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太远太远太太/test

13.0.0.0.0


相关解任议案
此管理员及行政员曾获提请解任或罢免,
以下列出过往的记录。


Shizhao 编辑

现在的日期与时间是2024年4月27日 11时25分(UTC按此更新

投票现已结束!
请勿再作任何投票或改票,否则会被视为废票。

时序 编辑

  • 联署期:2011年6月18日 (六) 14:46 (UTC)-2011年6月19日 (日) 15:51 (UTC)
  • 答辩期:2011年6月19日 (日) 15:52 (UTC)-2011年6月23日 (四) 15:50 (UTC)
  • 投票期:2011 2011年6月24日 (五) 15:51 (UTC)-2011年7月8日 (五) 15:50 (UTC)

理由 编辑

前言:此管理员在2月余内即滥用“编辑全保护页面”、“删除”、“封禁”权利,干犯维基百科:页面保护方针维基百科:快速删除的标准维基百科:管理员#避嫌维基百科:机器人等维基百科正式方针。滥权种类之广,干犯方针之多,时间之密集已经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几天前已经有人在WP:互助客栈/其他提出,希望此管理员反省。然而其无任何悔意,甚至认为他所作所为都是有道理的,这种“沟通”实在无法令人满意。忍无可忍之下,不得已再次提出解任案之正式联署。以下是其具体滥权的记录(不一定完整):并争取解任联署。

增补议案 编辑

联署区(已结束) 编辑

答辩区(已结束) 编辑

投票区(已结束) 编辑

结果(已公布) 编辑

  • 初步对所有投票用户进行核查,本次解任投票共收到来自自动确认用户的421票;
    • (+)支持 共计196票;
    • (-)反对 共计205票;
    • (=)中立 共计20票;
    • 计入中立票,支持 : 中立 : 反对 = 46.56% : 4.75% : 48.69%
    • 不计中立票,支持 : 反对 = 48.88% : 51.12%
  • 综合上述,本次解任投票未达到方针所规定的“支持解任票数达50%以上”之门槛,结果显示本次解任投票未获通过,欢迎其他维基人重新核实。-Jack Tao(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16:01 (UTC)
    请除shizhao外的其他行政员核查并确认结果。--达师198336 2011年7月8日 (五) 16:04 (UTC)
    • 核查完毕,结果如下︰
    • (+)支持 共计196票;
    • (-)反对 共计205票;
    • (=)中立 共计19票;
    • 总票数︰420票
    • 计入中立票,支持 : 中立 : 反对 = 46.66% : 4.52% : 48.81%
    • 不计中立票,支持 : 反对 = 48.88% : 51.12%
    • 本人谨依《管理员解任投票方针》及其通常指标确认︰是次投票多于廿五票且支持方无论是否计入中立票均未逾五成,依方针所定有效但未获通过。
    • 而有鉴于行政员或管理员可依“肇事管理员滥权程度或违反事实”衡量“其支持解任所需票数的指标”,请行政员商议是否动用权力更易指标并至此公布。
    • 以上。—J.Wong 2011年7月8日 (五) 18:42 (UTC)

重新核查,发现反对票第149号未于3月9日或之前达自动确认用户的要求,此票无效,修订反对票至204票,支持与中立维持不变。行政员有权宣读最终结果以确认是次议案的有效性。-HW - - DC9 2011年7月20日 (三) 10:44 (UTC)

  • 若果上述情况属实,那即是“支持解任票数达50%以上”。Hoising (留言) 2011年7月22日 (五) 14:15 (UTC)

讨论区 编辑

所有讨论及对此投票的意见均可于Wikipedia talk:管理员解任投票/Shizhao/第7次找到,所有与投票相关的讨论都应该在该页进行。



太远太远太太/test
 
气旋季总结图
气旋季长度
首个系统形成1月13日(热带低压91W)
末个系统消散12月28日(热带风暴悟空)
最强风暴
名称台风三巴
 • 最高风速205 km/h(125 mph)
10分钟平均风速
 • 最低气压900 hPambar
气旋季统计
热带低压数34
风暴数25
台风数14
超级台风数5
死亡人数1609人
财产损失$53.13亿(2012年美元
太平洋台风季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区域专责气象中心东京台风中心
热带气旋等级
等级 风速
台风 ≥64
≥118公里每小时
强热带风暴 48–63节
88–117公里每小时
热带风暴 34–47节
63–87公里每小时
热带低压 22–33节
41–62公里每小时

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2012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国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台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分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五月十二月期间形成。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在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12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把在该地区的热带低压的编号以W字母作结。

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低压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PAGASA)都会为它们订立一个菲律宾名称,作当地警报用途;此外,由于中港澳采用同一翻译名,而台湾之翻译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风暴可能会有2个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时候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称(国际名字及菲律宾名字)。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台风季预测 编辑

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风暴数量预测
来源 日期 预报区 热带气旋 热带风暴 台风
各地气象部门
日本气象厅 平均 (1971–2000)[1] 风季范围[地区 1]  – 26.7  –
香港天文台 3月20日[2] 香港[地区 2] 5-8  –  –
中央气象局 6月29日[3] 台湾[地区 3]  –  – 3-5
研究机构/学院
香港城市大学 平均 (1950–2000)[4] 风季范围[地区 1] 31 27 17
地区备注
  1. ^ 1.0 1.1 风季范围指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国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
  2. ^ 香港地区指进入香港500公里范围内的风暴。
  3. ^

  香港 编辑

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表示,香港可能提早在6月份或更早时间,受热带气旋吹袭。

岑智明表示,由于受到春季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的台风季节会提早到临,预计会有5至8个热带气旋袭港,数量属接近或多于正常水平,今年雨量属正常或偏少。另外,过去统计显示,热带气旋的数目,跟雨量多少无必然关连。统计过去20年纪录,发现超过一半年份雨量偏多,估计与全球天气变暖有关。雨势大及短时间有大雨的情况越来越多。[5]另外,香港天文台于2012年将继续与政府飞行服务队合作,利用飞机在南中国海收集气象数据。[2]

热带气旋 编辑

热带风暴帕卡 (Pakhar) 编辑

热带风暴(JMA
1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3月24日2012年4月2日
强度75 km/h(45 mph(十分钟) 
998 hPambar

2012年3月17日,一个低压区在帕劳的西北方附近形成。

3月24日早上,日本气象厅把此热带扰动升格为热带低压

3月26日早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此热带低压发岀热带气旋形成警告(TCFA)。

3月29日早上,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

3月30日,此热带气旋风眼开始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帕卡升格为1级台风。香港天文台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3月31日早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帕卡降格为热带风暴。

4月1日,帕卡在越南头顿市附近登陆,并开始减弱。

4月2日上午8时40分,日本气象厅对此热带风暴发布最后警报。

强热带风暴珊瑚 (Sanvu) 编辑

强热带风暴(JMA
1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5月21日2012年5月28日
强度110 km/h(70 mph(十分钟) 
975 hPambar

2012年5月21日日本气象厅把位于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扰动94W升格为热带低压。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发布热带气旋警告并升格为03W。

5月22日,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

5月23日香港天文台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并于次天升格为台风

5月26日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风暴。

5月28日,日本气象厅降格为温带气旋

台风玛娃 (Mawar) 编辑

PAGASA:Ambo

台风(JMA
3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5月31日2012年6月6日
强度140 km/h(85 mph(十分钟) 
960 hPambar

2012年5月29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帕劳西北方海面形成。

5月30日,开始往西北方向移动威力逐渐增强。

5月31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给予HIGH评级,随后日本气象厅把位于菲律宾东南方海面的热带扰动升格为热带低压

6月1日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命名为Ambo,香港天文台于同日升格为热带风暴

6月2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隔日升格为台风

6月3日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

6月5日,香港天文台及日本气象厅分别将玛娃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6月6日,玛娃演变为温带气旋

台风古超 (Guchol) 编辑

PAGASA:Butchoy

台风(JMA
4级 超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6月11日2012年6月20日
强度185 km/h(115 mph(十分钟) 
930 hPambar

2012年6月11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位于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扰动升格为热带低压

6月12日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

6月14日上午,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一级台风。同日晚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二级台风。

6月15日,此热带气旋开始形成风眼

6月16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三级台风。下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四级超级台风。

6月19日下午4时,在日本和歌山县南部登陆,横越志摩半岛进入伊势湾。下午7时,在日本爱知县东部再登陆。晚间横越中部地方关东地方东北地方后进入西太平洋,并减弱为热带低压。

6月20日上午9时,转化温带气旋。

强热带风暴泰利 (Talim) 编辑

PAGASA:Carina

强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6月16日2012年6月21日
强度95 km/h(60 mph(十分钟) 
985 hPambar

2012年6月16日日本气象厅把位于南海北面的热带扰动92W升级为热带低压,并发出烈风警告。

6月17日上午10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该低压区正式升为热带低压。下午7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升至High评级。晚上较后时间,中央气象台升级为热带风暴

6月18日凌晨,日本气象厅亦把热带低压升级为热带风暴。上午4时4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泰利升为热带风暴。下午10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泰利升为强热带风暴

6月19日12时,中央气象台将泰利升级为强热带风暴。晚上,日本气象厅亦跟随升级。

6月20日上午8时45分,天文台把泰利降级为热带风暴。

6月21日,上午4时35分,日本气象厅将其降级为热带低压。上午5时45分,天文台亦把泰利降级为热带低压。同日上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泰利降为低压区。

热带风暴杜苏芮 (Doksuri) 编辑

PAGASA: Dindo

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6月25日2012年6月30日
强度75 km/h(45 mph(十分钟) 
995 hPambar

2012年6月25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把位于菲律宾东方海面的热带扰动热带低压。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发布烈风警报。

6月26日上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上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表示菲律宾以东海域的低压区已增强成热带低压[6]。下午9时,日本气象厅把该热带低压升级为热带风暴。下午11时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

6月27日上午4时,香港天文台把杜苏芮升为热带风暴。[7]

6月28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杜苏芮降为热带低压;另一方面,中央气象台把杜苏芮升为强热带风暴

6月30日上午3时30分,中央气象台表示强热带风暴杜苏芮中心已在珠海市南水镇沿海登陆。[8]同日上午7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杜苏芮降级为热带低压;上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杜苏芮降为低压区。

强热带风暴卡努 (Khanun) 编辑

PAGASA: Enteng

强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7月15日2012年7月19日
强度95 km/h(60 mph(十分钟) 
985 hPambar

2012年7月15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把位于关岛西北方的热带扰动91W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布烈风警报(GW),同天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稍晚升格为热带低压。

7月16日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将之升格为热带风暴

7月18日下午6时,登陆韩国济州岛西部沿海后迅速出海且强度减弱为热带风暴,不久在于韩国海南郡沿海登陆,并持续向内陆进入。

7月19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发出最后报告。

台风韦森特 (Vicente) 编辑

PAGASA: Ferdie

台风(JMA
4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7月18日2012年7月25日
强度150 km/h(90 mph(十分钟) 
950 hPambar

2012年7月17日至18日,一对流区在菲律宾东方海面脱离强热带风暴卡努环流并独立发展为低压区92W。

7月18日下午9时,日本气象厅把92W升级为热带低压

7月20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发出烈风警告。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7月20日晚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92W升级为热带低压。

7月21日下午9时,日本气象厅将该热带低压升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韦森特升为热带风暴。

7月22日,韦森特在引导气流缺乏的情况下,明显减速移动;但移动缓慢之时亦有所加强。

7月23日,韦森特开始向北移动并迅速增强。上午3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韦森特升为强热带风暴。同日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把韦森特升为台风。下午1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韦森特升为台风[9],更在下午11时25分,把韦森特进一步升为强台风。差不多同一时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此风暴由一级台风直接升为四级台风。

7月24日上午4时15分,此热带气旋在中国台山市赤溪镇沿海附近登陆[10]。上午4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韦森特降级为台风。上午9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韦森特降为强热带风暴。下午2时45分,把韦森特进一步降为热带风暴,下午11时20分,把韦森特降为热带低压。

7月25日,韦森特突然改向西南移动,进入越南北部,仍然维持强度至中午过后。下午4时15分,香港天文台把韦森特降级为低压区。

7月24日上午0时45分,香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飓风信号。这是自1999年台风约克后,香港天文台首个发出的十号飓风信号;亦是自长洲讯号站取消后,首个“发出”而非“悬挂”的十号飓风信号。而在澳门方面,上午2时15分,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发出九号风球。是自当地自1999年台风约克后首个发出的九号风球;亦是自澳门回归后首个九号风球。

台风苏拉 (Saola) 编辑

PAGASA: Gener

台风(JMA
2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7月26日2012年8月4日
强度130 km/h(80 mph(十分钟) 
960 hPambar

2012年7月22日,一个低压区在帕劳东偏北海面形成。

7月26日日本气象厅升级为热带低压。

7月27日上午6时,日本气象厅发布烈风警报,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7月28日上午7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升为热带低压。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级为热带风暴。

7月29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把苏拉升为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4时1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苏拉升为强热带风暴。

7月30日下午6时30分,香港天文台把苏拉升为台风。

8月1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把苏拉升为台风。

8月2日上午3时20分,在台湾花莲县秀林乡地区登陆,随后在花莲县陆地出现不规则路径。上午6时15分,在花莲县花莲市南方附近出海,继续向北偏西移动。下午2时15分,风暴中心再次移入台湾,于台湾新北市贡寮区登陆。苏拉掠过台湾后再次移至海上。

8月3日午夜12时,中央气象台把苏拉降级为强热带风暴。上午3时30分,香港天文台亦把苏拉降为强热带风暴。同日上午6时50分,苏拉在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沿海一带登陆[11]。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把苏拉降级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苏拉降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9时,把苏拉降为热带低压。下午11时,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

8月4日,苏拉继续减弱,香港天文台在凌晨把苏拉降为热带低压。上午7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苏拉降为低压区。

台风达维 (Damrey) 编辑

台风(JMA
1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7月27日2012年8月4日
强度130 km/h(80 mph(十分钟) 
965 hPambar

2012年7月26日,一个热带扰动于关岛东北方海面形成。

7月27日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发布烈风警报。

7月28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同日晚间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7月29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其后,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上午4时40分,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8月2日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6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日下午9时30分左右,在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沿海登陆[12]

8月3日上午1时,中央气象台将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达维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上午3时,离开江苏省进入山东省临沂市。同日上午9时,中央气象台将达维降格为热带风暴,靠近莱芜市一带。

8月4日上午8时,中央气象台降格为热带低压。上午11时,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

台风海葵 (Haikui) 编辑

台风(JMA
1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8月1日2012年8月10日
强度120 km/h(75 mph(十分钟) 
965 hPambar

2012年8月1日日本气象厅把位于硫磺岛东南海面的热带扰动99W升格为热带低压

8月2日上午3时,日本气象厅发出烈风警告(Gale Warning),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稍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

8月3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

8月5日下午3时,掠过鹿儿岛县冲永良部岛沿海。同日下午9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8月6日下午9时05分,香港天文台把海葵升级为台风

8月7日下午2时36分,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海葵升级为强台风。同日下午8时50分,日本气象厅将其升为台风。下午9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海葵进一步升级为强台风

8月8日上午3时20分,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登陆。上午4时13分,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海葵降格为台风。下午4时,中央气象台将海葵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9时,中央气象台将海葵降格为热带风暴。

8月9日中午12时,中央气象台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8时,香港天文台将海葵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11时,中央气象台对海葵停止编号。

8月10日上午3时05分,日本气象厅将海葵降格为热带低压。

强热带风暴鸿雁 (Kirogi) 编辑

强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8月3日2012年8月10日
强度95 km/h(60 mph(十分钟) 
990 hPambar

2012年8月3日日本气象厅把位于南鸟岛东方海面的热带扰动90W升格为热带低压

8月4日,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告(Gale Warning);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

8月5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8月6日,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温带气旋

8月7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皆未将其降格,并持续发出报告。同时,日本气象厅发布烈风警告。

8月8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直接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8月9日下午,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日晚上降格为热带风暴。

8月10日下午2时40分,转化为温带气旋。同日下午3时,中央气象台亦指鸿雁已转化为温带气旋,并停止其编号。

台风启德 (Kai-tak) 编辑

PAGASA: Helen

台风(JMA
1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8月12日2012年8月18日
强度120 km/h(75 mph(十分钟) 
970 hPambar

2012年8月10日稍后,一低压区关岛以西形成。

8月11日,该低压区集结在菲律宾以东海域。

8月12日日本气象厅把该低压区升级为热带低压,及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同日下午10时,香港天文台亦正把该低压区升级为热带低压。

8月13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把该热带低压升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热带低压启德升为热带风暴。

8月14日下午11时,中央气象台把启德升为强热带风暴。

8月15日上午5时,启德登陆伊莎贝拉省帕拉南市。同日下午7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启德升为强热带风暴。下午11时50分,日本气象厅亦把启德升为强热带风暴。

8月16日凌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启德升为一级台风。上午5时,中央气象台亦把启德升为台风;上午8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启德升为台风。

8月17日下午12时30分,启德登陆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沿海。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把启德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9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启德降级为强热带风暴。下午10时18分,中央气象台亦降为强热带风暴。

8月18日上午3时05分,中央气象台将启德降为热带风暴。上午5时45分,香港天文台亦把启德降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在上午把启德降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40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2时51分,中央气象台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5时,中央气象台停止其编号。下午4时15分,香港天文台把启德降为热带低压。下午7时45分,香港天文台并把启德降为低压区。

台风天秤 (Tembin) 编辑

PAGASA: Igme

台风(JMA
4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8月17日2012年8月30日
强度150 km/h(90 mph(十分钟) 
950 hPambar

2012年8月17日日本气象厅把位于台湾以东的热带扰动96W升格为热带低压8月18日,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告(Gale Warning)。同日香港天文台中央气象台也将它升格为热带低压

8月19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9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

8月20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上午5时升格为台风,同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下午2时,中央气象台、香港天文台升格为强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一级台风,其后升格为二级台风,下午8时,升格为三级台风。

8月21日上午8时,受北方冷心高压影响,台风天秤的极向流出改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四级台风。下午2时,受北方冷心高压的干空气影响,降格为三级台风。随后更降格二级台风。

8月22日上午7时,中央气象台将天秤降格为台风。上午7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8月23日上午7时,中央气象台将天秤升格为强台风。上午9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

8月24日上午9时,中央气象台将天秤降格为台风。同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上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天秤再度降为台风。下午6时,中央气象局将天秤降格为轻度台风。

8月25日上午8时,中央气象台把天秤降为强热带风暴,然而下午1时又再次升格为台风。8月26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把天秤再次升格为中度台风。同日下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天秤降为一级台风。

8月26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再度把天秤升为中度台风。同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一度把天秤升格为三级台风,其后降格为二级台风。

8月27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天秤降格为一级台风。

8月28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天秤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30分,中央气象局将天秤降格为轻度台风。下午7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天秤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8时,中央气象台把天秤降为强热带风暴。

8月29日下午5时,中央气象台第三度将天秤升格为台风。下午9时,中央气象台再次把天秤降为强热带风暴。

8月30日上午9时,中央气象台把天秤降为热带风暴。其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天秤发出最后的警报。同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将天秤降为热带低压;并于下午2时对其停止编号。下午3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天秤降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日本气象厅把天秤降为热带风暴。下午9时,日本气象厅把天秤降为温带气旋。

台风布拉万 (Bolaven) 编辑

PAGASA: Julian

台风(JMA
4级 超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8月19日2012年8月29日
强度185 km/h(115 mph(十分钟) 
910 hPambar

2012年8月17日晚间,一个热带扰动关岛西南方海面上形成。

8月19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低压,同日下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为此热带扰动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

8月20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日本气象厅同时发布烈风警报,并于同日下午升格为热带风暴,并于隔日上午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8月21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8月22日上午5时,中央气象台将布拉万升格为台风。8月23日下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三级台风。

8月24日上午3时,中央气象台将布拉万升格为强台风。上午9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布拉万升格为强台风。同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布拉万升格为四级台风。

8月25日下午5时,中央气象台将布拉万升格为超强台风

8月26日上午8时,中央气象局将布拉万升格为强烈台风,同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布拉万升格为超强台风。同日下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三级台风。

8月27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二级台风。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将布拉万降格为中度台风。上午9时,中央气象台将布拉万降格为强台风。上午9时45分,香港天文台亦将布拉万降格为强台风。同日下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一级台风。下午10时,中央气象台将布拉万降格为台风。其后,香港天文台亦将布拉万降格为台风。

8月28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布拉万降格为热带风暴。同日上午,中央气象局将布拉万降格为轻度台风。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8时,中央气象台将布拉万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8月29日凌晨,中央气象台将布拉万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出最后的警报。同日上午,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中央气象台将布拉万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5时,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温带气旋。同日下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温带气旋。

台风三巴 (Sanba) 编辑

PAGASA:Karen

台风(JMA
5级 超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9月10日2012年9月18日
强度205 km/h(125 mph(十分钟) 
900 hPambar

2012年9月10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帕劳以东近海的海面上形成,上午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MEDIUM,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低压。下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评级升为HIGH。

9月11日上午3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17W。上午9时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

9月12日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一级台风。下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升为强热带风暴

9月13日上午6时45分,日本气象厅升为台风。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二级台风。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三巴的强度由二级台风跳升为四级台风。下午11时,升为超级台风

9月14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五级超级台风,为今年太平洋台风季首个五级超级台风,亦是今年全球首个五级热带气旋。下午11时,减弱为四级台风。

9月15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由超级台风降为台风,风眼被填塞,风速不断减弱。上午11时,降为三级台风。

9月16日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二级台风。

9月17日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一级台风。下午2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为强热带风暴。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热带风暴,并发出最后警告。下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风暴。

9月18日上午8时50分,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温带气旋。

台风杰拉华 (Jelawat) 编辑

PAGASA:Lawin

台风(JMA
5级 超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9月20日2012年10月1日
强度205 km/h(125 mph(十分钟) 
905 hPambar

2012年9月18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关岛以东海面上形成,同日下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

9月19日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MEDIUM。

9月20日上午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随后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低压。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发出烈风警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18W。

9月21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随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升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9月23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升为一级台风,同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三级台风,下午8时升为四级台风。

9月24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四级超级台风,下午2时降为四级台风,下午8时又再次升为四级超级台风。

9月25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五级台风,继台风三巴之后第二个五级超级台风,风速140kts。

9月26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四级超级台风。

9月28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四级台风。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三级台风。

9月29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二级台风。

9月30日上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一级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为热带风暴。

10月1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最后的警报(Final Warning)。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40分,日本气象厅降为温带气旋。

强热带风暴艾云尼 (Ewiniar) 编辑

强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9月23日2012年9月30日
强度95 km/h(60 mph(十分钟) 
985 hPambar

2012年9月22日早上,一个热带扰动关岛以西海面上形成。

9月23日上午1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MEDIUM,随后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8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

9月24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热带低压。同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艾云尼,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升为热带风暴。

9月26日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升为强热带风暴

9月29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降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最后的警报(Final Warning)。

9月30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温带气旋。

强热带风暴马力斯 (Maliksi) 编辑

强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9月29日2012年10月4日
强度95 km/h(60 mph(十分钟) 
985 hPambar

2012年9月27日上午,一个热带扰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楚克东北海面上形成。

9月28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

9月29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MEDIUM。同日下午9时30分,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低压并发出烈风警报。

9月30日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同日晚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热带低压。

10月1日下午3时20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2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热带风暴。

10月3日上午5时4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10月4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最后的警报。下午2时50分,日本气象厅降为温带气旋。

强热带风暴格美 (Gaemi) 编辑

PAGASA:Marce

强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9月29日2012年10月7日
强度95 km/h(60 mph(十分钟) 
990 hPambar

2012年9月28日下午,一个热带扰动越南以东海面上形成。

9月29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同日下午9时35分,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低压并发出烈风警报。

9月30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MEDIUM,同日下午8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0月1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为热带低压。下午9时30分,日本气象厅将其升为热带风暴

10月2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热带风暴。

10月3日下午3时10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10月4日上午9时10分,日本气象厅降为热带风暴。

10月6日下午7时,在越南富安省绥和市登陆。下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为热带低压

台风派比安 (Prapiroon) 编辑

PAGASA:Nina

台风(JMA
3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10月5日2012年10月19日
强度165 km/h(105 mph(十分钟) 
940 hPambar

2012年10月4日下午,一热带扰动在关岛西北约150海里的海面上形成。

10月5日上午9时25分,日本气象厅将一低压区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同时发出烈风警报。同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MEDIUM。

10月7日上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9时0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随后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

10月8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上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10月9日上午2时4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一级台风。

10月10日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二级台风。

10月12日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三级台风。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二级台风。

10月13日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一级台风。

10月16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9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最后的警报,指派比安将转化为温带气旋。同日下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温带气旋。

强热带风暴玛莉亚 (Maria) 编辑

强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10月13日2012年10月19日
强度95 km/h(60 mph(十分钟) 
990 hPambar

2012年10月10日,一个热带扰动关岛以东海面上形成。

10月13日上午,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低压。同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同时日本气象厅发出警告(Warning)。

10月14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同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同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5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10月18日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9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低压。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最后的警报。

台风山神 (Son-Tinh) 编辑

PAGASA: Ofel

台风(JMA
3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10月21日2012年10月29日
强度155 km/h(100 mph(十分钟) 
945 hPambar

2012年10月19日晚上,一个热带扰动雅蒲岛东南海面上形成。

10月21日下午5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同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低压

10月22日上午9时10分,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同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MEDIUM。下午6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下午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HIGH。

10月24日上午3时0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26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10月27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一级台风。下午2时4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下午9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此风暴由一级台风直接升至三级台风。

10月28日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二级台风。

10月29日上午2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一级台风。上午9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风暴,并发出最后的警报。下午2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低压。

台风宝霞 (Bopha) 编辑

PAGASA: Pablo

台风(JMA
5级 超级 台风(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11月26日2012年12月9日
强度185 km/h(115 mph(十分钟) 
930 hPambar

2012年11月23日凌晨,一个热带扰动在波纳佩以南海面上形成,临时编号90W。同日下午4时,集结于波纳佩以南650公里海面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

11月25日上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至MEDIUM。晚上重新编号为91W。

11月26日上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上午3时20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布烈风警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

11月27日上午3时1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

11月30日上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一级台风。

12月1日上午2时40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二级台风。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由二级台风跳升为四级台风。

12月2日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四级超级台风。

12月3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四级台风。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三级台风。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升格为四级台风。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五级超级台风,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纬度最低的五级热带气旋

12月4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三级台风。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二级台风。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一级台风。

12月6日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风暴。

12月7日上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2时45分,日本气象厅再次升格为台风,随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升格为一级台风。下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由一级台风跳升为四级台风,随后降格为三级台风。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二级台风。下午11时50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12月9日上午2时50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出最后的警报。下午2时45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低压。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基于风暴对当地造成严重伤亡,故将Pablo除名[13]

热带风暴悟空 (Wukong) 编辑

PAGASA: Quinta

热带风暴(JMA
热带风暴(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12月24日2012年12月28日
强度75 km/h(45 mph(十分钟) 
998 hPambar

2012年12月18日下午,一个热带扰动马绍尔群岛以南海面上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编号93C,其后修改为93W。

12月20日下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 。

12月22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取消评级。

12月24日凌晨,向西移动至帕劳以东海面上再度发展。上午9时30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评为LOW。下午1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2月25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9时15分,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

12月26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

12月27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出最后的警报(第9报)。

12月28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出警报(第10报)。下午2时35分,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发出最后的警报(第13报)。

其他热带气旋 编辑

除了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没被命名的热带低压和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是热带风暴的热带气旋。以下列出那些热带气旋的资料。

热带低压91W 编辑

热带低压(JMA
持续日期2012年1月13日2012年1月14日
强度55 km/h(35 mph(十分钟) 
1006 hPambar

2012年1月13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把位于南海南部的热带扰动91W升格为热带低压[14]

热带低压01W 编辑

热带低压(JMA
热带低压(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2月17日2012年2月21日
强度55 km/h(35 mph(十分钟) 
1004 hPambar

2012年2月17日日本气象厅为南海南部的01W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出烈风警告。[14]

热带低压90C 编辑

热带低压(JMA
持续日期2012年4月8日2012年4月11日
强度55 km/h(35 mph(十分钟) 
1004 hPambar

2012年4月8日日本气象厅把位于太平洋的热带扰动90C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出一般警告(Warning)。

热带低压97W 编辑

热带低压(JMA
持续日期2012年4月29日2012年4月30日
强度45 km/h(30 mph(十分钟) 
1006 hPambar

2012年4月29日日本气象厅把位于菲律宾东南方海面的热带扰动97W升格为热带低压。同日晚上,登陆于菲律宾棉兰老岛。隔日,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低气压。

热带低压96W 编辑

热带低压(JMA
持续日期2012年6月30日2012年7月5日
强度55 km/h(35 mph(十分钟) 
1006 hPambar

2012年7月1日日本气象厅把位于菲律宾东方海面的热带扰动升格为热带低压。较早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曾为此热带扰动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但后来取消了。

7月3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为此热带扰动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此热带扰动有机会在南海死灰复燃。

7月4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其后再度取消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热带低压92W 编辑

热带低压(JMA
持续日期2012年8月9日2012年8月11日〈离开西北太平洋〉
强度55 km/h(35 mph(十分钟) 
1008 hPambar

2012年8月5日,一非热带低压于中途岛东偏南形成。

8月7日,此低压穿越国际换日线,进入西北太平洋。

8月9日日本气象厅升格位于日界线西方海面的热带扰动92W为热带低压

8月10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为此热带扰动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8月11日,再度进入太平洋中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取消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热带低压99W 编辑

热带低压(JMA
持续日期2012年8月23日2012年8月25日
强度55 km/h(35 mph(十分钟) 
1008 hPambar

2012年8月23日,一个热带扰动在韩国济州岛以南偏西方的海面上形成,随后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低压

热带低压99W/90W 编辑

热带低压(JMA
持续日期2012年9月10日2012年9月14日
强度55 km/h(35 mph(十分钟) 
1006 hPambar

2012年9月10日,两个热带扰动先后在东京的东偏南远洋的海面上形成,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99W评为MEDIUM,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低压,定位在99W中心处。

9月11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另一对流较强、强度相若的热带扰动90W评为MEDIUM。因99W与90W相当接近,发生双台风效应而互旋,99W有可能被并入热带扰动90W中。

9月12日,99W和90W合并。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一般警告(Warning)。两热带扰动在日间合并后99W减弱并消散,90W的低层环流中心则切换至原99W的中心处继续发展。

9月13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撤消其编号,上午9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指90W已转化为亚热带气旋,并取消其MEDIUM评级。

9月14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取消其一般警告,其后在海上消散。

热带低压25W 编辑

热带低压(JMA
热带低压(SSHWS
持续日期2012年11月12日2012年11月16日
强度55 km/h(35 mph(十分钟) 
1004 hPambar

2012年11月12日上午,一个热带扰动山打根东北海面上形成。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升为热带低压。下午10时30分,移至文莱东北320公里海面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为LOW。

11月13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MEDIUM。下午10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1月14日上午3时10分,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为热带低压。下午11时,中央水文气象预报中心预料热带低压将于明天晚上在蓄臻省薄辽省附近登陆,平顺省金瓯省(包括西沙群岛至昆仑岛一带)受6至7级强风影响,阵风8至9级[15]

11月15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告,指热带低压25W受高垂直风切变和于12小时后登陆越南南部影响,将会转弱。下午9时15分,日本气象厅将烈风警报降为一般警告(Warning)。下午10时30分,中央水文气象预报中心发出最后的风暴更新,指25W集结于巴地头顿省至金瓯省沿海,并已由热带低压减弱为低压区[16]

11月16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取消其一般警告,但仍维持热带低压。其后在日间消散。

风暴时间表 编辑

以下时间线列出本年度的台风生成及消散时间,而各风暴的详情可参见上面的章节。

以下上图为使用日本气象厅之分级,下图使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之分级。

热带风暴悟空 (2012年)台风宝霞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25W台风山神 (2012年)强热带风暴玛莉亚 (2012年)台风派比安 (2012年)强热带风暴格美 (2012年)强热带风暴马力斯 (2012年)强热带风暴艾云尼 (2012年)台风杰拉华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99W/90W台风三巴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99W台风布拉万 (2012年)台风天秤 (2012年)台风启德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92W强热带风暴鸿雁 (2012年)台风海葵 (2012年)台风达维 (2012年)台风苏拉 (2012年)台风韦森特 (2012年)强热带风暴卡努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96W热带风暴杜苏芮 (2012年)强热带风暴泰利 (2012年)台风古超 (2012年)台风玛娃 (2012年)强热带风暴珊瑚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97W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90C热带风暴帕卡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01W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91W


热带风暴悟空 (2012年)台风宝霞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25W台风山神 (2012年)强热带风暴玛莉亚 (2012年)台风派比安 (2012年)强热带风暴格美 (2012年)强热带风暴马力斯 (2012年)强热带风暴艾云尼 (2012年)台风杰拉华 (2012年)台风三巴 (2012年)台风布拉万 (2012年)台风天秤 (2012年)台风启德 (2012年)强热带风暴鸿雁(2012)台风海葵 (2012年)台风达维 (2012年)台风苏拉 (2012年)台风韦森特 (2012年)强热带风暴卡努 (2012年)热带风暴杜苏芮 (2012年)强热带风暴泰利 (2012年)台风古超 (2012年)台风玛娃 (2012年)强热带风暴珊瑚 (2012年)热带风暴帕卡 (2012年)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低压01W

注:#者为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之编号,以W作结;Un者为未命名及未编号之风暴。当被日本气象厅正式命名时,只显示该名字。

2012年风暴名单 编辑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了为热带风暴后,就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字。名字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小组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在2012年使用的名字清单中,新名字“雷伊”取代了“凡亚比”。本年未用名称以灰色表示,黑体字表示今年已经使用过。2012年的风暴名称可能会与2000年、2005年或2006年的部分风暴名称相同。

提供国家/地区 名称
柬埔寨 达维 1210 康妮 娜基莉 科罗旺 莎莉嘉
中国 海葵 1211 玉兔 风神 杜鹃 海马
朝鲜 鸿雁 1212 桃芝 海鸥 彩虹 米雷
香港 启德 1213 万宜 凤凰 彩云 马鞍
日本 天秤 1214 天兔 北冕 巨爵 蝎虎
老挝 布拉万 1215 帕布 巴蓬 蔷琵 洛坦
澳门 三巴 1216 蝴蝶 黄蜂 烟花 梅花
马来西亚 杰拉华 1217 圣帕 鹦鹉 茉莉 苗柏
密克罗尼西亚 艾云尼 1218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玛都
菲律宾 马力斯 1219 丹娜丝 黑格比 卢碧 塔拉斯
韩国 格美 1220 百合 蔷薇 银河 奥鹿
泰国 派比安 1221 韦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国 玛莉亚 1222 范斯高 海高斯 奥麦斯 洛克
越南 山神 1223 利奇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宝霞 1224 罗莎 美莎克 灿都 纳沙
中国 悟空 1225 海燕 海神 电母 海棠
朝鲜 清松 杨柳 红霞 蒲公英 尼格
香港 珊珊 玲玲 白海豚 塞拉利昂 榕树
日本 摩羯 剑鱼 鲸鱼 圆规 未定[17]
老挝 丽琵 法茜 灿鸿 南川 帕卡 1201
澳门 贝碧嘉 琵琶 莲花 玛瑙 珊瑚 1202
马来西亚 温比亚 塔巴 浪卡 莫兰蒂 玛娃 1203
密克罗尼西亚 苏力 米娜 苏迪罗 雷伊[18] 古超 1204
菲律宾 西马仑 海贝思 莫拉菲 马勒卡 泰利 1205
韩国 飞燕 浣熊 天鹅 鲇鱼 杜苏芮 1206
泰国 山竹 威马逊 艾莎尼 暹芭 卡努 1207
美国 尤特 麦德姆 艾涛 艾利 韦森特 1208
越南 潭美 夏浪 环高 桑达 苏拉 1209

菲律宾热带气旋命名法 编辑

 
当热带气旋在蓝色框内,便会给名字。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英语:PAGASA)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的话(不论强度高低),就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字。名单每四年循环再用,因此本年名单与200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名单相同[19]。本年未用名称以灰色字表示,黑体字表示今年已经使用过。

  • Ambo 1203
  • Butchoy 1204
  • Carina 1205
  • Dindo 1206
  • Enteng 1207
  • Ferdie 1208
  • Gener 1209
  • Helen 1213
  • Igme 1214
  • Julian 1215
  • Karen 1216
  • Lawin 1217
  • Marce 1220
  • Nina 1221
  • Ofel 1223
  • Pablo(已退役) 1224
  • Quinta 1225
  • Rolly(未用)
  • Siony(未用)
  • Tonyo(未用)
  • Ulysses(未用)
  • Vicky(未用)
  • Warren(未用)
  • Yoyong(未用)
  • Zosimo(未用)
  • Alakdan(未用)
  • Balbo(未用)
  • Clara(未用)
  • Dencio(未用)
  • Estong(未用)
  • Felipe(未用)
  • Gardo(未用)
  • Heling(未用)
  • Ismael(未用)
  • Julio(未用)

台风季影响 编辑

此列表列出了所有在2012年西太平洋曾经活跃的热带气旋。包括该热带气旋的强度,持续时间,名称,登陆地点,死亡和破坏。所有破坏都以美元作为单位。括号内的气旋名称为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所使用之当地命名;未命名之热带低压,则采用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之风暴编号。

ACE的计算公式: ,单位为 [20]

2012年年太平洋台风季统计
风暴名称 持续日期 风暴最高强度 最大持续风速 最低气压
百帕
ACE 登陆 损失
(百万美元
死亡人数
地点 时间 风速
热带低压
91W
1月13日1月14日 热带低气压 55 km/h 1006 没有登陆 0
热带低压
01W
2月17日2月21日 热带低气压 55 km/h 1004 0.69 没有登陆 1 2
帕卡 3月24日4月2日 热带风暴 75 km/h 998 4.2375 越南巴地头顿省头顿市 4月1日16时 70 km/h 9
热带低压
90C
4月8日4月11日 热带低气压 55 km/h 1004 没有登陆 0
热带低压
97W
4月29日4月30日 热带低气压 45 km/h 1008 菲律宾棉兰老岛 4月29日 45 km/h 0
珊瑚 5月21日5月28日 强热带风暴 110 km/h 975 9.2775 没有登陆 0.02 0
玛娃
(Ambo)
5月31日6月6日 台风 140 km/h 960 11.305 没有登陆 3
古超
(Butchoy)
6月10日6月20日 台风 185 km/h 930 24.69 日本和歌山县南部 6月19日16时 120 km/h 100 3
日本爱知县东部 6月19日19时 120 km/h
泰利
(Carina)
6月16日6月21日 强热带风暴 95 km/h 985 2.4925 没有登陆 0.249 1
杜苏芮
(Dindo)
6月25日6月30日 热带风暴 75 km/h 995 2.31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沿海 6月30日2时30分 90 km/h 0.418 0
热带低压
96W
6月30日7月5日 热带低气压 55 km/h 1006 没有登陆 2
卡努
(Enteng)
7月15日7月19日 强热带风暴 95 km/h 985 2.72 韩国济州岛西部沿海 7月18日18时 11.4 89
韩国全罗南道海南郡沿海 7月18日19时
韦森特
(Ferdie)
7月18日7月25日 台风 150 km/h 950 6.145 菲律宾卡加延省卡拉扬群岛 7月21日2时 45 km/h 63 15
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赤溪镇沿海 7月24日5时 145 km/h
苏拉
(Gener)
7月26日8月4日 台风 130 km/h 960 10.795 台湾花莲县秀林乡 8月2日3时20分 130 km/h 161 82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秦屿镇沿海 8月3日6时50分 90 km/h
达维 7月27日8月4日 台风 130 km/h 960 6.6525 日本鹿儿岛县屋久岛沿海 8月1日15时 100 km/h 635.6 14
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沿海 8月2日21时30分 130 km/h
海葵 8月1日8月10日 台风 120 km/h 965 6.937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沿海 8月8日3时20分 120 km/h 2090 105
鸿雁 8月3日8月10日 强热带风暴 95 km/h 990 3.8275 没有登陆 0
热带低压
92W
8月9日8月11日 热带低气压 55 km/h 1008 没有登陆 0
启德
(Helen)
8月12日8月18日 台风 120 km/h 970 6.5125 菲律宾伊莎贝拉省帕拉南沿海 8月15日5时 85 km/h 262 40
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沿海 8月17日12时30分 120 km/h
越南广宁省芒街市沿海 8月17日21时 110 km/h
天秤
(Igme)
8月17日8月30日 台风 150 km/h 950 28.7325 台湾屏东县牡丹乡 8月24日5时10分 140 km/h 8.25 10
韩国庆尚南道泗川市南部沿海 8月30日9时30分 85 km/h
布拉万
(Julian)
8月19日8月29日 台风 185 km/h 910 28.885 朝鲜黄海南道康翎郡沿海 8月28日15时15分 120 km/h 475 88
朝鲜平安北道郭山郡沿海 8月28日22时50分 100 km/h
热带低压
99W
8月23日8月25日 热带低气压 55 km/h 1008 朝鲜西部沿海 待查 55 km/h 0
三巴
(Karen)
9月10日9月18日 台风 205 km/h 900 26.4875 日本冲绳县名护市沿海 9月16日6时 165 km/h 378.8 6
韩国庆尚南道西南部沿海 9月17日11时 135 km/h
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福基诺南部沿海 9月18日5时 85 km/h
热带低压
90W
9月10日9月14日 热带低气压 55 km/h 1006 没有登陆 0
杰拉华
(Lawin)
9月20日10月1日 台风 205 km/h 905 48.25 日本冲绳县本部町西部沿海 9月29日 165 km/h 27.4 7
日本和歌山县东牟娄郡串本町南部沿海 9月30日14时 130 km/h
艾云尼 9月23日9月30日 强热带风暴 95 km/h 985 5.3525 没有登陆 0
马力斯 9月29日10月4日 强热带风暴 95 km/h 985 3.1125 没有登陆 0
格美
(Marce)
9月29日10月7日 强热带风暴 95 km/h 990 3.8925 越南富安省绥和市沿海 10月6日19时 65 km/h 1
派比安
(Nina)
10月5日10月19日 台风 165 km/h 940 23.225 没有登陆 0
玛莉亚 10月13日10月19日 强热带风暴 95 km/h 990 4.5825 没有登陆 0
山神
(Ofel)
10月21日10月29日 台风 155 km/h 945 10.4975 菲律宾北苏里高省锡亚高岛沿海 10月24日9时 65 km/h 184 42
越南太平省海防市东部沿海 10月28日1时 120 km/h
热带低压
25W
11月12日11月15日 热带低气压 55 km/h 1004 0.5575 没有登陆
宝霞
(Pablo)
11月26日12月9日 台风 185 km/h 930 菲律宾东达沃省基纳布朗岸沿海 12月4日3时30分 185 km/h 897.7 1067
菲律宾巴拉望省洛克萨斯沿海 12月5日11时 140 km/h
悟空
(Quinta)
12月24日12月28日 热带风暴 75 km/h 998 菲律宾南莱特省西来多沿海 12月26日0时 75 km/h 16.99 23
季节总结
34个
热带气旋
1月13日12月28日   205 km/h 900 239.4125 33次登陆 5312.8 1609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2008. 日本气象厅. 世界气象组织. 2009 [2009-11-23]. 
  2. ^ 2.0 2.1 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講稿 (PDF). 香港天文台. [2011-03-20]. 
  3.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新聞稿. 中央气象局. [2012-06-29]. 
  4. ^ April 2009 Predictions of Seasonal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香港城市大学. 2009-04-20 [2009-04-26]. 
  5. ^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3/21/n3546169.htm
  6. ^ 香港天文台. 天 氣 稿 第 079 號 - 本港天氣預報. 2012-06-26 [2012-06-26]. 
  7. ^ 香港天文台. 天 氣 稿 第 021 號 - 本港天氣預報. 2012-06-27 [2012-06-27]. 
  8. ^ Sina新闻中心. 强热带风暴杜苏芮登陆珠海南水镇沿海. 2012-06-30. 
  9. ^ 天 氣 稿 第 152 號 - 熱帶氣旋警報. 2012-07-23 [2012-07-24]. 
  10. ^ 台风“韦森特”登陆广东 最大风力13级. [2012-07-24]. 
  11. ^ 中国天气网. “苏拉”在福建福鼎秦屿镇沿海登陆. 2012-08-03 [2012-08-03]. 
  12. ^ 徐辉. “达维”在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镇沿海登陆. 中国天气网. 2012-08-02 [2012-08-02]. 
  13. ^ http://www.interaksyon.com/article/49944/pagasa-retires-pablo-from-list-of-names-for-storms
  14. ^ 14.0 14.1 http://www.jma.go.jp/en/g3/
  15. ^ TIN ÁP THẤP NHIỆT ĐỚI GẦN BỜ. TRUNG TÂM DỰ BÁO KHÍ TƯỢNG THỦY VĂN TRUNG ƯƠNG. 2012-11-14 [2012-11-14]. 
  16. ^ TIN CUỐI CÙNG VỀ ÁP THẤP NHIỆT ĐỚI. TRUNG TÂM DỰ BÁO KHÍ TƯỢNG THỦY VĂN TRUNG ƯƠNG. 2012-11-15 [2012-11-15]. 
  17. ^ 天鹰已退役,暂未定名字。[1]替代名称将在2013年的45届会议上公布
  18. ^ 凡亚比已退役,新名字被雷伊(Rai)取代。[2]
  19. ^ 2001年至2016年台风命名
  20. ^ 本ACE计算资料由NRL提供:[3],采1分钟平均风速

内部链接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Infobox rail transit system }}

北京地铁是服务于中国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至2012年底,北京地铁共有16条运营线路。它包含15条地铁线路、1条机场轨道,组成覆盖北京市11个市辖区,拥有261座运营车站[注 1][注 2]、总长442千米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

北京地铁的规划始于1953年,工程始建于1965年,最初试运营于1969年,是中国大陆乃至大中华地区的第一个地铁系统[参 1]。目前,北京地铁由一家国有企业——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和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分别运营不同线路,京港地铁公司运营的4号线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建设和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

截至2012年底,以运营里程计算,北京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之一[参 2]。以客运量计算,北京地铁亦是中国大陆最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参 3]。目前北京地铁工作日的日均客运量在700万人次以上[参 4],并且在2012年4月28日创下最高值,达到839.1万人次[参 5]

目前,北京地铁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预计到2016年底,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到660千米以上[参 6]。在远景规划中,到2020年时,运营总里程将超过1000千米[参 7]

概述 编辑

截至2012年底,北京地铁已开通的线路包括 1号线 2号线 4号线 5号线 6号线 8号线 9号线 10号线 13号线 15号线 八通线 昌平线 大兴线 房山线 亦庄线 机号线,运营线路总里程442千米,共有261座运营车站[注 1][注 2]。4号线和大兴线的运营公司是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其余线路的运营公司为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参 8]

 
线路名称 最早启用日期 起点站/终点站 车站
数目
长度
(千米)
车辆段及停车场 参考
资料
1号线 1969年10月1日[注 3] 苹果园 四惠东 23 31.04 古城车辆段
四惠车辆段
[参 9]
2号线 1969年10月1日[注 3] 环线 18 23.1 太平湖车辆段 [参 10]
4号线
[注 4]
2009年9月28日 公益西桥 安河桥北 24 28.2 马家堡车辆段
龙背村停车场
[参 11]
5号线 2007年10月7日 宋家庄 天通苑北 23 27.6 太平庄车辆段
宋家庄停车场
[参 12]
6号线 2012年12月30日 海淀五路居 草房 20 30.4 五里桥车辆段
五路停车场
[参 13]
8号线 2008年7月19日[注 5] 回龙观东大街 鼓楼大街 12[注 2] 18.5 平西府车辆段 [参 14][参 15]
[参 16][参 17][参 18]
9号线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图书馆 郭公庄 12[注 2] 16.5 郭公庄车辆段 [参 19][参 20]
10号线 2008年7月19日 西局 首经贸 42[注 2] 55.1 万柳车辆段
五路停车场
宋家庄停车场
[参 21][参 22]
13号线 2002年9月28日 西直门 东直门 16 40.85 回龙观车辆段 [参 9]
15号线 2010年12月30日 望京西 俸伯 12[注 2] 31.6 马泉营车辆段
俸伯停车场
[参 23][参 24]
八通线 2003年12月27日 四惠 土桥 13 19.0 土桥车辆段 [参 25]
昌平线 2010年12月30日 西二旗 南邵 7 21.3 定泗路停车场 [参 23]
大兴线
[注 4]
2010年12月30日 公益西桥 天宫院 11 21.8 南兆路车辆段 [参 23]
房山线 2010年12月30日 郭公庄 苏庄 11 24.6 阎村车辆段 [参 23][参 19]
亦庄线 2010年12月30日 宋家庄 亦庄火车站 13[注 2] 23.23 台湖车辆段
宋家庄停车场
[参 23]
机号线 2008年7月19日 东直门 3号航站楼 4 28.1 天竺车辆段 [参 26]
2号航站楼
 
4号线魏公村站
 
地铁13号线龙泽站
 
15号线望京西站

历史 编辑

 
北京地铁各个历史时期的线路图

1953年-1965年:最初规划阶段 编辑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的领导人决定全力展开国内的恢复与重建。参考莫斯科地铁莫斯科保卫战中用作防空洞与军事指挥所的经验,中共北京市委在1953年下半年制定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其中首次提出修建地下铁道,作为“平战结合”的防御手段[参 28][参 29]

因为中国在地铁建设上缺少经验,所以非常依赖于苏联东德的技术援助。1954年,一些苏联的工程师(其中一部分曾参与莫斯科地铁的建设)被邀请参加北京地铁的筹备工作[参 29]。1953年至1960年,数千名中国学生被送往苏联学习地铁的建设[参 29]。1957年,北京地铁的最早规划出炉,其中包括一条环线与7条其他线路,共172千米,有114个车站[参 29]。其中两条线路被选中最先动工。其中东西向线路沿长安街建设,起始点分别为五棵松与红庙。另一条南北向线路起自颐和园,经西直门西四中山公园后终于北京体育馆(今国家体育总局)。这两条线路被选中的原因,是因其经过的国家机关较多。然而,第二条线路直到四十年后4号线动工才真正开始修建。

由于中苏交恶,北京地铁规划被迫暂停。1960年,苏联专家开始撤离中国,到1963年全部返回苏联[参 29]。1961年,北京地铁筹建工作因三年困难时期而停止。几年后,地铁筹建工作才得以重新开始。地铁线路向西延长,以把北京城区和西山连接起来,方便国家领导人经地铁到西山避难。1965年2月4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项目[参 30]


1965年-1981年:早期地铁系统——一期工程 编辑

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包括朱德邓小平在内的很多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市市长彭真参加了开工典礼[注 6]。地铁建设中最有争议的一步就是拆除北京内城复兴门北京站的城墙和城门,以为采用明挖回填法施工的地铁腾出空间。建筑学家梁思成提议保留城墙,以作为老北京城的标志。毛泽东主席则认为拆除城墙优于拆除民居。最后,周恩来总理要求保留正阳门城楼及箭楼,而其他的城门、城墙则被拆除[参 31]

地铁一期工程在1969年10月1日完工,以庆祝国庆节[参 32][注 7]。这条线路长23.6千米,采用明挖填埋法施工,从西山苹果园北京火车站,共有17座车站。这条线路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地铁线路,而且也早于香港首尔新加坡旧金山华盛顿等城市,但很多技术问题导致北京地铁在之后10年内事故连连。

1969年11月11日,地铁电力系统起火导致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而且毁坏了2辆列车[参 30]。周恩来总理让部队控制地铁,但事故仍旧接连发生[参 29]1971年1月15日,地铁一期工程开始试运营,线路由北京站至公主坟站[参 33]。单程票价被定为0.10元,而且只有拥有工作单位介绍信的人才能参观乘坐。运营线路的西端终点站在1971年8月5日延长至玉泉路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至古城路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至苹果园站[参 33]。1971年北京地铁共运载了828万人次乘客,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处于试运营状态。由于政治原因,在1971年至1975年间地铁有398天停运[注 8]。尽管地铁的运营权在1976年由军方交还,地铁仍然由于大火等事故多次关闭。

1981年-2000年:二期工程,两条线二十年 编辑

1981年9月15日,在试运营10年之后,北京地铁终于对外开放[参 34]。它包括19座车站,和从西山的高井到北京站的27.6千米线路。工程共投资7.06亿元。地铁被交由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管理。1982年,地铁年客运量达到了7250万人次。

 
2号线东直门站老站牌,2006年

1984年9月20日,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开通运营。这条马蹄形的线路自复兴门建国门,长16.1千米,有12座车站。二期工程和一期工程的一部分可以组合成一个环,但直到1987年12月28日,两条已有线路才被重新组合成两条新线,自苹果园至复兴门的1号线和一条沿北京内城城墙行驶的环线,即2号线。单线票价被提高到0.20元,两线换乘票价则是0.30元。北京地铁在1988年年输送旅客量达到了3.07亿人次。1990年,地铁日客流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而全年总客流量达到了3.81亿人次。在1991年票价上涨至0.50元后,年客流量下降了1000万人次。

1991年1月26日,1号线沿长安街东延的规划(即“复八线”,由复兴门延长至八王坟地区)获得批准,总投资20亿元,其中从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192亿日元[参 35]。延长工程在1992年6月24日开工。西单站1992年12月12日开始运营,其余线路则在1999年9月28日通车[参 35],国家领导人温家宝贾庆林俞正声和市长刘淇共同出席了通车典礼[参 35]。2000年6月28日,北京地铁1号线全线贯通运营[参 35]

除了1991年票价上涨的影响之外,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快速攀升,在1995年达到年客流量5.58亿人次的历史新高,但次年因票价上涨到2元,年客流量下降至4.44亿人次。在2000年票价再次上涨到3元后,年客流量从1999年的4.81亿人次下降到了4.34亿人次。

2001年至今:飞速发展 编辑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地铁事业的发展。2002年至2008年,北京计划投入638亿元建设地铁。为了实现2015年建成总长561千米的19条线路的目标,北京将会投入总计达2000亿元的资金[参 36]

 
5号线开通后的线路图,2007年

随后北京地铁开通的新线路是城市北部和东部的两条地面及高架线路。2002年9月28日,连接城市北部的半环线13号线西直门回龙观的西半部分开通,2003年1月28日全线贯通运营。八通线作为1号线向通州区的延长线,于2003年12月27日开通[参 37]。这两条线是在1999年和2000年年底开工的[参 35]。2004年,地铁年载客量达到了6.07亿人次的新高。

5号线在2007年10月7日通车运营。这条线路的建设始于2000年9月25日[参 35]。在5号线开通当天,地铁票价从3元至5元不等降至单一票价2元,且可以随意换乘任何线路。低票价使得北京地铁在2007年亏损6亿元。北京市政府通过补贴地铁运营公司的方法填补亏损,以鼓励市民乘坐地铁,减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2007年北京地铁共运载旅客6.55亿人次,北京市政府平均每车次要补贴0.92元[参 38]

在新线不断开通的同时,老线也在进行更新改造工程。北京地铁对1号线和2号线各站站厅进行了改造,增设了乘客服务中心,车站导向标志和卫生间也进行了改造。另一方面,1号线和2号线在不中断运营的情况下,完成了车辆、信号、通讯、供电、机电、线路等系统的改造,购买了新列车,缩短了发车间隔。2号线还实现了有人看护下的自动驾驶。老线改造总投资达84.3亿元[参 39]


2008年6月9日,作为改造的成果之一,北京地铁启用自动售票系统,人工售出的纸质车票停用,取而代之的是非接触式IC卡车票。乘客只需在地铁出入口的自动检票机上刷一下车票或是“一卡通”即可完成进出站。

2008年7月19日10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同时开通试运营以迎接8月的奥运会[参 40]。由于这三条新线的开通,8月22日,北京地铁日客流量创下新高,达到492.2万人次[参 41]。北京地铁当年的客流量增长了75%,达到12亿人次[参 39]

2009年9月28日4号线正式开通,成为继5号线之后第二条南北大动脉[参 42]。这条线路是在港铁公司与北京市政府的共同投资下,于2004年开工的。

2010年12月30日15号线一期一段(望京东站暂缓开通)、昌平线一期、大兴线房山线大葆台苏庄段)、亦庄线亦庄火车站暂缓开通)等5条通向郊区新城的线路开通试运营,北京地铁里程一次增加了108千米[参 43]。这几条线路均是在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经济刺激计划后,提前开工的造价较低的以地上高架为主通往郊区的线路。

2011年12月31日8号线二期北段、9号线南段(丰台东大街站于次年10月12日开通[参 44])、15号线一期东段和房山线未开通的大葆台郭公庄段开通试运营[参 45],除了15号线以外的三条线路都是为了缓解北京交通拥堵而提前开通的[参 46]

2012年12月30日,6号线一期、8号线二期南段北土城至鼓楼大街段、9号线北段和10号线二期(C型;以上各线多座车站暂缓开通)开通试运营,北京地铁网络大规模扩展,同时结束了房山线和9号线脱网的尴尬局面。[参 47]

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 编辑

 
北京地铁2015年规划图
预计开通时间 线路名 区段名 起讫站点 长度
(千米)
车站数 参考
资料
2013年5月5日 14号线 一期 张郭庄 西局 12.0 6 [参 48][参 49][参 50]
10号线 二期剩余段 首经贸 西局 2.02 2 [参 22][参 51][参 52]
2013年12月28日 8号线 二期南段鼓楼大街至中国美术馆 鼓楼大街 中国美术馆 3.7 3 [参 18]
北延联络线 朱辛庄 回龙观东大街 6.3 3 [参 53][参 54]
2014年9月 6号线 二期 草房 东小营 12.4 7 [参 55][参 56]
西郊线
有轨电车
巴沟 香山 9.1 7 [参 57][参 56]
2014年12月28日 7号线 北京西站 焦化厂 23.9 21 [参 58]
14号线 二期 西局 善各庄 35.7 24 [参 48][参 49]
15号线 一期三段 清华东 望京西 10.2 7 [参 54][参 59]
燕房线 主线 车辆段 燕化 15.2 9 [参 60][参 56]
2015年9月 昌平线 二期 十三陵景区 南邵 10.4 4 [参 61][参 56]
门号线
磁悬浮
石门营 苹果园 10.2 8 [参 54][参 56]
2015年12月28日 6号线 西延 苹果园 海淀五路居 8.9 5 [参 62]
新机场线 北京南站 北京新机场 37 4 [参 56][参 63]
2016年12月 8号线 三期 中国美术馆 五福堂 17.3 14 [参 64][参 65][参 66]
16号线 苏州街 宛平 26.1 16 [参 54][参 67][参 68][参 65]
山号线 苏州街 北安河 23.4 13 [参 54]
2020年以前 3号线 田村 东坝 37 29 [参 56][参 69]
8号线 三期南延 五福堂 瀛海镇 5 2 [参 56]
12号线 田村 酒仙桥 24 20 [参 56][参 69]
R1线 门头沟上岸村 通州宋庄 55 15 [参 56]
R2线 未来科技城 亦庄 49 21 [参 56][参 69]
平谷线 东坝 平谷 52 5 [参 56]
S6线 首都机场 亦庄火车站 34 8 [参 56]

2015年 编辑

根据原规划,2015年底,北京将建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将接近纽约2007年的水平[参 70]。其中,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区的线路里程为404千米,三环路以内平均步行一千米即可到达地铁站。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日客运量提高到1000万人次[参 71],轨道交通出行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比例提高到49%。

由于2003年后北京交通拥堵状况显著恶化,2010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提出“编制完成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规划”[参 72]。根据这一文件要求,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07~2016年)》,确定到2016年,北京地铁总里程达到660千米以上,四环路内轨道交通线网覆盖率将达到90%,居民步行30分钟即可到达一座地铁站[参 65][参 73]

2020年 编辑

北京市目前编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将2020年视为远景规划的目标年份。根据2010年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2011年-2020年)》,至2020年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路网将包括30条线路,总长约1050千米,车站近450个[参 7]。目前,2020年的远景规划仍处于编制过程中,但预计在2020年,北京四环路内轨道交通网密度将达每平方千米1.29千米左右,达到或超过东京纽约等国际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水平[参 73]

设施 编辑

车辆 编辑

北京地铁的列车大多由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客)制造。截至2009年,长客生产的列车占北京地铁列车总数的比例在70%以上[参 74]。1号线(部分列车)、2号线、5号线、6号线[参 75]、9号线[参 76]、10号线、13号线、15号线、亦庄线和机场线均采用了长客生产的列车[参 76]。其中1号线部分列车、13号线列车为长春轨道客车与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联合生产或由北京地铁车辆装备翻新的[参 77];机场线列车则是和加拿大庞巴迪公司联合制造的。

其余列车中,1号线(部分列车)[参 78]、4号线和大兴线[参 79][参 80]、8号线[参 80]、八通线[参 81]、昌平线[参 82] 采用的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车辆。其中八通线车辆也是和北京地铁车辆装备联合生产。房山线则采用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制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参 83]

已通车线路供电方式均为直流750V第三轨供电[参 84]。15号线、昌平线和房山线设计最高时速100千米;机场线列车为直线电机驱动,设计最高时速110千米[参 85][参 86];其余线路车辆设计最高时速80千米。

目前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5号线、大兴线、昌平线、房山线、亦庄线为6节车厢编组,八通线和13号线原为4节车厢编组,现在也已经扩编成6节[参 87][参 88][参 89]。机场线为4节车厢编组[参 90]。除机场线外的线路采用B型列车[参 91]。虽然北京地铁采用缩小间隔的方法提高运力,但是在低票价所带来的大客流量之下,6节编组的B型车辆内仍显十分拥挤[参 92]。因此在建的线路中,6号线和7号线将采用8节编组车辆[参 93];14号线[参 94] 和16号线[参 91] 将采用较宽的A型地铁车辆。

大部分列车内设有LED滚动显示屏和LED指示灯线路图,可以显示列车运行前方的车站。大部分列车配备液晶显示屏,可以转播电视节目[参 95]和显示部分乘车信息,但各条线路列车显示内容尚无统一标准,对乘客而言并不方便[参 96]

北京地铁列车的空调设备目前存在问题。不同线路列车空调所设定温度不同,同时车厢与站台的温差也较大[参 97],使得乘客在乘车和换乘时会感到不适[参 98]

车站 编辑

换乘站 编辑

北京地铁现有换乘站36个。[1]

 
西直门站的通道

北京地铁早期线路之间的换乘问题是较为被人诟病的地方。相比于广州地铁港铁台北捷运从站台一侧到另一侧即可转车的跨站台换乘模式,北京地铁乘客的换乘里程较为遥远,早期线路之间换乘距离平均有128米[参 99]。1号线与2号线换乘的复兴门建国门两站,从1号线转2号线需步行很长的换乘通道。2号线转13号线的两站是目前换乘最为不方便的,一度要步行15分钟[参 100]。在西直门站,乘客甚至一度要返回地面出站才可以换乘。不过在2008年6月9日,西直门站200米长的换乘长廊启用后,已不再需要出站换乘[参 101];2011年又在2、4号线地下部分修建了一条从13号线通往2号线、4号线的换乘通道,长约170米,换乘距离较原来大为缩短[参 102][参 103]。一些其他换乘距离较长或换乘条件较差的车站如东直门站等也计划进行改造[参 99]

2007年起,北京地铁新开通线路中,换乘问题得到重视,较以往大为改善,东单崇文门两站换乘通道内增设了自动步道[注 9],其他车站设置了换乘楼、扶梯,改善了换乘条件[参 104]

由于北京地铁线路多为十字交叉,许多换乘站不适合修建最为便捷的同站台换乘(即跨站台转车)。然而在新线路设计中,出现了若干同站台换乘形式,例如已开通的9号线和房山线的郭公庄站(同层同站台换乘)、4号线和9号线的国家图书馆站(同层同站台换乘),以及未全部开通的如9号线和7号线的北京西站(同层同站台换乘)、昌平线与8号线的朱辛庄站(同层同站台换乘)、6号线与8号线的南锣鼓巷站(叠落式同向同站台换乘[参 105])等[参 106]

无法建设同站台换乘的车站,也将尽量改善换乘条件,力争所有新线路之间的换乘站,换乘距离都将不超过100米[参 107]。现在北京地铁换乘条件较好的车站有昌平线与13号线的西二旗站、5号线与10号线的惠新西街南口站、4号线与10号线的海淀黄庄站、10号线与机场线的三元桥站[参 108]、4号线与2号线的西直门站和宣武门站[参 109]、5号线与13号线的立水桥站、5号线与2号线的雍和宫站[参 110]、8号线与10号线的北土城站、5号线与亦庄线的宋家庄站等。目前新线路之间换乘距离平均为63米,与老线相比缩短了一半[参 99]

 
5号线的屏蔽门

电梯和无障碍设施 编辑

地铁开始建设时,自动扶梯设置较少,为方便各国政要及国内外游客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地铁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东北侧出站口设有一台自动扶梯[参 111]。近年,随着新线的开通,在大多数出入口设置了自动扶梯。今后,北京地铁的主要车站,都将设置上行乃至上下行自动扶梯[参 112]

北京地铁开始建设时,没有考虑残障人士乘坐需要。从13号线、八通线开始,开始设置站台与站厅层之间的无障碍垂直电梯和轮椅升降机,并于5号线开通后,逐渐在老线配备了轮椅爬楼车[参 113]。随着新线的建设,也开始在站厅层到地面设置垂直交通电梯[参 114][参 115]

 
8号线北土城站的青花瓷装饰信息板

站内装饰 编辑

自5号线开始,北京地铁的新线车站内都有装饰,增强了车站的美感[参 116]。8号线的各个车站的装饰更是华丽:如北土城站青花瓷设计[参 117]森林公园南门站的森林设计等[参 118]

免费刊物 编辑

2007年11月27日北京娱乐信报转型为地铁报,在各车站内免费发放[参 119],版面上增加了“D字号”版(现名“出行地铁”版[参 120]),专门刊登地铁新闻[参 121]

2010年1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给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下发了通知,禁止地铁站内除《北京娱乐信报》外的所有报纸销售。当时北京地铁公司所属的8条线内,曾经合法的报摊被撤掉,很多乘客抱怨这一举措为他们带来了不便。1月14日起,4号线内的售报窗也开始关闭[参 122]。公交总队称,此举是为了避免售报造成的拥挤[参 123]。禁止售报引发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媒体的强烈反应,1月21日,在媒体连续数日的炮轰之后,地铁公司宣布把信报发放点移至站外,事件告一段落[参 124]。最终,在4个月之后的5月12日,北京地铁在5号线、10号线、4号线的19座车站站厅内试点开设报刊发售点,销售60余种报刊,并恢复信报在这些车站内的发放。至此,禁报令正式解除[参 125]

车辆段 编辑

1号线设有古城四惠车辆段[参 126];2号线设有太平湖车辆段[参 126];4号线设有马家堡车辆段龙背村停车场;5号线设有太平庄车辆段[参 127]宋家庄停车场(与亦庄线共用);6号线设有五里桥车辆段五路停车场;8号线设平西府车辆段;9号线设郭公庄车辆段;10号线设有万柳车辆段[参 128];13号线设有回龙观车辆段[参 126];15号线设有马泉营车辆段俸伯停车场;八通线设有土桥车辆段[参 126];昌平线设有定泗路停车场;大兴线设有南兆路车辆段;房山线设有阎村车辆段;亦庄线设有台湖车辆段宋家庄停车场(和5号线共用);机场线设有天竺车辆段[参 129]

安全 编辑

安全检查 编辑

为了维护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安全,北京地铁于2008年6月29日启动了安全检查。一些乘客需要接受金属探测器的探测,乘客的行李必须接受X光机的检查,还有警犬参与检查。在奥运结束之后,安检的措施被保留下来[参 130][参 131]

封站措施 编辑

在人流拥挤时,地铁会进行封站。如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时的天安门西站天安门东站前门站[参 132],而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天安门前门地区人流压力大时,也会封闭前门站[参 133]。由于农历正月初一去雍和宫祈福的人很多,会对雍和宫站封站[参 134]。此外,北京站因施工原因[参 135] 也曾经封站。

另外,奥运期间,8号线的奥体中心站一直封闭,到2008年10月10日后才首次对外开放[参 136]

安全预防措施 编辑

在韩国发生多次严重的地铁事故(如2003年2月的大邱地铁纵火案)之后,北京地铁改进了紧急安全疏散标志、疏散导流障碍警示标志和消防器材标志等设备以应对突发事件[参 37]

为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从5号线开始,新建的北京地铁线路设置了屏蔽门半高式屏蔽门,将乘客与地铁隧道隔开。由于没有屏蔽门,1号线和2号线经常发生乘客跳下站台和卧轨的事件[参 137]。为了乘客的安全,未安装屏蔽门的1号线、2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将加装屏蔽门[参 93]。13号线和八通线的屏蔽门加装工程于2012年8月开始[参 138]

运营时间及间隔 编辑

各线首班车在5:00至6:00开出,末班车则于22:30至23:30开出。因此,部分车站的运营时间可以到达夜间0:00。特别地,13号线、15号线和昌平线的最后一班车只行驶一半,13号线从西直门霍营,从东直门开往回龙观;15号线从俸伯开往马泉营;昌平线从南邵开往朱辛庄[参 139]

在遇到一些大型活动时,地铁会延长运营时间,尤其是在奥运开闭幕式的2008年8月8日至9日及8月24日至25日,北京地铁除机场线以外全线通宵连续运营,以方便观众离开会场[参 140][参 141]

由于列车宽度、站台长度及车辆编组的限制,北京地铁提高运能的主要方法是缩小运营间隔。在各线路工作日早高峰的运营间隔中,1号线间隔为2分05秒[参 142][参 143],2号线、4号线间隔为2分钟[参 144][参 145],这三条线路的间隔均已达到极限[参 146][参 147][参 148],且4号线曾于2011年暑运期间早高峰部分时段于公益西桥站上行始发列车发车间隔进一步缩至1分55秒[参 149],为中国内地地铁最短间隔;5号线、10号线最小间隔为2分30秒[参 150][参 151]。各线路将采取扩建车辆段、增购列车、改造信号系统和供电系统等手段缩短间隔[参 93]

车票 编辑

票价 编辑

 
以前采用的纸质车票
 
以前13号线采用的纸质磁性车票样本

北京地铁实施单一票制2元/人次,无时限、路程、换乘次数等限制,可以随意换乘除机场线外的任何线路;机场线执行单一票价25元,且它的单程车票与其他线路互不通用,换乘其他线路需要另行购买2元车票[参 152]。此外,北京地铁并无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或免票政策。2元通票在2007年施行时即是中国最低的地铁票价[参 153]。低廉的票价引来了大量的客流,导致地铁异常拥挤,同时财政补贴压力很大。虽然有北京市政协委员提出提高票价,但北京市政府仍表示票价不会改变[参 154]

单程车票 编辑

 
目前的IC卡单程车票

2008年6月9日起,北京地铁停用纸质车票,同时启用新型AFC检票售票系统。乘客可通过自动售票机购票,采用拍卡入闸、插卡出闸方式,出站时车票回收,回收的车票可在车站售票处重新发售。票价仍为全路网实行的单一票价2元。至此,有着38年历史的地铁纸质票退出舞台,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地铁AFC系统将记录乘客进站和出站[参 155],一般认为这是北京地铁将实施分段计价的序幕[参 156],但至今仍未付诸实行。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 编辑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是一种非接触式IC卡,持卡可以乘坐所有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

持卡乘坐地铁的计价方式与现金购票相同,出闸时扣掉相应票款[参 157]

市郊铁路 编辑

严格来说市郊铁路不属于北京地铁系统。

北京目前有市郊铁路S2线一条市郊铁路运营,自北京北站延庆站。2011年7月1日起,市郊铁路S2线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由北京市政府补贴北京铁路局运营。具体表现为:票价降为不分一、二等座,乘坐两站及以上每人次6元,乘坐一站每人次5元;调整时刻表,恢复每天开行16对列车[参 158];设置刷卡机,使旅客可以使用一卡通付费[参 159]。S2线客流量因此大增[参 160]

规划市郊铁路 门号线为6号线延长线,将成为北京的磁悬浮示范线[参 161]

其他市郊铁路目前仍在规划中,运营方式也不得而知。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换乘站重复计算。如果不重复计算换乘站,则为221座车站。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8号线安德里北街站、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10号线角门东站、15号线望京东站和亦庄线亦庄火车站暂缓开通,未计入车站数。
  3. ^ 3.0 3.1 北京地铁最初线路为北京站长椿街南礼士路公主坟,其中北京站-长椿街段为现在2号线的一部分,而南礼士路-公主坟则为1号线的一部分。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并未售票,但已开始接待参观。
  4. ^ 4.0 4.1 4号线和大兴线贯通运营,相连接的公益西桥站仅属于4号线,并不换乘。
  5. ^ 奥运开幕前,8号线为空载运行,奥运、残奥期间,对持奥林匹克身份注册卡的各类人员和持当日奥运、残奥门票的观众开放。2008年国庆节长假期间,奥林匹克公园开放游览,8号线对持有当日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券的乘客开放。2008年10月9日起,8号线正式公开运营。
  6. ^ 因为地铁建设项目被归到国家安全的范畴,开工典礼并未向社会公开。
  7. ^ 原定于1968年完工的的一期工程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推迟。原地铁工程主管杨勇和北京市政府的很多成员都被打倒。
  8. ^ 1973年8月12日1974年6月30日,以及1975年1月,北京地铁因战备停运。在林彪事件后,地铁于1971年9月13日11月6日关闭。1976年9月18日因毛泽东逝世关闭。
  9. ^ 其中东单站自动步道由于影响客流通过能力,已于2010年拆除。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十一五”期间地铁发展变化大.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0-11-09 [2010-12-01]. 
  2. ^ 北京地铁开通4条新线路 成世界最繁忙地铁. 2012-12-31 [2012-12-31]. 
  3.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121-1009-0. 
  4. ^ 北京地铁进入“日客流700万” 接近东京客运量. 2012-02-25 [2012-02-25]. 
  5.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record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北京十二五交通规划发布:6.66万出租车不扩编. 2012-06-17 [2012-09-05]. 
  7. ^ 7.0 7.1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 北京日报. 2010-05-26 [2010-05-27]. 
  8. ^ “全力确保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直播访谈. 2012-08-15 [2012-08-15]. 
  9. ^ 9.0 9.1 北京地铁2007年公开招聘中层副职管理人员公告.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7-07-05 [2010-01-08]. 
  10. ^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市政卷·公共交通志》. 北京出版社. 2002: 486. ISBN 9787200044546. 
  11. ^ 北京地铁4号线9月28日试运营 全长28.2公里. 2009-09-29 [2011-01-08]. 
  12. ^ 北京地铁5号线10月7日试运营 全长27.6公里. 2007-09-30 [2011-01-08]. 
  13. ^ 轨道交通6号线预计年底试运营 五项第一彰显北京地铁新奇迹.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2-09-26 [2012-09-26]. 
  14. ^ 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开始试运行 全长4.5公里设有4站. 2008-07-28 [2011-01-08]. 
  15. ^ 北京安检严格 奥运支线仅限持有效证件人员乘坐. 2008-07-29 [2009-01-22]. 
  16. ^ 今起载客运营乘奥运支线需奥林匹克中心区参观券. 2008-09-25 [2009-01-22]. 
  17. ^ 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北段开通试运营进入倒计时.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1-11-30 [2011-12-31]. 
  18. ^ 18.0 18.1 轨道交通8号线南段(北土城站至鼓楼大街站)2012年12月底投入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2-11-01 [2012-12-07]. 
  19. ^ 19.0 19.1 9号线南段将于2011年年底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1-12-09 [2011-12-31]. 
  20. ^ 轨道交通9号线北段将于2012年12月底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2-10-24 [2012-12-07]. 
  21. ^ 北京:3条新地铁开通在即 中关村首次有了地下铁. 2008-07-16 [2011-12-01]. 
  22. ^ 22.0 22.1 10号线二期将于年底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2-11-22 [2012-12-07].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大兴线、亦庄线、十五号线首开段、昌平线一期、房山线等五条轨道交通新线12月30日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0-12-31 [2011-06-14]. 
  24. ^ 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东段将于2011年年底开通试运营.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1-12-01 [2011-12-31]. 
  25. ^ 王勋文. 北京地铁八通线建成通车. 中国铁道科学. 2004, 25 (1): 138 [2011-01-08].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26. ^ 地铁机场线下周一开始缩短运行间隔.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0-07-22 [2011-12-01]. 
  27. ^ 北京地铁1号线未开放车站. 2009-12-28 [2011-01-08]. 
  28. ^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地铁发展史》.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1: 6-10. ISBN 978-7-200-09050-5.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北京地铁诞生记:周总理称筹建地铁是为备战. 《北京日报》 (新华网). 2007-09-28 [2009-01-23]. 
  30. ^ 30.0 30.1 地铁公司1965 -- 1970年地铁大事记. [2011-02-03]. 
  31. ^ 北京地铁诞生记:周总理称筹建地铁是为备战(第三部分). 《北京日报》 (新华网). 2007-09-28 [2009-01-23]. 
  32. ^ 杨勇小传 (5). 新浪. [2010-04-02]. 
  33. ^ 33.0 33.1 地铁公司1971 -- 1980年. [2011-02-03]. 
  34. ^ 地铁公司1981 -- 1990年地铁大事记. [2011-02-03].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地铁公司1991 -- 2000年大事记. [2011-02-03]. 
  36. ^ 到2015年北京地铁建设静态投资将达2000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 2008-10-29 [2009-01-25]. 
  37. ^ 37.0 37.1 地铁公司2001 -- 2004年大事记. [2011-02-03]. 
  38. ^ 2007年北京地铁运送乘客6.55亿人次. 中广网. 2008-01-02 [2009-01-25]. 
  39. ^ 39.0 39.1 北京地铁2008年运送乘客突破12亿人次.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02-03]. 
  40. ^ 北京3条奥运承诺新地铁线路同时开通试运营. 2008-07-19 [2009-01-25]. 
  41. ^ 8月22日地铁度过奥运会开赛以来客流最高日.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8-08-23 [2011-02-03]. 
  42. ^ 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试运营 下午3时起载客运营. 2009-09-28 [2009-09-28]. 
  43. ^ 新地铁开通运营 五线贯长虹. 2010-12-29 [2010-12-29]. 
  44. ^ 9号线丰台东大街站今天正式迎接乘客. 2012-10-12 [2012-10-12]. 
  45. ^ 地铁三条新线31日周六下午2点开通试运营迎接乘客.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12-31 [2011-12-31]. 
  46. ^ 张璐. 缓堵方案原则通过:建设次干道 解决停车难. 2011-12-08 [2012-02-14]. 
  47. ^ 4条新线12月30日(周日)首班车起开通试运营. 2012-12-29 [2012-12-29]. 
  48. ^ 48.0 48.1 地铁14号线.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10-05-17 [2011-01-08]. 
  49. ^ 49.0 49.1 9号线南段年底通车. 2011-03-03 [2011-03-05]. 
  50. ^ 北京轨道交通14号线明年5月5日通车. 2012-12-14 [2012-12-17]. 
  51. ^ 涂露芳. 本市四条地铁新线暂定12月30日开通. 2012-12-07 [2012-12-07]. 
  52. ^ 北京地铁10号线拟定明年5月全线“O”形试运行. 2012-12-17 [2012-12-17]. 
  53. ^ 轨道交通昌平线与8号线联络线工程规划方案公告.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11-09-30]. 
  54. ^ 54.0 54.1 54.2 54.3 54.4 2015年底前陆续投入运营 在建215公里创历年之最. 北京日报. 2011-03-01 [2011-03-02]. 
  55. ^ 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工程规划示意图.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11-09-30]. 
  56. ^ 56.00 56.01 56.02 56.03 56.04 56.05 56.06 56.07 56.08 56.09 56.10 56.11 56.12 京轨建指[2012]8号关于印发《2012年轨道交通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 2012-04-13 [2012-05-05]. 
  57. ^ 北京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规划方案公告.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11-09-30]. 
  58. ^ 地铁7号线.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10-05-17 [2011-01-08]. 
  59. ^ 陈斯. 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西段新开工建七座站点. 2012-01-31 [2012-01-31]. 
  60. ^ 燕房线环评公示预计三年后通车. 2010-12-26 [2011-04-27]. 
  61. ^ 三条轨道交通开建 昌平线地下穿越京密引水渠. 2009-04-03 [2011-01-08]. 
  62. ^ 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段放弃采用磁悬浮形式. 2011-04-03 [2011-04-09]. 
  63. ^ 蒲长廷. 新机场线跑7站半小时到城区. 法制晚报. 2011-11-17 [2012-01-02]. 
  64. ^ 地铁8号线三期拟年内开工. 2011-04-17 [2011-04-23]. 
  65. ^ 65.0 65.1 65.2 《北京地铁八号线三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11-04-02 [2011-04-23]. 
  66. ^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07~2016年)通过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11-16 [2012-11-16]. 
  67. ^ 地铁16号线南延3公里增设宛平站 共17个站点. 2011-05-19 [2011-05-28]. 
  68. ^ 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2-10-26 [2012-10-27]. 
  69. ^ 69.0 69.1 69.2 轩燕龙. 北京再规划建设3号、12号、R2线三条新地铁线路. 北京晚报. 2012-06-15 [2012-06-15]. 
  70. ^ 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 新华社. 2007-01-27 [2011-01-22]. 
  71. ^ 2015年北京地铁每天运力将达1000万人. 2009-01-14 [2009-12-07]. 
  72. ^ 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 2010-12-24 [2011-01-22]. 
  73. ^ 73.0 73.1 本市5年建成“1—1—2”交通圈. 北京日报. 2011-01-21 [2011-01-22]. 
  74. ^ 中国北车签订逾40亿元北京地铁车辆采购合同. 2009-07-31 [2011-02-04]. 
  75. ^ 北京地铁6号线斥资30亿购进512辆新车. 2011-01-30 [2011-02-04]. 
  76. ^ 76.0 76.1 “北车制造”北京15号线和亦庄线地铁同日开通.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0-12-31 [2011-02-03]. 
  77. ^ 颜吾佴, 颜吾艾, 许勇, 刘天善. 《北京交通史》 第1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216-219页 [2008]. ISBN 978-7-81123-209-7/F.29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origmonth= (帮助)
  78. ^ 北京地铁一号线新型列车亮相. 新浪网. 2007-09-21 [2009-11-27]. 
  79. ^ 向共和国60华诞献礼 南车造地铁在京投入运营.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9-09-28 [2009-11-27]. 
  80. ^ 80.0 80.1 南车中标北京地铁大兴线. 2009-07-31 [2011-02-03]. 
  81. ^ 北京地铁八通线城轨列车.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9-11-27]. 
  82. ^ 时速100公里地铁车辆在中国南车下线. 2010-09-08 [2011-02-03]. 
  83. ^ 房山线自主知识产权列车已到位11组.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0-12-15 [2011-02-03]. 
  84. ^ Beijing Subway Development, China. Railway Technology (英语). 
  85. ^ 北京机场线直线电机城轨车辆.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9-11-27]. 
  86. ^ 机场线轨道车辆有哪些先进设计?. 2008-08-22 [2009-11-27]. 
  87. ^ 北京地铁2号线全部更换空调车 八通线扩编完成. 2008-08-08 [2009-08-02]. 
  88. ^ 北京地铁流量迫近400万 计划新车上线城铁扩编. 2008-07-09 [2009-02-04]. 
  89. ^ 13号线列车扩改任务全部完成 增至六节车厢. 2009-03-26 [2009-08-02]. 
  90. ^ 首个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线 机场线列车开始动车调试. 北京奥组委. 2007-02-18 [2009-02-04]. 
  91. ^ 91.0 91.1 北京地铁16号线有望用A型车 每趟多运500人. 2010-11-26 [2011-02-04]. 
  92. ^ 北京地铁成市民出行首选 高峰时挤得像罐头. 2007-10-26 [2009-08-12]. 
  93. ^ 93.0 93.1 93.2 4条地铁线将装屏蔽门. 2010-01-20 [2010-01-20]. 
  94. ^ 北京地铁十四号线工程列车编组7B改6A方案专题报告论证会召开.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10-12-30 [2011-02-04]. 
  95. ^ 千人试乘北京地铁新车 车载显示屏奥运期间可看比赛. 2007-11-07 [2011-11-30]. 
  96. ^ 张咏. 地铁车厢显示屏有点“闲”. 北京日报. 2012-07-10 [2012-07-10]. 
  97. ^ 车厢站台温差大 乘地铁“两重天”. 北京青年报. 2012-06-20 [2012-06-20]. 
  98. ^ 北京地铁不同线路温差大. 光明网. 2010-06-25 [2010-07-07]. 
  99. ^ 99.0 99.1 99.2 涂露芳. 国贸东直门等四大换乘站拟择机改造 换乘不超5分钟. 2012-07-07 [2012-07-09]. 
  100. ^ 北京:地铁西直门站换13号线不再绕大圈. 2009-08-28 [2010-06-25]. 
  101. ^ 西直门换乘大厅奥运前双向通行 换乘时间省一半. [2012-09-05]. 
  102. ^ 24日地铁西直门站地下换乘通道正式启用 换乘方式变化大. 2011-09-22 [2011-09-22]. 
  103. ^ 换乘新通道 缩短超百米. 2011-09-05 [2011-09-07]. 
  104. ^ 北京地铁五号线全攻略 23座车站乘坐细节大起底. [2009-01-25]. 
  105. ^ 六号线与八号线将单向同台换乘 换乘站南锣鼓巷. 
  106. ^ 北京地铁新线规划方案将公布 站间60秒换乘. 2007-08-05 [2009-01-21]. 
  107. ^ 北京新建地铁 换乘不超百米. 《北京晚报》. 2009-07-31 [2009-07-31]. 
  108. ^ 北京地铁10号线今天投入运营 百步内实现换乘. 
  109. ^ 北京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实现换乘距离最短. 2009-05-09. 
  110. ^ 五号线换乘宝典. 
  111. ^ 北京市民出行30年变迁:那时地铁站分甲乙丙三级. 《北京晚报》. 2008-11-13 [2009-01-27]. 
  112. ^ 京地铁6号线试行大站快车 将增更多人性化设施. 2011-01-18 [2011-02-03]. 
  113. ^ 北京地铁月底实现无障碍 两万延米盲道全部铺完. 2004-10-18 [2009-02-04]. 
  114. ^ 地铁全面做好无障碍设施的维护保障工作.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8-09-11 [2011-02-03]. 
  115. ^ 地铁10号线每站俩直梯 地面到站台可无障碍换乘. [2009-01-25]. 
  116. ^ 北京地铁5号线 23座车站装饰各有千秋. 2008-04-14 [2009-01-29]. 
  117. ^ 奥运支线起点满眼尽是青花瓷. 2008-07-24 [2009-01-29]. 
  118. ^ 奥运支线揭秘 森林运动元素俱全. 2008-03-01 [2009-01-29]. 
  119. ^ 《北京娱乐信报》转型为免费地铁报. [2009-01-29]. 
  120. ^ 北京娱乐信报. 2011-11-23 [2011-12-31]. 
  121. ^ 《北京娱乐信报》的特色与不足. [2009-01-29]. 
  122. ^ 地铁四号线关闭售报窗. 2010-01-16 [2010-01-25]. 
  123. ^ 北京地铁站内禁售报刊 只准发信报属不正当竞争. 新京报. 2010-01-11 [2010-01-15]. 
  124. ^ 北京修改“地铁禁报令” 站外新建报亭销售报纸. 2010-01-22 [2010-01-25]. 
  125. ^ “地铁禁报令”将解除 19个站点可买报刊. 千龙网. 2010-05-11 [2010-06-14]. 
  126. ^ 126.0 126.1 126.2 126.3 车辆段官方介绍 (至2006年开通线路).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02-03]. 
  127. ^ 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地铁五号线太平庄车辆段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7-08-07 [2009-02-04]. 
  128. ^ 地铁10号线万柳车辆段封顶. 2007-08-26 [2009-02-04]. 
  129. ^ 北京首都机场轨道线开始开通前的综合试验. 2008-03-26 [2009-02-04]. 
  130. ^ 北京地铁明天开始安检. 中央电视台. 2008-06-28 [2009-01-29]. 
  131. ^ 北京地铁乘客安检等措施暂不取消. 2008-09-20 [2009-01-29]. 
  132. ^ 8月6日至8日火炬北京传递公交地铁管制方案公布. 新浪. 2008-08-05 [2009-02-03]. 
  133. ^ 十一期间地铁前门站将封站五天. [2009-02-25]. 
  134. ^ 北京雍和宫地铁初一限时封站. 2009-01-30 [2009-02-03]. 
  135. ^ 北京站地铁封站. 2008-06-11 [2009-02-03]. 
  136. ^ 奥运支线只要购票刷卡就能坐 奥体中心站首揭面纱. [2009-02-25]. 
  137. ^ 北京地铁自杀事故频发 引发屏蔽门安装争论. 2006-10-19 [2009-01-29]. 
  138. ^ 八通线13号线开装屏蔽门.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网. 2012-08-11 [2012-09-05]. 
  139. ^ 地铁时刻表.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02-03]. 
  140. ^ 开幕式当天北京地铁通宵运营. 2008-08-06 [2009-02-03]. 
  141. ^ 闭幕式地铁通宵开 28条专线:24日16:30准时发车. 2008-08-22 [2009-02-03]. 
  142. ^ 1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早高峰运力提高8%.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1-03-30 [2011-04-23]. 
  143. ^ 3月12日起1号线实施新编平日列车运行图运力再提高.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2-03-11 [2012-03-26]. 
  144. ^ 地铁2号线发车间隔将缩短为2分钟.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9-04-16 [2011-04-23]. 
  145. ^ 地铁4号线晚高峰最小间隔缩短至2分10秒 早高峰最小行车间隔为2分钟. 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2012-03-26 [2012-03-27]. 
  146. ^ 地铁1号线发车间隔将达极限值. 2011-03-16 [2011-04-23]. 
  147. ^ “提速轨道交通 打造市民出行快速通勤网络”直播访谈.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11-11-28 [2012-03-27]. 
  148. ^ 刘冕. 地铁3条线发车间隔再缩短接近极限. 北京日报. 2012-03-27 [2012-03-27]. 
  149. ^ 北京晨报. 北京4号线发车间隔破2分钟极限 缩至1分55秒. 中国新闻网. 2011-08-21 [2011-08-21]. 
  150. ^ 3月28日(周三)5号线列车最小间隔缩短为2分30秒.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2-03-25 [2012-03-26]. 
  151. ^ 3月28日(周三)10号线列车最小间隔缩短为2分30秒.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12-03-25 [2012-03-26]. 
  152. ^ 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票价确定为25元. 2008-07-18 [2009-02-04]. 
  153. ^ 北京地铁今起全程2元 票价降低三分之一. 2007-10-07 [2011-04-23]. 
  154. ^ 北京公交4毛地铁2元不改变 外地网友羡慕嫉妒恨. 2011-01-18 [2011-04-23]. 
  155. ^ AFC系统全线正式开启 北京地铁提醒五项注意. 2008-06-10 [2009-02-04]. 
  156. ^ 北京地铁分程计价为时不远. 2004-11-11 [2009-02-04]. 
  157. ^ 关于使用一卡通IC卡替代公交地铁纸质月票的通告.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06-03-22 [2011-02-03]. 
  158. ^ 余楚; 刘冕. 北京S2线进城车早高峰半小时一趟. 北京日报. 2011-06-29 [2011-07-08]. 
  159. ^ 金可. S2线全线5站安装进站检票闸机. 北京日报. 2011-06-09 [2011-07-08]. 
  160. ^ 周婧雅; 王海蛟. S2线降价客流猛增 对旅客安检标准等同国铁. 北京日报. 2011-07-07 [2011-07-08]. 
  161. ^ 磁悬浮列车有望开上大台线. 北京娱乐信报. 2009-07-16 [2009-07-16]. 

外部链接 编辑


六四事件
日期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4日
地点
最早发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等地,随后相关的抗议活动扩展至中国各个大型都市。
目标
  • 中国在社会阶级发展上能迈向平等。
  • 伴随着经济改革同时也要展开政治改革
  • 开放有关新闻以及言论等自由。
方法于各大市民广场上绝食、静坐或者宣告罢工。
结果以天安门广场为首的民主运动遭到镇压而宣告结束:
死亡人数:估计大约有200人到6,000人左右[2][3][4][5]
受伤人数:7,000人到10,000人左右[6][7]

六四事件又被称为天安门事件,在欧美国家则多是以天安门广场抗议(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来形容这次事件。六四事件是指发生于1989年6月3日晚上至6月4日凌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民众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北京市天安门广场附近和通往广场道路上所爆发的流血冲突,属于“八九民运”的一部分;而所谓的“八九民运”,是指从1989年4月15日开始,学生与民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所发起长达两个月的学生运动,并引发了全国性的示威游行活动;但活动最终中国政府仍宣布戒严且派遣军队前往广场以武力进行镇压,随着许多民众死伤与流亡海外、部分军人伤亡后示威活动宣告结束。

事件发生之后,国际社会开始大幅谴责中国政府对示威民众使用武力攻击,许多西方政府也借由实施经济制裁以及武器禁运的方式表达不满。直到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国大陆地区依然被列为一个极敏感的话题。尽管各方对于六四事件的看法仍存在众多矛盾,要求中国政府“平反六四”的呼声也不断出现。

名称 编辑

 
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的维园六四21周年烛光晚会摆设的标志,摄于2010年6月4日[8]

由于中国政府在6月3日到6月4日期间派遣部队前往镇压示威群众,这使得这天的清场行动成为整个1989年学运的标志性事件,因此学生运动也被称为“六四事件”,甚至直接以日期简称为“六四”。这样命名的方式也与过去两场同样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抗议活动其命名习惯一致,这包括有1919年要求对抗海外列强侵犯中国权益的五四运动,以及1976年悼念周恩来所扩展而成的四五运动等。虽然“六四”所指的日期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天安门广场要求抗议群众撤离的日子,而实际上整个军事清场行动早在6月3日晚间便已经开始执行,但绝大多数人仍是直接以“六四事件”来称呼。也因此,狭义上的“六四事件”这一名称是指陆军部队进驻北京而与民众所爆发的冲突。

  • 民主运动人士与同情者

描述整个抗议行动的常见名称包括有以性质命名的“六四运动”、以发生时间点取名的“八九民运”或“八九学运”以及以活动地点称呼的“八九天安门事件”或“天安门事件”等等。一些中国民主运动人士以及支持群众则在相关的活动和著作中,将这次事件通称为“六四屠杀”[9]、“六四屠城”[10]或者是“六四镇压”[11]等较为激烈的字眼。而六四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为了能够限制相关信息的流通而利用防火长城来将主要可能的名称列为“敏感”字眼,许多网络使用者为了应付网络审查以能够在搜索引擎和公众论坛上搜索相关资料,往往也会在互联网上使用包括罗马数字VIIV(VIIV=64)[12]、8平方( )以及5月35日(5月31日+4天=6月4日)等等名称代称[13][14]

  • 中国官方

自198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使用数个名称来形容六四事件,并借由字词转换的方式来逐步降低六四事件对之后社会的影响[15]。起初事件刚开始爆发时,中国政府将这起群众抗议行动命名为“反革命动乱”,之后更将其直接定调为“动乱”,事件渐渐结束之后则以“六四风波”指称。最后中共领导阶层统一将所有指称当天冲突的名称改成更加中性的说法,也就是今日仍在使用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这类短语来形容[15][16]

  • 西方

西方世界的新闻媒体则习惯以“天安门广场抗议”(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或者是“天安门事件”(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等名字形容六四事件,或者是拿来描述一系列群众发起的抗议事件。而在过去欧美国家的新闻媒体也长期使用了“天安门广场屠杀”(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或者是“天安门屠杀”(Tian’anmen-Massaker)这类称呼,但在近年来这类词汇于新闻上的使用频率开始降低。原因之一在于六四事件实际上在天安门广场内并无激烈的暴力冲突,主要的伤亡处反而是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外围的木樨地地区[17]。不过“天安门广场抗议”或“天安门事件”这词语也往往给人们一种错误的印象,反而让人误认为六四事件的示威活动只发生在北京地区,事实上当时在整个中国的许多城市也爆发了数场声援性质之抗议行动[17]

背景 编辑

经济危机 编辑

1988年时邓小平与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北戴河区召开会议,同意中国暂时先施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所发展的价格体系,等到过渡时期结束后才实施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8][19]。但政府即将放松价格管制的消息立刻引起大众的恐慌,中国各地民众陆续前往银行领取存款、购买商品并囤积物资[18]。中国政府对于民众激烈的反应一时感到惊慌失措,并且立即撤销实施不到2个星期的商品价格改革,然而在这段时间所造成的后续影响却比原本预期的还要来得更长。自1988年底到1990年代初期为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上陆续提到各种改革所带来的问题,包括有通货膨胀、粮食减产、工人骚动不安、人口流动失控、官员贪腐以及人口快速增长等。

然而失败的物价政策仍然持续让中国经济急速通货膨胀,1988年初时中国各地物价的通货膨胀程度已经达到20%,到了年底时各大城市其通货膨胀程度更上升至26%,而大量的粮食、食用油以至于牙膏等民生用品均出现购买囤积的情况。随后粮食的减产更进一步加深了物资囤积的问题,尽管当时中国仍然会按照指定价格来向农民收购粮食,但是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价格利润并无法与种植烟草等经济作物相比,甚至政府也常常逼迫农民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出。此外随着政府财政短缺以及先前大量金钱提早流入市场等问题,也让农民往往只能够拿取政府收购粮食的借据,而不是进行实质上的金钱交易。

另一方面根据官方的报告指出,北京在1987年至1988年展开经济改革时反而导致消费者物价指数提升高达30%,快速飙升的物价使得领取固定薪水的工人无力购买一般生活产品,进而造成了群众之间的恐慌[20]。此外在在新的市场经济引入下,过去的国有企业已经无法确保能够于中国市场中获取收益,部分公司开始为了降低成本而裁减工人人数,在各地也陆续有国有企业宣告关闭,这些原因都导致当时中国总共有数百万名工人处于失业状态[21][22]。在面临更加严苛的工作条件以及通货膨胀的生活压力下,各地工人陆续发起抗议活动以要求政府重视问题,例如1988年浙江一家纺织厂便有将近1,500名工人游行长达2天,另一家制药厂近1,100名工人则持续罢工3个月以表达不满[23]。同时中国社会除了那些尚未遭到撤职并持有“铁饭碗”工作者外,绝大多数人民过去所享有的医疗保健、住宅补贴等社会福利纷纷取消[20][24]。而此时中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也急速增加,当时大约有4亿人散居在中国各地365座大城市中,同时平均每年还会有800万人流入城市以谋求工作。

问题浮现 编辑

赵鼎新认为:“改革派领导人原本计划自1978年开始知识分子将发挥主导功用,从而领导国家实施更多有关经济改革的政策;但尽管相关的应对计划都有依照时间表进行,然而这种期望却始终没有发生[25]。原因在于虽然政府机关陆续设立新的大学和增加各校招生名额[26],然而由国家所指导的教育体制并没有确实与市场结合,在面对农业、轻工业、服务业和外国投资等市场的人才需求没有增加情况下,使得学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专业科目的学生只能尝试挤入有限的就业市场工作[26][27]。此外私人公司也不再采用过去由国家分配毕业学生工作场所的方式,许多高薪工作人员的录取主要是因为与公司高层有裙带关系,这让甫刚毕业的学生只能担任低层工作人员或者是面临失业的问题[28]。而尽管政府会将一些职缺提供给学生报名,然而这些职缺往往不是当时绩效十分差的政府部门,就是在地方上其地位十分小的职缺[20]。面对国内令人沮丧的就业市场,想出国深究或者工作的知识分子和学生其机会也十分的有限,对于这些应得利益的失望让许多人开始将问题归咎于中国政治层面。北京各个大学校园陆续出现名为“民主沙龙”的小规模政治研究社团来进行研讨[29],这也促使了之后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政治事务[18]。”

另一方面,史景迁认为中国共产党内部贪污情况则令民间对政府感受更加恶化。根据史景迁的统计,在1987年时便录得有15万名共产党党员因贪渎而受罚,此外还有近25,000人因此被开除党籍[30]。同时虽然中国共产党多次表示其意识形态仍遵守过去的社会主义,然而实际上政府仍然持续引进越来越多资本主义的概念;随着社会主义渐渐变成一种“名义”上的称呼,共产党内部也对于其合法性问题抱持着质疑的态度[31]。再加上尽管政府下令共产党党员每年都必须接受廉洁操守的考核[21][22][30],但是许多民营企业仍陆续贿络各个共产党领导人,期望能够比其他厂商享受更加宽松的法规限制,并借此赚取更多的金钱利润[20]。种种问题在过去不断强调“没有穷人”的中国社会中并没有出现,这促使了民间社会对于缺乏公平的财富分配感到十分反感,同时公众对于国家的未来感到了幻灭。然而当人们把希望冀求在政府能有其他改变作为时,仍然是由国家决定所谓的“正确道路”,而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参与或者对话的政治管道[31]

但种种改革所造成的问题并没有促使中国领导人决定立即处理负面反应,甚至连中国共产党内部对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时中国共产党党内俨然已形成了改革派与保守派两个阵营。以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为首的改革派(又被称作“右派”)认为应该渐渐转往有关政治方面的改革,借由提供政治自由化以及包容多元化思想的社会来作为民间表达不满的渠道,进而促使人民更加拥护中国的经济改革政策。但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首的保守派(又被称作“左派”)则认为改革开放的部分已经过多,认为应该转往强化国家的控件目以确保之后社会的稳定,并让民众更加配合共产党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甚至一些保守人士也多次批评经济改革早就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2]。然而尽管共产党已渐渐浮现派系间的冲突,双方人马都需要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邓小平支持才能实施各项重要决策[33]

自由民主思潮引入 编辑

刘晓波认为:1980年代世界处于冷战的最后阶段,随着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担任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之后,开始尝试在苏联推行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新思维运动,这举动也对共产主义国家内部出现广泛的影响。随着中国开放并接触西方思想,很多学者及学生亦开始公开提倡自由、人权、平等和民主,并且认为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34]人民网上的王逸舟认为,西方国际政治学中“美国重心”的“绝对地位”促使美国按照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的方向推进国际体系的更新。[35]

Eddie Cheng记录道:1986年夏天,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天体物理学教授的方励之返回中国任教,同时也开始在中国各地大学展开巡回演讲关于自由、人权以及权力分立的议题。方指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弃一党独裁,进行政治改革。[36]。方励之的演讲也受到了其他几名学者的响应,并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在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提出了提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警报,并指出其实质是崇拜西方多党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颓废的西方生活方式,以此来损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健康。[36]

方厉之等著名知识分子的公开发言启发了学生的想法,在1986年12月中旬学生发动大规模的示威活动,一方面批评经济自由化的改革步伐过于缓慢,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实施民主选举和彻底以法治防范贪腐案件[37]。抗议活动最早是由方厉之住处的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发起,这场抗议社会弊端的示威活动迅速扩散到上海以及北京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中央领导阶层对于学生的抗议行动感到震惊,并认为学生正在展开过去文化大革命风格的动乱。中国政府亦随即指控这场学生运动受到他人操控,并指责“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是企图“否定社会主义”。

这起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发起的学潮,最终反而促使了对学生与知识分子抱持同情态度的胡耀邦下台。原因在于拥有实际决策权力的中共八大元老指责胡耀邦面对这次抗议表现过于软弱,且在处理政府于学生间的权威树立上表现不佳。1987年1月共产党保守派份子指称胡耀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而破坏了社会稳定,并违反中共集体领导原则而展开严厉的谴责[38]。在种种压力之下胡耀邦被迫向中央委员会提出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的请求,最终在1987年1月16日核准离职[39]。同时在整个1987年期间,中共中央也开始强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活动。而包括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等曾于共产党内主张民主化的学者,也在胡耀邦下台后陆续遭到开除党籍作为惩处[38][40]

尽管代表改革派的胡耀邦已经被迫下台,为了能够确保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延续性,邓小平特意安排了与胡耀邦在政治见解上极为接近、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及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职位,成为中共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也意味着邓小平将赵紫阳视为自己之后的接班人。然而邓小平为了安抚以陈云、邓力群为首的保守派力量,决定由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直接接任国务院总理一职,也提名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41]

发起 编辑

胡耀邦逝世 编辑

File:Hu Yaobang.jpg,在1987年时被迫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42]。]]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来防范西方民主思潮对民间产生影响,但是社会大众到了1980年代晚期已浮现出不安的情绪。在198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纪录片《河殇》时,公开呼唤“蔚蓝色”的西方文明引发当时社会热烈的讨论和关注。到了1989年时,包括方励之、北岛等知识分子要求政府把握契机开放政治环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亦提出把“政治、社会与文化的民主化”和经济改革结合一同推动,此时社会普遍处于希望政府能做更大改变的氛围下[43][44]

1989年4月15日,73岁的胡耀邦突然心脏病发作而猝逝。尽管胡耀邦在晚年便因为八六学潮而远离中国领导中心,且随着他的辞职中国政治圈也一度陷入紧张[45]。然而先前他所表现出政治自由化以及模仿西方的想法与学生的抗议活动吻合,这使得胡耀邦在党内改革派、知识分子以及学生心中占有一席地位,而他本人也被视为开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46]。胡耀邦病逝的消息送到邓小平等中共高层之后,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十分讶异与遗憾。邓小平随即要求夫人卓琳前往致电胡耀邦夫人李昭,并同意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来安排胡耀邦的评价和丧事,也表示要亲自参加追悼大会。而在胡耀邦逝世不到4小时,作为官方媒体之一的新华社也迅速作出报导,并形容他为“长期担任党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47]

胡耀邦的逝世后外界媒体也开始密切关注其可能对中国政治界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美联社路透社均评论认为胡耀邦的死并不会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早在八六学潮之后他便已离开权力中心,但是一些日本媒体则认为有逝世消息的报导可能会影响尔后中国政治的发展。4月16日时,日本《东京新闻》发表一篇题为《胡耀邦的追悼活动是注意的焦点》文章,认为之后追悼的活动将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日时事通信社亦指出适逢五四运动70周年,在民众不满长期通货膨胀和官员特权等问题、以及学生间强烈要求民主呼声之下,提到:“胡耀邦的逝世是否会引发类似天安门事件的事态,正受到人们的关注。[47]

学运酝酿 编辑

胡耀邦于1989年4月15日逝世的消息传到全国各地校园后,引起许多学生的强烈反应,并成为之后集结发起悼念活动的最初动力。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至于上海数间大学纷纷挂上大字报和挽联表示敬意,学生于海报上悼念的口号除了赞扬胡耀邦外,同时也呼吁政府正视胡耀邦所遗留下来的贡献。但几天之后,绝大多数海报逐渐将主题转往更加严肃的的政治诉求,这包括有新闻自由、人民自主以及官员腐败等等议题[48]。例如在4月16日于上海市复旦大学举办的400人追悼会中,便有学生公开发言表示:“一定要争取民主,民主是我们的。”

自4月15日开始,陆续有民众自发性前往人民英雄纪念碑悼念胡耀邦。同一天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学校学生亦自行成立了胡耀邦治丧委员会,在各自大学校园内设置灵堂以作追念,学生们也零零散散的各自前往天安门广场表达悼意。到了4月16日时,西安市以及上海市学生陆续举办小规模的追悼会。4月17日,学生开始一同相约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悼念,而人数规模远超过当初中国共产党所预估的聚集人数。当天中国政法大学为悼念胡耀邦的逝世,也制做了大型的花环(Wreath)表示纪念[49]。下午5点左右,作为第一支游行队伍、约500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学生抵达人民大会堂东门进行胡耀邦的悼念活动,其中学生与群众在前往天安门广场的路程上并未受到警察的驱赶。当天晚上整个天安门广场已经聚集近上千人,除了政法大学学生外还有其他高级学校学生,以及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市民增援。学生开始就地展开公众演讲,讨论的议题从纪念胡耀邦的贡献到当前社会的问题等等。然而不久之后,维持现场秩序的警方认为群众聚集将会干扰人民大会堂的运作,因此开始试图劝说学生撤离天安门广场。此时中国的政治局势也渐渐受到各国媒体的关注,当天香港《英文虎报》在《胡耀邦逝世料会激励改革派》报导中指称“要求民主和人权的运动的规模日益增加,随着五四运动70周年接近……北京大学生可能会自发性地组织民主运动”,而路透社则在《中国学生游行要求民主》一文中表示北京正发生“文化大革命之后最大规模的示威行动”。

4月18日凌晨,约有3,000多名北京大学学生也以游行的方式前往天安门广场,并沿途邀集了近千名清华大学学生加入游行行列。之后游行队伍与原先聚集在广场上的人群会合,这使得单纯的悼念活动很快随着集会规模的增长而逐渐演变成抗议行动。学生陆续聚集在广场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唱着各首爱国歌曲,也听取著其他学生组织领袖的即席演讲。到了清晨时学生决定提出7点要求,内容主要是对政府后续作为的呼吁和建议[49][50][51]

一、重新评价胡耀邦的作为,肯定其对于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观点。

二、承认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的错误,对于蒙受冤屈的知识分子给予平反。

三、国家领导人及其家属年薪和一切形式收入的讯息应向人民公开,借此表明政府反对贪腐的决心。

四、解除报禁禁并允许民间创办报社,停止新闻检查制度并施行言论自由。

五、增加教育经费并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

六,取消北京市政府所制定限制示威游行的“十条”规定。

七,要求政府领导人就政府错误来向全国人民公开检讨,并透过民主形式对部分领导人展开改选[52][53][54][55][56][57]

数千名学生对政府提出7点要求后,决定于人民大会堂前静坐以请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接见,并表示希望人民大会常委能够接受学生的请愿信。上午8时,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官员代表国务院接见郭海峰王丹等学生代表。在静坐期间声援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当天晚上9时天安门广场上便已经聚集约2万名学生。此时北京几所大学出现近700多份有关胡耀邦的大字报,而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亦有数千名学生在市政府聚集,南京当地也有1万名学生在鼓楼广场悼念。但是于上海和南京举办的活动很快就以和平方式结束,其他城市状况则保持较为安稳。然而在湖南省向中共中央所呈交的报告中指出虽然当前局势看似平静,但民间普遍认为追悼活动应该要伴随着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进行,警报相关的游行活动可能会在胡耀邦追悼大会上展开。湖南省政府也呼吁中央政府应该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密切注意各大学校园的动态[47]。不过于上海就读大学的学生们其悼念胡耀邦并抗议政府政策的游行举动,则获得了许多大学共产党党员的支持。同时担任上海市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也亲自与学生沟通,表示自己在1949年以前也曾参加过这类学生示威活动,因此“理解”学生们的想法。

4月19日,数千名学生则从天安门广场转往聚集在作为中国政府重要办公处的中南海新华门,希望能够将花圈以及学生请愿信送至里面,且要求能够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展开对话[58]。警方随即以人墙的方式阻挡学生与民众前往大厅请愿,学生先是多次尝试突破警戒线,接着则直接在门口前静坐表达不满。到了晚间有更多学生加入静坐的行列,但双方仍不时爆发肢体上的冲突[59]。到了4月20日凌晨,警方将学生和其他围观群众隔开;绝大多数民众以及学生也渐渐被警方劝离,而新华门前也剩下约300名学生坚持静坐且与警方僵持着,这时双方仍然未有大型冲突。但北京市政府决定授权警方强制驱赶留下来的学生,武装警察便用警棍强行架押学生搭上公车并送至学校,在这过程间双方随即爆发小规模的肢体冲突[60]。许多学生认为他们遭到警方以暴力虐待,而警察强行驱赶的传闻也迅速传到各学校。新华门事件最终激怒更多在校学生决定加入抗议活动,特别是过去从未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大学生们开始抱持浓厚兴趣[61]

面对学生不断发起的游行活动,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赵紫阳为首的改革派认为应该肯定学生的爱国热情,甚至赵紫阳还要求政府部门的警卫卸下刺刀,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任何肢体上的接触。但是包括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李先念中国国家副主席王震等中共元老则怀疑这次学生运动受到极少数人的操纵,而其背后的用意便是推翻共产党于中国的统治地位[62]。4月20日,李锡铭陈希同以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的名义向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呈送报告,内容指称社会开始出现许多质疑中共统治的话语,包括北京各地工厂、农村、商店都有出现反对贪腐政府的声音,其他还有要求实施地方自治、实现新闻独立等等不同的意见。而在这段期间,也有一群自称“工人代表”的首都工人自治联合会到处发布2份具挑战中央领导集团统制意味的传单[63]。此外报告中亦提到活动开始渐渐趋向组织化,许多大学生已纷纷自行成立联合行动委员会,其他学校也陆续有人提出成立高校学生自治会的建议,甚至是宣称要另外成立修政宪法委员会[64]

罢课潮 编辑

4月20日凌晨所发生的新华门事件,促使学生开始组织正式组织来统一掌握抗议行动。但真正影响抗议运动扩大的关键在于隔天4月21日时,《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大局》的文章,在内容中首次指责学生的抗议行为。当天《人民日报》也在报纸中发表相关社论,以“数百人围聚在新华门前制造事端”等强硬语气批评学生于新华门外静坐[65]。当天文章令许多学生感到不满,学生们随后于数个城市展开示威游行活动。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学生发起罢课与游行活动,抗议北京政府以及警方在新华门使用武力。而陕西省则出现自胡耀邦逝世后最大规模的游行行动,原本聚集于当地新城广场的群众则从原本上午300人急增至5,000人,群众也因为数次尝试强行进入省政府办公大楼而与警方发生冲突,双方对峙的情形一直到当天晚上6时才因下雨解除[47]。同样的在南京市也有类似的抗议行动,南京大学3,000多名学生自校园游行到鼓楼广场表示不满,同时学生们也在学校各处张贴抗议标语[47]

另一方面早在4月21日到4月23日间,北京大学便率先举办学生大会来征求各个参与活动学生的意见,会议结束后学生们认为过去学生运动的失败点在于没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在4月23日时,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王丹宣布废除政府协助创建的北京大学学生会,并由王丹杨涛封从德等7人另外建立“北京大学团结学生会筹委会”取代,其下设有宣传、工农、纠察、联络、理论、后勤等8个分部。北京大学学生筹委会并宣布直至5月4日以前由筹委会负责领导学生运动,提倡各个学校借由罢课的方式来“非暴力、不抵抗”地争取中国政治民主[47]。北京市19所高校学生也组成“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胡耀邦灵柩绕天安门广场一圈、与国务院总理李鹏对话以及要求官方媒体报导学生悼念活动等要求[59],但都未获得政府的同意[66]

三学生下跪 编辑

 
人民大会堂原本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场所,在4月22日时则作为胡耀邦悼念仪式举办处,而东大门前的阶梯便是当时三名学生代表下跪的地方,照片摄于2003年1月18日。

中共中央早在4月20日时便开会决定,于4月22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举行胡耀邦的追悼大会。尽管北京市政府早就为了举办悼念仪式而下达命令,要求学生离开天安门广场以供政府使用,然而在4月21日仍有近10万名学生自北京各地发起游行且前往天安门广场抗议。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等学校学生纷纷上街游行表达不满,这也引起许多北京市民的关注并自愿提供学生协助。为了防止外人进入学生队伍破坏活动,抗议队伍的外围学生们便以牵手的方式维持现场秩序,游行的学生则以5人到7人为一排共同行进著。之后在4月22日大约凌晨0时40分,参与游行的学生陆续进入天安门广场[67]

在胡耀邦的悼念典礼上,众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纷纷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这次大会。典礼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发表哀悼辞,同时悼念活动也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向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学生播放。悼念典礼时学生便在人民大会堂东侧依照各自学校列队静坐,同时不少学校也自行组织纠察队来维持现场秩序。虽然许多学生对于赵紫阳的哀悼演说感到满意,然而整个纪念活动仅仅持续40分钟便宣告结束,这让在外头静坐一整夜的学生们无法接受[33][68][69]

原本为了防止外人进入追悼胡耀邦仪式的会场中,保安人员以及调派过来的部队成员封锁人民大会堂周遭,但下午12时45分时数名学生突然向东大门处奔跑并突破封锁。周勇军郭海峰张智勇3名学生代表直接在跪在人民大会堂的阶梯上,提出了一分内容写有学生7点建议的请愿书,要求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接见,一旁的学生也纷纷鼓动了起来[66][70]。位在警戒线内的工作人员随即试图将他们扶起,并且由2名负责悼念活动的工作人员作为代表与3名学生谈话。之后工作人员允许学生代表进入人民大会堂致送花圈和请愿书,而3名学生则随即回到学生队伍之中[71][72]。但是在胡耀邦的追悼会结束后,并没有任何中共领导人决定接见学生代表,这样的处理态度反而促使更多学生对于政府感到失望与不满,甚至连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员也认为政府处理不当[70]

四二二事件 编辑

在胡耀邦的悼念仪式结束后,各个学生团体决定先带领参与静坐的学生撤出广场,同时各校联合宣布成立北京高校临时学联。经由选举的方式学生们推举当时就读中国政法大学的周勇军担任主席,而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吾尔开希以及北京大学学生王丹也被推举为各自学校的学生代表。临时学联立即向中国各地大学院校倡议无限期罢课以示抗议,并申明事件焦点已经由“悼念”变成“争取自由民主”[73]。然而由于不同于过去由中国政府组织的学生代表,这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于北京各大学学生自行组成独立机构的举动感到疑虑[74]

到了4月22日黄昏时分,西安市、长沙市爆发了严重的骚乱事件,后来则被称作“四二二事件”。当天下午5时,西安当地出现暴徒焚烧2辆汽车以及5栋建筑,之后冲突迅速蔓延到西华门以及钟楼附近。这批群众除了焚烧车辆外还抢劫当地店家。为此西安公安部门缉捕了近270人,其中各级学校的学生则约有72人,但实际参与这场暴乱的大学生人数未知。西安市政府随即将其中164人送至法院审理,初审过后地方法院决定先释放106人。在长沙当地则有近38家商店遭到抢劫,随后长安市政府也拘捕了96人,其中有3人正在就读大学[75][76]。而在武汉市,当地大学学生则发起示威游行来向位于当地的省政府机关表达抗议。学生与群众立即包围湖北省省政府大楼,为了维持秩序警方决定动用警械以示警报,但也导致现场数人因而受伤。

4月23日当天晚上,位于天安门广场上声援学生的群众则增加至20万人左右。同一天由诗人北岛所发起、近150名学者联署的请愿书也送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然而这一声援学生的建议行动并未受到政府接受[77]。随着全国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升级,包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都有学生开始试图要亲自前往北京声援当地学生。但在后来采访相关的教职人员中,也提到这段期间一些留在学校的学生被其他参与抗议活动的同学阻挡上课,并要求跟随他们一同参加抗议活动的行列。

面对学生日益升温的抗议行动,中国共产党则认为这些都显示出中国国家情势正陷入动乱,赵紫阳在这段期间便多次召开会议来与数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如何因应学生抗议举动。赵紫阳在会议中提到3点重要原则,包括申明中国政府认为追悼会结束后学生应停止进一步的游行活动,并马上回到各自的大学就读;各级政府有权力动用所有必要措施,来防止学生或群众于各地引发动乱;中共则应该要提供开放的对话管道与学生沟通,甚至可以就各个层面陆续与学生代表展开对话[47][78]。然而赵紫阳的申明却也引起国务院总理李鹏等人的不满,一方面认为赵紫阳应该公开谴责学生与群众的示威活动,另一方面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防治措施。而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人也都曾向赵紫阳警报北京在内的各地城市局势渐趋不稳,因此建议暂缓前往朝鲜的国事访问。但赵紫阳顾虑到外界可能会因而怀疑中国政局出现不稳,并没有采纳田纪云先留在北京指挥的劝告,决定仍按照原定计划于4月23日出访朝鲜[79]

4月24日安全部门提出了西安当地高校情况的报告中,指出虽然历经2天后西安市当地大学院校表面上已恢复平静,但学生们对于政府处理“四二二事件”的方式则有不同意见。为此西北大学特别发布了紧急通告,要求学生应该借由正常的渠道来理性反映诉求,同时不得擅自走上街头展开示威游行,但这则通告也更加引起学生的不满[80]。由于西安和长安当地学生激进的抗议做法,同一天北京《科技日报》也首次突破官方对于新闻媒体的限制,以头版的方式报导学生的游行活动。为此日本的时事通信社认为“中国报界也出现了试图摆脱‘官方新闻报导’的迹象”,但是共同通信社以及《产经新闻》则不约而同的指出面对当前状况,中国政府极有可能派遣军队以维持秩序;其中共同社在文章中还提到:“如果工人也加入民主运动行列,这将严重动摇由中共领导的这一底线,届时中共可能会不惜牺牲党的权威而予以镇压。”

4月25日,清华大学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与中共领导高层同意会晤,由15名学生代表与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忠德、北京市委副书记汪家缪等官员代表谈判。然而其他学生代表认为清华大学不应该自行与政府代表展开会谈,最终导致双方的会议遭到阻挠而取消。同一天亲进改革派主张的《世界经济导报》接续《科技日报》的做法,由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的严家其撰写文章,内容批评中共领导集团于1987年时强迫胡耀邦下台,进而要求中共应该重新评价胡耀邦的贡献,对于学生的示威游行则感到同情且给予正面评价。受到中共政府仍处于保守的政治倾向影响,原本担任上海市委员会书记的江泽民要求报社更换有关文章出版,然而上海社会科学院则是以报纸处留白的做法表示抗议[81]。这反而激起群众对于相关事件的关注,最后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决定直接没收当天出版的30万份《世界经济导报》。最终在1989年9月时报社遭到政府查封,而外界普遍认为江泽民对于这次事件处理的果断手法,使得其获得邓小平等共产党领导阶层的赏识,并于之后晋身成为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人物之一[82]

四二六社论 编辑

File:Editorial on People's Daily 26 April, 1989.png》头版发表了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在赵紫阳于4月23日前往朝鲜访问后,中国各行政机关控制权便由仍留在北京的李鹏掌握着。李鹏认为整起事件已经持续扰乱了近10天,而学生游行的作为也扩大到其他20个城市地区,这让他认为整个学生运动受到少数领导阶层的控制,同时也认为政府必须强硬阻止事态扩大。4月24日时,李鹏连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北京市政府官员讨论学生运动的处理事宜,会议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以及北京市长陈希同提到市政府希望能够迅速解决这场政治危机,并诬陷这次抗议行动其实际目的是暗中推翻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并借此迫使包括邓小平等重要中共领导人的下台。在赵紫阳尚未返回中国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同意政府必须对抗议行动采取强硬的行动。隔天4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前往会见邓小平。邓小平表示赞同李鹏其强硬的立场,认为为了要遏止学生进一步的示威活动政府必须借由大众媒体发布适当的“警报”。这次会面中除了确立有关学生领导之抗议活动的官方评价外,同时也凸显出中国在重要问题处理上仍然以邓小平的意见为主[83]

4月25日,李鹏等中共保守派把邓小平认为示威游行的扩大意味着学生运动已受到部分人士操纵、因此政府必须以强硬手段遏止这一看法,陆续通报给包括赵紫阳、陈云李先念彭真以及邓颖超等人悉知。在获得邓小平等人支持后李鹏随即决定起草一份公报,以强硬态度来展现所有中共高层官员以及共产党各机构干部皆反对这次学生抗议行动。接着曾建徽便起草《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又称为“四二六社论”)全文,并在胡启立与李鹏审阅后决定将学生运动定性为“极少数人发起的反革命动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首先在4月25日当天晚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到了隔天4月26日则在作为共产党官方报纸《人民日报》上以头版的方式发表[84][85]。在文章中除了将所谓极少数人称为投机分子外,同时也指控学生活动的发起是为了暗中推翻共产党和现今的政治制度[86]。这份社论立即在学生之间引发极强烈的回响,原因在于文章中几乎将学生运动定性为直接的动乱活动。但这也反而促使中共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政府吓唬被迫乖乖就范,相反的有越来越多学生更加坚持其与国家体制对抗的想法[87],事后也证实了社论的发表是造成抗议更加壮大的原因之一[83]

在4月25日《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社论发表的当天晚上,北京大学便在自己的校园内反复播放内容。一些学生对于政府的举动作出激烈的反应,也有部分学生则认为政府极有可能下一步举动便是逮捕学生。另外也有一些学生则认为政府恶意扭曲民众对于事件的观感,坚持学生的罢课行动应该要延续至5月4日为止。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谢战原便说道:“学生认为这并不是在搞动乱,而只是提出一些民主要求,因此希望中央领导人应该要站出来对话。”学生之后随即召开记者会反驳“学生意图颠覆中共”这类言论,并提出与国务院总理李鹏对话、公安部长和新华社社长出面道歉等要求。学生最终决定在4月27日发起示威行动,以回应四二六社论之中对于学生意图推翻共产党的种种指控,并希望能将学生的诉求正确传达给一般民众[88]。然而由于政府在四二六社论中的严厉批评,部分学生也开始担心这次的游行中共将会以武力的方式展开镇压。

除了北京当地决定抗议社论的定性而发起示威游行外,4月26日当天晚上包括长春、上海、天津杭州、南京、西安、长沙以及合肥等城市陆续爆发规模不一的示威活动,其中又以长春当地规模最大。当晚吉林大学等校约3,000多名学生陆续聚集在中共吉林省委员会办公大楼处,要求与省委领导人展开对话,并表明示威活动的来由是因为学生们的行动被定性为“动乱”。然而对于《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社论的发表,许多地方政府的行政单位对此十分欢迎。其中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便随即召开万人基层党员干部大会,要求党员应该要支持四二六社论的观点以制止动乱继续。同时江泽民一方面迅速派遣警察部队控制重要街道,另一方面也开始排除先前曾表态支持学生的共产党党员。北京也随即召开万人基层基层党员干部大会,在会议之中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则批评学生正在展开另一次的“文化大革命”。

升级 编辑

四二七游行 编辑

File:427 march.jpg》.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ref>。]]

4月27日时在北京高校临时学联的组织下,来自各所北京高校近50,000名到100,000名学生走上街头示威,并突破警方所设下的封锁线再次回到天安门广场[89]。尽管中国政府已有明令禁止举办游行行动,但警方并未对于学生的举动来强硬阻挠[90]。同时学生领袖为了要降低四二六社论对于一般民众的观感,因此将这次活动定调为是一种“爱国运动”,游行的途中也舍弃呼喊具有反中共统治性质的口号。在游行中学生主要强调“反官僚、反贪腐、反任人为亲”这一问题,且强调学生仍然会继续“拥护共产党”[87]。学生这次的街头游行成功获得广泛民众的支持,特别是那些来自工厂的工人们[33]。此外许多知识分子表示这次游行是“‘理性’战胜‘非理性’的大胜利”,而香港《明报》甚至发表文章表示“将来的史学家或许有可能把其称作‘四二七运动’,且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以及1976年的‘四五运动’并列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泪点”[91]

四二六社论发表后,位在中南海的中国国务院陆续取得来自国家安全机关、新华社、各高校共产党组织的36份报告,在报告中普遍认为四二六社论其定性过高,反而不利解决这次问题[85]。其中各高校党委汇报中提到社论的操作反而强化学生的反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干部、教师以及学生对此难以接受,同时也批评四二六社论的发表使得政府失去与学生对话的可能性。为此胡启立随即召开宣传部会议检讨之前的错误,而李鹏也随后要求《人民日报》发表另外一篇语气相对温和的社论,来缓和学生之间反政府的情绪。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另一篇提为《维护大局 维护稳定》的社论,在内容之中强调了“稳定压倒一切”,指称中国仍需要安定的环境才得以继续发展。在这过程中中共也不断尝试将其所称的“极少数分子”与“广大学生”划下界线,重申四二六社论主要是针对“在暗中策划的部分人士”所发表。对此学生认为政府所使用的“一小撮人”并没有明确定义,仍然坚持要求政府推翻原本社论的内容。

面对学生大规模游行的举动并获得众多民众的欢迎,中国政府最终决定让步并与学生代表会面。4月29日下午在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安排之下,中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袁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何东昌、北京市委暨秘书长袁立本以及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等政府代表,与北京16所高校的45名学生代表进行对话讨论。但也有如吾尔开希等个别的学生领袖认为参与对话的学生代表并非选举产生,不具备其代表性为由而选择拒绝出席会议。在这次会谈中双方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有官员贪腐、新华门事件以及新闻自由等,但实际上学生鲜少就这些议题取得实质性的成果[92]。会议上尽管袁木表示“党风不正和各种腐败现象有目共睹”,但仍然强调绝大多数中共干部以及党员仍然坚守清廉原则。同时他也声称中国内部并没有实施新闻检查制度,而是采用各个报刊总编辑自主负责的制度。而针对与学生相关的游行活动在其“定性”问题上,袁木仍重申政府的立场,指称学生运动是被意图谋反的少数份子所策划的,他并提到:“现在许多作法和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有惊人的类似之处。”[93]

中共党中央对于袁木与学生对话的态度表示支持,认为这说法一方面能够安抚学生的情绪以控制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表达政府仍继续坚持过去的讲法,但相反的参与游行活动的学生则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认为这次对话的展开十分成功,并希望日后也能够举办更多直接的对话,但也有些学生则指责袁木故意回避实质问题。当天下午,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的北京大学代表王丹、北京师范大学代表吾尔开希等人在香格里拉饭店举行记者会,批评这次会议反而更像是学生向政府单方面提问的“记者招待会”。同时当天晚上,一些学生也提出应该要由学生自行选出代表来与政府展开对话。为此各地学生也陆续发起学生游行,如兰州市便有数千名学生要求与甘肃省省长对话,一直到次日凌晨在校方的劝说之下才结束游行,而在武汉市当地也有类似的学生游行出现。

短暂缓和 编辑

 
人民英雄纪念纪念碑夜景,摄于2009年1月。

4月30日时赵紫阳结束其在平壤的访问返回北京,随着赵紫阳重新掌握政府各个机关行动后,决定要求政府就学生运动的处理态度部分转向缓和。赵紫阳的观点认为强硬的做法已经证实对学生无效,因此唯一的选择便是将这次学生运动列为特别案例处理,并开始允许媒体采访这些学生的意见[94]。当天下午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和北京市长陈希同前往与北京17所高校的29名学生对话,其中会议的主题包括有学生所关心的官员贪腐问题等等。会面中陈希同表示自己每个月的薪资实际上仅有数百元,但并不会因为金钱利益而贪污[95][96][97][98]。自此学生运动的局势在表面上已渐趋缓和,大约有30%的高校学生已陆续回到各自的学校复课,但仍然有9万名北京大学学生坚持继续罢课抗议。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当天,中国政府以及学生团体都都发起相关的宣传行动。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学生自治筹委会一同在北京大学的球场外召开记者会[85]。在记者会中,学生代表再次提到先前的7点要求之外,还呼吁要公正评价学生发起的活动、惩处于新华门事件中对学生施行暴力人士,并且尽快重新拟定新的《新闻法》内容并支持香港《镜报》月刊总编辑徐四民提出的要求。其他还包括提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应该另行组成专家论证小组,重新检讨有关政府的政策失误等问题[99]。而在记者会上,学生代表也宣读了《告香港同胞书》,文章中申明学生的活动是一场为了加速政治改革、反对贪污腐败、提倡自由民主的“爱国运动”,并希望能借由对政府提出合理的意见来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进而促使英国将香港主权的行使和平归还中国政府[85]

5月2日,上海学生为了抗议《世界经济导报》遭到有关当局禁止出版而再次上街游行,不过学生在活动前特别强调有关游行的口号必须避免“反对共产党”这类字词。同一天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则选出学生请愿代表王超华、王丹、郑旭光等人,并向中共中央、全国人民大会和国务院的信访部提交声明,内容指出政府应该要与由普选产生的学生代表对话,并认为应该允许他人机构旁听并由电视直播,此外双方代表也要有相同长度的发言时间并保障学生代表的安全等[100]。在声明中学生也特别提到:“如果5月3日中午12时以前我们得不到答复,我们将保留在5月4日继续请愿的权利。”这份声明随即转往呈交给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员,中共当局立即决定在5月3日派遣袁木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来作因应。会议之中袁木反击学生的言论并批评学生的要求如同“最后通牒”般,并指称学生代表的这项举动已经公然犯法。尽管袁木在记者会上承诺如果5月4日出现大游行时,政府将会以一般的态度进行处理,但袁木在会中也公开说道:“在背后埋得很深、出主意、很恶毒的人……我们不准备现在采取措施。”有关袁木针对学生代表声明的答复引起了学生的讨论,部分学生认为袁木强硬的态度可能代表政府之后会严加取缔并追究相关责任,亦有学生对于中共政府不愿承认自治联合会、甚至暗指他们为“动乱之一小撮”而感到不满。

当天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马上召集47所高校学生代表进行会议,决定是否要于5月4日前往天安门广场游行抗议,最后在场以41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情况下宣布发起活动。同一时间,主要于海外发行报纸文章的广东《亚太经济时报》也在北京筹划一场新闻界的研讨会,原本该次于4月所安排的研讨会的议题主要在于反思五四运动的精神,但随着学生运动的展开研讨会议题转而集中在《世界经济导报》查封一事,并开始讨论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是否要与学生一同游行。最后在会议上拟定发起由新闻界联署、要求与中央主管新闻的负责人的对话,同时各家媒体的员工也可以在5月4日参与学生的游行活动[85]

五四周年 编辑

稳定不是不要民主,而是要使我们的民主走上一条有法制化的正道。……广大群众包括广大学生希望推进民主政治,要求惩处贪污腐败,发展教育和科学,这也正是我们党的主张。
1989年5月3日,赵紫阳于纪念大会上发表的《五四讲话》[101]

面对学生运动的展开,早在4月中旬中共中央领导阶层便分成两派意见。而随着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自朝鲜返回北京后,双方阵营的对立情况更趋加深。双方分别为支持赵紫阳的决定、认为应该继续与学生对话进而推动改革的改革派,以及以国务院总理李鹏总理为首、认为应该要以强硬手段对抗学生运动的保守派。5月1日时,赵紫阳与李鹏首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发生激烈冲突。李鹏抱持着“稳定压倒一切”的态度要求政府施行强硬措施,而赵紫阳则回应说中国共产党应该提高政治上的民主程度以及处理事务的透明度,才能获得更多民意上的支持。在赵紫阳强硬推动改革派想法的情况下,也开始尝试与学生展开进一步的对话[102]

5月3日在中共举办的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会议上,赵紫阳公开发表了《五四讲话》,其中文章内容主要经由鲍彤所起草并由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审核。在文章撰写期间,包括杨尚昆、李鹏、乔石、姚依林等人皆表示应该要在谈话中加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语,但赵紫阳则认为当时气氛不宜加入这词语而否决这提议,也因此在这次谈话之后赵紫阳被保守派批评其不听从集体共识的意见。赵紫阳于演讲中一方面强调稳定政局的重要性,同时表示同情学生发起游行活动,亦强调学生的要求与共产党的改革是一致。赵紫阳在谈话中公开支持学生对于反对贪污等议题的诉求,并认为学生的举动是合法且是一种爱国表现,种种与四二六社论几乎完全不同立场的言论立即在学生之间获得好评[102]

隔天5月4日,北京51所高等院校近数万名学生上街游行并于天安门广场会合,在游行过程中学生除了重申早先活动中所提到的要求之外,同时呼吁人们应该纪念五四运动的根本精神,学生代表也发表了《“五四”宣言》来向公众宣布将于5月5日复课[103]。此时绝大多数人认为在赵紫阳返回北京后,有关学生抗议游行事件将会告一段落;而当天赵紫阳与亚洲银行理事会代表谈话时也表示自己深信事态将会逐渐停息,而中国政局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动乱局势[84]。政府逐渐让步的态度令许多学生感到满意,到了5月5日时已将近有80%的北京高校学生纷纷恢复上课[104]。但北京大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仍然有将近一半学生坚持继续罢课,部分学生认为中央对于学生运动的定性如果不改变的话,学生团体就不应该恢复上课。当天晚上北京大学和北京师师范大学的学生组成自治联合会,宣布将在5月6日开始继续罢课行动,但此时他校的大部分学生多已对抗议行动渐趋失去兴趣[104]

5月7日,北京大学学生自制联合会成员王丹宣布召开民主会议,号召其他学校学生继续进行罢课,同时也声援当时准备针对《世界经济导报》遭到封禁而前往中国记者协会请愿的记者,当天美国《华盛顿邮报》也首次采访了就读北京大学的王丹以及担任北师大自治联合会主席的吾尔开希这2名学生领袖[105]

绝食开始 编辑

 
自1989年5月13日开始,部分学生开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展开长达3周的绝食静坐。

5月7日,要求与民间对话的学生代表与坚持政局稳定的政府交流再度陷入僵持。尽管此时学生自治联合会已借由选举的方式选出正式的对话代表,准备与政府代表展开积极的会议谈判,但是北京大学学生自治筹委会则不愿意让代表团单方面控制整个运动走向[106]。面对抗议活动的各方组织在意见上的分歧,中共政府也陆续收到由不同学生团体所起草的各式要求,这也让政府无法明确了解学生的要求而使得谈判受阻,到了后来演变成学生的种种要求都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官方回应[106]。而针对四二六社论中针对学生运动所衍生的定性问题,政府也一直没有明确否认先前将游行活动定为“动乱”的说法。学生一方面认为可能会对未来的学业以及就业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也担心在之后便会于校园内受到各高校的共产党或者共青团成员不合理的对待。此外包括王丹与吾尔开希等具有领袖魅力的学生领导则认为政府只是试图欺骗学生乖乖就范,因此为了要使学生团体取得主动权学生的抗议行动应该要采取更多必要的激进手段。随着学生运动一直无法获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些学生领袖自5月11日开始推动自发性绝食的计划[106]

随着苏联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即将前往中国国是访问的消息曝光后,以王丹、吾尔开希等人为首的学生与民众为了借此机会获得媒体关注,自5月13日正式于天安门广场发起绝食运动。学生领袖了解中共政府必定会安排戈尔巴乔夫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欢迎仪式,因此便希望趁势利用绝食来作为谈判的筹码,进而迫使中国政府满足他们的要求。此外大型的的绝食行动也可以在媒体与民间获得广泛同情,将学生的举动塑造成一种为了追求道德的行动,并带领学生运动推上另一个高潮[107]。当天数百名学生于天安门广场绝食静坐,一方面抗议中共政府不断试图拖延对话进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应该要舍弃《四二六社论》的定性说法,重新肯定学生们的行动是一种爱国运动的表现。绝食的学生同时也向各地发表《绝食书》以及《绝食宣言》,文章中与多次引用毛泽东其极富情感色彩的话语来宣传[108][109]。随着学生绝食的新闻画面于电视播出后,居民或者军事医院也纷纷自行组织急救团队前往现场待命。同时大量北京市民、政府机关、军警单位、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也陆续加入声援、募捐以及抢救的行列,到了5月13日下午已经有将近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110]

随着部分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绝食的消息传开后,在铁路部门默许学生以及医务人员得以无票乘车的情况下,许多来自其他城市的大学学生也纷纷前往北京参加示威游行与罢课行动。这些来自外地的抗议学生大多直接前往天安门广场接受学生团体的指挥,同时为了表现学生之间的团结气势,位在北京的各所高校以及其他近20个都市的就读大学学生也陆续发起了罢课以及街头示威游行活动,而参与游行的学生也以歌唱《国际歌》的方式来支持广场上静坐的学生们[111]

而为了避免学生运动在戈尔巴乔夫访华期间失去控制,邓小平很早便要求中共政府立即清除广场上的学生。面对邓小平的要求赵紫阳决定优先采取缓和的做法,并命令政府当局立即与学生展开对话并协调撤离一事[107]。赵紫阳认为可以先肯定学生的行动是基于爱国主义,并让学生了解到在中苏首脑会晤期间如果出现内部动乱的迹象,反而会使整个中国政府甚至是国家地位感到难堪。5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阎明复召开紧急会议,特别邀请重要的学生领袖以及包括刘晓波陈子明王军涛等知识分子针对撤离一事进行讨论[112]。阎明复在会议中表示政府已经准备与学生代表展开直接对话,但前提是学生必须先撤离天安门广场以举办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的欢迎仪式。这消息的传开则引起了学生领袖之间的混乱,而部分坚持留下的学生则认为他们能够借此获得更多谈判筹码[113]。之后包括严家其戴晴包遵信等学者前往天安门广宣读《我们对今天局势的紧急呼吁》并劝说学生结束绝食且撤离广场,但实质上种种请求并没有获得学生们的采纳[114][115][116]

戈尔巴乔夫访华 编辑

随着戈尔巴乔夫的访华,中国政府在这期间也显著放宽了新闻限制。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媒体陆续提供学生游行或者绝食的报导与影像信息,而舆论方面也越来越同情学生们的作为。然而此时政府仍不断尝试与学生对话,以促使学生撤离天安门广场。5月14日凌晨2时30分,李铁映、李锡铭、陈希同等政府官员首次前往天安门广场劝离学生。同一天以戴晴为首的知识分子在胡启立的许可之下,直接通过政府审查在《光明日报》提出紧急呼吁的文章,内容中提到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认为学生应该尽早撤离广场。然而许多学生则认为知识分子受到政府的指示而发言,拒绝作出撤离广场等让步[110]。到了下午16时,阎明复、李铁映、尉建行等政府官员与30多所高校学生代表展开对话谈判,但仍没有获得实质上的进展。

5月15日学生在北京发起大游行活动,这导致长安街周遭的北京交通一度陷入瘫痪,同时学生的游行口号也开始直接针对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国务院院长李鹏和教育部长何东昌展开批评。当天晚上,阎明复、李铁映、尉建行等人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会议室与以沈彤为首的“北京高校学生对话代表团”对话,双方正式针对学生撤离一事展开谈判。阎明复于会议中肯定学生的行动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但仍恳求学生先撤出天安门广场以供政府使用[113]。但尽管阎明复一连串释出政府愿意妥协的诚意成功影响部分学生,但一连串会议的召开有导致学生各派系之间的竞争越趋激烈;在学生领导阶层之间的彼此沟通混乱的清况下,使得政府所得到的学生要求往往是不一致或者是不连贯的。而不久之后学生领袖在得知政府并不愿意承诺公开直播问题的谈判过程,最终使得双方的会见遭到无限期的中止[117]。之后阎明复直接前往天安门广场尝试劝离学生,甚至表示自己愿意被学生挟持以换取撤离的决定,然而学生之间并没有理会其劝告[33]。隔天5月16日时,数十万名来自北京各界的群众陆续前往天安门广场声援绝食学生。在这般民间不断骚动的背景下,改革派仍不断尝试劝离群众离开天安门广场,而阎明复也于5月16日当天与李鹏一同前往会见学生代表并讨论撤离广场一事。阎明复原本希望李鹏能够撤回四二六社论的主张,甚至因应学生的要求而借由社论发表的方式塑造成一种“爱国民主运动”的形象,但这些建议都一一遭到李鹏的拒绝[69]

同一时间5月15日中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也搭乘飞机访问北京,由于广场上的学生仍然坚持继续展开绝食静坐活动且大量群众不断在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使得欢迎仪式临时改在备用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举行,而原本预定在北京市区的行程以及前往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的活动也被迫取消,甚至双方最高领导人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也只能在受到学生示威游行包围的人民大会堂内展开高峰会[107]。这次戈尔巴乔夫的访华代表中断30多年的中苏首脑会议重新展开,也意味着之后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将会回归正常化,同时对于中国领导人而言这也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外交突破[118]。然而学生的游行活动使得中共领导阶层认为可能会动摇中国在共产主义同盟国家的威信,部分外国媒体也推测这导致邓小平对学生运动渐有不佳观感,进而导致改革派势力的衰退且使得政府的应对走向保守派坚持的“强硬”手段[119]

5月16日当天晚上,赵紫阳于人民大会堂接见戈尔巴乔夫并向连同在场的记者媒体表示说:

此时邓小平尽管只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却仍然是中国重要领导人物之言论立即引起热烈讨论,邓小平认为赵紫阳的这番话暗示说他要承担所有问题的最终责任,自此双方之间触发了决定性的关系决裂[107]。赵紫阳的言语在经由各大媒体发表后,北京学生开始呼喊专门批评邓小平于幕后执政的标语,而参与学生游行的人群中也开始将批评对象转往各个政府部门。5月17日,严家其、包遵信等知识分子一同联署发表了《五一七宣言》,内容指称中国所陆续浮现的问题在于“独裁者掌握了无限权力,政府丧失了自己的责任,丧失了人性”,批评包括邓小平等八大元老掌控中国政局且要求推翻四二六社论[120]。同一天冰心艾青夏衍钱锺书冯牧沙汀等30多位作家也向中共中央发出紧急呼吁,要求政府应该尽早与学生对话并肯定了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21]

同一时期由于绝食静坐活动的人数规模不断扩大,许多来自中国各地的政治和民间组织向学生们表达他们的关注,且对学生的立场感到同情。而许多中国共产党于北京的各个工作单位也允许员工在工作时间加入示威活动,这促使许多中共中央宣传部外交部邮电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委员会中央党校等政府单位的干部与成员陆续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此外中国红十字会也多次发出通告表达关心的立场,并派遣大量人员为广场上绝食的学生提供医疗服务。

赵紫阳探望 编辑

File:Zhao.jpg赵紫阳前往天安门广场探望绝食静坐的学生,并在场的大学生见面后发表演说。而照片中于赵紫阳身后右方第二人为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暨赵紫阳助理的温家宝,他是少数在六四事件结束之后没有遭到撤职的改革派成员,并在2003年担任中国国务院总理一职[122]。]]

在赵紫阳表示邓小平仍然为中共最高领导人后,学生纷纷将邓小平列为攻击的对象。但另一方面天安门广场上 的绝食举动成功获得全国各地学生们的支持,种种因素都惊动中国共产党其领导阶层对于学生运动的看法。在政府没有严格限制新闻内容情形下,包括国家媒体机构等许多新闻媒体陆续报导学生正在进行的抗议行动与活动主张,而鲜少宣传由中央政府或者是共产党自身发出的声明。根据当时中国各界媒体的估计,有将近400个城市的学生以及工人团体陆续发起抗议行动,同时许多人也纷纷前往北京参加天安门广场的抗议[123]

到了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在邓小平家中召开紧急会议。其中李鹏等常委指称当前政治局势难以控制是赵紫阳所造成的,并强烈建议中国政府应该立即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结束学生的行动[51]。在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于北京部分地区实施戒严的做法,并在5名常务委员表态后确定实行这一方案[124] 5月18日清晨,赵紫阳与李鹏等人在前往医院探望因绝食而送院的学生后,赵紫阳当即撰写辞职信并送交给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表达意向,不过杨尚昆则把信件扣下并劝告赵紫阳应该收回请辞的决定[125] 另外也有说法指称赵紫阳在决定实施戒严的当天晚上,便以“不能认同大多数常委意见”为由而辞去中共总书记一职。[126]。同一天李鹏则在人民大会堂和包括王丹吾尔开希等学生抗议领袖会晤50分钟,在会谈之中双方都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学生公开指责政府反应过慢,并认为李鹏只是想借由亲自现身的方式来安抚学生情绪,并没有要“具诚意地来对问题展开实质讨论”。而李鹏则表示包括其他领导高层在内的中共政府只是想要继续“维持社会秩序”,并指称学生所谓的“爱国”行动与政府的期望不符。最后双方的讨论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交集,不过这次的会面使得学生领袖首次能够在国营的电视台中发表谈话。

在中共领导阶层决定以武力来处理学生问题之后,知道自己政治生涯已经结束的赵紫阳决定前往天安门广场,企图亲自劝导学生与群众撤出广场。李鹏在听闻赵紫阳的决定后也陪同前往天安门广场,但在广场群众情绪激昂的情况下马上就离开。5月19日凌晨4时50分,赵紫阳于天安们广场发表谈话表示希望学生停止绝食,并承诺学生撤离之后政府并不会追究[127]。赵紫阳在天安门广场上说道:“同学们,我们来得太晚了。对不起同学们了。你们说我们、批评我们,都是应该的。我这次来不是请你们原谅。我想说的是,现在同学们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绝食已经到了第七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们还年轻,来日方长,你们应该健康地活着,看到我们中国实现四化的那一天。你们不像我们,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了。”这次演讲一发表便引起学生们的热烈支持,在场学生与群众热烈鼓掌支持并纷纷索取签名,然而这也是赵紫阳下台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128]

5月19日当天上午10时左右,李鹏、姚依林、乔石、陈云、李先念、杨尚昆及几位军方负责人一同前往邓小平家中开会,会议上邓小平提到戒严时期“要尽量减少损伤,但是也要准备流点血”,同时也指出为了避免妨碍清场作业而不应该发表不使用武器等承诺。邓小平在此次会谈中也提到要成立新的领导集团,主要成员由李鹏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而上海市市委书记江泽民则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69]

戒严 编辑

颁布戒严令 编辑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在5月19日亲自颁布戒严令,并支持军方以强硬手段来处理学生运动,照片摄于1992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上。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实施戒严前,包括中共八大元老等人多认为示威活动只会持续短暂时间,同时也可以视为经济改革的民意调查,以在之后满足这些发起抗议行动的学生与群众。他们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避免使用暴力,但是在共产党自身利益下首要事项便是说服学生放弃抗议行动,并陆陆续续返回各自的学术机构研读。但尽管许多领导人物实际上颇为支持学生们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中国官员贪腐这类问题感到关注,然而如何有效回应群众要求上却面临许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随着抗议活动的进行也不断加入来自各方背景人士的要求,因此导致在与学生进行谈判时中共政府并不清楚示威人士确切的要求。同时如《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在同情抗议学生以及谴责游行活动之间不断交替立场,这也反映政府内部对于当前的局势与示威民众的处理亦陷入混乱,而迟迟无法做出果断的决定。

在赵紫阳于5月19日被隔除在中共高层领导会议后,政局的走向开始由反对做出更多让步并立即实施强硬手段的保守派掌握着。部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混乱局势的党内领导阶层认为学生活动的诉求渐渐舍弃一党制的政治结构,最终也决定支持保守派强行干预示威活动。虽然八大元老大多没有担任实质的政府职位,但是对于军队的运作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129]。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邓小平决定在经过中国​​国务院同意后,在李鹏签署戒严令下实施戒严,这项决定同时也被立即告知给中国国家主席暨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知悉[125]。政府当局将示威者描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倡导者的“打手”,并指称在幕后筹画的人士试图打击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以进一步实现他们个人的野心[17]

5月19日晚上10时,在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乔石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央和北京市党政军干部大会,其中乔石在开头中便特别指出:“赵紫阳同志因为身体不适,向大会请假。”之后国务院总理李鹏便在电视上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北京市部分地区实行戒严的命令》,而北京市政府也随之发布了作为应对的《北京市人民政府令》。北京市政府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戒严令中,陆续由北京市长陈希同签署实施了戒严令的第一号、第二号和第三号令,命令中列出了北京市市区的戒严范围且严格禁止示威游行等活动出现,同时也禁止其他海外记者进行采访,警方则在北京市内摆设交通路障以维持治安,这戒严令一直到1990年1月11日才正式解除[130]。不过在赵紫阳的自传中提到该戒严令并没有经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正式表决通过,同时也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第四条中所提到的“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在邓小平支持下中国国务院直接通过实施戒严的决定,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内的重要人士仍然能有效地掌握政府的运作[78]

在宣布戒严之后,当天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搭乘各式军用车辆分路抵达北京,布署在北京郊外地区后便各自从丰台六里桥沙子口呼家楼等处向天安门广场行进。学生以及示威群众则紧急召集群众前往各个重要路口,尝试阻挡军车继续往北京天安门广场前进[84]。而一些北京地铁工人则关闭了控制系统,以避免部队借由地铁行进的方式前往天安门广场。虽然在市郊处发生了零星的流血冲突,数以万计的示威者纷纷包围行进中的军用车辆,防止他们继续向前或者是往后撤离。抗议群众也告诉士兵们他们参与游行活动的目的,呼吁他部队放下武器并一同加入学生游行活动的行列,同时群众也为部队提供食物和饮水。部对最终在5月24日接到撤离的命令,之后所有政府管辖的部队陆续布署在北京市外的军事基地中[131]

此时尽管北京政府已经发布了戒严令,但是在天安门广场仍然有超过10万名群众聚集,而许多记者媒体也在广场周遭进行采访。5月20日凌晨2时,学生领袖宣布虽然学生已决定停止绝食活动,但仍然有近20万人坚持继续展开绝食静坐。5月21日,北经大学自治会开会决议继续派遣学生阻挡军车进入北京市,并开始计划从天安门广场撤离学生。同一天,长期支持中共观点的香港《文汇报》在社论上写下“痛心疾首”这一标语,强烈反对政府在北京市郊区布署军事部队[132]。香港民众随即发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百万人大游行活动以声援北京学生,且成立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发起筹款活动,数以百万的捐款也陆续转往给支联会开办的户口中。但是同一天军方则派遣直升机于北京上空盘旋,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发散有关李鹏讲话的宣传单,这反而引起静坐抗议的学生开始鼓噪了起来。

人民大会 编辑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

虽然长达3个礼拜的绝食静坐已宣告结束,学生与群众仍选择继续在天安门广场上示威。为此政府决定在学生做出更加激烈的手段前解决学生游行活动,在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阶层审议后决定使用武力来处理所谓的政治危机,但这也导致中央政府的政治立场陷入两极化的趋势。其中遭到罢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仍不断尝试阻止政府使用武力处理学生运动,但这也被保守派认为其运用政治势力协助学生的示威活动。赵紫阳首先连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副委员长彭冲尝试召开人民大会,来讨论往后戒严实施的合理性。其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七条内容,则提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力决定直辖市是否应该实施戒严。

5月10日时,万里不顾李鹏反对下召开了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在会议中决定将于6月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中国国务院针对学生示威游行以及罢课问题所做的汇报。但这举动也引起李鹏等保守派的强烈不满,认为万里与赵紫阳一同利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高架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层的决定。李鹏随即要求赵紫阳主动出面取消人大常委会的议程,赵紫阳则立即明确地回应说难以更改。李鹏与邓小平等高层便认为到了6月20日,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将有可能讨论是否要取回部分中共中央常务委员会的权力,这也促使邓小平决定在6月20日前解决学生问题[133]

5月19日,赵紫阳在失去政治权力后仍然尝试阻止政府以武力的方式来处理学生运动,而此时于美国和加拿大访问的万里便受到各界的关注[134]。赵紫阳原本希望能立即通知在北美访问的万里回国召开人大常委会,期望在绝大多数反对实施戒严的常务委员支持下借由宪法的法律框架,达到阻止中共元老会议所决定的以戒严令处理的方式,并且希望在这之后将一部分权力转移给人民大会[135]。然而负责联络万里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退回了赵紫阳的请求,并以应将此移交给中央常务委员会处理为由否决这个想法。1989年5月25日凌晨万里返回中国,座机途经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加油时收到了江泽民所递交的“邓小平的亲笔信”。之后便在下午宣布其将会在上海养病数个月,而在万里未能返回北京召开人民大会的情况下使得赵紫阳试图阻止戒严的想法失败[136][137]

百万人上街 编辑

5月2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抗议的学生举行百万人大游行,不少各界人士也陆续加入游行队伍的行列,也将批评对象转往李鹏等人身上。当天下午2时,来自湖南省浏阳市的中学教师余志坚、浏阳报社美术编辑喻东岳以及汽车司机鲁德成对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画像丢掷颜料。但这举动反而引起学生的激烈反应,在场学生认为游行目的只是为了要求政府改革弊端、而没有意图推翻共产政权,学生便把3人送交给北京公安局审理[33][138]。最后3人因违反反革命破坏罪和反革命宣传煽动罪为由分别判处无期徒刑以及20年与16年的有期徒刑,之后则押回原籍湖南省衡阳监狱内服刑[139]。当天晚上,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将其总部由天安门广场迁移到北京大学,并决定由北京大学物理学研究生王有才担任秘书长。在当天所召开的会议中也决定扩建秘书处、增加各个部门的成员,并另行计划成立一个财务统筹委员会。

5月24日时,北京市急救中心首次公布报告指出自学生绝食请愿的11天中,北京市各大医院总计救治学生9,158多次,而仍然住院观察的病人则有8,205人,不过整个绝食行动并没有导致任何一人死亡[140]。然而在一些文章报导中,则提到著名的诗人骆一禾便是因为绝食而身亡[141]。到了5月25日,天安门广场上开始有传言说赵紫阳被中国共产党指控带领叛乱,同时包括胡启立、阎明复、鲍彤、温家宝、杜润生安志文等7位高级党政干部据说也被点名为“反党集团成员”之一。同一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接见外国驻华大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政局仍然是由他所掌权著。

5月26日时新华社则发出消息指出,由中共元老第二号领导人陈云所主持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会议中,通过了“老同志一致拥护中央决议”的公告,其中包括薄一波宋任穷余秋里刘澜涛杨得志萧克陆定一姬鹏飞耿飚黄镇宋时轮等重要人物皆同意政府以强硬手段清场。稍后徐向前聂荣臻表示说戒严部队并不会特别针对学生攻击,而另一批元老级领导人物彭真、李先念、王震等人亦公开表态支持中共中央的决定。

香港声援 编辑

File:JUNE4-0P.jpg民主女神塑像,而在照片背景处则可以看见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肖像,照片摄于1989年5月31日[142]。]]

5月27日香港市民为了表态支持学生运动,于跑马地马场举行了长达12小时的《民主歌声献中华》筹款活动,最终共筹得近1,200万港元,入场的观众人数则估计有近百万人左右。活动现场邀请了许多香港知名歌手前来歌唱,并公开表示支持正在北京当地抗议的学生们。然而活动结束后,支联会代表李卓人在将100万港元的捐款送到北京时遭到当局拘留,除了逼迫签署悔过书外还被拘捕3天,相关的款项则由北京当局全数没收。不过尽管如此,由李柱铭司徒华等各方组织领导人于香港岛街头发起游行活动,这场游行吸引了将进香港人口四分之一人数、多达1.5万人参与。海外各地外也发起了“全球华人大游行”的活动,许多海外华人纷纷聚集起来抗议中国政府的作为[143]。然而随着戒严令的实施,到了5月28日时北京当地也渐渐失去了甫刚发布戒严的疑虑感。当天上午10时开始,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又陆续从各自校园发起游行活动以响应海外的行动,同时也批评政府于北京市强硬实施戒严令。跟据统计参加这次游行的北京高校超过300多所,而人数最多时则高达5万人左右[144]

5月29日,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决定改实行由常委轮职的主席制度,同时北京高校联合会也通过决议由常委杨涛郑旭光等人成立特别纠察队、由北高联秘书长王有才组建专门纠察队,并分别向北高联财务部和北大自治会财务部领取特别费用以制做特别标志,设法在6月上旬再次组织大规模的学生游行活动来让学生撤离天安门广场。但到了5月30日早晨,首都工人自治联合会在其广播中声称该组织的两名执行委员沈银汉白宗雄遭到北京铁路公安分局的人士逮捕。之后学生与民众在上午9时一同前往北京市公安局展开交涉,要求无条件释放沈银汉与白宗雄两人[145]

而在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的行程后,国外媒体也开始大篇幅报导于中国内部展开的学生运动。尽管学生的抗议行动普遍获得好感,但对于示威群众而言他们在自己的目标达成上仍然处于悲观状态。在大规模示威游行结束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近20余名师生于5月30日上午,将集体创作的“民主女神”雕像安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北侧广场上,而这也成为学生向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表达抗议的另一个象征。中午12时整学生代表发表了“民主之神宣言”,并由学生代表、艺术家以及市民代表一同正式介绍民主女神雕像,之后由中央音乐学院等学校学生于现场演出《血染的风采》、《欢乐颂》以及《国际歌》等歌曲[146]。但学生的作法也引起天安门管理处的不满,因为民主女神像的摆设位置原本主要是重大节日期间安放孙中山巨幅画像处,而管理人员认为学生的做法将严重损害国家的尊严。

撤退与留守 编辑

随着学生运动的发展,学生之间也渐渐分成温和派和强硬派两种线路,这使得学生们对于局势的掌控以及运动的走向上越趋混乱。戒严令宣布后更使得局势日益紧张,学生间的派系矛盾也渐渐浮现出来,特别是在“撤退”和“留守”天安门广场议题上更加突显。但另一方面随着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大量人潮,现场也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卫生问题。台湾校园民歌歌手侯德健便建议学生领导人应该就运动走向进行讨论,并以公开票选的方式来决定学生运动的下一个方向,但这意见则遭到学生们的否绝。此外在6月1日晚上,由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刘刚等他校学生前往北京大学建议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扩大组成“全国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但是在北高联以及北大自治会仍在多数人反对下婉拒这个提议。

此时高校学生联会秘书长王有才认为单纯静坐已经不能获得实质上的成果,主张学生应该要先尽快撤回学校。而包括王丹等温和派人士也认为学生运动即将面临军事部队的干预,因此希望暂时撤出天安门广场并在事后重新组织行动。但这个建议则遭到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总指挥柴玲等强硬派人士的否定,强硬派认为学生必须继续留守在天安门广场,并指控主张撤退的人为“投降派”。为此各个派系开始争夺位在广场中央的学生广播中心,期望能够借由控制扩音器的方式掌握广场上学生运动的控制权;其中做为学生领袖之一、担任广场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封从德便在后来采访中说道:“大大小小的‘政变’,每天总得二、三次。”同时各派系也开始派遣学生前往火车站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声援的学生们,并趁机将他们拉到自己的派系之中[33]

6月1日时,尽管中国少年先锋队无法按照惯例在儿童节当天于广场举行主题队会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仪式,但还是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到广场来并接受学生们热情的欢迎。广场上的广播陆续播出了给少年儿童的信,内容则包括有对节日的祝福以及期望,并解释说广场上的学生正在为未来的中国改革静坐。不少带着儿童的家长就在学生的引导之下参访天安门广场各处,也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聚在民主女神像前拍照留念。

但是到了中午12时,李禄、柴玲、封从德等人突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在稍早之前柴玲与封从德遭到他人的挟持。尽管先前学生成功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但是许多学生除了就是否继续留在天安门广场而争执外,部分学生对于所谓“绝食团指挥部”的强硬主张以及活动财务混乱的情况感到不满,不少学生甚至怀疑一些捐款被学生领袖挪作为他用或者是私自留用。此时许多学生开始有解散学生活动的想法,但面对政府所发表的数篇强硬态度的公文又不忍心离去[147]。部分学生则认为广场已经处在混乱且无序的状态,对于学生运动的理想也渐渐赶到幻灭[147]。但是学生们也无法接受官方媒体强硬要求撤离天安门广场的指令,数千名学生便自行从天安门广场游行至北京街头以表达不满[148]

6月2日,3名知识分子刘晓波周舵高新和台湾歌手侯德健等主张撤离的知名人士,宣布将在天安门广场绝食静坐72个小时,期望能够呼吁学生和政府重新展开和平对话,但这反而促使更多群众重新加入学生运动的行列[149][150]。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文系讲师的刘晓波事后表示他们当时是为了劝退学生才决定展开绝食,希望借由这一激进的手段来让自己能够在学生之间拥有发言权。但是在经过长期占领天安门广场之后许多学生都渐渐感到疲累,这使得原先学生内部的温和派与强硬派之冲突渐渐停息[151]。然而刘晓波、侯德健等人的绝食行动反而再次坚定了学生的决心,学生在之后发表的声明谈话中提到绝食的目的是为了公开批评政府,并提醒学生们他们现在的事业是值得奋斗的,最后学生们决定继续占据天安门广场以提出继续改革的要求[152]

清场 编辑

清场令 编辑

6月初中共领阶层开始下达一连串重要指示,最终促成6月4日军队清空天安门广场的决定。中共领导阶层同意必须尽快结束“政治风暴”的发展,同时占据广场的学生应该尽早返回校园就读。为了能够有效清空广场上的人群,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意实施戒严将是尽早恢复秩序的唯一选择,然而对于是否使用武力强硬镇压抗议群众的想法则迟迟无法做出决定。对此李鹏在6月1日发表了一份报告给每一名政治局委员,内容中尝试说服政治局委员了解派遣部队前往天安门广场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同时这份提交给政治局的报告也将示威学生与群众形容为恐怖分子和反革命份子[153]。该报告中也指出学生运动所影响的范围不断增长著,这使得他们反而在民众之间获得欢迎,为此学生们也没有计划过要撤离天安门广场[154]

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也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在发布戒严令之后,政府应该持续进行后续的处理手段来解决政治危机。报告中强调尽管现阶段中国仍处于稳定的一党统治状况,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已渐渐渗透到中国各处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许多学生便是因为受到这些来自美国等西方世界的影响而发起学生运动[155]。中共国家安全部也相信示威活动的发起一部分的因素应该受到美军的干预,而美国便希望能够借由学生运动来推翻中国共产党的统治[156]。中共国家安全部的报告再次强化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危机意识,并为之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完善的理由[155]。加上中央政治局也收到戒严部队指挥部的报告,指出部队已经做好协助稳定现状的必要准备。种种因素促使了大多数中央政治局委员接受了戒严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说法,也同意之后借由武力来清场的方案[157]

6月2日随着学生一连串抗议运动的展开增加,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高层其以武力解决政治危机的决定,并认为在几天之内便应该要采取行动。在当天所召开的会议之中,共产党党内正式动议提出要以武力的方式清除广场,会议中包括党内元老(李先念彭真杨尚昆王震等人)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一致同意天安门广场应尽早被清空[158]。会议中也决定应尽可能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使学生与群众撤出广场,但如果示威群众不愿配合的话,也授权部队得以使用武力进行驱离工作[148]。为了要准备清空广场上的人群,戒严部队陆续前往北京周遭地区的重要干道之处。到了6月2日上午,绝大多数部队已经抵达北京市数10个重要关键地区,而到了晚间所有部队都已经移动到指定区域布署著[148][151]

这些调集的部队包括有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第27集团军第28集团军第38集团军第63集团军第65集团军等6个集团军,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第26集团军第54集团军第67集团军等4个集团军,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64集团军等3个集团军,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以及空降兵第15军炮兵第14师卫戍第1师卫戍第3师[159]。这些部队都已经先被布署于特定位置,等待中共高层发出清除广场人士的命令后便会迅速采取行动,企图在示威群众尚未完全反应的情况下取得主动权。然而在6月2日晚上,一辆警方吉普车在移动时不慎撞击4名平民,导致3人死亡、1人重伤。这件事传开后立即引起学生们的恐慌,怀疑军队和警察部队将在不久之后便进入天安门广场维持秩序[160]。学生领袖随即发出紧急命令,要求学生在各个主要路口设置路障以阻止大量武装部队提前接近广场周遭[160]。而在6月3日凌晨,各地也陆续传出军警与民众之间发生爆力冲突的相关消息[161][162]

其中被调往控制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主要人民解放军部队分别为由杨尚昆领导的第27军,以及徐勤先领导的第38军士兵;而中共中央之所以选择由自外省调动往北京的第27集团军和38集团军解放军部队执行清场任务,是因为担心原本布署于北京的士兵会对抗议行动和学生群众感到同情[51]。其中第27集团军被允许在前往天安门广场的路途中以武力对付抵抗的示威民众,同时军方高层也建议第27集团军在北京各处应先进驻重点设施并建立防御阵地[125]。不过防御阵地的设立并不是为了打击平民可能发起的起义行动,而是用来抵御其他军事单位彼此攻击时能够立即处理。这时中共高层认为有许多部队士兵已经对民主示威群众感到同情,甚至极有可能故意忽视作战命令而选择与示威民众一同抵抗中央[163][164]。另一方面第38集团军军长徐勤先则在一开始拒绝了李来柱口头要求部队清场的命令,并坚持部队必须在有书面命令的情况下才能执行任务,这件事情立即震惊了中共领导高层,也意味着中共高层所担心的事情的确存在着。徐勤先马上被撤销其指挥部队的军长一职,后来被军事法庭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开除共产党党籍[165]。赵紫阳的助手吴国光在接受采访时第38集团军军长徐勤先的事情才首次曝光,其中吴国光认为中央军委之所以仅用口头而不是书面方式来下达命令,是因为担心之后清场的书面记录会被保存起来。他表示尽管党中央已决定要下达清空天安门广场的命令,但他们也知道部队的行动可能有一部分会涉及非法[165]

6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已调集的20万人规模之戒严部队展开清场作业。当天下午4时,杨尚昆、李鹏、乔石和姚依林等一同召开军政会议讨论后续处理,随后杨尚昆、李鹏、刘华清、李锡铭、陈希同、迟浩田杨白冰赵南起罗干等高层则在中南海处指挥部队调动[166]。晚上6时30分开始,戒严部队开始透过广播器、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出警报,随后包括《紧急通告》等警报反复持续广播30多个小时[7][167][168][169]

木樨地抗争 编辑

6月3日傍晚在广播媒体陆续发布通告的情况下,北京传出有数10万人规模的军队自北京四个角落渐渐进入市区。北京的居民随即涌上街头以阻止部队进入,并开始于各个主要路口处设置路障,而天安门4、5千米外的木樨地也聚集了数千学生与市民[170]。许多学生认为木樨地即是军队进入北京的重要干道,因此联合民众一同尝试阻截部队的行进。到了晚上9时,3辆无轨电车被人推到木樨地桥上作为大型路障,同时人们也自行将行道上的水泥砖砸成碎块、陆续在街道两旁堆起水泥墙防止流弹,民众也临时找来卡车和三轮车运来砖石以阻挡部队行进[171]

到了晚上10时30分左右戒严部队的军警车辆到达,示威者随即向部队投掷石块和燃烧瓶展开攻击,而群众也与戒严部队发生近里程的肢体冲突。随后士兵在木樨地桥墙上排成一排且以实弹向无掩蔽的示威群众开枪,这造成示威者之间出现部分伤亡。约10分钟过后,部队持续往前推进到22号部长楼和27号楼房间的北京地铁木樨地站一带,学生则退到主要由共产党高层官员和他们的家属居住的公寓大楼,并以街心花园和楼房之间的树丛与建筑牌找寻掩护,不断呼喊着口号批判军队的行动[172]。而部队也开始在公寓大楼周遭对空开火表示警报,但也让一些在公寓或阳台上观看现场的民众遭到枪击[173]

在广场周围的街道上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戒严部队士兵与车辆一方面得多次停下来清除路障,另一方面也不断以开枪的方式给予民众警报。为了能够有效清除街头上的人群,由解放军部队组织而成的镇暴部队开始大量使用催泪瓦斯、枪声或枪击与大量战车经过的方式吓阻群众走上街头抗争。但这样的方式也或多或少导致群众伤亡,许多人力车司机便冒险在士兵以及群众间的无人地带发送受伤的民众前往医院救治[172]。群众也不断尝试以呼喊口号或者投掷石块的方式阻止部队行进,并又另外焚烧3辆电车以阻档后续部队。而复兴门外大街两旁大楼的居民也出来批判军队的举动且投掷各式东西表达不满,但戒严部队则选择直接开火还击的方式作为因应,这使得从木樨地到全国总工会约500米路段的周遭建筑物布满弹痕。而根据报告指出,在22号和23号两幢部长楼房内便有3人因而死亡,其中包括住在22号楼8层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汝棼其女婿尹敬等人[174][175]。根据香港电台的广播节目《神州五十年》 统计,在木樨地最少有超过30人死亡、近200多人受伤[176]。然而中国官方并没有提供实际开枪的时间和死伤人数,陈希同则提到部队在进行镇暴时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7]

到了晚间11时,包括解放军部队、军用卡车以及各市装甲车列队陆续前往天安门广场[174]。广场上的学生在得知政府的确派遣武力镇压后,许多人一方面在广场上抗议政府的强硬手段,另一方面开始将聚集的人群疏导到各条干道避难,同时示威群众也不断烧毁车辆并将之作为路障使用。除了天安门广场外,部队与示威群众也相互在新华门等重要政府机关前对峙著;与此同时解放军部队在城市周围设立数个检查站,尝试将示威群众驱赶到已被封锁的大学校区中[177]。而处于混乱的群众也开始焚烧军方的装甲运兵车,其中在11时30分时一辆装甲车以高速冲入天安门广场后示威群众随即投掷石块与汽油弹,最后车子在正焚烧的情况下调头离去[177]。愤怒的群众除了在仍有成员搭乘的情况下尝试烧毁军车外,在各地也陆续发生士兵遭到民众殴打致死,在许多情况下部分士兵还被示威群众强行从车辆中拉出加以殴打致死[178]

此时愤怒的群众开始聚集长安商场和铁道部并对武装力量展开攻击,这场混乱中数名士兵便因为这次暴乱而死,随后士兵也开始对周遭的群众进行示威扫射,也因此铁道部大楼内侧也开始出现伤亡。在天安门广场上,一些学生领袖仍然坚持示威群众不能抵抗,对于这一呼吁也让绝大多数认为应该要反击的许多学生反对。学生领袖对于部队清场的反应再次出现分歧,其中包括韩东方等人认为示威群众应该要和平撤出,而以柴玲为首的示威群众则认为应该要继续坚守在广场内,双方随即在撤退或者留守这一问题上展开激烈的辩论[178]

进驻天安门 编辑

 
天安门广场的鸟瞰图。

6月4日凌晨,戒严部队先后进入天安门广场维持秩序,等待着政府高层下达更加确实的清场指示,同时在广场附近道路上也陆续有军方装甲车巡逻[179]。尽管部队已被告知说不要对留守在广场的示威群众开枪,但是政府高层也要求必须在当天6时以前清空天安门广场。到了凌晨0时,一辆装甲车不慎直接冲入天安门广场内并成为了示威群众的攻击目标,之后车辆乘员则被学生拉上一架巴士保护着。而陈希同在其报告中指称6月4日凌晨后,有数名示威群众在复兴门立交桥一带驾驶军方装甲车,但并没有证实该车即为不慎闯入广场的军车。同时在建国门附近也发生装甲车与军用卡车冲撞的交通意外,导致3名军人以及1名群众因而死亡[180]

到了凌晨1时,天安门广场上仍有数万名学生与市民选择继续留守[181]。当时留守在广场的侯德健接受采访时表示,起初学生们以为士兵只会以橡胶子弹和木棒攻击示威群众,一直到凌晨2时原本聚集各处的群众通知后,广场上的示威群众才得知部队使用了一般子弹执行清场任务。1时30分,北京市政府和戒严部队再次发出与先前通告内容相似的《紧急通告》,内容中提到:“首都今晚发生了严重的反革命暴乱。……一切后果完全由自己负责。[182][183]”在《紧急通告》发布之后,原本于广场上的群众和部分学生开始陆续离开广场,同时首都工人自治联合会也将其位在广场西北侧的指挥部撤离。到了凌晨2时,整个天安门广场大约只剩下几千名学生和示威群众留守着[184]。但尽管部分示威群众尝试离开广场避难,仍往往会中途遭到部队的攻击,最后使得学生只能安排巴士撤离示威群众。同一时间,大批士兵也开始布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以南广场与人民大会堂附近[184]

2时左右,10几名激进的学生和示威群众提着汽油桶等易燃物试图焚烧停靠在金水桥附近的军用卡车,当场被戒严部队抓获并遭到逮捕。不久,在建国门附进军方再次以开枪示警的方式来要求群众撤离,一些在东侧广场静坐的中学生因而遭受流弹波及,并陆续抬到天安门广场中央或者附近医院实施急救,同时示威群众也纷纷自广场东北角撤往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聚集。而原先在历史博物馆北门外待命的士兵,也纷纷进驻到长安街并封锁整个长安街以东路段[184]。到了凌晨2时20分,军方一方面施放催泪弹以及照明弹来对广场上的示威群众震慑,另一方面也自广场南面的前门向天安门广场中央推进,这使得示威群众被迫往天安门广场北面后退[176]。到了凌晨2时30分,军队已经包围天安门广场并将留守的学生围在中央处。

群众撤离 编辑

File:PLA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19890604.jpg以及地上的燃烧物。]]

到了3时左右,仍然有3,000名至5,000名学生围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182]。此时原先参与绝食的侯德健刘晓波周舵高新等人决定劝导学生离开广场,并在广播中赞扬了学生不畏死的精神以安抚学生情绪。同时刘晓波等人也要求学生将之前自军方夺取的枪支砸毁,坚持学生必须把持着非暴力原则并不要向正在逼近的军队使用燃烧瓶等武器,否则军方就会有正当的理由向示威群众开枪示警[184]

3时45分左右,侯德健、刘晓波等人搭乘救护车从纪念碑前往军方布署处请求谈判,表示愿意带领广场上的学生撤出,但也请求军方不要动用武力来让示威群众自行组织队伍且依序撤离,在与部队所派遣的军团政委讨论之后决定将这个请求往中央高层提报。然而在等待回应的过程中,军队仍依照计划于凌晨4时准备开始清场,同时强制将广场上的路灯关闭。最终军团政委答复说总部接受侯德健等人的请求,并要求示威群众应尽快至广场南门口处撤离[184]。另一方面,随着军方强制关闭广场上的灯光使得示威群众陷入恐慌。在同意学生与群众依序撤离的请求后,戒严部队指挥部也开始播放《清场通知》,内容中提到:“现在开始清场,同意同学们撤离广场的呼吁。”

此时纪念碑附近的学生陆续用被子、木棍、帆布等可燃物点起篝火,并一同唱起《国际歌》表示自身的团结[185]。侯德德等谈判队伍立即与封从德等学生领袖们讨论撤离一事,并以“声音方式”来进行是否要撤退或者继续留守的投票[186]。尽管当时两方意见支持的声音大小并无差异,然而学生领导人认为更多支持撤退者可能不敢发表意见,因此决定指挥包括示威学生、群众、市民纠察队等自南门离去,经由中关村撤离到海淀区[186]

然而就当学生正在准备整理队伍依序撤出时,前往天安门广场的戒严部队也纷纷以枪支瞄准纪念碑来给予群众压力。在这情况之下使得双方在周遭地区再次发生暴力冲突,也逼使得示威群众不断加速撤离的脚步。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凯特·埃迪(Kate Adie)则提到这时广场上的士兵“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开枪”,而当时与学生留在广场内的新闻记者查理·科尔(Charlie Cole)则表示部队以56式自动步枪向聚集在遭焚毁之装甲运兵车的人群开枪[187]。大批坦克和装甲车也于此时抵达天安门广场,并压毁了被摆设在广场上民主女神像以及数百个帐篷等设施[188]。到了4时20分广场再次重新开放照明,戒严部队也再次向广场上的示威群众不断发出清场广播[125]。到了凌晨4时45分,在学生纠察队以手拉手方式维持撤离秩序的情况下,学生以及示威群众开始依序撤退[186],而广场上则是到处都有遭到压毁的帐篷、被焚烧的车辆以及于四处运来的瓦砾垃圾[187]。到了清晨5时20分,天安门广场上仍然有约200名示威群众坚持不肯离去。军方一方面调动坦克部队来封锁前往广场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以对空开枪的方式要求剩下的群众撤出广场。大约到了5时40分左右,整个清场过程基本上已经宣告结束[189][190]

到了6月4日清晨,从天安门广场上撤退的学生沿途受到市民的欢呼。此时群众又重新在木樨地、北蜂窝公主坟一带设置路障以阻挡军车,除了怒骂部队之外也陆续向军车投掷砖头。不过在6时15分时,3辆抵达六部口的坦克与一批刚从天安门广场转入长安街的学生发生冲撞,最终导致11人死以及多人受轻重伤[191]。之后群众仍然持续有躁动的情形发生,例如在10时30分左右群众甚至一度开始焚烧军车[192]。同时包括复兴医院铁路医院邮电医院等开始列出死亡名单,并在下午4时左右向公众开放认取遗体[193]

死伤人数 编辑

一般普遍同意说六四事件发生之时,实际上因部队清除天安门广场上人群所导致的伤亡人数极少,主要的死伤事件多发生在包括木樨地等周遭地区[194]。然而关于六四事件结束时所造成的死伤人数各方提出的相关报告始终没有一致的结果,其数据资料从数百人到数千人等等的说法都有不同来源提出。早期国外媒体所援引的资料多是由中国红十字会所提出的2,600人死亡,但是之后中国红十字会随即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撤回报告[195]。而中国政府的官方资料则声称在六四事件期间包括士兵在内总计有241人死亡,同时也有近7,000多人遭受波及而受轻重伤[196][197]。而正如纪思道于《纽约时报》所发表的文章所提到的由于缺乏实务证据,这使得整个六四事件无法确定其实际的伤亡人数;然而他自己也表示道:“但是如果合里地来想,在部队行进的途中大约有400名到800名平民遭到枪杀,而军方以及警方则大概有50人死亡[195]。”

其他有关于整个六四事件确切的死伤人数,根据丁子霖的统计已经确认于六四事件期间死亡的示威群众有186人;然而这份数据并未计算军队的死亡人数,同时与其他资料相互比较所提出的人数最少[5]。而在其他官方说法上,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在天安门广场上并未有群众死亡,而在一些纪录影像中也多只是听到枪声。而在官方统计数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事件报告中声称有近5,000名解放军士兵与2,000多名示威群众出现伤亡。而国务院发言人袁木则表示初步统计整个六四事件包括士兵以及群众在内的伤亡情况大约有300多人,其中已经确定有23人是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学生。而当时担任北京市市长的陈希同,则是在事后报告之中提到有200多名民众死亡,另外也有几十名士兵在这一期间死亡[3][198][199]。也有消息来源指称,六四事件一共导致3,000多名示威群众以及6,000多名部队士兵伤亡[200]。另外包括北京军医蒋彦永等人在查验遗体后所提出的报告之中,则怀疑军队在清场时使用国际间多已禁用的达姆弹射击[201]

尽管中国政府始终并未公布详细的示威群众死伤名单,但是因相关事件丧生的士兵则有释出一些较为详细的记录。其中当前确认因为六四事件而导致士兵丧生的死亡名单包括有刘国庚崔国政李国瑞马国选王锦伟王其富李强杜怀庆李楝国王小兵徐如军臧立杰等人,这些因故死亡的军人后来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及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共和国卫士”的称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所发生的六四事件无论是学生领袖还是其他示威群众领导人都仍生还,此外在六四期间的死者中也未包括有当时采访的境外记者,以及其他从海外飞往北京天安门广场声援的学生。

另外一个争议点在于六四事件发生时实际天安门广场的内外死伤情形,其中无论是作为学生领袖的柴玲在1989年6月8日的录音谈话中还是吾尔开希于6月29日发表的声明中,都表示在天安门广场上有数千名示威群众遭到杀害,甚至指控军方于广场上烧毁尸体以消灭证据[202]。然而除了中国政府在官方报告中表示军方于广场上并未射击群众,而同样身为学生领导人的侯德建也强调当时在广场上并没看见广场上有发生伤亡。而在天安门母亲所统计的确认死亡名单中,则指出有2名学生分别在广场中心的国旗杆和毛泽东纪念堂附近遭到射杀[5]。另外根据一些报导,军队在示威群众与学生逐一离开广场之后仍然于北京音乐厅附近开火[195]

早先海外媒体多是将六四事件作为一场屠杀看待,甚至认为中国军方直接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示威群众开火。常见的引用资料包括当时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美国国务院的报告,李洁明表示有外交官员亲眼目睹中国解放军部队向无武装的平民开火,而前往北京周遭医院观察时也发现少至有数百人遭到枪杀[203]。然而今日海外普遍的见解认为主要的枪杀案件发生于广场以外地区,而广场内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军队射击群众的暴力事件。其中当时担任《华盛顿邮报》北京分社社长的杰伊·马修斯(Jay Mathews)表示:“几个人可能在广场附近的街道上被随机射来的流弹杀害,但是在与所有目击者核对说词之后都表示仍然留在广场内的学生在部队抵达时便以和平的方式离开。但是在那一天晚上,仍然有数百名工人和路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情况之下丧命。[204]”事件发生过后的2009年,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坦承当时的报导“给人错误的印象”,同时也表示实际上天安门广场并没有屠杀发生。而在2011年6月时,一份由维基解密所泄漏出去的美国驻北京大使馆于六四事件发生后随即回报给美国政府的电文中,明确表示当天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上并未发生流血事件,但是也提到军队在向天安门行进的过程中对行进地区的抗议群众开火[205]

来源 内容
苏联 包含平民和士兵在内总计有近10,000多人死亡[206]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根据情报来源指称有近7,000多人死亡[206]
爱德华·提波雷克(Edward Timperlake) 爱德华·提波雷克表示整个六四期间有近4,000人到6,000人死亡,但是不会有人知道实际的伤亡人数[2]
一名解放军将领投诚时所携带的军方内部流通档案 整个事件导致超过3,700人死亡,但这不包括失踪或者遭到暗中杀害的群众,而因为之后得不到完善医疗照顾的死亡伤患也未列入其中[2]
中国红十字会 在6月4日上午便提出报告指称有近2,600人已经死[3],而稍后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官员则表示有5,000人遭到杀害,近30,000多人于事件中受轻重伤[6]
天安门文件 援引中国红十字会所提出的报告声称曾有2,600人死亡,并指称之后是因为遭受政府压力下而被迫迅速撤回原先的报告内容[196]
国际特赦组织 国际特赦组织认为六四事件导致约1,000多名参与抗议活动的示威群众死亡,这资料也被《时代》杂志所引用[3]。不过在一些同样由国际特赦组织所提出的报告中,则将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数改为数百人左右[207]
一名来自西方世界的不具名外交官 他个人根据自己在北京的经历,认为整个六四事件大概造成300人到1,000人丧生[195]
纪思道 纪思道根据医院住院医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所提供的信息,加上访问当时绝大多数医院诊所负责官员,于《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表示整起六四事件大概有400人到800人因故丧生[195]
《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 事件发生当时担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的张万舒引述原本中国红十字会党书记谭云鹤的报告,认为整个六四事件从的989年4月14日至6月10日为止死亡人数统计有727人,其中示威学生和群众死亡人数为713人,部队士兵则有14人也由于群众暴动而丧生[208]
北美世界日报》于2008年6月4日所发表的文章 内容引述事件当时军方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杨尚昆说法,认为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数超过600人[209]
美国国家安全局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所解密的文章之中,则提到六四事件发生当时安全局推估初期伤亡数字有180人到500人左右[210]
《死亡调查》 卜正民统计各家医院所提供的病患伤亡资料,推测当时北京13家医院内所收容的死者便有479人[4]
李鹏六四日记 关于伤亡人数部分引述北京卫生以及公安等部门的说法,认为六四期间整个死亡人数为313人,其中有42名是仍在就读当中的大学生,而部队官兵的死亡人数则是23人。但在《李鹏六四日记》之中,还特别强调整个六四事件在天安门广场上并没有人死亡[69]
中国政府对外报告 中国政府在针对六四事件所提出的相关说明中,则表示包括军人在内总共有241人丧生,另外还有7,000多人分别受到轻重伤[196]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 当时担任北京市市长的陈希同表示自6月1日起,当时参与戒严行动的部队士兵总计有10人死亡、将近6,000多人受轻重伤,而在示威群众以级普通市民部分则有200多人死亡、将近3,000多人同样受轻重伤,在这其中还包括有36名正在就读的大学生。而示威群众在整个军事清场期间,总共破坏了1,000多辆军车、60多辆装甲车、30多辆警车以及120多辆公共汽车[7]。另外在该份报告中还指称,示威群众还以菜刀汽油弹火焰喷射器等作为武器来阻止部队行进[7]
《六四受难者名册》 资料引用了由丁子霖教授所领导的天安门母亲运动于2006年6月时所确认总计的数据,证实共有186名示威群众遭到杀害,这包括有42名大学生、15名硕士博士等研究生以及8名中学生,名单之中亦有列出一名匿名的新华社记者。但是在这份资料中也包括了在六四事件发生之后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的人士,同时有关于军队死亡人数的部分则没列入计算[5]。其他比较特别的案例还有提到有2名学生于广场上遭到击毙,另外有4人于六部口处遭到坦克意外辗毙压死[211][212]

清场后 编辑

媒体报导 编辑

随着六四事件的爆发,不少与中共有关的媒体纷纷对学生给予同情,许多国家媒体也纷纷对这次军事行动予以谴责。其中6月4日当天早上6时25分,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节目负责人、同时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吴学谦其儿子吴晓镛的允许下,由英语播音员陈元能广播上报导了当天凌晨政府派遣部队强制撤离群众的消息,并且以严厉的语气谴责政府以重装武力对付一般北京民众[213]。而《人民日报》也于当天早上以头版刊登的方式,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这一夜》的文章,并在内容中稍微提到戒严部队导致部分示威群众伤亡[176];同时在报纸的各版面内容,也特地以数个敏感性词语来作为标题使用[214]。而6月4日当天负责《新闻联播》节目中主持的薛飞以及杜宪,则特地穿上黑衣且以悲伤表情报导相关新闻内容。

另一方面,早先由于胡耀邦逝世后不久中共政府便准备安排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由于双方高层的来往意为着中苏关系逐渐恢复友好,为此许多全球主要媒体纷纷派遣摄影团队进驻北京。然而西方媒体除了将报导重点放在5月的中苏首脑会议外,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国当时的社会型态。随着大量媒体的进驻使得示威学生得以借由这一管道来发表意见,示威群众也纷纷制作许多横幅以及标语给海外国家的观众了解诉求。由于中国政府其犹豫不决的处理方式使得对于媒体报导的部分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对于国内外媒体采访示威群众方面也没有给予重重限制,这使得次学生运动在海外媒体直播的情况下也比过去四五运动更加受受到国际注目以及同情。

然而随着六四事件的事态越趋严重,使得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观感逐渐恶化。当在北京市宣布戒严并准备对示威群众采取军事行动后,中国政府开始以发布命令的方式要求各家媒体停止采访,同时强迫外国媒体关闭卫星传播的线路,甚至还命令所有位于北京的旅店都禁止转播有线电视新闻网。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资深新闻记者丹·拉瑟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实况报导时,便在政府官员的监视下被迫直接终止卫星信号。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广播公司仍无视中国政府的命令,而纷纷以电话报导的方式来向海外观众传递讯息,同时许多新闻工作人员也尝试将摄影影像一一偷运到海外。不过这样的限制使得6月4日凌晨时,只有西班牙电视台完整记录军队进驻天安门广场的经过[215]。而在清场过后中国警方也开始搜查外国记者手上所拥有的底片,以防止新闻媒体将有关六四事件的照片或者影像流出海外。其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理察·罗斯(Richard Roth)以及搭档摄影师便遭到政府拘留,不过两人在这之后也不断尝试透过手机传输的方式回报广场上的消息[216]。而拍摄王维林阻档坦克前进照片的记者杰夫·怀登(Jeff Widener)则是当他于北京饭店5楼拍下画面后,随即将底片藏在马桶盖下以躲过警方的搜索,最后连同其他没有被没收的底片交由另一名美国学生偷运给美联社发表[217]

各地冲突 编辑

 
香港所举办的六四十八周年烛光晚会,摄于2007年6月4日。

北京市于6月4日便渐渐恢复往常秩序,然而之后数天在中国大陆其他城市则陆陆续续发起抗议活动。6月5日时,先前撤离的示威群众、清场行动中伤亡者的父母以及被政府举动激怒的工人与群众尝试进入被封锁的天安门广场,然而随即便有数人遭到部队枪击[218]。不满的群众尝试重新前往占领广场空地,而士兵则随即往群众处开枪射击作为警报,这样的场景便不断重复进行着[173]。整体来说,中国政府成功借由军队清场的方式在一周之内重新夺回广场的使用权。随后中共便开始对政治环境展开整肃工程,一方面陆陆续续将负责管理活动进展或者同情抗议人士的官员逐一撤职,同时也开始将学生以及群众领导人逮捕并纷纷送往监狱管理。

作为学生运动主要领导团体的北大自治会则决定将学生运动转往低调进行,并打算另外于6月25日在北海公园重新召开会议讨论之后走向,然而随着政府直接展开逮捕行动使得学生干部无法就后续处理继续讨论。另外由于北京的当时仍然处于由部队来管理治安的戒严状况,为此北高联秘书长王有才决定另外带领一些学生干部,前往上海以及广州等南方城市来准备下一波学生运动[47]。政府方面则由戒严部队指挥部先后发出两段《紧急通告》,一方面要求示威群众逐一向军警机关自首并将先前夺走的武器送交给公安机关处理,另一方面也要求民众与政府配合以防止后续事件扩大,并且提供举报热线来协助处理之后的示威活动[219]。另外在同一天中共中央与中国国务院则共同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告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内容则是中国政府针对6月4日派遣部队实施清场的看法。另外在成都当地,部队首次被迫以震荡手榴弹、警棍、刀械和电枪来镇压当地居民;然而当天晚上,警方也刻意要求医院不能接受学生或者是提供救护车服务[220]

6月6日时,《明报》则在头版上大篇幅报导“李鹏中枪”的错误内容,在这误报的内容中提到有年轻武警于人民大会堂内射杀李鹏并身亡[221]。同时在社会上也开始陆陆续续传出各种假消息,后来《明报》编辑张健波指出当时很多消息都无法一一核对,同时整个社会随着六四事件的发生导致情绪上难以接受。6月6日下午,袁木张工中南海上首次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在这场记者会中张工否认外国媒体所报导的内容,表示戒严部队在天安门广场执行清场任务的过程中并没有杀死示威群众[222]

尽管北京在戒严令限制之下已经渐渐恢复过往的生活型态,然而在同一时间中国各地则陆陆续续爆发许多示威活动,包括上海市西安市武汉市以及广州市陆续有学生在6月5日时走上街头发起示威游行。而香港陆续有群众自发性的发起大规模示威行动,其中人们穿着黑色衣物以声援北京当地的示威群众,同时许多国家也陆续在第一时间向中国政府表达抗议。

其中上海示威群众随即开始在交通要道上摆设路障,并且联合工厂工人发起大规模的罢工抗议行动[223]。这一个举动导致上海国铁与道路交通一度陷入瘫痪,同时早上的许多大众交通工具也无法正常提供服务[223]英国广播公司则报导说:“数万名工作人士因而无法正常上下班。[224]”第二天在上海市委的要求下,上海市市政府派遣6,500人清除道路上的路障以恢复通行[225]。然而当天晚上8时20分时,一辆来自北京的列车撞倒9名尝试要封锁火车来往的群众,并当场导致5人丧命。到了晚上10时时现场便聚集超过30万人导致铁路交通中断,同时情绪不满的群众开始殴打火车司机以及工作人员,并且焚毁数辆火车车厢以表达不满[223]。6月7日时,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学生纷纷强占各自学校的礼堂以及教学大楼,并且将这些场所布置成灵堂一般来悼念六四事件的伤亡者[226]。学生们一方面继续在各个交通要道上摆设路障,另一方面在听闻上海也有可能戒严的消息后有3,000多人决定暂时离开校园。6月7日晚上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发表了电视谈话,并提到:“作为市长,在此郑重声明,市委、市政府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使用军队,从来没有打算实行军管或戒严。我们只追求稳定上海、稳定大局,坚持生产、保障生活。[227]

6月5日到6月6日期间,西安当地学生也发起大规模游行活动,并联合参与罢工的工厂工人一同在重要干道上设置路障[228]。然而在陕西省省政府强硬处理之下,到了6月8日时该省省政府表示基本上整个城市已经稳定了下来,同时陕西省省委也提出了“先稳住动乱分子,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激化矛盾”的执行方针,希望借此继续稳定局势以避免冲突继续扩大[227]

武汉方面,6月5日时约有20,000名大学学生决定游行到天安门广场表达不满[227]。另外示威学生与群众也分别阻挡武汉长江大桥的铁路运输以及集结在武汉站前的广场上,当天总共有超过400万人响应示威活动[227]。第二天学生继续在街头游行示威,这导致武汉当地交通被迫中断[229];同时约有10,000名学生决定直接在铁轨上静坐抗议,这导致来往北京、武汉到广州的铁路线路被迫中断,此外学生还鼓励当地各大大企业的工人发起罢工活动[229]。6月7日凌晨学生开始驾驶公车停放在各个交通干道,同时在各大十字路口也纷纷摆置路障以阻碍交通,同时学生们也纷纷于各处架设灵堂来纪念六四事件的伤亡者[230]。然而学生的举动越来越趋近激进,最后一小群学生拦下一辆货运列车并且开始在列车上泼洒汽油,最后在准备焚烧时成功被警方阻止[230]。这件事情导致当地警方与居民关系渐趋紧张,同时武和当地群众纷纷在从银行取回现金,并开始抢购重要民生物资囤积起来[230]

南京当地,6月5日、6月6日到6月7日学生发起游行活动并四处发表演讲,此外示威学生与群众亦开始封锁附近联络的交通要道并尝试联合工人发起罢工行动。6月7日早上7时左右,包括河海大学在内几间大学400多名学生陆续将4辆公共汽车驾驶到南京长江大桥上,并一直到当天傍晚为止仍然持续封锁该路段[231]。另外一方面以南京大学为主的在校学生则在中央门各处摆放路障,并且自早上开始不断阻挡列车停靠南京站[231]。一直到当天下午4时,于各处发起示威活动的学生与群众才被说服赶紧撤离,并且也让交通一度恢复[231]。然而6月8日时包括南京大学与河海大学等校学生重新控制了南京火车站周遭1千米的交流道,同时学生们也陆陆续续于南京长江大桥上静坐表达不满,这作法使得由北京通往上海的铁路路段遭到拦阻[232]。对于学生激烈的反应江苏省省委认为当地局势以渐趋失控,并陆续向学生表示公安部将会严惩行动的策划人[232]

公开谈话 编辑

在六四清场之后,中共领导高层对于此事的相关发言迟迟没有发布,这也使得中国社会对于当前政治环境的发展陆陆续续传出众多谣言,同一时间在各个地区城镇仍然有不少学生与群众发起示威行动[221]。一直到了6月9日上午,邓小平在其他党政高层的陪同下前往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戒严部队高级干,而这也是自从学生发起示威活动以来邓小平首次于公开场合出现。在稍后演讲之中邓小平感谢协助北京实施戒严以及广场清场的各级将领,而因为六四事件而丧生的解放军士兵也被形容为“烈士”。邓小平指出示威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共产党以及国家,并提到示威群众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233]。邓小平认为示威者之所以不断强调包括官员贪污等等有关的投诉,便是为了掩盖其底下真正的动机,也就是将当前社会主义制度加以取而代之[234]。他之后还以此观点表示:“这整个都是仍坚持帝国主义之西方世界的计划,他们企图让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逐一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然后将它们带往另一条充斥着国际资本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235]

逮捕行动 编辑

 
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的王丹,摄于2009年6月3日。

在邓小平发表谈话之后,许多城市仍然之后几天坚持举办数个规模较小的抗议行动。许多大学教职人员和于北京目睹军队进驻的学生纷纷要求同学重返校园,并各自低调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例如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便在党委书记的监督下举办公开的纪念活动,当地学生与群众纷纷准备花圈以表示感伤。然而随着政府官员开始查缉学生运动相关成员以后,这类型的纪念活动很快就停止举办了。6月12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首次发表了《公安部关于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制止社会动乱的通告》,并于同一天宣布通缉方励之李淑娴两人,这也也是中国政府首次通缉在六四运动期间作为示威学生与群众的重要人士[236] 隔天公安部发表了《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联”在逃分子通缉令》并宣布通缉在学生运动中作为领导人物的21名学生,这包括有王丹吾尔开希刘刚柴玲周锋锁翟伟民梁擎墩王正云郑旭光马少方杨涛王治新封从德王超华王有才张志清张伯笠李录张铭熊炜以及熊焱等人[237][238]。到了6月14日时,公安部另外发表了《北京市公安局搜捕“工自联”在逃分子通缉令》,正式通缉带领首都工人自治联合会活动的韩东方贺力力刘强等人。到了6月24日时,公安部则另外通缉严家其包遵信陈一咨万润南苏晓康王军涛陈子明等当时中国著名的知识分子[239]

6月17日,有8人被控告于示威活动期间趁乱破坏公物并抢劫商家而被法院判处死刑[240]。6月19日时,工人罢工行动领导人韩东方从河北省返回北京市自首,并表示自己认为相关当局误认而决定主动投案以说明当时发生的事情[241]。而到了6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则公开表示整个学生运动除了是由反革命集团领导外,同时在背后也有来自台湾中国国民党特务给予支援[242]。截至6月30日为止各地陆续逮捕大量相关人士,其中上海市有143人陆续向公安机构自首,另外还有273人遭到逮捕。在黑龙江、吉林与辽宁等中国东北省份逮捕612人,而在陕西、山西、内蒙古、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也陆陆续续拘捕1,979人。而公安部逮捕人数最多的省分则是在贵州省当地,贵州省政府甚至宣称当地警方逮捕了6,035位在学生运动期间参与破坏活动的群众。此外根据《纪事》的报导,北京市则是从6月3日到6月30日期间总共有292人前往公安机构自首,这个数目远高于原本公安部所发布通缉名单上的31人;同时一时间,政府也在事件发生后收缴224枝各式枪械以及37,495多发子弹[243]

虽然这些拘捕人士与六四事件本身并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然而在中国政府与公安机关大规模缉查的情况下使得许多人纷纷被送上法院审理,这也使得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的公正性便不断受到质疑,在这次逮捕审判的过程之中仅有如广东、海南以及广西等南部地区审理结果较为宽松[239]。其中美国维权网(Chinese Human Rights Defenders)便指出当时各地法庭多是依照中国共产党的指令进行判决,并且在将他们所谓的“动乱暴乱分子”处决后便自6月10起陆续借由新闻报导的方式播出。而维权网也指出直到2007年为止,仍然有至少13名北京市民因为六四事件而被关押在监狱中。基本上中国当局对于在北京逮捕的示威工人往往通过简单的审判便判处入狱服刑,相比之下许多来自较为富裕家庭的干部子女、大学学生以及知识分子则往往会判处较轻的惩罚。例如在通缉名单之中排名第一名的学生领袖王丹在同年7月于北京被捕之后,经过审判之后法院只对其判处长达4年的有期徒刑。然而许多与六四事件有所联结的大学学生以及教职人员则被永久烙印着“反革命”的标记,一些学生在其大学学业完成之后始终无法获得一份正常的工作。最终中国当局一共逮捕或者拘留了数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群众一些中,中共公安人员纷纷于白天十四处于街上访查是否有可疑之处,到了晚上便会直接前往嫌疑人住宅进行逮捕捕。许多涉嫌参与示威活动的群众纷纷被送往拘留所或者劳改营之中,并且禁止嫌疑人与他们的家人见面。中国政府除了时常对这些涉嫌参与示威活动的群众以酷刑施压外,并且将这些持有不同意见者安排在与杀人犯或者强奸犯同一个牢房内;同时由于大量的群众遭到逮捕使得牢房空间不足,甚至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每个人得以稍微休息或者睡眠[244]

六四事件发生之后,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纷纷表示愿意庇护中国当地的不同意见份子。然而也有一些示威活动重要人物在出境时反而遭到中国政府逮捕,例如上海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的重要分子姚勇战准备前往香港时,便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海关处遭到逮捕。不过当时作为英国领土的香港也发起了黄雀行动,多年来成功营救将近300多名参与示威运动的人士[245]。由于救援行动极为敏感,因此由当时担任香港总督的卫奕信派出副政治顾问柏圣文直接与黄雀行动负责人联络,并且将相关的行动列为最高级别的机密事项。行动成员分别将营救对象安排经由深圳蛇口、沙头角、南澳镇、惠东、汕尾等地抵达香港,之后再由黄雀行动成员联络香港政府和各国外交官员收容。在这过程之中也有许多香港重要人士与民间组织协助进行,包括当时布署于国际明爱捐出衣服、林钜成蔡元云等医生为示威群众免费诊疗、香港电讯供应手机来供行动成员拨打长途电话。而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并交由中国政府管理之际,香港入境事务处另外抽调成员组成特别调查科来负责处理尚未离开香港的示威人士,在所有个案都完成后黄雀行动才正式宣告结束。然而黄雀行动的成员并非每次都成功引渡中国大陆人士前往香港,例如1989年10月参与成员黎沛成和李龙庆在广东南部湛江准备营救陈子明与王军涛时被捕,随后中国政府以陈子明和王军涛参与在天安门广场的抗议活动为由送往法院审理;在法院上中国当局指控他们为学生运动背后的“黑手”,两人则严正否认政府对他们的指控,最终在1990年被法院判处13年徒刑[246]

中国当局对于六四事件其领导阶层亦抱持着不同的态度,中国政府特别针对在示威活动中表示要发起中国民主运动的王丹、赵常青、吾尔开希、柴玲等人不断尝试逮捕并展开起诉。王丹在1989年7月在北京逮捕后在1993年2月时一度获释,到了1995年5月时再度入狱服刑,最后于1998年4月19日以“保外就医”的名义提前获释并且随即流亡到美国[247];在于哈佛大学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后则持续进行学术研究,并且还曾于2007年11月在密歇根大学公开演讲[248]。赵常青则是因为中国政府认为其并非关键性角色,因此在监禁6个月之后便将其释放,然而之后又因为提出中国政治改革的请愿而再次遭到关押。吾尔开希则是成功流亡到台湾并组织家庭,并且在中华民国其国营广播电台上担任政治评论员一职[249]。柴玲则是在政府大规模逮捕时先是流亡法国再转到美国寻求政治庇护,现在则是于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职,并且还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女童之声(All Girls Allowed)就计划生育政策上争取维护中国妇女与儿童的权益[250]。其他人物还有南京大学经济学学生李录在六四事件爆发后同样转往美国寻求政治庇护,之后于美国成为一名华尔街银行投资家并且自行成立创业投资公司。而王有才则是在8月19日于温州逮捕后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于1991年11月提前获得假释出狱;但是在1998年则因为组建中国民主党而被判11年徒刑,2004年时则以“保外就医”的名义流亡美国[251]

反应 编辑

 
一个为了纪念六四事件而安排在波兰乐斯拉夫当地的艺术作品,在作品上分别1辆遭到破坏的脚踏车以及象征坦克辗过天安门广场的痕迹。不过实际上这作品是在1989年波兰大选团结工联赢得胜利后重新复制出来,原本作品在1989年6月5日波兰学生得知六四事件后制作、但随即便被当地警方破坏。

六四事件发生之后,西方各国群众大多是从各自电视节目上了解当时天安门广场所发生的细节[252]。在第一时间上,西方各国政府以及新闻媒体纷纷对中国政府给予谴责[253]。除了西欧为首的民主国家之外,包括东欧、北美、东亚、澳大利亚甚至是一些拉丁国家都对中国的处理方式表示不满,许多欧洲、美洲、亚洲与中东政府也纷纷表示愿意向正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给予政治庇护,同时中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层的互访并将在1989年以前所共同进行的军事合作和商业性武器出口计划一一宣告终止[214]。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也陆陆续续开始对中国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并且在外交上也表示不排除和中国政府断交[254]。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府派遣军队进驻北京的举动,使得联合国一度考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夺去,并且改恢复当时位于台湾的中华民国来代表中国的席位,一些国家也纷纷与重新与中华民国重新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另外在一些资料之中则提到随着六四事件消息传到欧洲后,也在同一天成功促使作为反对派的波兰团结工联赢得当地选举并于之后另外组成联合政府,也标志着东欧剧变即将展开[255]

然而尽管许多国家纷纷禁止自家公司与中国展开经贸合作,但是仍然有不少跨国公司持续前往中国大陆设厂投资[256]。许多国家则是在六四事件发生后持续不到1年,则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等现实考量而决定在与中国政府达成妥协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到了1990年时,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陆续和中国恢复过往的外交接触并重新展开正常的经贸关系[257]。同时对于六四事件并非所有国家都抱持着谴责态度,包括朝鲜古巴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家则表示支持中国政府的决策,并且严厉谴责学生尝试结合群众发起示威活动[253]。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四事件发生过后,许多亚洲国家反而选择保持沉默并不作回应。而印度甚至要求国营电视台将有关六四清场的信息提供减少到最低程度,原因在于印度政府担心直接于国营电视台播出将会妨碍与中国关系解冻的进程,甚至可能会导致双方群众有一个政治移情的理由得以运用[258]

后续 编辑

新领导集体 编辑

 
1989年后期江泽民接替赵紫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同时也意味着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成立。

六四事件结束以后的1年半时间,中国共产党党内展开如同过去反右运动的计划,试图要排除共产党内对于天安门示威群众的同情人士,并且将其目的明定为“严格处理内部强烈倾向资产阶级自由化道路的党员”[259]。而根据报导有将近40,000 人被相关机关调查其在抗议活动期间的作用,有超过30,000名共产党成员的职位因此而被迫调动,甚至估计有超过1,000,000名政府官员就其政治可靠程度遭到严重怀疑[260]。而示威活动也使得中国政府将原本权力分立的作法再度改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掌握,原本在毛泽东时期中国政治主要是其一人统治,而在1982年时开始将权力分别给予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及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然而在六四事件爆发后,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且支持邓小平决定的杨尚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在军队武力使用上出现分歧。由于官方政策的不一致与不连贯性使得政府难以立即行使其权力,因此在示威抗议结束之后,为了避免领导阶层之间再次发生公然决裂的情况,这使得共产党决定在此之后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以及军委主席都改由同一人担任。[来源请求]

同一时间共产党党内高层地位也出现变动,坚持反对实施戒严的赵紫阳先是被剔除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之外,同时在共产党的领导职位也纷纷被除去。而作为取代赵紫阳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位者则是当时上海党委书记江泽民,原因在于六四事件发生期间江泽民采取了果断的决策,决定强制禁止上海各家出版社出版带有改革倾向的书刊,并且成功以交际手段来避免上海发生更为严重的暴力冲突,这些都使得党内长老对于江泽民有所好感。到了6月16日时,江泽民连同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等人在邓小平家中开会,邓小平便宣布要建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人[69]。稍后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正式免去赵紫阳、胡启立芮杏文阎明复等人的职务,同时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李瑞环与丁关根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并且选举江泽民担任新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261]。同一天李鹏也坚持自己主持召开有关赵紫阳的批判会议,然而在这场会议之中许多论点都逐一遭到赵紫阳的驳斥,并且不认为自己在这段期间有犯下任何决策错误[262]。在这之后赵紫阳便被迫不能在公众媒体上露面,并且在他死去前一直处于遭到软禁的状态[263][264]。而同年11月时,邓小平以江泽民为“合格的党总书记”为由让其接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同时以邓小平为首的许多中共元老也逐渐从第一线的政治圈中退出[265]

其他同样被调离政治地位的还包括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启立,虽然他在六四事件期间商讨是否戒严时选择放弃表达意见,但是仍然因为其支持赵紫阳反对戒严的立场而被免去所有要职;然而胡启立仍然保留他自身的共产党党籍以及在中共中央委员会的职位,当他宣称已经“改变他的想法”被另外安排担任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长一职。另一名同样具有改革思想的中国领导人万里则是在从国外赶紧返回中国后,在自上海转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之后便被软禁,而当局则继续宣布因为健康理由而无法立刻返回职位工作。当万里从软禁中获释之后决定改变自身想法,中国共产党将其安排在另一个名义上与作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乔石相同级别的职位,但是实际上该政治影响力远远比过去职位还减少许多。由于中国政府不断追究自己党员于六四事件期间的举动,使得数名被安排在海外各国的中国大使陆续寻求政治庇护[266]

媒体惩处 编辑

六四事件结束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强化有关新闻媒体和公民言论的种种控制,也意味着中国媒体界其新闻自由的时代已经结束。一方面中国政府开始对中国国内以及来自海外的新闻媒体提高各式各样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开始惩处所有与六四事件相关的媒体工作人员。由于六四事件发生后,许多国家媒体大多直接表示同情示威群众以及学生,这使得中国政府开始陆求厘清责任归属并陆陆续续将相关人士撤职。其中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每日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中,负责报导六四事件的杜宪薛飞便因为表现同情示威群众的一面,纷纷被迫调离《新闻联播》的节目制作团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节目负责人、同时也是前中国外交部部长吴学谦儿子的吴晓镛也因为对示威群众表示同情之意,随即被调离职位并重新进行审查,而整个英语部工作人员也被迫进行检讨[267]。而《人民日报》同样因为在报导之中流露出对示威群众与学生的同情,包括总社长钱李仁与总编辑谭文瑞都因而撤职。而包括吴学灿等编辑人员则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推出相关报导,纷纷被判处了有期徒刑4年。

中国当局在六四事件过后几个礼拜持续禁止外国记者媒体随意出入境内,同时数名外国记者则不断受到有关当局的骚扰[268][269]。另外一些设在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则被中国政府告知并无法保证记者的人身安全,同时开始要求每家新闻媒体必须遵从新颁布的命令准则准则,否则将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之中被禁止进入中国采访[270][271]。而包括电视纪录片《河殇》等创作者遭到中国政府逮捕之后,陆陆续续有各式媒体创作者选择远离中国大陆并寻求海外国家的政治庇护。六四事件结束之后,反而促使中国政府开始加强自身权力的扩展,许多原本在1980年代政府所释放出的自由权力陆陆续续被收回,甚至中国政府也开始以过去传统列宁主义的方式来掌握新闻媒体。同时中国政府也开始将其控制范围涉及到每家媒体公司,包括新闻媒体、出版媒体以及传播媒体纷纷被迫以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为主。此外政府官员六四事件结束后也开始编写有关事件的白皮书,并且以政府的角度来观看事件的发展;而之后由匿名者聘请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于2001年1月所出版的《天安门文件》,则声称其内容有一部分便是从这份机密资料加以引用[272]

经济改革 编辑

1989年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正好满10年,然而在六四事件发生过后外界陆续关关注中国政府是否会针对经济改革的速度减缓。原因在于随着以赵紫阳为首的改革派势力减弱后,取得政治权力的保守派认为抗议行动的原因之一便是改革速度过于躁进。例如当时李鹏主张把每年经济成长降低到大约6%左右,而保守派的32名资深党员甚至建议邓小平取消所有经济特区的设置。当时作为改革开放策划者的邓小平其影响力渐趋减弱,仍不断否决试图保留社会主义的保守派看法[273]。虽然过去曾与邓小平一同展开经济改革的赵紫阳已经被迫远离政治核心,邓小平认为不应该因此就放弃中国经济成长的改革机会。然而在不断增长的保守派压力之下,邓小平也逐渐无法掌握政府的方针走向[274]

在许多保守派省长的主张之下,中国经济改个在六四事件结束后一度暂缓。但是到了1990年代初期苏联宣告解体之后,邓小平其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影响力在保守派势力中逐渐恢复,这也连带着使得他所主张的经济改革方针再次重新启动。1992年时,邓小平前往深圳、广东、珠海以及长江三角州一带进行考察,并再度表明继续维持经济改革的方向。在这次考察之中邓小平也批评保守派当权后强硬推行错误政策,并且坚持以企业和其他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才是中国之后的走向[274]

邓小平南巡后成功促进了中国国内的经济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毛额增长便达到最高数字12.8%之谱,并且在此以后不断保持这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这使的原本作为政治核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最终决定支持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并且在之后不断坚持这一方针并就中国经济上取得突出的进展。同时邓小平也把胡耀邦和赵紫阳之所以失败并下台的原因归究在政治上的“犯错”,而非他们加速经济成长的方法,这使得到了今日中国大致上仍保持着经济开放、政治保守的格局。

香港反应 编辑

 
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所举办的六四20周年烛光晚会活动,摄于2009年6月4日晚间[275]

位在中国一旁的香港社会在六四事件发生之后给予极大的关注,一方面香港的新闻媒体纷纷播放北京市的情况,另一方面陆续有许多市民捐款给示威学。对于中国各省市学生对于中国政府所提出的政治改革诉求许多香港居民对此感到欢迎,认为这是中国在1978年经济改革开放之后所接继展开的政治变革,而其所发起的自由民主风气也能够成为香港安稳移交主权的进程之一。香港民间也发起了一场超过100万名香港市民参与的游行活动,以支持包括北京等地的学生示威运动能够达成目标,而这也是香港自从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政治活动。

然而当中国政府于6月3日晚间到6月4日凌晨派遣部队驱离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时,香港社会纷纷透过自家媒体记者以及其他海外新闻媒体得知这件消息。另外由于先前香港也开放电视台播放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这使得香港市民也自新闻联播等官方节目得知中国政府对于此事件的态度。许多香港居民认为中国政府派遣部队清场的举动违背之前所许下的承诺,并且对于1997年回归中国管理后将采取的一国两制作法感到恐惧,这也导致香港社会普遍弥漫着失落状态,甚至开始对于中国共产党抱有着否定态度。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当时香港群众认为在北京持续进行的抗议活动不断就政治问题发表改革意见,而这俨然就是中国境内有关自由与民主的象征,然而中国政府派遣军队的作法使得许多香港市民对之后中国的统治失去信任感。

六四事件的爆发也让许多原本倾向支持移交主权给予中国政府的政界人士,纷纷开始公然提出反对与中国合并的想法。例如过去强烈支持中国政府的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主席司徒华便在这之后成为反对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人物,而由香港各大专院校所组成的香港专上学生联会也改变其亲近中共政权的政治倾向,另外今日作为香港主要政党民主党前身的香港民主同盟也在这时宣告成立。而香港政府对于六四事件也作出了因应,香港总督彭定康开始强化香港立法会的人数规模以及职权责任,但这种种的举动也导致香港之后不断与中国政府发生不少摩擦与冲突。对之后香港主权移交后的生活许多香港居民也开始对此感到不确定性,这导致香港当地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状况,许多香港市民纷纷移民到包括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居住;而根据统计六四事件发生后数年之中,平均每年便有将近5万多人陆陆续续移民到海外居住,而在这段期间香港市民前往中国旅游的意愿也大为减少。

1990年6月4日时,数万名香港市民首次一同聚集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维园六四烛光晚会活动;之后在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给中国后这项活动仍然每年都会举办,而参与的烛光晚会人数平均仍然有将近10万人左右。到了今日六四事件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香港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许多有关六四事件的举动或者联想都会引起社会上的众多舆论以及讨论。例如在2009年香港亚洲电视首次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春节联欢晚会时,这项举动便惹来了部分香港市民的强烈批评。另外1997年5月21日由立法局议员司徒华提出了“八九民运六四事件必须平反”的议案,并且以29票对1票大比数落差通过[276]。而自1998年主权移交给中国后,每年6月4日泛民主派议员都会于香港立法会提出动议来要求平反六四,但是辩论议案时多数亲共议员便会离席回避,尽管实际投下的支持票数均多于反对加弃权的票数,但在“分组点票”的制度之下使得这项议案连续13年遭到否决[277]

国际形象 编辑

六四事件发生后不但没有让中国政治环境更加民主自由,反而让中国国内改由反对改革开放的保守势力掌权,这对稍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否要继续进行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同时动用武力清场的行为使得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威严还是形象上都跌入谷底,同时对于许多西方国家而言中国政府在六四事件期间的作法感到反感,而这也严重损害到了中国在国际的声誉。一方面西方世界纷纷将自己投资于中国的大批外资撤走,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境内寻求政治庇护和移民者往往也给予宽容处理[118]

来自中国境内拍摄的镇压示威活动的照片在海外媒体播导之下,渐渐于西方世界形成一股强烈抗议中国政府的想法,而这也导致之后20年之中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采取排斥政策[278]。在这之中又以王维林试图阻挡坦克车队的画面更加受到许多社会与新闻媒体的关注,甚至在西方社会之中成为一个群众反对专制政权的“无名反抗者”象征。西方社会普遍对于中国学生的抗议行动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同情,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过去不断将自身塑造一个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国家,另一方面六四事件之前西方国家多把中国作为反对苏联扩张的盟友,然而中国政府派遣军队清场的作法使得西方社会体认到中国仍采所谓的威权主义。其中根据盖洛普民意测验的调查结果,1989年3月时有将近72%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政府抱持着好感;但是到了同年6月根据《洛杉矶时报》的调查表示,有将近78%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政府处理六四事件的方式感到不满[279]。也因此美国蓝队便经常引述中国政府对抗议活动的作法反对与中国大陆的贸易自由化,同时认为中国大陆无论是对于世界的和平还是有关美国本身的利益都是一个重要威胁[280]

而在六四事件爆发后,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纷纷决定展开制才的情况下产生严重影响。首先中国的海外贷款纷纷被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政府所中止,同时中国的旅游收入过去22亿美元降至18亿美元之谱[281]。许多外国政府纷纷将直接投资中国经济的承诺取消,并且开始针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的政策。这些反而促此中国在1986年时期国防开支比例大约有8.6%,到了1990年时被迫将国防开支比例提高到中国经济的15.5%,这也扭转了过去10年以来国防经费开支比例减少的情况[282]。面对各国政府对于中国的处理态度,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在1992年1月31日参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议时表示针对中国所实施的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方针,严重违反中国自身的国家主权[283]

另一方面海外中国学生在得知天安门广场发起示威抗议活动后,开始陆续于互联网上架设《华夏文摘》以及组织非政府组织中国支持网络(China Support Network)以提供相关的新闻服务。而随着中国政府派遣部队强制撤离天安门广场的示威群众后,于海外的中国学生以及知识分子陆陆续续成立了中国民主联盟(China Alliance for Democracy)与全美中国学生学者自治联合会,然而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组织仍然只拥有极为有限的政治影响力。

影响 编辑

事件定调 编辑

 
一名于天安门广场戒备着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等兵,其后便是天安门城楼上所挂着的毛泽东肖像[284]

中国政府多次修订有关六四事件的说法,其中在最早于4月26日在《人民日报》所发表的社论中称学生运动为“社会动乱”,而当北京戒严指挥部准备实施清场作业时则将示威活动形容为“反革命暴乱”,之后更直接将先前的示威活动定调为“动乱”。而到了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戒严部队干部时,则将学生与群众所发起的示威活动称为“严重的政治风波”,之后中共领导阶层则统一将所有指称当天冲突的名称更改为更加中性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又或者是“80年代末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来形容,借由字词转换的方式逐步降低六四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15][16]。然而自从六四事件发生之后,不满中国官方对事件评价并且低调处理的群众则纷纷要求政府应该“平反六四”;而中国党政领导人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上面对海外媒体对平反问题的质询,但是中国官方的回复对于六四事件当时学生与群众发起示威活动的作法始终没有正面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官方立场而言,认为六四事件期间中国政府派遣武力清场是有其必要性,因为只有这般作法能够从新控制广场安宁并且防范其他“政治干预”[285],同时这也是确保稳定经济发展的成功而必须如此执行的[286]。包括之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在外国记者提出这类问题时,也都会不断重申中国共产党的官方看法[287]。基本上中国共产党通常会允许在合同自己看法情况下,稍微提到有关六四事件的经过。例如中共官方报纸《人民日报》在其官方网站人民网上,便以“1989年政治风波”为标题针对六四事件作简要描述[288]。而在中国各高等院校必修的政治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对于六四事件也有较为简略的描述[289][290]。在严格的媒体管制配合下,中国政府也在国内不断宣传六四事件为外国势力混入学生运动所导致的结果,而其目的便是希望能够借由群众的热情与少数中国的政治人物来推翻共产党所掌权的政府,进而建立另一个顺从于西方社会的中国政府。对于中国政府的处理态度也有一定群众表示支持,除了许多过去曾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人士多反对学生当时再次发起示威活动外,在苏联解体后也有部分群众认为如果政府不加以平定的话中国社会也有可能瓦解[73][291]。今日在许多讨论之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人支持政府“稳定压倒一切”的观点,并且批评当时逐渐走向激进作法的学生活动只会令中国社会更加不稳[292][293]

但尽管中国政府对于与六四事件相关的论述只允许与自己观点相符才能够公布,并且有关当局也会严格监管有关六四事件的讨论,然而对于六四事件的相关消息中国政府仍然采淡化处理的方式。例如2005年赵紫阳逝世时在官方新闻稿上便只提到赵紫阳犯下政治过失,另外每年6月4日前后在天安门广场上亦会加派警力戒备着,甚至对于六四事件伤亡者家属的悼念行动也往往会有所干预[294]。而在2009年6月4日的六四事件二十周年期间,中国政府便派遣许多相关机关在天安门广场周边巡逻以加强安全性。除了穿着制服的公安机关以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成员外,同时也有数百多名便衣人员同样在天安门广场警戒着[295]。各家新闻媒体除了被禁止进入广场拍摄之外,并且对于是否有相关的抗议活动举办严加注意著[295],同时公安机关也开始短暂拘留仍企图于广场进行拍摄或者曾采访不同意见者的新闻记者[296]。到了6月4日当天中国政府也加紧对异议人士的控制[297],除了将中国持有不同意见者的社交网站封闭外,部分博客提供者也拒绝用户上载名称中带有“64”或者“89”等图片文件,甚至也陆续在这些人士的住宅安排警方戒护着[298][299]

事后补偿 编辑

 
天安门母亲运动发起人暨领导者丁子霖

六四事件发生后多年以来,一些中国群众便不断要求政府重新评估抗议行动的评价并向事件中丧生亲人的家属给予赔偿。例如在天安门母亲运动之中便强烈要求中国政府对六四事件给予正面评价、向事件期间的死者家属与伤者给予赔偿、平反示威运动参与者的声誉以及归还示威运动于中国或者海外所筹到的募款金额[286],其他还有要求政府重新调查事件经过、释放仍然被拘捕的示威人士、厘清六四事件的责任并向公众道歉等[300]。另外也不断有人不理会中国政府的限制,尝试透过各种管道来表达自己对六四事件的看法。例如最早公布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已经于中国造成严重疫情的蒋彦永便在2004年上书人民代表大会要求“正名”六四事件,从而被中国政府加以软禁且持续监视着[301]。而曾经担任解放军士兵并参与军事镇压的张世军则是发表了公开信给国家主席胡锦涛,期望政府能够就六四事件重新评估其历史价值,然而随后他便在自己的家中遭到逮捕[302]

尽管中国政府从未正式承认在六四事件期间有任何不法行为,但在2006年4月在中国政府宣传之下首次接受了有关六四事件期间死去亲人的家属申诉,由在四川死亡的周国聪母亲唐德英获得了政府所发放的“困难补助”[303]。周国聪是在1989年6月6日时遭到警方送往成都市当地监狱关押著,因为拒绝写下悔过书而在当天被殴打致死。根据报导指出,中国政府总共赔偿了将近70,000元人民币[304]。中国政府的这项举动受到一部分支持对六四事件伤亡者家属进行赔偿者的欢迎,然而另外有一些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是中共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所作的措施,并且不认为这件事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其官方立场正在改变着[305]

政治环境 编辑

由于六四事件之中学生所要求的除了政治上的民主改革外,同时也要求中国政府解决官员贪污的问题,这使得事件结束后中国共产也开始制定相关的规定来阻止贪腐风气。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随即宣布了“七项原则”,随后2年也依据官员各种特权制定不同条例来加以限制。但尽管这些防范措施往往能够喝止一部分官员犯案,但由于这些条例都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行订定并监督,这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并无法作到完全公正且全面性的阻止。到了今日中国官员贪污的情况依然存在着,而常见的贪污方式包括有贿赂、挪用公款、后门交易、裙带关系以及统计数据作假等等。而近年来许多贪污官员也在任职期间将自己的家属安排移民到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国,之后便把自己贪污款项改以家属合法收入或者海外投资等名义转往海外储存着[306]

而在六四事件结束后另一个改变则是尽管政府对于各个机关的管理仍然十分严格,但是中国政府也在一些地方失去过去地权威。例如在1992年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讨论是否建造长江三峡工程时,尽管建造方案得到包括李鹏在内的多名资深干部支持,但是在人民代表大会2,588名会议成员投票时赞成票仅有68.27%(共1767票),而有177人选择投反对票、644人则是投下废票,这一情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建立以来首次出现。而在2001年2月14日,辽宁省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甚至否决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的工作报告,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的案例[307]。另外六四事件结束后尽管政府强化群众的思想管制,但是陆续有几个地区在选举地方干部时不再支持中共指定得候选人,反而自行选出更受到居民欢迎的代表人物,而一些少数农村也开始实行由村民直接选举地方领导人的作法。

自由管制 编辑

 
中文维基百科便曾经多次因为中国政府的网络审查的缘故,使得位在中国大陆的使用者无法浏览。图片为中文维基百科在2005年10月被中国政府封锁后,在首页欢迎语上方加入网页遭到封锁的告示。

在绝大部分情况之下,中国共产党禁止民众讨论有关六四事件的经过,新闻媒体也不得任意刊载相关的内容,而为了彻底防范中国政府也采取种种措施以及检查制度来进行管理[308]。其中教科书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的讯息,内容所提到的也多是以中共官方的观点编写而成[309]。而在六四事件结束以后,政府官员也开始大规模查禁具有争议性内容的电影和书籍,同时也强制许多报纸出版社关闭。在六四事件结束后1年内,中国便有将近12%的报纸、13%的社会科学期刊以及150部电影纷纷被政府当局取缔,还有将近8%的出版公司也因而被迫关闭歇业,此外政府还宣布他们已经查获32万本的违规的书籍刊物和240万片违禁的影像记录[310]。而到了今日政府对于新闻媒体以及出版业者的限制仍未解除,例如2007年6月4日,《成都晚报》便不小心错误刊登与六四事件相关的广告,导致该报社1名副总编辑、2名编辑以及4名工作职员全部遭到解雇[311];另外在2008年7月24日,《新京报》因为不慎刊登了一张六四事件的照片而被迫将市面上所有流通的报纸全面回收。 《新京报》刊登了一张六四事件照片遭下令在市面全面回收[312][313]。另外有些时候对于相关的纪念活动也会借由修改内容的方式稍微带过,例如2008年央视网体育频道在介绍香港维园六四烛光晚会时,则是将其描述为香港市民为悼念汶川大地震死伤者所举办的[314]

同时政府也借由资源分配的方式来胁迫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业者合作,并透过检查员的制度来阻止与六四事件相关的内容发表[298]。其中如果搜寻“六四”、“6月4日”或者是“天安门广场”等关键字时将会跳转到其他已受审查的网页,而如果是要直接前往如“中国海外民主运动”或者是已知有特定关键字而被禁止浏览的网站时,也会遭到有关当局的封锁或者干扰[309][315]。然而实际上中国政府对于网站的审查标准往往并不一致,许多网站在这几年之间便曾经多次被有关当局封锁、解封然后又被重新封锁,这包括有YouTube维基百科Flickr等网站。此外这项政策与使用外国语言的网站相比,采用中文的网站内容在审查上更加的严格许多;但这也意味着包括如谷歌中国或者是雅虎中国版等中文网站往往会受到中国政府的压力,同样也必须配合遮蔽有关六四事件以及其他政治敏感字词的网页搜寻。比较特别的是Google在2006年1月时同意配合中国政府的审查制度,在其搜寻结果之中删除拥有较为“敏感”内容或者其他有关当局指定的中国大陆网站[316],然而在2010年1月Google决定不再配合相关的网络审查规定[317]

为了能够因应中国政府的互联网审查制度,并且在避免触动防火长城的情况下继续于搜索引擎和公众论坛上搜寻相关资料,网络浏览者往往也会使用包括罗马数字VIIV(VIIV=64)、8平方 )以及5月35日(5月31日+4天=6月4日)等名称来称呼六四事件[13][14]

社会影响 编辑

自从1989年以来,有关六四事件中中国政府派遣部队清场的公众印象已渐渐消逝。许多过去曾经历抗议活动的中国民众在政府干预之下多选择保持沉默,且不愿发表任何与六四事件有关的意见[318],这使得如丁子霖领导的天安门母亲运动变成了少数仍坚持提及六四事件的团体[315]。然而中国政府在六四事件后也陆陆续续调整社会的意识形态,借由加速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尝试改变先前民众倾向西方民主的想法,强调在社会主义掌控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更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319]。同时政府也要求所有学术参考资料必须以政府所发表的版本一致,甚至在原先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并无任何有关六四事件的描述[285],而在修订版本之中则只是以政府的观点为基础简略提到[320]。这也使得普遍许多中国八零后年轻人不知道六四事件的发生,包括王维林阻挡坦克这类象征符号或者是6月4日日期本身的含意都并不知悉,但仍然有一些人只因为文章中出现“六四”或者是“64”等相关数字而受到牵连[321]劳伯·吉福德(Rob Gifford)便作了结论指出中国本身仍处于“中国朝代”的概念,同时也被2,000多年以来的中国历代思想结构的影响;而为了避免群众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提出质疑,因此政府便尽可能永远阻止人们“独立思考”。吉福德也提到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近乎完美的非政治化”影响,而早先的知识分子也不再专注于政治改革,而将自己心思完全专注在经济改革上[322]

六四事件后中国开始调整一系列应付群众运动的办法,一方面中国政府陆续借由支持民族主义的示威活动来让中国民众不满的情绪得以发泄[323]。其中1993年中国申办200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时输给澳大利亚,中国政府在借由新闻媒体协助下将其国内民众不满的情绪转化成为民族主义使用,并且之后在之后发起各式各样国际议题的抗议活动来让民众宣泄不满。例如1999年北约部队炸毁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后,北京市发起了自六四事件后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然而中国政府在这次不满美国轰炸的抗议行动中仅沿路派遣警方来维持秩序[324]。而在2005年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引发争议之后,中国各地也陆陆续续发起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而中国政府同样是以派遣警察维护秩序的方式处理。尽管中国官方声称这些游行皆是抱持爱国主义的群众所发起的[325],然而许多人则质疑中国政府借由民族主义的情绪来发起游行活动[326]

但是另一方面,一直到了今日中国政府仍然未正式解除有关示威活动的限制,而实际上自1989年以后真正由民间发起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已经不再出现。同时中国政府也体认到在六四事件发生当时,无论是中国解放军或者是北京市警方都缺乏如橡胶子弹(Rubber bullet)和催泪弹等足够的防暴装备。为了能够应付之后类似六四事件的抗议行动,中国各个城市的警方开始进行有关的镇暴训练,同时也陆陆续续为各地警方购买非致命武器(Non-lethal weapon)作为装备使用。除了为了因应抗议行动使得中国政府开始增加内部安全方面的开支外,同时中国政府也扩大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权限来让武警部队也能即时布署在各个城市来处理示威行动。种种的防范措施使得示威活动在中国大陆已经较为少见,而如同六四事件一般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示威活活动更是不再出现。相反的在中国各地则时常发生所谓“群体事件”,并且在少数案例中造成严重的冲突。但是这些事件往往也不会受到正式报导,而少数以被曝光的讯息则往往被各级政府机关限制着。不过在社会舆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之下,也有少数如同石首事件乌坎事件等获得许多群众的关注。

武器禁运 编辑

 
包括台风战斗机等欧洲制军事装备受到武器禁令的限制,皆无法出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照片的台风战斗机摄于2007年9月15日。

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和美国在得知中国政府以武力镇压于天安门广场抗议的示威群众,陆陆续续禁止自家制造公司向中国销售或者输入武器或者高科技设备[118][280]。甚至法国政府除了禁止向中国贩售武器之外,同时也开始与中华民国接洽并且出售数项武器装备,这也使得中国与法国两国的关系一度因而陷入低潮[327]。面对这项决定中国政府一直呼吁两者解除实施多年的武器禁令,并且成功获得部分欧盟成员国家的支持。自2004年以来中国多次将武器禁运政策形容是一项“过时”的方针,同时也严重损害到中国和欧盟之间友好关系。2004年年初时,法国总统雅各·希拉克便开始在欧盟成员国之间提出有关解除向中国贩售武器的提案,同时也获得了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的支持。然而中国于2005年3月通过了有关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反分裂国家法》,借由法律制定的方式来强化自身国家统一主张的合法性,但在这般紧张局势之下使得数个欧洲理事会国家再度强调支持继续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之后施罗德的继任者安格拉·梅克尔在当选成为德国总理后,再次反对欧盟解除向中国开放武器销售的禁令。此外美国国会则提到如果欧盟解除禁令的话,美国将会强化有关军事技术转移到欧盟各国的限制。2005年7月在英国成为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家后,英国政府也表示反对武器开放销售的想法。而之后当选成为欧盟委员会主席(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的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则是批评中国的人权纪录,并且表示欧盟不会随意的解除对中国的禁令[328]

另一方面,欧洲议会则是坚持反对解除对中国武器禁运的提案。其中虽然每次提案地反对理由多是注明没有必要解除禁令,但是许多​​人认为欧洲议会的决定其实是更加反应了来自欧洲各地居民的想法。面对欧洲议会多次反对解除任何有关中国武器禁运的提案,欧洲联盟到了今日仍然对中国政府实施武器禁运的方针,这使得中国只能够向其他各国寻求军事硬件的供应。其中尽管过去中国与苏联一度处于分裂的紧张关系,但是中国仍然过去东方集团国家中购买武器装备,并以此为基础加以研发。其他曾愿意供应武器装备给中国的国家还包括有以色列和南非,但是在美国的压力也渐渐停止了这类军事合作关系[329]

联合国报告 编辑

2008年11月3日到11月21日这段期间,禁止酷刑委员会举办了第四十一次会议,并开始审议各个会员国就《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第19条规定部分所提交的报告进行审议。然而禁止酷刑委员会认为中国政府在处理六四运动期间参与示威群众的方式感到担忧,其中委员会还特别注意到尽管有许多六四事件的相关亲属不断提到亲人“在1989年6月4日于北京镇压行动中遭到杀害、逮捕或者失踪”,但是中国政府在针对这一部分的调查内容则十分缺乏[330]。禁止酷刑委员会也表示中国被没有向家属通知有关他们参与示威活动的亲属下落,同时更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关于过度使用武力这方面,并没有任何人接受“任何行政或者刑事责任的处分”[330]。为此禁止酷刑委员会建议:

中国政府则是2009年12月针对禁止酷刑委员会的建议作出了回应,并且表示政府已经就“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完全结案[332]。中国政府表示:“过去20年来的作法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当时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及时且果断的手段是必要且正确的。[332]”同时中国政府将六四事件形容成“民主运动”已经扭曲了事件的本质,并且认为这些意见并不符合禁止酷刑委员会的职责所在[332]

文化 编辑

歌曲专辑 编辑

 
于香港举办的六四事件十八周年烛光晚会中点燃的烛火。

视频节目 编辑

1989年汤姆·布洛考(Tom Brokaw)则在自己主持的黄金时段上,将天安门广场的示威活动与柏林墙倒塌同样列为当年度世界最重要的人权事件之一。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新闻主播姬娜·菲利普(Kyra Phillips)在2006年3月评论2006年法国青年抗议(2006 youth protests in France)时将其与六四事件的抗议行动相比,并表示:“这把人带回到过去天安门广场的回忆,当年我们看见这些积极分子站在坦克面前。[333]”但是后来调查证实法国抗议行动中并没有人遭到枪及,这使得担任有线电视新闻网顾问的克里斯·伯恩斯(Chris Burns)向法国外交部部长菲利普·道斯特·布拉齐表示对于菲利普的意见感到“遗憾”,而有线电视新闻网也会对其纪律展开处分[334]

1995年时,韩倞则以六四事件为题材制作出纪录片天安门》。2006年4月时公共电视网所制作的系列视频《前线》中,则在“坦克人”(The Tank Man)该集视频中重新检视有关六四事件的角色,并且认为六四事件并不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2009年6月3日,英国广播公司则播出了纪录片《重返天安门》(Kate Adie returns to Tiananmen),内容则是记者凯特·埃迪(Kate Adie)重新前往中国访问,并且回顾在1989年其所目睹的六四事件样貌[335]

查禁书籍 编辑

其他作品 编辑

受到六四事件的影响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处决》,在2007年拍卖时成为中国最昂贵的当代艺术作品。1992年时,由李国豪主演的电影《龙霸天下》(Rapid Fire)首次描绘了六四事件的部分内容,在电影中李国豪扮演一个在六四事件期间死亡的美国政府雇员儿子。而到了2006年时,由娄烨担任导演拍摄的《颐和园》也提及了六四事件,并且有数个影像皆是在实际的北京街道上拍摄。然而该片在中国大陆遭到禁止公开上映,表面上是因为电影尚未经过审核,然而实际上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内容涉及到六四事件[336]。2006年9月1日,担任导演的娄烨和制片人耐安被电影局规定5年内不得拍片[337]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四条轨道新线和阜石路快速公交运行平稳. 2013-01-06 [2013-01-06]. 
  2. ^ 2.0 2.1 2.2 爱德华·提波雷克(Edward Timperlake)和威廉·崔普雷二世(William C. Triplett II). Red Dragon Rising: Communist China's Military Threat to America. 美国华盛顿: Regnery Publishing. 1999年10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895262585 (英文). 
  3. ^ 3.0 3.1 3.2 3.3 How Many Really Died? Tiananmen Square Fatalities. 《时代》. 199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4. ^ 4.0 4.1 表一、北京十三家医院伤亡统计. 六四档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5. ^ 5.0 5.1 5.2 5.3 六四死难者名单. 六四档案. 200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6. ^ 6.0 6.1 美国国会. Sino-American relations: one year after the massacre at Tiananmen Square. 美国华盛顿: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7. ^ 7.0 7.1 7.2 7.3 7.4 陈希同.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9年6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8. ^ LAI Ryanne. 大学生. Flickr. 201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9. ^ 「六四屠殺非事實」蔡衍明屢失言. 纵览中国 摘自苹果日报. 2012年04月11日 [2012-10-12] (繁体中文). 
  10. ^ 六四屠城 美国密件曝光 长安街凌晨两度大杀戮. 苹果日报. [2012-10-12] (简体中文). 
  11. ^ 参加六四镇压的第64集团军部分官兵名单. 吴仁华-博讯网. [2012-10-12] (简体中文). 
  12. ^ VIIV宣言. Youtube. [2012-10-12] (英文). 
  13. ^ 13.0 13.1 席佳琳. 今天是5月35日. FT中文网.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4. ^ 14.0 14.1 法新社. China tightens information controls for Tiananmen anniversary. 《时代》(The Age).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5. ^ 15.0 15.1 15.2 傅高义.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国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34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674055445 (英文). 
  16. ^ 16.0 16.1 社论. The day China trampled on freedom. 《时代》(The Age).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7. ^ 17.0 17.1 17.2 James A.R. Miles.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美国安娜堡: 密歇根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年6月1日. ISBN 978-0472084517 (英文). 
  18. ^ 18.0 18.1 18.2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27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9. ^ 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 Chinese Milton. 美国纽约: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1988年12月9日: 第41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0. ^ 20.0 20.1 20.2 20.3 傅高义.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国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00页至第601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674055445 (英文). 
  21. ^ 21.0 21.1 任诠. 任诠:民运的历史背景——纪念八九民运15周年. 博讯. 2004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2. ^ 22.0 22.1 刘蔚. 刘蔚:唤醒国人之16—八九民运的被镇压不应成为中国人摆脱共产党统治的障碍. 博讯. 2007年3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3. ^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 台湾万华: 时报文化. 2001年: 第1,013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4. ^ 汪晖西奥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贝卡·卡尔(Rebecca E. Karl).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美国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30日: 第54页. ISBN 978-0674021112 (英文). 
  25.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81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26. ^ 26.0 26.1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82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27.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84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28.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89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29.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37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30. ^ 30.0 30.1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 台湾万华: 时报文化. 2001年: 第1,014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31. ^ 31.0 31.1 汪晖西奥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贝卡·卡尔(Rebecca E. Karl).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美国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30日: 第57页. ISBN 978-0674021112 (英文). 
  32. ^ 龚云.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人民网. 2009年10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独立电视服务(Independent Television Service).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Long Bow Group Inc.. 1995年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4. ^ 刘霞胡平廖天琪. 《劉曉波文集》. 中国香港: 新世纪出版社. 2010年12月. ISBN 978-9881943040.  (繁体中文)
  35. ^ 王逸舟. 试析国际政治学的美国重心. 人民网. 2006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6. ^ 36.0 36.1 Eddie Cheng. Standoff at Tiananmen. Sensys Corp. 2009年3月16日: 第33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982320303 (英文). 
  37. ^ 汪晖西奥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贝卡·卡尔(Rebecca E. Karl).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美国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30日: 第56页至第75页. ISBN 978-0674021112 (英文). 
  38. ^ 38.0 38.1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65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39. ^ 1987年1月. 中国网. 2004年8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40. ^ 郭罗基. 共产党违法案纪实. 《民主通信》和《民主论坛》. 民主亚洲基金会. 2005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41. ^ 郝怀明. 1986年胡耀邦亲自抓精神文明建设始末. 改革开放30年. 2005年9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42. ^ 肇阳. 最后的传奇:胡耀邦生前最后的西装留影. 北京文网. 2008年8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43. ^ 1989年当时为许多有关政治事件的周年纪念,包括有象征绝对君主制度瓦解的法国大革命其200周年、象征中国知识学界以及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四运动其70周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的第40周年等。
  44. ^ 陈慧儿. 知识分子联名上书. 香港记者协会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45. ^ 史景迁.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美国纽约: 诺顿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1999年12月: 第685页. ISBN 978-0393983630 (英文). 
  46.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38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47. ^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一,学潮兴起. 新生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48.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47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49. ^ 49.0 49.1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48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50. ^ 北京大学学生筹委会. 请愿书. 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 1989年4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51. ^ 51.0 51.1 51.2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52. ^ 这里学生所提出的7点要求主要是来自于《天安门文件》一书中,然而各界对于学生要求的内容仍有不同意见。例如曾参与静坐以及请愿活动的李进进在《我在一九八九年经历的两个历史事件》文章中提到,在他印象之中尽管前6条的基本内容仍然一致,但是第七条应该是“各个党政机关报等官方媒体应该要对于此次活动,提供学生一个公开且客观的报导。”对此《“六四”事件民间白皮书》认为这是《天安门文件》讲述人擅自对请愿内容作了修改,借此来加深学生与中国政府间的矛盾。其他意见还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版的《惊心动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纪实》,则提到学生的要求应该总计有9条,在内容上也与《天安门文件》所提到的要求略有差异。
  53. ^ 陈子华. 《浴火重生:「天安門黑手」備忘錄》. 美国纽约: 明镜出版社. 2004年. ISBN 978-1932138184 (英文).  (中文)
  54. ^ 《“六四”事件民间白皮书》. Feiyang Bookhouse. 2009年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55. ^ "六•四"事件民间白皮书(一). 看中国. 2009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5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惊心动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纪实》. 中国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1989年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5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纪实(第18页). 六四档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58. ^ 韩倞. 第二章:胡耀邦逝世和运动的开始阶段. 《天安门》. 1995年9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59. ^ 59.0 59.1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35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60. ^ 罗绮萍. 冲击新华门. 香港记者协会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61.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49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62. ^ 朱永磊. 刘晓波其人其事. 新华网. 2010年10月2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63. ^ Andrew G. Walder和Gong Xiaoxia. WORKERS IN THE TIANANMEN PROTESTS: THE POLITICS OF THE BEIJING WORKERS' AUTONOMOUS FEDERATIO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3年1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6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纪实(第26页). 六四档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65. ^ 数百人围聚新华门前制造事端 北京市发布通告警报蓄意闹事者. 《人民日报》. 1989年4月21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66. ^ 66.0 66.1 封从德.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中国香港: 晨钟书局. 2009年5月: 第117页至第129页. ISBN 978-9881780485.  (繁体中文)
  67.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47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68.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2页至第153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69. ^ 69.0 69.1 69.2 69.3 69.4 李鹏. 《李鵬六四日記》. 澳亚出版有​​限公司. 2010年. ISBN 978-1921815003.  参数|publisher=值左起第6位存在零宽空格 (帮助); (繁体中文)
  70. ^ 70.0 70.1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3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71. ^ 张结凤. 他们跪下了. 香港记者协会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72.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65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73. ^ 73.0 73.1 黄子娟.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人民网. 2008年6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74.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4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75. ^ 吴兴华. 长沙一些不法分子抢砸商店 公安干警武警战士果断出击控制了局势 犯罪分子和重大嫌疑人员已被带离现场. 《人民日报》. 1989年4月24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7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纪实(第34页). 六四档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77. ^ 吾尔开希. 《天安门 1989年》. 台湾信义: 联经出版. 2009年5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78. ^ 78.0 78.1 赵紫阳鲍彤. 《改革歷程》(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美国纽约: Simon & Schuster. 2009年5月19日. ISBN 978-1439149386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79. ^ Alan PL Liu. Aspects of Beijing's Crisis Management: The Tiananmen Square Demonstration. 美国伯克利: 《亚洲综览》(Asian Survey). 1990年5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80.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89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81. ^ Kate Wright. the Political Fortunes of the World Economic Herald.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0年: 第121页至第132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英文).
  82. ^ 还原《江泽民传》被删部分(五)江泽民六四前软禁万里. 博讯. 2005年3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83. ^ 83.0 83.1 黛博拉·戴维斯(Deborah Davis).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美国剑桥: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0年12月: 第603页至第606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674125353 (英文). 
  84. ^ 84.0 84.1 84.2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89年). 新华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85. ^ 85.0 85.1 85.2 85.3 85.4 二,“四二六”社论. 新生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8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7. ^ 87.0 87.1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5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88. ^ 回顾与反思(第27页). 六四档案. 1993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89. ^ 赵紫阳鲍彤. 《改革歷程》(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美国纽约: Simon & Schuster. 2009年5月19日: 第31页. ISBN 978-1439149386.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中文)
  90. ^ 陈小雅. 八九民运史(第152页). 六四档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91. ^ 陈小雅. 八九民运史(第169页). 六四档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92.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7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93. ^ 政府部门负责人同首都高校学生的座谈对话录音. 中国北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89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94.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6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95. ^ 然而1995年陈希同便因为被控严重贪污4,000多万元人民币而被开除党籍,之后于1998年被判16年的有期徒刑。
  96. ^ 金尧如. 金尧如:从陈希同案看中共贪腐权斗. 《大纪元时报》. 2004年1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中文)
  97. ^ 1995年4月27日 中共中央批准陈希同引咎辞职. 人民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98. ^ 原北京市市长——陈希同. 广西纪检监察网. 2009年1月1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99. ^ 陈小雅. 八九民运史(第194页). 六四档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00.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285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01. ^ 三,“五四宣言”. 新生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02. ^ 102.0 102.1 傅高义.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国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08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674055445 (英文). 
  103.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286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04. ^ 104.0 104.1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59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05. ^ Daniel Southerland. Protest Leaders Share Commitment, Goals; Chines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Styles. 《华盛顿邮报》. 1989年5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06. ^ 106.0 106.1 106.2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1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07. ^ 107.0 107.1 107.2 107.3 傅高义.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国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12页至第614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674055445 (英文). 
  108.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375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09.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378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10. ^ 110.0 110.1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7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11. ^ 国际特赦组织. Preliminary Findings on Killings of Unarmed Civilians, Arbitrary Arrests and Summary Executions Since 3 June 1989. 国际特赦组织. 1989年8月30日: 第19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12.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4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13. ^ 113.0 113.1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5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14. ^ 前往劝说学生的知识分子包括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所所长严家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再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暨美学专家李泽厚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暨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李洪林、《走向未来》丛书主编包遵信群众出版社社长于浩成、《光明日报》记者戴晴北京广播学院讲师暨《河殇》总撰搞人苏晓康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温元凯、海外留学作家苏炜、《中国青年报》记者兼作家麦天枢、《北京文学》副主编李陀等12人。
  115. ^ 封从德.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中国香港: 晨钟书局. 2009年5月: 第307页至第310页. ISBN 978-9881780485.  (繁体中文)
  116. ^ 陈小雅. 八九民运史(第263页). 六四档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17.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69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18. ^ 118.0 118.1 118.2 吴建民. 韩叙大使1989年7月24日在美国的演讲. 人民网. 2007年12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19. ^ 赵鼎新.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年4月1日: 第170页. ISBN 978-0226982618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20. ^ 王震邦. 打倒个人独裁!结束老人政治! 知识分子发表五一七宣言. 《联合报》.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21. ^ 冰心、艾青、夏衍、冯牧昨向中央紧急呼吁. 《大公报》. 1989年5月18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22. ^ 吉姆·亚德利(Jim Yardley). Zhao Ziyang, Chinese Leader Purged for Supporting Tiananmen Protesters, Dies at 85. 《纽约时报》. 2005年1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23. ^ The Tank man. 公共电视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24. ^ 关于5位常务委员的意向表态,在《李鹏六四日记》书中的说法指称李鹏与姚依林直接表示同意,乔石则是以点头的方式表达同意,赵紫阳则坚持反对以武力实施戒严的方案,而胡启立则对于之后的局势发展感到忧虑。但赵紫阳在其回忆录《改革历程》中的说法则是李鹏与姚依林同意戒严,乔石对此态度中立而没有明确表态,赵紫阳和胡启立则对于戒严表示反对。
  125. ^ 125.0 125.1 125.2 125.3 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记·1989年. 人民网. 2001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126. ^ 五,赵紫阳下台. 新生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27. ^ 赵紫阳鲍彤. 《改革歷程》(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美国纽约: Simon & Schuster. 2009年5月19日: 第15页. ISBN 978-1439149386 (英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28. ^ 赵紫阳. 赵紫阳5.19广场讲话. 六四档案.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29. ^ John Delury. view: Tiananmen Square revisited. 《每日时报》(Daily Times). 2009年5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30. ^ 高航. 历程:奉命执行北京市部分地区戒严任务. 新华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31. ^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3 June 1989. 乔治华盛顿大学.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32. ^ 六四“痛心疾首”. 六四档案. 2004年1月1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33. ^ 姚监复. 1989年彭冲同邓小平、李鹏斗法—李鹏日记透露人大常委会抵制戒严的维法斗争. 中国上海: 《观察》. 201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34. ^ 郭文福. 万里会见加拿大总督时谈国内情况 学生要求民主反对腐败是爱国行动. 《人民日报》.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35. ^ 舒崇. 解读赵紫阳录音回忆录. 《北京之春杂志》. 2009年8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36.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278页至第279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37. ^ 杨继绳.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中国香港: 特区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 ISBN 978-9626758038.  (繁体中文)
  138. ^ Tiananmen activist 'mentally ill'. 英国广播公司. 2006年2月2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39. ^ 黄河清. 六四底层列传(上). 王炳章论坛. 2009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40. ^ Sumner Lemon. Chinese Build Free Net Encyclopedia. 《微机世界》(PCWorld). 2004年5月3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41. ^ 诸岳. 死亡从天安门广场开始──怀念绝食诗人一禾和卧轨诗人海子. 六四档案. 1993年10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42. ^ 民主女神与毛像对峙. 六四档案. 1989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43. ^ pooky. 八九民运回忆录. 看板History - 文化古今中外史. 2006年7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44.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77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45.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97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46.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98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47. ^ 147.0 147.1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53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48. ^ 148.0 148.1 148.2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62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49.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894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50. ^ Michael Fathers. Moveable Feast Starts Again on Tiananmen Square. 美国代顿: 律商联讯(LexisNexis). 198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51. ^ 151.0 151.1 杰伊·马修斯(Jay Mathews). Chinese Army Moving Closer to Protesters: Finances, Leadership Split Student Ranks. 《华盛顿邮报》. 1989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52.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63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53.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30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54.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35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55. ^ 155.0 155.1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38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56.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43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57.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49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58.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55页至第362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59. ^ 吴仁华. 《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 真相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0982320389.  (繁体中文)
  160. ^ 160.0 160.1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66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161. ^ 杰弗里·里彻尔森(Jeffrey Richelson)和麦可·伊云斯(Michael Evans). Secretaries Morning Summary, 3 June 1989. 乔治华盛顿大学. 1999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62. ^ 纪思道. Beijing Residents Block Army Move Near City Center: Tear Gas said to be Fired. 《纽约时报》. 198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63. ^ U.S. Embassy Beijing, To: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 DC, SITREP No. 35: 6 June 0500 Hours. 乔治华盛顿大学.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64. ^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6 June 1989, China: Descent into Chaos. 乔治华盛顿大学.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65. ^ 165.0 165.1 Verna Yu. No regrets for defiant Tiananmen general. 《南华早报》. 2011年2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66.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2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67. ^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国北京: 《北京日报》. 1989年8月: 第126页至第128页.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16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纪实(第177页). 六四档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69.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3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0.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1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1.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2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2. ^ 172.0 172.1 张良 (作家)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3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3. ^ 173.0 173.1 蒂莫西·布鲁克(Timothy Brook). title= Can you, from your own investigations, give me a sense of the scale of the uprising? Can you, from your own investigations, give me a sense of the scale of the uprising?. 公共电视网. 2006年4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4. ^ 174.0 174.1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4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5. ^ 丁子霖教授: 六四死难者名单. 六四民运志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6. ^ 176.0 176.1 176.2 香港电台. 一九八零─一九八九:六四清场(下). 《神州五十年》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7. ^ 177.0 177.1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5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78. ^ 178.0 178.1 潘文. Interview John Pomfret. 公共电视网. 2006年4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79.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6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80. ^ 吴仁华. 《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真相出版社. 2007年 [2012年2月28日查阅]. "其中一辆装甲车高速驶达东长安街建国门立交桥附近……当场死亡,脑浆、鲜血溅了一地,另外有十多名士兵不同程度地受伤。"(繁体中文)
  181. ^ 70天大事记(第80页).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 "1:00,戒严部队冲破层层阻截,陆续进入天安门广场,并在北侧集结待命。天安门广场尚有学生、市民数万人。"(繁体中文)
  182. ^ 182.0 1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纪实(第179页). 六四档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83. ^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国北京: 《北京日报》. 1989年8月: 第129页.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184. ^ 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7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85.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8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86. ^ 186.0 186.1 186.2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9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87. ^ 187.0 187.1 Picture power: Tiananmen stand-off. 英国广播公司. 2005年10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88. ^ 六四纪念馆 血染的历史. 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89.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0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90. ^ Tiananmen killings: Were the media right?. 英国广播公司.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91. ^ 专访方政:六四坦克从我双腿碾过.... 《大纪元时报》. 2005年5月3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92.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5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93. ^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6页). 六四档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194. ^ There Was No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BS News.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95. ^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纪思道. A Reassessment of How Many Died In the Military Crackdown in Beijing. 《纽约时报》. 1989年6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96. ^ 196.0 196.1 196.2 黎安友林培瑞. The Memory of Tiananmen 1989. 公共电视网. 200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97. ^ 天安门大屠杀二十周年. 世界社会主义者网站. 2011年6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198. ^ 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China Makes Zhao Purge Formal, But He Still Gets to Be a Comrade. 《纽约时报》. 1989年7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199. ^ 马修·怀特(Matthew White). Minor Atroci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0年10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00. ^ 六四民运 (June4th 1989 Archive). 中国文学网站. 199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01. ^ 达姆弹. 六四档案. 198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02. ^ 独立电视服务(Independent Television Service). 尾声. Long Bow Group Inc.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03. ^ 李洁明. China Hands: Nine Decades of Adventure, Espionage, and Diplomacy in Asia.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5年7月5日: 第322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1586483432 (英文). 
  204. ^ 杰伊·马修斯(Jay Mathews). The Myth of Tiananmen. 《哥伦比亚评论回顾》(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05. ^ Malcolm Moore. Wikileaks: no bloodshed inside Tiananmen Square, cables claim. 《每日电讯报》. 201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06. ^ 206.0 206.1 Andrew Langley.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rushes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Snapshots in History. 2009年1月1日: 第16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756541019 (英文). 
  207. ^ 国际特赦组织. Document - China: 15 years after Tiananmen, calls for justice continue and the arrests go on. 国际特赦组织. 2004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08. ^ 都灵. 新华社记者张万舒回忆“六四”,在香港出版新书《历史的大爆炸》. 华夏快递. 200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09. ^ 严家其. 严家祺:两次"天安门事件"的对比. 看中国. 2009年4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10. ^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4 June 1989. 乔治华盛顿大学.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11. ^ 丁子霖. 《“六四”受难者寻访实录选载》. 《民主中国》. 2003年12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中文)
  212. ^ 六四屠杀死难者名单. 天安门母亲运动. 200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13. ^ dfwgator. "Please remember June the Third, 1989." [15th Year Anniversay of the Tienanmen Square Massacre]. Free Republic. 2004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14. ^ 214.0 214.1 十,“六四”惨案. 新生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15. ^ Eugenio Bregolat. TVE in Tiananmen. 《先锋报》(La Vanguardia). 2007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西班牙文)
  216. ^ 理察·罗斯(Richard Roth). Remembering Tiananmen Square. CBS News. 2009年2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17. ^ Kallie Szczepanski. Eyewitness at Tiananmen Square, 1989. About.com. 2008年6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18. ^ 申雪. 目睹戒严部队枪击少年. 《议报》. 2004年5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19. ^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国北京: 《北京日报》. 1989年8月: 第133页至第135页.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220. ^ Chu-Yuan Cheng. Behind the Tiananmen Massacr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erment in China. 美国博尔德: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1年8月: 第139页. ISBN 978-0813310473 (英文). 
  221. ^ 221.0 221.1 李鹏中枪 年青武警军官家仇国恨 人民大会堂内射鹏身亡. 《明报》. 1989年6月6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22. ^ 袁木口中的“真相”. 北京爱国民主运动日志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23. ^ 223.0 223.1 223.2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89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24. ^ 英国广播公司. Public Transport Suspended, Roads Barricaded in Shanghai. 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25.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3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26.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7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27. ^ 227.0 227.1 227.2 227.3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10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28. ^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399页至第404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29. ^ 229.0 229.1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5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30. ^ 230.0 230.1 230.2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8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31. ^ 231.0 231.1 231.2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09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32. ^ 232.0 232.1 张良林培瑞黎安友.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美国纽约: 公共议题(PublicAffairs). 2001年1月: 第413页. ISBN 978-1586480127 (英文). 
  233. ^ Chong-Pin Lin. Deng's 9 June Speech: WE FACED A REBELLIOUS CLIQUE AND DREGS OF SOCIETY. 美国华盛顿: 《世界时事》(World Affairs). 1989年6月28日: 第152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34. ^ 米克尔·奥森柏格劳伦斯·沙利文(Lawrence R. Sullivan). Beijing Spring, 1989: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 The Basic Documents. 美国阿蒙克: M. E. Sharpe. 1990年12月: 第378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873326841 (英文). 
  235. ^ Joseph Fewsmith. China since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Transition. 英国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30日: 第42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521001052 (英文). 
  236. ^ 公安部发出通告 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制止动乱 维护首都和全国正常社会秩序. 《人民日报》. 1989年6月13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37. ^ 联合报》. 通缉令 中共“简介”21名学生领袖. 六四档案. 1989年6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38. ^ 学运领袖. 北京爱国民主运动日志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39. ^ 239.0 239.1 尾声:中国向何处去. 新生网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40. ^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国北京: 《北京日报》. 1989年8月: 第155页.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241. ^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国北京: 《北京日报》. 1989年8月: 第156页.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242. ^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国北京: 《北京日报》. 1989年8月: 第158页.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243. ^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中国北京: 《北京日报》. 1989年8月: 第167页. ISBN 978-780502339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简体中文)
  244. ^ 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美国安娜堡: 密歇根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年6月1日: 第30页. ISBN 978-0472084517 (英文). 
  245. ^ Melinda Liu. Still on the wing; inside Operation Yellowbird, the daring plot to help dissidents escape.(special report: China). Highbeam百科(HighBeam Research). 1996年4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46. ^ 民运人士要剥光猪验证 港英高层力劝黄雀核心:别走近海边. 《苹果日报》. 2009年5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47. ^ 林琬绯. 联合早报专访王丹. 博讯. 2006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48. ^ 周晓丹. 近里程看王丹. 周晓丹的个人主页. 2007年11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49. ^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Listening to China's Dissidents. 《彭博商业周刊》. 2001年12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50. ^ All Girls Allowed. 女童之声(All Girls Allowed)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51. ^ 管理员. 王有才. 未来中国. 2006年9月2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52. ^ Lachlan Strahan. Australia's China: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 英国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13日: 第302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521484978 (英文). 
  253. ^ 253.0 253.1 China: Aftermath of the Crisis. 乔治华盛顿大学.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54. ^ 杜博. 益多:从达赖到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说明了什么. 人民网. 2010年10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55. ^ 罗伯特·苏廷格(Robert Suettinger). Beyond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美国华盛顿: 布鲁金斯学会. 2004年11月: 第103页至第104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815782070 (英文). 
  256. ^ 黄一丁. 冯仑新作批评娃哈哈再引争议. 人民网. 2008年8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57. ^ 夏禹龙. 邓小平南方谈话─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 人民网. 2001年12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58. ^ 拉加·莫汉(Raja Mohan). Places 20 years apart. 《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59. ^ 王新玲. 李慎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相关思考. 人民网. 2011年11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60. ^ 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美国安娜堡: 密歇根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年6月1日: 第27页至第30页. ISBN 978-0472084517 (英文). 
  261. ^ 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会. 《人民日报》. 1989年6月25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62. ^ 赵紫阳. 赵紫阳六四事件自辩书──中共中央文件影印件全文. 六四档案. 1989年6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63. ^ 赵紫阳去世五周年不镇压原则获高度评价. 美国之音. 2010年1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64. ^ 乔龙. 民众祭奠赵紫阳当局紧张 鲍彤仍被禁. 自由亚洲电台. 2010年4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65. ^ 陈思名. 实现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人民网. 2009年2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66. ^ 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Beijing Orders Its Ambassadors Home for a Meeting. 《纽约时报》. 1989年6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67. ^ 任逸夫. 实地采访:北京人眼中的六四. 博讯. 2003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68. ^ Michael Fathers. China in Crisis: Reporting continues, but for how long?. 英国伦敦: 《独立报》. 1989年6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69. ^ 纪思道. Beijing Ousts 2 American Correspondents. 美国曼哈顿: 《纽约时报》. 1989年6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70. ^ 孟建和陶建杰. 我国实施“北京奥运会外国记者采访规定”的理论阐释. 人民网. 2007年5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71. ^ Michael Bociurkiw. Shanghai student leaders prepare offensive despite crackdown. 加拿大多伦多: 《环球邮报》. 1989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72. ^ Michael L. Evans. The U.S. Tiananmen Papers. 美国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200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73. ^ 马若德. The Politics of China: The Eras of Mao and Deng. 英国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月1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521581417 (英文). 
  274. ^ 274.0 274.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Deng Xiaoping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75. ^ Lachy Leung. IMG_3577. Flickr.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76. ^ 立法局会议纪要(21.5.97). 香港立法会. 1997年5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77. ^ 陆肆. 曾钰成:六四不是一场单纯的学生运动. 香港独立媒体. 2010年5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278. ^ 张植荣李昀. 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分析. 人民网. 2006年12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79. ^ 郑永平. 《树欲静而风不止:近年来的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 《美国研究》. 199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阅].(中文)
  280. ^ 280.0 280.1 朱镕基答CNN敏感问题:我们年轻时都为民主而斗争. 人民网. 2009年9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81. ^ M. Thakur、G. E Burton和B. N. Srivastava.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印度诺伊达: Tata McGraw-Hill. 1997年: 第404页至第405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074633953 (英文). 
  282. ^ Lane Kelley和Oded Shenka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China. 英国伦敦: Routledge. 1993年4月19日: 第120页至第122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415053457 (英文). 
  283. ^ Wendell Gordon. The United N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of Reform. 美国阿蒙克: M. E. Sharpe. 1994年11月: 第167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1563244001 (英文). 
  284. ^ Luo Shaoyang. Rule by Law. Flickr. 2007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85. ^ 285.0 285.1 China: Tiananmen’s Unhealed Wounds. 人权观察. 2009年5月1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86. ^ 286.0 286.1 Relatives of dead at Tiananmen seek review - Asia - Pacific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纽约时报》. 2006年5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87. ^ David Kootnikoff. Hong Kong's Long-Haired' Provocateur. 大韩民国: OhmyNews International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88. ^ 周贺. 1989年政治风波. 人民网. 2004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89. ^ 代小琳. 今年全国高校本科生将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 湖南红网. 2007年1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90.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国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7月1日. ISBN 978-7040267723.  (简体中文)
  291. ^ 郑光魁. 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命运. 人民网. 2011年4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92. ^ 中共重申对六四事件有明确定论. 《联合早报》. 2009年6月2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93. ^ 乐安. 评论:十九年的坚持与遗忘. 英国广播公司. 2008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94. ^ 天安门母亲运动发起人 十八年后丁子霖首次祭奠儿子. 《大纪元时报》. 2007年6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95. ^ 295.0 295.1 Michael Bristow. Journalists banned from Tiananmen. 英国广播公司.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96. ^ 美联社. Security tight on Tiananmen anniversary. MSNBC.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97. ^ 法新社. 法新社:北京将在沉默中度过六四.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298. ^ 298.0 298.1 金·泽特尔(Kim Zetter). China Censors: The Tiananmen Square Anniversary Will Not Be Tweeted. 《连线》.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299. ^ 詹姆斯·雷诺兹(James Reynolds). Tiananmen in anniversary lockdown. 英国广播公司.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00. ^ 光华日报》. 港大学生公投 要中平反六四. 新浪. 2009年4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301. ^ 蒋彦永建议为六四平反. 英国广播公司. 2004年3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02. ^ Tania Branigan. Chinese detain soldier who spoke out against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卫报》. 2009年3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03. ^ 首位六四死难者获中国政府赔偿. 英国广播公司. 2006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04. ^ 丁小采. 天网:首个89死难者索赔案取得成功. 《大纪元时报》. 2006年4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05. ^ China makes 1989 Tiananmen payout. 英国广播公司. 2006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06. ^ 雷志龙. 郑筱萸和他的秘书们. 人民网. 2009年2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07. ^ 姜敏. 从否决到赞成 沈阳市人大两次审议法院报告. 人民网. 2001年8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08. ^ Robert J. Saiget. China faces dark memory of Tiananmen. Google新闻.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09. ^ 309.0 309.1 Alexa Olesen. Web-savvy & cynical: China's youth since Tiananmen. 《西雅图时报》.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10. ^ 裴敏欣.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美国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19日: 第152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674325630 (英文). 
  311. ^ 成都晚报编辑因刊六四广告被解职. 美国之音. 2007年6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12. ^ 《新京报》登六四照片后据报被调查. 英国广播公司. 2008年7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13. ^ 明报》. 新京报闯大祸登六四图片全城急缴. 万维读者网. 2008年7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14. ^ 谷晴. CCTV.COM : 香港四万市民烛光晚会哀悼地震遇难同胞. 天安门母亲运动. 2008年6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15. ^ 315.0 315.1 All references to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losely censored for 20 years. 无国界记者.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16. ^ Google censors itself for China. 英国广播公司. 2006年1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17. ^ 麦可·温斯(Michael Wines). Far-Ranging Support for Google’s China Move. 《纽约时报》. 2010年1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18. ^ China's youth post-Tiananmen: Apathy a fact or front?. 有线电视新闻网.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19. ^ 权娟. 1992年2月 中央传达小平同志南方谈话. 人民网. 2007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繁体中文)
  320. ^ 中国历史教科书避谈六四被斥犯罪. 《民主中国》. 2009年4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中文)
  321. ^ Young clerk let Tiananmen ad slip past censors: paper. 路透社. 2007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22. ^ 劳伯·吉福德(Rob Gifford). China Road: 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a Rising Power. 美国纽约: 蓝灯书屋. 2008年6月3日: 第167页至第168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ISBN 978-0812975246 (英文). 
  323. ^ 中国民族主义的情绪亦得到政府的支持. 《环球时报》. 2011年11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24. ^ 京沪穗蓉高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最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使馆暴行. 《人民日报》. 1999年5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25. ^ 新华社. 首都高校数千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 新浪. 1999年5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26. ^ 克林顿自传中说江泽民曾拒接电话. 美国之音. 2004年6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27. ^ 李叶. 2009,雨过天晴的中法关系. 人民网. 2009年12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328. ^ 丹尼尔·格里菲斯(Daniel Griffiths). EC leader urges China to reform. 英国广播公司. 2005年7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29. ^ Japan concerned by call to lift China embargo – official. 美国纽约: 《福布斯》. 2008年11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30. ^ 330.0 330.1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禁止酷刑委员会. 2008年11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31. ^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禁止酷刑委员会. 2008年11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The State party should conduct a full and impart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uppression of the Democracy movement in Beijing in June 1989,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persons who are still detained from that period, inform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ir findings, offer apologies and reparation as appropriate and prosecute those found responsible for excessive use of force, torture and other illtreatment."
  332. ^ 332.0 332.1 332.2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禁止酷刑委员会. 2009年12月1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33. ^ French protests 'Tiananmen'. 《Finweek》. 2006年3月2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34. ^ Observer: Just a little comment. 英国伦敦: 《金融时报》. 2006年3月30日: 第14页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35. ^ Kate Adie Returns to Tiananmen Square. 英国广播公司.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36. ^ 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 Director hailed at Cannes faces five-year film ban in China. 《卫报》. 2006年9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 (英文).
  337. ^ 法制晚报》. 娄烨违规参赛戛纳电影节 五年内不准拍片. 新浪. 2006年9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阅].(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中文资料 编辑

外文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