年)
59年 宋武帝 刘裕 宋顺帝 刘准 ()
()
南齐 公元479年
建元元年)
公元502年
中兴二年)
23年 齐高帝 萧道成 齐和帝 萧宝融 ()
()
梁朝 公元502年
天监元年)
公元557年
太平二年)
55年 梁武帝 萧衍 梁敬帝 萧方智 ()
()
陈朝 公元557年
永定元年)
公元589年
祯明三年)
32年 陈武帝 陈霸先 陈叔宝 ()
()
隋朝
[注 42]
公元581年
开皇元年)
公元619年
皇泰二年)
38年 隋文帝 杨坚 隋恭帝 杨侗 ()
()
唐朝
[注 43]
公元618年
武德元年)
公元907年
天祐四年)
274年
[注 44]
唐高祖 李渊 唐哀帝 李柷 ()
()
武周 公元690年
天授元年)
公元705年
神龙元年)
15年 周圣神帝 武曌 ()
()
五代 公元907年 公元960年 53年 ()
后梁 公元907年
开平元年)
公元923年
龙德三年)
16年 梁太祖 朱温 朱友贞 ()
()
后唐
[注 45]
[注 46]
[注 47]
沙陀
[注 47]
公元923年
同光元年)
公元937年
清泰三年)
14年 唐庄宗 李存勗 李从珂 ()
()
后晋 沙陀 公元936年
天福元年)
公元947年
开运三年)
11年 晋高祖 石敬瑭 晋出帝 石重贵 ()
()
后汉 沙陀 公元947年
天福十二年)
公元951年
乾祐四年)
4年 汉高祖 刘知远 汉隐帝 刘承祐 ()
()
后周
[注 48]
公元951年
广顺元年)
公元960年
显德七年)
9年 周太祖 郭威 周恭帝 郭宗训 ()
()
十国 公元907年 公元979年 62年 ()
前蜀 公元907年
天复七年)
公元925年
咸康元年)
18年 蜀高祖 王建 王衍 ()
()
杨吴 公元907年
天祐四年)
[注 49]
公元937年
天祚三年)
30年
[注 49]
吴烈祖 杨渥
[注 49]
吴睿帝 杨溥 ()
()
马楚 公元907年 公元951年
保大九年)
44年 楚武穆王 马殷 马希崇 ()
()
吴越 公元907年
天祐四年)
公元978年
太平兴国三年)
71年 吴越太祖 钱镠 吴越忠懿王 钱俶 ()
()

[注 50]
公元909年
开平三年)
公元945年
天德三年)
36年 闽太祖 王审知 天德帝 王延政 ()
()
南汉 公元917年
乾亨元年)
公元971年
大宝十四年)
54年 汉高祖 刘䶮 刘𬬮 ()
()
荆南
[注 51]
公元924年
同光二年)
公元963年
建隆四年)
39年 楚武信王 高季兴 高继冲 ()
()
后蜀 公元934年
明德元年)
公元965年
广政二十八年)
31年 蜀高祖 孟知祥 孟昶 ()
()
南唐
[注 52]
公元937年
昇元元年)
公元976年 37年 唐烈祖 李昪 李煜 ()
()
北汉
[注 53]
[注 54]
沙陀
[注 53]
[注 54]
公元951年
乾祐四年)
公元979年
广运六年)
28年 汉世祖 刘旻 汉英武帝 刘继元 ()
()
辽朝 耶律
 
契丹 公元916年
神册元年)
[注 55]
公元1125年
保大五年)
209年
[注 55]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天祚帝 耶律延禧 ()
()
西辽 耶律
 
[注 56]
契丹
[注 56]
公元1124年
延庆元年)
[注 57]
公元1218年 94年
[注 57]
辽德宗 耶律大石 屈出律 ()
()
宋朝 公元960年
建隆元年)
公元1279年
祥兴二年)
319年 宋太祖 赵匡胤 赵昺 ()
()
北宋
[注 58]
公元960年
建隆元年)
公元1127年
靖康二年)
167年 宋太祖 赵匡胤 宋钦宗 赵桓 ()
()
南宋
[注 58]
公元1127年
建炎元年)
公元1279年
祥兴二年)
152年 宋高宗 赵构 赵昺 ()
()
西夏 嵬名
𗼨𗆟
[注 59]
党项 公元1038年
天授礼法延祚元年)
公元1227年
宝义二年)
189年 夏景宗 嵬名元昊 嵬名𪾢 ()
()
金朝 完颜
 
女真 公元1115年
收国元年)
公元1234年
天兴三年)
119年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完颜承麟 ()
()
元朝 孛儿只斤
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注 60]
蒙古 公元1271年
至元八年)
[注 61]
公元1368年
至正二十八年)
97年
[注 61]
元世祖 忽必烈 元惠宗 妥懽贴睦尔 ()
()
北元 孛儿只斤
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注 62]
[注 63]
蒙古
[注 63]
公元1368年
至正二十八年)
公元1388年
天元十年)
[注 64]
20年
[注 64]
元惠宗 妥懽贴睦尔 天元帝 脱古思帖木儿
[注 64]
()
()
明朝 公元1368年
洪武元年)
公元1644年
崇祯十七年)
276年 洪武帝 朱元璋 崇祯帝 朱由检 ()
()
南明 公元1644年
崇祯十七年)
公元1662年
永历十六年)
[注 65]
18年
[注 65]
弘光帝 朱由崧 永历帝 朱由榔
[注 65]
()
()
后金 爱新觉罗
ᠠᡳᠰᡳᠨ ᡤᡳᠣᡵᠣ
女真
[注 66]
公元1616年
天命元年)
公元1636年
天聪十年)
20年 清太祖 努尔哈赤 清太宗 皇太极 ([锚点失效])
()
清朝 爱新觉罗
ᠠᡳᠰᡳᠨ ᡤᡳᠣᡵᠣ
满洲 公元1636年
[注 67]
崇德元年)
公元1912年
宣统三年)
[注 68][注 69]
276年 清太宗 皇太极 宣统帝 溥仪 ([锚点失效])
()

纳入标准

本列表仅显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王朝。然而,中国历史地理学所划定的地理范围内亦有诸多未被纳入该列表的世袭君主制政权,如:

据中国历史地理学划定,清朝于公元1750年代至公元18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极盛领土范围均属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该地区以内任何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均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该地区以内活动的民族皆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13]。清朝鼎盛时期疆域面积超越1300万平方公里,涵盖下列地区:

曾于某历史时期隶属中国政权的其他地区(朝鲜半岛部分区域、今越南中部及北部、中亚部分地区等)则涵盖于相应中国政权之历史内。

属于下列类别的王朝则被排除于本列表之外:


中国朝代的合称

编辑
时间线

在中国各朝代中,有一些朝代由于相似或者历史上的连续而被并列在一起,成为一个历史时期。

  • 诸夏
    • 泛指中原诸侯国;最初用于表示与周朝同姓、姻亲与受功的诸侯,后来广义成为中原诸侯国的代称
  • 先秦
    • 秦朝以前的历史。
  • 周秦
    • 西周东周秦朝: 文献出现中国的时代,中华文明的启蒙时期,如西周封建礼制,东周百家争鸣,秦朝统一制度。
  • 宋元
    • 宋朝元朝:中国历史上商业、文化和航海最为发达的两个时期。

东亚历史区分表

编辑
公元 中亚 北亚 东北亚 东亚(中、韩、越、日)
前30世纪以前 -
-
-
黄河文明

前7000年
|
前3000年

长江文明

前5000年
|
前800年


鸿庞氏

前2879年
|
前258年

绳文时代

约12000年前
|

前3世纪
前20世纪

|
前10世纪

夏朝

前2070年?
|
前1600年?

箕子朝鲜

前1120年
|
前194年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46年
前10世纪

|

前8世纪
西周

前1046年
|

前770年
前8世纪

|

前4世纪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春秋时代

前770年
|

前453年
前4世纪

|

前3世纪
大夏 犬戎
肃慎 战国时代

前453年
|

前221年
弥生时代

前3世纪
|

3世纪
前2世纪 匈奴 辽东郡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卫氏朝鲜

前194年
|

前108年
南越国

前204年
|

前112年
西汉

前202年
|

8年
乐浪郡 弁韩 马韩 辰韩
前1世纪 大月氏 高句丽

前37年
|

668年
越南北属时期
1世纪 西域都护府 新朝

8年
|

24年
东汉

25年
|

220年
2世纪 丁零高车
3世纪 鲜卑 三国时代

220年
|

280年
西晋

280年
|

316年
古坟时代

3世纪后半・4世纪初头
|

7世纪前半・8世纪初
4世纪
柔然 五胡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东晋

317年
|

420年
高句丽

前37年

668年

百济

前18年
|

660年
新罗

前57年
|
935年

5世纪
南北朝时代

439年
|

589年
6世纪
突厥 隋朝

581年
|

619年
7世纪 吐蕃

7世纪
|

842年
突厥 唐朝

618年
|

907年
飞鸟时代

7世纪末
|

710年
8世纪 铁勒 渤海国

698年
|

926年
新罗

356年
|

935年
奈良时代

710年
|

794年
回纥

8世纪半
|

840年
平安时代

794年
|

1192年
9世纪
党项
10世纪 契丹
五代十国

907年
|

960年
辽朝

907年
|

1125年
高丽

932年
|

1392年
吴朝

938年
|

966年
北宋

960年
|

1127年
丁朝

966年
|

979年
前黎朝

979年
|

1010年
11世纪 西夏·花剌子模 李朝

1010年
|

1225年
12世纪
西夏·西辽 蒙兀国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镰仓时代

1192年
|

1333年
13世纪
陈朝

1225年
|

1400年
蒙古帝国

1206年
|

1260年
金帐汗国·伊儿汗国 窝阔台汗国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4世纪
察合台汗国
室町时代

1336年
|

1573年
北元 女真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5世纪 帖木儿帝国 朝鲜王朝

1392年
|

1910年

胡朝
1400年
|

1406年
安南属明时期

1406年
|

1428年
黎初朝

1428年
|

1527年
16世纪 布哈拉汗国 准噶尔汗国
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 黎中兴朝

1533年
|

1789年
  俄罗斯帝国

16世纪
|

1917年

广南国

1558年
|

1777年
安土桃山时代

1573年
|

1603年
17世纪 郑主

1545年
|

1787年
江戸时代

1603年
|

1867年
后金

1616年
|

1636年
18世纪
  清朝

1636年
|

1912年
西山朝

1777年
|

1802年
19世纪   阮朝

1802年
|

1945年
  大日本帝国

明治时代
1867年
|

1912年
20世纪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7年
|

1990年

博克多汗国
1911年
|

1924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
|

1931年
  日治朝鲜

1910年
|

1945年
大日本帝国

大正时代
1912年
|

1926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24年
|

1949年
  满洲国

1932年
|

1945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1年
|

1937年
  中华民国

1912年
|

1949年
  大日本帝国
|
日本国

昭和时代
1926年
|

1989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年
|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
而今
  中华民国
1912年
|
而今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5年
|
而今
  大韩民国
1945年
|
而今
越南国
1949年
|
1955年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年
|

1976年
  越南共和国
1955年
|
1976年
  蒙古国
1992年
|
而今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6年
|
而今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1990年
|
而今
  日本国
平成时代
1989年
令和时代
2019年
|
而今
公元 中亚 北亚 东北亚 东亚

注释

编辑
  1. ^ 虽然多数学者将夏朝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统王朝,多部史籍如《尚书》与《史记》均提及在夏朝之前仍存有两个王朝,即“”和“”。其中,前者亦被称作“古唐”以区分其他名为“唐”的王朝。倘若这两个王朝被证实,则不是中国世袭统治的开创者。
  2. ^ 公元1906年,清朝在取得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的支持后正式准备立宪。公元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原定十年后正式实行立宪。公元1911年11月13日,清朝在辛亥革命的大环境下颁布具有宪法意义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君主之权为其所限,故可视为中国君主立宪制之确立。然而,清朝仅在三个月后便覆灭。
  3. ^ 中国历史上有诸多外戚干政的案例。权利极大与威望极高的外戚可通过逼迫君主“禅让”以取得君主之位,造成王朝更替。例如:新朝王莽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而孝元皇后是汉元帝刘奭之皇后。
  4. ^ 傅斯年黄仁宇等学者主张“中华帝国三元论”,即中国历史上曾存有三大帝国。“中华第一帝国”肇于秦朝,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刘宋南齐梁朝,至陈朝而终;“中华第二帝国”始于北魏,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至南宋而亡;“中华第三帝国”源于辽朝、含金朝元朝明朝,至清朝为止。若采纳上述观点,“中华帝国”则不仅限于指代大一统王朝。
  5. ^ 依照当代史学惯例,本页面所提及的“元朝”特指定都于元大都的政权。然而,有学者认为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所定之汉式国号“大元”本应是整个蒙古帝国的正式称号。即便如此,因蒙古帝国实际已分裂且组成部分之间互不统属,当代学者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元朝”定义。
  6. ^ 本列表显示的名号为历史学给予的称谓,不应与各朝正式确立的国号混淆。同一王朝亦可有多个历史学称谓。
  7. ^ 虽然中国历史学通常将某王朝之统治家族归类为某一民族,部分中国君主却具有多民族血统。例如:学者大多视清朝为满洲族所建之王朝,但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实为满汉混血,其汉族血统源自其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8. ^ 本列表显示的开国君主为王朝实际开创者。然而,中国历史上亦有统治家族的先前成员被追尊为君主的案例。例如:后晋实际建立者为晋高祖石敬瑭,但后晋皇室正式追尊先前四位成员为皇帝,其中辈分最大的是被追封庙号为“靖祖”和谥号为“孝安皇帝”的石璟
  9. ^ 夏朝统治家族为“姒”姓,“夏后”氏。
  10. ^ 10.0 10.1 有穷羿东夷族。因此,有穷羿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11. ^ 11.0 11.1 妘浞东夷族。因此,妘浞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周召共和以前的年份均出自夏商周断代工程
  13. ^ 13.0 13.1 13.2 据汉代史学家刘歆推算,夏朝的统治始于公元前2205年,终于公元前1766年,历时约440年。晚清官方审定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采用此说。[12]
  14. ^ 14.0 14.1 14.2 据汉代史学家刘歆推算,商朝的统治始于公元前1766年,终于公元前1122年,历时约645年。晚清官方审定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采用此说。[12]
  15. ^ 15.0 15.1 西周东周统称为“周朝”。
  16. ^ 16.0 16.1 据汉代史学家刘歆推算,西周的统治始于公元前1122年,终于公元前771年,历时351年。
  17. ^ 秦朝统治家族为“嬴”姓,“赵”氏。
  18. ^ 18.0 18.1 18.2 18.3 部分学者视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称“汉王”为西汉汉朝之始。若以此观点,西汉享国215年,汉朝享国共410年。
  19. ^ 19.0 19.1 西汉东汉统称为“汉朝”。
  20. ^ 刘婴王莽摄政期间称“皇太子”,并未正式登基为帝。西汉最后一位正式登基的君主是汉平帝刘衎
  21. ^ 21.0 21.1 西晋东晋统称为“晋朝”。
  22. ^ 十六国亦称作“五胡十六国”,但并非所有计入十六国之列的王朝均由“五胡”所统治。
  23. ^ 汉赵统治家族本姓“挛鞮”,于汉赵建立前改姓“刘”。
  24. ^ 由于靳准非出自刘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25. ^ 25.0 25.1 25.2 部分学者视公元303年(建初元年)成景帝李特年号“建初”为成汉之始。若以此观点,成汉建立者为成景帝,享国44年。
  26. ^ 前秦统治家族本姓“蒲”,秦惠武帝苻洪于公元349年前秦建立前改姓“苻”。
  27. ^ 27.0 27.1 27.2 部分学者视公元350年秦惠武帝苻洪称“三秦王”为前秦之始。若以此观点,前秦建立者为秦惠武帝,享国44年。
  28. ^ 由于兰汗非出自慕容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29. ^ 29.0 29.1 燕惠懿帝高云高句丽族,本姓“高”,后被慕容氏收养。因此,燕惠懿帝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30. ^ 30.0 30.1 燕惠懿帝高云的王朝归属,后燕灭亡年份可为公元407年(建始元年)或公元409年(正始三年),享国23年或25年。
  31. ^ 31.0 31.1 据不同学者的划分,燕惠懿帝高云可被视为后燕末代君主或北燕开国之君。
  32. ^ 公元400年(太初十三年),西秦亡于后秦。公元409年(更始元年),西秦复国。中国历史学并无对公元400年以前的西秦与复国后的西秦做出名号上的区分。秦武元王乞伏乾归是西秦短暂亡国前的最后一位君主,亦是复国后的首位。
  33. ^ 南凉统治家族本姓“拓跋”,秃发匹孤于南凉建立前改姓“秃发”。
  34. ^ 公元404年(弘昌三年),南凉亡于后秦。公元408年(嘉平元年),南凉复国。中国历史学并无对公元404年以前的南凉与复国后的南凉做出名号上的区分。凉景王秃发傉檀是南凉短暂亡国前的最后一位君主,亦是复国后的首位。
  35. ^ 35.0 35.1 段业汉族。因此,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36. ^ 胡夏统治家族本姓“挛鞮”,于胡夏建立前改姓“刘”,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又于公元413年胡夏建立后改姓“赫连”。
  37. ^ 37.0 37.1 燕惠懿帝高云高句丽族,本姓“高”,后被慕容氏收养。因此,燕文成帝冯跋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38. ^ 38.0 38.1 燕惠懿帝高云的王朝归属,北燕建立年份可为公元407年(正始元年)或公元409年(正始三年),享国29年或27年。
  39. ^ 北魏统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北魏建立后改姓“元”。
  40. ^ 东魏统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东魏建立前改姓“元”。
  41. ^ 西魏统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西魏建立前改姓“元”,魏恭帝拓跋廓又于公元554年西魏建立后复姓“拓跋”。
  42. ^ 隋朝统治家族本姓“杨”,西魏赐姓“普六茹”,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0年隋朝建立前复姓“杨”。
  43. ^ 唐朝统治家族本姓“李”,西魏赐姓“大野”,于公元580年唐朝建立前复姓“李”。
  44. ^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唐朝亡于武周。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唐朝复国。中国历史学并无对公元690年以前的唐朝与复国后的唐朝做出名号上的区分。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短暂亡国前的最后一位君主,而唐中宗李显则是复国后的首位。
  45. ^ 后唐统治家族本姓“朱邪”,唐献祖李国昌于公元869年后唐建立前改姓“李”。
  46. ^ 唐明宗李嗣源本无姓,后被李氏收养。因此,唐明宗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47. ^ 47.0 47.1 李从珂汉族,本姓“王”,后被李氏收养。因此,李从珂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48. ^ 周世宗郭荣本姓“柴”,后被郭氏收养。因此,周世宗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49. ^ 49.0 49.1 49.2 部分学者视公元902年(天复二年)吴太祖杨行密称“吴王”为杨吴之始。若以此观点,杨吴建立者为吴太祖,享国35年。
  50. ^ 由于朱文进非出自王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51. ^ 荆南统治家族本姓“高”,楚武信王高季兴后改姓“朱”,又于荆南建立前复姓“高”。
  52. ^ 南唐统治家族本姓“李”,唐烈祖李昪后改姓“徐”,又于公元939年南唐建立后复姓“李”。
  53. ^ 53.0 53.1 刘继恩汉族,本姓“薛”,后被刘氏收养。因此,刘继恩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54. ^ 54.0 54.1 汉英武帝刘继元汉族,本姓“何”,后被刘氏收养。因此,汉英武帝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55. ^ 55.0 55.1 部分学者视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获选为契丹族部落联盟首领为辽朝之始。若以此观点,辽朝享国218年。
  56. ^ 56.0 56.1 屈出律乃蛮族,本无姓。由于屈出律非出自耶律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57. ^ 57.0 57.1 部分学者视公元1132年(延庆九年)辽德宗耶律大石称“菊儿汗”为西辽之始。若以此观点,西辽享国86年。
  58. ^ 58.0 58.1 北宋南宋统称为“宋朝”。
  59. ^ 西夏统治家族本姓“拓跋”,唐朝宋朝分别赐姓“李”和“赵”,夏景宗李元昊于公元1032年西夏建立前改姓“嵬名”。
  60. ^ 元朝统治家族本姓“乞颜”,孛儿只斤·蒙合黑乞颜·孛儿只斤·合不勒于元朝建立前分别改姓“孛儿只斤”与“乞颜·孛儿只斤”,元烈祖孛儿只斤·也速该又于元朝建立前复姓“孛儿只斤”。
  61. ^ 61.0 61.1 部分学者视公元1260年(中统元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登基为蒙古帝国大汗及定年号“中统”为元朝之始。若以此观点,元朝享国108年。
  62. ^ 北元统治家族本姓“乞颜”,孛儿只斤·蒙合黑乞颜·孛儿只斤·合不勒于北元建立前分别改姓“孛儿只斤”与“乞颜·孛儿只斤”,元烈祖孛儿只斤·也速该又于北元建立前复姓“孛儿只斤”。
  63. ^ 63.0 63.1 自称“大元可汗”的绰罗斯·也先瓦剌人。由于其出自绰罗斯氏,非出自孛儿只斤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64. ^ 64.0 64.1 64.2 中国历史学通常以公元1388年(天元十年)忽必烈后裔脱古思帖木儿被杀,(或《明史》所声称的公元1402年乌鲁克帖木儿汗/鬼力赤)取消“大元”国号作为其终结年份。然而,部分学者将公元1388年或公元1402年至公元1635年间的蒙古族政权(《明史》称之为“鞑靼”)视为北元的直接延续。若以公元1388年为北元终结年份,北元享国21年;若以公元1635年为北元终结年份,北元享国267年,其末代君主为孛儿只斤·额尔克孔果尔
  65. ^ 65.0 65.1 65.2 部分学者视公元1664年定武帝政权覆灭为南明之终结。若以此观点,南明末代君主为定武帝,享国20年。然而,史学界对于定武帝(学者推测其姓名为“朱亶塉”或“朱本𫟷”,其统治时期为公元1646年至公元1664年)是否是真实人物及其确切身份尚存争议。
  66. ^ 公元1635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女真族更名为“满洲族”。
  67. ^ 晚清官方审定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清朝建立于1644年。[11]
  68. ^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允许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退位后仍可保留“大清皇帝”称号并享有其他优待条件,北京紫禁城内仍以“宣统”年号纪年,故形成逊清皇室小朝廷。该朝廷存在于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4年间,直至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才被废除。
  69. ^ 清朝于公元1917年(宣统九年)7月1日至7月12日短暂复辟,为张勋所领导,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复辟。由于此事件短暂并以失败告终,故通常不被视为清朝历史的一部分。
  70. ^ 1374年,明太祖沿用元代征东元帅府管理辽东,藏区置乌斯藏和朵甘两个都司。1411年,明成祖在黑龙江江口设奴儿干都司来管辖外兴安岭以南各部,大宁都司直辖的内蒙古部分设置兀良哈三卫,据《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明疆土变化:“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至明末时,辽东都司也吞并于后金政权,清初先后并入蒙古和新疆等地,故描述上才将明清合称“奠定现代的中国疆域”。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朝代 - 教育部辭典. [2018-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2. ^ 朝 - 教育部辭典. [2018-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3.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中文(台湾)). 某一世系帝王的统治时期,或某位君王的统治时期。例:汉朝 Hàn-tiâu。 
  4. ^ 谢庆奎等 中国大陆政府与政治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页6
  5. ^ 詞條名稱:改朝換代. 教育百科.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中文(台湾)). 
  6. ^ 6.0 6.1 司马光s:资治通鉴_(胡三省音注)/卷069》: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7. ^ 朝 - 汉字多功能字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文大学
  8. ^ s:三国志/卷46#孙策
  9. ^ s: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0. ^ 〈新统治阶级之形成:所谓士大夫共治天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陈品伶、孙浩伟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13-09-27
  11. ^ 11.0 11.1 唐积诚. 中国历史教科书 (PDF). 北京: 京华书局. 1910: 15. 
  12. ^ 12.0 12.1 唐积诚. 中国历史教科书 (PDF). 北京: 京华书局. 1910: 13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6-05). 
  13.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16–22. ISBN 7-5622-2277-0.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