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
东夷,或称夷、夷人,先秦时是指居住在江淮流域及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a])的人。[1]夷的最早记录在商甲骨文记录中,夷曾与商人发生战争,有称为夷方的国家,传说有淮夷(九夷)、鸟夷、嵎夷、莱夷之分。周朝时称为“东夷”,有徐国、莱国、郯国等诸侯国家,是今日汉族的祖源之一,此群体与同时代的河南省地区住民及当代人有亲缘阙系[2]。
东夷 | |
---|---|
分布地区 | |
今山东、江淮、辽东;朝鲜半岛、台湾等 | |
语言 | |
东夷语 | |
宗教信仰 | |
原始宗教 | |
相关族群 | |
南岛语系?汉语? |
在秦汉之后,随着中国或华夏这一概念的扩张,东夷概念所指代的群体也随之改变[3][4],具体对象改指居住于黄河流域以外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及今吉林省等地的各个民族及其国家,如倭国、高句丽、扶馀、朝鲜(三韩)、濊貊[5]等皆被列入东夷之中[6],研究指出南韩地区的当代人群及弥生古人与中国北方地区的古人存在共同祖先的亲缘关系[7][8]。
东夷人自古以来居住于东南沿海(今江苏、山东等)地区,传说蚩尤是东夷的部落联盟首领。[9]东周时期,经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诸部落逐渐融合。考古上,东夷文化发源于泰沂山区,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夏商时期的“夷”不带有民族观念,只是作为部落联盟的统称。
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开始,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东夷文化从古至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意义相当重大,从鸟图腾的崇拜,到各种手工艺、建筑工艺的发展,到文字的创造、八卦的创造、医学的创造,再到礼制的出现、聚落和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国家的形成,无不对中华文化起到重大深远的影响。[10]
释义
编辑东夷原为夏商周时期对东方部族的称呼,《礼记·王制》就有“东方曰夷”的称谓,夏称之为“九夷”,因有九支主要部族;商称之为“夷”或“夷方”;到了周以后开始称为“东夷”。相应的,这里的部落被称为东夷所创造的史前山东文化也称为东夷文化。[11]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上古时期的东夷部落与华夏部落并立,同是后世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秦汉后史籍中的东夷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字从“矢”,象征用绳索缠束箭矢,以便射猎时取回箭矢及猎物[12]。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13]。因此有所谓“东夷”为东边的弓箭手说法[14]。
此外,在甲骨文中,“夷”字可以和“尸”字交替使用,描绘了一个背著弓摆动著腿的人。甲骨文“尸”字只有两笔:一撇一捺,和现在的“人”字差不多。存世的殷墟甲骨里能看到不少关于“人方”的卜辞,这个“人方”就是商朝时期的夷国[15]。《合集》6459:“正(征)尸(夷)”,表示攻打夷方。又可借指来自尸方即夷方的人牲。《合集》828:“用十尸(夷)于丁,卯一牛。”表示用十个来自夷方的人牲来祭祖先丁,宰杀一头牛[16]。
鲁迅认为“夷”字描绘了一个反抗压迫、无所畏惧的英雄;郭沫若认为“夷”字描绘了一个伟人,也就是英勇杀敌的战士;金文中的“夷”字描绘了背着巨大弓箭的人,也就是一个战士或者勇士[17]。中国历史学家吴国桢认为“夷”字不应该按照古文字学来解释,因为在现代文字中暗示著一个拿著弓的巨大人物,这是应该被畏惧或尊敬的人,而不是被蔑视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冯时认为,龙山文化发现的丁公陶文,属于古彝文系统[19]。
历史
编辑石器时代早期(6300年以前)
编辑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沂源猿人及其后继者在鲁中泰沂山区生活。经过长达几十万年的漫长进化,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11]但这种理论被人类单地起源说挑战。
后李文化距今约8400至7700年,是山东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已进入原始的农耕定居生活时代,系母系氏族社会,其房址均为半地穴式[20]。
北辛文化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已形成完整的聚落,处于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粟;陶器工艺较为原始,代表器物为黄褐陶鼎。北辛文化的代表人物是造车始祖奚仲,曾担任夏禹的车正(交通部长),得封地薛国[21]。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至前2500年)
编辑大汶口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是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私有制。陶器开始使用快转陶车来制造,分黑陶和白陶两种。白陶上还有图案花纹。[22]
传说在中原地区中部和东部存在太昊和少昊两大部落集团,按其分布都对应于大汶口文化[23][24]。古文献对于太昊的记载甚少。而对于少昊的记载表明,少昊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内部各氏族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其中有十个氏族处于统治核心,分别是:为历正的凤鸟氏、司分的玄鸟氏、司至的伯赵氏、司启的青鸟氏、司闭的丹鸟氏、司徒的祝鸠氏、司马的鴡鸠氏、司空的鸤鸠氏、司寇的爽鸠氏、司事的鹘鸠氏。十部之外,另有五雉、九扈分别负责工正和农正[25]。统治系统已经十分发达。
蚩尤是东夷部落的一个重要的部落的首领。蚩尤族曾沿黄河西进,先后与炎黄部落在中原地区发生了剧烈冲突,虽一度得势,最后却被击败。传说在炎黄部落与东夷部落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擒杀了蚩尤。据司马迁的《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第一》记载,神农氏末年,天下大乱,各部落相互征伐,神农氏无法控制。有三股势力逐渐扩张,分别是黄帝、炎帝和蚩尤。首先发生冲突的是黄帝和炎帝,双方在阪泉大战了3次,黄帝获胜,吞并了炎帝的地盘。之后黄帝又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决战。战场上,黄帝派应龙出击,应龙畜水。而蚩尤请来风伯雨师,纵大风雨,破坏应龙的蓄水计划。于是,黄帝请来女魃,止住了风雨[26]。最终黄帝俘虏并杀死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并取代了神农氏成为新的盟主[27]。而据成书更早的《逸周书·卷六·尝麦解第五十六》记载,最初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两大部落集团,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赤帝(炎帝)和蚩尤,其中蚩尤是东夷少昊族系的首领。蚩尤向赤帝发起进攻,两大部落在涿鹿之河展开决战。赤帝大败,只得向黄帝请兵。黄帝与炎帝合兵,击败蚩尤,生擒了蚩尤并将其杀于中冀的绝辔之野。黄帝将蚩尤的部众交由少昊,确立了东夷部落的鸟图腾崇拜。而黄帝的势力也从此进入中原[28]。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至前2100年)
编辑山东龙山文化为新石器末期,处于铜石并用时代,铜器已经出现,陶轮广泛使用[29],骨雕和玉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30]。龙山文化的研究表明,东夷人也是礼制的发明者。龙山文化礼制表明其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形成[31]。当时可能存在一个以部落联盟为形式的王朝。中国学者俞伟超认为“如果4000多年前不发生大洪水,中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32]
传说五帝之后,中原的炎黄部落进入唐尧、虞舜时代。东夷部落与炎黄部落和平共处,他们的领袖轮流担任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至夏禹时期,禹为炎黄首领。他最初立皋陶为接班人,但是皋陶不幸早逝,于是又立益(伯益)为接班人[33]。伯益出自少昊族系之玄鸟氏,是东夷首领,也是炎黄后裔,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是嬴姓始祖[34]。与此同时,禹又举自己的儿子启为大臣,为其培养势力[35];封伯益的儿子若木到徐国(今山东郯城)建国。
禹在位十年死,按惯例权力应该移交给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但此时启已经羽翼丰满,诸侯大多归附他而非伯益[36]。于是启夺取了权力,开了世袭制度的先例。据《竹书纪年》记载,伯益强与启争权,帝启六年,被启杀害[37][38]。夏后启杀伯益建立夏朝后,东夷部落与炎黄部落的同盟宣告破裂,从此开始了新的一轮的夷夏之争。
夏代(前2070至前1600年)
编辑- 历史记载
夏的同姓部落有扈氏不服后启[39],双方在甘大战,有扈氏战败被灭,夏政权从此巩固,夷夏禅让成为往事[40]。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东夷各部落中,势力最强大的有穷氏羿率部落从锄迁至穷石[41],利用夏部落内部纷争,推翻了太康[42]。后羿夺权后,任用被东夷伯明氏后寒放逐的不肖子寒浞为相。最终寒浞发动政变,在桃梧杀死了后羿。寒浞霸占了后羿的后宫,生浇及豷。而大臣靡,逃到了有鬲氏。
寒浞继续剪除夏部落的残余势力。派儿子浇率军队灭了夏的同姓部落斟灌氏和斟寻氏,杀死了流亡的夏后相,并让浇驻守过.让豷驻守戈。相的夫人后缗投奔了自己的娘家部落有仍氏,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成为有仍氏牧正。浇听说后,派椒到有仍氏追索少康。少康又逃奔有虞氏,成为有虞氏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器重少康,将二姚嫁给他,并将他安置在诸纶。少康逐渐收罗夏部落残余,并施计,派女艾到浇处卧底,派季杼去诱骗豷。同时夏遗臣靡也在有鬲氏收罗斟灌氏和斟寻氏残余,逐渐强大,并最终灭了寒浞。后来,少康又灭浇于过,基本恢复了夏部落的势力,史称“少康中兴”。之后,夏后杼又灭豷于戈,最终灭亡了有穷氏[43][44][45]。历经五代君主夏方战胜东夷,得以复国。
- 考古发现(前1950至前1500年)
岳石文化相当于夏朝与商初的数百年时期,是与夏、商文化并存的东夷文化。岳石文化以泰沂山为中心,北起鲁北冀中,向南越过淮河,西自山东省最西部、河南省的兰考、杞县、淮阳一线,东至黄海之滨。岳石文化遗存的重要文化特征一是出现了青铜器物;二是出现了新型石制工具;三是陶器自成系统;四是发现了卜骨和卜甲。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11]
商代(前1600至前1046年)
编辑商朝与东夷的具体关系至今尚有争议。总的来说,作为先商文化遗存的下七垣文化和漳河型先商文化都受到了岳石文化的明显影响[46][47][48],而商族先人可能更早则来自于北方的红山文化人群[49][50]。东夷人中有一支名为青丘的部落与山东半岛的夷人发生融合。商部落和东夷一样崇拜玄鸟,始祖为简狄[51][52][53]。商汤伐夏,曾与东夷诸部广泛联盟,直到早商时期,两族关系依旧十分融洽,两族在豫东杞县一带交错而居。商部落崛起,商文化扩张,但早商时期东部与岳石文化的分界却没有大的变化。[54]
之后,源于少昊玄鸟氏的商部落崛起,并最终推翻了夏朝,占据了中原。商代任用同出玄鸟氏的秦部落等统御各方。与人方等东夷方国关系也较夏融洽。商亳还曾迁至少昊曾经的都城奄(今山东曲阜)。后期商对东夷连续作战,消耗了大量国力,并最终被周人乘虚而入,夺取了中原。秦部落祖先蜚廉、恶来也被周武王杀害。有虞氏(妫姓)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舜帝所建虞朝的名称。
中商时期,夷商关系恶化,仲丁继位后,发生了与蓝夷的战争。商朝自商王中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历经了九世之乱,其中祖乙曾将商都迁至庇(山东郓城),南庚又迁到奄(山东曲阜)[55],直到盘庚迁至殷(河南安阳)才稳定下来[56]。之后商王朝不断东征,商文化向东扩张,部分夷人商化或者成为商人附庸。但直至帝辛时期,仍有夷人在胶东或淮河流域保持独立的文化,商文化始终没有越过沂河、潍河一线。[57]
其中人方(夷国)为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所建,妘姓。位居海滨,跨越了夏商周三朝。商末商纣王率兵攻打人方,俘获人方3万多人,人方的战死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战争,也让商朝伤了元气,结果被西边的周武王乘虚进攻,导致其灭亡。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其中就包括夷国。当时山东半岛上的方国为数不少,但是在周初大分封中得到承认的只是少部分。[15]
莱夷是东夷部落的一支,周代以前,莱国统治中心在山东半岛的北部昌乐、临朐县一带。东部可达龙口的沿海地区。周初,姜太公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今淄博市临淄区),后迁都蒲姑(今淄博市高青县),后迁回营丘,并改名临淄。因为距离莱都较近,莱国屡次进犯营丘[58]。春秋时期,在齐国强大之后打败了莱国,侵占了位于今平度西边的领土[59]。因此,莱公迫不得已迁都龙口,改名东莱。前567年,齐晏弱灭东莱,齐国势力深入胶东半岛[60]。考古发现,莱国都城可能在今天山东龙口境内的归城城址。
周朝(前1046至前256年)
编辑随着周代的东夷与炎黄融合成为华夏,秦以后,特别是汉族形成以后,“东夷”改为对汉族以外,如朝鲜族、和族、夫馀族等外族的泛称 。其认定范围也随之变化。从黄帝时期的山东、豫东、皖北和苏北一带, 变为日后秦汉时期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三国志·魏书》中,夫余、高句丽、沃沮、东濊、三韩、挹娄被列入《东夷列传》。唐杜佑《通典》将朝鲜、新罗、倭、高句丽、流求等归入东夷[61],明代严从简将日本、朝鲜、琉球归入东夷[62]。但是,两者在文化上却有相同之处,比如鸟图腾崇拜和鸟生传说[63][64][65][66][67][68][69]以及支石墓文化。
周武王灭商之后,商残余与东夷部落联合,协同三监反周。被周公瓦解。周室趁机将势力发展至东夷地区,灭东夷大国奄和蒲姑,而立鲁和齐两大国以控制东方。此时东夷尚有莒、莱和淮夷中的徐等大国。商遗民有宋国;虞遗民有陈国。周穆王时,徐偃王威福东方,势力空前强大,但被周穆王所败。投靠周天子的秦氏族也已经分成了秦氏和赵氏。西周时期始终无力彻底制服东夷,到了西周晚期更趋于被动的局面,周厉王时期的禹鼎记载鄂侯御方突然叛乱,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厉王用“西六师”、“殷八师”进攻鄂侯,甚至怒而下令“勿遗老幼”,却未能取胜,最后由作器者禹受武公之命带亲兵征战才取得胜利。[70][71]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莱、纪、邳、郯、徐、谭、莒等大国先后被灭,东夷与华夏迅速融合。齐桓公在对山东大部分的资源和人口的整合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72]。而秦国雄霸雍州,赵国也在晋国分裂后迅速崛起,陈国贵族也取代了齐国国君。战国七雄中,有三家王族是东夷后裔,可见当时东夷与炎黄已经基本融合。
后世
编辑秦统一六国后,东夷一词便不再作为海内部落的名称出现。
金元时期,山东大部分地区历经战乱人口骤减,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唯有当时胶东地区损失较小,保留了山东的人种和文化。在明朝初年一部分登州府和莱州府的居民迁移至山东西部。
东夷各部
编辑在东夷部落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伏羲氏、蚩尤、少昊、大舜等[31]。东夷人最初只是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半岛丘陵区,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东夷人在蚩尤的领导下到达鲁西北平原,与东进的炎黄部落开始接触。经过夷夏“涿鹿之战”,东夷集团被炎黄集团逼回原地。随后炎黄之间也展开了“阪泉之战”,结果炎帝部落被迫东迁,与东夷人杂居错处[73]。之后黄帝部落向东推进至豫东及鲁西北平原之地,与东夷人联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共同创建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太昊部系
编辑太昊,一说就是伏羲,是传说中东夷部落中最古老的部落集团的领袖,他最大贡献是画八卦,造书契,结束了古人类结绳记事和不辨东西南北、不分春夏秋冬的历史。据《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太昊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在被称为“大皞之虚”的陈,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23]。又据《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一年》,其中有“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的说法[74]。而根据杜预的注释,“任”即任城,在今山东济宁境内;“宿”为无盐,在今山东东平境内;“须句”为须昌,在今山东东平境内;“颛臾”即武阳县,在今山东平邑县境内。也就是说,太昊的后人封地都是今山东鲁西南地区春秋时期的一些小国[74]。所以可以断定,太昊部落的活动区域在豫东鲁西南一带,且有沿古济水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向。而另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25]
少昊部系
编辑少昊同时是炎黄部落和东夷部落的领袖,是黄帝之子。少昊部落被视为继太昊部落之后兴起的东夷部落的又一分支部族,以鸟为图腾,在族源上与太昊大概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25]。少昊族的故都城在今天山东曲阜,曲阜被称为“少皞之虚”[24]。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族内部各氏族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其中有十个氏族处于统治核心,分别是: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十部之外,另有五雉和九扈[25]。其中爽鸠氏居于后来的齐国都城临淄[75]。而玄鸟氏更是发展成为一统中原的强大商族和统一中华的秦族[34][51][53]。
少昊部落比太昊部落更为发达。其中有后世著名的嬴姓十四氏[76]和日后统一中原的出身玄鸟氏的商部落[51][53]。根据《史记·卷第五·秦本纪 第五》记载,“嬴姓十四氏”中的秦氏、赵氏和徐氏都出自玄鸟氏[34],基本推断“嬴姓十四氏”可能都出自玄鸟氏。玄鸟氏是少昊部落中最显赫的一支。而有虞氏则有可能出在凤鸟氏[77][78]。
根据《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国是少昊之后[25],也是嬴姓十四氏之一[76],而嬴姓十四氏的另一支—秦国祭祀祖先时,祭祀少昊[79],所以可以断定嬴姓十四氏是少昊族裔。[25]少昊族的后人封地如费、莒、郯、徐,在今山东费县、莒县、郯城一带;江、黄、钟离、光,在今淮河以北。所以鲁南至淮河以北的黄淮地区是少昊族的主要活动区域[14]。据《史记·卷第五·秦本纪 第五》记载,嬴姓因分国而分成十四氏,即: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76]。而赢姓来自少昊部落,有诸多佐证。首先,秦祭祀白帝少昊[79],而少昊出自东方,却被称为白帝,主西方,皆因秦故;其次,郯子以少昊为祖先;而出自少昊玄鸟氏的商族以秦族为亲兵,羁縻外邦,类似清代满族以锡伯族羁縻西域一般;除秦氏、赵氏外,其他嬴姓诸氏大多居于东方。所以嬴姓十四氏皆是少昊之后。
著名人物
编辑- 蚩尤作为东夷的祖先之一,被奉作“齐地八神”之“兵主”[80],在涿鹿之战中败于黄帝,但由于骁勇善战,死后被奉为“战神”。蚩尤传说曾经被封于曲阜。东汉学者应劭说:“蚩尤,古天子。”《逸周书·尝麦》篇说:“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所谓“宇于少昊”,亦即居于少昊故地的意思。[28]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时同样也祭祀蚩尤[81],并将此传统树为正统,从此得以光大[82]。传说蚩尤的陵墓在东平陆监乡,即今山东汶上县南旺镇[83]。
- 传说和古典文献记载认为射去九日的后羿是东夷部落的领袖。
- 中衍,商朝,伯益的玄孙,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的祖先。曾孙戎胥轩。
- 蜚廉是商纣王的大将,战国七雄中秦、赵两诸侯的始祖。
文化
编辑东夷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在许多方面与中原文明不分伯仲[11]。
东夷与炎黄东西相对,同为汉族的先民,其是北部汉族血统的最主要来源。在中国史学史上有著名的“夷夏东西说”[84][85]。
根据《史记》记载,华夏是黄河中游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和颍川、南阳地区汉族的主要来源[86][87],而东夷则是黄河下游,海岱淮济地区汉族的主要来源[88][89]。五帝其中一种说法,五帝中,除赤黄二帝可认为是炎黄部落首领外、白帝少昊(宇于奄,今山东曲阜,青帝太昊,都可以认为是东夷部落首领。[原创研究?]可见在中国先秦时期的五行说中,五帝是分属于东夷与炎黄部落,同为汉族先民,尤其是北部汉族的共同祖先。
语言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吴安其认为,在东夷语的底层,可以发现南岛语族的特性[90]。
文字
编辑东夷部落的文字是从北辛文化的刻划符号开始的[91]。滕州北辛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两个刻划符号,一个刻在泥质灰陶器底上,一个刻在泥质红陶腹片上。到大汶口文化时期,这种刻划符号数量增多,也更具象形意义。莒县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刻有陶文的大口尊,上有图像和图像文字共12个。龙山文化时期的邹平丁公遗址出土了,刻有11个字的陶片,距今4200~4100年间,有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之一。但陶片上字体多为连笔字,与甲骨文差别较大。之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岳石文化和商代刻划符号卜骨,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与商代早期,距今3700年~3500年,是迄今所见卜骨上最早的文字,比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甲骨文提前近300年。甲骨文是商朝人利用龟甲、牛骨进行占卜,再将占卜的结果刻在上面。因此,东夷部落是中国较早创造、使用文字的古老民族之一[91]。其中的 "旦、钺、斤、皇、封、酒、拍、昃"等汉字目前仍在沿用[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学者王恩田与俞伟超等人认为,在龙山文化中发现的丁公陶文,是东夷系统的文字[92]。冯时认为,丁公陶文属于古彝文系统,殷商甲骨文中的人方以及西周所称的东夷,可能与彝族有关[93]。李象润、李浴洋等学者认为,丁公陶文属于古汉字系统[94][95]。
手工
编辑据中国典籍记载,东夷人是弓箭的发明者[14]。《说文解字·矢部》载:“古者夷牟初作矢”。《世本》中也载:“挥作弓,夷牟作矢。”而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骨质和蚌质的箭镞,证明了传说的可信度。[11]
东夷的陶瓷制作技术相当高。在北辛文化时期,东夷人已开始制作陶器。到大汶口至龙山文化时期已全面且准确地掌握了陶土的选择、成型、烧制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过程,制作出多种具艺术美感的陶器。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蛋壳陶,其制作技术精美高超,在中华史前文化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除利用天然粘土外,东夷人还使用了高岭土作原料,曾烧制了少量表里白净的陶,为原始瓷器的最初尝试。[11]
东夷人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使用铜和铁的部族[14]。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出土铜钻(铜锥形器)、残铜条、残铜片、铜器残片、铜渣等,表明该时期的东夷人已有炼铜和制铜手工业。[11]
信仰
编辑东夷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鸟形的陶瓷表明,东夷人以鸟为图腾,是一个崇尚鸟的民族,有鸟生的传说[31]。比如《史记·卷三·殷本纪 第三》:“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51][52][53];再比如,《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77];以及《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五》:“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34],“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96]
太昊部落的图腾是龙还是凤,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太昊和伏羲是同一人,风姓[74],以龙为图腾[25];另一说太昊只是姓氏为伏羲氏,伏羲是太昊所在氏族部落的先祖,以玄鸟为图腾。
饮食
编辑北辛文化时期出土多种类型的泥条盘筑陶器,可用以印证东夷人熟食技术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善。而这一时期出现的高柄杯,可能就是一种酒器。[11]
礼乐
编辑东夷部落原始礼制的主要表现在宫室制度、埋葬制度和礼器三个方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龙山文化时期作为祭器使用的鸟造型三足器枣陶,被认为是东方文化的“标准化石”。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笛柄杯能够吹奏出4个不同的乐音,是迄今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陶制横吹管乐器。[11]
研究
编辑主张东夷是其中一个民族集团的学者,如徐旭生认为中国上古时代,由文化区分,可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等三个主要民族,至秦汉之际,才融合成中国人[97]。
顾颉刚认为,鸟夷居住在商人的东边,因此称为东夷,是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其下分支出凤鸟氏、玄鸟氏和爽鸠氏等。鸟夷为黑陶文化的创造者[98]。傅斯年提出夷夏东西说,认为东夷是与西方的夏人平行发展的族群,后融合成为汉族。承继夷夏东西说,大陆学者方汉文等,认为原始汉族主要源自东夷[99][100]。
凌纯声认为,夷为大海的意思,指的是居住在中国东岸海滨的古民族总称,在东方者称东夷,南方称南夷,其中包括了古越人。吕思勉认为,居住在淮河以北的称东夷,居住在长江以南为百越。
认为东夷并非民族,同是上古汉族一个分支的学者,如马戎在《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一文分析,在《尚书》代表的周代以前的文献中,“夏”并不是代表中原文明人群的泛指,而“夷”字也尚未成为“蛮夷”的泛指,当时“夷夏之辨”并没有成为普遍的观念。而周代的的“夷夏之辨”乃是根据文化传统把“天下”的人群分做两大类的区分,而不是一个“多种类”(甲族、乙族、丙族等)平行并存的分类框架,若以中原地区为文化中心来看,“夷夏之辨”表现的仅仅是“教化之内”和“教化之外”的区别,并不是什么依据血缘、体质、语言的差别而固定不变的“民族”差别;又东夷人群与中原人群同属于龙山文化系统。
学者汪启明于《“东夷非夷”新诂》表示“华夏与‘东夷’、‘夷’相对而称,是战国以后人‘中原文化中心论’产物,并非一定与某个民族、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对应。”故东夷并非民族,夷、夏之间更不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而是不同的部落或部族或部族联盟。
主张东夷是民族源流之一的学者,如北韩金日成大学教授李趾麟在《古朝鲜研究》一书中主张,居住在黄海沿岸至朝鲜半岛一带的古民族为鸟夷,即东夷,为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创造者。鸟夷与濊貊族融合后,成为朝鲜族与肃慎的先祖。南韩学者金廷鹤在《韩国民族形成史》中,提出古朝鲜的文化特色属于东夷族。尹乃铉《韩国古代史新论》中认为,朝鲜族为东夷的一个分支。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青州在海岱之间,兖州在河济之间,徐州在淮济之间。
参考文献
编辑脚注
编辑- ^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 7-5031-1840-7.
- ^ 科学家重建山东人群六千年遗传史,再证“重瓣花朵式假说”
- ^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华夏称四方 “非我族类” 为戎、狄、蛮、夷、羌或胡等等。借着这些对异族的称号,华夏也由边缘界定自己。
- ^ 关志国. 论中国古代史籍对四夷的体系化记述模式. 史学集刊. 2014, (11).
- ^ “濊貊”,拼音:huìmò,注音:ㄏㄨㄟˋ ㄇㄛˋ,上古拟音:*/qʷʰˤat-mɡraːɡ/,於廢切、莫白切
- ^ 《尚书正义》卷18:“成王既伐东夷。”传:“海东诸夷,驹丽、扶馀、馯、貊之属。”
- ^ 波音. 无字史记.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ISBN 9787521734256.
一项对185名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韩国人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中40%的人具有来自中国中原地区人群的基因,这说明韩国人祖先中来自中国北方的人群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但总体上看,弥生人的祖先应该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古人。
- ^ 日本人の「完成」は古墳時代だった? DNAを分析、ルーツに新説:朝日新聞デジタル. 朝日新闻デジタル. 2021-09-18 [2024-11-22] (日语).
- ^ 郭墨兰. 蚩尤形象溯源. 中国民俗学网. 2018-03-04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1).
- ^ 东夷文化百科. 东夷文化博物馆. [202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0).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磐石. 东夷文化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文化标志城官方网站. 2009-10-03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夷,漢語多功能字庫.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 ^ 东夷人的军事之最. [200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5).
- ^ 14.0 14.1 14.2 14.3 东夷及其文化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山东省情网
- ^ 15.0 15.1 张九龙. 人方:这个甲骨文里的东夷小国为何改变了殷商国运?. 凤凰国学. 齐鲁晚报. 2017-01-04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 ^ 尸,漢語多功能字庫.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1).
- ^ Huang Yang (2013), Perceptions of the Barbarian in Early Greece and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S Research Bulletin 2.1, translating Guo Moruo, (1933, 1982), 卜辞通纂, 第五六九片, p. 462.
- ^ 《越绝书》〈吴内传〉:“‘习之于夷。’夷,海也。”
- ^ 冯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台湾书房,2007年。
- ^ 逄振镐. 东夷文化研究 第1版. 济南: 齐鲁书社. 2007. ISBN 7-5333-1734-3.
- ^ 张学亮. 东方文明渊源的北辛文化. 原始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千华驻. 2017-02-01.
- ^ 张学亮. 父系氏族社会的大汶口文化. 原始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千华驻. 2017-02-01.
- ^ 23.0 23.1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梓慎曰.往年吾见之.是其征也.火出而见.今兹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与不然乎.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汉.汉.水祥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过其见之月.郑裨灶言于子产曰.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子产弗与.
- ^ 24.0 24.1 《春秋左氏传·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东夷族.古代 韩国人).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 ^ 《山海经·海经·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 ^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第一》: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脩德振兵,治五气,蓻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 ^ 28.0 28.1 《逸周书·卷六·尝麦解第五十六》: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今予小子,闻有古遗训,予亦述朕文考之言,不易。
- ^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 约前2900~前2000 龙山文化. 中国通史(上). 2008. ISBN 7807627069.
- ^ 谢涤非; 肖东发.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玉器. 玉石之国:玉器文化与艺术特色. 崧博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17-01-27.
- ^ 31.0 31.1 31.2 31.3 追寻东夷族的文化足迹. 新华网河北频道. 中国文化报. 2009-09-24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 《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齐鲁书社, 1993 年
- ^ 《史记·卷二·夏本纪 第二》: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 ^ 34.0 34.1 34.2 34.3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五》: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 ^ 《战国策·卷二十九·燕策一》: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委公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
- ^ 《史记·卷二·夏本纪 第二》: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 ^ 《晋书.束晳传》:“《纪年篇》云:益干启位,启杀之。”
- ^ 《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竹书》云:“益为后启所诛。”
- ^ 《史记·卷二·夏本纪 第二》: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 ^ 《史记·卷二·夏本纪 第二》: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 ^ 《左传•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锄迁于穷石。”
- ^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 夏朝 前1938~前1936 羿、浞生乱. 中国通史(上). 2008. ISBN 7807627069.
- ^ 《史记·卷二·夏本纪 第二·【索隐】》: 【索隐】左传魏庄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灭斟灌氏及斟寻氏,而相为浇所灭,后缗归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然则帝相自被篡杀,中闲经羿浞二氏,盖三数十年。而此纪总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
- ^ 《春秋左氏传·哀公元年》: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𬩽.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 ^ 《春秋左氏传·襄公四年》: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脩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 ^ 方辉《墓葬所见岳石文化与下七垣文化关系举例》,《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
- ^ 贾文彪《试论豫东先商文化与其周邻文化的关系》,《天中学刊》2019年
- ^ 刘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 ^ 干志耿,李殿福,陈连开《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历史研究》1985年
- ^ 贾宁宁《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 ^ 51.0 51.1 51.2 51.3 《史记·卷三·殷本纪 第三》: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 ^ 52.0 52.1 《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
- ^ 53.0 53.1 53.2 53.3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 ^ 张国硕. 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3月
- ^ 林玉贵,从酒台遗址发现论商族的起源地
- ^ 李学勤、孟世凯.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 中国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年4月. ISBN 978-7-5439-3151-0.
- ^ 徐昭峰,商王朝东征与商夷关系
- ^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第二》: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 ^ 《春秋左氏传·宣公九年》:夏.仲孙蔑如京师.齐侯伐莱.秋.取根牟.
- ^ 《春秋左氏传·襄公六年》: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于郑子国之来聘也.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公.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 ^ 唐杜佑《通典》卷185-186
- ^ (东夷一称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东夷专指上古居住于今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部落,广义的东夷专指居住于今东北、朝鲜半岛的民族,二者不应相混。明)严从简著《殊域周咨录》卷一至四 ISBN 9787101006070
- ^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 第七十五》: 初,北夷索离国王出行,[一]其侍儿于后𡜟身,[二]王还,欲杀之。侍儿曰:“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后遂生男。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于马兰,马亦如之。王以为神,乃听母收养,名曰东明。
- ^ 《三国史记·卷十三·高句丽本纪 第一》: 幽闭于室中 为日所 引身避之 日影又逐而之 因而有孕 生一卵 大如五升许 王弃之与犬豕 皆不食 又弃之路中 牛马避之 后弃之野 鸟覆翼之 王欲剖之 不能破 遂还其母 其母以物裹之 置于暖处 有一男儿 破壳而出 骨表英奇 年甫七歳 嶷然异常 自作弓矢射之 百发百中 扶余俗语 善射为朱蒙 故以名云
- ^ 《三国史记·卷一·新罗本纪 第一》: 高墟村长苏伐公 望杨山麓 萝井傍林间 有马 而嘶 则往观之 忽不见马 只有大卵 剖之 有婴儿出焉 则收而养之 及年十余岁 岐嶷然夙成 六部人 以其生神异 推尊之 至是立为君焉 辰人谓瓠为朴 以初大卵如瓠 故以朴为姓
- ^ 《三国史记·卷一·新罗本纪 第一》: 脱解本多婆那国所生也 其国在倭国东北一千里 初其 国王 娶女国王女为妻 有娠七年 乃生大卵 王曰 人而生卵不祥也 宜弃之 其女不忍 以帛里卵并宝物置于椟中 浮于海 任其所往 初至金官国海边 金官人怪之不取 又至辰韩阿珍浦口 是始祖赫居世 在位三十九年也 时海边老母 以绳引系海岸 开 见之 有一小儿在焉 其母取养之 及壮身 长九尺 风神秀朗 知识过人 或曰 此儿不知姓氏 初椟来时 有一鹊飞鸣而随之 宜省鹊字 以昔为氏 又解韫椟而出 宜名 脱解
- ^ 《三国史记·卷一·新罗本纪 第一》: 九年 春三月 王夜闻 金城西始林树间 有鸡鸣 声 迟明遣瓠公视之 有金色小椟 挂树枝 白鸡鸣于其下 瓠公还告 王使人取椟开之 有小男儿在其中 姿容奇伟 上喜谓左右曰 此岂非天遗我以令胤乎 乃收养之 及长聪明多智略 乃名阏智 以其出于金椟 姓金氏 改始林名鸡林 因以为国号
- ^ 《三国遗事·卷第二》: 唯紫绳自天垂而着地。寻绳之下。乃见红幅裹金合子。开而视之。有黄金卵六圆如日者。众人悉皆惊喜。俱伸百拜。寻还。裹着抱持而归我刀家窴榻上。其众各散。过浃辰。翌日平明众庶复相聚集开合。而六卵化为童子。容貌甚伟。仍坐于床。众庶拜贺。尽恭敬止。日日而大。逾十余晨昏。身长九尺则殷之天乙。颜如龙焉则汉之高祖。眉之八彩则有唐之高。眼之重瞳则有虞之舜。其于月望日即位也。始现故讳首露。或云首陵(首陵是崩后谥也)。国称大驾洛。又称伽耶国。即六伽耶之一也。余五人各归为五伽耶主。
- ^ 《三国遗事·卷第二》: 父首露王。母许王后。立安四年己卯三月□十三日即位。治三十九年。嘉平五年癸酉九月十七日崩。王妃泉府卿申辅女慕贞。生太子麻品。开皇历云。姓金氏。 盖国世祖从金卵而生。故以金为姓尔
- ^ 李先登《禹鼎集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4年
- ^ 陈梦婷《铜器铭文中所见南淮夷及相关问题研究》,安徽大学,2020年
- ^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华品文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5页
- ^ 司马迁.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 汉.
初都陈,又徙鲁。
- ^ 74.0 74.1 74.2 《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一年》: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脩祀纾祸也.
- ^ 《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
- ^ 76.0 76.1 76.2 76.3 《史记·卷第五·秦本纪 第五》: 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 ^ 77.0 77.1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卒妻完。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
- ^ 《史记·卷第二·夏本纪 第二》: 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 ^ 79.0 79.1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第六》: 自周克殷后十四世,世益衰,礼乐废,诸侯恣行,而幽王为犬戎所败,周东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其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闲,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 ^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第六》: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圭币杂异焉。
- ^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第六》: 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
- ^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第六》: 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枌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
- ^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第六·【皇览】》: 皇览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
- ^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
- ^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七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 ^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
- ^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 ^ 《史记·卷二·夏本纪 第二》: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𫄨,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浮于汶,通于济。
- ^ 《史记·卷二·夏本纪 第二》: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都,东原底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
- ^ 吴安其《南岛语分类研究》,中国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ISBN 9787100056830
- ^ 91.0 91.1 逄振镐. 从图像文字到甲骨文——史前东夷文字史略. 中原文物. 2002, (2): 30 [201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1).
- ^ 俞伟超〈丁公陶文是已亡佚的东夷文字〉,收录于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
- ^ 冯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台湾书房,2007年。
- ^ 李象润、李浴洋《东夷契刻:中国书法的原生态——直插中华汉字根底基因的哲理对话》
- ^ 陈望衡《迈入文明的大门:龙山文化的审美解读》
- ^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五》: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 ^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华夏、夷、蛮三族实为秦汉间所称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
- ^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商人,是中华民族。它的东边为鸟夷人。鸟夷人把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凤鸟氏、玄鸟氏和爽鸠氏都是鸟夷。鸟夷人所占地域极为广大。大概以山东为中心,最北到东北 地区;南到江苏;西到河南。这些都有考古的根据。鸟族文化是黑陶文化。黑陶在山东、河南、东北、江苏等区域发现很多。黑陶的特点是薄,上面都有鸟头。这些是近些年才发现知晓的。”
- ^ 方汉民〈中国文明本土东部起源说新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 ^ 罗骥、巩红玉〈论汉族主体源于东夷〉,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
书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本表会因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而需要更新。
年份 (BC) |
时代 | 蒙古区 | 东北区 | 燕辽区 | 雁北区 | 新疆区 | 甘青区 | 中原区 | 海岱区 | 两湖区 | 巴蜀区 | 西南区 | 江浙区 | 岭南东南区 | 时代 | 年份 (BC) | |||||||||||||||||||||||||||||||||||||||
---|---|---|---|---|---|---|---|---|---|---|---|---|---|---|---|---|---|---|---|---|---|---|---|---|---|---|---|---|---|---|---|---|---|---|---|---|---|---|---|---|---|---|---|---|---|---|---|---|---|---|---|---|---|---|---|
阿尔泰 萨彦岭 |
内贝加尔 | 东蒙古 | 黑龙江 牡丹江 呼伦贝尔 |
鸭绿江 图们江 |
松花江 嫩江 |
辽河以东 辽东半岛 |
辽河以西 内蒙古 |
河北北部 内蒙古 |
河套 内蒙古 |
东套 陕北高原 |
山西 汾河北部 |
环准噶尔 盆地 |
环塔里木 盆地 |
环东天山 哈密盆地 |
河西 走廊 |
陇西 青海 |
陇东 宁夏 |
陕西 关中西部 |
陕西 关中东部 |
山西 汾河南部 |
河南 西部 |
河南 东部 |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
淮河 皖北苏北 |
山东 | 胶东 | 湖南 | 湖北 鄂东 |
湖北 江汉 |
三峡 重庆 |
汉水上游 汉水中游 |
四川 | 云南 贵州 |
青海 西藏 |
浙东 | 太湖 | 苏中 江南 |
安徽 中部 |
安徽 南部 |
江西 西部 |
江西 东部 |
广西 南部 |
珠江 中上游 |
广东 北部 |
珠江 三角洲 |
浙南 闽北山区 |
闽东 沿海 |
闽南 潮汕 |
台湾 北部 |
台湾 中南部 | |||||
9000 以上 |
新 石 器 早 期 |
后套木嘎 一期遗址 12000-9000 双塔一期 遗址 9000-7000 |
于家沟 遗址 12000-6000 转年、 东胡林 遗址 9000-7000 南庄头 遗址 8500-7700 |
李家沟 遗址 10500-8600 |
扁扁洞 遗址、 黄崖 遗址 10000-7000 |
玉蟾岩 遗址 12000-10000 |
上山 遗址 ?-? |
三山岛遗址 ?-10000 |
仙人洞、 吊桶环 遗址 12000-8700 |
庙岩 遗址 15000-10000 甑皮岩 一期 遗址 10000-9000 |
牛栏洞 遗址 10000-6000 |
奇和洞 一期至 二期 遗址 10000-8000 |
新 石 器 早 期 |
9000 以上 | |||||||||||||||||||||||||||||||||||||||||
新仙女木期 结束 |
新仙女木期 结束 | ||||||||||||||||||||||||||||||||||||||||||||||||||||||
9000 | 甑皮岩 二期至 四期 遗址 9000-6000 |
9000 | |||||||||||||||||||||||||||||||||||||||||||||||||||||
8500 | 8500 | ||||||||||||||||||||||||||||||||||||||||||||||||||||||
8000 | 8000 | ||||||||||||||||||||||||||||||||||||||||||||||||||||||
顶蛳山 一期 遗址 8000-7000 |
奇和洞 三期 类文化 8000-5000 |
||||||||||||||||||||||||||||||||||||||||||||||||||||||
7500 | 彭头山 7000-5600 |
彭头山 7000-5600 |
7500 | ||||||||||||||||||||||||||||||||||||||||||||||||||||
埃尔达伦 活动 |
埃尔达伦 活动 | ||||||||||||||||||||||||||||||||||||||||||||||||||||||
7000 | 新 石 器 中 期 |
小河西 7000-6200 |
贾湖 7000-5800 |
上山 ?-? |
新 石 器 中 期 |
7000 | |||||||||||||||||||||||||||||||||||||||||||||||||
6500 | 后李 6500-5500 |
城背溪 6500-5000 |
顺山集 6500-5500 |
6500 | |||||||||||||||||||||||||||||||||||||||||||||||||||
8.2千年 | 兴隆洼 6200-5400 |
8.2千年 | |||||||||||||||||||||||||||||||||||||||||||||||||||||
6000 | 网纹陶 5000-3000 哈伊廷 绳纹陶 6000-3000 卡扎钦斯克 5500-3200 波索尔 4600-2500 |
塔木察格 布拉格 6000-4300 |
北福地一期 6000-5600 磁山 |
裴李岗 6100-5000 |
磁山 6000-5600 |
跨湖桥 6000-5000 |
复国墩 6000-4000 |
6000 | |||||||||||||||||||||||||||||||||||||||||||||||
大地湾 (老官台) 5800-5400 |
高庙 5800-5000 皂市下层 5500-4800 汤家岗 5000-4000 |
大地湾 (老官台) 5800-5400 |
顶蛳山 6000-5000 |
甑皮岩 五期 类文化 6200-5000 |
|||||||||||||||||||||||||||||||||||||||||||||||||||
5500 | 新开流 5500-4550 |
5500 | |||||||||||||||||||||||||||||||||||||||||||||||||||||
新乐下层 5300-4800 |
赵宝沟 5400-4700 富河 5400-4700 |
北辛 (青莲岗) 5400-4400 |
双墩、 侯家寨 5300-4500 |
||||||||||||||||||||||||||||||||||||||||||||||||||||
上宅 5300-4700 |
北首岭 5000-4800 |
上宅 5300-4700 |
李家村 5000-4800 |
||||||||||||||||||||||||||||||||||||||||||||||||||||
5000 | 左家山下层 5000-4500 |
仰韶(早) 红台坡下 5000-4300 |
仰韶(早) 枣园 5000-4300 |
仰韶(早) 下王岗 5000-4000 |
源自 李家村 |
龙虬庄 5000-3000 北阴阳营 4000-3000 |
受湖南影响 | 5000 | |||||||||||||||||||||||||||||||||||||||||||||||
5.9千年 | 新 石 器 晚 期 |
仰韶(早) 半坡 4900-3800 仰韶(早) 史家 4900-3800 |
白石村 4900-4300 |
边畈 4900-4000 油子岭 4000-3600 |
柳林溪 5000-4400 |
中子铺 4780-4000 |
河姆渡 5000-3300 |
马家浜 5000-4000 骆驼墩 ?-? |
咸头岭 5000-4000 |
新 石 器 晚 期 |
5.9千年 | ||||||||||||||||||||||||||||||||||||||||||||
小珠山 下层 5000-4000 |
|||||||||||||||||||||||||||||||||||||||||||||||||||||||
4500 | 小南山 4500-4000 振兴 4500-4000 |
后洼下层 4500-4000 |
左家山中层 4500-4000 小拉哈一 4500-4000 |
仰韶(早) 后岗一 4500-3800 |
仰韶(早) 后岗一 4500-3800 |
大坌坑 4500-2200 |
4500 | ||||||||||||||||||||||||||||||||||||||||||||||||
红山 4500-2900 |
大汶口(早) 刘林 4300-3500 |
大汶口(早) 王因 4300-3500 |
大溪 4400-3300 |
||||||||||||||||||||||||||||||||||||||||||||||||||||
仰韶(早) 王墓山 4200-4000 |
仰韶(早) 半坡 史家 |
||||||||||||||||||||||||||||||||||||||||||||||||||||||
4000 | 大汶口(早) 紫荆山 4300-3500 |
凌家滩 4000-3300 |
黄鳝嘴 (孙家城) 3800-3500 |
4000 | |||||||||||||||||||||||||||||||||||||||||||||||||||
亚布力 4000-3500 |
江口 4000-3000 后洼上层 3500-2800 兴城 3000-2500 |
小珠山 中层 4000-3000 |
仰韶(中) 庙底沟 3900-3400 白泥窑子 ?-? |
仰韶(中) 庙底沟 3900-3400 |
仰韶(中) 庙底沟 3900-3400 |
大溪 4400-3300 |
崧泽 3900-3300 |
古椰 (西樵山) 4000-3000 大湾 (金兰寺、 万福庵、 蚬壳洲) 4000-3000 |
壳丘头 4000-3000 |
陈桥 4000-3500 |
|||||||||||||||||||||||||||||||||||||||||||||
庙子沟 (海生不浪) 3700-2800 |
义井 3400-2800 |
仰韶(中) 庙底沟 |
屈家岭 3600-3200 |
||||||||||||||||||||||||||||||||||||||||||||||||||||
3500 | 左家山上层 3500-2500 |
马家窑 石岭下 3600-3300 |
大汶口 (中晚) 花厅、 尉迟寺 3500-2400 |
大汶口 (中晚) 大汶口、 陵阳河、 尚庄、 五村 3500-2400 |
大汶口 (中晚) 三里河、 北庄 3500-2400 |
源自 马家窑 |
薛家岗 3500-2800 |
3500 | |||||||||||||||||||||||||||||||||||||||||||||||
铜 石 并 用 时 期 |
哈克 3500-2000 莺歌岭 下层 3000-2000 石灰场 下层 2500-2000 |
仰韶(晚) 西王村 3600-2900 |
仰韶(晚) 秦王寨 (大河村) 3500-2700 |
仰韶(晚) 大司空村 3500-2900 |
营盘山 3300-2600 |
卡若 3300-2100 |
铜 石 并 用 时 期 |
||||||||||||||||||||||||||||||||||||||||||||||||
屈家岭 3200-2800 |
峡江晚期 (魏家梁子、 老关庙、 甘井沟、 (哨棚嘴) ?-? |
良渚 3200-2000 |
拾年山 3200-2300 |
||||||||||||||||||||||||||||||||||||||||||||||||||||
3000 | 小珠山 上层 3000-2500 |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阿凡纳谢沃 2900-2500 切木尔切克 3000-1500 |
马家窑 马家窑 3300-2700 宗日 3800-2000 |
3000 | |||||||||||||||||||||||||||||||||||||||||||||||||||
小河沿 3000-2500 |
雪山一 3000-2300 |
阿善 2800-2500 |
白燕一期 2800-2500 |
点将台 {吴越族?、 涂山氏?、 防风氏 (汪芒氏)?} 3000-1500 |
张四墩 2800-2400 |
山背 3000-2500 |
石峡 3000-2000 大龙潭 2100-2000 |
横岭 3050-2750 涌浪 (涌浪、 圆洲、 宝镜湾) 3000-2000 虎头埔 ?-? 村头 ?-? 围岭 ?-? |
牛鼻山 3000-2000 |
昙石山 3000-2000 |
庵山一期 庵山二期 3050-1050 |
||||||||||||||||||||||||||||||||||||||||||||
马家窑 半山 2700-2300 |
菜园 3000-2200 |
庙底沟二 (仰韶龙山过渡期) 2800-2300 |
石家河 {三苗?} (青龙泉、湖北龙山) 2800-2300 |
||||||||||||||||||||||||||||||||||||||||||||||||||||
2500 | 谢洛夫 点状 篦纹陶 2500之前 |
北沟 2700-2000 金谷 2500-2000 |
昂昂溪 3000-2000 |
偏堡子 3000-2200 |
老虎山 永兴店 2500-2000 |
老虎山 老虎山 2500-2300 |
老虎山 杏花村 2500-2200 |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切木尔切克 2500-1800 天山北路 2000-1500 |
(石家河融入) 宝墩 (边堆山) (蜀国蚕丛?) 2700-2000 鱼凫村 (过渡型) (蜀国柏灌?) 2000-1700 |
良渚 | 广富林 2500-1900 |
圆山 2500-1100 芝山岩 1600-1000 |
牛骂头 2550-1550 牛稠子 2550-1550 |
||||||||||||||||||||||||||||||||||||||||||
夏家店下层 燕北(西辽河) {山戎?、蓟?、 先商?、俞人?} 2500-1400 夏家店下层 壶流河 2500-1400 |
源自庙底沟二 常山下层 2900-2400 齐家(早) 2400-2200 |
河南龙山 王油坊 (造律台) {舜?、 有虞氏? 2300-2000 |
山东龙山 尹家城、城子崖、尧王庄、 姚官庄、杨家圈 {东夷?:太昊?、少昊?、 祝融?、羲和?、伯益?} 2400-1900 |
2500 | |||||||||||||||||||||||||||||||||||||||||||||||||||
4.2千年 | 雪山二 2300-1900 |
老虎山 石峁 2300-1800 |
老虎山 游邀 ?-? |
源自 切木尔切克 |
马家窑 马厂 2300-2000 |
陕西龙山 客省庄二 {有扈氏?} 2300-2000 |
河南龙山 陶寺{尧?、 陶唐氏?} 2300-2000 河南龙山 三里桥 {舜?、 有虞氏? 2200-1700 |
河南龙山 谷水河(先夏?)、 王湾三{先夏?}、 王城岗{夏?} 2200-1700 |
河南龙山 (河北龙山) 后岗二{喾?} 2200-1800 |
后石家河{三苗?} 2200-1900 |
钱山漾 2200-2000 |
樊城堆 (筑卫城) 2300-1700 |
4.2千年 | ||||||||||||||||||||||||||||||||||||||||||
2000 | 乌斯特别 尔斯基 2000 |
朱开沟 2200-1500 |
小河 2000-1500 |
齐家(中) 皇娘娘台 2200-1900 |
诺木洪 2195-1935 |
(客省庄二融入) 齐家(中) 西山坪 2200-1900 |
后石家河 {三苗?} |
王湾三 [先夏?] 2200-1700 |
后石家河 {三苗?} |
{百濮?} 白羊村 {哀牢?} 2200-2100 大墩子、礼州 {昆明夷?、 邛都?}、 2000-1000 滇池 {滇国?} ?-? 鸡公山 {夜郎?} 1300-700 |
斗鸡台 斗鸡台、巢胡 {皋陶?、淮夷?、 英国?、六国?、 巢国?} 2400-1500 |
好川 2200-1700 |
2000 | ||||||||||||||||||||||||||||||||||||||||||
夏? | 奥库涅夫 2000? 格拉兹科沃 1800-1300 卡拉苏克 1500-800 |
马城子 (庙后山) {濊貊?、 扶馀?、 高夷?} 1800-1100 |
白金宝 {肃慎?、 挹娄?} 1400-900 西团山 {濊貊?、 扶馀} 1300-200 |
新乐上层 2000-1000 高台山 1700-1000 双砣子一 2100-1900 双砣子二 (源自岳石) 1900-1400 双砣子三 1400-1050 |
夏家店 下层 燕南(大坨头) {燕亳?、 有易氏? 孤竹?} 1800-1500 |
白燕四 ?-? 东太堡 ?-? |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安德罗诺沃 1900-1000 |
四坝 {羌戎?、 允姓 之戎?} 1950-1430 |
齐家(晚) 秦魏家 {羌戎?、 羌方?} 1900-1500 |
齐家(晚) 磨沟 {羌戎?、 羌方?} 1900-1500 |
齐家(晚) 老牛坡 {有扈氏?}、 东龙山(夏?) 1900-1500 (融入二里头) |
二里头 南沙村 {崇国?} 1800-1500 |
二里头 东下冯{夏?} |
新砦期{夏?}、 二里头 二里头{夏?} 1800-1500 |
二里头 下王岗{夏?}、 大师姑 {顾国?、 豕韦?} |
下七垣 {先商} 1680-1500 |
二里头 南关外{夏?}、 望京楼 {昆吾?} |
岳石 安邱堌堆、尹家城、 郝家庄、照格庄、苏北 {东夷?:有穷氏?、伯明氏?、 祝融?、羲和?、伯益?} 1900-1500 |
{百濮、 三苗} |
二里头 墓子岗 {夏?} 1800-1500 |
二里头 荆南寺 {夏?}、 王树岗 {夏?} 1800-1500 |
古庸方城 {庸国}、 二里头 辽瓦店子 {夏?} |
曲贡 {象雄?} 1750-1500 |
马桥 {吴越族?、 涂山氏?、 防风氏 (汪芒氏)?} 1800-1200 |
{百越、 古南越} |
河宕 2200-1500 |
黄瓜山 2350-1550 {百越?、 古闽?、 七闽?} |
夏? | |||||||||||||||||||||||||||
朱开沟 {荤粥?} 2200-1500 |
(三星堆融入) 朝天嘴 1600-1400 |
三星堆 {蜀国鱼凫?} 1700-1200 |
肩头弄 2000-800 {百越?、 古闽?、 七闽?} |
||||||||||||||||||||||||||||||||||||||||||||||||||||
1500 | 商 | 卡拉苏克 1500-800 三道海子 (乌尤克) 1300-600 |
乌兰朱和 1500-1300 |
张家园 上层 (围坊三) ?-? {孤竹?} |
西岔 {匈奴?、 白羊?} ?-? |
李家崖 {鬼方?、 荤粥?、 犬戎?} 1300-800 |
绥德-石楼 ?-? 光社 {基方?、 {土方?、 鬼方?、 𢀛方?} ?-? |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安德罗诺沃 1400-1000 尼雅北部 1500-1000 |
南湾 1500-800 乱杂岗子- 半截沟 1400-1000 石河子 水泥厂 1400-1000 焉不拉克 1300-500 |
辛店 {羌戎?、 西戎?} 辛店 山家头 1400 辛店 姬家川 1400-1100 辛店 张家嘴类 1100-800 卡约 {羌戎?} 900-600 |
寺洼 {西戎?、 申戎?、 义渠?、 乌氏?、 朐衍?} 1000-750 |
刘家 {姜戎?} 1500-1300 郑家坡 {先周?} 1300-1100 |
二里岗 老牛坡 {崇国?} 1500-1100 |
二里岗 垣曲商城 {早商} |
二里岗 偃师商城 {早商} |
二里岗 郑州商城{早中商} 1500-1300 |
二里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
丘湾 (人方?、 徐夷?、 彭国?、 薛国?、 邳国} ?-? |
二里岗 大辛庄 {早中商} 1500-1300、 刘台子 {逄国?} ?-? |
胶东 {莱夷?、 嵎夷?} ?-? |
铜鼓山 {亲商} ?-? |
二里岗 盘龙城 {早商} 1500-1300 |
二里岗 荆南寺 {早商} 1500-1300 |
古庸方城 {庸国}、 {百濮?} |
湖熟、佘城 | 二里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1500-1300 |
吴城 {虎方?} 1700-1000 |
万年 1500-1000 |
商 | 1500 | |||||||||||||||||||||||||
(辽东移入) 高台山 1700-1000 魏营子 {孤竹?} 1500-1000 |
骟马城 ?-? 兔葫芦组 ?-? 董家台 ?-? |
光社 {土方?、 鬼方?} ?-? |
郑州商城白家庄期{早中商}、 小双桥 {中商}、 邢墟{中商} |
{人方?、 徐夷、 姺国、 豕韦、 诸稽} |
费家河 {虎方?} ?-?、 坐果山 {百濮?} 1500-600 |
周玉梁桥 {荆国?} ?-? |
路家河 (香炉石) {巴国?} 1400-850 |
{象雄、 西羌、 先零、 烧当、 发羌、 氐} |
湖熟、佘城 {吴越族?、 涂山氏?、 防风氏(汪芒氏)?} 1500-1000 |
{淮夷?} 唐咀{巢国?}、 花城{群舒?}、 黄城{黄国}、 台家寺{淮夷?}、 {英国?、六国?} |
吴城 {虎方?} 1700-1000 |
{百越、 古南越} |
浮滨 1400-800 {百越?、 古闽?、 七闽?} |
营埔 1350-50 大湖 1350-50 |
|||||||||||||||||||||||||||||||||||||||||
(可能源自 卡拉苏克) 石板墓 {匈奴?} 1600-300 |
周原 {先周} 1100-800 |
箕城 {箕方}、 {唐方} |
洹北商城{中晚商}、 殷墟{晚商} 1300-1000 |
台西 {晚商} |
陈庄 {蒲姑}、 纪王崮 {奄国} 1300-1000 |
珍珠门 会泉庄 {莱夷?}、 珍珠门 珍珠门 {嵎夷?}、 归城 {莱国}、 莒县 {莒国} |
安居 {鄂国} ?-? |
黄土仑 1350-1050 {百越?、 古闽?、 七闽?} |
|||||||||||||||||||||||||||||||||||||||||||||||
1000 | 西周 | 双房 {东胡?、 箕国?、 嵎夷?} ?-? 、{燕国} |
夏家店上层 龙头山、南山根 山戎(无终)?、 令支?、屠何?} ?-? |
蔡家坟 {孤竹?}、 琉璃河 {燕国} 1000-771 |
{北狄、 白狄、 赤狄、 厹由、 鲜虞} |
索墩布拉克 (伊犁河流域) {乌孙?、 塞迦?} 1000- 0 |
流水 {于阗?} 1000-0 察吾呼 {焉耆?} 1000-400 扎滚鲁克 {且末?} 800-100 |
苏贝希 {楼兰?} 1000-200 石人子沟 {月支?、 匈奴?} 800-200 交河故城 {车师前} 100-0 |
丰镐{西周}、 张家坡{西周} 1000-771 |
侯马 {晋国}、 李家窑 {虢国}、 {虞国} |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
上蔡 {蔡国}、 平粮台 {陈国} |
南小汪 {邢国}、 朝歌 {卫国} |
商丘 {宋国}、 陶丘 {曹国} |
梁王城 {徐国}、 薛城 {薛国} |
临淄 {齐国}、 曲阜 {鲁国} 1000-771 |
炭河里 {大禾?}、 罗子国 {罗国}、 {仓吾?}、 {蛮芈?} ?-? |
枣树林 {西周随国}、 周玉梁桥 {楚国}、 楚皇城 {楚国} |
古庸方城 {庸国}、 辽瓦店子 {楚国}、 {苴国} |
十二桥 {蜀国杜宇?} 1200-900 |
{东瓯、 越国} |
{吴国、 越国} |
{宜国、 邗国} |
{扬越} | {干越} | {古南越} | 西周 | 1000 | |||||||||||||||||||||||||||
铁器时代 冷期 |
塔加尔 800-100 巴泽雷克 500-300 塔施提克 {坚昆?} 500-0 |
{肃慎、濊貊、 高夷、扶馀 |
汉书二期 {濊貊?、 扶馀?}、 白民?} 900-200 |
沙井 {月氏?} 800-400 |
{夜郎、且兰、 滇国、昆明、 劳浸、靡莫、 邛都、筰都、 巂、漏卧、 钩町} |
{七闽} | 十三行 1000-0 |
铁器时代 冷期 | |||||||||||||||||||||||||||||||||||||||||||||||
东周 春秋 |
<东周春秋> | {义渠、楼烦、 林胡、白羊、匈奴} |
<东周春秋> | <东周春秋> 770-403 |
<东周春秋> 770-403 |
{巴国、 夔芈} |
新一村 {蜀国开明?} 900-500 |
<东周春秋> 770-403 |
{西瓯、 雒越} |
{西瓯、 {苍梧} |
{阳禺} | {驩兜、 缚娄} |
{东瓯、 闽越} |
{闽越} | 东周 春秋 |
||||||||||||||||||||||||||||||||||||||||
500 | <东周春秋> | 500 | |||||||||||||||||||||||||||||||||||||||||||||||||||||
东周 战国 |
水泉{山戎?}、 凌河{东胡?}、{燕} |
<东周战国> | <东周战国> | <东周战国> | <东周战国> 402-221 |
<东周战国> 402-221 |
<东周战国> 402-221 |
东周 战国 |
|||||||||||||||||||||||||||||||||||||||||||||||
秦 | {秦、东胡} | <秦> <西楚> | {秦、白羊、匈奴} | <秦> <西楚> | <秦> <西楚>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秦> <西楚> | 秦 | |||||||||||||||||||||||||||||||||||||||||||||
西汉 | {匈奴、坚昆、丁零、 浑窳、屈射、新䔣} |
{匈奴} | {肃慎、濊貊、高夷、扶馀、沃沮} | {匈奴、鲜卑、乌桓} | <西汉> | {匈奴} | <西汉> | {匈奴、月氏、乌孙、呼揭、西域三十六国} | {匈奴、西羌、小月氏} | <西汉> 202-AD 8 |
<西汉> 202-AD 8 |
<西汉> 202-AD 8 |
{南越国} | {瓯、闽} | {闽越} | {南越国} | 西汉 | ||||||||||||||||||||||||||||||||||||||
0 | {西汉、匈奴、鲜卑、乌桓} | {西汉、匈奴} | {西汉、月氏、乌孙、呼揭、西域三十六国} | {西汉、西羌、小月氏} | <西汉> | <西汉> | 0 | ||||||||||||||||||||||||||||||||||||||||||||||||
年份 (BC) |
时代 | 阿尔泰 萨彦岭 |
内贝加尔 | 东蒙古 | 黑龙江 牡丹江 呼伦贝尔 |
鸭绿江 图们江 |
松花江 嫩江 |
辽河以东 辽东半岛 |
辽河以西 内蒙古 |
河北北部 内蒙古 |
河套 内蒙古 |
东套 陕北高原 |
山西 汾河北部 |
环准噶尔 盆地 |
环塔里木 盆地 |
环东天山 哈密盆地 |
河西 走廊 |
陇西 青海 |
陇东 宁夏 |
陕西 关中西部 |
陕西 关中东部 |
山西 汾河南部 |
河南 西部 |
河南 东部 |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
淮河 皖北苏北 |
山东 | 胶东 | 湖南 | 湖北 鄂东 |
湖北 江汉 |
三峡 重庆 |
汉水上游 汉水中游 |
四川 | 云南 贵州 |
青海 西藏 |
浙东 | 太湖 | 苏中 江南 |
安徽 中部 |
安徽 南部 |
江西 西部 |
江西 东部 |
广西 南部 |
珠江 中上游 |
广东 北部 |
珠江 三角洲 |
浙南 闽北山区 |
闽东 沿海 |
闽南 潮汕 |
台湾 北部 |
台湾 中南部 |
时代 | 年份 (BC) | |
蒙古区 | 东北区 | 燕辽区 | 雁北区 | 新疆区 | 甘青区 | 中原区 | 海岱区 | 两湖区 | 巴蜀区 | 西南区 | 江浙区 | 岭南东南区 |
本表会因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而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