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四史
次序 書名 作者
姓名 時代
1 史記 司馬遷 西漢
2 漢書 班固 東漢
3 後漢書 范曄 劉宋
4 三國志 陳壽 西晉
5 晉書 房玄齡
6 宋書 沈約 蕭梁
7 南齊書 蕭子顯
8 梁書 姚思廉
9 陳書
10 魏書 魏收 北齊
11 北齊書 李百藥
12 周書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壽
14 北史
15 隋書 魏徵
16 舊唐書 劉昫 後晉
17 新唐書 歐陽修 北宋
18 舊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歐陽修
20 宋史 脫脫
21 遼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張廷玉
相關 東觀漢記 劉珍 東漢
相關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國
相關 清史稿 趙爾巽 民國
相關 點校本二十四史 顧頡剛 共和國

晉書》於唐朝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寫成,中國二十四史之一,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1]。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晉書》作者群

編輯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

《晉書》編寫過程

編輯

唐太宗重視修史,中國自唐代開始設館修史,《晉書》是其中的第一部。「二十四史」有六部史書(《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是在唐太宗時期修成的。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而實際上則多達二十餘家,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餘都還存在。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且「製作雖多,未能盡善」,便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一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寫成。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晉書》問世後,「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近代有吳士鑑劉承幹著《晉書斠注》,採集眾說以辨異、證同、糾謬、補遺,此書在1928年由吳興嘉業堂刊行。

《晉書》的成就

編輯

記載完備

編輯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可說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輿服志》和《禮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趙翼說:「唐初修《晉書》,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無慮數十種。」

補舊史之不足

編輯

《三國志》有紀、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食貨志》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可補《後漢書》、《三國志》之不足。從當政者的角度,《晉書》雖為立傳,但並不鼓勵司馬氏的發家史,《晉書·宣帝紀》裡曾講到晉明帝問起晉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告之,明帝大慚,把臉埋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2],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論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體例創新

編輯

《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建立的十六國政權。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特點。「載記」最早由《東觀漢記》所創,但記載的是新莽至東漢初年不屬於劉秀的各個政權人物列傳[3],並非記載少數民族政權的史事。

《晉書》的不足

編輯

記述荒誕

編輯

《晉書》繼承了前代晉史著作的缺點,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4]。例如《干寶傳》中記載干寶之父妾陪葬十餘年,開棺後仍能復生之事。[5]《張華傳》中提到吃「龍肉」之事,並稱「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

史料取捨不夠嚴謹

編輯

據歷史學者考察,在修撰《晉書》時期,所能見到晉代文獻很多,除各專史外,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晉書》的編撰者主要只採用臧榮緒的晉書作為藍本,併兼採筆記小說的記載,稍加增飾。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雖曾參考,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書之後,即受到當代人的指實,認為它「好採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6][7]劉知幾在《史通》裡也批評它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只追求文字的華麗。例如有關杜弢的下場,《晉書·杜弢傳》寫杜弢「不知所終」,《晉書·愍帝紀》卻寫杜弢「死在道上」。清人張熷在《讀史舉正》舉出《晉書》謬誤達450多條。錢大昕批評《晉書》「涉筆便誤」。

此外,《晉書·馮紞傳》稱「紞兄恢,自有傳」,《殷顗傳》稱「弟仲文、叔獻,別有傳」,但《晉書》未替馮恢殷叔獻立傳;《李重傳》有「見百官志」語,但《晉書》並無《百官志》;《司馬彪傳》載「泰始初,武帝親祠南郊,彪上疏定議,語在郊祀志」,但《晉書》只有《禮志》,沒有《郊祀志》,且《禮志》也對司馬彪此議毫無記載。另外,《晉書・地理志》對於東晉十六國的疆域政區沒有詳細的記載,明顯有不足之處。[8]

《晉書》目錄

編輯

帝紀

編輯
  • 志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星等)
  • 志第二 天文中
  •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經星變附見)
  • 志第四 地理上(司州 兗州 豫州 冀州 幽州 平州 并州 雍州 涼州 秦州 梁州 益州
  •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 徐州 荊州 揚州 交州 廣州
  • 志第六 律曆上
  • 志第七 律曆中
  • 志第八 律曆下
  • 志第九 禮上
  • 志第十 禮中
  • 志第十一 禮下
  • 志第十二 樂上
  • 志第十三 樂下
  • 志第十四 職官
  • 志第十五 輿服
  • 志第十六 食貨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志第十八 五行中
  • 志第十九 五行下
  • 志第二十 刑法

列傳

編輯

載記

編輯

其他版本的晉史

編輯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參見十八家晉史

《晉書》的史誤

編輯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朱大渭曾撰文指出《晉書》中的一些史實上的謬誤:

  1. 皇甫方回傳》,荊州所迎非杜弢,乃杜曾
  2. 桓石虔傳》,荊州刺史的名字是桓石民
  3. 《桓溫傳》,「金城泣柳」發生在桓溫第三次北伐,而非第二次;
  4. 《王羲之傳》,王氏三少之安期非王承,乃王導王含之子王應
  5. 《王羲之傳》,尚書僕射謝安,乃謝尚
  6. 《天文志下》,朱齡石平蜀非在義熙七年,乃九年;
  7. 《天文志》,泰始二年十月丙午、九年七月丁酉、十年十月乙未、永康元年正月乙卯皆無日蝕。

注釋

編輯
  1. ^ 新唐書·藝文志》「正史類」稱:「《晉書》一百三十卷,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來濟、陸元仕、劉子翼、令狐德棻、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李淳風、辛丘馭、劉引之、陽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懷儼、趙弘智等修,而名為御撰。」
  2. ^ 《晉書》: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3. ^ 東觀漢記/卷021
  4. ^ 劉知幾在《史通·采撰篇》中指出:「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夫以干、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說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5. ^ 《晉書》本傳雲:「寶以父婢復生及兄病氣絕復悟,雲見天地間鬼怪事,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名爲《捜神記》,凡二十卷。」
  6. ^ 舊唐書·房玄齡傳》說唐修《晉書》,「史官多是文詠之士,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由是頗為學者所譏。」
  7. ^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三亦云:「劉知幾《史通》:『《晉史》所采多小書,若《語林》、《世說》、《搜神記》、《幽明錄》是也。曹(嘉之)、干(寶)兩《紀》,孫(盛)、檀(道鸞)二《陽秋》,皆不之取。其中所載美事,遺略甚多。'又云:『唐修《晉書》,作者皆詞人,遠棄史、班,近親徐、庾。'晁子止亦謂:《晉史》叢冗最甚。」
  8. ^ 學者胡阿祥認為「《晉書・地理志》有兩大類錯。一是志文往往與紀傳不合,如錢大昕稱:『即一部《晉書》論之,紀傳之文,無有與志相應者;以矛刺盾,當不待鳴鼓之攻矣。二是往往誤劉宋制度以為東晉制度。最明顯的例子是僑置州郡的名稱」。

參考文獻

編輯
  • 胡運宏、胡阿祥:《中華本<晉書·地理志>考異》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晉書 (四庫全書本)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晉書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